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張曼娟:別人的缺憾,對你不一定是真的

張曼娟:別人的缺憾,對你不一定是真的(eaton整理)

如果生命情調都以文學形式來對應的話,有人像簡淨的絕句,有人如嚴謹的律詩,那名作家張曼娟應是一闋詞,以清揚宛轉的聲韻,熨平人間的躁動無情。

張曼娟成名作《海水正藍》出版時(被評台灣40年來影響最大的十本書之一,銷量超過50萬本),還只是博士班研究生,幾番風雨過去,平添寬容篤定,卻不見中年人的疲乏,為什麼她還能像個純真女孩?

「最重要的還是意念,」張曼娟表示,自己好奇心重,所以能自得其樂,不依賴別人取悅,讓生命充滿熱情,我像是永遠的女學生,希望自己能持續成長、壯大,更加美好豐富。

「自己的心最重要,」張曼娟肯定,「別人所謂的缺憾,對你不一定是真的。 」她曾經為宣傳新書,夜深人靜和深圳的電台女主持人娓娓談心,對方突然感性地問:「像你這樣雖然過得很好,但你是否想過,沒有結婚終究是人生的遺憾?」

原本主持人期待能觸動張曼娟心弦,令她潸然淚下,沒想到張曼娟念頭一轉答道:「難道別人的人生沒有遺憾嗎?不是這裡就是那裡。我現在並不真切感到這是遺憾,如果有天發生,我也會接受是生命的一部份。」

女性由於生理條件的限制,焦慮指數往往隨著年齡同步攀升,「還好我是中文系出身,不是在演藝圈,」張曼娟笑謔道,老教授們的學養隨年紀愈發深厚,「有些人甚至上課到生命終結,」這對張曼娟啟發很大。

「我常跟朋友說,想對抗年齡,就要規劃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做的事能增加經驗、同情心和自我價值。

即使不像張曼娟能把學生當氧氣,也可以透過旅行、閱讀、看電影等生活純氧對抗停滯,「找到生命開心的方式最重要,」她建議,多去做興致高昂的事,便不會憂慮老之將至。

張曼娟曾對老年生涯缺乏憧憬,因為看見或聽見的那些老年人,「他們的生活真是憂苦多而歡樂少,」她形容,不是抱怨病痛、子女不孝,就是忙著照顧孫子,或者病到行動不便,只得任子女發落,「我恐怕老去,其實是害怕這種身不由己的困窘。」

張曼娟曾為了克服創作瓶頸,遠赴加拿大旅行,意外接觸迥異的熟年風景。這些銀髮族並非靠兒女不虞匱乏,他們只把孩子照顧到18歲獨立,既不指望年輕人盡孝,也不需做牛做馬,社會也給予許多尊重及服務,讓他們生活在友善的氛圍。

因此張曼娟準備退休規劃時,想像的生活「都是吃喝玩樂的內容。」她希望以更緩慢的生活節奏,隨興大量的閱讀並持續創作,「走自己喜歡的生命歷程就好,不用設限,迷惘也是正常的,最後一定會找到適合過日子的方法,這是時間的禮物。」
.....................
後記:

曾有記者問香奈兒關於她的年紀,這位已寫下傳奇的86歲女子回答:「我的年齡會隨著每一天遇到的人改變。只要覺得厭煩,我就開始變老,跟乏味到極點的人一起時,如果他不離開,我馬上會變成1000歲的老婆婆!」

想保持青春,就別讓無聊人、無聊事環繞——包括你自己。發掘新的嗜好與興趣,尤其曾深愛卻沒時間投入的活動。經常和朋友及家人互動,研究顯示,身邊有5個以上親密支持者的老人家,較能保持對人及世界的熱愛,過得更健康活躍。

(原文作者: 朱芷君,康健雜誌88期,2006.03.0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