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快比國防支出還多,軍公教退休金每年要花3000億!

快比國防支出還多,軍公教退休金每年要花3000億!

 

去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可以看到一筆 1416 億元的「退休撫卹支出」,若再打開各直轄市及縣(市)總預算彙編,也可以發現一筆同樣叫做「退休撫卹支出」的 817 億元預算。此外,臺灣銀行及政府各單位還會編列一筆合計要 800 多億元「優惠存款利息補貼」,這三筆加總超過 3000 億元的預算,都是國家用來支付退休軍公教的支出。

這個支出不但比許多政府其他的重要支出還要高,甚至快超過同年度的國防支出!

https://musou.tw/focuses/1102

…………………………

沃草神預算》快比國防支出還多!軍公教退休金每年要花3000億!

日期 2016-6-2 作者 阿草簡介× 我是阿草,是總編輯喔。

 

 

https://cdn.musou.tw/uploads/images/2042/08e0ab56-052f-4ec0-b6d5-929f64285278.png
沃草/薛翰駿、謝繐吟、吳易真

在沃草上一篇《Taiwnan No.1 的退休軍公教所得替代率》裡,我們談到了臺灣退休軍公教領先世界的超高所得替代率,本篇我們將跟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對國家財政帶來什麼樣的負擔。

我們翻開去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可以看到一筆 1416 億元的「退休撫卹支出」,若再打開統計地方政府預算的各直轄市及縣(市)總預算彙編,也可以發現一筆名稱同樣叫做「退休撫卹支出」的 817 億元預算。此外,臺灣銀行及政府各單位還會編列一筆合計要 800 多億元「優惠存款利息補貼」,這三筆加總超過 3000 億元的預算,都是國家用來支付退休軍公教的支出。

這個支出不但比許多政府其他的重要支出還要高,甚至快超過同年度的國防支出!如此大筆的預算究竟在照顧誰呢?所有的軍公教人員退休後都能享受到這三筆預算嗎?你知道嗎其實軍公教人員在1995年的退休新制改革後,已經被分成三種人嗎!讓我們來看一下老是承受社會罵名的「軍公教退休金制度」過去的改革、在政府預算的狀況以及正在承受這些改革結果的軍公教人員自己又怎麼看待這個制度吧!。

李偉文: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

李偉文: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

摘要:有人說:「有什麼行為就有什麼習慣;有什麼習慣就有什麼性格;有什麼性格就會有什麼命運。」常會覺得許多有才氣的大人,到頭來一事無成,大部份是因為缺乏紀律的訓練。

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人格養成初期,養成孩子的自律與常規,是終生學習的基礎。有許多家長聽信某些專家的話,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以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父母就放棄管教的責任。其實必須從小要求孩子守紀律,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渡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常規的養成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核心,而孩子需要限制是父母必須知道的秘密。(6/30/2016 eaton)
………………..
李偉文: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

近年來不時就有人在檢討大學生的上課態度問題,學生上課遲倒,吃東西、打瞌睡、戴耳機聽音樂之外,往往也因為半夜上網玩線上遊戲,早上無法早起而翹課,甚至大部份的大學院校上午第一節第二節課不敢排課。

當然,影響課堂上的秩序原因有非常多,而且孩子上了中學之後在校的學習行為,我相信家長的影響力已經愈來愈小,甚至是鞭長莫及,恐怕有心無力了!但是若能從小養成孩子自制與主動的習慣,不管在他們成長階段或是進入社會職場嚴酷的淘汰賽,相信才能有應對挑戰的能力。

因此,養成孩子的自律與常規,是終生學習的基礎,這是許多盤旋在孩子身邊,幫孩子安排、打點好一切事物的「直昇機媽媽」或「計乘車司機媽媽」所忽略掉的。

所謂生活常規包括規律的作息,每天分担做家事,不吃垃圾食品,養成衛生與運動習慣。這些規範與規矩一定要從小培養,並且家長一定要堅持絕不能破例(當然父母親要以身作則),我甚至以為孩子將來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態度,是每天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長逃避不了的責任。因為孩子出生後至少一直到小學為止,食衣住行育樂樣樣百分之百掌握在父母親手裏,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唯父母親的意向為從,也想討父母歡心,喜歡吸引父母親關注,因此家長實在沒有任何理由或藉口推卸這個教養責任。

比如我們要求孩子晚上九點要準備上床,九點半熄燈,早上六點起床,周末假日不管寒暑假都得保持規律的作息。飲食習慣也是如此,從孩子出生後,家裡就沒有任何包裝飲料,從小她們就只能喝白開水,從一歲多會自己走路後,出門每個人都一定要記得揹自己的水壼,原則上我們是不允許她們喝家門口外(包括朋友家或餐廳)的任何飲料,當然,我們自己也一定要做到,當做榜樣。

同時,我們家也沒有零食或各種有健康疑慮的點心,通常是準備了許多水果(台灣可以說是水果王國,任何季節都有豐富的當季在地水果)以及大麥麵包。正餐吃得很簡單,以新鮮的當季蔬菜為主,甚至為了方便,常常煮「什錦麵」,也就是在麵條中加入各色蔬菜,各種營養與熱量就可以均衡的獲得。

當孩子在家吃習慣這種「清淡」的飲食之後,若是偶爾必須在外面吃又鹹又油膩的食物時,她們不但口味上會不習慣,甚至身體也會反應,把不健康的食物以「拉肚子」的方式排出。

運動習慣就是鼓勵她們在學校參加「運動型的社團」透過有比賽的刺激而維持每天練習而達到每天運動的要求。

做家事也是如此,平常除了要她們自己洗自己的內衣褲之外,全家的衣服在洗衣機洗完之後,晾曬以及摺疊放到每個人的衣櫃也是她們的例行工作,假日時洗菜、準備食物以及洗碗盤也是她們的責任。

至於自律方面,在孩子上小學四年級以後,平常的假日或寒暑假,就開始培養她們安排自己時間的習慣。剛開始,會先與她們討論,協助她們去思考與規劃時間的運用,看看有沒有遺漏該做的事情,同時也會提醒她們遵守自己的計劃。其實過沒多久,她們就相當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而且也因為她們握有安排的掌控權,所以生活得非常主動與積極,我們幾乎不必再催促她們做任何事情,頂多只有在她們太專注而忘了時間時,輕輕地提醒她們是不是該進行到下一個項目?

我覺得當孩子生活有規律,或者說行為舉止有紀律時,反而可以把紛亂的心安定下來,讓精神與心力留給心靈更大的空間與能量。

有人說:「有什麼行為就有什麼習慣;有什麼習慣就有什麼性格;有什麼性格就會有什麼命運。」常會覺得許多有才氣的大人,到頭來一事無成,我想大部份是因為缺乏紀律的訓練。

有許多家長聽信某些專家的話,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以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父母就放棄了管教的責任,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習慣與人格養成初期,不應該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其實孩子必須聽從父母,從小要求他們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渡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常規的養成,是父母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核心,而孩子需要限制,這是父母必須知道的秘密。

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9322.html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聆聽內在聲音,做自己喜愛與擅長的事

聆聽內在聲音,做自己喜愛與擅長的事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覺得自己有用,並且歡喜快樂!有用,不僅是展現優點,還要了解並且滿足他人的需要,不然只是孤芳自賞,無法豐富人生,得到的歡喜快樂相當有限。

 

每個人天生都有獨特的一面,所以努力發揮天賦,找出自己喜愛與擅長的事,讓自己有用吧!做自己的主人,也樂意供人使用,如此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價值的歡喜快樂就源源不絕了。史蒂芬史匹柏在今年哈佛畢典的致詞大致如此!(6/29/2016 eaton)

 

2016史蒂芬史匹柏--哈佛畢典演講---YouTube

https://m.youtube.com/watch?v=nWqjDLpf6Uk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市場下跌時 我的行動為何還要如此緩慢?

隨著時間的歷練,當覺得適合進場時,我變得越來越會耐心等待,因為我了解到在一些情況下,股價在還會再下跌。當這些稀有但是完美的機會發生時,那個合理的股價便可以讓我們賺到不錯的收益。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蒙格
It takes character to sit there with all that cash and do nothing. I didn’t get to where I am by going after mediocre opportunities.
………………
市場下跌時 我的行動為何還要如此緩慢?

作者:The Science of Hitting | 2016 / 02 / 27

美國股市在2016年第一個月大跌, 為投資人創造很好的進場機會,但是我仍以謹慎的步伐前進是有理由的。

隨著S&P500一月份下跌近5%,這段跌勢更持續到二月初,此時,我注意到許多網路部落格作者開始宣揚這波低買高賣的長期投資買點。雖然我不全然反對他們的論點(以低價買進的確有助於長期報酬),但是一些簡單的算術會幫助說明為什麼我還沒被打動。

假設現在有一檔ABC股票,在2016年初時股價在每股$100,接著便隨著S&P500同步下跌至每股$95。如果你的年化要求報酬為15%,並定義長期持有的時間是五年或是更久,就意味著 ABC在2021年時股價要來到每股$191,如此才能符合你的要求報酬。

接著第二部份的計算,我們也假設股票在一月時和S&P500同步下跌。但是這次,你在一月初就以每股$100買進ABC的股票,若結果不變,到2021年時股價來到每股$191,則你的年化報酬會是13.8%。如此一來,一月時下跌的5%便會造成1.2%的報酬差異。

現在若把時間拉長,那可就不是開玩笑的了。如果以50年來看,分別以兩種報酬率進行$10,000的投資,年化報酬13.8%的投資最後會得到$6.4百萬;15%的投資則會拿到$1.08千萬。然而,那些熱情的財經作家卻不會跟你說這其中的差別。

這裡的觀點是,如果你認為一間公司在年初時的股價太貴了,假設是以5%的年化報酬往回訂的價格,則最後若想要拿到雙位數的年化報酬,你將會需要市場很大的幫助才行。一檔每股$100元的股票以5%年化報酬計算,五年後每股可拿回$128;但是同樣一檔股票,你想要拿到10%的年化報酬,那現在的股價就必須在再往下跌20%。

現在這個時點,類似的討論正是時候,許多價值型投資者累計持有越來越多的現金部位就是在等這個時刻。而當市場在2016年初釋出如此善意時,真的讓人很想開始行動。如果你又找到一家公司的股價大幅地低於其內在價值,那真的完全就是行動的時刻了

我必須承認我心動到想採取行動,有幾檔我注意很久的股票也正達到我設定的報酬範圍。但是此時,我便會開始質問自己,現在若積極採取行動,會讓之後的報酬落在我的最低限度之上嗎?當預期報酬接近20%時,我便有想要”all in“的衝動,因為股價來到如此低點時真的讓我感到很興奮。但是我仍有一個再慢一點行動的論點。

我過去在股市中打滾的經驗很值得大家學習。身為一個價值型投資者,每當市場透露出買進機會時,尤其是那些股價比我當初買進時還低(即使只有低一點點),我就會很想再加碼進場。但是隨著時間的歷練,當覺得適合進場時,我變得越來越會耐心等待,因為我了解到在一些情況下,股價在還會再下跌。當這些稀有但是完美的機會發生時,那個合理的股價便可以讓我們賺到不錯的收益。

讓我分享一個例子。Seth Klarman在Ivey Business School的演講中,他提到The Baupost Group在2008年初時,大概握有40%的現金部位,而我們都知道,那一整年S&P500下跌超過35%。Seth Klarman在2008年底說了這段有趣的話:

“Baupost的總資產大約140億元,在持有總資產40%~50%的大量現金並耐心等待好幾年後,這家公司最近的投資已經把讓現金部位減少了一半左右了。”
但是對此我感到很驚訝,因為即使股價已經跌超過1/3,Baupost仍然以非常謹慎的態度去執行新的投資。那一年最後結算,他們在帳上仍保有20%的現金。
在演講中Klarman說,即使到了2009年三月時,Baupost的賬上仍然持有一定比例的現金。提醒大家,S&P500在2009年前10週又下跌了20%。再一次,這明顯地需要很大耐心的等待。我很難想像在2008年底時,我的手上會留有半點現金,更別說是2009年三月。

或許你會說Baupost在2009年三月股價處於最低點時仍握有現金是損失了機會(據他們當時的說法,我不認為他們會在之後幾週把剩下的現金投入股市),但是就如Baupost的績效呈現的,他過去26年的年化報酬為20%,而他的方式就是即使在市場恐慌時,他仍繼續持有現金,謹慎配置資產。

總結

我了解為什麼當第一眼看到機會浮現時,投資人就想要跳進去,因為近幾年堆積如山的現金已經阻礙了相對的報酬表現,我也有這種感覺。

但是把時間拉長,最近的下跌根本就不足掛齒。從以上算數的觀點來看,你實在沒有理由現在就把所有資產投入進去,尤其是當這檔股票稍為上漲一點時你就會渾身不自在時。

因此,耐心地等待仍然是我現在的想法。對於近期稍為上漲的股價我感到自在。以某種程度來看,如果你想要成為Seth Klarman,這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

查理蒙格的一句話比我剛剛講的這些還要好: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蒙格

It takes character to sit there with all that cash and do nothing. I didn’t get to where I am by going after mediocre opportunities.

現在,我開始看到一些比平庸還好的機會浮現,我希望它們持續下去,當然我也希望價格再更低一點。同時,我也在計畫持有更多的資金以利之後的投資行動。(譯者/德克)
《GuruFocus》授權轉載

吃止痛藥傷肝又傷心

止痛藥幾乎是頭痛、經痛、慢性疼痛的家庭常備藥,其中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藥,就是普拿疼之類的藥品,因較不傷胃,市面上最廣泛使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實驗發現,服用含有乙醯胺酚的止痛藥,除了阻擋對疼痛的知覺,同時會導致對子女、配偶或同事較沒有同情心。

因此,我們嚴厲評論他人沒有同情心的時候,需要考慮對方的體質外,用藥也是其中之一,說不定還有其他未知的原因,或許就可以多點憐憫的心腸。

前年美國FDA公布成人一天的最高容許劑量為4克,如果超過10克,肝臟可能嚴重受損。好消息是,肝毒性的預防與解藥可能在2-3年後上市,而且可是台灣生技業廠商研究出來的。(6/28/2016 eaton)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瘦身最重要的事

瘦身最重要的事

若已經懶得聽「少吃多動」的陳腔,就來看看瘦身的秘訣。

一、多做點深蹲:深蹲可加強核心肌群,因為必須動用到許多不同的肌群,也是燃燒脂肪的好運動。

二、多喝水:肝臟是將脂肪轉換為能量的器官,身體缺水會使轉換遲緩。多喝水可幫助肝臟運作,有效率地將脂肪轉化為燃料。

三、少吃點甜:戒掉糖和加工食品是最快和最好的瘦身方式。甜滋滋的食物和飲料熱量高,沒什麼維他命和礦物質,卻讓你變胖。(太甜的水果也不能吃太多)

四、體重不是禍害:減肥和減脂不是減重,重訓和健身可能甩掉脂肪,增加肌肉,但肌肉重,體重反而上升。當然,可以輔以其他運動,如瑜珈、走路或是跑步。

五、專心運動:一邊跑跑步機,一邊刷臉書,那代表運動強度不夠。健身時,請推出舒適圈,讓自己噴汗、就算臉部扭曲猙獰也不要緊。

六、忘記完美:一切要從可實踐、可持久的生活習慣開始,更常起身動一動,吃得更健康。(6/27/2016 eaton refer to web site)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股利所得若採20%分離扣稅,稅損至少1千億

股利所得若採20%分離扣稅,稅損至少1千億

我在謝先生的臉書留下這些話:謝先生這篇大有問題。現在股利扣抵還減半,税率没有52%。股利所得要分離扣稅可以,請取消企業所有租税優惠及補貼,並把營所稅回復25%。不要截斷分析,那是騙人的。

謝先生在臉書回答說,他想表達應整體考量稅制。我回說,我同意整體考量稅制,希望他的呼籲能促使英政府勇於改革。說實在的,他以前的講法都沒提到,企業租税優惠由17%減為10%多(減7%)及種種補貼(估2%),及營所稅由25%減為17%(減8%)。

我一直關心這件事,是因為股利所得幾乎是有錢人所有,若採20%分離扣稅,沒有配套,稅損至少1千億,屆時社福必然縮水。
…………………
蘋中信:從台積電除息看到台灣經濟的困窘(謝金河)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625/37283228/

我的中庸之道 / eaton

我的中庸之道(6/26/2016 重寫,首版 6/26/2016)

談到中庸之道,前人有許多定義(註)。我個人才疏學淺,難以斷定原意為何,但對我而言,我自以為的中庸之道是:

1. 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個觀念用在法律,就是人人平等,視情量刑;用在經濟學,就是均衡理論或是Nash動態均衡發展的賽局理論;用在化學就是離子平衡狀態;用在策略規劃,就是權衡內外部動態競爭情勢,以取得最適策略;用在金融商品,就是運用蒙地卡羅模擬或機率法則,評估公平價值。

2. 凡事包容:對角度或情境不同的見解,予以包容,甚至吸收,但不是沒有原則,甚至向惡妥協,如此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辯或衝突,甚至因此增廣學識。

3. 修為的典範:中庸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誠即是《大學》所說的「誠意」。至誠,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類典範。聖經提到,那位撒瑪利亞人貼心照顧受傷路人的故事;韓劇大長今在預備飲食的對話中,用了很多次「誠意」(廚師必須給顧客健康的食物,這才是誠意),都說出「至誠」的境界。

4. 美德的行動:想達到中庸的境界,就需要行動,而不只是停留在理念及想法,如此可得到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界定的幸福感:一種與美德相互一致的行動,而美德的報償就是美德本身!去年我曾到嘉基醫院做全身健檢,結束後向院方做1個小時的建議,還勞動主管前來聆聽,並致送咖啡禮盒。隔日我寫份書面資料,建議產品、行銷及服務策略。我做這些事不是熱心,也不是炫耀,而是不讓愛心阻隔在心裡,也惟有如此,心中才有精上提到的「平安」。
………………….
註:前人對中庸之道的定義

1.鄭玄《禮記正義》:中庸就是中道及常理。但什麼是中道常理,並不清楚。
2.宋明理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處事原則「不偏不倚處於中間」。
3.「中庸」的「中」是指心中內在的修持功夫,不是「不偏不倚處於中間」。執中道之人講究「中和」,「中」指平靜情緒,是人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心理狀態;人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以符合常理是為「和」(所以說和氣)。
4.朱熹《中庸章句》: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賦予萬物「性」,「性」是萬物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就是「道」。
5.哈佛大學中國歷史與哲學系杜維明教授對中庸做出現代化闡述,有兩本書可參考:《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大學段智德翻譯,1999)及《中庸》洞見》(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詳請參:王道維: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71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執行死刑是不是一種殺戮/張娟芬

很深刻的論述:我的論點不是生命的可貴。 我的論點是殺戮的艱難。 唯其如此,我們才保住了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
.................

《殺戮的艱難》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
出版社:行人
作者:張娟芬

有一些時刻我是希望有死刑的。有一個朋友借我一本古怪的攝影集。或者說,是一本照片簿。那是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美國警探,不知為什麼蒐集了好多死亡照片,做成一本剪貼簿,裏面全 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死像。上吊的,開槍自殺的,生怪病死的。當然也有很多被謀殺的。

每一幀照片旁邊,怪警探會用老式打字機註明簡單的案情。有幾張照片看過就不會忘記。其一是一個女人被大卸八塊,手臂從關節處裁下來、胸腹中間整個剖開、陰部被割下、鼠蹊與膝關節處都切開了。兇手是個廚師,典型的「傑克開膛手」那種恨女人、殺妓女的犯案手法。

其二是一個亞裔女人的臉部特寫,右眼還睜着,左眼及以上的頭殼已經被打爛了。兇手是她先生。其三是一個女人肚破腸流、面目全非。警探的註釋說明,她先生因懷疑她不忠,當着她母親的面殺她,她尚未死絕,他便已動手分屍,並用絞肉機重擊她的臉。

我得很努力才能提醒自己:年代久遠,當初的辦案技術想必粗糙,裏面應該有很多「兇手」其實也是被冤枉的。即使如此,看到那些嫌犯無罪開釋的案子,我還是感到餘怒未消。我從來沒有這麼期待死刑。
有一些時刻,我找不到理由說:「不要處死刑」。 ……

反死刑經典名案

有人說丹諾(美國著名律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辯護律師。他經手了許多喧騰一時的案子,芝加哥綁架案可能是其中最具爭議性的。

那是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完了,而世人還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等在後面。兩個吃飽飯沒事幹的年輕人,為了享受聰明的感覺,決定幹一件超完美謀殺案。

婁伯與李歐普都是19歲,家裏有錢有地位,司機專車接送,住在豪華小區。婁伯高大俊美,是芝加哥大學的風雲人物。李歐普身體不大好,但也一樣早慧:他會說15國語言,上一年才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也是鳥類專家。李歐普迷戀婁伯,而婁伯迷戀犯罪,一件惡行就這樣開始了。

他們租了一輛車,捉了一個14歲的鄰居小男生巴比,在車上就殺了他,然後向巴比的父親勒索一萬美元。這位父親正要出門的時候,電話來了。巴比的屍體找到了。警方循線細心追查,漂亮破案。

丹諾時年67,接了這案子。

丹諾的結辯長達12小時,成為反死刑論述的經典。他說,當律師這麼多年,每一個案子的檢察官都會說,這是史上最殘酷、最冷血的犯罪。但其實被綁架殺害的巴比並未承受太多痛苦,他從上車到死亡總共才15分鐘。「這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目的、沒有動機的犯罪,整個案子裏沒有一絲仇恨或惡意;他們沒有機會殘忍,除了死亡本身就是殘忍。」

丹諾論述的重點是,婁伯與李歐普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他們腦筋有問題,根本不是正常人。他們也不可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整個世界才剛打完一場大戰不是?每一天殺掉幾百幾千人都司空見慣,那麼你說,婁伯與李歐普的壞念頭是哪裏來的?

「天命無違,天地不仁。天意的運作是神秘的,我們都是天意的受害者。我們變成怎樣不是我們能左右的,老天爺掌控一切,而我們只能演自己的角色。」丹諾認為,倘若我們處死他們,則仇恨只會繼續餵養仇恨。

檢察官則嘲諷丹諾將犯罪原因歸罪於世上每一人每一事,唯獨被告本人一點責任也沒有。「倘若他們兩人有兔脣的話,丹諾先生大概會要我為起訴他們道歉!」檢察官說,丹諾訴求的是心而不是腦。「巴比有權利活着。但那兩位腦子聰明而沒有心的年輕人,卻決定讓巴比去死。」

最後,丹諾的策略奏效,法官沒有判死刑。謀殺部分判無期徒刑,綁架部分判99年。婁伯與李歐普在獄中教受刑人讀書。約十年後,婁伯被獄友用刮鬍刀片殺死,時年32歲。

李歐普則在服刑33年之後假釋出獄,出了一本書:Life Plus 99 Years(《無期徒刑又九十九年》)。他認為婁伯從未後悔殺人,頂多悔恨被抓。他自己起先亦無悔恨,許多年後才有,十年之後到達頂峰。他不能理解自己當時犯案的心態。
李歐普出獄後去波多黎各拿了一個碩士學位,教數學、研究鳥類、結了婚,度其餘生。66歲過世。

丹諾案的反思

我讀丹諾辯詞的時候,深深覺得歷史是那麼不公平、不可靠。那麼受人推崇的歷史文獻,但我讀來只覺得薄弱、矯飾,反而激起我的反感。例如他說被害人才15分鐘就被打死了,那不算受苦——這是什麼話?

15分鐘的死是很漫長的,那15分鐘又不是在看電視!如果此說成立的話,則絞刑又何殘酷之有?把婁伯與李歐普吊上去,不用一分鐘他們就死了,按丹諾的標準,算得上是享樂吧。

我因此得到一個啟發:反死刑論述不要美化罪犯,不能袒護罪行。否則效果適得其反。(讀到「不算受苦」的說法,我簡直一不小心就會昏了頭說:「快判他們死刑!」)

丹諾式的辯詞最後會推出一個結果,就是反對任何懲罰。一個人如果做錯事,那是因為他窮,他命不好。假如像婁伯與李歐普,既不窮,命又好,還做錯事,那他們就是瘋了。

一切都是「情境使然」。但如果可以把一切責任推給抽象的文化社會,那還有什麼案子辦得下去嗎? 我們抓到一個政府官員貪污,他可不可以在法庭上說:從小我看我爸爸賣菜的時候都偷斤減兩,而周遭公務員無不喝茶看報,所以我就學壞了?毆妻的男子是不是應該拿着女性主義教科書上法庭說:你瞧瞧,這社會很父權,我就是這樣被刻板印象影響長大的,所以我當然會打老婆,不能怪我。那怪誰呢? 怪天好了。

不過丹諾「反對任何懲罰」的立場至少是一致的。他的意思是,社會是一個整體,不要老是柿子檢軟的捏,把責任歸於罪犯然後消滅他了事。他認為對罪犯還是應有所處置,可是應該是輔導式的,不是關進監獄這種仇恨懲罰式的;更不是死刑這種一了百了、一勞永逸的。

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是或許他當年面對的監獄管理是很不人性的,所以有此看法。第二是他確實認為應該把罪犯視為病人。罪犯與病人的並置或替換是很有趣的概念;把罪犯當病人的丹諾顯得厚道、温慈,而我們卻不時把病人當罪犯(例如SARS橫行期間,以及大眾對艾滋病的態度)。

這是第二個啟發:用丹諾式的「情境使然」的理由來反對死刑,終將走到「反對一切刑罰」的地步。(我們要不要走那麼遠?)

但更引我注意的是末了那個或許並不重要的細節:李歐普十年以後後悔了。

他們事前預謀,事後無悔,家境優越無可同情之處,對於被害者家屬的傷痛無動於衷,甚至落井下石。如果依照我先前的標準,絞刑的繩索早該套上他們的脖子。
但丹諾為他們掙來了一條活路,而十年之後,後悔的感覺幽幽地冒出來了。 這樣一個反社會人格的傢伙都能夠悔悟,令我怔忡許久。那麼,今後我們還能指着誰的鼻子說,「你應該被判死刑,因為你不知悔改」?我們對王文孝(編者注:1990年代台灣殺人案犯)是不是太過心急了?

我們都知道,寬恕需要時間。莫非芝加哥綁架案還有第三個啟示?也許,悔悟,也需要時間。

不久前,有個朋友聊天時透露了一個秘密。他認識一位法官,判過一樁有名的死刑案。多年後,這位法官偷偷告訴我朋友,其實他後悔判了那人死刑。我聽後很同情那位法官,因為他可能得默默承擔內心的自責,心裏想必很不好受。

此時再想起這件事,忽覺其諷刺。我們對死刑犯多麼嚴苛啊,「你要認真悔過,我們才原諒你喔!」但法官判錯也不悔過,我們倒充滿了體諒。我想,悔過也不是容易的事吧?越大的過,越難悔。踩到人家的腳很簡單,說一句「不好意思」。但是把人家殺死了,那後悔……或許是說不出的吧。自私卑劣的死刑犯可能說不出,公正廉明的法官也可能說不出。

在我看來,丹諾贏在訴訟策略,而不是贏在結辯的反死刑論述。丹諾比較接近宗教情懷:「請你不要看我們的罪過;請看天主的羔羊。」但是,從心理層面來看,人們之所以寄望死刑,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他是從「準被害人」的角度來考慮死刑問題。

殺就是殺

在丹諾的邏輯裏,恨當然是錯的。報復更是火上加油,錯上加錯。

但我並不是那麼慈愛的人。我還是比較同意蓋瑞 • 史賓斯在《正義的神話》裏說的:「雖然我們貶低報復,但報復是正義的核心。寬恕是偉大的,但寬恕把人不公平地置於情緒混亂中,國家的寬厚反而變成對受害者的另一種犯罪。」

史賓斯說:「當我們無法適度懲罰罪犯,人們所看見的是正義流產。」正義流產,非常詩意的翻譯。我料想原文應該是「miscarriage of justice」,通常我們都不解風情地直譯為「誤判」,但「miscarriage 」除了「處置失當」以外,確實也有「流產」的意思。

有人貪污我們會生氣,有人殺人我們會生氣,有人虐待兒童我們會生氣;我珍惜這種憤怒,這種憤怒就是正義感。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接納這種憤怒,而不是貶低之,否定之。大部分反對死刑的影片都會把重點放在罪犯的心理狀態,他的弱勢處境、他鬱積多年的憤恨、他那沒有什麼選擇的人生,所謂「死刑犯的人性面」。

但有時候我會不平地想,這豈不是恰好落入罪犯的邏輯?他有苦衷,他需要錢,所以他搶我錢;但他可曾想過,我可能有更大的苦衷,比他更需要這筆錢?犯罪常常是自我中心的,除非是羅賓漢或廖添丁(台灣民間故事中的傳奇人物)那種義賊,否則往往是弱肉強食,弱勢的殘殺更弱勢的。

《大衞•戈爾的一生》裏,凱文•史派西殺了人被判死刑,他略顯無奈地說:「當人們看着我的臉,他們不是看見我這個人,而是看見犯罪。」這句話初聽時,見山是山:我覺得他說的很動人,事實確實如此。

後來想一想,見山不是山:雖然大家的確都是這樣看的,但是,這樣不對嗎?我看着特蕾薩修女的臉,便看到她慈愛的善行,那麼我用死刑犯做過的壞事來認識他、判斷他,這樣很過份嗎?

但再想一想,見山又是山了:反死刑論述之所以需要強調死刑犯的人性面,正是因為大家都不把死刑犯當人看呀。這不也是罪犯的邏輯嗎?你首先必須不把人當人,然後才下手殺人;無論綁匪殺人質還是我們殺死刑犯,都一樣。我們不敢看死刑犯小時候純稚可愛的照片,就像綁匪不會想要聽人質的生命故事一樣,看了、聽了,手就軟了,拿不住屠刀。

壞人殺了一個人,結果這誘使我們也不把壞人當成人,也殺了他。一樁殺戮繁殖出另一樁殺戮。為了殺一個罪犯,我們借用了罪犯的心態,使自己成為罪犯。這不只是正義的流產;這簡直是,一屍兩命啊。

我開始覺得有些事情在邏輯上被弄擰了。大部分人痛恨犯罪,我也討厭犯罪。大部分人希望惡有惡報,我也認為做錯事的人應該被懲罰。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大的歧見吧? 但是一說「廢除死刑」,大家就嚇得好像監獄大門洞開,壞人全部在街上亂竄。「廢除死刑」又不等於「把壞人放出來」!「廢除死刑」的意思是「繼續把壞人關在牢裏」,不是嗎?

很多人對無期徒刑是有疑慮的。例如那又不是真的「無期」,關個幾十年以後就可以假釋,所以他還是有可能跑出牢籠危害社會。還有,他那麼壞,我們還花納税人的錢養他,為什麼不打死他比較省錢呢?

於是我們又回到了綁匪的邏輯。「人質可能會逃跑,守着他多麻煩,現在就宰了他以免夜長夢多。」「撕票吧,不要留活口,這樣每餐還省一個便當。」對綁匪來說,自己的便利比人命重要,錢比人命重要。對我們來說呢?也是方便和省錢比較重要嗎?

擔心他出來危害社會,為什麼不檢討假釋制度,再把關嚴格些?怕他吃閒飯,不能訓練他們做一些有產值的工作嗎?

很多人對死刑是有好感的,因為死刑有教化社會的功能。雖然我也可以舉出實證研究來反駁,但我寧可說:就算真的有,那也不是理由。殺雞儆猴本來就是不對的。殺雞隻能夠因為「雞該殺」, 不能因為「要殺給猴子看啊」。如果雞會說話的話,雞會問:「那為什麼不殺猴儆雞呢?」

有人認為,終生監禁並不好受,說不定罪犯還比較想被判死刑,求個痛快。但這是刑罰,又不是獎賞,何必投其所好?我們對罪犯採取某種處置,是為了增進社會福祉,既不是為了故意折磨他,也不是為了刻意取悅他。何況有的人本來就被判無期徒刑啊,我們也很少聽見他們說:「我不要,我要被判死刑。」
決戰點:夠了沒?

我們面對的不是「壞人該不該罰」的問題。大家都同意壞人該罰(除了丹諾以外)。我們面對的是:罰他要罰到什麼地步?死刑還是終生監禁?

想象一個你最討厭的罪犯。如果他戴上了手銬腳鐐,已經沒有反抗能力,但卻恰好落在你手裏,你會不會殺他?

唔,我想,我不會。有些人會跟我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你一定會至少猶豫一下。這一點遲疑,就是我要講的東西。

如果這壞人正在「跑路」,警匪槍戰,而警察碰巧把壞人打死了,那我沒意見。因為壞人對於警察與路人的身家性命,都造成威脅。可是如果警察已經制服了歹徒,還可不可以把他打死呢?不能。

如果他拿槍指着我的頭,但是我們卻在一陣混亂裏,兩人搶起槍來了;我緊張、害怕、激動,我可能會想盡辦法殺他,因為我不殺他,他就會殺我。那是正當防衞。但如果他已經被綁住了呢?

如果他已經失去了殺我的能力,我卻還殺他,那是防衞過當。當罪犯已經入獄、失去了危害社會的能力,我們卻還透過公權力來殺他,那也是防衞過當;或者,其實就是殺人。我們沒別的選擇嗎?有 啊,把他關起來啊。
我的論點不是他不該死。

我的論點是我們不該動手。

我們終於來到死刑辯論的決戰點:到底怎麼樣算「夠了」?我們對於罪犯處置的極限在哪裏?

從前,判死刑是不夠的。得凌遲,得腰斬,得五馬分屍,大家還興致勃勃地圍觀。但是越到近代,我們對「殘忍」的忍耐度越來越小。現在死刑用電椅、用毒針、用槍決,我們仍覺得不忍卒睹。同樣一件事情,以前不算殘忍,現在卻被視為殘忍,可見「殘忍」的概念是社會建構的,「殘忍」的標準是浮動的。

殘忍不容易被定義,但可以迂迴地試着逼近。當代的死刑用槍決、注射毒針或電椅,而捨棄了斬首、絞刑或毒氣室,是為了避免殘忍,不要讓犯人承受額外的痛苦。支持死刑的人常常強調,現代的死刑已經很人道了,我們為他找了一個最不痛苦的方式,已經仁至義盡。也就是說,同樣是懲罰,如果能夠節制至最低限度,那是仁慈;如果過當,那就是殘忍了。

「過當」!是的,就是「過當」。既然無期徒刑已經足以達成隔絕的目的,那麼死刑就是「過當」,就是殘忍。我看王文孝的死刑檔案會感到不忍,不是因為他不壞,而是因為,那是一個社會「過當」地執行其集體意志。

史賓斯說:「當我們無法適度懲罰罪犯,人們所看見的是正義流產。」

我說:「當我們過度懲罰罪犯,人們連看都不敢看。」

我們太低估死亡了。我想起Toshi Kazama,那位清秀温文的攝影師。他是日本人,現定居美國,花八年時間造訪數座監獄,拍了一系列少年死刑犯的照片。在美國,有的監獄用電椅執行死刑,有的監獄用毒針。用電椅的監獄說:我們比較人道,因為電一下很快就死了,不痛苦。用毒針不人道,因為一共要打三針,歷時15分鐘,時間太長了。

但是用毒針的監獄說:我們比較人道,用電椅不好。用電椅,犯人的眼珠會迸出來,而且你看到電椅底下接到一個桶子有沒有?因為犯人會大小便失禁,桶子就是用來接排泄物的。說到這裏,Toshi直視全場,問道:「哪一種殺人的方式會是人道的?」

還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Toshi說,電椅有兩個開關,一個有連上電源,一個沒有。執行死刑的時候,兩個人一起按下開關,沒有人知道是誰按下把犯人烤焦的開關。兩個開關不是機械設計上的需要,而是執行者需要分攤責任。

殺戮豈是這麼容易的事!「人人皆曰可殺」,是因為我們不必自己動手。如果是那麼替天行道的事情,大家怎麼不搶着做?好萊塢電影可以輕易對人開槍,那是因為噴出來的是西紅柿醬。

超完美死刑

有人會說:「廢除死刑,陳義過高,太理想了。你看報紙上那些壞人,想想他們做過的事情,想想他們造成的傷害,槍斃他是便宜他。有些人,實在是罪大惡極啊。」

我同意我這樣討論死刑,確實「太理想」了。我談的都是「超完美死刑」:沒有誤判、沒有程序失當、確實惡性重大、且毫無悔意。我好像站在一個沙灘上,只討論一粒沙。其實讀過《雖然他們是無辜的》就知道,討論死刑怎麼能不提到誤判?

那些事情,該怎麼說呢,就是觸目驚心吧。

誤判,那麼多的誤判!正義習慣性地流產。邏輯上,誤判不是 反對死刑的好理由。但是實際上,誤判是反對死刑最有力的理由,死刑支持者最大的惡夢就是誤判。關錯人可以賠他一筆錢,殺錯人可怎麼賠呢?

我們會幻想,死刑那麼嚴重,法官一定會格外謹慎。如果不是罪證確鑿,怎麼會判死刑?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有時候正是因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為之付出代價,於是證據法則、無罪推定,反而都鬆懈了。這時候,誰被帶進法庭,誰倒黴。

《雖然他們是無辜的》裏面那個搭便車的亞當斯就是這樣:被殺的人是警察,所以大家都想把兇手判死刑;可是那個駕駛員還不滿十八歲,就算起訴他也不能判死刑,於是已成年的、「可以被判死刑」的亞當斯,就倒大黴了。

根據《雖然他們是無辜的》所說,美國死刑的誤判比率約是7:1。《經濟學人》比喻道,如果一款飛機每七架就要摔一架的話,它早就該停飛了!

可疑的審判質量,動輒喊殺的輿論,薄弱的公設辯護人制度;那七個死刑……我想都不敢想。我只能說,不反對死刑或許還有理由,但是不反對台灣的死刑,那才真是罔顧現實,「太過理想」了。

倘若我們集體決定放棄了死刑,我將說那是一個痛苦的決定,尤其是當我又想起古怪照片簿裏大卸八塊的女子,肚破腸流的女子,頭被打扁的亞裔女子。但是,那也是一個高尚的決定。

我的論點不是生命的可貴。

我的論點是殺戮的艱難。

唯其如此,我們才保住了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

我對英國脫歐的一些想法

我對英國脫歐的一些想法

英國是脫歐了,但這個決定很可能是暫時的。18-24歲75%希望留歐,25-49歲57%支持留歐,跟50-64歲的人相反,65歲以上60%要脫歐,世代差異明顯。

英國這次脫歐是利益考量,會利益考量是因為宗教信仰問題(基督教講究博愛)。2001年泛基督佔71%,2007年64%,2011年59%,2014年可能跌破50%(不含蘇格蘭和北愛,但最近調查,蘇格蘭52%自稱無信仰)。

要公允評論英國是否自私,還需要考量英國的條件(人口6450萬,GDP 2.7兆美元)及其承擔的重大挑戰(註),不過這些挑戰可能因英國脫歐後,開始會有轉變也說不定。因此大英是否會解體,還很難說。

註:
1.工作機會損失170萬個;
2.每年歐盟會費85億英鎊(GDP 3%);
3.不能拒絕歐盟成員國移民(現300萬);
4.不可拒絕歐盟認可曾殺人、性侵及販毒進入英國(監獄有1萬名外國囚犯);
5.土耳其加入歐盟,估計每年10萬人移入;
6.只有6%的英國企業可以向歐盟出口,但英國命脈是小企業;
7.不能隨意跟他國談貿易協定;
8.德國政策主導強勢,在歐盟區的經濟效益高出英國30%;
9.經常帳逆差每年350億英鎊,已惡化超過10年;
10.房價指數達700,比金融危機前更高,民眾很苦;
11.去年130萬移民申請在英國避難,其中36萬3000人來自敘利亞。

我國央行的報告指出,未來保守黨內閣組成將更偏向「疑歐主義」陣營,國內政治環境亦將更加對立。英國可能轉變為更保守、保護主義色彩更重,且對移民管制更嚴密之國家。而蘇格蘭因持續受惠於歐盟之補助,一旦英國脫歐,恐激起蘇格蘭啟動第2次獨立公投,且可能直接跟歐盟談判要求獨立並加入歐盟。另北愛爾蘭亦恐要求再行獨立公投,加深英國內部政治與社會動盪。希望這只是短期現象。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黃光國,你的良心能安嗎?

黃光國,你的良心能安嗎? 我對這位大中國主義者的言論雖然不表認同,但還是尊重個人言論自由。但是,從他的言論,我很難想像他是大學教授。 黃說:林全從早上說慰安婦「有些自願」,到晚上說「絕大部分是被迫」,一日之間的巨大轉變可以說明他「良心未泯」。請問,「有些自願」與「絕大部分是被迫」有巨大轉變嗎? 更令人吃驚的是,新政府為回復史實,撤銷課綱微調案,黃叫做「自我殖民」。回復史實就叫「自我殖民」,請問,叫台灣跟極權國家在一起的課綱又叫甚麼呢?這種講法,黃光國,你的「良心」能安嗎? ………………… 自我殖民課綱 教長良心安? 2016-06-07 00:52 聯合報 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台北市) 對於新政府上任後決定撤銷高中微調課綱,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相關政策都朝既定目標邁進。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王彩鸝/攝影 ⋯⋯ 今年台灣大學畢業典禮邀請電機系教授、總統創新獎得主葉丙成致辭。他回憶,小學時曾在考試作弊,被一個女同學發現說出,但她卻被不相信的同學言語霸凌。葉丙成當時則因害怕而靜默,讓他懊悔至今,他對全場畢業生說:「你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世界上最大的成就,都不值得你出賣自己的良心」。希望同學「不要為一時過關,而做出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葉教授這段話可以說是當前台灣教育界的「空谷足音」。我們可以拿這段話來檢驗當今檯面上政治人物的「良心」。 六月三日,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在立法院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你覺得慰安婦是不是自願的?」潘文忠當場無語,在旁的林全接話表示:慰安婦「有些是自願,有些是被強迫的」。當晚,行政院連續發出兩次聲明稿,為行政院長發言不夠謹慎致歉。林全坦承對慰安婦的史實並「沒有特別的瞭解」,但願意花時間多做瞭解。他相信,絕大部分慰安婦都是被迫的。從早上說「有些自願」,到晚上說「絕大部分是被迫」,林全一日之間的巨大轉變,可以說明他「良心未泯」。 慰安婦是否自願,涉及「台獨課綱」的爭議,立委質詢的對象,並不是行政院長林全,而是教育部長潘文忠。在去年「反課綱微調」紛爭中,教育部官員羅列出爭議的主題,共計有十七項,包括把「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接收台灣」改成「光復台灣」,「中國」改成「中國大陸」,「慰安婦」改成「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等等。令人不解的是:日本人從來沒有否認他們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綠營人士為什麼要替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擦脂抹粉?用這種「自我殖民」的論述教育下一代,就能維護「台灣教育」的尊嚴嗎? 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四月二十九日,立法院院會即通過綠委提出的「撤銷課綱微調案」。五月十八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這個法案中最引人非議的是:它明文規定課綱審議委員必須納入學生代表,未來中小學課綱都將准用此規範。消息傳出後,輿論譁然,連有些參加「反課綱微調」的學生代表都感到莫名其妙。中小學生尚在求學階段,為什麼要他們來參與課綱審議? 五月廿一日,新政府上台第一天,這位口口聲聲反對「政治干預學術」,把「程序正義」掛在嘴上的教育部長潘文忠,在上任首次記者會上宣布,將立刻廢止一○三年高中國文與社會「微調課綱」。我想請教潘部長:「慰安婦」是自願的嗎?你對這個問題「有沒有特別的瞭解」?用這種「自我殖民」的課綱教育下一代,你的「良心」能安嗎? 沿用這種「自我殖民」的論述教育下一代,就能維護「台灣教育」的尊嚴嗎? 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四月二十九日,立法院院會即通過綠委提出的。五月十八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這個法案中最引人非議的是:它明文規定課綱審議委員必須納入學生代表,未來中小學課綱都將准用此規範。消息傳出後,輿論譁然,連有些參加「反課綱微調」的學生代表都感到莫名其妙。中小學生尚在求學階段,為什麼要他們來參與課綱審議? 五月廿一日,新政府上台第一天,這位口口聲聲反對「政治干預學術」,把「程序正義」掛在嘴上的教育部長潘文忠,在上任首次記者會上宣布,將立刻廢止一○三年高中國文與社會「微調課綱」。我想請教潘部長:「慰安婦」是自願的嗎?你對這個問題「有沒有特別的瞭解」?用這種「自我殖民」的課綱教育下一代,你的「良心」能安嗎?

華航空服員罷工是否合理?

華航空服員罷工是否合理?

這次華航罷工的關鍵原因是,資方要求空服員從「台北報到」,改成「桃園報到」。原規定空服員起飛140分鐘前「報到」,並於落地60分鐘後「報離」。現在報到地點改在桃園的華航總公司,報到改成起飛前90分鐘,而報離改成落地後30分鐘。一來一往,工作時間減少80分鐘。

我們不預設立場,資方改變規定有兩個可能,一為員工好康很久了,華航總公司本來就在桃園;另一為降低成本。

華航的薪資沒有比其他家高,而且報到規定已行之有年,早已是勞動條件的一環,現在改變約定,若沒有強力說明,抗爭是合理的。至於降低成本,我算了一下,營業利益影響數為27%。況且,上開營業利益包括貨運收益,所以影響很大。

註:空服員不代班月薪4.8萬,飛60小時,時薪800元,假設每月出勤10次,一年可省12萬(跨國住宿不計)。華航空服員約3500人,一年可省4億。華航近3年平均營業利益15億(104年賺60億,但前兩年虧錢),營業利益影響數為27%。

華航近三年淨值報酬率只有2.8%,實在不好看,難怪千方百計想降低成本。話說回來,長榮航空是11.2%,所以是高階經營不善(買飛機?),怎能拿員工墊底呢?若華航淨值報酬率表現跟長榮一樣,每年就可以賺66億,付4億給員工有何困難。

再者,去年賺60億,這個時機做這事,除了高階想保位外,不然就是拿磚砸自己的腳。不管是甚麼原因,就是不適任了(剛傳來林全撤換總經理了)。(6/24/2016 eaton)


不幸福是什麼原因:個性 個性 個性

不幸福是什麼原因:個性 個性 個性

每個活著的人都在找幸福。有人說活著就很幸福,那是經歷過大風大浪,懂得惜福。但對多數人來說,幸福的項目族繁不及備載:房子車子、孩子聰明、配偶優秀、收入優渥、工作喜歡、身心健康愉快….。

然而,很多擁有上述幸福的人,並不知道如何支配這種生活,反而惹出麻煩,一切的答案就是個性,或者說性格。所以有人說,買房子有三個條件:地點 地點 地點;要幸福也有三個:個性 個性 個性。

如果暴躁易怒、三心二意、不知感謝、緊張兮兮、缺乏自信、沒安全感、嚴重自卑、喜歡比較、完美主義、固執主觀、情緒不穩、很會憂慮、無法放鬆、隨便放電、不負責任、如果…,即使都得到了幸福,也無福消受,一切都是因為個性。

為什麼有現在的個性?第一是先天!人都不完美,別人擁有成熟的個性,是因為他認識自己,而且克服障礙,所以不可用天性做藉口。第二是後天!出身貧窮,有人自暴自棄、有人奮發向上。來自問題家庭,有人記取教訓、有人重蹈覆轍。這是自己要負責的,你可以求助,但是抱怨沒用。

能力不是性格,甚至會誤導性格。想要幸福,就先問自己是怎樣的人,想好如何調整個性,才能再問要怎樣的生活?(2016/6/24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劉曉亭)

全文: http://www.cdn.org.tw/News.aspx?cate=12&key=5932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物理頑童:理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

物理頑童:理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

讀過《別鬧了!費曼先生》及《你管別人怎麼想》的人,應該會認定這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是位頑童。但這篇不談那些頑童的故事。

根據費曼回憶,他覺得是因為他的父母的教導他才會成為一個科學家的。有一次,費曼在家中房間中做他的電路實驗。他媽媽和朋友們在客廳中,聽到費曼做實驗傳來的聲音 (可能是爆炸),就問費曼媽媽這樣給費曼做實驗好嗎?不怕他破壞了屋嗎?費曼媽媽的回答大概就是說,她認為這樣是值得的。

有一次他的爸爸帶他到林中散步,看到一隻鳥。他爸爸說:「理查,你知道這鳥的名稱嗎?我可以告訴你這鳥在不同語言中的名稱,但其實除了發音外,對於那隻鳥你其實什麼也不知道。我們不如來細心看看這隻鳥類的生活習性,例如牠的身體外形、特徵、吃什麼等等。」

費曼覺得他的爸爸雖然只是一個裁縫,但他教會了費曼真正獲得知識的方法:去觀察大自然、並承認自己知識的不足。費曼說,他的父母對他的影響很大,使他日後有個習慣,就是從不會去記住一個理論的名字。他笑說,其實知道名字也很重要,因為那是和其他人溝通的方式。

費曼有個妹妹叫 Joan。他們小時候,有一天晚上,費曼叫她起床,說要帶她去看一樣很特別的東西。他們走到小山坡上,她和費曼抬頭看著夜空,閃耀著美麗的極光。費曼對她說,這叫做極光,可是沒有人知道極光是怎麼形成的。Joan 就說她長大後也要做一位科學家,研究極光的祕密。

後來,費曼成名後,有一位記者問他知道極光的成因嗎?費曼回答:「我不知道極光的成因。我很有興趣去研究極光的成因,可是我不可以。因為我與我妹妹有個約定,我可以研究世界上所有現象,除了極光,要留給她。」Joan 長大後真的成為了一位天體物理學家,花了一生時間去研究她與她哥哥所珍愛的極光。

費曼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並不是他的科學成就,而是他對世界上每一件事物的好奇和求真的心。他有一位畫家朋友,所以費曼就跟他約定,每一個週末輪流教導對方。費曼會教他朋友物理學,而他朋友會教他畫畫。費曼回憶,他的朋友認為科學家把世界變成了冷冰冰的科學,把世界的美麗都除去了。可是,費曼並不這樣認為,他說:世界的美麗是每個人都可以看見的。但透過科學,除了世界外表上的美,我們更可以看見大自然運作的美麗。

費曼身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竟然去學畫畫,還能夠開辦個人畫展,有人曾出高價買他的作品;他自學非洲鼓,竟然能夠在去度假的時候,與當地的專業音樂隊一起在大街巡遊時公開表演,嚇了他住的酒店的侍應生一大跳;他曾試圖破解古瑪雅文明的文字;他曾經因為好奇而去研究心理學和夢境,練習如何控制自己的夢;他因為對生物學感興趣,當時已經是大學教授的他,竟然去要求生物系的教授讓他與其他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做實驗、功課,沒有半點教授的架子。

對世界上每一件事物的好奇和求真的心,也帶給他勇氣。費曼回憶說,他學術生涯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座上竟然有愛因斯坦和John von Neuman(數學家、計算機科學之父)!他說他一開始很害怕,可是當他開始講物理的時候,就彷彿進入了忘我境界,不再害怕了。

他雖然是諾貝爾獎得主,可是他從不喜歡這個獎,他認為變得出名只會為他帶來煩惱。在他得獎的那天,諾貝爾獎委員會從斯德哥爾摩打電話給他,當時是美國半夜時間。當對方恭喜他得到諾貝爾獎時,他的反應竟然是問對方知不知道現在幾點?明天早上再打來!就掛了電話。然後很多記者一個一個打電話給他,使得他要把電話線拔掉。他很苦惱,就問他的妻子,他應不應該接受這個獎。他妻子就說:「如果你不接受這個獎,你會更加出名。」於是,他無可奈何地就接受了諾貝爾獎。

費曼從不喜歡「榮譽」。他認為他在做研究的過程已經得到了最大的榮譽:就是找尋大自然定律的快樂 (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費曼認為不需要由其他人所決定的一個獎去決定一個人的工作的成就。他說,他知道其他科學家會使用他的研究結果,就是他的成就。費曼對於榮譽、獎項的態度,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費曼的有趣事蹟多不勝數,再寫下去相信寫到下年也寫不完。就讓我以他人生最後一個歷險故事來作結。

費曼有一次和他的好友在世界地圖上發現了一個地方叫做克孜勒 (Kyzyl)。費曼覺得這個地方一定很有趣,因為這個地方的拼音裡完全沒有響音。他們多年來不斷寫信去當時蘇聯,希望可以得到簽證前往這個神祕的國度。由於當年美蘇的關係,一般美國人是很難可以得到簽證的。對方說,如果費曼以諾貝爾獎得主的身分去蘇聯的大學演講,就可以獲得特權去克孜勒。可是,費曼一生討厭特權,他拒絕用這個方法得到簽證。為此,他們研究了克孜勒的文化,以普通平民身分與很多專家交流、舉辦展覽,介紹這個地方的文化,希望以此換取簽證去克孜勒。

最終,簽證終於送到了費曼的家,可是在三天以前,費曼已經過身了。費曼患的是癌症,因為當年他在曼哈頓計劃時接觸過太多放射性幅射。費曼知道自己未必能夠等到簽證去完成他最後的這一個心願,仍然堅持原則,不使用任何特權。他覺得,在追尋結果的過程,才是學習到最多的過程。

費曼對世界的看法,很簡單,也很深刻。他接受大自然就是如此,從不會因為個人情感對事物妄下判斷。他覺得,知道自己並不知道,比起以為自己知道但卻是錯的答案,更有趣。

費曼的著名《費曼物理學講義》(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源自他當年在加州理工大學的講義。費曼講課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加州理工學院現已把所有《費曼物理學講義》免費放在網上,任何人也可以讀到費曼教的物理學:http://www.feynmanlectures.caltech.edu]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成功人士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成功人士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Raj Raghunathan教授在《如果你非常聰明,為什麼你不快樂?》一書提到,人們用金錢和外界的認可來衡量一個人,這是簡單好用的指標,但是不能使人持續快樂。例如,某個月被加薪了,可能高興幾個月,但後來快樂漸漸淡去,因為又想追求更大幅度的加薪。

依他的研究,快樂來自自己可以掌握、主導和支配某件事。不拿自己跟別人比,就可以去做心底喜歡的事,那是擅長的事,如果再投入時間,就非常有機會主導和掌握這項能力。

達到那樣的境界,名聲、權力和金錢和其他好處就會隨之而來。他建議停止追逐表面的成功,不要跟人家比,而是將焦點轉回你心裡渴望想要建立的東西上面。

我認為,這個研究不只適用於人生勝利組,一般人更適用,因為一般人的聰明才智有限,更應聚焦發展。(2016/6/23 eaton refer to web site)
………….
全文:

人生勝利組生活無虞、在專業領域很成功,而且人見人愛,一般人會設想這種人一定很開心,但事實卻是,勝利組還是有許多人覺得自己很悲慘。

為什麼呢?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拉赫胡納森(Raj Raghunathan)寫了專書《如果你非常聰明,為什麼你不快樂?》(If You’re So Smart, Why Aren’t You Happy?),討論這個棘手的問題。

一般人如何衡量支配性?

拉赫胡納森在書中談論許多有趣的觀點,但《企業》(Inc.)雜誌特別點出,其中一個部份特別與野心勃勃企業家和專業人士有關。

真正的快樂,來自一個人感覺自己可以全然掌握、主導和支配某件事。高成就者一般來說會具備許多技能,外人覺得他們看起來很強,但他們自己卻經常感受不到傑出工作表現帶來的快樂。

拉赫胡納森說,這是因為他們其實不擅於評估自己的主導和支配性。許多人拿自己和社交圈裡的其他人比較,判定究竟自己有多少成就,「但這是很糟糕的方式。這樣的方法讓評估變得非常困難,因為你很難判斷什麼才是衡量特定面向的最佳標準。」

一般來說,人們會選用比較不會造成混淆和曖昧的指標,例如:用拿多少研究獎項來評斷誰才是最好的教授,或是用薪資來評斷誰是好員工。
但這些外界看來的最適合指標,卻往往不真的是該專業領域裡的人所認為最重要的事。

簡單地說,這些指標之所以被拿來用,是因為它們最省事。於是人們用金錢和外界的認可來衡量一個人,而捨棄真正可以帶來滿足感的主導性、支配性和影響力。

拉赫胡納森解釋:「這些金錢和認可是簡單好用的指標。所以,當一個人某個月突然被加薪了,他可能會高興幾個月。後來,快樂漸漸淡去,因為他又會追求另一次更大幅度的加薪。」

其實,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也曾提出名為快樂水車(hedonic treadmill)的類似理論。這特別適合用來解釋社會頂層的永不滿足心態,因為他們會永遠追求更大的財富。

追求主導性、影響力 而非短期指標的成功

要如何避免陷入這樣的命運?拉赫胡納森說,停止追逐表面的成功,將焦點轉回你真的需要建立的東西上,這不該是光鮮亮麗的頭銜,而是主導性。做到這一點,你不僅會更開心,也會帶來真正的成功。

拉赫胡納森寫道:「當你不需要拿自己跟別人比,你就可以真正去做心底喜歡的事,那是你真正擅長的事,如果你可以投入足夠的時間,就非常有機會可以主導和掌握這項能力。」「當你達到那樣的境界,隨之而來的才是名聲、權力和金錢和其他好處等副產品。」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71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葉黃素之父這麼建議

葉黃素之父這麼建議

葉黃素之父哈奇克(Fred Khachik)博士最近來台分享葉黃素的故事。視網膜黃斑區的脂肪外層容易受到太陽光氧化;紫外光、藍色光進入眼睛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引起白內障及黃斑區退化。葉黃素及玉米黃素能吸收藍光,抗氧化,推測補充葉黃素對減緩白內障有幫助。

哈奇克於1980年代就研究類胡蘿蔔素,是第一個以補充葉黃素及玉米黃素進行人體實驗的學者。他表示,超過80%的類胡蘿蔔素是葉黃素,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或由體內其他物質轉換,必須自食物攝取。

葉黃素每日建議攝取量為6-10mg,但每天由飲食攝取只有1mg,故只能由保健食品補足。此外,每天攝取至少10mg的葉黃素和2mg的玉米黃素,能幫助保護視野,因此建議選擇複方成分,且兩者比例以5:1最佳。

國家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國家極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雖然韓國前十大財閥企業占南韓GDP 80%以上,沒有進入那些企業,薪水還是一點點。但不可否認,這十年來韓國的進步速度比台灣快很多,政府相關的政策也逐漸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

 

現任總統朴槿惠大力推動以新經濟.中小企業為扶植重點的創造型經濟,以及相關法規修改,特別預算編列(政府投資新創),搭配租稅減免,要求財閥認養創業園區,或投資甚至併購新創公司,及其他更多大膽的行動。

 

危機出現轉機,缺乏帶來改變。蔡總統在就職演說時提到:「我們僵化的教育制度,已經逐漸與社會脈動脫節。我們的能源與資源十分有限,我們的經濟缺乏動能,舊的代工模式已經面臨瓶頸,整個國家極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有海洋經濟的活力和靭性,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務實可靠的工程師文化、完整的產業鏈、敏捷靈活的中小企業以及永不屈服的創業精神。」

 

台灣過去的代工策略已走到盡頭,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小,但不可否認,台灣仍有諸多優勢,南韓在做的我們也逐步到位,然而我們已擁有敏捷靈活的中小企業及創業家精神。盼望新政府能有更大的格局,帶領台灣走出新的格局。(6/1/2016 eaton)

 

可畏又可敬的競爭對手──雙面韓國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9709

管教孩子

管教孩子

親愛的,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箴言二十九:17)。

孩子是誠實的人、負責的人、敬畏主的人,我們的心就得安息。心靈誠實的人,知道自己的有限與有罪。負責的人,在社會上才有用。敬畏主的人,才知道棄惡就善,尋求上帝的幫助。

管教孩子要有重點,否則成控制;沒重點,就成溺愛。孩子不可能樣樣一百分,所以管教孩子之前,我們要慎重的思想,期盼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管教的重點,有一天,我們對上帝說:「上帝啊,你所託付的,我已經盡力了。我所做不到的,交託給祢了。」心才得平安。

不要只做孩子生物上的父母,而是學習正確管教孩子,孩子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必修課,是經歷上帝恩典的管道,是我們與祂同負一軛的機會。為此,孩子,我還是感謝你。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高教綁南向沒配套等於白忙

高教綁南向沒配套等於白忙

很同意王教授建議以最好的師資設備,迎接南向貴客。早期台灣受到西方協助,也該回饋國際社會了,況且,台灣原住民是南島語系最北的一族,跟台灣有關。

教育是最好的柔性交流,最好的師資設備才能吸引優秀人才,從而與對方母國未來的領袖建立深遠關係。東協市場的人口與歐盟相當,擁有人口紅利,且日益開放強大。新加坡就是充分聯結近鄰,壯大經濟,而東協是我國的近鄰,更有利的是,來台灣的移工、外配及台灣之子已破百萬,吸引力比中國高。

不過,我對於作者所提,未順勢調整代工的講法有點意見。兩個策略等於沒有策略。或許,台灣的代工策略在當時是最適(optimal)而非最好,因而「未順勢調整台灣經濟體質(從代工到創新)的機會」,但畢竟提供台灣轉型的必要資源,現在金牛帶來的現金流量已明顯受限,甚至衰退,房子是該翻新了,多數企業主也知道,哪天大地震來了,會壓死在裡面。

總之,大推南向政策,千萬不要落入代工需求的思想窠臼,不然也只是苟延殘喘,白費力氣而已。(5/25/2016 eaton)
……………….
王道維:高教綁南向 沒配套等於白忙 (發表於聯合報)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58573433

上任第一週,教育部長就提出幾個「有感」政策。其中,將五年一千億的新世代高教藍圖計畫與南向政策連結,鼓勵東南亞各國學生與台灣學生更多到對方國家留學與工作,算是新政府當中少數有大格局的方向性宣示,值得關注肯定。

但是這種「綁南向」的政策該如何與台灣目前的大學作聯結呢?根據教育部資料,「新世代高教藍圖計畫」將把大學定位四種型態:研究、教學、專業與社區型,分別給予不同的補助與評估標準。按此看來,最能執行此南向政策的單位應是有國際化需求與吸引力的研究型大學或某些專業型學校,畢竟人家花錢來讀書也是希望被加值才能留台工作或回國服務。

但眾所周知的是,過去三十年間大學盲目擴增正是現今所有高教問題的核心因素。加上少子化的問題,目前最有需求與意願南向的,恐怕卻是教學型與社區型的大學。但這顯然無法滿足多數外籍生來台就讀的目的,對台灣教育品質的改善更無任何助益。因此,如果沒有其他配套,徒然將高教計畫與南向政策相綁可能無法解決真正的核心問題,根本白忙一場。

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是拉高層級:一方面鼓勵研究型或專業型大學聯合去招募優秀學生,設立東南亞文化研究系所鼓勵本地生進修,也要同時控管(甚至減少)學生總額(特別是學碩士),讓本地生的入學名額受到優秀外籍生的排擠而流向合適的教學型或社區型的大學。這樣不但使後者有更穩定的學生來源以培育人才(但辦學不良的仍需退場),更間接提升全體學生素質、師生比與國際化程度,我們整體的高教品質才可能因此提升。

當然,在升學競爭與民粹氣氛濃厚的台灣社會中,一定有人質疑大學怎可拿國家補助卻不「多照顧」本地學生。其實不同類型的學校本應有不同的社會責任。過去就是因為這些幼稚的照顧政策(廣設大學即為其一)才造成今日的問題,難道還要再一次嗎?

歷史的殷鑑不遠,在大陸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中,我們錯失順勢調整台灣經濟體質(從代工到創新)的機會而造成今日的困境。希望我們這號稱由公民團體與青年學生所支持起來的新政府不僅把餅作大,更要順勢切入教育(與政經法律)體制的改革。否則等到這些東南亞國家日後成長為我們的競爭者(如大陸)時,那時台灣就真的毫無希望了。

發表於5/25/2016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負債問題最新鳥瞰

中國負債問題最新鳥瞰  

結論:歷史證明,國家如果債務快速成長,最後不是經歷金融危機,就是長期的GDP成長減緩。中國也將會面臨一樣的命運,但中國有足夠的資源能夠阻止一兩年的危機,這是因為國內儲蓄仍維持在高水位,以及政府的財政救援政策。 

 說明: 
1.新增貸款成長速度創高,但GDP成長有限:中國政府一直以高額負債成長來維持經濟平穩,延緩風險的爆發。從2007年年底至2014年中,中國政府、公司以及家計部門的負債從GDP的158%成長至282%。名目負債從7兆美元成長了四倍,達到28兆美元。中國在2016年第一季新增貸款1兆美元,成長速度創高。中國2016年第一季的GDP僅成長6.7%,這隱含大多數的債務只用來支撐不良債務,無法帶來收益,大幅增加爆發危機的機會。  

2.不良借款比例過高:中國官方認為有問題的銀行貸款主要歸屬於企業以及家用部門,金額為6,410億美元,約佔債務的5.5%,GDP的6%。但若將表外的借款納入計算,不良借款佔15%至19%,若經濟惡化可能達25%,金額為1.5兆美元,高於中國GDP的15%。  

3.履約保證出問題:中誠信託“誠至金開1號”對山西振富能源集團的5億美元投資,中國工商銀行保證年報酬率為9.5%至11.5%。2014年1月爆發兌付危機,中國工商銀行拒絕承擔補償投資人的責任。雖然最後在違約前夕,神秘的買家出現,投資人損失的僅有一部份的利息。但這件事使得經濟成長以及經濟模式的轉換,蒙上了一層陰影。  

4.不動產持續吹泡沫:中國地方政府近年來靠大幅舉債來打造基礎建設,約有三分之一的財源來自於銷售不動產的稅收。無法長期承受不動產產業的不景氣。因此相關的機構讓首次購屋者的頭期款佔比降至20%的新低點,藉此來拯救疲軟的需求。從去年至今年的五月,一線大城市的房價激增28.3%,這些是風險。  

5. 國企生產力的改革顯然沒有成效:國企工業類的利潤從2010年以來,就一直衰退。從2001年至2013年利潤累計為1.8兆美元,而政府給國有企業的補貼為2兆美元,這意味沒賺錢。  

6.勞動力下降開始: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在接下來的25年預估每年將下降0.5%。雖然中國在去年度的10月份宣佈結束實行一胎化政策,但步入富有之前,是否會先步入高齡?在1990年後,日本的勞動力人口開始大幅地下降,經濟也跟著躊躇不前。這個答案越來越明顯。(6/20/2016 eaton)
 http://www.stockfeel.com.tw/%e4%b8%ad%e5%9c%8b%e6%95%b8%e5%85%86%e7%9a%84%e8%b2%a0%e5%82%b5%e4%bd%bf%e5%be%97%e9%a2%a8%e9%9a%aa%e8%94%93%e5%bb%b6%e8%87%b3%e5%85%a8%e7%90%83%e5%b8%82%e5%a0%b4/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傳統小吃熱量驚人

傳統小吃熱量驚人

通常成年人一餐需要600大卡,但是以下傳統小吃一份就幾乎破表了。

危險1號:小籠包一籠=1,050大卡

危險2號:10個鍋貼=1.5碗飯+2匙油=650大卡

危險3號:米糕=1.5碗飯+1.5匙油=650大卡

危險4號:滷肉飯=1.5碗飯+2匙油=650大卡

危險5號:鹽酥雞=2匙油=585大卡

危險6號:臭豆腐=2匙油=500大卡

危險7號:珍珠奶茶=1碗飯+2匙油=500大卡

危險8號:1/4張蔥油餅=1碗飯+2匙油=500大卡

危險9號:蚵仔煎=0.9碗飯+1.5匙油=500大卡

危險10號:大腸包小腸=0.8碗飯+2匙油=450大卡

危險11號:肉圓=1碗飯+1匙油=400大卡

危險12號:蚵仔麵線=0.9碗飯+1匙油=400大卡

恩典與驕傲的衝突

這篇在談政治與法律的寬容。

如何拿捏政治上的道德主義與現實主義?尼布爾對於恩典所帶來的驕傲之提醒,或許可作為我們的思考起點,免得我們不小心淪為缺少寬容的正義魔人。

Robert A. Ferguson的著作「失控的懲罰」也是在談類似的概念,只不過場域在法律。他提到,目前社會的普遍看法是,作惡者須付出代價,然而若忽略人的尊嚴與犯罪者所面臨的其他狀況,病態嚴罰作惡者,甚至忘了懲罰的目的,就會創造出恐怖不輸集中營的監獄。如何避免過度懲罰呢?答案是:寬容與鼓勵。(eaton)
……………….
恩典與驕傲的衝突

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1892-71)是美國二十世紀相當有影響力的神學家,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正在角逐總統大位的民主黨人希拉蕊,都曾宣稱他是自己「最喜歡的哲學家」,而他底下的祈禱文,讀者想必不陌生:「主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不可能改變的事,也求祢賜給我勇氣去做可能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別。」

不過,不是讀國際關係的人可能想不到,隨意翻開美國出版的國際關係教科書,幾乎會在通常出現在第一章的「現實主義學派」找到尼布爾的名字。

作為美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學派,認為所有國家都是自私唯的個體,彼此之間爾虞我詐,不存在倫理道德, 相信國際正義的人不過是一廂情願。其理論的主要根據有二:(一)倫理道德僅存在於有政府的社會,缺乏國際政府的世界秩序,不可能會有;(二)權力才是政治人物所追求的利益所在,相信政治領域存在倫理道德的人,恐會危害國家安全與利益。

上述的根據(一),正是來自於尼布爾,其1932年著作《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主張:唯有個人才能落實道德,社會整體不可能,國際秩序整體則更加不可能。他的想法不僅來自於現實觀察,也得自於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的救贖論,亦即,上帝僅預選了少部分人得到永生,因此大部份的人命定無法獲得救贖。至於根據(二),雖然美國教科書普遍歸功於曾受納粹迫害的猶太政治科學家摩根索(Hans Morganthau, 1904-80) ,其觀點基本上亦與尼布爾和奧古斯丁的想法吻合,只不過前者將焦點置於政治人物身上,視其他們為原罪的化身。

眾所週知,美國外交政策也經常使用道德語言,並視美國民主制度為人類的燈塔,且試圖以武力來推動人權與其他國家的民主化,甚至,不惜金錢資助所謂邪惡政權底下的激進團體,去進行武裝顛覆自己的國家。最近在巴黎發動恐怖攻擊的伊斯蘭國(ISIS),目前亦有不少證據顯示,美國政府曾經金錢資助並提供軍事訓練,目的在於推翻布希稱為「邪惡軸心」國家之一的敘利亞政府。

以前就常想,姑且不論美國大學如此教導自己學生,到底是要他們理解並批判自己國家的偽善,抑或讚賞總統的騙術高明,每年成千上萬的留學生來這裏學國際關係,究竟該帶著什麼樣的態度回國?相信美國的教科書,以一顆平靜的心來接受現實主義國際秩序?抑或相信美國的外交辭令,當這些話語為努力改變可能改變的事之政治決心?

尼布爾的另一本名著《人的本性與命運》似乎隱約提供了答案。這本書是根據他於1939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季福特講座」的講稿所改寫,其中題為「恩典與驕傲的衝突」之一章,尼布爾嚴厲批評天主教曾一度視自己的教會為上帝國度的「化身」,篡奪了上帝的權柄。

如何避免高舉自己的國度成為壓迫他人的帝國?如何避免自己堅定地走在上帝的道路時,一不小心淪為缺少寬容的正義魔人?尼布爾對於恩典所帶來的驕傲之提醒,或許可作為我們的思考起點。(refer to fb of 葉浩)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請林全院長推動必要的稅改

請林全院長推動必要的稅改

林全院長表示,政府現階段不會推動大型稅改,也不會把社會重分配工作都交由租稅來承擔,「那是騙人的,做不到的,這是現實問題」,未來重分配將靠社會福利制度,以及就業、產業等政策手段。

我同意,台灣稅制要做大幅度改變,才能成為高租稅、高社福的國家,這些需要社會共識,敲鑼打鼓是沒用的;我也同意,社會重分配無法由租稅承擔,需要透過就業、產業等政策手段。

但是,林院長可不要忘記:

1.因為社會氛圍,你以前成功推動最低稅負制。現在還很多稅制不合邏輯、不公不義,不知道你是否感受到社會強烈要求合理調整的氛圍?
2.沒有合理的稅制與稅收,如何做到「透過社福制度改善社會重分配」?難道以前的社福分配大有問題?
3.3. 您說「產業轉型讓就業情況改善,分配就容易改善」,但這是有前提的。以現在勞動力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沒有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資法,分配能改善多少呢?如果能改善,為什麼產業轉型明顯的美國,分配沒有改善呢?
4.您說實施兩稅合一的國家,現在有些已放棄,改採股利所得免稅,以避免重複課稅。可是我國營所稅名目稅率17%,有效稅率才10%多,那些國家的營所稅稅率是多少呢?不需要我告訴您吧!(6/18/2016 eaton)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14000374-260102
……………
蔡英文總統任命財稅專家林全為閣揆,外界擔心政府會推動大規模稅改來縮短貧富差距。但林全昨接受本報系專訪時,澄清此一疑慮,他說,「過去是如此,以後也不會」,政府要讓所得重分配,縮小貧富差差距,主要是透過社福支出而非租稅。

現階段不推大型稅改

他強調,台灣為開放經濟體,經濟活動要對外競爭,「如果租稅重分配功能太強大,勢必讓高所得者和高獲利者,在國際間從事租稅規避」,並且讓假外資在證券市場跑來跑去,如果台灣是大型封閉經濟體,這個問題比較不大,但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壓力就很大。

他說,當前經濟情勢並不好,政府不可能有大型的稅制改革,因為會有衝擊,只可能做一些小的調整,而租稅要扮演一定累積性和重分配性。

弱勢得由社福出把力

林全表示,重分配要靠社會福利制度,另外像是改善中低所得者有好的就業環境,也是一種重分配政策。因此他把工資與產業政策放在一起討論,因為這兩者息息相關,產業轉型讓就業情況改善,分配情況也就容易改善。但台灣也不可能變成一個高租稅、高社福支出國家,除非稅制上要做更大改變,惟這些改變衝擊都會很大。

台經濟體虛難有變革

至於外界質疑林全是否主張所得稅分離課稅?他強調,現階段做不到。雖然當初實施兩稅合一的國家,現在有些已放棄,改採股利所得免稅,以避免重複課稅,但這樣的改變要如何向社會大眾講這是公平租稅?至於要做大的租稅改革,即使構想再好,對台灣孱弱經濟體質來說都有傷害的,「我們不見得承受得起」。

林全表示,台灣過去也曾成功地推動最低稅負制,但稅改能否成功必須看社會整體氛圍,「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有這樣的社會氣圍,硬要去推是騙人的,而且事倍功半,談得再多都沒用。

台灣與中國企業合作或併購要小心

台灣與中國企業合作或併購要小心

 

許多美國和歐洲的報告,譴責中國竊取工業科技的規模,已經造成外商企業的嚴重損失。違反智慧財產權的情形也常在中國企業間出現,例如二一二年,法院受理的八萬三千八百五十件申訴中(相較於二○○八年只有二萬七千件),只有二%和西方企業有關。

 

一些中國企業竊取專利、商標、商業機密等,並大量生產山寨仿冒品來供應國內市場,甚至出口。在歐洲被海關查獲的山寨仿冒品,有八七%都來自於中國。根據美國官方報告指出,美國每年遭海外集團竊取的科技成本高達三千億美元,其中有五%應歸咎於中國。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6-15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