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解決之道:將人力資源導向有益本土的產業發展,才是身為公民無法脫卸的責任。
………………….
大企業都在中國叫貨導致悲劇的產業環境──台灣輸的不是經濟,而是「政治」
http://buzzorange.com/2016/01/13/political-issue/
by: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2016-01-13 經濟
文/蔡松伯
在台灣,政策如同影星八卦一樣,時常吹起旋風,但又隨即變成「中風」,胎死腹中的政策數不勝數。如果說前兩年的經濟政策流行的是「自由經濟」,那這兩年流行的就是「分配正義」。某些只知討好選民的政客,選舉時又繼續跟風,端出抄好、抄滿的政策牛肉。但如同學校老師常說的道理,寫報告抄的好、抄出自己的風格,那叫創見;但抄的前後邏輯不通,又錯置情境,就是抄襲兼錯譯。
為什麼經濟政策會失敗?
筆者認為,台灣許多學者與政策制定者,對本土很沒信心,因此從國外照搬許多名詞回來,希望透過經濟「學人」,改善本土問題。有心改革雖是好意,但好心做錯事的狀況倒也不少。例如馬英九政府提出的「粽子理論(trickle down)」,認為粽子一拉就是一串,大企業獲利,中小企業、上班族也將跟著受惠。
其實從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並不能說錯,但事實上這套理論成立的前提是,產業的上下游都在同一個國家內。上層企業的持續海外獲利,可以使本國小供應商繼續獲得訂單,進而穩固就業機會。但目前台灣的現況是,我們的大企業都在中國叫貨。
以台灣目前電子業的三角貿易體系,本土接單、中國生產,上游台資大企業即使好不容易壓制紅色供應鏈,其經濟果實也不會支持台灣下游的中小企業,無論你怎麼減稅補貼、產創優惠都不會改變這個國際分工體系,徒然減少政府稅基而已。
而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中小企業成為經濟衰退的替死鬼,要繳的稅一毛都跑不掉,還要負擔台灣本土大多的工作機會,他們同時面對來自中國的低價競爭,以及青年低薪批判的夾擊,卻缺乏技術升級或海外展點的政策支持。為何 2015 年台灣選舉風向變化如此之大,絕對與這些錯誤政策的影響脫不了關係。
我們真的需要什麼樣的分配正義?
而近年來開始興起分配正義,其實起於歐美學界對於經濟發展的反思,蔡英文則是趕上潮流,將此概念結合近年台灣社會的貧富不均,贏得青年目光。但發展不均(inequality)的討論始於兩種情境,第一種是當經濟高度發展時,成長的果實過度分配在少數的富人或菁英階層,而大多數付出勞動力的受薪階級,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報償,接連出現內需市場縮水、稅基不足等現象,而受薪階級因無法投資下一代,形成整體社會的勞動力技能無法提昇,造成產業升級的失敗,國家也無法因應全球化的競爭衝擊。
阿根廷從前十大富有的國家,因為沒有平均分配經濟果實,在農業出口因戰爭而衰退後,形成強大的階級矛盾,最後只能靠軍政府壓制民粹主義,成為負債最高的國家之一。
r
第二種情境則是來自政治制度的失敗,過度集中權力的政府或獨裁者,積極榨取資源並以計劃經濟進行國家建設,雖然短期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成長,但由於極權政治制度必然帶來領導小團體,以及任命親信控治國家重要產業,導致長期的經濟發展不均,部份產業領先全球,但基礎建設卻是後段班。也因此衍生出恩惠侍從主義(clientelism),黨國親信與地方派系「上下交相賊」,經濟果實被控制在少數人的手中,造成長期經濟資源錯置,形成嚴重的貧富差異。
但台灣剛好處於第三種情境,融合上述兩種情境的問題。我們雖然自稱民主國家,卻從未經歷轉型正義,執政黨依然可以安排親信與退休高官,到許多控制重要物資的國營與黨營事業,甚至在兩岸經貿談判時,允許黨國商人干預過程。當台灣錢淹腳目時,沒有人會注意侍從主義對於經濟發展的資源錯置。但在景氣循環處於低點時,這些繼續享有政府恩惠的產業,就成為台灣人夢寐以求的避難所。
於是我們的學子菁英寧願準備公職考試到心神異常,也不願意貢獻創意爭取創業。而企業寧願被動盲從中國的經濟計劃,也不願去思考如何運用廉價高學歷人力,成為企業在技術創新與海外拓展的利器。
台灣輸的是政治
整體來講,民主化雖然使台灣很難回到威權時代,但當政治制度沒有鼓勵企業或人民對外迎向挑戰時,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就會成為民間容易選擇的選項。於是,國考優先論形成人力錯置、企業外移又造成人力閒置,在雙重打擊下形成產業升級困境、勞動力低薪,與第一種情境的結果類似。
因此,台灣人輸的不是經濟,反而是政治。
回到一開始談到的政策流行,當政府想要學別人搞自由貿易或分配正義前,我們先要思考自己輸的是經濟還是政治?民主不是選完政治領袖就結束了,如何監督執政者履行選舉承諾,改變威權時代留下的侍從體制,將人力資源導向有益本土的產業發展,才是身為公民無法脫卸的責任。
(本文由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經濟學人、政治輸人,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bryan… CC licens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