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葉丙成:人生勝利組,誰說了算?

葉丙成:人生勝利組,誰說了算?

教書十年,每年看到各校辦畢業典禮時,我心裡面總想著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台灣,所有學校畢業典禮的演講貴賓,背景都好像?企業家、知名學者、官員……先別誤會,我對這些在企業、學問、政治領域努力而很成功的前輩都很尊敬。他們願意和青年學子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個人非常感佩。

只是我總想著,為什麼台灣的畢業典禮很少邀請這些類型以外的演講貴賓呢?
其實這個現象,某種程度也反映出我們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並不是很多元。在許多人的眼中,成功不外乎賺大錢、做學問、當大官。我們的社會是否能有更多元的「成功」典範呢?

比如,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為台灣而教」協會理事長劉安婷熱血創辦公益組織,為台灣解決偏鄉教育問題,算不算成功?成大教授蘇文鈺每個週末不辭辛勞去偏鄉教孩子寫程式,幫助他們自立,算不算成功?南投名間國中校長林紹湖、頭社國小校長洪旭亮花了近十年,把台灣教學最有想法的數千位老師集結起來,形成台灣最大的「教育噗浪客」社群,影響了更多老師在教學上力求精進,算不算成功?

台灣教育的一大難題,在於這個社會許多人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因此很多孩子被迫走一樣的路。

成功的定義不應該有絕對標準。每一個人都該形塑屬於自己的成功,並努力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在學生即將畢業離校之際,何不給學生看到更多其他類型的典範?讓他們更有機會去思考,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更甚者,我們還可以問,誰說畢業典禮只能請「成功」的人來演講?一個曾失敗過又努力爬起來的前輩,他的經驗分享很可能給學生更多彌足珍貴的啟發,這樣的好講者,不請嗎?

二○○八年,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作家J. K.羅琳;二○一一年,美國賓州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演員丹佐.華盛頓;二○一五年,美國羅格斯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歌手邦喬飛。前陣子報載,二○一六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邀請了麥特.戴蒙演講。

期待有一天,台灣許多指標性學校的畢業典禮,能看到更多其他類型的講者,跟學子分享他們人生寶貴的一課。讓我們的下一代對「成功」的定義,能開始有更多元而寬廣的思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