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我國教育體制及方式的問題/eaton

我國教育體制及方式的問題/eaton

陳方隅先生這篇「動搖國本的教育危機—從台灣枯竭的海外人才庫談起」意旨是,我國的教育體制及方式培養不出具備競爭力的人才,造成海外人才庫枯竭與學術界出現斷層,這將導致「國安危機」,而癥結是:

1.台灣留學人數減少,畢業後在海外找到教職的人愈來愈少,政府補助能力遠低於中韓等國;
2.維護傳統考試和填鴨教育的家長們。(筆者認為可能是華人社會的光宗耀主心態);
3.教育體制掌舵手的心態與作為,只會教訓年輕人是空心世代、不孝順、灌輸大中國思想;
4.學生怕答錯怕丟臉的心理,被標準答案和同儕束縛;
5.社會崇尚讀書高的風氣,學生的經歷單一,不像美國要求個人安排學習機會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提出問題癥結在於:社會崇尚讀書高、學生怕錯、體制掌舵手與家長的心態,王道維教授為這篇在臉書更深入提出:「大人們自求多福、只想子孫顧眼前小利益而求溫飽、卻沒有真正的大戰略有關」,這些都沒錯。然而,這些不是已指涉多年了?除了批評體制可以升壓外,指涉這些並沒改變甚麼,顯然還有環節或認知上出了問題。

在此,我分享個人不同見解之處。

台灣高峰期留學人數約5萬多人,2015年3.4萬,然台灣前段班大學不乏優秀教授,開出那麼多碩博班,自然會吸收學生留台,因此出國的潛力並沒有減少(碩博人數結構未討論)。

再者,姑不論海外學術人才庫是否相對全面枯竭,作者直指海外學術人才斷層導致國安危機的說法是否恰當,需要澄清。例如,國安危機的操作型定義是甚麼?若從產業發展來看,台灣優秀創業家大多沒讀博班;日本2015年留美只有1.9萬,甚至比台灣2.1萬少,日本豈不更枯竭,更有國安危機?作者的觀察是台灣原本相對弱勢,且競爭激烈的社科領域(且侷限於政治學),其他領域呢?

我以為,這個議題至少還有三個底層的原因:

1)單向灌輸觀點:長期以來,有識之士或掌權者未「正視及處理」學生、家長憂心所在,只是單向向利害關係人灌輸觀點,跟傳統老師上課一樣。講白一點,這也是某種程度的執行力不足;

2)理想實踐者只能自力更生:願意將自己獨立思考的理念付之實踐的創業家幾乎沒有社會協助,創業失敗了,只能自己承擔惡果,如此自生自滅,我們如何批評他們「沒有野心,自求多福、只求小利益」?就算是已成功的創業家,害怕成就化為烏有的心態也是經常存在。社會需要更細緻的機制處理這些問題。

3)社會溝通能力嚴重不足:民眾一面要政府大有為,另一面要充分自由,或是防弊心態濃厚(不信任),加上一些無理的民粹興風作浪(包括部分學者為批評而批評,或自以為是),很多新興創意的作為未測試前就無疾而終。例如,最近民進黨提出政府基金投資策略產業,以點燃民間投資之火,但隨即引起不少人批評:投資會失敗、政府支持不一定要給錢…..等等。殊不知,不同人做相同的事,作法、公開程度及成果可能大為不同,何況眾多創業投資只要成功一件即可。沒有檢驗相關機制是否妥當就斷言失敗,又如何企求政府有「大戰略」?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8/88914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