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怎麼教會裡沒有和睦?

怎麼教會裡沒有和睦?

文/衛約翰 2016.06.01

本文原刊於《舉目》78期以及《舉目》官網2016.06.01

和平,是大家都認同,並且追求的。可惜的是,周圍的世界,常常提醒我們,我們並不處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和平,其實是上帝的恩典。

教會裡面也是如此。我們非常地期望,教會就是主所應許的和平居所。可惜的是,我們常常發現,教會不是世外桃源。緊張、衝突,甚至敵對,時有發生。

有些弟兄姐妹,因此靈命低沉下去了。有些弟兄姐妹,雖然沒有受那麼大的影響,可是也不免在心中,發出一聲嘆息:這到底是怎麼了?

其實,這情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都是罪人,而且有著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做事風格。這樣的人聚集在一起,意見不同、相互摩擦,是再正常不過的。處理不好,就造成緊張和衝突。

在這方面,教會與社會並沒有不同。真正不同的,是我們如何去面對這樣的不同。若是按照社會上的方法,我們就與非信徒沒有什麼兩樣。教會也就失去了耶穌所說的,光和鹽的作用。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按照上帝的方式,處理不同,甚至衝突。
教會裡發生衝突,並非大家不知道聖經的教導,而多半是不知道如何將聖經的原則應用到生活中。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中的難點,教會也往往對此教導不足。
只是知道上帝的話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可以實踐出來。我於是想到了主耶穌的道成肉身。

其實衝突的極致,就是關係的敵對。在救恩成就以前,我們與上帝就是這種敵對的關係。上帝是如何處理這種敵對的關係呢?

第一,依然愛我們

雖然我們與上帝是敵對的關係,但是上帝卻依然愛我們,並沒有因此減少祂對我們的愛。換句話說,上帝恨惡我們的罪行,卻愛我們這些罪人。

這樣的原則,也應該是教會中相處的準則。我們可以意見不同、看法不一,但我們仍要彼此相愛。若我們過於在意意見的不同,卻忽略了彼此相愛這樣一個大原則,我們的關係就會疏遠,甚至變質。

多年前,一位團契的主席問我:有一位弟兄,言行都非常不符合聖經的教導。可不可以用什麼方法,和平地請這位弟兄離開團契?

我不知道為什麼,心中有一種感動,回答他:我突然覺得撒但在笑。因為牠的工作,真的是太容易了。只需要稍稍破壞一下信徒之間的溝通,信徒就爭鬥起來了。

這個世界告訴我們,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與我不合的,我就與他分離,視他為仇。可是,如果我們從上帝的角度去看,卻會發現,對方也是上帝所愛的。

第二,終極的使命

我們常說,這些關係的緊張,多出於文化的衝突。確實,歧見常出於文化帶來的誤解。那麼,在這個多文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互相理解、彼此接納呢?是別人來適應我的文化,還是我去適應別人的呢?

若就文化的不同而言,耶穌道成肉身,來到這個世界,所面對的文化不同已經到了極致。可是,耶穌並沒有把改變文化當作最重要的使命。

的確,主耶穌一直教導門徒,何謂天國的文化。但耶穌從未忘記,祂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的終極使命是什麼,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死在十字架上,成就極重無比的救恩,彰顯上帝的愛。

因此,我們也需要問,基督徒的終極使命是什麼?

我們的使命,難道不是活出耶穌愛的樣式嗎?在這樣一個終極使命的面前,文化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就算不得什麼。我們難道不懂得什麼是“以大局為重”嗎?“大局”是什麼?不就是建造基督的身體,一同彰顯基督的愛嗎?

我們能不能為了大局,而不在意小節呢?

第三,不評判對錯

上帝解決敵對方式的方法,不是審判,不是評判誰對誰錯,而是道成肉身。就是上帝的獨生愛子,完完全全地成為我們的樣式,與我們感同身受,讓我們知道,祂完完全全地瞭解我們的軟弱,知道我們的痛苦。

信徒之間的衝突,往往是因為彼此缺乏了解。我們可能忽視了文化的不同,忽視了背景的不同,忽視了各人做事方式的不同。一句話,我們沒有先試著去理解對方,去穿對方的鞋子。

這有時也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有了自己的計劃和想法——當我們有了“自己的計劃”時,其實我們已經背離了耶穌的教導。因為無論我們給自己的想法,貼上多麼冠冕堂皇的標籤,本質上我們是想用個人的意見,代替聖靈的帶領,以致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也是罪人,有自己的私心雜念。私心雜念,使我們無法正確理解別人。因此,我們需要先問自己:我在這件事上,是不是真的存著清潔的心?

第四,外部的幫助

其實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會發現,自己是何等的無力,因為我們很難看到自己的弱點。若沒有上帝的幫助,我們往往走不出這困境。我們非常習慣按照世界的方式,來拉黑其他人。

其實有哪一樣的環境,不是上帝允許我們經歷的?若是上帝允許的,有哪一樣不讓我們得益呢?

筆者自身的經歷證明,越早向上帝祈求光照自己,越容易走出這樣的困境。當上帝的幫助臨到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我們會發現,我們自己的靈命,又前進了一大步。

上帝非常清楚我們的境況,知道我們靠自己,完全無法解決自己與上帝的敵對。祂知道我們必須有外部的幫助。也因為這個原因,上帝的愛子才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為我們成就了極重無比的救恩。

進一步:實際幫助

我們在處理彼此衝突的時候,不單要與對方感同身受,還要提供實際的幫助。
當我們給予實際幫助的時候,我們與對方就成為了隊友的關係,一同面對前面的挑戰。所以,彼此理解不是最終的目標。基於理解的彼此幫助,才是努力的方向。不然,我們依然停留在理解的層面。

《彼得前書》3:11:“也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願主的話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引導。

作者為生化博士,目前全職牧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