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星光燦爛的夜空

當上帝親吻黑夜,星星便出現了。

「星光燦爛的夜空」﹙The Starry Night,1899年﹚是梵谷死前一年的作品。記得2009年年底,我帶著家人到史博館參觀「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我猜展名應是翻譯「梵谷傳」(1957)的余光中命名的。那時匆匆看完百幅畫作,我的靈魂沒燃燒,頭腦卻有點昏眩(太多人)。

參展後不久,我買了兩幅梵谷畫掛在客廳。後來有人警告我,最好不要掛精神病人的畫作。最初,不管它,但心裡還是受些影響,後來用一幅不知名畫家的鄉村畫蓋掉「枯萎」的向日葵。現在,「當上帝親吻黑夜,星星便出現了。」這句話倒提醒我: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

我剛查一下資料,不知道大家對這幅畫比較喜歡哪一個說明?

1.維基百科:畫作的主色調藍色代表不開心、陰沉的感覺。很粗的筆觸代表憂愁。畫中的樹是柏樹,畫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雲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紋理像渦狀星系,並伴隨眾多星點,而月亮則是以昏黃的月蝕形式出現。底部的村落以平直、粗短的線條繪畫,表現出一種寧靜;但與上部粗獷彎曲的線條卻產生強烈的對比,這種高度誇張變形和強烈視覺對比中,體現出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2.余光中的梵谷百年祭(1990)三詩之一星光夜:深沉而細膩的線條,明暗對比的流動色彩,讓夜空中的每一顆大星、小星不停地迴旋,新月也形成流動的漩渦,星雲與稜線不停的蠕動。前景暗綠褐色的絲柏樹像一團烈火般從土地上衝往夜空去。山腰上,細長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夜空下的萬事萬物都處於迴旋、轉動、煩悶、動搖的狀態,各自放射出繽紛豔麗的生命色彩。當高高在上的宇宙星空與地上的小鎮、尖塔、柏樹、教室、燭光攏聚為一,梵谷內心雖然流動不安與孤寂,但卻傳達內在情感與現實交織的清靈畫面。

3.梵谷自己認為:要以個性來改寫歷史,一個藝術家最後將以其特質來呈現其價值。感性的梵谷直接給人「真」的感覺。他時常放任自己的感情去畫,大膽地用色,幾乎完全是個性、情感的發揮。畫作的色彩、線條沒有區分,這是很大突破,之前的畫家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多以色彩塗上其原來畫好的線條之內。

4.佛洛伊德的解讀:藝術家因過份悸動的心靈,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足,創造了幻想王國。精神病患的作品特徵是,初期呈現敵意,中期構圖漸趨抽象不規則,畫面籠罩著不安、恐懼和漩渦狀和被迫害的妄想,末期構圖無序,構思怪異,色彩豐富,但圖像變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