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如何評價企業對國家的貢獻度/eaton

這篇是最近po的文章。很多人認為台積電對台灣貢獻闕偉,我個人的看法是,從全球企業競爭力與績效表現是沒錯,但我坦白說,對台灣不一定。一則她是外國持有78%的外國公司,對台灣的附加價值貢獻,言過其實(連張忠謀先生也誤解了)。再者,她吸收台灣大量的理工菁英,從而使其他領域衰弱,到底對整體台灣是福是禍,需要更細緻的分析與實驗才能下定論。
……………………………..

如何評價企業對國家的貢獻度/eaton

附加價值是評價企業的價值貢獻度指標之一(註1)。張忠謀曾公開聲稱,台積電的附加價值佔台灣GDP 3.6%(註2),聽起來好像很偉大。

計算附加價值的方法有二,一為扣除法,一為加合法。以加合法計:台積電2015年營業淨利2918億+租稅438億+員工薪資估500億+折舊攤銷2200億+利息收支約0億=6056億,除以GDP 16兆,佔GDP 3.7%。(註3)

然而,以附加價值衡量企業對國家的貢獻是有前提的,否則是有問題的(這也是學界在內的普遍盲點):

1.折舊攤銷不能加入,因為沒有扣除資本支出。
2.外資持股多寡。以台積電為例,外資持股78%,就算外資沒匯出,所有權還是外國人,本國當然無法分配全部淨利。台灣的好處只有外資換匯買進持股時,央行得以相對的外匯操作損益,但這部分的比例有限,畢竟台積電早就幾乎賣光了。
3.若公司設備大多是國外進口,折舊攤銷大多是外國人創造的,跟台灣GDP沒有太多關係。
4.租稅負擔若繳在中國,跟台灣GDP沒有關係(還可能是負貢獻)。
5.價值結構很重要,若營業淨利高,其他都很低,貢獻也不高。反之,本地員工薪資高,就不一樣。
6.除折攤外,上下游的關聯價值效果也應考量其內。
7.其他無形的淨貢獻,如環保、勞動條件、國內標竿、國際形象及影響力…,都應列入考量,不然數字會說話,但也會說假話。

以台積電為例,若以上開方式估計,稅後淨利2918億*本國人持股22%+租稅438億+員工薪資500億(外國董監或員工未排除)=1580億,佔GDP 1.0%。

依此,台積電的附加價值佔GDP%就會從雲端掉下來,由此可間接看出,台灣的企業主力是中小企業,而且是提供將近80%的就業主力,因此多關注及協助本土中小企業,台灣才會更有活力。

此外,為了賺1580億,台灣要付出相對的機會成本,例如,水電、環境壓力、人力轉作其他行業的貢獻,到底孰高孰低,需要深入評估才能定論。(註4)
…………………..
註1:2005年去逝的彼得杜拉克,是管理學界大師中的大師(guru’s guru)。他反對「企業利潤極大化」,因為利潤不能解釋所有的企業活動與決策之原因,只是檢驗企業效能的指標之一。他提出企業經營有8大關鍵目標:市場地位、創新、生產力、物力與財力資源、獲利能力、經理績效與培育、員工績效與態度以及社會責任,之後幾十年,管理學界不再有人提出新的見解。所謂附加價值可以從這個觀點導引出來。

註2:張忠謀:多些公司像台積電 薪水就會漲
http://udn.com/news/story/7244/846543-%E5%BC%B5%E5%BF%A0%E8%AC%80%EF%BC%9A%E5%A4%9A%E4%BA%9B%E5%85%AC%E5%8F%B8%E5%83%8F%E5%8F%B0%E7%A9%8D%E9%9B%BB-%E8%96%AA%E6%B0%B4%E5%B0%B1%E6%9C%83%E6%BC%B2

註3:依台積電2015年現金流量表,折舊費用219,303,369千元,攤銷費用3,202,200千元,比2014年約增加200億。營業費用約8百多億,員工薪資估500億應屬合理。

註4:本文發想是來自黃欽勇先生的臉書發文:用「企業附加價值率」來談產業界的國家代表隊,以下是內文:

對政府與社會而言,成功的企業背後是看得見的GDP貢獻值、就業機會,看不見的是產業的國際影響力(關鍵地位)、社會典範價值等。

例如在台灣晶圓代工業貢獻83%的台積電,貢獻整個上市櫃電子業總營收37%的鴻海動見觀瞻,其餘在IC設計業貢獻42%的聯發科、封測業貢獻超過60%的日月光,不僅在台灣相關產業影響深遠,同時也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他們都堪稱「台灣之光」,也都可以說是國家隊的先發球員。

但儘管都是「先發」,對社會的貢獻、價值依然有所區別。如果我們以「對GDP的貢獻值」來做為衡量的基礎,台積電的附加價值大約是GDP的3%,是鴻海的一倍,而台積電在台灣參與員工分紅的總數是4.3萬人,鴻海則不到7,000人,兩者之間也有差異。

鴻海很糟嗎?那也不見得,鴻海留在台灣的附加價值,粗估大約是台灣GDP的1.6%,大約正好等於整個台灣農業的總產值,您說他們不重要嗎?

整體的比較是以GDP為基礎,而GDP是附加價值的概念,因此應以企業的附加價值做為比較基礎。一般而言,企業主要的附加價值包括營業淨利、租稅負擔、本地員工薪資、設備折舊、銀行貸款成本等,我們只要看一下企業的財報,就可以大致估算出每一家企業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值。

讀者們,以後不要拿企業的營業額去對比GDP,那是拿橘子跟香蕉比,既不合理,也不專業。不管企業的附加價值多高,只要他們以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經營,正常繳稅、定期支付銀行貸款利息,都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當然,我們可以利用專業的指標,讚美那些對社會更有傑出貢獻的企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