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都知道股神的秘訣,我們卻修不成正果
作者簡介:胡照,目前就職於一家華爾街投行。他曾為晨星 (Morningstar) 資深股票分析師,負責亞太地區的能源,材料和高端製造行業的研究。加入Morningstar 之前,胡照在美國財富500公司,負責財務管理和大宗商品采購。胡照擁有芝加哥大學商學院MBA, 愛荷華州立大學金融和信息科學雙學位。他是大眾理財雜誌的專欄作家,亦為財富雜誌(Fortune)供稿。
多少投資者期望巴菲特收己為徒,授予投資的秘訣。巴菲特在股票領域的綽綽業績吸引了學術界的注意。在2013年刊發的名為“巴菲特的阿爾法Buffett’s Alpha”的學術論文中,美國國家經濟研究院與AQR資產管理公司通過研究和測試大量的數據不僅發現了長期持續戰勝市場的投資秘訣,並證明了一套量化投資規律可以複製巴菲特的輝煌。
這篇論文得出的“股神秘訣”並不難懂。作者總結,要做出媲美股神的業績,一要選好料,二要加杠杆。
什麼樣的股票叫好料?首先,公司的質地要好,這可以體現在平時公司有充足和穩定的現金流,並與投資者通過分紅的方式分享每年收益。其次,在投資者買入股票時,公司的價格要相對便宜。這一般體現在股票的低市淨率裏。最後,投資者必須長期持有這種股票(一般5年以上)。也就是說一旦選好了公司,投資者要給管理層充分的時間來釋放公司的盈利潛力,讓市場認識其真正的內在價值。
我們都知道借款炒股可以放大盈利(亦放大虧損)。同一個道理,巴菲特利用旗下保險公司(GEICO是全美第二大汽車保險公司)的充裕的低成本保金放大投資回報率。
然而筆者認為,單單懂得巴菲特的投資秘訣對投資者沒有多太多作用。巴菲特從來不隱瞞自己投資的理念,在公司年報中和股東大會上毫無掩飾地回答最尖銳最深入的提問,而且與不同的作家合作出版了許多有關於投資方面的書籍。
筆者認為巴菲特成功的亮點,並不在學術論文得出的所謂秘訣裏。縱觀國內外,在投資領域能用股神秘訣持續戰勝市場的人寥寥無幾的原因有三。第一,絕大部分的投資者的情緒阻礙了其判斷能力。當我們以股票投資為愛好、興趣、甚至生計的時候,我們的喜怒哀樂、傲慢、偏見、恐慌與貪婪往往戰勝理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對犯錯誤的總結都是馬後炮。如果不能戰勝自己的情緒並且鍛煉理智的判斷力,知道巴菲特的選股秘訣對未來的投資無甚裨益。
第二,巴菲特的杠杆非同一般。除了銀行和保險公司,極少的個人或機構投資者能持續地以低成本從社會借到大量的長期資本進行投資。低融資成本(年利率2-3%)和資本的粘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股神的淨回報率,在價格波動幅度擴大的情況下,巴菲特不僅不擔心投資人撤資,以及低價平倉所帶來的虧損。反而,高粘度的長期資金與股神的長期投資理念相輔相成,打造了過去30年每年年化回報率22%的輝煌業績。
巴菲特提倡的價值投資和秘訣通俗易懂,但知易行難,而且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每一個投資者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避免高成本的短期杠杆誘惑,用理智和數據來做投資決定,方有修成正果的可能。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文 華爾街見聞
展現愛的方式 / 提姆∙郝克斯
男孩的認同、安全感與培育來自團體,通常是家庭與朋友。缺乏這些關係,男孩非常脆弱。兒子需要至少一位成人疼愛他,最好有兩位。兒子需要知道,他在某個人生命中享有優先權。
一位不被愛的兒子,最沉重的負擔之一是孤寂。如果男孩不被接納,從群體中被孤立,他覺得自己在流浪。另一方面,也有男孩得到過多的愛。父母過度關愛可能令他窒息。真正的愛為了長遠的好處,願意忍受短期的不受歡迎。真正的愛不會容忍兒子糟蹋自己的行為。真正的愛可能要說「不」。
如果父母希望把沉重的東西,跨海送到兒子那裡,需要先有穩固的橋樑。同樣的,討論嚴肅的主題前,需要先建立關係。便橋似的關係,只能承載輕鬆的對話。有時候父母嘗試藉由便橋,傳遞重要的主題,反而導致任何有意義的溝通瓦解。建造穩固的橋樑需要時間。
展現愛的方式
父母可以運用至少四種方式,向兒子表達愛:語言、行為、參與、供應。
1.語言:文字是透視內心的窗口,因此充滿力量。當我們的兒子碰到我們,從我們口中會跑出什麼樣的話呢?
即使父母不擅於言詞,大多數應該還是可以說出:「兒子我愛你。」五個重要但是稀有的字。當兒子上學時,帶著他被愛的提醒,在充斥貶低的言語及行為,令人感到氣餒的世界,他就擁有足以對抗心理社會損耗的裝備。早上忘了說嗎?沒關係,以發封電郵或簡訊彌補,簡單寫:「想到你。只想讓你知道我愛你。祝你今天過的開心。」
2.行為:男孩大多透過視覺學習,喜歡觀察。父母想要與兒子溝通,所聽到的必須與所看到的相符。男孩想要看到真理,而不是真理的描述。父母若說他們愛兒子,但是不以他為生命的優先,兒子不會相信他們。
3.參與:千百年來,父親的工作就是出門打獵,把食物帶回家。現代父親出門賺錢,然後把錢帶回家裡,供家人花用。身為父親的任務,其實沒有改變。
在工業革命前,與兒子分開的時間不長。一旦兒子可以幫得上忙,就需要與父親一起打獵或耕作,父子重新連結。工業革命停止了這些,兒子很少再與父親一起工作。男性變成奧秘,父親變成陌生人。後工業化時代,狀況沒有改善。
有些父母(特別是父親),會以可靠的供應所需,做為他們愛的證明。這其實不夠,兒子需要父親作伴,感受父親的觸摸,聽到父親的聲音。很可惜的,父子間有意義的對話很少見。
時間不夠用的社會,傾向以禮物表達愛,因此父母對兒子愛的表達,最重要的可能是給他們時間,透過選擇參與來展現對他們的愛。
4.供應:多數父母都會將滿足兒子的基本需求視為優先,包括食物,住所與保護等。不過父母也要問,是否滿足他更高層次的需求,鼓勵他尋求他的命定、信仰及人生目標?透過關注這些層面,父母可以展現愛。
wab-isabi之美 /eaton
wab-isabi 之美/eaton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偶然感覺幸福,不知為什麼,突然有一股不快的情緒襲來,將剛剛的幸福感一掃而空。
生活如同波浪,不會讓好心情持續太久,幸福、順利丶支持只是一場意外,別人說什麼打氣說話都無補於事。或許學習wab-isabi,這個難以言喻的日式美學,會有些幫助。
Wabi-Sabi,日本字典找不到,可勉強理解為「事物的不圓滿、無常與殘缺之美」。wabi-sabi 相信,美是一種覺悟,要從尋常或平凡無奇的事物中看出非凡之處。被忽略丶不規則丶不矯飾丶樸素丶昏暗不清丶簡約,甚至醜陋箇中也有美的一面,唯有敏感丶具審美眼光才能看得出來。就像宋汝窯(圖),冰裂紋是燒壞了,但有滄桑之美。
又在茶道中,重新運用舊物件或是與茶無關的物品,想辦法使他們展示新功用。像是農民吃飯用的碗當成茶碗,空油瓶當成茶葉罐,破損鍋碗瓢盆當成供茶室用品。你以為寒酸,wabi-sabi 說是「安貧」。
「安」指怡然自得,接受限制、不便與動盪;「貧」指毫無羈絆的心境,不執着於既定的想法。上帝未曾應許天色常藍,安貧就是接受生命的缺陷,並與之為伴,若偶而窺探到箇中之美,固然感恩,就是沒有,也不過了了(人的智慧不一定能看出末後的祝福)。這是 wab-isabi 的基本觀念。
參考:美國作家Leonard Koren著作《重返 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宮崎駿的告別作《風起》/eaton
當你面對即將失去,但又不可能改變的現實,要怎麼應對?消極或積極、退縮或躁進?這些恐怕都太為難。還有個選項,宮崎駿的告別作《風起》的應對之道:全然的覺知,全然的生存。 全然的覺知,是一種透澈的觀察、領悟與接受。通透的瞭解之後,不迴避,不妄想,知命,接受事實的必然結果。全然的生存,是一種生命力極致的投入,有目的的燃燒。不放棄、純粹、盡情、無保留的奉獻於所求所欲。
我認為,《風起》的想法與蘇東坡的老莊逍遙有不少重疊之處,都是知命樂命,但前者比後者積極多了,而這個想法,除了缺少盼望外,倒像西方的基督信仰。 片中主角飛機設計師二郎,覺知戰前日本是實力不足的侵略者,必敗無疑;他的才華只能設計戰機,且必然毀於戰火。所有覺知非他所願,但他靜靜接受,然後全然生存。他反覆嘗試,絞盡腦汁在每個飛機零件與線條上。每每受挫,但藉著想像的精神導師,提醒自己的夢想,一次又一次燃燒自己,終至完成最後工序之後,疲憊至極,昏睡在病重的妻子身旁。
片中的女主角,二郎之妻菜穗子,覺知自己療癒無望,在高山療養院中反覆思量,認清自己必不久於人世的事實,也透澈自己最後的抉擇。有限的時間中,她獨自下山,和二郎當晚成婚。兩人用最純粹的愛度過每一天,全然的生存。 一如所料,二郎設計完成的戰機飛上戰場,消失在敵人砲火中的天空;妻子陪著他完成飛機設計之後,撐著最後一口氣,在離開人世前,離開丈夫,獨自等待最後的結束。
這是「失」的美學詮釋:一切是悲傷的,但悲傷中卻有認命之後的全然付出,最終因為清楚地、淋漓盡致地呈現自己,看似全失,最終卻又全得。 這種生命的態度,不沉迷於悲傷,不跌宕於主客觀的情境衝突,也不寄情於不確定的未來,而是接受事實,並盡心盡意地活在當下,這或許是一種比逃避自棄更好的抉擇。
然而,我認為,主角雖然勇敢活著,但畢竟是孤獨的,是苦的;對當事人而言,全然的生存也只存活到最後一刻。這種人生跟林肯在蓋茲堡的短講帶來的安慰與盼望相比,是否仍然充滿無奈與遺憾呢? (參:辛翠玲:「風起」──從全失到全得)
基督的馨香/史梅恩(靈命日糧)
14 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15 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 16 在這等人,就做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做了活的香氣叫他活。這事誰能當得起呢? 17 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為利混亂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神,在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哥林多後書2章14-17節)
在五種感官知覺當中,哪一個最容易喚醒你的記憶呢?對我而言是嗅覺。例如:某種防曬油的味道能讓我想到夏天的海灘;雞飼料的味道會勾起我童年去看望祖母的回憶;少許的松木香味會讓我聯想到聖誕節;某種刮鬍霜則讓我想起兒子青少年時期的往事。
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他們是基督的馨香,他說:「我們在上帝面前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哥林多後書2章15節)。保羅談到馨香,也許是因為當時羅馬軍隊慶祝勝利時,為了要讓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已贏得勝利,就會在所有的祭壇上焚香。對得勝者而言,那的確是宜人的香氣;但對於俘虜來說,那意味著奴役或死亡。基督徒就是得勝的戰士,當基督的福音遍傳,便成為上帝面前芬芳的香氣。
基督徒既然是基督的馨香,在人群中會散發出什麼樣的香氣呢?這香氣並不是來自昂貴的香水。如果我們花時間與某個人相處,自然就會和那人有同樣的思想與行動。同樣地,若多花時間與耶穌相處,我們也會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馨香。
《定風波》/蘇東坡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去無風雨也無晴。
………….
白話:不要管那穿過濃密樹林敲打樹葉的雨聲,何不一面唱歌,一面慢慢散步呢!一根竹杖、一雙草鞋,比騎馬還輕快。大雨有什麼好怕?穿起簑衣,在湮雨茫茫裡,照樣可以像平常來去自如。
寒冷的春風吹醒我的酒意,有些微的寒意。這時遠方山頭上的落日代替湮雨,出來迎接我了。回想過去那是風是雨的地方,現在沒有了,甚至晴天也沒有了,而我也要回家了。
……….….
想想:蘇軾厄運不斷,44歲被誣陷,自知沒有希望生還,寫兩首訣別詩給弟弟。宋神宗命令重新調查後,被貶謫到湖北。經過大苦難,人生觀變得豁達,這首詩就是那時的作品。
身在塵世,心在方外,歌聲雨聲,聲聲入耳。蘇軾的淡定與安然寫入詩中,如此忘卻紅塵之中的煩惱與牽絆,遠離世間的紛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的生活哲學是,遭逢挫折總是微笑接受,然後從中醒悟過來,而大自然總是無私相隨,這是崇尚「天人合一」,明白人性本質的限制,鼓勵人享受生命美好的老莊思想。
出身貧窮,有人自棄、有人向上;來自問題家庭,有人記取教訓、有人重蹈覆轍。自我調整確是療癒之道,正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蘇東坡藉著認命與樂觀之道,將悲歡離合喻作「月有陰晴圓缺」來療癒自己。
林語堂這麼形容蘇東坡的生活哲學:除非參透人生、悲苦後,悟出歡樂,成為微笑的哲人,否則難稱為智者,因為哭泣後才可歡笑,哲人從悲哀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感恩、慈悲與忍耐。當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誠的達觀者,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然而,蘇東坡內心深處是否真的淡定與安然?他可滿足這樣的人生?還是內心充滿無奈與遺憾?有沒有可能,不必倚靠樂觀的思想,心靈深處卻仍有平安與盼望而持續往前呢?從這千古吟唱,外人其實很難知道。(eaton)
路竹的第一位牙醫師黃溫恭的遺書
二戰後路竹的第一位牙醫師黃溫恭,因加入匪黨案被捕後判15年徒刑,遭蔣介石大筆一揮改為死刑。他在被處決前留下數封遺書給妻子、兒子、兩個女兒和小姨。留給愛妻的信這樣寫著:
留給心愛的清蓮
永別的時到了。我鎮壓著如亂麻的心窩兒,不勝筆舌之心情來綴這份遺書。過去的信皆是遺書。要講的事情已經都告訴過妳了。臨今並沒有什麼事可寫而事實上也很難表現這心情。我的這心情妳大概不能想像吧。
無奈只抱著你的幻影,我孤孤單單的赴死而去了。我要留兩三點,奉達給最親愛的妳,來表現我的誠意。
蓮!我是如何熱愛著妳阿,這是妳所知道的。踏碎了妳的青春而不能報答,先去此世……唉!我辜負妳太甚了!比例著愛情的深切 感覺得慚愧。
蓮!我臨於此時懇懇切切地希望妳好好的再婚。希望妳把握著好對手及機會,勇敢地再婚吧! 萬一不幸,沒有碰到好對手,好機會,亦為環境等而不能再婚的時候,妳也不必過著硬心、寂寞的灰色的生活。我是切切祈禱著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總而言之,妳需要邁進著妳自己相信最幸福的道路才好。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附台大醫學院或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我學生時代實習屍體解剖學得不少的醫學知識。此屍如能被學生們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以前送回去的兩顆牙齒,可以說就是我的死屍了。遺品也不必來領。沒有什麼貴重值錢的,予定全部送給難友們。謝謝妳的很多小包、錢、及信。對不起。
嗚呼!最後的時間到了,緊緊地抱擁著妳的幻影我瞑目而去。再給我吻一回!喊一聲!清蓮!
黃溫恭 1953.5.19 夜
…………
後記:黃溫恭的愛妻終其一生沒有看到這封信,也沒有改嫁。年華老去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無法認得親人,只記得要隨身帶身分證,不然會被警察抓走。黃溫恭的外孫女,前幾年在機緣巧合及自力救濟之下,才輾轉發現被中國國民黨政權非法扣留將近60年的外公遺書。
常聽到有人懷念「戒嚴時期」,或認為「白色恐怖」也沒什麼,也許有這樣想法的人,該把這個故事看完。
人生中的最大遺憾是甚麼?
這一篇精煉的5分鐘短講。饒舌詩人 Prince Ea 告訴你:人生中的最大遺憾是甚麼?實證的答案是:沒有追求自己的夢想。演講者很清楚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真正活過;當夢想來找人,人最重要的是:抓住夢想,然後勇往直前。(eat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exZM3VjqY
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黃武雄
一、
解嚴十餘年間,「國家理性」在台灣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國會改造、司法獨立、反黑金、反賄選的聲浪不斷,即為明例。
「國家理性」為西方啟蒙運動及近代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它指的是國家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以理性制定法律,規範社會內部結構,並予以有效執行。
在二十世紀末,國家理性亦逐漸被台灣社會吸納,成為台灣「現代化」的前提。
但細察台灣歷史,人民從來沒有機會直接進入公共領域去發展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掌握近代文明的精神,並建立起國家理性的內在信念。十八世紀末啟蒙運動「自由、平等、博愛」及其後流變的意涵,始終不曾在台灣社會經深入討論。「國家理性」在人民的認知中事實上只有「形式的平等」。
這是沒有精神、沒有靈魂的空殼,也是今日國家理性的運作經常陷入混亂,似是而非的論調大行其道的原始根源。
另一方面,現階段的台灣社會,在物質方面則已躍入「後現代社會」。個人經濟力大幅提高,各種交通空前便捷,人口劇烈流動,資訊又快速傳遞,「後現代社會」分眾而多元發展的物質條件已無一不備。
由少數菁英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再也無法適用於眾多社會成員,其依抽象理性制定的法令,亦已無法有效維持社會秩序。
面對當前台灣社會特有的情況,亟待發展的是正面的民間力量。開放各種公共領域,讓人民參與;同時提供人民充分認識現代社會,深入了解人類精神文明的學習環境。藉由公共參與及深入學習,激發人內在的正面力量,以形成人的新價值與社會新秩序。
從菁英主導下的「國家理性」晉升到「參與民主」式的公民社會,是台灣步入二十一世紀必須大力開拓的出路。
二、
回顧二十世紀,台灣曾出現三個希望的年代。第一個希望的年代是1945年日本敗戰離台之時,第二個則在1987年解嚴之後。
在這兩個年代,台灣社會的生命力開始復甦,人心思動,欲合力著手社會重建,可惜時代條件未能呼應,希望如曇花一現,乍明即滅。
今年總統大選政黨輪替,台灣進入第三個希望的年代,眾人把希望寄托在新政新作為。但要推行新政,必須先公開向人民說明,尋求支持,斟酌修正,必要時進行公民投票,激發人民在公共領域中進行思辨;藉種種管道鼓舞人民的正面力量,協力進行社會重建;同時亦須提供人民臨時或長期的學習環境,提昇視野,近一步發展現代社會之公民意識。
例如核四興廢的問題,應付予公民投票,但投票之前必須預留長時間進行全民討論。由於每位公民都有權參與決定,多數人將逐漸被種種正反面意見吸引,聽其利弊分析,這是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的最佳訓練。討論的過程影響深遠,其意義甚至超過投票結果。
尤其核四爭議發展到今天,事情已非少數人可以作決定,責任亦非少數人可以承擔。因為沒有一群人被社會完全信賴而充分授權,也沒有一群人有能力承擔其巨大後果。
這事只有全民共同決定,共同承擔一途。至於投票之計算,擇一般方式或依地緣加權,則須審慎研議。
再例如一般公共建設進行之前,須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規劃,配合專業之景觀設計與環境評估,使社區居民表達社區需求,並「在做中學習」,以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
近十多年由上而下的全國道路修建,嚴重破壞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應設「道路景觀設計及環境評估」之類的委員會,收集民間(非地方派系與角頭)需要,進行專業景觀設計。
道路與城鄉的面貌,是人共同的記憶,是人鄉愁漂流的場景,而人的鄉愁則為本土認同的根基。
粗暴的公共建設,破壞的是人最深層的記憶與最珍貴的情感。
仿此,去年九二一震災之後亦應由各災害社區之居民,結合各行專業人員分別組成各社區災後重建委員會,使擁有決策權,自行規劃災後重建工作,讓人民邊做邊學,亦藉此讓人民了解水土與地震、地方文史、自然景觀等相關知識。
政府則提供資源及必要之行政協助,同時退居於監督地位。這是展現社會生命力與激發民間力量的重要時刻。
又例如地方文史資料之蒐集,有助於台灣社會建立起歷史感。任何社會沒有過去,便沒有將來,沒有歷史,便沒有面向未來的視野。這些無關乎統獨之爭。
今日台灣社會所以是非不明,與人沒有歷史感密切相關。沒有歷史感的社會,價值必然混淆不清。重建台灣歷史的面貌,須從基層做起。政府文化建設機構,應與學術研究者,與社區大學密切合作,進行歷史的重塑。
各縣市初興之社區大學,為人民學習及成長之中心,應與社會重建同步發展。
台灣社會經半世紀之戒嚴,患有嚴重自我封閉的現象,藉由社區大學,認識現代社會,並進一步進行社會內在反省,為當務之急。社區大學宜儘速法制化,並迅速普及於各市鎮。社會重建,須立足於人民學習成長的基礎之上,重建的品質,才不致粗劣,重建的方向,也才不致偏差。
社區圖書館應伴隨社區大學,全面普設。社區(如村里之基層單位)的決策權及其資源,亦應大幅擴充,社區主義才有長期發展的空間,不致徒然消耗社區發展工作者的熱情。
公民社會與社區主義,不能只靠虛泛的理想與口號,更需要實際的政策與適切的資源去催生。跨入二十一世紀,公民社會是台灣的希望,也是第三個希望年代的希望。
三、
在教育領域裡,公民的成長及參與是「教育現代化」重要的內容。近者可以填平教育界與社會之間現存巨大的鴻溝,遠者則替「中小學社區化」鋪路。
但著手教育改革,結構性的因素不能不面對。許多問題盤根錯節。例如升學機會未大幅擴張之前,便全面實施中小學社區化,家長迫於子女要升學,將把升學壓力加重在教師身上,升學主義反而更加嚴重。
談教育改革,要對未來的教育有遠見,不能只看眼前。要把困難的、結構性的問題羅列出來,分階段實施,擬訂短程、中程、長程的教改時間表,例如訂定三年計畫、七年計畫、十年計畫等。唯應注意各主要目標之間的相關性。
舉例來說:廣設高中大學,大幅增加國民上大學的百分比,是紓解升學壓力必要的前提。台灣十八歲青年進四年制大學的百分比,目前還徘徊在20%左右,(日本 30%,南韓42%,美國54%)可考慮訂定三年之內達30%(只是譬喻),七年之內達40%,十年之內達50%。相應的,中小學社區化的速度便可依此百分比之增加,而擬訂進度,由次級目標到主要目標,分期達成。
其他如小班小校、教師專業自主與成長、教育內容之改進及弱勢族群、性別、階級之主體性教育等目標亦可視相互關聯之情況,擬訂計畫,並逐步實施。
勾繪出教育未來的遠景,藉由媒體向全國人民密集的作公開說明,尋求支持,是重要的步驟。
例如廣設高中大學的阻力,主要來自少數社會菁英,人民大眾在了解真情之後,絕大多數是支持的(見1995年聯合報民意調查結果)。又例如小班小校將牽涉社會動員,有了民意的支持,計畫才能推動。遠景雖遠,眾人可以等待,並協助計畫實現。
計畫擬訂之後,可考慮透過公民投票強化其支持度,尤其計畫本身倘因增加大幅預算而須加稅之時,更須徵求人民同意及背書。
新政的成敗,一定要吸納全民參與,讓眾人一起看到困難,一起克服解決。然後一起承擔後果。
四、
在軟體方面,進行教改必須重新思省教育的目的。
目前台灣教育「工具化」的情況非常嚴重。現行教育的目的,近的是為了加強學生升學競爭的能力,遠的也不過在於謀得好出路,求得好職位。教育原有的根本目的,諸如獨立思考、成熟人格、敏感創造、開闊視野等任務,一直束之高閣,不加聞問。
在教育工具化的影響下,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只是操作性訓練,例如數學教育只重解題技巧,不談意義與抽象思辨;語文教育只重字彙與語法,不談文學與人文思潮。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人格與視野的薰陶,幾乎不被重視;創造力與想像力更難以發展。
幾年來教育改革所圍繞的,大多是周邊問題,例如升學篩選方式的變革,既未能釋放學生的心智,更未能回歸教育的根本目的。
目前台灣教育之傲於國際,事實上只是學生的操作訓練而已。除了應恢復教育原有的根本目的,予以實踐之外,在現階段還應著力於矯正長年戒嚴所留下來的後遺症。
(一) 威權管理與集體主義的遺緒,還深深烙印於各中小學校園中。其陰影難以消除的理由,固然是人的內在意識與認知一時不易調整,但外在因素則為大班大校,學校人數動輒上仟,維持集體秩序,便為學校首要之務。
只談小班,不談小校,不能解決問題。擬訂長程計畫,逐年遷疏大校,是教改不能逃避的事。台灣一般人民思想要轉趨開明,須賴消弭威權管理,重視人性化的教育。
(二) 在教育工具化的現實中,美感教育即使在解嚴後,仍然普遍不受重視。自由是一切創造的根本,沒有自由便沒有藝術,當然亦無美感教育。
但解嚴了,學生美感的陶冶仍付諸闕如。校園的景觀與建築,是美感潛在課程的一部份,新建校舍仍以工具化為主要考量,台灣無數新建的校園依然醜陋如故。沒有美感的文化必然粗糙不堪。
(三) 人認識世界,認識歷史,必須由近及遠,由今而古。當美國九○年代的學生透過學校歷史課程對越戰,對馬丁‧路德‧金,對水門案皆耳熟能詳,四處查訪當年人物,忙著撰寫報告,開會討論之時,台灣同時代的學生卻對三月學運,對政治解嚴,對楊逵,莫那魯道、吳濁流、簡吉、莊垂勝...,對美麗島事件等一無所知。
人沒有歷史,看問題便平面化,沒有縱深。台灣教師認知世界的自我封閉,直接束縛了學生的歷史視野。
建立歷史感,不一定又要編寫標準教材,以統一歷史詮釋。透過查訪、閱讀、討論與報告,反而能更多元的看待我們的過去。認識歷史,亦有助於建立是非及化解族群對立。
(四) 台灣各語族的失語症,嚴重阻礙各語族的文化發展。學校規定學生必修母語,是尊重各語族文化的起步。
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人思維的基礎,與文化的深層意識息息相關。台灣要發展多元文化,必須先面對母語復甦。
在半世紀戒嚴之後,各語族之母語皆迅速在消失,學校教育不能因統獨爭議敏感,而規避母語復甦的責任。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社會輿論也不能泛政治化。
(五) 台灣學生除了讀、寫、算的工具性訓練較好之外,一般知識普遍貧乏,視野狹窄。
由於長年密集考試,對於知識呈現倦怠,知性成熟度偏低。這也導致今日台灣的菁英階層相對弱智,只人云亦云,不擅於獨立思考。
學校教育,鼓勵學生玩、多讀雜書、多討論、多寫報告,有助於矯正這項重大弊病。
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建立屬於自己的(不是人云亦云的)世界觀,是教育者不可懈怠的任務。
五、
為了具體發展公民社會,進行教育改革,新政府除積極規劃相關政策之外,可考慮大規模普設「社區中心」,作為全面改善社會體質,激發民間正面力量的據點。
在社區內覓地成立「社區中心」,約三至五公頃。
都會區倘覓地不易,可先於偏遠郊區山明水秀處建造中學校舍。鼓勵都會區內現有國、高中生志願外移住宿,有利於學生心智成長,並藉以逐步落實小班小校,改善教育環境。同時偏遠鄉鎮可因此發展其文教事業,振興地方經濟,留住人口外流。
學生外移之後所騰出之校地,可重新規劃建設,作為社區中心用地。
社區中心的軟體規劃與硬體建築,著重開放與親和,吸引社區居民經常前來活動。
區內設社區圖書館、文化中心、綠地及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並設立社區大學作為居民之學習中心。
同時設置社區事務辦公室、里村民大會議場及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環境規劃委員會,社區教育委員會等,盡量將社區決策權由地方政府下放至社區,讓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決策,提升共同經營現代社會的水準與能力。
社區大學在社區中心內,將提供人民參與社會重建的理論基礎,對於教育改革,也將為「中小學社區化」鋪路,扮演社會教育功能。
社區大學為教師與社區居民搭起橋樑,一方面協助組織PTA(親師會),另一方面提供課程,讓雙方觀點相互交流,引發討論並進行共同學習,一起成長,藉此融解教育界自我封閉的心理堡壘,促進教育現代化,同時也加深人民對子女教育的認識。
在跨入二十一世紀之時,引入社區中心及社區大學這類新生事務,對社會重建與教育改革將有難以預估的深遠影響。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Charlie Munger如何評估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
1.考量的不止是由數字所計算出來的數字,還得去思考許多其它的內在與外在因素,例如:領導人值得信任嗎? 我們能理解這個行業嗎? 這家公司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可以好很久嗎? 考量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後,它會持續成長? 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公司需要持續增資才能繼續運作嗎? 它經得起風暴來臨時的打擊嗎?
2.使用折現利益率來計算內在價值,得考量無風險的利率與機會成本的概念,一般情況下,資產的價值是由無風險利率來推動的,正如巴菲特所說,“無風險利率的作用如同資產價格的地心力”,無風險利率低,則有風險的資產價格就會高,無風險的利率高,則有風險的資產價格則會低。
3.使用折現利益率來計算內在價值,也得考量機會成本的概念,意思就是說,即使我們有機會獲得一項可以擁有15%報酬率的資產,如果我們知道另一個資產卻可以提供更高的25%報酬率時,我們應該捨棄15%報酬率的資產,並且全力投入可以產生25%報酬率的資產。
4.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單一公式可以運用在所有事情之上,至少以投資的角度而言,沒有絕對的公式可以使你致富,因為需要考量的因素會隨著人、時、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試圖聽從或遵守一個既定的公式,只會使你的表現平庸。
5.投資股市,所買的公司股票務必得是一家具有相當高競爭優勢的第一級公司,那些次級的公司,最好不要碰。
6.不同條件的公司,所考量的折現率會有所不同,好的公司,折現率的要求可能低些,平庸的公司,折現率的要求要高些。
台灣加油:高鐵彰化站獲國際建築獎車站組觀眾票選第一名
A+ 國際建築獎揭曉,建築師姚仁喜設計的「高鐵彰化站」打敗世界明星車站,獲車站類觀眾票選第一名。Architizer創立於紐約,是全球最大的建築網站。2013年首創A+國際建築獎,邀請350名知名建築師擔任評審,吸引一百多國、數千作品參選。
彰化站基地位於田中,文人曾以「雲去雲來風片片,鳥飛鳥落水田田」形容田中之美,附近還有花鄉田尾。車站結構以花朵姿態呈現,屋頂呈現田埂般的起伏韻律,站內的弧形柱體則宛如樹林,讓微風與自然光溫柔流瀉。車站外觀由大片玻璃組成,保持視線的穿透,並設置環狀溫室,目光所及,盡是青蔥綠意,彷彿置身稻田中央。
【馨香女人專欄】先成為一個對的人-回覆單身姐妹擇偶問題
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7090
問:您好!我是一名女性基督徒,現在正值適婚的年齡。我一直在猶豫是否應該換到其他教會,才有機會認識適婚男性基督徒。因為在目前的教會,基督徒弟兄都比我年輕。請您提供建議給我。非常感謝!
答:文/美伶
您好!收到妳的來信,了解妳目前在適婚年齡,期待能有一位基督徒弟兄和妳結為連理的渴望。我相信妳會如此希望,一定有妳很期待能為人妻為人母的理由。
這渴望在妳心中是如此的強大,以致好像模糊了一些我們該看清的焦點。這也可幫我們省視我們內心的態度,也好讓我們有個正確的價值觀,為我們能夠為進入婚姻做準備。
進入婚姻的理由?
首先,我想請妳想想妳真正想進入婚姻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寂寞、社會壓力、自我價值(沒有結婚,好像就比別人差一等….)。
我們在等待婚姻時,常會把婚姻想像是問題解決庫,特別是隨著年齡越增長,外在壓力越大,而我們對自己卻越有自信,以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內心的問題,就剩下結婚之事沒把握,所以只要能和基督徒弟兄結婚,外在壓力解決了,其餘的事都沒問題,以自己的年齡、學經歷,不會有太難、無法解決之事,那我們真把婚姻想得太簡單了。
認識自己在基督裡的價值
我也是經過了很長的等待,上帝讓我年過40歲才結婚,是神在等待我真實認識祂,認識我在基督裡的價值是何等珍貴,才讓我和我先生見面,是神對我的愛與保護。
若沒有這層保護,我早已在婚姻裡成為怨婦,單身的自主全沒了,敬重順服丈夫是通則,而這也是婚姻裡成為妻子的重要原則,還是和丈夫合一幸福的唯一原則。
若不是我知道我在基督裡的價值,我無法因著順服神,而去敬重順服先生,幸福的婚姻也會只是夢想而已。
擇偶的三大條件
我現在很幸福,而且跟先生的關係因互相敞開,越來越緊密,這兩個人比一個人好的關係,是我婚前一直很期待的,我非常感謝神真知道我的需要。
我相信上帝也真知道妳的需要,擇偶上的三大原則,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提供妳參考。
第一是兩人內心要有相同的主人,相同的價值觀;第二是兩人要有共同的使命;第三是品格。
請看重這三項勝過其他,如:收入、身高、學歷、家世…等,因這些在結婚半年不到都會覺得沒用的,唯有這三項能讓我和我先生的生活,在遇到難題時,因有共同的主、相同的價值觀,在取捨上較一致。
因有共同的使命,我們在時間、金錢的使用也是目標一樣;他的好品格讓我很願意跟隨,順服就不是那麼困難,我們也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我們更深厚的夫妻關係,我深深體會真正的愛情是發生在婚姻裡的。
唯有神能供應我一切需要
至於妳談到換教會之事,我可以瞭解。婚前我是在台灣最偏僻城鎮的一間長老教會聚會,那裡是大都是老人和小孩,且也都是熟面孔的教會。每當我進入教會時,眼睛都會看是否有適婚的男士在場,那是神為我預備的弟兄,好幾年過去了,我也看了好幾年,也期待被看見。
而我先生不是在我的教會看到我,是在餐廳。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很慚愧,我把星期天的教會當成相親的場所,一個讓我找到理想對象的安全合理場所,而非我向神敬拜讚美的地方,我向神認罪,我看男人勝過看神,我期待一個男人給我幸福,勝過天父給我全然的喜樂幸福。
現在我已完全了解,唯有神能供應我一切需要,婚姻的美好是因信靠真理來經營。
是的,年齡對女人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請相信妳在神手中不管幾歲都是寶貴的,神看妳為美好。成為和神有美好關係,確認自己在基督裡的價值是寶貴的,先成為對的人,那對的另一半我想就不遠了。
願神祝福妳!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孩子沈溺電玩怎麼辦?
2014/06/25 作者 / 劉曉亭
手機跟電腦都是好東西,「無法控制自己」才是大問題。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某些壞習慣,第一件事不該是指責孩子,而是「先為自己認罪悔改」,唯有父母願意謙卑承認自己的缺失,才不會只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願意「生命影響生命」跟「生命陪伴生命」,這個態度是挽回孩子的關鍵。
因為孩子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他的基因將來可能會禿頭跟患有心臟疾病,但是絕不包含「沈溺某些壞習慣」。父母的誠意就是幫助孩子改變的最大動力!如果父母用了對的方式教育孩子,基本上孩子不會有一些不當行為,如果不是這樣,而是「不管你怎樣用心養小孩,小孩都會變壞…」,請問,誰還敢養小孩?
養小孩的前提就是「相信我們可以養出對的小孩」,聖經也說「用神的話教養孩童,使他到老不偏離」,也就是說,原則上,依照真理養小孩,雖然養不出完美的小孩(因為人有罪),但是至少不會養出沒有自制力的小孩。
手機跟電腦都是好東西,「無法控制自己」才是大問題。所以我們發現孩子有些不當舉動跟習慣,真的要反省自己,為何這個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原因很可能是:
1. 我們的愛跟真理是一種教條,變成了「掌控」,一天到晚講道理,孩子跟我們在一起很有壓力不快樂,所以他進入虛擬世界找快樂。
2. 我們疏於陪伴孩子,只是照顧他們身體,沒有真正理解孩子,他們苦悶,所以投入虛擬世界或是某種習慣。
想想看,父母忙碌的時候,孩子說「給我玩手機」,代表什麼?豈不代表我們疏於照顧?代表這個孩子有很多「無聊」的感受。太多忙碌的父母長時間都在對抗孩子的無聊,忘記孩子寶貴的光陰正一點一滴在遊戲中虛耗。
沉溺電玩的殺傷力
基督徒之所以反對孩子花很多時間投入電玩,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電玩看起來可以讓孩子掌控,但是其實是電腦程式掌控孩子。一個健康的孩子很快就會發現,遊戲表面很好玩,但是其實都是死的程式,所以他們必須不斷更新,長久下來其實會扼殺創造力,他們只是不斷投入更新更酷的遊戲,這會讓孩子進入真實世界的時候,充滿挫折,因為現實生活是必須面對很多難以改變的型態。
2. 電玩提供的成就感不是「正向成就感」。看起來電腦可以不斷重來,但是其實只是反覆一樣的東西,只是「重新開始」,但是這在真實人生中並不存在,同時,你在網路上跟網友合作愉快,不代表「你真的認識他」,這會讓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出現錯亂。
3. 電玩的閃爍與快速會讓孩子失去耐心,脾氣變差,容易不耐煩。
明白了這些,再想想孩子為什麼會沈溺,就會發現主因是「孩子不快樂」,這不是電腦遊戲跟網路的錯,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會喜歡玩遊戲,但是不會沈溺其中,因為他會自然發現,玩久了很無聊,只是重複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
如果孩子不覺得,反而一直覺得好玩,這就代表「他的內在出問題了」,所以一個五歲小孩一定要被大人限制,因為他的內在只有五歲,他根本不夠成熟去抗拒這些,但是一個孩子20歲了(說不定40歲)還會玩到三更半夜,而且不是偶而為之,那就證明,他的內在年齡很小。
簡單來說,孩子沈溺電玩的主因就是「內在年齡比實際年齡低」,他不知道自己該把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請問,這種情況下,跟對方「講道理」跟「規勸」有用嗎?當然沒有!
父母需要花時間去瞭解孩子,而不是「跟孩子談一談」,當我們找孩子談一下,表示「我們只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不是好事!「告訴他該怎麼做」,是他三歲跟學齡前父母做的事,不是十歲以後的管教方式。
當你會擔心自己孩子沈溺電玩,通常這個孩子不小了,但是他的內在世界肯定小很多,小到他管不住自己。很多父母的困境在於「孩子的電玩是他的人際語言」,迫於無奈只好讓孩子玩,因為孩子很需要同儕。
這個部分正好證明「孩子這麼大了卻沒有交際能力」,親愛的家長,真正能交到朋友的絕不是靠電玩,所以如果你的孩子這樣說,我們真的要難過,這證明孩子的人際關係存在很大的問題,難道您也要他將來跟同事去抽煙、喝酒、跑夜店才交得到朋友?「一個不會沈溺電玩的孩子反而容易交到朋友」,請大家認真思考背後的意義。
怎麼辦?絕不是懇談,而是陪伴
暑假到了,父母們應好好計劃如何「修補關係」,而不是「修理小孩」。
開始痛下決心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了決心就不會「不知道怎麼做」,因為這種資訊網路太多了,我們缺少的是決心,不是方法。
暑假到了,好好計劃如何「修補關係」而不是「修理小孩」。養成習慣找到一個節奏瞭解自己孩子(我是利用上下學接送,每個人狀況不同),不要只想找方法,所有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唯有一個孩子感受到被瞭解被鼓勵,他才會走出虛擬安樂窩,任何壞習慣都會在「愛與尊重」中自動修正。
不要一直指導他,要傾聽,跟孩子達成「共識」,幫助他「一步一步」改變,而不是「一夜之間」改變。既然是「共識」,就是經過真誠討論,不然就變成「政令宣導」。
孩子,永遠值得你我拿出最大的誠意去對待!
史迪格里茲:年輕人偏左是有原因的,但台灣會偏左嗎?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提到,近年來歐洲與美國的投票結果均顯示,社會主義對年輕人的意義和上一代不同,如果社會主義更關心他人和環境,是年輕人可以接受的選項。而「社會不正義、貧富不均和對菁英失去信心」這三項因素,定義現在的政治環境。維持現狀不再被接受,因此歐洲的中間偏左與中間偏右政黨都在選舉中失利。
台灣過去一直中間偏右。中間偏左的新政府要上台了,如果「社會不正義、貧富不均和對菁英失去信心」這三項因素沒有改善,台灣年輕人會因為關心他人和環境,或是為自己不敢講出口的自身利益,轉而支持更左?
各方爭辯時,短期或有混亂,但長期可避免暴動。這樣我們可以放心了嗎?恐怕未必。台灣自私自利的人太多了,左傾可能不會在台灣發生。看看未審先判的翁啟惠院長例子就知道,現在要他下台的有幾種人:
1.拿著廉價正義大旗,吶喊犧牲小我的人,包括自由時報今天的社論。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83065
2.避免利益受損的人,包括民進黨。
3.想獲得利益的人,民進黨的政敵。
4.不明不白跟著搖旗吶喊的人,從台灣之星、味全的銷量,這種人在佔台灣30%。(eaton)
………………….
史迪格里茲:年輕人偏左是有原因的
年輕人的投票行為愈來愈左了嗎?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撰文指出,近年來歐洲與美國的投票結果均顯示,年輕人投票行為和他們的上一代大有不同,和收入、教育程度或性別均無關。
史迪格里茲指出,年輕人和上一代的生活完全不同,未來遠景也不同。他們之中很多人不知冷戰為何,因此社會主義對他們的意義和上一代不同。儘管社會主義被證明是失敗的實驗,但如果它更關心他人和環境,是可以接受的選項。
歐美中上階層民眾的生活其實很不錯,他們進入勞動市場時有好薪水,不需要擔心在找到工作前和父母同住,他們有工作、早婚、購屋,退休時有不錯的退休金。
今天的年輕人完全不同,大學生很難覓得工作,學貸壓力沈重,他們不敢要求自己想要的工作,只想找到薪水好的工作,買房子是過分的奢望。這也代表他們根不不敢思考退休,即使思考,也會發現自己得賺很多錢才能享有還可以的退休生活。
簡言之,今日的年輕人是透過世代公平的角度來看世界。有錢人的子女則可能會過得不錯,因為他們最終會繼承財產。
並非現在年輕人不努力,他們在學校和社會都同樣拚命,問題是他們感受嚴重的社會不公平,銀行家賺進大把鈔票,製造出金融危機卻不需負責。政客允諾的改革,愈改愈向富人傾斜。
社會不正義、貧富不均和對菁英失去信心這三項因素,定義出現在的政治環境。維持現狀不再被接受,因此歐洲的中間偏左與中間偏右政黨都在選舉中失利,美國比較奇怪,共和黨候選人一再煽動、提出毫無助益政見,反倒是民主黨候選人提出真正得以促成改變的政見。
但要作的事不只於金融市場,而是整體經濟要變好,才能帶動就業。美國失業率4.9%,但真正失業率不只於此,造成了低薪現象。年輕人確實有權憤怒。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new-generation-gap-soci…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午睡的神奇力量:如何睡、何時睡、睡多久?
健康的午睡,可以讓你活力倍增,你知道該怎麼午睡最好嗎?
你有很好的飲食習慣,少油、少鹽、少肉、多蔬果;你每天補充維他命,有規律的運動,早睡早起不熬夜。一整天下來,大部份的時間都感覺不錯。
但在午餐和晚餐中間,你會覺得頭昏腦脹,思路緩慢,好像也不太能集中精神。這時候你也許開始找咖啡或茶葉,也許在懊悔午餐吃錯了。小睡片刻,或許是你可以考慮的。
正常的生理反應
不是嬰兒、老年人或病人才需要午睡,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在經過半天的活動之後,有一股力量會驅策我們休息一下。早在遠古時代,祖先為了躲避午後的暑熱,會小憩片刻以保持體力。
睡眠專家狄曼特、布勞頓和丁吉共同發現,人類的身體傾向兩段式睡眠,一次在晚上,中心體溫和清醒程度會同時下降;另一次發生在下午,但程度較輕微。
不管晚上睡眠是否足夠,一天之中會想小睡片刻,是人類正常的生物需要。如果前一晚睡眠不足,那麼睏意恐怕會濃到無法抵抗。
以前人們會自然的在午後假寐打盹,某些拉丁美洲國家和歐洲國家到現在仍然保有此習慣,商家會在午後關門,以便小睡片刻。據估計,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這種午睡的文化(Siestacultures),他們會在下午暫停工作,回家充電。
但是當社會愈來愈工業化時,午睡卻愈來愈不能被人接受,有些人甚至批評睡午覺是「農業社會的人才做的事」。「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讓人不敢在午後打個小盹,以滿足生理的基本需要。承認自己有倦意,似乎在告訴別人「我精力不夠旺盛」,反而用咖啡、可樂不同的刺激品來提神醒腦。
其實,午後小睡片刻,比喝咖啡、可樂有效且健康。研究顯示,居住在熱帶和地中海地區的人,比居住在北美或北歐的人,較不易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原因之一可能是前者有午睡的習慣,因為午睡能幫助人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充電再出發
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有一項研究發現,24分鐘的午睡,能夠有效的改善駕駛員的注意力與表現。《活力睡眠》一書的作者馬思指出,午睡能有力地幫助人集中注意力,並做出正確的決定。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有午睡的習慣,愛因斯坦就認為,每天午睡幫助他提神醒腦,使他更有創造力。拿破崙則因為有長期失眠,習慣用午覺來補充精力。
英國名相邱吉爾在二次大戰期間,靠白天補充睡眠,恢復體力,以肩負國家重任。他很多篇鼓舞民心士氣的精彩演說,就是在午睡後,口述而成的。
邱吉爾說:「你有時候必須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睡一覺,我經常脫了衣服爬上床休息。別以為午睡會耽誤工作,這是愚蠢的想法,相反的,休息之後,可以增加工作量。甚至可以將一天當做兩天用,至少是一天半。」
愛迪生也是喜歡把一天分成兩半來使用的人,他認為晚覺過長很浪費時間,所以他用午睡來取代部分的晚覺。美國近期的幾位總統──甘迺迪、雷根、和柯林頓,也都以愛睡午覺出名。
推進距離看看華人社會。教育工作者凱思勒在1979年訪問中國大陸時,發現大陸有一個所謂「國家午睡政策」,時間一到,大家停止工作,然後趴在桌上或躺在地上睡覺。凱思勒表示,當地居民了解人的身體在一整天工作中,需要休息小睡一下。
台灣的小學也有午睡的規定,有人認為小朋友一大早就要起床、趕到學校,晚上還要做功課,這麼長的活動時間,可由午睡來補充體力。但也有人認為,有些小朋友精力特別旺盛,若不想午睡,也不需要特別勉強。
研究也顯示,需不需睡午覺的確有個別差異,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強烈午睡傾向。如果你的生理反應傾向小憩片刻,那麼就讓自己休息一下,而不是一味壓抑自己的睏意在下午昏沈幾個小時。
如何睡午覺?
那麼,該如何睡午覺、何時睡、睡多久最好呢?
★健康的午睡以15∼30分鐘最恰當,若是超過30分鐘,身體便會進入不易睡醒的深睡期,還不如延長到1∼1.5小時,完成一整個睡眠的週期。
午覺睡太久,剛起來的半小時會有輕微的頭痛、全身無力,這是「睡眠慣性」所造成。這時候別期望會馬上清醒,經過一個小時的緩衝就能恢復正常。不過,這種較長的午睡只適用於補充前晚的睡眠不足,真正健康午睡不應該超過30分鐘,否則就容易打亂生理時鐘,影響正常晚覺。
★如果要午睡,要養成每天定時定量的習慣。午睡最好的時間是在早上睡醒之後的8小時,以及晚上睡覺前的8小時,也就是一天活動時間的中間。即使在那個時間不覺得睏,也可以稍做休息,而不是把喝咖啡當醒腦湯。
咖啡因可能提供短暫的提神效果,接著會帶來昏沈遲鈍的感覺,也會減少晚上的睡眠週期。別用人工刺激品來哄騙身體,還是小睡一下來解決問題吧。
★午睡的習慣要持之以恆,因為午睡習慣不規則也會攪亂生理時鐘,影響晚覺的規律。例如拖到傍晚才睡,不但對健康沒有幫助,也會延誤晚上的入睡時間。
★有失眠問題的人,要避免白天的午睡。新生兒的父母則應在小孩午睡的時候一起休息,而不是一直工作,忽略睡眠。
★晚上若是有重要的晚宴或活動,可能會耽誤晚上的上床時間,可以在下午預先儲存睡眠。這種預防性睡眠可長達兩、三個小時,的確很有幫助。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最能說明小睡片刻的神奇力量。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8期2000.04.01
作者:吳若女
翁啟惠信函向總統報告 未請辭願提前交接
2016/04/25 10:22 中央社
翁啟惠上午7時54分進入總統府,8時向馬總統報告,約於上午8時58分步出總統府。隨後,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表示,翁啟惠入府向馬總統報告,會議時間約1小時。會中翁啟惠以一份信函向馬總統說明立場,經徵得翁啟惠同意,總統府將此信內容公布。
翁啟惠信函全文如下:
馬總統鈞鑒:
對您的體諒與包容,職終生感激!
職因浩鼎生技乳癌疫苗解盲案的發言,及未主動揭露女兒持股,引起社會疑慮,致檢調介入調查;此事重創中央研究院及個人聲譽,也造成您的困擾,職再次向您致上深深的歉意。
但職向您保證,我絕對沒有內線交易、操弄股價,女兒購買浩鼎股票的資金也來自父母,更無賤賣中央研究院技術或貪瀆情事。
中央研究院三位院長候選人已順利選出,且已呈送鈞府。然因院長遴選過程與結果意外發生外界之諸多紛擾,職恐此時辭職,不但造成人事極大動盪,也引起國際關切,甚而影響我國際聲譽。因此,如蒙 鈞座允准,職擬自即日起授權副院長處理本院重要行政,並檢討既有倫理規範及所有與職有利害衝突之事項。職十多年前回國後,一直盡心盡力協助台灣科學研究與生技發展,如醣分子科學及醣蛋白在醫學上之應用等領域,台灣已居世界領先地位。
如新院長能及早確認,職願配合提前辦理交接。在此期間,職也會全力配合調查、釐清真相,並爭取職個人之清白。
敬頌
鈞安
職翁啟惠謹上
中華民國105年4月25日
流通教父徐重仁365天維新
我不客氣講,當年統一趕走流通教父徐重仁,在市場人士的眼裡,那是無情無義的。現在徐重仁在全聯找到新的戰場,希望他能持續優質化台灣的服務業。
徐重仁在全聯的變革模式,教科書都有詳細說明,但是他操作得很細膩,很有經驗,也很有自信。這個行業的維新策略不難,因為有日本或其他先進國家的案例參考,然而,執行力是很難的,這與領導人的決心與溝通策略有很大的關係,這點是一般人最弱的地方,當然包括我。(eaton)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3490&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
流通教父徐重仁365天維新
一年前的今天,65歲的徐重仁,宣布接任全聯總裁。過去35年,徐重仁都在同個集團,這是他第一次轉換職場。所有人好奇,流通教父的人生第二戰要怎麼打?一年過去,徐重仁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1月6日,是全聯總裁徐重仁的生日。7年前的這天,滿60歲的他從服務30年的統一超商辦理退休,獲續聘總經理,直到4年前首度缺席統一流通次集團董事會,正式離開打下的4千億江山、服務35年的統一。
一年前的這天,65歲的他則和全聯董事長林敏雄一前一後走進記者會場,宣布接任全聯總裁,投下震撼彈。過去一年,零售業好奇又緊張,流通教父的人生第二戰,要怎麼打?說是好奇,許多人也許更帶著看好戲的態度。
過去35年,徐重仁都在同個集團,這是他第一次轉換職場。要面對的,是不熟悉的超市業態;要帶領的,是還沒建立起默契的團隊。
業界觀察,過去統一超能的成功,不能忽視的是能承接徐重仁創意與變革的高執行力團隊。此外,在徐重仁來之前,全聯就已是一方之霸,不講店裝、無法使用信用卡、以2%的低利在通路混戰中殺出血路。700家店、破700億的營收,給百貨、量販、超商都帶來壓力。
在企業推動改革原就不容易,對已有一定成功模式的全聯來說,要舊有員工接受「空降」總裁與新團隊的新政,更是挑戰。
「最難的是,因為全聯的業績是一直在成長,但只有董事長看到問題點和瓶頸,」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說,「一般員工或許會覺得以前這樣做都很好,為什麼要改?」
而且,徐重仁在就任記者會上,就喊出要作生鮮履歷、打造幸福感超市等,這些都是和過去常被認為「土味」十足的全聯來說,落差極大的願景。因此,對徐重仁來說,要打的第一場硬仗,恐怕就是文化改造。
喊出「看似不可能的願景」
他的第一個作法,是喊出「看似不可能的願景」。1月6日的就任記者會上,從一貫儒雅的徐重仁口中吐出的,是兩年後店數達一千店,2020年營收兩千億的超高目標。
這對當時的全聯來說,是3年增加300店、6年營收成長為3倍以上的跳躍與落差。「他提出一個難以想像的目標,」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說。
這種落差,雖然也會有人覺得不敢置信,覺得「怎麼可能」,卻也有人會被激勵,想知道「怎麼會這麼有自信」、「怎麼發生」,願意跟著走試試看。
目標不能訂得太小,才能打動對既有模式已經覺得滿意、成功的全聯員工的心,明白「靠現在」不行,一定要作結構性的改變。
徐重仁每一季或半年,會和全體員工「交心」,分享攝影作品,或是生活心得。然後每兩個星期,他還會與總部各主管開「經革會」,分享行銷或商品新知。
拆解目標,以理服人
下一步,他拆解目標,以理服人。去年中,全聯找來IBM作SWOT分析,提出轉型計畫和中長程目標,再進一步拆解,要達成這目標,乾貨、生鮮等各部門的業績構成是什麼?每年成長幅度要如何?作怎樣的措施,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
拆解之後,能讓團隊覺得目標不是遙不可及。發展生鮮是徐重仁為全聯定下的主要軌道,因為和乾貨相較,生鮮能提高顧客來店的頻率,和顧客的關係也不同。他們將明年訂為生鮮元年,除了所有的店面都要有生鮮區外,還要發展契作、生產履歷,甚至水耕蔬菜等科技農業。
徐重仁的信念,是領導者對要走怎樣的方向,必須有通徹的思考與完整的信念。他舉例,內部曾和他說過,因為全聯附近有麵包店了,所以不用賣麵包,有水果店了,所以不用賣蔬果。但徐重仁說,這聽來很有道理,但反過來想,是因為全聯不夠強,才讓四周鄰居有機會。
又如,他說要刪減品項,從一萬多項刪減到7、8千項,因為「我們零售是替顧客買東西的,不是進東西來讓顧客傷腦筋,」他告訴團隊。
建立創新實驗小團隊
最後,他建立創新實驗小團隊,攻下成果灘頭堡,對外測試顧客反應,對內鼓舞員工信心。
徐重仁的哲學,是到了一個新環境,一定先作「有感、可見、短期有效益」的改變,而不只是「進步一點點」的事,讓員工、顧客、董事會都看得見,就會受到激勵,未來的改革就會更容易發生。
例如,他們前陣子才買下嘉義全買的9家店,大力改造,成立「二代店」。他們建立一個創新小隊,建立起新模式後,再交給營業團隊執行。「改出來的結果,跟過去績效完全不同,大家就會覺得震撼,」徐重仁說。
現在在全聯內部,由徐重仁提出願景,跟著從統一流通次集團到全聯的全聯總經理蔡篤昌負責「接地氣」,落實執行。一位是登高一呼的白臉,一位是嚴格要求執行的黑臉,互相搭配,敦促改革。
經過了一年改革,現在的全聯,的確不一樣了。除了9家嘉義二代店,全聯還陸續展開700家店的改裝,目前雖只完成5%,今年預計推展到100家。
店面可以看到比以往更活潑的行銷與陳列,商品組合也翻新了。例如,除了維持平價實惠,他們增加了進口,和擁有生產履歷的品項,往高端移動。如在生鮮蔬果區,可以看得到日本進口,一顆要價135元的蘋果,或是經過SPA清洗的香蕉等。
行銷也更活潑了,希望賣場不只是賣東西、還能扮演更多角色。例如,生鮮區除了貼有蔬果小常識、生產履歷,還有攜帶式食譜,教民眾怎麼作菜。去年,他們還首次在中元節挑戰延長營業時間至半夜,以及舉辦搖滾音樂會,希望擴大年輕客層。
種種變革,都在宣示,全聯不一樣了,也必須不一樣。但改革才剛開始。帶動一個700店的大團隊畢竟不是容易的事。例如,對許多一線員工來說,可能還是不容易感受到改革的緊急或效益,而是感受到因為物流政策的改變、生鮮品項的增加、營業時間的增長,而必須增加的工作負擔。
怎樣在對外建立成果時,穩定內部,建立紮實團隊,依舊是徐重仁的最大挑戰。
陳建仁談年金改革/eaton
對於年金改革,陳建仁說:對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十字架,年金改革的十字架。我們大家要有智慧、慈悲和勇氣:一要有智慧按照精算的科學數據,提出永續可行的方案;二要有慈悲的心去照顧所有的老人,特別是弱勢者;三要有勇氣去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誠懇地溝通協調取得共識。當主席要求我負責年金改革之後,我在每天的平日彌撒中,都會為年金改革祈禱,未來也會繼續祈禱,直到年金改革完成。
我個人懂精算,對年金改革算是有點研究,也在媒體發表過幾篇相關文章。可是認真讀完這份訪稿後發現,準陳副總統的年金改革思考更為精細,娓娓道來,如沐春風,本人十分佩服。
學人文哲學的常譏笑學科學的沒有人文素養,從這裡可以證實是錯的,至少在陳建仁這位科學家身上,可以證明是偏見。反而我認為,一些學人文哲學的,偏激固執,反而沒有人文基礎呢!(eaton)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82795
………………….
星期專訪》陳建仁︰520啟動年金改革委員會
記者鄒景雯/專訪
準總統蔡英文已經宣布未來將由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主司年金改革推動工作,陳建仁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五二○上任後,他將立即召開由三十餘位代表組成的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以一年為期提出年金改革修法版本送交立法院審議。他透露,蔡英文告訴他:「別人說做不到,我們要做給別人看。」因此新政府有決心,一定會全力以赴。
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表示,基於年金改革的急迫性,五二○就職後的下一週就會啟動,召開第一次的年金改革會議,他並坦言,以所得替代率而言,我們與OECD國家相比,特別是公教的這個部分是偏高的。圖為多個勞工團體去年十月在行政院前的一場抗爭行動,訴求就是年金改革回歸到全民老年基本保障。
轉述蔡英文豪語「別人說做不到 我們要做給別人看」
記者問:針對年金改革議題,您的基本看法與核心原則是什麼?
陳建仁:目前的年金制度過於複雜,不僅辦理各類年金的單位不相同,各職業別保障差距極大,而且現在都面臨到了一個相同的最大壓力,就是各類年金的潛在債務都相當高;按照推算,不久之後,軍保、公保、教保會逐漸進入破產階段,不只政府應該提早因應,民間也有很多呼聲,最近的民調,七、八成民意認為現在是年金改革最好的時間,比起以往,我們有更高的急迫性。
一年內提修法版本 送立院審議
台灣已經進入到一個民眾希望更能表達意見的新民主時代,也對公民參與有更高的期待,基於年金改革的急迫性,我們希望透過密集的公開討論能夠早一點完成。記得在競選期間,我曾經在青年論壇提出大概三、四年才會完成,當時我想到的是瑞典這個國家,在提出年金改革的構想之後,需要凝聚國民共識,需要數據精算,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前後經歷六年時間才達成;後來大家覺得這時間太長了,希望愈快愈好,我們經過討論後,決定加緊來做,於是希望一年內能夠完成改革。
年金改革牽涉廣泛,涉及行政院各部會、考試院銓敘部與立法院,這是一個跨院際的工作,因此決定由總統府來協助溝通協調,並在未來舉辦國是會議,大家同心協力來推動。蔡主席認為我過去曾經負責衛福工作,又是四十年資深公教人員,如果能夠示範調降,大家可能比較容易心服口服。
委員會成員30人 全程網路直播
問:下個月二十日一就任,您會如何推動年金改革?時程?人員?方式?作法?甚至初步方案?
陳:以所得替代率而言,我們與OECD國家相比,特別是公教的這個部分是偏高的,政府的財政有困難,當然就需要一個合理的改革,這個改革必須顧慮到,讓每位國民能夠得到過一個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年金,也要兼顧到社會的公平性、弱勢的照顧與世代的正義。而這整個改革過程,需要完善的公民參與及理性討論,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在此情況下,免不了要進行不同職業別退休年金的精算、推估與比較,未來我們會提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試算方案。為了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充分的討論,將先成立一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由我擔任主任委員,納入軍、公、教、勞、農、漁、婦女與青年,在職的與退休的,政府與雇主,都要有代表,估計大約有三十餘人,一起來討論。
現在,這三十餘人名單已經擬出,並正在進行邀請。總統就職後的下一週,我們就召開第一次會議,目前會議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了。未來預計最少每週要召開一次會議,密集進行。
所得替代率 參考OECD國家調整
我認為,年金改革方案要能妥善溝通、建立共識,首先就要能公開透明,檢討目前各個不同的退休與保險制度,根據投保薪資上限、所得替代率、保費費率、領取年齡等,以精算數據為基礎,來尋求合理性;同時也會參照其他各國、特別是OECD國家的制度做為參考與比較。我們並未期待訂定一個辦法就可以一勞永逸、百年適用,而是希望至少維持一個世代的財務穩定與永續。
其次要有公民參與,委員會在討論的過程,將全程網路直播,因此非常希望大家在溝通時能夠彼此聆聽、相互尊重,少數服從多數,多數體諒少數。同時,我們也將在架設國民年金官方網站上,提前公布時程與進度,以及事後的會議紀錄,這不只是落實資訊公開,也在給我自己與委員壓力,提醒大家沒有時間了。
訂給付天花板 請領年齡往後延
我們設想委員會操作的時間,大概只有四到六個月,六個月後提出各種不同的改革方案,例如是否農漁老人一組、公教一組,勞一組,軍一組使其盡可能平衡,也希望建立一個共識,一定要有地板(下限)的要求,若是只求不會倒,但無法維持生活的最低要求,這種政府也是不太用心。我們也應該有個天花板(上限),讓高所得者不要有過高給付水準。例如過去是以平均餘命約七十歲來計算,現在平均壽命到八十歲,那麼七十到八十歲是領年輕人的錢,如果給付水準過高,合理嗎?此外,我們的請領年齡是否應如OECD國家往後延呢?
當這些不同的方案提出時,大家可以直接透過網路,或者向各組的代表表達意見,我們接著將召開分區的說明會。經說明會彙整各界意見後,再送回委員會,經過精算再作修正。而後,我們希望開一個國是會議,讓各界再決定最適方案,過程中,是否要進行民意調查等等,以取得更大共識,我們都會考慮。這大概又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因此,一年內彙整完成的修正案會送到立院,至少需修正十三個法律,此階段當然要尊重國會議事進度,但我們希望盡快完成修法。一年對我們來說是很殘忍的,但我們有決心,主席說,別人說做不到,我們要做給別人看。
溯及既往?「已退休、現職者通盤考慮」
問:新政府的年金改革是否溯及既往?
陳:既往的人以後還是會領錢,如果採取舊制,財務上可能還是沒有辦法應付,因此包括已經退休的人以及現職者,所有的問題都需要通盤的考慮。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好好溝通,並提出科學數據詳細說明的原因。我的女兒三十多歲,她們有一些同事不想交勞保費,他們擔心勞保倒閉的一天,就是他們血本無歸的一天,認為現在繳交勞保,將來也領不到,都被其他人領走了。所以不只是現在領年金的老人,年輕人也惶惶不安,如果讓各世代的人都惶惶不安,這個政府等於沒做事。
讓各世代惶惶不安 政府等於沒做事
問:前幾任政府,都遭遇很大的改革困難,您認為主要原因是?
陳:以往年金改革會失敗的原因,就是很多保險都是各自在談,例如談軍公教,就不談勞工或農、漁、老人的部分,我們希望都能一起討論。以前的溝通也比較不順利,報載現在的政府開了一百多場說明會,並不成功。有人質疑:「陳建仁你們為什麼可以成功?」我去拜訪關中,他很有經驗與感想,給了我四頁的建議。他說,政府過去的推動,是單向的說明會,不是雙向的溝通,大家很難接受;更重要的是中央的不同部會,如教育部、國防部、銓敘部、勞委會、農委會,有沒有坐在一起好好談?有沒有請他們在委員會議表達意見?由於都沒有,這就很難取得共識。這也是為什麼年金的改革一定要由總統府的高度來協調。
以前改革失敗 肇因政府單向說明
基金的管理也很重要。現在的基金是由一個委員會在管理,幾位前後任考試院長都提到,基金的管理單位相對地保守,如何讓基金有更好的績效與收益,這是未來政府要努力加強的。
此外,老人年金制度必須與社會安全體系相結合,若老年人身心健康,可以自主生活,就會覺得年金夠用,因此我們要推動健康老化、在地老化,年金制度一定要與老人預防醫學、健康照護、長照制度搭配一同考量。
結合社會安全體系 年金就會夠用
問:所以您已經做了配套思考?
陳:是的,如果沒有配套措施,年金可能會不夠用。我希望大家明瞭,年金夠不夠用,取決於老年的生活開銷是多少,如果要住高檔的養老院,一定不夠用;如果可以在社區老化,在地就有人送餐,又有社區健康照護,年金就會充裕夠用。
舉例來說,如果八十歲時,我可以牽著太太的手去公園散步,這樣的老年生活就是很自主、有品質的,反之如果七十歲就要推輪椅,那就很辛苦了;因此我們寧願多花一千元在國民保健,也不希望將來要花一萬八給大家去請看護。
問:我們觀察過去的歷任政府,任期內只要做成一件事,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與信賴,年金改革應該是新政府最重要的任務,影響重大。
陳:對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十字架,年金改革的十字架。我們大家要有智慧、慈悲和勇氣:一要有智慧按照精算的科學數據,提出永續可行的方案;二要有慈悲的心去照顧所有的老人,特別是弱勢者;三要有勇氣去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誠懇地溝通協調取得共識。當主席要求我負責年金改革之後,我在每天的平日彌撒中,都會為年金改革祈禱,未來也會繼續祈禱,直到年金改革完成。
這件事確實不容易,即使善盡人事,也未必能順利成功。各行業別的同胞,一定要有同理心,彼此攜手努力建立相互共容的新制度。M型社會分布右手邊的人,應該樂於照顧左手邊的人;收入低的人,也要樂於讓收入高的人拿多一點年金,不過要有一定的限度。年金改革是透過民主溝通達成社會安全共識的科學(science)與藝術(art)。它對我們是一個全民的期待和挑戰,壓力雖然很大,但是我們會全力以赴。
◎陳建仁小檔案
出生︰1951年
資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中研院院士
曾任︰台大公衛所所長、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衛生署署長、國科會主委、中研院副院長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別讓宗教儀式取代你跟神的關係/劉三
所有的儀式都是為了「表達」關係,但也要小心,可別「取代」了關係!
一個媽媽為家人做牛做馬,這無疑是愛,但是如果不跟家人談心,到頭來,可能只是「高級女傭」。
一個爸爸辛苦賺錢,很會幫家人買東西,還每週帶孩子出去玩,但是如果不懂得用口頭來讚美孩子,引導孩子,最後也只是「很盡責的提款機」。
這真是悲哀,無盡的悲哀。
我們自己卻經常落在這樣的悲哀裡。
你知道我們總說自己「勞碌命」,還真是這樣,我們勤奮,善良,節儉,自我要求高,熱心又好客,但我們卻未必總是快樂。
也不是不知足,而是一種習慣,因為我們沒有把「快樂」擺在前面,所以就算成了基督徒也沒有「常常喜樂」,而是很努力地揹十字架,揹得很苦然後定期到神面前來用宗教儀式「得安息」,這是不是有那麼一丁點兒奇怪跟詭異?我們是不是一直在曲解信仰?
同樣地,父母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孩子,我們不是懶惰的民族,但是很多父母盡了做父母的所有責任,可以說「問心無愧」,但是,跟孩子似乎也不是真的很親。
做孩子的,弄到後來也為父母活,一直想要孝順父母,讓父母開心,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最後,父母好像也還不是很滿意。
這就是我們典型的家庭魔咒!
親子也好,夫妻也好,要的是一份了解,圖的是一種親密,當父母忙著賺錢(不得已啊)孩子忙著上課上班,彼此其實沒有真的很親,那真是冤枉!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種「家庭儀式」表達著親密卻未必真的親密。
爸媽殺進殺出,就是用一種「儀式」告訴孩子「我愛你」,否則幹嘛這麼辛苦,孩子的腦袋都懂這個道理,但是他們的「心」呢?跟我們很近嗎?還是只是「很懂事」地體諒父母很忙,所以盡量別讓父母操心,所以把所有的心事都藏在心裡,反正父母都在人家面前誇你很懂事,很棒,這樣,我們就把心事藏得更深了。
結婚以後,人家說我們是賢妻良母,無不良嗜好的模範男人,到頭來,卻是婚姻怎麼毀的都不知道?這真的,太常見了
別讓儀式取代關係,甚至阻礙關係,用了大量儀式不等於可以得到等值的親密感。
如果主日結束以後只是「鬆一口氣」,如果離開教會就覺得沒那麼屬靈,如果我們要倚靠大量的宗教儀式來維持所謂靈命,算不算帶著一種看不見的呼吸器?因為我們連自己正常呼吸的能力都很薄弱?
儀式,儀式,儀式本身沒有錯,但是不管信仰或家庭,我們是不是都快要毀在儀式裏頭了?受洗了卻跟上帝不熟?讀了經卻還是不認識上帝?禱告其實只是例行報告?
真心問自己,我跟上帝,我跟配偶,我跟孩子,到底親不親?
如果不親,就要認真尋求突破,勇於改變,花更多時間去建立關係,多關切幾句,多表達自己,讓對方知道你的心,也讓自己知道對方的心。
真實的親密遠超儀式!
曹長青:從女童割喉案看死刑存廢
……………….
曹長青:從女童割喉案看死刑存廢
近日台灣發生的女童被割喉案,使死刑存廢問題再度成為焦點。最新民調顯示,84%的台灣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贊成的僅有8%。去年六月的民調,82%不贊成廢除死刑。這次增加了兩個百分點。
台灣(還有日本、南韓等)跟歐洲不同,多數民眾贊成死刑,認為這能體現司法正義。但仍有少數人主張廢死,跟歐洲的輿論類似,認為廢死才更人道。
那麼哪一種說法更有道理,哪一個更體現人道原則?
無論是台灣、歐洲、還是美國,全球反對死刑者的理由大同小異,主要有五個方面。但如果從基本邏輯、常理、常識來評判,他們的理由多是經不住推敲、站不住腳的。
反對死刑者的第一個理由是:法律規定“不可殺人”,如以“殺人”處罰違法者,是自相矛盾。意思是,罪犯殺人不對,但我們也沒有權利剝奪別人(殺人犯)的生命。生命是神聖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珍惜,誰也無權剝奪。由此為反對死刑奠定理論基礎。
但這個理由實在不堪一駁。常理和法律所指的“不可殺人”,當然是指:1,不可“首先”殺人;2,不可殺“無辜”的人。在法治社會,法庭判決的殺人,不是發生在“個人之間”的相互報復謀殺,而是代表公權力為受害者伸張正義,懲罰殺人犯。這兩個表面看都是“生命被結束”,性質卻完全不同:一個是殺害無辜,一個是公義處決罪犯。首先(主動)屠殺無辜的罪犯,其生命的價值和無辜受害者絕不是等量齊觀的。
反對死刑的人,往往強調那個殺人犯的生命多麼寶貴,而不最看重那個被害者的生命。他們用兩個生命同等重要,來抹殺兩個生命的不同價值和意義。事實和常理是,當那個兇手這樣把女童割喉之后,他的生命和價值就絕不能再跟那個女童等量齊觀,絕不具有相同價值!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再把兇手的生命跟女童的生命,以及跟其它人的生命等量齊觀、視為同等,並因此對凶手不做嚴厲的懲罰,那就沒有司法公正,是對生命價值的踐踏。而沒有司法公義和公正,就不會有真正的人道!
另外,如果“不可用結束生命的方式對待殺人犯”的邏輯成立,那麼監獄也不能關押罪犯了。因為同樣可用“不可剝奪他人自由”的邏輯來狡辯:“雖然犯罪分子剝奪無辜者的自由或財產(強姦,搶劫等)是錯的,但其它人卻沒有權力剝奪搶劫/強姦者的自由。”如此邏輯成立的話,這世界就沒有司法、沒有原則,更無正義可言了,整個世界就徹底亂套了。
那種“誰都不可殺人”論調錯誤的根本點,是模糊公權力判決和個人犯罪之間的界限與性質。西方和東方的左派們(很多是偽善者),總是為了站道德高地、唱政治正確的高調,尤其是為了顯摆他們多麼人道,而拋棄最基本的邏輯常識。他們對罪犯的同情,往往超過對遵紀守法的無辜者的同情。這是最顛倒價值、攪亂世界的惡行!
事實上,只有保留死刑,使罪大惡極者(如台灣割喉兇手等)受到公義處罰,才是保護無辜生命的重要法治手段和公義原則,才是真正人道的體現。
反對死刑者的第二個理由是:現代刑罰應重在教化,而不是報復;不能“以暴制暴,以死止死,冤冤相報”。
與前述類同,“罪犯殺害無辜者”和“法律判決罪犯死刑”是兩個概念。在私人之間才存在“報復”“以暴制暴”“冤冤相報”;而在法治社會的法庭審判,既不是個人對個人,也不是陪審團對個人,而是英國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早就闡述過的,人民為自保而授權(通過契約轉讓)成立政府;所以法治政府的法庭,是人民授權,是民意體現。它不再是個人(私人)對他人的“報復”,而是民意對罪犯的公義審判。一個是犯罪,一個是遏制犯罪,兩個價值相反的內涵。偽善者、反對死刑者的最大錯誤就是攪糊概念、顛倒價值。
台灣前警政署長侯友宜反對廢除死刑,他有一個充分的法律專業理由。他說,社會大眾看殺人案件,多是照片和資料,然后多是兇手告饒,甚至悔恨等場面。但他看過很多殺人現場,感受就很不同。他說,例如台灣著名的陳進興殺人案,侯友宜作為警政人員看過那三個無辜者被殺的現場,痛感慘不忍睹。后來他跟陳進興交談過,陳犯對自己殘忍地把外科整形醫生夫婦和護士等三人殺害一事,談起來津津有味,連說帶笑,毫無悔意。侯友宜當時的感覺,“兇手不是禽獸而已,簡直是妖魔了”。而主張廢除死刑的人,看不到這些,只是看到殺人犯后來長年累月(死刑執行很慢很難)的求助形象,而沒有看到他們殺人時那種凶殘,因而就感情用事地同情那個把別人的生命殘忍剝奪的罪犯,強調其生命的寶貴。侯友宜把它稱作“感受的不平衡”。他引述民調說,在台灣,司法人員贊成死刑的比例最高。因為他們辦案、接觸得最多,感同身受最多。所以,必須保留死刑,執行死刑。這是司法正義,不是“報復”“以暴制暴”。
反對死刑者的第三個理由是,死刑起不到殺一儆百的作用,犯罪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且他們尤其願意強調罪犯以前的挫折經歷等,來替罪犯辯解、釋罪。
死刑有沒有“殺一儆百”的作用?從常理來看,當然會有。中文自古就有“殺人償命”的說法,這個“償命”當然會對謀殺者起到心理遏阻作用;也就是說,你殺人,等于殺你自己!這給欲殺人者只有一個極小的縫隙:僥幸不被抓住,否則你就償命。這種概念深入人心,當然遏阻殺人行為。
美國很多學者研究指出,死刑對遏阻謀殺犯罪具有“很強的嚇阻力”。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David Muhlhausen曾就此在參議院司法小組聽證會做了“死刑嚇阻犯罪、拯救生命”的證詞:九十年代美國Emory大學的Paul Rubin等三名學者,對美國三千個城鎮20年間的犯罪數據研究展示,平均執行一次死刑,可挽救18條被謀害的人命。
在美國,即使反對死刑的學者也承認,死刑有遏阻謀殺的作用。上述三名學者之一的Joanna Shepherd教授就是反對死刑的,但他2005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1977至1996年,在美國每年處決九人以上的州,死刑才有嚇阻作用。意思是說,死刑執行的太少,阻遏作用就降低。因為殺人者在僥幸不被抓住的同時,又增加了一個即使被抓住也很可能不被處死的第二個僥倖心理,因此殺人案增多。
這次台灣發生女童割喉案后的民調顯示,有79%民眾認為執行死刑對防止重大犯罪有幫助,15%民眾則認為無幫助。前警政署長侯友宜不僅贊成死刑,而且特別強調,死刑對遏阻犯罪絕對有作用。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寫這個主題。
另一顯而易見的常識是,死刑不僅可以殺一儆百,遏阻謀殺,而且確保殺人犯再無機會殺人;否則一旦越獄(美國和墨西哥近期有三個殺人犯越獄)或被特赦而重返社會,就可能再殺人(罪犯中慣犯的機率很高,而且多是犯同樣的罪)。
反對死刑者的第四個理由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誤判,就無法補償。可以說,在所有反對死刑的理由中,只有這一條有可站住腳的道理,也是廢除死刑呼聲中最能說服人的理由。但現在的情況是,由于DNA等多項新科技檢驗技術的產生,發生誤判的可能性在司法健全的國家已降到微乎其微。像在美國,自1976年最高法院裁決恢復死刑(1972年高院曾判死刑違憲)以來,至今40年,只有75人被聯邦法庭判處死刑,其中只有3人被處決。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凶手被判死刑如執行,是2001年911恐怖襲擊后(聯邦法院)的第一例。上一個被處決的是1995年炸毀俄克拉荷馬州聯邦大樓、造成169人喪生、680人受傷的恐怖分子麥克維。
在美國,死刑犯的平均上訴期(重新審理等)高達20年!說明美國對死刑謹慎到幾乎不用的地步。生命當然是寶貴的,但如果走極端因噎廢食,徹底廢除死刑,就必然導致罪犯因不擔心償命而去殺人。美國的做法目前仍可謂樣板:既不廢除死刑,但又非常嚴格謹慎實行。
像這次台灣發生的駭人的女童割喉案,根本不需DNA檢驗,因為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女童的母親就在現場,還有路人親眼所見,可謂證據確鑿,不存在任何冤案、錯判的可能。設想如果台灣廢除了死刑,像這樣公開行凶的惡性殺人犯,就會逃過一死,那麼司法公正在哪裡?人道又在哪裡?
反對死刑者的第五個理由是:廢除死刑是世界潮流,聯合國193個成員,已有97國完全廢除死刑(58國仍保留死刑)。且不說潮流未必正確,事實上這個“世界潮流”說法也並不准確。從英、法、德、加拿大等廢除死刑的主要西方國家來看,這只是一些左傾分子(包括法官、媒體、政客們)在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驅使下硬性修改法律的結果,而並不是主流民意。
例如加拿大1976年就廢除死刑,但2012年(多倫多星報等所做的)民調顯示,在廢除死刑40年后,61%的加拿大民眾認為,被判謀殺罪者應被處死刑。
在英國,2011年(Angus Reid所做的)民調顯示,65%的英國人支持對謀殺罪恢復死刑(28%反對)。男性和年紀超過35歲的受訪者更傾向恢復死刑。
歐洲最左國家之一的法國,1981年就廢除死刑,是當時的左翼總統密特朗和更左的司法部長巴丹戴爾根據所謂“哲學信念”而強行廢除的(后被寫入法國憲法),根本不是主流民意。當時多數法國人認為死刑是合法、必要和有效的。直到現在法國還有42%的人支持恢復死刑(反對者52%),巴黎《查理周刊》被恐怖分子襲擊、巴黎大屠殺后,法國人支持死刑的呼聲更高漲,右翼領導人也公開呼吁恢復死刑。
作為西方保守主義主要陣地的美國,主流民意一直支持死刑。1994年達到高峰,80%的人支持死刑。之后雖然反死刑運動不斷掀高潮,但2011年盖洛普的民調是:反對死刑的美國民眾只有35%。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精准地指出,“人類的所有災難都來自歐洲大陸。”共產主義從俄國輸出,兩次世界大戰由德國發動,斷頭台是從法國開始。這些烏托邦和暴力哲學害苦了世界。今天,廢除死刑的左派幽靈,又是先在歐洲徘徊。但在亞洲國家,理性和常識占了上風,多數人民對歐洲左派的廢除死刑缺乏興趣。
例如在南韓,2009年的民調顯示,66.7%的民眾支持死刑。近年更高,多達83.1%的南韓民眾贊同死刑(反對的只有11.1%)。
在日本,支持死刑的比例更高,2010年的民調,85.6%的日本民眾支持死刑,比之前的任何調查結果都要高。
在台灣,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所有民調都是多數民眾支持死刑:1990年是75%, 2001年79%,2006年76%,2008年79.7%,2010年74%,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民調,支持死刑的比例達歷史新高:91%!
台灣跟歐洲國家更不同的是,知識菁英(包括法官等)80%以上支持死刑,只有15.9%贊成廢除死刑。
雖然聯合國超過一半國家廢除了死刑,但需指出的是,目前全球維持死刑的國家占全世界人口的65%,近三分之二!盖洛普2014年做的全球性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贊成對殺人犯執行死刑。
美國研究死刑問題的知名學者、紐約法學院教授Robert Blecker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指出,對那些有意大規模殺害平民的罪大惡極者(比如炸毀俄克拉荷馬大樓的麥克維,波士頓炸彈案的查納耶夫等)必須判死刑。對他們處罰的痛苦度必須跟罪行成比例,他更正確的話是:讓犯下如此恐怖罪行的罪犯活著是不義的!
Blecker教授之言,源于先人的智慧。最強調個人權利、奠定當代憲政民主地基的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早就提出,“殺人犯損害的生命無法彌補,所以處以死刑是符合自然法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也持類似看法。而人類的一切法律都是從自然法演繹、延伸而來的。所謂自然法,其實就是常識法、常理法。美國刑事案件都是由12個毫無法律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作為陪審員裁決,就是信賴多數普通人的常識(常理)判斷,而不是一個專業法官。所以廢除死刑,是違背人之常理和常識的,是違背人性和人道的,其本質是偽善。而世界上的一切災難,都是從“偽”開始的。
2016年4月1日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檢調限制翁啟惠出境後/eaton
自從檢調限制翁啟惠出境後,傳媒又開始熱鬧起來,未審先判更加猖狂。過去社會對司法不信任心態濃厚,但現在又充滿信心,矛盾心態莫此為甚。
我請問那些人:有甚麼證據證明「翁的女兒是人頭」?翁案還在調查,連起訴都沒有,就算起訴,檢調也不一定對,現在就聲稱是如何,根本就是妄斷,這種噬血文章對社會有何幫助?
我不說翁案是重演前國科會主委謝清志博士的南科高鐵減振案(註1),這樣的講法不科學也不嚴謹。但是,事實已經更明朗,站得住腳的翁啟惠不請辭,未來檢調只要拿出相關證據證明以下事項是否為真即可:
1.內線交易問題:現在證據是,翁在浩鼎解盲後幾天才知道結果。
2.圖利背信問題:現在證據是,中研院智財技轉處長楊富量指出,Optimer公司2002年授權給浩鼎OBI-822,中研院從頭到尾都沒擁有該技術,翁郁琇本來就是Optimer的股東,後Optimer放棄所持浩鼎股權時,翁郁琇認購3,000張,並非透過中研院技轉獲取利益,沒有違反利益衝突的原則(註2)。
3.中研院賤價出售技術問題:就算中研院擁有該技術,有無賤價出售應該看鑑價報告。實務上,報告不合理,會計師(台灣四大)不會同意入帳,因此賤價出售的機會微乎其微。
4.翁的女兒低價購入股票問題:公司上市前分散持股(由尹衍樑的投資公司轉出),都是洽特定人,轉讓價格要有鑑價報告,不是隨便亂訂的。況且報告不合理,會計師也不會同意入帳。此外,當時特定人士一大票人,不只有翁的女兒,大家的轉讓價格都是一樣的。
5.翁的女兒是人頭問題:翁的女兒曾從美國匯購股款,翁提到,那些錢是過去每年運用贈與免稅額度給女兒,也有向美國國稅局申報。
6.有無贈與逃稅問題:翁有雙重國籍,台灣贈與稅稅法採屬人主義,所以要看他每年贈與金額有沒有超過台灣的法定額度。
註1:一件科學家冤獄的往事,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7623547.html
註2:浩鼎風暴60天 尹衍樑第一手告白,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