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政府是主角、配角或丑角

政府是主角、配角或丑角

準行政院長林全的文章,道出政府的角色。我在二十七年前開始,在多次的研討會場合碰到他,我的印象是:謙虛、辯才無礙、思路縝密,但務實不失理想。當時,我就斷定他可以為台灣做事(財政部部長任期太短了)。

幾年前轉任世界先進的董事長,想必張忠謀很欣賞他,雖然後來不戀棧,找到更有興趣的路。希望未來他能將台灣陳年不合理的事導正,並開創新局。
……………
政府是主角 配角或丑角

林全

發佈於 8 月 4, 2012

有人相信,小政府有利於經濟發展;也有人相信,大政府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恐怕沒有人相信,無政府有利於經濟發展。故經濟學者對政府角色大小,雖然頗多爭議,但很少人會全盤否定它的經濟角色。關鍵應該在政府的效能如何?或者政府的競爭力如何?

理論上,政府的效能愈高,愈有機會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主角,這時候主張大政府就是對的;否則,政府就只適合當配角;再等而下之,就可能成為丑角。

但實務上,很少國家的政府運作是有效能的。政府效能通常難以媲美私人企業或家庭。因為政府部門太龐大,管理制度太複雜,追求的政策目標也太多元。這些特質都不利於政府效能提升。所以政府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角,往往是短暫的偶然。常態下,政府總是掙扎於經濟發展的配角和丑角之間。

政府如果是配角,對經濟發展多少還是有貢獻。就怕成為丑角,那就要拖累經濟發展了。要避免成為丑角,就得設法提升競爭力。國際評鑑機構將政府競爭力列為國家競爭力指標,不是沒有道理。

我國政府競爭力指標一向落後其他經濟指標甚遠,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隱憂。其中可以檢討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權責不分、透明化不足、收賄、官僚作業、財政赤字等等,不一而足。當然也包括政府預算浪費,經費未能用在刀口上。

檢討台灣的政府效能不彰,歸根究底多與制度因素有關。因為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社會從威權走向民主,但政府體制和運作方式,則大多仍停留在威權時代,未能跟著改變。

中央與地方權責劃分不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蚊子館?為什麼一再被颱風或大雨沖毀的治水工程有這麼多?為什麼財政愈差的地方政府,反而發給愈高的老人年金或津貼?這些現象都和中央與地方權責不清有關。

報賬制度則是另外一個不顯眼的例子。從過去的總統國務機要費、首長特別費,到目前學術機構研究計畫經費等,這些因為報賬制度衍生的「弊案」,都和過度依賴發票報銷有關。其他行業應該也有類似的「歷史共業」,如果不及時檢討制度,這類「弊案」還會繼續為社會帶來傷害。

上述兩個例子,是政府制度未能現代化與效率化的冰山一隅,其他需要檢討與改革的政府制度還有很多。政府制度落後,表示未來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值得努力開拓。

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是追求經濟發展最可靠又有效的途徑。如果競爭力不能提升,奢談FTA,或寄望他人讓利,以為經濟繁榮可期,則可能過於天真。想想台灣的當務之急,別讓政府成為拖累經濟發展的丑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