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誰適合當工研院董事長? / eaton

誰適合當工研院董事長? / eaton

某些外界人士反對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當工研院董事長。理由大致是(註1):

1. 董事長應循過去傳統,由內行人擔綱。工研院歷任的董事長和院長均具有工程背景,唯一的例外是一九九五~二○○○年孫震出任董事長,那是酬庸性質,工研院從高峰開始走下坡。
2. 董事長必須要有新的思維,了解創新產業技術發展,熟悉工研院優勢與生態,方能做出重大改革,進而利用技術能量與人才,分割成立新創事業。
3. 朱敬一不諳科技產業,缺乏相關背景及經驗。在馬政府任內,僅擔任一年政務委員及兩年國科會主委,任期短且建樹不多。
4. 馬政府科研輸中,導致技術流失嚴重,朱敬一身居國科會主委要職,參與決策,恐亦難辭其咎。

我不知道,朱是否適合當工研院董事長,但對於以上理由有不同看法:

1.工研院董事長不一定需要技術背景

君不見,就算孫震5年任期是酬庸,2000年以後至今已16年,不都是由內行人擔任,但又如何?有從谷底翻升嗎?工研院董事長的任務除了管理外(有院長及所長協助),再來就是治理。若這些職能一定需要技術背景,管理大師的大師:彼得杜拉克一定不同意。反倒是,工研院未來領導人要能透視直觀產業與科技的發展,這個技能通常來自有別於傳統類型的人。

再者,工研院擁有十幾個研究所與中心,隔行如隔山,過去董事長都懂機械、化學、半導體…..?要了解創新產業技術發展,董事長自有院長及所長協助,至於熟悉工研院的優勢與生態,不是半年一載就可以了?

2.工研院的運作需大幅改造

過去工研院分割成立新創事業,大致為半導體事業,那是時代產物,問題是,台灣未來新興產業很可能不再是那些,至少不只是那些。依新政府規畫,未來將發展5個重點產業,不包括資通訊。

工研院是以資通訊起家的,機械、生醫、材料等領域,說不定比國內頂尖大學還弱。工研院每年預算約兩百多億元,要分給十幾個單位,不要說研發能量比不上台灣資通業的競爭者:每年砸千億元的韓國與中國,就連台積電與聯發科等業者也都不如。因此,工研院肯定要轉型,才能發揮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我同意,過去工研院是成功的,但舊模式不一定會繼續成功。

同與工研院性質類似的德國Fraunhofer,將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所設在該領域最強的大學,就近擷各家之長,也建立各領域理論與應用銜接的傳統;工研院都聚焦在新竹,與各大學的銜接較弱(註2)。現在來看,德國模式可整合資源,強大研發能力,難道工研院的運作不必大幅改造?

3.朱院士要負責甚麼?

過去技術流失是嚴重,但不一定全與傾中有關,況且傾中政策豈是朱院士所能左右,為何他難辭其咎?這一點,不言自明。再者,我不知道,朱院士在政務委員及國科會主委的任期內是否建樹多不多,但工研院董事長的性質跟上開工作類似嗎?些值得澄清與商榷,豈能三言兩語帶過。

2012年底,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年近70歲,朱院士曾推薦胡正明院士接任。胡曾任台積電技術長,幫公司完成智財布局,堪稱華人資通訊頂尖人物。最後,政府根本沒有對他提出邀請。台灣經濟轉型不順,只想擴張班底與影響力,卻不願接納不同聲音的那些人,難辭其咎(註2),恐怕這才是主要的問題吧!

註1:相關新聞: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77818
註2:朱敬一,工研院亟需轉型,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9205-11073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