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好好入睡:掌握「3要、2不、1沒有」
要:想睡得好,先從起床開始。哈佛醫學院指出,每天固定時間起床,有助於調整生理時鐘。即便早上沒睡飽、沒睡好,甚至讓人想賴床的週末,也盡量在同一時間起床,長久下來,晚上就易在固定時間入眠。尤其陽光是喚醒身體的鬧鐘,起床後不妨打開窗戶,或趁上班前在戶外走動幾步,讓身體快快甦醒。
要:黃昏時運動規律運動幫助睡眠。避免睡前一小時內激烈運動,最佳時機則在黃昏。睡前激烈運動,讓該休息的體溫循環重新運作,干擾睡眠節律。黃昏時體溫最高,此時運動讓體溫急速增溫、也急速下降,到了睡前,體溫循環正適合入睡。
要:建立睡前放鬆儀式。睡前一小時擺脫工作、試著建立放鬆的「儀式」,幫助入睡,例如:閱讀小品書籍、泡澡,或伸展運動。甚至可試著練習腹式呼吸-鼻子吸到最深、嘴巴慢慢吐氣。
不要:沒睡意,還躺床這些場景,對易失眠的你一定不陌生,甚至出現「怎麼會睡不著」的懊惱情緒。若持續20分鐘仍未入睡,就起床、做點其他事吧!直到出現睡意,再躺上床。
不要:盯著鬧鐘看。這會增加壓力,更難入睡,因此把鬧鐘轉向,忘掉時間,對入睡有幫助。
沒有:避免讓人保持清醒的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可樂,或是有些止痛藥都含有咖啡因。雖然酒精會帶來睡意,但喝酒後幾小時,反而成為刺激物,增加醒來次數、降低睡眠品質。(eaton整理)
《幽默》笑話三則
老婆:老公,街上要是有人跟我搭訕,叫我美女,我該怎麼辦?
老公:那還用問?趕緊扶他過馬路,他一定是瞎子!
………
媽說:你看你房間跟豬窩一樣亂,還不趕快打掃……
兒子:妳有看過豬會打掃的嗎?不都是養豬的在打掃……
媽媽-﹏-'''
………
老公:大家說小李的老婆好看,小陳的老婆難看。
老婆:那我呢?
老公:嗯……你算是她們兩個的『綜合』。
老婆:那到底是好看、還是難看?
老公:是『好難看』。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大多數夫妻為了錯誤的理由而結婚《幸福婚姻的7堂課》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08期 2007.11.01 作者:林貞岑
日本知見心理學大師栗原弘美和台灣婚姻諮商與家庭治療專家謝文宜,聯手告訴你幸福婚姻的秘密。
「結了婚才覺得自己好孤單……」某天下午,辦公室一位女主管幽幽地說了心裡話,沒想到竟引發了其他已婚同事們的共鳴。這才發現,原來在婚姻中覺得孤單、失望和無助的女性,並不在少數。
很多人以為找到伴侶後可以不再孤單,沒想到婚姻不是解答,反而製造了更大的困境。
日本知見心理學大師栗原弘美輔導過上千對夫妻,也曾經歷過一段失敗婚姻,她在《馴夫講座──幸福婚姻的七堂課》書中提出不少新的角度和做法,也分享重新找到幸福婚姻的秘訣。
她發現,其實「大多數夫妻是為了錯誤的理由而結婚」,但她認為還是有希望,只要做點改變,夫妻關係就可以起死回生。
夫妻或伴侶之間就像跳雙人舞,雖然改變初期會歷經一陣子混亂,但只要對方仍希望繼續與你跳這支雙人舞,就必須配合你的改變做調整,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謝文宜在序文中提到。
真的嗎?在婚姻中也覺得孤單的我,帶著滿腔疑問,請教了謝文宜老師。多年來她持續研習知見心理學課程,並已順利取得訓練師資格,而她的督導正是栗原弘美的先生栗原英彰。
說起話來溫柔甜美的謝文宜老師,帶給我非常奇特的經驗。短短一個下午訪談,彷彿經歷了一場心理療癒的過程,不但讓人重燃對婚姻的希望,也產生了被伴侶再度吸引的感覺。
1.馴服自己就能馴夫
為什麼婚姻令人覺得孤單?謝文宜認為,多半是因為期待落空的關係。原本期待伴侶能夠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療癒自己的傷口,卻沒想到只要是向外的需求,都無法令人滿足。
「有時對方根本沒有能力填補你心中的痛,」她舉例說就像兩個人拿著空碗,拚命要對方先給自己一些,最後兩人搶來搶去,碗打碎了,什麼也沒得到。
謝文宜說,所以儘管有人帶著期望來參加「馴夫」講座的讀書會,卻在上完課後恍然大悟,其實應該先從「馴服自己」開始。
知見心理學創辦人恰克‧史匹桑諾博士說:「我們都為了埋藏在自己內心的問題而懲罰別人。」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傷口長大的,每個人多少都有些缺憾,了解創傷的根源,才能達到療癒功效。
研究發現,會產生致命吸引力的對象,通常會跟曾經傷害過自己的父、母親那一方,有類似的特質。
譬如父親的責罵令人沒有自信,這人就特別容易被和父親有相同特質的人所吸引。但是她希望這次對方會為自己而改變,讓她重拾自信,傷口就可以獲得療癒。然而,通常事與願違,她又再次受到傷害。
2.放下對對方的期待
「放下對對方的期待吧!」謝文宜提到,不斷地學習接受和放下,是療癒傷口要做的功課。
「你要掃除這個地雷,還是要讓它隨時引爆,把別人和自己爆得傷痕累累?」她說,很多時候別人說話讓我們覺得受傷、憤怒,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心裡的舊傷未癒,只是現在這人踩到痛處,引爆地雷罷了。
她的做法是,不斷練習接受和放下,一想到就放下:想像自己和對方站在一個空房間裡,假想看著對方一步步往前走,每靠近一步就對他說:「我願意放下。」去感受並勇敢接納自己在當下所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
改變的力量,如同播下一顆種子,每一次放下,就好像不斷澆灌這顆種子,要先療癒自己,讓自己變好。有一天,自己想到對方時已不再生氣,困擾多年的怨恨被逐出心中,不但感覺輕鬆,也可以騰出更多空間去愛別人。
3.你想要的禮物,你先給
知見心理學大師史匹桑諾博士曾說:「你跟對方要什麼禮物,就是你要先給出的禮物。」
希望對方給你什麼,不妨先給對方,慢慢就會有所轉變。
謝文宜提到,人有種「你愈要我怎樣,我偏不怎樣」的劣根性,愈想改變對方,反而愈不容易達成目標。她舉自己的例子說,她一直很期待男友給她肯定和讚美,但是對方給她的批評和分析總是比安慰多,讓她經常又生氣又沮喪。
學心理學的她嘗試過各種溝通方式,最後還是沒效,男友無奈苦笑跟她說:「你也知道我是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
男友覺得提供意見被拒絕很委屈,但她也覺得自己很可憐,「要一兩句讚美有那麼困難嗎?」
上過知見心理學課程,謝文宜開始回頭思考,她一直需要伴侶的讚賞,但自己也很少給伴侶肯定和欣賞。於是她開始認真想辦法讚美和感謝男友。
「我會對他說,你在剛才聚會時說的話很棒,我引以為傲,」謝文宜說,這也是經過很多次的練習,才能慢慢學會不吝嗇讚美。結果,不知不覺中造成2人之間的正向互動,有回她跟別人合作帶心靈成長的課,因為是第一次,覺得很緊張,這時男友突然給了她一個擁抱,然後對她說:「你不用擔心,你一定會做得很好的。」
謝文宜有點受寵若驚地笑說,自己當時很想從擁抱中掙脫出來,「看看太陽是不是打西邊出來」,因為兩人認識多年,男友很少給她這麼及時的肯定。
「不要再求了,只要放手,對方感覺如釋重負,就比較有興趣來取悅你,」她體悟說。
4.發自內心讚美對方
人們經常用自己認為愛的方式去愛對方,但那卻不是對方想要的。其實,讚美和支持有方法,其一是要發自真心不求回報,再來是要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
謝文宜建議,可以直接詢問或者認真觀察伴侶,「通常他給他最愛的家人和朋友什麼樣的支持,那就是他想要的方式,」謝文宜點出,有人喜歡言語支持,有人喜歡實質鼓勵,抓到重點,對方就能輕易感受到愛意。
例如不見得非要下廚烹煮山珍海味不可,即便只是記得下班帶點對方愛吃的小點心回來,就能讓對方感受到你實質的關心。
「我老公真是一個寶,怎麼巴黎這些女人都沒發現?」旅居法國當作家的Niki,和相識多年的法國老公結婚三年,依然如同新婚般甜蜜,她從不掩飾自己的幸福和對老公的崇拜愛慕。
而老公「視她為公主」的疼惜尊重,則開發了Niki的潛力,讓從不下廚的她心甘情願洗手做羹湯,而且樂在其中。
不管男性怎樣看待自己,你若把他當成王子,他就會「變成」王子。同樣對女性來說,也會有變成公主的機會。
謝文宜提到,女性和男性所需要的支持不同,女性需要傾聽、分享和鼓勵,但多數男性並不知情,反而說:「我告訴你該怎麼做最好……」男性把他的觀察據實以告,卻讓鼓起勇氣坦露自己的女性覺得自己像個豬頭,非常受挫。
而男性好不容易做點什麼卻又被批評打擊,心裡覺得挫敗就不想做了。男人的本質很溫柔,女性不妨試著去欣賞、接受他愛你的方式,然後不吝惜讚美他,讓他知道怎樣對待你。
5.真正的愛,不會傷痛
最重要的是,女性千萬不要陷入犧牲和角色扮演中。
史匹桑諾博士有句名言:「真正的愛,是不會痛的。」愛是自然的施與受,犧牲的人拚命付出,卻不能接受,久了也會精疲力盡。
尤其愛不是犧牲就可以換來的。譬如不少人被生活中「應該做」、「必須做」的事壓得喘不過氣,覺得自己不斷付出卻沒有得到任何回報,頻問:「為什麼只有我變,對方永遠不用改變?」
如果你的改變只是為了交換對方有所改變,通常不會有好結果。
「好像一個人死命抱著你的大腿跟你要東西,你會給嗎?」謝文宜打比方說。
不如勇敢地認真地面對婚姻的問題,思考還有沒有理由去維持,若是有,不妨做個快樂的惡妻吧!《馴夫講座──幸福婚姻的七堂課》書中提到,當女人懂得放手後,變得輕鬆愉快,也讓男人知道該怎麼做,譬如有些先生甚至會主動接送太太上心理學的課程並照顧小孩。
「你為我做這些我覺得好幸福,」這是對伴侶最好的讚美。
然而剛開始改變時,你可能會覺得挫折連連,有時甚至連伴侶都會發怒生氣,覺得你是在藉讚美嘲諷他。謝文宜鼓勵說,還是要繼續不斷地去做:「任何人都可以用愛灌溉。」
最近她也將這種「心想事成灌溉法」運用到金錢上:每次淋浴時,想像水變成千元大鈔打在身上,心裡覺得很富足、開心,這種能量果真讓她常有意外之財。
有時她甚至會想像水花是一顆顆的紅心打在身上,覺得自己好多愛、好多能量,疲累感覺也一掃而空。
6.再次承諾的魔力
如何重新找回你對伴侶的愛意?栗原弘美坦承幸福婚姻的秘訣是「不斷的再承諾」。像她就與栗原英璋先生每年都再結一次婚。
栗原夫妻的想法是,人的一生固然是有一次穿上白紗禮服,但坦白說只是第一次結婚而已。
「我們可以和同一對象結婚好幾次,而且也有此必要,所以,每天都選擇對方當你的新郎,每次吵架時就重新選擇對方做你的伴侶。」
所以栗原夫婦的婚姻採取每年更新制,在結婚紀念日當天,弘美會拜託栗原先預定餐廳,在晚餐後,彼此互問:「今年也要結婚嗎?」
相愛到白頭並不容易,結婚後也會碰到外遇的誘惑,也是心理諮商師的栗原先生曾在課堂上對大家說,不必刻意切斷所有的吸引力,因為這樣也會看不到伴侶的吸引力。
7.複習心動的初衷
碰到令你喜歡的對象,不要發展成外遇,而是應該在心裡感謝這人,然後把這種心動的感覺,迴向到自己伴侶身上,並選擇再次跟伴侶承諾,這些他人身上的魅力,就會巧妙地轉移到伴侶身上。
謝文宜曾教一位學員想一個自己喜歡的偶像,先不論外表,純粹想想看他吸引她的地方是什麼。
女學員回答說,金城武孩子似的單純和天真,讓人覺得相處起來很愉快。
「那你覺得剛開始跟你先生在一起,最讓你快樂的是什麼?他吸引你的是什麼?」
女學員恍然大悟笑出聲來,因為當初先生吸引她的,正是這樣的特質。
史匹桑諾博士提到,承諾不但能轉化關係中的重大衝突,也能讓人感覺更自由。即使是死氣沉沉、看到對方就討厭的親密關係,只要雙方有一人開始做承諾,就能將彼此帶入更好的合夥關係中,再一次找回最初的心動感覺。
什麼是知見心理學?
由美國聖地牙哥恰克‧史匹桑諾博士和南西‧史匹桑諾博士夫婦所發展出來的心理學派。以領袖力、關係與靈性為主軸,強調個人改變的力量,以發現個人的願景、生存的使命、自我的才華為療癒的重要元素。
已取得訓練師資格的謝文宜說,知見心理學課程讓她跟老天(或神明)、以及人的聯繫變得愈來愈強。以前她很怕自己做錯決定,現在她相信「凡事有老天爺在背後撐著」,所以實在遲疑做不了決定時,她就丟銅板,結果通常也都不錯。
並且她發現一旦愈來愈確定自我的生命價值後,不知為何,爸媽也變得愈來愈快活、愈相愛,她與自己的伴侶也關係愈融洽,真是奇妙,她說。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只要是科學家就不該有錢?
要把翁啟惠抹黑,或是把浩鼎當作頂新,基本上都是政客的自由,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在我看來,不用眉頭一皺,也可以知道非常單純。
浩鼎公司,是一家台灣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成立於 2002 年。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在於研發治療轉移性乳癌疫苗 OBI-822/821,如果研發成功,大概會是台灣生技發展史上的最大成就。不過這家公司最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二月份時,公司「解盲」的成就不如預期,翁啟惠竟然為這家公司發言「護航」;第二個問題就是翁啟惠的女兒,竟然曾經從尹衍樑手中購買了三千張股票。這兩個「弊案」讓翁啟惠從崇高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變成了一個貪財的偽科學家。
大家以為浩鼎公司生來股價就這麼高嗎?不是的,所有的生技公司,都是在大量研發燒錢的可憐窘境下過日子,一旦研發出新藥,才有機會翻身。1998 年時,翁啟惠還在美國,從事醣分子與癌症的相關研究工作,早已經是醣類治療癌症的權威,他與尹衍樑和張念慈和一位美國人一同創立 Optimer Pharmaceuticals 公司(浩鼎為該公司在台投資子公司),從事癌症的新藥研究與開發。後來經營不善,2012 年間,原始股東決定出資買回浩鼎股票。
當時只有尹衍樑比較有資歷,就以每股 1 美元,總共 6000 萬美元買回大部分的公司持股。後來尹衍樑又在浩鼎在興櫃發行前夕,以一股 1 美元(31 元台幣)的價位轉讓 3000 張股票給翁啟惠的女兒翁郁琇。
這件事情的第一個爭議就此出現。翁啟惠有沒有利益迴避的問題?
就投資浩鼎公司的 Optimer 而言,翁啟惠是原始股東。他能不能成立 Optimer 公司?當然可以,他當時人在美國,而且是醣類疫苗癌症第一把交椅,把技術拿來投資,有何不可?而浩鼎公司在苦撐研發之後,終於在今年二月時,浩鼎公司的乳癌疫苗進行「解盲」,眼看股價就要往上攀高之際,竟然解盲失敗。
所謂解盲,是相對於雙盲測試。在藥物測試中,經常使用雙盲測試,即病人被隨機編入對照組及實驗組,對照組給予安慰劑,實驗組給予真正藥物。無論是病人或觀察病人的實驗人員都不知道誰得到真正的藥物,直至研究結束為止,才進行資料解盲與分析。
據說,浩鼎公司竟然解盲失敗。為什麼我用「據說」,因為在科學界對這次解盲的結果解釋,眾說紛紜。大部分的說法都是,解盲沒有過關是事實,在現有法規上是無法申請藥證的,可以說是挫敗;但從現有的資訊判讀,在科學試驗的數據是有進展的,浩鼎應該是看到其他次族群或細部結果,認為未來如果重新設計臨床試驗,成功的機率將大大拉高。因此,從「科學」上而言是有進展的,因此浩鼎才會認為此次的臨床試驗是成功的。
所以翁啟惠在解盲「失敗」後,為浩鼎說話,算不算利益輸送?基本上,除了閉著眼睛買股票的人以外,都知道翁啟惠與浩鼎的關係,所以重點並不是翁啟惠為浩鼎說話,他雖然是醣類治癌技術的權威,但是基於他先前與浩鼎的關係,所以他所說的話是不是袒護浩鼎,投資法人肯定很清楚。
沒了,這是所謂的翁啟惠解盲發言事件中,唯一的所謂利益輸送。也就是翁啟惠認為不能算失敗,這項解盲對於浩鼎的研發工作而言,還是有進展的。如果翁啟惠這麼說,就認為他是中央研究院院長,不能利用學術地位為某家生技公司「背書」,也未免太小看投資者對於翁啟惠與這家公司關係上的認知。這要回歸專業好嗎?哪裡是翁啟惠說解盲成功就是成功?
至於女兒是畫家,怎麼會投資生技產業?特別是哪裡來的錢。首先,他女兒已經成年,本來就不用列入監察院的財產申報之中,並沒有違法可言。至於翁啟惠沒有說明女兒的財產有浩鼎的股票,有道德瑕疵嗎?我認為沒有。原因有二,第一是,不想說。為什麼不想說?因為說了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想像,就像是現在一樣,會破壞我們對於所謂「學術中立」的想像。許多人就是認為,學者不應該涉入商業活動,所以如果有學者竟然持有跟自己研究領域有關的上市公司股票,實在罪該萬死。
第二是,退萬步言,即便股票是尹衍樑賣給翁啟惠,女兒只是人頭(這項說法不能證實,也不該任意揣測),也還是沒有利益輸送的問題,我們可以回過頭去再想一遍,翁啟惠究竟哪裡有利益輸送?為浩鼎講話?這樣就能影響股價、坑殺股民?要不要想想這項藥品如果開發出來,能夠造福多少人?翁啟惠就算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到底招誰惹誰?依照程序,就是申報而已,究竟有什麼嚴重的問題?
對嘛,簡單來說,科學家就是應該清貧一世,不應該有任何投資行為,特別是中央研究院院長,不可以有錢,也應該跟生技業保持距離。不然,就是利益輸送,這樣的邏輯能聽嗎?
如果要說翁啟惠身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沒有做到利益迴避,質疑的人還是必須說清楚,究竟是哪裡需要迴避?是不該講話?因為大家會相信他的話,努力買股票讓股價上漲?還是認為他會把國家研發的技術平白無故送給一家上市公司?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指控都必須要有證據,而且符合商業邏輯。否則無異是在告訴科學家,請不要兼任台灣研究機構的行政職,否則就是利益輸送,應該辭職以謝國人。
回歸到事實本質,翁家持有浩鼎的股票,究竟哪裡有政治責任與道德責任?翁啟惠只是中央研究院院長,並不是總統,他與浩鼎的研究標的關係,也是眾人皆知;沒有他一開始的努力研究,就不會有浩鼎現在的成果。他不能影響股民要不要買股票,也沒有要求中研院不要收權利金,更沒有把國家的權益出賣給私人公司,講他有利益輸送給浩鼎的人,可否提出一項證據,他到底怎麼輸送法?
或許,家裡人有鉅額的股票沒說,就是一種道德瑕疵,不適任中研院院長。即便他認真在這項領域一輩子,只要他是科學家,就是不應該有錢。
(本文由呂秋遠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關心自己週遭的弱勢 / eaton
在隨機殺人案件又一樁之後,很多人忙著怨恨、責怪、惶惶不安,想要藉著隔離、死刑,來解決社會的隱形動盪。新總統蔡英文認為,「政府應該參考各國的研究與預防對策,從教育、經濟安全及心理健康等層面根本強化,徹底防杜這類型犯罪的滋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態度。」
然而,要強化社會安全網沒有特效藥,不能光靠政府,更需要全民反省、關心與合作。如同198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作家Elie Wiesel提到,「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漠不關心。」
很多人以為,關心跟金錢有關,或是要犧牲自己珍貴的擁有,才能獲得。其實不是,只要每個人願意關心旁邊的人,與週遭的弱勢建立人際關係,付出一些我們可以做到的事,就是很好的關心,而且力量將非常強大(註)。以此共勉。
註: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著作《哈比人歷險記》提到,甘道夫解釋他為何選擇矮小的哈比人一同抗敵。他說:「薩魯曼相信只有強大的力量才能阻擋邪惡,但我知道不是這樣。我發現,普通人的日常行為,只要是出於恩慈與仁愛,就能制止黑暗的勢力。」(按:邪惡不一定來自加害者,而可能是他背後的黑暗力量。)
發生在台中東勢區的故事,可以證明: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7286945.html
……………….
以下摘自資策會『乘著年輕的翅膀,去看不一樣的世界!』國內外數位機會中心小壯遊一書。
走訪偏遠地區,九二一災後經濟蕭條、吸毒犯罪率攀升、低功能家庭稠密之處後,才開始懂得感謝不求出名、求利的相關機構跟不少善心人士,他們正伸出雙手,勇敢地防堵著水庫潰堤的部分缺口。
數位療癒,載滿愛心的二手電腦
在東勢市區,有人利用宗教的力量與資策會募集來的電腦,讓許多無緣學習數位技能的孩童,跟徬徨生命十字路口的人們,有了小小的歇息角落;並在螢幕視窗裡探詢、思索自己的未來。資策會多年以來,已透過數位光點計畫「捐助3C助獻愛心」的方式,幫助了許多人。且看這些充滿洋蔥的故事,溫暖你我的心。
慶東社區數位機會中心/台中縣東勢鎮慶東里慶東街慶城2巷5號
東勢山城靈糧堂/台中市東勢區中山路28號5樓
台中市新生命戒癮成長協會/台中市東勢區中山路28號5樓
陪讀關懷,電腦捐贈造福孩童
九二一大地震後,除了環境產生了變遷外,其實在東勢這個原本純樸的地區,一些苦尋不到生命出路的青年,竟逐步走入了酗酒、吸毒的淵藪,讓自己跟家庭,都成為了經濟的弱勢族群。
東勢山城靈糧堂的方昌譽牧師表示:「許多問題,都從災變發生累積起,那時我走進校園做輔導課程,深入社區探訪關懷時,發現酗酒、吸毒的家長,竟然比例這麼高。但最可憐的還是學齡孩童們,由於家庭功能失衡、環境不好,放了學也沒有地方可去,功課不會也沒辦法找人問,到處遊蕩的結果,只會不知好壞地仿效接觸對象,複製著家族的悲劇。」
自此,牧師除了到學校開課幫助紓解孩子們的心事外,還跟學校合作開了陪讀班讓小孩做功課,不至於回到家後因乏人看管,被複雜的環境所影響。但服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方牧師語重心長地講:「我念青少年福利系時,雖然就立定志願要做服務,但有些遭遇,是後來發現不說清楚、就會形成阻力的。例如教會若有物資捐助,一定請里長幫忙登記,讓去向有憑有據,愛心不白費。還有立意良善的陪讀班,其實是針對扶助對象所設,不過有時面對商業競爭檢舉、政府規定等限制,只得枉費愛心人士的屋舍奧援,幫助不到更多需要的孩童。」
「所幸這些年多虧了資策會捐助的電腦,還請工程師固定來維護,這讓很多家裡沒電腦的小孩,能夠一償宿願學習,接連在資訊比賽取得好成績。迄今,從課輔班出去的小孩,就我知道的,沒有半個人走入歧途;有的甚至還因此找出興趣,考上理想大學,當義工幫助別人,真的是很替他們高興。」
大家或許以為,讀大學、資訊比賽得名,在社會價值觀裡,只是青少年成長的小小光環而已,但可不要忽略了高風險、低收入、功能失衡家庭裡的小孩,人生的步履是行走在顛簸路上,光是平順度過青春期,已很不容易。
再者,如今身處於網路世代,數位已是與世界接軌的基本工具,資策會從每五部,平均才能組成一部電腦的現況下,送到各數位中心跟受贈單位的電腦,其實都延續了它的功能,讓孩子得以站在資訊齊頭的起跑線,邁入屬於他們的新世代。這豈不是捐贈二手電腦,「讓別人因我得福」,最佳的闡釋嗎?
戒除身體癮頭,軟體練習輔助有功
方牧師除了關心兒童教育、擅長輔導外,對透過衛生局、療養院而來的自願勒戒酒癮、毒癮者,也跟新生命戒癮成長協會的陳文雄牧師,付出了許多心思。
一般來說,從醫院輾轉過來的人,都是心有餘、力不足,亟需要心靈支援的朋友。所以除了心理諮商與陪伴外,深諳戒癮過程的陳牧師伉儷,在執行方法上,有著使人想不到的體貼。
他們認為,成癮的問題,往往跟人際互動不良,包括跟家庭的關係失調,都脫不了關係。進來的學員先求他們作息正常、照表操課,並不鼓勵他們用藥。而等到身體逐漸恢復,神智比較清晰,有了正常的食慾後,才有可能逐步思慮和人的交流。
不可諱言,陳牧師本身曾經也被酒精綑綁,知道被人輕視、找不到對答、覺得沒有人可伸出援手的痛苦,當時的他跟家庭疏離,面對「癮」想盡辦法,卻在一次自殺計畫中開口求援,才讓愛護他的姐姐、姊夫出手相救,因宗教得到重生。
他深知被酒孤立的可憐,人的軟弱,絕沒辦法靠自己處理;又碰上家族有人酗酒的師母,願意戮力這個有意義的服事,於是協會裡聚集了更生人、成癮白領族、精神狀態不穩的學員們,大家靠著群體關係的幫助、工作上的勞動農耕,在谷關東勢林場開闢出一塊無農藥、無化肥的耕地種菜,藉由「無添加」的概念,理解到即使連一顆白菜,都需要用耐心面對環境天敵,何況是人呢?
至於捐贈所得的電腦,除了會務使用外,牧師們讓學員們使用資策會提供的教材,一方面練習打字,找回之前工作時的感覺,當弟兄們戒治期滿一年半,狀況穩定後,也讓他們成為進用人員,變成有實際收入的上班族。
不要輕看這小小的誘因,其實不被需要跟受忽視的感覺,很容易使人氣餒放棄,以往與家人崩解的信任感與尊重,其實是可以藉「有工作」逐漸重拾的。陳師母說:「進用人員要負責用電腦做文書處理、記菜單、記帳,協助個案處理的資料紀錄謄打。別忘了,他們也是過來人,當慢慢地操作電腦做這些回溯時,自然也可以藉此整理自己的心,思索未來的方向。」
如今,有學員回歸職場,被聘用為知名建設公司副總經理。還有原來目不識丁的學員,看到大家從不擅用電腦,到可以操作自如,也興起信心說:「那我也可以由ㄅ、ㄆ、ㄇ開始學嗎?」恢復健康後,如今被親人重新接納、回歸家庭生活,已找到能夠自立的工作了。
二手電腦義賣,幫助弱勢
上述機構所使用的電腦,都是由慶東社區數位機會中心的工程師張言嘉所負責維護的。不過他除了這些任務,其實還把資策會的愛心種子,不斷播散出去。例如他於2015年1月時,便號召大家發起募集電腦義賣,希望幫助罹患癌症、來自弱勢家庭的東華國中一年孝班學生詹益翔。
後來益翔雖然不幸病逝,但數位光點計畫與東勢的合作夥伴,將募集整修後的愛心電腦進行義賣,以一台5000元的價格出售,短短3天就義賣了8台,順利募得4萬元,所得全數捐給家屬。
多年來,資策會在偏鄉地區建構數位機會中心(DOC,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的作為,除了有效協助偏鄉縮減了數位落差外,對於幫助台灣各角落的弱勢族群,將科技的溫暖及關懷傳遞到偏鄉社區、實踐社會公益的理念、串連數位光點夥伴幫助人群的理念,更是始終如一。您手上有用不到但仍堪用的3C嗎?歡迎交給我們,讓它們在有需要的地方持續發光。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不尊重專業
這篇的作者提到,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不尊重專業。他認為,從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做起,從尊重別人的專業做起,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台灣會有很強的爆發力。
這是真的。但我以為,這也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們可以呼籲老闆信任,但也不能全怪老闆,畢竟社會的騙子不少。因此,自己也學會行銷,並拿出貨真價實的武藝。然後,不要自貶身價,堅持「香蕉只能請得起猴子」的理念。自己不是猴子,就不要拿香蕉的報酬。(eaton)
……………………..
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不尊重專業
http://buzzorange.com/2015/06/16/tw-need-to-learn-how-to-respect-the-profession/
本文作者:徐丞志(現職史丹佛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阻礙是什麼?在於不尊重專業。
舉個例子,美國的建築工人,如果每天工時做滿的話, 薪水等於一個企業裡面的中階經理人。一個汽修工人,每小時的時薪比教家教還高。一個醫師每天平均看診不超過十五人,當然每個科別不同, 但是就算是可以刷病患的家醫科,時間排滿了就排滿了, 為的就是要給自己的專業負責,把服務品質顧到最好, 病患尊重醫師的判斷,相信醫學上治癒的最大機率就是把患者交給醫生全權處理, 相信如果自己懶得動手,要把自己的車子修好就是找修車工人並付上合理的報酬。
如果每個人都相信專業,認同一個專業的養成為的就是從工作上獲得合理的報酬, 消費者沒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尊重專業, 提供專業服務的人就可以在合理的報酬之下提供最好的服務品質。
在市場競爭下, 逐漸就會把那些不專業的、出來騙一個算一個的二愣子半桶水給淘汰掉。
台灣就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尊重專業的人, 不管好的壞的服務都要挑三揀四,好像別人的時間別人的專業都不是成本, 看醫生一定要拿些偏方出來質問醫生為什麼不這樣那樣, 生個小孩明明就不用每次都要照超音波, 醫生的專業就是告訴你小孩的心跳正常胎動正常最重要, 非得每次都要花很多昂貴的醫療資源去只為了圖個安心。
醫死人就抬棺抗議, 犯罪被判刑怪司法不公, 科學專家根據文獻報告訂了食品藥物的檢驗規範,人民就一定要吵說非得要零檢出, 然後轉頭去吃用回鍋油炸的雞排。
最可怕的是,大家對於有專業的人不肯給予相對應的報酬, 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讓不專業的人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好的專業養成訓練, 所以願意接受比較低的報酬,不尊重專業的市場上最後就只剩下這種人。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新聞媒體。大家說台灣媒體是社會最大亂源, 但是歸根究柢還是起於大家對於新聞專業的不尊重。好的、紮實的報導沒人看,對於正經八百的新聞播報內容只想轉台, 引據詳實的專業文沒人信, 什麼兩性專家寫的反核文,或是連作者啥來歷都不知道文章可以被瘋轉, 最後就是主播台變成選美大會, 記者會變成星光大道, 電視台變成電影台。 台灣各種奇怪的亂象,很多最後都可以歸結到台灣人對於專業的不尊重。
博士畢業只能找到碩士級的工作, 因為優秀的人才不願意屈就台灣的低薪,因為老闆看不起你的專業訓練, 好的人才往外走,產業就不可能升級。好的人才在外面幫世界其他國家做出更有效率更新穎的產品, 回頭來繼續壓縮台灣的獲利空間,台灣老闆更沒有能力去高薪聘專業人士。
整個產業鏈無法升級,薪資水平無法上來, 引領產業進步的學界待遇就不可能拉高,好的學界人才就更不肯回台灣, 台灣的高等教育就繼續爛,台灣的研究排名就繼續後退, 民眾和學生不尊重教授的專業, 教授上面沒薪水,下面沒熱忱,乾脆繼續教二十年前的知識與技術,新一代的台灣人就更沒競爭力,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不尊重專業,做得好做的壞都一個價錢, 最後的結果就是沒人想要追求卓越, 市場上小人壞人懶人當道, 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就是整個台灣的浩劫。
再舉個例子,台灣的大學教授,就算文章發再多,研究獎拿一堆, 幹到頂打死薪水就是一個月十六七萬, 那是教育部白紙黑字寫的規定,做再好都不可上去。 但我現在史丹佛大學的指導教授,今年 75 歲, 37 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什麼獎都拿了, 就連被譽為諾貝爾風向球的 Wolf Prize 也早早拿了, 這輩子就等個諾貝爾獎,現在薪水一個月 28k,單位是美金。
這在台灣只會被立委諸公說是肥貓。 給得起香蕉,就只請得到猴子。
這是市場的鐵律,想在國際上玩遊戲, 就先給有能力打國際賽的專業人一點實質上的尊重。
要讓台灣進步,首先從自己做起。
尊重專業, 尊重餐廳做好吃東西給你的廚師, 尊重醫院幫你治病的醫師, 尊重法院維持社會秩序的法官, 尊重學校傳授知識給你的老師, 尊重幫你修車的技師, 尊重幫你裝潢的裝潢師, 尊重市場上宰牛的屠夫, 尊重醫院幫你看照的護士, 尊重開公車讓你通勤的司機, 尊重開卡車讓社會貨通有無的運匠, 尊重你每天生活照顧你各項需求的各種專業人士。
當然台灣社會依然充斥著各種想多騙一次就算一次的人, 但是我們還是要尊重每個專業的人, 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建立起來, 市場機制自然會讓不專業的、光呼弄人的騙子下來。
台灣正逐漸離開世界的舞台,但是我們不要妄自菲薄。 台灣有台灣的好,專業優秀人才的素質更是遠勝世界很多靠吃老本的先進國家, 但是很多制度過時也是事實,造成對專業的不尊重, 不好的制度造成台灣無法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如果能從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做起, 從尊重別人的專業做起, 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 台灣會有很強的爆發力。
中國房地產的非理性榮景
日本房地產業在26年前達到巔峰,當時賣掉東京的土地可以買下整個美國。26年後的中國,光是北京(2170萬人)、上海(2426萬人)、廣州(1308萬人)、深圳(1078萬人)的房地產總市值高達11.5兆美元,就可以買下半個美國(美國家庭住房總價值26兆美元)。
中國房地產上漲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並不是全面受惠,二線城市不動,三線城市還維持在下降趨勢,這意味著中國房地產上漲是資金炒作行情。
中國的勞動人口將由2015年的10億,預計2100年逐步降為6億。房地產消費比重會逐漸下滑。1990年的日本、2008年的美國、2011年的歐元區,這些經濟體的共通點都是人口結構面臨長期趨勢的大轉折,房地產出現較大的價格修正。
中國房地產空屋率高達22.4%,一線城市稍微低一些,二線城市24%,三、四線城市26%,這數據比美國(2.5%)、香港(4.7%)、歐盟(9.5%)都還高出許多,即使是房地產崩盤後的日本(13.1%),或是空屋率很高的臺灣(17.6%),都還遠遠落後中國。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IPNC_160302_1502.htm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的另一面
// 中國要進一步發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非得改革佔國家GDP半壁江山的國營企業不可,國企的規模龐大,但效率不彰,許多國企的豐厚利潤來自國有銀行提供的低利資金補貼與政府特許,而非競爭優勢,不過私有化國企與大規模裁員的計畫牽涉利益太廣,自二十年前啟動迄今幾無進展。
故只得一方面利用國企的生產優勢,在一帶一路以基礎建設為優先項目,以性價比提供電力、交通運輸與電信等資本密集的產品與服務。另一方面國企也大舉對外投資、併購以提升技術與取得品牌與通路,進軍國際市場。儘管國企資金充裕,但是管理能力、技術能力與對他國文化理解均相當有限,初步資料顯示,國企往往要付出較高的併購溢酬、困難的併購後整合技術、與較冗長的技術學習過程,同時國企快速增長的債務問題更成為威脅經濟著陸的未爆彈。
雖然目前斷言其對外經濟戰略成敗仍言之過早,但是對台灣而言,不僅作為中西轉接口的地位不復,也將面臨更多的直接競爭,因此更須全面地理解中國對外經濟戰略與國際併購所帶來的機會與威脅。//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98
花將500多年才完工的米蘭大教堂 / eaton
花將500多年才完工的米蘭大教堂 / eaton
台灣不少公共建設沒有長遠規劃,跟執政者的選舉心態有關,當然民眾也沒強力要求。慢磨才能出好東西,特別是人文藝術。花了500多年才完工的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義大利語:Duomo di Milano),反映出真誠的工作態度與文化底蘊,有別於速成文化。
該教堂坐落於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是世界第四大教堂。米蘭主教座堂的建造開始於1386年,最後一扇銅門於1960年就位,才正式完工。歷經五個多世紀,因此,建築風格包含哥德式,新古典式,和新哥德式(巴洛克式)。
教堂全部由大理石打造,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德式尖塔,共138座,最高的尖塔高達108.5米,頂端有一尊4.2米聖母瑪利亞像,上鍍黃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我找到影片,有興趣請點閱,至於大教堂廣場周遭,需要很多篇幅才能說完,那就…。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實現對祖母的承諾:米勒為永恆而畫/eaton
米勒屬於巴比松畫派,流派屬於寫實主義。這個畫派的畫家幾乎住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莊巴比松,作品主題多為鄉村風景畫,米勒是這個畫派中的重要畫家之一,他最後在巴比松終老一生。
巴比松村:http://citynotes.me/2014/barbizon
米勒的畫作寫實,但並非力圖改善什麼,他認為美術的使命就是愛的使命。他的畫作不嫉妒富裕階級,而是想呈現痛苦在信仰裡面,也是種美善,在苦難的人們反而擁有跟上帝更親近的幸福,這是其他人不能體會的。米勒超越苦難的慈勇,如同天地不息的律動。米勒把生命押在藝術上,將信望愛的理念融入創作,畫裡沒有頹唐、怨憤和求安逸的奢望。
米勒長期處在貧困交迫。1856年,他在一封信寫著「怎麼辦呢?沒有錢付房租,最要緊的是讓小孩吃飽。」1859年畫《晚禱》的寒冬,他寫著:「我們只剩下兩三天的柴,妻子下個月就要分娩,我已一貧如洗,走投無路。」
事實上,米勒可以不必過苦日子。有次他去見畫商,聽見兩位年輕人說話。一位青年指著米勒的畫說,「這畫作者是誰?」另一位不屑地答:「那是米勒,他專畫裸體女人。」話雖刺耳,但真實無比。
米勒當下打定主意,回去後對妻子表明:「如果妳肯答應,從此我不再畫這類畫。日子會比以前更苦,但只有這樣,我的精神才會獲得自由。」妻子盧梅爾是很虔誠簡樸的女人,她信任並支持丈夫的決定。
米勒堅持選擇一條不容易的路,但後來出現《拾穗》《牧羊女與羊群》《晚禱》《春天》名畫,並實現對祖母的承諾:為永恆而畫!他提攜莫內、畢沙羅等後進,晚年傾向印象畫風,關注社會的態度大大影響秀拉和梵谷(很多畫跟米勒同場景)。
參 陳小小,〈為永生而畫的米勒〉,http://a2z.fhl.net/life/life191.html
魚夫:重繪嘉義座
日治時期,嘉義有三家戲院,兩家是日本人看的嘉義座、電器館和台灣人去的歌仔戲院。嘉義座於1912年開幕,1927年遭祝融,重建成新藝術風格的戲院。
戰後,全台電影院幾乎被中影接收。嘉義中央噴水池從嘉義座到左方緊臨的「日向屋」(新台灣餅舖),再到對街的「嘉義第八郵便局」(國民黨黨部),圓環繞一圈,都是國民黨的。
嘉義座改名「嘉義戲院」,歌仔戲院更名「國民戲院」,電器館改為「慶昇戲院」。慶昇戲院老闆柯麟是第一屆市議員,在228事件時,和畫家陳澄波等,於火車站前被槍決。
1980年間,嘉義戲院再度失火,重建後,土增稅問題無法移轉,最後不敵電影業不景氣,於1993年關門。最後,黨產還給國家。原因是,改建利益已入袋,如再改建,產權爭議有待解決;若整修所費不貲,每年需繳數百萬的房地稅,繳回國庫是最好的辦法。(eaton整理)
………………………..
內文: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3825
嘉義最早的電影事業約從日人高松豐次郎自1906年開設臺北座後,1909年起陸續在新竹、臺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設置不少混合式的劇場,高松熱衷於巡迴放映他到全世界去拍攝的諷刺性社會寫實電影,但因早期片源不足,所以必須混合其他傳統表演形式如「落語」、「義大夫」、「講談」等日本傳統表演來填補檔期。
日治時期嘉義有三大戲院,分別是兩家演給日本人看的「嘉義座」、「電器館」和一家台灣人會去的歌仔戲院;戰後嘉義座改名「嘉義戲院」,電器館改為「慶昇戲院」,歌仔戲院更名「國民戲院」。
慶昇戲院老闆柯麟是嘉義市第一屆的市參議員,在二二八事件時和畫家陳澄波等為了協助處理官民衝突,維持地方安定,卻遭國民黨軍隊未經審判,公開於嘉義火車站前行刑槍決,手段殘暴世所罕見,受難者故事至為淒慘,與聞者也莫不為之鼻酸。
嘉義座於1912年的12月開幕,第一代的建築為木造,1927年10月4日遭祝融焚毀,後來重建成新藝術風格,中央山牆高聳,氣勢非凡。除了電影外,日治末期「皇民化劇」如火如荼的演出,當時由嘉義警察署、嘉義市役所等「後援」(贊助)「厚生劇團」主演,這是日本統治末期由政府積極推動各地知識青年業餘演出青年劇,作為推動皇民化劇的主力,在各州廳皇民奉公會指導下,嘉義座晨夜二回的演出。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臺,全台所有的電影院均被接收,但不是繳交國庫,而是多數由黨營的中影「劫收」去了,2014年1月14日《自由時報》報導,根據國民黨自己印製的「黨產處理大公開」的冊子指出:
當初撥歸的日產共有十九家戲院,但其中岡山共樂戲院、南方澳南方常設館及花蓮玉里新光戲院等三家未完成接管,中影實際接管十六家,目前仍為中影所有的有七家,經中影檢視相關文件後,台中台中戲院及台南延平戲院皆為先承租後再向台中、台南市政府價購,而台北新世界戲院、屏東光華戲院所坐落土地更有大半為該公司自行出資承買,甚或也有與他人合建大樓,經營權也有自行出資承受經營權之股權,但為採取高道德標準,國民黨仍建議中影將七家戲院捐贈給國產局。
我所畫這張圖裡出現的房子,細究起來多數為黨產。現在的中央噴水池過去日人資產多,戰後卻從嘉義座到左方緊臨的「日向屋」(今新台灣餅舖),再到對街的原「嘉義第八郵便局」(戰後為國民黨嘉義縣黨部),幾乎圓環繞一圈,統統是「率爾之濱,莫非王土」,要不遇見大房東國民黨也難。
國民黨不但將日產黨國不分、中飽私囊,還「食好闘相報」,1980年間,嘉義戲院再度失火,面臨拆除重建,由於原址在鬧熱滾滾的文化路精華路段,國民黨乃與地方政客合作,籌組資金四千萬元的「吉統公司」,由吉統出資,中影提供土地,興建地下三層與地上十層的綜合商業大樓,現址大約是文化路155號左右。
這種手法,和臨近的台南西門路上的「延平戲院」(日治時期稱宫古座)如出一轍,延平戲院改建成延平百貨後,如今已成台南都市之瘤,只有地下室和一樓的產權是清楚的,由「政大書城」承購經營,二樓以上則至今不知如何解決。
1982年嘉義戲院新廈落成,卻因土地增值稅等問題,造成無法進行土地權移轉,導致買方住戶只有建物所有權,卻不能取得土地持分,造成買賣嚴重糾紛,打起官司,一般散戶根本不是國民黨和地方角頭的對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且原來擁有四、五、六樓的中影,最後也不敵電影不景氣,於1993年被迫關門,這棟商業大樓的前景從此趨於沒落,於是國民黨終於想到要把私吞的黨產還給國家了。
為什麼要吐出來呢?很簡單,改建後的買賣利益已入袋為安,但如今整棟建物也幾成廢墟,只有少部份出租,如若再重新改建,卻因產權爭議有待解決,整理修復又所費不貲,但是每年黨營事業中影公司仍必需繳納每年數百萬的地價稅與房屋稅,負擔非常沈重,最好的辦法就是繳回國庫,丟回去請全體納稅人去想辦法,大家不是要國民黨黨產歸零嗎?來啊,拿去啊。
啊!所謂黨產歸零原來是這樣玩的哦?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李祖德說明他所認識的翁啟惠,兼談浩鼎解盲事件
在2003年第一次見到翁啟惠,當時他專程受邀從美國回來,加入台灣抗SARS 研究專案成員,帶領一群科學家成天在大量篩選研究抗SARS 藥物,後來陸續返國創建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生技育成中心、接任中研院長、推動生技新藥相關法案,及籌設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在這十三年間,我親眼看著他為台灣默默的承受與付出,也受盡委屈,終於帶動起今日的台灣生技產業。
翁啟惠在科學上的銳利與他科學以外事務的低能,形成一種令人無法相信的對比。有時候接到他的電話問一些生活基本事務該怎麼辦時,我只能體諒他長期在國外,且精力都花在世界最尖端學術研究的高度上,對於某些人情世故是單純無知且缺乏基本的警覺性。
這次浩鼎事件原本只是單純一個生技廠商的新藥解盲,但翁啟惠卻陷入前所未有的風暴。如果他真要賺錢,他大可把他自己的醫藥專利直接賣給國外大廠,但是這並非翁啟惠的作風。即便身邊的朋友一再勸他不要介入,但他卻堅持科學上的實證OBI-822絕不應該失敗。
記得與翁啟惠的多次談話中,他很早就建議把OBI-822所用野生鱟魚血提煉的KLH攜帶蛋白改為白喉類毒素,以及對收案的病人做指標篩選過濾,但是浩鼎並未照辦,他們內部研發與臨床管理的問題應該才是解盲失敗的關鍵因素,現在看來,如果他們聽從翁啟惠的建議,今天的浩鼎很可能正在開香檳慶賀新藥成功。
至於有沒有解盲數據事先外流而導致內線交易,只要立即查察負責臨床數據的CRO公司電腦即明,他們大都是用ORACLE系統,如果數據有事先解盲,電腦就看得一清二楚。外界因為翁啟惠的女兒出售股票,即在司法機關釐清事實真相前,影射他涉及內線交易,甚至將浩鼎事件的原罪集中在他身上,對一位素來不懂理財及投資的科學家而言,此種未審先判乃是不公道的評論。
翁啟惠絕不是一位貪財的人。我舉個例子,他把畢生醣類重要研究全部交給中研院,其中部分技轉成立醣基生醫,由中研院取得價值高達六億的股票。他已兩度通知醣基,希望醣基公開發行後,他可分得的股票,全部捐出來成立基金會,以培植台灣年輕科學家深造。以他在全世界國際大藥廠追逐的領先醣類發明與技術,他大可以輕鬆大賺國際授權費,但他卻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中研院,而且優先技轉扶持台灣本土廠商。這些事實很多人都知道,是以說明翁啟惠不是貪財的人,希望社會大眾能多關注正向的翁啟惠。
現在,台灣輿論一片撻伐聲,似乎對翁啟惠欲除之而後快。我深信公道自在人心,因為朋友們所認識的翁啟惠在投資上是「無知」而不是「無良」,他即使「犯錯」也無「犯意」。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浩鼎事件而逼走一位溫文儒雅而且是全球醣類化學界頂尖的學者。在激情過後,該靜心想想:以後還有誰敢回來為台灣這個故鄉奉獻畢生的心血?值得國人深思。
翁院長還是辭職了/eaton
最近投稿:「為翁院長事件說點話」,雖然點閱數在我過去投稿文排名第2,但是翁院長還是請辭了。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96
以現在的規模,只要市佔8%,就是一個台積電的附加價值(每年2000億台幣,不含外資),希望這個事件不影響台灣生技業的長遠發展,我寧願相信,醣蛋白癌藥還會持續研發,對人類做出貢獻。
說不影響其實是自欺欺人。台灣社會已形成仇視人才的氛圍,真相未明之前,激動的批評者隨即張牙舞爪,撲滅生技產業的火苗。假使這些人只為一己之私,不顧台灣未來的發展,這才應該被稱為「無恥」。
至於翁院長有道德瑕疵嗎?我的看法是沒有。台灣延聘知識份子回台貢獻,不但希望他成為「能人」,也期盼他具備「政治敏銳度」,並扮演「聖人」,不可以從才能和苦心之中獲利,還要他們的家人做出犧牲,自己也不能輕易地用專業來辯駁,以免捲入涉嫌圖利的風暴之中。(雖然杜邦製藥早在1998年就以2億美元併購翁院長自創的公司,根本無需圖利)
律師呂秋遠大概也是這麼說的。
http://www.storm.mg/article/94330
投稿動機: 為翁院長事件說點話 /eaton
最近國民黨團要求中研院翁院長下台。我以為,翁院長若回美國,台灣損失醣蛋白技術的商業價值,代價可能是一個台積電。所謂「危邦莫入」,散落在國外頂尖的台裔科學家也不會回來了,對台灣生技業發展相當不利。
我認為,這件事可以如此單純思考:
1.翁啟惠女兒怎麼會有9000萬買浩鼎?翁啟惠早在1998年賣出2億美元的自設公司給杜邦製藥,難道沒有能力贈與女兒?更不要講尹衍樑用16億台幣買Optimer,而翁啟惠女兒是大股東之一。退一萬步想,就算翁啟惠女兒是人頭,豈不是為避免別人說三道四。問題是,翁啟惠難道不能持有自己研發技術的股票嗎?這樣有道德瑕疵嗎?
2.翁啟惠對浩鼎解盲提出看法,有利益輸送嗎?投資人難道不知道翁啟惠與浩鼎之間的關係,會因為翁啟惠說些甚麼,影響投資行為?投資人有這麼笨嗎?
您可能認為,生技業與我何干?成功的生技業是高附加價值行業,能貢獻高稅收,並吸收人才,造成其他行業人力吃緊,自然帶動整體薪資水準,所有人將成受惠者。這種效應不是新自由主義的涓滴經濟效應:「資本家賺錢了,窮人才得撿拾掉到餐桌底下的碎屑」,而是全民經濟往上提升。
我曾為文提及,台灣低薪的主因之一是人力市場供需失調,資本家有能力加薪(平均每人月薪加1萬,只影響整體企業稅後利潤12%),但態勢對他們有利,自然為所欲為。因此,我冒著被鬥的風險,投稿這篇:「為翁院長事件說點話」。
最後,最後我再補充一下。指控利益輸送或是內線交易有一定認定程序,要有證據,而且符合商業邏輯。否則就是告訴科學家,不能兼任政府單位的行政職,不然就是利益輸送,應該辭職,以謝國人。
為翁院長事件說點話/eaton
本文刊於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96
最近中研院翁院長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聽說自從3月22日開始報導他女兒持有浩鼎股票後2天內,台灣媒體發出超過322篇負面批評。我個人當然沒有逐篇閱讀,但是對於部分批評的內容,實在難以苟同。
我個人一向支持:多少證據,說多少話,隨時修正,不狡辯,也不瞎起鬨。就我所知,外界的指控大致如下:
第一,解盲前後都不應從他嘴巴講出任何一句和浩鼎有關的讚美之詞。
我個人的看法是,翁院長是醣蛋白藥物研究的頂尖人物,這研究有很多病人參與試驗,他不說出個人的專業看法,請問,那些病人情何以堪?一位當中研院院長,極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的研究者,對自己的研究裝聾作啞,懦弱沒自信,那又算甚麼?
現在好像很多「解盲」專家,問題是,他們真的懂解盲失敗的緣由與處理嗎?反倒是,多位外界專家說明,這次解盲失敗是實驗設計問題,去除不會產生免疫反應的個案,就會通過統計檢定,外國知名藥物也不乏此例,而美國FDA未來很可能同意,直接進入臨床三期試驗。
第二,涉及內線交易及利益輸送。
我個人同意,應詳查有無內線交易,解盲前的股票放空交易是誰做的,維持市場秩序是很重要的事,甚至資本市場對於新藥公司的炒作與資訊不透明都應大力改善。
問題是,此次放空交易的動機,除了內線交易外,還可能是認售權證作空,或是市場人士基於情勢,進行投機或避險。現在調查還沒明朗,很多人像是調查專家,直指內線交易,實在難以苟同。若有內線交易或不合法,當然可依法究辦,但現在應該是: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第三,要持股、想利益輸送,就不要當中研院院長。
翁院長已獲得化學的諾貝爾獎:沃爾夫化學獎了,不缺名與利。他曾把自己開發的酵素抑製劑、醣類合成技術轉移給生技公司,1998年,在美國創辦的Combichem公司以2億美元出售給杜邦製藥。〔1〕
他愛台灣,才回到台灣,不然留在美國,收入不知幾倍?新藥要商業化,必須拿出技術與資本家合作,現在嚴格要求別人及其家人不能持股自己一生的心血結晶,請問,能為台灣社會帶來甚麼意義及好處?你拿甚麼給人家補償?月薪50萬的院長職位嗎?殊不知,中研院另與醣基公司合作(規模只稍低於浩鼎),中研院持股50%,這是翁院長送給中研院的!
第四,翁院長的女兒翁郁琇當時是一個「窮畫家」,怎麼有財力買9300萬元股票?外界當然質疑翁郁琇是人頭。身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主管,利益迴避不容打折。
我個人的看法是,浩鼎母公司是技轉美國MSKCC公司,該公司是翁院長成立的。2012年尹衍樑收購浩鼎母公司、美國Optimer Pharmaceuticals,翁院長女兒翁郁琇在此前即為Optimer大股東之一,〔2〕當然有能力認浩鼎股票。更不必說,上面提到,翁院長在美國創辦的Combichem公司,1998年以2億美元賣給杜邦製藥。浩鼎興櫃上市時,外界早知翁郁琇是大股東,顯然批評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台灣人別愚蠢無知
就外界專家所言,翁院長的疫苗治癌法的成功機會極高,屆時將是跨世紀的大事,也必然獲得諾貝爾生化或化學獎,更重要的是,醣分子藥的適應症不是只有乳癌,還包括肺、卵巢、攝護腺、大腸直腸等五大癌及抗流感,更可以疫苗方式預防癌症,並得以抽血方式,運用醣晶片探針,檢驗是否得癌。
新藥研發不比電腦通訊產業,擁有核心人物與技術就能與國際大廠平起平坐,若因政治因素打倒翁院長,如金克寧博士所言:「將斷送台灣革命性新藥的發展。」〔3〕更如張經緯博士的看法:「台灣不僅有低智商的民代、還有低智商的媒體跟著興風作浪。這些想趕走翁院長的人,比漢奸還壞。」〔4〕
根據 GlobalData 報告,2013年全球抗癌用藥銷售1,068億美元,2006~2013年化平均成長率(CAGR)8.6%,預估2013~2019升至9.4%,到2019年銷售達1,834億美元。要知道,治癌用藥的營業淨利率45%以上。如此,台灣生技業能不起飛嗎?聰明的台灣人,可別愚蠢無知了!
〔1〕楊瑪利、黃漢華,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相關獎勵辦法通過,遠見雜誌,2008年4月號。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4081.html
〔2〕黃文奇,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四點聲明全文,經濟日報,2016年03月23日。http://udn.com/news/story/6/1582153
〔3〕金克寧:回歸新藥研發之本質及核心價值,風傳媒,2016年03月24日。http://www.storm.mg/article/92685
〔4〕張經緯:搶救翁啟惠院長,風傳媒,2016年03月25日。 http://www.storm.mg/article/93136
……………………
註2: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聲明
http://udn.com/news/story/6/1582153
一、媒體所載,有關投資人翁郁琇持有浩鼎生技公司股份一事,在2012年12月5日未上市櫃公開發行公司持股轉讓資訊中,均已公開揭露,浩鼎正式掛牌上櫃前,亦已申報在案。
二、翁郁琇購自潤泰的浩鼎股票時機,係浩鼎興櫃前。2012年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收購浩鼎母公司、美國Optimer Pharmaceuticals六千萬股持股後,有意分散部分持股,遂由當時浩鼎董事長曾達夢與本人共同洽尋投資對象,本人當時即詢問Optimer創業股東Danishefsky及翁啟惠院長購買300萬股意願,均為其二人婉拒。而本人在取得認購股票後即提供員工認購,由於翁郁琇在此前即為Optimer大股東之一,本人因而詢問翁小姐洽購意願,而其受讓價格均為每股新台幣31元,與其他投資人或浩鼎員工並無不同。
三、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與本公司無涉。
四、從本公司乳癌新藥OBI-822解盲以來,各界看法分歧,國內民眾對新藥臨床試驗的成果解讀一般仍缺乏經驗,翁院長為國際知名的醣類專家,因而應媒體要求從專家學者角度解讀。翁院長一本科學家精神,同意負責該臨床試驗的美國加州舊金山醫學院乳癌專家Hope Rugo教授與台灣臨床試驗總主持人黃俊升教授看法,其發言重點並未偏離科學內涵;且翁院長認為,應顧及349位臨床試驗受試病人感受,故而闡釋該藥機轉及一般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流程和經驗。不意,這些發言被指為蓄意拉抬或操縱股市,已完全悖離事實。浩鼎會一本新藥研發初衷繼續努方,希望未來能以具體實驗成果造福人類健康。
註3:金克寧觀點:浩鼎新藥之政治漩渦,回歸新藥研發之本質集核心價值
翁啓惠女兒為美國公司原始股東,本來就有份。核心技術掌握在他手裡,沒人比他懂,由他解釋最為適當,因政治因素打趴他,會使台灣以後完全斷絕於革命性新藥發展。
http://www.storm.mg/article/92685
註4:張經緯觀點:搶救翁啟惠院長
美國領先醫療及科研機構Scripps Health一直保留翁院長的位置,期待創造該機構的另一次榮耀。翁院長回美收入遠勝中研院,如果把研究成果商業化,收入不知會比浩鼎多幾百倍。台灣不僅有低智商的民代、還有低智商的媒體跟著興風作浪。這些想趕走翁院長的人,比漢奸還壞。
http://www.storm.mg/article/93136
張經緯觀點:搶救翁啟惠院長
自從3月22日開始報導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女兒持有浩鼎股票之後在2天之內,台灣媒體已經發出超過322篇採用負面批評責難翁院長的新聞報導。除了中央研究院發出一篇澄清稿回應之外,沒有人為翁院長出來說一句話。
翁院長是國際級知名學者,已經出版的學術論文超過732篇,拿到的專利光在美國就有114項。這樣一位勤奮努力了不起的學者受到眾人的羞辱,叫他情何以堪?
翁院長是世界級醣分子合成及醣蛋白研究的佼佼者。人體內有90%以上的蛋白質和醣分子連接形成醣蛋白,由於醣分子的高度複雜性,大部分學者寧可研究由21種胺基酸所組成的蛋白質或是由4種對稱鹼基所組成的DNA。醣分子在生理上的作用,由翁院長開啟研究之風,逐漸被人了解它在疾病診斷及治療心臟病、中風及各種發炎疾病的功用,並可能開發乳癌及廣效性流感疫苗。並於2014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有望獲得諾貝爾化學或醫學獎。姑不論是否得到諾貝爾獎,翁院長的研究成果把分子生物學帶到另一個境界,是偉大的科學家。
翁院長現在如此被人羞辱、奚落,如果真獲得諾貝爾獎,批評他的人將如何再面對翁院長?中央研究院有幸請到如此尖端的科學家領導台灣學術研究,還要他分神應付質詢、解釋成年女兒所持有的股票,令人心痛難過。
浩鼎公司資本額不過17億元台幣,全部給翁院長換他到台灣做研究都值得。股價飆升是投資人自己看好浩鼎遠景,與浩鼎公司研發及營運無關。華爾街日報報導從2008年起,垃圾股票公司享受長達7年的繁榮期,美國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Securitie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統計7年內這些公司新發行債券融資大約1.9萬億美元。投資者湧向這一市場,希望獲得更高的收益,血本無歸該怪罪上市公司還是投資人的貪心?
翁啟惠女兒持有浩鼎股票獲利不是因為她炒作股票,而是投機人入場導致她獲得利益,誰能說當初她持股不是合理買入價格?現在用市場價起伏說她是不當得利,如果市場不看好浩鼎前景,跌破買入價誰來補貼她的損失?
大陸在1966年8月30日經毛澤東批准《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保障國家特殊人士不受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的批鬥及人身攻擊。台灣沒有紅衛兵,卻有這麼多媒體代行造反有理對翁院長展開鬥爭。我們應該模仿特別保護名單優先把翁院長列入,讓他好好做研究,而不需要應付媒體及作秀民代的騷擾。監察院如果要介入調查,先要他們公佈他們如何計算合理股價之後,才能啟動調查約談翁啟惠的女兒。股價漲跌跟翁院長何干?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不正常的國家,吸引不到優秀的人才。
《呂氏春秋‧去私》記載:春秋時期祁黃羊推舉仇人解狐擔任南陽縣令,也推舉自己兒子祁午擔任廷尉(司法官)。孔子稱讚祁黃羊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大公無私。晉平公接受建議晉用之後舉國稱善,晉平公在位24年是晉國最長幾位統治者之一。薦舉優秀人才不僅是國家之福也是人民之福。
素書相傳為張良所著,在最後一章《安禮章》裡面說到:「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他視破劉邦的心機,蕭何協助高祖消滅韓信,然後被控收買民心、勾結富商、謀盜國土被囚。只有張良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得以功成身退遠離權力核心,退處今日徐州附近的封地留,是唯一得到善終的漢初三傑。
搶救翁啟惠院長
翁院長夫人十分不解,當初為了禮聘夫君回國,還特別為他修改國籍法第20條,允許具有美國籍的翁啟惠擔任院長,怎麼在中研院近年來研究開始突破,在世界開始嶄露頭角之際,幾天之內突然變成壞人。
1998年拜耳公司不堪台中民代率眾抗爭4年,宣布取消原定在台中投資設廠計劃,改在美國德州設廠營運至今,成為台灣繼鹿港反杜邦運動之後第二樁趕跑國際大廠的反拜耳事件。兩事件帶頭民代居心、為人如何,今日可再次檢驗。當初跟隨他們的群眾,不知可有悔意?
喪失與國際大廠接軌機會固然可惜,以後還有機會反省改正。趕走翁啟惠院長的後果,絕對無法彌補。千萬不要讓翁院長失去對台灣的信心返回美國。美國領先醫療及科研機構Scripps Health無論如何都不放人,多年以來仍保留翁院長的位置,期待他能回來創造該機構的另一次榮耀。翁院長回美收入遠勝中研院,如果把研究成果商業化,收入不知會比浩鼎多幾百倍。
大前研一批評日本是低智商社會,「集體智商」低,「集體記憶力」也低,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不思考」的人。台灣不僅有低智商的民代、還有低智商的媒體跟著興風作浪。說句狠話,這些想趕走翁院長的人,比漢奸還壞。台灣不能沒有翁啟惠,大家一起來鼓勵並搶救翁啟惠院長。
*作者為管理博士,曾任職於中華經濟研究院,現旅居美國從事商業資料分析工作。
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 eaton
這位記者說:翁啟惠錯在不知利益迴避。被認為極有機會拿下諾貝爾獎的翁啟惠,當初幫浩鼎解盲失敗背書,真的是瓜田李下。如今連「窮畫家」女兒,都遭踢爆是浩鼎持股1.29%的「大小姐」,這也難怪外界質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24000418-260102
指控1:浩鼎解盲失敗時,翁啟惠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從未看過這麼漂亮的數據」,外界認為是公開替浩鼎背書?無論解盲前、解盲後都不應從他嘴巴講出任何一句和浩鼎有關的讚美之詞。
我以為,既然記者聲稱,被認為極有機會拿諾貝爾獎,但連對自己的研究裝聾作啞,這麼沒自信,怎會得諾貝爾獎?再者,這研究有很多病人參與試驗,翁不說出個人的專業看法,病人情何以堪?現在大家好像都是專家,甚麼解盲失敗還講甚麼,甚麼不要當中研院院長。你真得懂解盲失敗的緣由與處理嗎?
指控2:翁名下沒有生技股票,持股的人是他的女兒。翁郁琇當時若只是一個「窮畫家」,怎麼有財力以每股31元、共9300萬元股票?外界當然質疑翁郁琇是翁啟惠的人頭。身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主管,利益迴避不容打折。
我以為,浩鼎的主力產品OBI系列,是技轉美國MSKCC,MSKCC是翁啟惠成立的。2012年尹衍樑收購浩鼎母公司、美國Optimer Pharmaceuticals,翁郁琇在此前即為Optimer大股東之一(註),當然有能力認浩鼎股票。
你可以要求別人及家人不能持股自己一生的心血結晶,但這麼嚴格的要求,能為社會帶來甚麼意義及好處?若有內線交易或不合法,檢調會查。但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浩鼎興櫃時,外界就知道翁郁琇是大股東,顯然攻擊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
註:浩鼎 (4174) 針對媒體報導中研院翁啟惠院長為台灣浩鼎生技大股東一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聲明如下:
一、媒體所載,有關投資人翁郁琇持有浩鼎生技公司股份一事,在2012年12月5日未上市櫃公開發行公司持股轉讓資訊中,均已公開揭露,浩鼎正式掛牌上櫃前,亦已申報在案。
二、翁郁琇購自潤泰的浩鼎股票時機,係浩鼎興櫃前。2012年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收購浩鼎母公司、美國Optimer Pharmaceuticals六千萬股持股後,有意分散部分持股,遂由當時浩鼎董事長曾達夢與本人共同洽尋投資對象,本人當時即詢問Optimer創業股東Danishefsky及翁啟惠院長購買300萬股意願,均為其二人婉拒。而本人在取得認購股票後即提供員工認購,由於翁郁琇在此前即為Optimer大股東之一,本人因而詢問翁小姐洽購意願,而其受讓價格均為每股新台幣31元,與其他投資人或浩鼎員工並無不同。
三、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與本公司無涉。
四、從本公司乳癌新藥OBI-822解盲以來,各界看法分歧,國內民眾對新藥臨床試驗的成果解讀一般仍缺乏經驗,翁院長為國際知名的醣類專家,因而應媒體要求從專家學者角度解讀。翁院長一本科學家精神,同意負責該臨床試驗的美國加州舊金山醫學院乳癌專家Hope Rugo教授與台灣臨床試驗總主持人黃俊升教授看法,其發言重點並未偏離科學內涵;且翁院長認為,應顧及349位臨床試驗受試病人感受,故而闡釋該藥機轉及一般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流程和經驗。不意,這些發言被指為蓄意拉抬或操縱股市,已完全悖離事實。浩鼎會一本新藥研發初衷繼續努方,希望未來能以具體實驗成果造福人類健康。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教育部長內定由台大學術副校長陳良基出任 / eaton
我是他的臉書粉絲,在一個私人場合,跟他說過話。坦白說,依我個人經驗,台灣校長級人物,大多老成持重,但他的精力充沛,態度非常友善,個性謙虛,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種人。
他是雲林土庫的田庄仔,雖然是成大土博士,但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多年,英文學養很好。他是有名的創新創業點子王、技轉王,了解產業界的需要,又不會過於現實,是非常有理想與願景。難得的是,他經常引導與鼓勵學生,走上創新創業的路,不鼓勵學子當公務人員或待大公司。
去年他爭取成大校長失利,希望他上台後,能引導教育界培養更符合時代需要的學子,為存在已久的學用落差問題(落差也造成學習熱忱低落),做出優秀的貢獻。不過,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生活,這需要全人教育。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02824/
幽默大師卓別林/eaton
天才幽默大師卓別林曾被歹徒用槍指著頭打劫。卓別林知道自己處於劣勢,所以不做無謂抵抗,乖乖奉上錢包。但是,他對劫匪說:這些錢不是我的,是我老闆的,現在這些錢被你拿走了,老闆一定認為我私吞公款。兄弟,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拜託你在我帽子上開兩槍,證明我被打劫了。
歹徒心想,有了這筆錢,這個小小要求當然可以滿足了,於是便對著帽子開了兩槍。卓別林再次懇求:兄弟,可否在我衣服和褲子上再各補一槍,讓我老闆更深信不疑。頭腦簡單、被錢沖昏頭的劫匪統統照做,6發子彈全部打光了。這時,卓別林一拳揮去,打昏了劫匪,取回錢包喜笑顏開地離去了。
有幽默感的人,凡事健康思考,保持正面態度,在遇到困難時,容易化險為夷。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政壇核爆?我相信多數台灣人懂得是與非 / eaton
壹週刊報導,中研院長翁啟惠的畫家女兒翁郁琇,曾從潤泰集團尹衍樑手中取得3000張股票,成為浩鼎第10大股東,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假如這個爆料成真,「恐怕會是一場政壇核爆」。
這是甚麼政壇核爆?翁啟惠是醣分子專利技術的所有人。翁幾十年來在美日研究,承傳給中研院的學生,使得中研究是全世界最了解醣分子的研究機構。所以,技術不是中研院的。
浩鼎的主力產品OBI-822,是技轉美國MSKCC,MSKCC公司是翁啟惠成立的,翁啟惠一開始就可以當浩鼎的大股東,但因為是中研院院長,所以放棄。後來,中研院與醣基合作,中研院持股50%,這也是翁啟惠奉送給中研院。
若你是尹衍樑,當然要感謝翁啟惠,所以轉讓增資的權利給翁啟惠的女兒翁郁琇,這算是私人間的回報吧!翁郁琇也不過是繼續投資該藥,而且浩鼎興櫃時,大家也都知道翁郁琇是大股東。不知道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是在質詢甚麼?
2012年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收購浩鼎母公司、美國Optimer Pharmaceuticals六千萬股持股後,有意分散部分持股,當時詢問Optimer創業股東Danishefsky及翁啟惠院長購買300萬股意願,均為其二人婉拒。翁郁琇在此前即為Optimer大股東之一,其受讓價格均為每股新台幣31元,與其他投資人或浩鼎員工並無不同。
討論浩鼎的成敗是可以的,而翁啟惠是技術的發明人,為自己的專業和研究成果做辯護,也不能解釋為替浩鼎護盤。台灣發生過很多事件,我相信多數台灣人懂得是與非。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641143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別做長不大的父母/盧蘇偉
…………………..
別做長不大的父母/盧蘇偉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31期2009.10.01
書惠有一兒一女,兒子從小學到高中總有不斷的事件發生,她像收破爛的媽媽,疲於奔命收拾孩子留下的殘局,孩子從未有一句感謝,總認為媽媽多事。
還好兒子上了大學,離她遠遠的,她才注意到國中的女兒每天都刻意打扮,一副要去招蜂引蝶的樣子,她才關心一下,女兒馬上擺起面孔,要媽媽別管她,她會照顧自己。
「我是個失敗的媽媽。」
書惠是出色的經理人,部門的業績總是全公司的楷模,她不懂自己究竟沒做對什麼。
「陪著孩子一起長大,別做長不大的父母!」我跟她說。
父母通常停留在孩子小三階段,用「管」、「教」的模式教養孩子,忽略了孩子從兒童早期進入兒童晚期,要從「他律」蛻變到「自律」,學習自我管理和教育,父母若在這個時期,仍一直盯著孩子生活言行,企圖要教導或管束他們,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不耐煩,如果父母一直沒有覺察,仍用緊迫盯人的方式要孩子就範,爸媽就等著吃苦頭,孩子就會變成沒有責任感、被動、任性、叛逆。
孩子一直都很OK,只是父母沒有跟著長大,把手放開,讓孩子學習去了解和管理自己。
享受陪孩子長大的喜悅
「我女兒像花癡的樣子,不用管她?」
書惠的女兒是很健康和正常的,到了青春期,兒子、女兒都會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和儀容,希望引起異性的注意,她沒有問題,也不是什麼花癡。媽媽一直忙工作,期待孩子都不要找任何麻煩,她一直專注孩子的課業,言行是不是合規矩,看到的都只是事件,卻很少關注到孩子這個人、陪孩子共有美好的經驗,養兒育女對她而言是個沈重和額外的負擔,只有付出,沒有享受到孩子帶給她的幸福和喜悅。
「我覺得當媽媽好累!」
以書惠這樣的心態和模式當媽媽真的很累。她在職場可以休假,但她都未真正的休息,都是為了處理孩子惹的麻煩,她很想能真正的休假,暫時不用當媽媽幾天,完全放鬆。
我的看法和書惠不同。工作是學習和成長的道場,家庭也一樣,如果為錢而工作,能量就會被工作搾光。如果我們不想成為父母,只因我們是父母或社會的期待,把父母當成另一種工作,我們就會像蠟燭兩頭燒,不累才奇怪!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我們的角色,但一定有能力選擇想法和態度。
「說的容易,做起來很難。」書惠語氣中表達著不願,也不肯改變,她就必須接續承受這樣的辛苦,以沒有效能的模式讓自己動彈不得。
「只要妳想,妳要,妳立即可以改變!」
只想用職場管理員工和處理公事的模式管理的孩子,一定會有很大的挫敗。家最重要的是「情」,而不是制度或規矩。從關心自己每一天的心情開始,這一天,我們過得好嗎?滿意自己嗎?如果連自己都不滿意自己,誰會滿意我們?
書惠工作很有效率,可是她在工作上把所有能量用光了,回到家她想做的只有休息,可是又要扮演人妻和人母的角色,她沒有能量再多關注需要關心的先生和孩子,她失去了等待和交流的耐性,她只想有效率趕快解決所有事。
「不然咧?你太太不是這樣嗎?」
我太太的確在學校裡耗盡了所有能量,經常回到家癱在床上,但我卻沒有一個讓太太操煩的孩子,他動作雖慢,但總是很有條理和責任地把自己該做的事完成。
我們認為孩子已長大,他有能力去面對和經驗自己該做的事,回到家我們只關心他的心情,不管他該做的事,孩子自己必須提高警覺,因為父母根本不知道他該做什麼事。功課忘了做、課本經常帶錯、制服未依規定穿著、老是記不得該幾點到校……從小麻煩不斷,但這是他的事,我們從不多過問,更不會給他什麼協助,要從小培養獨立和責任感。
結果是從過程中造成的,我們要什麼樣的孩子,就要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父母操心、煩心、擔心,卻要孩子不厭煩、不叛逆,不可能的。
「安心!孩子已經上國中了,她會有基本的判別能力。」我說‧
「養女兒和兒子是不同的,如果她不小心大個肚子回來,就什麼都來不及了,」書惠不認同。
父母要長大,學會信任孩子
但書惠養兒子也一樣操心啊。我們不可能在孩子身邊一輩子,孩子要有自我照顧和管理的能力,父母做得愈多,只會造成他們愈依賴和無能,幼齡化的成年人和尼特族(不工作也不讀書的成年人)不就是這些父母「養」出來的?
「不要再管我女兒,隨她自生自滅嗎?」
我從未講這樣的話!而是要用對方法,使對力,不要用教8、9歲孩子的方法,來教13、14歲以上的孩子,父母要長大,學會用信任、賞識、支持和肯定的方式,陪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如果我們放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孩子就會不斷用讓人頭皮發麻的惱人事件提醒我們,直到我們走對路,當父母才可能是件愉悅和享受的事。
婚姻是學習,當父母也是,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仍會毫不疑遲的選擇結婚生子。
英雄出少年,而且還是女孩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AxODk3NQ%3D%3D&mid=401640179&idx=1&sn=4374501520e91ac31069484e5de5db92&scene=4&srcid=1125IWxnjNTRfTxLxl9PlFIw#rd
新政府的年金改革計畫 / eaton
報載昨天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拜會考試院,預計520後在總統府組成年金改革委員會。
新政府的年金改革計畫大概是這樣:
1.目的:改變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偏高,退撫基金面臨破產,而勞工卻多數難以支應基本生活開銷的局面,讓各行各業的人員都能在經濟安全保障下擁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2.目標:開源節流,拉近各職業別之間的公平,讓社會可以接受,並且讓年輕人不必承擔年金制度上的壓力,不希望因年金改革而讓特定職業別受到人身攻擊。
3.策略:總統府設「年金改革委員會」,預計半年內提出「可行方案」。由各團體推薦30多位代表,包括軍公教、勞工、農民和國民,參與國是會議討論,國民部分找女性代表,而改革涉及世代正義,會找年輕人。取得共識後,擬訂草案及立法審議,希望一年內完成。
我個人以為,若年金改革成功,將對社會安定加分。盼望新政府建立一套新模式,建立處理社會爭議的新典範,為國家發展及新興產業建立基石。或許大家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更宏觀與同理心看待自己的人生問題,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苦惱。
再者,為了達到改革的目的,請領年齡延後、調整所得替代率、以及提升投報率等,都是可以預期且必然的改革手段。有些有名的專家學者曾提出百年大計,應該納入「可行方案」,讓更好的設計機制融入。
我個人也曾多次為文建議,最近一篇提到(註):除非有人犧牲,否則任何方案都會破產。若以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則,應以國民平均餘命為破產年限(不含尚未出生者,約40年),每5年檢討一次。沒達到這個標準的方案,都不能拿到檯面上討論。此外,未來提升基金投報率很難,給定的假設千萬要保守,不然會是另一個龐氏騙局。
註:童振東,年金改革的最高指導原則,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766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教育無法翻轉貧富差距?/eaton
這個標題在講教育無用嗎?每次讀到「教育無法翻轉貧富差距」、「大學文憑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這類的文章,就嘆氣一聲。那只是關於貧富差距的研究,不是教育本身。
貧富差距的成因太多了,憑甚麼教育能克服所有成因?特別是,造成資本與人際關係差異的「出身背景」影響力之大,教育相對渺小。
在美國,領取補助的學生中,有大學文憑者出社會的起薪比高中畢業者高91%。賺錢只是受教育的眾多目的之一,就算只為錢,從投資回報觀點,這樣就夠了。
這類無聊的教育研究也可以休息了。
…………………….
社會階級的無限迴圈?教育無法翻轉貧富差距
學校教育或大學文憑是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的門票嗎?經濟學家最新的調查揭露殘酷現實,就算社會底層的孩子拿到大學文憑,出社會的收入和薪資增幅,還是比出生富裕家庭的孩子差。
貧寒家庭孩子上大學的機會,遠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渺茫。但許多人樂觀的認為,當出生貧寒的人克服種種難題,拚上大學,大學文憑會為他們鋪一條脫離貧困並通往成功的坦途。
不幸地,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發現,對貧苦孩子來說,大學文憑不一定是幫他們脫離舊有社會階層的助力,他們出社會後,收入還是遠比出生富裕家庭的孩子低。儘管擁有大學文憑讓貧寒學生出社會後的起薪比貧寒但沒唸大學的孩子高,但若是比較往後的加薪幅度,大學文憑卻又無法帶來優勢。
W.E. Upjohn就業研究院經濟學家、布魯金斯研究所客座研究人員賀胥拜恩(Brad Hershbein)的報告,將貧寒學生定義為求學過程中符合美國聯邦政府午餐補助的對象。他發現,這些領取補助的學生中有大學文憑者出社會的起薪比高中畢業者高91%。不過,大學學歷似乎更有助於提升家境好孩子的職業收入。因為他們的職業收入,足足比家境類似的高中畢業生高162%。
但賀胥拜恩說,真正決定大學文憑影響力的因素,卻是家庭背景。他發現,一出社會,出生貧窮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大概是家境好大學畢業生的2/3 。但到了職業生涯中期,貧窮家境者的收入更變成家境富裕者的一半。
賀胥拜恩和研究夥伴利用「收入動態追蹤研究」(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數據執行研究,比較職業收入,也希望釐清,為什麼大學文憑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目前的假設有很多,包含人際網絡的影響、出生地區的限制,以及貧窮家庭學生所上的大學是否與家境好學生有明顯分野?當然,家境好的學生也可能獲得家人的幫助,而貧窮家庭的學生則更必須分心力照顧家庭,奉養父母親。
賀胥拜恩也將驗證,如果用不同的資料庫做分析,是否會得到相同的結果。若結果一樣,或許提倡透過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說法,是有漏洞的,充其量只能說,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求職者初入社會的收入。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001&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短期復保,返台就醫/eaton
這個問題其實是精算問題。這類4萬人「短期復保」返台就醫的人多是投機主義者,既然如此,就應由商業保險的角度設算保險費率,而不是隨便用常識訂出費率標準。
這不僅僅是涉及錢的公平問題,而是政府讓投機主義腐蝕社會的問題。台灣很多領域就是這類投機主義者的溫床,而設計良好的制度往往就能阻止。
為什麼衛生福利部久久沒有作為?就像楊志良的講法一樣,把「健保不應有政治立場,這才是凸顯我們健保的偉大」這類的話掛在嘴上,然後繼續實施血汗健保制度,壓榨堅守崗位、謹守本份的醫療人員。
對了,這還不包括健保署統計去年出國就醫回國申請健保退費新台幣3.4億元(7成在中國就醫),請問,這些人繳稅嗎?
………………………………….
健保署今(11日)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健保署表示,去年在一年內短期返國復保,又出國辦理停保的保險對象,共計約有5.7萬人,全年保險費收入約3.109億元,其中有高達4萬554人有就醫記錄,花費約2.81億元健保支出,平均每人花費6949元。健保署資料庫中並未針對旅居海外國人做身分別註記,僅能統計一年內短期回國復保,又辦理出國停保的保險對象。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97010/
政策需要測試假設或前提是否合理/eaton
政策若只看到好處,沒有看到壞處,甚至沒有測試假設或前提是否合理,政策就無用了。馬政府及其團隊就是犯了這個毛病。
賴中強提到,總統馬英九任內推動ECFA、服貿、貨貿、自經區、亞投行等政策,雖一再宣稱此為台灣經濟的出路,但卻是「基於六項錯誤過時假設」。包括:假設關稅是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假設FTA覆蓋率等於零關稅率;WTO杜哈回合談判已停滯,不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就是鎖國;假設中韓FTA將帶給台灣產業海嘯式的衝擊;假設服貿協議是台灣企業跨足中國服務業的必要手段;假設亞投行可以為台灣企業擴張市場。但這些假設已被證明錯誤或過時。
其實,馬政府錯誤的政策何止這6個。例如,將遺贈稅降至10%,不僅損失8千多億的稅收,還將房價推升到雲端,使得民怨一發不可收拾。創業不易,孩子不只一個....等種種理由,就算有房子的民眾也是如此。
政大法學院教授郭明政對軍公教年金改革的問題
1.軍公教:降低所得替代率到國際水準;退撫、軍、公保、18%須整合為一;將退職與退休金請領時間脫鉤;廢除公保及退撫提撥,應至少10%的加薪額度,但應以專業加給為主。
2.勞保:提升勞保投保薪資上限,將年金計算基礎由最高60個月,改為終生制。 但是,郭教授忽略倒三角的人口結構、軍公教及勞保的最適平衡費率遠高於目前,若改革速度太慢,會面臨世代正義的嚴重挑戰:
1.軍公教年金替代率應逐年降到70%:軍公教的最適平衡費率須40幾%,現在才10幾%,資金缺口太大了,「逐年降到」不可行。
2.勞保到2027年前不會有財務問題,此後12%的保費需緩步提升保費(郭教授講這段的隱含想法是不降請領金額):預計2026年保費達12%,然勞保的最適平衡費率須27%,「不降請領金額」不可行。
3.勞保不會倒,勞保2027年之後,將勞退新制的6%提撥金,逐年移至勞保:我粗估,2027年後,每年勞退新制提撥金1800億,加上勞保費3600億,共5400億,可以支應請領金額約5000億,但若依郭教授所提「逐年移至勞保」,立刻會出現資金缺口,郭教授說不會倒是錯的。
4.6%提撥金移至勞保,投保金額提高:若是如此,投保金額需立刻提高50%,年輕世代領的錢才不會縮水。可想而知,大多數人看得到吃不到。再者,提高投保金額上限,需先處理200多萬人在職業工會假投保的問題。 我的建議依舊是:除非有人犧牲,否則任何方案都會破產,若以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則(不含尚未出生者),應以國民平均餘命為破產年限(約40年),每5年檢討一次,沒達到這個標準的方案,都不能拿到檯面上討論。
……………………
星期專訪─政大法學院教授郭明政︰軍公教年金替代率 應逐年降到70%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68162
我國年金問題沉痾積萎,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選前承諾,就任後半年至一年內提出改革方案。對此,政大法學院教授郭明政建議,軍公教年金改革,應先將退撫、公保、軍保及十八%優惠存款整合為一,並延後退休年齡,同時將退職與退休金請領時間脫鉤,目前超高的所得替代率也應降低,若依國際通例,四十年年資享有七十%的所得替代率已是相當優渥。
至於勞保年金,郭明政強調,勞保絕對不會倒,政府官員宣稱勞保會倒,是不了解社會保險的特質,將其視為私人保險。勞保到二○二七年不會有財務問題,此後,可將勞退新制六%提撥金逐年移至勞保,並制定量出為入的「浮動費率」;另外,勞保的實質所得替代率偏低,有必要提升投保薪資上限。
所得替代率逾100% 退休領更多
問:現行軍公教年金制度最具爭議之處,就是所得替代率偏高;財政部長張盛和曾說「老婆退休後領更多」,真有這樣的情況嗎?
答:是的,依考試院公布的資料,經一九九五年假改革之名的年金掠奪後(退休金最高額度從本俸九十%提高為一四○%),僅終生俸就可能超過一○○%的所得替代率。也就是根本不需要十八%優存,就可以超過原有所得;而且,只需要卅五年的年資,可能五十五歲退休就可以獲得超高的所得替代率。 若是教師,五十歲時可以開始請領終生俸,縱然只有八十%或九十%的所得替代率,但加上十八%優存,所得替代率一樣可以達一○○%。 由於退休公職人員不再提撥退撫基金,不再繳納公教保險保費,健保費又下降,加上退休金定額免稅,因此實質所得替代率可能高達一二○%、一三○%,甚至更高。加上退休公職人員可請領年金的期間往往長達卅年以上,因此可期待的年金給付每每超過二、三千萬元。張盛和與宋楚瑜都曾說過「年金制度再不改,國家不倒才怪」,此話完全正確。 年金制度應定位為社會保險
問:我國年金制度的主要問題癥結為何?
答:至少有三大問題。首先,從公職年金的災難可見,未將年金定位為社會安全手段,而是定位為階級利益,增肥軍公教人員,以此做為重新建構封建體制的工具。 其次,從勞退新制的「個人帳戶」等私人化政策,可見對福利國家、尤其社會保險採取拒斥的態度,偏好私人化的「個人帳戶」,藉此以年金之名,行集錢與集權的黨國資本主義。 再者,政府再三宣稱勞保準備金不足,將有破產之虞,可知政府官員對社會保險與私人保險的區隔全然無知;他們在乎的是,如何藉由大量基金以操縱股市。 不過,只要我們願意接受現代國家的基本規格,年金問題自然有解。當然,務必面對問題,進行全面徹底改革,但應如同勞保年金一樣,採取漸進的改革,而非激進的革命。
退撫、軍、公保、18%須整合為一
問:軍公教年金制度應如何改革?
答:首先,應廢除舉世絕無僅有的堆疊體制,將退撫、公保、軍保及十八%優存整合為一。以德國為例,僅需保留退撫制度,廢除公保及軍保,且德國的退撫如同社會保險,未有基金之提撥,也未有如同私人保險的準備金。若以美、日為例,則應建立比照勞保的年金制度,並可比照勞工的「企業年金」(勞工的個人帳戶改為自治管理的企業年金),建立「附加年金」。 其次,過早請領退休金也是改革重點。軍公教都應向勞保年金看齊,經數年的過渡期後,將退休年齡提升至六十歲,再逐年提升至六十五歲。此後,若再有提升的必要,則與勞保年金同步提升至六十六、六十七歲,甚至更高。但在延後退休年齡的同時,應建立年資保留的期待保障制度,將退職與退休金請領時間脫鉤,也就是可以先申請退休,但要等退休年齡到了再開始請領退休金。 此外,軍公教年金所得替代率應下降,並力求與其他國民均衡。若依國際通例,四十年年資享有七十%的所得替代率(包括各種不同的給付及利益),已是相當優渥的制度,這應是未來改革應有的明確目標。目前台灣薪資普遍過低,若公保及退撫提撥得以廢除,應有至少十%的加薪額度,而軍公教加薪應有帶動加薪的效果,但應以專業加給為主,如此,以本俸為計算基礎的退休給付可逐年下降,逐漸達七十%所得替代率的目標。
勞保保費要提升 延後申請年齡
問:勞工年金制度應如何改革?
答:我要再次強調,勞保絕對不會倒。政府官員一再宣稱勞保會倒,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社會保險的特質,將其視為私人保險。事實上,經由二○○八年的建制,勞保到二○二七年不會有財務問題。此後,隨著年金制度的成熟,最高十二%的保費會有問題,因此緩步提升保費是必要的,建議二○二七年之後,將勞退新制的六%提撥金,逐年移至勞保,並可制定如同德國量出為入的「浮動費率」條款。 除了提升保費,可比照美、德、日等,將退休金請領年齡逐步延至六十七歲或更高;必要時,提前請領制度也應修改或廢除。再者,降低給付是另一可能的對策,但並非應急於採行的對策。 由於第一代工業勞工的年資有限,又往往未據實投保,最高投保薪資又低,加上最高六十個月薪資的計算方式,導致實質所得替代率嚴重打折。因此,提升投保薪資上限,將年金計算基礎由絕對的最高六十個月,改為終生相對薪資的薪點制,也是必要的改革。 此外,目前仍未完全貫徹的年資保留制度也應改革,失能者與遺屬的給付,尤其復健給付與就業促進,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離婚者年金更有儘速建立之必要。此外,建立部分退休年金制度,也就是退休後繼續從事部分工作,可以請領部分退休金,且加起來比原本可領到的退休金還要多,以此促進老年就業,也是改革方向。 最關鍵的是,不能再有準備金的錯誤認知,因為社會保險採「隨收隨付」的財務制度,全然不同於私人保險。因此,目前讓政府集錢集權的個人帳戶制,除了應逐年將提撥金移至勞保年金保費,也應儘速參照美、德、日等制定「企業年金法」,以推動自願性企業年金。
私校教職員年金制度也要改革
問:其他職業別的年金制度是否也有改革必要?
答:私校教職人員的年金制度也應改革,建議將儲金帳戶與公保整合,建立一個類似勞保年金的制度,但提升最高投保薪資及終生薪資薪點制等,可以率先實施,做為年金改革典範。此外,各大學也可率先實施以學校為單位的附加年金。 至於農民老年保障的問題,目前的津貼與農保制度都有極大的改革空間,德國所採行的「離農年金」,將是可參考的重要案例。此外,包括司法官優遇制度及政務官的個人帳戶,也應加以檢討,並力求與其他國民相近的待遇。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剛成為小說家的時候〉/村上春樹
我還清楚記得,三十幾年前的春天下午,在神宮球場的外野席,從天上輕飄飄地落在自己掌心的感觸。在那一年後,也是春天的下午,同樣的手掌上也還記得,在千馱谷小學旁撿到受傷鴿子的體溫。
在想著「寫小說」的意義時,我經常會想起那些觸感。對我來說,那些記憶意味著,相信自己心中應該擁有某種東西,相信夢想是可以培養的。自己心中還留有這種觸感,真是太美了。
………………
想想: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詩人、小說家,只是「那些觸感」還沒被重溫舊夢而已。
抗癌就像減肥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78期2013.09.01
作者:李依蓉
抗癌與減重都是一種行為模式的改變,成功與否端看你是否選擇正確途徑,從臨床轉做研究後,顏榮郎提出了防癌抗癌的新思維,與近十年最夯的「抗發炎」不謀而合。
數次當選最性感女人的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切除兩邊乳房以預防家族遺傳的乳癌、卵巢癌,引發全球嘩然。
與腫瘤生物學博士顏榮郎談到這個話題時,沒想到他卻搖搖頭說:「她其實沒必要切除乳房。 」
顏榮郎是正統西醫體系出身的醫師,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取得全球有名的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回國後曾擔任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為什麼面對乳癌基因可能造成的高罹癌風險,他卻說沒必要切除乳房?
「全面性地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才是防癌的關鍵,」顏榮郎解釋,現代人生活中充斥著紅肉、炸雞、薯條、含糖飲料等高熱量食物,再加上壓力大、久坐、作息不正常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容易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是誘發癌症、肥胖和各種慢性病的很大原因。因此,帶有突變型乳癌基因的人,整體的飲食、生活型態一定要做調整,而不是選擇破壞性地切除未發病器官,否則「就算現在切了乳房,癌症一樣會在別的地方發作,」他解釋。
行醫近30年來,顏榮郎治癒過不少癌症病人,也常見到有些病情較重的患者,在接受放療、化療後,仍回天乏術,而醫界卻迄今未能推出一槍斃癌的神奇特效藥。
面對病人及家屬絕望無助的眼神,曾讓他心中充滿無力感,卻也讓他體悟正統醫學裡,很多癌症問題仍是無解。
為了突破這些治癌的關卡、不向問題低頭,同時希望能對病人及家屬真正帶來幫助,於是他開始正視正統西醫療法的盲點,要從癌症的源頭開始,防堵病情惡化。
抗發炎,就能抗癌、減肥、抗老
他深入耙梳有關癌症的各類研究文獻發現,許多疾病都是身體慢性發炎引起,只要抗發炎,就能抗癌、減肥、抗老。
癌症的複雜度不能以傳統對抗細菌、病毒的經驗來看,因為牽涉到太多生理與心理變化,如果依照正統西醫療法做放療或化療,只矯正某幾項變異分子或基因,就會發生「見樹不見林」或「瞎子摸象」的情況。
他認為,癌症其實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病,分析起來跟肥胖、老化、慢性病一樣,起因都是身體的慢性發炎。近10年來愈來愈多研究指出生活面照顧的重要性,想要防癌、抗癌,甚或只是單純想減肥的人,一定要從打造不發炎的體質開始,調整飲食及生活型態。而且,患者自己能掌控的這部份,對癌症治療的貢獻度,就超過50%。
因此,他建議除了接受正統西醫治療,病人自己也要學習認識癌症,了解它的起因,徹底改變生活習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阻止身體發炎,達到全面性遏制癌症的功效,顏榮郎不斷強調。
他舉自己的一位病人為例。36歲的林小姐是銀行上班族,2012年7月檢查出罹患第4期肺癌,5年存活率小於5%。因為已是晚期,醫師只能為她施行化療,但青春正好的她仍希望能找到神奇解藥挽回一命,因此顏榮郎建議她要徹底改變飲食和生活型態。林小姐像溺水者找到浮木一般,全力配合調整自己的生活。
5個月後她回醫院追踪時,驚喜地發現腫瘤明顯消退,主治醫師甚至表示,以過往經驗來看,這樣的抗癌成績,好到可以排名前3%。
可惜,後來她出國玩,在放鬆的心情下,又開始了不健康的生活,沒有節制地大吃大喝,攝取了對身體不好的食物,導致病況再度惡化。回國後發現咳嗽頻率又開始增加。經檢查發現肺部再度積水,並出現3公分腫瘤,這表示癌細胞已經不受控制,或癌幹細胞又藉機竄出來了。這時一切似乎又回歸原點,枉費她過去的努力,甚至衍生出一批更頑強的癌幹細胞。
抗癌的仙丹妙藥,就在生活周遭
除了正統西醫療法,我們也應該多加利用自身的超強自癒力。顏榮郎指出,人體約有60兆個細胞,這是何等大的天文數字,但是它們卻能全年無休地運轉,並行無間,如果沒出現什麼重大問題,甚至可以正確無誤地自動複製、修復或剔除病變細胞,維持運作將近100年,這是一種多麼驚人的能力與協調性。
不管是何種外來或內在致癌風險因子(如:抽菸、毒物污染、吃油炸物、肥胖),它們大多會透過產生活性氧,造成發炎、基因突變傷害,最後引發癌症。
幸好,人體自有一套對抗活性氧的機制。顏榮郎解釋,人體細胞能自行產生抗氧化物與抗氧化酵素、或藉由攝取蔬果中的抗氧化物,來對抗活性氧,避免細胞產生基因突變;或者設法修復突變的基因,讓細胞回復正常。如果基因突變已無法修復,則這個基因會自行凋亡,使人體自然老化,而不是走上罹癌之路。
人體另一個對抗活性氧傷害的機制,就是當細胞的活性氧含量超過臨界值時,細胞就會自行凋亡。因為癌細胞的活性氧含量比正常細胞高,所以只要多攝取活性氧含量高的食物,如生大蒜,即可使癌細胞的活性氧含量超標而死亡,卻不傷害正常細胞。
並且正確的生活方式也有助防癌抗癌。顏榮郎援引了400多篇科學研究指出,只要能消除發炎或去除活性氧的干擾,人體的自癒力或免疫力就能有效啟動,增強長期抗癌的能力。
「只要了解癌症,知道對付方法,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握有很多的強大武器可以面對,抗癌真的不需痴等神奇子彈被研發出來,」他說。
顏榮郎也提供一些讓身體不發炎的基本飲食與生活原則,有助一般人防癌、癌病人抗癌,改善身體狀況,供讀者參考(更完整詳細的抗癌清單,請見《抗癌就像減肥》):
●禁食易導致發炎的食物
包括甜食或其他澱粉豐富的食物、紅肉、加工肉類,尤其燒烤油炸類的肉品更應禁食。
顏榮郎自己幾乎完全不吃紅肉、或燒烤油炸食物。有時應酬難免,就挑對身體有益的吃,例如吃豬腳就能攝取較多膠質。他的飲食近乎蔬果素食。
●採取消炎的飲食
主要飲食成分應是低血糖負荷、低飽和性動物脂肪、低Omega-6脂肪酸,並富含Omega-3脂肪酸(亞麻籽油或魚油)和高纖維豆類穀類(黑豆、紅薏仁、綠豆)。
顏榮郎每天早上喝一杯自己打的黑豆漿加紅薏仁,打完煮熟後直接喝,不要過濾,因為紅薏仁的麩皮是最好的抗氧化成分,並一再叮嚀我們要多吃紅薏仁。
●可以促進葡萄糖、脂肪酸的氧化、和降低脂肪酸合成的營養補充劑
如益生菌、克菲爾菌、短鏈脂肪酸等。
多吃水溶性纖維豐富的蔬果,可以增加腸道益菌,產生短鏈脂肪酸,能啟動解毒基因、抗氧化、消炎效果強。顏榮郎最推薦的是紅肉火龍果和奇異果。
顏榮郎也建議補充克菲爾菌,能增加腸道益菌、提高鈣質吸收、並降低膽固醇。但是因為克菲爾菌較不穩定,無法長久保鮮,市面上很少看到這類產品,所以他通常會自己做。
只要把500cc豆漿倒入耐熱玻璃瓶,隔水加熱10分鐘,冷卻後加入1克的克菲爾菌粉(有機店買得到),放著發酵一兩天就完成了。發酵時,瓶蓋鬆鬆地蓋上就好,蓋太緊則發酵產生的氣體無法排出。因為自己做克菲爾菌沒有添加人工甜味,煮菜或吃水果時可以把它當成檸檬沾醬沾著吃,口感很清爽。
●每日規律的有氧運動
運動量不足會造成發炎與胰島素功能不佳、脂肪堆積,進而容易導致肥胖和糖尿病,而這些也是導致癌症的大敵。適量的有氧運動則能促進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利用與燃燒,放鬆身體、減少壓力荷爾蒙。
顏榮郎自己只要有空就快走30分鐘、做平甩功幫助恢復疲勞,熱愛攝影,隨身背著單眼相機,「好的休閒嗜好有助紓壓,」他笑笑回答。這些生活細節讓他雖已50多歲,仍保持健朗身材,BMI值維持24,完全沒有一般中年人鮪魚肚、滿頭白髮、身上贅肉鬆垮的模樣。
他也建議常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多練習靜坐,有助大腦進入α波狀態,讓身心平靜、迅速恢復精力。
衡量貧富差距指標,哪個比較好呢?/eaton
前些日子,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引用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的「財政部的課稅所得」研究,在立法院財委會質詢行政院主計長石素梅,證實國內貧富差距擴大。石主計長回答,依「家庭收支調查」,前後20%所得者的所得倍數變化不大。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黃士修指出,黃國昌沒搞懂所得分配的意義,要求主計總處使用前後5%或1%衡量貧富差距,但最低一層的收入可能是0,無論最高一層的收入是多少,倍數都會是無限大,這樣的計算方式沒有意義。主計總處的數據是家庭收支所得,朱敬一引用「財政部課稅所得」,後者沒有計入政府移轉支出、免稅所得等資料,不適於衡量所得差距。
對此,朱敬一表示,黃國昌的引用沒有錯。用「家庭收支調查」分析所得分配是舊的方法。新的國際趨勢,包括法國皮凱提、美國薩伊茲、英國艾金森等頂尖經濟專家,全球數十國加入的WTID網站,都是用所得稅資料分析。真正需要用功的,不是黃國昌,而是那些緊抱著無法掌握極端分配情況,又喜歡對外大放厥詞的人。〔1〕
專家學者的話不可盡信。因此,姑不論黃士修是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而朱敬一是中研院經濟院士的頭銜,到底哪個人的講法對呢?我個人的見解是:
第一,「家庭收支調查」前20%的樣本過大,不足以表達富人的收入動態:依主計總處資料,前後20%所得者的所得倍數,多年來停留在6倍左右。問題是,過去十幾年來,物價調整後薪資水準停滯,但富者越富是不爭事實。發生這種矛盾狀況,原因是「家庭收支調查」的前20%樣本過大,不足以表達前5%富人,甚至1%的所得動態。反觀朱敬一引用的「財政部課稅所得」,就可以計算。以此觀點,朱敬一的調查方式較能研究貧富差距。
第二,本來觀察富人的財富變化,只要原則一致,任何所得資料都可以計算,都可以進行時間趨勢或是跨國比較。問題是,「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來源僅抽樣16,528戶,〔2〕在母體分配難以確認下,抽樣誤差可能很大。然而,涵蓋約600萬戶資料,只要有一定所得就需申報,因此抽樣配的可靠度相對高出很多。
第三,依「財政部課稅所得」資料,台灣雖然共有800多萬戶,但所得達標準、實際報稅者約600萬戶,其中5%就有27萬戶,1%也有5萬多戶,因此少數極端值對統計的影響極微。再者,所得沒有達標準或沒有退稅需求者,不會去報稅,因此,黃士修所指「最低一層的收入可能會是0」的情形根本不會發生。
第四,黃士修稱「財政部的課稅所得」沒有計入政府移轉支出、免稅所得等資料,問題是,「政府移轉支出」屬於低收入戶,本來就不會去申報所得稅,而遠高於政府移轉支出的免稅所得(例如資本利得)大抵屬於高所得者。因此,黃國昌引用的高低所得指標,是保守的「最小所得倍數」,當然是有意義的指標。
由上開分析,黃國昌引用朱敬一的研究,相對於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的數字,更能表達台灣貧富差距。
最後,筆者想藉此呼籲,「家庭收支調查」在台灣行之多年,內容十年如一日,是不是可以考慮捨去沒有太大意義的調查(例如:設備概況),而將寶貴的人力移轉至大眾更關心的調查呢?新加坡的家庭收入年報(Key Household Income Trends)及受雇者收入年報(Report on Wages in Singapore)內容細緻,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本文作者為企業顧問)
〔1〕103年家庭收支調查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總處。
〔2〕朱敬一挺黃國昌,頂尖經濟專家都是以所得稅來分析所得分配,風傳媒,2016年03月18日 。http://www.storm.mg/article/90254。
…………………….
朱敬一挺黃國昌,頂尖經濟專家都是以所得稅來分析所得分配
http://www.storm.mg/article/90254
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14日在財政委員會質詢主計總處,引用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的研究證實國內貧富差距擴大。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18日在臉書上痛批黃國昌根本沒搞懂所得分配的意義;朱敬一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黃國昌的引用沒有錯。用「家庭收支調查」分析所得分配,是舊的方法;新的國際趨勢,確實是用財政部所得稅結算資料去分析所得分配。朱敬一表示,包括法國皮凱提、美國薩伊茲、英國艾金森等頂尖經濟專家,全球數十國加入的WTID網站,都是用所得稅資料分析所得分配不均。真正需要用功的,不是黃國昌,而是那些緊抱著「無法掌握極端分配情況」的粗疏數據,做錯誤分析,又喜歡對外大放厥詞的人。
黃士修說明,主計總處的數據和朱敬一教授引用的財政部數據,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主計總處的數據是家庭收支所得,朱敬一引用的則是財政部公布的課稅所得,但財政部公布的財稅資料,沒有計入政府移轉支出、免稅所得等資料,所以無法完整呈現所得狀況,並不適於衡量所得差距。
黃士修指出,報稅資料並非完整所得,不能用來解讀國內的所得分配狀況。而且黃國昌搞錯家庭收支調查和課稅所得分配資料,要求主計總處用二十等分位的前後5%,甚至一百等分位的前後1%,相除來衡量貧富差距,但最低一層的收入可能會是0,無論最高一層的收入是多少,倍數都會是無限大,因此這樣的計算方式沒有意義。
新政府的房屋政策 / eaton
不少人對房屋政策提出建言。我以為,房屋政策的重點在於兼顧:買得起、租得起、弱勢租得到、稅收合理。
「買得起」就是讓房價合理。從理論模型,房價取決於房貸利率、租金投報率及相關成本。要扭轉現在偏高的價格,重點不是無法掌控的利率及投報率,而是相關成本,包括持有稅及租金所得稅。這部分因台灣持有稅偏低及公告地價偏離實價,所以房價被高估50%以上,也使得房屋成為投機工具。例如,國外持有稅1%起跳,台灣不到10分之1;租金所得稅則因貪小便宜的心態,加上配套制度設計不當,只有5%的人在繳,目前政府實施的「幾乎通通有獎」租屋補助,也無法扭轉局面。
「租的起」不是大問題。二十年來,假設品質相同,台灣租金水準沒太大改變。但是,有不少人因故無力租房,這需要政府補助。問題是,沒有落實「買得起」的租稅政策,租金補助的經費就大有問題。
「弱勢能租得到」是大問題。這需要透過產險及提供社會住宅,讓弱勢可以租得到房子。
「有合理稅收」也是大問題。目前新房子的庫存一堆,除非誘因很大,否則房東怕加速折舊影響賣相,不願拿出來租。因此,持有稅及房地合一稅率要調整,才能逼新屋出租,政府也才能收到合理的稅收。至於租金稅率可以採分離課稅制,但稅率至少20%,免得被詬病為富人避稅的管道,且若變成在收心酸的,租金補助及社會住宅政策也難以落實。此外,配套制度設計要大修,不然租金所得很難收得到。
最後,我個人對於稅改一直的立場是:台灣人不要自作聰明,學習先進國家的作法才是正路。難道那些國家愚笨,沒有嘗試或討論就施行現在的作法?如此也可以避免爭論。當然,所謂的先進國家是指依一定標準選擇的可對比國家,並可就特殊狀況,進行必要的專業調整。
《幽默》複習行銷學原理
1)男對女說:我最棒,保證讓你幸福—推銷。
2)男對女說:我老爸有3棟房子,以後都是你的—促銷。
3)剩女剩男推銷不出去--滯銷。
4)女介紹男給別的女生,若成則獲得報酬--傳銷。
5)女不認識男,但她的朋友都對那個男生誇讚不已—品牌。
6)男不對女表白,但女被男的氣質迷倒—精品。
...................
同場加映:
第1及2項,不是經營主軸。
第4項,策略聯盟,能做就做。
第5項,有行銷資源者的經營重點。
第6項,必備的生存策略。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台灣加油:基隆火車站越整修越醜,時光刻痕已不復見
1891年(光緒17年),「雞籠─水返腳」段鐵路通車,基隆最早的火車站「雞籠火車碼頭」設置在基隆站現址的北方。1907年(明治40年)移到現址,隔年一座有著鐘塔與寬敞大廳、美麗的急斜式金屬瓦頂、紅磚外牆、大拱形窗和左右對稱老虎窗,以及聯通西二碼頭天橋的英式車站正式啟用。這座文藝復興建築造工精美、外觀富麗,展現治理思維,與同為文藝復興建築的新竹站和臺中站,並稱「臺灣七大驛」。
基隆驛見證基隆港最繁榮的年代,也與眾多日本人、臺灣人、中國軍民和碼頭工人經歷歷史轉折與悲歡離合。那時每星期往來基隆與日本的「日臺聯絡船」在港口停駐,日人或是留學的臺灣子弟歸鄉,都是在二號碼頭下船後,步上天橋、走到車站,等著南下火車。戰後,遣返的日人循著同樣路線,或面無表情,或頻頻拭淚,或急著變賣家私,乘船離開。
基隆驛挺過二戰戰火,卻滿目瘡痍。戰後,政府未整頓修復,殘存的鐘塔與污黑水泥牆共存。1967年,基隆驛受傷的身影永遠離開了這座多雨的城市,從此基隆驛被抹去時光刻痕,取而代之的是濛濛霧雨中難以辨識的蒼白建築。
source:王奕蘋,曾經的「臺灣七大驛」之首,如今風華何在?被抹去時光刻痕的基隆車站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70156/
藏鏡老師:呂冠緯/eaton
音樂資優班、台大醫科的27歲的呂冠緯,脫掉醫師袍,放棄世人認為的大好前途,投身翻轉教育行列,目前是華語世界錄製最多「網路教學影片」的「藏鏡老師」,在最新出版的《在白天做夢的人》一書中,分享自己敢夢敢為的人生!
呂冠緯說:讀醫學系是因著「對人的興趣」,但在學醫過程中,發現人不僅有身體,感到痛苦時,影響到的常是心和靈;同時心和思想,和教育息息相關。這個理念如同世上最大的線上教育平台-美國可汗學院的翻轉教室,令他因而挑旺「抓住機會,踏進新世界」的熱情!也許當下乍看是興奮的,也不曉得下一步,但他說:「如果沒有嘗試,可能當我4、50歲時,就會後悔。」
呂冠緯夢想完成「翻轉教室」或「翻轉教學」,計畫把學習的主權交還給學生,因此致力建構完善的(均一)教學平台,上傳完整的教學影片,讓學生們能夠以自己的速度去了解知識,到學校能帶出更多師生互動。若遇到難題,學生能在家和同學們討論,老師也能解惑。
阿嬤要做氣切手術,會不會有後遺症?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72期
阿嬤要做氣切手術,會不會有後遺症?
問:82歲阿嬤有些微失憶症,日前摔倒後昏迷,顱內出血,有二度插管,而且肺部有感染,昏迷指數8,仍在加護病房中。醫生說要進行氣切手術,但家人對氣切手術有疑慮,都說做了之後就沒辦法回復舊觀,可能會變植物人。想請問醫生,做氣切手術會是較佳的選擇嗎?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以後是否有機會回復之前的行動能力?
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詹雲翔
氣切手術主要希望可以減少肺部再感染的可能、增加脫離呼吸器的機會、以及讓病人在脫離呼吸器後的痰液較易清除。且在呼吸情況早點穩定後,病人能再接受後續的復健治療。
有些病人在氣切術後仍無法脫離呼吸器,但病人的照顧品質仍會有改善。
另一方面,對病人而言,氣切手術也比從口含著氣管內管要來得舒適,對口腔清潔也較容易處理。
所以若已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兩週以上仍無法脫離呼吸器,考慮儘早實施氣管切開術對病人較有好處。氣切手術本身好處較多,手術造成重大危險的可能性低,少數術後可能產生滲痰、感染的併發症,但大多數仍可被控制。
對憂鬱和減肥者說有益的話
對憂鬱的人說「開心點」和對減肥的人說「少吃多動」,都沒用處。
史考特最近與一位朋友聊憂鬱症。言談間,史考特提到近代精神醫學認為憂鬱症是一個成因複雜的「大腦疾病」,而非單純的情緒沮喪。怎麼說呢?
重大事件如喪親、破產、傷病雖能引發憂鬱症沒錯,但遺傳、大腦構造、荷爾蒙也在憂鬱症的成因上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的大腦構造、神經化學與正常人有顯著不同。
也因此,拍拍憂鬱症患者的肩膀對他說:「你要開心一點」,是不夠的。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才最能幫助這些內心默默在煎熬的病友。
不瞭解憂鬱症的人往往會將這個腦部的疾病當成是「抗壓性不足」、「不夠堅強」。
「我都已經花那麼多時間陪他、替他加油,甚至還給予了實質的幫助,他怎麼還是開心不起來?太不爭氣了吧!」這是對憂鬱症的無知,將疾病歸咎到病人身上,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更加重病情。
用這個角度來看,肥胖與憂鬱症有許多相似之處。
肥胖也是一個成因複雜的疾病,飲食、運動、內分泌、遺傳、睡眠、壓力、腸道菌叢、污染都是潛在成因。
肥胖也常被歸因成純粹的「意志力」問題,所以我們才有這麼多謬誤的觀念與說法:
「這些學者在研究尛?誰都明白減肥就是要少吃多動阿!」
「A君減肥沒多久又復胖了耶!看來他的意志力也不怎樣」
「我吃的又低脂又低熱量,怎麼還是胖那麼多...」
與憂鬱症一樣,一個成因複雜的疾病,需要多管齊下的治療手段:
更瞭解疾病的根源(單純減低熱量往往無效)
給予患者心理支持(不要將肥胖的責任推給患者)
製造有利減重的環境(不放垃圾食物在家、提升學校營養午餐品質)
拍拍肥胖症患者的肩膀對他說:「你要少吃一點」,就像對憂鬱症患者說「你要開心一點」一樣。一樣的無效且無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分鐘健身教室
http://www.storm.mg/lifestyle/84276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男女必修課「幸福熱吵」模式
撰文 / 理性與感性的「人性」-洋蔥+蚊子
50歲就退休的女老師沒有一天不心煩,煩到她開始看身心科,而且一看就是10年。她為了各種瑣事,跟老公吵翻天,甚至自恃有月退俸,打算乾脆離婚算了。
她退休後和女兒一家同住,本以為可以發揮育兒本領,事實卻讓她深感挫折。連外孫要不要多穿件衣服這類芝麻小事,女兒女婿也不接受她的意見,老公還要來幫腔,把她氣壞了。
年輕的時候,兩人各自在職場打拼,她覺得往返國內外經商的老公蠻有能力的,很願意聽取他的意見。退休後,兩人一起賦閒的時間多了,看不順眼、講不通的事情激增,她忽然覺得,老公真是個沒效率的糟老頭。
她和老公坐在協談師面前,還在細數著各樣意見分歧的事,兩人都想要協談師「評評理」、「選邊站」,最後只得分開安排協談。
台灣人的老年離婚率逐步攀升,根據內政部統計,婚齡30年以上夫妻的離異數,在這10年來已經增加超過1成,是所有婚齡中成長最快的。為什麼攜手走過半輩子風浪的伴侶,最後會不歡而散?
洋蔥醫師觀察,老夫老妻離婚大多是在孩子成家立業後,由經濟能力佳的女方主動提出。特別是年輕時就只有缺乏溝通價值的吵架模式,年紀越大越難改,兩人累積的爆點、痛點更多,落入對錯之爭,激烈的衝突只會更快將關係逼到決裂。
「幸福的夫妻都會吵架,吵架又分為熱吵和冷戰,熱吵絕對比較好。」關鍵就在於熱吵的雙方能否理解男女先天的差異。蚊子講師指出,男性的大腦著重分析事實、解決問題,女性則著重建設關係、釐清感受,在爭吵中不忘體諒對方的侷限,就是達成「幸福熱吵」的基本前提。男性試著少講一點道理,對女性的情緒表達多一分同理,女性的氣通常就消了一半。女性可以適度表達情緒,但也試著多一點事實陳述和具體建議,男性也比較不會手足無措。
如果老爸老媽已經陷入惡性吵架迴圈,子女該如何自處?洋蔥醫師提醒,切記「不要選邊站」。可以透過文字表達痛苦和為難,並試著引導他們吵架並無對錯,只是觀點不同。如果子女還年幼、不懂表達,父母更要懂得自制否則會潛移默化,破壞性的溝通習慣將會代代相傳,進入下一代的家庭,傷害更多的親密關係。
魚夫:專賣、公賣到被出賣──重繪專賣局嘉義支局
摘要:嘉義曾有畫都之稱,現在嘉義公賣局要改成美術館。台灣菸酒專賣事業始創於1900,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成立於大正13年(1924),本建築於昭和11年(1936)興建,管轄嘉雲南三縣市的菸酒專賣事業。
總體建築呈褐色L型,但沿中山路一側約一半面積遭到拆除改建,改建後不管從外觀或空間,與原歷史建築全無對話,亦無美感可言。(圖按以下連結)
………………………..
內文: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3993
專賣局嘉義支局就是現在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現在準備再利用為嘉義市美術館,這是一棟拆衷主義式的建築,按嘉義市文化局的官方記錄:
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1936)10月1日開工,由垣內制圖,伊藤轉寫。昭和12年完工,為西式三樓建築,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外貌為淺綠色。三層總建積1,458平方公尺,為日治時期地方專賣事業之辦公處所。二二八事件時,曾將門窗改建作為砲兵要塞使用。
台灣菸酒專賣事業始創於明治33年(1900),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成立於大正13年(1924),本建築於昭和11年(1936)興建,管轄雲、嘉、南三縣市的菸酒專賣事業,對產業歷史之見證具有意義。
總體建築呈L型,從舊照分析,顏色部份可能記載有誤,清洗後顯露出褐色,且其L型沿中山路一側約有一半的面積遭到拆除改建,改建後之建物與原歷史建築,不管從外觀或空間上全無對話,亦無美感可言。
「公賣」在日治時期作「專賣」,其意本源於德文「Monopolisierung」或法文「Monopole」而來,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後為求不再因襲日語而在字面上改名「公賣」,和譯文來源無關,以其同訓辭是「官賣」 ,廣義是政府特賣並涵蓋「專賣」云云,中國人愛玩文字遊戲,其實不過就是繞個圈子由政府實施獨佔,榨取人民的血汗錢罷了。
日本時代專賣種類重要者有石油、煙草、鴉片、酒、鹽、樟腦、火柴及度量衡等8項,台灣人在異族統治下,對於專賣的評價頗為負面,然而日人治台從1897年間開辦專賣至 1944 年為止,專賣收入占臺灣經常歲入百分比,最高曾達 64%,最低也有 30%,而平均則在 40%以上。專賣收入的來源,早期是以鴉片最為重要,晚期則幾乎全靠菸酒,不靠專賣,殖民地收入就不能獨立。
國民黨來台後,其掠奪心態更有甚於日本殖民政府,1945年9月,立即將「臺灣省總督府專賣局」改組為「臺灣省專賣局」,承繼日治時期的剝削體制,並且在產品名稱上大動手腳,如紙捲煙「黑潮」易名為「鳳梨」、「曙」改名「香蕉」,另雪茄「新高山」變成「仙女」、「能高山」改成「新臺」;清酒「凱旋」變「勝利」、「福祿」成「芬芳」、「特製米酒銀雞」改叫「白露酒」、「老紅酒金雞」改名「紅露酒」、「高砂麥酒」則叫做「臺灣啤酒」等等。
由於來台的國民黨政府中人才匱乏,初期乃留用大量原有的日本技術人員,1945 年10月之前的專賣局職員總數2,168人中,臺籍有641人,約佔3成,日籍有1,527人,佔有7成。後來日本人遭到遣返,咱台灣人本以為可以出頭天了,沒想到1946年後,大量中國人逃難來台,公賣局內乃大幅增聘外省人120人,且位居高階,台灣人民仍因此又嚐到了次等國民的感覺。
楊肇嘉出身台中清水名門,係日治時期台灣民族運動的先驅,終戰後,歷任省府民政廳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他在《回憶錄》裡提到蔣介石派陳儀來台,自1945年10月25日至隔年6月,台灣人民即已怨聲載道,此其因,除通貨膨脹外,接管機構中留用太多的日本人、陳儀獨攬行政及軍事大權,以及只注重接收臺灣的機構和物資、漠視台灣人心中的感受,且一切壟斷,「不但商業都在貿易局和公營的運輸公司手上,就是茶、糖甚至連火柴都是專賣」。於是當時人在上海的楊肇嘉率同6個旅中的臺灣民間團體趕往南京請願,要求國民黨政府「應即時取消專賣與統制,以符國策而解臺民於倒懸」。
228事件時,嘉義是衝突最為激烈的所在,許多出面維持和平的地方菁英人士卻在事件中遭國民黨軍隊未經審判而進行公開處決。這棟公賣局在當時則曾被用來改構為火力強大的砲兵要塞,準備進一步屠殺,其實許多有識者如楊肇嘉等早就預見了遠因,事後國民黨政府派遺來臺調查事件的監察委員何漢文也做出結論說:中央接收臺灣後, 不但未能以最大之努力與鉅量之資本恢復在戰前破壞之企業,解決臺灣同胞之失業恐慌,且轉以專賣獨佔方法,將臺灣之特產如煤、糖、燒碱、食鹽等之銷售,由政府控制,此種中央不為臺灣建設花錢,反自臺灣牟利,自難獲臺灣同胞之諒解。
現在公賣局要改成美術館,嘉義曾有畫都之稱,不過像陳澄波這等國寶級的畫家卻成為國民黨軍隊槍下亡魂,我因為要畫出原賣專局嘉義支局的原貌而遇見228的遠因,想來歷史任何喪失民心的政權,不管經過多久,報應終就到來,無庸置疑。
孫越:做個欣賞別人的人
作者:孫越(終身義工)2016.03.09
有一回去香港某家很有名的餐廳吃飯,一群人七嘴八舌的,一會兒問這道菜是怎麼燒的,一會兒問那道菜裡頭放了什麼,大夥兒對想吃什麼的意見又不一致,一時沒法子決定要點什麼菜。可是我看那個服務生,從頭到尾都沒有露出不悅的表情,一直很有耐性地站在旁邊,跟我們解釋各種菜色。那種和顏悅色、專業的服務態度,讓我非常欣賞,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注意到。
在很多事情上,我們對別人都有要求,尤其是他們的缺點或錯誤,但是對於人家的優點,我們就未必懂得欣賞了。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優點,而看不見別人的需要,或別人的優點。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長處,只是我們很容易都忽略了這點。只要試著細心觀察身邊的人,注意他們平常的行為舉止,一定能在他們身上找到過去你沒注意到的優點。如果我們平常能多以欣賞的角度,讚賞別人的優點,不僅會帶給自己快樂,也可以從中增加學習別人優點的機會。
人沒有十全十美。何不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多學學別人的長處,用這樣的心態來與人相處,我相信,你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幸福,更美好!
電腦一點小改變,眼睛大舒服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031&fullpage=true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少吃點鹽,就能避免高血壓嗎?
根據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天可以攝取2,400毫克的鈉。根據調查,台灣成年男性的鈉攝取量是建議量的2倍,女生為1.5倍,即便重視養生的老年族群,鈉都有超量攝取的問題!
鈉吃太多會導致高血壓,但是台灣的高血壓有多麽嚴重嗎?根據調查,平均4個成年人就有1個是高血壓患者,而且在中老年人將近50%的人都有高血壓。高血壓會引起一連串的慢性疾病,像是心肺衰竭、腎衰竭等,其中高血壓所引發的洗腎問題,更佔洗腎人口的20%。此外,與高血壓相關的健康問題,長期霸佔著十大死因。
到底是什麼引起高血壓的呢?高血壓可以分成原發性與續發性,原發性即由飲食、生活作息與遺傳引起,而這類型的高血壓患者佔了大多數。導致原發性高血壓的因素中,好好掌控的就是飲食和生活作息。因此我們常聽到想要改善高血壓問題,一定要降低食鹽的使用!
但是,減鹽是唯一嗎?這概念其實不盡然正確,因為飲食中含有鈉的食物實在太多了,不是只有食鹽!根據調查,成年男性僅23%來自於鹽,而老年人為37%!若再加上含鹽的調味料,如:醬油、油膏、胡椒鹽等等,大約就佔了一天攝取量的50%。
人總是在追求美食,如果一味只降低鹽和調味料,這樣好嗎?疾病治療飲食中,民眾最常抱怨的就是高血壓低鈉飲食,因為沒有味道,反而讓病患順應程度下降。(備註:但洗腎患者千萬不得使用薄鹽或低鈉,會因為鉀而造成心臟負擔。)
所以,要長久改善,一定要保有美味的基礎下,一步一步來,炒菜少加一匙鹽,少沾一點醬。烹調也可以改用減鈉鹽或美味鹽,在用量不變的前提下可是能減少500毫克的鈉,對於血壓控制有一定的幫助。
飲食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如果我們培養吃原態、輕度加工的食物,自然而然的就會想要享受食物原來的味道,就不需要額外加大量的調味料,也減少加工食品中添加物的鈉含量問題。(eaton修整)
六七年級生需要新思維面對新的世界 / eaton
這篇或許稍稍可以安慰六、七年級生不滿的心。
四、五年級生的時代,多數人中小學畢業就投入職場賺錢養家,就算當白領,也多半擔任軍公教,或往石化、紡織、營造傳產發展。那時不管是攻讀碩博士、出國留學(拿全家積蓄半工半讀),主修電子科技的決定,是很冒險敢賭的!
投資學的金科玉律:期望報酬與承擔風險成正比,人生也是如此。再加上資本市場蓬勃發展,造就部分四、五年級生的財富,而資本市場是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其他是:守成心態、全球化、教育內容偏狹、社會對創業不友善、政治欺騙(為法統) 、政治不清明與租稅制度。
問題是,過去發展時機已經過去,現在台灣教育體系是為生產線服務。這應驗經上說: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傳道書9:11)。
六、七年級生需要一套新思維面對新的世界,下一篇作者將談談職場的對應策略,就拭目以待(當時人也可以自己想想)。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3321
看到第2集,他的答案是:選擇技術、行銷與管理類型的工作,才能有機會。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練氣功身體充滿高壓氧
中國正史上記載兩位超級人瑞:陳希夷和呂洞賓,據說都活了兩百多歲,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靜坐養氣,藉由開發體內能量,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氣就是維繫生命的能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指出,當氣血通暢、代謝功能好,自然精力充沛,即使年紀大也不顯老;要是經絡阻塞,循環差,廢物堆積,便容易疲倦、生病,臉色差,看起來老態龍鍾。
因此中醫保健特別重視養氣,「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江裕陽說。
內功養氣的過程有幾個階段:首先是調整、拉長呼吸,持續練習到氣足之後,便能產生能量儲存在小腹(丹田),再以這股能量打開身上的主要經脈,進而強化內臟功能。
當這股能量深入體內,「氣血循環會變好,廢棄物不容易堆積,自然老得慢,」從小練功,看不出年近60的氣功老師余雪鴻表示,他曾經和醫界合作以科學方式測量氣在體內的運作,以生化數據證明練氣功的人,身體機能的確比實際年輕。而且練功之後,血液含氧率提高,體內不會缺氧,細胞活性佳,不但精神好,皮膚也會充滿光彩。
以下的氣功入門DIY,雖無法取代正式的練功,但只要持之以恆,一樣可改善身體機能,延緩青春的腳步。練功前,先將呼吸調深、調細,調到均勻,綿長不斷。熟練後,每次練習功法,都以這種方式呼吸,才會有效。
1.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背挺直。
2.緩緩吸氣,分段數息,吸一小口停一下,使空氣充滿肺部和胸腔(約6~10口)。吸飽以後收下巴,閉氣約3秒鐘。
3.接著緩緩呼氣。分段呼氣和吸氣,最好每次吸、呼,都維持約10秒鐘。
功效:連續做5分鐘左右,如果抓住要領的話,會感覺發熱、流汗。
失眠是青春活力的殺手之一。短期睡眠不足,會讓臉色發黃、眼神呆滯,眼眶發黑,長期失眠更會造成外表及內臟提早老化。
1.自然站立,調整呼吸均勻。
2.兩手在背後交握,自然垂下。
3.踮起腳尖,一邊數數,一邊輕輕跳起來。
一回要跳200下以上,才能休息。白天、睡前都可以做。
功效:如果動作正確,練習一段時間後,便能引導頭部氣血下降,恢復正常睡眠。
這些族群吃黃豆要留意
黃豆營養成分
●卵磷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失智,也有研究指出有通乳效果。
●大豆異黃酮植物性荷爾蒙,通常建議停經婦女使用。
●皂素可抗氧化,抑制自由基生長,減少和膽酸結合,降低大腸癌風險。
●大豆蛋白低脂蛋白質,含必要胺基酸,但甲硫胺基酸含量低,可搭配牛奶、穀類。
●大豆纖維膳食纖維,有飽足感,有助整腸、排便順暢。
這些族群,吃黃豆要留意
1.食物過敏者對豆類製品過敏者,誤吃豆類製品恐引發蕁麻疹等症狀。
2.易脹氣患者黃豆含多醣體,其中胰蛋白酶影響消化,容易有飽足感的同時也容易脹氣。
3.痛風、高尿酸者黃豆是高普林食物,每100公克黃豆有高達150毫克以上普林,雖部分黃豆加工製品的普林並不高,但仍建議少吃。
4.腎臟病患者黃豆屬植物性蛋白,經代謝會產生含氮廢物,增加腎臟負擔。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營養師張麗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林郁茹;製表/陳雨鑫)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93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私有建築施工品質控管/eaton
前工程會主委陳振川指出,921地震後調查發現,倒塌的房屋中有近9成都不到設計強度的1/4,政府隨後於民國93年推動「三級品質管理系統」,規範營造廠商、監造單位、建商共同監督品質,但營建署、地方單位依舊置身事外,且負責監督的建築師、技師是由廠商所聘,不僅球員兼裁判,收賄案例層出不窮。
陳振川強調,私有建築工程耐震、品質有4大問題亟需改善,包括營建署及地方政府應定期對於代行公權力的單位進行查核、評鑑;利用大數據分析,掌握建商及建築師情況;專業單位應該建立內部管理及倫理規範,接受監督、嚴禁球員兼裁判;專業能力提升如鋼筋混凝土材料及施工的教育訓練。
http://www.storm.mg/article/84457
其實,「球員兼裁判」的遍佈台灣很多行業,如會計師、內部稽核…。這個根本的問題不處理,改善上開4大問題都沒有用。
雖然我不是建築專業,但這個問題要處理,應該有三個方法:
1. 規定建設公司及營造廠必須達一定規模以上,企業主需有資格審查,以杜絕隨意開個公司就能營業。
2. 建築師、技師是不能由廠商聘用,主管機關應制訂辦法,規定廠商繳交標準工程費用的一定金額給公家,再由公家直接聘用。
3. 規定廠商繳交工程費用的一定金額的檢查費用給公家,然後公家在每個工程環節:設計、地基、箍筋、灌漿、結構體等完成,要進入下一施工階段前,派員到現場驗收品質。驗收團隊要有三組不同的人,以避免被收買。或許建造成本會因檢查費用高些,但仍然值得。
政府是主角、配角或丑角
準行政院長林全的文章,道出政府的角色。我在二十七年前開始,在多次的研討會場合碰到他,我的印象是:謙虛、辯才無礙、思路縝密,但務實不失理想。當時,我就斷定他可以為台灣做事(財政部部長任期太短了)。
幾年前轉任世界先進的董事長,想必張忠謀很欣賞他,雖然後來不戀棧,找到更有興趣的路。希望未來他能將台灣陳年不合理的事導正,並開創新局。
……………
政府是主角 配角或丑角
林全
發佈於 8 月 4, 2012
有人相信,小政府有利於經濟發展;也有人相信,大政府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恐怕沒有人相信,無政府有利於經濟發展。故經濟學者對政府角色大小,雖然頗多爭議,但很少人會全盤否定它的經濟角色。關鍵應該在政府的效能如何?或者政府的競爭力如何?
理論上,政府的效能愈高,愈有機會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主角,這時候主張大政府就是對的;否則,政府就只適合當配角;再等而下之,就可能成為丑角。
但實務上,很少國家的政府運作是有效能的。政府效能通常難以媲美私人企業或家庭。因為政府部門太龐大,管理制度太複雜,追求的政策目標也太多元。這些特質都不利於政府效能提升。所以政府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角,往往是短暫的偶然。常態下,政府總是掙扎於經濟發展的配角和丑角之間。
政府如果是配角,對經濟發展多少還是有貢獻。就怕成為丑角,那就要拖累經濟發展了。要避免成為丑角,就得設法提升競爭力。國際評鑑機構將政府競爭力列為國家競爭力指標,不是沒有道理。
我國政府競爭力指標一向落後其他經濟指標甚遠,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隱憂。其中可以檢討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權責不分、透明化不足、收賄、官僚作業、財政赤字等等,不一而足。當然也包括政府預算浪費,經費未能用在刀口上。
檢討台灣的政府效能不彰,歸根究底多與制度因素有關。因為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社會從威權走向民主,但政府體制和運作方式,則大多仍停留在威權時代,未能跟著改變。
中央與地方權責劃分不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蚊子館?為什麼一再被颱風或大雨沖毀的治水工程有這麼多?為什麼財政愈差的地方政府,反而發給愈高的老人年金或津貼?這些現象都和中央與地方權責不清有關。
報賬制度則是另外一個不顯眼的例子。從過去的總統國務機要費、首長特別費,到目前學術機構研究計畫經費等,這些因為報賬制度衍生的「弊案」,都和過度依賴發票報銷有關。其他行業應該也有類似的「歷史共業」,如果不及時檢討制度,這類「弊案」還會繼續為社會帶來傷害。
上述兩個例子,是政府制度未能現代化與效率化的冰山一隅,其他需要檢討與改革的政府制度還有很多。政府制度落後,表示未來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值得努力開拓。
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是追求經濟發展最可靠又有效的途徑。如果競爭力不能提升,奢談FTA,或寄望他人讓利,以為經濟繁榮可期,則可能過於天真。想想台灣的當務之急,別讓政府成為拖累經濟發展的丑角。
社會住宅/巢運
http://www.urstaipei.net/housing/
………………….
社會住宅/巢運
提供完善品質負擔得起的住宅,是台灣都市發展必須正視的課題。現有台灣住宅商品化的問題及住宅市場機制,早已無法提供民眾安居的需求。了解社會住宅在台北都會發展的機會,這不只是為了解決台灣住宅數量問題,而是從人的需求出發,思考如何提供機能完善的環境,創造出都市中人與人能夠自然、隨意互動的地方,提升居民都市日常生活滿足感與歸屬感。
從國際案例中,我們看見發展社會住宅可以有多元可能。例如它的位置可以是在豪宅旁的極佳地段,住宅也非單一屬性,它可以與商辦混合、結合停車場、設有青年創業基地及藝術家工作室。甚至,現有的閒置空間,也可在利用成為社會住宅。
從每一個市井居民自身開始,拓展對於未來居住、生活空間更豐富的想像;也期待政府能夠妥善運用公有土地,運用公辦公營的方式,邀請民眾參與,共同描繪出我們對於未來台灣都市生活的願景,以找到台灣所需要的住宅模式。這不只是解決住宅問題,同時解決都市問題!
國發會主委的報告像證券分析師
…………
林祖嘉今日赴立法院業務報告,他指出,1、2月出口仍衰退的蠻厲害,國發會原先預估第二季經濟會好轉,但歐洲等國都還在實行負利率,顯示國際景氣疲弱,目前看 來景氣反彈力道比原先的弱。
但他也指出,經濟不佳的情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預期整體景氣到第三季就會比較明朗,而等待3、4月外銷訂單出爐,就比較能看出景氣反彈的時間與力道。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603140068-1.aspx
小雨蛙 / eaton
誰說歷史不是站在台灣這一邊?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于華,最近接受搜狐文化的採訪,公開對中國現行的制度提出抨擊,他提到:
// 經濟制度上從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但是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上並沒有相應的轉變…..。其實今天中國的很多問題,並不是大家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癥結在哪裡。關鍵在於掌權者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
建國以後的教育體制實際上一直是意識形態的工具,教育成為意識形態的工具必然會產生出一代一代的「腦殘」。……中國的問題在於制度、文化、人性進入惡性循環了,制度越有問題,人性越壞。//
…………………………………
郭于華:知識分子不能加入讚美大合唱之中
編者按:我們在生活中,或者社會中總是可以看到吊詭的事情發生,為什麼會發生吊詭?其中的邏輯是什麼?如何回到正常?
高壓鍋已經嘭嘭作響,視而不見都可以理解,高唱讚歌起舞喧鳴就是不可饒恕的惡,因為這種惡不是人性使然,而是對正義的侵犯。誰都不能以啓蒙他人的身份去啓蒙,每人都需要自我啓蒙。
歷史長河之中,反復看到洪水之後石頭依舊會浮出水面。只有滴水才能穿石,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需要接前續後地敲擊石頭。
這一過程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于華認為,是人性制度文化進去了惡性循環。解開這一關鍵套索的關鍵是什麼?郭于華講到,也是很多人都讚同的,關鍵在於制度。以下是搜狐文化專訪郭於華的上半部分:
而關於如何切入找到其中的歷史邏輯,郭于華選擇的是二十多年來持續的對農民進行口述研究,採訪的下半部分將呈現這種邏輯。
高壓鍋氣閥長久不打開,不是更危險麼?
搜狐文化:為什麼中國轉型困難這麼多?
郭于華:經濟制度上從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但是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上並沒有相應的轉變,沒有轉變的原因是強權壓製造成的巨大阻力。這必然導致中國這個巨人的撕裂,一條腿往前邁了,大踏步邁入市場經濟,而另一條腿卻使勁往後撇。
搜狐文化:如何來啓動轉變的按鈕?
郭于華:其實今天中國的很多問題,並不是大家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癥結在哪裡。關鍵在於掌權者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非不能也,不為也。走還是不走的問題。
搜狐文化:放開之後是不是會產生新的問題?像蘇聯解體之後的遺留問題依舊很多。
郭于華:一方面我們對於蘇聯解體的認識,主要來自於官方的宣傳,到底蘇聯解體之後是不是就到了分崩離析,民不聊生?我覺得應該打個問號,應該有專業人士對這個問題做出說明解釋,當然這也不是就一家之言,是可以探討的。
另一方面當前對於民主化道路的妖魔化是非常成功的,維穩的力量不光來自於體制,它也是一種思路,一種思維方式,深入人心。拾廢品的老頭都在說:「這個社會不能亂。」
搜狐文化:「社會不能亂」這個邏輯好像很有說服力。
郭于華:但是從學理上來講,是不是一旦民主化社會就亂了,哪個民主化的國家比極權專制還要亂,要看有沒有這樣的先例。所有問題不可能一下子都解決,但是至少先要釋放出善意,有慢慢解決的希望,使中國社會走上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道路。沒有人希望社會亂起來,亂起來肯定是老百姓最倒霉。所以現在中國應該破除這種妖魔化的東西。我概括了幾個點:一個就是社會恐懼症,社會恐懼症就是對於社會上包括公益組織在內的自組織都有恐懼。如果社會自組織能夠健康良好發展的話,那麼它對社會的發展是有莫大好處的,對社會比較平穩溫和的轉型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另一個需要破除的是「不穩定幻像」,就是把任何東西都當作不穩定因素。我們在2010年寫過一篇關於社會穩定的報告,實際上就是批評這個高壓維穩體制,任何社會中的動向都能給排查成不穩定因素,例如中學生對食堂伙食不滿意,提出意見,也是不穩定因素。那這樣就會形成一種幻象,總覺得社會只要一放鬆就會亂,可是你不想想你的高壓鍋氣閥長久不打開的話,不是更危險嗎?
還有一點需要破除的就是「中國特殊論」。我寫過一篇文章,我們究竟有多特殊?我們特殊到什麼程度,我們是人類的話,我們跟其他國家的人有本質性的區別嗎?人都有一個對自由,對個人權利的基本要求。如果是人類就應該有免於匱乏,免於恐懼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來講,沒有說自由民主只適合於西方,而不適合於中國的。我覺得這個東西是一種錯覺,這也是應該去破除的。
個人要在行動過程中成為公民
搜狐文化:如何行動呢?不可能是一直等待
郭于華:這是等不來的,同時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行動和意識是什麼關係?因為按照現在的思路,等具備 了意識才會有行動。但是實際在行動社會學看來,會給行動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先地位。按照社會結構的視角來看,個人都是處在社會結構框定之中,當然會受到這個 結構的制約。如果只看到這一點,作為行動者的個人就沒有能動性,就是說結構給你多大空間,你才能做多少事,反過來講沒有空間你就什麼都做不了。那樣的話其 實你就喪失了作為個人的最本質東西,因為人是有思想、有行動能力的動物。所以好社會是等不來的,怎麼能夠擁有這種意識呢?其實可能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意識 慢慢形成的,意識和行動是一種互動、互構關係。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比如我今天遇到了一件事,我認為這件事不公平,這個時候我應該做什麼呢?我是不是應該遵循作為人最正常的反應,受到侵害我 就要主張我的權利,當然維護權利應該是在一個合法的渠道內來進行。實際上這樣就是已經在開始行動了,在行動的過程當中你才會想到,為什麼我的權利受損?我 被剝奪了權利,為什麼我還不能主張權利,甚至發個聲都不行?那我自然就會想到,因為我沒有作為人的最基本權利,我沒有公民的權利,進而會意識到,我為什麼 沒有公民權利?我就會去想更多的問題。所以意識和行動應該是一個並進的過程,不能說哪個在先哪個在後。一定要在我什麼都知道的情況下,既懂得公民社會的理 論,也知道政治學的一些概念,我才能去行動。其實很多個人就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成長為一個公民的。
搜狐文化:當前知識分子如何去選擇呢?
郭于華:每個人肯定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人都需要在一種特定的社會結構之中做出一個選擇。你對自己何去何從需要有一個選擇,我不是說放棄知識分子的責任,或者說為一些知識分子開脫。畢竟這都是發生在中國特有的政治體制之下。其實今天大家已經把公知這個詞變成一個很負面的概念了。
知識分子不能加入讚美大合唱之中
搜狐文化:知識分子為什麼會普遍地被污名化?
郭于華:首先要考慮公知的污名化是在什麼樣的制度環境當中發生的。1949年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實際上是逐漸 被消滅的,尤其是你想要發出一個聲音的話。即使今天也是一樣,包括整個教育在內的學術都不是獨立的,它是在行政權力的掌控之下的。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的 自主性、主體性、獨立性就變成一件很艱難的事情。知識分子當然有責任,但是我們必須在大的制度框架下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一代又一代的學人從年輕的時候就 看到,如果順著權力要求的那些東西走的話,就會名利雙收,就會混得人五人六的,如魚得水的;而如果想要堅持自己的獨立性,說出事實的真相同時還要去挖掘背 後的根源呈現給公眾的話,那很可能就是一個非常遭糕的下場。如果長久以往在如此背景下成長起來一代一代的學人的話,那發生什麼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知識分子不應該就此順從了,還是要堅持一個學術獨立的立場,獨立的精神。因為作為研究者,作為知識分子,你的工作,你的本職就是求真。我們暫且不去說啓蒙大眾,因為所有的啓蒙其實都是自我啓蒙,自我覺醒,知識分子不能以一個啓蒙者的身份去啓蒙大眾。
搜狐文化:以啓蒙大眾的心態去面對大眾的那是佈道者吧。
郭于華:你也不是救世主,不能說你去啓蒙大眾,你自己其實都需要啓蒙的。所以知識分子的工作是去求真的,你 的工作不是要去讚美的。所以有很多人批評我們社會學看不到光明,總是去看社會的黑暗面。其實所有的進步,哪怕是一點一滴的進步、改善都能看得到,但是不必 去讚美,因為份內之責。看到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要讓這個社會一點一點變得越來越好,就像「啄木鳥」,看到樹上有病蟲要把它弄出來,而不是黃鸝鳥整天去唱讚 歌唱得很好聽。
揭示社會問題是我們的本職所在,我們不能加入到讚美的大合唱之中。已經有太多人在唱讚美大合唱。知識分子還有必要加入到大合唱之中嗎?還是有很多事可以去做的,當然不是以反對作為目的的,是以這個社會能夠變得更好一點,大多數人能夠生活得更好一點為目標。因為民眾去追求幸福的、有尊嚴的生活不是最正當的要求嗎?
搜狐文化:當前知識分子如何去達到獨立性?
郭于華:其實我覺得這當中還是會有一些誤區,我們在強調學術的獨立性、知識分子的人格獨立時,我們常常只是 更多強調其獨立於權力,不能為權力唱讚歌,要堅持說出真相、見解、思想。另外一方面也要獨立於市場,既不能依附權力,又不能完全依附於金錢,獨立於金錢也 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人總是希望活得好一點。這種選擇雖然不能完全歸結於個人,但是個人也不能由此而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當然作為個人也沒有權力要求 別人都要達到這樣的獨立性。
文革惡果今天依舊在發酵
搜狐文化:為什麼大多數人會做出偏離獨立性的選擇?
郭于華:我覺得80年代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年代,那是全民啓蒙的一個時代。那個時候確實有一種非常開放的感覺。「文革十年浩劫」剛剛結束(當然這個浩劫並不是一下子終止,直到今天它的惡果還在發生影響),那個時候社會各個階層都是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大家都心懷著希望,其實並不是那會兒的物質條件有多好,而是大家覺得這個社會終於要開始正常了,大家都覺得有盼頭了。
高等教育停了那麼多年,大家都如飢似渴,面對什麼東西都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各種各樣的思想,所以那時思想也很活躍。但是這個過程中斷了,大家就開始下海「向錢看」,走入商業化大潮。不能簡單地說商業化大潮就是一個壞事兒,因為它要走向一個市場經濟,畢竟比計劃經濟要好,但是這種市場經濟跟其他 國家的市場經濟並不完全一樣的。這就要考慮它發生的一個背景,它發生在那樣劇烈地中斷之後,還要擔心「極左」再度統治中國,大家就擱置爭論先掙錢去。所以 對於知識界來說商業化大潮實際上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與衝擊,一方面是權力,另一方面是市場,特別是中國的市場經濟又是一個權力市場經濟。在意識形態控制之下,權力和市場相結合會變得非常有力。國家暴力依然存在,又加上市場金錢的力量,這就會對個人產生更為內在深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學術獨立是不容易的,但並不是不能做的。當然具體到每個人來講,可能每個人的處境不一樣,要在體制中生存只能按照體制的遊戲規則來玩。
同時也可以看到一個很不讓人樂觀的前景,就是如果按照它的這套規則跟它玩,最後你一定被它玩。特立獨行就要放棄很多東西,「無欲則剛」,這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了的。所以不能去苛求所有的人都這麼做,每個人都有權自己做選擇,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反思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多一點,更好一點。
搜狐文化:如何打開這個空間?
郭于華:其實大家可能對社會空間有一些誤解,好像覺得空間就是所謂的「異見」,跟敵人差不多。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空間是指一個社會能夠逐漸發育起來,雖然它現在發展得很慢,依舊很微薄,但是通過努力一點一點讓它的影響越來越大,讓空間越來越大。這絕不僅僅是幾個明白人就能做成的,應該是這個社會當中大多數人的一個共同理念。
其實這個要求過分嗎?一點都不過分。無非是要求社會當中的普通人、大多數人都能夠享有一個基本的正常生活。不就是想要一個正常的社會嗎?正常的 社會不是一個絕對平等的社會,因為任何社會也達不到絕對的公平。但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社會,普通人都能夠在其中正常生存,擁有基本的權利和尊嚴。
當前中國常識變成異端
搜狐文化:關於「什麼是正常?」可能還沒有達成共識。
郭于華:其實這個共識也容易達到,也就是底線的公平:在基本的權利和機會上人人應該平等。也就是說窮人家的孩子通過自己努力最後也能向上流動,也能夠獲得一個比較好的社會位置,能夠通過他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奮鬥獲得上升的機會。可是現在呢?「拼爹」,各種各樣的「二代」現象,什麼叫二代?二代就是社會地位向下一代傳遞,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這個合理嗎?當然不合理。這不都是最基本的常識嗎?只要稍微正常都能理解這種常識性的道理。但是中國今天難就難在這兒:常識變成了異端。
搜狐文化:現在也有爭論,但不是公共討論,包括所謂的「極左」他們有一套自己很認可的理論,不管出於任何目的,這一套理論可能會讓一批人認同,這是非常不正常的情況,而且會吸引一批年輕人。
郭于華:建國以後的教育體制實際上一直是意識形態的工具,教育成為意識形態的工具必然會產生出一代一代的「腦殘」。對於很多基本的常識、基本的歷史和基本的現實,他都可以視而不見。大家都說中國好幾代人都喝「狼奶」長大的,階級鬥爭這套思路就是「狼奶」。但是我覺得最壞的還不在於滿腦子都是裝的偽歷史,如果滿腦子都裝著這些的話,一旦真相出現,完全可以把這些東西放棄,換一些東西裝在腦子裡頭。最壞的就是腦子壞了,他對真相已經採取一個屏蔽的狀態,即使歷史真相在面前,他也看不到。如果真相已經呈現的話,為什麼他們還不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呢?關鍵在於他並不認為那是真相,他不會用真相去替換他腦子里的幻像。
搜狐文化:支持「極左」套路的人中是不是還有些不同?
郭于華:對他們也要具體地做一些分析,比如很多社會下層的工人、農民,有一些會懷念計劃經濟時代,他們很多 人是根據自己的經歷來做判斷,許多時候是歸因歸錯了。比如今天社會的很多問題,比如腐敗問題,作為下層民眾深受其害,當然他們也痛恨腐敗,但是從根本上解 決腐敗問題的方式,一些人的理解就有問題,他們認為解決腐敗問題的根本方式就是回到毛時代,回到計劃經濟時代,這肯定是錯誤的。他們不能理解今天腐敗層出 不窮,屢打也打不完恰恰是權力不受限制的結果。難聽一點可以說這樣歸因是一種愚蠢,但是這種理解還情有可原,因為他們不瞭解真相。這就需要以一種他們能夠 理解的方式去告訴他們真相是什麼。
但是另外一些人卻不是這樣,尤其是在知識界中,你是不懂嗎?如果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話,這就是一種惡。還有更壞的,他拿這個東西當作棍子來打壓別人,這就不是蠢,這是更大的惡。因為用這個作為意識形態工具來傷害別人,其實跟計劃經濟時代的那種統治方式是一樣的,成為它的幫凶了。退一步講要用這個東西來謀取自己的利益都不是那麼不能理解,但是你還要拿這個來害別人的話,就是不可饒恕的,尤其對所謂知識人來說,更加不可饒恕。
制度、文化、人性進入惡性循環 突破口在於制度
搜狐文化:一方面是戾性,另一方面是奴性,為什麼在當前中國尤其嚴重?
郭于華:中國的問題在於制度、文化、人性進入惡性循環了,制度越有問題,人性越壞。人性當中固然有一些弱點的,但是不能歸結到人性就完了,為什麼中國人尤其嚴重呢?一定要去考慮是什麼樣的制度造就如此的人性,什麼樣的制度會把人性當中那些本來的弱點,那些惡發揮到極大?所以我們說好的制度才能造就好的人性,好的制度才能使人性當中那些善良的東西充分地發揮出來。通過人性可以看出制度的好壞。
搜狐文化:如何改變?
郭于華:制度、文化和人性是相互建構的整體。但是打破這個循環的關鍵點在哪裡?有人說要改造傳統文化,怎麼改造?還有人說要使人性變得更善一些,怎麼使人性變得善?突破口還是在於制度。制度改變是很困難的事情,誰會主動放棄權力?誰會主動讓權力走向一個比較分散化,不是那麼集中的狀態?沒有人會主動去做。那就需要整個社會形成推促的力量。首先大家都努力做一個公民,然後讓公民社會能夠比較健康的發育,形成推動制度結構改變的動力。
嘉賓介紹:郭于華,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90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0—2001 年於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做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人類學、農村社會研究、口述歷史研究等。重點關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國家-社會關係、農民工權益保 護、社會公正和公民社會建設等問題。著有《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2013),《傾聽底層》(2011),《居住的政治:當代都市的 業主維權和社區建設》(主編,2014),《儀式與社會變遷》(主編,2000)、《死的困擾與生的執著——中國民間喪葬儀禮與傳統生死觀》(1992) 等。主要論文有《心靈的集體化——陝北驥村農業合作化的女性記憶》(2003)、《生命週期與社會保障——一項對下崗失業工人生命歷程的社會學探索》 (2005)、Digital Divide and Social Cleavage: Case Studies of ICT Usage among Peasa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 Chen Peng), TheChinaQuarterly 207, September 2011.
採訪編輯:王遠哲,採訪對象:郭于華|來源:搜狐文化。版權歸作者所有。
宮崎駿的告別作《風起》/eaton
當你面對即將失去,但又不可能改變的現實,要怎麼應對?消極或積極、退縮或躁進?這些恐怕都太為難。
還有個選項。宮崎駿的告別作《風起》的應對之道:全然的覺知,全然的生存。
全然的覺知,是一種透澈的觀察、領悟與接受。通透的瞭解之後,不迴避,不妄想,知命,接受事實的必然結果;全然的生存,是一種生命力極致的投入,有目的的燃燒。不放棄、純粹、盡情、無保留的奉獻於所求所欲。
我認為,《風起》的想法與蘇東坡的老莊逍遙有不少重疊之處,都是知命樂命,但前者比後者積極多了,而這個想法,除了缺少盼望外,倒像西方的基督信仰。
片中主角飛機設計師二郎,覺知戰前日本是實力不足的侵略者,必敗無疑;他的才華只能設計戰機,且必然毀於戰火。所有覺知非他所願,但他靜靜接受,然後全然生存。他反覆嘗試,絞盡腦汁在每個飛機零件與線條上。每每受挫,但藉著想像的精神導師,提醒自己的夢想,一次又一次燃燒自己,終至完成最後工序之後,疲憊至極,昏睡在病重的妻子身旁。
片中的女主角,二郎之妻菜穗子,覺知自己療癒無望,在高山療養院中反覆思量,認清自己必不久於人世的事實,也透澈自己最後的抉擇。有限的時間中,她獨自下山,和二郎當晚成婚。兩人用最純粹的愛度過每一天,全然的生存。
一如所料,二郎設計完成的戰機飛上戰場,消失在敵人砲火中的天空;妻子陪著他完成飛機設計之後,撐著最後一口氣,在離開人世前,離開丈夫,獨自等待最後的結束。
這是「失」的美學詮釋:一切是悲傷的,但悲傷中卻有認命之後的全然付出,最終因為清楚地、淋漓盡致地呈現自己,看似全失,最終卻又全得。
這種生命的態度,不沉迷於悲傷,不跌宕於主觀客觀的情境衝突,也不寄情於不確定的未來,而是接受事實,並盡心盡意地活在當下,這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或許也一種選擇。然而,我以為,「風起」的主角的認命是孤獨的,是苦的,因為對當事人而言,全然的生存只存到活著的那時刻。(參:辛翠玲:「風起」──從全失到全得)
這與選擇信仰不同: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3:13-14)。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希伯來書 11:8-16)。
……………………………..
辛翠玲:「風起」──從全失到全得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04/article/652
我看宮崎駿的告別作《風起》,看到一個關於處理「失去」的故事。
失去,無有,挫敗,──沒有人喜歡。面對失,不容易;面對預知的「失」,更難。當預知「失」是必然,卻無力改變,無從扭轉,無從抵抗時,何以為之?
消極以對,奏起哀歌,懷憂喪志,哭嚎自己即將被審判的失去,崩潰、渙散嗎?宮崎駿拒絕這個選項。積極面對,昂揚高歌,以最強悍的意志力,對抗環境,知其不可而為之,纏鬥到底,爭取翻盤嗎?宮崎駿也拒絕這個選項。
面對不可能改變的即將失去,積極,或消極,都太為難。《風起》裡,七十來歲的宮崎駿選擇的應對之道是,全然的覺知,然後全然的生存。
全然的覺知,是一種透澈的觀察、領悟與接受。通透的瞭解之後,不迴避,不妄想,知命,接受事實的必然結果。全然的生存,是一種生命力極致的投入,有目的的燃燒。不放棄、純粹、盡情、無保留的奉獻於所求所欲。
面對失去的可能,全然覺知,瞭然於心;於是,在預知的有限之內,全然的生存。毫無雜質的、最純粹的追求。最徹底的覺知,最極力的投入,優雅的面對「失」的威脅,演繹「失去」的過程。
所以片中主角飛機設計師二郎,覺知戰前日本的貧窮、相對於德國的落後,他清楚看到,作為實力不足的侵略者,日本的必敗;乃至於他的才華,只能用為設計戰機,且必然將毀於戰火中。所有覺知的事實,都非二郎所願,但他靜靜的讓自己接受覺知的一切。然後,全然生存。他反覆嘗試,絞盡腦汁在每個飛機零件與線條上。每每受挫,即藉著想像中的精神導師,提醒自己對飛機與飛行的夢想,來一次又一次燃燒自己,終至完成最後一個工序之後,疲憊至極,一頭昏睡在病重的妻子身旁。
片中的女主角,二郎之妻菜穗子,覺知自己療癒無望,在高山療養院中,反覆思量,認清自己必不久於人世的事實,也透澈了自己最後的抉擇。有限的時間中,她獨自下山,和二郎當晚即成婚。兩人用最純粹的愛度過每一天,全然的生存。
面對日本戰力的有限,妻子生命的有限,二郎的全然生存是雙重的。埋首設計圖的二郎,一手拿筆,一手握著妻子。然後,一如所料,二郎設計完成的戰機飛上戰場,消失在敵人砲火中的天空;妻子和他共渡短暫的婚姻生活,陪著他完成飛機設計之後,撐著最後一口氣,在離開人世前,離開丈夫,獨自等待自己最後的結束。
知道將「失去」,面對將「失去」,然後完成「失去」。就如片中選用的這首,三零年代德文流行曲所說,就只有這一次了,未來,不會再有(Das gibt es nur einmal. Es kommt nicht mehr.)。片中人們在酒後高歌,歡唱這首不斷反覆說著「只有這一次...」的曲子。
該懂了宮崎駿了。把他描述為反戰份子,太膚淺;說他反對東京申奧,又太簡化。宮崎駿,愛極他的國家,心痛於日本的脆弱,渴望日本的出人頭地。全然的覺知,讓他透澈看到日本的侷限與諸多短線作為的不足;全然的生存,卻又使他透過他的動畫,致力於表達他所認為正確的日本之道,那該是一個在祥和中,美麗崛起的日本。他知其不可能與有限,但一部部的作品仍不斷的畫出自己的想法與期望。
這活脫是個「失」的美學詮釋。一切是悲傷的。悲傷中卻又有著認命之後的全然付出。而最終,有了最完整的過程。矛盾的是,因為清楚的、淋漓盡致的呈現了自己。看似全失,最終卻又全得,好比,二郎在戰後的回想,知道自己在經歷失去的過程中,曾有過最美麗的飛機與最鍾愛的妻子。也好比宮崎駿,看似終未能盼到他所想要的日本,但卻也完成了他所勾勒的日本夢。透過失去而得到。得與失,原來是一體兩面。
所以,不是只有消極或積極、退縮或躁進,還有這麼個可以面對、接受現實,卻又無比優雅演繹現實的選項。二郎的飛機,菜穗子的愛情,宮崎駿的日本,你我的台灣,都是。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核廢料是留給下一代的大債務?/eaton
上週六反核遊行的場面熱鬧,我個人則不勝唏噓。建核四繞一大圈後回到原點,虧了一大筆錢,從頭到尾只是為省下一點點錢!
是一點點錢。103年台灣核電總發電400億度,核電每度成本1.16元,換天然氣,最多年省800億,只佔GDP的 0.5%,扣除機構用電,每年家戶平均省不到2千元。若計入核廢料綿延無絕期的處理成本,根本是在玩家家酒,說不定還倒貼一大筆錢。
2025年要完成非核家園,有幾件事必須完成:核廢料處理、推動節能、管理尖峰用電,提高電力調度的效率,以及修正《電業法》,鼓勵再生能源發展。
談到核廢料,後端處理成本會多少呢?會不會是我們留給下一代的大債務?下一代會不會恨我們,在小小的台灣幹這種蠢事?
台電曾計畫把核廢料運到法國拿掉鈽和鈾,1200束核廢料要花100多億元,20年後又得運回來,台灣共有2萬3000束,這個「無法解決問題的方案」就要花2,000多億元,若未來設最終處置場,綿延無絕期的處理成本又會多少呢?(頭發麻)
至於推動節能,韓國的成功案例是令人興奮的。我國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長陳發林(台大教授)在105年1月12日於「新能源、新經濟到新社會」論壇提到,台電現有的900萬千瓦燃煤電廠,如果以新技術替換舊電廠,購煤成本可省下一、兩千億。台灣每年的總用電量60%是工業用電,而其中60~70%是馬達用掉,有些老舊工廠的馬達效能30%,如果換成高效能,能年省500億度電(目前核電發電400億度)。
核廢料是我們留給下一代最大的債務?若是,這一代人的我,是不是也是共犯?雖然從頭到尾,我都反核。
做好腸道排毒,跟大腸癌說bye / 林儷人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分析,我們在進食後,食物會經由胃、腸,消化吸收,不能吸收的就經由排泄排出體外,「但若吃了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這些致癌物第一個攻擊的就是胃及腸道黏膜。」這也就是為什麼,胃癌和腸癌的患者這麼多。
Caution 1 高溫燒烤後的肉類含多樣致癌物
王輝明認為,動物性飲食就含有大量的致癌毒素,尤其是經過高溫燒烤的肉類,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物、異環胺等致癌物,吃多了很容易罹患癌症。以1公斤燒烤牛排來說,產生的致癌物含量,相當於600根香菸;吃1隻燒烤雞腿的致癌物含量,就如同一口氣吸了80根香菸,可怕吧!
還有,經過加工的肉品,像是添加硝酸鹽的香腸、臘肉、火腿等,這些食物下肚,進入腸道,碰到腸道菌後,會產生氫―亞硝基化合物,成為超強的致癌物。這些肉品最好不要吃,如果真的要吃,千萬不要多!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蔣鋒帆也忍不住大嘆:「台灣人太愛吃肉了!」他說,素食主義者認為有一種「生物體濃縮作用」,牲畜在飼養的過程中,會被注射荷爾蒙、抗生素等藥物,如果是可以代謝,這些動物會自行代謝,假使動物代謝不掉的,人吃了這些肉品後,這些殘留的藥物或毒素,也通常代謝不掉而累積到人的體內。
Caution 2 腸道菌叢被破壞
吃太多動物性飲食時,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使腸道原生益菌消失殆盡,腐敗菌會不斷增加,也就會開始生病。王輝明解釋,腸道有超過500種原生益菌,它們會分泌酵素清除細胞、化學性廢物、膽汁、病毒和細菌性毒素等廢物,「可以說是人體的清道夫。」
因此,平時可以補充一些益菌,像是優酪乳、啤酒酵素、泡菜等,可以增加腸道的益菌,促進腸道健康。不過,王輝明說:「吃菌不如養菌。」因為外來的益菌,只能在腸道存活3~5天,如果沒有給這些益菌好的生存環境或營養時,很快就會被代謝掉。他建議,可以攝取一些寡醣和膳食纖維,來繁殖好菌。以寡醣來說,它是益菌的「食物」,有研究發現,服用寡醣後,益菌約在48小時內,可增加10至100倍。
很多人都認為,纖維質可以在腸道形成保護膜,預防大腸癌,但蔣鋒帆看到美國一篇大規模研究報告發現,光是纖維質是不夠,而是應該攝取花椰菜、高麗菜等綠色蔬果,因為在綠色蔬果中,含有「AhR」的成分,可以保護腸道,AhR就像警察一樣,可以辨識毒素,殲滅這些壞份子。
Caution 3 腸道纖維、水分不足,宿便一堆
「腸道要健康,排泄能力就要好。」國泰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志聖說,如果排便順暢,不要將糞便積在腸道中,就不易長瘜肉。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吃高纖食物,因為這些菜渣、水果、纖維可讓糞便結塊或成條,糞便在成形後,較易排出。
洪志聖指出,民眾可以養成固定排便的習慣,只要養成習慣,生理時鐘到了,就會排便,「有便意時就要排便,不要忍。」但排便的時間因人而異,不一定要每天1次,1周至少2至3次即可。
洪志聖說,排便要順暢,還要攝取足夠水分才行。因為大腸會吸收水分,水分不夠時,糞便會變成硬塊,不易排出。他建議,成人每天最好喝2,000c.c.的水,早上起來時,可先喝杯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
但你可能沒想到,一個環境對一個人的健康影響有多大?蔣鋒帆說,根據國外去年的一項實驗發現,研究人員將一隻健康的老鼠,放到一群有大腸發炎、大腸癌的老鼠中,結果原來健康的老鼠,腸道細菌竟也改變了,變得不健康。
從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可以跟一群快樂、健康的人在一起,身體應該也會較健康。所以除了聰明的選擇食物外,最好還能從「心」做起,和周圍的人共同營造一個愉快、健康的環境,疾病自然就遠離了。
運動也相當重要,像是走路、跑步、騎腳踏車等,都可以增加腹壓,促進腸子蠕動,有助排便。而且運動時會流汗,身體的毒素除了靠糞便排出外,還可靠肝代謝,及流汗排出。
發現瘜肉及早切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陳自諒和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顧問醫師張簡俊榮都認為,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檢。因為大腸瘜肉和大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大腸瘜肉要變成大腸癌,約要7、8年的時間。」張簡俊榮說,只要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時,及早將它切除,就可預防演變為大腸癌。
不要放棄!
在1952年,美國職業潛泳好手佛羅倫斯(Florence Chadwick)嘗試從加州海岸游向42公里外的卡塔利那島。她游了15小時後,一陣濃霧阻擋了她的視線,使她失去方向,最後不得不放棄。後來,當她知道只差1.6公里即可到達目的地時,不禁感到懊惱和惋惜。
兩個月之後,她第二次嘗試從加州海岸游至卡塔利那島。濃霧又再次籠罩,但這次她抵達了目的地,成為第一位橫渡卡塔利那海峽的女性。她說,那時雖然她看不見海岸線,但是她繼續鎖定目標,奮力往前游,最後終於抵達目的地。
當生活中的各種陰霾險阻,遮蔽了我們的視線,我們可以學習用信心之眼仰望目標。
新約希伯來書的作者鼓勵我們:「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12章1-2節)。當心中想要放棄的時候,其實是提醒我們,單單仰望耶穌,因祂不僅曾為我們忍受各樣的苦難,現在更願幫助我們在患難中忍耐,一直到我們面對面與主相見的那一日。
對飲食的八大建議 作者:楊定一
作者致力提倡預防科學,著有暢銷書《真原醫》,現任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洛克斐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兼任教授
現代人的物質相對富裕,無論飲食或生活型態皆與以往大不相同。1992年,美國農業部正式公布「飲食指南金字塔」,列出每日飲食中各種主要營養成分的建議攝取量,希望能幫助民眾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物,不過,其正確度已於近幾年引發專家的疑慮。
舊式飲食金字塔成立的背景,主因是當時的美國人攝取大量脂肪,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比例很高。結果,民眾誤認所有脂肪均有害,忽略了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的益處,其實適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低血液膽固醇有益,此一指南反而導致民眾對脂肪產生錯誤認知。
至於碳水化合物,美國心臟學會等團體建議攝取量應為總熱量的一半,卻未區別全榖食物與精緻碳水化合物─後者包含馬鈴薯及低脂但高甜味劑的加工食品。食用大量蔬果較無爭議,但有關蔬菜的烹調方式並未具體建議,因此許多人常在無意間因錯誤的烹調方式(如焗烤或高溫炒炸)攝入過多脂肪或流失天然營養素。
此外,有關蛋白質方面,舊指南並未將紅肉與其他種類蛋白質來源分開,民眾在攝取過程中可能吃進更多飽和脂肪酸或膽固醇。
在1992年制定的內容早已不符合21世紀的健康需求,許多專家開始嘗試修訂新的飲食指南。美國農業部營養政策與推動中心已重新評估,強調應將有益或有害健康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明確區分,並且將蛋白質食物分為豆類及魚肉蛋類,同時建議少吃紅肉以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新版飲食金字塔雖較舊式複雜,卻不再簡化所有營養素的優缺點。可惜,尚未列出高纖飲食與生食的重要性和比例,也未說明酸鹼性食物對人體的影響與建議。
飲食對於生、心理健康具有重大影響,均衡且含足夠熱量、維生素及微量礦物質的食物,不只是人類維生與成長所需,也是最佳良藥。因此我們整理諸多文獻與多年的經驗,提出以下各項飲食種類的建議:
(一)適當的熱量並控制體重
肥胖是美國最嚴重的營養問題,也是導致如乙型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乳癌、結腸癌等的危險因子,為達到最佳健康狀態、降低慢性病風險,體重管理堪稱首要。
想降低體重,就應該限制總熱量與增加活動,而非單靠降低脂肪攝取。每天攝取的熱量應依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與活動度來決定,無論大人小孩每天都應運動60分鐘以上。總熱量最適合的比例應分別為,碳水化合物50%至60%,脂肪20%至30%,蛋白質10%至20%。
(二)每餐應以全榖類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熱量來源,但過度攝取或錯誤的碳水化合物對維持血糖穩定及健康不一定有利。建議以全榖類食物為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且天然食物本身的營養成分完整,可能存在我們尚不清楚的有益營養素,如酵素及天然維生素等,所以盡量少吃白米飯、白麵包、精緻麵食或甜點等過度加工的食品。
(三)攝取大量蔬菜與適量水果
每日應大量攝取葉類蔬菜與兩、三份水果,並盡量採取生食以保持食物完整營養素,因此每餐飲食中應含50%生食(全榖食物、蔬菜、水果),若達80%以上更理想。
(四)每餐飲食應含50%高纖維食物
纖維質可分為膳食纖維(dietary)與功能性纖維(functional),前者是指飲食裡來自植物中可食用、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與木質素(lignin),後者則指已被證明有益身體健康,已被分離、萃取或合成的纖維。纖維質除了可協助腸道正常蠕動及清除腸內廢物,還可在腸道中與膽固醇結合,降低血糖及膽固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選擇碳水化合物與蔬果時,應以含高纖維者為首選。
(五)適量攝取植物性脂肪
脂肪是人體內供給熱量,保護內臟,潤澤皮膚,幫助養分吸收的重要營養素,也是荷爾蒙的主要成分之一,均衡食用優質的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是維持健康的關鍵因素─兩者同為建構身體組織細胞的成分要素,以及維繫生理機能之正常運作所必需。當然,有些脂肪如動物性飽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膽固醇,就不建議攝取。
(六)以豆類為蛋白質與鈣質的來源
蛋白質可以修補並維護生長所需。由於蛋白質在體內是可以再循環利用的,每天不需要攝取太多。許多植物已含人體所需的八種必須胺基酸,完全素食者並不會有蛋白質缺乏的情形,況且動物性蛋白質(尤其紅肉)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因此最好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要來源,或以魚、雞、鴨、蛋類(最多兩份)等低飽和性脂肪酸的白肉來取代紅肉。此外,建議每天喝一杯豆漿補充所需鈣質。
(七)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是人類生命反應的觸媒,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免疫及許多系統的運作。由於人體無法製造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只能透過食物吸收補充。忙碌的上班外食族未必能夠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不妨考慮綜合維他命─有機鰲合型式的維生素,是最接近新鮮蔬果型態的活性維生素,能快速為人體吸收。
缺少礦物質的參與,維生素吃再多也不管用,因此礦物質被視為五大營養素之首。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每日需達100mg以上的稱「巨量元素」,100mg以下稱「微量元素」。
(八)攝取適當比例的酸性與鹼性食物
酸性食物是指食物代謝後產生如磷酸根、硫酸根、氯離子等陰離子,鹼性食物則是食物經代謝後,鈉、鉀、鎂、鈣離子等陽離子多於陰離子,使身體保留較多的重碳酸根離子。蛋、瘦肉、魚、貝、精製的澱粉類、奶油、煎或炸的油膩食物、三合一咖啡、糖果、冰淇淋等皆屬酸性食物,蔬菜、水果、杏仁、豆類、海藻類則屬鹼性食物。水果是最佳鹼性食物,也是最好的體內清潔劑。
人體最好保持體液的酸鹼平衡,否則構成細胞的蛋白質會變性,體內酵素活性也將減弱,導致新陳代謝緩慢,廢物不易排出,增加肝、腎負擔且容易生病。所以平日飲食酸鹼性食物還是維持在2:8。
錯誤的飲食型態與烹調方式,使現代人的健康遭受重大威脅。建議大家盡量只吃簡單完整的食物,多食高纖的榖類與生菜水果,避免過度烹調、過度加工、口味過重的食物,並以專心且自在悠閒的心情細嚼慢嚥。如此,吃出健康活力絕對不是困難的事。
2個好習慣,心臟健康一輩子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438&fullpage=true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87期 作者 : 李宜芸
習慣1 心臟病人更要動
許多心臟病患在經歷過心導管或繞道手術後,時常誤以為自己「不能再運動了」。其實不然,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適當活動對心臟是好的,甚至只要好好運動,患者未來的死亡率就能下降20~25%,致死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也會降低。
因此,運動絕對是預防甚至治療心臟病患最好的處方。然而,心臟病患者在運動時需要比一般人更為謹慎,所以目前在國內醫學中心,心臟病患只要是心導管手術、繞道手術完畢,就會照會復健科醫師,並安排物理治療師一對一進行復健治療,專職心臟復健的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思遠表示。
心臟復健是藉由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來訂定運動訓練計劃,可以增進心肺耐力,延緩並改善心臟病病程。
根據病患治療後的各個階段,復健科醫師將訂定不同的心臟復健目標:
■住院期:盡快恢復日常生活活動。
治療師會帶著病人坐起來、下床,接近出院時會帶著患者走路、爬樓梯,以便回歸日常生活;在訓練同時,治療師會以無線心電圖監控病患在不同活動下的心跳,觀察哪些活動對病患負荷過高。「許多患者一開始不敢動,擔心真能這樣走動嗎?我們就會教他們了解自己活動時的心跳,慢慢建立起信心,」物理治療師呂佩真說。
◎目前健保給付一天一次的心臟復健運動,其他時間可由家屬或看護帶著病患依治療師提供的方法運動,一天約2~4次。
■出院期:快速恢復心肺、肌肉耐力,培養運動習慣。
「這是最重要的復健階段,」陳思遠說,病患在出院後,需定期回到復健門診進行運動訓練。在訓練前,復健科醫師會幫病患做「運動心肺功能檢查」,從檢測結果了解病人體能狀況以及運動可能出現的危險,個別化設計運動強度。
在運動訓練時,治療師會一對一監控病患生理狀況,看心電圖、量血壓並調整運動強度。在這個階段,運動訓練分成兩種:
1‧有氧運動:腳踏車、跑步機、登階機、划船機等不同有氧運動訓練器材。
2‧肌力訓練:依照不同肌群設計的重量訓練器材。
運動時,心跳需維持在個別化設計下的運動強度,每位病患有其專屬的目標運動心跳,患者也需自己評估「運動自覺係數」,看運動的強度吃不吃力。
往往在運動的過程中,復健科醫師可以監測到一些心臟內科醫師有時無法發現的異常。若治療師發現病患在運動中的心電圖有異樣,會隨時與復健科醫師討論,甚至通知病患的心臟科主治醫師,詳加討論患者的狀況。
◎目前健保給付可給付心臟病患6次門診、36次運動復健課程。患者一週需要運動5天,若一週參加3次運動復健課程,病患就必須自己再找兩天運動。患者可以自行購買心跳錶或是自己測量脈搏,了解運動時心跳次數,也可評估自覺運動係數,不要比在醫院訓練的吃力即可。
■終身運動期:培養終身運動習慣。
心臟病患者應維持每週5天、一次30~60分鐘的有氧運動。患者可回到社區參加運動社團,如打太極拳,或是就近找尋住家附近的運動中心,依照治療師教導的運動強度來自主訓練。
如果能完成訓練甚至培養出興趣,有些患者後來更挑戰騎腳踏車環島、爬武嶺,還寄照片給陳思遠說:「我覺得我的體力比以前沒得心臟病還好!」證明心臟病患者心肺功能可以回復正常,甚至比一般民眾健康。
不過雖然運動訓練健保有給付,卻未必所有患者都能完成36次復健。許多病患常因工作無法配合課程時間、擔心往返交通費用及掛號費太貴,還有一些需要家屬陪同的老人家擔心延誤小孩工作,因而不願意回醫院運動,需要家屬多加留意與關心。
針對這些無法來參加復健課程的民眾,陳思遠會多鼓勵他們,邀請這些患者至少要來檢查運動心肺功能,醫生便可依據結果提供運動建議,若情況允許,可參加3~4次由治療師帶領的訓練課程後,在家自主練習。
習慣2 心臟病不復發的「挑食」法
預防心臟病復發是場終身的戰役,飲食絕對也是延長心臟病患者壽命的關鍵之一。該怎麼吃才能有效預防心臟病再發?
美國心臟學會建議,一般人每日攝取膽固醇上限為300毫克,心血管疾病患者則限制在200毫克以下,蛋豆魚肉類一餐約可吃一手掌大小的量;鈉的攝取量也需在一天2400毫克以下,扣除掉天然食物裡的鈉,調味料的鈉大約只可使用2000毫克,約等於5克鹽,還要小心醬油、烏醋、味精、番茄醬等調味料裡也會有不少的鈉。
此外,不同心臟病病程也有不同飲食建議:
1.出現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要開始實行得舒(DASH)飲食,多吃蔬果、堅果、豆類,飲用低脂牛奶,並減少動物脂肪、精緻穀類、甜食的攝取。
2.曾經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則要開始管理體重、並注意鈉離子與酒精攝取。
3.更嚴重的心臟衰竭甚至末期病患,需嚴格限制鈉與水分攝取量,並監控體液進出,食慾不好的患者可補充營養品。
醫生自己感冒了吃什麼藥?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1063&fullpage=true
哪些是值得醫藥界信賴的感冒藥?為你打開醫生的私人醫藥箱,看看他們及他們家人感冒時,都吃什麼藥。
「感冒不一定要吃藥,」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他自己就很少吃藥,多喝水、多休息、注意均衡飲食與睡眠就夠了。因為無論是一般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只要沒有併發症(例如肺炎、心肌炎),「一個星期左右的病程,自己會好。」
但是當症狀嚴重到對生活造成困擾時,他贊成針對症狀用藥,雖然不會縮短病程,但是會讓人比較舒服。以下是受訪的醫生們,遇到造成困擾的症狀時,自己及家人最常吃的藥。
■鼻塞、流鼻水
「吃感冒藥會想睡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這是因為壓抑流鼻水的抗組織胺藥品在作祟。
上班時間,為了不讓鼻涕流個不停,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許多醫生都推薦,較不會有嗜睡副作用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例如:Clarinase、Clarityne、Zyrtec、Xyzal、Allegra。
但是「第二代抗組織胺不一定都比較好,」新店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鄭敬楓表示,少數的第二代抗組織胺(例如5~10年前推出的Teldane)和紅黴素一起服用時,會延長心電圖QT波,容易使某些心律不整高危險群的病患發生心室顫動的風險,要小心使用。另外,睡前服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也有助眠的作用。
德音診所院長鄭文生也提醒,年紀大、有攝護腺方面疾病的男人,要小心使用,尤其是第一代的抗組織胺,因為有些具有抗乙醯膽鹼作用,「小便可能會解不出來。」
單純針對鼻塞,黃啟哲醫師也有特效藥──Win-Way(去充血劑鼻噴劑),當他嚴重鼻塞時會在睡前噴一下,讓呼吸順暢維持睡眠品質。
「但是Win-Way會造成依賴性,」黃啟哲醫師提醒,曾有病人長期噴,最後變成不噴就一天到晚都鼻塞,嚴重的話可能要開刀治療,「救急用就好,不要長期使用,」他強調,不要超過3~5天。
若是慢性過敏性鼻炎而造成鼻塞的患者,黃啟哲建議使用類固醇鼻噴劑,不像口服的類固醇,噴劑的劑量很低,副作用也很小,可以放心使用。
■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
這四種症狀都可以用一顆藥解決,最常見也最安全的就是普拿疼。
到藥局去詢問單顆計價的普拿疼(商品名:Scanol,一顆大約1~5元),價格比陳列在一般架上的知名廠牌(商品名:Panadol,約5~10元)便宜許多。
此外,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也可以用來舒緩這些症狀(例如:Purfen、Voltaren),效果較普拿疼強,但是副作用也較多,例如過敏、腸胃不適。「很痛的時候吃,」黃啟哲提供個人的經驗,但提醒民眾要知道自己所服用藥品的副作用,依個人的身體反應小心使用。
■咳嗽
看到藥粧店裡整排的咳嗽藥品就能明白,「咳嗽是所有感冒症狀中最難治的,」黃啟哲坦言。
鄭敬楓最常使用Medicon,而黃啟哲及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董孟昇則是愛用Bensau。
要小心Codeine(可待因)成分的感冒藥,雖然它的鎮咳效果好,但是有可能成癮,不建議輕易使用。除非是單純的乾咳,否則醫生們一致認為,「不要鎮得太死,」不然痰排不出來,反而可能併發肺炎。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表示,「白開水就是最好的化痰藥,」她提醒民眾感冒時要多喝水,可以稀釋痰的濃度,幫助排出。
分析市面上的綜合感冒藥後發現,大部份是以普拿疼(學名:acetaminophen)為主要成分,再加入其他症狀用藥。有些止咳藥含有具成癮性的codeine成分,要小心使用。而宣稱「不嗜睡」的治鼻塞、流鼻水藥品,則多是添加了咖啡因的成分,來綜合第一代抗組織胺會嗜睡的副作用。
董孟昇就從來不用綜合感冒藥,「因為不需要裡面那麼多種成分,會造成額外的副作用,」就算是所有的症狀都很嚴重了,他還是比較信賴經過個人比較嚴選後的單方症狀用藥。
一般人只要遵照醫師的處方用藥,注意不要超過劑量,都是安全的。若有特殊過敏史、慢性疾病及懷孕或哺乳者,則要主動告知及注意用藥的禁忌。
什麼時候該看醫生?
單純的感冒不一定要看醫生,若發生以下的症狀則要儘速就醫:
●發燒超過三天以上: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
●發燒、胸口痛、會喘:可能是心肌炎。
●發燒、胸口痛、會喘、黃痰:可能是肺炎。
●發燒、劇烈頭痛、嘔吐:可能是腦膜炎。
●鼻涕顏色深且濃稠:黃啟哲提醒鼻涕呈黃綠色或黃色且濃稠者,罹患鼻竇炎的機率就增加,應就醫接受治療。
檸檬汁綠茶當水喝會胃穿孔嗎?
作者 : 請問康健駐站營養師
檸檬原汁的PH值約1~2,若不經稀釋就喝,或替代三餐,容易造成胃黏膜受傷,胃痛痙攣,嚴重將導致胃出血,胃潰瘍。
但若是喝稀釋過的檸檬汁,只是有點淡淡檸檬香不感覺酸味,讓水喝起來較順口舒服,那就減少讓胃黏膜受傷的機會。
但是切記,別在空腹、胃部不適、胃潰瘍、睡前等不適合的時候,將稀釋過的檸檬汁當水喝,等到胃部病症解除,保養好了,再開始喝適度的稀釋過的檸檬汁,但一日1~2杯即可,其他還是喝白開水較好。
而綠茶富含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若是當水喝,要避免空腹時飲用綠茶,因綠茶所含的咖啡因會造成腸胃不適,因為咖啡因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胃壁上有一層黏膜,此時少了食物做為侵蝕黏膜的緩衝,胃壁黏膜腐蝕速度將高於黏膜再生,當黏膜被侵蝕殆盡,便有可能造成胃潰瘍,嚴重甚至有胃穿孔的危險。
應該視自己身體狀況而定,倘若本身的腸胃機能不佳、已有病徵、或體質較為特殊,就不該將綠茶當水喝,更該避開空腹時飲用。一天的綠茶攝取量為2~3杯,且於飯後飲用較好,其他還是喝白開水較好。
飯後不會愛睏的飲食法
文章出處:天下雜誌出版
2012.05.17
作者 : 小林弘幸
你知道嗎?如果自律神經的作用低下,人生的品質將每十年降低一五%。每天30分鐘的『餘裕』時間,讓副交感神經影響後半生的健康!翻開此,將改變你的後半生! 繼《不生病的生活》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健康書籍!書摘試閱:
有許多人因為在午餐後的課堂上或是開會時,抵擋不了睡意而感到困擾。
在學會中,一到下午也常常就能看見打瞌睡的人。
讓我自吹自擂一下,我不論在多無聊的會議中,都沒有過睡著的經驗。也有很多醫生問我:「要怎麼做才能夠不睡著呢?」
為什麼我能夠在下午的會議中不打瞌睡呢?
其實是因為我採取了不會讓人想睡的午餐進食方式。
餐後會遭睡魔侵襲,是因為副交感神經上升。
一進食,腸胃就會蠕動,任誰的副交感神經都會提升。只要用一點小技巧控制副交感神經的上升方式,就能抑制餐後的睡意。
讓人在用餐後不會想睡的進食方法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餐前喝三○○~五○○cc左右的水」,另一個則是「吃八分飽,並且盡量花時間慢慢地吃」。
一進食,副交感神經就會上升。不過,副交感神經的上升發生在用餐後,用餐時,實際上上升的是交感神經。證據就是,應該沒有人在用餐的時候想睡的吧。用餐的時候包含了咀嚼的這個行為,身體的活動會較為提升,對身體來說就如同在運動的時候一樣,交感神經會升高。
而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睡意,是因為在用餐後稍過片刻,消化器官開始動作的原因。
飲食會讓交感神經一口氣提高,但是在餐後,因為消化器官開始動作,身體會一口氣「急速切換」為副交感神經優勢的狀態。實際上,這個急速的切換正是飯後睡意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說,防止自律神經的急速切換,就能防止昏昏欲睡。
而方法就是前述的兩個重點。
兩者都是在用餐的初步階段,也就是交感神經呈現優勢的階段,便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方法。
用餐前飲水會誘發胃結腸反射,腸道開始活動,副交感神經便提升。
藉由細嚼慢嚥,副交感神經在用餐期間也會提升。
身體之所以在用餐後,會一口氣急速切換成副交感神經優勢的狀態,是對於用餐導致交感神經急速升高的反彈。
所以只要慢慢地吃,就能夠抑制交感神經的急遽上升,同時也能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另外,午餐之所以要控制在八分飽,是為了預防吃得太飽,造成大量的血液耗費在消化吸收上,導致腦部血液流動的不足。
如果午餐吃得太多,腦袋會昏昏沉沉,之後便無法專心工作,我想應該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吧,而腦部的血液流動不足就是原因所在。
因此,即使不必參加無聊的會議,為了讓你能夠愉快地進行下午的工作,午餐控制在七、八分飽的程度是最理想的。
另外,所謂飲食,並不是吃得愈多,營養就愈能吸收。吸收能力,決定於腸道狀態而非飲食的量。只要腸內環境健康,即使飲食量少,都能夠充分吸收到下午的活動所必需的養分。
吃得快和吃得過量,是瞌睡的源頭。想要腦袋靈活運轉,就要謹記慢慢地吃下八分飽的量。
治咳嗽偏方,到底哪種有效?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9638&fullpage=true
網路上治療咳嗽食療偏方不少,到底哪種最有效?
》兒童夜咳
蜂蜜:蜂蜜平性、潤肺止咳,是很受小孩歡迎的治嗽方。國外研究發現,蜂蜜水甚至比咳嗽糖漿有用,美國賓州大學提出建議量:2~5歲半茶匙、6~10歲1茶匙、12歲以上2茶匙蜂蜜泡水飲用,可緩解咳嗽。1歲以下幼兒不建議喝蜂蜜水,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
》喉嚨卡卡、卡痰的咳嗽
鳳梨:美國國家衛生院指出,鳳梨酵素能消除卡在喉嚨上的黏液達到止咳效果,可以在自製的天然鳳梨汁中擠點檸檬、薑汁和蜂蜜調勻飲用。
陳皮:化痰、理氣健脾,適合痰咳的人食用。其它同為芸香科的柚子、柳橙、金桔等,也有相同效果。
杏仁茶:鎮咳止喘效果,但有痰的人最好選擇不含糖的杏仁飲品,因為中醫認為甜吃多了容易生痰。
四神湯:中醫認為健脾化痰,由茯苓、芡實、蓮子、山藥組合成的四神湯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讓身體水液運送功能恢復正常,濕氣代謝出去就不易生痰。如要加強化痰功效,可加入陳皮一起煮。
》痰少、燥咳
水梨:偏寒,中醫常用來清熱潤肺止咳,熱性體質(經常口乾舌燥、咽喉乾癢)的人可吃新鮮水梨,不過體質偏涼(脾胃虛容易拉肚子)或寒咳(痰液清而稀)的人不宜吃梨,中醫建議這時可將梨芯挖掉,填入少許川貝蒸過再吃,可緩解水梨寒性。
楊桃:偏寒,可清熱去火,緩解咽喉腫痛,適合痰少、燥咳的人食用。
銀耳百合蓮子:白木耳是中醫師推薦適合秋冬天食用的滋陰潤燥聖品。生津潤肺,蓮子、百合同煮可緩解秋燥不適,保護呼吸道健康、減少咳嗽。
橘子:燥咳的人可吃新鮮橘子,生津潤肺止咳,尤其感冒、咳嗽後期身體缺乏津液,口乾舌燥,吃瓣橘子會覺得比較舒服。但橘子較寒,風寒型感冒(痰很清、怕冷吹到風就咳嗽)不要吃,愈吃會咳得愈厲害,最好烤過再吃,減輕寒性。
川貝枇杷膏:無痰、燥咳適用。中醫認為川貝枇杷膏屬滋潤藥材,痰多或痰黏稠時不適合吃,反而容易生痰。
如果咳嗽超過兩星期沒有好轉,而且愈咳愈厲害,或者已經出現黃稠痰,代表可能是細菌性感染或肺炎,建議此時趕快就醫檢查、治療。(林貞岑整理)
5招減輕鼻塞和咳嗽小祕方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4345&fullpage=true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48期2002.11.01 作者:邱玉蟬
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不會要人命,日子卻很難過,幾個小祕方可以讓你好過一些。
細雨綿綿,滴滴答答的雨聲中,已經聞得出冬天的霉味了。
家裡蹦蹦跳跳的小孩,忙進忙出的大人,不分幾年級生,老、中、青、少,「咳咳」、「噌噌」成了共同的流行語。辦公室、教室裡也是「咳咳」、「噌噌」聲此起彼落,彷彿是某種暗號。
鼻塞惱人,咳嗽難纏,日子都不好過。台語俗諺說「醫生驚治嗽」,一語點破醫生對咳嗽也沒太大能耐。
鼻塞和咳嗽,原因雖然很多,不過卻是感冒時最常聽到的兩大抱怨。鼻塞讓人呼吸困難,腦袋昏沈沈,咳嗽則不僅自己難受,也讓周遭的人害怕起隔壁這個「嗽鬼」。
感冒看醫生?不必吧!
台灣人聽到旁人的咳嗽聲,總是習慣地問一聲:「看醫生了沒?」這句話聽在西方人耳裡,總覺得莫名其妙。因為通常他們總說:「喝個檸檬蜂蜜溫水吧!」從英國來台灣定居多年的菲力浦,一直還搞不懂他的台灣太太為什麼一感冒,就往診所跑,吃一堆藥,卻不願意待在家裡休息、多喝水。
在美國,如果你說你感冒去看醫生,那真是個笑話。30歲的凱倫說:「通常我們不看醫生的,因為醫生真的不能幫你什麼,如果真的很難受,那就到超市裡的藥房去買成藥。如果是小孩的問題,父母通常會打電話給醫生,問要買哪一種咳嗽藥水給小孩喝。」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非處方藥那麼興盛的原因。
一般來說,吃藥不能治癒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也不能縮短感冒時間,只能讓你症狀減輕一些。這對美國人來說是普通常識,他們也就自己處理,再加上看病不僅花錢,還要預約,快的話是兩、三天後,慢的話一星期,緩不濟急。
住在西雅圖的莎拉,是個醫學藝術家(medicalartist),專門幫醫生畫手術分解圖和解剖圖,朋友順口問她有沒有頭痛藥,就像多數的美國人一樣,她一拉開抽屜裡,一罐罐50顆、100顆裝的頭痛、感冒常備藥,一一告訴你,這種藥效強、那種六小時藥吃一顆。看醫生對美國人來說,真是非不得已才去。
其實,不必花錢、浪費時間去看醫生,你也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平均成人一年大約感冒2∼4次,小孩6∼8次,有些小祕方,看起來不起眼,卻可以讓自己和孩子,在這些日子舒服一些,好過一點。
照顧小祕方1:一般感冒
喝足夠的水。每天8大杯水或果汁。可以避免鼻腔、喉嚨乾燥,同時稀釋痰、鼻涕,比較容易咳出或是擤出來。
避免含咖啡因的咖啡、茶、可樂,以及含酒精的飲料。咖啡因和酒精都會促進水分排出,造成脫水,正好是我們最不想要的效果。
溫鹽水漱口、一天數次,或喝溫檸檬蜂蜜水,也許對喉嚨痛和咳嗽有幫助。不過,美國肺臟協會指出,一般人所相信的大蒜、蜂蜜、檸檬、鋅、維生素C,這些都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證實可以用來「治療」感冒。
感冒時美國人喜歡喝個熱雞湯。美國肺臟協會指出,熱的流質,本身就可以減輕喉嚨或咳嗽的不舒服,但是雞湯沒有特別的神奇效果可以「治癒」感冒。
臥床休息。古老方法卻也是加速復原的好方法,同時待在家裡也可以避免傳染給別人。有些藥物會有嗜睡的副作用,正好強迫病人休息。
如果家裡有抵抗力比較弱的人,病人則應該要戴上口罩,避免傳染給他們。
照顧小祕方2:小孩的鼻塞、咳嗽
沒有藥物可以加速感冒的復原,或是縮短時間。感冒成藥,像是含抗組織胺和抗鼻塞的藥物,通常對減輕學齡前的小孩的感冒症狀沒效,而且可能會有副作用。抗生素也無法對抗病毒感染的感冒。
父母可以做的是,儘量讓小孩感到舒服,鼓勵他們休息,注意合併症。
不過,要特別注意以下幾件事:
讓免疫系統發揮作戰力
如果小孩發燒但是溫度不高,不要立刻給退燒藥。梅約醫學中心指出,藉著升高溫度,小孩身體正在製造一種不利病毒生存的環境。不過,如果高燒引起脫水或抽搐,必須立刻就醫。
16歲以下的小孩病毒感染時,例如感冒,千萬不要給阿斯匹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阿斯匹靈用在小孩病毒感染,會引起雷氏症候群──雖然罕見,但是會致命的疾病,通常發生在3∼12歲小孩。
一般來說小孩感冒會比大人來得嚴重,而且比較容易有合併症,例如耳朵感染。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如果小孩有以下症狀,應該就醫:發燒超過40度、畏寒、發燒超過72小時、嘔吐、肚子痛、不尋常的嗜睡、頭痛、呼吸困難、持續哭、耳朵痛。
照顧小祕方3:咳嗽
不抽菸,同時遠離抽菸者,以免吸入他們的二手菸,讓咳嗽更嚴重。如果是乾咳,試試蜂蜜檸檬茶,或檸檬蜂蜜溫水。不過,1歲以下小孩不可以喝蜂蜜。如果夜咳厲害,可以墊高枕頭,讓自己頭部抬高,有助呼吸順暢。
如果有下列症狀最好找醫師診治:
•咳嗽有血、痰很稠、綠色、咖啡色。
•呼吸急促、有哮鳴聲,胸痛、緊縮感,或是呼吸困難。
•咳嗽有痰超過七天沒有改善。
•咳嗽好好壞壞,反反覆覆。
•持續發燒或高燒。
照顧小祕方4:鼻塞
擤鼻涕動作要輕柔,不可過度用力。淋浴,或打開蓮蓬頭,坐在浴室裡,呼吸濕潤的溫水蒸汽。喝大量水幫助稀釋痰液。
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如果鼻塞超過1∼2星期,最好給醫生檢查是什麼原因。如果是過敏,醫生可能會開抗組織胺和吸入性抗發炎的藥物。
使用鼻噴劑或滴劑抗鼻塞,最多不要超過3∼4天。小心鼻噴劑成癮。常常使用抗鼻塞的鼻噴劑或滴劑可能會造成鼻滴劑成癮。也就是愈用愈沒效,愈用愈多才能保持鼻子暢通。而且長期使用可能刺激鼻黏膜,造成慢性鼻炎。所以,使用鼻滴劑或噴劑抗鼻塞,最好不要超過3∼4天。
照顧小祕方:5預防
1.未雨綢繆安排小孩
小孩比大人感冒的次數多,而且小孩一生病,雙薪工作的父母往往會弄得焦頭爛額。所以:
平時就要擬訂一份可能可以幫忙照顧小孩的名單,例如祖父母、朋友、鄰居。
夫妻要商量好,誰留在家裡陪小孩。
再不成,只好想看看工作是否能有彈性一些,帶回家做,用電話、e-mail等聯繫。
2.注意清潔衛生
常常洗手。一定要教小孩洗手的重要。
儘量避免用手摸鼻子、嘴巴。
保持廚房、浴室桌面的乾淨,尤其是家裡有人感冒時。
使用過的紙巾立刻丟掉。
為生病的人另外準備擦手的毛巾,不要和大家一起混著用。
不要和生病的人共用杯子。
找保姆時,要注意她家裡的衛生情況。
幼稚園的師生比不要太高。如果家長負擔得起,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師生比是1:5。
小心流感
時至秋冬,正是感冒的好發季節。
研究得知,多種導致傷風病症的病毒,在濕冷的環境下,病毒的致病力愈是旺盛,如輪狀病毒、副流感病毒,其中又以流感病毒較受重視,尤以世界衛生組織每年都會進行全球例行性流感病毒監視計劃。
為何流感病毒會引起如此的高度關切?原因係一般傷風病症的病毒,病患在感染後體內多會產生抗體,以防止病毒再度感染;但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原極易變異,乃至之前所產生的抗體無法辨識,故每年多會發生全球性的大流行;特別是流感病毒經由飛沫傳染,可於人潮擁擠處快速散播,故每年的秋冬正是流感病毒肆虐人類的瘋狂時刻。
流行性感冒可分為A、B、C三種亞型,其中以A型流感所引起的病症最為嚴重、B型次之,C型流感的症狀較輕微,類似傷風。病毒於人體內的潛伏期約1∼2天,所引起的臨床病症,初期以發冷、發熱、頭痛、乾咳為主,繼而出現高燒、全身肌肉痠痛、厭食無食慾,發燒的情況可能持續2∼3天,痊癒約需1∼3週的時間。
由於A、B型流感在感染人體後,特別是感染抵抗力較弱的老人,或是患有心臟病、慢性肺病的病患,常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這些高危險族群,應接受流感疫苗的注射。至於注射何種病毒株疫苗,則是於每年進行全球流感監測後,將數據歸類建議,如今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疫苗病毒株為:A/NewCaledonia/20/99/H1N1、A/Moscow/10/99/H3N2及B/HongKong/330/2001(註:流感病毒標準命名方式為病毒株型別/初次分離地/宿主(人類則不註明)/病毒株號碼/分離年別/血球凝集素及神經胺酸?亞型)。
(作者:楊文志疾病管制局副研究員)
目前打破勞保天花板,沒有公義可言 / eaton
勞保基金潛藏負債8.36兆,2年後現赤字,2027年破產。請問,打破勞保天花板,將投保上限調至45800元的意義何在呢?
是為200多萬較高薪資者討回公平?還是為討好關說團體,交代了事?還是提高勞工的所得替代率,以掩護公保替代率過高的問題?
不管原因為何,沒有配套,打破勞保天花板,形成更大的不公不義。
目前有200多萬人加入職業工會,這些人大多沒工作,但可以有計劃地提高投保金額到上限。相對地,很多有實際工作的基層勞工,直到退休只能投保2萬,請問,勞保未來赤字破產,勢必縮減月退額,打破勞保天花板是不是相對劫貧濟富?
再者,明明知道勞保未來將赤字破產,還提高請領金額,這豈不是更早領光基金,加重世代不正義?難怪這個政府會被年輕世代唾棄!
http://www.storm.mg/article/86579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論拇指外翻 / 張文亮
在年輕的時候,不要穿太緊的鞋子,否則日後可能造成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尖頭的鞋子,束縛腳趾,使腳趾彎曲,產生難以復原的傷害。人體的重量約70%是由大拇指承受,20%由小拇指承受,中間的三個拇指承受約10%。在爬山、攀爬、跑步時,中間的三個腳趾才承受較多力量。鞋頭太窄,大拇指未得足夠空間,很容易造成指骨偏斜,大腳趾彎向第二腳趾的上方,這稱為「拇指外翻」(Hallux Valgus)。
女性社交的鞋子多尖頭,以致大都是女性有拇指外翻。為了保護年輕女性的腳趾,大部份「學生鞋」的前方採寬平,配合腳型,是正確的造型。
拇指外翻是女性中年(大於60歲)、老年(大於80歲)後,很大的痛苦。拇指外翻,相當於腳掌變小,身體的重量落在其他的腳趾上,造成受力變大,行走困難,連帶膝蓋受損,腰部不穩,背部疼痛。嚴重者脊椎受傷,全身容易疼痛。
如果左右兩腳,拇指外彎的程度不同,將變成兩腳受力不均,影響血液循環。受力較多的腳板呈紫紅,受力較小的腳板呈淡白。所以我們要注意走路直不直,走路不自主的偏向一側,常是大拇指外翻的徵兆。
拇指外翻的人,泡溫水(溫度40℃)約20分鐘,幫助血液流通,減少痛苦。穿鞋的鞋底較厚,或有氣墊,減少腳部的受力。或穿特殊矯正鞋,以鐵架幫助大拇指支撐。為了保護腳趾,平時上班、搭車、搭飛機時,換上較大的拖鞋,讓腳休息,也可減少靜脈曲張。當然腳不要臭,以免造成附近的人困擾。
年長的女性吃龍眼煮酒釀,能幫助腳部血液循環,也可以減少焦慮。願你到老年,仍有母鹿的蹄,輕鬆有力。
勵志的危機 / 張文亮
親愛的,
許人喜歡用「正向思考」的話,來鼓勵人要有積極的人生觀,要有人生的光明面。其實給勵志性的小語幫助人,如同表面傷口擦擦「小護士」,輕微疼痛貼貼「撒隆巴斯」。生命的問題有時需要外科手術,開刀切入深處,將問題取出。
主耶穌的教導從來不給勵志小語,祂在挑戰我們生命真正的跟隨,祂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路加福音十六:13。祂要我們進教會是敬拜上帝,不是將教會當成服務24小時的超商,祂說:「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路加福音十九:46)。有人求耶穌替他分家產,耶穌沒有落在他的問題裡,而是告訴他「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路加福音十二:15)。
「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褻慢人不聽責備。」(箴言十三:1),聽正向思考愈多,日後難受教,因他聽不下責備的話。
相信不是自信 / 張文亮
親愛的,
我們不要太自信,以為自己廉潔到可以通過任何金錢的誘惑,聖潔到可以無感於出軌的可能,細心到任何的話語不會出差錯,利害到所有的發表沒瑕疵,冷靜到所有的狀況都可應付。我們能平安度日,自我感覺良好,是考驗不大,未逢高手。人生若閱歷豐富,生命若尚存謙虛,感謝主。
「智慧人爬上勇士的城牆,傾覆他所倚靠的堅壘。」(箴言二十一:22)這是很好的警告。高的城牆,蜘蛛可爬上;堅固的堡壘,怪手可推倒。強的依靠,大力士可以傾覆。有力的背景,媒體可找到破綻。仔細的作帳,調查局都找得到有瑕疵的發票。社會上有句話:「黑道怕老大,老大怕刑警,刑警怕局長,局長怕市長,市長怕議員,議員怕媒體,媒體怕企業,企業怕大眾,大眾怕黑道。」
至於我們,我們敬畏上帝,以祂的救恩作我們的堅壘。
幫助小烏鴉的時候 / 張文亮
親愛的,
我們常想等有錢的時候,就可以幫助人;有高學歷的時候,就可以教導人;有名的時候,就可以扶持人。其實,幫助人是從上帝得來的機會,扶持人是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的事。即使是在野地,我們可以將石頭當講台,對蜥蜴、螞蟻、仙人掌分享。
「財物使朋友增多,但窮人朋友遠離。」(箴言十九:4)有錢可使需要財物支持的人,在富人的身邊增多,但是真正有需要的人,卻遠離。後者,擠不進富人的周邊,也不想與談錢的擠在一起。淺度需求的人,經常排走真正有需要的人。歌頌讚美的音大,經常遮掩憂傷的低泣。高知名度的講員會吸引多人來,但是自卑自悔之人會遠離。後者,才是上帝要我們去幫助、看顧、扶持的人。許多上帝的重要僕人,是在我們想像不到的場合得救。
即使在痛苦、低調的時候,仍有可以幫助人的機會,不要放棄。世上成功的時候,反而失去機會。上帝給老鷹展趐上騰的槷氣團,讓牠們遠離地面一些。上帝,親自看顧饑餓小烏鴉。
腹痛、失眠也是警訊!慎防心臟異常奪命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87期 作者:李宜芸
蔡先生正值青壯,自知家族有心臟病史,因此他生活、飲食簡單,每天慢跑、騎腳踏車,沒想到心臟病還是找上門。在一次慢跑途中,他突然胸痛昏倒在跑道上,旁人緊急送醫,幸運撿回一命。醫生一問才發現,蔡先生過去時常胸腹悶痛,其實已是心臟病發作,只是自視健康的他從未在意,差點釀出大禍。
冠狀動脈心臟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國人健康的前三大殺手。
動脈從出生開始,就踏上了老化的旅程。健康的動脈有彈性、堅韌、可伸縮,內層平滑,血流順暢。但隨著老化、肥胖、三高等,動脈變厚、硬化,就形成冠心病。
最初壞膽固醇堆積在冠狀動脈的血管壁,形成內膜斑塊,慢慢阻塞血管,就可能導致心肌缺血。一旦血管斑塊破裂,血小板來到肇事地點想要補救,就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阻擋血液流動,引發劇烈胸痛。若缺血超過20~30分鐘,心肌就會壞死,這就是心肌梗塞。
然而,人們卻對心臟病有太多的誤解,以為發作的症狀就是胸痛,卻忽略其他心臟發出的求救訊號。
許多人對於胸悶沒有警覺,以致很晚才被診斷出心臟病。「但他們回想才發現症狀出現很久了,因為只持續幾秒鐘,往往忽略嚴重程度,」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沉痛地說,「女性的表現更不典型,出現疲倦感、失眠、焦慮等不同於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所以女性死亡率往往更高,因為通常發現時都已經是晚期,治療效果會比較差。」
將求救訊號謹記在心:
狹心症(心絞痛)
在休息、上下樓梯、搬重物、快走等運動過程中,感到像石頭壓住般的胸悶、透不過氣,持續短暫幾秒鐘到數分鐘,休息可好轉。
「冠心病平時沒有症狀,大約要到血管阻塞70%後,才會在活動後感到悶,通常休息一下就好了;如果連走平路都不舒服,血管多已塞到90%以上,」王宗道說明。這時因為血管嚴重堵塞,從有胸悶症狀到突發心肌梗塞的時間可能很短,因此一旦出現胸悶症狀,就應立刻就醫檢查。
急性心肌梗塞
胸前有劇烈壓迫感,有如百斤大象踩在胸前的悶痛,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可能伴隨著喘、噁心感或冒冷汗。
因為年齡、性別,心臟病症狀也會不同。
30~50歲患者通常有劇烈胸痛;50歲以上常是喘、意識改變、上肢疼痛、昏倒、全身無力;80歲以上則可能沒有胸痛,卻出現肚子痛、噁心、嘔吐的症狀。
「對於年紀大的患者,急診醫學認為只要是腹部以上的疼痛,都需要將心肌梗塞列入可能之一,」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提醒。一旦發生了上述狀況,必須立刻送醫。
女人「心」難測
一篇發表在《循環》的報告針對曾心肌梗塞的女性調查,病發的一個月或更久前,只有不到三成的女性出現胸痛;七成女性出現了不同以往的症狀:不尋常的疲倦感;睡眠不正常、失眠;呼吸急促、喘;消化不良和焦慮。這些症狀很難與心臟病聯想在一起,且容易被誤解為身心症,家屬與醫護人員需多加留意。
而當女性發生心肌梗塞時,也有近半女性沒有胸痛,反而出現:呼吸急促、虛弱、四肢不尋常的疲倦感、冒冷汗、暈眩。因此只要女性出現異於平常症狀,就必須找醫生檢查。
9個危險因子應留意
這些危險因子會壞你「心」情:
1.年齡:男性45歲後、女性55歲(或停經)後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逐漸老化,研究發現,20~29歲的人有37%已出現動脈硬化;40~49歲則有70%動脈硬化;50歲以上動脈硬化比例就有85%。
而女性停經前,因為荷爾蒙可保護血壓、血脂,避免血管硬化。停經後,保護力消失,就要注意心血管的問題。
2.家族史: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早發心血管疾病、猝死
若家族中有近親在年輕時罹患冠心病甚至猝死,罹病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另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或是有膽固醇過高的體質,以及其他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的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家族史,都可能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3.高血壓
持續的高血壓將會破壞腦部、心臟、眼睛與腎臟的血管。血壓愈高,得到冠狀動脈的機率將會增加2.5~4倍。
4.糖尿病
研究證實,有糖尿病的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一般男性高出2倍;有糖尿病的女性則是比一般女性高出4倍。主因在於高血糖會傷害血管細胞,並與高血脂、高血壓一起作用,引發動脈硬化,增加心臟病風險。
5.血脂異常
膽固醇中,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LDL)將會累積在血管壁上,而白血球對壞膽固醇特別敏感,會追蹤過來獵捕,因而引起發炎反應。壞膽固醇日積月累,更可能堵塞冠狀動脈,引起狹心症甚至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部就會引起中風。根據統計,台灣人有兩成有高血脂的問題,若有特殊高血脂體質,應從年輕時開始健檢,控制飲食、多運動。
6.吸菸、暴露在二手菸環境
吸菸除了致癌外,菸中的成分將改變體內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比例,讓血液在血管中更容易凝結;菸中化學成分也會破壞血管壁,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壓增高。即使沒有動脈硬化,抽菸還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痙攣,引發心絞痛。
7.肥胖
台灣成年人心臟病有三成是肥胖所致。由於內臟脂肪會影響身體代謝,並分泌游離脂肪酸,造成血脂肪異常,增加發炎與動脈血管硬化的速度。
8.少運動、活動量不足
規律的運動可以讓心肺功能更有效率。研究指出,每天坐著看電視超過4小時的人,比起看電視少於2小時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出80%。如果一天當中大多數時間是坐著、空閒時的活動不需四處走動、職業屬於靜態工作、一星期中,多數日子運動不到20~30分鐘,就算是運動量不足。
9.其他:壓力、憂鬱、牙周病、呼吸中止症……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長期壓力、憂鬱,罹患牙周病甚至有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都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若有這些情況的民眾,需要積極治療。
心臟病的症狀
狹心症
●典型症狀:休息或運動時感到胸悶、透不過氣。
●女性症狀:近期睡眠不正常、失眠;呼吸急促、喘;消化不良和焦慮。
心肌梗塞
●典型症狀:劇烈胸痛,甚至延伸到下巴、左肩膀與左上臂;喘、冒冷汗、噁心感、暈厥。
●女性症狀:呼吸急促、虛弱、四肢不尋常的疲倦感、冒冷汗、暈眩。
多吃魚助你遠離大腸癌!
如何遠離大腸癌?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吃魚是個好方法!
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顯示, 每週吃三份魚的女性比每兩週吃一份魚的女性更不容易出現大腸瘜肉。
主導此項研究的田納西州范德比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教授墨爾夫(Harvey Murff)表示,大腸瘜肉一般被視為大腸癌的前兆,而魚類身上的omega-3脂肪酸具有類似阿斯匹靈的消炎作用,能防止瘜肉的生長。
這項研究調查超過5300人的飲食習慣,並要求所有參與者做大腸鏡檢測,最後此研究比較了1400名沒有瘜肉的女性,和456名發現瘜肉的女性。結果發現罹患大腸瘜肉女性中,有15%的人較常吃魚,但有23%的人很少吃魚,這意味著吃海鮮多少與瘜肉的產生有關,否則應該會有相似的比例。
在評估年齡、吸菸、和阿斯匹靈的使用後更發現,一週吃三份魚的女性比一週吃不到一份魚的女性少了33%罹患大腸瘜肉的風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吉歐(Edward Giovannucci)表示,33%的數據看似不驚人,但它其實很關鍵,因為大腸癌是種很常見的癌症。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指出,美國每年約有14萬個大腸癌新病例被確診,超過5萬人死於這種癌症。
而在台灣, 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高,已高居國人三大死因之一。因此,除了培養多吃蔬果、少吃肉的飲食習慣,也別忘了多吃魚,增加體內的Omega-3脂肪酸,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eturec=1&block=article-ext&nid=68439
權力距離是轉型能否成功的根本問題
本文作者提到,台灣企業面臨許多的挑戰。但長期以來高權力距離的管理方式,導致的內部僵局是轉型能否成功的根本問題。
作者的解方是,經營者及資深主管可以透過明確界定所有人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和職責,並明確讓大家知道所有人都有權利以及責任做職權相關的決策和執行。在會議中,經營者要盡力做個聽眾,鼓勵員工分享知識想法,開始製造歡迎員工參與決策的企業文化。
而員工必須認識到一個企業的進步不是單一個體的責任,而是團體的行動結合。當員工看到問題,應該主動思考可能解決方式,並積極與同事溝通。尤其當問題會影響到企業的整體表現,更應該讓所有相關同事知道,並針對問題討論和執行解決方案。
………………………
史孟康觀點:權力距離
我一直覺得要了解一家企業的面貌,一對一的面談方式是最理想的,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所有成員才能無所顧忌地分享自己對企業的真正看法。在最近幾年中,我開始聽到一些令人擔憂的聲音。在許多面臨轉型的企業中,經營者對於員工在創意、創業精神、以及工作態度方面,充滿無奈;而員工對於企業的各個環節充滿抱怨,總覺得部門和部門之間、同事和同事之間的合作難以推動。
簡單來說,老闆不滿意員工,員工不滿意企業。這樣的僵局將企業活力消耗殆盡,企業病懨懨的走在轉型的路上。
我在其他文章中曾經提到,台灣企業在新興國家崛起後,過去由性價比所帶來的繁榮光景已不復見,企業為了能在變化劇烈的全球市場上競爭,被逼迫必須轉型。但轉型所需的活力,卻被悲觀和冷漠的症狀所取代。
就像咳嗽和打噴嚏是感冒病毒的症狀一樣,我大膽推測目前台灣企業內部普遍無奈的現象,是由一個叫「高權力距離」(High Power Distance) 的病毒所導致的症狀。
權力距離 (亦稱權利差距) 的概念是荷蘭社會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塔德教授 (Geert Hofstede) 在80年代初所提出。根據他的定義,權力距離是指「一個國家內的組織機構中,較無權力之成員預期並接受權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Power distance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less powerful members of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within a country expect and accept that power is distributed unequally.) (註1)。這個概念放在組織管理的架構來看,權力距離經常與集權程度、領導和決策聯繫在一起。在低權力距離的組織中,經營者與員工之間保持一個較低的權力距離,讓員工廣泛的討論並參與企業內外不同層級的決策。而在高權力距離的組織中,員工趨於依賴經營者,而經營者則普遍採取集權決策方式,員工接受並執行。
我近幾年的觀察是,台灣企業長期處於高權力距離的管理文化,員工習慣於經營者做所有的決策,同事間的合作也是執行經營者的決策。如今面臨轉型壓力,經營者期待員工能更主動的參與做決策,但員工並不認為做決策是自己的權利或責任,導致決策緩慢,員工發現企業缺乏決策,於是沒有執行方向,同事間進而互相覺得不作為。內部僵局導致了企業停滯。
這樣的僵局對三種企業的影響最為嚴重:
1. 處於擴張或在進行接班計畫的企業;
2. 處於增加海外市場銷售和營銷據點,進行全球佈局的企業;
3.「創新」做為主要競爭力,以及經營模式正處於由從「利用式創新」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轉換為「探索式創新」(Explorative Innovation) 的企業 (註2)。
絕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正在轉型到上述三種類型的其中之一。如果權力距離和企業轉型具有關鍵性的連結,那麼企業需要認知高權力距離會大大影響企業轉型成功與否。
當然有人會問,為何高權力距離在以前不是個問題,但現在卻是?在過去性價比代工商業模式的時代,高權力距離確保了多數「利用式創新」的經營優勢,讓企業能保持「單進單出」的快速和低價。如今企業期望轉型至較高利潤商業模式,則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和集思廣益的「探索式創新」,單獨靠經營者一人是不可能瞭解龐大的全球市場。所以如果不儘早面對和解決高權力距離這個病毒,企業在轉型路途上,就被消滅了。
我們應該怎麼打破這個僵局?我有些粗淺的想法。首先在我們做任何改變之前,必須先承認高權力距離存在於企業中,並釐清它是如何影響企業的決策過程和行動。經營者及資深主管可以透過明確界定所有人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和職責,並明確讓大家知道所有人都有權利以及責任做職權相關的決策和執行。在會議中,經營者要盡力做個聽眾,鼓勵員工分享知識想法,開始製造歡迎員工參與決策的企業文化。
而員工必須認識到一個企業的進步不是單一個體的責任,而是團體的行動結合。當員工看到問題,應該主動思考可能解決方式,並積極與同事溝通。尤其當問題會影響到企業的整體表現,更應該讓所有相關同事知道,並針對問題討論和執行解決方案。
毋庸置疑,台灣企業面臨許多的挑戰。但我認為,長期以來高權力距離的管理方式,導致的內部僵局是我們轉型能否成功的根本問題。解決企業內部僵局作為企業至關重要的議題來討論,我們才能一致的面對外在的挑戰。
註1:Geert Hofstede, Gert Jan Hofstede, Michael Minkov (2010),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 McGraw Hill, 3rd edition. P.53-88
註2:利用式創新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是指在組織現有產品、技術、顧客、競爭力、以及知識基礎上創新;探索式創新 (Explorative Innovation) 是指為組織做全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