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先求有,再求好?/eaton

先求有,再求好?/eaton

以前大家常說:先求有,再求好。我以為,這句話成立至少需要有個前提:那個「有」是建立在正確的方向與根基上,然後透過時間經驗累積,逐步達到精益求精的境地,而不是隨便弄一個應付,不久就要打掉重練,如此下來,長期做不出偉大的成就。技術變革可以不必如此,但社會制度需要如此。

歐洲人經常使用幾百年建造教堂,建造的模式不是不斷打掉重練,而是建立好的根基,然後逐步堆疊落實。去年台灣的房地合一稅新制方向是對的,有所得才扣稅,未來在這根基上修訂標準,就可繼續往前,而不是之前證所稅--與所得無關的莫名設計。這些在在說明「先求有,再求好」的真義:「有」是建立在正確的方向與根基上。

當今台灣因內外部環境變遷,問題層出不窮。所幸民間百家爭鳴,活力十足,批評這建議那不絕於耳。然而,我們除了要求政府廣納善言、督促屏除政治不清明時代的黑箱作業之外,更應要求政府不能急就章,訂出可上下其手或是模擬兩可的制度應付了事,否則好的構想將難以落實,問題也無法解決(教育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

現代自由社會要公平合理運作,要靠四大支柱來支撐:民主的政府、正確的知識、客觀的媒體、以及公正的司法,而民主政治所孕育的創新文化正是上開支柱的磐石,所以深耕建設性衝突的民主文化是台灣必走之路,經濟也才得以永續發展。我個人發現,很多保守勢力不耐於吵鬧的立法院文化,更不屑於立委建議帶小孩到立法院上班的事件,認為那是無聊的小事。很不幸,這些認知,都不能讓民主文化深耕。

最後,要落實好的構想,需要無私的領導人(註)才能竟其功,社會也需要耐心給予領導人必要的創新實驗空間,以調整與證實政策的機會。無私的領導人,才能為整體社會做出貢獻;謙卑的領導人,才能深入體察政府與民間溝通的障礙,從而跨越鴻溝,說服大家往對的方向前進。

註:我們需要良好的領導者。我偏好基督徒作家COLLINS名著:「從A到A+」提到的第五級領導人的特質,或是台灣司徒達賢教授在策略管理提到的「無私」。沒有這些,就沒有好的遊戲規則,就算有好的策略,也不會有執行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