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夫:專賣、公賣到被出賣──重繪專賣局嘉義支局
摘要:嘉義曾有畫都之稱,現在嘉義公賣局要改成美術館。台灣菸酒專賣事業始創於1900,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成立於大正13年(1924),本建築於昭和11年(1936)興建,管轄嘉雲南三縣市的菸酒專賣事業。
總體建築呈褐色L型,但沿中山路一側約一半面積遭到拆除改建,改建後不管從外觀或空間,與原歷史建築全無對話,亦無美感可言。(圖按以下連結)
………………………..
內文: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3993
專賣局嘉義支局就是現在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現在準備再利用為嘉義市美術館,這是一棟拆衷主義式的建築,按嘉義市文化局的官方記錄:
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1936)10月1日開工,由垣內制圖,伊藤轉寫。昭和12年完工,為西式三樓建築,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外貌為淺綠色。三層總建積1,458平方公尺,為日治時期地方專賣事業之辦公處所。二二八事件時,曾將門窗改建作為砲兵要塞使用。
台灣菸酒專賣事業始創於明治33年(1900),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成立於大正13年(1924),本建築於昭和11年(1936)興建,管轄雲、嘉、南三縣市的菸酒專賣事業,對產業歷史之見證具有意義。
總體建築呈L型,從舊照分析,顏色部份可能記載有誤,清洗後顯露出褐色,且其L型沿中山路一側約有一半的面積遭到拆除改建,改建後之建物與原歷史建築,不管從外觀或空間上全無對話,亦無美感可言。
「公賣」在日治時期作「專賣」,其意本源於德文「Monopolisierung」或法文「Monopole」而來,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後為求不再因襲日語而在字面上改名「公賣」,和譯文來源無關,以其同訓辭是「官賣」 ,廣義是政府特賣並涵蓋「專賣」云云,中國人愛玩文字遊戲,其實不過就是繞個圈子由政府實施獨佔,榨取人民的血汗錢罷了。
日本時代專賣種類重要者有石油、煙草、鴉片、酒、鹽、樟腦、火柴及度量衡等8項,台灣人在異族統治下,對於專賣的評價頗為負面,然而日人治台從1897年間開辦專賣至 1944 年為止,專賣收入占臺灣經常歲入百分比,最高曾達 64%,最低也有 30%,而平均則在 40%以上。專賣收入的來源,早期是以鴉片最為重要,晚期則幾乎全靠菸酒,不靠專賣,殖民地收入就不能獨立。
國民黨來台後,其掠奪心態更有甚於日本殖民政府,1945年9月,立即將「臺灣省總督府專賣局」改組為「臺灣省專賣局」,承繼日治時期的剝削體制,並且在產品名稱上大動手腳,如紙捲煙「黑潮」易名為「鳳梨」、「曙」改名「香蕉」,另雪茄「新高山」變成「仙女」、「能高山」改成「新臺」;清酒「凱旋」變「勝利」、「福祿」成「芬芳」、「特製米酒銀雞」改叫「白露酒」、「老紅酒金雞」改名「紅露酒」、「高砂麥酒」則叫做「臺灣啤酒」等等。
由於來台的國民黨政府中人才匱乏,初期乃留用大量原有的日本技術人員,1945 年10月之前的專賣局職員總數2,168人中,臺籍有641人,約佔3成,日籍有1,527人,佔有7成。後來日本人遭到遣返,咱台灣人本以為可以出頭天了,沒想到1946年後,大量中國人逃難來台,公賣局內乃大幅增聘外省人120人,且位居高階,台灣人民仍因此又嚐到了次等國民的感覺。
楊肇嘉出身台中清水名門,係日治時期台灣民族運動的先驅,終戰後,歷任省府民政廳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他在《回憶錄》裡提到蔣介石派陳儀來台,自1945年10月25日至隔年6月,台灣人民即已怨聲載道,此其因,除通貨膨脹外,接管機構中留用太多的日本人、陳儀獨攬行政及軍事大權,以及只注重接收臺灣的機構和物資、漠視台灣人心中的感受,且一切壟斷,「不但商業都在貿易局和公營的運輸公司手上,就是茶、糖甚至連火柴都是專賣」。於是當時人在上海的楊肇嘉率同6個旅中的臺灣民間團體趕往南京請願,要求國民黨政府「應即時取消專賣與統制,以符國策而解臺民於倒懸」。
228事件時,嘉義是衝突最為激烈的所在,許多出面維持和平的地方菁英人士卻在事件中遭國民黨軍隊未經審判而進行公開處決。這棟公賣局在當時則曾被用來改構為火力強大的砲兵要塞,準備進一步屠殺,其實許多有識者如楊肇嘉等早就預見了遠因,事後國民黨政府派遺來臺調查事件的監察委員何漢文也做出結論說:中央接收臺灣後, 不但未能以最大之努力與鉅量之資本恢復在戰前破壞之企業,解決臺灣同胞之失業恐慌,且轉以專賣獨佔方法,將臺灣之特產如煤、糖、燒碱、食鹽等之銷售,由政府控制,此種中央不為臺灣建設花錢,反自臺灣牟利,自難獲臺灣同胞之諒解。
現在公賣局要改成美術館,嘉義曾有畫都之稱,不過像陳澄波這等國寶級的畫家卻成為國民黨軍隊槍下亡魂,我因為要畫出原賣專局嘉義支局的原貌而遇見228的遠因,想來歷史任何喪失民心的政權,不管經過多久,報應終就到來,無庸置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