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DRG制度 / eaton
對於大家批評DRG制度,我的疑問是:
1.健保署有分很多種情境計費,同病同價的講法會不會過於簡化?
2.很多人說DRG制度是為降低成本,會不會言過其實?就已實施401個項目,依健保署統計,在414家醫院中,有326家醫院獲得的給付增加,86家減少,2家無影響,如此能降低成本嗎?再者,減少的那86家是碰到重症,或是技不如人造成的?我們一昧反對,會不會助長那些落後醫院?
3.健保署提供2014年統計資料,住院天數下降3.7%;出院後同日轉至他院比率為0.7%,下降12.3%,而3日內再急診率則為2.1%,也下降7%,另14日內再住院率為3.8%,則下降6.9%,顯示疾病照護成效進步。這個統計有問題嗎?
4.我同意不應實施不恰當的制度,但不能只挑某項批評,甚至反科學不提實際參考數字,這樣永遠沒有改革的一天。依我個人觀察,大型教學醫院故意做不必要的檢查,故意拉長不必要的住院是經常的事,不做DRG,請問有更好的做法嗎?
本制度已實施401項,新的制度也不是全面實施,總費用預計占所有住院費用58%。我以為,這種制度實施的代價不高(不像開放中資的不可逆),再試試看又何妨,不然我推斷,新政府上台恐怕也不能做甚麼新事?
………………..
有位醫護人員提出看法,照登如下:
前一句說不能反科學不提實際參考數字,下一句說『依我個人觀察』,大型教學醫院故意做不必要的檢查,故意拉長不必要的住院是經常的事。如果要講科學,根據證據力量(Strength of Evidence),最低等的Leve lV是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搭配您第一句聲明的『我不是專家』,很抱歉,您的觀察從科學的證據力來說根本不入流,毫無參考價值。
至於您還要問是給付增加的醫院技不如人嗎?是統計有問題嗎?許多反對的意見開宗明義都告訴你,這會增加醫療人球,只要病情過於複雜,鐵定知道會超過DRG給付金額,就會以能力不足為由,要求其轉診至不能轉診的醫學中心、或有不忍病人受苦的醫師手上。這些無奈承受的醫院就是你用輕蔑的口氣懷疑是否技不如人的醫院。
我只收輕症(會賺錢)的病人,帳面上出院當日轉至他院比率、3日內再急診率、14日內再住院率當然好看,原本不好看的數據早就被踢出統計的母群體了。這跟DRG一樣,不是未來式,是現在進行式;同時也是目前大部分擔憂的聲音。所以很明顯地您根本對DRG上路後的狀況毫不瞭解,也沒有參考任何一篇反對意見,只是看著健保署為自己辯護公布的數據就照單全收。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還好我們不是活在他統治下的國度,沒有調查也能發言的。
………….
我的回覆
感謝您的回饋。我回覆您的見解。
1.我認為,自由是普世價值,毛澤東是極權主義者,他的話只能聽聽。去年訪台的哈佛法學學者桑思汀(Cass R. Sunstein)在中研院法研所的一場講座:極端主義與言論自由(Extremism and Freedom)提到言論自由的四大價值,我認為那些價值所帶來的正面效果高於負面,所以恕不認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類的講法。再者,我的發言採用疑問句:當虛無假設的命題,提供大家檢定,若可以拿出證據否定,我的結論就有問題,用意如此而已。
2.我不是這個政策領域的專家,閱讀的資料又很有限,為什麼還要發表看法?因為我讀到的反對意見都沒有針對官方的說帖提出質疑,只是一昧講醫療人球(註),反倒是官方提出解釋沒有人球問題。經驗告訴我,這類的對談沒有對焦,如何能讓官方退讓?如此能解決問題?
註:您提到官方統計資料不是來自母體,只適用於輕症,所以官方資料說服力當然不足,甚至可能有問題,這我之前不知道。
DRG政策的討論,我建議參考桑思汀名著:《推力》及《剪裁歧見》。書裡面的討論都涉及到「如何打造一個更好的政府機制」:以最少的成本和風險,獲得最佳的效益。為達到這樣的目的,政府必須做出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有了嚴謹的政策分析模型,輕症重症的效果都可以反映出來,而不會像現在主管機關拿輕症證據,醫界講重症的人球。
台灣的醫療人員很優秀,要進行DRG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或許不難,問題在於模型裡的參數要嚴謹及完整,不然也會落入效度信度的問題。這需要多聽大家的意見,而不是某些專家自以為是,因為專家不盡然知道所有的參數、參數間的交互作用,以及時間落後效果。台灣過去專家的話之所以不能全然相信,自傲不謙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提到:「大型教學醫院故意做不必要的檢查….」云云,我可以同意:「我的觀察從科學的證據力來說根本不入流」,但我不同意「毫無參考價值」,因為那些觀察是我個人在兩家台北市排名前面的大型教學醫院的親身體驗(小型醫院不就更令人擔心?),若那些考量不納入模型分析,很抱歉,我只能說,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只是另一場「數字遊戲」而已。
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余杰: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
余杰: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
「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這是余杰兩年前寫的文章。文末他提到,比「同文同種」具有更高價值的,是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這擺在極權的天秤,我以為是恰當的。
雖然這篇文章是在反駁彭明輝教授的《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但是現在中國的問題比余杰的描述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過去兩年住在台灣的人,也不會同意,大家只關心經濟。
此外,我很訝異,彭教授以前不看好中國的,怎麼變了?是因為有新證據,或是沒有中心思想造成的?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743?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socialnetwork
…………………..
在台灣《蘋果日報》讀到彭明輝教授的大作《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大跌眼鏡。這位有相當學養和影響力的學者,對兩岸問題──尤其是中國現狀,瞭解程度居然如此淺薄和荒謬,其論點與國際主流輿論的立場以及中國普通民眾的感受格格不入。彭教授雖然是劍橋畢業的博士,但他的專業是工程技術,遠離社會人文,一旦脫離其專業領域,其議論便有可能違背常識、甚至還不如一名普通大學生高明。
作為台灣知識分子,對台灣的現狀作出反思和批判,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在地」知識分子的職責與使命所在。但是,犯不着在自我批評的同時,一味美化和羡慕中國。正如美國知識分子可以天天挑美國社會的毛病,但他們從來不會認為北韓是美國效仿的對象。如果這在台灣知識界是一種普遍的認知,讓我不得不深感憂慮。
不要艷羡那艘老鼠紛紛逃離的沉船
彭教授認為,「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只有民生的競賽是真的」。這個論點可靠嗎?如果沒有民主自由,沒有人權保障,民生就是空中樓閣。
希勒拉當年解決民生問題可謂不遺餘力,在當時的歐洲國家中,德國的工人最早實現家家有汽車,還能享受免費的度假療養。但是,在納粹統治之下,今天統治者可以賞賜你一個麵包,明天卻可以將你關進集中營,你願意過這樣的日子嗎?
彭教授生活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民主自由對他而言,就像是空氣一樣,不需要特別加以強調。但是,在極權主義的中國,民主自由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有那麼多人因為爭取基本的公民權利而被捕下獄。彭教授卻以民生為唯一指標,漠視民主和民權,與共產黨的觀念不謀而合:「人權就是吃飯權」。
在彭教授筆下,中國在全球一枝獨秀,中國人似乎生活在天堂裡。他認為,中國的文創產業發展比台灣更積極而迅猛,「未來台灣的第一流人才或許將紛紛為大陸所用」。他又認為,「當台灣的電子媒體激情地在操弄統獨與省籍情結,並且在新聞報導上無腦化時,有檢查制度的大陸媒體卻供給民眾遠比台灣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這些看法與龍應台此前的言論如出一轍,卻完全與事實不符且有悖基本邏輯。
沒有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術自由、新聞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國,怎麼可能有生機勃勃的文創產業?被共產黨壟斷的媒體,從事的是愚民洗腦的工作,即便有大量的國際新聞報導,其目的也是煽動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
比如,伊拉克戰爭時,央視誇耀說,薩達姆政權固若金湯;利比亞內戰時,央視再次為獨裁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卡扎菲(Muammar al-Gaddafi 註:台灣譯為格達費)鼓勁。這樣的報導既不「優質」,也不「豐富」,正如中國的網民們所嘲諷的那樣,中國官媒的新聞報導給受眾的印象永遠是:「中國一片光明,西方一片漆黑,中國人民幸福快樂,中國領導人忙忙碌碌」。
彭教授擔心中國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台灣人紛紛移民中國,這是杞人憂天、無稽之談。陰霾籠罩、毒奶粉肆虐的中國,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我從未聽說全世界人民都爭先恐後地移民中國的消息,反倒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了逃離的念頭。
德國《世界報》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 《中國超級富豪成群向外逃》 (link is external)的署名文章,敘述了中國的富豪們紛紛申請移民的情況。報導稱,2009年至2011年,共有6萬多名來自大陸的超級富豪向加拿大申請移民。2011年,駐香港加拿大領館收到的投資移民申請,占當年全球申請總數的86%,而99%在香港提交的申請是來自大陸富豪。由於人數過於龐大,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凍結這個吸引全球投資移民的項目。《南德意志報》也報導說,雖然習近平標榜「中國夢」,中國富豪的夢想卻是「離開中國」。
北京的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2013年指出,有60%擁有百萬美金資產的中國富豪,申請了美國提供給富有投資者的EB-5移民簽證或有相關考慮。文章以知名企業家、「俏江南」餐廳創始人張蘭為例稱,這名連鎖餐廳董事長兼朝陽區政協委員被發現在根本未設籍北京,而是入籍國外,引發中國民眾的不滿。在中國的網絡上,人們普遍認為,富人離開中國就如同老鼠逃離正在沉沒的船隻。
中國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一流人才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相反,中國一流的知識分子,要麼像劉曉波、許志永那樣被關在監獄中;要麼在無奈之下逃離中國,如被中國社科院開除的政治學者張博樹、六四之後曾下獄的憲政學家王天成、被北大解聘的經濟學家夏業良⋯⋯這張名單越來越長。這些流亡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若組建成一個智庫,其水準必定讓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望塵莫及。
從「與狼共舞」到「飛蛾撲火」
中國究竟有什麼奇蹟呢?中國除了錢以外,什麼也沒有,錢也只是被少數人壟斷,而不是被大眾分享。成就「中國模式」的三大因素是:對數億奴隷勞工的殘酷壓榨、對環境的毀滅性破壞以及對能源的掠奪式開發。正是這些中國學者秦暉定義的「低人權優勢」,吸引台商前去彼岸「與狼共舞」,其結果往往是「飛蛾撲火」。
彭明輝教授對中國之「強」五體投地,卻沒有深入的觀察和分析;而在香港民眾那裡,「強國」是一種對中國極具厭惡與極端排斥的蔑稱。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大學演講時,引用當過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論的名言,「強而不暴是美」,委婉規勸咄咄逼人的中共當局。但是,這種規勸會有效果嗎?
中國確實強大起來了。不僅用2000枚導彈對準台灣,而且還要控制整個太平洋。中國2014公佈的軍費開支將達到1480億美元,已經持續10多年的年增長率高於10%。中國目前正在打造一個潛艇艦隊,力求超過美國潛艇艦隊的規模;同時,還準備建成三個航母編隊,發展成亞洲規模最大的海軍力量。
中國不是上門來送禮物的天使,而是窮凶極惡的新興納粹。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批評中國如同納粹德國一樣威脅鄰國,不過,因為菲律賓與香港、台灣之間發生的外交衝突,讓華人世界普遍不願傾聽這一呼聲。
但是,在曾經孕育了希特勒和納粹主義的德國,也有類似的看法。
德國前外長菲舍爾(Joschka Fischer,註:台灣譯為 費雪)在《南德意志報》撰文,在一戰爆發一百週年之際,他把目光投往東方:「回憶1914年夏天,特別引發人們對當今東亞局勢的憂慮。幾乎與歷史書雷同,那裡正聚合著當時那場災難的全部因素:該地區軍備升級,擁有核武器。有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有大國之間的敵對,尚無答案的領土與邊界問題,朝鮮半島衝突,遺留的歷史問題,虛榮心,缺乏合作解決衝突的機制、更別說一體化的機制,一味爭奪權力,彼此充滿不信任。」作者特別指出,中國已經大步流星地走在軍國主義之路上。
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持相似的看法。中國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作家慕容雪村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撰文指出 (link is external),共產黨媒體長期煽動的仇日情緒已經在網絡上充分顯現出來。在鐵血論壇、四月網等「愛國」青年聚集的網站,「殺光日本狗」、「滅絶日本人」之類的話語隨處可見。有人甚至會提議發動一場比賽,看誰先殺死一萬個日本人。
慕容雪村舉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例子說明中國的法西斯化並非空穴來風:2012年,中日在島嶼主權問題上的緊張關係,在中國引發了一系列反日騷亂。西安的事件尤其引人注目,21歲的蔡洋用一把U型鎖砸穿了日系車主李建利的顱骨。在接受採訪時,蔡洋的母親說明了這種狂暴的「愛國」情緒其來何自:「打開電視,大部分電視劇都是關於抗日的。怎麼可能不恨日本人?」
發洩仇恨的對象,不僅僅是近代以來屢次侵略中國的日本,也包括施加頗多恩惠給中國的美國,當然少不了不願意「回歸祖國懷抱」的台灣。中國的那些口口聲聲「剷平台灣」的「愛國」青年,是怎樣煉成的呢?不正是彭教授所心儀的「優質」的媒體和教育的產物嗎?在中國,千千萬萬個摩拳擦掌的蔡洋正在茁壯成長,台灣可以高枕無憂嗎?
台灣知識分子當警醒,並且充當警告眾人「小心火燭」的更夫之角色。反之,倘若知識分子也像見利忘義的商人與政客,如「賣台旺中」的郭、蔡、連、吳諸人那樣,甘做共產黨暴政的同路人和辯護者,那麼,利令智昏必然導致開門揖盜,台灣的民主自由就真的危在旦夕了。
「同文同種」的幻象與奔向自由的願景
在彭教授的大作中,還有一段讓我感到匪夷所思的話,他說:「看著滯美不歸的老一輩讀書人,甘願忍受種族歧視,在異文異種的地方當二等公民,你就知道:發揮個人才華,以及讓後代看得到未來,這往往比政治地位的平等更重要。但是,站在今日的台灣,你看得到下一代的未來嗎?」
言下之意,美國不是「同文同種」的國度,不是好去處;台灣日漸沒落,沒有多大的希望;而在中國這個沒有民主政治的國家,反倒可以讓人盡其才,反倒可以看到下一代激動人心的未來。所以,台灣人趕緊放下「莫須有」的統獨爭議、對中國趨之若鶩吧。
姑且不論統獨之爭是不是「偽命題」,單看「滯留」、「忍受」等詞彙,就可感受到彭教授字裡行間搖曳生姿的「大中華中心主義」迷思。在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背景下,居然還要遵循這種「父母在,不遠遊」的陳舊觀念,讓我不得不嘆息:這究竟是二十一世紀大學教授的言論,還是兩千年前木乃伊的陳腔濫調?
彭教授內心深處的反美和反西方的思維模式,亦在這個段落中暴露無遺。其實,所謂「種族歧視」、「二等公民」,很多時候是自卑者的「自我受虐想像」。他無比迷戀「同文同種」的生活環境,但是,一個人難道只有在「同文同種」的地方才能發揮其才能嗎?如果「同文同種」的地方充滿極權暴政,它還是一個美好的家園嗎?「同文同種」是一個肥皂泡般的幻象。即便在歐美國家,「唐人」騙「唐人」的事情也多半在「唐人街」發生。
彭教授視之為「畏途」的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只要你足夠聰明、足夠勤奮,你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愛因斯坦在並非「同文同種」的美國,生活得比曾經的祖國德國要好得多。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布羅茨基,在祖國蘇聯被當作「社會寄生蟲」,押往勞改營勞動改造。到了美國這個異國他鄉,布羅茨基反倒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他毫不掩飾自己對美國的熱愛,其實也是對自由的熱愛:「我個人所喜歡的,就是在這裡我能獨自待着,做我能做的事情。我因此無限感激環境,感激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中始終讓我着迷的,就是個人責任精神和個人首創原則。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比本地人更像是美國人。」他奔向了自由,人生因而大放異彩。
華人在美國的生活,並非彭教授想像的那麼不堪。就華裔傑出人士而言,趙小蘭、朱棣文、駱家輝等人在美國經過個人奮鬥,成為部長、州長和大使,他們難道是「二等公民」嗎?多位華裔的諾貝爾科學方面獎項的得主,他們的學術突破都是在美國自由寬容的學術環境中實現的,難道他們在美國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嗎?
獲得美國人文領域最高獎項「克魯格獎」的余英時教授,曾對我說,他的關於中國文化的研究,幾乎全部是在美國的大學中完成的,在美國他並未感到有任何的「不適應」。反之,他對沉淪的中國沒有絲毫的「鄉愁」。一個生命個體,倘若自我的力量足夠強大,根本不必依附於國家、民族之類的「宏大敘事」之上,在天地之間,他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世界人」。
華裔作家哈金也是如此。哈金是美國國會圖書獎得主,是美國最有名的華裔作家。他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在中國生存了29年,這是我個人存在的一部分。我不能說因為它過去了而跟現在沒有關係。但是你又不能把它全背着,會背不動的。對你生活有意義的,就一定要繼續。如果很多東西只能帶來副作用、只能產生壓力、令你的生活艱難、痛苦,那你就寧願不要。因為你到另一個地方生存,就是一個過程。這個旅程當中你不能帶上一切。」
哈金對華人群體中濃得化不開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有深切反思:「我在大陸的時候,常說『中國人是最優秀的』,完全是理想化的人格類型,很有宗教色彩。我們把國家當成唯一的信仰,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別的信仰,國家經常成為我們唯一的、完全的。最後就把國家神話了。」 這段話好像就是對著視「同文同種」為命根子的彭教授說的——比「同文同種」具有更高價值的,是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
毅然選擇離開納粹德國文豪托馬斯.曼有言:「自由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在我看來,這就是自由人與奴隷的差異。願我們以此自勉。
「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這是余杰兩年前寫的文章。文末他提到,比「同文同種」具有更高價值的,是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這擺在極權的天秤,我以為是恰當的。
雖然這篇文章是在反駁彭明輝教授的《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但是現在中國的問題比余杰的描述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過去兩年住在台灣的人,也不會同意,大家只關心經濟。
此外,我很訝異,彭教授以前不看好中國的,怎麼變了?是因為有新證據,或是沒有中心思想造成的?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743?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socialnetwork
…………………..
在台灣《蘋果日報》讀到彭明輝教授的大作《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大跌眼鏡。這位有相當學養和影響力的學者,對兩岸問題──尤其是中國現狀,瞭解程度居然如此淺薄和荒謬,其論點與國際主流輿論的立場以及中國普通民眾的感受格格不入。彭教授雖然是劍橋畢業的博士,但他的專業是工程技術,遠離社會人文,一旦脫離其專業領域,其議論便有可能違背常識、甚至還不如一名普通大學生高明。
作為台灣知識分子,對台灣的現狀作出反思和批判,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在地」知識分子的職責與使命所在。但是,犯不着在自我批評的同時,一味美化和羡慕中國。正如美國知識分子可以天天挑美國社會的毛病,但他們從來不會認為北韓是美國效仿的對象。如果這在台灣知識界是一種普遍的認知,讓我不得不深感憂慮。
不要艷羡那艘老鼠紛紛逃離的沉船
彭教授認為,「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只有民生的競賽是真的」。這個論點可靠嗎?如果沒有民主自由,沒有人權保障,民生就是空中樓閣。
希勒拉當年解決民生問題可謂不遺餘力,在當時的歐洲國家中,德國的工人最早實現家家有汽車,還能享受免費的度假療養。但是,在納粹統治之下,今天統治者可以賞賜你一個麵包,明天卻可以將你關進集中營,你願意過這樣的日子嗎?
彭教授生活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民主自由對他而言,就像是空氣一樣,不需要特別加以強調。但是,在極權主義的中國,民主自由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有那麼多人因為爭取基本的公民權利而被捕下獄。彭教授卻以民生為唯一指標,漠視民主和民權,與共產黨的觀念不謀而合:「人權就是吃飯權」。
在彭教授筆下,中國在全球一枝獨秀,中國人似乎生活在天堂裡。他認為,中國的文創產業發展比台灣更積極而迅猛,「未來台灣的第一流人才或許將紛紛為大陸所用」。他又認為,「當台灣的電子媒體激情地在操弄統獨與省籍情結,並且在新聞報導上無腦化時,有檢查制度的大陸媒體卻供給民眾遠比台灣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這些看法與龍應台此前的言論如出一轍,卻完全與事實不符且有悖基本邏輯。
沒有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術自由、新聞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國,怎麼可能有生機勃勃的文創產業?被共產黨壟斷的媒體,從事的是愚民洗腦的工作,即便有大量的國際新聞報導,其目的也是煽動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
比如,伊拉克戰爭時,央視誇耀說,薩達姆政權固若金湯;利比亞內戰時,央視再次為獨裁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卡扎菲(Muammar al-Gaddafi 註:台灣譯為格達費)鼓勁。這樣的報導既不「優質」,也不「豐富」,正如中國的網民們所嘲諷的那樣,中國官媒的新聞報導給受眾的印象永遠是:「中國一片光明,西方一片漆黑,中國人民幸福快樂,中國領導人忙忙碌碌」。
彭教授擔心中國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台灣人紛紛移民中國,這是杞人憂天、無稽之談。陰霾籠罩、毒奶粉肆虐的中國,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我從未聽說全世界人民都爭先恐後地移民中國的消息,反倒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了逃離的念頭。
德國《世界報》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 《中國超級富豪成群向外逃》 (link is external)的署名文章,敘述了中國的富豪們紛紛申請移民的情況。報導稱,2009年至2011年,共有6萬多名來自大陸的超級富豪向加拿大申請移民。2011年,駐香港加拿大領館收到的投資移民申請,占當年全球申請總數的86%,而99%在香港提交的申請是來自大陸富豪。由於人數過於龐大,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凍結這個吸引全球投資移民的項目。《南德意志報》也報導說,雖然習近平標榜「中國夢」,中國富豪的夢想卻是「離開中國」。
北京的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2013年指出,有60%擁有百萬美金資產的中國富豪,申請了美國提供給富有投資者的EB-5移民簽證或有相關考慮。文章以知名企業家、「俏江南」餐廳創始人張蘭為例稱,這名連鎖餐廳董事長兼朝陽區政協委員被發現在根本未設籍北京,而是入籍國外,引發中國民眾的不滿。在中國的網絡上,人們普遍認為,富人離開中國就如同老鼠逃離正在沉沒的船隻。
中國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一流人才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相反,中國一流的知識分子,要麼像劉曉波、許志永那樣被關在監獄中;要麼在無奈之下逃離中國,如被中國社科院開除的政治學者張博樹、六四之後曾下獄的憲政學家王天成、被北大解聘的經濟學家夏業良⋯⋯這張名單越來越長。這些流亡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若組建成一個智庫,其水準必定讓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望塵莫及。
從「與狼共舞」到「飛蛾撲火」
中國究竟有什麼奇蹟呢?中國除了錢以外,什麼也沒有,錢也只是被少數人壟斷,而不是被大眾分享。成就「中國模式」的三大因素是:對數億奴隷勞工的殘酷壓榨、對環境的毀滅性破壞以及對能源的掠奪式開發。正是這些中國學者秦暉定義的「低人權優勢」,吸引台商前去彼岸「與狼共舞」,其結果往往是「飛蛾撲火」。
彭明輝教授對中國之「強」五體投地,卻沒有深入的觀察和分析;而在香港民眾那裡,「強國」是一種對中國極具厭惡與極端排斥的蔑稱。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大學演講時,引用當過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論的名言,「強而不暴是美」,委婉規勸咄咄逼人的中共當局。但是,這種規勸會有效果嗎?
中國確實強大起來了。不僅用2000枚導彈對準台灣,而且還要控制整個太平洋。中國2014公佈的軍費開支將達到1480億美元,已經持續10多年的年增長率高於10%。中國目前正在打造一個潛艇艦隊,力求超過美國潛艇艦隊的規模;同時,還準備建成三個航母編隊,發展成亞洲規模最大的海軍力量。
中國不是上門來送禮物的天使,而是窮凶極惡的新興納粹。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批評中國如同納粹德國一樣威脅鄰國,不過,因為菲律賓與香港、台灣之間發生的外交衝突,讓華人世界普遍不願傾聽這一呼聲。
但是,在曾經孕育了希特勒和納粹主義的德國,也有類似的看法。
德國前外長菲舍爾(Joschka Fischer,註:台灣譯為 費雪)在《南德意志報》撰文,在一戰爆發一百週年之際,他把目光投往東方:「回憶1914年夏天,特別引發人們對當今東亞局勢的憂慮。幾乎與歷史書雷同,那裡正聚合著當時那場災難的全部因素:該地區軍備升級,擁有核武器。有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有大國之間的敵對,尚無答案的領土與邊界問題,朝鮮半島衝突,遺留的歷史問題,虛榮心,缺乏合作解決衝突的機制、更別說一體化的機制,一味爭奪權力,彼此充滿不信任。」作者特別指出,中國已經大步流星地走在軍國主義之路上。
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持相似的看法。中國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作家慕容雪村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撰文指出 (link is external),共產黨媒體長期煽動的仇日情緒已經在網絡上充分顯現出來。在鐵血論壇、四月網等「愛國」青年聚集的網站,「殺光日本狗」、「滅絶日本人」之類的話語隨處可見。有人甚至會提議發動一場比賽,看誰先殺死一萬個日本人。
慕容雪村舉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例子說明中國的法西斯化並非空穴來風:2012年,中日在島嶼主權問題上的緊張關係,在中國引發了一系列反日騷亂。西安的事件尤其引人注目,21歲的蔡洋用一把U型鎖砸穿了日系車主李建利的顱骨。在接受採訪時,蔡洋的母親說明了這種狂暴的「愛國」情緒其來何自:「打開電視,大部分電視劇都是關於抗日的。怎麼可能不恨日本人?」
發洩仇恨的對象,不僅僅是近代以來屢次侵略中國的日本,也包括施加頗多恩惠給中國的美國,當然少不了不願意「回歸祖國懷抱」的台灣。中國的那些口口聲聲「剷平台灣」的「愛國」青年,是怎樣煉成的呢?不正是彭教授所心儀的「優質」的媒體和教育的產物嗎?在中國,千千萬萬個摩拳擦掌的蔡洋正在茁壯成長,台灣可以高枕無憂嗎?
台灣知識分子當警醒,並且充當警告眾人「小心火燭」的更夫之角色。反之,倘若知識分子也像見利忘義的商人與政客,如「賣台旺中」的郭、蔡、連、吳諸人那樣,甘做共產黨暴政的同路人和辯護者,那麼,利令智昏必然導致開門揖盜,台灣的民主自由就真的危在旦夕了。
「同文同種」的幻象與奔向自由的願景
在彭教授的大作中,還有一段讓我感到匪夷所思的話,他說:「看著滯美不歸的老一輩讀書人,甘願忍受種族歧視,在異文異種的地方當二等公民,你就知道:發揮個人才華,以及讓後代看得到未來,這往往比政治地位的平等更重要。但是,站在今日的台灣,你看得到下一代的未來嗎?」
言下之意,美國不是「同文同種」的國度,不是好去處;台灣日漸沒落,沒有多大的希望;而在中國這個沒有民主政治的國家,反倒可以讓人盡其才,反倒可以看到下一代激動人心的未來。所以,台灣人趕緊放下「莫須有」的統獨爭議、對中國趨之若鶩吧。
姑且不論統獨之爭是不是「偽命題」,單看「滯留」、「忍受」等詞彙,就可感受到彭教授字裡行間搖曳生姿的「大中華中心主義」迷思。在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背景下,居然還要遵循這種「父母在,不遠遊」的陳舊觀念,讓我不得不嘆息:這究竟是二十一世紀大學教授的言論,還是兩千年前木乃伊的陳腔濫調?
彭教授內心深處的反美和反西方的思維模式,亦在這個段落中暴露無遺。其實,所謂「種族歧視」、「二等公民」,很多時候是自卑者的「自我受虐想像」。他無比迷戀「同文同種」的生活環境,但是,一個人難道只有在「同文同種」的地方才能發揮其才能嗎?如果「同文同種」的地方充滿極權暴政,它還是一個美好的家園嗎?「同文同種」是一個肥皂泡般的幻象。即便在歐美國家,「唐人」騙「唐人」的事情也多半在「唐人街」發生。
彭教授視之為「畏途」的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只要你足夠聰明、足夠勤奮,你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愛因斯坦在並非「同文同種」的美國,生活得比曾經的祖國德國要好得多。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布羅茨基,在祖國蘇聯被當作「社會寄生蟲」,押往勞改營勞動改造。到了美國這個異國他鄉,布羅茨基反倒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他毫不掩飾自己對美國的熱愛,其實也是對自由的熱愛:「我個人所喜歡的,就是在這裡我能獨自待着,做我能做的事情。我因此無限感激環境,感激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中始終讓我着迷的,就是個人責任精神和個人首創原則。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比本地人更像是美國人。」他奔向了自由,人生因而大放異彩。
華人在美國的生活,並非彭教授想像的那麼不堪。就華裔傑出人士而言,趙小蘭、朱棣文、駱家輝等人在美國經過個人奮鬥,成為部長、州長和大使,他們難道是「二等公民」嗎?多位華裔的諾貝爾科學方面獎項的得主,他們的學術突破都是在美國自由寬容的學術環境中實現的,難道他們在美國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嗎?
獲得美國人文領域最高獎項「克魯格獎」的余英時教授,曾對我說,他的關於中國文化的研究,幾乎全部是在美國的大學中完成的,在美國他並未感到有任何的「不適應」。反之,他對沉淪的中國沒有絲毫的「鄉愁」。一個生命個體,倘若自我的力量足夠強大,根本不必依附於國家、民族之類的「宏大敘事」之上,在天地之間,他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世界人」。
華裔作家哈金也是如此。哈金是美國國會圖書獎得主,是美國最有名的華裔作家。他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在中國生存了29年,這是我個人存在的一部分。我不能說因為它過去了而跟現在沒有關係。但是你又不能把它全背着,會背不動的。對你生活有意義的,就一定要繼續。如果很多東西只能帶來副作用、只能產生壓力、令你的生活艱難、痛苦,那你就寧願不要。因為你到另一個地方生存,就是一個過程。這個旅程當中你不能帶上一切。」
哈金對華人群體中濃得化不開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有深切反思:「我在大陸的時候,常說『中國人是最優秀的』,完全是理想化的人格類型,很有宗教色彩。我們把國家當成唯一的信仰,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別的信仰,國家經常成為我們唯一的、完全的。最後就把國家神話了。」 這段話好像就是對著視「同文同種」為命根子的彭教授說的——比「同文同種」具有更高價值的,是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
毅然選擇離開納粹德國文豪托馬斯.曼有言:「自由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在我看來,這就是自由人與奴隷的差異。願我們以此自勉。
追昔嘉義火車站前 / eaton
追昔嘉義火車站前 / eaton
很多人都知道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那是大戰期間,盟軍對台北最嚴重的一次轟炸。美軍事先使用空照標明預定轟炸的政府機關、軍事機構,但仍造成三千餘名居民當場死亡,幾乎是之前所有空襲死亡人數的總和,傷者及無家可歸者達數萬人。
其實,據研究,大空襲之前的嘉義最悽慘。美軍在1945年5月1日、11日轟炸嘉義,目標為夷平嘉義市。有一張攝於1945年5月嘉義火車站附近的航空照片(圖),左上方白柱建築物後方(放大看很清楚)是嘉義火車站(就是現在還在用的車站),照片所見的房舍幾乎燒毀殆盡。
大約3個月後,美軍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故事很久嗎?沒有,才滿70年。現在看來,還是感傷不已。
此外,我有三個感想:
1.感謝父母沒被炸死,不然就沒有我。
2.能從那個時代過來很不容易,應該要彼此互助。
3.新加坡當時也是被炸得一大糊塗,為什麼幾十年後街道不是這樣彎曲(我不是指繁華,是指筆直)。很顯然,台灣當時的政府根本沒有把台灣放在心上。
很多人都知道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那是大戰期間,盟軍對台北最嚴重的一次轟炸。美軍事先使用空照標明預定轟炸的政府機關、軍事機構,但仍造成三千餘名居民當場死亡,幾乎是之前所有空襲死亡人數的總和,傷者及無家可歸者達數萬人。
其實,據研究,大空襲之前的嘉義最悽慘。美軍在1945年5月1日、11日轟炸嘉義,目標為夷平嘉義市。有一張攝於1945年5月嘉義火車站附近的航空照片(圖),左上方白柱建築物後方(放大看很清楚)是嘉義火車站(就是現在還在用的車站),照片所見的房舍幾乎燒毀殆盡。
大約3個月後,美軍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故事很久嗎?沒有,才滿70年。現在看來,還是感傷不已。
此外,我有三個感想:
1.感謝父母沒被炸死,不然就沒有我。
2.能從那個時代過來很不容易,應該要彼此互助。
3.新加坡當時也是被炸得一大糊塗,為什麼幾十年後街道不是這樣彎曲(我不是指繁華,是指筆直)。很顯然,台灣當時的政府根本沒有把台灣放在心上。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嗎? / eaton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嗎? / eaton
很多人讀標題,以為那是美國的事。其實不是,戈登預測長期經濟放緩的主因與全球類似:
1. 技術的進步將以平緩速度進行,就像過去40年或是1920年以前那個階段。
2. 隨著嬰兒潮一代退休,女性生育進入停滯期,勞動力將持續減少。
3. 收入日益集中意味著,不管增長率有多高,大多數人無法分享增長的果實。
當然,一定很多人不認同。理由是:2008年那次破壞性的金融危機只是百年一次;新的工具與技術還是不斷出現,從基因定序到分析大量資料的電腦,從健康衛生領域到材料技術領域,這些創新都會帶來大量的機會。
我以為,技術進步是很難預測,但若觀察資本市場的投資報酬率就可以知道,已經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所以最好要有心理準備,以前成長的故事很可能不會重演,不然,年金問題也不會是問題了。未來國與國之間很可能因經濟成長趨緩,壁壘因此拉高。
http://cn.nytstyle.com/culture/20160126/t26porter/zh-hant/
……………………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嗎?
America’s Best Days May Be Behind It
Economic Scene By EDUARDO PORTER January 26, 2016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嗎?
閱讀EDUARDO PORTER2016年1月26日
Take a look back at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TV programs of the mid-1960s — “The Dick Van Dyke Show,” “Bewitched,” even “The Beverly Hillbillies” — and what do you see?
回望20世紀60年代中期那些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諸如“迪克•范•戴克秀”(The Dick Van Dyke Show)、《家有仙妻》(Bewitched),甚至《貝芙麗山人》(The Beverly Hillbillies)之類的,你會發現什麼?
Like today, middle-class Americans typically had washing machines and air-conditioning, telephones and cars. The Internet and video games were not yet invented. But life, over all, did not look that different.
和如今一樣,美國中產階級一般都擁有洗衣機、空調、電話和車子。互聯網和電視遊戲當時還沒發明,但是生活總的來說也沒什麼兩樣。
There were TVs and radios in most homes. Millions of people worked in downtown offices and lived in suburbs, connected by multilane highways. Americans’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was 70, only eight years less than it is today.
大多數家庭都擁有電視和收音機。成千上百萬人住在郊區,在市區辦公室上班,靠多車道高速公路通勤。當時美國人出生時的平均壽命是70歲,只比現在少8歲。
But flash back 50 years earlier. Then, less than half the population lived in cities. Though Ford Model T’s were starting to roll off the assembly line, Americans typically moved around on horse-drawn buggies on dirt or cobblestone roads. Refrigerators or TVs? Most homes weren’t even wired for electricity. And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was only 53.
但把時間再向前撥回50年。當時居住在城市的人口還不到一半。儘管福特T型車(Ford Model T)已經出現在流水線上,大多數美國人還是依靠輕便馬車出行,在土路或鵝卵石道路上往來。冰箱和電視?大多數家庭甚至還沒通電呢。人們的平均壽命是53歲。
Americans like to think they live in an era of rapid and unprecedented change, but this kind of comparison — pitting the momentous changes of the mid-20th century against the seemingly more modest progress of our present era — raises a critical question about the nation’s future prosperity.
美國人往往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變革,但是,如果把20世紀中期的巨變同當代似乎較為平緩的發展進行對比,就會對這個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產生嚴重的疑問。
What does this portend for our well-being over the next half century? H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lowed for good?
這種對比對我們下半個世紀的發展有什麼啟示呢?技術進步是否會持續減速呢?
The idea that America’s best days are behind us sits in sharp tension with the high-tech optimism radiating from the offices of the technology start-ups and venture capital firms of Silicon Valley. But it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unrest. And it is about to elbow its way forcefully into the national conversation.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這個觀點與矽谷那些科技初創公司與風投公司散發出的高科技樂觀主義顯得格格不入。但是這種觀念卻深深植根在當今的政治焦慮中,肯定會頑強地一路擠進全國議題。
Robert J. Gordon,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ho has patiently developed the proposition in a series of research paper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has bundled his arguments into an ambitious new book,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過去幾年間,西北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伯特•J•戈登(Robert J. Gordon)耐心地把這個命題整理為一系列研究論文,把自己的觀點整理為一本雄心勃勃的新書:《美國增長之起落》(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hefty tome, minutely detailed yet dauntingly broad in scope, offers a lively portrayal of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living standards since the Civil War. It also adds up to a dispiriting forecast for American prosperity in the decades to come. “This book,” he writes in the introduction, “ends by doubting tha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oday’s youths will double that of their parents, unlik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each previou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back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這本厚重的巨著充滿細節,涉及範圍亦是極為廣泛,為南北戰爭之後美國人生活水準的進步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卷。它還為美國未來幾十年的繁榮推算出一個令人沮喪的預言。他在前言中寫道:“19世紀末以來,每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水準都會超過父母一倍,如今的年輕人還能做到嗎,這本書的結尾對此表示懷疑。”
Innovation will trundle along at the same pace of the last 40 years, Professor Gordon predicts. Despite the burst of progress of the Internet era,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which captures innovation’s contribution to growth — rose over that period at about one-third the pace of the previous five decades.
戈登教授預測,創新的腳步仍將和過去40年來一樣遲緩。儘管是在互聯網大爆炸的時代,這個階段的全要素生產率(這個指標能體現創新在產值增長中所占的比例)的增速是過去50年的三分之一。
That’s hardly the worst part of the story. The labor force will continue to decline, as aging baby boomers leave the work force and women’s labor supply plateaus. And gains in education, an important driver of productivity that expanded sharply in the 20th century, will contribute little.
這還不是整個故事中最糟糕的部分。隨著嬰兒潮一代即將退休,女性生育進入停滯期,勞動力還將持續減少。教育收益的貢獻將只占一小部分,而在20世紀,教育曾是生產率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Moreover, the growing concentration of income means that whatever the growth rate, most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arely share in its fruits. Altogether, Professor Gordon argues,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the bottom 99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hich has expanded about 2 percent per year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will expand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at a rate little above zero.
此外,收入日益集中意味著,不管增長率有多高,大多數人口將無法分享經濟增長的果實。總之,戈登教授認為,自從19世紀末以來,底層99%的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2%,接下來幾十年內的增長率將接近於零。
Professor Gordon’s take on the future is, of course, not infallible. Economists generally agree that future growth will be slowed by the headwinds of demography, educ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But 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 of recent decades was clearly affected by one-time factors, including a shattering financial crisis. He is on less solid ground forecasting weakness decades into the future.
當然,戈登教授認為,對未來的預測並不絕對可靠。經濟學家大都認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會因為人口、教育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利因素而放緩。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生產率的放緩顯然受若干一次性的因素影響,包括一次破壞性的金融危機。他預測未來幾十年經濟衰弱的證據不夠充分。
Economists, in fact, have no trustworthy theory of what produces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Joel Mokyr, an economic historian who also teaches at Northwestern, argues there are reasons to expect enormous breakthroughs are in the offing.
事實上,經濟學家並沒有可靠的理論去預測什麼因素能導致科技突破。同在西北大學任教的經濟史學家喬伊•莫吉爾(Joel Mokyr)認為,有理由期待未來大量突破的到來。
Science has piggybacked on technology ever since Galileo used a telescope to develop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vens. This new science, in turn, led to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自從伽利略使用望遠鏡,拓展了人們對天空的認識以來,科學的進步就一直有賴於技術的發展。而新的科學也會帶來技術的創新。
What Professor Gordon fails to account for, Professor Mokyr argues, is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other recent developments produced mind-blow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from gene-sequencing machines to computers that analyze mountains of data at blistering speed. This is creating vast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from health care to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beyond.
莫吉爾認為,戈登教授沒有看到,資訊技術的革新與其他最新技術的發展創造出了令人驚歎的工具與技術,從基因測序機到能夠瞬間分析大量資料的電腦。這為創新帶來大量的新機會,從健康衛生領域到材料技術領域,乃至更多。
“The tools available to science have been improving at a dazzling rate,” he told me. “I’m not sure how, but the world of technology in 30 to 40 years’ time will be vastly different than it is today.”
“可以用在科學上的工具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他告訴我,“我不清楚具體方式,但是在30到40年內,技術的世界就會與如今大不一樣。”
Nonetheless, Professor Gordon’s argument is not easy to dismiss. He does not forecast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slow to a crawl. His argument, rather, is that the explosion of innovation and prosperity from 1920 through 1970 was a one-time phenomenon. From now on, progress will continue at the more gradual pace of both the last 40 years and the period before 1920.
不管怎樣,戈登教授的看法很難忽視。他並不是預測技術進步會像爬行一樣緩慢。他的主張其實是說,從1920年到1970年的創新大爆炸乃至繁榮是一次性的現象。從現在開始,技術的進步將以比較平緩的速度進行,就像過去40年或是1920年以前那個階段一樣。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in my forecast for evolutionary change,” he told me. “What is lacking is sharp, discrete change.”
“我的預測為進化的改變留出了許多空間,”他告訴我,“缺乏的是深刻、切實的改變。”
He is not the only economist forecasting slower progress, now that the burst of productivity gains of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has waned. “Growth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developed-economy R&D intensity and population are all likely to be slower in the future than in the past,” John G. Fernald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and Charles I. Jones of Stanford wrote in a recent article.
戈登教授並不是唯一一個預測科技進步將會放緩的人,如今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生產率增長大爆發已經消退。“教育的增長、發達經濟的研發強度與人口都很可能在未來放緩,”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的約翰•G•費納爾多(John G. Fernald)與斯坦福的查理斯•I•鐘斯(Charles I. Jones)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寫道。
Professor Gordon’s view of slowing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meshes with other bits of evidence.
戈登教授的關於技術發展放緩的觀點亦與其他一些證據相吻合。
Ben S. Bernanke, th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who is now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oints out that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have been declining for a very long time. This is in response partly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avings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economies, which have been buying Treasury bonds hand over fist. But it also suggests that investors, whether they realize it or not, may agree with Professor Gordon’s proposition.
美聯儲前主席本•S•伯南克(Ben S. Bernanke)如今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工作,他指出長期利率已經歷了長時間的下降。這部分是由於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內儲蓄的積累,它們一直大量購買美國長期國債。但這也表明,投資者不管自己意識到與否,可能都贊同戈登的觀點。
“People who invest money in the markets are saying the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investments is lower than it was 15 or 30 years ago,” Mr. Bernanke said. “Gordon’s forecast is not without some market reality.”
“在市場上進行投資的人是在表明,資本投資回報率比15到30年前低了,”伯南克說。“戈登的預測並不是沒有市場事實作為基礎的。”
Other strands of data point in this direction. Business dynamism, measured by the role of new companies in the economy, appears to be waning. The share of employment in companies less than five years old dropped from about 19 percent in 1982 to 11 percent in 2011.
其他一些資料也指向這個方向。新公司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可以用來衡量經濟活力,如今它們的地位也在下降。成立五年以下公司的雇員所占總就業比例從1982年的19%降低到2011年的11%。
Skepticism is warranted, to be sure. Since the time of Thomas Malthus, eras of depressed expectations like our own have inspired predictions of doom and gloom that were proved wrong once economies turned up a few years down the road.
當然,懷疑主義是必要的。自從湯瑪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以來,一旦經濟幾年內走下坡路,就會出現像我們這樣悲觀並導致末日論調的預期,還曾一再被證明是錯誤的。
“For reasons I have never understood, people like to hear that the world is going to hell,” the economic historian Deirdre N. McCloskey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wrote in an essay about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lockbuster about income inequality by the French economist Thomas Piketty. “Yet pessimism has consistently been a poor guide to the modern economic world.”
芝加哥伊利諾斯大學經濟史學家戴爾德爾•N•麥克克羅斯基(Deirdre N. McCloskey)為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轟動大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撰寫的評論中寫道,“由於種種我永遠無法理解的原因,人們總是喜歡聽到‘世界要完’的論調。然而悲觀主義總是一個現代經濟世界不可靠的指南。”
Optimism, though, is also subject to cognitive biases. It’s not just that the income of our optimistic techno-entrepreneurs is growing faster tha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 lot of new innovation — the rockets to vacations in orbit, the Apple Watch and Google Glass — also seems custom-designed for them.
但是,樂觀主義也是一種認知偏見。樂觀的科技產業企業家們的收入增長比國內總產值的增長還快,不僅如此,很多創新——太空旅遊火箭、蘋果手錶和穀歌眼鏡——似乎根本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制的。
“If you are sitting in Silicon Valley, rich and at the frontier of technology,” said Lawrence F. Katz of Harvard, “it is probably true that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如果你身在矽谷,有錢,處於科技的最前沿,”哈佛大學的勞倫斯•F•卡茨(Lawrence F. Katz)說,“一切對你來說可能真的是越來越好。”
The same can’t always be said for the rest of us.
這種話不一定總能適用於我們其他人。
很多人讀標題,以為那是美國的事。其實不是,戈登預測長期經濟放緩的主因與全球類似:
1. 技術的進步將以平緩速度進行,就像過去40年或是1920年以前那個階段。
2. 隨著嬰兒潮一代退休,女性生育進入停滯期,勞動力將持續減少。
3. 收入日益集中意味著,不管增長率有多高,大多數人無法分享增長的果實。
當然,一定很多人不認同。理由是:2008年那次破壞性的金融危機只是百年一次;新的工具與技術還是不斷出現,從基因定序到分析大量資料的電腦,從健康衛生領域到材料技術領域,這些創新都會帶來大量的機會。
我以為,技術進步是很難預測,但若觀察資本市場的投資報酬率就可以知道,已經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所以最好要有心理準備,以前成長的故事很可能不會重演,不然,年金問題也不會是問題了。未來國與國之間很可能因經濟成長趨緩,壁壘因此拉高。
http://cn.nytstyle.com/culture/20160126/t26porter/zh-hant/
……………………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嗎?
America’s Best Days May Be Behind It
Economic Scene By EDUARDO PORTER January 26, 2016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嗎?
閱讀EDUARDO PORTER2016年1月26日
Take a look back at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TV programs of the mid-1960s — “The Dick Van Dyke Show,” “Bewitched,” even “The Beverly Hillbillies” — and what do you see?
回望20世紀60年代中期那些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諸如“迪克•范•戴克秀”(The Dick Van Dyke Show)、《家有仙妻》(Bewitched),甚至《貝芙麗山人》(The Beverly Hillbillies)之類的,你會發現什麼?
Like today, middle-class Americans typically had washing machines and air-conditioning, telephones and cars. The Internet and video games were not yet invented. But life, over all, did not look that different.
和如今一樣,美國中產階級一般都擁有洗衣機、空調、電話和車子。互聯網和電視遊戲當時還沒發明,但是生活總的來說也沒什麼兩樣。
There were TVs and radios in most homes. Millions of people worked in downtown offices and lived in suburbs, connected by multilane highways. Americans’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was 70, only eight years less than it is today.
大多數家庭都擁有電視和收音機。成千上百萬人住在郊區,在市區辦公室上班,靠多車道高速公路通勤。當時美國人出生時的平均壽命是70歲,只比現在少8歲。
But flash back 50 years earlier. Then, less than half the population lived in cities. Though Ford Model T’s were starting to roll off the assembly line, Americans typically moved around on horse-drawn buggies on dirt or cobblestone roads. Refrigerators or TVs? Most homes weren’t even wired for electricity. And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was only 53.
但把時間再向前撥回50年。當時居住在城市的人口還不到一半。儘管福特T型車(Ford Model T)已經出現在流水線上,大多數美國人還是依靠輕便馬車出行,在土路或鵝卵石道路上往來。冰箱和電視?大多數家庭甚至還沒通電呢。人們的平均壽命是53歲。
Americans like to think they live in an era of rapid and unprecedented change, but this kind of comparison — pitting the momentous changes of the mid-20th century against the seemingly more modest progress of our present era — raises a critical question about the nation’s future prosperity.
美國人往往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變革,但是,如果把20世紀中期的巨變同當代似乎較為平緩的發展進行對比,就會對這個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產生嚴重的疑問。
What does this portend for our well-being over the next half century? H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lowed for good?
這種對比對我們下半個世紀的發展有什麼啟示呢?技術進步是否會持續減速呢?
The idea that America’s best days are behind us sits in sharp tension with the high-tech optimism radiating from the offices of the technology start-ups and venture capital firms of Silicon Valley. But it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unrest. And it is about to elbow its way forcefully into the national conversation.
“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這個觀點與矽谷那些科技初創公司與風投公司散發出的高科技樂觀主義顯得格格不入。但是這種觀念卻深深植根在當今的政治焦慮中,肯定會頑強地一路擠進全國議題。
Robert J. Gordon,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ho has patiently developed the proposition in a series of research paper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has bundled his arguments into an ambitious new book,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過去幾年間,西北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伯特•J•戈登(Robert J. Gordon)耐心地把這個命題整理為一系列研究論文,把自己的觀點整理為一本雄心勃勃的新書:《美國增長之起落》(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hefty tome, minutely detailed yet dauntingly broad in scope, offers a lively portrayal of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living standards since the Civil War. It also adds up to a dispiriting forecast for American prosperity in the decades to come. “This book,” he writes in the introduction, “ends by doubting tha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oday’s youths will double that of their parents, unlik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each previou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back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這本厚重的巨著充滿細節,涉及範圍亦是極為廣泛,為南北戰爭之後美國人生活水準的進步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卷。它還為美國未來幾十年的繁榮推算出一個令人沮喪的預言。他在前言中寫道:“19世紀末以來,每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水準都會超過父母一倍,如今的年輕人還能做到嗎,這本書的結尾對此表示懷疑。”
Innovation will trundle along at the same pace of the last 40 years, Professor Gordon predicts. Despite the burst of progress of the Internet era,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which captures innovation’s contribution to growth — rose over that period at about one-third the pace of the previous five decades.
戈登教授預測,創新的腳步仍將和過去40年來一樣遲緩。儘管是在互聯網大爆炸的時代,這個階段的全要素生產率(這個指標能體現創新在產值增長中所占的比例)的增速是過去50年的三分之一。
That’s hardly the worst part of the story. The labor force will continue to decline, as aging baby boomers leave the work force and women’s labor supply plateaus. And gains in education, an important driver of productivity that expanded sharply in the 20th century, will contribute little.
這還不是整個故事中最糟糕的部分。隨著嬰兒潮一代即將退休,女性生育進入停滯期,勞動力還將持續減少。教育收益的貢獻將只占一小部分,而在20世紀,教育曾是生產率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Moreover, the growing concentration of income means that whatever the growth rate, most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arely share in its fruits. Altogether, Professor Gordon argues,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the bottom 99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hich has expanded about 2 percent per year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will expand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at a rate little above zero.
此外,收入日益集中意味著,不管增長率有多高,大多數人口將無法分享經濟增長的果實。總之,戈登教授認為,自從19世紀末以來,底層99%的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2%,接下來幾十年內的增長率將接近於零。
Professor Gordon’s take on the future is, of course, not infallible. Economists generally agree that future growth will be slowed by the headwinds of demography, educ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But 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 of recent decades was clearly affected by one-time factors, including a shattering financial crisis. He is on less solid ground forecasting weakness decades into the future.
當然,戈登教授認為,對未來的預測並不絕對可靠。經濟學家大都認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會因為人口、教育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利因素而放緩。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生產率的放緩顯然受若干一次性的因素影響,包括一次破壞性的金融危機。他預測未來幾十年經濟衰弱的證據不夠充分。
Economists, in fact, have no trustworthy theory of what produces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Joel Mokyr, an economic historian who also teaches at Northwestern, argues there are reasons to expect enormous breakthroughs are in the offing.
事實上,經濟學家並沒有可靠的理論去預測什麼因素能導致科技突破。同在西北大學任教的經濟史學家喬伊•莫吉爾(Joel Mokyr)認為,有理由期待未來大量突破的到來。
Science has piggybacked on technology ever since Galileo used a telescope to develop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vens. This new science, in turn, led to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自從伽利略使用望遠鏡,拓展了人們對天空的認識以來,科學的進步就一直有賴於技術的發展。而新的科學也會帶來技術的創新。
What Professor Gordon fails to account for, Professor Mokyr argues, is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other recent developments produced mind-blow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from gene-sequencing machines to computers that analyze mountains of data at blistering speed. This is creating vast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from health care to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beyond.
莫吉爾認為,戈登教授沒有看到,資訊技術的革新與其他最新技術的發展創造出了令人驚歎的工具與技術,從基因測序機到能夠瞬間分析大量資料的電腦。這為創新帶來大量的新機會,從健康衛生領域到材料技術領域,乃至更多。
“The tools available to science have been improving at a dazzling rate,” he told me. “I’m not sure how, but the world of technology in 30 to 40 years’ time will be vastly different than it is today.”
“可以用在科學上的工具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他告訴我,“我不清楚具體方式,但是在30到40年內,技術的世界就會與如今大不一樣。”
Nonetheless, Professor Gordon’s argument is not easy to dismiss. He does not forecast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slow to a crawl. His argument, rather, is that the explosion of innovation and prosperity from 1920 through 1970 was a one-time phenomenon. From now on, progress will continue at the more gradual pace of both the last 40 years and the period before 1920.
不管怎樣,戈登教授的看法很難忽視。他並不是預測技術進步會像爬行一樣緩慢。他的主張其實是說,從1920年到1970年的創新大爆炸乃至繁榮是一次性的現象。從現在開始,技術的進步將以比較平緩的速度進行,就像過去40年或是1920年以前那個階段一樣。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in my forecast for evolutionary change,” he told me. “What is lacking is sharp, discrete change.”
“我的預測為進化的改變留出了許多空間,”他告訴我,“缺乏的是深刻、切實的改變。”
He is not the only economist forecasting slower progress, now that the burst of productivity gains of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has waned. “Growth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developed-economy R&D intensity and population are all likely to be slower in the future than in the past,” John G. Fernald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and Charles I. Jones of Stanford wrote in a recent article.
戈登教授並不是唯一一個預測科技進步將會放緩的人,如今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生產率增長大爆發已經消退。“教育的增長、發達經濟的研發強度與人口都很可能在未來放緩,”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的約翰•G•費納爾多(John G. Fernald)與斯坦福的查理斯•I•鐘斯(Charles I. Jones)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寫道。
Professor Gordon’s view of slowing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meshes with other bits of evidence.
戈登教授的關於技術發展放緩的觀點亦與其他一些證據相吻合。
Ben S. Bernanke, th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who is now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oints out that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have been declining for a very long time. This is in response partly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avings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economies, which have been buying Treasury bonds hand over fist. But it also suggests that investors, whether they realize it or not, may agree with Professor Gordon’s proposition.
美聯儲前主席本•S•伯南克(Ben S. Bernanke)如今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工作,他指出長期利率已經歷了長時間的下降。這部分是由於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內儲蓄的積累,它們一直大量購買美國長期國債。但這也表明,投資者不管自己意識到與否,可能都贊同戈登的觀點。
“People who invest money in the markets are saying the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investments is lower than it was 15 or 30 years ago,” Mr. Bernanke said. “Gordon’s forecast is not without some market reality.”
“在市場上進行投資的人是在表明,資本投資回報率比15到30年前低了,”伯南克說。“戈登的預測並不是沒有市場事實作為基礎的。”
Other strands of data point in this direction. Business dynamism, measured by the role of new companies in the economy, appears to be waning. The share of employment in companies less than five years old dropped from about 19 percent in 1982 to 11 percent in 2011.
其他一些資料也指向這個方向。新公司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可以用來衡量經濟活力,如今它們的地位也在下降。成立五年以下公司的雇員所占總就業比例從1982年的19%降低到2011年的11%。
Skepticism is warranted, to be sure. Since the time of Thomas Malthus, eras of depressed expectations like our own have inspired predictions of doom and gloom that were proved wrong once economies turned up a few years down the road.
當然,懷疑主義是必要的。自從湯瑪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以來,一旦經濟幾年內走下坡路,就會出現像我們這樣悲觀並導致末日論調的預期,還曾一再被證明是錯誤的。
“For reasons I have never understood, people like to hear that the world is going to hell,” the economic historian Deirdre N. McCloskey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wrote in an essay about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lockbuster about income inequality by the French economist Thomas Piketty. “Yet pessimism has consistently been a poor guide to the modern economic world.”
芝加哥伊利諾斯大學經濟史學家戴爾德爾•N•麥克克羅斯基(Deirdre N. McCloskey)為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轟動大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撰寫的評論中寫道,“由於種種我永遠無法理解的原因,人們總是喜歡聽到‘世界要完’的論調。然而悲觀主義總是一個現代經濟世界不可靠的指南。”
Optimism, though, is also subject to cognitive biases. It’s not just that the income of our optimistic techno-entrepreneurs is growing faster tha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 lot of new innovation — the rockets to vacations in orbit, the Apple Watch and Google Glass — also seems custom-designed for them.
但是,樂觀主義也是一種認知偏見。樂觀的科技產業企業家們的收入增長比國內總產值的增長還快,不僅如此,很多創新——太空旅遊火箭、蘋果手錶和穀歌眼鏡——似乎根本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制的。
“If you are sitting in Silicon Valley, rich and at the frontier of technology,” said Lawrence F. Katz of Harvard, “it is probably true that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如果你身在矽谷,有錢,處於科技的最前沿,”哈佛大學的勞倫斯•F•卡茨(Lawrence F. Katz)說,“一切對你來說可能真的是越來越好。”
The same can’t always be said for the rest of us.
這種話不一定總能適用於我們其他人。
選錯眼鏡老10歲
選錯眼鏡老10歲
過了少男少女階段,很多人實用至上,眼鏡讓人看得清楚、好戴就好,何必在意它長怎樣,不小心就挑了一副讓自己顯老的鏡架。
其實,眼鏡最能簡單而直接表現個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修飾臉部線條、眉型或過開的眼距,並遮掩黑眼圈和眼袋,為整體造型加分,輕鬆成為人群中最亮眼者。林莉便相當重視眼鏡,但她沒有近視,眼鏡是她搭配服裝與場合、襯托專業氣質的利器。
一般來說, 正式場合適合配戴鏡框較小、款式精緻的眼鏡,讓自己看起來專業而典雅;休閒、聚會場合,不妨選擇大邊框的眼鏡,顯得年輕又時尚。
礙於每個人的鼻梁、耳朵及眼距都不同,應前往專業眼鏡行調整鏡腳和鏡架的位置,才能戴得舒服,也解決乾眼、老花的問題。除了講究配戴舒適、依場合戴眼鏡,根據臉型選配適合的鏡架形狀,才最能有修飾臉型效果。
瓜子臉:適合橢圓形細框鏡架
瓜子臉得天獨厚,臉較小,可配戴多款眼鏡,又以細框和垂直線的鏡架最能凸顯臉型的秀氣。
男性宜選配鏡圈下邊較上邊狹窄的鏡架,不應選用扁形的鏡架;女性瓜子臉也是建議選鏡圈下邊較上邊狹窄且上翹式的眼鏡,增加面孔的目視長度。
橢圓臉:適合各種造型鏡架
橢圓形臉又稱鵝蛋臉,臉部角度柔和,配戴各種鏡架都合適,也可以嘗試特殊造型的鏡架。
圓臉:適合有角的或方形鏡架,拉長臉的比例
這型人的臉較短,適合有角的或方形鏡架,拉長臉的比例。
男性尤其適合扁形或梨形鏡架,不要選過圓、過方的;女性要避免過圓、直線式、過度花俏或特徵極為明顯的,宜選配鏡架稍扁略翹的眼鏡。
方臉:適合圓形鏡架,使臉部線條柔和一些
方形臉的人看起來剛強,為了使臉部線條柔和一些,應選用略帶曲線且比臉型寬的鏡架,緩和較寬的兩頰,使臉看起來較瘦。
長方臉:臉部較長的長方臉人,可以選擇覆蓋臉部較多的鏡框,如粗框眼鏡。
男性宜選配鏡框高度較長的方形大款鏡架;女性應選配有稜角、近方形的鏡架,鏡圈的高度可高一些。
從膚色選眼鏡
•膚色較淺的人,最好選擇顏色較淡的鏡架,如柔和的粉色系或金銀色鏡架。
•膚色較深的人,可以選擇重色系鏡架,如紅色或黑色。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023
過了少男少女階段,很多人實用至上,眼鏡讓人看得清楚、好戴就好,何必在意它長怎樣,不小心就挑了一副讓自己顯老的鏡架。
其實,眼鏡最能簡單而直接表現個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修飾臉部線條、眉型或過開的眼距,並遮掩黑眼圈和眼袋,為整體造型加分,輕鬆成為人群中最亮眼者。林莉便相當重視眼鏡,但她沒有近視,眼鏡是她搭配服裝與場合、襯托專業氣質的利器。
一般來說, 正式場合適合配戴鏡框較小、款式精緻的眼鏡,讓自己看起來專業而典雅;休閒、聚會場合,不妨選擇大邊框的眼鏡,顯得年輕又時尚。
礙於每個人的鼻梁、耳朵及眼距都不同,應前往專業眼鏡行調整鏡腳和鏡架的位置,才能戴得舒服,也解決乾眼、老花的問題。除了講究配戴舒適、依場合戴眼鏡,根據臉型選配適合的鏡架形狀,才最能有修飾臉型效果。
瓜子臉:適合橢圓形細框鏡架
瓜子臉得天獨厚,臉較小,可配戴多款眼鏡,又以細框和垂直線的鏡架最能凸顯臉型的秀氣。
男性宜選配鏡圈下邊較上邊狹窄的鏡架,不應選用扁形的鏡架;女性瓜子臉也是建議選鏡圈下邊較上邊狹窄且上翹式的眼鏡,增加面孔的目視長度。
橢圓臉:適合各種造型鏡架
橢圓形臉又稱鵝蛋臉,臉部角度柔和,配戴各種鏡架都合適,也可以嘗試特殊造型的鏡架。
圓臉:適合有角的或方形鏡架,拉長臉的比例
這型人的臉較短,適合有角的或方形鏡架,拉長臉的比例。
男性尤其適合扁形或梨形鏡架,不要選過圓、過方的;女性要避免過圓、直線式、過度花俏或特徵極為明顯的,宜選配鏡架稍扁略翹的眼鏡。
方臉:適合圓形鏡架,使臉部線條柔和一些
方形臉的人看起來剛強,為了使臉部線條柔和一些,應選用略帶曲線且比臉型寬的鏡架,緩和較寬的兩頰,使臉看起來較瘦。
長方臉:臉部較長的長方臉人,可以選擇覆蓋臉部較多的鏡框,如粗框眼鏡。
男性宜選配鏡框高度較長的方形大款鏡架;女性應選配有稜角、近方形的鏡架,鏡圈的高度可高一些。
從膚色選眼鏡
•膚色較淺的人,最好選擇顏色較淡的鏡架,如柔和的粉色系或金銀色鏡架。
•膚色較深的人,可以選擇重色系鏡架,如紅色或黑色。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023
台灣加油:台北城市之美
台灣加油:台北城市之美
美國CNN公布「2016年最令人期待的9座新城市地標」,士林新地標「台北藝術中心」和信義區豪宅「陶朱隱園」名列其中,將台北的城市之美推向國際舞台。
「台北藝術中心」以方型主體建築,支撐漂浮在半空中的巨大圓形球體,由著名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以及舍人(Ole Scheeren)所帶領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設計。舍人說明,設計概念是受士林夜市的甜不辣啟發,融合夜市與劇場,就像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也能共存。
信義區豪宅的「陶朱隱園」由法國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事務所以及台灣元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外觀採順時鐘扭轉設計、每戶享有約50坪的空中別墅庭園。此外,「陶朱隱園」設置大片綠化陽臺露臺和花園,有如1座垂直森林,並規劃有機垃圾和用水回收及太陽能發電等系統,展現綠建築精神,躋身全球最環保的建築之列。
美國CNN公布「2016年最令人期待的9座新城市地標」,士林新地標「台北藝術中心」和信義區豪宅「陶朱隱園」名列其中,將台北的城市之美推向國際舞台。
「台北藝術中心」以方型主體建築,支撐漂浮在半空中的巨大圓形球體,由著名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以及舍人(Ole Scheeren)所帶領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設計。舍人說明,設計概念是受士林夜市的甜不辣啟發,融合夜市與劇場,就像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也能共存。
信義區豪宅的「陶朱隱園」由法國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事務所以及台灣元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外觀採順時鐘扭轉設計、每戶享有約50坪的空中別墅庭園。此外,「陶朱隱園」設置大片綠化陽臺露臺和花園,有如1座垂直森林,並規劃有機垃圾和用水回收及太陽能發電等系統,展現綠建築精神,躋身全球最環保的建築之列。
仿真機器人
仿真機器人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客座主持人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於2016年1月22日來台灣參與《2016天下經濟論壇:新競合年代,亞洲如何再成長?》。
研發機器人技術的石黑浩曾以外貌與自己幾乎完全相同的「Geminoid HI」贏得知名度,但他坦承,「對機器人沒有興趣,我有興趣是我們自己。」仿真人貼合人類生活需求,運用在老人、小孩醫療照護,更能走進使用者的世界。
研發機器人技術的石黑浩曾以外貌與自己幾乎完全相同的「Geminoid HI」贏得知名度,但他坦承,「對機器人沒有興趣,我有興趣是我們自己。」仿真人貼合人類生活需求,運用在老人、小孩醫療照護,更能走進使用者的世界。
石黑浩還研發一對30公分高、大同寶寶大小的機器人,其中可愛的Sota的功能是英語教學與練習,他認為,機器人可以有各樣外型,為不同人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包裝,市場也不限於日本,但人型機器人會是最平易近人的「入門款」。
男孩在非洲挖一口井/eaton
男孩在非洲挖一口井/eaton
在加拿大渥太華的6歲男孩Ryan Hreljac聽老師說,世界有些地方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居民為了取水,一天要走20公里,而且是又髒又臭被污染的水。小孩很容易生病,死亡率很高。但只要有70塊加幣,就可以在非洲挖一口井。
萊恩決定爸媽要錢,想要捐一口井。爸媽稱讚萊恩,但建議孩子可以憑自己的力氣去賺這70塊。萊恩開始行動,幫爸爸洗車賺1塊、幫媽媽擦窗戶賺1塊、去爺爺家撿松果賺1塊、到鄰居家幫忙,一塊一塊賺,努力4個月,終於存到70塊。
1998年4月下午,媽媽帶萊恩去Water Can基金會捐錢,才知道70塊只夠買幫浦,挖一口井要2000塊。萊恩說:「喔,那我要再多做一些事!」基金會把萊恩的心願公布在網上。小額捐款像雨點從天而降,流向基金會。一年後,在烏干達一口新開的井,冒出清澈乾淨的水。村民歡呼跳舞,這是萊恩為非洲開的第一口井。
2000年7月27日,9歲的萊恩來到烏干達艾桂村,親身看到他開的井,村民列隊在路的兩旁,兩條長長的人龍。當地政府宣布這一天為「萊恩日」。萊恩到現在,已經募集超過200萬加幣,在非、亞、南美16個國家,開鑿992口井,讓85萬人有乾淨的飲水。
這當然是奇蹟,但這個奇蹟來自萊恩爸媽的教育:愛不只要有心,還要自己起而行動!「在高牆和撞向高牆的蛋之間,我永遠站在蛋這一邊!」村上春樹說得好。我們不要叫蛋去撞高牆,而要孵化它,讓牠翅膀長成,飛過高牆。(ref:郝廣才:每隻鳥在飛之前都是脆弱的蛋)
在加拿大渥太華的6歲男孩Ryan Hreljac聽老師說,世界有些地方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居民為了取水,一天要走20公里,而且是又髒又臭被污染的水。小孩很容易生病,死亡率很高。但只要有70塊加幣,就可以在非洲挖一口井。
萊恩決定爸媽要錢,想要捐一口井。爸媽稱讚萊恩,但建議孩子可以憑自己的力氣去賺這70塊。萊恩開始行動,幫爸爸洗車賺1塊、幫媽媽擦窗戶賺1塊、去爺爺家撿松果賺1塊、到鄰居家幫忙,一塊一塊賺,努力4個月,終於存到70塊。
1998年4月下午,媽媽帶萊恩去Water Can基金會捐錢,才知道70塊只夠買幫浦,挖一口井要2000塊。萊恩說:「喔,那我要再多做一些事!」基金會把萊恩的心願公布在網上。小額捐款像雨點從天而降,流向基金會。一年後,在烏干達一口新開的井,冒出清澈乾淨的水。村民歡呼跳舞,這是萊恩為非洲開的第一口井。
2000年7月27日,9歲的萊恩來到烏干達艾桂村,親身看到他開的井,村民列隊在路的兩旁,兩條長長的人龍。當地政府宣布這一天為「萊恩日」。萊恩到現在,已經募集超過200萬加幣,在非、亞、南美16個國家,開鑿992口井,讓85萬人有乾淨的飲水。
這當然是奇蹟,但這個奇蹟來自萊恩爸媽的教育:愛不只要有心,還要自己起而行動!「在高牆和撞向高牆的蛋之間,我永遠站在蛋這一邊!」村上春樹說得好。我們不要叫蛋去撞高牆,而要孵化它,讓牠翅膀長成,飛過高牆。(ref:郝廣才:每隻鳥在飛之前都是脆弱的蛋)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地瓜別配茶、香蕉
地瓜別配茶、香蕉
大家都知道地瓜是個很好的防癌、抗癌聖品,但卻很多人對他的吃法及功效一知半解。中醫博士吳珮琪指出,食物中有所謂的相剋相生,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所以她向大家解釋地瓜該與什麼食物搭配同食、不該與什麼一起吃:
1、未煮熟的地瓜,澱粉的細胞壁還沒經過高溫分解,不易被人體吸收消化。而生食較容易出現打嗝、腹部脹氣的現象,對腸胃的消化不利。所以,建議地瓜最好是完全熟透才吃。
2、地瓜和芝麻一起食用,可幫助類胡蘿蔔素發揮功能
3、地瓜含膳食纖維,和雞蛋一起食用,能減輕肝臟的負擔,還能減少壞膽固醇的吸收,強化心臟
4、地瓜澱粉含量很高,若和香蕉一起食用,會讓原來消化不良的人更容易脹氣
5、地瓜食用後會大量分泌胃酸,若再加上茶葉含有的單寧酸,容易造成不易溶的凝塊,導致腸胃不適,產生肚子痛、胃痛或脹氣等問題。
大家都知道地瓜是個很好的防癌、抗癌聖品,但卻很多人對他的吃法及功效一知半解。中醫博士吳珮琪指出,食物中有所謂的相剋相生,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所以她向大家解釋地瓜該與什麼食物搭配同食、不該與什麼一起吃:
1、未煮熟的地瓜,澱粉的細胞壁還沒經過高溫分解,不易被人體吸收消化。而生食較容易出現打嗝、腹部脹氣的現象,對腸胃的消化不利。所以,建議地瓜最好是完全熟透才吃。
2、地瓜和芝麻一起食用,可幫助類胡蘿蔔素發揮功能
3、地瓜含膳食纖維,和雞蛋一起食用,能減輕肝臟的負擔,還能減少壞膽固醇的吸收,強化心臟
4、地瓜澱粉含量很高,若和香蕉一起食用,會讓原來消化不良的人更容易脹氣
5、地瓜食用後會大量分泌胃酸,若再加上茶葉含有的單寧酸,容易造成不易溶的凝塊,導致腸胃不適,產生肚子痛、胃痛或脹氣等問題。
這個蔬果燈籠,比台北市那個如何?
「感謝你的另一半」是婚姻成功的關鍵力量/邱子雰
「感謝你的另一半」是婚姻成功的關鍵力量/邱子雰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研究報告顯示,增進夫妻婚姻關係的關鍵因素,很可能就只是「感激」!計畫主持人亞倫.巴頓表示,「即使一對夫妻正經歷困苦與艱難,『關係中的感激』有助於促進婚姻邁向正向結果。」
該研究發現,感激可降低離婚的意願,及穩固女人對婚姻的承諾,避免因衝突造成溝通不良,產生負面效應,特別是對於不擅長在衝突中與另一半進行溝通的人。
當夫妻處在經濟壓力,似乎更容易採取負面的方式互動,並更多批評與自我防禦,甚至停止磨合或向後撤退。然而,「感激」可以阻斷這種惡性循環,幫助夫妻克服彼此關係中的負面溝通模式。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研究報告顯示,增進夫妻婚姻關係的關鍵因素,很可能就只是「感激」!計畫主持人亞倫.巴頓表示,「即使一對夫妻正經歷困苦與艱難,『關係中的感激』有助於促進婚姻邁向正向結果。」
該研究發現,感激可降低離婚的意願,及穩固女人對婚姻的承諾,避免因衝突造成溝通不良,產生負面效應,特別是對於不擅長在衝突中與另一半進行溝通的人。
當夫妻處在經濟壓力,似乎更容易採取負面的方式互動,並更多批評與自我防禦,甚至停止磨合或向後撤退。然而,「感激」可以阻斷這種惡性循環,幫助夫妻克服彼此關係中的負面溝通模式。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種稻QQ:努力有代價,東石鄉的七星鱸魚達人
種稻QQ:努力有代價,東石鄉的七星鱸魚達人柯德義/eaton
寒害造成嘉義縣虱目魚、鱸魚災損慘重,但64歲的東石鄉七星鱸魚達人柯德義魚塭未見受損。他表示,從事魚塭養殖30多年,嘉義沿海環境空曠、輻射效應溫差大,因此選擇耐寒度高的七星鱸魚,但耐寒魚也怕熱,「別人養殖池水深1米半,我的福爾摩沙養殖場一定3米以上!」 此外,還在水面種空心菜,不但避免太冷太熱,也可吸收水中多餘養份及淨化水質,同時不過度養殖,別人1池養1萬尾,他只養2000尾,讓魚有好的環境慢慢長大,才能長得更大、更健康。
寒害造成嘉義縣虱目魚、鱸魚災損慘重,但64歲的東石鄉七星鱸魚達人柯德義魚塭未見受損。他表示,從事魚塭養殖30多年,嘉義沿海環境空曠、輻射效應溫差大,因此選擇耐寒度高的七星鱸魚,但耐寒魚也怕熱,「別人養殖池水深1米半,我的福爾摩沙養殖場一定3米以上!」 此外,還在水面種空心菜,不但避免太冷太熱,也可吸收水中多餘養份及淨化水質,同時不過度養殖,別人1池養1萬尾,他只養2000尾,讓魚有好的環境慢慢長大,才能長得更大、更健康。
福爾摩沙養殖場「七星鱸禮盒」榮獲2015水產精品殊榮: http://goo.gl/nQ044g
可以在國產水產精品網買: https://mitfish.mymy.tw/item-show.html?&id=687329
新4好運動,血管跟你一起變年輕 / 林貞岑
新4好運動,血管跟你一起變年輕 / 林貞岑
好運動、好體重、好血壓、好關係,4好顧血管,且看心血管專家怎麼做。
有高血壓也不用怕,把血管保護好,一樣能過有品質的生活,試試看以下方法:
1.一次運動持續10分鐘
血管老化在所難免,但運動可以讓它延緩發生。美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70~75歲的人血管會自然老化變硬,但有運動習慣的人能延後發生。
而且,運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物理治療長黃心怡提到,只要持續10分鐘中等強度的全身性運動,每週150分鐘就能達到運動效果。研究發現運動持續10分鐘以上能讓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真正燃燒到體內肝醣、脂肪,而短時間的肌肉收縮只能消耗血糖,燃燒能量,下一餐進食很快又補回來,黃心怡解釋。
把運動融入生活中,騎腳踏車去買菜、下班提前兩站下車走路回家,低度的運動只要超過10分鐘,仍能達到運動效果。以影響血壓的波動來看,快走比騎車、慢跑好,不會讓血壓一下往上衝,或者慢慢騎也不錯,這些較緩和的運動也適合高血壓的人,陳肇文說。而且,運動是最好的護身符,可以及早揪出血管病變。
「要動才知道血管出問題,」台大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當爬樓梯,跑步或做任何運動覺得喘、胸悶、胸痛或頭暈,表示血管輸出血量不足造成局部組織缺氧、疼痛。建議立刻停下來休息,並盡快就醫。
他每週有一天必定不厭其煩爬七層樓梯為病人做心導管檢查,一方面運動鍛鍊,另外也能監測個人的心血管狀態。
陽光灑落振興醫院的心臟醫學中心,兩位中年男士雙手握拳、兩腳敏捷移動,把拳擊有氧打得極有力道,完全看不出曾動過心臟手術。
「即使血管生病了,運動可以讓你做比較多的事,」物理治療師黃心怡舉例,就好像車子跑了300公里,引擎磨損厲害要報廢了,但運動就有辦法讓老舊磨損的引擎繼續跑下去。
已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每次1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中度運動,就能少吃一顆血壓藥、降低四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再發率,黃心怡說。
而且,運動是心臟手術後的必要復健,不僅能控制病情穩定、減少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也大幅降低。
振興醫院曾針對院內46位心臟手術後的人做研究,發現經過運動復健回到工作崗位的,有近六成體能滿意度高、疲勞感低,生活品質變好。
不過,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高衝擊運動,如舉重、爬樓梯、仰臥起坐等瞬間增加心跳量的運動,避免血壓爆衝的危險。
運動前最好做足暖身,讓血管有餘裕去適應變化。「至少抽出總運動時間的三分之一去熱身,」黃心怡提醒。
天氣變冷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建議在溫、濕度控制好的室內運動,且外出時要做好保暖工作。目前各大醫學中心也有心血管運動中心可供洽詢,提供安全有效的運動方式。
2.維持正常體重
控制體重比吃低鹽食物更能強健血管。脂肪細胞會釋放改變肝臟膽固醇代謝的細胞激素,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含量,讓血管收縮增加血壓;這種激素還擾亂胰島素作用,增加血液裡的葡萄糖量,讓身體器官為糖尿病所苦,並且大腦會釋放「我餓了,多吃點」的訊息,讓肥胖更加惡化,曾任美國心臟病協會主席瓦倫汀‧福斯岱爾(Valentin Fuster)醫生說。
把體重降到理想體重好處多,不但能減少壞膽固醇15~20%,減重1公斤能降血壓1毫米汞柱,12公斤就能減掉一顆降血壓藥。
但減重不需要太快速或太激烈,建議一週不要超過1公斤,以免損傷血管。
過度減肥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台北榮總心臟科主治醫師陳肇文就碰過一位30歲的女生採用節食手段急速減重,恢復正常飲食後不久竟然中風送醫急救。
「快速、激烈的減肥方式對身體不好,」陳肇文認為,節食讓血管營養狀況變差也變得脆弱,一旦回復正常生活,只要遇到大吃大喝或運動過量就很容易「爆血管」,要特別小心。
每週至少量一次體重,確認血管負擔不會太大。
3.經常量血壓
血壓是最單純的血管好壞參考值,建議40歲以上的男性至少每週量一次血壓。
血壓如同海浪起伏波動,最怕起風吹起大浪衝破防波堤。有些人會在週末補償式的拚命運動或暴飲暴食,「就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陳肇文搖頭說,血壓逐漸加速上升,然後唰一下掉下來,這種雲霄飛車式的血壓波動最傷血管。
減少血壓大幅波動,血壓控制好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刊登在美國《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的研究表示,收縮壓每下降2毫米汞柱,中風死亡率減少6%、冠心病死亡率則少4%;舒張壓降低2毫米汞柱中風發生率下降15%,冠心症下降6%。
控制血壓還能讓心臟「回春」。陳肇文援引國外研究說,只要糖尿病及腎臟病人血壓持續控制在低於130/80毫米汞柱,1~2年內半數以上心室肥大的狀況都能改善,回復健康心臟。
目前台灣連便利商店也可以量血壓,若經數次量血壓都在正常範圍內(<120/80毫米汞柱)則可每三個月測量一次;如果血壓偏高,建議早晚各量一次,收集一星期數據後,請醫生判斷。
40歲以下的人每3~6月量一次血壓即可。
4.維持好關係
此外,多和你的另一半出去走走、培養夫妻關係,也能讓血管更健康。
多項研究證實,夫妻關係好的人心血管疾病少、活得比較久,比如美國紐約大學針對全美五十州350萬人研究發現,結婚的人比起單身、離婚或鰥寡的人,更不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可能原因是配偶會鼓勵他們好好照顧自己。
BOX:心血管專家如何愛護血管?
「不用迷信什麼神奇方法,」台大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目前保護血管的方式已足以逆轉老化血管,他每週量體重,不吃零食、精緻糖,吃東西前一定先翻看食品標示,太多加工品的不吃,難怪皮膚緊繃細緻,常被人誤認醫學院才剛畢業。
台北榮總心臟科主治醫師 陳肇文則說要懂得掌控工作生活的鬆緊節奏,即使身處高壓生活中也不忘偶爾發呆、放空,讓血壓處在合理規律波動範圍內,「給自己5分鐘,什麼事情不要忙過頭,」他說。教學上課也一樣,每小時休息5分鐘,會比連續幾小時再做個大休息,效果好很多。
有時病人太多看不完,他就調整看病速度,有些病人看慢一點、多話話家常,放慢腳步,心情、血管放輕鬆,血壓也不會破表。他建議定期體檢量測血壓並抽血檢測膽固醇、血糖及血脂,40歲以上健康人每年驗一次腎功能,40歲以下兩年一次,確保血管功能。
好運動、好體重、好血壓、好關係,4好顧血管,且看心血管專家怎麼做。
有高血壓也不用怕,把血管保護好,一樣能過有品質的生活,試試看以下方法:
1.一次運動持續10分鐘
血管老化在所難免,但運動可以讓它延緩發生。美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70~75歲的人血管會自然老化變硬,但有運動習慣的人能延後發生。
而且,運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物理治療長黃心怡提到,只要持續10分鐘中等強度的全身性運動,每週150分鐘就能達到運動效果。研究發現運動持續10分鐘以上能讓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真正燃燒到體內肝醣、脂肪,而短時間的肌肉收縮只能消耗血糖,燃燒能量,下一餐進食很快又補回來,黃心怡解釋。
把運動融入生活中,騎腳踏車去買菜、下班提前兩站下車走路回家,低度的運動只要超過10分鐘,仍能達到運動效果。以影響血壓的波動來看,快走比騎車、慢跑好,不會讓血壓一下往上衝,或者慢慢騎也不錯,這些較緩和的運動也適合高血壓的人,陳肇文說。而且,運動是最好的護身符,可以及早揪出血管病變。
「要動才知道血管出問題,」台大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當爬樓梯,跑步或做任何運動覺得喘、胸悶、胸痛或頭暈,表示血管輸出血量不足造成局部組織缺氧、疼痛。建議立刻停下來休息,並盡快就醫。
他每週有一天必定不厭其煩爬七層樓梯為病人做心導管檢查,一方面運動鍛鍊,另外也能監測個人的心血管狀態。
陽光灑落振興醫院的心臟醫學中心,兩位中年男士雙手握拳、兩腳敏捷移動,把拳擊有氧打得極有力道,完全看不出曾動過心臟手術。
「即使血管生病了,運動可以讓你做比較多的事,」物理治療師黃心怡舉例,就好像車子跑了300公里,引擎磨損厲害要報廢了,但運動就有辦法讓老舊磨損的引擎繼續跑下去。
已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每次1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中度運動,就能少吃一顆血壓藥、降低四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再發率,黃心怡說。
而且,運動是心臟手術後的必要復健,不僅能控制病情穩定、減少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也大幅降低。
振興醫院曾針對院內46位心臟手術後的人做研究,發現經過運動復健回到工作崗位的,有近六成體能滿意度高、疲勞感低,生活品質變好。
不過,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高衝擊運動,如舉重、爬樓梯、仰臥起坐等瞬間增加心跳量的運動,避免血壓爆衝的危險。
運動前最好做足暖身,讓血管有餘裕去適應變化。「至少抽出總運動時間的三分之一去熱身,」黃心怡提醒。
天氣變冷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建議在溫、濕度控制好的室內運動,且外出時要做好保暖工作。目前各大醫學中心也有心血管運動中心可供洽詢,提供安全有效的運動方式。
2.維持正常體重
控制體重比吃低鹽食物更能強健血管。脂肪細胞會釋放改變肝臟膽固醇代謝的細胞激素,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含量,讓血管收縮增加血壓;這種激素還擾亂胰島素作用,增加血液裡的葡萄糖量,讓身體器官為糖尿病所苦,並且大腦會釋放「我餓了,多吃點」的訊息,讓肥胖更加惡化,曾任美國心臟病協會主席瓦倫汀‧福斯岱爾(Valentin Fuster)醫生說。
把體重降到理想體重好處多,不但能減少壞膽固醇15~20%,減重1公斤能降血壓1毫米汞柱,12公斤就能減掉一顆降血壓藥。
但減重不需要太快速或太激烈,建議一週不要超過1公斤,以免損傷血管。
過度減肥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台北榮總心臟科主治醫師陳肇文就碰過一位30歲的女生採用節食手段急速減重,恢復正常飲食後不久竟然中風送醫急救。
「快速、激烈的減肥方式對身體不好,」陳肇文認為,節食讓血管營養狀況變差也變得脆弱,一旦回復正常生活,只要遇到大吃大喝或運動過量就很容易「爆血管」,要特別小心。
每週至少量一次體重,確認血管負擔不會太大。
3.經常量血壓
血壓是最單純的血管好壞參考值,建議40歲以上的男性至少每週量一次血壓。
血壓如同海浪起伏波動,最怕起風吹起大浪衝破防波堤。有些人會在週末補償式的拚命運動或暴飲暴食,「就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陳肇文搖頭說,血壓逐漸加速上升,然後唰一下掉下來,這種雲霄飛車式的血壓波動最傷血管。
減少血壓大幅波動,血壓控制好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刊登在美國《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的研究表示,收縮壓每下降2毫米汞柱,中風死亡率減少6%、冠心病死亡率則少4%;舒張壓降低2毫米汞柱中風發生率下降15%,冠心症下降6%。
控制血壓還能讓心臟「回春」。陳肇文援引國外研究說,只要糖尿病及腎臟病人血壓持續控制在低於130/80毫米汞柱,1~2年內半數以上心室肥大的狀況都能改善,回復健康心臟。
目前台灣連便利商店也可以量血壓,若經數次量血壓都在正常範圍內(<120/80毫米汞柱)則可每三個月測量一次;如果血壓偏高,建議早晚各量一次,收集一星期數據後,請醫生判斷。
40歲以下的人每3~6月量一次血壓即可。
4.維持好關係
此外,多和你的另一半出去走走、培養夫妻關係,也能讓血管更健康。
多項研究證實,夫妻關係好的人心血管疾病少、活得比較久,比如美國紐約大學針對全美五十州350萬人研究發現,結婚的人比起單身、離婚或鰥寡的人,更不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可能原因是配偶會鼓勵他們好好照顧自己。
BOX:心血管專家如何愛護血管?
「不用迷信什麼神奇方法,」台大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目前保護血管的方式已足以逆轉老化血管,他每週量體重,不吃零食、精緻糖,吃東西前一定先翻看食品標示,太多加工品的不吃,難怪皮膚緊繃細緻,常被人誤認醫學院才剛畢業。
台北榮總心臟科主治醫師 陳肇文則說要懂得掌控工作生活的鬆緊節奏,即使身處高壓生活中也不忘偶爾發呆、放空,讓血壓處在合理規律波動範圍內,「給自己5分鐘,什麼事情不要忙過頭,」他說。教學上課也一樣,每小時休息5分鐘,會比連續幾小時再做個大休息,效果好很多。
有時病人太多看不完,他就調整看病速度,有些病人看慢一點、多話話家常,放慢腳步,心情、血管放輕鬆,血壓也不會破表。他建議定期體檢量測血壓並抽血檢測膽固醇、血糖及血脂,40歲以上健康人每年驗一次腎功能,40歲以下兩年一次,確保血管功能。
大破之後,大立的故事
大破之後,大立的故事
一年半前,從台企銀董座空降至合庫擔任董事長的廖燦昌,二○一五年就做出兩件令國內金控業界跌破眼鏡的事:一是開本土所有銀行之先例,申請裁撤二十家實體分行;二是禁止合庫銀銷售被銀行視為金雞母的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業務。
事後來看,可能沒甚麼,但事前敢如此做,需要眼光、決心與勇氣。這是大破之後,大立的故事。
…………………….
一個官派的公股金控董事長,能做出什麼金融業界不敢做的事?
一年半前,從台企銀董座銜命空降至合庫擔任董事長的廖燦昌,二○一五年就做出兩件令國內金控業界跌破眼鏡的事:一是開本土所有銀行之先例,申請裁撤二十家實體分行;二是禁止合庫銀銷售被銀行視為金雞母的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業務。
賺慢錢,躲過人民幣地雷
廖燦昌大動作自砍獲利來源,非但沒有衝擊合庫獲利,還讓合庫金在二○一四年獲利首度突破百億元後,一五年獲利又大幅成長二九%、逼近一百三十五億元,再創新高,證明不靠TRF來撈油水,獲利也能交出漂亮成績單。
廖燦昌回憶,自己在台企銀時,曾有一家上市紡織公司,因為接班的第二代操作TRF不慎,幾乎要賠上整家公司的資本額,四處奔走,最後來哀求他寬限,令他唏噓不已。「此後我就覺得,寧可『甘苦錢』慢慢賺,也不要賺這種錢(TRF)。」
只是這個命令,一度引發一堆部屬力陳「董仔,這真的很好賺,不能不賣」等反對意見。但如今人民幣大幅貶值,TRF未爆彈成為銀行業地雷,合庫全身而退,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
不僅如此,廖燦昌更震撼業界的是,為了因應數位化趨勢,去年開了國銀之先河,大動作申請裁撤實體分行,目前已裁撤十一家績效不彰的分行,內部估算,至少省下每年五千萬元到六千萬元的基本開銷。這在強調保守、穩健、步步為營的公股行庫高層中,更堪稱「異類」。
懂做人,裁撤前先給緩衝
只是在保守的公股行庫體系裡,敢大刀闊斧改革,不怕銀行員工會反彈,印證了廖燦昌的另一個能耐,亦即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對他的形容:「懂得做事也懂得做人」。
早在廖燦昌任台企銀董、總期間,就與剽悍、強勢聞名的台企銀工會溝通良好,也讓他深諳與行庫基層互動的「眉角」。
他在裁撤該分行前,親自拜訪分行經理,剖析裁撤的考量,且提供「緩衝」機會,比方說之後單月獲利若能穩定維持在新台幣兩百萬元以上,便可繼續經營。對方若經評估後,認定無法達標,往往也甘願被裁撤。
與廖燦昌共事多年的台企銀董事林萬福形容:「他確定一件事情是對的時候,叫什麼人來拜託他不要做,都不為所動,但會把他的道理耐心解釋給你聽。」
但禁止TRF業務、砍分行,只是守勢,廖燦昌為合庫金提振獲利的攻勢,就是衝刺中小企業放款業務。
各行庫之間,以「砍到見骨」的殺價競爭策略來搶企金客戶,已是常態,但一路從放款業務基層做起的廖燦昌卻反其道而行,一上任後就獨排眾議,要將合庫銀的放款利率提高○‧○七個百分點。「短期放款利率才一.四%到一.五%,中期才一.八%左右,這一看就知道是賠本生意,不能不拉高。」
拚開源,用大數據增放款量
但廖燦昌坦言,實施初期,一堆議價能力高的大客戶都跑了,拖累總放款量銳減,二○一五年初最多一度下滑六百多億元,「當時壓力很大,連財政部和分行經理都在罵我。」
儘管上下罵成一片,但廖燦昌深信自己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並未軟化,同時積極「開源」,將目光轉向過往合庫金鮮少深耕的中小企業放款業務。
他透過總行的大數據(Big Data)發現,成立三年以上的中小企業,存活率在七成以上,故他鎖定成立三到五年、資本額在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之間的中小企業主,並親自在客戶間打聽、徵信,交叉比對後,將篩選出來的優質企業名單發放給分行,做為拓展客源的依據。
就這樣,一度暴跌的放款量,在中小企業客戶激增之下,逐漸回升,加上某些大客戶也慢慢回流,帶動合庫銀的企金客戶總數迅速成長,至今成長逾四千戶、共逼近二萬五千戶,放款量從二○一四年的一兆八千七百六十億元,增至二○一五年底的一兆九千九百億元,一舉躍升為對中小企業放款成長最多的國銀。
二○一五年合庫金的中小企業放款成長量,以三百八十六億元位居國銀之冠,打敗公股獲利王兆豐金與民營獲利王中信金。
這些成績,在在讓財政部長張盛和盛讚他「有想法、有作為、有前瞻性」。
不過廖燦昌也坦言,透過調整放款結構來提升獲利的空間有限,日後重心將慢慢轉移到財富管理、財務操作等業務。
二○一六年他對合庫金最大的變革,再度成為公股行庫首例:一改過去由財務部一手主導的台股、債券等投資之模式,將部分資金委外操作,委外資金最多可達九十億元,成為首家委外代操的行庫。
「這樣才能讓(財務部)同仁和外部比較、互相刺激。」廖燦昌解釋,若委外代操績效較高,同仁可參考對方的資產配置和操作邏輯,督促自己要更上一層樓。新的一年,廖燦昌仍然要以別的公股金控董事長沒想到的做法,繼續在金融圈闖下去。
一年半前,從台企銀董座空降至合庫擔任董事長的廖燦昌,二○一五年就做出兩件令國內金控業界跌破眼鏡的事:一是開本土所有銀行之先例,申請裁撤二十家實體分行;二是禁止合庫銀銷售被銀行視為金雞母的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業務。
事後來看,可能沒甚麼,但事前敢如此做,需要眼光、決心與勇氣。這是大破之後,大立的故事。
…………………….
一個官派的公股金控董事長,能做出什麼金融業界不敢做的事?
一年半前,從台企銀董座銜命空降至合庫擔任董事長的廖燦昌,二○一五年就做出兩件令國內金控業界跌破眼鏡的事:一是開本土所有銀行之先例,申請裁撤二十家實體分行;二是禁止合庫銀銷售被銀行視為金雞母的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業務。
賺慢錢,躲過人民幣地雷
廖燦昌大動作自砍獲利來源,非但沒有衝擊合庫獲利,還讓合庫金在二○一四年獲利首度突破百億元後,一五年獲利又大幅成長二九%、逼近一百三十五億元,再創新高,證明不靠TRF來撈油水,獲利也能交出漂亮成績單。
廖燦昌回憶,自己在台企銀時,曾有一家上市紡織公司,因為接班的第二代操作TRF不慎,幾乎要賠上整家公司的資本額,四處奔走,最後來哀求他寬限,令他唏噓不已。「此後我就覺得,寧可『甘苦錢』慢慢賺,也不要賺這種錢(TRF)。」
只是這個命令,一度引發一堆部屬力陳「董仔,這真的很好賺,不能不賣」等反對意見。但如今人民幣大幅貶值,TRF未爆彈成為銀行業地雷,合庫全身而退,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
不僅如此,廖燦昌更震撼業界的是,為了因應數位化趨勢,去年開了國銀之先河,大動作申請裁撤實體分行,目前已裁撤十一家績效不彰的分行,內部估算,至少省下每年五千萬元到六千萬元的基本開銷。這在強調保守、穩健、步步為營的公股行庫高層中,更堪稱「異類」。
懂做人,裁撤前先給緩衝
只是在保守的公股行庫體系裡,敢大刀闊斧改革,不怕銀行員工會反彈,印證了廖燦昌的另一個能耐,亦即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對他的形容:「懂得做事也懂得做人」。
早在廖燦昌任台企銀董、總期間,就與剽悍、強勢聞名的台企銀工會溝通良好,也讓他深諳與行庫基層互動的「眉角」。
他在裁撤該分行前,親自拜訪分行經理,剖析裁撤的考量,且提供「緩衝」機會,比方說之後單月獲利若能穩定維持在新台幣兩百萬元以上,便可繼續經營。對方若經評估後,認定無法達標,往往也甘願被裁撤。
與廖燦昌共事多年的台企銀董事林萬福形容:「他確定一件事情是對的時候,叫什麼人來拜託他不要做,都不為所動,但會把他的道理耐心解釋給你聽。」
但禁止TRF業務、砍分行,只是守勢,廖燦昌為合庫金提振獲利的攻勢,就是衝刺中小企業放款業務。
各行庫之間,以「砍到見骨」的殺價競爭策略來搶企金客戶,已是常態,但一路從放款業務基層做起的廖燦昌卻反其道而行,一上任後就獨排眾議,要將合庫銀的放款利率提高○‧○七個百分點。「短期放款利率才一.四%到一.五%,中期才一.八%左右,這一看就知道是賠本生意,不能不拉高。」
拚開源,用大數據增放款量
但廖燦昌坦言,實施初期,一堆議價能力高的大客戶都跑了,拖累總放款量銳減,二○一五年初最多一度下滑六百多億元,「當時壓力很大,連財政部和分行經理都在罵我。」
儘管上下罵成一片,但廖燦昌深信自己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並未軟化,同時積極「開源」,將目光轉向過往合庫金鮮少深耕的中小企業放款業務。
他透過總行的大數據(Big Data)發現,成立三年以上的中小企業,存活率在七成以上,故他鎖定成立三到五年、資本額在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之間的中小企業主,並親自在客戶間打聽、徵信,交叉比對後,將篩選出來的優質企業名單發放給分行,做為拓展客源的依據。
就這樣,一度暴跌的放款量,在中小企業客戶激增之下,逐漸回升,加上某些大客戶也慢慢回流,帶動合庫銀的企金客戶總數迅速成長,至今成長逾四千戶、共逼近二萬五千戶,放款量從二○一四年的一兆八千七百六十億元,增至二○一五年底的一兆九千九百億元,一舉躍升為對中小企業放款成長最多的國銀。
二○一五年合庫金的中小企業放款成長量,以三百八十六億元位居國銀之冠,打敗公股獲利王兆豐金與民營獲利王中信金。
這些成績,在在讓財政部長張盛和盛讚他「有想法、有作為、有前瞻性」。
不過廖燦昌也坦言,透過調整放款結構來提升獲利的空間有限,日後重心將慢慢轉移到財富管理、財務操作等業務。
二○一六年他對合庫金最大的變革,再度成為公股行庫首例:一改過去由財務部一手主導的台股、債券等投資之模式,將部分資金委外操作,委外資金最多可達九十億元,成為首家委外代操的行庫。
「這樣才能讓(財務部)同仁和外部比較、互相刺激。」廖燦昌解釋,若委外代操績效較高,同仁可參考對方的資產配置和操作邏輯,督促自己要更上一層樓。新的一年,廖燦昌仍然要以別的公股金控董事長沒想到的做法,繼續在金融圈闖下去。
人生的悲喜劇——防治憂鬱
人生的悲喜劇——防治憂鬱(周基樹)2016.01.28
作者周基樹,在海內外擔任教授多年,現任台大特約研究員。本文原刊於《舉目》2016.01.28
http://behold.oc.org/?p=29152
看到美國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McLaurin Williams,2014年8月因憂鬱症自殺。編註)的悲劇結局,忍不住要提出憂鬱症的防治問題。因為我也曾是負面情緒和抑鬱症的受害者,但是基督把我救了出來。
人不能帶著面具生活。如果能脫去累贅、虛假,赤裸裸來到上帝面前,謙卑、誠實地尋求,任何情緒上的困境都會改變。我認識的很多人,也都如此經歷了上帝的恩典救贖。
無形殺手
抑鬱症(或作憂鬱症)是一個無形的殺手。據統計,美國有大約1/10以上的人口為此所苦。再加上患者的家人,受折磨的人實在非常多。最近《商業週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大學生的調查統計:“2010年有20%的受訪者符合憂鬱症和焦慮症標準,2012年則有25%。其他研究也一致表明,每一代人的發病率都在增加,有人指出,如果舊的統計數字是錯的,則錯在低估了精神疾病的普遍性。”(註1)
抑鬱症病人之中,估計約有30%左右企圖自殺,15%因自殺死亡。(註2,4)美國的前37任總統中,據估計約有1/4有抑鬱症,其中可能有3位甚至有雙極性的精神困擾(Bipolar Disorder,又稱躁鬱症。編註)。(註3,4)
這是心理學及醫學專家,根據其生平、日記、信函、病歷、親戚朋友的記載等等,做出的統計。其中最有名的,是林肯總統及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出乎人的意料,連偉大的人物如丘吉爾、莫扎特、牛頓、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約翰•洛克菲勒,都被確定或很可能有過抑鬱症。(註4)
不過,他們顯然沒有被抑鬱症所扼殺,反而因為黑暗裡的痛苦經驗,獲得超乎尋常的毅力、靈感、創造力、眼光、勇氣。他們都經歷過人生的低谷,例如突然失去最愛的人,或被虛空的情緒侵襲,也有遺傳性的因素……他們之所以能走出來,其基督信仰是重要的因素。
幾大主因
1.先天遺傳、大腦生理功能的障礙,或是後天性的生活習慣(例如缺乏運動),造成體內血清素和其他生化物質短缺,以致影響情緒。
2.習慣性的負面思維模式。
3.難以挽回的遺憾、過錯、愧疚,不平、罪惡感,或是長久的病痛、悲痛。
4.來自現實生活的挫折感、無力感、失敗或憤怒。
5.缺少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百無聊賴,生活沒有意義。
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的資深教授林信男,在教會的大型專題演講裡,對此有很平衡的解說:
“憂鬱症是生理、心理、社會(指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靈性的生病。治療上當然也要針對各層面做治療,不可忽視任一層面。治療並不是單一的選擇題。不必非此即彼。”
基本的防治
對於抑鬱症,除了請教專家,我們還可以學習基本的防治,從根本上加強自己的免疫力,例如:
1.運動
養成常常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促進生成人體內的血清素、多巴胺,及其他增進正面情緒的物質,又可增強人體力,幫助睡眠,提升自我的良好感覺。最好每週能運動4-5次,每次半小時左右,包括快步走路。不過,當量力而為。
2.實際
接受人生的無常、不完美,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甚至醜陋。我們要在不完美裡面看到上帝的完美和美意。
3.行好
學習去做一些美好的事,例如助人、藝術創作、科學發明、安慰他人悲傷甚至破碎的心。學習從不完美升華到“美”——但不一定是完美。從小事開始做,這是容易的開始。如此,每一天都將是嶄新的一頁,等待我們好好去寫出美好的音符,漸漸匯集為寶貴的心靈樂章。
4.饒恕
真誠地把自己一生的遺憾、過犯、悔恨,放到耶穌面前,一一告訴祂,求祂除去你所有的罪過,也幫助你饒恕所有得罪你、使你痛苦的人,包括你自己。求耶穌給你新的心情和態度,帶領你過新的生活——饒恕別人,饒恕自己,因為上帝也饒恕我們。
5.榜樣
常常從偉大的心靈裡,學習如何戰勝抑鬱。例如,聖經《詩篇》中,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表達,包括懼怕、憂慮、無助、悔恨、虛空、失敗、傷痛、憤怒(《詩》22,23,27,32,34,42,43,46,57,63,90,94,103,118,121,139)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有過的感受。可以好好地閱讀、默想,思考作者如何以信心突破困境。
在負面表達之後,我們還要依靠聖靈以正面的情緒來戰勝、取代負面的情緒。我們可以借鑒許多偉人的經歷,學習他們走出死蔭的幽谷,實現上帝賦予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好的詩歌,如《詩篇》23篇、《奇異恩典》《耶穌是我最親愛的朋友》《我靈鎮靜》等等,歷代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讀了、唱了它們,生命被激勵、改變,從黑暗的困境走了出來。
造我們的主,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祂希望我們實現生命的豐富價值,祂賜給我們希望、喜樂和能力。最要緊的是,上帝自己道成肉身,在客西馬尼園痛苦、憂愁,因祂知道要被棄絕、背叛,鞭打上十字架,忍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祂與痛苦、憂鬱的人同行!你如果信祂可以救你脫離憂鬱,那就讓祂成為你心中的力量。祂會從高處、從深處醫治你,帶你走向光明和健康。
6.益友
上帝總是賜給我們一些有愛心、有智慧的朋友。我們要去發現這樣的朋友,也要成為這樣的益友。
7.感恩
每一天早上,對上帝說一句感恩的話,紀念一個可感恩的人,或一件可感恩的事。每天入睡前,對自己今天做的一件好事或是說的一句鼓勵人的話,嘉許自己一次。同時,回想別人對我的一個善意,在心裡謝謝他。最後,藉著禱告,把所有的困難卸下給基督,並為人代求平安。
8.殷勤
天天追求美善,但不要落入完美主義。世上沒有完美,只有上帝是完美的。上帝以我們追求完美的態度為美、為善。上帝的愛與恩典,總是與我們同在!
註:
1.萊亞•格林菲爾,《把美國從第一強國拉下來的隱形兇手:精神病》,臺灣版商業週刊網站,2013-08-03。此外作者為波士頓大學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教授,香港嶺南大學傑出訪問教授。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233&pnumber=1
2.統計資料來自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範中心網站:http://www.cdc.gov/nchs/data/databriefs/db172.htm。
以及專業醫師網站:http://www.allaboutdepression.com/gen_04.html。
3.參NationalAllianceonMentalIllness網站http://www2.nami.org/template_eoy.cfm?Section=not_alone&template=/ContentManagement/ContentDisplay.cfm&ContentID=146696。
4.此網站有全面性的訊息,包含368個參考資料(This is a list of notable people who have,or haveha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number of well-known people have had the disorder):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eople_with_major_depressive_disorder。
作者周基樹,在海內外擔任教授多年,現任台大特約研究員。本文原刊於《舉目》2016.01.28
http://behold.oc.org/?p=29152
看到美國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McLaurin Williams,2014年8月因憂鬱症自殺。編註)的悲劇結局,忍不住要提出憂鬱症的防治問題。因為我也曾是負面情緒和抑鬱症的受害者,但是基督把我救了出來。
人不能帶著面具生活。如果能脫去累贅、虛假,赤裸裸來到上帝面前,謙卑、誠實地尋求,任何情緒上的困境都會改變。我認識的很多人,也都如此經歷了上帝的恩典救贖。
無形殺手
抑鬱症(或作憂鬱症)是一個無形的殺手。據統計,美國有大約1/10以上的人口為此所苦。再加上患者的家人,受折磨的人實在非常多。最近《商業週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大學生的調查統計:“2010年有20%的受訪者符合憂鬱症和焦慮症標準,2012年則有25%。其他研究也一致表明,每一代人的發病率都在增加,有人指出,如果舊的統計數字是錯的,則錯在低估了精神疾病的普遍性。”(註1)
抑鬱症病人之中,估計約有30%左右企圖自殺,15%因自殺死亡。(註2,4)美國的前37任總統中,據估計約有1/4有抑鬱症,其中可能有3位甚至有雙極性的精神困擾(Bipolar Disorder,又稱躁鬱症。編註)。(註3,4)
這是心理學及醫學專家,根據其生平、日記、信函、病歷、親戚朋友的記載等等,做出的統計。其中最有名的,是林肯總統及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出乎人的意料,連偉大的人物如丘吉爾、莫扎特、牛頓、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約翰•洛克菲勒,都被確定或很可能有過抑鬱症。(註4)
不過,他們顯然沒有被抑鬱症所扼殺,反而因為黑暗裡的痛苦經驗,獲得超乎尋常的毅力、靈感、創造力、眼光、勇氣。他們都經歷過人生的低谷,例如突然失去最愛的人,或被虛空的情緒侵襲,也有遺傳性的因素……他們之所以能走出來,其基督信仰是重要的因素。
幾大主因
1.先天遺傳、大腦生理功能的障礙,或是後天性的生活習慣(例如缺乏運動),造成體內血清素和其他生化物質短缺,以致影響情緒。
2.習慣性的負面思維模式。
3.難以挽回的遺憾、過錯、愧疚,不平、罪惡感,或是長久的病痛、悲痛。
4.來自現實生活的挫折感、無力感、失敗或憤怒。
5.缺少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百無聊賴,生活沒有意義。
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的資深教授林信男,在教會的大型專題演講裡,對此有很平衡的解說:
“憂鬱症是生理、心理、社會(指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靈性的生病。治療上當然也要針對各層面做治療,不可忽視任一層面。治療並不是單一的選擇題。不必非此即彼。”
基本的防治
對於抑鬱症,除了請教專家,我們還可以學習基本的防治,從根本上加強自己的免疫力,例如:
1.運動
養成常常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促進生成人體內的血清素、多巴胺,及其他增進正面情緒的物質,又可增強人體力,幫助睡眠,提升自我的良好感覺。最好每週能運動4-5次,每次半小時左右,包括快步走路。不過,當量力而為。
2.實際
接受人生的無常、不完美,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甚至醜陋。我們要在不完美裡面看到上帝的完美和美意。
3.行好
學習去做一些美好的事,例如助人、藝術創作、科學發明、安慰他人悲傷甚至破碎的心。學習從不完美升華到“美”——但不一定是完美。從小事開始做,這是容易的開始。如此,每一天都將是嶄新的一頁,等待我們好好去寫出美好的音符,漸漸匯集為寶貴的心靈樂章。
4.饒恕
真誠地把自己一生的遺憾、過犯、悔恨,放到耶穌面前,一一告訴祂,求祂除去你所有的罪過,也幫助你饒恕所有得罪你、使你痛苦的人,包括你自己。求耶穌給你新的心情和態度,帶領你過新的生活——饒恕別人,饒恕自己,因為上帝也饒恕我們。
5.榜樣
常常從偉大的心靈裡,學習如何戰勝抑鬱。例如,聖經《詩篇》中,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表達,包括懼怕、憂慮、無助、悔恨、虛空、失敗、傷痛、憤怒(《詩》22,23,27,32,34,42,43,46,57,63,90,94,103,118,121,139)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有過的感受。可以好好地閱讀、默想,思考作者如何以信心突破困境。
在負面表達之後,我們還要依靠聖靈以正面的情緒來戰勝、取代負面的情緒。我們可以借鑒許多偉人的經歷,學習他們走出死蔭的幽谷,實現上帝賦予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好的詩歌,如《詩篇》23篇、《奇異恩典》《耶穌是我最親愛的朋友》《我靈鎮靜》等等,歷代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讀了、唱了它們,生命被激勵、改變,從黑暗的困境走了出來。
造我們的主,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祂希望我們實現生命的豐富價值,祂賜給我們希望、喜樂和能力。最要緊的是,上帝自己道成肉身,在客西馬尼園痛苦、憂愁,因祂知道要被棄絕、背叛,鞭打上十字架,忍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祂與痛苦、憂鬱的人同行!你如果信祂可以救你脫離憂鬱,那就讓祂成為你心中的力量。祂會從高處、從深處醫治你,帶你走向光明和健康。
6.益友
上帝總是賜給我們一些有愛心、有智慧的朋友。我們要去發現這樣的朋友,也要成為這樣的益友。
7.感恩
每一天早上,對上帝說一句感恩的話,紀念一個可感恩的人,或一件可感恩的事。每天入睡前,對自己今天做的一件好事或是說的一句鼓勵人的話,嘉許自己一次。同時,回想別人對我的一個善意,在心裡謝謝他。最後,藉著禱告,把所有的困難卸下給基督,並為人代求平安。
8.殷勤
天天追求美善,但不要落入完美主義。世上沒有完美,只有上帝是完美的。上帝以我們追求完美的態度為美、為善。上帝的愛與恩典,總是與我們同在!
註:
1.萊亞•格林菲爾,《把美國從第一強國拉下來的隱形兇手:精神病》,臺灣版商業週刊網站,2013-08-03。此外作者為波士頓大學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教授,香港嶺南大學傑出訪問教授。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233&pnumber=1
2.統計資料來自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範中心網站:http://www.cdc.gov/nchs/data/databriefs/db172.htm。
以及專業醫師網站:http://www.allaboutdepression.com/gen_04.html。
3.參NationalAllianceonMentalIllness網站http://www2.nami.org/template_eoy.cfm?Section=not_alone&template=/ContentManagement/ContentDisplay.cfm&ContentID=146696。
4.此網站有全面性的訊息,包含368個參考資料(This is a list of notable people who have,or haveha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number of well-known people have had the disorder):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eople_with_major_depressive_disorder。
嘉義市第一座出租公寓:「芳春公寓」
嘉義市第一座出租公寓:「芳春公寓」
多數人每天忙忙碌碌、汲汲營營於名利。嘉義市一對平凡、卻願意奉獻的父子-李芳春和李慶仁,他們經營「芳春公寓」,是嘉義市第一座出租公寓,現在轉型為社福租屋社區。李先生不願將房子改建,賺取更多的租金報酬,為的是提供一個月租2200,看電視加收400的房間給艱苦人。
多數人每天忙忙碌碌、汲汲營營於名利。嘉義市一對平凡、卻願意奉獻的父子-李芳春和李慶仁,他們經營「芳春公寓」,是嘉義市第一座出租公寓,現在轉型為社福租屋社區。李先生不願將房子改建,賺取更多的租金報酬,為的是提供一個月租2200,看電視加收400的房間給艱苦人。
當你在賞雪,他們的心在淌血!
當你在賞雪,他們的心在淌血!
肇因為地球暖化現象,極寒冷風掃到溫帶、亞熱帶地區。台灣許多沒有下過雪的地方竟然飄起靄靄白雪,勾勒出不少幸福的浪漫。以往冬天想要追雪,都要遠赴合歡山武嶺。不過,在賞雪的同時,有不少農民正因這次的寒害,淌血的難受,恐怕不是我們可以想像。
受害最嚴重的,首推漁業。台南數十萬隻虱目魚(圖1)、吳郭魚、鱸魚翻白肚漂浮水面的情景,讓業者看了不禁鼻酸。為了降低損失,業者必須耐著低溫,泡在池內將魚屍體打撈上岸,趁著新鮮趕緊賣給加工廠製作。
今年大湖、卓蘭寒害嚴重,許多草莓園覆上了層層白雪,遊客看了興奮,但農民嚇到啞口無言。凍傷的草莓會黑掉變硬,無論賣相或口感都不佳,正值開花期的花苞也會凍壞,根本無法再次結果。
柑橘同樣是冬季盛產的作物,新竹、嘉義農園都因果實被凍傷,一旦果皮潰爛,整顆水果也不能賣,損失十分嚴重。而中高海拔高麗菜(圖2)、花椰菜、大白菜等蔬菜,有些還在幼苗期即遭白雪覆蓋而死亡。
肇因為地球暖化現象,極寒冷風掃到溫帶、亞熱帶地區。台灣許多沒有下過雪的地方竟然飄起靄靄白雪,勾勒出不少幸福的浪漫。以往冬天想要追雪,都要遠赴合歡山武嶺。不過,在賞雪的同時,有不少農民正因這次的寒害,淌血的難受,恐怕不是我們可以想像。
受害最嚴重的,首推漁業。台南數十萬隻虱目魚(圖1)、吳郭魚、鱸魚翻白肚漂浮水面的情景,讓業者看了不禁鼻酸。為了降低損失,業者必須耐著低溫,泡在池內將魚屍體打撈上岸,趁著新鮮趕緊賣給加工廠製作。
今年大湖、卓蘭寒害嚴重,許多草莓園覆上了層層白雪,遊客看了興奮,但農民嚇到啞口無言。凍傷的草莓會黑掉變硬,無論賣相或口感都不佳,正值開花期的花苞也會凍壞,根本無法再次結果。
柑橘同樣是冬季盛產的作物,新竹、嘉義農園都因果實被凍傷,一旦果皮潰爛,整顆水果也不能賣,損失十分嚴重。而中高海拔高麗菜(圖2)、花椰菜、大白菜等蔬菜,有些還在幼苗期即遭白雪覆蓋而死亡。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如何寫好個人簡歷/李開復
如何寫好個人簡歷/李開復
多年看簡歷,寫得真的合格的大概只有10%。求職時提交個人簡歷以及申請信(cover letter)的目的是讓你能過第一輪篩選。90%在這個階段就失去機會,多可惜啊!
下面是我對寫簡歷的一些建議:
1. 求職簡歷應該是長度在一兩頁左右,言簡意賅,簡歷的固定格式很多書上都可查到。在簡歷中個人身份介紹部份約占1/6,其它都是專業相關的學歷和經歷、參加過的團體、特長、成就等。
2. 請注意以下幾點(尤其在申請外商的職位時):不要寫期望的薪水;不要注明性別、年齡或婚姻狀態;不要用過於花俏的字體、顏色或格式;不要用術語;不要提太多在學校時做的不那麼重要的成就。
3. 用數字說話(例如:項目幫助公司節省10%的成本),少用形容詞和副詞(不札實的經驗才需要形容詞和副詞的修飾)。
4. 寫履歷時,多用合適的動詞,例如你想從事財務方面的工作,不妨多用“預測”、“分析”等詞;如果你想做市場,可以考慮用“促進”、“加速”等詞;如果你想做技術,多用“開發”、“發明”等詞。這些動詞可能會讓每天閱讀幾百份簡歷的人事部門的人員注意到你。
5. 不要犯任何錯誤,無論多小。如果你在製作簡歷的過程中打錯了字,那麼公司可能會認為:“這個人連這麼重要的事也會犯錯,我以後怎能放心讓他做事呢?”
6. 簡歷上的每一句話都要能提出實例,不能唬人或誇張。不要有任何看起來不實的內容。如果有任何內容的不真實,你的簡歷馬上會被扔到垃圾桶裡去。如果有一些內容看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是真實的,那你一定要補充說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懷疑。
7. 應該根據你申請的每一個單位,“量身定做”一份簡歷。例如你申請政府機關的職位,當然要突出你的社團組織工作經驗;但是如果你申請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職位,你更需要顯示你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還要多做諮詢,對你申請的公司應有較深的瞭解,把這些了解放入你的“量身定做”的簡歷中,這樣對公司是一種尊重,而且對面試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你也有更好的準備。
建議你在簡歷之外,再寫一封熱情洋溢、充分描述你的專長和優勢、發揮個人亮點、解釋為什麼你適合公司的申請信(cover letter)。
不要寫一些沒有意義的文字,也不要寫一些無法兌現的話(如“如果你雇用我,我就會……”這樣的話),而要證明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去瞭解每一個申請的職位,同時要用實例說明和證明你的專長、優勢、誠意,最重要的是要提出個人的亮點。
單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考慮雇用你?”你的亮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建議你的求職信(cover letter)要能抓住閱讀者,讓他感覺“這個人有些特色,也有誠意,值得約談一下”。求職信應該出自真心,代表了你特殊的地方,並且是在認真瞭解這個公司的文化和需求後根據你的理解“量身定做”寫出來的。
多年看簡歷,寫得真的合格的大概只有10%。求職時提交個人簡歷以及申請信(cover letter)的目的是讓你能過第一輪篩選。90%在這個階段就失去機會,多可惜啊!
下面是我對寫簡歷的一些建議:
1. 求職簡歷應該是長度在一兩頁左右,言簡意賅,簡歷的固定格式很多書上都可查到。在簡歷中個人身份介紹部份約占1/6,其它都是專業相關的學歷和經歷、參加過的團體、特長、成就等。
2. 請注意以下幾點(尤其在申請外商的職位時):不要寫期望的薪水;不要注明性別、年齡或婚姻狀態;不要用過於花俏的字體、顏色或格式;不要用術語;不要提太多在學校時做的不那麼重要的成就。
3. 用數字說話(例如:項目幫助公司節省10%的成本),少用形容詞和副詞(不札實的經驗才需要形容詞和副詞的修飾)。
4. 寫履歷時,多用合適的動詞,例如你想從事財務方面的工作,不妨多用“預測”、“分析”等詞;如果你想做市場,可以考慮用“促進”、“加速”等詞;如果你想做技術,多用“開發”、“發明”等詞。這些動詞可能會讓每天閱讀幾百份簡歷的人事部門的人員注意到你。
5. 不要犯任何錯誤,無論多小。如果你在製作簡歷的過程中打錯了字,那麼公司可能會認為:“這個人連這麼重要的事也會犯錯,我以後怎能放心讓他做事呢?”
6. 簡歷上的每一句話都要能提出實例,不能唬人或誇張。不要有任何看起來不實的內容。如果有任何內容的不真實,你的簡歷馬上會被扔到垃圾桶裡去。如果有一些內容看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是真實的,那你一定要補充說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懷疑。
7. 應該根據你申請的每一個單位,“量身定做”一份簡歷。例如你申請政府機關的職位,當然要突出你的社團組織工作經驗;但是如果你申請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職位,你更需要顯示你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還要多做諮詢,對你申請的公司應有較深的瞭解,把這些了解放入你的“量身定做”的簡歷中,這樣對公司是一種尊重,而且對面試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你也有更好的準備。
建議你在簡歷之外,再寫一封熱情洋溢、充分描述你的專長和優勢、發揮個人亮點、解釋為什麼你適合公司的申請信(cover letter)。
不要寫一些沒有意義的文字,也不要寫一些無法兌現的話(如“如果你雇用我,我就會……”這樣的話),而要證明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去瞭解每一個申請的職位,同時要用實例說明和證明你的專長、優勢、誠意,最重要的是要提出個人的亮點。
單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考慮雇用你?”你的亮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建議你的求職信(cover letter)要能抓住閱讀者,讓他感覺“這個人有些特色,也有誠意,值得約談一下”。求職信應該出自真心,代表了你特殊的地方,並且是在認真瞭解這個公司的文化和需求後根據你的理解“量身定做”寫出來的。
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許醫師來分享一個預防中風的重要知識。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夜尿的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卻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著"的姿勢,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分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析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分仍然不斷增加,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分已經大量減少,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心率相對變慢,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血管狹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睡著死亡。
第一,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第二,睡前一定要喝點溫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溫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第三,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鍊,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強,人體不是機器,機器常用會磨損,人體卻剛好相反,常用會變強壯。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許醫師來分享一個預防中風的重要知識。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夜尿的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卻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著"的姿勢,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分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析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分仍然不斷增加,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分已經大量減少,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心率相對變慢,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血管狹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睡著死亡。
第一,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第二,睡前一定要喝點溫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溫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第三,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鍊,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強,人體不是機器,機器常用會磨損,人體卻剛好相反,常用會變強壯。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壞事≠上帝的審判
壞事≠上帝的審判
幫助憂鬱患者走出陰霾 基督徒可用「三要說」代替「三不說」
2016/01/26 編譯 / 邱子雰 美國報導
有時基督徒真的很難為,信仰教導我們要活出「基督生命榜樣」和「誠實」的平衡生活,但平衡這兩者並不容易,因為要活得彷彿未曾遇過真正問題那般,就稱不上是「誠實」行為,但若世人看不到基督徒有喜樂生命,就不是好見證,這確實很兩難。
據美國「國立心理健康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 NIMH)估計,2012年至少有1,600萬美國成人重度憂鬱發作,約佔總人口的6.9%;據「世界衞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研究,全世界更有約3億5千萬人深受憂鬱症之苦,2008-2010年間的其他研究並顯示,美國年輕族群罹患重度憂鬱的比例高達8%,且女性較男性更易罹患憂鬱症。
絕不低頭 支持患者倚靠信仰、對抗憂鬱
事實上,許多基督徒與一般未信者一樣,都在與憂鬱對抗,只是當一名基督徒陷入憂鬱境地,並停止嘗試尋求上帝力量去勝過它時,就會成為問題。
有些基督徒不相信主內肢體也會得憂鬱症,致使在發現有弟兄姐妹身陷憂鬱狀態時,往往會說出一些「審判」他們的話,甚至定他們的罪。
但翻開舊約聖經約伯記,可發現約伯也陷入憂鬱光景。約伯記七章11節:約伯說,「我不禁止我口,心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 在那段日子,他身處極大痛苦中,並因夢魘而夜不成眠;他失去所有的兒女和財富,連健康也失去,任何人在此種情境下,得到憂鬱症是很正常的,但我們看到約伯並未向它投降,而是起來與之對抗,藉著不住禱告,最後上帝回報了他。
面對現在身邊日益增多的憂鬱症患者,甚至是我們的弟兄姐妹,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該說些什麼,又該說些什麼來回應、幫助他們呢?
壞事≠上帝審判 面對患者謹守「三不說」
以下提供不該對憂鬱症患者說的三句話參考:
一、克服它
若只需「克服」憂鬱症就可痊癒,那麼大多數的人必定可以站起來、並擺脫它。但問題並非如此容易,這也是為何有這麼多人會吸食危害身心的毒品,因為他們無法「克服它」。再者,這麼說會讓患者感覺受到侮辱,似乎影射其得憂鬱症是「不應當的」。
二、就因為你犯了罪,所以才得憂鬱症
這句就是約伯的朋友對他說的話,但最後,我們在約伯記四十二章中看到上帝告訴以利法:「我的怒氣向你、你的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即使約伯有憂鬱症,甚至友人也錯看、且錯誤議論他時,在神眼中,約伯依然是公義的。
即使清楚他人的憂鬱是因罪而得,也應該等候適當的時機說出,畢竟在「錯誤時機」說出「正確的事」,可能會使憂鬱患者關上這扇可以「得幫助、進入悔改境地」的機會之門。
三、因為你沒信心,所以才得憂鬱症
在某些圈子裡常出現擁抱「錯誤神學」的傾向,意即若一個人不富有、不快樂、不成功,那是因為沒有信心造成,對他們來說,要擁有這些富有、快樂、成功,才能表明上帝的賜福。
然而,依然有很多褻瀆上帝的未信者,他們過著富有、快樂和成功的生活,相反的,若依世界的標準來看,也有很多忠心敬虔的基督徒是貧窮、不成功,有時甚至並不十分快樂。
約伯記第七章中,可看到以利法擁有一套信念系統:「壞事代表上帝的審判,好事是上帝的祝福」。但生命可不是這麼簡單,當我們面臨艱困環境時,信仰提醒我們,上帝祂永遠不離棄每個人;並且祂總會翻轉四圍的人、事、物為我們效力。這才是真的信心!
關懷同理憂鬱患者 記得持守「三要說」
當面對憂鬱症患者時,我們可以這麼說:
一、我正為你禱告
禱告是大有權能的工具,它涵括所有一切。我們為憂鬱患者禱告,要比我們對他說話的果效強過百倍,並且當他知道你是如此認真的關懷其情境、並為其禱告時,他的心必因此受到安慰。
二、如果需要找人談談,記得打電話給我
很多時候,我們靠著談話,大聲將自己的問題傾吐出來,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其中最大的安慰是,有人可以聆聽我們的傾心吐意,並且不會審判、定我們的罪。
從聖經中可以看到,許多時候甚至連約伯都意識到自己說的話過於誇大及過分,如同約伯記六章26節記載,這並非約伯朋友們過去所看到的他,他們知道約伯所說的話,並不代表當下的意思,然而,他們卻失去了同理心,竟用約伯所說的話與他辯駁,基本上,這樣並非值得信賴的朋友。
三、上帝與你同在,即使你現在感覺不到祂
我們可能都知道這是真實的,「上帝不會離棄我們」,但有時我們都必須被提醒。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驗,你的腦袋裡明明知道上帝就在那裡,但你的心卻起了疑心,只因你感覺不到祂的存在?禱告時、敬拜時,甚至連讀聖經時,你都感覺不到祂,似乎天堂變成銅牆鐵壁,且上帝轉身不再眷顧你一般。
但上帝並未轉身不顧你,天堂也未變成銅牆鐵壁,這只是因為我們並未傾聽自己的心,而僅靠意識選擇相信祂的話語。唯有真正的朋友會用上帝的應許來安慰我們。
最後,我們應謹記,憂鬱並非上帝的旨意,正如上帝的旨意並非要約伯繼續停留在如此艱困的情境中一樣。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明白,有時憂鬱是我們因應艱難時刻的正常反應,那麼,學習如何正確回應、支持,甚或幫助罹患憂鬱症患者,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幫助憂鬱患者走出陰霾 基督徒可用「三要說」代替「三不說」
2016/01/26 編譯 / 邱子雰 美國報導
有時基督徒真的很難為,信仰教導我們要活出「基督生命榜樣」和「誠實」的平衡生活,但平衡這兩者並不容易,因為要活得彷彿未曾遇過真正問題那般,就稱不上是「誠實」行為,但若世人看不到基督徒有喜樂生命,就不是好見證,這確實很兩難。
據美國「國立心理健康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 NIMH)估計,2012年至少有1,600萬美國成人重度憂鬱發作,約佔總人口的6.9%;據「世界衞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研究,全世界更有約3億5千萬人深受憂鬱症之苦,2008-2010年間的其他研究並顯示,美國年輕族群罹患重度憂鬱的比例高達8%,且女性較男性更易罹患憂鬱症。
絕不低頭 支持患者倚靠信仰、對抗憂鬱
事實上,許多基督徒與一般未信者一樣,都在與憂鬱對抗,只是當一名基督徒陷入憂鬱境地,並停止嘗試尋求上帝力量去勝過它時,就會成為問題。
有些基督徒不相信主內肢體也會得憂鬱症,致使在發現有弟兄姐妹身陷憂鬱狀態時,往往會說出一些「審判」他們的話,甚至定他們的罪。
但翻開舊約聖經約伯記,可發現約伯也陷入憂鬱光景。約伯記七章11節:約伯說,「我不禁止我口,心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 在那段日子,他身處極大痛苦中,並因夢魘而夜不成眠;他失去所有的兒女和財富,連健康也失去,任何人在此種情境下,得到憂鬱症是很正常的,但我們看到約伯並未向它投降,而是起來與之對抗,藉著不住禱告,最後上帝回報了他。
面對現在身邊日益增多的憂鬱症患者,甚至是我們的弟兄姐妹,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該說些什麼,又該說些什麼來回應、幫助他們呢?
壞事≠上帝審判 面對患者謹守「三不說」
以下提供不該對憂鬱症患者說的三句話參考:
一、克服它
若只需「克服」憂鬱症就可痊癒,那麼大多數的人必定可以站起來、並擺脫它。但問題並非如此容易,這也是為何有這麼多人會吸食危害身心的毒品,因為他們無法「克服它」。再者,這麼說會讓患者感覺受到侮辱,似乎影射其得憂鬱症是「不應當的」。
二、就因為你犯了罪,所以才得憂鬱症
這句就是約伯的朋友對他說的話,但最後,我們在約伯記四十二章中看到上帝告訴以利法:「我的怒氣向你、你的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即使約伯有憂鬱症,甚至友人也錯看、且錯誤議論他時,在神眼中,約伯依然是公義的。
即使清楚他人的憂鬱是因罪而得,也應該等候適當的時機說出,畢竟在「錯誤時機」說出「正確的事」,可能會使憂鬱患者關上這扇可以「得幫助、進入悔改境地」的機會之門。
三、因為你沒信心,所以才得憂鬱症
在某些圈子裡常出現擁抱「錯誤神學」的傾向,意即若一個人不富有、不快樂、不成功,那是因為沒有信心造成,對他們來說,要擁有這些富有、快樂、成功,才能表明上帝的賜福。
然而,依然有很多褻瀆上帝的未信者,他們過著富有、快樂和成功的生活,相反的,若依世界的標準來看,也有很多忠心敬虔的基督徒是貧窮、不成功,有時甚至並不十分快樂。
約伯記第七章中,可看到以利法擁有一套信念系統:「壞事代表上帝的審判,好事是上帝的祝福」。但生命可不是這麼簡單,當我們面臨艱困環境時,信仰提醒我們,上帝祂永遠不離棄每個人;並且祂總會翻轉四圍的人、事、物為我們效力。這才是真的信心!
關懷同理憂鬱患者 記得持守「三要說」
當面對憂鬱症患者時,我們可以這麼說:
一、我正為你禱告
禱告是大有權能的工具,它涵括所有一切。我們為憂鬱患者禱告,要比我們對他說話的果效強過百倍,並且當他知道你是如此認真的關懷其情境、並為其禱告時,他的心必因此受到安慰。
二、如果需要找人談談,記得打電話給我
很多時候,我們靠著談話,大聲將自己的問題傾吐出來,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其中最大的安慰是,有人可以聆聽我們的傾心吐意,並且不會審判、定我們的罪。
從聖經中可以看到,許多時候甚至連約伯都意識到自己說的話過於誇大及過分,如同約伯記六章26節記載,這並非約伯朋友們過去所看到的他,他們知道約伯所說的話,並不代表當下的意思,然而,他們卻失去了同理心,竟用約伯所說的話與他辯駁,基本上,這樣並非值得信賴的朋友。
三、上帝與你同在,即使你現在感覺不到祂
我們可能都知道這是真實的,「上帝不會離棄我們」,但有時我們都必須被提醒。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驗,你的腦袋裡明明知道上帝就在那裡,但你的心卻起了疑心,只因你感覺不到祂的存在?禱告時、敬拜時,甚至連讀聖經時,你都感覺不到祂,似乎天堂變成銅牆鐵壁,且上帝轉身不再眷顧你一般。
但上帝並未轉身不顧你,天堂也未變成銅牆鐵壁,這只是因為我們並未傾聽自己的心,而僅靠意識選擇相信祂的話語。唯有真正的朋友會用上帝的應許來安慰我們。
最後,我們應謹記,憂鬱並非上帝的旨意,正如上帝的旨意並非要約伯繼續停留在如此艱困的情境中一樣。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明白,有時憂鬱是我們因應艱難時刻的正常反應,那麼,學習如何正確回應、支持,甚或幫助罹患憂鬱症患者,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肥胖將超越吸菸成為最重要的致癌因子
肥胖將超越吸菸成為最重要的致癌因子
根據最新一期「台灣醫界」登載的研究報告顯示,肥胖將超越吸菸,成為最重要的致癌因子。
這篇報告是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張金堅和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景明合作,他們蒐集國外研究指出美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菸雖是排第一的致癌因子,但肥胖緊跟在後,未來肥胖可能躍居第一,才會著手整理美國相關研究,提醒給民眾注意飲食和體重控制。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主席Hudis指出,各種生活中習慣致癌因子排名依序是吸菸、肥胖、病原接觸及不活動,其中肥胖與不活動相加幾乎快超過吸菸,預估未來肥胖會超過吸菸成為最嚴重的致癌因子。
文章指出,愈胖的人血中胰島素愈高,長期高胰島素血症將抑制細胞凋亡、促進血管與淋巴管新生及細胞遷移,最終促進腫瘤生長。肥胖的人也有較高的雌激素,研究發現,過高的雌激素會促進正常或腫瘤的乳腺組織生長,肥胖女性停經之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是正常女性的兩倍。此外,脂肪細胞會製造脂肪細胞激素,其中一種為脂聯素,肥胖的人體內較少,脂聯素有抗細胞增生、抑制血管新生及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研究顯示,脂聯素愈高,癌症發生率愈低。
研究指出,肥胖導致某一種癌症的機轉,通常都不是單一的,以乳癌為例,肥胖會使得雌激素上升,也會導致胰島素抗性,也會讓脂肪細胞分泌脂聯素減少,種種因素都會讓乳癌發生率上升。目前已知與肥胖相關的癌症包括乳癌、子宮內膜癌、食道腺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腎臟癌及攝護腺癌等。其中如大腸直腸癌,肥胖者發生率比瘦的人高,不僅這樣,第二、三期的患者在化療時,肥胖者的復發率與死亡率都較正常體重者要高。
根據最新一期「台灣醫界」登載的研究報告顯示,肥胖將超越吸菸,成為最重要的致癌因子。
這篇報告是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張金堅和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景明合作,他們蒐集國外研究指出美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菸雖是排第一的致癌因子,但肥胖緊跟在後,未來肥胖可能躍居第一,才會著手整理美國相關研究,提醒給民眾注意飲食和體重控制。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主席Hudis指出,各種生活中習慣致癌因子排名依序是吸菸、肥胖、病原接觸及不活動,其中肥胖與不活動相加幾乎快超過吸菸,預估未來肥胖會超過吸菸成為最嚴重的致癌因子。
文章指出,愈胖的人血中胰島素愈高,長期高胰島素血症將抑制細胞凋亡、促進血管與淋巴管新生及細胞遷移,最終促進腫瘤生長。肥胖的人也有較高的雌激素,研究發現,過高的雌激素會促進正常或腫瘤的乳腺組織生長,肥胖女性停經之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是正常女性的兩倍。此外,脂肪細胞會製造脂肪細胞激素,其中一種為脂聯素,肥胖的人體內較少,脂聯素有抗細胞增生、抑制血管新生及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研究顯示,脂聯素愈高,癌症發生率愈低。
研究指出,肥胖導致某一種癌症的機轉,通常都不是單一的,以乳癌為例,肥胖會使得雌激素上升,也會導致胰島素抗性,也會讓脂肪細胞分泌脂聯素減少,種種因素都會讓乳癌發生率上升。目前已知與肥胖相關的癌症包括乳癌、子宮內膜癌、食道腺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腎臟癌及攝護腺癌等。其中如大腸直腸癌,肥胖者發生率比瘦的人高,不僅這樣,第二、三期的患者在化療時,肥胖者的復發率與死亡率都較正常體重者要高。
女人啊!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一夜好眠的訣竅
女人啊!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一夜好眠的訣竅
作者:黃惠鈴 2011-04-28 康健雜誌
女人天生應該比男人好睡,但偏偏睡不好的女人比男人多,而且付出的健康代價更高,有什麼一夜好眠的訣竅?
「愛吃的女人衰老早,會睡的女人美到老,」這是已故女星奧黛麗‧赫本的名言。
愛美是天性,「睡美容覺」也是女人都知道的護膚守則,但想要好好睡覺,留住青春,對女人來說,偏偏是難事。
2007年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每4個成人中有1人(共約480萬人)有睡眠問題,其中約兩百多萬人慢性失眠。而且女人睡得比男人差,從青春期到老年,各年齡層的女人有睡眠問題的比例,都比男人高。有睡眠問題的女人是男人的1.5倍,到慢性失眠程度的,女人是男人的1.3倍。
但你可能想不到,女人天生有比男人好睡的根基。「女性荷爾蒙是天然的安眠藥,」高醫睡眠中心執行長、神經內科醫師徐崇堯解釋,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黃體素跟安眠藥一樣,在腦中都作用在相同的接受體:GABA(γ-胺基丁酸)。
這個接受體是腦部最重要有抑制作用的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鎮靜。GABA也是最重要的睡眠傳導物質,人要入眠時,腦中要分泌GABA,告訴身體該關機了。
失去天然安眠藥以後
女性荷爾蒙可強化GABA的作用,其中黃體素又比動情激素對GABA的作用更強。女人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分泌正常,體內幾乎天天吃安眠藥,「本質上應比男人好眠才對,」徐崇堯說,但事實不然,顯然睡眠絕不是單純醫學的角度。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單是荷爾蒙的變化,就能讓女人在好睡跟不好睡之間擺盪。月經來時,動情激素、黃體素同時降低,天然安眠藥暫時不見,許多女人可能因此睡不好,發生經前症候群、經前不悅症。
更別提女性荷爾蒙逐漸消退、甚至停止分泌的更年期、停經後,完全失去天然的安眠藥,對女人的睡眠品質有多大影響。
「有些女性一直都睡得很好,直到更年期才開始失眠,」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指出。
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調查,50~59歲的女性,兩個人中就有1人失眠。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在金門針對42~57歲婦女做的調查也發現,六成的人表示睡眠不好,不滿意睡眠品質,而且主要抱怨「入睡困難」。其中,停經後婦女有27%抱怨入睡困難,停經中的婦女有20%,沒有停經的婦女只有12%。
就像從事保險業務的楊小姐,以前生活規律,每晚11點前上床,「一躺下去就睡著,一覺到天亮,」她自豪地說。直到兩、三年前更年期來臨,開始睡不好。在床上至少得躺半小時才能睡,半夜又會因燥熱醒來,喝了水又想上廁所,一整夜反覆上演同樣的劇情,白天上班很沒精神。
前年停經後更慘,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最久曾長達半個月沒睡。明明很累,白天卻不想睡;寄望晚上能睡好,但躺上床還是沒睡意。「最恐怖的是焦慮,」楊小姐回憶,夜深人靜,大家都在呼呼大睡時,疲累不堪的她卻還睜著眼,腦子不肯休息、胡思亂想。「那時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就是睡覺!」
一些睡眠疾病,也在更年期之後蹦出,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據統計,更年期前,睡覺時會打鼾的女人有9%,會打鼾的男人是25%;停經後,女人打鼾的比例大幅躍升,跟男性一樣都是35%。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和社區精神科主任許世杰指出,女性荷爾蒙有保護上呼吸道肌肉張力的效果,更年期、停經後,失去這樣的保護力,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慢慢增高。
「可是不少人還不知道自己會打呼,只覺得『怎麼都睡不飽,白天容易打瞌睡?』」徐崇堯醫師說,很多病例是因為兒女發現媽媽睡覺「沒呼吸」,很害怕,病人才因此就醫。
還有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跟缺鐵性貧血有極大相關,除了懷孕期容易發生外,停經後婦女是高危險群。它會讓人清醒時感覺腿像有螞蟻在爬般癢、麻、不舒服,很想起來走動,舒活兩腳;許多人睡著後,每隔一段時間,肢體還會抽動,有所謂的「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但不見得每個醫生都能正確診斷。許世杰遇過好幾個轉診個案,之前已吃了一大把安眠藥,藥物愈用愈多,一開始有效後來沒效,病人相當無助。他進一步診斷,發現病人其實是不寧腿症候群,只要補鐵劑就好了,枉吃一堆安眠藥。也因此,睡眠醫學會加強教育醫生不寧腿的相關資訊,希望能讓病人獲得正確治療。
三明治女人的無奈
除了生理因素,失眠的人多半執著、求完美、容易焦慮、緊張,女人又比男人纖細敏感,容易把事情堆壘在心頭,尤其現代女性得在工作、家庭奔忙,生活壓力、照護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分析,壓力會讓人處於備戰狀態,女人兩頭燒的生活模式,等於24小時都得保持張力,久而久之,自律神經失調。
38歲的莉莉(化名)慨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失眠的問題,她至少10年都沒好好睡了。如要認真追溯,應該從懷孕時不好睡就種下因;孩子出生後,常從晚上11點哭到半夜3點,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孩子還是哭,「快瘋了,」她說出許多新手媽媽的夢魘。
生產後兩年間,她常腹瀉、心悸、盜汗、耳鳴,人也一直瘦,眼睛也不舒服、一直流淚,她看腸胃科照胃鏡,也看眼科等,情況都沒有好轉,即使後來醫生才發現她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開刀治療,每到夜晚,她還是常常輾轉難眠,躺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到清晨四、五點才睡,沒睡多久又得趕著上班。
她的孩子現在已10歲,但身為職業婦女只會更忙,不會更輕鬆:七、八點下班後匆忙去安親班接孩子回家,吃晚餐、做家事、照顧孩子上床…一連串忙碌後已近11點。該睡覺了吧?不,好不容易有時間,於是又拿出電腦趕給客戶的報告,查資料,東摸西摸,時間超過午夜。
她已有7年多得靠藥物幫助入眠,雖然醫生交代,回到家要放空思緒,心情穩定才好入睡,但她很容易帶著對工作、對小孩的煩惱等一起上床,結果可想而知。「能夠好好睡,對我來講是個願望,」她再次慨嘆。
「男人說在嘴邊,女人說在心裡,」徐崇堯醫師發現,很多女病人說,她們的睡眠出問題是從婚後開始。病人常在看診兩、三次,逐漸敞開心後,邊說邊對著醫生掉眼淚。
就算盡量減少壓力,一些愛美的舉動,竟也會讓人意想不到,干擾睡眠。例如,女人比較會用化妝品,卸妝不當,可能刺激眼睛、皮膚;女人比較會戴隱形眼鏡,較容易因此眼睛不適;穿的內衣如不合身,也可能影響睡眠。甚至用錯保養品,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東抓西抓,睡不好。再加上女人又比較有過敏體質,雪上加霜。
最有趣的是,節食也會影響睡眠,例如睡吃症——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起床找東西吃,而且吃的多是高熱量食物。
高醫曾統計,每100個睡眠障礙的病人中就有3人是睡吃症,以年輕女性為主。徐崇堯醫師解釋,睡吃症的病人,除了一部份是因為吃安眠藥,另部份的人是因白天壓抑食慾、刻意節食而引起。另一類節食病人雖然沒有睡吃症,但不當節食讓人血糖過低,影響睡眠結構,容易醒,以至於睡不好。
睡不好的代價
不管是什麼原因影響,長期睡眠不足或失眠對女人的傷害,不光是不美觀的下垂眼袋、黑眼圈、細紋增多,或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情緒差而已,和睡不好的男人相比,女人一旦睡不好,對健康可是「殺很大」。
去年倫敦大學和渥維克(Warwick)大學研究發現,睡眠少於5小時的女性,得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睡不好的男生得病的風險高。
睡眠不足的女人,身處多種疾病的險境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甚至因為免疫力下降,還有研究認為,睡不好的女人得癌症的風險較高。
自律神經失調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的話題,雖然醫學上並沒有這個正規的名詞,但因為太多病人這樣問,醫生在跟病人解釋睡眠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時,也會以這樣通俗的字眼解釋。
林口長庚醫院許世杰主任指出,失眠跟自律神經失調交互影響,失眠後很多身體狀況跑出來,肩頸疼痛、心悸、腸胃不舒服、嘴巴乾、眼睛模糊等,都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而且慢性失眠的人,變成晚上睡不著、無法放鬆,白天的交感神經也在亢奮,「新陳代謝比一般人都快,處於警覺狀態,」於是又更睡不著。
自律神經失調,睡不好,會讓腸胃系統更敏感,更容易發生如大腸激躁症的毛病:頻頻腹瀉;或便秘;或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兩者都會在想排便時,肚子疼痛。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曾屏輝觀察,來求診的大腸激躁症病人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年輕女性。他指出,大腸激躁症又妨礙睡眠,兩者關係:「雞生蛋,蛋生雞,惡性循環。」德國研究即指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容易入睡,沒有充分休息。
另外,女人本來就比男人纖細敏感,比較容易有身心症的疾病,影響睡眠;長期慢性失眠又會回過頭來啃噬不安的心靈。
許世杰主任分析,慢性失眠跟精神疾病有很大相關,即使一開始沒有情緒障礙,慢性失眠導致憂鬱症會高達2~4倍,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
現實生活壓力大,不管男女多半晚睡,但女人更沒有本錢晚睡,因為女性荷爾蒙可以讓睡眠相位往前移,讓人早睡,女人一旦晚睡卻還得早起時,生活作息嚴重違背生理時鐘,日復一日,發生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生理時鐘長期紊亂,就會變成慢性失眠。
徐崇堯指出,人在體溫最高和最低的中間,會想睡覺。一般來說,男性在下午4~6點體溫最高,凌晨4~6點體溫最低,在晚上10~12點想睡。女性在下午2~4點體溫最高,凌晨2~4點體溫最低,在晚上8~10點想睡,「女生應比男生早2小時想睡,傾向早睡早起。」
但高醫檢測有睡眠障礙的女性的體溫,發現她們的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往後延了4~6小時,「原本應該10點想睡,結果凌晨4點才睡,一早又得起來,」徐崇堯笑稱,台灣的女人過的是義大利的時間,嫁到歐洲才比較能跟生理時鐘相符。
睡眠相位後移引發失眠的女性,如果為了想一夜好眠,下班後跑去運動,心想:「放鬆一下,也許比較好睡。」反而適得其反。
陽光、運動、飲食等會影響生理時鐘,傍晚運動,夕陽進入眼睛,等於告訴大腦,還不到休息時間,生理時鐘依舊後移。進健身房,明亮的燈光,也同樣提醒大腦繼續工作,不得停歇。
相反地,清晨的陽光會誘導生理時鐘往前移,讓人早點入睡,所以:「女性失眠者更應該清晨運動,更要吃早餐,」徐崇堯提醒。
非得晚睡,也一定要早起,而且要固定時間起床,因為起床時間是調生理時鐘的重點。強迫自己接觸清晨的陽光,尤其是天已亮,但陽光還不刺眼時:夏天約7點前,冬天約8點前。這時的陽光放出藍光,有助於調整錯亂的生理時鐘,徐崇堯指出。
不少上班族一到週末嚴重賴床,有人睡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起床,想趁機好好補眠,這樣睡,反而愈睡愈累,「週末起床時間不能比平常晚兩小時,否則(生理時鐘)會有時差,」徐崇堯說。
週末起得晚,週日晚上很可能沒辦法早點睡,但星期一又得早起趕上班,睡不著的人會愈想愈心急,結果整夜輾轉難眠,第二天精神萎靡,變成惡性循環。「而且生理時鐘有個傾向,往後移很容易,但往前挪很難,」為睡眠障礙病人諮商輔導已有已有六、七年經驗的心理師陳昌偉提醒。
假如事情繁多,經常延遲上床時間,一般上班族常抱持「星期一~五熬夜趕工,六、日再補眠」的想法,其實也睡錯了。
徐崇堯提供「3:1」法則——3天沒辦法好好睡,只要第4天稍微早點睡,這一天補眠,就可以彌補前3天被剝奪的睡眠。但隔天要固定時間起床,或者起床時間不比平日晚兩小時。
另外,維生素B12(例如肝臟、肉類等)也有調時差的效果。退黑激素雖也有這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台灣沒有核准用它來治療失眠,即使私自到國外買,因為產品的成分、劑量不一,徐崇堯並不建議。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也提醒,退黑激素是調時差,沒有幫助入睡的功能。
學會寵愛自己
鑽研睡眠醫學的人都說,睡眠是件很弔詭的事,不是簡單到「每個人都會睡」,但也不是件考驗毅力,只要發憤圖強,就能心想事成的事,而且睡眠偏愛和人唱反調:愈努力想睡,就愈睡不著!
學會放鬆、寬心,既是面對人生無常的道理,竟也是睡好覺的一大秘訣。
陳昌偉輔導過一位從公職退休的50幾歲女性。她在朋友眼中是帶給大家歡樂的開心果,責任感強,有什麼活動,都熱心參與。但她吃了十幾年的安眠藥,不敢讓人知道。每晚入睡時,腦袋就像霓紅閃爍的走馬燈,轉個不停。跟陳昌偉協談時,抱持「沒有希望了」的想法。
陳昌偉教她學習放鬆,控制思緒、運動等技巧,最重要的是,不斷提醒她要多疼愛自己,不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結果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人就把藥統統戒掉。
愛自己就從睡好覺做起,你呢?
作者:黃惠鈴 2011-04-28 康健雜誌
女人天生應該比男人好睡,但偏偏睡不好的女人比男人多,而且付出的健康代價更高,有什麼一夜好眠的訣竅?
「愛吃的女人衰老早,會睡的女人美到老,」這是已故女星奧黛麗‧赫本的名言。
愛美是天性,「睡美容覺」也是女人都知道的護膚守則,但想要好好睡覺,留住青春,對女人來說,偏偏是難事。
2007年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每4個成人中有1人(共約480萬人)有睡眠問題,其中約兩百多萬人慢性失眠。而且女人睡得比男人差,從青春期到老年,各年齡層的女人有睡眠問題的比例,都比男人高。有睡眠問題的女人是男人的1.5倍,到慢性失眠程度的,女人是男人的1.3倍。
但你可能想不到,女人天生有比男人好睡的根基。「女性荷爾蒙是天然的安眠藥,」高醫睡眠中心執行長、神經內科醫師徐崇堯解釋,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黃體素跟安眠藥一樣,在腦中都作用在相同的接受體:GABA(γ-胺基丁酸)。
這個接受體是腦部最重要有抑制作用的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鎮靜。GABA也是最重要的睡眠傳導物質,人要入眠時,腦中要分泌GABA,告訴身體該關機了。
失去天然安眠藥以後
女性荷爾蒙可強化GABA的作用,其中黃體素又比動情激素對GABA的作用更強。女人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分泌正常,體內幾乎天天吃安眠藥,「本質上應比男人好眠才對,」徐崇堯說,但事實不然,顯然睡眠絕不是單純醫學的角度。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單是荷爾蒙的變化,就能讓女人在好睡跟不好睡之間擺盪。月經來時,動情激素、黃體素同時降低,天然安眠藥暫時不見,許多女人可能因此睡不好,發生經前症候群、經前不悅症。
更別提女性荷爾蒙逐漸消退、甚至停止分泌的更年期、停經後,完全失去天然的安眠藥,對女人的睡眠品質有多大影響。
「有些女性一直都睡得很好,直到更年期才開始失眠,」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指出。
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調查,50~59歲的女性,兩個人中就有1人失眠。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在金門針對42~57歲婦女做的調查也發現,六成的人表示睡眠不好,不滿意睡眠品質,而且主要抱怨「入睡困難」。其中,停經後婦女有27%抱怨入睡困難,停經中的婦女有20%,沒有停經的婦女只有12%。
就像從事保險業務的楊小姐,以前生活規律,每晚11點前上床,「一躺下去就睡著,一覺到天亮,」她自豪地說。直到兩、三年前更年期來臨,開始睡不好。在床上至少得躺半小時才能睡,半夜又會因燥熱醒來,喝了水又想上廁所,一整夜反覆上演同樣的劇情,白天上班很沒精神。
前年停經後更慘,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最久曾長達半個月沒睡。明明很累,白天卻不想睡;寄望晚上能睡好,但躺上床還是沒睡意。「最恐怖的是焦慮,」楊小姐回憶,夜深人靜,大家都在呼呼大睡時,疲累不堪的她卻還睜著眼,腦子不肯休息、胡思亂想。「那時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就是睡覺!」
一些睡眠疾病,也在更年期之後蹦出,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據統計,更年期前,睡覺時會打鼾的女人有9%,會打鼾的男人是25%;停經後,女人打鼾的比例大幅躍升,跟男性一樣都是35%。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和社區精神科主任許世杰指出,女性荷爾蒙有保護上呼吸道肌肉張力的效果,更年期、停經後,失去這樣的保護力,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慢慢增高。
「可是不少人還不知道自己會打呼,只覺得『怎麼都睡不飽,白天容易打瞌睡?』」徐崇堯醫師說,很多病例是因為兒女發現媽媽睡覺「沒呼吸」,很害怕,病人才因此就醫。
還有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跟缺鐵性貧血有極大相關,除了懷孕期容易發生外,停經後婦女是高危險群。它會讓人清醒時感覺腿像有螞蟻在爬般癢、麻、不舒服,很想起來走動,舒活兩腳;許多人睡著後,每隔一段時間,肢體還會抽動,有所謂的「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但不見得每個醫生都能正確診斷。許世杰遇過好幾個轉診個案,之前已吃了一大把安眠藥,藥物愈用愈多,一開始有效後來沒效,病人相當無助。他進一步診斷,發現病人其實是不寧腿症候群,只要補鐵劑就好了,枉吃一堆安眠藥。也因此,睡眠醫學會加強教育醫生不寧腿的相關資訊,希望能讓病人獲得正確治療。
三明治女人的無奈
除了生理因素,失眠的人多半執著、求完美、容易焦慮、緊張,女人又比男人纖細敏感,容易把事情堆壘在心頭,尤其現代女性得在工作、家庭奔忙,生活壓力、照護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分析,壓力會讓人處於備戰狀態,女人兩頭燒的生活模式,等於24小時都得保持張力,久而久之,自律神經失調。
38歲的莉莉(化名)慨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失眠的問題,她至少10年都沒好好睡了。如要認真追溯,應該從懷孕時不好睡就種下因;孩子出生後,常從晚上11點哭到半夜3點,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孩子還是哭,「快瘋了,」她說出許多新手媽媽的夢魘。
生產後兩年間,她常腹瀉、心悸、盜汗、耳鳴,人也一直瘦,眼睛也不舒服、一直流淚,她看腸胃科照胃鏡,也看眼科等,情況都沒有好轉,即使後來醫生才發現她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開刀治療,每到夜晚,她還是常常輾轉難眠,躺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到清晨四、五點才睡,沒睡多久又得趕著上班。
她的孩子現在已10歲,但身為職業婦女只會更忙,不會更輕鬆:七、八點下班後匆忙去安親班接孩子回家,吃晚餐、做家事、照顧孩子上床…一連串忙碌後已近11點。該睡覺了吧?不,好不容易有時間,於是又拿出電腦趕給客戶的報告,查資料,東摸西摸,時間超過午夜。
她已有7年多得靠藥物幫助入眠,雖然醫生交代,回到家要放空思緒,心情穩定才好入睡,但她很容易帶著對工作、對小孩的煩惱等一起上床,結果可想而知。「能夠好好睡,對我來講是個願望,」她再次慨嘆。
「男人說在嘴邊,女人說在心裡,」徐崇堯醫師發現,很多女病人說,她們的睡眠出問題是從婚後開始。病人常在看診兩、三次,逐漸敞開心後,邊說邊對著醫生掉眼淚。
就算盡量減少壓力,一些愛美的舉動,竟也會讓人意想不到,干擾睡眠。例如,女人比較會用化妝品,卸妝不當,可能刺激眼睛、皮膚;女人比較會戴隱形眼鏡,較容易因此眼睛不適;穿的內衣如不合身,也可能影響睡眠。甚至用錯保養品,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東抓西抓,睡不好。再加上女人又比較有過敏體質,雪上加霜。
最有趣的是,節食也會影響睡眠,例如睡吃症——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起床找東西吃,而且吃的多是高熱量食物。
高醫曾統計,每100個睡眠障礙的病人中就有3人是睡吃症,以年輕女性為主。徐崇堯醫師解釋,睡吃症的病人,除了一部份是因為吃安眠藥,另部份的人是因白天壓抑食慾、刻意節食而引起。另一類節食病人雖然沒有睡吃症,但不當節食讓人血糖過低,影響睡眠結構,容易醒,以至於睡不好。
睡不好的代價
不管是什麼原因影響,長期睡眠不足或失眠對女人的傷害,不光是不美觀的下垂眼袋、黑眼圈、細紋增多,或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情緒差而已,和睡不好的男人相比,女人一旦睡不好,對健康可是「殺很大」。
去年倫敦大學和渥維克(Warwick)大學研究發現,睡眠少於5小時的女性,得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睡不好的男生得病的風險高。
睡眠不足的女人,身處多種疾病的險境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甚至因為免疫力下降,還有研究認為,睡不好的女人得癌症的風險較高。
自律神經失調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的話題,雖然醫學上並沒有這個正規的名詞,但因為太多病人這樣問,醫生在跟病人解釋睡眠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時,也會以這樣通俗的字眼解釋。
林口長庚醫院許世杰主任指出,失眠跟自律神經失調交互影響,失眠後很多身體狀況跑出來,肩頸疼痛、心悸、腸胃不舒服、嘴巴乾、眼睛模糊等,都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而且慢性失眠的人,變成晚上睡不著、無法放鬆,白天的交感神經也在亢奮,「新陳代謝比一般人都快,處於警覺狀態,」於是又更睡不著。
自律神經失調,睡不好,會讓腸胃系統更敏感,更容易發生如大腸激躁症的毛病:頻頻腹瀉;或便秘;或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兩者都會在想排便時,肚子疼痛。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曾屏輝觀察,來求診的大腸激躁症病人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年輕女性。他指出,大腸激躁症又妨礙睡眠,兩者關係:「雞生蛋,蛋生雞,惡性循環。」德國研究即指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容易入睡,沒有充分休息。
另外,女人本來就比男人纖細敏感,比較容易有身心症的疾病,影響睡眠;長期慢性失眠又會回過頭來啃噬不安的心靈。
許世杰主任分析,慢性失眠跟精神疾病有很大相關,即使一開始沒有情緒障礙,慢性失眠導致憂鬱症會高達2~4倍,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
現實生活壓力大,不管男女多半晚睡,但女人更沒有本錢晚睡,因為女性荷爾蒙可以讓睡眠相位往前移,讓人早睡,女人一旦晚睡卻還得早起時,生活作息嚴重違背生理時鐘,日復一日,發生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生理時鐘長期紊亂,就會變成慢性失眠。
徐崇堯指出,人在體溫最高和最低的中間,會想睡覺。一般來說,男性在下午4~6點體溫最高,凌晨4~6點體溫最低,在晚上10~12點想睡。女性在下午2~4點體溫最高,凌晨2~4點體溫最低,在晚上8~10點想睡,「女生應比男生早2小時想睡,傾向早睡早起。」
但高醫檢測有睡眠障礙的女性的體溫,發現她們的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往後延了4~6小時,「原本應該10點想睡,結果凌晨4點才睡,一早又得起來,」徐崇堯笑稱,台灣的女人過的是義大利的時間,嫁到歐洲才比較能跟生理時鐘相符。
睡眠相位後移引發失眠的女性,如果為了想一夜好眠,下班後跑去運動,心想:「放鬆一下,也許比較好睡。」反而適得其反。
陽光、運動、飲食等會影響生理時鐘,傍晚運動,夕陽進入眼睛,等於告訴大腦,還不到休息時間,生理時鐘依舊後移。進健身房,明亮的燈光,也同樣提醒大腦繼續工作,不得停歇。
相反地,清晨的陽光會誘導生理時鐘往前移,讓人早點入睡,所以:「女性失眠者更應該清晨運動,更要吃早餐,」徐崇堯提醒。
非得晚睡,也一定要早起,而且要固定時間起床,因為起床時間是調生理時鐘的重點。強迫自己接觸清晨的陽光,尤其是天已亮,但陽光還不刺眼時:夏天約7點前,冬天約8點前。這時的陽光放出藍光,有助於調整錯亂的生理時鐘,徐崇堯指出。
不少上班族一到週末嚴重賴床,有人睡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起床,想趁機好好補眠,這樣睡,反而愈睡愈累,「週末起床時間不能比平常晚兩小時,否則(生理時鐘)會有時差,」徐崇堯說。
週末起得晚,週日晚上很可能沒辦法早點睡,但星期一又得早起趕上班,睡不著的人會愈想愈心急,結果整夜輾轉難眠,第二天精神萎靡,變成惡性循環。「而且生理時鐘有個傾向,往後移很容易,但往前挪很難,」為睡眠障礙病人諮商輔導已有已有六、七年經驗的心理師陳昌偉提醒。
假如事情繁多,經常延遲上床時間,一般上班族常抱持「星期一~五熬夜趕工,六、日再補眠」的想法,其實也睡錯了。
徐崇堯提供「3:1」法則——3天沒辦法好好睡,只要第4天稍微早點睡,這一天補眠,就可以彌補前3天被剝奪的睡眠。但隔天要固定時間起床,或者起床時間不比平日晚兩小時。
另外,維生素B12(例如肝臟、肉類等)也有調時差的效果。退黑激素雖也有這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台灣沒有核准用它來治療失眠,即使私自到國外買,因為產品的成分、劑量不一,徐崇堯並不建議。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也提醒,退黑激素是調時差,沒有幫助入睡的功能。
學會寵愛自己
鑽研睡眠醫學的人都說,睡眠是件很弔詭的事,不是簡單到「每個人都會睡」,但也不是件考驗毅力,只要發憤圖強,就能心想事成的事,而且睡眠偏愛和人唱反調:愈努力想睡,就愈睡不著!
學會放鬆、寬心,既是面對人生無常的道理,竟也是睡好覺的一大秘訣。
陳昌偉輔導過一位從公職退休的50幾歲女性。她在朋友眼中是帶給大家歡樂的開心果,責任感強,有什麼活動,都熱心參與。但她吃了十幾年的安眠藥,不敢讓人知道。每晚入睡時,腦袋就像霓紅閃爍的走馬燈,轉個不停。跟陳昌偉協談時,抱持「沒有希望了」的想法。
陳昌偉教她學習放鬆,控制思緒、運動等技巧,最重要的是,不斷提醒她要多疼愛自己,不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結果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人就把藥統統戒掉。
愛自己就從睡好覺做起,你呢?
心肌梗塞前半數會胸悶痛高風險患者 可做心臟電腦斷層提早發現
心肌梗塞前半數會胸悶痛高風險患者 可做心臟電腦斷層提早發現
撰文 / 林思宇
出處 / 今周刊 996期
心肌梗塞前 半數會胸悶痛
寒舍餐飲集團創辦人蔡辰洋突然心肌梗塞過世,震驚社會。 研究顯示,半數以上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前一個月會有或輕或重的胸悶痛狀況; 醫師提醒,高危險族群要提高警覺,別忘做心臟電腦斷層,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許多突然離開人世的案例,病因都是心肌梗塞,這可怕的殺手,究竟是如何出現的?簡單地說,當冠狀動脈內的硬塊,因破裂而造成血栓,完全阻塞血管時,心臟的心肌細胞會因為得不到血液供應的養分,因而造成猝死。
過程中,病人的心臟會為了要得到養分而大力收縮,病人因此會出現劇烈胸痛、冒冷汗等狀況;大家在電影中常看到有人會用手摀住胸口,面如死灰,就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發作。
根據研究,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約一○%至二○%之間,老年人更高達四○%;遺憾的是,其中半數以上來不及送醫就已經死亡;嘉義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鍾昌珉說,「心肌梗塞很難預測。」這也是死亡率偏高的原因。
左手酸麻 要提高警覺
心肌梗塞預測不易,但仍有些許徵兆。根據台大醫院及國外的研究發現,一半以上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前一個月內都曾有或輕或重的胸部悶痛狀況。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由於這類症狀多半「只是輕痛或是痛一下就過了」,患者容易輕忽,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避免心肌梗塞第一步,要認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症狀。王宗道解釋,在運動、提重物或洗澡時,如果感覺胸口有重物壓迫感,或感覺到有一股熱氣從胸部上來到脖子或下巴,或有左手酸麻的感覺,都要提高警覺。
自費檢查 約1.5至3萬
此外,女性、老年人及糖尿病患,就算沒有感覺胸悶,但若出現突然喘不過氣的情況,也須特別留意。若有上述狀況,應提早就醫,以利早期診斷。
針對高危險族群(三高、抽菸、家族史),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李文正則建議,經醫師評估後,可以做心臟電腦斷層掃描來進一步確定心臟血管狀況,但這類檢查須自費一.五萬元到三萬元。
目前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主要可分為兩項檢查,一為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CS)評估;鍾昌珉解釋,此項檢查特色為安全性高、不需要注射顯影劑、價格較低(約六千元),電腦可自動評估血管的鈣化指數,指數越高,動脈硬化的嚴重性越高,如血管無鈣化,將來發生急性冠心症的可能性非常低。壞處是無法直接評估血管狹窄程度,且仍有輻射暴露。
另一項為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oronary CTA,通常檢查時會先評估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再打顯影劑來掃描。六十四切電腦斷層的敏感度是九一%。鍾昌珉說,此項效果與心導管效果一樣,可以看到○.一公分的血管,但壞處是需要注射顯影劑與輻射暴露。
現在做心臟電腦斷層的人越來越多,不少醫院打出二五六切、八百切的儀器吸睛,李文正解釋,「切」數原本代表斷層掃描儀器上的偵測探頭排數,轉一圈可以得到的切面圖像張數,就一般檢查而言,六十四切的心臟電腦斷層就夠用,但切數越高所需的輻射量將越低。接下來則考驗判讀醫師的功力,如同開車要開得好,不是只有車子好就好,還要會開的駕駛。
如果檢查完沒問題,可以「保固」多久?美國醫界也還在論戰,李文正認為,三年應該沒問題。但是無論能夠保固多久,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發現症狀時及早就醫,仍是最佳的防患未然之道。
撰文 / 林思宇
出處 / 今周刊 996期
心肌梗塞前 半數會胸悶痛
寒舍餐飲集團創辦人蔡辰洋突然心肌梗塞過世,震驚社會。 研究顯示,半數以上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前一個月會有或輕或重的胸悶痛狀況; 醫師提醒,高危險族群要提高警覺,別忘做心臟電腦斷層,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許多突然離開人世的案例,病因都是心肌梗塞,這可怕的殺手,究竟是如何出現的?簡單地說,當冠狀動脈內的硬塊,因破裂而造成血栓,完全阻塞血管時,心臟的心肌細胞會因為得不到血液供應的養分,因而造成猝死。
過程中,病人的心臟會為了要得到養分而大力收縮,病人因此會出現劇烈胸痛、冒冷汗等狀況;大家在電影中常看到有人會用手摀住胸口,面如死灰,就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發作。
根據研究,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約一○%至二○%之間,老年人更高達四○%;遺憾的是,其中半數以上來不及送醫就已經死亡;嘉義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鍾昌珉說,「心肌梗塞很難預測。」這也是死亡率偏高的原因。
左手酸麻 要提高警覺
心肌梗塞預測不易,但仍有些許徵兆。根據台大醫院及國外的研究發現,一半以上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前一個月內都曾有或輕或重的胸部悶痛狀況。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由於這類症狀多半「只是輕痛或是痛一下就過了」,患者容易輕忽,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避免心肌梗塞第一步,要認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症狀。王宗道解釋,在運動、提重物或洗澡時,如果感覺胸口有重物壓迫感,或感覺到有一股熱氣從胸部上來到脖子或下巴,或有左手酸麻的感覺,都要提高警覺。
自費檢查 約1.5至3萬
此外,女性、老年人及糖尿病患,就算沒有感覺胸悶,但若出現突然喘不過氣的情況,也須特別留意。若有上述狀況,應提早就醫,以利早期診斷。
針對高危險族群(三高、抽菸、家族史),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李文正則建議,經醫師評估後,可以做心臟電腦斷層掃描來進一步確定心臟血管狀況,但這類檢查須自費一.五萬元到三萬元。
目前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主要可分為兩項檢查,一為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CS)評估;鍾昌珉解釋,此項檢查特色為安全性高、不需要注射顯影劑、價格較低(約六千元),電腦可自動評估血管的鈣化指數,指數越高,動脈硬化的嚴重性越高,如血管無鈣化,將來發生急性冠心症的可能性非常低。壞處是無法直接評估血管狹窄程度,且仍有輻射暴露。
另一項為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oronary CTA,通常檢查時會先評估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再打顯影劑來掃描。六十四切電腦斷層的敏感度是九一%。鍾昌珉說,此項效果與心導管效果一樣,可以看到○.一公分的血管,但壞處是需要注射顯影劑與輻射暴露。
現在做心臟電腦斷層的人越來越多,不少醫院打出二五六切、八百切的儀器吸睛,李文正解釋,「切」數原本代表斷層掃描儀器上的偵測探頭排數,轉一圈可以得到的切面圖像張數,就一般檢查而言,六十四切的心臟電腦斷層就夠用,但切數越高所需的輻射量將越低。接下來則考驗判讀醫師的功力,如同開車要開得好,不是只有車子好就好,還要會開的駕駛。
如果檢查完沒問題,可以「保固」多久?美國醫界也還在論戰,李文正認為,三年應該沒問題。但是無論能夠保固多久,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發現症狀時及早就醫,仍是最佳的防患未然之道。
國民黨到底為何這次死這麼慘 /王立第二戰研所
國民黨到底為何這次死這麼慘 /王立第二戰研所
因為太多人在那邊努力分析蔡英文怎麼贏,講到好像每個人都是仙機神算似的,筆者就來逆勢操作,談談國民黨到底為何這次死這麼慘。
首先,大選的投票率低,早就可預期,也沒別的原因,都可以確定民進黨會輾壓國民黨了,天氣好乾脆出門玩不就得了?這一點,不光是國民黨的支持者會覺得,民進黨的也會。筆者這幾天看到一堆還在持續崩潰的深藍朋友,在同溫層裡面努力說服大家,只要宋楚瑜的一百五十萬沒跑掉,投票率維持七成五,那就會有多出兩百萬張選票,朱立倫就贏了。
喂喂,你真的以為不出來的全部都是國民黨的嗎?有這種腦袋,國民黨會輸到今天這種田地,是一點都不意外。
這就是為何國民黨這次死得那麼慘的主因,也可以說是深層的因素,那就是沒有反省能力,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總之我一定沒錯。這其實是一種階級因素造成的,後面再來談這種因素,心態上太過於自我感覺良好,是國民黨支持者錯失改變的最大禍首。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談正事,因為選舉也結束了,筆者也沒必要繼續催票罵人怎樣,分析國民黨的大敗,其實對於我們理解現實有很大的助益。
國民黨殖民統治的背景
國民黨的統治結構與手法,從敗於共產黨後來到台灣,一直都是一樣的,不管是高壓的偉大蔣公年代,還是清明的經國先生時代,後來的黑金李登輝歲月,這些外人添加的口號一點意義都沒有,全部都是虛的。只要你身為國民黨的統治結構一部份,做的事情就沒有兩樣,到了台獨教父馬英九的這八年,手法還是如出一轍。
民進黨的讀者看到這邊也千萬不要以為,國民黨好壞好糟糕,支持國民黨的則又照慣例罵筆者說又要抹黑。拜託,國民黨的統治手段,可以說是史不絕書,人類幾千年來都在幹一樣的事情,只有時代與地域差別,沒有本質的不同。
先談談歷史,就是一個外來政權,與在地土地沒有結合,必然產生的結果。這我們簡稱為殖民政權,但國民黨來台後的作為雖然是殖民,但卻並不是殖民,主要的因素在於,來台人數實在太多,所以細節必然有很大的變化。
殖民體系,通常母國派遣上層統治官僚,最多是到中層官僚的程度,不會連下層體系全面介入。一般來說,除了統治階層與掌握大權的軍隊組織,其他的內政經濟事務,會在殖民當地找尋願意合作的對象,而為了破壞殖民地的舊有體制,除了壓制原有的在地政治人物,和結盟較弱小的當地人外,還會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基層的人民可以翻身。
這種做法有很大的好處,在政治上壓制原來的既得利益階級,但同時找尋願意背叛同胞的支持者,讓他們為了爭權奪利彼此內鬥,一舉兩得。而在基層則給予在地民眾教育與工作的機會,打破殖民地可能長達數百年的階級結構,而在學校教育上當然是採取母國的觀點,除了爭取小老百姓支持,還可以得到下一代的殖民合作對象,甚至是完全效忠殖民母國的新國民。
國民黨來台後,所作所為跟課本寫的完全一樣,並沒有任何差別。
但細節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來台人數超過兩百萬,扣掉軍隊本身也是有百萬老百姓,而這些跟隨來台的百姓,很高的比例都是知識份子或是黨政官僚與商人,也就是跑得掉的那群。由於人口比例太高,所以對於統治者來說,很多麻煩都省了,軍隊全部是忠心耿耿的嫡系,還有百萬急需謀生的本國人,那麼只要把台灣舊有的政治體系拆掉,把自己人佔滿就好了。
也就是說,殖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透過釋放經濟利益給基層百姓,得到新生代的支持者,在國民黨來台初期完全做不到。而因為反攻大陸的政策,整個經濟體制往軍隊傾斜,政府各層級全數由所謂的外省人出任,台灣本地的原有菁英,除了極少數合作者外,都會被全力壓制。
二二八事件與其說是有系統的要為殖民體制鋪路,不如說是貪腐的官員為了自己,硬是搞出的冤案,這也不是只有在台灣惡搞,國民黨的貪腐官員在中國搞得更兇悍的比比皆是。但就結果來說,蔣介石為了永絕後患,採取了清鄉作法,一次性的消滅了台灣既有的政治菁英,不僅僅是政治菁英,連知識分子階層都被拔除,剩下的人不是逃亡海外,就是要低調求生以免惹上殺身之禍。
後來的白色恐怖,也不是只針對台灣人,而是為了穩定政權的恐怖手段,這一點也不是只有台灣有,更不是說國民黨在中國就沒做過。說來說去,就是一黨、一家、一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利益,自古以來都在做的統治行為,只是這種行為在後人來看很蠢而已。因為殖民政權的各種作為,就是要靠打賞支持者,給予他們特權來鞏固政治體制,台灣舊有的菁英從大清開始,再受到日本近代化教育的影響,水準跟能力遠遠超過剛脫離戰亂的中國,國民黨來台後的官員能力相對低落,這產生了極嚴重的矛盾。
當舊有的政治菁英死的死逃的逃,留下來噤若寒蟬,那麼只有哪種人會成為合作者?自然是那些三流貨色。這也是過去幾十年,台灣本土政治人物似乎都是一堆黑金的刻板印象理由之一,其實這些地方性的本土黑金,說穿了就是長年跟國民黨合作後產生的,透過聯姻與產業特權,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逐漸深入到台灣各個階層中。
若只是這樣,可能三十年前就革命了,因為軍隊逐漸換血成台灣本地人,如果在政治經濟上還這麼過分,就會發生中南美洲的各種流血政變,甚至是慘如非洲小國的種族仇殺。幸運的是,美國把台灣納入反共體系,而蔣家父子也認清反攻大陸是絕望的,所以統治手段終於轉變得比較像是正常的政權,也就是在基層教育跟發展經濟上,不再獨厚外省人。
恩庇體制終於可以正常發揮作用,因為透過綿密的黨國教育體制,你不認同國民黨就不可能有出路,而認同者則可以經由教育管道,獲得各種階級較高的職業。這些職業像是公務員、教師、醫師、律師以及其他專業人士,雖然教育制度上的設計對外省人的環境特別有利,但台灣本地民眾只要天資夠好、努力夠多,仍然在體制中擁有機會。
這就是蔣經國年代開始的經濟起飛,加上教育翻身等各種迷思的根本性理由。美國開始扶植台灣產業,國民黨終於認清必須把台灣人有系統的納入體制,也就是因為這兩個因素,讓台灣多了一大堆新興的知識份子階層,也多了很多賺到錢的中產白領階級。討不討厭蔣經國是一回事,但至少對他審度局勢與看清方向的能力給予評價,若他繼續死守著獨厚外省階級的政策,台灣可能早就內鬥到崩潰,崩潰到美國必須「處置」的地步。
國民黨大敗原因一:恩庇體制崩解
好了,國民黨第一個大敗的原因可以寫了,那就是恩庇體制崩解。崩解的原因很簡單,你要掌握政權才能分配各種利益給支持者。在軍政年代,不聽話的就拖去打靶,政權當然穩固到不行,可民主時代靠的是選票,一旦你被踢下掌權的位子,是要拿什麼去犒賞三軍?
為何會開始民主制度的原因先不管,總之透過選舉可以更換政務官,也就掌握了這個恩庇體制的根本 — 透過特權給予支持者各種好處。民進黨打下江山的縣市,說白了就是不給你舊有國民黨體系好處,這些透過特權過日子的人,不客氣地講根本就不是國民黨的基本盤,這叫做金錢黨的黨員,許多從去年崩潰到現在的那些深藍,沒有認清過去國民黨的支持者一半以上都是金錢黨員,這才是藍皮綠骨(鈔票顏色)的真相。
所以偏藍的人會大罵民進黨搞利益分贓,說穿了就是打一開始腦袋就不清楚,過去的體制本來就是分贓大會,只是報紙不會寫而已。換一個黨,對老百姓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政治終於可以揭開「國防布」,赤裸裸的秀在大眾面前。國民黨一旦失去了分配特權的能力,又怎麼能夠驅使這些金錢黨員呢?
恩庇體制崩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時間拉得太長了,台灣出身的人逐漸透過教育體制進入到官僚體系,以及需要知識的各種工作上。恩庇體制本質上是透過打賞小費給在地人,一種我吃肉你喝湯的概念,但時間久了以後出現兩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是國民黨官二代、三代,不了解父執輩怎麼運用這個體系,變成了我吃肉喝湯啃骨頭,你負責喝洗碗水的概念,而台灣本地出身的知識份子,就算是相對高薪的醫師律師,看到這種情景怎麼能夠不憤怒?
於是,不僅僅是金錢黨員留不住,年輕世代的知識分子全面翻桌,加上教改後台灣年輕人的學歷幾乎是全面性提升,更不可能接受。慘的是,馬英九上台後,還想繼續複製這個體制,更進一步把以為貪腐是陳水扁而已的這些清高知識份子。甚至是原本比較支持你的外省背景,全部都得罪光了。當不分省籍背景,都發現你們這群王八蛋,都是要別人喝洗碗水,不翻你桌才怪勒。
國民黨大敗原因二:沒審度局勢
國民黨大敗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沒有審度局勢,這個局勢指很多方面。不過筆者認為大致上有三個,兩岸、經濟、國際,這三者互為表裡,有一致性的理由,也有不同的原因。
簡單的說,兩岸問題是根本,經濟跟國際是附加的。國民黨在兩千年失掉政權後,外省階級全面反撲,把本土系統中搞得清狀況的李登輝人馬踢出去,造成兩岸問題上觀點偏頗,天真的可以。
天真的意思是,以為台灣人只要賺錢與小確幸就好,兩岸只要不太躁進就不會有人來阻擋。這是一種大中國心態的本質,認為你們小島刁民有飯吃就該感恩戴德的歧視心理。筆者沒有開玩笑,許多相信國民黨可以搞好兩岸關係的朋友,三不五句就流露出「你本土你落後」的歧視,字字發自內心的真誠。
國民黨其實是沒轍,因為失去中央政權,自己又不是理念性高的政黨,更沒有土地血脈相連的情感,只能依靠利益關係生存。當你把知道國民黨的根在台灣的人踢出去後,實質上斷絕了與台灣的關係,剩下的就是努力靠攏中國當買辦,透過國內的焦土杯葛,製造出只有國民黨才會拚經濟的假象。這招很有用,因為2008年就有765萬人被騙去,包括筆者在內。
但在這根本上沒有解決問題,反倒是問題進一步惡化,因為國民黨過去50年,不需要依靠共產黨也可以過活,現在變成把命根子交給了中國,表面上是風光取回政權,實際上是在意識形態被傀儡化,中國這些歷經文革的老江湖,非常清楚怎麼對付國民黨這群沒鬥爭過的官二代。結果就是台灣一步步在經濟上被弱化,慢慢變成附屬中國的地位,朝向實質統一的道路邁進。當然,國民黨也自以為這招可以在台灣永續執政,反正人民好騙,打賞一點洗碗水就可以了。
理論上這招成功機率很大,共產黨也知道這點,但實際上卻是八年下來玩光光,馬英九變成台獨教父,為什麼?理由非常簡單,戰略規劃不是紙上談兵,如果國民黨的理想派都死光了,本土派都跑光了,剩下的就是金錢黨員,這種人當買辦的結果,用膝蓋想都知道一定是壟斷吸血到極致,反正移民出國關我屁事。
當台灣民眾享受不到經濟的好處,你拿GDP數字來秀能怎樣?當一般百姓相信陸客觀光的說詞,結果一條鞭的被拿走所有利益,是要原本期待的人怎麼接受?當兩岸和平紅利,換來的是國際處處被打壓,連拿國旗都要被羞辱,是要台灣人怎麼接受你他X的兩岸一家人?
筆者出身自外省家庭,這種大中國腦「再了解不過」了。他們是打自內心真的相信,你只要跟中國扯在一起,幸福快樂沒煩惱。就因為這種思考,他們才會反過來嘲笑,說你們只要台獨就好,或是肚子扁扁也要挺扁,穿著藍白拖就是本土這種各式各樣的「歧視心態」。這些歧視心態在各種局勢觀點上無一不展現,直到寫下這篇文章為止,還在臉書上面看到一大串。
國民黨審度不了局勢,兩岸是根本性的意識形態錯誤,經濟上以為買辦貿易就是打電動,看到數字好就好,最後的國際關係局勢徹底搞錯,就是原有的淺藍支持者離心離德,深藍的到現在還在崩潰的主因。
因為國際局勢千變萬化,絕對不是鐵板一塊永恆不變,小布希對陳水扁惱怒,並不是因為他搞台獨之類,而是九一一後美國把重心移往中東,希望東亞安分一點,加上國民黨全面性的發動美國友人反遊說,才產生的短暫狀態。實際上陳水扁八年,美國的情治與軍事系統,跟台灣的關係還是很好,人家才不會呆呆的用意識形態來下東亞大戰略這盤棋。
直到馬英九上台,美國也換了歐巴馬,這時急轉直下,歐巴馬本質就是天真的左派,以為把台灣賣給中國也沒關係的那種缺乏病識感。深知美國太平洋戰略利益的希拉蕊跟其他保守派,可是很努力地守住東亞這盤棋,但台灣一堆深藍都在那邊以為中國崛起了,大勢底定了,還在那啥米鬼的一帶一路、克拉地峽尼加拉瓜運河等等,知識分子見識之短讓人嘆氣不已。
現在,中國換習近平後又轉了一個形勢,美國是不可能輕易讓出子弟兵流血才打下的太平洋江山,今天中國試圖衝出太平洋,根本上就是觸犯美國海權霸主的大忌。只要你有看日本跟東南亞各國的外交作為,就會發現對中國的戒慎恐懼,美國改變國策積極介入的痕跡到處都是。而我們的馬英九總統呢?
跟他的快樂夥伴與堅定的深藍支持者,繼續把車開往中國,深信這就是道路跟真理。不管是不是因為騎虎難下,還是因為國內選舉太慘,反正這種做法就是危險的,在國際上反倒是處處失分,把下棋的一丁點權利都丟掉。所以完蛋了,兩岸紅利沒下文,經濟起不了色,全世界都當你馬政權是中國同路人不想理你。那還剩下什麼?
但不管怎樣,國民黨在兩千年後,選擇了讓情治系統出身的馬英九上大位,把所有台灣本土的實力者踢出去,才是造成今天會崩潰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意識形態上選擇切割台灣。至於留下的王金平這類,說他是台灣本土派?別開玩笑了。
國民黨大敗原因三:意識形態
第三個原因,國民黨會大敗的理由,就是階級意識造成的因素。因為國民黨自己身為殖民政權的後代,思維從來就不是台灣本位,再加上很糟糕的,自以為教育體制很成功,訓練出的奴才很多。理論上是,實際上可不是,因為像是筆者念書的時代,政治上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課本念的是中國的地大物博,歷史學的是中國的輝煌過去,公民只會告訴你一堆道德屁話。
在這種背景下,訓練出的人不會上圖書館找資料,又沒有網路可以獲取資訊,只會變成同溫層,一群四、五十歲的成功者在那邊喝酒大罵年輕人不行。像筆者這個年代與之上的人,在政治上是很保守的,因為經驗所及太多努力成功的例子,而在意識形態上相信台灣這兩個字,代表的是落後與低俗。筆者沒在挑撥,請多看綜藝節目跟身邊的藍色朋友,就知道筆者所言非虛。
階級意識本來就會造成上下階級的對立,更何況是在台灣意識上面的還在階級化,把一個不存在台灣的中國意識強灌其上,對立一定是更兇悍。而國民黨的支持者,傾向把這種對立當成是泛綠的操縱,以及年輕人少不更事的證據。這結果自然是把餅越做越小,更重要的是把年輕人全部推到對立面。
記得馬王政爭那時候的事嗎?年輕人其實並不喜歡王金平,但當國民黨這些外省權貴,選擇用傳統的抹黑法,想要把王金平這個本土派的抹成貪腐阿扁,下場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年輕人只想看到你馬英九被打臉而已。許多年輕人並不喜歡民進黨,但國民黨跟他死忠支持者,卻努力的把這些人推向民進黨,結果民進黨幾乎是啥都沒幹,就吸納了一批反國民黨世代。
要打破這種階級意識的問題非常困難,因為舊有的人無法接受,現在跟筆者相同,與年紀更大的世代,大部分都不會再轉變立場了。這次選完後,筆者看到崩潰的親戚就不知道幾個,一直在那邊大喊年輕人都是白癡,中國要打過來,經濟要完蛋了等等。呃,國民黨要是還有能人,最好是早點教育支持者心臟大顆點,因為這種心態繼續下去,下一個二十年的首投族都會反國民黨。
國民黨大敗原因四:論資排輩的文化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很直接又殘酷的因素,那就是國民黨的慣習,不接受年資淺的人指導。自古以來這種論資排輩久了的文化,就會造就階級固化,老一輩的努力培養兒子女兒接班,然後放生那些努力十年卻得不到任何位子的人去死。
任何一間公司做到這種程度,又不給老臣戰將高薪爵祿,下場會是如何不難想像。國民黨依靠了之前三項紅利撐到現在,已經很不簡單了,今天選舉一結束,國民黨支持者茫然不知所措,赫然發現沒看到半個能打的人。因為能打的人不是被選舉證明「原來都是靠爸一族」,就是連個主管都爬不上去,被困死在基層,能走的早就走了。
當一個政黨全部都是老人政治,只給官二代以及逢迎拍馬之輩,以後的狀況也不用看了,可想而知他們會繼續走極端,反正錢賺夠了移民就好,到加拿大打打嘴砲又不犯法。剩下的人呢?管他去死。
而這一點,就是深藍支持者死活都沒搞清楚的重點,好比連勝文,你怎麼會認為一個喜歡美食大於政治,上了八堂課就是財經專家的貨色,是一個好的政治人物?連洗學經歷都沒做足,就光用外表下判斷。到底哪一黨的支持者比較只看顏色,腦袋只有意識形態啊?根本就是國民黨自己的支持者啊。你們難道不知道,偏離民進黨理念的叛將,都會在原來的選區被天罰,連骨頭都死透。
總結:台灣國族主義意識已被自然建立起來
綜合以上四點,國民黨會大敗的理由,分別是:傳統的利益分配辦法消失,兩岸可以用來打賞的部分被吸乾,自己又不能培養優秀人才,而真正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問題。
現在七八年級,乃至於九年級生,基本上都是天然獨了。這種講法也不大精確,比較好的說法是,台灣的國族主義意識已經被自然建立起來,這些年輕世代認同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中華民國與台灣都是同義詞,他們在根本上就認為中國跟台灣是一邊一國。請讀者注意,這不分省籍種族職業性別,筆者這十幾年來教書的經驗是,這十年來的年輕人全部都是這樣想的,「去你的兩岸同屬一中」。
地理的隔閡造成台灣本土的國族意識建立,這跟去中國化的教育完全無關,在網際網路等媒體的發展下,這些新世代的人極容易產生「台灣人」的共同情感,不管是一起組隊打電動還是出國比賽,每一次中國吃台灣豆腐,打壓台灣人的存在意識,就更進一步促成這種台灣國族意識的建立。筆者前幾年遇過有學生氣憤地說,為什麼要念中國地理,為什麼其他老師要說我們都是中國人,講到眼光泛淚,筆者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安慰。
眼光泛淚的比較少,直接開嗆罵三字經的比較多。新世代的台灣國族意識形成已經不可避免,尤其是這八年的影響絕大。老一輩的人可能會覺得,中國跟台灣的分野沒那麼清楚,或是經濟生活比較重要等等…
但是對這些年輕人,甚至是連投票權都沒有的小朋友來說,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被警察扯掉,中國陸客在台灣的文化差異,不管事件大或小,都在他們的心中種下種子。而當這些年輕人稍微大了點,有的人會出國,有的會接觸到社會百態,他們看到的是在國際間被中國打壓,自己不僅在國外被中國人吃豆腐,在國內都會被中國人頤指氣使,連上個網註冊都發現國籍是「China-Taipei」,小小的國旗Mark都被改成五星旗。
這些人怎麼可能會支持「中國」國民黨?
筆者不認為國民黨會崩潰消失,光看投票率跟人數分布,大概分析就可以判斷。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支持者根本就沒跑票,不出來投只是認為輸定了就別浪費時間。其他會跑去親民黨的那些票,本來就不大可能會是堅定的國民黨支持者。也就是說,舊有的支持者基本盤,怎樣都還有個四百萬,但現在面臨到的意識形態問題太嚴重了。
如果今天國民黨真的轉變成「台灣」的國民黨,這些舊有的支持者大概瞬間崩潰一半,別的不說,那些海外移民跟長年在中國居住的台商,五十到一百萬票都會消失。如果不轉變,那麼每四年多出將近百萬的年輕人,大概八成都不會支持你,四年後國民黨只會困守基本盤,然後坐等民進黨跟其他政黨收割這些新票源。
不管走哪條路都會逐漸瓦解,所以筆者預測國民黨接下來的政爭會是重點。如果依然是傳統的外省權貴三代掌權,那麼就別提了,保證是複製陳水扁八年模式,繼續利用現在的司法院跟監察院鬥爭民進黨,然後透過已經有中資進入的媒體,鋪天蓋地的抓弊跟製造兩岸紅利。
只不過同樣的招式繼續用,馬英九已經證明行不通,除非中國願意投入更多資源挹注在台灣上,但現在中國經濟開始著陸,國際圍堵態勢慢慢成形,習近平對內的鬥爭還沒告一段落,台灣絕對不會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若國民黨的支持者還在那邊幻想這種祖國來掃平台獨分子跟智障年輕人的劇情,那真的會被殲滅殆盡。
筆者的建議是,名稱改不改無所謂,但千萬不要學發言人徐巧芯所說的「穿上草鞋」這四個字。民進黨不是因為不穿皮鞋所以當選的,有這種觀察就表示國民黨內的年輕一代仍然沒醒過來,問題是在於新世代的年輕人,不管穿什麼鞋子都已經自認是台灣人,他們對事情的思考優先順序非常清楚明瞭。
►國民黨年輕世代組「草協」:一次性解決黨產問題
那就是,台灣優先與中心。他們不會接受移民海外沒繳稅者,繼續享用台灣的健保福利,更不會接受叛將通敵者,繼續領大筆退休金,連軍公教超高的所得替代率都被視作眼中釘了。你可以繼續晃騙沒關係,每年多出二十萬選民,都不會接受中國本位的經濟政策,管你說多好賺都一樣。
台灣國族主義的形成,在周子瑜事件後已經非常明顯,可以拿來當作課本教材,教學生「當年波士頓的人為何去倒茶葉」。
如果國民黨對周子瑜事件的定位,仍然是年輕人少不更事、有台獨勢力操縱、選民的一時激情,只看這些表面上的東西,忽略掉本質,那麼國民黨怎樣都不會起來的。別忘了,現在支持民進黨的人,一大部分都要求黨產歸零,而且還要追溯過去,嚴查嚴打兩岸買辦,軍公教的退休制度合理化等等。民進黨這次做不到,或是與財團妥協,民眾也不會放棄的,這些人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變少。
國民黨自己不改造成台灣優先的國族政黨,那麼只有兩條路可選,一個是等著被消滅,另一個就是引進中國勢力來屠殺台灣人,讓共產黨再玩一次二二八跟白色恐怖。很可惜的是,筆者光是看認識的深藍親友,真的不少人認為要這樣幹。
國民黨可以做出選擇,早點跟這些神經病切割,四年後少掉一百萬票沒關係,至少在地方選舉會比較好,而且以後每年至少還可以增加幾萬的選民。只要意識形態做到跟民進黨的台灣國族意識優先的政黨相同,那麼接下來拚比其他的政治、文化議題,才有得玩下去。
最後,筆者身為一個深藍外省公務員家庭出身的人,想說一點東西。筆者從小就是那種認為中國第一的人,仇日心態不會比新黨那些智障少,現在回頭想想,先父給予最大的禮物,大概就是不要相信媒體報導的黨政好人,以及不懂就自己去圖書館查資料這件事。
覺醒,大概是筆者上大學的事情,因為遇到要筆戰吵架,所以去圖書館找資料。那時候網際網路超級慢,連看個清涼照片都要等幾分鐘,最快的方式還是去直接查。筆者還記得,那是爭吵台灣是退出還是被逐出聯合國的事情,氣憤之下花了幾天找出聯合國的決議案,赫然發現…好像跟我們以前學的不一樣。
接著就是台灣地位,開羅宣言這些東西,筆者可不是跑去BBS問什麼大神,直接去圖書館查相關資料,然後找了一兩本國際法的書硬啃,啃到連期中考都快被當光。結果呢?跟以前學的完全不一樣,那些大神唬爛的一堆。
後來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你看的書越多,越懂得基本的學術概念,只要你走的路是正的,就會結識越來越多的專家跟高手,前輩跟學長都會教你很多東西。會指正你的路線,修正你的說法,最重要的是了解到普遍性的觀念。
好比一個最基本的定義,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我們怎麼定義中國,怎麼定義漢族?把這些都搞懂,你會瞬間解構所有過去課本的神話,然後豁然開朗,原來人類幾千年來就都如此,我們是活在當下而不是過去。
就算是外省人又怎樣?筆者在台灣出生在這長大,老爸死前訓示葬在台灣,這裡不就是我們的家嗎?一群在台灣有共同記憶的人,把歷史過去拿出來說說笑笑,然後攜手把這片土地打造得更好,這不就是民族的形成,國族意識的建立嗎?
為何你事事非得要跟中國扯上關係才是對的?
只要國民黨選擇站在這種支持者一邊,那麼就只能跪求中國拯救了。反正未來有四年可以玩,我們可以啃雞排喝珍奶,看看這些國民黨恩庇的支持者,怎樣一個個變得齜牙裂嘴,溫良恭儉讓的那種假面具一張張被揭破。
很多事情,把話攤開來講,不過就是貪圖利益而已,你害怕自己的退休金變少,移民了還擔心沒有便宜的健保,反正死的都是別人不是嗎?凡事都要反觀民進黨,拿著層次根本不同的問題惡意類比,不過找藉口而已。
只要國民黨繼續找藉口,沒有從本質改變,那麼只不過是從選舉大敗,跟被流血革命清算等結果中,選一個出來而已。
本文獲授權轉載,文章來源:王立第二戰研所
因為太多人在那邊努力分析蔡英文怎麼贏,講到好像每個人都是仙機神算似的,筆者就來逆勢操作,談談國民黨到底為何這次死這麼慘。
首先,大選的投票率低,早就可預期,也沒別的原因,都可以確定民進黨會輾壓國民黨了,天氣好乾脆出門玩不就得了?這一點,不光是國民黨的支持者會覺得,民進黨的也會。筆者這幾天看到一堆還在持續崩潰的深藍朋友,在同溫層裡面努力說服大家,只要宋楚瑜的一百五十萬沒跑掉,投票率維持七成五,那就會有多出兩百萬張選票,朱立倫就贏了。
喂喂,你真的以為不出來的全部都是國民黨的嗎?有這種腦袋,國民黨會輸到今天這種田地,是一點都不意外。
這就是為何國民黨這次死得那麼慘的主因,也可以說是深層的因素,那就是沒有反省能力,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總之我一定沒錯。這其實是一種階級因素造成的,後面再來談這種因素,心態上太過於自我感覺良好,是國民黨支持者錯失改變的最大禍首。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談正事,因為選舉也結束了,筆者也沒必要繼續催票罵人怎樣,分析國民黨的大敗,其實對於我們理解現實有很大的助益。
國民黨殖民統治的背景
國民黨的統治結構與手法,從敗於共產黨後來到台灣,一直都是一樣的,不管是高壓的偉大蔣公年代,還是清明的經國先生時代,後來的黑金李登輝歲月,這些外人添加的口號一點意義都沒有,全部都是虛的。只要你身為國民黨的統治結構一部份,做的事情就沒有兩樣,到了台獨教父馬英九的這八年,手法還是如出一轍。
民進黨的讀者看到這邊也千萬不要以為,國民黨好壞好糟糕,支持國民黨的則又照慣例罵筆者說又要抹黑。拜託,國民黨的統治手段,可以說是史不絕書,人類幾千年來都在幹一樣的事情,只有時代與地域差別,沒有本質的不同。
先談談歷史,就是一個外來政權,與在地土地沒有結合,必然產生的結果。這我們簡稱為殖民政權,但國民黨來台後的作為雖然是殖民,但卻並不是殖民,主要的因素在於,來台人數實在太多,所以細節必然有很大的變化。
殖民體系,通常母國派遣上層統治官僚,最多是到中層官僚的程度,不會連下層體系全面介入。一般來說,除了統治階層與掌握大權的軍隊組織,其他的內政經濟事務,會在殖民當地找尋願意合作的對象,而為了破壞殖民地的舊有體制,除了壓制原有的在地政治人物,和結盟較弱小的當地人外,還會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基層的人民可以翻身。
這種做法有很大的好處,在政治上壓制原來的既得利益階級,但同時找尋願意背叛同胞的支持者,讓他們為了爭權奪利彼此內鬥,一舉兩得。而在基層則給予在地民眾教育與工作的機會,打破殖民地可能長達數百年的階級結構,而在學校教育上當然是採取母國的觀點,除了爭取小老百姓支持,還可以得到下一代的殖民合作對象,甚至是完全效忠殖民母國的新國民。
國民黨來台後,所作所為跟課本寫的完全一樣,並沒有任何差別。
但細節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來台人數超過兩百萬,扣掉軍隊本身也是有百萬老百姓,而這些跟隨來台的百姓,很高的比例都是知識份子或是黨政官僚與商人,也就是跑得掉的那群。由於人口比例太高,所以對於統治者來說,很多麻煩都省了,軍隊全部是忠心耿耿的嫡系,還有百萬急需謀生的本國人,那麼只要把台灣舊有的政治體系拆掉,把自己人佔滿就好了。
也就是說,殖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透過釋放經濟利益給基層百姓,得到新生代的支持者,在國民黨來台初期完全做不到。而因為反攻大陸的政策,整個經濟體制往軍隊傾斜,政府各層級全數由所謂的外省人出任,台灣本地的原有菁英,除了極少數合作者外,都會被全力壓制。
二二八事件與其說是有系統的要為殖民體制鋪路,不如說是貪腐的官員為了自己,硬是搞出的冤案,這也不是只有在台灣惡搞,國民黨的貪腐官員在中國搞得更兇悍的比比皆是。但就結果來說,蔣介石為了永絕後患,採取了清鄉作法,一次性的消滅了台灣既有的政治菁英,不僅僅是政治菁英,連知識分子階層都被拔除,剩下的人不是逃亡海外,就是要低調求生以免惹上殺身之禍。
後來的白色恐怖,也不是只針對台灣人,而是為了穩定政權的恐怖手段,這一點也不是只有台灣有,更不是說國民黨在中國就沒做過。說來說去,就是一黨、一家、一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利益,自古以來都在做的統治行為,只是這種行為在後人來看很蠢而已。因為殖民政權的各種作為,就是要靠打賞支持者,給予他們特權來鞏固政治體制,台灣舊有的菁英從大清開始,再受到日本近代化教育的影響,水準跟能力遠遠超過剛脫離戰亂的中國,國民黨來台後的官員能力相對低落,這產生了極嚴重的矛盾。
當舊有的政治菁英死的死逃的逃,留下來噤若寒蟬,那麼只有哪種人會成為合作者?自然是那些三流貨色。這也是過去幾十年,台灣本土政治人物似乎都是一堆黑金的刻板印象理由之一,其實這些地方性的本土黑金,說穿了就是長年跟國民黨合作後產生的,透過聯姻與產業特權,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逐漸深入到台灣各個階層中。
若只是這樣,可能三十年前就革命了,因為軍隊逐漸換血成台灣本地人,如果在政治經濟上還這麼過分,就會發生中南美洲的各種流血政變,甚至是慘如非洲小國的種族仇殺。幸運的是,美國把台灣納入反共體系,而蔣家父子也認清反攻大陸是絕望的,所以統治手段終於轉變得比較像是正常的政權,也就是在基層教育跟發展經濟上,不再獨厚外省人。
恩庇體制終於可以正常發揮作用,因為透過綿密的黨國教育體制,你不認同國民黨就不可能有出路,而認同者則可以經由教育管道,獲得各種階級較高的職業。這些職業像是公務員、教師、醫師、律師以及其他專業人士,雖然教育制度上的設計對外省人的環境特別有利,但台灣本地民眾只要天資夠好、努力夠多,仍然在體制中擁有機會。
這就是蔣經國年代開始的經濟起飛,加上教育翻身等各種迷思的根本性理由。美國開始扶植台灣產業,國民黨終於認清必須把台灣人有系統的納入體制,也就是因為這兩個因素,讓台灣多了一大堆新興的知識份子階層,也多了很多賺到錢的中產白領階級。討不討厭蔣經國是一回事,但至少對他審度局勢與看清方向的能力給予評價,若他繼續死守著獨厚外省階級的政策,台灣可能早就內鬥到崩潰,崩潰到美國必須「處置」的地步。
國民黨大敗原因一:恩庇體制崩解
好了,國民黨第一個大敗的原因可以寫了,那就是恩庇體制崩解。崩解的原因很簡單,你要掌握政權才能分配各種利益給支持者。在軍政年代,不聽話的就拖去打靶,政權當然穩固到不行,可民主時代靠的是選票,一旦你被踢下掌權的位子,是要拿什麼去犒賞三軍?
為何會開始民主制度的原因先不管,總之透過選舉可以更換政務官,也就掌握了這個恩庇體制的根本 — 透過特權給予支持者各種好處。民進黨打下江山的縣市,說白了就是不給你舊有國民黨體系好處,這些透過特權過日子的人,不客氣地講根本就不是國民黨的基本盤,這叫做金錢黨的黨員,許多從去年崩潰到現在的那些深藍,沒有認清過去國民黨的支持者一半以上都是金錢黨員,這才是藍皮綠骨(鈔票顏色)的真相。
所以偏藍的人會大罵民進黨搞利益分贓,說穿了就是打一開始腦袋就不清楚,過去的體制本來就是分贓大會,只是報紙不會寫而已。換一個黨,對老百姓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政治終於可以揭開「國防布」,赤裸裸的秀在大眾面前。國民黨一旦失去了分配特權的能力,又怎麼能夠驅使這些金錢黨員呢?
恩庇體制崩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時間拉得太長了,台灣出身的人逐漸透過教育體制進入到官僚體系,以及需要知識的各種工作上。恩庇體制本質上是透過打賞小費給在地人,一種我吃肉你喝湯的概念,但時間久了以後出現兩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是國民黨官二代、三代,不了解父執輩怎麼運用這個體系,變成了我吃肉喝湯啃骨頭,你負責喝洗碗水的概念,而台灣本地出身的知識份子,就算是相對高薪的醫師律師,看到這種情景怎麼能夠不憤怒?
於是,不僅僅是金錢黨員留不住,年輕世代的知識分子全面翻桌,加上教改後台灣年輕人的學歷幾乎是全面性提升,更不可能接受。慘的是,馬英九上台後,還想繼續複製這個體制,更進一步把以為貪腐是陳水扁而已的這些清高知識份子。甚至是原本比較支持你的外省背景,全部都得罪光了。當不分省籍背景,都發現你們這群王八蛋,都是要別人喝洗碗水,不翻你桌才怪勒。
國民黨大敗原因二:沒審度局勢
國民黨大敗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沒有審度局勢,這個局勢指很多方面。不過筆者認為大致上有三個,兩岸、經濟、國際,這三者互為表裡,有一致性的理由,也有不同的原因。
簡單的說,兩岸問題是根本,經濟跟國際是附加的。國民黨在兩千年失掉政權後,外省階級全面反撲,把本土系統中搞得清狀況的李登輝人馬踢出去,造成兩岸問題上觀點偏頗,天真的可以。
天真的意思是,以為台灣人只要賺錢與小確幸就好,兩岸只要不太躁進就不會有人來阻擋。這是一種大中國心態的本質,認為你們小島刁民有飯吃就該感恩戴德的歧視心理。筆者沒有開玩笑,許多相信國民黨可以搞好兩岸關係的朋友,三不五句就流露出「你本土你落後」的歧視,字字發自內心的真誠。
國民黨其實是沒轍,因為失去中央政權,自己又不是理念性高的政黨,更沒有土地血脈相連的情感,只能依靠利益關係生存。當你把知道國民黨的根在台灣的人踢出去後,實質上斷絕了與台灣的關係,剩下的就是努力靠攏中國當買辦,透過國內的焦土杯葛,製造出只有國民黨才會拚經濟的假象。這招很有用,因為2008年就有765萬人被騙去,包括筆者在內。
但在這根本上沒有解決問題,反倒是問題進一步惡化,因為國民黨過去50年,不需要依靠共產黨也可以過活,現在變成把命根子交給了中國,表面上是風光取回政權,實際上是在意識形態被傀儡化,中國這些歷經文革的老江湖,非常清楚怎麼對付國民黨這群沒鬥爭過的官二代。結果就是台灣一步步在經濟上被弱化,慢慢變成附屬中國的地位,朝向實質統一的道路邁進。當然,國民黨也自以為這招可以在台灣永續執政,反正人民好騙,打賞一點洗碗水就可以了。
理論上這招成功機率很大,共產黨也知道這點,但實際上卻是八年下來玩光光,馬英九變成台獨教父,為什麼?理由非常簡單,戰略規劃不是紙上談兵,如果國民黨的理想派都死光了,本土派都跑光了,剩下的就是金錢黨員,這種人當買辦的結果,用膝蓋想都知道一定是壟斷吸血到極致,反正移民出國關我屁事。
當台灣民眾享受不到經濟的好處,你拿GDP數字來秀能怎樣?當一般百姓相信陸客觀光的說詞,結果一條鞭的被拿走所有利益,是要原本期待的人怎麼接受?當兩岸和平紅利,換來的是國際處處被打壓,連拿國旗都要被羞辱,是要台灣人怎麼接受你他X的兩岸一家人?
筆者出身自外省家庭,這種大中國腦「再了解不過」了。他們是打自內心真的相信,你只要跟中國扯在一起,幸福快樂沒煩惱。就因為這種思考,他們才會反過來嘲笑,說你們只要台獨就好,或是肚子扁扁也要挺扁,穿著藍白拖就是本土這種各式各樣的「歧視心態」。這些歧視心態在各種局勢觀點上無一不展現,直到寫下這篇文章為止,還在臉書上面看到一大串。
國民黨審度不了局勢,兩岸是根本性的意識形態錯誤,經濟上以為買辦貿易就是打電動,看到數字好就好,最後的國際關係局勢徹底搞錯,就是原有的淺藍支持者離心離德,深藍的到現在還在崩潰的主因。
因為國際局勢千變萬化,絕對不是鐵板一塊永恆不變,小布希對陳水扁惱怒,並不是因為他搞台獨之類,而是九一一後美國把重心移往中東,希望東亞安分一點,加上國民黨全面性的發動美國友人反遊說,才產生的短暫狀態。實際上陳水扁八年,美國的情治與軍事系統,跟台灣的關係還是很好,人家才不會呆呆的用意識形態來下東亞大戰略這盤棋。
直到馬英九上台,美國也換了歐巴馬,這時急轉直下,歐巴馬本質就是天真的左派,以為把台灣賣給中國也沒關係的那種缺乏病識感。深知美國太平洋戰略利益的希拉蕊跟其他保守派,可是很努力地守住東亞這盤棋,但台灣一堆深藍都在那邊以為中國崛起了,大勢底定了,還在那啥米鬼的一帶一路、克拉地峽尼加拉瓜運河等等,知識分子見識之短讓人嘆氣不已。
現在,中國換習近平後又轉了一個形勢,美國是不可能輕易讓出子弟兵流血才打下的太平洋江山,今天中國試圖衝出太平洋,根本上就是觸犯美國海權霸主的大忌。只要你有看日本跟東南亞各國的外交作為,就會發現對中國的戒慎恐懼,美國改變國策積極介入的痕跡到處都是。而我們的馬英九總統呢?
跟他的快樂夥伴與堅定的深藍支持者,繼續把車開往中國,深信這就是道路跟真理。不管是不是因為騎虎難下,還是因為國內選舉太慘,反正這種做法就是危險的,在國際上反倒是處處失分,把下棋的一丁點權利都丟掉。所以完蛋了,兩岸紅利沒下文,經濟起不了色,全世界都當你馬政權是中國同路人不想理你。那還剩下什麼?
但不管怎樣,國民黨在兩千年後,選擇了讓情治系統出身的馬英九上大位,把所有台灣本土的實力者踢出去,才是造成今天會崩潰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意識形態上選擇切割台灣。至於留下的王金平這類,說他是台灣本土派?別開玩笑了。
國民黨大敗原因三:意識形態
第三個原因,國民黨會大敗的理由,就是階級意識造成的因素。因為國民黨自己身為殖民政權的後代,思維從來就不是台灣本位,再加上很糟糕的,自以為教育體制很成功,訓練出的奴才很多。理論上是,實際上可不是,因為像是筆者念書的時代,政治上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課本念的是中國的地大物博,歷史學的是中國的輝煌過去,公民只會告訴你一堆道德屁話。
在這種背景下,訓練出的人不會上圖書館找資料,又沒有網路可以獲取資訊,只會變成同溫層,一群四、五十歲的成功者在那邊喝酒大罵年輕人不行。像筆者這個年代與之上的人,在政治上是很保守的,因為經驗所及太多努力成功的例子,而在意識形態上相信台灣這兩個字,代表的是落後與低俗。筆者沒在挑撥,請多看綜藝節目跟身邊的藍色朋友,就知道筆者所言非虛。
階級意識本來就會造成上下階級的對立,更何況是在台灣意識上面的還在階級化,把一個不存在台灣的中國意識強灌其上,對立一定是更兇悍。而國民黨的支持者,傾向把這種對立當成是泛綠的操縱,以及年輕人少不更事的證據。這結果自然是把餅越做越小,更重要的是把年輕人全部推到對立面。
記得馬王政爭那時候的事嗎?年輕人其實並不喜歡王金平,但當國民黨這些外省權貴,選擇用傳統的抹黑法,想要把王金平這個本土派的抹成貪腐阿扁,下場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年輕人只想看到你馬英九被打臉而已。許多年輕人並不喜歡民進黨,但國民黨跟他死忠支持者,卻努力的把這些人推向民進黨,結果民進黨幾乎是啥都沒幹,就吸納了一批反國民黨世代。
要打破這種階級意識的問題非常困難,因為舊有的人無法接受,現在跟筆者相同,與年紀更大的世代,大部分都不會再轉變立場了。這次選完後,筆者看到崩潰的親戚就不知道幾個,一直在那邊大喊年輕人都是白癡,中國要打過來,經濟要完蛋了等等。呃,國民黨要是還有能人,最好是早點教育支持者心臟大顆點,因為這種心態繼續下去,下一個二十年的首投族都會反國民黨。
國民黨大敗原因四:論資排輩的文化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很直接又殘酷的因素,那就是國民黨的慣習,不接受年資淺的人指導。自古以來這種論資排輩久了的文化,就會造就階級固化,老一輩的努力培養兒子女兒接班,然後放生那些努力十年卻得不到任何位子的人去死。
任何一間公司做到這種程度,又不給老臣戰將高薪爵祿,下場會是如何不難想像。國民黨依靠了之前三項紅利撐到現在,已經很不簡單了,今天選舉一結束,國民黨支持者茫然不知所措,赫然發現沒看到半個能打的人。因為能打的人不是被選舉證明「原來都是靠爸一族」,就是連個主管都爬不上去,被困死在基層,能走的早就走了。
當一個政黨全部都是老人政治,只給官二代以及逢迎拍馬之輩,以後的狀況也不用看了,可想而知他們會繼續走極端,反正錢賺夠了移民就好,到加拿大打打嘴砲又不犯法。剩下的人呢?管他去死。
而這一點,就是深藍支持者死活都沒搞清楚的重點,好比連勝文,你怎麼會認為一個喜歡美食大於政治,上了八堂課就是財經專家的貨色,是一個好的政治人物?連洗學經歷都沒做足,就光用外表下判斷。到底哪一黨的支持者比較只看顏色,腦袋只有意識形態啊?根本就是國民黨自己的支持者啊。你們難道不知道,偏離民進黨理念的叛將,都會在原來的選區被天罰,連骨頭都死透。
總結:台灣國族主義意識已被自然建立起來
綜合以上四點,國民黨會大敗的理由,分別是:傳統的利益分配辦法消失,兩岸可以用來打賞的部分被吸乾,自己又不能培養優秀人才,而真正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問題。
現在七八年級,乃至於九年級生,基本上都是天然獨了。這種講法也不大精確,比較好的說法是,台灣的國族主義意識已經被自然建立起來,這些年輕世代認同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中華民國與台灣都是同義詞,他們在根本上就認為中國跟台灣是一邊一國。請讀者注意,這不分省籍種族職業性別,筆者這十幾年來教書的經驗是,這十年來的年輕人全部都是這樣想的,「去你的兩岸同屬一中」。
地理的隔閡造成台灣本土的國族意識建立,這跟去中國化的教育完全無關,在網際網路等媒體的發展下,這些新世代的人極容易產生「台灣人」的共同情感,不管是一起組隊打電動還是出國比賽,每一次中國吃台灣豆腐,打壓台灣人的存在意識,就更進一步促成這種台灣國族意識的建立。筆者前幾年遇過有學生氣憤地說,為什麼要念中國地理,為什麼其他老師要說我們都是中國人,講到眼光泛淚,筆者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安慰。
眼光泛淚的比較少,直接開嗆罵三字經的比較多。新世代的台灣國族意識形成已經不可避免,尤其是這八年的影響絕大。老一輩的人可能會覺得,中國跟台灣的分野沒那麼清楚,或是經濟生活比較重要等等…
但是對這些年輕人,甚至是連投票權都沒有的小朋友來說,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被警察扯掉,中國陸客在台灣的文化差異,不管事件大或小,都在他們的心中種下種子。而當這些年輕人稍微大了點,有的人會出國,有的會接觸到社會百態,他們看到的是在國際間被中國打壓,自己不僅在國外被中國人吃豆腐,在國內都會被中國人頤指氣使,連上個網註冊都發現國籍是「China-Taipei」,小小的國旗Mark都被改成五星旗。
這些人怎麼可能會支持「中國」國民黨?
筆者不認為國民黨會崩潰消失,光看投票率跟人數分布,大概分析就可以判斷。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支持者根本就沒跑票,不出來投只是認為輸定了就別浪費時間。其他會跑去親民黨的那些票,本來就不大可能會是堅定的國民黨支持者。也就是說,舊有的支持者基本盤,怎樣都還有個四百萬,但現在面臨到的意識形態問題太嚴重了。
如果今天國民黨真的轉變成「台灣」的國民黨,這些舊有的支持者大概瞬間崩潰一半,別的不說,那些海外移民跟長年在中國居住的台商,五十到一百萬票都會消失。如果不轉變,那麼每四年多出將近百萬的年輕人,大概八成都不會支持你,四年後國民黨只會困守基本盤,然後坐等民進黨跟其他政黨收割這些新票源。
不管走哪條路都會逐漸瓦解,所以筆者預測國民黨接下來的政爭會是重點。如果依然是傳統的外省權貴三代掌權,那麼就別提了,保證是複製陳水扁八年模式,繼續利用現在的司法院跟監察院鬥爭民進黨,然後透過已經有中資進入的媒體,鋪天蓋地的抓弊跟製造兩岸紅利。
只不過同樣的招式繼續用,馬英九已經證明行不通,除非中國願意投入更多資源挹注在台灣上,但現在中國經濟開始著陸,國際圍堵態勢慢慢成形,習近平對內的鬥爭還沒告一段落,台灣絕對不會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若國民黨的支持者還在那邊幻想這種祖國來掃平台獨分子跟智障年輕人的劇情,那真的會被殲滅殆盡。
筆者的建議是,名稱改不改無所謂,但千萬不要學發言人徐巧芯所說的「穿上草鞋」這四個字。民進黨不是因為不穿皮鞋所以當選的,有這種觀察就表示國民黨內的年輕一代仍然沒醒過來,問題是在於新世代的年輕人,不管穿什麼鞋子都已經自認是台灣人,他們對事情的思考優先順序非常清楚明瞭。
►國民黨年輕世代組「草協」:一次性解決黨產問題
那就是,台灣優先與中心。他們不會接受移民海外沒繳稅者,繼續享用台灣的健保福利,更不會接受叛將通敵者,繼續領大筆退休金,連軍公教超高的所得替代率都被視作眼中釘了。你可以繼續晃騙沒關係,每年多出二十萬選民,都不會接受中國本位的經濟政策,管你說多好賺都一樣。
台灣國族主義的形成,在周子瑜事件後已經非常明顯,可以拿來當作課本教材,教學生「當年波士頓的人為何去倒茶葉」。
如果國民黨對周子瑜事件的定位,仍然是年輕人少不更事、有台獨勢力操縱、選民的一時激情,只看這些表面上的東西,忽略掉本質,那麼國民黨怎樣都不會起來的。別忘了,現在支持民進黨的人,一大部分都要求黨產歸零,而且還要追溯過去,嚴查嚴打兩岸買辦,軍公教的退休制度合理化等等。民進黨這次做不到,或是與財團妥協,民眾也不會放棄的,這些人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變少。
國民黨自己不改造成台灣優先的國族政黨,那麼只有兩條路可選,一個是等著被消滅,另一個就是引進中國勢力來屠殺台灣人,讓共產黨再玩一次二二八跟白色恐怖。很可惜的是,筆者光是看認識的深藍親友,真的不少人認為要這樣幹。
國民黨可以做出選擇,早點跟這些神經病切割,四年後少掉一百萬票沒關係,至少在地方選舉會比較好,而且以後每年至少還可以增加幾萬的選民。只要意識形態做到跟民進黨的台灣國族意識優先的政黨相同,那麼接下來拚比其他的政治、文化議題,才有得玩下去。
最後,筆者身為一個深藍外省公務員家庭出身的人,想說一點東西。筆者從小就是那種認為中國第一的人,仇日心態不會比新黨那些智障少,現在回頭想想,先父給予最大的禮物,大概就是不要相信媒體報導的黨政好人,以及不懂就自己去圖書館查資料這件事。
覺醒,大概是筆者上大學的事情,因為遇到要筆戰吵架,所以去圖書館找資料。那時候網際網路超級慢,連看個清涼照片都要等幾分鐘,最快的方式還是去直接查。筆者還記得,那是爭吵台灣是退出還是被逐出聯合國的事情,氣憤之下花了幾天找出聯合國的決議案,赫然發現…好像跟我們以前學的不一樣。
接著就是台灣地位,開羅宣言這些東西,筆者可不是跑去BBS問什麼大神,直接去圖書館查相關資料,然後找了一兩本國際法的書硬啃,啃到連期中考都快被當光。結果呢?跟以前學的完全不一樣,那些大神唬爛的一堆。
後來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你看的書越多,越懂得基本的學術概念,只要你走的路是正的,就會結識越來越多的專家跟高手,前輩跟學長都會教你很多東西。會指正你的路線,修正你的說法,最重要的是了解到普遍性的觀念。
好比一個最基本的定義,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我們怎麼定義中國,怎麼定義漢族?把這些都搞懂,你會瞬間解構所有過去課本的神話,然後豁然開朗,原來人類幾千年來就都如此,我們是活在當下而不是過去。
就算是外省人又怎樣?筆者在台灣出生在這長大,老爸死前訓示葬在台灣,這裡不就是我們的家嗎?一群在台灣有共同記憶的人,把歷史過去拿出來說說笑笑,然後攜手把這片土地打造得更好,這不就是民族的形成,國族意識的建立嗎?
為何你事事非得要跟中國扯上關係才是對的?
只要國民黨選擇站在這種支持者一邊,那麼就只能跪求中國拯救了。反正未來有四年可以玩,我們可以啃雞排喝珍奶,看看這些國民黨恩庇的支持者,怎樣一個個變得齜牙裂嘴,溫良恭儉讓的那種假面具一張張被揭破。
很多事情,把話攤開來講,不過就是貪圖利益而已,你害怕自己的退休金變少,移民了還擔心沒有便宜的健保,反正死的都是別人不是嗎?凡事都要反觀民進黨,拿著層次根本不同的問題惡意類比,不過找藉口而已。
只要國民黨繼續找藉口,沒有從本質改變,那麼只不過是從選舉大敗,跟被流血革命清算等結果中,選一個出來而已。
本文獲授權轉載,文章來源:王立第二戰研所
我們還沒真正愛過,怎知已經結束呢?/黃世宜
我們還沒真正愛過,怎知已經結束呢?/黃世宜
早上一場冬雨後,正在上課的我,瞥見窗外覆蓋著白雪的阿爾卑斯山出現了彩虹。彩虹,映襯著朝霞以及覆蓋著白雪的群峰,我忍不住趕緊叫學生:「你們快看!外面有彩虹。」結果所有的學生都湧向窗邊,除了一位用功的好學生之外,其他都拿出手機,拼命拍。
那位用功的好學生說:老師你知道手機一般是禁止在教室拿出來的!現在大家這樣跑到窗邊,根本暴動。我眨眨眼睛道:「這是情感教育的一部份。我知道你很重視學習,但是人的情感,懂得抓住瞬間的美麗,懂得珍惜片刻即逝的感覺,也是需要學習的。功課可以反覆溫習,但白雪易融,彩虹即逝。有些東西你要及時,因為這不是數字,不是成績或金錢可以抓住的。」
許多人對台灣的未來悲觀,但我的想法不是這樣。我總覺得,躲在台灣人內心深處的情感,還沒有被召喚起來。在我們的教育之中,對於別人的失敗習慣超越,對別人的弱勢往往視而不見,但如果我們心裡的感覺被喚醒,那小小的改變的力量,將非常非常強大。
我們還沒真正愛過,怎知已經結束呢?(eaton整理)
早上一場冬雨後,正在上課的我,瞥見窗外覆蓋著白雪的阿爾卑斯山出現了彩虹。彩虹,映襯著朝霞以及覆蓋著白雪的群峰,我忍不住趕緊叫學生:「你們快看!外面有彩虹。」結果所有的學生都湧向窗邊,除了一位用功的好學生之外,其他都拿出手機,拼命拍。
那位用功的好學生說:老師你知道手機一般是禁止在教室拿出來的!現在大家這樣跑到窗邊,根本暴動。我眨眨眼睛道:「這是情感教育的一部份。我知道你很重視學習,但是人的情感,懂得抓住瞬間的美麗,懂得珍惜片刻即逝的感覺,也是需要學習的。功課可以反覆溫習,但白雪易融,彩虹即逝。有些東西你要及時,因為這不是數字,不是成績或金錢可以抓住的。」
許多人對台灣的未來悲觀,但我的想法不是這樣。我總覺得,躲在台灣人內心深處的情感,還沒有被召喚起來。在我們的教育之中,對於別人的失敗習慣超越,對別人的弱勢往往視而不見,但如果我們心裡的感覺被喚醒,那小小的改變的力量,將非常非常強大。
我們還沒真正愛過,怎知已經結束呢?(eaton整理)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適量的攝取麻油,可降低膽固醇和血壓,改善心臟的健康
適量的攝取麻油,可降低膽固醇和血壓,改善心臟的健康
臺灣人常用的麻油,根據國外最新研究顯示,適量的攝取麻油,不但 可以降低膽固醇和血壓,同時還能改善心臟的健康,當然對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都相當有幫助。這個研究刊登在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期刊。
早在 2006 年,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上,就有一個關於麻油對第二型糖尿病的研究,研究對象是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 40 位患者,這些患者都有服用降血壓和降血糖藥物控制血壓及血糖。研究人員把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的烹飪中加入麻油,另一組則加入花生油,45 天之後去測量這些參與者的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發現使用麻油烹調食物組的人,他們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下降,就連壞膽固醇、血糖和三酸甘油酯、以及 BMI 和腰圍、臀圍等數值,都下降了。
之後 2010 年,發表在 Journal Clin-ical Nutrition 期刊的研究,更證實了 麻油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 這個研究的參與者有 60 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這 60 位患者每天必須服藥控制血糖,同時也要求他們在飲食中加入 35 克的麻油,60 天之後這些參與者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都有明顯的下降;體內的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 C、維生素 E、β-胡蘿蔔素……等指標,都上升約 25~50%之多。用藥物控制的另一組,在抗氧化物方面,大約提升了 8~12%。
研究人員認為,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和麻油的高抗氧化劑的木酚素和健康的脂肪酸有關,因為這些物質被認為可以提高身體調節血液內糖和脂肪的能力,因此,麻油同時可以提升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 另外,因為麻油中含有豐富的鐵、 鈣和鎂,所以,對於提高認知能力、牙齒、骨骼和腎臟,甚至是情緒方面,都有相當的幫助。
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7024
臺灣人常用的麻油,根據國外最新研究顯示,適量的攝取麻油,不但 可以降低膽固醇和血壓,同時還能改善心臟的健康,當然對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都相當有幫助。這個研究刊登在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期刊。
早在 2006 年,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上,就有一個關於麻油對第二型糖尿病的研究,研究對象是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 40 位患者,這些患者都有服用降血壓和降血糖藥物控制血壓及血糖。研究人員把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的烹飪中加入麻油,另一組則加入花生油,45 天之後去測量這些參與者的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發現使用麻油烹調食物組的人,他們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下降,就連壞膽固醇、血糖和三酸甘油酯、以及 BMI 和腰圍、臀圍等數值,都下降了。
之後 2010 年,發表在 Journal Clin-ical Nutrition 期刊的研究,更證實了 麻油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 這個研究的參與者有 60 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這 60 位患者每天必須服藥控制血糖,同時也要求他們在飲食中加入 35 克的麻油,60 天之後這些參與者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都有明顯的下降;體內的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 C、維生素 E、β-胡蘿蔔素……等指標,都上升約 25~50%之多。用藥物控制的另一組,在抗氧化物方面,大約提升了 8~12%。
研究人員認為,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和麻油的高抗氧化劑的木酚素和健康的脂肪酸有關,因為這些物質被認為可以提高身體調節血液內糖和脂肪的能力,因此,麻油同時可以提升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 另外,因為麻油中含有豐富的鐵、 鈣和鎂,所以,對於提高認知能力、牙齒、骨骼和腎臟,甚至是情緒方面,都有相當的幫助。
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7024
檢測你是否有糖尿病前症!
檢測你是否有糖尿病前症!
2016年01月25日 11:16
糖尿病是現代人非常容易罹患的疾病,會造成此原因多半是因大部分人在就醫之前,不知道自己早已經得到糖尿病;針對這個問題,美國醫學會最近製作了一段小影片,讓大家能在1分鐘內簡單了解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前症。
如果你符合這5項問題的描述,建議應該盡速就醫檢驗並治療。影片中的醫生以問題「你是否為男性?」、「你是否超過60歲?」、「你是否是懶惰、不活躍?」、「你體重是否過重?」、「你家庭成員中是否有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你是否有高血壓?」等問題,如果你符合這5項問題的描述,建議應該盡速就醫檢驗並治療。
根據報導指出,在美國估計有一半的人罹患糖尿病前症或第二型糖尿病,在英國也有高達1400萬人罹患糖尿病前症。糖尿病不只會影響到胰島素分泌,還會影響人體的血糖;通常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容易有皮膚乾燥、頻尿、視線模糊等症狀,報導更指出,如果糖尿病沒有及時治療,還會導致失去知覺、足部潰瘍,嚴重甚至必須截肢。
http://tube.chinatimes.com/20160125003420-261410
2016年01月25日 11:16
糖尿病是現代人非常容易罹患的疾病,會造成此原因多半是因大部分人在就醫之前,不知道自己早已經得到糖尿病;針對這個問題,美國醫學會最近製作了一段小影片,讓大家能在1分鐘內簡單了解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前症。
如果你符合這5項問題的描述,建議應該盡速就醫檢驗並治療。影片中的醫生以問題「你是否為男性?」、「你是否超過60歲?」、「你是否是懶惰、不活躍?」、「你體重是否過重?」、「你家庭成員中是否有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你是否有高血壓?」等問題,如果你符合這5項問題的描述,建議應該盡速就醫檢驗並治療。
根據報導指出,在美國估計有一半的人罹患糖尿病前症或第二型糖尿病,在英國也有高達1400萬人罹患糖尿病前症。糖尿病不只會影響到胰島素分泌,還會影響人體的血糖;通常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容易有皮膚乾燥、頻尿、視線模糊等症狀,報導更指出,如果糖尿病沒有及時治療,還會導致失去知覺、足部潰瘍,嚴重甚至必須截肢。
http://tube.chinatimes.com/20160125003420-261410
每天步行不到30分鐘,小心糖尿病上身!
每天步行不到30分鐘,小心糖尿病上身!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每天步行不到30分鐘的人,與每天步行兩小時以上的人相比,前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後者的1.23倍。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日本《流行病學雜誌》(Journal of Epidemiology)網路版。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以1998年至2000年參加過糖尿病調查的人為對象,排除已經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人後,對認為自己未患糖尿病的2萬6488人進行了調查,分析了他們每天的步行時間和患上糖尿病的關係。
這些人參加糖尿病調查時的平均年齡是62歲,男性佔36%。研究小組檢查發現他們當中有1058人患有糖尿病,但是自己並未發覺。
研究小組排除體重和年齡等的影響後分析發現,與每天步行2小時以上的人(約1萬人)相比,每天步行不到30分鐘的人(約4000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是前者的1.23倍。成年人步行30分鐘約走3000步。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每天步行不到30分鐘的人,與每天步行兩小時以上的人相比,前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後者的1.23倍。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日本《流行病學雜誌》(Journal of Epidemiology)網路版。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以1998年至2000年參加過糖尿病調查的人為對象,排除已經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人後,對認為自己未患糖尿病的2萬6488人進行了調查,分析了他們每天的步行時間和患上糖尿病的關係。
這些人參加糖尿病調查時的平均年齡是62歲,男性佔36%。研究小組檢查發現他們當中有1058人患有糖尿病,但是自己並未發覺。
研究小組排除體重和年齡等的影響後分析發現,與每天步行2小時以上的人(約1萬人)相比,每天步行不到30分鐘的人(約4000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是前者的1.23倍。成年人步行30分鐘約走3000步。
食療血管堵塞
食療血管堵塞
一位居住在倫敦的人的親身經歷,他去巴基斯坦開會的時候,突然胸口劇痛,後來被醫院驗出來,他的三條心血管已經被嚴重堵塞,需要做搭橋手術。
手術的時間是一個月以後,在這個期間,他去看一位回教國家古法治療師。這位Hakim讓他自己在家中做一個食療,他吃了一個月。一個月後他去同一家醫院做檢查,發現三條血管乾乾淨凈,原來堵塞的地方已經全通了。
材料:一個半檸檬 二大塊薑 三頭蒜 一小瓶蘋果醋
做法:
1,蒜頭去皮,薑去皮切小片,一起放入榨汁機榨汁,或者放入攪拌器打成漿,用網布隔渣,手絞出汁。
2,將蒜頭、薑汁放入瓦煲,加入檸檬汁與蘋果醋,大火滾,小火慢煮,不要蓋鍋蓋,讓水份蒸發,大約需要半小時,剩下大約一半汁液。
3,溫度降下後,加入蜜糖,仔細攪勻,蜜糖需要很多,主要是令汁液容易入口。
吃上一個月以後去醫院做次檢查,會發現血管幹乾淨凈,堵塞的地方已經全通了。
一位居住在倫敦的人的親身經歷,他去巴基斯坦開會的時候,突然胸口劇痛,後來被醫院驗出來,他的三條心血管已經被嚴重堵塞,需要做搭橋手術。
手術的時間是一個月以後,在這個期間,他去看一位回教國家古法治療師。這位Hakim讓他自己在家中做一個食療,他吃了一個月。一個月後他去同一家醫院做檢查,發現三條血管乾乾淨凈,原來堵塞的地方已經全通了。
材料:一個半檸檬 二大塊薑 三頭蒜 一小瓶蘋果醋
做法:
1,蒜頭去皮,薑去皮切小片,一起放入榨汁機榨汁,或者放入攪拌器打成漿,用網布隔渣,手絞出汁。
2,將蒜頭、薑汁放入瓦煲,加入檸檬汁與蘋果醋,大火滾,小火慢煮,不要蓋鍋蓋,讓水份蒸發,大約需要半小時,剩下大約一半汁液。
3,溫度降下後,加入蜜糖,仔細攪勻,蜜糖需要很多,主要是令汁液容易入口。
吃上一個月以後去醫院做次檢查,會發現血管幹乾淨凈,堵塞的地方已經全通了。
葉丙成:人生勝利組,誰說了算?
葉丙成:人生勝利組,誰說了算?
教書十年,每年看到各校辦畢業典禮時,我心裡面總想著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台灣,所有學校畢業典禮的演講貴賓,背景都好像?企業家、知名學者、官員……先別誤會,我對這些在企業、學問、政治領域努力而很成功的前輩都很尊敬。他們願意和青年學子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個人非常感佩。
只是我總想著,為什麼台灣的畢業典禮很少邀請這些類型以外的演講貴賓呢?
其實這個現象,某種程度也反映出我們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並不是很多元。在許多人的眼中,成功不外乎賺大錢、做學問、當大官。我們的社會是否能有更多元的「成功」典範呢?
比如,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為台灣而教」協會理事長劉安婷熱血創辦公益組織,為台灣解決偏鄉教育問題,算不算成功?成大教授蘇文鈺每個週末不辭辛勞去偏鄉教孩子寫程式,幫助他們自立,算不算成功?南投名間國中校長林紹湖、頭社國小校長洪旭亮花了近十年,把台灣教學最有想法的數千位老師集結起來,形成台灣最大的「教育噗浪客」社群,影響了更多老師在教學上力求精進,算不算成功?
台灣教育的一大難題,在於這個社會許多人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因此很多孩子被迫走一樣的路。
成功的定義不應該有絕對標準。每一個人都該形塑屬於自己的成功,並努力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在學生即將畢業離校之際,何不給學生看到更多其他類型的典範?讓他們更有機會去思考,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更甚者,我們還可以問,誰說畢業典禮只能請「成功」的人來演講?一個曾失敗過又努力爬起來的前輩,他的經驗分享很可能給學生更多彌足珍貴的啟發,這樣的好講者,不請嗎?
二○○八年,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作家J. K.羅琳;二○一一年,美國賓州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演員丹佐.華盛頓;二○一五年,美國羅格斯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歌手邦喬飛。前陣子報載,二○一六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邀請了麥特.戴蒙演講。
期待有一天,台灣許多指標性學校的畢業典禮,能看到更多其他類型的講者,跟學子分享他們人生寶貴的一課。讓我們的下一代對「成功」的定義,能開始有更多元而寬廣的思考。
教書十年,每年看到各校辦畢業典禮時,我心裡面總想著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台灣,所有學校畢業典禮的演講貴賓,背景都好像?企業家、知名學者、官員……先別誤會,我對這些在企業、學問、政治領域努力而很成功的前輩都很尊敬。他們願意和青年學子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我個人非常感佩。
只是我總想著,為什麼台灣的畢業典禮很少邀請這些類型以外的演講貴賓呢?
其實這個現象,某種程度也反映出我們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並不是很多元。在許多人的眼中,成功不外乎賺大錢、做學問、當大官。我們的社會是否能有更多元的「成功」典範呢?
比如,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為台灣而教」協會理事長劉安婷熱血創辦公益組織,為台灣解決偏鄉教育問題,算不算成功?成大教授蘇文鈺每個週末不辭辛勞去偏鄉教孩子寫程式,幫助他們自立,算不算成功?南投名間國中校長林紹湖、頭社國小校長洪旭亮花了近十年,把台灣教學最有想法的數千位老師集結起來,形成台灣最大的「教育噗浪客」社群,影響了更多老師在教學上力求精進,算不算成功?
台灣教育的一大難題,在於這個社會許多人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因此很多孩子被迫走一樣的路。
成功的定義不應該有絕對標準。每一個人都該形塑屬於自己的成功,並努力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在學生即將畢業離校之際,何不給學生看到更多其他類型的典範?讓他們更有機會去思考,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更甚者,我們還可以問,誰說畢業典禮只能請「成功」的人來演講?一個曾失敗過又努力爬起來的前輩,他的經驗分享很可能給學生更多彌足珍貴的啟發,這樣的好講者,不請嗎?
二○○八年,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作家J. K.羅琳;二○一一年,美國賓州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演員丹佐.華盛頓;二○一五年,美國羅格斯大學畢業典禮邀請了歌手邦喬飛。前陣子報載,二○一六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邀請了麥特.戴蒙演講。
期待有一天,台灣許多指標性學校的畢業典禮,能看到更多其他類型的講者,跟學子分享他們人生寶貴的一課。讓我們的下一代對「成功」的定義,能開始有更多元而寬廣的思考。
問題不在誰魔誰道,在於智慧 / eaton
問題不在誰魔誰道,在於智慧 / eaton
十八世紀時英國的囚犯過多,政府把犯人移送到澳洲,一來解決英國的問題,二來充實澳洲的殖民地。政府出錢請私人船隊運送犯人。三年下來發現,人犯死亡率12%,有一艘船運424名犯人,死亡率達37%。為什麼這樣呢?船主為賺錢,用破舊老船,糧食飲水不足,衛生差,更沒有醫療藥品。
對此,政府頒布法規,把人犯的生活標準訂得清楚,安排官員上船監督,也配備醫生。結果呢?死亡率沒下降,有些官員和醫生還死在船上。原來船主為了利益,賄賂官員、收買醫生,不識相的幹掉,丟入海裡餵魚。
於是,政府把船主集合起來上課,想喚起良知。有用嗎?當然沒有。就在束手無策時,議員想出一個方法:以前人犯上船就付錢,未來改在澳洲付錢,人在中途死了,一毛錢也拿不到。從此以後,船主雇用醫生,給人犯良好的照顧,結果死亡率下降到1%到1.5%之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時候問題不在誰魔誰道,有了良好的制度,人們自然會以良好的行為來對應。這個觀念已運在實驗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的領域了。(ref:郝廣才:不花錢反而解決問題)
十八世紀時英國的囚犯過多,政府把犯人移送到澳洲,一來解決英國的問題,二來充實澳洲的殖民地。政府出錢請私人船隊運送犯人。三年下來發現,人犯死亡率12%,有一艘船運424名犯人,死亡率達37%。為什麼這樣呢?船主為賺錢,用破舊老船,糧食飲水不足,衛生差,更沒有醫療藥品。
對此,政府頒布法規,把人犯的生活標準訂得清楚,安排官員上船監督,也配備醫生。結果呢?死亡率沒下降,有些官員和醫生還死在船上。原來船主為了利益,賄賂官員、收買醫生,不識相的幹掉,丟入海裡餵魚。
於是,政府把船主集合起來上課,想喚起良知。有用嗎?當然沒有。就在束手無策時,議員想出一個方法:以前人犯上船就付錢,未來改在澳洲付錢,人在中途死了,一毛錢也拿不到。從此以後,船主雇用醫生,給人犯良好的照顧,結果死亡率下降到1%到1.5%之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時候問題不在誰魔誰道,有了良好的制度,人們自然會以良好的行為來對應。這個觀念已運在實驗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的領域了。(ref:郝廣才:不花錢反而解決問題)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為永恆而畫:記法國田園畫大師米勒 /沉靜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5/n4609298.htm
.................
1837年1月,在法國諾曼底的偏遠小村莊,一個小伙子在鄉間小路上飛奔,還沒進家門就高喊:「奶奶,我拿到獎學金!要去巴黎了!」「哦,弗朗索瓦,感謝上帝!」老祖母擁抱著孫子,親了又親。母親在兒子懷裡落淚:「終於能到巴黎美術學院了,要是你爸爸活到今天,該多高興啊!」
小伙子就是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名字中的「讓」是隨父名取的,「弗朗索瓦」則為紀念阿西西的聖徒方濟各而起的。 這是一個耕農之家,父母和祖母都篤信天主教,對米勒影響最深的祖母更是非同一般的虔誠。當他還是幼兒時,慈愛的祖母常這樣喚醒他:「我的小弗朗索瓦,起來吧!如果你知道鳥兒歌頌上帝的光榮有多長時間該有多好!」祖母經常講《聖經》故事給他聽,全家一起禱告,米勒就是在這樣敬虔的氛圍中長大的。
父親頗有藝術天賦,是教堂唱詩班的指揮,也指揮農民合唱隊。他喜歡告訴兒女們各種花草的名字,還樂意給孩子做手工、泥塑啊木雕啦等等。小米勒常拿著木條在地上畫牛馬、農夫、飛鳥和樹。他跟著爸爸到田間勞動,父親把大自然的美麗、樸素的道德觀和對吹牛胡扯的厭惡都灌輸給了兒子。米勒愛翻家裡的藏書,父親就請兩位牧師教他拉丁文、《聖經》和經典名篇。
米勒18歲時,逐漸長大的弟弟們已經可以分擔地裡的勞作了。父親領他到瑟堡市找莫希爾先生。畫家看了米勒近期的幾幅習作後感歎,這樣有才華的孩子留在鄉下種地太可惜了!當即收他為徒。米勒進步很快,越畫越好。莫希爾引薦他到另一位畫家門下學習,老師告訴他巴黎才是該去的地方。可八個孩子的貧寒之家哪有錢呢?期間又傳來父親病逝的噩耗。
終於在23歲這年,刻苦而成績優異的米勒獲得了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可以去巴黎深造了。「弗朗索瓦,你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絕對不能做身敗名裂的事。」臨別前,老祖母再三囑咐米勒,「你要為永恆而畫!千萬別忘了!要我看見你做惡人,我寧可看見你死。要遵循神的旨意,過儉樸的生活。」
迷失巴黎
.................
1837年1月,在法國諾曼底的偏遠小村莊,一個小伙子在鄉間小路上飛奔,還沒進家門就高喊:「奶奶,我拿到獎學金!要去巴黎了!」「哦,弗朗索瓦,感謝上帝!」老祖母擁抱著孫子,親了又親。母親在兒子懷裡落淚:「終於能到巴黎美術學院了,要是你爸爸活到今天,該多高興啊!」
小伙子就是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名字中的「讓」是隨父名取的,「弗朗索瓦」則為紀念阿西西的聖徒方濟各而起的。 這是一個耕農之家,父母和祖母都篤信天主教,對米勒影響最深的祖母更是非同一般的虔誠。當他還是幼兒時,慈愛的祖母常這樣喚醒他:「我的小弗朗索瓦,起來吧!如果你知道鳥兒歌頌上帝的光榮有多長時間該有多好!」祖母經常講《聖經》故事給他聽,全家一起禱告,米勒就是在這樣敬虔的氛圍中長大的。
父親頗有藝術天賦,是教堂唱詩班的指揮,也指揮農民合唱隊。他喜歡告訴兒女們各種花草的名字,還樂意給孩子做手工、泥塑啊木雕啦等等。小米勒常拿著木條在地上畫牛馬、農夫、飛鳥和樹。他跟著爸爸到田間勞動,父親把大自然的美麗、樸素的道德觀和對吹牛胡扯的厭惡都灌輸給了兒子。米勒愛翻家裡的藏書,父親就請兩位牧師教他拉丁文、《聖經》和經典名篇。
米勒18歲時,逐漸長大的弟弟們已經可以分擔地裡的勞作了。父親領他到瑟堡市找莫希爾先生。畫家看了米勒近期的幾幅習作後感歎,這樣有才華的孩子留在鄉下種地太可惜了!當即收他為徒。米勒進步很快,越畫越好。莫希爾引薦他到另一位畫家門下學習,老師告訴他巴黎才是該去的地方。可八個孩子的貧寒之家哪有錢呢?期間又傳來父親病逝的噩耗。
終於在23歲這年,刻苦而成績優異的米勒獲得了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可以去巴黎深造了。「弗朗索瓦,你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絕對不能做身敗名裂的事。」臨別前,老祖母再三囑咐米勒,「你要為永恆而畫!千萬別忘了!要我看見你做惡人,我寧可看見你死。要遵循神的旨意,過儉樸的生活。」
迷失巴黎
米勒是個肩膀寬闊的高個子,健壯得像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毛髮濃密,眼神深邃,初來花都的他,鄉野的稚氣中還有點憂鬱。在巴黎美術學院,米勒拜著名學院派畫家德拉羅什(Hippolyte-Paul Delaroche)為師。在畫室裡,用功的米勒卻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叫他「土氣的山裡人」「森林中的野人」。因為他本人和畫的人物一樣樸拙,不符合巴黎的審美時尚。老師也看不慣地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繁華熱鬧的巴黎與偏僻荒涼而又民風淳樸的家鄉是截然不同、天差地遠的兩個世界,充斥著風雅又矯飾、柔靡而躁動的氣息,米勒與之格格不入。巴黎似乎也看不上他,有意無意地排擠這位尷尬的鄉巴佬。在他眼裡,羅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他驚喜地讚歎,「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他從米開朗基羅、普桑、倫勃朗的作品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儘管羅浮宮為米勒帶來了極大的快樂,但生計的問題仍是困擾他的殘酷現實。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他的《聖經》和農民題材的畫作賣不出去,貧困潦倒,更不幸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患肺結核而死。再婚後,隨著孩子的陸續出生,生活更加拮据,為了養家餬口,他甚至不得不畫一些洛可可風的艷俗畫出售。
轉捩點
雖然米勒早就以人物肖像畫正式躋身巴黎畫壇,但他還是在畫廊櫥窗邊聽到了對他的真實評議:「這是誰的畫?」「這就是那個除了畫裸體,別的甚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話傷透了他的心,也猶如當頭棒喝警醒了他,想起祖母的叮囑「為永恆而畫」, 要他畫出經得起時間淘洗、純樸感人的好作品,而不是為一時之需降格如此。他羞愧難過得淚流滿面,痛下決心,絕不再為迎合任何人而畫,走自己的藝術之路。
不再為生計繪製裸女畫,以後日子會更艱難。他問妻子勒梅特,是否願跟他一起受苦。「我很情願!只要這幾個小孩不挨凍受餓,我自己不怕吃苦。」善良的妻子百分之百地支持丈夫,她堅毅而有信心地說,「你為永恆而畫,神一定保佑我們一家。請你放心決定吧!」
從此,米勒的繪畫開始重歸自己熟悉並喜愛的題材。1848年,生活出現了轉機,他拿去沙龍參展的《篩谷的人》,成為米勒第一幅受讚譽的作品,評論家們對他捕捉農民瞬間動作的功力感到驚訝,而這是身為農民的米勒才能做到的。他繼續堅持「畫自己想畫的東西」。1849年,米勒憑《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恰逢夏天,巴黎流行黑死病,又鬧起了革命,米勒偕同妻兒來到巴黎南郊、楓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村。
定居巴比松 逃離了都市的喧囂,這位農民的兒子終於再次聞到了大地的芳香,聽到了林間小鳥的歌唱。巴比松村緊挨著楓丹白露森林,另外三面是寬曠的田野,35歲的他如孩子般歡呼雀躍:「上帝啊,這兒多美!」故鄉的種種、年少的美好時光浮現眼前,這裡的農民也像家鄉人一樣親切樸實,讓他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而且這裡到處都有他想畫的素材。他激動地說:「我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他租住的是石頭壘造的高大老屋,臥室、廚房、畫室陳設粗樸簡陋,屋外石牆上爬滿常春籐和素馨花一類的植物。一直到終老,他都沒有離開巴比松。
米勒上午到地裡幹農活維持生計,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石屋裡作畫,傍晚到森林中漫步冥想。他從真實生活中摘取畫面,寫實不虛構,但是他的畫卻不是戶外寫生。他是憑著記憶、加上自己的理解思考,畫出草圖,再重新組合構圖,每個細節都仔細琢磨,最後才付諸油彩。
生長在農村、熟讀經典、又受到羅浮宮熏陶的米勒,對鄉村生活的洞察非常精準細緻,沒有誰比他更生動傳神地表達那種飽經風霜的頑強和農家甘苦。他的畫特接地氣,毫不做作,非常真實自然,所蘊含的深度、力度和詩意,更是長期沉澱後的心血結晶。
繁華熱鬧的巴黎與偏僻荒涼而又民風淳樸的家鄉是截然不同、天差地遠的兩個世界,充斥著風雅又矯飾、柔靡而躁動的氣息,米勒與之格格不入。巴黎似乎也看不上他,有意無意地排擠這位尷尬的鄉巴佬。在他眼裡,羅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他驚喜地讚歎,「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他從米開朗基羅、普桑、倫勃朗的作品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儘管羅浮宮為米勒帶來了極大的快樂,但生計的問題仍是困擾他的殘酷現實。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他的《聖經》和農民題材的畫作賣不出去,貧困潦倒,更不幸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患肺結核而死。再婚後,隨著孩子的陸續出生,生活更加拮据,為了養家餬口,他甚至不得不畫一些洛可可風的艷俗畫出售。
轉捩點
雖然米勒早就以人物肖像畫正式躋身巴黎畫壇,但他還是在畫廊櫥窗邊聽到了對他的真實評議:「這是誰的畫?」「這就是那個除了畫裸體,別的甚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話傷透了他的心,也猶如當頭棒喝警醒了他,想起祖母的叮囑「為永恆而畫」, 要他畫出經得起時間淘洗、純樸感人的好作品,而不是為一時之需降格如此。他羞愧難過得淚流滿面,痛下決心,絕不再為迎合任何人而畫,走自己的藝術之路。
不再為生計繪製裸女畫,以後日子會更艱難。他問妻子勒梅特,是否願跟他一起受苦。「我很情願!只要這幾個小孩不挨凍受餓,我自己不怕吃苦。」善良的妻子百分之百地支持丈夫,她堅毅而有信心地說,「你為永恆而畫,神一定保佑我們一家。請你放心決定吧!」
從此,米勒的繪畫開始重歸自己熟悉並喜愛的題材。1848年,生活出現了轉機,他拿去沙龍參展的《篩谷的人》,成為米勒第一幅受讚譽的作品,評論家們對他捕捉農民瞬間動作的功力感到驚訝,而這是身為農民的米勒才能做到的。他繼續堅持「畫自己想畫的東西」。1849年,米勒憑《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恰逢夏天,巴黎流行黑死病,又鬧起了革命,米勒偕同妻兒來到巴黎南郊、楓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村。
定居巴比松 逃離了都市的喧囂,這位農民的兒子終於再次聞到了大地的芳香,聽到了林間小鳥的歌唱。巴比松村緊挨著楓丹白露森林,另外三面是寬曠的田野,35歲的他如孩子般歡呼雀躍:「上帝啊,這兒多美!」故鄉的種種、年少的美好時光浮現眼前,這裡的農民也像家鄉人一樣親切樸實,讓他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而且這裡到處都有他想畫的素材。他激動地說:「我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他租住的是石頭壘造的高大老屋,臥室、廚房、畫室陳設粗樸簡陋,屋外石牆上爬滿常春籐和素馨花一類的植物。一直到終老,他都沒有離開巴比松。
米勒上午到地裡幹農活維持生計,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石屋裡作畫,傍晚到森林中漫步冥想。他從真實生活中摘取畫面,寫實不虛構,但是他的畫卻不是戶外寫生。他是憑著記憶、加上自己的理解思考,畫出草圖,再重新組合構圖,每個細節都仔細琢磨,最後才付諸油彩。
生長在農村、熟讀經典、又受到羅浮宮熏陶的米勒,對鄉村生活的洞察非常精準細緻,沒有誰比他更生動傳神地表達那種飽經風霜的頑強和農家甘苦。他的畫特接地氣,毫不做作,非常真實自然,所蘊含的深度、力度和詩意,更是長期沉澱後的心血結晶。
一群愛上楓丹白露森林、信奉「回到自然」的畫家遷居於此,巴比松成了畫家村,以西奧多‧盧梭、柯羅、米勒等為主要成員的「巴比松畫派」便由此誕生。其他畫家著眼於自然風景的詩情畫意,而米勒關注於風景中辛勤勞動的人。「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曾經迷失的畫家終於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巴比松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
誤解與爭議 歐洲工業革命後,工商業城市快速發展,人類與環境、人與人之間關係日趨緊張。19世紀的法國動盪不安,政權更替,戰事頻繁,革命暴亂接二連三,人們懷念田園生活,渴望大自然的慰藉,畫森林和原野風光的畫家人氣迅速攀升,功成名就;而米勒以農民為主角的畫作卻出師不利,觸動了敏感神經,飽受爭議和排斥。
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作品是《播種者》,權貴們從農夫那充滿韻律感的強有力的闊步揮臂中,似乎看到了六月革命時巴黎街頭民眾的形象。後來的《拾穗》、《扶鋤的男子》,也被解讀為通過表現農民的艱辛煽動社會不滿情緒。社會主義者則想把米勒拽入他們的陣營,這些喧囂的輿論讓米勒非常反感。
「我一生只看過田園,也只是將自己所見的誠實地表達出來而已。」藝術最令他心動的地方,就在於表現人性。他認為美術的使命就是愛的使命,不是憎恨的使命。他描繪窮苦人,絕非用來刺激人們對富裕階層的嫉妒。米勒從來沒有畫過農民反抗的場景,透過農民日常勞作的畫面深入瞭解,其實,他的作品本質上是溫厚的人道關懷和信仰操守。
米勒對暴力流血的政治鬥爭不感興趣。1870年普法戰爭失利後,巴黎公社短暫統治巴黎,擔任公社委員和美術家聯合會主席的寫實派畫家庫爾貝曾邀請米勒加入,但米勒拒絕了。米勒畫中的悲憫恬靜和宗教感,與庫爾貝作品中的批判性及挑戰衝突,大大不同。 正如藝評家卡斯塔納里(Jules-Antoine Castagnary)為《拾穗》辯護所言:「它是一件藝術品,具有非常單純的美,它的主題非常動人,又畫得那樣坦率而精確。它高出於一般黨派爭論之上,從而無需撒謊,也無需使用誇張手法,就表現出了那真實而偉大的自然篇章,猶如荷馬和維吉爾的詩篇。」
苦難中的堅守
農民題材的畫作不僅招來諸多誤解和爭議,而且還被認為保守過時、醜陋土氣,不符合沙龍審美,屢遭拒絕。這是米勒最艱難的時期,作品賣不出去,生活異常困苦。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必須用自製的木炭條畫素描,有時甚至幾幅素描僅換得一雙小孩子的鞋。
長期的壓力和貧困摧毀著他的健康,心力交瘁的他經常頭痛,視力也衰退了。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失明,還吐了血。他畫了一幅素描,躺在畫架下的男人與驚恐尖叫的女人,寫著「自殺是男人的恥辱」,來否定有違信仰的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 為了把吃的留給孩子,他曾幾天不進食。那是畫完《晚禱》的1859年寒冬,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只剩下兩三天的柴,妻子下個月就要分娩,我已一貧如洗,走投無路。」
與米勒一起紮根巴比松的知交盧梭曾以美國人的名義買下米勒的作品,間接地給予經濟支助。貧病交加,困苦無望,但米勒還是堅守自己的藝術理念,不媚俗,不妥協,不改變畫風走捷徑。「我生是農人,死也是農人!我將待在自己的土地上,決不讓出哪怕只有木鞋那麼大的地方。」他反對粉飾現實的「客廳藝術」,忠於自己「唱真實歌曲」的使命。
作畫前,他都會先做禱告,請求上帝讓他撐下去,心平氣和地創作,每天有所進步。生活是不容易的,辛苦謀生是人類真實而普遍的命運。米勒同他筆下的農夫一樣默默承受著落在身上的貧苦和重負,在艱難中恪盡本分。他說,上帝為那些備受打擊的善良人在天上預備了更高的位置,痛苦也許正是能給予藝術家以最大表現力的那種東西。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押在藝術上,把忍耐、愛、勇氣與信念融入創作,他的畫裡沒有頹唐、怨憤和求安逸的奢望。
坐在門檻上的三個乖寶寶如同嗷嗷待哺的小鳥,母親端著碗一杓一杓地給他們輪流餵飯,孩子的父親正在屋旁揮鋤種地。在米勒的家居系列畫作中,《餵食》舔犢情深,溫馨感人。《母親的細心》充滿親情的幽默,令人會心一笑。畫家在作品中向默默奉獻、共患難的愛妻致敬,也隱含著對妻子和九個兒女的憐惜歉疚。正像米開朗基羅所說:「好的畫是從來不會描繪一滴眼淚。」米勒超越苦難的慈勇,如同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律動。
不朽經典
米勒很遺憾沒能見到父親、祖母和母親最後一面,窮得連回鄉送葬的路費都沒有。但他們活在他的記憶裡,並且永久地留在他家喻戶曉的名畫中了。家族敬虔的傳統,純真堅毅的品格......童年記憶激發他的創作靈感,小時候,他隨父母犁地、播種、刈草、曬穀,教堂新鑄好的大鐘一響,祖母總要全家人停下活計,一起祈禱。
「那些善良的靈魂!他們不是詩人,卻充滿了詩意。個性!那才是真的!」這就是他嘔心瀝血地淬煉,猶如神來之筆描畫的人物形象。米勒在繪製了上百張習作之後,才有了代表作《拾穗》。三位貧困農婦在剛剛收割的田里揀拾麥穗,為了全家溫飽,她們不辭勞苦地無數次彎腰低頭拾著,勤勞堅忍的動作姿態,傳遞著汗流浹背的勞動者的堂堂尊嚴和頑強求生的意志,樸實無華卻又如此莊重渾厚,宛如古樸的彩雕泥塑。米勒將畫面的地平線拉到三分之二,沉穩的暖黃調子顯出大地的遼闊豐饒、人與土地的密切關係。
《聖經》上講,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只要人與人之間有一點憐憫之心,即使赤貧也應該有活路。在米勒的畫裡,勞動不僅值得尊重,而且深具尊嚴之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千百年來,農民就是這樣滴汗吃飯、含辛茹苦地養育兒女的。那俯身的動作體態似曾相識,恍若為我們辛勤操勞的妻子、母親和祖母,讓人備感親切又同情共鳴,怎能不惜福感恩?!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饑饉貧困、病痛折磨和不被認同的辛酸中,米勒竟畫出了曠世傑作《晚禱》。遠處教堂的鐘聲傳來,一對年輕的農家夫婦在田野裡站起來祈禱,感謝上蒼賜給他們食物,保佑他們平安地度過了一天。挖出的馬鈴薯放在籃子和小推車上的麻袋裡。農夫脫帽,少婦合十,完全沉浸在禱告中,那麼虔誠靜穆,那麼純樸祥和。夕陽餘輝下,蒼茫暮色裡,兩人低首祈禱的姿影,猶如凝固的大地雕像,彷彿一切都靜止了,只有迴盪的鐘聲和上達天庭的心念。
在我看來,《晚禱》超越時空的魅力,是呈現了天地人神的對應和諧之美,或者說擺正了人與天地神的關係,彰顯了傳統信仰的力量和敬神向善、謙卑感恩、安貧樂道的美德。
米勒是農民畫家,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畫中的人物「是在上帝的天與地的大教堂中,幹著神的工作的一個耐心的僕人」。他自己何嘗不如此呢?!在苦難中恆忍,於絕境中提升,才有了如此佳作。米勒的藝術素養是多方面的。他常讀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和雨果的作品。所以,他的畫不僅接地氣而且通天意,既有超拔的縱深感又有無限的延伸性,單純高妙又意蘊豐厚,瀰漫著醇厚的鄉土氣息、宗教情懷和雋永詩意。
米勒的畫與眾不同,刻畫人物的手法也很獨特。簡筆勾勒就抓住了神髓本質,表現出軀體的生命力和心靈層面,栩栩如生。身體造型富有雕塑感,臉部輪廓模糊朦朧,就像融入了鄉野風情和光影變幻之中,類似中國山水畫那樣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頗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農夫或強悍豪邁,或篤實敦厚,甚至木訥憨傻,外在粗拙,內心溫良。畫的農婦也總是在幹著活的,縫補、洗衣、牧羊、紡紗、背柴、抱孩子,沒有坦露的肌膚,沒有矯飾的歡顏,卻十分賢惠能幹。
比一下就知道,有的畫家畫的村姑看起來像是客廳少婦背後移換了個布景,秀的還是美貌和肉體。而米勒的這個戴紅頭巾、披厚毛氈的牧羊女,是土生土長、與草原融為一體的。這個背對著羊群與彩霞的女孩質樸清新,憨厚可愛!逆光中看不清她的五官,卻看到了那一塵不染的心。她倚杖獨立、低頭織毛衣的姿態和專注的神情很像禱告,令人莞爾。她是那樣嫻靜美好,卻並不自知,也不以為意。溫順吃草的羊群呼應著天上的雲卷雲舒;曠野中孤獨的牧羊女也像草地上的蒲公英一樣,在風雨中成長,隨遇而安,有著柔韌的生命力。而此刻,上蒼眷顧的金光霞影正籠罩著她。
兌現誓約
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參展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才逐漸認同了米勒非凡的藝術價值。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大力讚美《晚禱》,使米勒的人道畫家之名遠播。《晚禱》被製成版畫在歐洲廣為流傳,成為人們心目中虔誠生活的典範。
苦盡甘來,漸入佳境,米勒的身體卻每況愈下。1875年12月22日,米勒因咯血病在巴比松溘然長逝,享年61歲。米勒生前乏人問津的畫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身價百倍,被視為法國的國寶。1890年,流落海外的《拾穗》終於回歸故土。法國富商索夏爾以80多萬法郎的高價從美國人手中贖回了《晚禱》,並於1909年捐贈羅浮宮。《晚禱》回鄉成為舉國歡慶的大事。目前,這幅傳世名畫則收藏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中。米勒是近代繪畫史上最受民眾愛戴、最偉大的田園畫家。在亞洲,他的畫迷更是遍布各個階層、不同年齡段。2008年夏的「驚艷米勒」畫展,台灣參觀的人數創紀錄,男女老少爭先恐後地排好幾個小時的隊呢!不少日本人、韓國人專程搭機來台北看米勒。
米勒畫中有著對上天的感念、對土地和自然的珍惜,喚起人們對天地久遠的敬意。他最懂農民的艱辛不易,那力透紙背的悲憫體恤,感人至深。羅曼‧羅蘭在《米勒傳》中稱讚他是「將全部精神灌注於永恆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米勒實現了對祖母的承諾--為永恆而畫!他選擇了一條大家都不走的羊腸小道,但事實證明那是通往永恆的光榮的荊棘路。在時間的檢驗下,騷動一時的喧嘩銷聲匿跡,而米勒的畫作歷久彌新,扣人心弦,普世共鳴。
誤解與爭議 歐洲工業革命後,工商業城市快速發展,人類與環境、人與人之間關係日趨緊張。19世紀的法國動盪不安,政權更替,戰事頻繁,革命暴亂接二連三,人們懷念田園生活,渴望大自然的慰藉,畫森林和原野風光的畫家人氣迅速攀升,功成名就;而米勒以農民為主角的畫作卻出師不利,觸動了敏感神經,飽受爭議和排斥。
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作品是《播種者》,權貴們從農夫那充滿韻律感的強有力的闊步揮臂中,似乎看到了六月革命時巴黎街頭民眾的形象。後來的《拾穗》、《扶鋤的男子》,也被解讀為通過表現農民的艱辛煽動社會不滿情緒。社會主義者則想把米勒拽入他們的陣營,這些喧囂的輿論讓米勒非常反感。
「我一生只看過田園,也只是將自己所見的誠實地表達出來而已。」藝術最令他心動的地方,就在於表現人性。他認為美術的使命就是愛的使命,不是憎恨的使命。他描繪窮苦人,絕非用來刺激人們對富裕階層的嫉妒。米勒從來沒有畫過農民反抗的場景,透過農民日常勞作的畫面深入瞭解,其實,他的作品本質上是溫厚的人道關懷和信仰操守。
米勒對暴力流血的政治鬥爭不感興趣。1870年普法戰爭失利後,巴黎公社短暫統治巴黎,擔任公社委員和美術家聯合會主席的寫實派畫家庫爾貝曾邀請米勒加入,但米勒拒絕了。米勒畫中的悲憫恬靜和宗教感,與庫爾貝作品中的批判性及挑戰衝突,大大不同。 正如藝評家卡斯塔納里(Jules-Antoine Castagnary)為《拾穗》辯護所言:「它是一件藝術品,具有非常單純的美,它的主題非常動人,又畫得那樣坦率而精確。它高出於一般黨派爭論之上,從而無需撒謊,也無需使用誇張手法,就表現出了那真實而偉大的自然篇章,猶如荷馬和維吉爾的詩篇。」
苦難中的堅守
農民題材的畫作不僅招來諸多誤解和爭議,而且還被認為保守過時、醜陋土氣,不符合沙龍審美,屢遭拒絕。這是米勒最艱難的時期,作品賣不出去,生活異常困苦。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必須用自製的木炭條畫素描,有時甚至幾幅素描僅換得一雙小孩子的鞋。
長期的壓力和貧困摧毀著他的健康,心力交瘁的他經常頭痛,視力也衰退了。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失明,還吐了血。他畫了一幅素描,躺在畫架下的男人與驚恐尖叫的女人,寫著「自殺是男人的恥辱」,來否定有違信仰的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 為了把吃的留給孩子,他曾幾天不進食。那是畫完《晚禱》的1859年寒冬,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只剩下兩三天的柴,妻子下個月就要分娩,我已一貧如洗,走投無路。」
與米勒一起紮根巴比松的知交盧梭曾以美國人的名義買下米勒的作品,間接地給予經濟支助。貧病交加,困苦無望,但米勒還是堅守自己的藝術理念,不媚俗,不妥協,不改變畫風走捷徑。「我生是農人,死也是農人!我將待在自己的土地上,決不讓出哪怕只有木鞋那麼大的地方。」他反對粉飾現實的「客廳藝術」,忠於自己「唱真實歌曲」的使命。
作畫前,他都會先做禱告,請求上帝讓他撐下去,心平氣和地創作,每天有所進步。生活是不容易的,辛苦謀生是人類真實而普遍的命運。米勒同他筆下的農夫一樣默默承受著落在身上的貧苦和重負,在艱難中恪盡本分。他說,上帝為那些備受打擊的善良人在天上預備了更高的位置,痛苦也許正是能給予藝術家以最大表現力的那種東西。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押在藝術上,把忍耐、愛、勇氣與信念融入創作,他的畫裡沒有頹唐、怨憤和求安逸的奢望。
坐在門檻上的三個乖寶寶如同嗷嗷待哺的小鳥,母親端著碗一杓一杓地給他們輪流餵飯,孩子的父親正在屋旁揮鋤種地。在米勒的家居系列畫作中,《餵食》舔犢情深,溫馨感人。《母親的細心》充滿親情的幽默,令人會心一笑。畫家在作品中向默默奉獻、共患難的愛妻致敬,也隱含著對妻子和九個兒女的憐惜歉疚。正像米開朗基羅所說:「好的畫是從來不會描繪一滴眼淚。」米勒超越苦難的慈勇,如同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律動。
不朽經典
米勒很遺憾沒能見到父親、祖母和母親最後一面,窮得連回鄉送葬的路費都沒有。但他們活在他的記憶裡,並且永久地留在他家喻戶曉的名畫中了。家族敬虔的傳統,純真堅毅的品格......童年記憶激發他的創作靈感,小時候,他隨父母犁地、播種、刈草、曬穀,教堂新鑄好的大鐘一響,祖母總要全家人停下活計,一起祈禱。
「那些善良的靈魂!他們不是詩人,卻充滿了詩意。個性!那才是真的!」這就是他嘔心瀝血地淬煉,猶如神來之筆描畫的人物形象。米勒在繪製了上百張習作之後,才有了代表作《拾穗》。三位貧困農婦在剛剛收割的田里揀拾麥穗,為了全家溫飽,她們不辭勞苦地無數次彎腰低頭拾著,勤勞堅忍的動作姿態,傳遞著汗流浹背的勞動者的堂堂尊嚴和頑強求生的意志,樸實無華卻又如此莊重渾厚,宛如古樸的彩雕泥塑。米勒將畫面的地平線拉到三分之二,沉穩的暖黃調子顯出大地的遼闊豐饒、人與土地的密切關係。
《聖經》上講,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只要人與人之間有一點憐憫之心,即使赤貧也應該有活路。在米勒的畫裡,勞動不僅值得尊重,而且深具尊嚴之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千百年來,農民就是這樣滴汗吃飯、含辛茹苦地養育兒女的。那俯身的動作體態似曾相識,恍若為我們辛勤操勞的妻子、母親和祖母,讓人備感親切又同情共鳴,怎能不惜福感恩?!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饑饉貧困、病痛折磨和不被認同的辛酸中,米勒竟畫出了曠世傑作《晚禱》。遠處教堂的鐘聲傳來,一對年輕的農家夫婦在田野裡站起來祈禱,感謝上蒼賜給他們食物,保佑他們平安地度過了一天。挖出的馬鈴薯放在籃子和小推車上的麻袋裡。農夫脫帽,少婦合十,完全沉浸在禱告中,那麼虔誠靜穆,那麼純樸祥和。夕陽餘輝下,蒼茫暮色裡,兩人低首祈禱的姿影,猶如凝固的大地雕像,彷彿一切都靜止了,只有迴盪的鐘聲和上達天庭的心念。
在我看來,《晚禱》超越時空的魅力,是呈現了天地人神的對應和諧之美,或者說擺正了人與天地神的關係,彰顯了傳統信仰的力量和敬神向善、謙卑感恩、安貧樂道的美德。
米勒是農民畫家,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畫中的人物「是在上帝的天與地的大教堂中,幹著神的工作的一個耐心的僕人」。他自己何嘗不如此呢?!在苦難中恆忍,於絕境中提升,才有了如此佳作。米勒的藝術素養是多方面的。他常讀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和雨果的作品。所以,他的畫不僅接地氣而且通天意,既有超拔的縱深感又有無限的延伸性,單純高妙又意蘊豐厚,瀰漫著醇厚的鄉土氣息、宗教情懷和雋永詩意。
米勒的畫與眾不同,刻畫人物的手法也很獨特。簡筆勾勒就抓住了神髓本質,表現出軀體的生命力和心靈層面,栩栩如生。身體造型富有雕塑感,臉部輪廓模糊朦朧,就像融入了鄉野風情和光影變幻之中,類似中國山水畫那樣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頗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農夫或強悍豪邁,或篤實敦厚,甚至木訥憨傻,外在粗拙,內心溫良。畫的農婦也總是在幹著活的,縫補、洗衣、牧羊、紡紗、背柴、抱孩子,沒有坦露的肌膚,沒有矯飾的歡顏,卻十分賢惠能幹。
比一下就知道,有的畫家畫的村姑看起來像是客廳少婦背後移換了個布景,秀的還是美貌和肉體。而米勒的這個戴紅頭巾、披厚毛氈的牧羊女,是土生土長、與草原融為一體的。這個背對著羊群與彩霞的女孩質樸清新,憨厚可愛!逆光中看不清她的五官,卻看到了那一塵不染的心。她倚杖獨立、低頭織毛衣的姿態和專注的神情很像禱告,令人莞爾。她是那樣嫻靜美好,卻並不自知,也不以為意。溫順吃草的羊群呼應著天上的雲卷雲舒;曠野中孤獨的牧羊女也像草地上的蒲公英一樣,在風雨中成長,隨遇而安,有著柔韌的生命力。而此刻,上蒼眷顧的金光霞影正籠罩著她。
兌現誓約
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參展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才逐漸認同了米勒非凡的藝術價值。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大力讚美《晚禱》,使米勒的人道畫家之名遠播。《晚禱》被製成版畫在歐洲廣為流傳,成為人們心目中虔誠生活的典範。
苦盡甘來,漸入佳境,米勒的身體卻每況愈下。1875年12月22日,米勒因咯血病在巴比松溘然長逝,享年61歲。米勒生前乏人問津的畫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身價百倍,被視為法國的國寶。1890年,流落海外的《拾穗》終於回歸故土。法國富商索夏爾以80多萬法郎的高價從美國人手中贖回了《晚禱》,並於1909年捐贈羅浮宮。《晚禱》回鄉成為舉國歡慶的大事。目前,這幅傳世名畫則收藏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中。米勒是近代繪畫史上最受民眾愛戴、最偉大的田園畫家。在亞洲,他的畫迷更是遍布各個階層、不同年齡段。2008年夏的「驚艷米勒」畫展,台灣參觀的人數創紀錄,男女老少爭先恐後地排好幾個小時的隊呢!不少日本人、韓國人專程搭機來台北看米勒。
米勒畫中有著對上天的感念、對土地和自然的珍惜,喚起人們對天地久遠的敬意。他最懂農民的艱辛不易,那力透紙背的悲憫體恤,感人至深。羅曼‧羅蘭在《米勒傳》中稱讚他是「將全部精神灌注於永恆的意義勝過剎那的古典大師」。米勒實現了對祖母的承諾--為永恆而畫!他選擇了一條大家都不走的羊腸小道,但事實證明那是通往永恆的光榮的荊棘路。在時間的檢驗下,騷動一時的喧嘩銷聲匿跡,而米勒的畫作歷久彌新,扣人心弦,普世共鳴。
良人養成術/張曼娟
婚姻經營有許多講法,像是:彼此欣賞,不忘隨時稱讚、感謝對方;雙方爭執要有技巧,要懂得寬恕,要為長遠打算,有共同的價值觀,並一起學習成長;不停止約會,帶給另一半快樂及浪漫感;付出60分,只要求拿回40分(有人認為應不求回報)。我摘要了底下這個故事,就講出其中幾點,不妨細讀喔!(eaton)
………………
張曼娟:良人養成術
杜鵑姐先生是富二代,連燒開水都不會的少爺。然而結婚不到三年,因為投資不當敗落,雖是敗落的豪門,富貴生活態度依然保持著。杜鵑姐踏實,對於夫家的擺闊不以為然,於是下了通牒,不搬出來就離婚。先生決定重新開始,開了小貨運行,早出晚歸的工作著。杜鵑姐也租一個店面,經營起委託行。
杜鵑姐懷著老二時,她讓先生去幼稚園接女兒回家,順便去菜場買些水果,接著請先生煮好飯等她回家,先生不知不覺負擔起洗衣拖地的工作了。生下兒子後,先生送來煲湯,口味不怎麼樣,她還是把湯喝光光,逢人就稱讚。先生的貨運行與人發生糾紛,索性歇業來到委託行幫忙,當杜鵑姐到國外進貨,先生就坐鎮店裡,已然是稱職的「賢內助」。
前兩年杜鵑姐生了重病,病好後決定結束營業。我去探望她,她說要好好享受人生,「好不容易把老公培養成一個『良人』,捨不得讓給別人呀。」我們倆都笑了。或許並沒有天生良人,而需要妻子的苦心培養,天下原本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啊。(abbr by eaton)
韓國建立國民自信心的故事 / eaton
韓國建立國民自信心的故事 / eaton
雖然我很懷疑,作者與首爾計程車司機雜談,可以談出那麼多事,但實際的故事總是迷人,特別是國民自信心。
經上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意思是,不必看到事情成就,才有信心;信心是相信,盼望之事必然成就。不少台灣人對自己沒有自信,或許,我們可以參考韓國如何從舉辦奧運,提升國家自信的一連串經驗,進軍高端的消費市場,擺脫代工的命運。
1986年韓國外債高達446億美元,但依然舉債來辦亞運和奧運。那一個月的奧運,讓韓國與歷史做出切割:把漢城改成首爾,擺脫中國藩屬的陰影,並體認到,作為中國的鄰國,很可能擺脫不了代工的宿命。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圜貶值40%,是危機也是轉機,不但促使金融改革,根留韓國的政策得以堅持,加上超級愛國心,使得韓國的經濟朝正面發展。
當然啦,到1996年,韓國前49家大型企業集團貢獻97%的GDP,到現在也改變不大(應該還有90%),沒有在大企業上班的人,也是窮忙一族。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1/article/3797
……………….
【朝陽閒話】李茶:與首爾計程車司機雜談
飛機降落在韓國首爾金浦機場,上一次去首爾時這裡還叫漢城,已經是將近20年前了,當時正值學運,漢城全面戒嚴,路上關卡無數,軍隊草木皆兵之勢,歷歷在目。
想不到這個感覺工運學運不斷的混亂之地,居然在改名為首爾後一路崛起,先是韓星、韓國3C與潮牌、韓國料理……韓流不僅席捲台灣年輕人而已,幾乎是全球年輕人的共同話題,而首爾更於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定為設計之都,成為年輕人最愛去的亞洲城市之一。
對我來說,去首爾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二戰後韓文逐步去漢化,完全無從理解的拼音文字,滿街的招牌與店裡的菜單,真的是以一種碰運氣的方式來與之隨緣相會。還在焦慮著金浦機場小,可能下去會一臉茫然的我,想不到一下飛機,就看著清楚標示著中英文的計程車招呼站,服務人員親切的用英文說:「我們會指派懂中文的司機來服務您。」
在門外,一個中等身材,完全不起眼的中年人走出車子,問我:「您是李小姐嗎?」
上車之後,司機先生的中文雖不流利但絕對足夠溝通,他說他10年前已經開始學中文了,很多司機都這樣,因為中國市場的開拓,「會一點中文」幾乎是全民運動。他聽說我現居北京之後,我補充說明我其實是台灣人,他突然打開了話匣子。
「啊!台灣,小時候我們好崇拜台灣啊,當時同為亞洲四小龍,但是台灣已經很進步了,而韓國卻還是混亂落後,我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長大後要去台灣看看。」
1960年代開始,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趁西方先進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使自己的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小強國,簡稱「亞洲四小龍」。但是學術期刊中對這四個地區的稱呼多半為「NIE」(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更可以看出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背景。
而當時的台灣被形容為「台灣錢淹腳目」,70年代的中小企業的繁榮發展與到90年代竹科新貴大行其道,真可謂是台灣的黃金年代。
「呃,但是現在台灣的年輕人都想著要來韓國玩呢,我們很多年都沒有太多進步,但是韓國這些年真的突飛猛進,你們的韓劇真的做了很厲害的全球行銷,還有很多全球性的品牌,真的很了不起啊。」心中百感交集的我,依然努力說出場面話。
「是啊,這十幾年我們很努力的發展。」
「你覺得是什麼原因改變了你們呢?」啊!我真的有點後悔習慣性的禮貌問話,不知道他會講多久呢。
「是因為漢城奧運啊,漢城奧運之後,我們改變了自己的靈魂。」
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這個城市的靈魂此後被改變了,我知道奧運與世博改變了北京與上海的建設與外貌,但是改變了自己的靈魂這樣的話,真的不像是司機先生會說出來的。
「過去的韓國人,就算個性再怎樣強悍,內心也很自卑,我們沒有農業,幾百年來都在中國壓制下,說好聽是接受中國文化洗禮,不好聽就是我們被中國文化殖民,我們沒有自己的靈魂。我們總覺得自己永遠不如人,即便文字上不再用漢字也沒有用,很多心態都不會改變。但是當我們要舉辦漢城奧運時,我感覺到整個國家都為這件事情拚了命,漢城奧運的成功,讓我們突然明白,是我們自己把中國放在自己的地圖上,其實我們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為我們鼓掌,他們不會覺得這跟中國有什麼關係。」
1988年的漢城奧運確實難忘,我記得當時的吉祥物是小老虎Hodori,要上大學的我第一次覺得奧運很有趣。漢城奧運絕對是奧運史上的精彩大秀,然而在光榮背後,卻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窘迫。1986年韓國外債高達446億美元,但他們卻依然舉債來辦亞運和奧運,在大規模的國際賽事交流中,韓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貿易順差也年年增加,全民死撐著借錢都要辦起來的世界級活動中,不僅強化了國民的自信心與團結力,更是為了外交與經濟市場的開拓,世界遊客開始將首爾列入心願清單,而國際交流更讓世界認識了除了泡菜之外的韓國。
「光靠漢城奧運你們就整個重生了嗎? 」
「也不是啊,漢城奧運只是一個開始,之後很多新聞跟討論,告訴我們,我們擁有獨立的靈魂,我們跟中國要不要有關係,是我們的選擇。」
「於是後來你們把中文名稱從漢城改成了首爾,是為了擺脫陰影嗎? 」
「我們的韓語與英文發音都是首爾,為什麼中文名稱不用譯音就好呢? 」
原來那一個月的奧運,讓韓國開始與歷史上的中國藩屬做出了切割。
「當世界開始會為我們鼓掌的時候,我們會想要變得更好。中間我們也遇到很多的問題,至今還是有很多無法解決的障礙,貧富不均、財團把持、南北韓問題……千禧年前我們還遭遇很大的經濟危機,很多大企業大銀行破產呢。」
韓國的財團經濟一直是大問題,韓劇裡面那些精彩的財閥家族鬥爭還真不是編出來的。光是我們使用的韓貨裡,不知道有多少是來自三星與LG集團,家電與3C產品顯而易見,化妝品、咖啡、食品……更遑論他們在本國內的地產、保險、重工業等,近年三星的納稅金額,居然可以佔南韓總體納稅金額10%以上。其實何止三星,到1996年,韓國前49家大型企業集團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97%,當時,現代、三星、LG、大宇四大集團占國內市場銷售總額的三分之一、占全國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這樣的超級財團使得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面臨巨大的破產危機,從60年代起飛開始,政府一直對企業過度干預與保護,幾次想要藉由金融改革來讓財團生態更健康化與多元化,卻最後都無疾而終,以發展大型企業集團為主的經濟策略,與百花齊放的台灣中小企業發展成為強烈對比。
當1970年代南韓政府大力扶持財團的時候,台灣這群中小企業家則以克勤克儉的「一卡(007)皮箱走天下」打拚出經濟起飛,靠著廉價的勞動成本與良好的信用,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輕主業代工地區,當時台灣曾被冠以各種民生用品王國封號,包括雨傘、製鞋、玩具、成衣等,賺進大量外匯,而政府在高雄、楠梓、台中等加工出口區實施租稅獎勵,使得中小企業踴躍接海外訂單,也裨益國際大廠在台灣投資設立轉出口加工廠,吸引國際資本進入。
迥異於韓國,即便90年代後台灣高科技業興起,也沒有產生財團經濟,台灣的中小企業依然蓬勃,至今竟逾130萬家,而一直靠著單打獨鬥的台灣中小企業,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國際訂單轉移到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大陸與東南亞,中小企業為了求生存,只好遷廠到大陸或東南亞,台灣反而成為資本輸出國。
「那麼醒悟了你們可以擁有獨立的靈魂之後,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麼,讓你們遠遠把台灣甩在後面呢? 」
「很多聲音不斷傳遞說必須要跳過中國。我們就在中國旁邊,漢城奧運時中國還沒有崛起,但一旦中國崛起,我們還沒有強大起來,中國會像一個漩渦一樣把我們捲進去,我們會變成OEM的代工之地,我們會變成越南、柬埔寨、印尼,所以很多事情我們不再想中國,我們把過去的舊靈魂踢回古代的中國去,換上屬於我們自己的新靈魂,面對中國,我們不可以有情結,這樣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時,我們進入中國,是跟美國、英國、德國一樣的進入,而不是作為二等企業或生產線下游而進入。」
我的臉突然有種熱辣辣的感覺。
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韓元貶值幅度達 40%之多,但也因此危機促使他們過去總是無疾而終的金融改革,而「根留韓國」的政策與堅持,加上超級愛國心,更讓韓國的經濟朝正面發展。而曾經在90年代成為台灣榮光的高科技產業,也在韓國政府以扶持大財團以發展產業與支援高科技產業免稅策略下,使得DRAM、LCD等快速發展,何止成為台灣勁敵,更是超越日本,創造了產業升級。光是三星電子的半導體營利,就超過台灣所有晶圓廠加IC設計公司。
面對中國市場,韓國的心態或許更國際化,90年代開始在中國同時發展重工業與輕工業,雖然近年來在中國全球化情勢日益上揚時,增多了許多的外資競爭者,但除了政府政策之外,企業本身也做了很多人才上的調整。有鑑於語言上的劣勢,許多公司大量培訓中國朝鮮族,中國朝鮮族主要分佈於與朝鮮半島接鄰的東北地區,大約有190萬人口,其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他們許多都具有雙語優勢,同時理解中韓兩地的民情文化,在大量通婚的情況下,許多朝鮮族更因語言優勢而有良好的工作機會移居韓國。
此外,近年來對中國已經毫無懸念只剩市場的韓國人,更是在千禧年後大幅移居中國經商或工作,對他們而言沒有文化政治的牽絆,中國就是一個巨無霸市場,即便是中型企業,不僅在生產第一時間就把歐美市場納入之外,更將中國做特殊開發地區,以民生消費來說,從好麗友(Orion)的零食到樂扣樂扣(Lock&Lock)的廚房用品,都針對中國消費者習性做了產品開發。
連2013甫進入中國市場的惠人(Hurom)原汁機,以高價策略,在中國售價從約台幣15000元到50000元不等,都預計將在今年突破400萬台,這樣的銷售數字來自對中國消費者營養攝取中缺乏果蔬營養,以及特別針對中國人早上喝豆漿的習慣,去開發如果用原汁機磨豆漿等功能。
即便中國市場的本土競爭對手擁有更多的成本與通路優勢,但是韓國品牌更以創造生活風格為訴求,佔領了中高端市場,賣得更貴,姿態更高,而將低價市場留給中國品牌去打混戰。
2015年1月,在中韓FTA簽署之際,韓國電視台KBS拍攝了《超級中國》(Super China)紀錄片,8集內容以客觀角度來呈現中國的「崛起」與改變世界的「影響力」這兩個角度,沒有批評,沒有結論,連過去的文化情結都不談,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紀錄片中談的最多的是中國近況,以及中國崛起對世界產生的影響與帶來的改變,而是讓韓國人瞭解未來要面對的這個市場現在發生了什麼。
我所接觸的韓國品牌產品推廣,國內與國際企劃都是同步進行,面對中國,他們並不以曾經認識的中國來想當然爾,而是在不斷的學習與思考這個巨大市場。
事實上,韓國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或許已經超越很多國家了,在北京首都機場附近的望京,是知名的韓國村,更遑論如果你山東航空,飛機上許多印製物都是中韓雙語並列。而在駐中韓使館的資料中,2014年中韓往來人數超過千萬,而長居或常居中國的韓商更將近300萬,其中以北京與青島最多,其次上海。
而我在工作中與認識的韓國人閒聊,我感覺到在他們心裡,中國與韓國,再平等也不過。沒有文化陰影,沒有歷史包袱,也許真的是漢城奧運讓他們的靈魂脫胎換骨,明白無論過去如何千絲萬縷,現在也有許多文化雷同,但是哪一種文化可以獨立於其他文化而單獨長成?擁有獨立主權的他們,跟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平等競爭。決定勝負的,是將自己設定為沒有聲音的代工廠,還是要主導整個市場的脈動。
「小時候我跟爸爸去台灣,覺得台灣好棒啊,已經30年沒有去過了,真應該再去看看。」
「台灣也是變化很多啊,我們在文創上有很多發展。」
「台灣的小吃很棒啊,每次看電視介紹台灣的節目,都會流口水。」
於是這段價值5萬韓幣的路程終於在永遠的台灣小吃中結束,我內心默默地感謝司機先生讓我回顧了韓國與台灣這30年來的民生經濟發展史,全世界的計程車司機都是人生導師啊。
雖然我很懷疑,作者與首爾計程車司機雜談,可以談出那麼多事,但實際的故事總是迷人,特別是國民自信心。
經上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意思是,不必看到事情成就,才有信心;信心是相信,盼望之事必然成就。不少台灣人對自己沒有自信,或許,我們可以參考韓國如何從舉辦奧運,提升國家自信的一連串經驗,進軍高端的消費市場,擺脫代工的命運。
1986年韓國外債高達446億美元,但依然舉債來辦亞運和奧運。那一個月的奧運,讓韓國與歷史做出切割:把漢城改成首爾,擺脫中國藩屬的陰影,並體認到,作為中國的鄰國,很可能擺脫不了代工的宿命。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圜貶值40%,是危機也是轉機,不但促使金融改革,根留韓國的政策得以堅持,加上超級愛國心,使得韓國的經濟朝正面發展。
當然啦,到1996年,韓國前49家大型企業集團貢獻97%的GDP,到現在也改變不大(應該還有90%),沒有在大企業上班的人,也是窮忙一族。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1/article/3797
……………….
【朝陽閒話】李茶:與首爾計程車司機雜談
飛機降落在韓國首爾金浦機場,上一次去首爾時這裡還叫漢城,已經是將近20年前了,當時正值學運,漢城全面戒嚴,路上關卡無數,軍隊草木皆兵之勢,歷歷在目。
想不到這個感覺工運學運不斷的混亂之地,居然在改名為首爾後一路崛起,先是韓星、韓國3C與潮牌、韓國料理……韓流不僅席捲台灣年輕人而已,幾乎是全球年輕人的共同話題,而首爾更於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定為設計之都,成為年輕人最愛去的亞洲城市之一。
對我來說,去首爾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二戰後韓文逐步去漢化,完全無從理解的拼音文字,滿街的招牌與店裡的菜單,真的是以一種碰運氣的方式來與之隨緣相會。還在焦慮著金浦機場小,可能下去會一臉茫然的我,想不到一下飛機,就看著清楚標示著中英文的計程車招呼站,服務人員親切的用英文說:「我們會指派懂中文的司機來服務您。」
在門外,一個中等身材,完全不起眼的中年人走出車子,問我:「您是李小姐嗎?」
上車之後,司機先生的中文雖不流利但絕對足夠溝通,他說他10年前已經開始學中文了,很多司機都這樣,因為中國市場的開拓,「會一點中文」幾乎是全民運動。他聽說我現居北京之後,我補充說明我其實是台灣人,他突然打開了話匣子。
「啊!台灣,小時候我們好崇拜台灣啊,當時同為亞洲四小龍,但是台灣已經很進步了,而韓國卻還是混亂落後,我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長大後要去台灣看看。」
1960年代開始,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趁西方先進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使自己的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小強國,簡稱「亞洲四小龍」。但是學術期刊中對這四個地區的稱呼多半為「NIE」(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更可以看出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背景。
而當時的台灣被形容為「台灣錢淹腳目」,70年代的中小企業的繁榮發展與到90年代竹科新貴大行其道,真可謂是台灣的黃金年代。
「呃,但是現在台灣的年輕人都想著要來韓國玩呢,我們很多年都沒有太多進步,但是韓國這些年真的突飛猛進,你們的韓劇真的做了很厲害的全球行銷,還有很多全球性的品牌,真的很了不起啊。」心中百感交集的我,依然努力說出場面話。
「是啊,這十幾年我們很努力的發展。」
「你覺得是什麼原因改變了你們呢?」啊!我真的有點後悔習慣性的禮貌問話,不知道他會講多久呢。
「是因為漢城奧運啊,漢城奧運之後,我們改變了自己的靈魂。」
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這個城市的靈魂此後被改變了,我知道奧運與世博改變了北京與上海的建設與外貌,但是改變了自己的靈魂這樣的話,真的不像是司機先生會說出來的。
「過去的韓國人,就算個性再怎樣強悍,內心也很自卑,我們沒有農業,幾百年來都在中國壓制下,說好聽是接受中國文化洗禮,不好聽就是我們被中國文化殖民,我們沒有自己的靈魂。我們總覺得自己永遠不如人,即便文字上不再用漢字也沒有用,很多心態都不會改變。但是當我們要舉辦漢城奧運時,我感覺到整個國家都為這件事情拚了命,漢城奧運的成功,讓我們突然明白,是我們自己把中國放在自己的地圖上,其實我們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為我們鼓掌,他們不會覺得這跟中國有什麼關係。」
1988年的漢城奧運確實難忘,我記得當時的吉祥物是小老虎Hodori,要上大學的我第一次覺得奧運很有趣。漢城奧運絕對是奧運史上的精彩大秀,然而在光榮背後,卻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窘迫。1986年韓國外債高達446億美元,但他們卻依然舉債來辦亞運和奧運,在大規模的國際賽事交流中,韓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貿易順差也年年增加,全民死撐著借錢都要辦起來的世界級活動中,不僅強化了國民的自信心與團結力,更是為了外交與經濟市場的開拓,世界遊客開始將首爾列入心願清單,而國際交流更讓世界認識了除了泡菜之外的韓國。
「光靠漢城奧運你們就整個重生了嗎? 」
「也不是啊,漢城奧運只是一個開始,之後很多新聞跟討論,告訴我們,我們擁有獨立的靈魂,我們跟中國要不要有關係,是我們的選擇。」
「於是後來你們把中文名稱從漢城改成了首爾,是為了擺脫陰影嗎? 」
「我們的韓語與英文發音都是首爾,為什麼中文名稱不用譯音就好呢? 」
原來那一個月的奧運,讓韓國開始與歷史上的中國藩屬做出了切割。
「當世界開始會為我們鼓掌的時候,我們會想要變得更好。中間我們也遇到很多的問題,至今還是有很多無法解決的障礙,貧富不均、財團把持、南北韓問題……千禧年前我們還遭遇很大的經濟危機,很多大企業大銀行破產呢。」
韓國的財團經濟一直是大問題,韓劇裡面那些精彩的財閥家族鬥爭還真不是編出來的。光是我們使用的韓貨裡,不知道有多少是來自三星與LG集團,家電與3C產品顯而易見,化妝品、咖啡、食品……更遑論他們在本國內的地產、保險、重工業等,近年三星的納稅金額,居然可以佔南韓總體納稅金額10%以上。其實何止三星,到1996年,韓國前49家大型企業集團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97%,當時,現代、三星、LG、大宇四大集團占國內市場銷售總額的三分之一、占全國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這樣的超級財團使得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面臨巨大的破產危機,從60年代起飛開始,政府一直對企業過度干預與保護,幾次想要藉由金融改革來讓財團生態更健康化與多元化,卻最後都無疾而終,以發展大型企業集團為主的經濟策略,與百花齊放的台灣中小企業發展成為強烈對比。
當1970年代南韓政府大力扶持財團的時候,台灣這群中小企業家則以克勤克儉的「一卡(007)皮箱走天下」打拚出經濟起飛,靠著廉價的勞動成本與良好的信用,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輕主業代工地區,當時台灣曾被冠以各種民生用品王國封號,包括雨傘、製鞋、玩具、成衣等,賺進大量外匯,而政府在高雄、楠梓、台中等加工出口區實施租稅獎勵,使得中小企業踴躍接海外訂單,也裨益國際大廠在台灣投資設立轉出口加工廠,吸引國際資本進入。
迥異於韓國,即便90年代後台灣高科技業興起,也沒有產生財團經濟,台灣的中小企業依然蓬勃,至今竟逾130萬家,而一直靠著單打獨鬥的台灣中小企業,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國際訂單轉移到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大陸與東南亞,中小企業為了求生存,只好遷廠到大陸或東南亞,台灣反而成為資本輸出國。
「那麼醒悟了你們可以擁有獨立的靈魂之後,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麼,讓你們遠遠把台灣甩在後面呢? 」
「很多聲音不斷傳遞說必須要跳過中國。我們就在中國旁邊,漢城奧運時中國還沒有崛起,但一旦中國崛起,我們還沒有強大起來,中國會像一個漩渦一樣把我們捲進去,我們會變成OEM的代工之地,我們會變成越南、柬埔寨、印尼,所以很多事情我們不再想中國,我們把過去的舊靈魂踢回古代的中國去,換上屬於我們自己的新靈魂,面對中國,我們不可以有情結,這樣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時,我們進入中國,是跟美國、英國、德國一樣的進入,而不是作為二等企業或生產線下游而進入。」
我的臉突然有種熱辣辣的感覺。
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韓元貶值幅度達 40%之多,但也因此危機促使他們過去總是無疾而終的金融改革,而「根留韓國」的政策與堅持,加上超級愛國心,更讓韓國的經濟朝正面發展。而曾經在90年代成為台灣榮光的高科技產業,也在韓國政府以扶持大財團以發展產業與支援高科技產業免稅策略下,使得DRAM、LCD等快速發展,何止成為台灣勁敵,更是超越日本,創造了產業升級。光是三星電子的半導體營利,就超過台灣所有晶圓廠加IC設計公司。
面對中國市場,韓國的心態或許更國際化,90年代開始在中國同時發展重工業與輕工業,雖然近年來在中國全球化情勢日益上揚時,增多了許多的外資競爭者,但除了政府政策之外,企業本身也做了很多人才上的調整。有鑑於語言上的劣勢,許多公司大量培訓中國朝鮮族,中國朝鮮族主要分佈於與朝鮮半島接鄰的東北地區,大約有190萬人口,其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他們許多都具有雙語優勢,同時理解中韓兩地的民情文化,在大量通婚的情況下,許多朝鮮族更因語言優勢而有良好的工作機會移居韓國。
此外,近年來對中國已經毫無懸念只剩市場的韓國人,更是在千禧年後大幅移居中國經商或工作,對他們而言沒有文化政治的牽絆,中國就是一個巨無霸市場,即便是中型企業,不僅在生產第一時間就把歐美市場納入之外,更將中國做特殊開發地區,以民生消費來說,從好麗友(Orion)的零食到樂扣樂扣(Lock&Lock)的廚房用品,都針對中國消費者習性做了產品開發。
連2013甫進入中國市場的惠人(Hurom)原汁機,以高價策略,在中國售價從約台幣15000元到50000元不等,都預計將在今年突破400萬台,這樣的銷售數字來自對中國消費者營養攝取中缺乏果蔬營養,以及特別針對中國人早上喝豆漿的習慣,去開發如果用原汁機磨豆漿等功能。
即便中國市場的本土競爭對手擁有更多的成本與通路優勢,但是韓國品牌更以創造生活風格為訴求,佔領了中高端市場,賣得更貴,姿態更高,而將低價市場留給中國品牌去打混戰。
2015年1月,在中韓FTA簽署之際,韓國電視台KBS拍攝了《超級中國》(Super China)紀錄片,8集內容以客觀角度來呈現中國的「崛起」與改變世界的「影響力」這兩個角度,沒有批評,沒有結論,連過去的文化情結都不談,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紀錄片中談的最多的是中國近況,以及中國崛起對世界產生的影響與帶來的改變,而是讓韓國人瞭解未來要面對的這個市場現在發生了什麼。
我所接觸的韓國品牌產品推廣,國內與國際企劃都是同步進行,面對中國,他們並不以曾經認識的中國來想當然爾,而是在不斷的學習與思考這個巨大市場。
事實上,韓國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或許已經超越很多國家了,在北京首都機場附近的望京,是知名的韓國村,更遑論如果你山東航空,飛機上許多印製物都是中韓雙語並列。而在駐中韓使館的資料中,2014年中韓往來人數超過千萬,而長居或常居中國的韓商更將近300萬,其中以北京與青島最多,其次上海。
而我在工作中與認識的韓國人閒聊,我感覺到在他們心裡,中國與韓國,再平等也不過。沒有文化陰影,沒有歷史包袱,也許真的是漢城奧運讓他們的靈魂脫胎換骨,明白無論過去如何千絲萬縷,現在也有許多文化雷同,但是哪一種文化可以獨立於其他文化而單獨長成?擁有獨立主權的他們,跟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平等競爭。決定勝負的,是將自己設定為沒有聲音的代工廠,還是要主導整個市場的脈動。
「小時候我跟爸爸去台灣,覺得台灣好棒啊,已經30年沒有去過了,真應該再去看看。」
「台灣也是變化很多啊,我們在文創上有很多發展。」
「台灣的小吃很棒啊,每次看電視介紹台灣的節目,都會流口水。」
於是這段價值5萬韓幣的路程終於在永遠的台灣小吃中結束,我內心默默地感謝司機先生讓我回顧了韓國與台灣這30年來的民生經濟發展史,全世界的計程車司機都是人生導師啊。
台灣要支持能創造在地工作的產業轉型
台灣要支持能創造在地工作的產業轉型
儒鴻要關掉在台灣的最後一個成衣代工廠。儒鴻開發機能服飾有成,一年賺30幾億,每股盈餘15元,股價500元,都要關掉代工廠了,因為比不過越南250美元的薪資。
政府要支持能創造在地工作的產業轉型,形勢極為明顯。當然,開發機能布的技術,也能創造在地研究人員的工作機會。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458745
……………
抵不住台灣人事成本高漲,紡織股王儒鴻確定關掉在台灣的最後一個成衣代工廠,全數產能轉移到海外。這凸顯,台灣投資環境已不適合成衣產業,目前專接大型品牌客戶訂單的國內成衣廠,早已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經營模式。
儒鴻昨天下午發布重大訊息指出,經評估各工廠產能效率及營運成本,並配合整體營運及生產需求規劃,將結束儒鴻在台灣的中央成衣廠營運,宣告儒鴻成衣生產基地將全數轉往海外。
儒鴻成立於一九七七年,從四個人的布料買賣、代工小公司起家,旗下主要產品為織布染整及成衣,在全球成衣生產基地包括中國大陸、柬埔寨、越南及非洲賴索托。儒鴻近年因開發機能服飾有成,去年六月中首度晉升台股五百元俱樂部,成為第一支股價與高科技業並駕齊驅的紡織股。
儒鴻表示,相較於越南兩百五十美元薪資,台灣的薪資成本是越南的好幾倍,考量中央廠已連續三年虧損,經評估各工廠產能效率及營運成本,決定關廠。
儒鴻指出,中央廠一百多位員工,除了屆齡退休者辦理退休,其他將轉往總公司打板或樣衣部門。經初步評估,結束中央成衣廠營運對公司產能、財務及業務並無重大影響。
早在二○○五年就前往越南設廠的儒鴻,看好TPP免關稅效應,近年加碼越南不手軟。除原有的仁澤廠與新設的隆安廠,儒鴻近兩年更擴建展鵬、美春廠房,預估可將成衣總產能由過去平均每個月六百廿萬件,提升至每月近八百萬件。
儒鴻要關掉在台灣的最後一個成衣代工廠。儒鴻開發機能服飾有成,一年賺30幾億,每股盈餘15元,股價500元,都要關掉代工廠了,因為比不過越南250美元的薪資。
政府要支持能創造在地工作的產業轉型,形勢極為明顯。當然,開發機能布的技術,也能創造在地研究人員的工作機會。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458745
……………
抵不住台灣人事成本高漲,紡織股王儒鴻確定關掉在台灣的最後一個成衣代工廠,全數產能轉移到海外。這凸顯,台灣投資環境已不適合成衣產業,目前專接大型品牌客戶訂單的國內成衣廠,早已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經營模式。
儒鴻昨天下午發布重大訊息指出,經評估各工廠產能效率及營運成本,並配合整體營運及生產需求規劃,將結束儒鴻在台灣的中央成衣廠營運,宣告儒鴻成衣生產基地將全數轉往海外。
儒鴻成立於一九七七年,從四個人的布料買賣、代工小公司起家,旗下主要產品為織布染整及成衣,在全球成衣生產基地包括中國大陸、柬埔寨、越南及非洲賴索托。儒鴻近年因開發機能服飾有成,去年六月中首度晉升台股五百元俱樂部,成為第一支股價與高科技業並駕齊驅的紡織股。
儒鴻表示,相較於越南兩百五十美元薪資,台灣的薪資成本是越南的好幾倍,考量中央廠已連續三年虧損,經評估各工廠產能效率及營運成本,決定關廠。
儒鴻指出,中央廠一百多位員工,除了屆齡退休者辦理退休,其他將轉往總公司打板或樣衣部門。經初步評估,結束中央成衣廠營運對公司產能、財務及業務並無重大影響。
早在二○○五年就前往越南設廠的儒鴻,看好TPP免關稅效應,近年加碼越南不手軟。除原有的仁澤廠與新設的隆安廠,儒鴻近兩年更擴建展鵬、美春廠房,預估可將成衣總產能由過去平均每個月六百廿萬件,提升至每月近八百萬件。
評論:羅德水:新政府與年金改革的建議
評論「新政府與年金改革」
羅德水先生為文「新政府與年金改革」,他的建議是:
1.新政府未來必須建構長照及安養制度,並同步檢討向資本家傾斜的賦稅制度。
2.基金績效與銀行定存利率相去不遠(平均低於3%),其中的管理、操作問題,必須納入年金改革同步檢討。
3.基金的「最適提撥率」遠遠高於現行的12%,究竟歷屆政府主事者為何不願意適度提高費率?
對於羅先生的問題,我試著在此回答:
1.要長照及安養,算出實質費率,不能有政府補助金,若大家同意,當然沒問題。我多次提到,國民黨版的費率制,政府補助金第一年要440億,未來最高峰會落在1200億。
2.台灣沒有對資本家傾斜的賦稅制度。現在最高稅率45%,外加兩稅合一減半,累計稅率51-53%,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了。要調整的,是每個人都適用但偏低的:房屋稅地價稅、房地合一稅、最高所得者以下的綜所稅率、營業稅。
3.現在基金操作績效3%已經不錯了,能賭高收益債或加持股票嗎?輸了,大家會不會又指責?
4.為何不願意適度提高費率?因為最適提撥率為40幾%(羅先生為何不寫),現行才12%,有那麼多預算嗎?為什麼提撥率會差那麼多?因為利率掉了10%以上,政府失職,不願修改給付制度,又無力提高提撥率。
………………………
羅德水:新政府與年金改革
馬政府的年金改革雖以失敗告終,但年金改革的議題仍然會是新國會、新政府關注的重大政策,新科立委、「時代力量」執行主席黃國昌選後即宣示:馬上推動年金改革。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選前辯論時也指出:如果不認真處理年金問題,無論是軍公教退撫基金、勞保年金都可能在我們這代手上走向破產,因此非改不可。又說:上任後會先組年金改革委員會,提具體方案,交年金國是會議討論,凝聚共識,再交國會修法;預計半年內,最多不超過一年會有結論。
無論在任何國家,改革退休制度都是高難度的挑戰,凝聚共識再修法,是落實年金改革的必經之路。然而,除了程序上循序漸進外,年金改革終究無法迴避「怎麼改」的問題,建議新國會、新政府總結扁政府、馬政府歷次年金改革與18%改革經驗,建立國家長久制度、落實世代正義。
一、 不能只聚焦基金財務問題
朝野之所以宣示要推動年金改革,關鍵原因就是各公共退休基金確實都面臨嚴峻財務壓力,依據此前已公布的數據推估,勞保、勞退、公保、退撫等公共退休金的去年度經營績效都呈現虧損,再檢視官方歷次精算數據,勞工保險基金與軍公教退撫基金未來恐怕難逃破產命運。
這也是政府以「多繳、少領、延退」做為改革主軸的主因,然而,應該指出的是,年金制度只是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制度的一個環節,新政府未來必須同時建構長期照護及安養制度,並同步檢討向資本家傾斜的賦稅制度,不能只是聚焦退休基金的財務問題,才有機會根本解決台灣面臨的挑戰。
事實上,就算回到退休基金的財務面討論,也有必要進一步釐清。要知道,影響退休基金財務狀況的因素,除了收支比例,還有經營管理與操作績效問題,以「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的經營績效為例,自基金成立以來之績效與銀行定存利率相去不遠(平均低於3%),其中的管理、操作問題,必須納入年金改革同步檢討。
再以「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的收支比例來說,歷次基金精算結果顯示基金的「最適提撥率」遠遠高於現行的12%,而軍職人員在2011年、教育人員於2014年均已收支不足,預估公務人員部分自2015年起也將出現收支不足,究竟歷朝歷屆政府主事者為何不願意適度提高費率?究竟誰在反對?又為什麼反對?
二、改革應避免圖利特定人士
檢視扁政府、馬政府歷次18%改革與年金改革,最讓人不可思議的就是,主事者一邊高喊共體時艱、公平正義,一邊又公然圖利高階人員,試問,在改革過程中備受汙名化的基層人員,竟然還要面對向高階人員傾斜的改革方案,這樣的改革符合公平正義嗎?可能得到支持嗎?
為掩人耳目,此前歷次改革均以「所得替代率」合理化為名,無視公部門受雇者係以「2倍本俸」計算基金費率,而基層人員「2倍本俸」高於月薪,高階人員恰恰相反的事實,以至於歷次改革總難脫「肥高官、瘦小吏」的缺失。
再以馬政府3年前的教育人員年金改革為例,主事者無視公立學校教育人員之退撫新制年資均以「2倍本俸」計算退休基數,竟然創造出公立大學教授不變,副教授降至1.9倍、助理教授降至1.8倍、中小學教師純新制年資者降至1.7倍、中小學教師兼具新舊制年資者逐年降至1.6倍的計算方式,公然圖利大學教授之行徑,讓人瞠目結舌。
三、必須促成社會對話與團結
誠如所見,扁政府、馬政府的年金改革不僅以失敗告終,改革過程甚至出現嚴重社會對立,分析起來,台灣複雜分立的公、私部門退休制度固然給了主事者操作空間,但朝野以政治操作手法處理高度複雜的年金議題,才是改革不成反而撕裂國民情感的關鍵。
因此,新國會與新政府的年金改革,必須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我們支持蔡英文在選前的承諾,「年金改革是針對制度,不是針對個別族群」,期待新政府「在團結的基礎上推動改革」,更期待國民黨、時代力量、親民黨等立法院黨團共同面對年金問題與退休制度改革,讓改革成為促進社會對話、增進國民團結、落實世代正義的工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3805
羅德水先生為文「新政府與年金改革」,他的建議是:
1.新政府未來必須建構長照及安養制度,並同步檢討向資本家傾斜的賦稅制度。
2.基金績效與銀行定存利率相去不遠(平均低於3%),其中的管理、操作問題,必須納入年金改革同步檢討。
3.基金的「最適提撥率」遠遠高於現行的12%,究竟歷屆政府主事者為何不願意適度提高費率?
對於羅先生的問題,我試著在此回答:
1.要長照及安養,算出實質費率,不能有政府補助金,若大家同意,當然沒問題。我多次提到,國民黨版的費率制,政府補助金第一年要440億,未來最高峰會落在1200億。
2.台灣沒有對資本家傾斜的賦稅制度。現在最高稅率45%,外加兩稅合一減半,累計稅率51-53%,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了。要調整的,是每個人都適用但偏低的:房屋稅地價稅、房地合一稅、最高所得者以下的綜所稅率、營業稅。
3.現在基金操作績效3%已經不錯了,能賭高收益債或加持股票嗎?輸了,大家會不會又指責?
4.為何不願意適度提高費率?因為最適提撥率為40幾%(羅先生為何不寫),現行才12%,有那麼多預算嗎?為什麼提撥率會差那麼多?因為利率掉了10%以上,政府失職,不願修改給付制度,又無力提高提撥率。
………………………
羅德水:新政府與年金改革
馬政府的年金改革雖以失敗告終,但年金改革的議題仍然會是新國會、新政府關注的重大政策,新科立委、「時代力量」執行主席黃國昌選後即宣示:馬上推動年金改革。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選前辯論時也指出:如果不認真處理年金問題,無論是軍公教退撫基金、勞保年金都可能在我們這代手上走向破產,因此非改不可。又說:上任後會先組年金改革委員會,提具體方案,交年金國是會議討論,凝聚共識,再交國會修法;預計半年內,最多不超過一年會有結論。
無論在任何國家,改革退休制度都是高難度的挑戰,凝聚共識再修法,是落實年金改革的必經之路。然而,除了程序上循序漸進外,年金改革終究無法迴避「怎麼改」的問題,建議新國會、新政府總結扁政府、馬政府歷次年金改革與18%改革經驗,建立國家長久制度、落實世代正義。
一、 不能只聚焦基金財務問題
朝野之所以宣示要推動年金改革,關鍵原因就是各公共退休基金確實都面臨嚴峻財務壓力,依據此前已公布的數據推估,勞保、勞退、公保、退撫等公共退休金的去年度經營績效都呈現虧損,再檢視官方歷次精算數據,勞工保險基金與軍公教退撫基金未來恐怕難逃破產命運。
這也是政府以「多繳、少領、延退」做為改革主軸的主因,然而,應該指出的是,年金制度只是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制度的一個環節,新政府未來必須同時建構長期照護及安養制度,並同步檢討向資本家傾斜的賦稅制度,不能只是聚焦退休基金的財務問題,才有機會根本解決台灣面臨的挑戰。
事實上,就算回到退休基金的財務面討論,也有必要進一步釐清。要知道,影響退休基金財務狀況的因素,除了收支比例,還有經營管理與操作績效問題,以「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的經營績效為例,自基金成立以來之績效與銀行定存利率相去不遠(平均低於3%),其中的管理、操作問題,必須納入年金改革同步檢討。
再以「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的收支比例來說,歷次基金精算結果顯示基金的「最適提撥率」遠遠高於現行的12%,而軍職人員在2011年、教育人員於2014年均已收支不足,預估公務人員部分自2015年起也將出現收支不足,究竟歷朝歷屆政府主事者為何不願意適度提高費率?究竟誰在反對?又為什麼反對?
二、改革應避免圖利特定人士
檢視扁政府、馬政府歷次18%改革與年金改革,最讓人不可思議的就是,主事者一邊高喊共體時艱、公平正義,一邊又公然圖利高階人員,試問,在改革過程中備受汙名化的基層人員,竟然還要面對向高階人員傾斜的改革方案,這樣的改革符合公平正義嗎?可能得到支持嗎?
為掩人耳目,此前歷次改革均以「所得替代率」合理化為名,無視公部門受雇者係以「2倍本俸」計算基金費率,而基層人員「2倍本俸」高於月薪,高階人員恰恰相反的事實,以至於歷次改革總難脫「肥高官、瘦小吏」的缺失。
再以馬政府3年前的教育人員年金改革為例,主事者無視公立學校教育人員之退撫新制年資均以「2倍本俸」計算退休基數,竟然創造出公立大學教授不變,副教授降至1.9倍、助理教授降至1.8倍、中小學教師純新制年資者降至1.7倍、中小學教師兼具新舊制年資者逐年降至1.6倍的計算方式,公然圖利大學教授之行徑,讓人瞠目結舌。
三、必須促成社會對話與團結
誠如所見,扁政府、馬政府的年金改革不僅以失敗告終,改革過程甚至出現嚴重社會對立,分析起來,台灣複雜分立的公、私部門退休制度固然給了主事者操作空間,但朝野以政治操作手法處理高度複雜的年金議題,才是改革不成反而撕裂國民情感的關鍵。
因此,新國會與新政府的年金改革,必須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我們支持蔡英文在選前的承諾,「年金改革是針對制度,不是針對個別族群」,期待新政府「在團結的基礎上推動改革」,更期待國民黨、時代力量、親民黨等立法院黨團共同面對年金問題與退休制度改革,讓改革成為促進社會對話、增進國民團結、落實世代正義的工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3805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血管功能失常易猝死,比癌症更致命!
血管功能失常易猝死,比癌症更致命!
及早修復血管 預防心血管疾病
天冷是心血管疾病殺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失常且缺乏彈性,還可能伴隨斑塊,而台灣冬天經常12、13度低溫,一旦天冷血管收縮,就容易阻塞、甚至破裂,發生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極高,非常容易猝死。
醫師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風險族群,最好注意保暖、少熬夜,平時可補充左旋精胺酸,有助於血管功能修復。
根據衛福部10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因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人數高達5萬1260人,平均每天就有140人病發致死,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合計達40.6%,高出惡性腫瘤的36.5%,比癌症更致命。
「心血管疾病不一定是老人的專利。」開業復健科診所院長許耕豪表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就是血管發生病變、功能失常,與生活作息不良、飲食習慣不好、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都是高風險族群,當天氣變化劇烈就容易中風,甚至心肌梗塞而猝死。
什麼是血管功能失常?許耕豪解釋,簡單來說,就是血管內膜出現病變,一般人的血管管腔平滑,可維持血管正常舒張,抑制血小板活化、限制白血球黏合,避免血管平滑肌增生,保持血管通透性;一旦血管內膜變得粗糙,就會誘發一連串免疫反應,血小板開始異常凝集,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易於堆積,久而久之,血管管腔阻塞、血管外壁增厚,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就會形成脂肪斑塊,也就是所謂的粥狀動脈硬化症。
許耕豪院長強調,血管功能失常會導致血管彈性下降、狹窄,甚至阻塞,不論是冠狀動脈或腦動脈,因血管病變造成功能喪失,引發冠心症、心肌梗塞、中風,就容易發生猝死。
血管功能失常能夠修復嗎?許耕豪表示,199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發現一氧化氮的3位科學家,一氧化氮是一種可修復人體血管內皮功能的傳導物質,具有血管清道夫的角色,而其前驅物就是左旋精胺酸,血管有足夠濃度的左旋精胺酸,就有助於血管進行修復;若血管缺少左旋精胺酸,日常飲食的血脂肪、膽固醇就容易堆積血管,進而形成阻塞。
許耕豪院長建議,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人、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等血管彈性較差者,天冷時要注意保暖、養成正常的生活作息,以及規律運動;另外,每3個月應抽血檢查血脂肪及膽固醇濃度,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冠狀動脈、粥狀動脈硬化危險因子者,同時要優先補充左旋精胺酸;常熬夜、壓力大及需要應酬者,也應及早補充,讓血管內膜恢復彈性,預防罹患心血管疾病。
及早修復血管 預防心血管疾病
天冷是心血管疾病殺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失常且缺乏彈性,還可能伴隨斑塊,而台灣冬天經常12、13度低溫,一旦天冷血管收縮,就容易阻塞、甚至破裂,發生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極高,非常容易猝死。
醫師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風險族群,最好注意保暖、少熬夜,平時可補充左旋精胺酸,有助於血管功能修復。
根據衛福部10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因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人數高達5萬1260人,平均每天就有140人病發致死,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合計達40.6%,高出惡性腫瘤的36.5%,比癌症更致命。
「心血管疾病不一定是老人的專利。」開業復健科診所院長許耕豪表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就是血管發生病變、功能失常,與生活作息不良、飲食習慣不好、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都是高風險族群,當天氣變化劇烈就容易中風,甚至心肌梗塞而猝死。
什麼是血管功能失常?許耕豪解釋,簡單來說,就是血管內膜出現病變,一般人的血管管腔平滑,可維持血管正常舒張,抑制血小板活化、限制白血球黏合,避免血管平滑肌增生,保持血管通透性;一旦血管內膜變得粗糙,就會誘發一連串免疫反應,血小板開始異常凝集,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易於堆積,久而久之,血管管腔阻塞、血管外壁增厚,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就會形成脂肪斑塊,也就是所謂的粥狀動脈硬化症。
許耕豪院長強調,血管功能失常會導致血管彈性下降、狹窄,甚至阻塞,不論是冠狀動脈或腦動脈,因血管病變造成功能喪失,引發冠心症、心肌梗塞、中風,就容易發生猝死。
血管功能失常能夠修復嗎?許耕豪表示,199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發現一氧化氮的3位科學家,一氧化氮是一種可修復人體血管內皮功能的傳導物質,具有血管清道夫的角色,而其前驅物就是左旋精胺酸,血管有足夠濃度的左旋精胺酸,就有助於血管進行修復;若血管缺少左旋精胺酸,日常飲食的血脂肪、膽固醇就容易堆積血管,進而形成阻塞。
許耕豪院長建議,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人、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等血管彈性較差者,天冷時要注意保暖、養成正常的生活作息,以及規律運動;另外,每3個月應抽血檢查血脂肪及膽固醇濃度,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冠狀動脈、粥狀動脈硬化危險因子者,同時要優先補充左旋精胺酸;常熬夜、壓力大及需要應酬者,也應及早補充,讓血管內膜恢復彈性,預防罹患心血管疾病。
5個警訊,爸媽的心臟病可能發作了
5個警訊,爸媽的心臟病可能發作了
別以為心臟病發作的徵兆就一定是摀著胸口喊痛,當老爸老媽出現以下這些症狀,很可能是心臟病發了,要儘速送急診。
1.胸口就像被揪住、緊緊壓住的疼痛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這種疼痛是心肌梗塞也是心臟病發作最典型的症狀,有些時候無法用手明確指出哪一點,而是一種廣泛性疼痛。
2.胸口悶、緊緊的、綁綁的、很像被一塊石頭壓住或者像被象腿踩住的沉重壓迫感。不是每個人心臟病發作時都會胸痛,有時候是強烈、持續的胸悶,如果發現老爸老媽突然這樣,很可能心臟病發作,要趕緊送急診。
3.突然頭昏、想吐、冒冷汗+胸悶。頭昏、想吐、冒冷汗這三個症狀都是因為血壓低而出現的症狀,請成年子女們更多一些觀察,如果長輩這時又同時出現胸悶,很可能是心臟出問題了。
如果這些症狀出現幾秒或幾分鐘之後又好了,很可能是心律不整,也可能是狹心症(又稱穩定型心絞痛),建議要趕緊找心臟科醫師看診。此外,如果平時可爬樓梯、快走,突然運動量上不來,走一點點路就很喘,胸口有壓迫感、冒冷汗,甚或連休息時也出現胸口悶、喘的徵兆,也很可能心臟病要發作,應儘速就醫。
4.如果媽媽出現不尋常的疲倦感、呼吸急促、胃堵堵。心臟醫學權威期刊《循環》曾針對515名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做研究,結果發現,95%的女病患回憶在病發前一個月或更久之前,出現了新的或不同以往的症狀,而這些發病前兆完全顛覆一般想像。
研究指出,曾有胸痛或胸部不舒服的女性不到三成,超過七成的女性竟出現很不尋常的疲倦感,其次是睡眠不正常、失眠、呼吸急促、喘、消化不良和焦慮。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將近一半的女性沒出現胸痛,反而有超過一半出現呼吸急促、虛弱、嚴重疲倦感、冒冷汗、暈眩等非典型症狀。
5.疼痛區域在肚臍以上,或從胸部擴散至肩膀、手臂、脖子、下巴、背部、牙齒、胃、上腹部,有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建議趕緊送醫。
別以為心臟病發作的徵兆就一定是摀著胸口喊痛,當老爸老媽出現以下這些症狀,很可能是心臟病發了,要儘速送急診。
1.胸口就像被揪住、緊緊壓住的疼痛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這種疼痛是心肌梗塞也是心臟病發作最典型的症狀,有些時候無法用手明確指出哪一點,而是一種廣泛性疼痛。
2.胸口悶、緊緊的、綁綁的、很像被一塊石頭壓住或者像被象腿踩住的沉重壓迫感。不是每個人心臟病發作時都會胸痛,有時候是強烈、持續的胸悶,如果發現老爸老媽突然這樣,很可能心臟病發作,要趕緊送急診。
3.突然頭昏、想吐、冒冷汗+胸悶。頭昏、想吐、冒冷汗這三個症狀都是因為血壓低而出現的症狀,請成年子女們更多一些觀察,如果長輩這時又同時出現胸悶,很可能是心臟出問題了。
如果這些症狀出現幾秒或幾分鐘之後又好了,很可能是心律不整,也可能是狹心症(又稱穩定型心絞痛),建議要趕緊找心臟科醫師看診。此外,如果平時可爬樓梯、快走,突然運動量上不來,走一點點路就很喘,胸口有壓迫感、冒冷汗,甚或連休息時也出現胸口悶、喘的徵兆,也很可能心臟病要發作,應儘速就醫。
4.如果媽媽出現不尋常的疲倦感、呼吸急促、胃堵堵。心臟醫學權威期刊《循環》曾針對515名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做研究,結果發現,95%的女病患回憶在病發前一個月或更久之前,出現了新的或不同以往的症狀,而這些發病前兆完全顛覆一般想像。
研究指出,曾有胸痛或胸部不舒服的女性不到三成,超過七成的女性竟出現很不尋常的疲倦感,其次是睡眠不正常、失眠、呼吸急促、喘、消化不良和焦慮。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將近一半的女性沒出現胸痛,反而有超過一半出現呼吸急促、虛弱、嚴重疲倦感、冒冷汗、暈眩等非典型症狀。
5.疼痛區域在肚臍以上,或從胸部擴散至肩膀、手臂、脖子、下巴、背部、牙齒、胃、上腹部,有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建議趕緊送醫。
疾病的發生大多和缺乏運動有關
疾病的發生大多和缺乏運動有關
芬蘭不少70、80歲的老人家,還可以像體操選手般,翻跟斗、做高難度伸展動作,芬蘭人甚至許下願望:在死亡到來之前,臥床時間平均只有兩個星期。
「民眾如果多運動,可以降低老來接受長照的機率!」教育部體育署署長何卓飛說。他表示,癌症、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而這些疾病的發生大多和缺乏運動有關,也容易導致長照需求。
觀察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各種健康機構建議:每週運動五天、一天30分鐘,但是,現代人生活忙碌,一想到每天要動半小時,還要每週五天,就會卻步而沒有運動意願。到底國人的運動風氣如何呢?
據體育署每年針對2萬5000人進行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台灣人每週規律運動的人達八成,三成三的民眾每週運動三次,心跳達130下。尤其是60歲以上民眾,運動人口已大幅增加。反觀最少運動的族群集中在30到44歲的上班族,已婚職業婦女運動更少,究其原因,包括工作太累、沒時間運動、需要照顧家人等。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分析50萬人的健檢資料,與15年後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每天健走15分鐘,可延壽三年,總死亡風險跟著減少14%,癌症死亡風險也會減少一成;每天健走30分鐘,則能延壽四年,總死亡風險減少兩成,癌症死亡風險減少15%。
但溫啟邦認為,台灣各年齡層的運動人口和運動量,雖在增加中,不過比起外國仍少四、五倍,關鍵在於25到50歲的人,也就是上班族,因為工作太忙碌,幾乎不太運動,可是,外國人從小就開始運動,直到老年退休後才減少,剛好和台灣相反。
何卓飛認為,不妨鼓勵他們坐著也要運動,紓解緊張的肌肉、筋骨。說著說著,他當場示範簡易的坐姿運動,兩肩向內、向外轉動;兩手掌相握,盡量往上伸展,也能提神醒腦。「利用零碎時間,就可以運動,」他說,例如不搭電梯、改走樓梯,就讓心跳加速,微微喘氣、流汗,或是上下班途中,快步多走一段路,就有運動效果。
不過還是要求自己運動,比較實在啦。
芬蘭不少70、80歲的老人家,還可以像體操選手般,翻跟斗、做高難度伸展動作,芬蘭人甚至許下願望:在死亡到來之前,臥床時間平均只有兩個星期。
「民眾如果多運動,可以降低老來接受長照的機率!」教育部體育署署長何卓飛說。他表示,癌症、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而這些疾病的發生大多和缺乏運動有關,也容易導致長照需求。
觀察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各種健康機構建議:每週運動五天、一天30分鐘,但是,現代人生活忙碌,一想到每天要動半小時,還要每週五天,就會卻步而沒有運動意願。到底國人的運動風氣如何呢?
據體育署每年針對2萬5000人進行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台灣人每週規律運動的人達八成,三成三的民眾每週運動三次,心跳達130下。尤其是60歲以上民眾,運動人口已大幅增加。反觀最少運動的族群集中在30到44歲的上班族,已婚職業婦女運動更少,究其原因,包括工作太累、沒時間運動、需要照顧家人等。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分析50萬人的健檢資料,與15年後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每天健走15分鐘,可延壽三年,總死亡風險跟著減少14%,癌症死亡風險也會減少一成;每天健走30分鐘,則能延壽四年,總死亡風險減少兩成,癌症死亡風險減少15%。
但溫啟邦認為,台灣各年齡層的運動人口和運動量,雖在增加中,不過比起外國仍少四、五倍,關鍵在於25到50歲的人,也就是上班族,因為工作太忙碌,幾乎不太運動,可是,外國人從小就開始運動,直到老年退休後才減少,剛好和台灣相反。
何卓飛認為,不妨鼓勵他們坐著也要運動,紓解緊張的肌肉、筋骨。說著說著,他當場示範簡易的坐姿運動,兩肩向內、向外轉動;兩手掌相握,盡量往上伸展,也能提神醒腦。「利用零碎時間,就可以運動,」他說,例如不搭電梯、改走樓梯,就讓心跳加速,微微喘氣、流汗,或是上下班途中,快步多走一段路,就有運動效果。
不過還是要求自己運動,比較實在啦。
沒時間運動、吃好、睡飽?只要90秒更健康
沒時間運動、吃好、睡飽?只要90秒更健康
最近新的研究發現,某些不可思議的快速步驟馬上可以增進健康,僅僅在90秒內做出改變,就能使健康更進一步。因為人體本來就有維持健康和自我康復的能力,透過天然的優質營養預防疾病,簡單的運動延緩老化,並讓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健康生活的一部份,就能煥發出身體原有的積極能量,獲得新的生命力。
【增強免疫力】
1)吃顆蘋果:
蘋果很多好處在蘋果皮。最近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更發現,蘋果皮有很多化學物質可以抑制乳癌、肝癌、直腸癌細胞發展。擔心農藥或臘嗎?買本土的有機蘋果吧。
2)深呼吸:
適當的呼吸可放鬆自律系統,聽起來很簡單,但我們常忘了怎麼呼吸。《擺脫壓力》的作者紐倫柏格博士調查了明尼亞波市教會中153名心臟病患者發現,他們都是用胸腔呼吸。只要觀察嬰兒就會知道怎麼呼吸:緩慢、平穩而且深沈,嬰兒不是用胸腔呼吸,而是胸腔與腹部之間的橫隔膜。橫隔膜呼吸能增加腦內啡的數量,這是腦部分泌類似嗎啡的止痛物質,也被稱為「快樂的荷爾蒙」。
3)吃菇:
美國華盛頓藥草研究所發現菇可以增加白血球的數量與活動力,萬一你受到感染,可以多吃點菇。怎麼吃才有效?只要煮熟了的都可以提升免疫力。
4)吞顆綜合維他命:
要增強免疫力,補充維生素是個容易的方法,但營養專家大都不建議吃單劑的維他命,吃綜合維他命比較好,劑量不需要太高,各種維生素、礦物質不要超過RDA(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0~150%。
5)做白日夢:
做白日夢讓愉快的畫面從腦中飄過,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免疫細胞也會更活躍。亞特蘭大松河心理治療協會心理醫師魏斯說,白日夢不同於夜晚的做夢,是種有意識的幻想,如果對未來構築的圖像是正面的,做白日夢的人會比較快樂。
6)大笑:
來吧,你做得到,只要把嘴角朝向耳朵兩邊動一下就可以了,這就對了。大笑增加抗病白血球供應之餘,也能阻止產生可體松等壓力荷爾蒙。有項研究發現,實驗對象在觀賞一小時電視爆笑節目後,干擾素這種身體免疫反應裡重要的化學物質明顯增加。如果自覺缺乏幽默感,可以看看喜劇片、好笑的漫畫,覺得心情低落時,想想其中的情節,放鬆心情面對艱難時光。
【延緩老化】
1)伸展一下:
想要保持年輕和敏捷?學學貓吧。伸展運動是遠離痠痛和維持骨骼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最棒的是,坐在辦公桌前就可以伸展。身體坐直,將雙手交扣,放在面前,吐氣時,將雙手舉向天空,愈高愈好。但記住,還是要抬起頭來,想像有一根線拉起你的頭往天花板。
2)排隊時踮腳尖:
老化從腿開始,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好方法。試著在排隊時,偷偷踮起腳尖,這個動作主要運動到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雖然只是抽空練身體,還是可以維持正確姿勢:與肩同寬、微彎膝蓋、將注意力放在下腹部,以保護下背部。踮腳尖10秒鐘,再輕輕放下。還是沒輪到你嗎?那再來一次。
3)轉眼珠子:
如果你想確定記住了以上所讀的內容,可以轉轉眼珠子30秒。眼球的左右移動可以讓左右半腦的訊息互通,可以幫助回憶所記下的內容。
4)泡杯綠茶:
阿茲海默症至今沒有解藥,但茶被視為未來最具有潛力的治療武器。英國紐卡索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多喝茶可以抑制腦部老化酵素的分泌,有效延緩腦部失智,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5)打電話給好友:
每週至少參加一次社交活動的人,活得比較長、腦子比較清晰,也比較不會得心臟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教授希曼(Teresa Seeman)說,只要打電話給一個朋友,馬上就可以降低血壓,並控制可體松(一種壓力荷爾蒙)。現在馬上拿起你的電話,最好還能約他(或她)出來吃個飯,面對面效果更好。
6)擦護手乳並戴上戒指:
40歲的你不想有雙60歲的手吧?偏偏雙手因為曝曬和做家事,通常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要擁有無齡玉手,首先,一定要擦護手乳。護手乳裡的保濕成分能使皮膚的膠原蛋白增生,手看來較豐潤,也能讓手背的血管比較不明顯。還有一個取巧辦法:戴上戒指或擦指甲油。美國有個研究發現,人們會以為戴戒指或擦指甲油的人比較年輕。
7)抬起你的頭:
現在抬起你的頭,原因很簡單,不想在不久的將來,必須穿有領的上衣或繫絲巾掩蓋脖子的皺紋。將頭維持正確姿勢,可以緊實脖子的肌肉,也可避免令人討厭的雙下巴。
【預防疾病】
1)吃顆蛋:
並沒有要說胡蘿蔔的壞話,但要保護眼睛,雞蛋的效果比胡蘿蔔好。雞蛋裡含有對眼睛友善的抗氧化物如類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雖然雞蛋裡的類胡蘿蔔素和玉米黃素並沒有菠菜、芥蘭菜等深綠色蔬菜那麼多,但身體似乎比較容易吸收蛋裡的抗氧化物,美國杜夫大學營養生化學家嬌森(Elizabeth Johnson)說。擔心膽固醇?別擔心,一天一顆蛋,會增加血液中葉黃素26%、玉米黃素38%,卻不會增加膽固醇。
2)喝拿鐵取代黑咖啡:
雖然咖啡被發現抗氧化等優點,但咖啡中的咖啡因還是會濾除身體裡的鈣質,有骨質疏鬆的疑慮。點杯拿鐵或卡布其諾吧!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營養學教授梅西(Linda K. Massey)指出,一般來說,三杯牛奶可以抵銷一杯咖啡流失的鈣,看來這些堆著白泡沫的咖啡不只減少罪惡感,也可以減少因為咖啡因而流失的鈣。
3)爬樓梯「好」上「壞」下:
是不是開始覺得上下樓梯時,有一隻腳比較靈活、另一隻腳膝蓋有點微痛或卡拉作響,有時也會突然無力?這是膝關節開始退化的癥狀。原本健康靈活的膝關節因為摩擦而耗損,而且使用頻繁的那隻腳會先退化。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建議,如果膝蓋開始有痠痛現象,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並且上樓時好膝蓋先上、下樓時壞膝蓋先下,可以讓較健康的那隻腳維持身體重心,減少另一隻腳承受的負擔。
4)戴上太陽眼鏡:
日頭赤炎炎,要防止視力老化病變,戴上太陽眼鏡吧。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周盟超建議,太陽正強時,如果在外頭活動,請戴上太陽眼鏡。太陽眼鏡顏色以棕色、灰色為宜,灰色最佳,因為灰色鏡片可以濾掉各種光。如果不確定你的太陽眼鏡有沒有抗紫外線功能,可以去眼鏡行利用儀器測試。如果你喜歡的太陽眼鏡樣式不具抗紫外線功能,可以請眼鏡行更換鏡片。深色又沒有抗紫外線功能的太陽眼睛會傷害你的眼睛。因為光線變暗下,瞳孔自然放大,反而讓眼睛吸收更多紫外線,對眼睛傷害更大。
5)親吻你愛的人:
你當然因為各種理由親吻別人,但美國牙醫學會發言人莫瑞醫師(Anne Murray)說,親吻增加唾液,可以清除導致蛀牙的細菌。如果你沒有人可以吻,那就吃一顆木糖醇無糖口香糖,一樣可以防止蛀牙。
【遠離壓力】
1)告訴家人,你有多愛他:
有穩固家庭關係的人,會比缺少情感連結的人更能處理壓力。保養你的家庭關係,一定要常溝通。如果你覺得說「我愛你」不自在,不妨這樣想,說這三個字總比彌補裂痕來得容易的多。
2)喝杯洋甘菊茶:
德黑蘭大學(Tehran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發現,花草茶如洋甘菊茶、西番蓮(passionflower)有抗焦慮藥的效果,卻沒有藥的副作用。上班族會議上報告很緊張嗎?30分鐘前,喝杯洋甘菊茶吧。
3)向陌生人微笑:
喜劇演員維特˙褒吉(Victor Borge)說過:「微笑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微笑可以溝通情感和善意,也可以化解和壓力有關的負面感覺。而且臉部表情和情緒有相當大的關係,美國麻薩諸賽州克拉克大學心理學教授萊爾德(James Laird)說,微笑可以激起快樂的記憶,就如同愁眉苦臉激發負面情緒一樣。
4)說謝謝:
要當個快樂的人,記得常說謝謝。美國羅耀拉大學(Loyala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教授布萊恩特說,快樂也許來自一封邀請函、或陌生人幫忙拉門。也許不需要總是特意地做些什麼表達感謝,但對你的朋友、陌生人說「謝謝」,會讓你建立感激的態度,從此習慣凡事感恩。
5)將電視三振出局:
想要睡得好?睡前關掉你的電視。日本大阪大學調查5875個成年人發現,每晚睡前看電視或使用電腦超過3.5小時的人,比每晚看電視不到2.5小時的人,多了兩倍聲稱睡不好。好看的節目卻只排在睡前播映?錄下來明天早點看。
6)聞聞薰衣草:
薰衣草的香味可以讓你有個安穩的睡眠。最近一個研究發現,讓受試者聞薰衣草或迷迭香5分鐘,可以降低壓力荷爾蒙可體松24%。這是好消息,因為這種荷爾蒙會提高血壓和抑制免疫系統。而且,受試者聞低劑量的薰衣草和高劑量的迷迭香,能清除討厭的致癌、老化的自由基。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00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最近新的研究發現,某些不可思議的快速步驟馬上可以增進健康,僅僅在90秒內做出改變,就能使健康更進一步。因為人體本來就有維持健康和自我康復的能力,透過天然的優質營養預防疾病,簡單的運動延緩老化,並讓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健康生活的一部份,就能煥發出身體原有的積極能量,獲得新的生命力。
【增強免疫力】
1)吃顆蘋果:
蘋果很多好處在蘋果皮。最近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更發現,蘋果皮有很多化學物質可以抑制乳癌、肝癌、直腸癌細胞發展。擔心農藥或臘嗎?買本土的有機蘋果吧。
2)深呼吸:
適當的呼吸可放鬆自律系統,聽起來很簡單,但我們常忘了怎麼呼吸。《擺脫壓力》的作者紐倫柏格博士調查了明尼亞波市教會中153名心臟病患者發現,他們都是用胸腔呼吸。只要觀察嬰兒就會知道怎麼呼吸:緩慢、平穩而且深沈,嬰兒不是用胸腔呼吸,而是胸腔與腹部之間的橫隔膜。橫隔膜呼吸能增加腦內啡的數量,這是腦部分泌類似嗎啡的止痛物質,也被稱為「快樂的荷爾蒙」。
3)吃菇:
美國華盛頓藥草研究所發現菇可以增加白血球的數量與活動力,萬一你受到感染,可以多吃點菇。怎麼吃才有效?只要煮熟了的都可以提升免疫力。
4)吞顆綜合維他命:
要增強免疫力,補充維生素是個容易的方法,但營養專家大都不建議吃單劑的維他命,吃綜合維他命比較好,劑量不需要太高,各種維生素、礦物質不要超過RDA(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0~150%。
5)做白日夢:
做白日夢讓愉快的畫面從腦中飄過,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免疫細胞也會更活躍。亞特蘭大松河心理治療協會心理醫師魏斯說,白日夢不同於夜晚的做夢,是種有意識的幻想,如果對未來構築的圖像是正面的,做白日夢的人會比較快樂。
6)大笑:
來吧,你做得到,只要把嘴角朝向耳朵兩邊動一下就可以了,這就對了。大笑增加抗病白血球供應之餘,也能阻止產生可體松等壓力荷爾蒙。有項研究發現,實驗對象在觀賞一小時電視爆笑節目後,干擾素這種身體免疫反應裡重要的化學物質明顯增加。如果自覺缺乏幽默感,可以看看喜劇片、好笑的漫畫,覺得心情低落時,想想其中的情節,放鬆心情面對艱難時光。
【延緩老化】
1)伸展一下:
想要保持年輕和敏捷?學學貓吧。伸展運動是遠離痠痛和維持骨骼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最棒的是,坐在辦公桌前就可以伸展。身體坐直,將雙手交扣,放在面前,吐氣時,將雙手舉向天空,愈高愈好。但記住,還是要抬起頭來,想像有一根線拉起你的頭往天花板。
2)排隊時踮腳尖:
老化從腿開始,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好方法。試著在排隊時,偷偷踮起腳尖,這個動作主要運動到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雖然只是抽空練身體,還是可以維持正確姿勢:與肩同寬、微彎膝蓋、將注意力放在下腹部,以保護下背部。踮腳尖10秒鐘,再輕輕放下。還是沒輪到你嗎?那再來一次。
3)轉眼珠子:
如果你想確定記住了以上所讀的內容,可以轉轉眼珠子30秒。眼球的左右移動可以讓左右半腦的訊息互通,可以幫助回憶所記下的內容。
4)泡杯綠茶:
阿茲海默症至今沒有解藥,但茶被視為未來最具有潛力的治療武器。英國紐卡索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多喝茶可以抑制腦部老化酵素的分泌,有效延緩腦部失智,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5)打電話給好友:
每週至少參加一次社交活動的人,活得比較長、腦子比較清晰,也比較不會得心臟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教授希曼(Teresa Seeman)說,只要打電話給一個朋友,馬上就可以降低血壓,並控制可體松(一種壓力荷爾蒙)。現在馬上拿起你的電話,最好還能約他(或她)出來吃個飯,面對面效果更好。
6)擦護手乳並戴上戒指:
40歲的你不想有雙60歲的手吧?偏偏雙手因為曝曬和做家事,通常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要擁有無齡玉手,首先,一定要擦護手乳。護手乳裡的保濕成分能使皮膚的膠原蛋白增生,手看來較豐潤,也能讓手背的血管比較不明顯。還有一個取巧辦法:戴上戒指或擦指甲油。美國有個研究發現,人們會以為戴戒指或擦指甲油的人比較年輕。
7)抬起你的頭:
現在抬起你的頭,原因很簡單,不想在不久的將來,必須穿有領的上衣或繫絲巾掩蓋脖子的皺紋。將頭維持正確姿勢,可以緊實脖子的肌肉,也可避免令人討厭的雙下巴。
【預防疾病】
1)吃顆蛋:
並沒有要說胡蘿蔔的壞話,但要保護眼睛,雞蛋的效果比胡蘿蔔好。雞蛋裡含有對眼睛友善的抗氧化物如類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雖然雞蛋裡的類胡蘿蔔素和玉米黃素並沒有菠菜、芥蘭菜等深綠色蔬菜那麼多,但身體似乎比較容易吸收蛋裡的抗氧化物,美國杜夫大學營養生化學家嬌森(Elizabeth Johnson)說。擔心膽固醇?別擔心,一天一顆蛋,會增加血液中葉黃素26%、玉米黃素38%,卻不會增加膽固醇。
2)喝拿鐵取代黑咖啡:
雖然咖啡被發現抗氧化等優點,但咖啡中的咖啡因還是會濾除身體裡的鈣質,有骨質疏鬆的疑慮。點杯拿鐵或卡布其諾吧!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營養學教授梅西(Linda K. Massey)指出,一般來說,三杯牛奶可以抵銷一杯咖啡流失的鈣,看來這些堆著白泡沫的咖啡不只減少罪惡感,也可以減少因為咖啡因而流失的鈣。
3)爬樓梯「好」上「壞」下:
是不是開始覺得上下樓梯時,有一隻腳比較靈活、另一隻腳膝蓋有點微痛或卡拉作響,有時也會突然無力?這是膝關節開始退化的癥狀。原本健康靈活的膝關節因為摩擦而耗損,而且使用頻繁的那隻腳會先退化。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建議,如果膝蓋開始有痠痛現象,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並且上樓時好膝蓋先上、下樓時壞膝蓋先下,可以讓較健康的那隻腳維持身體重心,減少另一隻腳承受的負擔。
4)戴上太陽眼鏡:
日頭赤炎炎,要防止視力老化病變,戴上太陽眼鏡吧。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周盟超建議,太陽正強時,如果在外頭活動,請戴上太陽眼鏡。太陽眼鏡顏色以棕色、灰色為宜,灰色最佳,因為灰色鏡片可以濾掉各種光。如果不確定你的太陽眼鏡有沒有抗紫外線功能,可以去眼鏡行利用儀器測試。如果你喜歡的太陽眼鏡樣式不具抗紫外線功能,可以請眼鏡行更換鏡片。深色又沒有抗紫外線功能的太陽眼睛會傷害你的眼睛。因為光線變暗下,瞳孔自然放大,反而讓眼睛吸收更多紫外線,對眼睛傷害更大。
5)親吻你愛的人:
你當然因為各種理由親吻別人,但美國牙醫學會發言人莫瑞醫師(Anne Murray)說,親吻增加唾液,可以清除導致蛀牙的細菌。如果你沒有人可以吻,那就吃一顆木糖醇無糖口香糖,一樣可以防止蛀牙。
【遠離壓力】
1)告訴家人,你有多愛他:
有穩固家庭關係的人,會比缺少情感連結的人更能處理壓力。保養你的家庭關係,一定要常溝通。如果你覺得說「我愛你」不自在,不妨這樣想,說這三個字總比彌補裂痕來得容易的多。
2)喝杯洋甘菊茶:
德黑蘭大學(Tehran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發現,花草茶如洋甘菊茶、西番蓮(passionflower)有抗焦慮藥的效果,卻沒有藥的副作用。上班族會議上報告很緊張嗎?30分鐘前,喝杯洋甘菊茶吧。
3)向陌生人微笑:
喜劇演員維特˙褒吉(Victor Borge)說過:「微笑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微笑可以溝通情感和善意,也可以化解和壓力有關的負面感覺。而且臉部表情和情緒有相當大的關係,美國麻薩諸賽州克拉克大學心理學教授萊爾德(James Laird)說,微笑可以激起快樂的記憶,就如同愁眉苦臉激發負面情緒一樣。
4)說謝謝:
要當個快樂的人,記得常說謝謝。美國羅耀拉大學(Loyala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教授布萊恩特說,快樂也許來自一封邀請函、或陌生人幫忙拉門。也許不需要總是特意地做些什麼表達感謝,但對你的朋友、陌生人說「謝謝」,會讓你建立感激的態度,從此習慣凡事感恩。
5)將電視三振出局:
想要睡得好?睡前關掉你的電視。日本大阪大學調查5875個成年人發現,每晚睡前看電視或使用電腦超過3.5小時的人,比每晚看電視不到2.5小時的人,多了兩倍聲稱睡不好。好看的節目卻只排在睡前播映?錄下來明天早點看。
6)聞聞薰衣草:
薰衣草的香味可以讓你有個安穩的睡眠。最近一個研究發現,讓受試者聞薰衣草或迷迭香5分鐘,可以降低壓力荷爾蒙可體松24%。這是好消息,因為這種荷爾蒙會提高血壓和抑制免疫系統。而且,受試者聞低劑量的薰衣草和高劑量的迷迭香,能清除討厭的致癌、老化的自由基。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00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從永續經營看選舉 / eaton
從永續經營看選舉 / eaton
這次大選後,很多人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從個人的觀點,我以為,主要的關鍵點在於:「永續」兩個字。沒有堅持永續的執政者,社會就沒有正義,至終得益的只是少數人,相對地,多數人的生存受威脅或是無以為繼,在民主的機制下,執政者敗選只是剛好而已。
這不是甚麼大學問。上班的人都知道,企業經營也談永續,所以像collins的基業長青、從A到A+之類的書籍,一直大受歡迎,而企業財務報表的編制及報導準則不管怎麼變,都少不了一條:永續經營假設原則。
不從文謅謅的學術觀點,若以國家經營為討論範疇,「永續」的關注焦點至少包括:
1. 扶弱正義:強調「自私」,終究會被選民唾棄,一則沒有靠山的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或後代有一天也可能落難;再則造物者早將憐憫之心放在人類的心底。最近天寒,台北市政府免費提供遊民到旅館住宿,一些熱心公益人士提供熱餐給弱勢者食用,社會思維顯然有明顯的進步。比對之前,郝市府在應曉薇等市議員的提議下,在冬天用水柱驅趕躲在公園避寒的遊民,形成強烈對比。在民智已開下,郝市長卸任後到基隆鐵票區競選立委,落選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2. 租稅正義:台灣租稅政策一直有問題,租稅負擔率全球倒數第5名,就連韓國都比台灣高出90%,以至於政府逐漸成為殭屍,無法做該做的事。連帶地,工業區土地大漲,新興企業反無力創業,投機者卻不必繳甚麼稅。
3. 分配正義:過去幾年,偏低的最低工資在管前主委的謬論下,一直被擋。近年來,最低工資與經濟成長的國外研究越來越清楚,不當的最低工資水準是會影響經濟,但扭轉偏低的最低工資水準則不會。其實,只要有點經濟常識,也知道這個論述與我們的直觀相符。何況,我計算過,就算800萬受雇者每人每月加薪1萬,只會影響整體企業稅後利潤12%,所以民運要求的最低工資,大部分的企業是出得起的。至於年金問題,一拖再拖,除了家裡是既得利益者,不然哪個年輕人會支持呢?
4. 居住正義:當利率一路下跌,政府在物業稅沒配套下,決定調降遺贈稅,就注定房地產大漲。殊不知,遺贈的錢根本不可能投入高風險的事業投資(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為此道歉負責),而投機獲益者卻不必繳甚麼稅。而遺贈稅損,過去7年多竟高達8千多億。
5. 世代正義:年金問題遲不解決,也無力透過合適的政策,提高年輕人的薪水與發展的機會,導致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這樣有何永續可言?再者,為什麼苗栗連年大編負債預算,政府審計監管單位遲遲不聞不問?為什麼中央政府已達舉債上限,還是不斷舉債,既沒有開源措施,又不斷提減稅法案或是接續減稅法案?
6. 風險正義:不知道是無知或故意,政府一直大力宣傳中國市場是如何的重要。其實,去年中國4百多萬觀光客對台灣GDP的貢獻頂多只有0.13%,中國進口商品佔全球GDP只有3%多(若將進口加工再出口扣除,重要性更低)。整體而言,中國是經濟自足的國家,現階段除非到中國設商業據點,否則不容易賺到甚麼錢,問題是,廠商到中國設商業據點,跟大多數台灣人民有何關係?那些私人業務跟台灣擠帶是脫離的。退一步想,就算中國市重要,也要分散風險,何況,中國的GDP不少成分是不當負債、資本支出與破壞環境造成的,那些不久將無以為繼,未來會因資本運用效率偏低及世界經濟趨緩的情況下,狂歡之舞隨時會結束。
7. 土地與環境正義:過去幾年,相關問題層出不窮,為政者若有永續的思想,解決方案不難取得平衡點,也會讓利害關係人知所進退,心甘情願地接受。
8. 決策正義:政府過去的決策很多沒有說服力,就想硬幹到底。像是就連說帖根本沒有Z>B的服貿或是亞投行,最低工資的訂定,或是最近開放外國白領來台工作等等。我不是說,不能調整改變,但總要給個客觀的證據,就像前些陣子來台演講的哈佛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著作《推力》到《剪裁歧見》提到的「如何打造一個更好的政府機制」:以最少的成本和風險,獲得最佳的效益;為達到這樣的目的,政府必須做出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而不是先有答案,再來隨便找證據或做漏洞百出的計算,不要說普通人,正常的學術研究者也不會接受。
9. 財產正義:正常人會認為,錢要賺的正當,然而國民黨以前霸佔國家的財產遲不歸還,只會推說,該還都還了,現有的是過去經營所得。這是把大家當笨蛋嗎?之前被賣掉的資產呢?為什麼那麼多黨營事業是寡占或獨佔的?那些利益真能歸黨所有?被免費使用那麼多年的資產不該全不歸還嗎?更糟的是,還拿那些錢來選舉。
10. 還有嗎?一定還有。
這次大選後,很多人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從個人的觀點,我以為,主要的關鍵點在於:「永續」兩個字。沒有堅持永續的執政者,社會就沒有正義,至終得益的只是少數人,相對地,多數人的生存受威脅或是無以為繼,在民主的機制下,執政者敗選只是剛好而已。
這不是甚麼大學問。上班的人都知道,企業經營也談永續,所以像collins的基業長青、從A到A+之類的書籍,一直大受歡迎,而企業財務報表的編制及報導準則不管怎麼變,都少不了一條:永續經營假設原則。
不從文謅謅的學術觀點,若以國家經營為討論範疇,「永續」的關注焦點至少包括:
1. 扶弱正義:強調「自私」,終究會被選民唾棄,一則沒有靠山的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或後代有一天也可能落難;再則造物者早將憐憫之心放在人類的心底。最近天寒,台北市政府免費提供遊民到旅館住宿,一些熱心公益人士提供熱餐給弱勢者食用,社會思維顯然有明顯的進步。比對之前,郝市府在應曉薇等市議員的提議下,在冬天用水柱驅趕躲在公園避寒的遊民,形成強烈對比。在民智已開下,郝市長卸任後到基隆鐵票區競選立委,落選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2. 租稅正義:台灣租稅政策一直有問題,租稅負擔率全球倒數第5名,就連韓國都比台灣高出90%,以至於政府逐漸成為殭屍,無法做該做的事。連帶地,工業區土地大漲,新興企業反無力創業,投機者卻不必繳甚麼稅。
3. 分配正義:過去幾年,偏低的最低工資在管前主委的謬論下,一直被擋。近年來,最低工資與經濟成長的國外研究越來越清楚,不當的最低工資水準是會影響經濟,但扭轉偏低的最低工資水準則不會。其實,只要有點經濟常識,也知道這個論述與我們的直觀相符。何況,我計算過,就算800萬受雇者每人每月加薪1萬,只會影響整體企業稅後利潤12%,所以民運要求的最低工資,大部分的企業是出得起的。至於年金問題,一拖再拖,除了家裡是既得利益者,不然哪個年輕人會支持呢?
4. 居住正義:當利率一路下跌,政府在物業稅沒配套下,決定調降遺贈稅,就注定房地產大漲。殊不知,遺贈的錢根本不可能投入高風險的事業投資(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為此道歉負責),而投機獲益者卻不必繳甚麼稅。而遺贈稅損,過去7年多竟高達8千多億。
5. 世代正義:年金問題遲不解決,也無力透過合適的政策,提高年輕人的薪水與發展的機會,導致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這樣有何永續可言?再者,為什麼苗栗連年大編負債預算,政府審計監管單位遲遲不聞不問?為什麼中央政府已達舉債上限,還是不斷舉債,既沒有開源措施,又不斷提減稅法案或是接續減稅法案?
6. 風險正義:不知道是無知或故意,政府一直大力宣傳中國市場是如何的重要。其實,去年中國4百多萬觀光客對台灣GDP的貢獻頂多只有0.13%,中國進口商品佔全球GDP只有3%多(若將進口加工再出口扣除,重要性更低)。整體而言,中國是經濟自足的國家,現階段除非到中國設商業據點,否則不容易賺到甚麼錢,問題是,廠商到中國設商業據點,跟大多數台灣人民有何關係?那些私人業務跟台灣擠帶是脫離的。退一步想,就算中國市重要,也要分散風險,何況,中國的GDP不少成分是不當負債、資本支出與破壞環境造成的,那些不久將無以為繼,未來會因資本運用效率偏低及世界經濟趨緩的情況下,狂歡之舞隨時會結束。
7. 土地與環境正義:過去幾年,相關問題層出不窮,為政者若有永續的思想,解決方案不難取得平衡點,也會讓利害關係人知所進退,心甘情願地接受。
8. 決策正義:政府過去的決策很多沒有說服力,就想硬幹到底。像是就連說帖根本沒有Z>B的服貿或是亞投行,最低工資的訂定,或是最近開放外國白領來台工作等等。我不是說,不能調整改變,但總要給個客觀的證據,就像前些陣子來台演講的哈佛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著作《推力》到《剪裁歧見》提到的「如何打造一個更好的政府機制」:以最少的成本和風險,獲得最佳的效益;為達到這樣的目的,政府必須做出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而不是先有答案,再來隨便找證據或做漏洞百出的計算,不要說普通人,正常的學術研究者也不會接受。
9. 財產正義:正常人會認為,錢要賺的正當,然而國民黨以前霸佔國家的財產遲不歸還,只會推說,該還都還了,現有的是過去經營所得。這是把大家當笨蛋嗎?之前被賣掉的資產呢?為什麼那麼多黨營事業是寡占或獨佔的?那些利益真能歸黨所有?被免費使用那麼多年的資產不該全不歸還嗎?更糟的是,還拿那些錢來選舉。
10. 還有嗎?一定還有。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私房養生秘訣:4式如意操
我曾協助治療一位衰老、幾乎無法走動的八十九歲老人,整天宅在家裡的他,氣色與精神形如朽木,但是經過三年循序漸進的復健、練習走路後,令人驚喜的是,他慢慢完成許多高難度復健動作,回復以往的體能。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私房養生秘訣:4式如意操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私房養生秘訣:4式如意操
27歲良好習慣,一覺醒來卻中風!/ 林思宇
27歲良好習慣,一覺醒來卻中風!/ 林思宇
27歲長相斯文、不抽煙、不喝酒的年輕男子,有天睡覺醒來,發現右手右腳不會動,家人緊急送醫,確診腦中風。寒流一下來一下又跑,週末還是好天氣出太陽,現在有轉寒,甚至進入今年最冷的幾天,醫師提醒,天氣忽冷忽熱,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年輕人也有機會,一定要做好保暖。
收治此名年輕病患的主治醫師、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病患過去沒有高血壓的記錄,也沒有不良習慣,講話也很客氣,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血管會堵塞導致中風,迄今仍找不到原因。
今年冬天有幾天熱到不行,還得穿短袖,但有幾天就得穿外套,最近天氣逐漸轉寒,連立明說,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都滿床,腦出血的病人增加兩到三成,其中以年長者居多,但還是有年輕人。
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解釋,天氣冷,血管容易收縮,造成血管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血壓高就容易腦出血;尤其是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病人,血管彈性比較不好,就更容易破裂。
只要是寒流來襲,尹居浩說,根據以往經驗,急診室腦出血病人一到兩成,曾有個研究台南與宜蘭兩個城市的溫度與腦出血是否有相關,結果顯示,宜蘭冬天腦出血發生率增加好幾倍,遠高於台南。
台灣本土資料顯示,出血性腦中風病患,八、九成與高血壓有關,缺血性中風則是七成與高血壓有關,顯示高血壓是引發腦溢血重要因素。
27歲長相斯文、不抽煙、不喝酒的年輕男子,有天睡覺醒來,發現右手右腳不會動,家人緊急送醫,確診腦中風。寒流一下來一下又跑,週末還是好天氣出太陽,現在有轉寒,甚至進入今年最冷的幾天,醫師提醒,天氣忽冷忽熱,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年輕人也有機會,一定要做好保暖。
收治此名年輕病患的主治醫師、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病患過去沒有高血壓的記錄,也沒有不良習慣,講話也很客氣,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血管會堵塞導致中風,迄今仍找不到原因。
今年冬天有幾天熱到不行,還得穿短袖,但有幾天就得穿外套,最近天氣逐漸轉寒,連立明說,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都滿床,腦出血的病人增加兩到三成,其中以年長者居多,但還是有年輕人。
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解釋,天氣冷,血管容易收縮,造成血管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血壓高就容易腦出血;尤其是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病人,血管彈性比較不好,就更容易破裂。
只要是寒流來襲,尹居浩說,根據以往經驗,急診室腦出血病人一到兩成,曾有個研究台南與宜蘭兩個城市的溫度與腦出血是否有相關,結果顯示,宜蘭冬天腦出血發生率增加好幾倍,遠高於台南。
台灣本土資料顯示,出血性腦中風病患,八、九成與高血壓有關,缺血性中風則是七成與高血壓有關,顯示高血壓是引發腦溢血重要因素。
這樣做,遠離腦中風 / 邱淑媞
這樣做,遠離腦中風 / 邱淑媞
腦中風俗稱中風,是指供應腦部的血流突然減少或中斷所產生的表現,包括血管破裂所產生的「腦溢血」(出血性腦中風)、血管阻塞所產生的「腦梗塞」(缺血性腦中風),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簡稱TIA,俗稱小中風)。血管阻塞類型所占比率高達約八成。
衛生福利部2012年統計,腦中風是國人第三大死因,僅次癌症與心臟病。一年高達1萬1061人死於腦中風。
但更令人害怕的是,中風後高達七成五的患者會留下後遺症,尤其以語言(或表達)困難以及單側肢體行動不便(或癱瘓)最為常見,是造成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對個人工作、生活與自尊都可能產生傷害。
然而,醫學上已證實許多方法可以有效預防中風,或在發生後有效減輕後遺症。因此,不論是自己或家人,都有必要認識這個疾病,加強防範。
三層防護降低中風威脅
第一層「當中風來襲」:「FAST」四步驟快速辨別,把握黃金時機,降低後遺症。
當不幸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若能於發生後三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但依據中風登錄網絡建立計畫的資料發現,僅有近三成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兩小時內到院。所以民眾一定要懂得FAST辨別腦中風四要訣,如果有:臉部表情不對稱(Face)、單手無力下垂(Arm)、口齒不清(Speech)的情形,要趕快記下發作時間(Time)儘速就醫。此外,若出現過去沒有的頭痛,也必須提高警覺。
第二層「當中風靠近」:注意TIA警訊,嚴防嚴重中風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發生嚴重腦缺血前的重要警訊之一。短暫性腦缺血症狀發作時,常常出現單眼視力模糊、感覺運動異常、單側手腳麻木或無力、單眼失明、失語、大舌頭、失讀症、演算障礙、喪失方向感、眩暈、複視、構音障礙、雙側面部麻木、步態不穩等。
由於發生的時間,通常不到半小時,且身體在24小時內就恢復正常,常被人們忽視,成為隱形殺手。研究發現,有將近10%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在七天內會發生中風,因此,民眾如果察覺自己發生小中風時,一定要立即接受檢查和診療。
第三層「遠離中風陰影」:生活保健,管好「三高二重一低一惡」。從日常生活保健做起,管好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二重(體重過重或肥胖、重鹹)、一低(缺乏運動)、一惡(吸菸)。研究顯示,台灣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中,80%有高血壓、45%有糖尿病%、23%血脂異常、40%有抽菸習慣。
腦中風俗稱中風,是指供應腦部的血流突然減少或中斷所產生的表現,包括血管破裂所產生的「腦溢血」(出血性腦中風)、血管阻塞所產生的「腦梗塞」(缺血性腦中風),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簡稱TIA,俗稱小中風)。血管阻塞類型所占比率高達約八成。
衛生福利部2012年統計,腦中風是國人第三大死因,僅次癌症與心臟病。一年高達1萬1061人死於腦中風。
但更令人害怕的是,中風後高達七成五的患者會留下後遺症,尤其以語言(或表達)困難以及單側肢體行動不便(或癱瘓)最為常見,是造成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對個人工作、生活與自尊都可能產生傷害。
然而,醫學上已證實許多方法可以有效預防中風,或在發生後有效減輕後遺症。因此,不論是自己或家人,都有必要認識這個疾病,加強防範。
三層防護降低中風威脅
第一層「當中風來襲」:「FAST」四步驟快速辨別,把握黃金時機,降低後遺症。
當不幸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若能於發生後三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但依據中風登錄網絡建立計畫的資料發現,僅有近三成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兩小時內到院。所以民眾一定要懂得FAST辨別腦中風四要訣,如果有:臉部表情不對稱(Face)、單手無力下垂(Arm)、口齒不清(Speech)的情形,要趕快記下發作時間(Time)儘速就醫。此外,若出現過去沒有的頭痛,也必須提高警覺。
第二層「當中風靠近」:注意TIA警訊,嚴防嚴重中風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發生嚴重腦缺血前的重要警訊之一。短暫性腦缺血症狀發作時,常常出現單眼視力模糊、感覺運動異常、單側手腳麻木或無力、單眼失明、失語、大舌頭、失讀症、演算障礙、喪失方向感、眩暈、複視、構音障礙、雙側面部麻木、步態不穩等。
由於發生的時間,通常不到半小時,且身體在24小時內就恢復正常,常被人們忽視,成為隱形殺手。研究發現,有將近10%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在七天內會發生中風,因此,民眾如果察覺自己發生小中風時,一定要立即接受檢查和診療。
第三層「遠離中風陰影」:生活保健,管好「三高二重一低一惡」。從日常生活保健做起,管好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二重(體重過重或肥胖、重鹹)、一低(缺乏運動)、一惡(吸菸)。研究顯示,台灣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中,80%有高血壓、45%有糖尿病%、23%血脂異常、40%有抽菸習慣。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25個雕像 數位炫麗賀卡 優美台灣 15條花海街道 台灣之春夏秋冬
全球最受歡迎的25個雕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zicn-lLv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zicn-lLvo
日本數位藝術家做的炫麗賀卡:永不止息的生命,和大家分享。
叫台灣第一名(點閱也可能第一) 優美台灣:合歡山 玉山 杜鵑 雲海 星空 銀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7tc8Vil1tA
世界上最夢幻的15條花海街道,台灣白河木棉花道榜上有名
發現美麗台灣之春夏秋冬。我們生長在其中,與美麗的寶島朝夕相處,卻可能不辨其真善美!你有多久沒有去探索感受台灣對你包容的愛?(時間長,22分鐘)
陸客對台灣GDP貢獻只有0.13%
陸客對台灣GDP貢獻只有0.13%,實在不必對陸客縮減大驚小怪。
104年陸客來台達418萬餘人次,帶來的觀光外匯收入2000億元以上。這個2000億元的數字是對的,7天行程每人約5萬。
問題是,食宿交通導遊費用預算總共只有1萬元,其他是航空(也是廉價航空)及一條龍的分潤。若以1萬元的50%為附加價值計,418萬人次計209億元,佔台灣103年觀光業對GDP貢獻7600億元的2.75%,對台灣GDP貢獻只有0.13%。
食宿交通導遊一天預算只有1500元,結果代價是甚麼呢?窮忙而已。我個人很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觀光客來台灣,或許有助於兩岸和平,但也不必做這種生意能啊,亞洲各國大力推廣觀光,但人家不是這樣拚觀光的。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141
104年陸客來台達418萬餘人次,帶來的觀光外匯收入2000億元以上。這個2000億元的數字是對的,7天行程每人約5萬。
問題是,食宿交通導遊費用預算總共只有1萬元,其他是航空(也是廉價航空)及一條龍的分潤。若以1萬元的50%為附加價值計,418萬人次計209億元,佔台灣103年觀光業對GDP貢獻7600億元的2.75%,對台灣GDP貢獻只有0.13%。
食宿交通導遊一天預算只有1500元,結果代價是甚麼呢?窮忙而已。我個人很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觀光客來台灣,或許有助於兩岸和平,但也不必做這種生意能啊,亞洲各國大力推廣觀光,但人家不是這樣拚觀光的。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141
新古典主義畫派(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義畫派(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義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的早期風行,藝術風格返回古希臘及古羅馬的文學、美術、建築或思想,它包含:追求完美、永恆與價值判斷;強調思考的秩序與清晰性,精神的尊嚴與寧靜,在美學上追求結構的單純與均衡,比例的勻稱。
這股新古典藝術風潮的上漲,乃拜美國與法國革命造成古典思維的普遍甦醒,同時當時德英法各國對於巴洛克、洛可可藝術的享樂與放縱產生反感所致,但技法過於嚴格,使得創造缺乏自創性及激情。
重要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有蒙斯,安格爾,和達維。大約1800年代,浪漫主義受新古典主義的感應而產生,但兩者平衡發展,並沒有互相取代,很多藝術家是同時受到兩者影響,而新古典藝術對19世紀的學院藝術起直接的影響。
這股新古典藝術風潮的上漲,乃拜美國與法國革命造成古典思維的普遍甦醒,同時當時德英法各國對於巴洛克、洛可可藝術的享樂與放縱產生反感所致,但技法過於嚴格,使得創造缺乏自創性及激情。
重要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有蒙斯,安格爾,和達維。大約1800年代,浪漫主義受新古典主義的感應而產生,但兩者平衡發展,並沒有互相取代,很多藝術家是同時受到兩者影響,而新古典藝術對19世紀的學院藝術起直接的影響。
選後台灣經濟將沉淪? / eaton
選後台灣經濟將沉淪? / eaton
選後,我發現還是有些人還是堅決認為,沒有FDA、貨貿、服貿、兩岸關係、核能,包括鋼鐵業、石化業在內的台灣經濟將沉淪。
我以為,有更好的競爭條件當然更好,可是相對的代價要說清楚,如此才有說服力。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明年開始的勞動力年減18萬,低端產業在台灣會越來越沒競爭力了,難道台灣的人力素質只配做低附加價值的工作,難道台灣只能靠中國?然後一直做cost down?
現在已是民智已開的時代,經貿談判已不是誰說了算,利害關係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並且發揮一定的影響力,聽聽賴中強律師怎麼說:
經民連的立場是:
(1) 沒有民主參與,就沒有經貿談判:
(2) 沒有分配正義、社會團結,就沒有貿易協定:
(3) 經民連的立場是反服貿、反貨貿,但我們願意在前述遊戲規則下,說服各界,其實台灣與中國簽訂貨貿協議、服貿協議,是不必要且有害的。
再者,我說過多次,中國市場真的沒那麼重要:
1.中國每年從世界購買2兆美元的商品和服務。但其他國家的GDP超過60兆,中國只佔3.3%。更不要講,中國經濟成長靠房地產、資源與環境消耗,以及不當的資本支出貢獻的時代已經過了,未來將面臨極大調整了。
請讀這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122-mainland-gdp/
2.台灣2014年出口3136億美元,中國佔821億美元,然而台灣訂單在中國生產為2226億美元,所以出口成份大致是三角貿易。台灣不倚賴中國市場,只倚賴中國人力,這到底誰要感謝誰?現在包括台灣在內的逐水草而居廠商,也陸續轉到東南亞了。
3.新政府要大力發展在地的中小企業,中國市場的重要度會更降低。
4.鋼鐵業因中國的惡性競爭,連主力為高級鋼的台灣中鋼也沒賺頭;石化業的毛利一直不錯,台灣人的健康也長期付出代價,就算關稅略有影響,也只是少賺點而已。
選後,我發現還是有些人還是堅決認為,沒有FDA、貨貿、服貿、兩岸關係、核能,包括鋼鐵業、石化業在內的台灣經濟將沉淪。
我以為,有更好的競爭條件當然更好,可是相對的代價要說清楚,如此才有說服力。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明年開始的勞動力年減18萬,低端產業在台灣會越來越沒競爭力了,難道台灣的人力素質只配做低附加價值的工作,難道台灣只能靠中國?然後一直做cost down?
現在已是民智已開的時代,經貿談判已不是誰說了算,利害關係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並且發揮一定的影響力,聽聽賴中強律師怎麼說:
經民連的立場是:
(1) 沒有民主參與,就沒有經貿談判:
(2) 沒有分配正義、社會團結,就沒有貿易協定:
(3) 經民連的立場是反服貿、反貨貿,但我們願意在前述遊戲規則下,說服各界,其實台灣與中國簽訂貨貿協議、服貿協議,是不必要且有害的。
再者,我說過多次,中國市場真的沒那麼重要:
1.中國每年從世界購買2兆美元的商品和服務。但其他國家的GDP超過60兆,中國只佔3.3%。更不要講,中國經濟成長靠房地產、資源與環境消耗,以及不當的資本支出貢獻的時代已經過了,未來將面臨極大調整了。
請讀這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122-mainland-gdp/
2.台灣2014年出口3136億美元,中國佔821億美元,然而台灣訂單在中國生產為2226億美元,所以出口成份大致是三角貿易。台灣不倚賴中國市場,只倚賴中國人力,這到底誰要感謝誰?現在包括台灣在內的逐水草而居廠商,也陸續轉到東南亞了。
3.新政府要大力發展在地的中小企業,中國市場的重要度會更降低。
4.鋼鐵業因中國的惡性競爭,連主力為高級鋼的台灣中鋼也沒賺頭;石化業的毛利一直不錯,台灣人的健康也長期付出代價,就算關稅略有影響,也只是少賺點而已。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舒曼觀點:何時會有香港的蔡英文
舒曼觀點:何時會有香港的蔡英文
Audrey Hepburn有一句話:「當你長大時,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一隻用來幫助別人。」(As you grow older,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 have two hands, one for helping yourself, the other for helping others.) 公民責任,就是發揮你兩隻手的力量,一隻幫助自己,一隻幫助我們的社會;一隻以身作則關心社會,一隻去喚醒其他沉睡的心靈。
當一個社會達致基本文明,所需要的便是一個除了學識、能力以外,還要有更高層次——人文素養的領導者。只有當執政者也富有這個「仁」的特質,有這個以人為本的關懷,才有能力帶領社會邁步向更高的一個層次。而學養、人文素養,是有別於所謂學識的。學識可以量化,是一種工具、一種實際的能力,是一種硬件。而學養是深潛在靈魂裡的,是滲透在舉手投足以及思想裡的,是一種軟件。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僅僅擁有學識,而無法擁有學養。
………………….
舒曼觀點:何時會有香港的蔡英文
舒曼 2016年01月22日 06:35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第十四任中華民國總統,讓香港人羨慕不已。(顏麟宇攝)
我仍然清楚記得,那天晚上,以高票當選的台灣首位女總統,在四年前,是如何用她平和且溫婉的聲線,面對著細雨裡的群眾,徐徐道出一番落選感言。
我節錄一小段,她是這樣說的:
「今天晚上,我相信大家心裏都很難過,如果你心裏真的很難過,就讓它發泄出來。你可以哭泣,但不要泄氣。你可以悲傷,但是不要放棄。因為明天起來,我們要像過去四年一樣的勇敢,心裏充滿著希望。」
這是台灣的蔡英文。這是當年聲稱只差一哩路,將近山頂,時隔四年後,爬上了高山之巔的蔡英文。她情理兼備地與台灣人民對話,她感性地告訴台灣人民,要懷抱希望;卻又理性地告訴台灣人民,我們需要有制衡的力量。我不清楚當年有多少人被她這番話所感動,但我確實是被她震撼了一下。我甚至相信,不僅僅她一路走來的支持者,那些反對者若拋開一切政治考量,可能都會為這位大氣的女性所動容。當晚的斜雨很大,但也無法磨滅她的學養、風度,以及她那份愛台灣的熱切的心。這些都告訴我,她有潛質成為一位出色的台灣領導者。
西方的馬斯洛有個人生金字塔,他說人類需求有五個層次,在滿足生理、安全、社會與尊重的需要後,便會追求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實現。社會便是由人所組成,若把道理放諸一個社會來審視,我們會發現,一個成熟的社會,像香港,像台灣,正正想要追求更高的一個層次。
由是說,要帶領一個基本成熟的社會向前進步,和開創一個社會不同。在一個社會發展初期,民智未開,當時社會所需要的是一個開荒牛,領導者需要有學識、才幹去為社會打拼。爾後,當一個社會達致基本文明,所需要的便是一個除了學識、能力以外,還要有更高層次——人文素養的領導者。只有當執政者也富有這個「仁」的特質,有這個以人為本的關懷,才有能力帶領社會邁步向更高的一個層次。而學養、人文素養,是有別於所謂學識的。學識可以量化,是一種工具、一種實際的能力,是一種硬件。而學養是深潛在靈魂裡的,是滲透在舉手投足以及思想裡的,是一種軟件。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僅僅擁有學識,而無法擁有學養。當今的香港和台灣,都迫切地需要邁向新的階段,追求更高層次的一個社會,不僅僅溫飽,還有自由以及民主。
有學識的人很多,而有學識又有學養的人很少;而既有學識又有學養,還關心社會,還有心力投身於政治的人,少乎其少。這也是,蔡英文顯得那麼難能可貴的原因。但是,為什麼台灣有蔡英文?為什麼台灣的未來領導者,(至少在目前看來)是有潛力帶領台灣走向新希望,而香港的執政者,卻屢次被揭發醜聞,甚至尚未當選已不得民心?
你以為蔡英文的出現容易嗎?
當叫香港人去投票是千呼萬喚都還不一定出來,而台灣人的自覺性是強到轉機四次、休店一天也要回鄉投票,你就該知道香港輸在哪裏。當香港的老人是坐著一輛輛來歷不明的輪椅進票站,而台灣的Uber是免費為投票的人民服務時,你就該知道香港輸在哪裡。這可能只是小部分極端的例子,但如果香港也有這樣極端的例子時,相信也離民主不遠了,因為至少,至少這片土地有一部分人擁有強大的公民意識。
可是,如果你連投選區議員的公民義務都沒盡,自我放棄投票權,那麼不要羨慕為什麼台灣有蔡英文。就算有香港的蔡英文,沒有了投票權,她會出現嗎?如果你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都漠不關心,那麼不要羨慕為什麼台灣有蔡英文,人家可是幾代人努力爭取回來的普選選出的。所以,先不要問為什麼台灣人民擁有蔡英文,而我們擁有梁振英。先不要問為什麼台灣的領導者有689萬票的民意基礎,而我們的特首僅由689票選出。先問問自己,你值不值得擁有蔡英文。
親愛的香港人,若你希望一個有學識、有學養、有能力、有熱切愛香港的心的領導者出席在我們歷史的長河裡。首先,請你務必要盡自己的公民責任。你自動自覺去投票,只是完成了自己一半的公民責任,另一半責任是,去感染其他人投下他們的一票。市場賣菜的阿姨、你樓下的保安、餐廳裡為你倒茶的侍應、家裡年幼的弟妹、年邁的老人,這些周旋在你生活的人,你有沒有在感染他們,去關心社會?
Audrey Hepburn有一句話:「當你長大時,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一隻用來幫助別人。」(As you grow older,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 have two hands, one for helping yourself, the other for helping others.) 公民責任,就是發揮你兩隻手的力量,一隻幫助自己,一隻幫助我們的社會;一隻以身作則關心社會,一隻去喚醒其他沉睡的心靈。
所以,不要問何時會有香港的蔡英文?先問問自己,你何時值得擁有蔡英文。
*作者為香港專欄作家
Audrey Hepburn有一句話:「當你長大時,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一隻用來幫助別人。」(As you grow older,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 have two hands, one for helping yourself, the other for helping others.) 公民責任,就是發揮你兩隻手的力量,一隻幫助自己,一隻幫助我們的社會;一隻以身作則關心社會,一隻去喚醒其他沉睡的心靈。
當一個社會達致基本文明,所需要的便是一個除了學識、能力以外,還要有更高層次——人文素養的領導者。只有當執政者也富有這個「仁」的特質,有這個以人為本的關懷,才有能力帶領社會邁步向更高的一個層次。而學養、人文素養,是有別於所謂學識的。學識可以量化,是一種工具、一種實際的能力,是一種硬件。而學養是深潛在靈魂裡的,是滲透在舉手投足以及思想裡的,是一種軟件。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僅僅擁有學識,而無法擁有學養。
………………….
舒曼觀點:何時會有香港的蔡英文
舒曼 2016年01月22日 06:35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第十四任中華民國總統,讓香港人羨慕不已。(顏麟宇攝)
我仍然清楚記得,那天晚上,以高票當選的台灣首位女總統,在四年前,是如何用她平和且溫婉的聲線,面對著細雨裡的群眾,徐徐道出一番落選感言。
我節錄一小段,她是這樣說的:
「今天晚上,我相信大家心裏都很難過,如果你心裏真的很難過,就讓它發泄出來。你可以哭泣,但不要泄氣。你可以悲傷,但是不要放棄。因為明天起來,我們要像過去四年一樣的勇敢,心裏充滿著希望。」
這是台灣的蔡英文。這是當年聲稱只差一哩路,將近山頂,時隔四年後,爬上了高山之巔的蔡英文。她情理兼備地與台灣人民對話,她感性地告訴台灣人民,要懷抱希望;卻又理性地告訴台灣人民,我們需要有制衡的力量。我不清楚當年有多少人被她這番話所感動,但我確實是被她震撼了一下。我甚至相信,不僅僅她一路走來的支持者,那些反對者若拋開一切政治考量,可能都會為這位大氣的女性所動容。當晚的斜雨很大,但也無法磨滅她的學養、風度,以及她那份愛台灣的熱切的心。這些都告訴我,她有潛質成為一位出色的台灣領導者。
西方的馬斯洛有個人生金字塔,他說人類需求有五個層次,在滿足生理、安全、社會與尊重的需要後,便會追求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實現。社會便是由人所組成,若把道理放諸一個社會來審視,我們會發現,一個成熟的社會,像香港,像台灣,正正想要追求更高的一個層次。
由是說,要帶領一個基本成熟的社會向前進步,和開創一個社會不同。在一個社會發展初期,民智未開,當時社會所需要的是一個開荒牛,領導者需要有學識、才幹去為社會打拼。爾後,當一個社會達致基本文明,所需要的便是一個除了學識、能力以外,還要有更高層次——人文素養的領導者。只有當執政者也富有這個「仁」的特質,有這個以人為本的關懷,才有能力帶領社會邁步向更高的一個層次。而學養、人文素養,是有別於所謂學識的。學識可以量化,是一種工具、一種實際的能力,是一種硬件。而學養是深潛在靈魂裡的,是滲透在舉手投足以及思想裡的,是一種軟件。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僅僅擁有學識,而無法擁有學養。當今的香港和台灣,都迫切地需要邁向新的階段,追求更高層次的一個社會,不僅僅溫飽,還有自由以及民主。
有學識的人很多,而有學識又有學養的人很少;而既有學識又有學養,還關心社會,還有心力投身於政治的人,少乎其少。這也是,蔡英文顯得那麼難能可貴的原因。但是,為什麼台灣有蔡英文?為什麼台灣的未來領導者,(至少在目前看來)是有潛力帶領台灣走向新希望,而香港的執政者,卻屢次被揭發醜聞,甚至尚未當選已不得民心?
你以為蔡英文的出現容易嗎?
當叫香港人去投票是千呼萬喚都還不一定出來,而台灣人的自覺性是強到轉機四次、休店一天也要回鄉投票,你就該知道香港輸在哪裏。當香港的老人是坐著一輛輛來歷不明的輪椅進票站,而台灣的Uber是免費為投票的人民服務時,你就該知道香港輸在哪裡。這可能只是小部分極端的例子,但如果香港也有這樣極端的例子時,相信也離民主不遠了,因為至少,至少這片土地有一部分人擁有強大的公民意識。
可是,如果你連投選區議員的公民義務都沒盡,自我放棄投票權,那麼不要羨慕為什麼台灣有蔡英文。就算有香港的蔡英文,沒有了投票權,她會出現嗎?如果你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都漠不關心,那麼不要羨慕為什麼台灣有蔡英文,人家可是幾代人努力爭取回來的普選選出的。所以,先不要問為什麼台灣人民擁有蔡英文,而我們擁有梁振英。先不要問為什麼台灣的領導者有689萬票的民意基礎,而我們的特首僅由689票選出。先問問自己,你值不值得擁有蔡英文。
親愛的香港人,若你希望一個有學識、有學養、有能力、有熱切愛香港的心的領導者出席在我們歷史的長河裡。首先,請你務必要盡自己的公民責任。你自動自覺去投票,只是完成了自己一半的公民責任,另一半責任是,去感染其他人投下他們的一票。市場賣菜的阿姨、你樓下的保安、餐廳裡為你倒茶的侍應、家裡年幼的弟妹、年邁的老人,這些周旋在你生活的人,你有沒有在感染他們,去關心社會?
Audrey Hepburn有一句話:「當你長大時,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一隻用來幫助別人。」(As you grow older,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 have two hands, one for helping yourself, the other for helping others.) 公民責任,就是發揮你兩隻手的力量,一隻幫助自己,一隻幫助我們的社會;一隻以身作則關心社會,一隻去喚醒其他沉睡的心靈。
所以,不要問何時會有香港的蔡英文?先問問自己,你何時值得擁有蔡英文。
*作者為香港專欄作家
我很菜,但我想做管理,這樣OK嗎?
我很菜,但我想做管理,這樣OK嗎?
今天的節目裡我們首先要來回答一位朋友的來信。來自台中的小K問到:我是一個今年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看了JB兩位大大的部落格,對管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希望將來也可以擔任類似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的角色。但我和幾位長輩聊過之後,大家都建議我還是要從技術面做起(就是當工程師)慢慢累積實力之後,才能爬到主管的位階。請問他們的建議是對的嗎?我已經知道我的興趣是管理,卻還要從沒興趣的工程師做起,實在有點彆扭,希望您能幫我解惑。
好的小K,謝謝你的來信。其實過去也有不少聽眾來信問過類似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話題不容易用YES or NO一語道盡,也就一直沒回覆。今天下午我在家裡閒著沒事,玩了一下塵封已久的CoD(Call of Duty,Xbox遊戲),當我在同一個特殊任務第六次被敵人擊斃的那一刻,我的腦袋突然靈光乍現,我發現可以用遊戲來把我心中的想法講清楚。
觀念一、管理與技術是兩種不一樣的技能
電動有非常多種形式!一般男生最愛玩的有兩個大宗,一個是FPS(第一人稱射擊),知名的大作有像是CoD、Battlefield、CS,顧名思義,玩家操控的是一個單兵,而遊戲的畫面就模擬真人的視野,必須左閃右躲並且神準地把敵人殲滅。(下圖)
另一個也很受歡迎的類別是RTS(即時戰略),像是Warcraft、C&C、AoE都屬於這一類,玩家基本上是扮演指揮官的角色,遊戲的畫面是一張鳥瞰地圖,上面有各式部隊、資源、和建築供玩家指揮調度。(下圖)
這兩種遊戲都有納入電競比賽,而且都有一些神人級的高手。但對於我們業餘玩家來說,我們都知道這兩類遊戲可說是完全不同,遊戲的規則不同,需要的技巧也不同。你可以試試看上巴哈姆特或是PTT的電玩版PO一篇「想成為RTS高手得從FPS開始練起」或者「連FPS都玩不好的人是無法進入RTS的領域」,我很好奇會有多少網友對你火力全開,瘋狂掃射。
第一人稱射擊FPS就好比技術職,而即時戰略遊戲RTS就類似管理職。優秀的工程師能寫出最精簡的程式碼,設計出又輕又強的機構,但並不代表他們能把一個軟體團隊或是硬體RD Team帶好,當然也未必能有效領導一個專案甚至一間公司。管理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正確的決策無法從技術手冊、期刊、或教科書裡找到,所需要的是對人性的了解,流程的思考,還有對市場的判斷,這些東西是需要時間和計畫性的累積。如果你想從事管理的工作,你現在就該多接觸相關的知識,把自己當成主管,思考看看怎麼做最好。每天只面對程式碼、電路圖的工作,是不會自動提升你管理能力的!
觀念二:不管哪一行,思考的越多,格局也就越大
玩FPS的高手除了移動和射擊的能力很強外,也有掌握全局的能力,知道如何配合隊友跑位,並且預測敵軍的動向。而RTS的高手對每個軍種的特長,武器的強弱、射程也必須充分了解,才不會讓辛苦建立的大軍去送死。真實的職場比遊戲更為複雜,領域的分野不是兩片不同的光碟這麼簡單,管理職與技術職中間是存在模糊地帶的。一位優秀的軟體主管或許不是超強程式設計師出身,但他會掌握專案的技術門檻,團隊的能力、以及關鍵的工作流程。通常了解這些細節的人多半有工程師背景,這就是為什麼你的長輩會建議你從工程師做起的原因。但我也得說,我遇過一些人當了20多年的工程師卻始終跳脫不開技術細節的人,所以我的結論是,「有沒有心」還是自我成長的關鍵。
照信中看來你是理工背景,第一個工作或許工程師的機會比較大。如果你真心想從事管理工作,即使你擔任工程師的職位,你注意的東西一定會和別人不一樣。別人把設計做好就下班,你可能會多進一步思考成本的問題;寫文件寫手冊對技術人員來說是沒成就感的瑣事,但你可能會進一步把這些工作當成與使用者溝通的機會。
不過我有個建議,如果你膽子夠大,其實可以考慮第一份工作就找管理職!當然以一個社會新鮮人來說,不太可能有人請你直接當主管帶團隊(真要找也不是沒有),但你可以考慮擔任主管的助理或是幕僚,直接學習溝通技巧、學習流程設計、學習專案規劃、學習閱讀報表,總之先從一個比較高的觀點來看看職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徹底了解自己想要從事管理的決心是否夠堅強!沒人規定當主管一定要從工程師做起,也沒人規定做過管理職後不能再回去當工程師,我自己就是個例子。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我退伍第一份工作就是當專案經理,也身兼總經理的幕僚,從中我確實學到很多,後來我又去別的公司擔任工程師,一兩年後又跳回管理職,並不是說你也要學我跳來跳去,我想分享的是,職場沒有一定的公式,重要的是你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然後不斷學習與充實自己,逐步把自己的格局拉高。最終,企業都得喜歡能創造價值、解決問題的人,有管理視野的工程師還是有技術知識的管理者,都會非常吃香!
附帶一提,無論是技術職還是管理職,最重要的還是找到有興趣、有熱忱的工作,不管是FPS還是RTS,玩得開心最重有成就感是最重要的!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4308
今天的節目裡我們首先要來回答一位朋友的來信。來自台中的小K問到:我是一個今年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看了JB兩位大大的部落格,對管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希望將來也可以擔任類似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的角色。但我和幾位長輩聊過之後,大家都建議我還是要從技術面做起(就是當工程師)慢慢累積實力之後,才能爬到主管的位階。請問他們的建議是對的嗎?我已經知道我的興趣是管理,卻還要從沒興趣的工程師做起,實在有點彆扭,希望您能幫我解惑。
好的小K,謝謝你的來信。其實過去也有不少聽眾來信問過類似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話題不容易用YES or NO一語道盡,也就一直沒回覆。今天下午我在家裡閒著沒事,玩了一下塵封已久的CoD(Call of Duty,Xbox遊戲),當我在同一個特殊任務第六次被敵人擊斃的那一刻,我的腦袋突然靈光乍現,我發現可以用遊戲來把我心中的想法講清楚。
觀念一、管理與技術是兩種不一樣的技能
電動有非常多種形式!一般男生最愛玩的有兩個大宗,一個是FPS(第一人稱射擊),知名的大作有像是CoD、Battlefield、CS,顧名思義,玩家操控的是一個單兵,而遊戲的畫面就模擬真人的視野,必須左閃右躲並且神準地把敵人殲滅。(下圖)
另一個也很受歡迎的類別是RTS(即時戰略),像是Warcraft、C&C、AoE都屬於這一類,玩家基本上是扮演指揮官的角色,遊戲的畫面是一張鳥瞰地圖,上面有各式部隊、資源、和建築供玩家指揮調度。(下圖)
這兩種遊戲都有納入電競比賽,而且都有一些神人級的高手。但對於我們業餘玩家來說,我們都知道這兩類遊戲可說是完全不同,遊戲的規則不同,需要的技巧也不同。你可以試試看上巴哈姆特或是PTT的電玩版PO一篇「想成為RTS高手得從FPS開始練起」或者「連FPS都玩不好的人是無法進入RTS的領域」,我很好奇會有多少網友對你火力全開,瘋狂掃射。
第一人稱射擊FPS就好比技術職,而即時戰略遊戲RTS就類似管理職。優秀的工程師能寫出最精簡的程式碼,設計出又輕又強的機構,但並不代表他們能把一個軟體團隊或是硬體RD Team帶好,當然也未必能有效領導一個專案甚至一間公司。管理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正確的決策無法從技術手冊、期刊、或教科書裡找到,所需要的是對人性的了解,流程的思考,還有對市場的判斷,這些東西是需要時間和計畫性的累積。如果你想從事管理的工作,你現在就該多接觸相關的知識,把自己當成主管,思考看看怎麼做最好。每天只面對程式碼、電路圖的工作,是不會自動提升你管理能力的!
觀念二:不管哪一行,思考的越多,格局也就越大
玩FPS的高手除了移動和射擊的能力很強外,也有掌握全局的能力,知道如何配合隊友跑位,並且預測敵軍的動向。而RTS的高手對每個軍種的特長,武器的強弱、射程也必須充分了解,才不會讓辛苦建立的大軍去送死。真實的職場比遊戲更為複雜,領域的分野不是兩片不同的光碟這麼簡單,管理職與技術職中間是存在模糊地帶的。一位優秀的軟體主管或許不是超強程式設計師出身,但他會掌握專案的技術門檻,團隊的能力、以及關鍵的工作流程。通常了解這些細節的人多半有工程師背景,這就是為什麼你的長輩會建議你從工程師做起的原因。但我也得說,我遇過一些人當了20多年的工程師卻始終跳脫不開技術細節的人,所以我的結論是,「有沒有心」還是自我成長的關鍵。
照信中看來你是理工背景,第一個工作或許工程師的機會比較大。如果你真心想從事管理工作,即使你擔任工程師的職位,你注意的東西一定會和別人不一樣。別人把設計做好就下班,你可能會多進一步思考成本的問題;寫文件寫手冊對技術人員來說是沒成就感的瑣事,但你可能會進一步把這些工作當成與使用者溝通的機會。
不過我有個建議,如果你膽子夠大,其實可以考慮第一份工作就找管理職!當然以一個社會新鮮人來說,不太可能有人請你直接當主管帶團隊(真要找也不是沒有),但你可以考慮擔任主管的助理或是幕僚,直接學習溝通技巧、學習流程設計、學習專案規劃、學習閱讀報表,總之先從一個比較高的觀點來看看職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徹底了解自己想要從事管理的決心是否夠堅強!沒人規定當主管一定要從工程師做起,也沒人規定做過管理職後不能再回去當工程師,我自己就是個例子。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我退伍第一份工作就是當專案經理,也身兼總經理的幕僚,從中我確實學到很多,後來我又去別的公司擔任工程師,一兩年後又跳回管理職,並不是說你也要學我跳來跳去,我想分享的是,職場沒有一定的公式,重要的是你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然後不斷學習與充實自己,逐步把自己的格局拉高。最終,企業都得喜歡能創造價值、解決問題的人,有管理視野的工程師還是有技術知識的管理者,都會非常吃香!
附帶一提,無論是技術職還是管理職,最重要的還是找到有興趣、有熱忱的工作,不管是FPS還是RTS,玩得開心最重有成就感是最重要的!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4308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