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事≠上帝的審判
幫助憂鬱患者走出陰霾 基督徒可用「三要說」代替「三不說」
2016/01/26 編譯 / 邱子雰 美國報導
有時基督徒真的很難為,信仰教導我們要活出「基督生命榜樣」和「誠實」的平衡生活,但平衡這兩者並不容易,因為要活得彷彿未曾遇過真正問題那般,就稱不上是「誠實」行為,但若世人看不到基督徒有喜樂生命,就不是好見證,這確實很兩難。
據美國「國立心理健康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 NIMH)估計,2012年至少有1,600萬美國成人重度憂鬱發作,約佔總人口的6.9%;據「世界衞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研究,全世界更有約3億5千萬人深受憂鬱症之苦,2008-2010年間的其他研究並顯示,美國年輕族群罹患重度憂鬱的比例高達8%,且女性較男性更易罹患憂鬱症。
絕不低頭 支持患者倚靠信仰、對抗憂鬱
事實上,許多基督徒與一般未信者一樣,都在與憂鬱對抗,只是當一名基督徒陷入憂鬱境地,並停止嘗試尋求上帝力量去勝過它時,就會成為問題。
有些基督徒不相信主內肢體也會得憂鬱症,致使在發現有弟兄姐妹身陷憂鬱狀態時,往往會說出一些「審判」他們的話,甚至定他們的罪。
但翻開舊約聖經約伯記,可發現約伯也陷入憂鬱光景。約伯記七章11節:約伯說,「我不禁止我口,心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 在那段日子,他身處極大痛苦中,並因夢魘而夜不成眠;他失去所有的兒女和財富,連健康也失去,任何人在此種情境下,得到憂鬱症是很正常的,但我們看到約伯並未向它投降,而是起來與之對抗,藉著不住禱告,最後上帝回報了他。
面對現在身邊日益增多的憂鬱症患者,甚至是我們的弟兄姐妹,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該說些什麼,又該說些什麼來回應、幫助他們呢?
壞事≠上帝審判 面對患者謹守「三不說」
以下提供不該對憂鬱症患者說的三句話參考:
一、克服它
若只需「克服」憂鬱症就可痊癒,那麼大多數的人必定可以站起來、並擺脫它。但問題並非如此容易,這也是為何有這麼多人會吸食危害身心的毒品,因為他們無法「克服它」。再者,這麼說會讓患者感覺受到侮辱,似乎影射其得憂鬱症是「不應當的」。
二、就因為你犯了罪,所以才得憂鬱症
這句就是約伯的朋友對他說的話,但最後,我們在約伯記四十二章中看到上帝告訴以利法:「我的怒氣向你、你的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即使約伯有憂鬱症,甚至友人也錯看、且錯誤議論他時,在神眼中,約伯依然是公義的。
即使清楚他人的憂鬱是因罪而得,也應該等候適當的時機說出,畢竟在「錯誤時機」說出「正確的事」,可能會使憂鬱患者關上這扇可以「得幫助、進入悔改境地」的機會之門。
三、因為你沒信心,所以才得憂鬱症
在某些圈子裡常出現擁抱「錯誤神學」的傾向,意即若一個人不富有、不快樂、不成功,那是因為沒有信心造成,對他們來說,要擁有這些富有、快樂、成功,才能表明上帝的賜福。
然而,依然有很多褻瀆上帝的未信者,他們過著富有、快樂和成功的生活,相反的,若依世界的標準來看,也有很多忠心敬虔的基督徒是貧窮、不成功,有時甚至並不十分快樂。
約伯記第七章中,可看到以利法擁有一套信念系統:「壞事代表上帝的審判,好事是上帝的祝福」。但生命可不是這麼簡單,當我們面臨艱困環境時,信仰提醒我們,上帝祂永遠不離棄每個人;並且祂總會翻轉四圍的人、事、物為我們效力。這才是真的信心!
關懷同理憂鬱患者 記得持守「三要說」
當面對憂鬱症患者時,我們可以這麼說:
一、我正為你禱告
禱告是大有權能的工具,它涵括所有一切。我們為憂鬱患者禱告,要比我們對他說話的果效強過百倍,並且當他知道你是如此認真的關懷其情境、並為其禱告時,他的心必因此受到安慰。
二、如果需要找人談談,記得打電話給我
很多時候,我們靠著談話,大聲將自己的問題傾吐出來,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其中最大的安慰是,有人可以聆聽我們的傾心吐意,並且不會審判、定我們的罪。
從聖經中可以看到,許多時候甚至連約伯都意識到自己說的話過於誇大及過分,如同約伯記六章26節記載,這並非約伯朋友們過去所看到的他,他們知道約伯所說的話,並不代表當下的意思,然而,他們卻失去了同理心,竟用約伯所說的話與他辯駁,基本上,這樣並非值得信賴的朋友。
三、上帝與你同在,即使你現在感覺不到祂
我們可能都知道這是真實的,「上帝不會離棄我們」,但有時我們都必須被提醒。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驗,你的腦袋裡明明知道上帝就在那裡,但你的心卻起了疑心,只因你感覺不到祂的存在?禱告時、敬拜時,甚至連讀聖經時,你都感覺不到祂,似乎天堂變成銅牆鐵壁,且上帝轉身不再眷顧你一般。
但上帝並未轉身不顧你,天堂也未變成銅牆鐵壁,這只是因為我們並未傾聽自己的心,而僅靠意識選擇相信祂的話語。唯有真正的朋友會用上帝的應許來安慰我們。
最後,我們應謹記,憂鬱並非上帝的旨意,正如上帝的旨意並非要約伯繼續停留在如此艱困的情境中一樣。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明白,有時憂鬱是我們因應艱難時刻的正常反應,那麼,學習如何正確回應、支持,甚或幫助罹患憂鬱症患者,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