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台灣歷史博物館曾展出米勒的畫作。如果到法國奧塞美術館欣賞米勒的畫作是一種幸福,那麼在台灣欣賞16幅米勒的作品,是一種奢華的幸福(其他3幅脆弱,不能海外旅行)。
米勒屬於巴比松畫派,流派屬於寫實主義。這個畫派的畫家幾乎住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莊巴比松,作品主題多為鄉村風景畫,米勒是這個畫派中的重要畫家之一,他最後在巴比松終老一生。
巴比松村:http://citynotes.me/2014/barbizon
米勒的畫作寫實,但並非力圖改善什麼,他認為美術的使命就是愛的使命。他的畫作不嫉妒富裕階級,而是想呈現痛苦在信仰裡面,也是種美善,在苦難的人們反而擁有跟上帝更親近的幸福,這是其他人不能體會的。米勒超越苦難的慈勇,如同天地不息的律動。米勒把生命押在藝術上,將信望愛的理念融入創作,畫裡沒有頹唐、怨憤和求安逸的奢望。
米勒長期處在貧困交迫。1856年,他在一封信寫著「怎麼辦呢?沒有錢付房租,最要緊的是讓小孩吃飽。」1859年畫《晚禱》的寒冬,他寫著:「我們只剩下兩三天的柴,妻子下個月就要分娩,我已一貧如洗,走投無路。」
事實上,米勒可以不必過苦日子。有次他去見畫商,聽見兩位年輕人說話。一位青年指著米勒的畫說,「這畫作者是誰?」另一位不屑地答:「那是米勒,他專畫裸體女人。」話雖刺耳,但真實無比。
米勒當下打定主意,回去後對妻子表明:「如果妳肯答應,從此我不再畫這類畫。日子會比以前更苦,但只有這樣,我的精神才會獲得自由。」妻子盧梅爾是很虔誠簡樸的女人,她信任並支持丈夫的決定。
米勒堅持選擇一條不容易的路,但後來出現《拾穗》《牧羊女與羊群》《晚禱》《春天》名畫,並實現對祖母的承諾:為永恆而畫!他提攜莫內、畢沙羅等後進,晚年傾向印象畫風,關注社會的態度大大影響秀拉和梵谷(很多畫跟米勒同場景)。
參 陳小小,〈為永生而畫的米勒〉,http://a2z.fhl.net/life/life19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