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高教綁南向沒配套等於白忙

高教綁南向沒配套等於白忙

很同意王教授建議以最好的師資設備,迎接南向貴客。早期台灣受到西方協助,也該回饋國際社會了,況且,台灣原住民是南島語系最北的一族,跟台灣有關。

教育是最好的柔性交流,最好的師資設備才能吸引優秀人才,從而與對方母國未來的領袖建立深遠關係。東協市場的人口與歐盟相當,擁有人口紅利,且日益開放強大。新加坡就是充分聯結近鄰,壯大經濟,而東協是我國的近鄰,更有利的是,來台灣的移工、外配及台灣之子已破百萬,吸引力比中國高。

不過,我對於作者所提,未順勢調整代工的講法有點意見。兩個策略等於沒有策略。或許,台灣的代工策略在當時是最適(optimal)而非最好,因而「未順勢調整台灣經濟體質(從代工到創新)的機會」,但畢竟提供台灣轉型的必要資源,現在金牛帶來的現金流量已明顯受限,甚至衰退,房子是該翻新了,多數企業主也知道,哪天大地震來了,會壓死在裡面。

總之,大推南向政策,千萬不要落入代工需求的思想窠臼,不然也只是苟延殘喘,白費力氣而已。(5/25/2016 eaton)
……………….
王道維:高教綁南向 沒配套等於白忙 (發表於聯合報)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58573433

上任第一週,教育部長就提出幾個「有感」政策。其中,將五年一千億的新世代高教藍圖計畫與南向政策連結,鼓勵東南亞各國學生與台灣學生更多到對方國家留學與工作,算是新政府當中少數有大格局的方向性宣示,值得關注肯定。

但是這種「綁南向」的政策該如何與台灣目前的大學作聯結呢?根據教育部資料,「新世代高教藍圖計畫」將把大學定位四種型態:研究、教學、專業與社區型,分別給予不同的補助與評估標準。按此看來,最能執行此南向政策的單位應是有國際化需求與吸引力的研究型大學或某些專業型學校,畢竟人家花錢來讀書也是希望被加值才能留台工作或回國服務。

但眾所周知的是,過去三十年間大學盲目擴增正是現今所有高教問題的核心因素。加上少子化的問題,目前最有需求與意願南向的,恐怕卻是教學型與社區型的大學。但這顯然無法滿足多數外籍生來台就讀的目的,對台灣教育品質的改善更無任何助益。因此,如果沒有其他配套,徒然將高教計畫與南向政策相綁可能無法解決真正的核心問題,根本白忙一場。

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是拉高層級:一方面鼓勵研究型或專業型大學聯合去招募優秀學生,設立東南亞文化研究系所鼓勵本地生進修,也要同時控管(甚至減少)學生總額(特別是學碩士),讓本地生的入學名額受到優秀外籍生的排擠而流向合適的教學型或社區型的大學。這樣不但使後者有更穩定的學生來源以培育人才(但辦學不良的仍需退場),更間接提升全體學生素質、師生比與國際化程度,我們整體的高教品質才可能因此提升。

當然,在升學競爭與民粹氣氛濃厚的台灣社會中,一定有人質疑大學怎可拿國家補助卻不「多照顧」本地學生。其實不同類型的學校本應有不同的社會責任。過去就是因為這些幼稚的照顧政策(廣設大學即為其一)才造成今日的問題,難道還要再一次嗎?

歷史的殷鑑不遠,在大陸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中,我們錯失順勢調整台灣經濟體質(從代工到創新)的機會而造成今日的困境。希望我們這號稱由公民團體與青年學生所支持起來的新政府不僅把餅作大,更要順勢切入教育(與政經法律)體制的改革。否則等到這些東南亞國家日後成長為我們的競爭者(如大陸)時,那時台灣就真的毫無希望了。

發表於5/25/2016聯合報民意論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