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美才能撫慰傷痛
仍然只有美,才能稍稍撫慰那揮別永恆的傷痛-王道維,103.12.16
王道維:美國著名的藝術哲學家之一,亞瑟‧丹托(Authur C. Danto),在其重要作品「在藝術終結之後」清楚地指出當今藝術發展的窘境:原來(西方)藝術於1980年以後已經到了一個終結。並不是說不會再有偉大的藝術作品,而是說藝術的表現觀念發現十九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時期到達頂點,藝術家們已經可以放棄「精心設計」的創作方式,而以對現成物的某些特殊觀點來作為藝術的發想與完成(如果這也算創作的話)。這使得一個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的原因已不再是美或崇高的表現,亦非源於內在意義或外表形象,而是藝術家藉由標題所賦予的特殊觀點。
可想而知,如果是觀點而非作品決定藝術的定義,那每件事都可以成為藝術品了。但是丹托在另一本書《美的濫用》中也有提到。雖然「美」已經不是藝術所必須擁有的特質(這是文藝復興以來的看法,被19世紀的現代主義終結),但仍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乏的要素。只要這個對於「美」的渴望仍在,創作就不會枯竭;但是美的定義也不會有一致的方向,永遠在盲目中變化。
雖然如此,仍然只有「美」,才能稍稍撫慰那揮別永恆的傷痛。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0962
EATON:聽專家說,藝術可分:1.工藝品(Art Deco),工藝極致精細,但可能毫無美感。2.美術品(Art),線條優美,構圖細膩繁複,但用色可能簡單。3.也是美術品(Art),但不在於「像不像」,而是讓人感受到曲線的張力,可能是背景、五官、眼神,打動人的心靈深處,進而喚醒人心(應是靈魂體的魂)。
版主筆下的亞瑟‧丹托認為,藝術創作表現有兩種,一種是表達「美」,另一種是表達「觀點」。這樣看來,前者是客觀的感受,後者是個人的主觀經歷。對於美,聖經倒不分這些,用了很多跟「美」有關的詞,像是論賞賜有:肥美、美地、美福、美意、佳美、美事;論到感謝有:讚美,論到美麗有:華美、俊美、秀美;論到生命有:榮美、美德、美名、美善。
「仍然只有美,才能稍稍撫慰那揮別永恆的傷痛。」這句話,讓我想起電影「大河戀」的詩句:
記憶不是完全地渾沌,也不是赤裸裸的;為追求榮耀的雲煙,才來到世上。
我們自上帝的家園離開,雖然繁花春草不再,我們不再悲哀;在殘花衰草中,努力栽種。
原始的同情心不可喪失,受難時的平心靜氣不可失,以愛的信心看透死亡。
感謝我們所寫出的心靈!感謝心中的溫柔、歡愉和畏懼!
在我認為:最卑賤的花開放時,也能使長年以淚洗面者省思。
然而,不只有美,努力栽種、愛的信心,然後感謝,應該也可以撫慰傷痛。
後記:版主厲害,簡單十行道出藝術美學導論(我只讀過朱光潛的談美)。我的記憶力差,所以常寫筆記,甚至乾脆買下耐看的dvd影片。大河戀就是這樣,應該看過10遍,以後還會再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