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我的中庸之道 / eaton

我的中庸之道(6/26/2016 重寫,首版 6/26/2016)

談到中庸之道,前人有許多定義(註)。我個人才疏學淺,難以斷定原意為何,但對我而言,我自以為的中庸之道是:

1. 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個觀念用在法律,就是人人平等,視情量刑;用在經濟學,就是均衡理論或是Nash動態均衡發展的賽局理論;用在化學就是離子平衡狀態;用在策略規劃,就是權衡內外部動態競爭情勢,以取得最適策略;用在金融商品,就是運用蒙地卡羅模擬或機率法則,評估公平價值。

2. 凡事包容:對角度或情境不同的見解,予以包容,甚至吸收,但不是沒有原則,甚至向惡妥協,如此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辯或衝突,甚至因此增廣學識。

3. 修為的典範:中庸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誠即是《大學》所說的「誠意」。至誠,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類典範。聖經提到,那位撒瑪利亞人貼心照顧受傷路人的故事;韓劇大長今在預備飲食的對話中,用了很多次「誠意」(廚師必須給顧客健康的食物,這才是誠意),都說出「至誠」的境界。

4. 美德的行動:想達到中庸的境界,就需要行動,而不只是停留在理念及想法,如此可得到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界定的幸福感:一種與美德相互一致的行動,而美德的報償就是美德本身!去年我曾到嘉基醫院做全身健檢,結束後向院方做1個小時的建議,還勞動主管前來聆聽,並致送咖啡禮盒。隔日我寫份書面資料,建議產品、行銷及服務策略。我做這些事不是熱心,也不是炫耀,而是不讓愛心阻隔在心裡,也惟有如此,心中才有精上提到的「平安」。
………………….
註:前人對中庸之道的定義

1.鄭玄《禮記正義》:中庸就是中道及常理。但什麼是中道常理,並不清楚。
2.宋明理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處事原則「不偏不倚處於中間」。
3.「中庸」的「中」是指心中內在的修持功夫,不是「不偏不倚處於中間」。執中道之人講究「中和」,「中」指平靜情緒,是人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心理狀態;人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以符合常理是為「和」(所以說和氣)。
4.朱熹《中庸章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賦予萬物「性」,「性」是萬物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就是「道」。
5.哈佛大學中國歷史與哲學系杜維明教授對中庸做出現代化闡述,有兩本書可參考:《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大學段智德翻譯,1999)及《中庸》洞見》(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詳請參:王道維: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7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