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寂寞拍賣師 / eaton

寂寞拍賣師 / eaton

電影通常會好看,是因為神秘感。該片導演的「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跟「寂寞拍賣師」三個文本,創作者的潛意識都隱藏神秘暗流,而主角都有自囚的傾向。

神祕感普遍存在於人世間。哲學家維根斯坦曾說:「在語言不能說明處,我們應該選擇沉默。」因此,有些意義只能感受,最多只能求語言的詩意。然而,飽讀詩書的人聽不進去維根斯坦的話,經常自信地以為,理性邏輯甚至外部經驗或自身體驗,能讓自己清明,免於走錯路,卻忽略人的本身沒有規則可言。

所幸,經上說,萬事互相效力,萬事包括好事、壞事,所以「有缺陷的靈魂」在「某種虛假與殘缺中才能得見,反而讓人更接近永恆」是可能的:當事人靈魂缺陷,反而驅使他追尋神祕感,其結果揭露原本隱藏的自我(只是有沒有必要如此跌跌撞撞而已)。

然而,萬事是互相效力,但若有從神而來的真理、保守與經歷,在試煉的過程之中,才能活得自在與篤定(真理使人得自由)。不然,很可能像拍賣師一樣,天真執著地認為,在膺品中發掘真實才能稱得上愛情;在感覺情境有異時,依舊不抽身回到現實,卻選擇往黑暗裡去,以為洞口的彼端有光明,結果走向悲傷的虛無。

有人說,人的煩惱之源是:「放不下、看不透、忘不了、想不開」要解開這個結,或許這齣電影可以提醒大家思考:哪些路是不得不然,無須嘆息,說不定還可以感恩;哪些路是冤枉的,可以避免等等這類問題。
…………………..

拜讀王兄(上)(下)精闢解說,看該片的「神祕感」似乎消失了!(佩服,握拳)

人世間不乏類似的故事,而且都有「真克雷兒」直接或間接道出真相。依我的觀察,從當事人對「所有客觀及主觀的真相之間是否具一致性(A:一致,B:衝突)」與「預期情勢是否反轉(C:會,D:不會)」,可以將「類佛吉爾」分為五種人:
第一種(A+D),很快醒悟自己被騙了(新聞常上演);
第二種(A+C),無奈等待,可能是自作多情,可能是春夢一場(相親結婚的故事);
第三種(B+C),一直懷著盼望,癡癡地等待「贗品中的真實」成真(台灣某女博士的錢被騙光了,但一直以為她的男友是美FBI主管,因任務在身還無法娶她,雖然情治單位已證實是騙局);
第四種(B+D),會醒悟,慢一點,但也失去盼望(電影海角七號那位日本人的情人)。
第五種(B+在C/D間拉扯),半信半疑久了,若未能脫身,可能精神崩潰(佛吉爾);

我以為,基督徒的信是:「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得益處」,而萬事包括好事壞事,所以可以學習做第六種人(A/B+C/D):承認自己的智慧有限,所謂真相可能是「真實」,也可能是「贗品」,好壞只在某個時點,然而在神裡面,都只是萬事之一,情勢也可能隨時反轉,但最終會互相效力帶來益處。而益處何時出現,如同基督何時再來,誰也不知道,但肯定會出現(甚至我們到了天上才出現)。如此,我們在持守盼望之餘,保持清醒、安穩與安息,隨時隨在都得了保羅的秘訣。謙卑接受(A/B+C/D),或許就是接受王兄提到的「神祕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