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台灣現代護理教育的創立者-陳翠玉/eaton

想到"寫一本書,發動南北戰爭"的哈里葉,不由得想到台灣的陳翠玉,兩者一樣勇敢,兩者同為女性,都是虔誠基督徒,都為苦難奮鬥,都冒著生命危險做所當做之事,都為後人留下典範。
................
台灣現代護理教育的創立者-陳翠玉/eaton

陳翠玉(1917-1988)出身於彰化的基督教家庭。從彰化高女畢業後,到東京聖路加女子學校就讀,專攻公衛護理和助產士。1941年陳翠玉畢業,因學業表現優異,長得漂亮,英文流利,東京舉辦的國際護士節大會都找她當主持人,所以被日本官方與醫界用高薪與優渥職位挽留。

陳翠玉堅持回到故鄉。她任職於台北保健館護理部主任,創辦公衛護士養成所,並籌備系統性的教育計畫。大戰結束後,參與聯合國在台的戰後重建工作。

1946年中國接管台灣,爆發霍亂與天花,其實那些傳染病早於1921年從台灣絕跡(從中國疫區帶來),陳翠玉動員青年團救護隊,成立普及全台的衛生所,宣導衛生觀念,但還是死了四千多個人。

1947年二二八,陳翠玉收留一批被民眾追打的國民黨官員,其中一位民政廳官員在得救後,竟然堅持要把她列入槍斃黑名單。幸好國內外友人營救,得到世衛組織的獎學金,被架著出國到加拿大,後來在多倫多大學攻讀護理教育學士,然後到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護理行政碩士。

陳翠玉學成後還是選擇台灣。在台大校長傅斯年的支持下,創辦台大護校,擔任創校校長。她革新醫院的護理制度,同時將日本時期貶低女性護士的父權觀念革除,首次招生就創下男女兼收的先例,以提升護士的地位。

陳翠玉擔任校長時,拒絕聘用未獲講師資格的國民黨籍教師,而且嚴禁教官以黨務干預校務,1953年被冠上貪污、反黨、叛國、運用國際路線等罪名,遭軟禁達三年。事後法院還她清白,心灰意冷的她辭去職務,並接受世衛組織的聘書,前往派駐中南美洲。台大護校的校務停止招生,終至廢校。

陳翠玉定居波多黎各,看到當地人爭取獨立受挫而深表同情,因此決定投入台灣獨立運動。她在1985年徵得《被出賣的台灣》的作者喬治柯爾的允許,代筆寫作《面臨危機的台灣》(The Taiwan Confrontation Crisis)。1986年,她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發起成立第一個台灣海外婦運組織,叫做「穩得」(WMDIT:Women Movement for Democracy in Taiwan),推動「民主從家庭開始」的理念,鼓勵婦女尊重子女並參與公共事務,因此被政府列入海外黑名單。

1988年,為了參加在台灣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陳翠玉企圖返鄉。陳翠玉走遍美加等國都因國民黨阻擋而拿不到簽證,抱病繞了半個地球後,輾轉在新加坡獲得返台簽證。因為長途奔波,疲勞過度引發舊疾復發,抵台後直接急診送醫,8月20日病逝於台大醫院。

治喪委員會在告別禮拜之後,決定讓送葬隊伍遊行到總統府,以示最大抗議。「台灣是我的故鄉,我們要回去,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將以我的生命爭取這個權利。」陳翠玉在離世之前,留下了這句話。(整理Mock mayson文)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46197289.A.1DC.html

年金改革的最高指導原則/eaton

這是我最近公開發表的文章。

希望能為爭論不休的年金改革,提出一個簡單、公平的最高指導原則。
這個原則緣自於資產評價的公平價值概念,也能指出不正義的改革方案,從而讓大家心服口服,使爭議早早落幕。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766
..................................

年金改革的最高指導原則

年金問題大家已耳熟能詳。主計總處統計,2014年底各級政府潛藏負債18.0兆元,較前年底增加9095億元,四年增加5.0兆元,加上中央政府債務5兆4714億元,到現在合計數應超過25兆,該金額佔GDP約160%,跟希臘的170%相近。可怕的是,潛藏負債是現值,未來會一暝大一吋,而中央總稅收一年不到2兆元。

● 朝野的改革想法沒有明顯共識

政府財政惡化,目前的年金設計就是老鼠會,也就是經濟學上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更好笑的是,人人被強迫參加。破產後,排在後面的老鼠(年輕人)退休時根本拿不到錢。制度繼續下去,政府預算扣除必要社福、公務人員薪資及退撫金後所剩無幾,殭屍政府將難以照顧弱勢,社會將因此動盪不安。

對此,執政黨的立場曖昧不明,以拖待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表示「高薪退撫的人必須縮減金額,不是要你退休月領10多萬元吃香喝辣,退撫金能安穩過日就好,針對4大基金的改革刻不容緩」。〔1〕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提出四點處理原則:採取漸進式的調整、簡化目前過於複雜分歧的制度、適當延後年金請領年齡、及逐步合理化年金的所得替代率;此外,各職業別、各年齡層國民應參與討論,形塑共同承擔的團結氣氛,並應找出團結社會的改革手段,克服政治人物的選票私心與畏難怕苦的心態。〔2〕

● 共同解決年金問題的方向是對的

筆者相當肯定宋主席及蔡主席的看法,特別是「各年齡層國民應參與討論,找出團結手段」。筆者兩年多前曾為文「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呼籲馬總統召開國是會議解決年金問題。

該文提到,馬總統為「曼德拉的故事-打不倒的勇者」一書的中文版序寫下一段話:「一個黑人總統穿著白人球隊的球衣一起為國家代表隊加油,在那個比賽上已經不分黑白與種族─這段歷史讓每一位看的人都會掉下眼淚,彰顯了一個族群融合的偉大過程。我提這個歷史也介紹這本書,希望大家都能學會釋出善意、跨越鴻溝。」〔3〕

很遺憾,筆者不知道,馬總統光說不練的苦衷是甚麼?

● 年金改革的最高指導原則

然而,共同討論的審議式民主不是沒有問題。由於過去保險費率嚴重不足,除非年金給付壓得很低,才不會破產,但要壓得很低,現實上不太可能,所以這場討論是場零和遊戲,參與者還包括未出生者。就算提議者必須説明道理,並提出足夠與適當的理由,但為維護自身利益,爭論不休在所難免。特別是,蔡主席提到「漸進、適當、逐步」原則,更為既得利益者創造利益保護空間,如此真的能扭轉「世代剝削」為「世代互助」的局面嗎?

因此,「找出團結社會的改革手段」是共同討論能否成功的關鍵,不然實務上難以取得共識。基於此,筆者提出一個年金改革的最高指導原則:

「以預期全體國民餘命的中位數為準,作為年金破產年限標準;意即若預期餘命的中位數為38年,年金的破產年限標準不能低於未來第38年。」〔4〕

理由是,全體國民餘命的中位數考量到所有國民的權益,就連來不及參與討論的未成年人也包括在內,而且每個人被關照的程度相同(取中位數代表一人一票),加上今年起國民平均壽命已經變動不大,「全體國民餘命的中位數」具有高度的可靠度及公平性。在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下,所有偏離「破產年限標準」的改革方案都應被拒絕討論,如此可避免無謂的爭論,改革方案也容易形成社會共識。

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也可以發現不正義。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在他的名著The Idea of Justice提到,人類雖然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5〕這場遊戲存在著破產年限,所以潛在的參與者其實包括未出生者,因此「全體國民餘命的中位數」已是最低的道德標準,如此正可以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改革方案。

● 確保原則有效的配套措施

為了保障最高指導原則生效,還需要有幾項配套措施:

第一,每個年金都一體適用相同的破產年限標準,因為任一類年金破產,最終都要全民買單。

第二,政府對退休基金的提撥金額不得再提高,保證填補基金的財務缺口都不行,否則原則必然失效。軍保2019年提前破產,得適當填補財務缺口,使得破產年限與公教保險相同。

第三,為避免破產年限標準的計算被上下其手,所有的精算假設必須保守合理,並應公開接受公評,特別是人口統計、通膨率、基金收益率及折現率不容灌水。

第四,為了持續維持破產年限標準的有效性,未來立法時,應規定每隔一定年度(例如五年)重新計算一次,以保障尚未出生者的權益。

第五,透過專業人士組成委員會,依一定標準規範,圈選出適合比較的國家,然後採中位數或平均數的方式,擬制年金給付的各項規定,甚至可考量國情,酌予必要的專業調整,以供各界討論參考。

筆者曾多次為文呼籲,台灣的法規沒有比先進國家先進,證所稅、營所稅、綜所稅、營業稅、遺贈稅、房屋持有稅等何嘗不能如此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改革阻力,而且透過定期公開檢討,也可以維護相關法規的有效性。

有了最高指導原則與配套,未來討論時,只要有方案被提出,大家的口頭禪可以是:「安捏幾年破產?」(台語),如此這個久懸未決的問題,才有機會很快落幕,而且大家心服口服。

(作者為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公義)

〔1〕宋楚瑜:再不改5年內希臘化,蘋果時報,2015年09月11日。
〔2〕年金改革4原則,蔡英文:選舉不會加碼年金,風傳媒,2015年10月1日。
〔3〕陳振東(童振東),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想想論壇,2012年12月1日。
〔4〕筆者依2013年台灣各年齡層人口統計,推算中位數為38年。
〔5〕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政系副教授,糾正不正義的事物,《明報專訊》,2015年8月。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正常生活/呂秋遠

正常生活/呂秋遠

我每次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只知道享樂」做為文章批判的起手式,我就覺得非常詭異。這種論調通常會搭配「狼性的中國人」與「不熄燈的圖書館」做為對襯,結語就是,「臺灣的年輕人就像溫水煮青蛙」,「臺灣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臺灣的優勢不是逐漸消失,是逐漸多元化。連這點都不懂,寫什麼評論?不然,瑞典、挪威與丹麥等北歐國民是狼,還是青蛙?

我們事務所有位助理,她平常奉行九點上班、六點下班,假日絕不加班,上班時間態度認真,但下班也絕不留戀。她喜歡爬山與運動,在某些人的標準裡,這肯定不是狼,而是頭狗。但是,在我眼裡,她才是正常人,因為工作本來就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如果把工作當作全部的人生,這人大概人生非常不美滿。沒有地方可以去的時候,工作就是最好的避難所,不是這樣嗎?

我們從小就為了百分之一的讀書人,犧牲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愛唸書的孩子;長大以後,我們為了百分之一的首富,鼓勵這些孩子繼續為錢而努力。我就搞不懂,像狼究竟有什麼好處?貪婪、兇悍,聰明,主動出擊,不擊敗對手誓不罷休的狠勁?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圖書館唸書,是要變身為風中蟾蜍膩?我們鼓勵成就,而且成就僅限定在「智育成績」、「賺錢至上」,成績考爛、沒有錢就什麼也不是,究竟是要逼死誰?

當某些人在批判這些人過爽爽的時候,其實不過就是在嫉妒,嫉妒他們可以放下一切、可以說走就走、可以想放假,但是我們被困在這個辦公室裡,無奈的看別人賞楓葉的照片,然後覺得他們憑什麼,一定是不上進不認真,每天只想著玩。再把少數幾個要錢不要命不要家庭的高層個案找出來安慰自己,人家這麼認真才會成功,我們還不夠努力,看不到人家的車尾燈。

不是的,生命本來就會自動找到出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勵這些晚輩們,早點發現自己的出路,然後平衡的過好生活。這世界上的錢是賺不盡花不完的,但花盡心思與力氣,鞭策自己往人多的方向走、往錢多的路徑去,最後真的能得到快樂嗎?

當我看到「把對手逼到絕境」、「願意付出代價去爭取任何機會」、「每天往死裡做」、「不讓競爭者有喘息的餘地」這些所謂的狼性,我就會覺得毛骨悚然。我們不需要把自己逼成鬼,因為那時候,活著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請把所謂的職場名言丟到一邊去,每個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七、八十年的歲月而已,這些人說那些話,不過只是嫉妒你可以自由選擇工作以外的人生,他們耗盡了心力擊垮對手,成就自己,然後看著累積下來的財富,被子孫,而不是自己,揮霍殆盡。

現在是星期五晚上八點了,窗外無車無人,你還在辦公室?不要吧,老闆可是賠不起你的人生,趕快去作自己想做的事,陪陪家人都好,除非你無處可去啊!

快樂是怎麼來的/eaton

快樂是怎麼來的/eaton

哈佛大學教授吉爾伯特認為,快樂有三種:

1.情緒性快樂:是主觀情緒的感覺,由外界的東西引起。例如:被電影感動,看到大峽谷很興奮,喝牛奶覺得很滿足。

2.道德性快樂:是一種哲學上的態度。例如:過有意義的生活,會覺得滿足。

3.判斷性快樂:這裡的快樂後面跟著about或for或that。例如:孩子因馬上要去公園而感到快樂;替朋友高興,因為剛得到一隻小狗。

快樂是怎麼來的?美國史上最長的實驗(75年)發現快樂的祕密。研究主持者維倫特說:75年來不變的發現是,朋友和家庭可以預測快樂,而成功的友誼使生命圓滿,是最能預測快樂的變項;當人到中年,友誼變成唯一的預測指標。(悲?家庭退位)

研究者海特說:「人類在某些地方像蜜蜂,住在非常社會化的團體裡,假如離開蜂巢,前途就堪憂了。」後來更多研究確定,除滿意的人際關係外,持續的利他行為(助人)可以預測快樂。(整理約翰‧麥迪納文)

(參約翰‧麥迪納: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9-114517?page=3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珍惜當下/黑幼龍

珍惜當下/黑幼龍

多年前我跟同學談話,那時他太太去世不久。他說,整理太太的東西時,發現一條雅緻的名牌絲巾,高昂的價格標籤還掛在上面,那是去旅遊時,在名牌店買的。他太太捨不得用,想等特別的日子才用。

講到這裡,他停住了。好一會兒後他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特別日子。

我曾將這段談話與一位女士分享,後來她告訴我,不再把美麗的磁具放在酒櫃裡了。以前她以為要到特別日子才用,後來發現那一天從未到來。

每當我想起這幾句話,常把雜事放下,找本小說,打開音響,躺在沙發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時間;我會從落地窗欣賞淡水河,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塵;我會拉著太太到外面吃飯,不管菜飯怎麼處理。

我們常想跟朋友聚聚,但總說找機會;常想擁抱長大的小孩,但總等時機;常想寫信給另一半,表達情意,甚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總告訴自己不急。

其實每天都是可貴,明天如何,沒有人知道。懂得數算自己的日子,才能得到智慧的心。(eaton摘要)

2015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eaton整理

2015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eaton整理

 

2015年池上藝術節將邀請優人神鼓演繹「時間之外」。優人神鼓在全球巡演,池上為唯一的戶外演出。表演結合武術、擊鼓、舞蹈等元素,打破傳統擊鼓形式,呈現時間、聲響與寂靜之美。

 

優人藝術總監劉若瑀說,2012年第一次在秋收稻浪進行演出時,才發覺在大自然的稻田表演有多麼好看。大自然裡的雲海、稻浪正是優人崇尚的原始美,回到原點是最美的,不像在劇場裡需要鏡面地板與投影。

 

有人問,為了表演,割掉的稻米怎麼辦?答案是:那塊地提早播種,所以早收。 20151031日、111日在稻浪裡演出「時間之外」,在102931日舉行「稻浪雲腳」。請到台灣好基金會網站查詢。

 

2012.11.03池上秋收優人神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MUJCoTkQ4

台東池上。雲門「稻禾」/eaton

台東池上。雲門「稻禾」/eaton

 

2013年雲門舞集40週年,林懷民以「稻禾」舞作,向孕育舞團的台灣土地與人民致敬,靈感來自皇帝米的故鄉-台東池上。

 

林懷民帶著舞者跟池上農友一起收割,為新作暖身;舞者在一望無邊的稻浪中起舞,觀眾的掌聲響徹原野。雲門演出時下著雨,山巒間出現雲瀑,觀眾可看到無可比擬的天地之間壯觀舞台。

 

雲門「稻禾」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X3Bxg2mg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HnOE9XMErY&feature=youtu.be

台東池上。雲瀑。大坡池/蔣勳

台東池上。雲瀑/蔣勳

 

海岸山脈的雲跟隨太平洋的風,翻山越嶺,翻過山頭,好像累了,突然像瀑布一樣,往下傾瀉流竄,洶湧澎湃,形成壯觀的雲瀑。池上的雲可以在一天裡有各種不同的變化,雲瀑只是其中一種(1)

 

有時候雲拉得很長(2),慵懶閒適,貼到山腳地面,緩緩盪漾,有人說是卑南溪的水氣充足,水氣滋潤稻禾,也讓這裡的稻田得天獨厚。

 

池上伯朗大道空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e2aka--VI



------------

台東池上。大坡池/蔣勳 大坡池夾在東邊海岸山脈和西邊中央山脈之間,東邊秀麗尖峭,西邊雄壯,日出時東邊的光照亮中央山脈,日落時分,晚霞的光就映照著海岸山脈。 池上晨昏的光變化萬千。夏天的時候大坡池裡滿滿都是荷花,繁華繽紛,入秋以後,荷花疏疏落落,殘荷枯葉間會有成群野鴨、鷺鷥飛起。 到了冬末春初,大坡池幾乎清空了,水光就倒映著山巒和天空。初春的清晨,大約五點鐘,太陽還沒有從海岸山脈升起,大霧迷濛,我看到明淨空靈的大坡池(圖1)。 春天的大坡池,記得是四月,池上剛剛插了秧的水田,一片一片明如鏡面。細細的一行一行的秧苗,疏疏落落,水田淺水裡反映著天光雲影,迷濛氤氳,像潮濕還沒有乾透的一張水墨(圖2)。

大坡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syOu5ONd8


--------------

大坡池 大坡池位於池上東側,緊鄰海岸山脈,是斷層活動形成的斷層池,水源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末端的伏流。池水向北側低地流出,成為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 文獻記載日治時期面積55公頃,魚蝦豐富,遍生荷花菱角。因大坡大排水溝設施完成,加上天然淤塞與其他人為因素,池面縮減。在縣政府整治下,大坡池水域20公頃,週邊濕地20公頃。 大坡池為內陸淡水草澤地,環境良好,生態豐富,設有環湖步道與自行車道。







台東池上。稻穗藝術節/蔣勳

台東池上。稻穗藝術節/蔣勳

 

我在2014年終於決定駐村兩年。台灣好基金會的執行長徐璐在池上辦一系列活動,像「春耕」「秋收」,她希望台灣人,特別是都會裡的人,可以認識池上這麼美麗的農村(1)

 

2009年,鋼琴家在一大片翠綠的稻田中央演奏(2),看到照片就覺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美的稻田風景。那張照片後來在國際媒體上被大篇幅介紹,池上的農田之美,不只是島嶼應該認識,也是全世界重新省思土地意義的起點吧。

 

20092014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歷年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EhQ2GJ2wI

 

陳冠宇 池上秋收音樂分享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eFivbyGwc 20121103

 

池上秋收優人神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MUJCoTkQ4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鼓掌喝采,為朱敬一院士勇於檢舉

鼓掌喝采,為朱敬一院士勇於檢舉

這些國家大官,面對自己一手炮製的慘劇,居然也能不吭聲、不道歉、不插手。單獨主張降遺贈稅的,是蕭萬長、劉兆玄;單獨主張降營所稅的,是吳敦義;單獨弄出一個詭異的證所稅第一版的,是陳冲。主導通過這些爛法律的總統、核心立法委員,現在大都沒有換人。他們聯手把台灣的稅制一步步推向懸崖。這些政客,台灣人民絕對不要忘記他們。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9205-128114?page=1

------------------------

主張降稅者 非賊即孬/朱敬一

一部法律在普遍實施前,就一修復修又修再修,把稅制一步步推向懸崖;大家終於知道:被這些官員、立委與利益團體騙了。原來,他們所說的公平正義、租稅改革,都是騙肖吔!

九月立法院開議第一件事,就是要「再度」修《證所稅法》。我說「再度」,是因為這個法過去三年已經修了四次。每一次修法,主事者都像是得到天命灌頂一般,臉上充滿公平正義的神氣,在立法研議時又一副道貌岸然地字斟句酌。看他們那嘴臉,台灣人民真是會產生「國家有救」的錯覺。但是,當一部法律在正式普遍實施前,就一修復修又修再修,大家終於知道:喔,被這些官員與利益團體騙了。原來,他們所說的公平正義、租稅改革,都是騙肖吔。這些騙人的傢伙,用一個字形容,就是「賊」。

在歷年來台灣租稅制度敗壞的過程中,除了前述「賊」人,還有另一掛值得批評的人,也用一個字形容,就是「孬」。所謂孬,就是在討論台灣租稅問題時:一則不敢指出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全球倒數第五,只比阿拉伯產油國高,也是歐美國家的一半不到。二則不敢把租稅制度整體來看,只敢就單一稅和其他國家比,例如談營所稅就和香港比,談IPO(首次公開發行)課稅就和美國比,談遺贈稅就和開曼群島比,談土增稅就迴避地價房屋稅。談個別稅,都是裝作不知其他稅,只有一個「孬」字可以形容。

歷年來台灣每一次降稅,都是這一群或賊或孬者胡整出來的。就拿這次證所稅四修來說吧,如果認為IPO課稅要廢、如果像洪秀柱陣營所言要再降證交稅、如果認為個人綜所稅邊際稅率高到大家都要做假外資、如果認為法律尚未上路就要「三年四修」、如果認為遺贈稅該降、營所稅該降、豪宅稅該降,那麼至少至少,勇敢地講出來台灣究竟要調「升」哪一種稅率?台灣究竟要怎樣才能提升租稅負擔率?台灣如何才能擺脫財政赤字?台灣的公共投資經費要怎樣才會增加?這些論述,一個字都不敢講,只敢順應著那些利益團體調降單一稅率的呼聲,不是孬是什麼?

台灣政壇還有一類壞人,就是當初在自己手上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如今拖了三、四年解決不了,從所謂「先求有、再求好」的宣示,變成「先上車、再棄養」的災難。

這些國家大官,面對自己一手炮製的慘劇,居然也能不吭聲、不道歉、不插手。單獨主張降遺贈稅的,是蕭萬長、劉兆玄;單獨主張降營所稅的,是吳敦義;單獨弄出一個詭異的證所稅第一版的,是陳冲。當然啦,主導通過這些爛法律的總統、核心立法委員,現在大都沒有換人。他們聯手把台灣的稅制一步步推向懸崖,面對立法院即將「四修」的證所稅,他們居然還能臉不紅氣不喘地四處露臉,那就呈現出台灣政客的本色了。這些政客,台灣人民絕對不要忘記他們。

書籍介紹:《哲學家的武林大會》(又名哲客俠情) / 王道維

書籍介紹:《哲學家的武林大會》(又名哲客俠情) / 王道維

世界上大概再也找不到第二本書,能像《哲客俠情》一樣,用武俠小說的筆法探討中西宗教哲學。

作者梁燕城先生1951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中國多個重點大學的講座教授。梁先生在十五歲時便開始研讀佛學的著作,探求人生真理。其後在學生時代即以修行打坐,披袈裟讀印度教的《吠陀經》等言行聞名全校。

由於其曾深入儒釋道三教經典學習並親自修行體驗,再加上哲學系裡西方哲學的訓練,而使得他成為近代華人社會裡極少數能同時使用東西方高層精神文化的語言作交流會通的學者。

《哲客俠情》是仿照西方基督教經典名著《天路歷程》的寓言記事體來撰寫,以兩位主角在哲學武林間的闖蕩切磋為主軸。其中一位名為「慎信」,是一個使用理性但也相信有造化之主的武林高手;另一位名為「懷疑」,是一個最會使用各種理論叫人懷疑上帝存在的反派角色。

故事的主要過程都是描述他們在遇到古今中外各樣學說派別時的唇槍舌戰,即此書中的比武過招。出現的角色包括西方神學大將「阿奎納」、理性主義哲學大師「萊布尼茲」、懷疑論哲學家「休模」、有神論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強調上帝已死的超人哲學家「尼采」、辯證唯物論的「馬克思」、與代表中國哲學的「莊子」、禪僧、儒者、仲尼弟子、釋迦弟子等。(作者大概對儒釋道情有獨鍾,未安排孔子、老子與佛陀出場。)再加上極富創意的「獨斷」先生、「絕望魔女」、「風花女」、「反省女」、「理情女」、「假科學」先生等,一場追求真理的武林大會就在一連串驚奇的場景與深刻的對話中展開。過程高潮曲折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極盡思辨轉折之能事。

正如作者自己在後記中所述,哲學對話本身是很難定輸贏的,因為各種理論的觀點與角度並不相同。所以這本書裡的輸贏勝敗只能大略表現作者個人的體會,絕不宜過分擴大解釋為哲學上無異議的定論。
------------
書名:哲客俠情(又名:哲學家的武林大會)
作者:梁燕城
出版社:宇宙光
適合讀者:對哲學、思考、人生意義追尋有心的人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407

商人無祖國的最佳例證/eaton

商人無祖國的最佳例證/eaton

我之前提過,日月光收購矽品的價格為45元,溢價0.29%,是有問題的(註)。

然而,指責別人低價收購的矽品,為保住經營權,以2.34股換鴻海1股,換算1股才賣39.5元,讓「黑」衣天使鴻海取得21.24%的股權。

不正義終究失敗,天時人和都不利於矽品。碰到股市大跌,原本小氣的日月光,變成大氣(天不時);矽品大股東持股不到10%,把別人踩在腳下,當然無法取得股東對鴻海換股案的支持(人不和)。

現在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想引進中國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投資。這種永遠只想到自己的心態會成功嗎?只要政府同意,中國出手大方(反正本益比不高),眼睛只看到錢的本國股東還是會支持的,這些都是商人無祖國的最佳例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8000036-260202

註:從日月光收購矽品,看人生這場戲

1. 霸氣就不能小氣:收購喊得大聲,是很霸氣,但溢價僅0.29%,不只小氣,也不符市場經驗。既然要精打細算,總給個願景,不然人家為何要嫁給你?
2. 很沒有誠意:最近股價動盪,股價可能不是公平價格,怎會選擇兵荒馬亂之際,跟人家提親呢?若認為時機適合,總給個證明吧!再者,人家又不是經營不善,不事先跟人家照會,採敵意併購,為何要嫁給你?
3. 不殷勤:就算到市場買股,也得寫評估報告,收購案竟然從頭到尾,沒有看到整併的效益評估與潛在問題處理,如此懶惰不殷勤,如何取得支持?
4. 不光明磊落:日月光聲稱純屬財務性投資,並無介入經營公司計畫。任誰都知道,這戲演得太假了,誰會不知道是為整併鋪路。既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光明磊落?
5. 聰明反被聰明誤:自認聰明者,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但世事難料,沒有誠意溝通的結果是,百密至少一疏。先稱收購目的在於尋求建立合作基礎及機會,卻不小心露餡「半導體產業加速整併趨勢日益明顯」,前後矛盾,反而落人口實。

台灣天籟在這裡!/eaton

台灣天籟在這裡!

南投深山的迷你小學,為孩子們音樂夢首度舉辦售票演出,然而開賣兩周,卻僅售出不到一成。

老師在網路上PO文求助,期待能讓更多人聽見孩子的聲音,「山上的孩子們努力要將他們的音樂分享給大家。」

新聞: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586188.htm

奧萬大表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Dyt5_3TQk#t=58

----------------------

更新:【深山小學樂團售票演出 僅賣不到一成】

昨日深夜,陳老師說:票賣完了。

陳老師:感謝大家支持,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全數賣完。南部的朋友們,11/28下午3:30我們會在高雄大遠百外的廣場演出,歡迎大家前來幫孩子們加油喔!真的很感動大家對我們的支持,孩子們知道票賣完了,都非常開心,我們會持續努力,謝謝大家。

【介紹】來自奧萬大,全校僅60名原住民小朋友的親愛國小獲得2014全國大賽中區特優第一名。資源不多,學習之路艱辛,成績揭曉那一刻,老師家長與孩子們都感動得哭了。

全國大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xl1LFJ6uM#t=543
演出場次:
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586188.htm?from=fb_et_news

《三國演義》/漢‧諸葛亮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白話:人生是一場長長的夢,有誰能先從夢中醒來呢?而我,清楚知道人生的心願。此刻,在春天的草堂裡飽睡一覺,醒來之後,窗外的日光正緩緩流轉,照耀在我的身上。

感想: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心願,加上心無掛慮,所以可以睡得飽飽的,醒來享受舒緩的日光浴,真是幸福愉快啊。或許如此從容自在,諸葛亮才能冷靜睿智分析大勢、規劃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大夢吧。(eaton)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能從阿扁二次金改案能學到甚麼?/eaton

能從阿扁二次金改案能學到甚麼?/eaton

2012年大選誣蔡英文涉宇昌案,劉憶如判賠200萬的新聞一直出來。

我也來談談今年9月4日的新聞:特偵組從瑞士收到阿扁二次金改元大併復華案的不法所得,共美金642萬9018元(約新台幣2億894萬3085元)。

我舉這條新聞,不是要談政治,也不是要論述本案「法定職權說」或「實質影響力說」是否恰當,我只是想談,能從阿扁二次金改案學到甚麼?最後談點法官的自由心證,以表達我個人對法官的懷疑與失望。

首先,我簡單說明一下發生甚麼事?

金融業過度競爭與人謀不臧,陳水扁總統上任後,發生金融危機,打掉1兆的壞帳,百年公司彰銀的淨值竟變為負數。2004年10月,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宣布進行第二次金融改革,改革方向之一是鼓勵金融業整併,以利進入國際市場競爭。

當時元大證券沒有成立金控,因此想合併復華金控(國民黨黨產)。於是每天從市場買進復華金控股票,從每股10元,最高買到28元(?)。國民黨可能怕黨產被清算而急於脫手,不加碼買進(只有員工認股的零星子彈,我就是其中之一),眼睜睜看著被買走,不過說不定也樂於賣到好價錢。

2004年11月,總統府馬永成聯繫財政部長林全,表示元大馬家已經取得復華金控超過四分之一股權,超過國民黨,希望爭取公股支持進入董事會,請林全和馬志玲見面討論,林全即安排在財政部見面。

為了合併順利,元大馬維辰證述,二億元送給吳淑珍是為「買一個心安,因為元大馬家被外界認為是深藍的大金主,我希望能夠拉近跟執政黨的關係」。中間人杜麗萍也表示,這筆錢只是表達支持的政治獻金。

陳水扁究竟是否介入合併?從元大馬家的角度是沒有幫助。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財政部長及公股都沒有支持合併案,甚且反對元大所提換股比例。合併期間,林全找第三方顧問公司提出換股的參考比例,但不被元大接受。陳水扁曾指示馬永成,找林全和馬維辰至總統府協商,告知元大應尊重林全的做法。後來內閣總辭,呂桔誠接任財政部長後的歷次董事會,公股代表對元大提出的換股比例都投反對票。
.
好的,故事講完了,我們可以學到甚麼?我的看法是:

1. 凡事公開為上策,為避免瓜田李下,同時間不要做有可能被牽扯因果關係的事,否則會掉入因果關係的陷阱。只要法官自由心證說是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是真的,當事人說的永不算數。
2. 學學林全找合格的第三方公證人(鑑價公司)背書,證據顯示換股比例不對,就一路堅持反對。
3. 以扁嫂為戒。不要放任親人牽扯公共事務,否則出事了,根本無法切割。
4. 不要以為深藍的大金主很多,別人的政治獻金超過限制沒問題,就可以如法泡製。別人闖紅燈沒被抓到,不代表你闖紅燈就沒事。
5. 不要相信官股。他們防弊優先,不會想主動興利,免得惹禍上身。所以做甚麼事,只能依法行事,不要假設官方會積極支持。
6. 永遠相信,錢是很敏感的東西。政治獻金有金額限制,就算有崇高的理想,還是不能放入自己口袋。不過,可以請對方捐助自己認同的團體。
7. 光明正大辦事。元大既然已是大股東,就可光明正大開董事會取得經營權,財大氣粗當闊少,反而惹事生非。主管機關要卡,也要有正當理由,不然也是違法,這是官方最怕的事。馬英九上任後,元大還不是不久就順利併入復華金。
8. 台新金不能併彰銀,跟元大案有關,是躺著也會中槍。


接著,我表達對於法官的自由心證看法。從社科領域的角度,自由心證是推論而來,沒有經過驗證,通常可靠度不高(所以很多學者呼籲法官要謙卑):

第一,因果關係難以確認。除非法官掌握直接證據或進行重覆實驗,否則無法確認同時間存在的事件是否有因果關係,當事人否定時更是如此。因此,我可以大膽懷疑,法官如何能證明對價的因果關係?

第二,自由心證還是推測。實務上因果關係難以確認,法官就以自由心證斷定,但是自由心證只要求具備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內容效度是指,基於最合理的假設,蒐集到最多相關而且正確的事實,並運用最嚴謹與全面的邏輯推演產生結論,並經探索性因素分析或專家證實,結論就具備內容效度。

問題是,若不進行長期觀察或實驗檢驗,社科領域的內容效度不高。因為「最嚴謹」、「全面」、「證實」、「假設(包括詞)真偽」實務上都很難做到。本案不可能有時間做長期觀察或檢驗,以驗證內容效度。看看股票或技術專家的預測,講講頭頭是道,但後來呢?

我舉個自由心證的例子。黑道大哥叫小弟A殺人,小弟A拒絕,大哥只好叫小弟B去。最後,大哥和小弟B被判殺人罪,但是小弟A也被判共同正犯,原因是「小弟A,你在旁邊應該都知道吧!」最近的徐自強案就是如此。徐自強被法院認為「你應該知道整個計畫吧?」,就直接認定有犯意聯絡,成立共同正犯,還被判死刑。

第三,自由心證被法律允許,法官若推翻原先的自由心證,就是拆自己的台,以後就不能用了。所以除非邏輯推演有漏洞,外界難以改變法官的自由心證。更麻煩的是,雖然自由心證的可靠度不高,不代表判決就是錯的,就算是瞎貓,也可能抓到老鼠,外界也很難斷定真偽,所以戲會一直演下去。

我支持居住正義,但這篇的論述幾乎都不對

我支持居住正義,但這篇的論述幾乎都不對,如何叫人支持?簡單提兩點:

Q1:柯市長除了看北市設籍的200萬市民外,也應該看重每日在台北市活動、工作的400~500萬人的需要,免去他們舟車勞頓的時間與金錢,才是重點。
A1:
1.台北市能住那麼多人嗎?還有多少國有土地呢?新北市才有可能啦。現在有捷運,不要講舟車勞頓了,做個國際比較吧。
2.以後蓋社會住宅應以真正弱勢優先,如有小孩要照顧的單親媽媽,重度殘障者,而不是以收入為唯一考量。
3.台灣再30年都不可能是左派國家,除非租稅負擔率提高到歐美水準才有可能,但這也得民眾支持啊。不支持,收稅要右派,福利確要左傾,沒有道理。
.
Q1:柯市長一面要求中央無償撥用400億土地來興建公宅,一面又賣掉台北市的公共資產聯開宅,這根本不合理,為何台北市興建捷運帶來的好屋,不是嘉惠給一般市民,反而要成為豪宅市場的商品?
A1:
1.公共資產聯開宅有土地成本,那不是社會住宅,如何嘉惠給一般市民?是不是又要創造不公不義的抽籤機會財?還是要賤價出租出售,然後被告瀆職?
2.中央無償撥用土地來興建公宅,才能出租便宜的房子,如此才不會違法。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51027/719491/%E6%9F%AF%E5%B8%82%E9%95%B7%E5%90%91%E8%AA%B0%E8%AA%8D%E9%8C%AF%EF%BC%9F
---------------

柯市長向誰認錯?

作者:李燕、鍾君竺(人民民主陣線成員)

柯文哲前幾天到議會報告公宅政策時,坦言他不打房,因為一打房台灣經濟會完蛋。在此前提下,把捷運聯開宅當公共住宅是個「戰略錯誤」,因為聯開宅是豪宅,一般人租不起,因此政策將調整:(一)將租金三萬元以上的聯開宅全數賣掉,等於將「只租不賣」的公宅,改成「半租半賣」。(二)調整出租公宅的所得門檻,從40分位點提高至50分位點。意思是,北市府不打算將租金調低,反而維持高租金,開放更有錢的人來申請公宅。

此言一出,建商叫好,人民賭爛!人民民主陣線從六月發起行動,訴求「給我住的起的公共住宅」,經過一連串抗議,柯市長終於認錯。但我們非常憤怒,因為柯市長的方向居然是不打房,而且認為「捷運豪宅不該被當成公共住宅使用」,而不是檢討「租金太貴,人民租不起,公宅不夠公共化」,柯市長,你是向建商、有錢人認錯,因為聯開宅成為公/社宅嚇壞有錢人?還是向弱勢市民認錯,台北真的不適合你們居住?

擁抱營造業 毀掉誰的未來?
柯市長說他不打房,因為營建業一垮台灣就完蛋,但我們要問柯市長,當房價高漲,連林百里這種科技企業家都想要選擇房地產,這才真的會完蛋,因為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根據主計總處2013年全國國富毛額中,土地、房屋及營建工程就佔65.7%。這是長期政策優惠房市的後果,如,陳水扁將土地增值稅減半、馬英九則大降遺產稅,都造成外資回流到房地產市場。加上政府補助國民的房屋優惠貸款金額高達6416億元,而房屋租金補貼才花81億元。長期以來政府「重購屋、輕租屋」。

柯市長選前令人耳目一新,說要提供五萬戶、一坪500元租金的公共住宅,讓人以為柯市長會將資源挹注在平價租屋市場上。然而柯市長上任後,先是降低建商囤房稅,更為了不打房將公宅租金訂為市價八五折(以萬華龍山寺站為例一坪950元),使得他的公宅也成為房市裡的商品、繼續鞏固高房價的幫兇。財力好的才可能入住捷運便利的精華地段,財力差的只能繼續選擇住在市區邊緣或離開台北市,這樣的社會住宅,完全沒有居住資源重分配的作用,更不要說平抑房價了。

柯市長說不能輕易打房,因為北市房屋自有率高達七成。我們要說,自有率的計算方式早有學者質疑,再則有房屋的台北市民已經比其他無屋者來得有發展經濟的基礎,如,省下買房的第一桶金、或是可賣房籌資金等。柯市長除了看北市設籍的200萬市民外,也應該看重每日在台北市活動、工作的400~500萬人的需要,免去他們舟車勞頓的時間與金錢,才是重點。居住是人權,房屋就如同水、空氣與食物是人們的必需品,為何要眾多民眾為了能在這城市居住,就得成為房奴而繼續去鞏固營造業,並以此作為帶動其他產業提昇的指標?


化公為私 賣掉誰的幸福?

柯市長說要賣掉坪數大、租金高的捷運聯開宅,但我們認為,這是倒果為因,市府該檢討的是租金規則不該服膺市場邏輯,而不是賣掉公共資產。

民陣一直提倡,應該以承租者可支配所得的二至三成,來訂定公宅租金,這樣才能把公家資源,留給最需要(而非最有財力)的人。但是,柯市長堅持不打房,要標售坪數大、租金貴的聯開宅,為什麼要賣?如果按照我們的提法改變租金,那麼經濟弱勢的大家庭也能入住豪宅,有何不可?大坪數更可以拿來實驗肢體障礙者的團體家屋,或是開放給青年合租使用,為何要把這公有財產賣掉?

柯市長一面要求中央無償撥用400億土地來興建公宅,一面又賣掉台北市的公共資產聯開宅,這根本不合理,為何台北市興建捷運帶來的好屋,不是嘉惠給一般市民,反而要成為豪宅市場的商品?然後還要再跟中央討土地、再花你我的納稅錢來興建公宅,而且我們可能還會租不起?

柯市長的居住正義,原來是資本家的正義

這是柯文哲不願打房下的階級地理學。柯市長的居住正義,原來是資本家的正義,不敢對建商的養地囤房下手,把土地房屋資源從他們身上搶回來,反而要把你我納稅錢蓋出來的聯開宅,雙手奉送給資本家。當柯市長面臨公宅昂貴入住率低,不是調降租金,卻是開放讓更有錢的人申請,那就注定了,沒錢就沒有居住品質,即使是公宅也繼續服膺市場邏輯。

但我們要問,當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高漲的房價讓年青人不敢奢望成家,柯市長,你為何不打房?好的社會住宅,難道不是打破豪門╱貧窮,菁英╱庶民的差異對立?有論者提到,法國的社會住宅,使得著名的豪宅區裡住進了以在醫院清潔打掃維生的家庭,失業者也能住到高級住宅區,享有充足的公共建設。打破階級差異的社會,難道不值得我們期待?

貢寮龍門。東北角國家風景區/eaton

貢寮龍門。東北角國家風景區/eaton .

深秋的晴日 心中蕩漾的 不再是飄浮的雲 而是山崗上靜靜的晚月(還躲著) . 華燈初上之時 微風輕抹的水面 閃亮光滑,隨風飄盪 像一方藍色的絲絹(不必洗)

圖1:華燈初上

圖2:晴晴白日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考試/eaton

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考試/eaton

法國高中會考是68萬多名學生爭取升學的戰役,第一道關卡就是哲學考試。哲學考試是法國皇帝拿破崙於1808年創設,無論哪一類組都要參加,從三題擇一申論,要求結構緊密、邏輯清楚,是法國培養公民論述能力的基礎之一。

今年科學組的考題為「一件藝術作品總有意義嗎」、「政治逃得過真理的要求嗎」,以及以一段西塞羅(Ciceron)的選文為基礎撰文。

文組考題為「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種道德義務嗎」、「我是我的過去所塑造的嗎」,以及評論一段托克維爾(Tocqueville)的選文。

經濟社會組考題為「個人意識只是對所屬社會的反映嗎」、「藝術家讓人理解了一些事嗎」,以及評論一段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的選文。

去年哲學考題包括「人們是否應該為求幸福窮盡一切」、「只要有選擇就是自由嗎」、「我們為何要認識自己」等。

清晨空腹喝蜂蜜水要不得

【清晨空腹喝蜂蜜水要不得】
一些美容或食療網站上推崇早晨空腹喝一杯,臨睡前喝一杯美容安神。但研究發現,清晨空腹第一杯,失去清晨清掃身體內環境的作用,新物質與一夜代謝的廢棄殘渣混合,不能獲取蜂蜜的營養,且不利於殘渣代謝。



【咖啡的赭麴毒素】
食藥署表示,咖啡若保存不當,容易變質,可能會產生赭麴毒素。赭麴毒素是由青黴菌與麴菌所分泌的二級代謝產物,對腎臟有毒性,會抑制人體正常免疫能力,且有致癌性,威脅不容輕忽。

咖啡應選擇乾燥完全且包裝完整。購買後儲存要避免潮濕,開封後儘量隔絕空氣和水氣進入。烘焙及研磨咖啡粉末沖泡方便,但更易吸溼發霉。民眾可套上密封袋存放冰箱,既隔絕異味,還可保持低溫乾燥。



漂亮神奇的燈塔水母

水母沒有骨頭、大腦、心臟,95%是水分,壽命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但在144萬種生物裡面,有一種生物叫做燈塔水母(圖),不會死亡,一旦受傷,會回到海底深處,回春到嬰兒時期的水螅型態,之後再成長為全新的水母,過程可達2個月。

直徑4-5毫米,能夠看見鮮艷的紅色消化系統,因而得名。燈塔水母呈鐘型,身體的直徑和高度相等,橫斷面為十字型。(eaton)
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545474

四分鐘看懂《灣生回家》

四分鐘看懂《灣生回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DA_ldLm8w&feature=em-subs_digest-g

鼻頭角步道。東北角國家風景區/eaton

鼻頭角步道。東北角國家風景區/eaton

我跟兄長(偕退休會)走過兩次鼻頭角步道。鼻頭角步道是東北角國家風景區最燦爛的明珠,瀕臨海邊的鼻頭國小、緊貼峭壁的山羊、海蝕平台、基隆山、漁港、白色燈塔、千年歲月留下的海水與岩石消長痕跡,都令人記憶深刻。

公園有二條串連步道:稜谷線和燈塔線(還有礁岩地質區),全長3.5公里,步行23小時,是知性感性兼具的健行路線。我附3張經典照,可按照片聯結(超過百張)

步道照片:https://goo.gl/kFzq1b



三張照片道盡苦難/eaton

三張照片道盡苦難/eaton

英諺說,「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土耳其攝影師狄米爾日前拍攝到3歲的敘利亞庫德族男童艾倫俯臥沙灘的畫面,撼動人心,也讓各界想起過去許多讓世人震攝哭泣、甚至改變歷史的代表性照片。

第1張:時代雜誌記者Kevin Carte拍到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女孩,正在生死線上掙扎,她的身後站著一隻禿鷹。這張照片道盡蘇丹因內戰而飢荒的悲慘世界。這張照片改變美國政策,提供大量人道援助。

第2張:美聯社記者黃幼公拍到女孩金福光著身體躲避汽油彈攻擊。這張照片在美國掀起新的反戰浪潮,美軍退出越戰提前6個月。女孩全身超過一半的皮膚被嚴重燒傷,在英國醫院待了14個月,接受17次手術。金福被任命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大使,並成立金福基金會,為受戰亂或恐怖攻擊傷害的兒童提供醫療援助。她說:我不再逃跑,不再是受害者。讓愛和寬恕成為戰勝仇恨和死亡的良藥。

第3張:麥庫倫在奈及利亞拍下瘦骨如柴的婦女,用乾癟的乳房撫慰孩子的照片。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你也穿著國王的新衣嗎?

你也穿著國王的新衣嗎?

國王的新衣大概是所有童話故事裡最貼近真實人生的一則。

國王明明沒有穿衣服卻自以為穿了最美的衣服,旁邊的人也要「有智慧」地讚美他,這恐怕是人類文明中最艱深難懂的一種行為。
好笑卻很真實!

當一個人活得不是很開心的時候,他的衣櫃裡也掛著幾件國王的新衣:

1. 否認自己需要別人
當一個人長期沒有被愛,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否認自己還有這方面的需要。「我這樣很好啊…」「我爸媽很忙沒時間照顧我很好啊」「我先生很忙,太好了,都沒人來煩我…」「為什麼要別人噓寒問暖,我不需要別人啊」…反正要也要不到,乾脆自動棄權,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這樣不是很好嗎?
其實不好!因為這是一種受傷反應,每個人都應該被在乎,沒有任何一個人值得隱藏在陰暗的角落。

2. 輕看愛的價值
當一個人沒有在愛裏得滿足,其實是會偷偷生氣的,這時候如果有善心人士來關懷,我們就會雲淡風輕地拒絕這些善意,甚至懷疑對方不懷好意,我們不會表現出對於友情或是愛情的憧憬與珍惜,也不會羨慕別人擁有一份好的關係,不表示冷漠,難道要我們舔傷口給外人看?
其實,拒絕承認愛的珍貴會讓一個人活得很不真實。

3. 把別人當成自己
「對別人好」有二種可能,第一種是你看到別人的需要所以你幫助他,第二種是你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需要,所以你幫助他,其實你只是在「投射」自己沒有承認的需求而已。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長期處在第二種狀態。

4. 表現出相反的反應
一個特別堅強的人往往是最孤單的人,只是不想被看穿,所以要往反方向移動,真正堅強的人是很有安全感的人。

5. 變成工作狂
讓自己很忙是最好的情緒解藥,可以忘掉所有的不愉快還可以享受成就感,缺點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崩潰或是發作」。

6. 活在理想主義裡
既然環境不完美,我們就不要完美主義,這樣太苦了,我們可以改成理想主義,就是「自己把一切想得很理想」,也就是想辦法美化一切,這樣子痛苦程度就會降低,這跟吃迷幻藥活在短暫的美好中一樣,都是不切實際,早晚要面對現實的。

7. 轉移到某個習慣裏
既然我們無法跟世界有美好的互動,不如我就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藥物,食物或是性,都是不錯的選擇,缺點是很快就會上癮然後崩潰。生命會自己找出路,當一個人沒有被愛,他就會找到替代方案讓自己感受到愉悅,這樣的效果比較短暫。

真正的幸福還是回歸健康的親密關係比較好!

踩著無辜者的屍體得到的聲譽,不是榮譽。

這是一件痛苦的往事。它告訴人們,踩著無辜者的屍體得到的聲譽,不是榮譽。

1994 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頒給Kevin Carter,得獎的照片裡是個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女孩,正在生死線上掙扎,她的身後站著一隻禿鷹。這張照片道盡蘇丹因內戰而飢荒的悲慘世界。這張照片改變美國政策,提供大量人道援助。

事後外人指責凱文自私、冷血、殘忍,為什麼不先去救小女孩,卻先拍照?到底良心何在?凱文得獎後兩個月,開車到約翰尼斯堡一個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用汽車廢氣結束了三十三歲的生命。他留下一張字條:我被鮮明的殺戮、屍體、憤怒、痛苦、飢餓、受傷的兒童、快樂瘋子的記憶糾纏不休。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凱文當然不是因道德壓力選擇自殺。就像凱文的女兒說的:爸爸是那個無力爬行的孩子,而整個世界是那隻禿鷹!

若我是Kevin Carter,我不會理會那些無厘頭的指控與批評,就繼續默默做應該做的事:用照片來揭露人間的不公、悲慘、苦難,喚起世人的關注。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023

---------------------------------------

一張照片拯救飢荒!照片中的小女孩後來呢? 作者:郝廣才 2014-10-23 格林文化 調整字體尺寸

《今天》的故事,全是真實的故事,真實比虛構更迷人,最好的虛構,其實來自真實的人生。每個「今天」,都是改變世界的日子,每個「你」,都是改變世界的起點。一張照片拯救飢荒!天上掉下來的東西,接住時要小心,因為它可能太重把你壓垮。

1994 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頒給凱文卡特(Kevin Carter),他得獎的作品是在蘇丹大飢荒中拍到的。照片裡一個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女孩,蹲趴在地上低著頭,看起來頭比身體還大,正在生死線上掙扎,她的身後站著一隻禿鷹。這張照片像一把利刃直指人心,道盡蘇丹因內戰而飢荒的悲慘世界。這張照片引起重大的關注,改變美國政策,提供大量人道援助,不知拯救多少人命!這樣震撼人心的作品得獎當然沒話說。但問題來了,照片中的小女孩後來呢?凱文有沒有救她?還是只顧著自己拍照、只顧著自己得獎,而不顧小女孩死活?質疑聲、指責聲接連而來。

凱文解釋說,當時他和另一位攝影師西爾瓦(João Silva)一起搭聯合國運送糧食的直昇機,到蘇丹北方邊界的救濟站,他們被允許在卸下糧食的三十分鐘內可以拍照。直昇機一降落,他們看到成堆快要餓死的飢民,他為了要讓自己從悲慘景像中緩一下,便走進灌木叢,聽見了氣如游絲的啜泣,他轉身發現是一個小女孩正慢慢爬向食物救濟站。他蹲下來,舉起相機,一隻禿鷹落在鏡頭裡面,他按下快門。

拍完照,他趕走禿鷹,把隨身的一點兒乾糧和飲水給了小女孩,看著她爬到救濟站,便搭機離開。但譴責聲不減反增,他們指責凱文自私、冷血、殘忍,為什麼不先去救小女孩,卻先拍照?到底良心何在?

凱文得獎後兩個月,7月27日的晚上,他開車到約翰尼斯堡一個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用汽車廢氣結束了三十三歲的生命。他留下一張字條:我被鮮明的殺戮、屍體、憤怒、痛苦、飢餓、受傷的兒童、快樂瘋子的記憶糾纏不休⋯⋯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可是批評凱文的人都說,他是承受不了道德壓力、良心譴責,所以自殺。言下之意,一切是他咎由自取,該死!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真相有這麼簡單嗎?

凱文於1960 年出生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父母是中產階級的白人。南非當時是實行種族隔離,小小年紀的凱文看不慣黑人受到歧視,他的大聲抗議,換來父母叫他閉嘴。他媽媽告訴他,黑人生來就習慣這種不平等的對待,誰也沒辦法。凱文大叫:「一定有辦法!」就這樣他從憤怒少年,一路成為憤怒青年。服兵役時,更因為同情黑人,被軍中同袍排擠,甚至被暗算打成中傷。退役後,他在一家照相器材店工作,開始接觸攝影。

接著他考進《時代》雜誌約翰尼斯堡分部,才找到認同,和發揮才能的空間。凱文後來和志同道合的攝影師朋友共同組織了「砰砰俱樂部」The Bang-Bang Club,他們都是人道主義的拼命三郎,哪裡有戰亂、哪裡有災難,那裡就會看見他們拿著相機在拍照。他們想用照片來揭露人間的不公、悲慘、苦難,喚起世人的關注,促使像美國這樣的強權大國無法置身事外。

和凱文一起在蘇丹拍照的西爾瓦,也是「砰砰俱樂部」的一員。他描述當時的情形,跟凱文講的一樣。小女孩的媽媽正急著在救濟站領食物,來不及照顧她。西爾瓦自己也拍了相似的照片,只是他沒有得到普立茲獎。而且聯合國人員一再警告他們不可碰觸難民身體,免得傳染疫病。

我們了解凱文的過去,就不會懷疑他拍照的動機和善意,他可是在人間地獄出生入死啊!那些指責凱文踩著小女孩的屍體而得到榮譽的人,難道不是想踩著凱文而得到所謂道德的聲譽?

有時候上帝讓一個人倒霉,也許是在考驗我們的良知!凱文十六歲的女兒接受採訪時說的話,很值得深思:我覺得其實爸爸是那個無力爬行的孩子,而整個世界則是那隻禿鷹!

草嶺古道(東北角國家風景區)/eaton

草嶺古道(東北角國家風景區)eaton .

我跟兄長(偕退休會)走過兩次草嶺古道,所謂古道是維繫先民生活的趕集路線。這條全台唯一清朝遺留下來的古道,是臺北宜蘭交通要道「淡蘭古道」的中段。先民從台北出發,沿著基隆河自暖暖,經過瑞芳、侯硐、越過三貂嶺,再經雙溪越過草嶺進入蘭陽平原。

現在可搭臺鐵至福隆站下車,沿步道可抵達入口處:遠望坑橋,至終點宜蘭大里遊客中心,總長8.5公里。十一月中旬,登上埡口平台,隨風勁舞的芒花映入眼簾,白茫茫一片,跟下雪一樣。我附4張經典照,可按照片聯結(超過百張)或看影片。

照片:https://goo.gl/irrFqB


影片:https://goo.gl/o4atN0


桃源谷空拍:https://goo.gl/OCVIcG


空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CQhjyCr84

找出你已經有的本錢,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找出你已經有的本錢,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標榜自己的特點,不一定是為了贏得贊助人的幫助,但一定要用來把自己抬上巔峰。要找出個人風格,好好培養並且用在對的地方,不然你的努力只會實現主管的願景,而不是你的。

作者:席薇雅.安.惠勒

找到個人特色做表現王牌

四十八歲的梅姬(Maggie)在一間全球金融顧問公司擔任高級主管,管理兩萬兩千名職員,可說是掌握了巨大的權力。不過她告訴我,她是在最近才真正成為擁有實權的領導者。她的主管畢業於西點軍校,最近幫助她解決了一個老問題,這個問題她稱之為「第二名症候群」。

她說:「我總是交出一一○%的工作績效,不管為誰工作,我總是全心投入,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全年無休,只要工作成果能夠超越期待,我都願意做,所以我跟許多有力人士都很熟。」她在公司一路高升,但也發現自己總是別人信任的「第二名」。她正在努力擺脫第二名的地位,同時思考如何脫穎而出、自己有什麼特殊價值與貢獻,以及手上有什麼牌能夠證明自己可以成為第一名。

差異的力量 在人才創新中心的資料中,「第二名症候群」的比例高得嚇人,因為許多女性與非白人族群人士都跟梅姬一樣,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本錢。他們願意付出額外的努力,對主管也極其忠誠,但是努力換來的卻是默默無聞,犧牲假期工作卻沒有提升自己的能見度,倒讓主管坐享了可觀的年終獎金。

除非你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揮霍,不然就要改變策略。標榜自己的特點,不一定是為了贏得贊助人的幫助,但一定要用來把自己抬上巔峰。要找出個人風格,好好培養並且用在對的地方,不然你的努力只會實現主管的願景,而不是你的。

公關公司副總裁黛娜(Dana)在公關界努力工作了很多年,從招募人員做起,接著在一間專門媒合公關管理人才的小公司擔任人資經理。
這份工作讓她對公關產業有特殊的觀點,她不只了解不同公司的文化,還知道彼此緊張的競爭關係。

她解釋:「如果我到某間公關公司應徵,這就是我的本錢,我很清楚幾百間競爭公司的內部狀況,可以告訴這間公司的主事者,他們的市場形象是什麼。私人公司通常不會知道自己的市場形象,這是相當有用的資訊。這就是我跟別人最不一樣的地方。」黛娜以三年的時間,用這張牌展示自己的特點,贏得贊助人幫助,最後升為副總裁。

要鎖定自己的風格或特點,可以看看工作績效評估,也可以用第三章提到的自我評估,找出優秀的能力。更好的方法是詢問導師、或是你的私人顧問團。徵詢親友的意見,他們或許可以幫你找出個人風格的基礎。

可以確定的是,你一定有至少一項長處可以運用,只是以前沒有表現出來。請問自己以下的問題,或是詢問別人:

● 跟同儕比起來,我有沒有什麼天生的特點?
● 我的背景、工作或求學經驗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 我的哪些能力與眾不同?
● 我的觀點有哪些地方和別人不一樣?有什麼特別的因素影響我的觀點?
● 我用什麼方法處理棘手的問題?這些方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仔細檢視你的身分或許有幫助。有些人在求學過程中養成了堅毅可靠的性格;有些人以信仰或成長環境的文化界定自我認同;也有些人透過專家眼中的自己來檢視擁有的能力。

如果你想到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或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等全球知名人物,或是團隊的領導者,那麼顯而易見的是,擁有一項長才就能讓你往上爬一步。你有哪些已經完成、或持續累積的成就,可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最後,仔細思考你有哪些不同於群體的風格。雖然被群體排除的感覺可能很痛苦,但這些特點很可能就是你的強項,或是你手上最好的牌。

托德.席爾斯(Todd Sears)是成功的企業家,創辦了寇達領航策略顧問公司(Coda Leadership),專門處理多元發展、領導才能與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的議題。同時,他也是位公開的男同志。

早年,席爾斯剛開始在華爾街工作時,因為擔心有負面效應,所以即便他在大學時就出櫃,還是選擇隱藏自己的性傾向。然而,二○○二年,他在美林證券擔任資深財務顧問時,發現這項特點能夠吸引一大群富裕的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與跨性別(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統稱LGBT)投資者,而競爭者並不了解這一群人。

LGBT投資者非常需要財務諮詢,有伴侶者必須處理棘手的州稅與聯邦稅務問題,包括財產的持有與贈與。席爾斯在個人經驗與專業知識都是專家,他很清楚自己可以指引他們。

要達到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讓美林證券獲得LGBT社群的信賴。於是,席爾斯利用自己對社群的了解,想到一個接軌的好方法。他知道男同志社群非常支持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s)與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of Performing Arts)等藝術組織,美林證券也贊助了這些組織。於是,他策劃了一些活動,把這些組織的贊助感謝儀式與財務規劃說明會結合,提供給人際網路中的富裕男同志。

紐約的說明會為席爾斯開了一扇門,接觸富裕且特別的市場,但他並沒有就此打住,他開始推行專為同性伴侶打造的專案,在全國辦了超過四百場財務規劃說明會。兩年之內,他的核心團隊大幅擴張,成員包括十位財務顧問,服務範圍涵蓋六個城市。

團隊也在美林證券內部教育了兩百五十位財務顧問,服務全球的LGBT客戶。到二○○七年,席爾斯與團隊在私人金融業務已經成功搶占LGBT市場,為美林證券增加了超過十億美元的管理資產。他們也獲得「人權運動平等企業獎」(Human Rights Campaign Corporate Equality Award)與「同志家屬親友會企業領導獎」(PFLAG Corporate Leadership Award),持續累積全球知名度。

回首過去,席爾斯了解,他當初極力隱藏的個人特點,也就是他的性傾向,正是能夠擊敗競爭者、獲得重要贊助人幫助的特點。他說:「我能夠建立關鍵的關係、獲得成功,男同志身分絕對功不可沒。」

■ 愛將必備戰術

1 找出你已經有的本錢,主動表現。假設你的西班牙語很好,而且公司要擴展佛羅里達州或墨西哥的業務,一定要讓主管知道你的才能。你也要自願幫忙處理需要語言能力的專案。假設你的數理能力很強,團隊又不巧遇到技術問題,就拿出你的專業能力來協助解決問題。

2 現在用不到、但可以讓你從同儕中脫穎而出的能力也需要培養,這也是你的本錢。房地美(Freddie Mac)的一位高階主管告訴我,他三十歲的時候在某個州的房屋管理局工作,當時他利用私人時間學習信貸。他說:「信貸不是我的工作,但我想知道程序是怎麼進行的,想要了解每個環節。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跟計算,直到能夠自由運用這些知識。現在我可以跟任何人討論房屋資金的問題,提供最有力的協助。」

3 向贊助人提出意見回饋,補足對方缺乏的技能,例如科技知識或社交媒體技巧。有位二十四歲的業務代表提到,她的贊助人不太跟得上網路時代,對方收到一份履歷,其中提到很多科技術語跟社交網路變革的相關資料,讓她難以理解,無法評估申請者是否適合應徵職位。她說:「我稍微教了一下,讓她跟上潮流。」

4 勇敢創新,評估較少人進入的市場、開發新的客層、改善流程,或是以其他方式建立價值。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印度分行主管瑞嘉施瑞.南彼雅爾(Rajashree Nambiar)透過重新設計加爾各達與新德里兩間分行,展現了自己的文化與性別特質。身為女性專業人士,南彼雅爾的經驗比傳統的男性銀行家豐富,她深信女性在對女性友善的環境當中會比較積極回應,而這兩個城市的女性客戶占了超過一半。

一間市場調查公司證實了她的想法,於是她向執行委員會提出嶄新的點子:將這兩間分行重新改組,從頂級財務顧問到警衛都換成女性。接著她改革產品與服務,讓分行從裡到外落實「女性友善」的特質。這兩間純女性分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一間的獲利更是印度分行之冠,大幅提升了南彼雅爾與渣打銀行的聲譽。(本文選自全書,周政池整理)

作者︰席薇雅.安.惠勒

惠勒是經濟學家,也是「人才創新中心」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和惠勒奇費合夥公司(Hewlett Chivee Partners)的創辦人之一。惠勒相當關注職場議題,尤其是女性與少數族群的權益,並致力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協助他們任用不同文化、性別、地理區域與世代的人才。

惠勒曾任教於劍橋、哥倫比亞與普林斯頓大學,也是倫敦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與哈佛公眾事務價值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Values in Pubic Life)的成員。她是經濟政策諮議會第一位女性主席,同時也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與世紀協會(Century Association)成員之一。

惠勒在全球50大思想家(Thinkers 50)中排名第 11 位,著作散見於《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外交事務》與《國際先鋒論壇報》。也曾出版多部著名書籍,包括獲得羅伯特.F.甘迺迪紀念書獎(Robert F. Kennedy Memorial Book Award)的《危巢》(When the Bough Breaks)、名列 2007 年亞馬遜書店商業類最佳書籍的《優秀女性的成功之路》(Off-Ramps and On-Ramps)以及《新興市場人才爭奪戰》(Winning the War for Talent in Emerging Markets)等。2011 年,惠勒獲得女性債券俱樂部(Women's Bond Club)的伊莎貝.本納姆獎(Isabel Benham)及金融業女性協會(Financial Women's Association)的年度風雲女性獎。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

書名:被賞識的技術:找到職涯贊助人,掌握改寫人生機遇的關鍵

嘉義檜意森活村/eaton

嘉義檜意森活村/eaton

 

阿里山擁有壯闊優美的景色及森林物產,而阿里山鐵路牽引著林業故事的風華起落。 嘉義檜意森活村日治時期時名「檜町」,佔地3.4公頃。檜町是阿里山林業開發提供給管理人員所建立的官方宿舍群,建材以檜木為主,因此取名「檜町」,後改名「檜村里」。

 

「檜町」是台灣最早的林業村,也是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廣之日式建築群。宿舍群越過一甲子歲月洗禮,以日式傳統工法進行修復,歷經四年整建,目前保留28棟建築,重現當年檜村風華。

 

檜意森活村內有一棟營林俱樂部,1914年興建,係當時營林局的休閒場所,建築風格仿造歐洲17世紀都鐸式建築,今名列市定古蹟,承載林業歷史的記憶。

 

檜意森活村、北門驛、森林之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B279_V49Q

摩登車站,嘉義驛/eaton

摩登車站,嘉義驛/eaton .

日本昭和8(1933),嘉義驛落成,有著「全島第一摩登車站」美名,現在只能透過手繪嘉義火車站緬懷了!喔,有廣場耶!

東海大學劉舜仁教授團隊在《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寫著:外牆台度及上緣以洗石子外覆裝飾,主體貼國防色面磚。屋頂大致為平屋頂,擺脫過去斜屋頂形式。建築物正背立面上緣以浮雕及洗石子飾帶為主要數邊,基座以大比例分割線條配合洗石子材質,突顯厚實之量感。 內裝寫著:高級木料配合大理石板鑲嵌牆面,地板以不同尺寸及色彩的馬賽克拼貼幾何圖形,天花板垂吊著豪華的水晶燈,並以寛厚的木質窗框、精美的窗簾裝修,充份反映當時流行的風格….

現在到車站觀察,原褐色面磚被漆成白色,洗石子飾帶塗成土黄色,太陽能面板走廊把摩登外表遮去,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不知為何起碼的美感素養都沒有(參魚夫:手繪嘉義驛)

嘉義火車站的過去與現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Lc-QvxKm4


魚夫:手繪嘉義驛: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3365


2015
看見城市的天際線-『嘉義』首部曲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vddgmffJ66g


魚夫:重繪嘉義北門驛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3010


魚夫:電影KANO裡只露出兩隻柱腳的嘉義郵便局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2752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台南美食好吃的原因在「人情味」

台南美食好吃的原因在「人情味」

分享,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美德

舊時府城,一般人過日子很少上餐廳。就算是宴客或嫁娶也以辦桌為主。小吃是台南庶民日常在外的主食,前清幾百年來曾作為全台首府,今天台南的美食,根本是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

既然講禮數、有身段,只要是來客自然絕不能怠慢,還有什麼比吃更實惠、更能表達真情?在台南,吃飯時間讓客人離開,非常不禮貌,若讓人餓到肚子更不可原諒。

大一寒假時,我有位家住雲林古坑的女同學小胖,有回要坐火車去高雄看她姊姊,我與她相約在台南火車站月台,趁列車進站的短暫時間,向她拿家裡新採收的春筍。當我母親得知小胖列車大約中午抵達,大清早就起來做便當,囑咐我務必將便當盒送到小胖手上。但我還是將小胖的車廂記錯,當我上車找不到小胖,只得趕緊下車。悵然目送列車緩緩出站,這時卻傳來一聲驚叫:

「小五,接住!」還未看清是誰,一箱筍子就從車窗裡飛了過來。

那天,我拎著一箱春筍和未送出的便當回家,被母親狠狠念了一頓,可以感受到母親因為我的疏忽讓小胖餓肚子而難過不已。誠如我前文所述,台南人是很怕讓人餓到的,我哥哥、姊姊甚至我同學,對我母親最懷念的就是她做的麵食。我們家境並不富裕,

接續............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730-129978?page=1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張文亮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張文亮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

上帝啊 ! 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 ! 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
好吧! 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 ? 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 !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
咦 ? 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感悟: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的爸爸媽媽們


延緩衰老的秘訣/eaton整理

日本人常常加班到三更半夜,為何還是全球最長壽?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309995 

延緩衰老的秘訣/eaton整理 

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三位研究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及端粒酶的科學家。他們發現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如何複製並受保護不致耗損,以瞭解癌症和老化過程。她們認為,想健康活到百歲,心理平衡占50%,膳食占25%,其他占25%。 延緩衰老的秘訣在於: 
1.樂觀與生活有目標:長壽者樂觀開朗、生活有目標。樂觀者具備處理壓力本能,並有社會網絡與生活目標。心胸狹窄、無遠見者大多短命。  
2.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有益身心,尤其步行。怎麼步行最好呢?掌握357。
3指步行3公里,時間30分鐘以上;5指每週運動5次;7指運動後心跳+年齡=170(50歲,心跳120)。 3.少吃紅肉:多吃紅肉易患心臟病與高血壓;紅肉在腸停留時間長,易導致腸癌;紅肉含雌激素,增加患乳腺癌風險。可用魚、雞等白肉代替。  
4.補充維持維生素D與陽光:缺乏維生素D將導致骨質疏鬆、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多吃含鈣食物與補充D之外,多曬太陽更可達到效果。  
5.和諧的人際關係(人緣好):人緣好可避免焦慮削弱免疫系統,加速細胞老化。多多讚美、幽默、微笑、尊重、禮讓、隨和、體諒、同情、忠誠、傾聽、祈禱都有助於人緣。

柯市長對於公宅政策沒有核心價值 / eaton

柯市長對於公宅政策沒有核心價值 / eaton

這條新聞:「聯開宅當公宅政策 柯文哲認了:戰略錯誤」,凸顯市長對於公宅政策的主張沒有核心價值,不清楚社會住宅的目的。

若能與柯市長對話,我會這樣:

柯:聯開宅當公宅政策,戰略錯誤。
我:不僅聯開宅,在台北市蓋公宅,若沒有公有地補貼,有能力來租的人是應該補助的對象嗎?再者,政府能補貼多少,台北市真得適合蓋公共住宅嗎?

柯:有啊,北市規畫公共住宅共47處、2萬1424戶,其中市有土地14.84公頃,國有土地20.95公頃,新北市市有土地0.4公頃,土地成本394億元,興建成本1028億元。國有地用在公共住宅的話,應該要無償撥用,才能減低土地成本,也希望三黨候選人可以對此表態。
我:暫不論從外縣市進來的,台北市102萬戶,2萬多戶公宅只是提供機會財,抽到的人的機會財。捷運做好,新北市才有土地。柯市長要做的是,向先進國家學習,善用地方政府的權限,大膽合理調整房產持有稅,然後將稅收用來蓋社會住宅。

柯:公共住宅應採多元混合、混居模式,讓有錢人、窮人都住進去。北市府計畫,可出租公宅的所得門檻,從40%分位數提高至50%。
我:公宅租金標準為市價85折,這種價差就能讓有錢人、窮人都住進去?根本是癡人說夢。既然窮人租不起,談這個有何意義?

柯:公宅的目的,就是先讓房價凍漲。
我:公宅數量只有一點點,不可能讓房價凍漲,何況房價已達滿足點,本來就不會漲了,這點不必操心。再者,市長最好再想想蓋公宅的意義何在,房價凍漲是目的嗎?

柯:目前公宅租金標準為市價85折,因為他不會打房、不破壞市場行情。營建業還是我國重要行業,如處理不好,恐引起經濟風暴,我國剩沒幾個產業,再垮掉就完蛋。
我:再垮掉就完蛋的證據在哪裡?日本90年代房產泡沫化後,營建技術與美學設計能力都大幅提升,還向國際輸出呢!就算營建業(應該是建築業)、投機客、銀行有損失,那也只是財富重分配。

新聞:聯開宅當公宅政策 柯文哲認了:戰略錯誤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84676

新聞:柯文哲:亂打房 營造業會垮掉 台灣會完蛋
http://udn.com/news/story/3/1267333

《幽默》(為什麼跑最後一名)

《智慧》我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我是堅持才看到希望。

《幽默》(為什麼跑最後一名)
小明參加校運跑步比賽,結果得到最後一名,老師問小明為什麼跑最後一名,聽話的小明說
因為爸爸買的是


慢跑鞋


《智慧》
抗壓與舒壓,看似兩極的經驗
卻可以在同一種狀態裡尋見
那就是心靈的高度專注
虔誠的祈禱


《幽默》班花吔
-
自習課時訓導主任探頭進門口說「請班長選3個人出來,我要班花哦!」全班陷入了一陣喧騰,班長為了公平起見,就很認真票選,經過2輪激烈的爭奪廝殺,最後終於選出3位漂亮的正妹同學。

3位漂亮的妹妹就很害羞又喜滋滋的去問訓導主任:「請問我們要做些什麼事呢?」訓導主任回答道


跟我到頂樓搬花

《幽默》來義跟泰武的原住民朋友來玩 班花吔

《幽默》來義跟泰武的原住民朋友來玩 朋友:你是哪裡人? 我說:台東長濱鄉! 朋友:你們長濱人最摳了! 我說:為什麼? 朋友:我們喝酒都是來義鄉(來一箱)和泰武鄉(抬五箱)的,而你們是長濱鄉(藏冰箱)的,更可惡的是花蓮豐濱鄉(封冰箱)的,都不分享! 太太:大聲說,我是尖石鄉的啦(捐十箱) ................... 《幽默》班花吔 - 自習課時訓導主任探頭進門口說「請班長選3個人出來,我要班花哦!」全班陷入了一陣喧騰,班長為了公平起見,就很認真票選,經過2輪激烈的爭奪廝殺,最後終於選出3位漂亮的正妹同學。 3位漂亮的妹妹就很害羞又喜滋滋的去問訓導主任:「請問我們要做些什麼事呢?」訓導主任回答道 : : 跟我到頂樓搬花

欒樹花開時/eaton

欒樹花開時/eaton

蔣勳說過,在秋天,台北市最美的地方在民生東路五段一帶。我曾在那附近工作多年,勉強可以接受。其實,附近的敦化南北路欒樹花開時,也是另番景致,但風景如何,跟個人心境有關。

我曾在某文的段落裡,提到那深秋景致:

// 台北早晨的天光中,我隨意穿梭在敦化北路的人行道上。隨風飄落的無心花瓣,瀟灑地掉在我拎的便當提袋上。秋天第一道涼風早在一個月前從西伯利亞緩緩吹來,欒樹已褪去濃綠的外衣。在高高的樹梢裡,有些輕輕地露出淡雅嫩黃的披肩,一路風情萬種地向北向南展現豐收氣象,有些如火焰般的金黃,耀眼奪目,盡情投射繽紛的色彩。剛割過的草香,也不甘寂寞,咨意直撲而來,甦醒我的肺葉。此刻正傳唱幸福的印記。台北人行道上形色雖匆匆,但仍然可以很幸福。 //

敦化南北路欒樹照片:https://goo.gl/ZF47ct

敦化南北路欒樹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1an8SjHDxY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十則幽默的感悟,改變你的一生!

十則幽默的感悟,改變你的一生!

1. 在一次宴會上,馬克吐溫與一位女士對坐,出於禮貌說了一聲:您真漂亮!
那位女士卻不領情,高傲地說:可惜我無法同樣來讚美您!

馬克吐溫委婉平和地說:那沒關係,你可以像我一樣,說一句謊話就行了。
那位女士羞愧地低下了頭。

感悟:你扔下的石頭,絆倒的往往是你自己

2.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
「慢些!」
「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起來,油放太多了!」
「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呀」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你當然懂,太太,」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感悟: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3.有個老木匠即將退休,老闆捨不得他,要他再建一座房子再走。老木匠雖答應,但心已不在工作上,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當房子建好,老闆說這就是他退休的禮物。沒想到建的竟是自己的房子,他既羞愧又後悔。

感悟:其實,人生每一件事都是為自己而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4.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一個老人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舉動更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感悟:注定無法挽回的痛苦,不如早點放棄

5.第一天,小白兔去釣魚,一無所獲。
第二天,它又去釣魚,還是如此。
第三天它剛到,一條大魚從河裡跳出來,
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蘿蔔當魚餌,我就扁死你。

感悟:
你給的都是你自己“想”給的,而不是對方想要的,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付出,不值錢!

6.一個朋友是醫生,一次癌症手術,打開後發現切不了,只好再縫上。去和病人解釋情況,那病人農村來的,聽不懂術語,堅持認為手術過了,病就好了。只好讓其出院,一年後回訪,真的好了,癌細胞真消失了。朋友原是醫學博士,後來接著讀心理學博士去了。

感悟:樂觀的心態是最好的手術


7.那年,他坐在咖啡店等朋友,一位女孩走過來問:你是通過王阿姨來相親的嗎?他抬頭打量一下她,正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心想何不將錯就錯,於是忙答應道:對,請坐。結婚當天,他坦白當時自己不是去相親的。老婆笑說:我也不是去相親,只是找個藉口和你搭訕
感悟:機遇來了,毫不猶豫,抓住它

8.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荒野中。兩隻老虎認為自己所處環境不好,互相羨慕對方。它們決定交換身份,開始時十分快樂。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飢餓而死,一隻憂鬱而死。

感悟:有時,人們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總是把眼睛看向別人的幸福。其實,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欣羨的


9.女生公開投票選班花,相貌平平的小梅發表了以下的演說:「如果我當選,再過幾年,在座姐妹可以向自己先生驕傲的說,我上大學時候,比班花還漂亮!」結果,她全票當選!

感悟:說服別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證明比別人都優秀,而是讓別人覺得因為有你,他們變得更優秀更有成就感!

10.老鼠掉進了半滿米缸,意外讓牠喜不自禁。確定沒有危險後,它一頓猛吃,吃完便睡。就這樣,它在米缸裡吃了睡、睡了吃。美好的日子總是很快地溜過去,米缸快要見底時,它終究擺脫不了大米的誘惑。最後,米吃完了,它才發現,跳出去只是夢想,一切都無能為力。

感悟:我們的生活看似平坦,其實到處都是危機

信仰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劉三講古

信仰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劉三講古

這到底是什麼問題?

信仰當然是解決肚皮問題啊!⋯⋯

君不見,乾旱求雨神,稻田旁就是土地公,進山打獵要祭祀,出海要拜拜,就連工地開工都要求神問卜,信仰當然是解決肚皮問題!
這麼說當然有幾分道理,但是一旦肚皮不是問題的時候,難道就不需要信仰了嗎?

呵呵,這時候我們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答案,原來信仰要解決的是「運勢」問題,當我們倒霉的時候,流年不利的時候,就要求諸信仰了,君不見,就連中華隊要出征也要去廟裡拜一下,可見,信仰要解決的是「運勢問題」。
然而,風調雨順的時候,難道就不需要信仰了嗎?

這時候,我們又找到了第三個答案,搞了半天信仰要解決的是「精神寄託」的問題,人生在世難免煩悶,這時候唱歌逛街都處理不了內心的空虛之時,是該求諸鬼神了,所以信仰就是要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舉凡交友婚姻,情緒不穩,精神不振,心神不寧,都需要一種「正能量」來幫助我們,尤其當我們了無生趣的時候,一問到「人為何活著」這種大哉問,大概就要尋找信仰來解答了。
難怪很多人說「信仰是弱者的需要」甚至說是「人民的鴉片」。

親愛的朋友,請您問問自己「我為何會尋求目前的信仰?」

「究竟信仰要解決我的什麼問題?」

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因為這就是我們當時走入信仰的原因!
但是,請注意,這都是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需要找到的答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聖經的答案」。
我們先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只要你是一個人,就會面對四個問題:
1. 如何與人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2. 如何跟人跟神擁有一個健康的關係(就是不會期待別人為你的人生負責)
3. 如何分辨是非善惡
4. 如何長大成熟

這四個問題大概是「作一個人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

偏偏這四個問題若沒有上帝幫助,我們自己大概無法獨力完成,所以信仰要解決的大概就是這四個問題,如果用一個字來統籌,信仰就是要解決「罪」的問題。
因為「罪」使我們與神與人隔絕了,所以親密關係不見了。

因為「罪」使我們怪罪他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以後,我們一直在找別人為自己的錯負責,所以也就找不到自己跟外界的健康關係。

因為「罪」使我們搞不清楚真正的是非對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觀認為自己是真理。

因為「罪」使我們身體長大,心靈卻停滯不前,我們無法完美卻又難以接受不完美,所以我們其實很痛苦。

所以聖經告訴我們信仰真正要解決的是「您到底認不認識神」這個問題!

親愛的朋友,信仰不是許多宗教活動的操作,而是面對至為切身的四個問題,不妨問問自己,您的信仰方向是對的嗎?

人生還沒來到終點前,事情仍有轉機

人生還沒來到終點前,事情仍有轉機

若父母對上帝有堅定的信心,但孩子卻不跟從父母的榜樣,可能會讓人不解。然而,一個來自不信主家庭的人,卻選擇委身於上帝,同樣也會讓人感到意外。其實,無論在哪一個世代,每個人都有選擇權。


偉大的先知撒母耳,立他兩個兒子約珥和亞比亞作以色列的士師(撒母耳記上8章1-2節)。然而,這兩兄弟並不學習他們父親的榜樣,反而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撒母耳記上8章3節)。但若干年後,約珥的兒子,撒母耳的孫子希幔卻在聖殿內負責音樂方面的服事(歷代志上6章31-33節)。希幔和他的得力助手亞薩,也就是眾多詩篇的作者,共同在聖殿裡歡歡喜喜地揚聲歌頌上帝(歷代志上15章16-17節) 。

即便有些人棄絕敬虔的父母所跟隨的基督,但上帝依然在他們的身上動工。孩子對基督的冷漠,也許會在多年後改變;同樣地,信心的種子也可能會在將來的某一代發芽成長。

不論家人是否跟隨主,我們深信「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存到永遠,祂的信實直到萬代!」

親愛的主,求祢幫助我牢記,祢是讓信心種子成長的上帝。我們將摯愛交託給祢看顧,深信祢仍然在動工,在人生還沒來到終點前,事情仍有轉機。

魯益師在其著作《痛苦的奧秘》中說:「上帝藉著我們的歡樂向我們低語,透過良知向我們說話,但卻藉著我們的苦難大聲疾呼,因為痛苦是祂喚醒充耳不聞世界的擴音器。」苦難能讓人們調整焦點,讓我們不再只看眼前的光景,以至我們能聽到上帝的聲音,知道祂在我們身上動工。苦難使我們的生活不再一如既往,而是必須開始學習屬靈的功課。


在舊約聖經中,我們看到詩篇的作者即使在痛苦中,還是持守一顆受教的心。他將苦難視為上帝的安排,接受它並且以順服的心禱告:「祢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詩篇119篇75節) 。先知以賽亞則將苦難看作是上帝熬煉他的過程:「我熬煉你,卻不像熬煉銀子;你在苦難的爐中,我揀選你」(以賽亞書48章10節) 。至於約伯,雖然他的遭遇使他悲痛不已,但他卻在苦難中認識了上帝的主權與偉大(約伯記40-42章) 。

不單只有我們經歷苦難,上帝也曾經歷過,因為祂取了人的樣式,承受了極大的苦楚:「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得前書2章21節) 。那位帶著釘痕雙手的主就在你我身旁,祂必在苦難中賜下安慰與教導。

主啊,有時人生太艱難,我承認在試煉中有時不明白祢的心意。求祢幫助我信靠祢,教導我成為祢所喜悅的樣式。

當他人犯錯時

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都有軟弱,所以當他人犯錯時,我們更需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歌羅西書3章13節) 。我們必須提出有建設性的批評或意見,同時也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12節) 。

當我們有必要指正他人時,話語中也應當帶著恩慈與愛。這樣,我們就是在效法主耶穌基督了。



都是別人害的?---八仙傷患「對不起」有感 @劉三講古

都是別人害的?---八仙傷患「對不起」有感 @劉三講古

這幾天為了八仙樂園的事件實在沒什麼心情發文,就連在金曲獎獲得「特殊貢獻獎」的江蕙也表達高興不起來,一個歡樂派對卻發生比高雄氣爆更嚴重的災難,實在令人沮喪不捨。

然而,昨天一則「對不起」的新聞卻整個扭轉了筆者心情。一名少年傷患在焦慮的家屬照顧之際,用力寫下「對不起」三個字,真是讓人落淚。

誰對不起誰?當然是主辦單位對不起社會大眾,不只嚴重影響了將近五百名青年的未來,還讓醫療人員爆肝。政府的監督不周也對不起社會大眾,都是要等發生重大公安事件才來亡羊補牢…

我們可以找出一堆理由來責怪來追究,但是對於傷患又有何補?
我們可以要求道歉,要求下台,要求賠償,但是這是最要緊的嗎?這能避免下一次嗎?該道歉還是要道歉,該賠償的當然要賠償,但是小弟弟一句「對不起」卻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在這個「凡事責怪別人」的社會中,一顆善良體貼的心,一句對不起,舒緩了多少緊繃的心?家屬看完之後的淚崩洗滌了多少複雜的情緒。謝謝這句「對不起」,你明明沒有對不起誰,但是受傷的時刻還是抱歉讓家人擔心,這種久違的真善美令人動容,相信這種態度就是你走下去的最大本錢,不只是這次的意外,也是你面對人生無常的最大力量。

如果我是父親,我以這個孩子為傲。
如果我是老師,我以這個孩子為榮。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誠然都被傷害過,不管身體或心靈,我們也幾乎都說過「都是你害的」這五個字,這很正常,因為很多事情確實真的是別人害的,但是我們要一輩子都活在「受害者」情緒中嗎?

聖經中的埃及宰相約瑟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勇於對抗環境,他給自己的遭遇下個一個偉大的結論:「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50:20)

就連人家刻意要害我們,上帝都能扭轉,何況多數的人都是「不小心害到我們」,上帝豈不更是保護眷顧?謝謝「對不起」同學的勇敢,也祝福所有的傷患都能撐過漫長的復健,我們都為你們加油,但願災難昇華為「化妝的祝福」!

屠呦呦之天意傳奇/eaton

屠呦呦之天意傳奇/eaton
.
今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頒給對寄生蟲防治做出貢獻的學者,屠呦呦(1931-)女士是其中一位。相較奎寧的抗藥性越來越大,她發現高效低毒性的瘧疾藥「青蒿素」,挽救貧困地區無數兒童的生命。

呦呦(音同優)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是鹿鳴的聲音,「蒿」就是青蒿。這巧合機率太低了,不是天意是甚麼?

研究是艱辛的。從2000餘藥方選出640種單方,再選200多種實驗,歷經380餘次失敗。1971年,發現青蒿乙醚萃取物對瘧原蟲有100%抑制率,隔年分離出有效單體。原本藥效時好時壞,後來屠呦呦從古醫書一段話產生靈感,懷疑傳統煎藥法會破壞青蒿素,於是學東晉葛洪改用冷萃取。

西元300年,東晉葛洪編《肘後備急方》第十六篇「治寒熱諸瘧方」有一處方:青蒿一把,兩升的水絞汁後喝下;因同篇寫大蒜、豆豉、飯糰包蜘蛛等怪偏方,故沒多少人相信。

「三無」屠呦呦只是大學畢業,資源不豐富,不被重視,能做出貢獻,除堅持、熱情與靈巧外,草藥的千年智慧應記上一筆。歐洲使用草藥有700年歷史,是世界最大的市場,然受西醫排斥、藥理不易釐清、及摻雜藥效不明等影響,每年市場規模270億美元,不到西藥3%。此役能否點燃新機會呢?

我也曾為某化學品做超過300次實驗(土法煉鋼,沒讀實驗設計),結果…。倒是那家輪胎廠賺大錢,難道是沒取名「鹿鳴」甚麼的?咯!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預防及治療癌症最好的方式

預防及治療癌症最好的方式

日本慶應大學醫院癌症專家—近藤誠,行醫超過40年,畢業於慶應醫學部後前往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於2012年榮獲第60屆菊池寬獎(對日本文化有莫大貢獻)。他的想法:無論得癌症還是其他疾病,我們可以學習:滾動的石頭不會長苔蘚。

1.多活動身軀,多轉動大腦,人體就不會生鏽。
2.讓感情變得更豐富,每天都有喜怒哀樂,“五感”(視、聽、嗅、味、觸)就不會變遲鈍。
3.遠離不愉快的事,珍惜活著的喜悅。
4.活動手腳,動嘴皮子,轉動大腦,保持感情與感官的靈活。
5.經常走路,血液就會在全身運轉,不會滯留在下半身,血壓就會比較穩定。
6.哈哈大笑,有助於運動表情肌與橫膈膜,呼吸會變得更深,血液循環也會變好,連身體都會暖和起來。
7.多吃美味佳餚,多做喜歡的事,就能讓心情變得愉悅,讓身體分泌更多的血清素、多巴胺、內啡肽,如此心情愉快,就會忘記小小的不適,癌症不會爆發。「不抑鬱」才是最自然、最偉大的保健方法。

http://buzzlife.com.tw/article/1443079321

-------------------
日本一位40年經驗的癌症權威專家,真心呼籲「不要上癌症的當!」

癌症專家——近藤誠,日本慶應大學醫院放射科醫生,行醫超過40年,敢於發表許多與大眾切身相關卻無人敢說的醫療意見,被日本民眾親切地稱為“醫界良心”。出生於醫生世家,畢業於慶應大學醫學部,後前往美國留學,並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擔任慶應大學醫學部放射線科講師,專攻癌症的放射線治療,也是聞名全國的乳房保留療法的先驅。

其功績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評價,於2012年榮獲“ 第60屆菊池寬獎 ”(得獎者皆為對日本文化有莫大貢獻的各界人士)。著有《癌症別急著開刀》《患者啊,不要與癌症鬥爭》《癌症的放任自流療法》等多部敲響醫療警鐘的暢銷著作。

不過,中國[南方周末]的也刊載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醫生,他駁斥近籐誠的理論 (詳見),這篇文章作者提到:『相信近藤的謬說,本來只是癌前病變的患者,好不容易早期發現了,卻不進行任何積極的治療,耽誤了治療的,我已經看到了很多例子。』、『我們承認,現代醫學的確也有很多不試一試就無法知道結果的情況。99%成功率的手術也有那1%的失敗機會。癌症化療的效果也是如此。這就是醫療的不確定性。』因此,讀者在看近籐的理論時,應當抱持著客觀理性的心態,若是已經生病,務必要問問自己的主治醫生,避免耽誤到治療時機。

以下是近籐先生的想法:

1.可怕的不是癌症,而是“癌症的治療”。為什麼一些原本很精神的人,得了癌症之後卻撐不了多久呢?這都是因為他們接受了“癌症的治療”。只要“不治療”癌症,患者就會保持頭腦清晰的狀態,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只要處理方法得當,身體也能活動自如。有許多癌症是不會痛的。真的痛了,疼痛也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你沒有出現痛、難受、吃不下飯等症狀,卻在公司組織的體檢中查出了癌症,那麼這個“癌”就一定是“假性癌”。光靠乳房X光片就能查出的乳腺癌也有99%是假性癌,但大多數患者仍會進行乳房切除手術,請大家多加小心。

2. 真性癌發現得再早也沒用。在第一個癌症幹細胞誕生的那一刻,癌症奪走宿主生命的時間就已確定下來,只不過因為發現得早,表面上的“生存時間”相應變長罷了。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必須看“10年生存率”,才能判斷一個患者到底有沒有被“治好”。

3. 手術是人工造成的重傷。做完手術後,體力會下降,身體會很容易受感染,還有可能留下終生無法治好的後遺症,死在手術台上也是常有的事。要是醫生建議你做手術,那你最好仔細想一想,做完手術後會怎麼樣,想得越具體越好。而且手術很有可能激發癌症。醫學界有一種形象的說法:“一動手術,癌細胞就會大爆發,就會暴跳如雷。”因為手術會留下傷口,而傷口破壞了正常細胞的壁壘,血液中的癌細胞會乘虛而入,加速繁殖,最終大爆發。

4. 化療劇毒。能用化療治好的成人癌只有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睾丸癌、子宮絨毛癌這4種,而這幾種癌只佔所有癌症的左右。化療能否延長患者的生命還有待證明,而且藥物的毒性很強,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年齡越大,抽煙的時間越長,化療的毒性就會體現得越明顯。

5. 90%的癌症,無論治不治,生存時間都一樣。任醫學如何發展,真性癌都是不可能靠人力治好的。“癌症消失了”“奇蹟般生還”之類的動人故事大多與假性癌有關。假性癌就跟臉上的痘痘一樣,不用管它,自然會消失,可醫生卻通過媒體大肆宣揚“我們把癌症治好了”。

6.就算醫生確定你得了癌症,要是你感覺不到痛苦,那還是靜觀其變比較好。如果你實在想治療,那就請好好調查一下,看看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

7. 手術成功了≠癌症治好了。就算手術做得非常完美,無懈可擊,貨真價實的固體癌也一定會復發。

8. 越是“先進”的療法,越要小心。很多技術明明還處於試驗階段,可一冠上“先進”二字,患者就會被牽著鼻子走。總之,請大家對帶有“先進”二字的療法多加小心。

9.檢查的做法是從360°全方位發射X光,拍攝出人體的橫截面。1次CT檢查的放射線劑量相當於普通X光片的200~300倍!1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足以誘發癌症。

10. 強化免疫力無益於癌症的預防和治療,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無效的。為什麼呢?因為免疫細胞的職責是攻打外來異物,但癌細胞是人體本身的細胞變異而成的,人類的免疫系統不會將癌細胞視作敵人。癌之所以能長到直徑1厘米,之所以會被查出來,都是因為NK免疫細胞沒有把癌細胞當成敵人,這就是免疫系統無法殺滅癌細胞的鐵證。

我們應該怎麼做?

忘記癌症,別做手術,也別做放療,更不要做化療。等身體開始難受了,再想辦法緩解疼痛即可。如此一來,才能在最輕鬆舒適的狀態下延長生命。如果醫生沒有明說,那就不要去問,因為誰都不知道你到底能活多久。

無論患者得的是癌症還是其他疾病,都需要由醫生去完成治療行為。但患者沒有必要把決定治療方針的大權交給醫生,醫生也沒有資格對患者指手畫腳。

我們可以學習那些不斷滾動的石頭。滾動著的石頭是不會長苔蘚的。

只要多活動身軀,多轉動大腦,人體就不會生鏽。

只要讓感情變得更豐富,每天都有喜怒哀樂,我們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就不會變遲鈍。

遠離讓你不愉快的事情,珍惜活著的喜悅。

恰如其分地活動手腳,動嘴皮子,轉動大腦,保持感情與感官的靈活。

經常走路,血液就會在全身運轉,不會滯留在下半身,血壓就會比較穩定。

哈哈大笑,有助於運動表情肌與橫膈膜,呼吸會變得更深,血液循環也會變好,連身體都會暖和起來。

多吃美味佳餚,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能讓心情變得愉悅,讓身體分泌更多的血清素、多巴胺、內啡肽,提升意欲與情緒,如此一來,人生就會變得更快樂。

經驗告訴我,只要心情愉快,就會忘記小小的不適,癌症也不會大爆發了。

“不抑鬱”才是最貼合自然機理的、最偉大的保健方法。

癌症到底需不需要治療?

那癌症到底需要不需要治療呢?這是一個複雜無比的問題,不可能在這篇文章裡給出簡單的答案。簡單地說,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不同,個人情況的差異做出判斷。早期癌症患者,積極地治療,能極大可能的提高生存質量,甚至完全治愈。晚期癌的患者,如果的確治療的益處無法大過治療副作用的壞處,可以考慮不接受積極的侵入性的治療,但也最好接受比如止痛這樣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治療。至於預防檢診,那更是沒有疑義地需要大力普及,防患於未然。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發揮小國的優勢

發揮小國的優勢

彭明輝先生這篇文章提醒大家:

// 美國崛起的過程中,同文同種的英國可能是磁吸效應下的最大受害者。中國的規模經濟優勢及人才優勢,猶如當年的美國,台灣和韓國都有機會成受害者。

制度、教育與文化是根本,只要解決這些問題,企業界自然有能力因時因地制宜地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

國家規模較小時,必須戮力縮短產學落差,強化跨領域對話、集體領導與團隊整合的能力,充分發揮技術工人與各種人才的能力極限,並找到合適的利基市場,才能降低經濟規模太小的負面效應,並發揮小國的優勢。若只是換湯不換藥地高談次世代產業,真有機會避免衰落的趨勢? //
.
我認為,正確討論次世代產業,某種程度也是在找「跨領域合作或整合、充分發揮人才的能力及合適的利基市場」,不應排斥才對。(eaton)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3371

----------------------
彭明輝英國工業的沒落與台灣的警訊:
作者:彭明輝
2015/10/05

工業革命誕生於1773年,英國的製造業從此遙遙領先全球。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肇始之後,英國在許多學術領域上仍舊領先全球,卻在許多新興產業上失去領先優勢,甚至還逐漸失去傳統產業的優勢,以至於製造業迅速地被美國和德國追趕過去而衰落、萎縮,甚至還輸給瑞士這樣的小國。

這個驚人的衰落過程,帶給台灣許多的警訊:台灣沒有英國的學術優勢,卻有比她更不利於製造業的內部特質和外部環境;英國可以靠金融業彌補製造業的不足,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條件;美國的崛起吸引了英國的投資,也排擠英國的對內投資和海外市場,大陸對台灣的磁吸與擠壓更數倍於英美之間的取代關係;美國超越英國之後反過來投資英國,以英國做為進攻歐洲市場的跳板,但是大陸超越台灣之後卻不見得有興趣投資台灣。

比較英國的衰落與德國的崛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灣必須避免英國的缺點並學習德國的優點。但是台灣在價值觀、產學關係、市場機制等文化與制度特質上卻有太多英國的弱點而鮮少德國的優點。
如果我們繼續在經濟上「畫虎不成反類犬」地抄襲美國,並且在思想上盲目地擁抱芝加哥學派,台灣的總統恐怕會一屆比一屆更像丐幫幫主。

英國工業衰退之謎
英國是科學革命、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誕生地,工業實力領先全球至少一百年,而且在二次大戰結束時依然是全球的學術與金融中心,卻在1870年就已經跨過領先優勢的最高峰,甚至在1930年代開始輸給德國,生產力只有美國的一半到四分之一。[1] 這怎麼可能會發生?

在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誕生之前,英國就已經是世界的中心。由於法蘭西斯培根的倡議,全球第一個科學社群(英國皇家學院的前身)在1645年成立,並且在1665年發行全球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牛頓在1687發表了三大運動定律,此後150年內的科學大發現幾乎都是英國科學家在主導,直到十九世紀末還比第二名的德國略勝一籌。

此外,John Kay在1733年發明紡織用的飛梭,瓦特在1769年大幅改良蒸氣機的效能,史蒂文生父子在1825年完成全球第一條鐵路,布魯內爾(Isambard K. Brunel)在1833年建造了全球第一艘鐵殼越洋郵輪,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40)的紡織業、礦業和鋼鐵工業也都是英國在主導,使得她在1870達到工業、經濟與政治的最高峰,遙遙領先全球。

在1870-1914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裡,主角是以理論為基礎的電學、電磁學、化學和引擎,英國在理論和發明上仍舊明顯地領先其他國家,但是德國、美國與日本也紛紛追趕上來,並且在技術的應用與企業的現代化上比英國更積極。此外,英國開始出現投資不足與管理效率低落的現象:1870年時英國每個工人的平均資本投入比美國和德國分別多出10%和30%,到了1900年時卻比美國少了90%,並且被德國追平,甚至連反映管理與創新能力的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都低於其他歐美國家。結果,英國製造業的領先幅度開始縮小:1880年代英國、德國和美國的製造業出口分別佔全球43%、16%和6%,到1913年時已經變成32%、20%和14%。[2]

福特在1913年完成T型車的量產生產線,1914年福特汽車每個工人的產能是其他美國車廠的4.6倍。[2] 但是英國投資不足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而且一直無法引入福特式的大量生產。到了二次大戰前夕的1935年,德國工業已追平或略微超越英國:她每小時的人均勞動生產力已經是英國的1.05倍,每小時的人均附加價值更是英國的1.12倍。[3] 到了1940年代,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力已經高達英國的兩倍到四倍。[4-5] 1973年的石油危機對英國的打擊遠超過其他國家,而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開始積極推動的市場自由化還是救不了英國製造業的衰落,甚至1989-2007的表現還不如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見表一)。

這些數據清楚表明,英國製造業競爭力的衰退是始於戰前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甚至可能始於1870年或更早,而兩次大戰之後工黨與保守黨政府政策的良莠則是次要的問題。[1]
學術與產業的鴻溝

自從187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學術發現對工業進步的影響遠小於德國和美國。許多英國學者把這個現象歸咎於英國企業家族化,管理效能低落,沒有能力將科學發現的充分產業化。[6] 此外,當美國和德國在積極提升基礎教育和技職教育時,英國的投入卻相對地不足,中學與中等職校的就學率不到25%。[1] 這些無疑地都有其重要性,但是學術社群與產業間的隔閡,可能是更重要、更根本、更長遠的影響因素。

如果仔細比較皇家學院這個社群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家,你會發現這兩個社群顯少交集!前者是為真理服務,不關心(甚至看輕)俗世的利益;後者是為產業與利潤服務,而無關乎真理;很多英國貴族和中產階級把前者看成是高尚的、理性的、進步的、符合貴族品味的,後者則是工程師、匠人的事,有趣而不高尚,甚至排斥去工業界服務。這樣的價值觀,或許才是阻礙英國工業技術發展的最大障礙。

愛迪生以來的許多美國人把科學與發明當成致富的關鍵手段,甚至把基礎研究當作產業競爭力的基礎──科學是手段,致富是目的。所以,比爾蓋茲和賈柏斯可以開心地休學去創業。對這些美國人而言,學術的「神聖性」不僅難以理解,甚至是荒謬的無稽之談。

但是許多英國科學家卻只對真理有興趣,甚至戮力維護學術的純粹度與神聖性,刻意將它與現實的利益隔離。我在1987年留學英國時,清楚地看到這種近乎意識形態的傳統:牛津大學刻意維護其古典人文教養的傳統,而硬把一百多位跟科學、工程有關的教授塞到一個「科學與工程系」;劍橋大學為了維護其純科學的傳統,硬把一百多位跟工程、管理有關的教授全部塞到一個「工程系」裡;而倫敦政經學院則只有人文、法政與經濟學,而沒有管理學院。

劍橋大學對工程的鄙視,清楚地彰顯了科學社群和工程技術間的鴻溝。英國政府在1850年就建議劍橋培養工程專才,她卻堅持到1894年才開始招收第一批專攻工程科學的學生;雖然她在1875年勉強設立了第一個跟工程有關的講座教授席次,卻無論如何不肯在他的頭銜中置入「工程」一字,而稱之為「機構與應用力學講座教授」──1894年之前想要研究工程專業的人只能到第二輪的「紅磚大學」去念,維根斯坦在1908年從柏林到英國去研究航空技術時,就是在曼徹斯特大學註冊,而非劍橋大學。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作為電學與電磁學的發源地,劍橋大學卻在1945年才有第一位電機工程的講座教授,到1962年才招收第一批專攻電機工程的大學生!

在這樣的價值觀念下,英國不可能出現像比爾蓋茲和賈柏斯的人──學術是高貴的、神聖的,而創業是另一種旨趣截然不同的選擇。因此,儘管劍橋大學旁邊有一個1973年成立的科學園區,學術技轉的成果卻相當有限。

不只學術圈這樣,連工程天才的態度也相近。英國最頂尖的發明家幾乎都不是為了經濟的利益而發明的:曾獲得235項電機專利的Sidney G. Brown從專利所獲得的財富抵不上昂貴的專利費;Frederick W. Lanchester曾在航空與汽車領域獲得過將近五百項的專利,但他在汽車廠擔任顧問的收入極其有限。這都是典型的例子,而非例外。[7]

反之,成立於1810年的德國漢堡大學首開以研究領導教學的現代大學風氣,她雖然強調學術自由與自主管理,卻也同時強調大學對社會的責任,因而兼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這個機制與理念被美國與日本模仿,而樹立以基礎研究厚植產業競爭力的觀念。[8] 此外,德國巴斯夫公司(BASF)在1868年首開全球風氣,在企業內設立研發部門,聘請化學博士Heinrich Caro主導染料的研發,後來並陸續聘請許多傑出學者主持該公司的研發工作,首開全球先例地將最先進的基礎研究與企業利益直接結合。愛迪生的通用電氣實驗室與貝爾的實驗室也同時在1876年成立,並且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企業創新與競爭力的核心。[8]

此外,日本與韓國的經驗更顯示:後進國學術界的首要任務是保持跟產業界的緊密對話,以縮短國內外產業界的技術差距為第一要務,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從事跟國內產業毫不相關的研究。

日本的湯川秀樹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獎,相隔16年之後朝永振一郎才獲得日本的第二個諾貝爾獎,而那時候日本的製造業早已經超越英國──日本的案例顯示應用研究領先基礎研究(或至少同步)的必要性。同樣地,韓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為她的學術界與產業界互動密切,不但產業界有頂尖的研究,而且學術界的許多研究也都在回應產業界的需要。

回過頭來再看看英國,雖然三大名校只關心真理而不關心世事,但是還有曼徹斯特、雪菲爾、愛丁堡大學與(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在認真從事與產業有關的應用研究。可是,當學術界的最高價值跟社會徹底脫節時,再怎麼卓越的學術研究也救不了英國工業界的衰落。這個故事顯示,學術研究領先產業技術是必要的,但是當學術研究與產業需要脫節時卻對製造業沒有任何的好處。

台灣的學術圈呢?不但不重視大學的社會責任,甚至用國科會計畫和教授升等制度強迫學者從事跟台灣社會無關的研究,以至於五大名校的研究難得有5%以上是跟產業的需要相關的。一位著名的經濟評論家曾經因而指責大學教授「不務正業」,但是整個社會卻幾乎都不關心嚴重的產學落差──無知的媒體持續炒作世界大學排行榜,而大學校長持續在媒體前抱怨教授薪水太低,國科會主委卸任後大談「台灣的次世代產業」,對國科會誤導下的產學鴻溝視若無睹。

台灣的產學鴻溝遠遠大於英國、日本和韓國,如果我們繼續漠視這個根本性的「學術失能」,一味奢談次世代產業或學術卓越,對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恐怕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金融市場與產業界的鴻溝
英國製造業的衰落跟投資不足有很密切的關係,而投資不足的原因跟英國金融業的性格密切相關。

一份2013年的研究指出英國的金融機構重視短期利益遠勝於長期獲利,而且對國內的產業發展漠不關心,只在乎獲利率,因而有60%的基金都在海外投資,使得英國知識密集的中小企業經常募不到發展前期的基金。[9] 其實,這個問題自從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海外投資熱潮使得倫敦的金融商圈吸金能力遠高於製造業,而導致製造業投資不足;而且製造業的投資偏好傳統的礦業、鋼鐵業、船業與紡織業,使得電機、化學與汽車等新興產業的投資相對地不足。[1]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就已經是全世界的貿易與金融中心,不但外國企業把錢存在倫敦金融中心的銀行內,而且英國的海外投資遠遠超過其他國家──1914年英國的海外投資總金額高達40億英鎊,甚至遠遠超過英國的年度總產值(23億英鎊)。譬如,為了充分榨取印度殖民地的資源,英國在印度大規模地建造鐵路系統,使得印度在1853年就擁有第一鐵路,還比美國的第一鐵路早了16年。這些海外投資只顧追逐高獲利的機會,卻因此擠壓了國內製造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而引起邱吉爾和凱因斯的抱怨和批評。[1, 10]

此外,英國是美國最重要的境外資金來源,這項投資不僅排擠英國的國內投資,還培養了英國製造業的競爭者,猶如過去二十年來台商在大陸投資對台灣所造成的後果。

只要投資眼光精準,新興市場的獲利往往高於成熟市場。美國1868-1880年的鋼鐵產量年增率40%,1881-1920年的年增率還保持在10%,遠高於英國和德國。同文同種的英國金融商如果不去投資這個市場,那是不可能的。1920以後,美國製造業積極發展福特式大量生產的製程,生產效率因而迅速躍升而急速超越歐陸,使得美國的經濟發展更加迅速,也對英國的金融商更加地具有吸引力。反之,在1948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生效之前,歐洲國家只能仰賴內需市場和海外殖民地,但歐洲國家的內需市場規模小且歧異性高,大量生產只會增加投資的風險而無法收到規模經濟的好處。[3, 11] 因此,雖然英國從1890年代就開始密切注意大量生產模式的利弊,卻只就適合英國市場的部份局部地加以引進和應用。[12]

當英國資金大量湧向海外市場時,德國銀行團卻不吝於對國內製造業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投資,以及比英國更低的利率,使得德國製造業可以迅速崛起。[3]

海外殖民地的龐大市場和英國金融業的發達,是英國工業革命可以領先全球的關鍵因素因果。但是資本市場所追逐的利益並非永遠吻合國家發展的需要,有時候資本市場的海外逐利行為會造成國內產業的空洞化,當年的英國和現在的美國都深受此苦,猶如現在的台灣。

這種時候,政府必須積極建立起有利於國內長期發展的投資銀行體系,而不能繼續仰賴極端不健全的股市,才有機會化解困境。可惜的是,藍綠兩黨和台灣社會卻把二十年的時間浪費在「戒急用忍」和「市場開放」的無謂爭執,而沒有認真去分析與改革贏弱扭曲的金融體系。

面對大陸對台灣資金與人才的磁吸效應,如果我們繼續把藍綠與統獨放在遠高於經濟發展的位階,或者盲目的擁抱已經嚴重失能的金融市場機制,換誰來當總統都只不過是浪費民脂民膏,並且在空轉中斷送台灣的未來。

「美國化」與德國化之爭
規模經濟與福特式的大量生產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迅速崛起並超越歐洲的關鍵,但是歐洲卻必須要等到1960年代關稅障礙撤除且全球經濟蓬勃發展之後,才具有推動大量生產的現實條件。

面對這個天然的發展障礙,德國採取研發密集、知識密集,以及技術密集的手段,以及加強企業的組織、經營與管理,在不需要仰賴大量生產的市場裡朝向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打造出「德國製」的品牌形象,而成功地跟美國低品質、低成本的產品形成明確的市場區隔。直到1950年代末期,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欠缺勞動力,才使德國積極投資於大量生產的設備,而在1968年時在適合量產的礦業、鋼鐵業、紡織業、化工業等領域大幅超越英國。[11-12]

另一方面,英美兩國的政府都曾致力於推動英國零組件的標準化以及福特式量產模式。但是因為時機拿捏不當,以及沒有充分掌握英美市場的差異,大部分的努力都成效不彰,甚至弊大於利。

由於警覺到規模經濟的重要性,英國政府在1930年代積極推動企業的國有化,大肆併購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然而此舉不但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因為消除了內部的競爭者,而使企業更加有恃無恐地仰賴政府的保護,變成既無效率又大到不能倒的寡占企業。[10] 在馬歇爾援助計劃的要求下,英美生產效率委員會(Anglo-American Council on Productivity)在1948年成立,針對英美生產方式的差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提出許多具體建議。但是英國工業界深知英美市場特質的差異,因此很懷疑(美國)生產模式在英國與歐洲市場的適用性。後來,在英美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剛剛國有化的英國鐵路公司被指定要推動零組件標準化和大量生產,以作為全英的示範。可惜,實驗的結果頗讓人失望。[12]

反之,二次大戰前夕英國情報單位對德國工業界的調查報告則指出德國的生產方式不比英國有效,他們真正的傑出表現是在研究人員、工程師、技師、工人與經理人員的素質,和企業的組織與協調運作。[12]

這份研究確實真正掌握到德國的長處和英國的弱點,很多案例都顯示英國企業內部的組織不健全,無法整合出一個優勢企業所需要的各領域專業人才,因此無法將企業與學術界的創意充分地產業化。化學合成染料產業的競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英國在1857年發明的,並且因為有紡織業龐大市場的需要而一度蓬勃發展。然而英國並沒有警覺到他們可以利用類似的合成技術去開發出更多顏色的染料,反而是落後英國十年的德國化學廠,以高效率的團隊組織和有系統的方式,把一系列相關的染料全部開發出來申請專利,並且向國內外紡織業進行強力的行銷。結果,德國染料的全球佔有率迅速地在1881年達到45-50% 並繼而在1990年擴張為80-90%。[6]

阻礙英國工業界現代化的組織管理問題,一部分是根植於英國人固有的拘謹個性和文化,一部分是源自於過分強調單一專長的菁英教育,這使得他們遠比德國人更不擅於跨專長領域的對話與功能整合。此外,傳統英國貴族治理產業的模式就是嚴於主僕分際,管家與企業經理人的職責是戮力達成主人的心願,而不輕易質疑主人的目標與心願。因此許多實證研究的案例都顯示,英國企業的優點反映著企業主的長處,缺點則反映著企業主的短處。而中低階主管和高階主管的互動模式也經常反映著這種源自封建社會的階級文化。[6]

然而全方位的通才難找,而金融業的發達也對製造業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才排擠作用。每一個國家的人才都是有限的,當英國最頂尖的人才被大量吸納到與國內產業互動不足的學術界和金融界後,製造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就難免略遜一籌。

企業規模的大小不足以決定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大量生產的規模經濟也不是企業致勝的唯一途徑。中小企業如果能夠強化內部組織的分工與管理,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發揮的利基市場,照樣可以闖出一片天;反之,如果昧於企業與市場的特質,

一味追求量產與市場規模,反而有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針對英國汽車產業的實證研究就指出,雖然英國的經濟與社會特質使她很難發展美式的量產規模,但是這種企業特質反而適合1970年以前的跑車與頂級手工車等利基市場。因此,能夠強化內部的組織與管理效能的車廠,往往可以在全球車市佔有一席之地。[13]
此外,即便後來的車市因為供應過剩而競爭激烈,使得小廠很難生存,但是若沒有先改善組織與經營的能力,而削足適履地引入不適當的量產規模,反而會失去原有的優勢又沒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

反觀台灣,我們的教育體系遠比英國體制更僵化、空洞,中小學生至少浪費一半以上的時間在一年內一定會忘記的瑣細知識上;大學教育還延續中小學的模式而只有講授,罕有問答與討論,而且嚴重漠視跨領域對話的教育和能力,而企業界更充斥爭功諉過與爭風吃醋的文化,使得我們在團隊合作與組織管理上的能力甚至遠不如英國。

如果我們不能從各級教育去積極改上以上弊端,就算找得到適合台灣的利基市場,甚至籌足資金,也不見得會有夠水準的企業組織來攻佔、鞏固相關的產業和市場。

結語

美國崛起的過程中,同文同種的英國有可能是其磁吸效應下的最大受害者;大陸崛起的過程中,台灣和韓國都有機會成為關鍵的受害者。大陸人口約莫台灣的55倍,先天佔有後發優勢、規模經濟優勢,以及人才優勢,猶如當年的美國。而台灣先天上很難克服中小企業為主的規模,如果能進一步發展出中間企業或隱形冠軍,就很可能已經是台灣企業最適規模的極限。

比較德國製造業的崛起和英國製造業的沒落,可以清楚地看到國家規模較小時必須戮力縮短產學落差,強化跨領域對話、集體領導與團隊整合的能力,充分發揮技術工人與各種人才的能力極限以達到「人盡其才」的目標,並找到合適的利基市場,才有機會降低經濟規模太小的負面效應,而充分發揮小國的優勢。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制度、教育與文化的問題是根本,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企業界自然會有能力因時因地制宜地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如果不去解決前述的結構性問題,只是換湯不換藥地高談台灣的次世代產業,我們真的有機會因而避免衰落的趨勢嗎?
▍參考文獻
[1] Michael Kitson and Jonathan Michie, 2014, The de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UK manufacturing, 1870-2010,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Paper No. 459.
[2] Barry Eichengreen, 2004, “The British Economy Between the Wars,” in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Vol II Economic Maturity, 1860-1939, edited by R. Floud and P. Johnson, pp. 314-34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Nikita Bos and Tamás Vonyó, 2013, Winning the war, losing the pea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bour productivity in British and West German manufacturing, 1936-1968,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4] Herman de Jong and Pieter Woltjer, 2009, A Comparison of Real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for British and American Manufacturing in 1935,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5] John H. Dunning, 1999, “Forty years on: American Investment in Brit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visite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 8, no. 2, pp. 1-34.
[6] Daniel R. Shiman, 1991, “Managerial In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Decline in Britain, 1860-1914,” 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vol. 20, pp. 89-98.
[7] Tom Nicholas, 2012,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ritain Since 1870,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8] Philip G. Altbach, 2011,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in Philip G. Altbach and ‎Jamil Salmi Ed., The Road to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ies, pp. 11-32.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9] Alan Hughes, 2013, Short-termism, impatient capital and finance for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 the UK, Foresight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Project,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UK.
[10] Barry Eichengreen, 2002, “The British Economy Between the Wars,” in Rodrick Floud and Paul Johnson (E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 pp. .
[11] John Paxton, 2008, “Myth vs. Reality: The Question of Mass Production in WWII,” Economics & Business Journal: Inquiries & Perspectives, vol. 1, no. 1, pp. 91-104.
[12] Jonathan Zeitlin, 1995, “Americanization and its Limi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Britain's Engineering Industries,1945-55,” 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vol. 24, no. 1, pp. 277-286.
[13] Timothy R . Whisle, 1993, “Niche Products in the British Motor Industry: A History of MG and Triumph SportsCars, 1945-81,” 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vol. 22, no. 1, pp. 19-24.
[14] Robert C. Allen, 2006,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 How Commerce Created The IndustrialRevolution and Modern Economic Growth,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最近中學老師去爬卡子拉山/eaton

最近中學老師爬卡子拉山。剛查網路資料,或許可想像跟老師同遊,雖然那只是神遊。

 

 // 卡子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海拔4718米,常年高寒缺氧,即便酷熱六月,雲霧一遮,冰雹夾鵝毛大雪隨之而來,頃刻間成冰封世界。一天之內可能會歷經睛朗、雨天、飛雪、冰雹四種天氣!這裡常見犛牛、馬群自由走動,點綴獨特的藏區風情。 因海拔高,主要是高山草原。在這裡看山,層巒疊嶂,一層比一層更遠更淺,像走在天路之上。翻越卡子拉山時,空中的雲彩開始多起來,一會是潔白無瑕,一會是幽暗迷幻,瞬息萬變。不過,因為到處是平坦草原,像是到了美麗牧場,讓人流連忘返。 站在高山之巔,沒有什麼能擋住視線。和天空如此之近,一伸手就能觸碰到童話中的藍色。空曠而寬廣的山頂,好像天空的眠床,又似巨大的舞臺,四野只有曼妙而寂寞的白雲,群峰盡伏腳下,重重疊疊,像是大海的萬頃波濤,洶湧壯闊。 //

 

google照片:https://goo.gl/ZwXufh

 

四川卡子拉山全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Uqblk1J74

 

10月卡子拉山啞口飛雪一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H76QWWemc

《智慧》誰是傻瓜? 幸福五大原則 他說 "meow~~~" 新詩

誰是傻瓜?

林肯在一次演講時收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傻瓜”。林肯平靜地說:我收到過許多匿名信,全部只有正文,不見署名。今天相反,這位先生只有署名,忘了給我寫信。
..................
《智慧》 幸福五大原則:1.心中無恨;2.腦中無憂;3.生活簡單;4.多些付出;5.少些期待。
...........
《幽默》
媽咪:你在做什麼? 兒子:我在跟貓咪說話。 媽咪:他在說什麼?我怎麼聽不懂? 兒子:他在說英文。他說 "meow~~~"
..................
《幽默》新詩
1.最瘦的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2.最難找的人: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最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4.最憔悴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5.眼力最差的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962年的大事:小兒麻痺疫苗取得上市執照/eaton

1962年的大事:小兒麻痺疫苗取得上市執照/eaton

1962年,小兒麻痺疫苗在美國取得上市執照,世紀五大病毒之一的小兒麻痺疫情終於被控制。疫苗發明前,1952年美國爆發大流行,那年報導的病例5.8萬人,3145人死亡,21,269人殘疾,多數犧牲者是小孩。

沙克(1914-1995)於1954年發明注射式疫苗;隔年阿爾伯特•沙賓以減毒的活病毒製造口服疫苗,但口服含活病毒,有極低比例兒童(約75萬分之1)感染病毒並導致嚴重後果,因此不再被使用。

沙克(圖)生於紐約市,是俄裔猶太人移民家庭,父母沒接受多少正式教育。沙克原本除人性、自然外,對科學沒興趣。由於母親的願望,他放棄當律師,轉進醫學院後發現夢想:為全人類做點事情,而不是一對一。取得醫師職照後,不走臨床醫療,並放棄取得生化博士的機會,選擇在安靜的實驗室默默研究。

沙克的研究歷程不順利,被3家研究所拒絕,後來匹茲堡大學接納他,但到時才發現是個擁擠、什麼都沒的老市醫院地下室。後來他得到梅隆家族支持,建立病毒學實驗室。

沙克的母親沒接受過正式教育,沙克聽從母親的想法是對的,這跟現代人談自主不同。沙克經歷一段期間才確認興趣,確認後就堅持到底。(eaton)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當愛傳承-貝洛/eaton

當愛傳承-貝洛/eaton

貝洛(Isaac Barrow,1630-1677)生於倫敦,四歲時母親去世,父親送他和祖父同住。祖父反對兒子的婚姻,因此帶著報復心理對待孫子。他以打架不服管教著名,不知被退學幾次。

貝洛十六歲時,初次遇到霍爾比齊老師,老師對他說:「我相信你有一天會成為最好的老師,事實上,你是天生做老師的好材料。」貝洛驚訝抬頭。從那天開始,貝洛成為好學生。霍爾鼓勵他學習拳擊劍術發洩精力。

1641年愛爾與英格蘭發生獨立戰爭,貝洛的父親生意受打擊。霍爾接待貝洛住在家裡,把他當做孩子。貝洛是最先用切線求斜率、曲線截面積、反曲點,也是最先把光學和幾何學結合,在透鏡上畫切線去求焦距與曲率半徑的關係式-光學物理的透鏡公式。

當貝洛擔任劍橋大學數學系教授時,有一個成績中等、安靜敏銳的貧困學生。貝洛就像老師一樣,開放家庭接待他。這位學生就是物理大師牛頓。後來牛頓開放家庭,接待貧困學生泰勒(Brook Taylor)。泰勒發表應用面廣的泰勒定理、泰勒級數、有限差分法FDM(可確定振動弦運動、解偏微分等,DM可預測時間序列,但當然不準)。

貝洛一生未婚,他的短短人生都給學生。詩人馬波立多夫為他撰寫碑文:「他使周圍的人認識上帝」涵蘊他豐富的一生。從歷史觀察,天才經常是問題人物,然而當愛傳承,祝福就會綿延。(eaton)


保健三則

南瓜是最具代表性的黃色食物,富含抗氧化劑類胡蘿蔔素,可預防癌症與心血管疾病,有抗皺效果。南瓜的甜味和軟爛的口感,能幫助胃口大開~用烤的、用蒸的、用搾的、打成果汁,怎麼吃都好吃!搭配這類食材更營養......
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493
.................

網路傳說喝檸檬水能美白,體質能由酸變鹼!?醫師表示,血液酸鹼值是恆定的,不會因喝檸檬水改變,檸檬酸刺激胃壁黏膜,不少人喝到照胃鏡。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105#
......................

【吃芭樂對抗烤肉致癌物!】

芭樂秋冬溫差大,糖度脆度最佳。每100公克芭樂,維生素C含228.3毫克,超過奇異果(92.7毫克),為水果之冠。維生素C可清除致癌的自由基。經研究,芭樂果汁稀釋100倍,即可清除90%以上添加在香腸培根的亞硝酸鹽(與蛋白質結合產生致癌的亞硝酸胺)。

小撇步:挑選表皮凹凸不平有顆粒狀;比重大有沉沉感;果臍縮口小,外觀飽滿;淡綠色至黃綠色表成熟度適中;太過青綠會澀。一下子吃不完,最好用塑膠袋包好存於冰箱。

跨領域的化學家創造材料傳奇。

跨領域的化學家創造材料傳奇。 波音公司介紹世界最輕的金屬材料:金屬微晶格(metallic microlattice),99.99%是空氣,被評為10大改變世界的發明。設計飛機需兼顧材料的重量及強度,輕100倍又具強度的微晶格,未來會大派用場,當然汽車也是。

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Vocativ/videos/1089700077708893/ 

由聚合物按特殊結構組成的模造,以金屬覆蓋,再以化學方法把模造溶解,剩下就是金屬微晶格。它的構造像骨頭,外面堅硬而內裡是空的,因此輕巧不易壓碎,在強力受壓後能回復原狀,故也適合保護易碎品。(eaton)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NG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害大人罹癌、小孩變笨!】

【NG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害大人罹癌、小孩變笨!】

先天基因異常對癌症發生只有5-10%,其餘由不當飲食、吸菸、感染引起;而西式飲食(漢堡、熱狗、炸雞、薯條、披薩與三明治)含高熱量、高油脂與加工肉品,以及缺乏全穀類的精製醣類,容易造成慢性發炎、肥胖、癌症與其它慢性病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7737&fullpage=true

中國式競爭 @eaton

中國式競爭 @eaton

這篇文章是蔡東豪先生的新著《復原力》選摘,作者生動描述他長期觀察到的「中國式競爭」。

由此看來,台灣跟中國拼價格戰穩死無疑,因為中國經理人談競爭,最常用上戰爭作比喻,他們的唯一目標是置對手於死地。

台灣廠商要存活,要避開跟他們做相同的商品,或是跟先進國家一樣,以技術取勝,服務另一個市場區隔。跟我最近po文「挖角就可以了,何必承受龐大風險去買?」的建議還是一樣。
http://www.storm.mg/article/65963
----------------------------------------
置對手於死地的中國式競爭@蔡東豪

我的工作帶我到世界各地,愈去得多其他地方,愈感到世界大同,很多事情不受國界和地域影響。很多以為只會在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原來都有世界大同版本,歸根結底,是關於人。不過,凡事有例外,我發現很多事情在中國發生,卻有一個獨有的中國版本,在這事情加上「中國式」三個字。「中國式」這課題可成為一個系列,現在先說「中國式競爭」。

各行各業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競爭,唯獨在中國,競爭添上獨特色彩。中國企管人談競爭,最常用上戰爭作比喻,他們的唯一目標彷彿是置對手於死地。在中國企管人眼中,成功的定義是擊倒所有人,壟斷市場。競爭對手是有你無我的敵人,雙方之間只能存在仇恨。我不是誇張,一個中國企管人談論競爭對手的神情,可以是目露兇光。中國式競爭的主要手段,是價格戰。價格戰在其他地方也會出現,但頻率和慘烈程度,很難跟中國相比。中國企管人談到商管略,怎樣一統天下,然後賺到盆滿鉢滿,大都是靠一招價格戰。價格戰傷人傷己,發動價格戰的邏輯,是自己忍痛能力比對手高,對手鬥志不及自己,遲早捱(熬)不下去,對手離場後,到時自己便為所欲為。

實情是,一統天下多數是空想,殺死甲,還有乙,丙才剛開始進場,還有,價格戰對自己傷害之大,發現時可能已是太遲。在中國,任何時間,都有不同行業在打價格戰。表面看,價格戰得益者是消費者,可以平價購物,但其實消費者也遲早成為受害者。價格戰是中國產品劣質化的其中原因,價格不停下跌,利潤蒸發,企業將貨就價,混入劣質物料,或偷工減料,消費者被迫買劣質貨。消費者本願意以正常價格購物,但因為企業之間打價格戰,失去選擇權。中國式競爭很多時跟地理有關,死對頭就在不遠處,很多行業集合在同一地區,某程度上,這現象可以理解。某地區盛產一些東西,競爭對手自然在附近。

不過,更多情況跟天然地理無關,中國式競爭始作俑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某行業,提供政策優惠,間接經銀行系統提供廉宜資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在某地區製造一整個行業。投資者對這現象應該有點認識,某省份特別多體育用品股,某市擁有全國最大兩間重型機械製造商,這現象的源頭很大可能是地方政府。這些「困獸鬥」式競爭,特點是各對手擁有相差不遠的資源和實力,重點是依附同一個地方政府,因此,唯一競爭手段是價格戰。困獸鬥式競爭更醜陋,更不可以正常經濟原則來理解。跟這些企管人交談,超越戰爭比喻,如看杜琪峯(香港導演)江湖片,企管人商戰如江湖廝殺,甚麼法則、法律,全部不理。

歸根結底,中國式競爭以價格行先,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欠缺耐性。中國企管人的「長期」是以日計算。中國人背負著中國經濟奇跡的包袱,所有事情都要立即發生,一下子慢了,便錯過這列經濟快車,上不到車的後果是全面失敗。大國已崛起,鄰居已發達,中國人不能接受自己仍未做出輝煌成績。中國企管人耐性薄弱,是我觀察到的一個致命傷。在中國式下,所有市場規模都是乘以十四億人,在中國企管人字典裡,沒有「細水長流」這回事,要發生的事情一定要在這一秒鐘發生。

二、欠缺創新。中國企業不重視科研,因為中國人覺得速度比任何事情重要。中國市場加中國速度,成功就在眼前。所有人的技術差不多,唯一分別便是價格。外資企業不大願意參與價格戰,因為它們擁有與別不同的技術,消費者懂得分辨技術的重要性,願意多付予外資。外資並非視競爭為零和遊戲,以不同品牌來分開不同定位,各有各做,可容納共贏的可能性。在中國,很多市場分開外資品牌和中國品牌,價格差一大截,分別是外資擁有獨有技術,而這些技術是經過長時間累積得來。沒耐性、沒創新,中國式競爭長存。

蔡東豪*作者為精電前行政總裁,香港《主場新聞》、《立場新聞》創辦人。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復原力》(天窗出版)。

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將來台表演。

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將來台表演。

Yulianna Avdeeva是俄羅斯鋼琴家,2010年奪得第16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成為繼1965年阿格麗希之後的首位女性首獎得主。

她的蕭邦比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UADnOH-9g

10/22 19:30 台中中興堂
10/25 14: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10/26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台中古典音樂台Taipei Bravo
焦點‧音樂】連三天採訪她。
10/19(週一)至10/21(週三):學習歷程與蕭邦詮釋。
(台中FM 97.7,台北FM 91.3),晚上九點到十點。

辨識中風記住S、T、R三步驟+舌頭四個動作

《保健》在三小時之内接觸到中風患者,就可將後果完全扭轉。

辨識中風記住S、T、R三步驟+舌頭四個動作,患者如果有任何一個動作做不來,就要立刻撥緊急電話,並且把症狀描述給救護員。

S:(Smile)要求患者笑一下
T:(Talk)要求患者說有條理,有連貫性的句子,例如:今天天氣晴朗。
R:(Raise)要求患者舉起雙手。
舌:要求患者伸出舌頭,如果舌頭「彎曲」或偏向一邊,那也是中風的徵兆。

糖名列癌細胞三大『補品』之首

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顏榮郎醫師表示,癌症其實是一種發炎疾病。糖名列癌細胞三大『補品』之首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095&fullpage=true

蔬果皮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植化素

【快住手!7種「營養」不知不覺被你丟掉了】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指出,蔬果皮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調節免疫能力,甚至能激發體內解毒酵素的活性。
1.蘿蔔皮 :富含蘿蔔硫素,可促進人體免疫機制,誘發肝臟解毒酵素的活性,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
2.蘋果番茄皮:富含抗氧化成分與膳食纖維,利於降血脂,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傷害。
3.葡萄皮:葡萄皮中含有的青花素比果肉還多,具有保護微小血管、抗發炎。
4.蘿蔔葉與芹菜葉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劑。
5.白蘿蔔葉:白蘿蔔葉可去火生津,促進腸胃蠕動。
6.菠菜根部:含有的鐵質,比葉子還多。也含有維他命A、C,與一般蔬果缺乏的維生素K。菠菜紅根不容易熟,讓頭在熱水裡滾個40秒鐘,口感才一致。

【汽水、泡麵含磷高吃愈多愈顯老】

【汽水、泡麵含磷高吃愈多愈顯老】

萬芳醫院腎臟內科發表一項研究,磷是人體所需的電解質,也是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但是多食反而有害,因為如果長期攝取高磷食物,不僅外觀會較同齡者老,甚至器官細胞會出現老化,也容易造成慢性腎衰竭,還可能引發血管鈣化、心律不整以及骨病變症。

高磷食物像是汽水、泡麵、罐頭以及加工食品等都是,人體無須經過分解便能完全吸收磷酸鈉、磷酸鹽等添加物,以致吸收過多的磷。

長期吃瀉藥也會造成便秘◎洪志聖

長期吃瀉藥也會造成便秘◎洪志聖

科技的進步、生活壓力的升高,造成文明病亦日益增加,「便秘」儼然也已成為現代文
明人的腸胃問題。所謂「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困難的現象。有些人認為必須
每天解一次大便才算正常,否則就「便秘」,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只要排便順暢、糞
便柔軟、而且大便時沒有不舒服感覺,那麼一天三次甚至二、三天解一次大便都屬正常。
造成便秘的成因有許多,大約歸類如下:

(1)食物中的纖維素不夠、沒有喝足夠的水。
(2)缺乏適度運動或因時機不對壓抑便意以致錯過規律排便時間。
(3)某些藥物例如麻醉藥、部分止痛藥、含鋁的制酸劑、抗膽鹼類藥物、鐵劑、某些降血
壓藥都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此外,長期使用瀉藥也會使腸子蠕動功能變差而造成便秘。
(4)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鈣濃度過高、甲狀腺功能低下、腎功能不良、多發性硬
化、紅斑性狼瘡、痔瘡、結腸癌等都有可能是引起便秘的成因。
(5)精神情緒緊張、生活不規律。

便秘的預防與治療,其實不難,以下簡單介紹之:

(1)養成每天排便習慣,當有便意的時候應立即如廁。
(2)適度的運動與睡眠。
(3)多喝開水,每天至少1500cc開水,也可嘗試早上起床空腹狀態先喝一杯開水或果汁幫
助腸蠕動。
(4)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紅米、全麥麵包等,避免喝茶、吃巧克力、乾酪等容易引
起便秘的食物。
(5)鍛鍊腹肌,因腹肌是推動糞便出來的肌肉,可做仰臥起坐或騎腳踏車兩種最簡單方法。
(6)採取蹲姿解便,因這種姿勢較容易解出糞便。
(7)少用輕瀉劑、通便劑或灌腸,這些方法並不是治本的方法,只是短時間獲得改善,治
本方法還是應注意飲食與培養正常的大便習慣。

(作者洪志聖為國泰醫院腸胃科醫師)

(本專欄與中廣新聞網合作於今日同步播出)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賴桑的千年之約

賴桑的千年之約 104.10.18

您能想像一個台灣人,30年來散盡家財20餘億,在大雪山購地130餘公頃,將垃圾山、荒廢果林整頓後,種了30多萬棵樹(1年1萬棵),包括肖楠、櫸木等上百種樹種,然後不砍樹,以信託方式不留給後代?

大戰結束後,政府決定開發大雪山林區。在美國援助下,摒棄以火車運送木材的傳統,改以鏈鋸砍伐,再以卡車送至東勢製材廠。因估計失準,十多年被砍伐殆盡,破壞大安溪與大甲溪的防洪功能,加上公司弊案叢生,公司裁撤,大雪山林區土地改種果樹,但陸續荒廢或被掩埋垃圾。

人稱「賴桑」的賴倍元,早年經營運輸業等,深感森林減少,加上個人執著,公司經營退居幕後,改在大雪山從事造林運動。賴桑最大願望:「在我回去之前,要留下50萬棵活的森林大軍。」砍一棵樹,只要一天;種一棵樹,卻能造福千年後代。(eaton)

遠見:賴桑的千年之約(12分):
http://youtu.be/b71ib3aSlAs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25年來各個年度的最佳電影

25年來各個年度的最佳電影

全美最大的電影資料庫網站IMDb(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根據用戶評分,整理出1990-2014各年度的最佳電影!

抱歉,我只看過10支,其他沒看的大概不想看。

2014: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3: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2: 《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
2011: 《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2010: 《全面啟動》Inception
2009: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2008: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7: 《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2006: 《神鬼無間》The Departed
2005: 《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2004: 《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3: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2: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1: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0: 《記憶拼圖》Memento
1999: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1998: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1997: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1996: 《冰血暴》
1995: 《火線追緝令》Se7en
1994: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3: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2: 《橫行霸道》Reservoir Dogs
1991: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1990: 《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

https://tmdfilm.wordpress.com/2015/10/14/imdb%E8%A9%95%E9%81%B8%E3%80%8C25%E5%B9%B425%E9%83%A8%E6%9C%80%E4%BD%B3%E9%9B%BB%E5%BD%B1%E3%80%8D%E6%A8%99%E6%BA%96%E5%BD%B1%E7%97%B4%E5%BF%85%E5%82%99%E7%89%87%E5%96%AE%EF%BC%81/

挖角就可以了@eatontung

挖角就可以了,何必承受龐大風險去買?@eatontung

雖然我對這篇「中國買台灣真的很便宜」不少講法不認同,不過「中國企業積極向台灣展開挖角,像晶電高階技術人員一口氣被挖角二百多人,最近IC設計,面板都遭到陸廠挖角的壓力」這倒是真的。挖角加薪4至10倍,有誰不心動?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17/713041/

進行國際比較,現在台灣的本益比有比較低嗎?沒有,我在「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註1)一文說得很清楚,沒有。

用本益比概念說:中國買台灣,這是不正確的。「銳迪科的清華紫光目前P/E高達114倍」,那是經營不善,哪能用來對比?如果再賺少一點,不就千倍了。經營不善,手上的現金只有能力購買小型企業。或許您會說,那就現金增資啊,問題是大股東會繳款嗎?何況,挖角就可以了,何必承受龐大風險去買?

台灣如果有能耐,還是可以發展像台積電的企業,但是大多數只能發展特定的中小企業,才能發揮小國優勢,避開大企業的競爭。我在前些日子po文「從三品「產品、商品與作品」,談中小企業發展」(註2)提到,未來台灣要發展有「獨特競爭優勢」的本土在地企業:
1)不拼數量第一,只強調自己獨有的;
2)不看自己沒有的,而是善用並持續強化自身特質,發展專屬風格;
3)具有特殊配方或技術,並能持續變化、加值,避免後進者跟上;
4)具有特定市場區隔,市場沒大到吸引大廠介入;能提供少量多樣、量身定作的服務。
5)能持續發展優質感人的商品或服務(由產品、商品昇華到作品),並從市場得到合理的回報。
6)政府應投注心力在中小企業,不要再將資源給有能力自足的大型企業(註3)
7)學術界應認真研究中小企業成功關鍵因素。(註4)

前清大教授彭明輝也在「英國工業的沒落與台灣的警訊」一文提到,國家規模較小時必須戮力縮短產學落差,強化跨領域對話、集體領導與團隊整合的能力,充分發揮技術工人與各種人才的能力極限以達到人盡其才的目標,並找到合適的利基市場,才有機會降低經濟規模太小的負面效應,而充分發揮小國的優勢。

註1: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7809230.html
註2: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8101009.html
註3: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4643995.html
註4: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8101009.html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桂格麥粉公司是怎麼來的 @張文亮

桂格麥粉公司是怎麼來的?─克勞威爾的一生 @台大教授張文亮

許多人看過「桂格麥粉」的包裝。一個白髮老人穿著十八世紀的服裝,戴著帽子對著你微笑。但是,很少人知道「桂格麥粉」的背後,是一個已被醫生宣判危在旦夕的年輕人向上帝的一個禱告:「主啊!我將我的生命放在你的手中,教導我做生意,讓我為你做大事,我將我所賺的百分之六十五都奉獻於你。」十一年後,他成立了桂格麥粉公司,他履行了他的諾言。

他在晚年,公司仍處巔峰的時期把經營權完全交給別人,使「桂格麥粉」公司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非家族企業化的國際大公司。何等的典範。他說:「桂格麥粉公司,是為上帝的榮耀設立的,因此我不用留名。」

桂格麥粉的起源

燕麥生長在低溫地區,產量豐富而且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但是在「桂格麥粉」推出以前,世界上很少人以燕麥為主食。主要原因是燕麥穗的外殼非常剛硬,要把外殼壓碎頗費工夫,壓碎後的燕麥,也不容易煮熟。所以燕麥一直是馬的飼料,很少人吃,不過吃燕麥的馬倒長得很強壯。

「進入燕麥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了。」巴森斯(Joel Parsons)對他的姪子說。那是一八八一年的春天,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到處蓬勃發展,市場上不斷傳出有人一夕致富的故事。

克勞威爾(Henry Parsons Crowell)不解的問道:「為什麼呢?」

巴森斯回答道:「時機是生意人最需要掌握的。時機由許多條件綜合產生,也許有些條件看來彼此沒有什麼關係,有些條件看來稀鬆平凡,但是綜合起來看就是生意的時機。」

克勞威爾繼續問:「那為什麼商機會是燕麥呢?」

巴森斯答道:「我無法解釋。那是一種綜合思考後的直覺。我認為你應該到燕麥廠看看。」克勞威爾回答道:「我會去看,並且繼續在禱告中尋求上帝的旨意。生意的時機在別人看來,是投資,或是風險,或是賭注,在我卻是服事上帝的地方。」

疾病陰影下的童年

那是在俄亥俄州雷本那(Ravenna)鎮的一家小磨粉廠。克勞威爾當時廿五歲,他過去二次經營農場都不成功,一次遇到龍捲風,一次遇到旱災,他知道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作,大自然變化是不可預料的。但是比起人生的變化,大自然變化算不得什麼。

克勞威爾出生在一個非常敬虔的長老會基督徒家庭,十七歲時,醫生宣佈他有肺結核。在自己與母親的眼淚中,他辦了休學,「再也進不了耶魯大學了,那是父親對他的最後期望」。克勞威爾的父親是個皮鞋製造商,但是在一八六四年冬天,克勞威爾八歲時病逝於肺結核。舅舅巴森斯前來繼續經營皮鞋匠。

一八六七年佈道家芬尼(Charles G. Finney)在俄亥俄州燃起復興的火,在眾多決志人群中,克勞威爾也在其內。決志後,克勞威爾最喜愛讀的一本書是《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他沒想到將來他的天路歷程會在生意圈中。同年,克勞威爾進入「格雷洛克專科學校」(Greylock Institute),在這裡遇到一個影響他一生的米勒斯(Benjamin Franklin Mills)校長。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話

專科學校有一千多個學生,米勒斯竟然能夠叫出每位學生的名字。美國的南北戰爭死了五十多萬人,學校裡有許多學生都是內戰後的孤兒,他們幾乎把米勒斯視為第二個父親。米勒斯每天都與不同的學生約談。一八七一年,有一天米勒斯校長約談克勞威爾,米勒斯說:「你知道什麼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克勞威爾搖搖頭。米勒斯說:「花時間去認識上帝的旨意,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米勒斯校長這句勸勉,成為克勞威爾一生行事的準則。

曠野的日子
一八七一年冬天,在克勞威爾強烈的咳嗽聲中,好像特別漫長。諾特醫生(Dr. Naught)檢查他的身體後說:「你如果不立刻休息,將會很快死亡。」克勞威爾哭了:「但是我明年春天就要進耶魯大學。」諾特醫生說:「你不瞭解肺結核,得了肺結核的人,是不用為未來規劃,因為他沒有未來。」「難道就無藥可治?」「是的,無藥可治。不過最近有醫學報告提出較好的氣候、較多的野外活動能夠改善一些。」

一個沒有明天的人,一個再也不能為未來作夢的人,還去談什麼認識上帝的旨意為人生最好的教育。克勞威爾回到家裡,翻開聖經,仔細查考。他後來寫道:「當我誠心認真尋求答案時。聖經裡的約伯記五章19節彷彿跳出來『你六次遭難,祂必救你;就是七次,災禍也無法害你』,我忽然有一種信心,我生病六年,到第七年肺結核一定會好。我跪下來禱告,無論發生任何事,我相信祂的應許到底。」

一八七二年,克勞威爾辦了休學,並到各處旅行。數年之久他在美國加州當牛仔,又在克羅拉多的丹佛學爬山,以後他到處爬山,使自己的肺部更強健。他寫道:「在開往西部的火車上,大家都在談,那裡淘金可以發財。我卻在此等待康健,到了第七年,我會健康的回到我的故鄉。」

病夫回城了

其實旅遊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克勞威爾在外旅行七年,他的見聞變得非常廣博,閱歷豐富,他發現這段時間美國的工業化快速進步,汽油引擎取代了蒸氣引擎,電話電報取代了驛馬車送信,機械收割機取代了傳統勞力收穫,沙士飲料與罐頭食品取代了傳統飲食。他也曾在旅途中遇到騙子,被騙不少錢,但他寫道:「這是很好的一課。錢沒有被騙光。」

一八七八年秋天,雷本那的鎮民有一陣騷動,因為有一個強壯的牛仔,披掛著手槍,精神飽滿的騎著一匹大馬進鎮來。隨著卡達、卡達的馬蹄聲,很多人都出來看,在這保守的東方小鎮,很少會看到一個西部強漢。大家仔細一看,騎在馬上,咧著嘴笑的人,正是以前在鎮上被稱為「病夫」的克勞威爾。他不僅身體強健,心靈更強健。

取名為「桂格」的原因

一八八一年,克勞威爾前往雷本那郊外的「桂格磨粉廠」(Quaker Mill)。這間磨粉廠是在一八七五年,由一個貴格會的基督徒海斯頓(William Heston)所建立的,所以海斯頓將磨粉廠取名為「桂格」。海斯頓是個發明家,他製造出一套機械撞擊設備,能夠迅速脫去燕麥的硬殼,但是他不善行銷,以致拍賣磨粉廠。克勞威爾看了這間三層樓高的磨粉廠及其設備後,寫道:「這家磨粉廠的設備是一種創新,所磨出的麥粉是高品質,而且研磨的時間短,效率高,所差的祗是行銷。…未來的人口會往都市集中,人需要在很短時間內,獲得高度營養與容易煮熟的早餐,麥粉應該是未來人類食物的大改革。」

克勞威爾看了這家桂格磨粉廠好幾次,並且每次作筆記,再回去研究,隔年他才買下。一八八三年,克勞威爾正式向政府登記為「桂格麥粉公司」(Quaker Oats Company),克勞威爾繼續沿用「桂格」為名的原因,是他在麥粉包裝上特別強調「純」(pure)的特性。過去的麥粉常在裡面混有豆粉、雜草粉,甚至砂子。克勞威爾則認為「品質第一,貨真價實,值得信賴」是他賣出產品的保證,如同貴格會基督徒信仰一樣純正。

第一個廣告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後來說道:「一個克勞威爾,勝過三萬個推銷員」,克勞威爾改變了普世市場行銷觀念。當時大家都看不起廣告,認為祗有江湖郎中的東西才需要廣告,克勞威爾力排眾議:「愈好的產品,愈需要廣告,好讓大眾知道高品質的東西。」克勞威爾認為「廣告不祗是一種游說,而是一種理念的宣導。不祗是想做成一筆生意,而是一種永遠帶著創意、活力、衝動、異象、主動的與消費大眾溝通。在那看似不毛的荒漠,廣告人卻看到結實纍纍。」

克勞威爾做了幾件開創之舉:
1. 所有「桂格麥粉」都是一樣大小的包裝,重量一樣。一改過去食品一堆、一堆的擺在店裡。
2. 「桂格麥粉」絕對純淨,沒有摻雜其他物質。一改過去食品販售的骯髒形象。
3. 「桂格麥粉」的包裹封面常印上食譜,指導人如何煮才會更有營養。一改過去食品業忽略消費者。
4. 他讓各地的報紙、火車廂、公車等都出現「桂格麥粉」的海報,一改過去認為推銷員是行銷的第一線。克勞威爾反過來先用廣告教育大眾,再以大眾要求給售貨商壓力。克勞威爾認為推銷員不祗是賣東西的人,更是「市場調查」、「消費者對產品反應」的評估者。

克勞威爾認為行銷,不是孤芳自賞,更非守株待兔,而是一種「敏銳」的察覺群眾說不出來的共同所需。廣告行銷是一種可以調查的「邏輯思考」,而不盲目的相信賣好賣壞,不過是一時的好運歹運。廣告行銷是一種「機動」的溝通,如同一個有機體,不斷的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交通的網絡。

不過,克勞威爾並不認為廣告是開拓市場的萬靈丹,廣告如果不是建立在高品質的產品上,廣告的支出會拖垮公司。

用最高的理念去賣一件很平凡的東西

一八八六年,克勞威爾給俄亥俄州的磨粉廠經營者一封公開信:「在這機械現代化的時代裡,我們能夠售出,過去未有的品質燕麥粉。我們擁有更高效率的方法磨麥粉,並且減少損失,這將改革整個燕麥粉的生產系統。我們應該一起合作,不是為了利潤追求,不是為了獨佔市場,而是為了更有效地將我們的麥粉,分配到世界各地有需要的地方。因此,我們要找一群誠實、努力與有才智的生產者。我們在一起只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賣給消費者最好的品質,並且讓我們的員工,因著高品質的服務,而獲得一份無可比擬的尊嚴。我們將不祗是賣出一盒、一盒的麥粉,而是提供一種教育,喚醒世人對於燕麥粉的重視。末了,我們不會與任何競爭者溝通、妥協、或是併購,我們不會去浪費這種精力,我們所做的祗是永遠站穩一個信念,以最低價給出最好的產品,去面對未來任何的挑戰,這是你期待加入的企業嗎?」

這封信一發出,有二十家的磨粉廠立刻加入,並且陸續進來許多一流人才,例如:以經營管理見長的司都華特(Robert Stuart),以生產技術著名的安德魯(Jim Andrews)。克勞威爾、司都華特與安德魯,後來被稱為第一代桂格麥粉公司的「鐵三角」。

如何處理遺產
克勞威爾年老時,為遺產設立基金。他看過太多的基金會,在捐款者死後就變質了。他有一套管理自己遺產的方法,使他在過世後,這個基金會仍會照他生前的負擔,繼續執行下去。首先他設立基金使用原則,並且委任五個秘密管理委員去執行他設定的原則,這五個人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是誰。每年這五個人在特定時間內,提出基金支持對象,分別寄到一個資深律師手上,律師也不知這五個人是誰,祗知這五個人的代號。律師彙整後,以多數票決定該年基金支持對象。每一個管理委員與律師在死前,可再交給他信任的下一個人選。克勞威爾基金非常龐大,但是直到目前沒有人知道這五個委員是誰,以致外界沒有任何一個團體或是個人,能夠主導克勞威爾基金的運用。

末了的嚀叮
一九四二年,克勞威爾自「桂格麥粉」公司退休,他將公司的經營權全部讓給司都華特的兒子。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他到芝加哥城外的一個教會講道,講完道後走路到火車站搭車,路上還向火車站一個電梯管理員問好,並問他「什麼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克勞威爾搭上火車,把帽子放在膝上,把聖經放在帽子上,打開聖經正準備閱讀時,他的心臟停止跳動。火車雖然還在跑,克勞威爾在世上的終點已經到站了。

這個生於一八五六年一月二十七日的「病夫」,在十七歲時被醫生宣判死訊的人,竟活到八十七歲。後來的人稀奇克勞威爾的智慧,首先運用廣告行銷,成立「桂格麥粉」公司,對抗全美第一犯罪集團…,克勞威爾老年時的答覆是:「我的每一個決定都經過禱告,並且花時間去認識上帝的旨意。」

參考資料:
1. Musser, J., 1997. Cereal Tycoon: Harry Parsons Crowell Founder of the Quaker Oats Co. Moody Press. USA.
2. Marquette, A.R., 1967. The Story of the Quaker Oats Compa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USA.

(本文摘自台大教授張文亮的河馬食堂(一七四),http://hippo.bse.ntu.edu.tw/~wenlian/history/historyB/chemical-1.htm)

為熱情往前-音樂家郭子究

郭子究:回憶

 

每個人都有回憶,郭子究這首回憶,令人吟誦再三,餘音繞樑,雖然我們不一定能經歷歌曲裡的景況。他是台灣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也是為熱情往前的典範。

 

郭子究(1919-1999)生於屏東新園,曾祖父為清朝武進士,擁有數百甲土地,但父親吸食鴉片,散盡家財,因著基督信仰戒除鴉片,將他取名「郭主救」,但戶政誤記為郭子究。小學畢業後,受母親影響,接受教會音樂的薰陶,無師自通學會黑管及小喇叭。

 

1937年,日本太陽新劇團到東港,吸引他辭去工作加入,從此展開四處演奏的生活,後來,豎笛、小提琴、吉他、手風琴和聲樂演唱竟成拿手。1945年,台灣為宣傳新政,花蓮中學破格任用,任教花蓮中學數十載,被譽為「花蓮音樂之父」,好幾首名作唱遍海內外。(eaton)

 

回憶:台大校友合唱團(台語,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9hap-ZStA&list=RDja9hap-ZStA&index=1

 

回憶:國家音樂廳-百人合唱(華語,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_J5THBwr0&list=RDja9hap-ZStA&index=4

原來善意可以如此美妙.

原來善意可以如此美妙.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裡,一位貧困的農民正在勞作。忽然,他聽到遠處傳來了呼救的聲音,原來,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

農民不假思索,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
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個獲救的孩子是一個貴族公子。

幾天後,老貴族親自帶著禮物登門感謝,農民卻拒絕了這份厚禮。

在他看來,當時救人只是出於自己的良心,自己並不能因為對方出身高貴就貪戀別人的財物。

故事到這兒並沒有結束。

老貴族因為敬佩農民的善良與高尚,感念他的恩德,於是,決定資助農民的兒子到倫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農民接受了這份饋贈,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來的夢想。

農民很快樂,因為他的兒子終於有了走進外面世界、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老貴族也很快樂,因為他終於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夢想。

多年後,農民的兒子從倫敦聖瑪麗醫學院畢業了,他品學兼優,後來被英國皇家授勳封爵,並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他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黴素的發明者。

那名貴族公子也長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患上了嚴重的肺炎,但幸運的是,依靠青黴素,他很快就痊癒了。
這名貴族公子就是英國首相邱吉爾。

農民與貴族,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了援手,卻為他們自己的後代甚至國家播下了善種。

人的一生往往會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或感恩別人,卻可能冥冥之中有輪廻。

原來善意可以如此美妙.
原來,善意可以如此接力般地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