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陳振昌:台商企業突破的六支箭

陳振昌:台商企業突破的六支箭

台灣經濟面臨出口總值連續15個月衰退,創下「連15黑」紀錄,產業面對的環境衝擊日益激烈,以往運用規模經濟及出口產品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已不適用,台灣產業正面臨到重新布局的策略轉折點。盱衡時局,審時度勢,惟有轉向以網絡經濟、利基市場、產業融合、大量客製、精密感質及社會創新的方向予以突破,才能有助於形塑台灣的產業新契機。

早期的台商是在台灣生產產品然後賣到全世界,近期的台商是在成本低的地方生產產品然後賣到全世界,現在的台商則是要在資源聚合點產出產品然後服務全世界。早期的台商靠單打獨鬥、提著皮箱闖天下,到世界各地去尋找獵物,在可供狩獵的地方,逐漸形成逐水草而居的半遊牧族,也陸續在許多聚合處落地生根,近期更以環太平洋布局為核心圓向外發散,鏈結拓展世界各地的資源,這個台商所形成的網絡經濟有著錯綜複雜的人流、物流、技術流、資金流、資訊流在上面流動,面對當前環境衝擊,如何在傳統的台商網絡上架構出新型態的營運模式,從而發揮產業融合綜效,開創利基市場,實是台商突破競爭困境之重要課題。

以往台商依靠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所以產品價值不高且容易被取代。就以螺絲、水泥製品或香蕉為例,如何將原本一公斤、一公斤的計價轉換成一個、一個的單價來賣,那就是產品價值所在。例如最近連菲律賓的都樂(Dole)香蕉都打敗台灣,平均一根不到3元的香蕉,在7-11都可以賣到一根20塊。就產銷而言,因為所生產的產品它是一個、一個的賣,所以也是一個、一個的做,也就是拉式生產,在生產時事先知道每個產品的銷售資訊,為兼顧工業製造及產品特色,大量客製化因應而生,可以依照顧客的個別需要來進行生產。就如同自行車雖然是工業產品,但每個人對自行車都有各自期望的風格及需求,這就有賴大量客製化了。

進一步來說,一部自行車或一個鐘錶由百件零件組成,一部汽車是由萬件零件組成,如果一部自行車或一個鐘錶能賣到一部汽車的價格,那就是高附加價值了;何況這些有形產品只是如同蛋黃,相關的服務、資訊、應用等如同蛋白,蛋白常常是大於蛋黃的,所以不是只有產品價值,更大的是要追求產品系統的價值,而一個產品系統背後對應的是這個社會的脈絡紋理,要能提供高質的產品及服務,這就有賴台灣整體的精緻美感以及社會創新才能達成。

▋槓桿網絡經濟

現代產業的競爭已是生態系對生態系的競爭,例如美國矽谷擁有完備的新創企業生態系,所以能引領全世界的新創企業風潮。網絡經濟時代來臨,台商海外布局不僅是製造的延伸,更要在產業鏈結的縱向、橫向及支援環節中,發掘自身利基之所在。例如生產自行車的產品,如果與生活體驗相結合,就不只是代步工具,運動服飾、零配件、原物料、資通訊、專業店、商品物流、旅遊服務等都會水漲船高,周邊支援產業如銀行、保險、資訊、顧問、保全、租賃、通信、運輸、醫護等皆會風生水起。

例如觀察在台灣的自行車、丹麥的樂高、美國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都可發覺,重要的不僅是產品的價值,而是軟硬相乘、網實整合所產生整個網絡的乘數效應。所以要找出網絡的槓桿支點,使力於支點產生槓桿效應,並連結各個節點形成一個共享平台。這在矽谷新創企業中已得到許多成功實證,雖然有些新創企業在技術上並非最尖端,但善用了槓桿支點及共享平台,在完整的生態系中游走汲取養分,所以能夠以小搏大、以軟擊硬、以新代舊。

▋開拓利基白地

台商以往在電子業的布局主要是以美國矽谷、台灣新竹、大陸蘇州三點之間進行連結,而家電業以往大致以日本東京、台灣桃園、大陸深圳進行布局,三個地點間分別扮演著上、中、下游的連結關係,有時是分別扮演OBM、ODM、OEM的角色,也是所謂技術發展雁行理論的實證。現在台商在環太平洋布局為核心圓向外發散的過程中,如何在過去已奠定的經驗基礎上,開拓利基與白地,發展出台商獨特的一帶一路,連結成網,實是繼台商三點布局後續重要的策略轉變。

白地指的就是企業跳脫核心領域的創利空間,白地策略的本質即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利基市場是指企業選定一個小而深的產品或服務領域,而在競爭策略中曾論述企業應在低成本、差異化、集中化三個策略中擇一,但台商多年來的實戰歷練,早已可以將這三個策略同時執行,另外還有自己的私房戰略,跟對客戶、做對產品、找對夥伴,不是要在大規模經濟的市場中拚搏,而是用台商特有的戰略模式搶佔利基與白地,發揮隱形冠軍的專精實力,開創出未來台商的優勝美地。

▋融合六級產業

我常喜歡舉國外的酒鄉為例,當你到一個酒鄉參觀的時候,可以看到從種植葡萄、採擷釀酒、品酒體驗等一系列流程,跨越了農業、工業、商業,甚至還有文創的體驗,讓人很容易就變成了那個酒品牌的粉絲。而農業、工業、商業分屬一、二、三級產業,將一、二、三相加得六,我們稱之為組合,將一、二、三相乘也得六,我們稱之為融合,將各級產業的要素加以組合或融合,進而發揮產業合作綜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六級產業。

六級產業追求的是生態、生產、生活的融合,將農業的自然、工業的標準、商業的服務各自的優點加以萃取,從顧客價值主張、商品營運平台、企業資源整合、夥伴關係管理到獲利模式運用,產生六級產業新的綜效。產業合作綜效是台商可以發揮的特質,也是東方管理哲學天人合一的延伸,與西方講求物競天擇的理念有所差異。這樣讓生產者、製造者、銷售者、服務者及設計者等環節之間的連結關係又多元、又緊密,形成蜘蛛網型的協同合作,如同「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融合化,在東方文化的「君子之約、成人之美」中成長蛻變,才能產生「一加二加三」及「一乘二乘三」大於六的跨業綜效。

▋精耕大量客製

我們的產業觀察:當產品是一批、一批的做,它會在國外的量販店出售,當產品是一個、一個的做,它是在國外的專門店出售,所以影響主要的不是在生產成本,而是在商品價值。就台商現在所居的產業定位來看,依照顧客的個別需要來進行生產的大量客製化,可同時兼顧工業製造及產品特色,是當前適用的製造戰略。

現在很熱門的工業4.0就是在鼓吹這個戰略,先進國家已有一套完整的推動做法,例如德國BMW萊比錫(Leipzig)車廠讓顧客在車子進入生產線的六天前,都可以要求變更設計與配備的程度,使得從同一條生產線中出廠的汽車,沒有任何一輛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不僅製造業如此,服務業亦可透過品牌故事、市場區隔、大數據分析、流程體驗及商業模式創新,將服務環境、服務方式、服務流程、服務內涵、消費客群、服務體驗等元素進行重組、分割、流暢化,讓服務加值而能超越顧客的期望,而不僅是以往台商只追求的達到顧客需求即可,這就需仰賴大量客製化之精耕服務。

▋深化精密感質

精緻化是台灣應該要走的一個方向,早期在中衛體系推動過程中,我們已發覺原材料如果只經過一次加工就出口,那是不太划算的,因為生產過程中用了許多社會資源,出口價值卻不高。但如果經過二次、三次、多次加工再行出口,將產品精密度及複雜度提高,不僅出口價值高,且不容易被取代。

在產品提升活動中的三品:品質、品級及品味,是台商持續要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在原來的理性價值上加入感性的價值,在原來的品質規格上加入感動的品質,也就是一份感動人心的力量。可以說「感質」是企業達到精緻化的重要元素。

近來二代接班的呼聲非常熱絡,許多接班人也在接受各式各樣的養成,這些接班人對於品級及品味的體會較深,也較具國際視野和創新觀點,可以在上一輩專注精密技術基礎上加入感性價值,並將國際化與在地化適度融合,深化精密及感質,而能讓企業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競爭力,成為台灣產業精緻化的新動力。

▋新創社會價值

台灣的有形資源相當有限,要在下一波全球產業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運用無形的資源產生有形的力量,社會創新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企業發展與一個地區的人、文、地、產、景常是脫不了關係的,縱使一個企業由原先的中小企業變成了國際大企業,仍深受其成長環境的滋潤與影響,所以社會價值如何凝聚、成長、轉型、創新仍存在著許多課題。除了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等有形資源的鏈結,也仰賴技術、管理、資訊、品牌、社群等無形資源的整合,並經由虛實整合內化到企業中,包括:重視多元性、支援地方信念、提倡平等夥伴關係、彈性因應變遷、追求全面品質、致力發展文化等,才能發揮社會整體力量。

近年來,年輕的一代已在許多社會議題上扮演重要角色,加上自造者運動、設計思考、社會企業、跨境電商、虛擬實境等活動的興起,讓社會與產業的互動越來越強,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破壞式或跳躍式的創新,從而考驗企業因應社會變革的能耐。未來的台商發展惟有符合工藝精進、體驗感動、合作綜效、社會需求、群聚效應等社會創新精神,進而追求卓越經營,才能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高的效益。

精緻產業台灣是應該要走的一條路,也是幸福經濟的必然路徑,台商企業突破的六支箭,射向槓桿網絡經濟、開拓利基白地、融合六級產業、精耕大量客製、深化精密感質及新創社會價值,深信經由大家的共同努力,必能發掘台灣產業的新價值,再創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契機。

(作者為中衛發展中心產業經營部執行副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