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薪資統計終於有些改變/eaton

薪資統計終於有些改變/eaton

沿用幾十年的薪資統計終於有些改變,從原來只有平均值,增加中位數。從數字來看,中位數佔平均數七年來大致維持在85%(2015年減少些),若做跨國比較,這個數字是高的。換言之,台灣高低薪資分佈還不是那麼極端。

過去七年,薪資中位數年化成長率為2.0%,稍高於通膨。2015年薪資中位數為4.0萬,這包括經常性(含本薪、每月固定津貼和獎金)和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年終獎金、非按月發放的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我估計,不含績效獎金,每月中位數薪資在3.6萬之譜,以現在物價而言,實在不高(應該說低啦)。

中位數是很基本的統計概念,至今才改變,實在佩服公務人員「以不變應萬變」的功力。坦白說,這件事我講很多年了,也發表過兩篇文章建議。然而,要改變的還不只如此,還是那句老話,請參考新加坡或是美國的薪資統計年報。

中位數的數字告訴我們,一半的人月薪不到4萬。代表甚麼?是台灣沒人才,只配拿4萬以下,還是產業結構導致薪資行情的問題?兩者都有吧,但每個人都是人才,問題在於有沒有放在對的位置,而之前的養成學習有沒有適性及跨領域。在技職及適性不被重視的時代,這個問題益發明顯。

還有,就業市場結構是可以改變的,例如,產業結構轉型、創業容易且更多經營成功的雇主出現,或是更多的人找到適性發展,找到合適的位置,以致生產力提高,從而拿到更好得薪水。至於找不到人的雇主,就要競租,拿出更高薪資吸引人加入。這些都是正面的結構性發展。

http://udn.com/news/story/10560/209155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