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在談政治與法律的寬容。
如何拿捏政治上的道德主義與現實主義?尼布爾對於恩典所帶來的驕傲之提醒,或許可作為我們的思考起點,免得我們不小心淪為缺少寬容的正義魔人。
Robert A. Ferguson的著作「失控的懲罰」也是在談類似的概念,只不過場域在法律。他提到,目前社會的普遍看法是,作惡者須付出代價,然而若忽略人的尊嚴與犯罪者所面臨的其他狀況,病態嚴罰作惡者,甚至忘了懲罰的目的,就會創造出恐怖不輸集中營的監獄。如何避免過度懲罰呢?答案是:寬容與鼓勵。(eaton)
……………….
恩典與驕傲的衝突
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1892-71)是美國二十世紀相當有影響力的神學家,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正在角逐總統大位的民主黨人希拉蕊,都曾宣稱他是自己「最喜歡的哲學家」,而他底下的祈禱文,讀者想必不陌生:「主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不可能改變的事,也求祢賜給我勇氣去做可能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別。」
不過,不是讀國際關係的人可能想不到,隨意翻開美國出版的國際關係教科書,幾乎會在通常出現在第一章的「現實主義學派」找到尼布爾的名字。
作為美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學派,認為所有國家都是自私唯的個體,彼此之間爾虞我詐,不存在倫理道德, 相信國際正義的人不過是一廂情願。其理論的主要根據有二:(一)倫理道德僅存在於有政府的社會,缺乏國際政府的世界秩序,不可能會有;(二)權力才是政治人物所追求的利益所在,相信政治領域存在倫理道德的人,恐會危害國家安全與利益。
上述的根據(一),正是來自於尼布爾,其1932年著作《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主張:唯有個人才能落實道德,社會整體不可能,國際秩序整體則更加不可能。他的想法不僅來自於現實觀察,也得自於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的救贖論,亦即,上帝僅預選了少部分人得到永生,因此大部份的人命定無法獲得救贖。至於根據(二),雖然美國教科書普遍歸功於曾受納粹迫害的猶太政治科學家摩根索(Hans Morganthau, 1904-80) ,其觀點基本上亦與尼布爾和奧古斯丁的想法吻合,只不過前者將焦點置於政治人物身上,視其他們為原罪的化身。
眾所週知,美國外交政策也經常使用道德語言,並視美國民主制度為人類的燈塔,且試圖以武力來推動人權與其他國家的民主化,甚至,不惜金錢資助所謂邪惡政權底下的激進團體,去進行武裝顛覆自己的國家。最近在巴黎發動恐怖攻擊的伊斯蘭國(ISIS),目前亦有不少證據顯示,美國政府曾經金錢資助並提供軍事訓練,目的在於推翻布希稱為「邪惡軸心」國家之一的敘利亞政府。
以前就常想,姑且不論美國大學如此教導自己學生,到底是要他們理解並批判自己國家的偽善,抑或讚賞總統的騙術高明,每年成千上萬的留學生來這裏學國際關係,究竟該帶著什麼樣的態度回國?相信美國的教科書,以一顆平靜的心來接受現實主義國際秩序?抑或相信美國的外交辭令,當這些話語為努力改變可能改變的事之政治決心?
尼布爾的另一本名著《人的本性與命運》似乎隱約提供了答案。這本書是根據他於1939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季福特講座」的講稿所改寫,其中題為「恩典與驕傲的衝突」之一章,尼布爾嚴厲批評天主教曾一度視自己的教會為上帝國度的「化身」,篡奪了上帝的權柄。
如何避免高舉自己的國度成為壓迫他人的帝國?如何避免自己堅定地走在上帝的道路時,一不小心淪為缺少寬容的正義魔人?尼布爾對於恩典所帶來的驕傲之提醒,或許可作為我們的思考起點。(refer to fb of 葉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