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遠離焦慮症,不再為小事抓狂

遠離焦慮症,不再為小事抓狂

台灣整體大環境充滿緊張壓力與競爭,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曾經形容台灣是個容易讓人焦慮的地方,幾乎全體罹患「成就上癮症」,事事爭第一、愛拚才會贏。

要扮演多重角色,且責任心強、追求完美的女性尤其容易比男性更會操心,承受更大的壓力,往往變得身心俱疲。不論國外或台灣的臨床報告都發現,焦慮或憂鬱症女性患者都遠高於男性。

焦慮症常被個案自己誤會為甲狀腺機亢進或心臟有問題,同樣有雙手發抖、冒汗、容易緊張、失眠、體重減輕等甲狀腺機亢進症狀,也會出現胸痛、心跳急促、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病人常跑內分泌科、心臟科,也做許多檢查,結果檢驗數字正常,但這個「你沒病」的診斷,讓焦慮病人更焦慮,偏偏焦慮病人通常特別容易慮病,一點不舒服就立刻跑醫院,又找不出毛病,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

焦慮症包含5種:

1.廣泛性焦慮症:最普遍,多達四成以上,不論大事小事,患者都異常焦慮、過度擔心,不耐煩、不專心、易怒、睡眠障礙,當焦慮情緒持續6個月以上,就算是焦慮症了。

2.畏懼症:是一種病態的害怕,例如社交焦慮症,總認為別人在看他、嘲笑他,結結巴巴無法對多人說話,嚴重時還會心悸、暈眩、呼吸窘迫、汗流浹背。

3.強迫症:包括強迫的行為或意念,總是懷疑自己看到、摸到的東西,要反覆檢查到「對」的感覺出來才會停止。

4.恐慌症:平常好好的,在特別焦慮時突然強烈感到好像快要死掉的恐怖感覺。

5.壓力創傷症候群:反覆回溯痛苦的記憶,難以入睡,過份警覺,嚴重者甚至產生幻覺。

Q:焦慮與焦慮症哪裡不一樣?

台大精神科醫師陳錫中說,其實適當焦慮是健康的,是為了因應威脅或做好一件事的情緒反應,適度焦慮會轉化為發揮潛力,完成任務(例如考試或業績報告)的動力。

但如果焦慮指數太高,反而成為身體功能的障礙,導致受自主神經作用的器官系統、交感神經機能亢進,心臟血管、呼吸、泌尿、呼吸系統都受影響,甚至演變為一種心理疾病。

Q:如何知道我只是情緒焦慮,而不是得了焦慮症?

要區分是正常還是病態,關鍵在日常生活的功能。焦慮症是過分的焦慮,超出合理的範圍,且揮之不去,控制不了,影響了日常生活,例如一般人出門前會檢查門、窗、瓦斯,但焦慮症患者可能會再三檢查,且出門後還一直牽掛,很想奔回家再三查看,無法專心上班,影響工作出錯,後來只好辭職。

「重點在於患者自己會覺得很痛苦;如果一個人有潔癖,但是做得快樂,那就不是焦慮症了,」陳錫中指出,一般人很難自己辨別是否有焦慮症,最好的辦法是覺得有身體症狀時,去看身心或精神科醫師,交給醫生判斷到底是哪種焦慮症,及早找出對策,減輕痛苦。

Q:一旦診斷是焦慮症,該怎麼辦?

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IMH)指出,焦慮症是最普遍的精神疾病,不要擔心被貼標籤而拖著不去治療。目前治療焦慮症的方法,藥物治療加上心理諮商,效果都相當不錯。

如果接受藥物治療,不能擅自停藥,須由醫生指示,以免有些藥突然停了會產生不好的反應。

精神動力心理治療則幫助患者探索內心深處的情緒衝突或創傷經驗,以緩和焦慮,並教導患者認清壓力來源、改變負面的慣性思考,學習正向思考。

像秦小姐的心理諮商治療師就一再提醒她,「你一定要安排你的整體生活壓力往下降,因為你有這種體質,很難承擔壓力太大的生活,如果整天生活慌忙就容易發作。」

她學會正向思考,一定要相信人世間的事情不是她所想的那麼負面,不要有罪惡感,這個環境這麼糟並非她造成的,不能控制的事如生老病死不要鑽牛角尖去想。

「也不要去想我能不能治好,重要的是要接受它,與它和平共處,不要一直想要對抗它,」陳錫中說,愈是去想它,焦慮就愈容易變成壓力,形成惡性循環,使人更焦慮。

Q:女性工作、家庭事事操心,壓力很大,避免焦慮實在很難?

現任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的精神科醫師宋維村認為,規律的生活是紓解焦慮最根本的原則,因為任何需要花心力去調適改變的,都是壓力,一旦生活規律,則要應付的變化就會減少,焦慮可因而減少。

陳錫中也教大家學習放鬆,包括深呼吸。日常生活中常提醒自己慢下來。此外運動流汗與靜坐都對紓解焦慮有用。

林口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召集人蕭美君醫師說,對於求好心切的女性而言,要多幾分「自戀」,常提醒自己很不錯,也要記得跟自己說「夠好了」、「做得夠多了」,饒了自己。

另外是要「自私」,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休閒,不要只忙著照顧別人,尤其40歲以後女性會因月經不規則而感到害怕,不妨把這當做警訊,提醒自己多愛自己一些。有人不斷扔工作給妳,或家人事事都依賴妳來解決時,要適度說「不」。家事不要全攬。選擇先做重要的事,把不必要做的事從行事曆上剔除。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39期2010.06.01作者:李瑟,藍淑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