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定風波》/蘇東坡

《定風波》/蘇東坡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去無風雨也無晴。
………….
白話:不要管那穿過濃密樹林敲打樹葉的雨聲,何不一面唱歌,一面慢慢散步呢!一根竹杖、一雙草鞋,比騎馬還輕快。大雨有什麼好怕?穿起簑衣,在湮雨茫茫裡,照樣可以像平常來去自如。

寒冷的春風吹醒我的酒意,有些微的寒意。這時遠方山頭上的落日代替湮雨,出來迎接我了。回想過去那是風是雨的地方,現在沒有了,甚至晴天也沒有了,而我也要回家了。
……….….
想想:蘇軾厄運不斷,44歲被誣陷,自知沒有希望生還,寫兩首訣別詩給弟弟。宋神宗命令重新調查後,被貶謫到湖北。經過大苦難,人生觀變得豁達,這首詩就是那時的作品。

身在塵世,心在方外,歌聲雨聲,聲聲入耳。蘇軾的淡定與安然寫入詩中,如此忘卻紅塵之中的煩惱與牽絆,遠離世間的紛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的生活哲學是,遭逢挫折總是微笑接受,然後從中醒悟過來,而大自然總是無私相隨,這是崇尚「天人合一」,明白人性本質的限制,鼓勵人享受生命美好的老莊思想。

出身貧窮,有人自棄、有人向上;來自問題家庭,有人記取教訓、有人重蹈覆轍。自我調整確是療癒之道,正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蘇東坡藉著認命與樂觀之道,將悲歡離合喻作「月有陰晴圓缺」來療癒自己。

林語堂這麼形容蘇東坡的生活哲學:除非參透人生、悲苦後,悟出歡樂,成為微笑的哲人,否則難稱為智者,因為哭泣後才可歡笑,哲人從悲哀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感恩、慈悲與忍耐。當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誠的達觀者,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然而,蘇東坡內心深處是否真的淡定與安然?他可滿足這樣的人生?還是內心充滿無奈與遺憾?有沒有可能,不必倚靠樂觀的思想,心靈深處卻仍有平安與盼望而持續往前呢?從這千古吟唱,外人其實很難知道。(eat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