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台灣匯率貶值政策第四講: 匯率貶值政策與盈餘繳庫

台灣匯率貶值政策第四講: 匯率貶值政策與盈餘繳庫

陳旭昇(2016) , 台大經濟系

圖 1 中畫出台灣央行繳庫盈餘 (CBTOG) 以及央行繳庫盈餘占總繳庫盈餘比例 (RATIO1), 而圖 2則畫出台灣央行繳庫盈餘以及央行繳庫盈餘占中央政府決算歲入比例 (RATIO2)。我們不難看出, 自從 2002 年之後, 央行繳庫盈餘逐年攀升, 2002 年繳庫 1,200 億元, 2009 年的繳庫盈餘高達 2,380 億元, 2010 年後均在 1,800 億元以上。

在此同時, 央行繳庫盈餘占總繳庫盈餘比例以及央行繳庫盈餘占中央政府決算歲入比例也不斷攀升, 央行繳庫盈餘占總繳庫盈餘比例從 33.24% (2001年) 增加到 85.66% (2014年), 且從 2005 年開始, 該比例就一直維持在 80% 以上。而央行繳庫盈餘占中央政府決算歲入比例從 4.43% (2001年) 增加到 10.43% (2014年) 且從 2003 年開始, 該比例就一直維持在 10% 以上, 2009 年時還曾高達 15.32%, 這顯示出近年來, 央行開始在政府的財政收支中扮演極為重要之角色, 成為政府歲入重要來源。

中央銀行的任務為穩定物價與維持金融秩序, 以龐大盈餘挹注國庫絕非好事。首先, 政府歲入應以來自經濟實質面的稅收為主, 不該仰賴透過金融資產操作而來的央行盈餘。當央行繳庫盈餘高達政府歲入之 10%, 顯現政府財政健全性之不足。再者, 央行追求盈餘可能會扭曲其貨幣與匯率政策。

根據央行 2004--2014 年的財務報表 (損益表), 我們將利息收入與匯兌收益佔總收入比例 (RATIOR) 以及利息支出與各項提存佔總支出比例 (RATIOS) 分別畫在圖3與圖 4中。我們可以觀察到, 平均而言, 利息收入 (主要是外匯存底之孳息) 與外幣兌換利益佔央行總收入的 90% 以上, 是央行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其支出主要為利息支出 (沖銷成本) 與各項提存 (主要是兌換損失之準備), 約佔總支出的 95% 以上。

央行有如下幾種方式增加盈餘:
(1) 買進外匯, 累積外匯存底, 一方面創造利息收入, 一方面低估新台幣幣值,營造帳面上的外幣兌換利益。
(2) 減少沖銷金額, 以及
(3) 降低利率, 減少利息費用。

因此, 央行為了達到其盈餘目標, 就有誘因採取匯率貶值政策, 使其收入增加, 同時採用寬鬆貨幣政策, 使其支出減少。劉彥汝 (2012) 利用台灣的資料發現, 央行的政策可能會為了達成繳庫盈餘的目標而改變。此外, 該研究進一步發現, 1998 年後繳庫盈餘對台灣央行政策執行的影響更加顯著。

簡而言之, 我們認為獨立執行貨幣政策既是中央銀行的權利, 同時也是央行的義務。央行應該體認自己對於經濟體系的重要責任, 不該捨本逐末, 意圖追求盈餘。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一如前述, 央行想要增加盈餘的主要方法, 一是增加利息收入, 一是減少利息支出。央行大量買匯可創造利息收入, 而中央銀行享有鑄幣特權, 得以直接發行本國貨幣購買外匯資產。

由於貨幣發行成本極低, 央行累積外匯存底無異於向大眾課徵鑄幣稅 (seigniorage) 去購買外國資產。此外, 為了減少利息支出而採取低利率政策, 其效果等同於央行對一般存款大眾課稅。簡單地說,央行的繳庫盈餘猶如稅收, 央行繳納大筆盈餘, 貌似資產投資操作得宜, 實則是連續剝了人民兩層皮, 向國民徵了兩次稅。

(作者為陳旭昇, 台大經濟系教授)

參考文獻
劉彥汝 (2012), “ 繳庫盈餘與央行的貨幣及匯率政策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