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年金改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年金改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羞辱軍公教 就是這些人

國民黨推「停砍年金案」,立法院安排公聽會。有人說,勞退基金險峻,都不用改革,為什麼軍公教要改革?

教總工會理事長黃耀南認為,年改讓軍公教感到被羞辱。他每月公保加退撫基金要扣7000元,他繳35%、政府撥補65%,等同每個月繳2萬元、每年買保險花了24萬元,保險到期要領錢,政府砍下去不合理。

李來希說,破產是「假議題」,基金近幾年都賺錢,公務員提撥是勞工的5、6倍,退休公務員應該領退休勞工的5、6倍。意思是,現在退休勞工平均領1.8萬元,公務員領10萬元才合理。

不客氣說,羞辱軍公教的就是這些人。最好是基金每年都大賺錢。每個月繳2萬元,是從入職從頭到尾都是2萬元嗎?軍公教基金是勞工流血流汗創造出來的,憑甚麼要領退休勞工的5、6倍。

銓敘部統計,目前軍公教月領超過5萬佔80%,現在有甚麼國家的退休所得替代率超過65%?問這問題的人,從不看精算報告。根據藍委修法版本,基金用完年度從2051年提早至2046年,以後退休者領不到錢,現職公職未來要領甚麼?

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我非常支持國民黨年改

國民黨立委提出年改三大訴求,其中之一為公教退休金替代率停止逐年遞減。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態,為了社會公平正義,應該維持退休人員基本生活所需。 

我非常支持國民黨年改,理由如下 

1.根據藍委修法版本計算,基金用完年度從2051年提早至2046年,以後退休者領不到錢,這樣現職或退休不久的公職才會覺悟。 

2.現役公務員七、九、十二職等本俸分別為3.9萬、4.7萬、5.3萬,但同職等的退休公職可領到5.03萬、6.32萬、7.83萬,而勞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6萬元,這樣才能顯示退休公職的高貴。 

3.公務員有七成退休金高於5.1萬元,軍人月領樓地板為3.89萬元、公務員樓地板為3.2萬元,而勞保平均領1.88萬,這樣更能顯示退休公職的高貴。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日本退休教授月領6萬退休俸,4年後瀕臨破產

 1.量入為出

2.日本教授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60%,跟台灣年改後一樣;

3.日本全體薪資中位數98萬(2022),是台灣約50萬的2倍;日本教授在職年薪195萬台幣,台灣教授薪資水準,相對不低於日本教授。

.............

日本退休教授月領6萬退休俸,4年後瀕臨破產

 

退休規劃是邁入老年生活的課題,為因應醫療支出及生活開銷,不少人在年輕時就開始儲備退休金。然而,現實殘酷,缺乏理財規劃,晚年可能瀕臨破產。

 

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菁英教授小山龍太在工作時月收入60萬日元(新台幣12.7萬元),每年獎金200萬日元(新台幣42.4萬元),退休後月領28萬日元,但沒有改變經常聚餐請客、每周打高爾夫球的習慣。

 

直到退休4年後,2000萬日圓(新台幣424萬元)的退休金,剩下500萬日圓(新台幣106萬元)。小山龍太無儲蓄習慣,還用退休金買跑車,給2名孩子各150萬日元(新台幣31.8萬元)作為結婚基金。他的妻子估算,12年後就會破產。

 

此後,三春負責家庭財務,小山龍太每月僅有零用錢3萬日圓(約新台幣6367元)。儘管減少開支,甚至賣掉跑車,他們仍擔心房屋修繕費用,以及醫療支出。於是考慮透過感興趣的事來賺取收入。

 

工作收入較高、朋友圈也廣泛的族群更要小心,可能無法擺脫消費習慣,而退休後沒有相符的財產,晚年可能破產。所有人在退休前都應釐清2件事:「應限制多少開銷並優先將錢花在哪方面?」、「如何管理和提取現有資產?」重要的是,想像自己想要過什麼生活,計算要多少錢才能實現。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7/post/202401280003/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不明不白的公教人員

最近在臉書看到一篇「一年旅行200天,蔡靜君夫婦的Long Stay退休生活」,提到這對教師夫婦50歲退休,經常到各國長住,有次去西雅圖探望大學畢業的女兒,住女兒家,順便旅遊。 

我有感而發留言:台灣月薪中位數3.7萬元,以前教師50歲退休,退休金6萬多,還要反年改,實在沒有道理。有臉友附和:年改前我的科長(中央部會9職等)月退跟上班差不多,約8-9萬。 

結果引起一位女性酸酸回說:「我是年改後的,現在要58歲才能退,退休金大約4萬,但我每月退撫基金繳4仟多,聽說勞工繳很少但退休金可以兩三萬,超羨慕。」 

年改這件事,我知之甚詳,投書媒體戰過好幾回了,原想說妳踢到鐵板了,後來還是溫和回答: 

//可惜,你在同溫層被洗腦了。我講年改前不合理,其實年改後也過於優厚,都在吃下一代的錢。請問,妳繳4仟多繳多少年?從進入公職至今共繳了多少?我幫妳算好了,假設年資30年、領4萬,年報酬率約12% 

而且,要比繳多少,要看全部繳多少,不能只算受雇者,雇主、政府撥繳的難道不是錢嗎?比如,勞工自費20%,勞保最高薪資45,800,現在勞保費率12%,共繳5,496。至於公保,以112年度生效退休撫卹基金繳納金:基本俸*2*15%為準,俸點61013,002 

勞保30年,要到65歲領21,297,若60歲提前領,打8折領18,102。若能58歲領,再打92折,就是16,653。這樣,勞保年金約公教年金的41.6% (16,653/40,000),勞保保費約公教的42.2%(5,496/13,002) 

兩者看似差不多,勞工不管薪資多少,保額最高45,800,之前是43,900,遠低於公保本俸*2。不知這樣你懂了嗎?// 

總之,認為自己擁有的不夠,還想要更多,這種人專注在自己的需求,無暇顧及別人的自私心理,就是一種貧窮心態。

哈該書16描述這種人說: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eaton)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銀髮族生活規劃(11)/eaton

年金改革 

先講勞保。前篇說年金打5折,不是隨便說說。截至2022年底,160萬勞工領取勞保年金,平均月領18294元。金額不多,但勞保基金5年後破產。 

勞保基金將在2028年出現2360億元財務缺口,費率維持不變,2030年缺口3千億元,到2059年達9千億元,此後缺口就維持在9千多億元。 

政府每年預算2兆多元,不太可能從2028年起,每年拿出2千億到9千億元補破洞。不想破產,我粗估年金要打4折,但改革會多管齊下,而且不會一次到位。 

台灣退休金破洞,共伴人口危機,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我認為下屆總統上任,改革方案就會出台。從軍公教年金改革,便知台灣人的平均自私心態,當然要選舉考量。 

台灣不是共產國家,退休金不能只靠政府(其實中國年金問題更嚴重),年輕時要理財,而健康銀髮族投入勞動市場,可繼續貢獻社會、也可穩定生活收入,減少子女負擔。 

講到這裡,可能有人說,就換政府。若能不減年金不破產,我也支持換,但不要聽信政客吹牛,講大家都知道的淺碟問題,卻沒有任何完整有效的對策,這樣換了更糟,屆時領不到兩成。

如果懷疑我說的,看看政大風管系教授黃泓智的估算:如果給付打6折,政府每年撥補1千億元,有機會30年不破產!黃教授試算每年撥補、提高費率、降低給付、增加投報率等,結果這樣: 

1.現在勞保費率11%,每年勞保費率每年調1%,直至費率18%,續命到2032年。勞保七成由雇主負擔,調高費率至18%,雇主是否受得了?(按:不加薪就好了) 

2.每年政府撥補提高到500億元,在2029年破產;撥補提高到1000億元,延到2031年破產。 

3.給付降低10%2030年破產。給付降低3成,2036年破產。假設破產前五年年改,降低給付20%,每隔五年就會破產,改到第六次,也就是2057年才會財務平衡,給付剩下26.2%。 

4.勞動基金平均投資報酬率為3.5%,即使增加報酬率至6%,一樣在2028年破產。 

再談公教。今年71日起退撫新制上路,新進公教人員採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DC),「個人專戶制」類似勞退新制。 

但舊制跟新制財務切開,依黃泓智估算,舊制退撫破產年限又縮短到剩下18年,2041年就會破產。之前砍了30%,如果10年後再砍30%,就變成原來的一半。 

問題不是就解決了,再撐10-15年又得改革一次,如果15年後又改一次,也就是25年內兩次年改,現在40歲的公教人員,等到25年後、65歲退休,退休金剩下原來的35%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尋求真相(4)/eaton

差不多就好 

遇到中捷意外的林淑雅老師,是司法院長許宗力在台大唯二指導的博士,許院長說她是優秀、陽光、熱血又有行動力的公法學者兼人權行動者,他感到十分不捨、十分心痛。 

林淑雅確實優秀,她的嘉女同學一位是台大法律系教授陳昭如,一位是成大法律系教授李佳玟,而她當年嘉義女中第一名畢業。 

許宗力呼籲:「國人要發揮徹底性精神,包括工安、交通在內的許多事情,都要切實百分之百做好。心存僥倖、差不多就好的心理,會讓台灣一再發生事故,奪取國人生命,無法成為真正文明國家。」 

多數人不從事工安、交通工作,但都可能影響他人的生存。這個事件可以引發自己反思,比如:開車騎車是否橫衝直撞?走路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工作態度是否隨便?……… 

我曾在化工廠工作,有一次,工廠經理懷疑某作業員操作散漫,品質有問題。我擔任品管,檢驗結果不良。當時經理問有沒有確定,我回說檢驗兩次都不良。那位作業員當天被辭退。 

現在想來,當時我只對一個樣本檢驗兩次,沒有再去隨機抽樣,對化學製程的半成品而言,檢驗的可靠度應該不到90%,所以我的工作態度也是「差不多就好」。 

後記:林淑雅老師是陽光熱血又有行動力的人權行動者,這種人在台灣不多,在中國無法生存。對於那些消遣她的人,譴責過了,就可憐他們,不必反目成仇,就 Let it be,隨它去,然後保持距離。

………….

林芳玫:台灣社會的裂痕 民主社會常態 

前一陣子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標題是:中國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也有人翻譯成「反目成仇」。原文是Turn against each other. 

我本想拿此文在大學部討論,發現他們好像不知道龍應台是誰?對我而言,這很好。年輕人不認識她,那就這樣吧。 

我個人感興趣的是標題。其實沒有中共因素,台灣社會早已因各種議題分裂。這也不是台灣才這樣,而是民主國家普遍的現象。川普當選總統後,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對立加速這些分裂。而美國社會為了支持墮胎/反對墮胎,也吵了有半世紀,至今無解。 

這幾年又頻傳槍枝濫射事件,跟美國比,台灣的對立無非Line群組或臉書吵吵架,絕不會有槍枝濫殺事件。吵架次數多了,大家各走各的,退出群組,不必再費神吵架。這樣有甚麼不好 ? 

近年來規模最大分裂是2017年的年金改革,涉及既得利益者月退俸被砍,反對聲量超大。我二姊是國中老師,五十歲就退休,月領六萬多,每週固定與同事爬山一次,每年出國二次。我當大學教授,工作繁忙,月薪十萬。這樣合理嗎? 

我沒那個興趣去挑釁她,她卻主動出擊,纏著我喋喋不休,講一個小時還不停。最後我說,「你為什麼對金錢這麼焦慮? 因為自你婚後,你先生就有財務問題。你別甚麼事都怪到政府身上,你老公怎麼不拿出家用錢? 

然後呢? 她就再也不跟我說話。後來與大姊提起此事,她說,「你怎麼可以人身攻擊?」這個對我打擊更大。我只是講實話,這樣就人身攻擊 ? 我們都不在乎是非對錯,而是誰講話一針見血,那個人就不對? 我二姊纏住我喋喋不休,這難道不是情緒霸凌 ? 

同一年,小學同學邀我加入LINE群組,我一加入就大吃一驚。同一個人,每天在群組發聯合報新聞之類的,無非是反年金改革。我退出後又被勸進,加入後同一天就退出。 

這位已婚男同學和已婚女同學搞婚外情。兩個人應該低調一點才是,男的每天上傳政治議題,女的每天甜甜的一句「老師好」。小學同學會成為他們婚外情的平台。我當然要退出。 

大學同學會群組我三進三出,最後逃之夭夭。 

我們大學同學移民美國的很多。既然你已經移民美國了,你管我們台灣是要統還是還獨 ? 你有言論自由,但是你濫用言論自由。又要住美國,又要對台灣的事情指指點點。 

而且這些意見不是廣泛參考各媒體後的意見,而是把你1980年代未解嚴的大學日子視為青春靜好,期待台灣社會時空凝結,停留在你主觀的美好歲月。 

台灣社會對民主的實踐與奮鬥過程,你們都不知道。還說民主讓台灣社會失序,吵吵鬧鬧。以前的社會多和諧多美好。 

有一次大學同學聚餐,來了一位老師。他一一垂詢每個人的職業,似乎很親切。問到我,我說我正在研究台灣原住民歷史小說。 

該老師竟說,「台灣原住民有文學嗎?」真是的,美國原住民文學也是重要議題。一個外文系老師,他的知識架構還留在半世紀前的觀念。 

回到我二姊。她的肖話還滿多的。我記憶這麼差,都記得她講過的名言。 

1998陳水扁競選連任台北市長:「阿扁是台獨。選上了外省人就會被趕到太平洋。」(她老公是眷村外省人) 

2000年總統大選:「不能投民進黨,投民進黨就會刪減軍公教月退俸。」 

管他是哪一黨執政,反正她老公都在欠債,也都是我爸在替他們還債。假設投給國民黨,她老公保證不欠債,那我一定投給國民黨。 

2017年為了年金改革吵架,之後她斷絕與我所有的來往。去年底,她又主動跟我說話。好吧,和解。沒過多久,爸爸家竟被法院查封。原來是她老公債台高築,宣布破產,而她偷走老爸的房屋權狀。 

現在換成我不願意見她。我一見到她,就會想,你失心瘋了,做出這種事。我們林家被那個姓劉的拖累三十年,你不慚愧嗎? 還敢跟我吵年金改革。你老公在家做宅男,禍害還少些。你老公欠的債,政府每月給你三十萬也沒用。 

之後,我跟另外兩個姊姊也等於失聯。因為與我大姊講話,話題一定又是繞著那位劉先生。 

台灣的民主分裂,以及大家最後不跟政治立場有差異的人來往,這也是文明禮儀。吵過幾次架,就累了。 

大學同學H告訴我,有一次大學同學聚會,有個同學主動與她攀談。H說,自己編了關於台灣美術的書,對方的答覆是,「我對台灣的東西沒興趣」。我沒期待人人要對台灣文史有興趣,但也不要這樣無所謂的講話態度。這跟那位老師問,台灣原住民有文學嗎? 都是缺乏文化素養的話。 

人過中年,越來越不想隨便去應酬敷衍。不只是政治立場不同,早年我認識一群學術界的挺綠男士,後來這些人官運亨通,還與自己的女學生或女助理搞婚外情,又在學術界拉幫結派,政學兩棲。有婚外情是他們的私事,但不能低調一點嗎? 講話充滿自信與霸氣。有這種人物,讓我對綠營的正面觀感也逐漸流失。 

總之,民主社會鼓勵多元價值,分裂是常態。台灣社會儘管藍綠對立,還沒發生過暗殺政治人物,可見台灣社會相對上還是安定的。 

像我家出一個欠債天王,還長期對老婆洗腦,甚麼外省人被趕到太平洋之類的。他的格局早已超越藍綠,恐怕是淺黑色的。我不想與他們來往,也是怕他們有跟地下錢莊借錢,我可不想沾到。 

我沒與這對驚世夫妻反目成仇,就是單純地保持距離。龍應台說台灣人turning against each other,真是大驚小怪。 

一個完整的東西碎了,才叫分裂。台灣本來就是異質性很高的社會,沒有甚麼分裂不分裂。反而是民主過程,讓我們逐漸認識到以前不曉得的現象,促成互動與對話。婦女運動,原住民議題,同婚,母語運動,這些讓彼此不相干的群體逐漸融入民主的想像共同體。 

現在沒人在臉書上吵架了。各過各的,不也很好 ? We are not turning against each other; we don't waste time to argue against each other. Let it be.

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產業總工會裝傻/eaton

新高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何政家表示,雇主提撥勞工薪資的6%,和舊制年資的勞工相比,退休金只有一半不到。當年立法過程中,政府堅稱勞退新制是「先求有再求好」,過了18年,雇主提撥比例停在6%,眼見通膨愈來愈嚴重,勞工退休金等同縮水。 

今年7月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提撥費率為15%,其中政府負擔9.75%,比例優於勞退新制。勞工退休金應參考,先調到10%,再逐年提高至15%,以彌補通膨差距,並追上勞退舊制。

 

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長謝倩蒨回應,雇主負擔提繳的退休金,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6%,若要調高提撥率,可以透過團體協商處理。  shorturl.at/kswTV

………..

今年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提撥費率為15%,政府提撥9.75%(佔65%)。今年勞保費率11%,雇主負擔7.7%雇主佔70%,加上雇主負擔勞退新制6%,合計13.7%這樣,勞工雇主負擔率反而比政府高。 

工會裝傻,應是過去勞退費率太低,2027年要破產了,所以訴求調整勞退新制,情有可原。當初扁政府沒將勞退新制6%併入勞退基金,應是考量勞退基金會破產吧 

品質管理有個核心觀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然像現在,事後修修改改變得很難。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衡量恩典

昨天提到房產持有稅,引起許多人不滿。能不滿嗎?憲法說漲價歸公,在野黨怎不支持修憲?不講太遠,過去25年,台北市房價翻三番,現在賣了,住免錢利益不算,增值稅、地價稅及房屋稅,總共才繳多少? 

可能有人說,投資房產可能跌價,投資股票的價差不用繳稅。那我告訴你,2022年證交稅實徵1,756億元,2021年實徵2,754億元,房產有關的稅課多少?車尾燈都看不到。(根據目前統計,台灣房產或股票市值都大約45兆元台幣)

不滿,小心是不會衡量恩典。衡量恩典不難,而且客觀衡量輕重,才不會明明有不錯恩典卻不知足,結果再多恩典,也得不到快樂。 

衡量的那把尺有很多種,理性比較最為常用。比如,若你是老師,不滿意這次年金改革,可以亞洲經濟發展最好的新加坡為對象,比較兩國老師的健保與退休金福利[1]。這點,也適用未來的勞工年改。 

先談醫療補助。新加坡每次就醫補助新幣10元,約台幣230元。診所看一次感冒50新幣起跳,這是General Practitioner(家醫科醫師)的收費。如果找上Specialist(專科醫師),一趟要花200新幣。 

其次是退休年齡。新加坡老師的退休年齡是62歲,最近一次調整在1999年,把60歲拉高到62歲,新加坡操作退撫基金模式積極,但人家知道壽命延長,早就年改了。反觀台灣年改前,50歲就退休的比例很高,所以聽過一位良心退休教師說:這是亡國的退休制度。 

最後是退休金。新加坡有一套CONNECT plan的給付方式,原則上每做35年付一筆錢給老師。假如從黑髮做到白髮,可拿到總額約30萬新幣,也就是700萬台幣,沒有台灣的月退休金。 

因此,學校多的是60歲老師,在56層的校舍樓梯爬上爬下,超過62歲重聘老師不少見,全是因為退休金不夠用。 

新加坡700萬台幣不夠可以理解。台灣年改後,教師月退金約4萬元,考慮年金隨每年1%的通膨調整,700萬要月領4萬元現值,要找到年投報率5%的金融工具,且穩定20年,目前沒有這類商品。

最後提醒,這類比較有個前提:兩國教師年薪在各自國家受薪階級的排名相當,若排名低,退休福利好些,算是補償。台灣教師薪水排名勝於新加坡。為什麼不比絕對金額?各國人均所得不同,而且新加坡「高薪養廉」,部長級薪水超過千萬台幣。 

[1]相關數字參考 梁展嘉想離職之前先算算你的投資、存款、花費、退休金,再熬幾年才夠用?https://bit.ly/3YBtzd5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還稅於民是假議題

Eaton

前財長蘇建榮以教授身分,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發表演講,正說明做人做事要兼顧理性,大意是: 

//國際知名學者都說很多事突然發生,所以近年經濟和政治預測都不是特別好。實徵大於預算是經濟成長帶來稅源擴增,有心人指控違法徵收,這是嚴重污衊。 

「還稅於民」是假議題,要看「民」的定義是什麼;民是這一代人、也是下一代人,我們這一代已經舉債,和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債務,更何況,現在總預算加上特別預算仍是財政赤字,若要「還稅於民」,就是要舉債。

有多餘稅收時、預算赤字情況下減少債務,才能維持財政韌性,提高未來因應衝擊的能力;若要負債擴編預算,要讓弱勢族群獲得經濟成長果實,或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 

當年年改時,我也說考慮下一代,所以投書主張破產年限的最低標是40年,結果通過版本17(年改後省下的回存退撫基金,現在23)。所以現在還是這一代吃了下一代。 

馬基維利說:「喪父之痛易忘,奪財之恨難消」。人性重視對於個人眼前的私利,總是過於長遠的國家公益。台灣很多人習慣自以為是,少數專業人士泯滅良心說謊,當理性退位,就得不到正義。 

因此,我總愛引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The Idea of Justice說的:「人類雖然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 

其實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年年超徵,每人可還稅更多,既然愛炒民粹議題,是可酌發。若沒意外,明年還會超徵,後年因為全球經濟衰退可能短徵,不知短徵要怎麼還稅於政府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美國目前退休制度

美國目前退休制度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personal-finance/031715/want-retire-early-think-again.asp?utm_campaign=quote-yahoo&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referral

……….

1.法定退休年齡1960()以後出生者 67 

2.提早退休請領:最多提早5年,每年少6%5年少30% 

3.延後退休請領69歲退,多領16%70歲退,多領32% 

4.保額計算基準採期間最高35年平均 

1.法定退休年齡1960()以後出生者 67 

2.提早退休請領:最多提早5年,每年少6%5年少30% 

3.延後退休請領69歲退,多領16%70歲退,多領32% 

4.保額計算基準採期間最高35年平均 

後記:看美國,台灣太早領了,不利於年金財政、國人健康及人力供應。 

1.反對年改的軍公教,只看到自己年金被砍,沒看到比先進國家提早15年領。一位50歲退的軍公教,月領6萬,多領15年,就是多領1千萬。年改後,每月少2萬,其實未來最多少領300萬而已。 

2.提早退休有礙健康。法國思想家朱貝爾說:「一個有用的生命進入黃昏期,會自備燈火。」不是早領退休金,就能如何?許多早領的,無所事事,以為賺錢才能顯出自己的價值。 

3.想擁有第三人生,要提前安排好你的工作,為健康做出選擇,規劃好居住與財務;同時,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傳承智慧,並經營人際關係。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勞保年金收支精算

勞保年金收支精算 110/10/4 

勞動部在107年公布勞保財務評估報告,下次111年公布。此次精算條件:勞保費率調至12%,政府每年撥補200億元,資產投資報酬率4.0% 

117年勞保基金餘額開始呈現負數,當年透支約2200億,每年透支數逐年增加,121年當年透支3600億,156年當年透支2.4兆。 

117年勞保基金餘額為負189億元,156年餘額為負45.2兆,其現值約10(潛藏負債)。上開現值的折現率為3.5%,其實過高,因為基金餘額是負數,沒有錢投資,折現率只能用通膨1.0或薪資成長率1.5%計算,所以潛藏負債估計10兆很可能低估。

110 年餘額7369億元

117 年餘額負189

118年餘額負2763

119年餘額負5687

120年餘額負8986億元

121年餘額負12662億元

156年餘額負45.2 

結論:現行標準請領年齡為65歲,「延後領」影響有限,「繳多少領」是必然的,除非證交稅或提高營業稅率挹注。惟未來政府法定支出大增(長照 健保 社福 公保撥補),挹注可能性不高,所以若退休金不足,不輕言退休,能工作也是美事。

後記:有人說勞保文的數字一堆,不好看懂。那就看每年收支圖吧。未來50年,每年收入4千多億,每年支出從4千多億,逐年增加到1.3兆,就可以看出收支差異之大。看圖就知,想要收支平衡,需要打5(公保也應如此),勞保平衡費率告訴你也是如此。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我的勞保年金改革立場

我的勞保年金改革立場 2021/8/31 

前言若你不認同,質疑一定是對的,請以你的說法為準,歡迎回饋,也可立即刪除。 

立場:政府宣告,現行勞保年金給付水準持續,直到破產前一年(6年後) 

1.  台灣民眾普遍極度自私,又易被挑撥,「公教年金改革、給我疫苗、國產疫苗有害」已經證實,不用懷疑。撐到最後關頭改革,大家沒話講。 

2. 宣告破產前一年改革,能激起改革意識。軍公教年改時,年輕人悶不吭聲,未來年金大縮水活該,但屆時又是怨天怨地,社會動盪 

3.  勞保年改幅度比照軍公教,整體打85折,一體適用相同折數,不搞左派。難以生存者,社會福利協助,我支持徵稅挹注。 

4.   勞保年改新制與總繳保費掛勾,杜絕職業工會漏洞。 

5.   聽一位朋友說,他的勞保年資40年,但年金不及軍公教平均的一半,且65歲才能請領,然而我過去繳的稅遠遠高於軍公教,完全背離美國年金水準與繳稅總額掛勾的精神。此因勞保費率圖利企業主,基金嚴重不足,故股票當沖交易稅減半持續,每年交易稅稅收2500億元,全數挹注勞保基金,至年金收支平衡為止。

後記當沖利大於弊,投機但流動性吸引外資,提高估值,增加稅收。我曾參加證交所聚餐,跟當沖構想者同桌,我跟他說應給總統級獎勵。我曾率先投書建議財政部,提高外資股利所得稅率,當時財長說他聽到了。現在每年多徵60億元,我不要錢,但隆重表揚可改善社會說話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