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東東隨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東東隨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給大誌雜誌的一封信:

貴機構對弱勢的關懷與激勵,令人感佩。最近路過中山捷運站看到有人銷售大誌雜誌,想到一個建議,只是隨意想想的建議,可能出於個人的無知。

我認為雜誌的定位是給弱勢藉著販賣雜誌獲得自力更生的機會,但查看貴雜誌數期的內容包括:人文知識、設計藝術、環保永續…,不知多少人會認為那些主題的書寫水準會高於知名專刊?

我認為主題應跟激勵人心有關,就是書寫人們衝破困境的故事,一面鼓勵站在捷運出口的銷售人員,一面在高壓社會可以給讀者撫慰的能量,民眾便有強烈念頭每月去購買。

另,雜誌外觀精裝,紙質亮麗,這是大忌,讀者文摘也沒這樣,捐款者出於愛心,若錢花在沒太大意義的事上,可能被認為被糟蹋了。

eaton

2024/10/21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台灣的內部挑戰

台灣的內部挑戰 

如果你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或許可思考「台灣的內部挑戰」,從而找出值得奮鬥之處。難度不低,但有一份善念,比溫頓爵士在納粹手中拯救669名兒童容易許多。 

旅美學者林夏如認為,台灣內部挑戰包括台灣人口、能源、政治兩極化和本位主義,與中國的威脅同等嚴峻。我同意林博士所提四大問題,分析細緻,文采極佳,值得閱讀。她在台灣長大,我也從她父輩聽到許多感佩的故事。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625-taiwan-syaru-lin-its-not-just-china/

挑戰巨大,但我樂觀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國際局勢國家經濟技術進步與人民價值觀產生變化,問題會逐步緩解。這需要時間,時間也站在台灣這邊,但民眾的心態,不能只是歲月靜好。 

台灣產業結構如何調整,見仁見智,僅提幾點,表達我個人的建議。 

首先,解決問題需要深入理解因果脈絡,否則看到的都是表面現象。一切都是路徑相依,國家不是個人,不能單拿個人期望做對照組,而是要理解台灣走過的路徑及結構限制,其內在動力為何,才不至於失望。 

第二,她說萊劑被160個國家禁用。其實目前26國核准添加,其餘禁用的160多國訂有標準開放進口。美豬有5家工廠獲歐盟認證,早行銷歐盟。她說這議題突顯兩大黨如何投機改變立場,這說法不客觀,民進黨抗議時,全球沒有含量標準,當時豬農的競爭力低,即便現在,歐盟也保護本土農業。 

第三,台灣少子化是晚婚造成,但十二年週期的遞延效應快結束了,惡化速度將明顯減緩。況且,要先理解台灣最適人口數,才能談這問題。問題是相對的,國際普遍存在人口問題,中國更嚴峻。 

第四,能源問題被過度誇張,台灣有經濟能力使用乾淨機動強的天然氣發電。現階段核能廢了,綠能還不到位,但備用電力還有10%。無法接受停電的國人,應去了解先進國家每年停電的頻次。 

最後,治癒政治極端化需要時間,民眾終究會對網紅造謠免疫。現階段台灣人口太多,開放移民需要時機。台灣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條件佳,隨時很多人想移民台灣,這點不用太過擔心。 

eaton

2021/7/14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這次BNT疫苗成交的原因?

這次BNT疫苗成交的原因 

路透報導,BNT執行長沙辛透過聲明表示,該公司「很感激能夠提供台灣人民在歐洲生產製造的疫苗」(very grateful to be able to also supply the Taiwanese people with vaccine doses manufactured in Europe)。

https://tw.appledaily.com/....../RHMSIPZKCVFSNA....../......

這次疫苗成交的原因是: 

1.德國政府斡旋;

2.台灣可取得其他疫苗,不在乎了,所以中國低頭;

3.商人的律師厲害;

4.國台辦說了,中國沒卡,間接說小英在卡 

當然不是3,沒有123沒用。至於4卡,台灣愚蠢的人很多,他們會選擇相信國台辦,而失去基本的常識判斷力:執政黨何德何能踩自己的腳,畢竟不管採購管道如何,能解決問題,就能為政績加分。其次,全世界只有台灣需透過企業購買,這不是中國卡,甚麼才是卡再者,國產疫苗也採購了,東南亞市場就比台灣大數十倍,政府又何必卡 

至於成交真正原因為何,我不知道,也很少人知道。當然,中國認輸的機會最大,因為美日疫苗源源不斷,國產疫苗預計月底審查,8月初就可以打了(國產疫苗主要還是靠其他國家),而且中國復必泰在亞洲只賣出香港的500萬劑,手上9500萬劑不知要賣給誰?事到如今,只好答應台灣企業買,簽出多方合約,還留了一點面子。 

eaton

2021/7/12

時間的長廊

時間的長廊 

唐鳳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說:從地質學角度來論斷,台灣和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分開了。

https://www.facebook.com/SpicyTaiwan/videos/1186447008213440 

記得唐鳳9歲時,唸了《人本教育札記》的一首詩,那是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為了教改活動寫的詩。過了二十多年,與父親正在巴黎旅遊的唐鳳,突然想起那首詩,並向黃教授確認是不是原作者,並附上英譯。黃教授表示,唐鳳從記憶中喚回的字句,幾乎一字不差;他自己都忘了寫過,而且唐鳯的英譯真好。 

唐鳳在家自學成功,沒像台北市長常誇口自己的IQ,唸甚麼學校。誇口自己,往往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DunningKruger 效應說:「能力不足的人,普遍高估自己的能力;真正的高手看見天外有天,反而沒那麼自信。」不想當騙子,謙卑準沒錯,等到失敗經驗累積多了,也體會一點成功法則,就能逐步累積自信,但不驕傲不過度自信。 

對此,有位朋友說,台灣父母普遍在乎成績和名次,其實是盲點,教育的重點不是考第幾名,Learn how to learn 是重點,進名校也沒那麼重要,進適合自己的科系與學校才重要。這樣才有學習樂趣,進而終身學習,就算一開始落後,最終也能取得滿意的成績,終點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eaton

2021/7/12

…………….

時間的長廊與天才唐鳯 

1990年初,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為了教改活動寫下〈時間的長廊〉這首詩。那時唐鳳還小(9歲?),在某期《人本教育札記》裡讀過那首詩。 

過了二十多年,與父親正在巴黎旅遊的唐鳳,突然想起那首詩,並向黃教授確認是不是原作者,並附上英譯。黃教授表示,唐鳳從記憶中喚回的字句,幾乎一字不差;他自己都忘了寫過,而且唐鳯的英譯真好。 

這是一年前的故事。唐鳯自學成功,在講究學歷的台灣不容易,但應驗了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話:「大學生和自學者的差別與其說在於知識,還不如說在於他們的生命力及自信心。」 

eaton

2016/10/6

………………

時間的長廊/黃武雄(1990)

我走在時間的長廊

踩爛每一塊地磚

我問廊柱邊的每一個人:

「我在做什麼?」

有的人瞪大眼睛

有的人面無表情

只有一個憂戚的聲音回應:

「你不用問,不用問」

「那麼我是什麼?」

同樣的眼睛,同樣的表情

同樣的聲音回應:

「你不用知道,不用知道」

我活該是廊下的燈蛾

守著燈、守著每一寸分數

我斤斤計較、目光如豆

為了那毋需爭議的出路。

我不看蝴蝶

不玩螢火蟲

不做少年的夢

我不要問:

「鮭魚如何游回牠的故鄉?」

「北極星如何不動?」

我不要知道什麼是

「臭氧層」與「車諾堡」

「國家預算有多少?」

每天背公式、背題目

背標準答案

背抽去生命的人名、地名

這才是正經事,這才是乖孩子

我原地踏步,在每一塊

同樣形狀

同樣大小

同樣黑白的地磚上

我走在時間的長廊

踩爛每一塊地磚

我原地踏步

送走蒼白的歲月

-------------------------------

Corridor of Time/黃武雄(1990),唐鳯 英譯

I stumbled through the corridor of time

with steps that broke every piece of tile

I asked each person beside the corridor columns:

“What am I doing?”

Some people stared

Others looked expressionless

Only one sad and familiar voice answered:

“You don’t ask, you don’t need to ask.”

“So what am I?”

The same eyes, the same expression

The same voice responded:

“You don’t know, you don’t need to know.”

The pity is that I was a moth in the corridor

guarding a lamp, keeping every score

I was finicky and shortsighted

for the sake of that indisputable egress

I didn’t look at butterflies

didn’t play with fireflies

didn’t dream any adolescent dreams

I didn’t ask:

“How do trouts swim their way home?”

“Why doesn't the Polaris move?”

I didn't seek to know what is

“Ozone” or “Chernobyl”

“How much is the national budget?

Every day I memorized formulas and titles

memorized standard answers

memorized life-depleting names of people and places

This is a serious matter; this is being a good child

I retraced the same spot, over every piece of

identically shaped

identically sized

identically black-and-white floor tiles

I walked through the corridor of time

with steps that broke every piece of tile

I retraced the same spot

and farewelled the blank years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AIT酈英傑處長的工作成果決定要素

AIT酈英傑處長的工作成果決定要素

AIT酈英傑處長給台灣人民的道別信,我們可感受甚麼是決定一個人的工作成果。

https://www.ait.org.tw/zhtw/farewell-letter-from-ait-dir-christensen-zh/?fbclid=IwAR3cwGdBNitvKW-bCYo-jyGQr-RzmAVimrpp6XuVVaItD_T1uYnR2TllNck 

酈處長謙稱「能為美台關係今天亮眼的進展小有貢獻,而深感驕傲」,他在字裡行間訴說著台灣特殊環境因素、早年來台機遇及歷任者努力(不像某市長喜歡造輪子)。而且許多感受由他個人價值定義,因此有屬於自己的成就,也不把成果全歸功於自己。 

若酈處長被派任海地或衣索比亞,恐怕現在不是在想貢獻或驕傲。基於此,我們或可修改日本經營之聖 稻盛和夫的人生/工作成果公式(=能力X熱忱X思考方式)。我也對相關要素做了操作型定義,歡迎補充。 

人生/工作成果=環境X能力X熱忱X思考方式X機遇X不造輪子X價值觀 

環境=民主X自由X法治X經濟X道德X文化 

能力=知識X技能X經驗X誠信X謹慎X忍耐X靜定X品德X愛心 

熱忱=希望X信心X傾聽X殷勤X盡責X節制X謙虛X感恩X天職 

★思考方式(心態)=系統思考X共生共榮X正面成長X理解脈絡X確認事實X純真浪漫X考驗試煉X真善美X現實理性X禍福相倚X珍惜當下X主體的非理性面向

思考方式(技巧)=聚斂5W2HX擴散創新X傳統垂直X聯想水平X演繹X歸納X因果推論X懷疑批判 

eaton

2021/7/10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謹慎擁抱盼望

謹慎擁抱盼望 

日本經營之聖 稻盛和夫 人生/工作成果=思考方式X熱忱X能力。思考方式的分數從-100+100,熱忱能力的分數從0100 

思考方式能力千百種,如何激發熱忱也是。激發熱忱最樸實的方法是給出「盼,信心樂觀、小心謹慎是實現希望的必要思考方式」,甚至是「能力」。 

一個人有了盼望,能逐步踏實,信心與樂觀是很重要的關鍵。然而,若不是能力問題,一個人若接二連三失敗,可能不是信心不足,而是沒有小心謹慎注意任何細節。這個謹慎觀點,也適用於現在多數人支持台獨的政治抉擇。

尼釆的「超人哲學」充滿希望,企圖擺脫所有束縛,因為沒有堅定的成功信念,就沒有未來。但尼采也知道老子的禍福相倚」思想:希望看似光明,總帶有陰暗。潘朵拉盒子,就是他的卓越見解。 

尼采認為潘朵拉盒子是希望的抑制機制,因為盒子當中存在最大邪惡「希望」。其他邪惡只讓人承受一次折磨而死,但有了希望,人們願意一次又一次接受折磨,使得人們延長了他們的痛苦。然而若你知道隨時擁抱希望,才是快樂生活的重要原則,通常願意接受折磨。 

沒有希望,就沒有改變的可能,但需要擺脫恐懼,勇於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才能發展出實現希望的力量。希望最可怕,如何讓自己的力量強大而不魯莽?這是每個懷抱希望的人需要充滿信心樂觀,但還要切記謹慎每個重要細節的原因。共勉之。 

彼得後書1:5-7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

eaton

2021/7/9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真誠反省自己的責任

真誠反省自己的責任 

只要活著,每個人都能負擔可負的責任。我不是甚麼知識分子,但最近閱讀到Edward W. Said的《知識分子論》裡的一段話,可以提醒自己,也當作一面自我反省的鏡子。(文字修自 單德興 譯) 

// 最該指責的就是知識分子的逃避;所謂逃避是轉離明知正確的、困難的、有原則的立場,而決定不採取。不想顯得太政治化;害怕看來具有爭議性;需要老闆或權威允許;想要保有平衡、客觀、溫和的美譽;希望能被人請教、諮詢,成為有聲望委員會的一員,以便處於主流;希望有朝一日獲頒榮譽學位、大奬,甚至擔任大使。對只求浪得虛名的知識分子而言,腐化的心態莫此為甚。如果有任何事能使人失去本性、中立化,最後戕害熱情知識分子的生命,就是把這些習慣加以內化。// 

在我看來,不在乎個人成敗,過於清高,但不阿諛奉承,攀附權貴,終日交際,到處拉幫勾結,近親繁殖,而是在自身領域裡精益求精,為長遠理想貢獻社會,就可佩服了。若能忠於良知,尊重道德倫常,順從真理與公義,敢於對權勢說真話,不怕得罪當道,不怕被毀謗,更值得尊敬。 

其次,逃避有時是DunningKruger Effect:「能力不足的人,普遍高估自己的能力;真正的高手看見天外有天,反而沒那麼自信。不想當騙子,謙卑準沒錯,等到失敗經驗累積多了,也體會一點成功法則,就能累積自信,但不驕傲過度自信。 

史懷哲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他音樂的天賦可媲美莫札特,當他拿到諾貝爾和平奬時,記者問:「什麼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史懷哲說:「有工作可做,有對象可愛,有願望可想。」 

我能力微薄,希望做點能做的,譬如:闢謠;投書建言;支持衛道者;匿名檢舉;服務弱小。您呢?享受歲月靜好,還可做些甚麼呢?心動,不如日常點滴行動。 

eaton

2021/7/8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誠信與嬌生供應決策

誠信與嬌生供應決策 

結論:在我看來,嬌生在疫情下的藥物供應決策,符合美國建國245年來的國家政策結合道德觀現實主義及自由主義的三大原則,擔當起世界警察牧師及村長的角色。 

嬌生是大型製藥公司,一年稅後賺150億美元,最近交易日市值4450億美元,對比台積電賺170億美元,市值5400億美元。大公司不一定誠信,但誠信經營值得學習與讚美。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有一派觀點認為,某個愛滋病(HIV)藥物能用於新冠肺炎,導致嬌生公司訂單激增,但公司擔心會影響給HIV患者的供藥量。 

面對這個情境,你會怎麼做?趕快找外包產能,趁機大賺一筆?還是提高售價,以價制量,爭取利益最大化?嬌生不這樣想,他們退後一步,以批判性態度思考。 

在面臨壓力時,嬌生認為要以根本價值觀為依據,善用指導原則,來平衡相互競爭的各項優先要務,以及做出以原則為基礎的決策。以下是嬌生的處理程序[1] 

1.      內部專家研究:要達到實驗研究報告所說有效對抗病毒的濃度,不認為是安全方式,而且沒有隨機對照試驗資料,可顯示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不確定可以大規模製造:若同意新訂單,可能會耗盡HIV藥物全球供應量,因為這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滿足目前訂單量,而且不確定有足夠原料可大規模製造。 

3.      尋求內外部專家的客觀意見透明化呈現和共享科學資料,建立一套倫理架構,以確保決策過程合乎理性、倫理與公平。公司倫理小組創設恩慈使用諮詢委員會(CompAC),這是由倫理學家、醫生和病人組成的獨立外部機構,提供公司核准前使用的客觀指引。 

4.      公司共識由於缺乏嚴謹的臨床試驗資料,決定不減少HIV藥物供應量,這種藥物經核准且證明能拯救生命。但分配給HIV後剩下的供應量,可供給新冠臨床試驗,若還有剩餘,可分配給醫生,但只限於同意嚴謹收集治療資訊的醫生。 

[1]參考嬌生醫療長Joanne Waldstreicher在哈佛商業評論(HBR)發表疫情期間,嬌生的困難決定(How Johnson & Johnson Made Hard Decisions During Covid) 

後記:昨天貼了一位忠孝醫院醫師搓破柯文哲所說精準疫調發現虎林街疫情,有些人說國家時勢及政治各有立場,叫我不要貼政治文。是啊,我沒能力做多人的師傅,早不公開貼政治文了,這段後記,當作呼籲。 

民無信不立,誠信不是空中樓閣,一流企業也重視誠信,正如今天貼的嬌生公司。國家時勢及政治各有立場?我不造謠,不談個人偏好,而是關心國家誠信,跟政治立場何干?真理越辯越明,就算講政治,也不應是敏感話題。就是這種鄉愿、糊塗立場或變態的意識形態,讓小人充斥,社會進步遲緩。 

後代怎麼看這一代?視誠信於無物,豈能不悲憤!再強調一次,我每天貼文,貼文還要自我審查,還要記得哪個群組哪些不可以貼,太累了,不貼是好事,但不是美事。 

eaton

2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