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看到這篇報導很沮喪 @eaton

看到這篇報導很沮喪 @eaton

這篇名為「iPhone 6s每支製造費不到150,台廠賺辛苦錢」提到,以iPhone 6s 16GB版本新機定價749美元(約新台幣2萬4,717元)計算,蘋果每賣出一支可賺513美元(約新台幣1萬6,929元),成本只占售價的三成多。(筆者按:成本包含BOM及製造費用)
http://udn.com/news/story/7240/1223816

我看到這篇報導,很沮喪,原因不是台廠賺辛苦錢,而是這篇報導的品質實在不敢恭維。這樣的分析,跟台灣出口額佔GDP比例,或是鴻海營收佔台灣GDP比例,有甚麼差別?

可以這樣分析嗎?

1. 蘋果賣出手機不用銷售、研發及管理費用嗎?蘋果這些費用佔營收比例與製造商差異很大吧!(佔營收比例39%,和碩、鴻海只有2點多)。扣掉那些費用,2014年蘋果的淨利率為29.1%,比進貨成本31.6%低些。
2. 製造商投入的資產規模或淨值跟蘋果差異很大吧!
3. 製造商每小時的產出與蘋果每小時的銷售量差異很大吧!
4. 還好沒再用製造商毛三毛四評論如何(雖然現在是毛五多一點)。

稍專業一點,總要以股東權益報酬率為標準(雖不完美):
和碩:11.5%;鴻海:16.2%;蘋果:47.0%。(註:2014年資料。蘋果是特例,美國標普500大平均只有14.3%)

當然我不是說,台廠很棒(在國外生產怎麼棒,以台灣租稅負擔率水準,跟多數人關係不大),大量製造也不是台灣未來的路,何況還是海外。建議記者,研究杜邦方程式後才寫稿吧!不然我看到連社會學學者都引用湊鬧,實在令人難過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