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歐姆與電阻定律 @張文亮

歐姆與電阻定律 @張文亮

  很多人知道電學裡有「歐姆定律」,也知道電阻的單位是「歐姆」。但是很少人知道歐姆是一個數學與物理學家,而且為了研究「電阻」,給自己的一生增加了許多的阻力。

德國的玩具城
  1789年3月16日,歐姆(Georg Simon Ohm)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Bavaria)的埃爾蘭根(Erlangen)。歐姆來自一個製鎖的世家,當時歐洲的鎖匠業代代相傳,長期下來鎖匠大多互有親戚的關係,形成一種緊密的結合。十七世紀時,法國發生宗教迫害,許多基督徒由法國逃亡到信仰較為自由的巴伐利亞,這些移民中有許多鎖匠,這些鎖匠整批移往埃爾蘭根。所以這城又稱為「基督徒的埃爾蘭根」(Christian Erlangen)。

  鎖匠也擅長手藝,後來發展玩具製造,埃爾蘭根也成為歐洲的玩具製造城,沒想到這個造玩具的地區,出了一位電學大師-歐姆。
父親的期待

  鎖匠家的孩子不一定喜歡製鎖,歐姆的父親根據家族的傳統,在十四歲時就去當學徒。學了十年才成為製鎖師傅,爾後又花了十年到各處巡迴,為人打鎖;在製鎖之餘,他有空就閱讀數學,不懂之處,就到海德堡(Heidelberg)城請教當地的數學教授藍道夫(Karl Chrietian von Langsdroff),藍道夫也是埃爾蘭根人。歐姆的父親後來成為愛爾蘭根最傑出的鎖匠之一,但是他沒有要求他的兒子繼承家業,而是要求孩子們去學數學,後來歐姆成了電學學者,歐姆的弟弟馬丁‧歐姆(Martin Ohm)成了「柏林軍事大學」(Military College at Berlin)的數學教授。

  歐姆從小就稀奇父親熱愛數學的緣由,父親說:「製鎖是一門精確的技藝,但是最精確的學問是數學。」歐姆唸中學時,他的父親就帶他到海德堡城去見藍道夫博士。藍道夫不僅是個數學家,也是個傑出的教育學者。歐姆後來寫道:「藍道夫教授與學生交談時,對學生有一種深切的專注,這種專注,鼓勵學生繼續說下去。」藍道夫與歐姆交談後,轉而對歐姆的父親說道:「你的孩子非常特別,應該鼓勵他去唸大學。」

教數學的熱情

  1805年,歐姆進入埃爾蘭根大學(Erlangen University)的哲學系,專攻數學與物理。1806年,巴伐利亞對抗不斷入侵的法國拿破崙勢力,興起仇法浪潮,連帶地使埃爾蘭根的製鎖生意大受打擊。在巴伐利亞人的心中,住在埃爾蘭根的都是法國人。同年九月,歐姆沒有辦法付學費,祗好休學。歐姆到學校附近的一家書店當售貨員,書店的老闆瓦涉(Walther)非常欣賞歐姆推銷數學書籍的熱忱,認為他去當數學老師可能會更適合,就推薦他去瑞士的戈斯塔特(Gottstadt)教會學校擔任數學老師。
  該校校長吉漢德(Zehender)是個牧師,與歐姆面談後,決定短期試用他,後來吉漢德寫信給瓦涉:「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位身材瘦小又略為衰弱的年輕人,真擔心他不如你的推薦。但是,當他一上起課,從他對數學的熱愛與學生對他的反應,證明你看對了人。」歐姆在戈斯塔特教了三年半,他用課餘假期到法國與埃爾蘭根繼續學習數學。1811年年底,他以「數學分析光線中不同顏色的區間與機制」的論文,取得埃爾蘭根大學的博士學位。

被拒絕的士兵

  歐姆取得博士學位時,巴伐利亞正與法國交戰,歐姆一時找不到數學教職,祗好在學校兼課。1812年十二月,他在巴伐利亞北部的班伯格(Bamberg)覓得一所小學校的教職。1813年,巴伐利亞與法國戰爭激烈,許多年輕人被徵調從軍,歐姆也被徵召,卻在報到後被刷下來,主要是他有法國的血統。歐姆失業回到埃爾蘭根,才發現這個人口不到九千人的小鎮,竟有三萬多名軍人住紮。埃爾蘭根人移民法國已一百五十多年了,竟然還被當作外族人看待。1814年,法國戰敗,拿破崙被流放厄爾巴(Elba)島。
  1815年,巴伐利亞加入「德意志邦聯」(Germanic Confederation),並在奧地利舉行的「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裡,佔領法國不少的領土。1815年2月,拿破崙偷渡回巴黎,歐洲聯軍在滑鐵盧之役徹底殲滅拿破崙的兵力。自此,德國逐漸成為歐洲的強權。

數學之路不孤單

  當勝利的鐘聲響遍歐洲大地,歐姆仍然被困在埃爾蘭根,以兼數學家教維生。1817年,歐姆出版第一本書<>,並將此書獻給鼓勵他從事數學的父親。這是一本冷門的書,除了圖書館採購幾本外,乏人問津。沒想到德意志邦聯的國王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 1770-1840)在逛皇家圖書館時,無意中看到此書,讀後大為讚賞。德國有如此優秀的數學家,他竟然不知道。1817年秋天,國王的一道諭令使歐姆當上科隆大學(Cologne University)數學與物理教授,並給他充份的經費聘請研究助理、採購圖書與儀器。一夕之間,歐姆的工作環境大獲改善,他有更多的學術自由空間,從事他所喜愛的數學與物理研究,使他逐漸進入電磁學領域。

電學發展是來自一個醫生的發現

  如果近代的科學史是一首交響樂,電磁學的發展無疑是交響樂的高潮之一。在公元前600年,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 624?-546? B.C.)就提出琥珀摩擦以後會吸引輕小的物體,後來electricity(電)的字源就是來自琥珀的希臘文electron。過了二千年,電的研究才被英國醫生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4-1603)再提起。他發現除了琥珀之外,許多物質如硫磺、玻璃、鑽石、獸皮等磨擦也會生電,而且產生相吸或相斥的現象,吉爾伯特首先提出電性有負電與正電兩種,同電性相斥,異電性相吸。吉爾伯特被後世稱為「電學之父」。

  法國物理學家庫倫(Charles A. de Coulomb, 1736-1806)以實驗證明正、負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與電荷的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又稱為「庫倫定律」(Coulomb’s Law)。電荷的單位也稱為「庫倫」。庫倫定律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相似,不同之處在電的作用力與物質的電荷有關,與物質的質量無關。

  義大利學者伏特(Alessandro Volta, 1745-1827)在1800年將銅片與鋅片以吸滿鹽水的毛氈相隔,他發現銅與鋅的電位差,產生了電荷移動,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電池」。電池產生的電荷量就稱為電位勢能(electrical potential)又稱為電位、或電壓,電壓的單位也稱為「伏特」。

電流間的作用力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Han Christian Oersted, 1777-1851)發表一個震動科學界的研究成果,他發現通電的導線竟然可以影響磁針的偏轉,傳統的牛頓力學都是縱向的影響,奧斯特發現電對磁針的影響在側向,這是首度證明有側向力存在。
法國的數學家安培(Andre Ampere, 1775-1836)隨之發表,電流對磁針不僅有作用力,電流與電流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力。後世將奧斯特發現的電磁流效應稱為「電磁學第一定律」,安培發現的電流相互作用力稱為「電磁學第二定律」。
傅立葉的啟發

  安培以數學家的身份去研究電磁學現象,並以實驗去證實,給擅長數學的歐姆很大的鼓勵。安培之外,另一個影響歐姆的是法國數學家傅立葉(Jean-Baptiste-Joseph Fourier, 1768-1830)。傅立葉以數學的觀點研究熱傳導,他在1807年出版「熱的數學理論」(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Heat),並提出在物理中熱傳導的速率與物體兩端的溫度差成正比,後來這稱為「傅立葉定律」(Fourier’s Law),是熱移動最重要的理論。歐姆讀了傅立葉理論,他認為若將電位差類比為溫度差,也許電流的傳導與電位差有關。

歐姆定律的起源

  歐姆注重實驗,他寫道:「精確的實驗,不僅是研究科學的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見證」。他首先製作出能夠準確測定磁針偏轉的扭秤,如同奧斯特的實驗,他將磁針放在通電的導線上,由磁針的偏轉角度測得電流的大小。歐姆為了準確測定電位變化,又製作了鉍-銅電壓計,將電壓計的兩端接於不同溫度的液體中,用液體溫度的變化測定電位。他以九種不同的金屬當導線,實驗進行了六年,他才確定金屬有其電阻性,而且電阻隨導線長度增長而增大,隨導線斷面積的增加而減少。

哲學與科學的歧見

  歐姆發表了研究成果後,不僅沒有獲得掌聲,反而引來強烈的反對,反對的原因不是歐姆的電學實驗有問題,而是當時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哲學理論流行。當時的德國知識份子將黑格爾的理論視為無上權威,這個權威的哲學觀將自然事物視為抽象思考的對象,而非反覆驗證的物質。根據黑格爾的哲學觀,電學的實驗根本不具達到真正認知的價值。黑格爾的「惟心論」(idealism)固然重新解釋了哲學架構,但顯然無法詮釋電的行為。黑格爾的理論既然無法涵蓋電學,其奉行者就強烈的批判歐姆的電阻理論,造成歐姆極大的難處。

找不到正式舞台的教授

  在強烈的反對中,歐姆被迫暫時離開科隆大學,前往柏林繼續研究電學。1826年,歐姆再以傅立葉理論計算電流在導線移動時產生的熱量,他發表論文後,所獲得的回應是科隆大學給他減薪百分之五十。他立刻向學校申覆,希望重任原職,但是學校沒有回音。1827年5月,歐姆在柏林發表「通電電路的數學研究」(Die galvanieche Kette, mathematiech bearbeitet)。這是後來電學最廣用「歐姆定律」(Ohm’s law)的出處。1827年九月,學校給他的回覆是,除非他用黑格爾理論批判自己研究結果的荒謬,否則就要被解聘了。歐姆沒有想到他的電阻研究,給他帶來這麼多的阻力。他寄出申請各處大學教職的信函,全部石沉大海,他祗好在柏林的中等學校當數學代課老師。

  當了六年的代課老師,歐姆才在紐倫堡理工學院(Polytechnic School of Nuremberg)找到大學教職,他本來以為是教授職位,到了學校才知是兼任教授缺。為了生活,歐姆祗好接受此職,他又擔任此職八年。他大半時間幾乎都在貧窮邊緣過生活,以致終生未娶。
  強烈的電阻為導線金屬帶來光與熱,長期的磨難也為歐姆的生命帶來一種特質。這種特質表現在教育上,日後成為許多學生的祝福。

歐姆教育法

  歐姆的教學法非常特別,他在兩小時的課程中,祗上三十分鐘的課,其餘的時間,他回答學生個別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問問題,他就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並且大聲問道:「你們瞭解問題嗎?你們清楚問題在哪裡嗎?你們愈能釐清問題,就愈接近問題的答案。成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責任不是給答案,而是與學生一起探究問題。」歐姆認為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不知道如何挖掘有深度的問題?

  為了與學生一起思考問題,歐姆上課時,開始講的速度很慢,讓學生邊聽邊想。歐姆上課的教室,學生祗有椅子,沒有桌子,有時候連椅子也沒有,學生可以或坐,或站的聽他講。歐姆反對教室有桌子的原因是「上課抄太多筆記,哪有時間思考?」他要求學生隨身攜帶一本小筆記簿,記錄上課摘要就可以了,每節下課,歐姆會發下厚厚一疊他自己寫的完整講義,讓學生帶回去閱讀。
  歐姆是個幽默的老師,自稱是「愈老愈幽默」,他不分寒暑,終年穿一件深藍色的大衣,書教累了,就取出提神劑吸吸,再繼續講課。他是學數高手,卻反對學生將數學玩弄地太複雜,因為「大自然的法則是單純的」。歐姆的電阻理論不被德國的知識界所接受,但是他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好評。1835年,他被任命為州政府的「科學教育督導」(State Inspector of Scientific Education),不久,並擔任愛爾蘭根大學高等數學教科書的編輯主任。

電學的知音

  1841年,是歐姆戲劇性的另個轉折,名滿科學界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也在實驗中發現金屬導線的電阻特性,並且發現十六年前歐姆已經發表類似的結果。法拉第大力地向科學界推薦這位默默無名的科學家,同年英國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把最高榮譽的獎章頒給歐姆。1842年,歐姆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從此,就有一堆獎章與榮譽會員的頭銜落在他身上。1845年,他被「巴伐利亞科學院」(Bavarian Academy)選為終生榮譽會員。1849年,他終於獲得教授的證書,擔任慕尼黑大學(University at Munich)的物理學教授。

他鼓勵學生研讀電學,他認為電學未來會成為物理的重要學門,因為「在電的測定上能測得非常精確。」他認為能夠量測得愈準確的學門,就有更多探測與發展的空間。

數學與聲音的傳遞

  歐姆繼續研究電阻,提出電阻的微觀理論,他認為電阻的產生是電流在傳導時與導線金屬分子的碰撞所形成,所以電阻是瞭解物質基本結構的一個切入點。此外,歐姆研究音樂的傳遞原理,他以數學推導提出「音樂是空氣粒子的振動,傳遞至人耳膜所產生的影響」。他也研究水的電阻性,提出「水的電阻與水中化學離子的濃度有關,離子濃度愈高,電阻愈小,但是兩者並未呈直線遞減的關係。這表示水中離子的導電性與固體不同。」他的科學研究愈來愈受到國內外的肯定,1852年他被選為慕尼黑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
  1854年7月6日,歐姆微感不適,但他仍照上課時間走進教室,講了不久,心臟病發作,倒在講台上,那的確是一個一生熱心教育者最佳的謝幕。他在晚年時寫道:「單純自然法則的發現,只向那單單尋找真理的人啟示。」

參考資料
1. Appleyard, R., 1930. Pioneers of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Georg Simon Ohm. Chapter VII. pp.179-209, Macmillan and Co. Great Britain.
2. Hering D.W., 1948. The Story of Force and Motion. P. F. Collier & Son Corporation. U.S.A.
3. Williams, L.P. 1965. The Nature of Electricity (I). pp. 191-123, Michael Faraday, Da Capo Press, Inc. U.S.A.
4. 徐在新、宓子宏,民國83年,從法拉第到麥克斯韋,凡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Wolfson, R., and J.M. Pasachoff, 1999. Phys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U.S.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