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癌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癌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基因醫師張家銘: 台北人也上國際肺癌研究版面,關鍵突變來自早已禁用的「馬兜鈴酸」痕跡

病人有時這麼問:「張醫師,我這輩子一根菸都沒抽過,怎麼還會得肺癌?」這句話背後,是一種難以置信的無助感,也是一個科學上曾經解不開的謎。

直到2025年 7 月,一項發表在《Nature》的全球性研究,終於為這個長年的疑惑打開一道科學的窗。原來,肺癌不只是抽菸造成的,它更可能是長年累積的環境暴露、體內代謝毒素與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這讓我們重新認識肺癌 - 它不是單純的菸癮疾病,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生活中每一個曾經以為無關緊要的選擇。

更讓我震驚的是,這份研究竟然特別點名了「台北」這個城市,這不是巧合,而是警訊。而基因,早已悄悄記錄下這一切。台北病人的肺癌,藏著一種全世界幾乎只有這裡出現的基因突變。

這項研究橫跨 28 個地區、871 位「從未吸菸」的肺癌病人,進行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結果發現,一種極其罕見的「突變簽名」 SBS22a,幾乎只出現在台北的樣本中,佔了這類突變的近九成。

SBS22a 是一種已知與「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相關的致癌突變。這個名字,或許您陌生,但它過去曾廣泛存在於某些傳統中藥中,包括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成分。由於明確的腎毒性與致癌風險,台灣早在 2003 年就已全面禁用馬兜鈴酸相關藥材。

然而,這次研究卻首次在肺癌中發現馬兜鈴酸相關的突變訊號。這不禁讓人擔憂,難道這些毒素的影響,並沒有隨著禁用而完全終止?

這種突變的「地理集中性」,幾乎只在台北樣本中出現,讓國際研究團隊推測:可能存在尚未完全釐清的暴露來源、歷史習慣,甚至是管制外的使用方式。

我們並不是說,現在還在接觸馬兜鈴酸,但我們知道,有些偏方、保養品、來路不明的草藥,可能在無意間留下長期足跡。

我們的基因不會說謊,它只是默默記錄著我們曾經接觸過的每一份風險。哪怕那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事,影響可能一直潛伏在細胞裡。

這也提醒我們,衛生單位雖然早已禁用馬兜鈴酸,但是否仍有非法使用、民間流傳、黑市產品或跨境電商流入?我們必須持續監測,不能鬆懈。

除了馬兜鈴酸突變,研究也揭露了另一個「隱形殺手」:空氣污染(PM2.5)。研究發現,當居住地 PM2.5 年均濃度超過 20 微克/立方公尺時,肺癌病人的突變量激增,還會導致端粒縮短、TP53 突變等變化,這些,都是肺癌的分子特徵。

更讓人意外的是:PM2.5 對基因的破壞,甚至比二手菸還更明顯。這意味著,在都市生活、每天通勤的人們,即使沒抽過菸,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暴露於更高的基因風險中。

面對這些新發現,我們要問的,不只是「為什麼我會得癌症?」,更是「我能怎麼預防?」

我們可以:

• 對偏方保持警覺,避免使用來路不明或無清楚標示的成分

• 留意保健品的成分來源與衛福部登錄狀況

• 減少暴露空污,特別是在空氣品質不佳時外出時佩戴口罩

• 若有肺癌家族史,可考慮早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檢查

我常說,「基因不等於命運」。但這一次,我們也必須承認,基因其實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過去的每一個選擇與環境暴露。肺癌不只是肺的病,更是我們整個環境的病徵。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癌症不只是從外面打進來的敵人,它可能是在我們的生活裡,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不只是追究過去,更是從現在開始改變。

參考資料:

The mutagenic forces shaping the genomes of lung cancer in never smokers. Natur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19-0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胰臟癌末靠改變習慣癌細胞消失

或許這是少數例子(倖存者偏差),但這些習慣有益,至少能讓自己快樂

............

一名胰臟癌末期患者,經歷五年與病魔對抗,多家醫院包括台大與榮總等醫師皆判定無藥可醫,甚至建議「準備辦後事」,但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與心態,一年後竟讓癌細胞消失,至今健康存活十年。

許瑞云醫師提到,病患積極檢視並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壓力來源,著手修復與家人的關係,學習放下執著。其次,調整飲食習慣,避免攝取加工與高糖食物。第三,開始規律運動並保持曬太陽的習慣。

疾病往往不是「治癒」而是「控制」,這位病患透過徹底改變心態與生活方式,讓癌細胞消失,整體狀況也獲得大幅改善,為其他癌症病患帶來希望。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美妝可可/eaton

對洪誼靜來說,接受挑戰是修練過程。曾是外銷公司的CEO,又愛漂亮的她沒想過會務農,竟到潮州種起可可,結合過去經驗推出美妝保養品,不但行銷國際,為社區打造人文藝術村,帶來工作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KurgL1C88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論「咖哩」對人的幫助 / 張文亮教授

論「咖哩」對人的幫助 / 張文亮教授

1876年,日本明治政府聘請農業專家克拉克(1826-1886)到北海道擔任札幌農校第一任的校長。他在北海道八個月,對日本有深遠的影響。

他首先鼓勵日本人要吃飯配薑黃,稱為「咖哩飯」。1877年,日本京都開了第一家咖哩飯店,而後咖哩飯廣傳。迄今,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愛吃咖哩飯的民族。為什麼起初克拉克校長要鼓勵日本人吃薑黃呢?

咖哩的主要原料是「薑黃」(turmeric),薑黃是種草本植物,能將食物染成深黃。1837年,美國的探險家路沙卡(Edward Lucatt)在斐濟的羅圖島(Rotuma),發現該島有許多八十多歲的老人,問他們長壽的原因,他們說常吃薑黃。

薑黃是種塊莖,風乾後,磨成的粉末,配食物食用,可以幫助人強身,使人長壽。羅圖島人製造薑黃粉的方法是秘密,外人只知他們在屋簷下風乾,再放在貝殼上曬乾。1851年,他將這事對外發表,外界才知道薑黃,如今世界上最好的薑黃粉,來自羅圖。

日本人在薑黃粉之外,又加入辛辣、含鹽的種子,調成黏稠、微甜,吃來有口感,用來拌炸豬排、燉雞肉。

薑黃中含有薑黃素,能夠中和胃酸,促進食物快速通過胃部,對於胃口不佳的人,能夠提昇食慾。薑黃素減少胃部的強烈收縮,能抑制嘔吐,能促進肝臟的酵素代謝,將有毒的物質分解排出,保護肝臟。

薑黃素能抑制癌細胞產生的細胞激素(cytokine),如NF-Kappa B蛋白。可惜,許多自然界的草本抽出其成份,藥效就大降。必須以植物食用,較見功效。薑黃若配合黑胡椒,人體對薑黃素的吸收將加強,所以咖哩汁又黃又辣。

請吃咖哩飯、咖哩雞肉、咖哩豬排吧。(但最好吃沒炸的)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韓柏檉食物加減吃

北醫公衛暨營養系教授韓柏檉走過幾次腫瘤移轉的挑戰(肝癌+肺癌),他分享如何解毒、防毒、排毒的經驗,還以醫學分析面對食安問題,讓自己免於陷於過度恐慌!若有時間,建議看影音,文字只是備忘。


影音:食物加減吃-抗癌養生方法(24)
文字:營養學教授分享抗癌成功案例

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張文亮教授:「鼻咽癌」與空氣不流通的危險

張文亮教授:「鼻咽癌」與空氣不流通的危險

(本文紀念我在美國的教授L.,他鼻腔癌安息。)

我擔任學校「環境安全衛生委員會」的檢查員多年,定期巡視許多的實驗室。我看到有些學生在化學實驗室吃飯,在生物實驗室煮紅豆湯,在精密實驗室睡午覺,在密不通風的地方養天竺鼠等,我要求這些事不得再發生。許多學生只會作實驗,而不知實驗室有潛在的危險與毒害。

鼻咽癌是個謎,科學界長期不知道發生的原因。直到1970年代,才發現印刷廠的工人,若長期在通風不良的地方工作,印刷用的油膠、墨膠、黏膠、色料,具有蒸發性,這些氣膠性的化學物質,會影響工作者呼吸的鼻腔與喉頭,誘發「鼻腔癌」與「喉頭癌」。這些影響,是累積性的影響,一般是在印刷廠工作十年後才發生。

到1980年代,更發現通風不好的影印店、映照店、舊書店等,空氣中細微顆粒、灰塵、粉塵、黴菌、防腐劑等,也會影響工作者的呼吸道與肺部,增加鼻腔、喉頭的癌症風險。此外通風不好的地方,對高血壓的人易有動脈剥離的危險。所以,室內通風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

有些實驗室的研究者,經常在實驗室專注研究,而未注意到實驗室的通風、排氣與粉塵,而增加罹患鼻咽癌的風險。辛苦的實驗室工作,卻留下中年染上癌症的誘因,請注意工作場所、實驗室的通風吧!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大腸直腸癌的基本知識


當今台灣,50歲以上每2人就有1人長息肉,從不接受任何篩檢,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達5%。

1.大腸癌的危險因子[1]:包括年齡、男性、抽菸、運動量不足、高纖食物不足、肥胖、糖尿病、一等親有家族史、攝取較多量的紅肉或油炸食物等。

2.大腸直腸癌糞便篩檢可找出50%是零期或一期早期癌,但症狀出現才就醫,早期癌只有21%,第四期佔40%[1]。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歳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檢查。

3.第一次大腸鏡提供約80%保護力[2]

1)一個美國研究證實,大腸鏡第一次檢查最重要,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約7690%,而死亡率下降53%。另一個研究顯示,大腸癌死亡率可下降至68%。

2)後續追蹤檢查
養一顆大腺瘤約510年,大腺瘤到腺癌約3年,按照美國指引,第二次追蹤間隔根據第一次檢查結果
完全正常間隔10(中間做糞便篩檢,也有醫生建議間隔5)
低風險(12顆不到1公分小腺瘤)間隔5(中間做糞便篩檢)
高風險(3顆以上腺瘤,或至少一顆進行性腺瘤)間隔3

4.做完大腸鏡要問的問題(如果麻醉,請家人記下,麻醉剛醒時迷迷糊糊) [3]

1)請問腸子有清乾淨嗎?沒清乾淨,會影響偵測率,也會影響盲腸到達率。

2)請問有做到盲腸嗎?這在問有沒有整條大腸都檢查。如果沒到達盲腸,是什麼原因(手術後沾黏、腸子天生太長),以及觀察到的部位與範圍(例如升結腸、橫結腸,或只到乙狀結腸等)也可問一下。

3)請問有發現腺瘤性息肉嗎?如果有,請問切除了嗎?少數不會當場切除:例如息肉太大顆,必須住院切除;或是忘了停止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切除會有風險。此外,短期有旅行或出國,醫師認為有風險。

4)如果有切除息肉,有沒有術後注意事項?例如一週內不宜運動、不能飲酒、不能提重物等,以免發生出血。切除息肉大小不同,風險也有所不同。(eaton)

[1] 吃素、生機飲食,還是得大腸癌?台大醫師:影響腸癌發生率的重要因素
[2] 台大醫師: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息肉切到怕
[3] 做完大腸鏡,一定要問醫師的關鍵問題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自由基與抗氧化】

癌症發生除了基因外,與不良的環境、生活習慣、與飲食有關,使得身體長期發炎,導致體內的自由基過多,接著免疫力失控,引起器官接二連三出現衰老及罹癌。

(1)慢性發炎與自由基
榮總醫師:疾病不會憑空降臨,造成慢性發炎的常見5個原因:
癌症是免疫失調引起的(賴秀穗/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90129/1508936
顏榮郎:慢性發炎,是誘發癌症
慢性發炎是癌症前兆!7食物千萬要少吃
癌症是終極發炎!前台大醫師教3招輕鬆抗癌
…………………
(2)食物與與自由基
美國癌症研究所推薦:最好的抗癌食物
https://kknews.cc/zh-tw/health/68pq89v.html
美耐皿越熱越毒!劣質美耐皿40度就會溶出三聚氰胺
韓柏檉醫師:素食、蔬食到舒食 我每天的抗癌餐盤清單
最抗發炎的食物就是它!1張表告訴你吃什麼最好
花青素抗氧化約為維他命E50倍,延緩大腦老化
綠茶取代咖啡,咖啡因較低,又能抗老、活化大腦
綠茶抗氧化可達維生素100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7/19/n9430818.htm
【我吃這家的抹茶】抹茶是好東西,他的研磨設備很好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癌症的主因

據統計,台灣男性一生約75%會得癌症,女性則50%。

癌症發生的主因有三,一是自由基過多,導致身體長期發炎,細胞容易突變〔1〕;二是免疫失調,沒將突變細胞消滅;三是環境(例如PM2.5),但比起前兩個,影響不大。許多人將肺癌歸因於空氣,但肺癌只佔死因的5.3%(2017),聽聽專家李治中的說法〔2〕。

《免疫的威力》一書指出〔3〕,發炎會造成血管硬化,引發肥胖及代謝症候群,助長癌細胞生長及轉移,造成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自由基過多,要戒菸,多吃蔬菜水果、堅果、魚類、抹茶…等消除自由基的食物,少吃紅肉、高糖、鹽、高油脂、油炸物、零食點心。

台大名譽教授賴秀穗為文提到〔4〕,免疫失調的重點在於心情愉快。緊張、壓力、過勞會使腎上腺素升高,該類固醇會抑制免疫系統,癌症就跟著來。再來是規律生活、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以提升免疫力。(eaton)

〔1〕自由基
顏榮郎醫師:慢性發炎誘發癌症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bookTopic.action?nid=20
榮總醫師:造成慢性發炎的常見5個原因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114637&p=1
〔2〕李治中:癌症的真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SgoUOxeLQ
〔3〕《免疫的威力》:靜默無聲的發炎疾病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4717
〔4〕台大名譽教授賴秀穗:癌症是免疫失調引起的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90129/1508936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吃的科學 : 豆腐乾

豆腐乾

豆腐乾含豐富的蛋白質與鈣,含水量在60%以上,易滋生細菌,50%以下,組織硬脆失去彈性。含水量不易精準控制,最好做好不久就吃完。尢其在潮溼的地區,豆腐乾很難儲存,即使放在真空包,也不能放太久。

有些豆腐乾用過氧化氫(H2O2)消毒殺菌,過氧化氫具氧化漂白果效,所以加上黃色素、紅色素染色。人吃了過氧化氫,也會氧化胃部細胞。部份過氧化氫,變成氫氧自由基(OH•),若與遺傳基因反應,是造成胃癌的主因之一。

能夠中和自由基的稱為「抗氧化物」,最常見的是維生素A、C、D等,尤其是維生素C。經常有豆腐乾被驗出含過氧化氫,工人不知道可怕的影響,消費者也不知道化學反應,所以喜歡吃豆腐乾,先看標簽、日期,與閱讀添加物吧!(eaton 參考張文亮)

同場加映:疾病不會憑空降臨!別讓壞習慣堆積成病,榮總醫師:造成慢性發炎的常見5個原因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114637&p=1

食道癌

林口長庚胸腔外科主任趙盈凱表示,文獻證實,食道癌與抽菸、喝酒、嚼檳榔有著極大的關聯,特別是喝酒容易臉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更是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也因此食道癌的患者有9成以上是男性。
趙盈凱說,因為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等到吞嚥困難才就醫,常常已經是第三期或第四期,導致五年內的存活率降至2成。加上食道癌普遍腫瘤都長在喉嚨上端,許多患者不願意摘除咽喉,因而錯過手術黃金期。
趙盈凱呼籲,民眾平時除了少碰菸酒及檳榔,也別喝滾燙茶湯;有口腔癌或頭頸癌嫌疑的患者應主動接受內視鏡篩檢,一旦確診後要接受正規治療才能保命。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燕麥能預防便秘痔瘡、抗癌、抗心臟驟停

燕麥能預防便秘痔瘡、抗癌、抗心臟驟停

燕麥整顆穀物含有燕麥蛋白質以及β-聚葡萄醣,口感黏黏的。100克的香蕉中含有1.5克的膳食纖維,但燕麥是香蕉的5倍,而且多半是水溶性,可增加食物停留於胃部的時間,增加飽足感,對於便秘痔瘡有預防效果。β-葡聚糖能吞噬腫瘤細胞,調節淋巴系統、中性粒細胞和自體NK細胞的活性,提高病人抗癌能力。

住院時,血壓太高太低都令醫護緊張,因為血壓與心臟的跳動有關。心臟停了,血液無法將氧氣送到腦部,人就走了。自然界有一種物質avenanthramides(鄰氨基苯甲酸酰胺)能保護心臟、動脈、與血管,它只存在於燕麥,就是「燕麥醯胺」。哈佛公衛學院的研究還發現,燕麥的抗氧化物比其他五穀雜糧多,多酚化合物「燕麥醯胺」能減輕身體炎症,也可以攻擊自由基,降低癌症病變的可能。

「燕麥醯胺」是燕麥在低溫(4℃)乾燥環境合成蛋白質時產生的,所以生產地如瑞典、加拿大、美國的比例最多,有機農田種出的品質更佳。很難瞭解,這麼平凡的草本植物,能夠合成這麼有益人體的物質。不過要注意燕麥的熱量比白米高,不能過量。(eaton參考張文亮:為什麼要吃燕麥粥?-認識「心臟驟停」)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及復發?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及復發?

第一種:個性固執。黃鼎殷醫師有一位病患治療初期狀況很好,後來漸漸惡化,最後病患說:「我發現只有離開人世,才對得起我以前傷害或對不起的人。」黃醫師告訴她,可以選擇留下來做好事,這樣就可以償還了,但是她依然堅持決定,沒多久就去世了。這種固執的性格指向了:「死亡意願」,一旦這種意願出現在腦袋的次數越多,就影響健康狀態。

第二種:犧牲奉獻的C型人格。這些人習慣將情緒累積,在別人眼中很隨和、不會拒絕別人的濫好人,他們的個性具有極高的容忍度。

第三種:過度追求精神層面的傾向,對於人世間的生活反而顯得不太感興趣。

我的感想是,擇善固執很好,但只要不放棄基本原則,懂得變通的固執就沒問題。年長輩的C型人格不少,其實上了年紀了,可以對自己好一點,當濫好人說不定反而害了別人。追求精神層面很好,但過度了,就會活在這個世界,卻幻想住在另一個世界,從而失去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eaton)

全文:http://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2394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空污要盡力改善,但不要驚慌/eaton

空污要盡力改善,但不要驚慌/eaton

現在PM2.5被喊的心慌慌,我在台北敦化南路上看過幾次老外帶著防毒面具走路(那種抗生化毒氣的面具),車子是不少,但那裡綠樹如蔭,有那麼恐怖嗎?105年台灣死亡人數17.2萬人,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9200人,只佔5.3%,而且男性標準化發生率從2004年起就沒有變動了,而女性從2009年起變動也不大。   

上開死亡人數不少抽菸人口,所以空污要盡力改善,但也不要驚慌。要說恐怖,105年台灣死亡人數年成長為5.4%,照這種速度,13年後人數就翻倍了(醫學也可能進步)。其實糖尿病及急性心肌梗塞才恐怖,到院前就死亡的心肌梗塞病人,比例達到六成。若「穩定心絞痛」,或是冷天、情緒緊張、運動或吃大餐後胸口悶喘不過氣,或是痛傳到下顎或左手臂,有症狀求診,反不需擔心。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七個危險因子中有3個及以上就要積極診斷,包括:1.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2.家族有心臟病猝死或腦中風。3.高血壓 4.糖尿病 5.血脂包括中性脂肪與膽固醇不超過200;高密度膽固醇,男性至少40單位,女性至少50單位;不好的膽固醇(低密度)低於130單位 6.抽煙 7.肥胖或少運動。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為避免吃下農藥,第一泡茶倒掉比較安全?

為避免吃下農藥,第一泡茶倒掉比較安全?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2015
為了去除茶葉在採摘和製造過程中沾附於表面的灰塵和農藥,許多人在喝茶時會先把第一泡倒掉,品茶者更稱第一泡為「溫潤泡」,沖洗且舒展茶葉,但事實上,倒掉第一泡茶湯的做法,不但沒必要,還浪費了許多有益健康的好成分。

許偉庭指出,茶葉中含有茶皂素、多酚類、維生素等各種營養物質,第一泡時就會釋放出來,隨著沖泡次數增加、溶出量也遞減。至於農藥問題,茶業改良場場長陳國任指出,每年各地茶葉比賽,所採用的就是第一泡茶,他開玩笑說:「擔任評審時我一場就要喝300家茶,並且立即排出名次,如果會溶出農藥的話我早就中毒啦!」他指出,台灣茶葉的種植、製作技術成熟,法規的檢驗標準也很高,更重要的是,大多數農藥是脂溶性,除非直接吃掉茶葉(例如抹茶、茶粉等將茶葉磨碎下肚),否則很難用水溶出來。

幾年前陳右人擔任茶改場場長時,就已在實驗室中實際檢測,市面上110種法定農藥中,只有4種屬於水溶性,再以水溶性濃度最高的一款進一步實驗,溶出的農藥微乎其微,必須一口氣喝88~90公升才會危害健康。

常喝各國茶葉的葉怡蘭也指出,與其浪費第一泡,還不如從選好茶葉開始,台灣的農藥把關與歐盟相當、甚至比日本嚴格,她很信任,而進口茶除了有歐盟認證的之外,她也選擇大吉嶺、斯里蘭卡等講求自然農法的茶葉產區,喝了比較安心。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兩大策略 終身防癌

兩大策略 終身防癌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院(AICR)繼1997年出版第一份報告《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後,10年來首度更新防癌指南,提出更震撼確鑿的警告。綜觀厚達600頁報告,以「拒絕肥胖」和「選對食物」為主軸,提出權威建議。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019&fullpage=true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黃翠華:罹患癌症因子從小就種下

根據衛福部104年十大死因,惡性腫瘤高居死因首位,共有4萬6829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11分13秒有1人因癌症死亡。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黃翠華指出,美國研究發現,日常飲食及營養占了罹癌因素的50%,比任何致癌因素更具重要性。

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實地訪查發現,每天每名國小學生至少都有一餐外食,包括油炸物、零食點心及含糖飲料等不健康的食品,幾乎天天都會吃到,甚至有零食取代正餐、不吃蔬菜及不喝開水的不良飲食習慣。

不良飲食習慣除了影響孩童的生長發育,更可能導致慢性疾病提早發生,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她建議,家長協助孩子建立良好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高糖量飲料、油炸食物,並減少外食,並且多吃真食物、好食物與全食物是預防疾病的最佳的方法。真食物是指未加工的食物,全食物是包括食物的籽及皮,蔬菜、水果、全榖雜糧及優質蛋白質為好食物,建議每餐蔬果攝取量至少要占半數以上。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防癌系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防癌系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哈佛科學家在調查全美13萬6000名白人後得出結論: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患癌概率能減少20%到40%,而癌症死亡率則可降低一半。這些良好習慣包括:不抽菸;每周至少適量運動兩個半小時;男性每日飲酒量不超過兩杯、女性不超過一杯;體質指數(BMI)在18.5和27.5之間。

報告說,如果美國民眾都能滿足以上條件,肺癌死亡率可降低80%、大腸癌降低30%、前列腺癌21%、乳癌12%。報告指出,這四點中只要有一點不滿足,患癌概率就會大大提高。科學家發現,只有18%的女性和25%的男性做到所有四點。

很多癌症新藥可以保護人體免疫系統、強力抗擊腫瘤,有的藥甚至能在幾周內把腫瘤消滅。但研究人員卻稱,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挽救更多生命。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防癌系列:超級抗癌食物:地瓜

防癌系列:超級抗癌食物:地瓜

台灣癌症基金會引述日本國立癌症預防研究所報告指出,地瓜(蕃薯、甘薯)的抗癌及營養成分優於其他各類蔬果,且不論生熟均最具抑癌效果。其中,還有18種具有抑癌效果的蔬果:1.熟甘藷 2.生甘藷3.蘆筍4.綠花椰菜5.捲心菜6.白花椰菜7.芹菜8.茄子皮9.甜椒10.胡蘿蔔11.金針菜12.薺菜13.雪裡紅14.番茄15.大蔥16.大蒜17.黃瓜18.白菜

地瓜所含的防癌及保健成分包括有較高的膳食纖維、蛋白質、鈣質、維生素A、B群、B2、C及較低的熱量;大量黏液蛋白,可增強組織抵抗力,降低膽固醇,維持血管暢通;含類雌激素(phytoestrogen)、脫氫表雄酮(DHEA),可降低荷爾蒙相關癌症的發生。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防癌系列:癌症10警訊

防癌系列:癌症10警訊

1.摸到硬塊:不論是乳房、睪丸或其他部位,摸到腫脹、增厚或硬塊,要馬上找醫生診斷。
2.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子宮內膜癌90%會出現出血訊,子宮頸癌會出現分泌物過多或混有血液。大便出血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
3.傷口或潰瘍不癒:口腔內有難以治癒的潰瘍,可能是舌癌或口腔癌的徵兆。
4.痣或疣的顏色、形狀或大小改變:身上的痣疣明顯變化,如長大、發炎或出血,就要求醫。
5.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咳嗽如果超過3週就要注意,尤其是抽菸的人愈咳愈厲害。而長期莫名的聲音沙啞也有可能是肺癌或喉癌。
6.吞嚥困難、消化不良:長時間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或胃癌的徵兆。
7.排便習慣改變:沒有原因的便秘或腹瀉,便血或糞便形狀改變,都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
8.不明原因的疼痛:某部位莫名出現疼痛超過1週以上,就應該查明原因。例如肺癌有可能會胸痛、大腸癌有可能會腹痛,胰臟癌也會發生上腹痛或背痛。
9.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
10.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倦怠:不明原因癌症擴散到其他器官會引起發燒。一般的倦怠是休息就能改善,而癌症引起的休息都無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