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風箏便無法高飛

王道維:沒有拉它的那條線,風箏便無法高飛。

EATON:有風,沒有線,飛不上去。飛上去了,沒有線,不久就會掉下來了。線,看似束縛,卻是飛上天的關鍵,更是保護風箏能持久在風中的祝福。

我們的生命歷程也是這樣。學習與束縛共舞,就可帶來成長,在保守中享受自由。束縛其實是化妝的祝福,不再抱怨它了!
不再抱怨是感恩的第一步。信心大的,還沒飛起來之前就會感謝讚美。感謝風的協助,感謝線的保護,感謝牽線人的不離不棄,感謝所有的人事物,歡呼歌唱造物者的的應許,萬事互相效力的應許。

2分鐘看芬蘭的教改 @EATON

2分鐘看芬蘭的教改 @EATON

依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ISA),芬蘭的表現與少數表現優秀的亞洲國家相當,但表現的標準差遠低於那些亞洲國家(四分之一),然芬蘭學生每天上課不到六小時。
這是怎麼做到的?芬蘭新教信仰傳統以及獨立戰爭後決定教育建國的歷史因素,塑造「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社會文化,大家普遍認為,當老師是神聖的工作。為照顧好每位學生,當局建立嚴格的師資篩選制度,並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堅強的教學支持系統,讓老師的教育熱情源源不絕。就算一時表現不好,也會有支持系統協助改善,不會因此被辭退。學生在如此環境學習,自信心高,勇於按個人興趣發展生涯。要維持這樣的良性循環,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高稅負是必要的,芬蘭正是高稅負的社會主義國家。

Ps:各國租稅負擔率(稅負/GDP%)如下:台灣12%;美國19%;歐盟:23-47%;北歐32-47%。高稅負也沒有讓大家不願工作。北歐人均所得57,909>美國53,101>台灣21,000美元(2012?),吉尼係數普遍在0.23,遠低於美國、台灣。

為何「社會整體(包括政府與家長)並未真的有心面對,也無長遠一致的想法」?要解決問題,需先了解結構性的因素理,否則恐怕這個問題要再等一個世代。我猜可能的因素有幾個:
1.台灣是人吃人的世界,不放棄每個孩子是別人的事。
2.產業發展畸形,孩子再怎麼不才,也要補成國立,到園區工作。
3.創業者風險高,支持性系統很弱,失敗也沒補償,敢創業的人不多,怎麼適性發展呢?
4.學生無知,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及天賦(這需要花時間,輔導人力太不足)
5.教育系統沒有很好的引導,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上的工作,以致無從探索自己(我曾建議,輔導老師對社會工作了解不多,難以協助學生探索或激發熱情,教育部應拍一系列各行各業的影片,說明工作內容,對社會的幫助,及優秀業界人士的甘苦談,在各級學校廣為流傳)
6.家長無知,不知道行行出狀元(現在出狀元的故事越來越多,教育部門可以配合第5點讓學生知道,再想辦法讓學生講給家長聽)。
7.???

騙人的生活水準指標 @EATON

騙人的生活水準指標 @EATON

報載,去年南韓人均GNP升至28,180美元,領先台灣4,790美元,此差距創下歷年新高。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認為,韓國物價昂貴,依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推計的購買力平價(PPP)人均GDP,台灣去年升至43,600美元,遠高於南韓的35,485美元。台灣不僅領先南韓,也超過冰島、比利時、芬蘭、法國、英國、日本、紐西蘭、義大利及以色列等部分OECD國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30000023-260202

台灣比南韓、比利時、芬蘭、法國、英國、日本、紐西蘭、義大利及以色列還高,你相信嗎?
政府官員沒告訴你,購買力平價(PPP)能做為人民的生活水準是有前提的(因此這個指標不適合衡量人民生活水準):
1.多數數據來源不提供計算所用的商品,真能比較嗎?
2.只能在台灣生活,出國就不適用。
3.台灣享受餐飲的品質(材料、衛生、美味、服務…)跟國外一樣嗎?
4.台灣得公共建設的品質與數量跟國外一樣嗎?。
5.生產消費所需的商品對環境汙染、消費者被保護的程度一樣嗎?
6.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全球最高,房價沒有算進物價。但台灣的租金報酬率全球最低,卻反應在市價。
7.台灣的服務業勞動條件差,剝削勞工導致物價偏低,能稱許嗎?
8.台灣政府對農產品價格涉入程度深,農民收入低,造成物價偏低,這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能稱許嗎?
9.最後一點,GNP的主要組成有廠商利潤、受雇者利潤與政府利潤,但各國稅率差異甚大,台灣的租稅負擔率不到韓國的一半,不到歐美國家的1/3,本來政府可以透過租稅將財富進行轉移,讓一般人可以享受「平均」的GNP水準,所以,購買力平價(PPP)也無法反應租稅差異。
考量過這些,我們還能說:台灣領先嗎?
其實較好的比較方式是,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但政府總喜歡報喜不告憂啦………

【如何做到3%時間教導孩子,97%時間做孩子朋友】@李開復

【如何做到3%時間教導孩子,97%時間做孩子朋友】@李開復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學習如何找工作、找興趣,其它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當你有了積極性之後,就可以自己設計了。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護一輩子,但培養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1. 只是聽話不是優點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 ,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 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力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2. 孩子愈大規矩要愈少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
1. 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2. 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 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
4 . 規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啟發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面,小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餘地。如果你訂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叛逆性地想去做什麼。
這些規矩,如果你把它訂得像是監獄般的死硬,如果孩子違背了,我就要來處罰,孩子聽話就會變成一個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規矩恰恰就會讓孩子變成消極被動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變成積極主動。
我覺得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長大,可能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違規要懲罰,但規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3. 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不過,處罰還是會的。我大女兒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是六、七歲的時候,在計算機上與陌生人講話。我們那時與她約定,如果你在網絡上與陌生人講話,還是上了一些比較不好的網站,被我們發現,就可能……比如說,兩天不可以用計算機。這是他們比較小的時候,現在已經不管那麼多了(笑)。
但我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盡量地不要做。我會寧願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現 …… 然後受到懲罰。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她是抱著僥倖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訂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違規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麼是我們在乎的?寧願營造一個環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家庭廳裡,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這並不是監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麼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4. 氣憤下先叫停,發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裡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脾氣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大概是在她們(兩個女兒)十歲以下,各捱過一次打。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兇了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後都蠻後悔的。並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係,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5. 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時間做孩子的朋友
其實,考慮孩子的時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這些一點關係都沒有。我覺得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注定要失敗了。
比如說,我大女兒會喜歡寫些愛情小說與詩歌,然後我就會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勵她哪一篇寫得好啦,會跟她開玩笑啦,說這篇是不是在講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兒比較頑皮,她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會跟她錄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寫一些自傳啦,她年齡小還不會打字,都是我幫她打……。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 “ 我好笨 ” ,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之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 “ 個人背景 ” 裡。( 笑 )
以前我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問。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
所以她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复癒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 “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 或者親子的關係會變得有點隔閡, “ 你是我的朋友,你怎麼可以打我? ” 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 “ 我怎麼是這樣的一個人? ” 這些情況 會造成我,或者其它 ( 有相同情況 ) 父母的後悔。這時就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後不要動手。

6. 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臺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你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他,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訣竅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后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7. 培養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卻導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 …,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歲的時候,告訴父母親說我不想讀幼兒園了,大部分的父母親可能會說“好呀,好呀,我認為你應該繼續讀。”或“不,不,不,你不該再讀了”。但我的父母就是把這個決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們一方面告訴我說,你去讀的話,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學生,與你同齡的人在一起,有什麼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訴我,當然,你要去讀也可以,我認為你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還告訴我如果考試過了就可以讀。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讓我決定。
當Google創辦人布爾(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接受記者訪問,到底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曾經就讀過的哪個學校時,他們的答案並不是斯坦福大學,而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除了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然後,還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 “ 共同決定 ” 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 “ 不准! ” 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 “ 否定 ” 變成 “ 機會 ” ,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訂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了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5)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在管教的方法上,沒有一定的對錯,因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覺得父母親也有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但對我來說,我個人認為(加強語氣),對一個孩子來說,你用“不允許”,“不准”,“做了違規就要處罰”,這種傳統的方法來教導孩子的話,我覺得他會學會的就是:“我不應該做這件事,因為我怕懲罰”。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追求單身的幸福:給單身女性的四個理財建議

追求單身的幸福:給單身女性的四個理財建議

文:廖義榮

行政院主計總處去年公佈了102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顯示35~39歲的女性,民國82年未婚率僅5.55%,但是102年已升至25.23%,各年齡層未婚的比率皆明顯升高。

25至49歲未婚女性之未婚原因最主要以「尚未遇到適婚對象」為主;「能有穩定的工作及收入」則能夠提升其結婚意願,除即將在半年內結(訂)婚者53,000人外, 其餘會考慮結婚者計116,900人,不會考慮結婚者則為371,000人或占24.1%,換句話說,現25-49歲未婚女性有將近1/4比例的女性是考慮不結婚的。

在現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女性在工作上要跟男性做競爭,在工作上往往面臨高度的壓力。

不少女性多數的時間及精神皆投注在工作上,沒有多餘的心力去經營男女感情,如果又沒有適當的交往機會,往往就把結婚的念頭擱在一邊了,我周遭不乏條件好(外貌姣好、工作與經濟條件也都在中上)的女性朋友一直保持單身。

結不結婚有時候是環境因素造成,有些人是自己的選擇。所幸現在社會比較多元,不結婚的女性不用再像以前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女性朋友也應該可以有自己的權利選擇結婚與否,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妳也可以選擇一條自己想要走的路,在此也提供一些理財上的建議提供參考:


1.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


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往往不輸給男人,尤其是沒有家累的不婚族對工作相當的投入,常常是超時加班,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賣給了公司。

其結果往往是工作上表現非凡,但是卻犧牲了自己身體的健康,甚至因為健康問題必需被迫暫時離開職場。

這對個人的財務是相當不利的,因為妳可能中斷了收入,卻又要負擔高昂的醫藥費。建議還是要適當對不合理的加班說不,在工作上沒有人是重要到無人可取代的,少了一個人公司照樣在運作,但是一旦妳的身體出了狀況,那也許是無法恢復的。如果妳需要常態性的加班,而且不是1、2小時的時間而已,妳可能還要做到晚上11、12點,那妳應該跟主管溝通尋求解決之道。

一家成功的企業絕對不是靠壓榨員工的時間來獲得成功的,因為它會把員工當成寶貴的資產,讓他們身心都健康才能有良好的工作表現。成功女性的定義也不該是外在裹著女強人的外衣,內在卻是滿是病痛的身體,除了工作外,休閒與運動都是必要的。


2.讓自己在財務上也健康自主


人生最需要的健康:一個是身體上的健康,另外一個是財務的健康自主。

財務上的健康指的是沒有負債,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婚女性應該有自覺到:以後的退休、養老等等都只能靠自己打理,因此在財務上更應該及早準備。提早開始把自己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做儲蓄與投資,來為以後做準備。如果已經有在進行的,也應該找時間做個檢視,看看自己本身現有的儲蓄與投資:儲蓄、保險、基金.....等投資,是否可以完成自己未來的財務目標?

至少在退休與養老方面,是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來做支撐?現有的金融商品、投資比例、資產配置等是否可以符合妳的需求?


3.善用信託工具安排老年安養


美國影星茱莉安摩爾日前有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故事的主角愛麗絲.赫蘭才智過人,五十歲的她是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全球知名的語言學家,丈夫也是哈佛的癌症分子生物學家。但是有一天愛麗絲卻發現自己的方向感變差,變得健忘。就醫後,悲劇性的發現她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不斷偷走她視為「自己」的部分,記憶趕不上遺忘,令她逐漸失去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我們可能會有那麼一天:老了的時候失智、失能,或生病無法自理,需要別人照顧。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再多的錢財都無法讓我們得到應有的照顧,因為我們可能都沒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錢財了。但是透過事先設立的信託,可以把保險給付、現金、投資收入…...等放入信託帳戶內,在信託合約內的條款中約定:萬一我們需要安養、照顧時,即使委託人(我們自己)沒有行為能力了,銀行還是可以依照信託的約定,每月或每年把需要的費用撥入委託人安養或照護的機構,用來照顧委託人之用。

而這些放入信託內的財產,也因為有信託的保護,可以避免有心人士的覬覦,不會因為 委託人失去行為能力,財產遭到侵占、挪用等。


4.公益生涯利人利己


全球免稅集團DFS的創始人查克•費尼(Chuck Feeney)創立了大西洋慈善基金會,做教育提昇、醫療、和平等等慈善工作,他捐出約80億美金的財產做慈善。他說:「上帝那裏沒有銀行,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誕生,最後又孑然而去,沒有人能帶走自己一生苦苦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費尼大力推廣生前做捐獻(Giving While Living)的觀念,因此也帶動世界上有更多有錢人紛紛捐出財產做公益。

不婚女性可以考慮把公益列入生涯規劃的考量,現在愈來愈多人以創立社會企業的方式,希望能夠結合公益行動跟企業經營。他們希望解決社會上環境、經濟、環保、教育等等問題,同時又能夠以創新的商業模式產生營收,而企業賺的錢有一部份也將再投入做社會公益。當妳在做工作職涯思考的時候,妳可以考慮加入既有的社會企業或是創立一家新公司,結合工作與公益。

如果行有餘力,妳也可以以成立公益信託的方式,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公益項目,自己投入資金或是找同好一起募集捐款設立公益信託。

這相當符合費尼的Giving While Living的理念,不只捐款而已,妳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公益信託的執行,從尋找適合的捐助對象,協助其做行銷、對外推廣、為他們舉辦公益募款活動等等。退休的時候,妳也可以投入信託的經營管理繼續做公益,讓自己的人生過的精彩又有意義。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逆境試煉出的 一堂人生管理課

感人文章,值得一讀
已經為大家剪貼了,不用到今週刊點來點去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17-96255?page=8
--------------------------
逆境試煉出的 一堂人生管理課

台大教授郭瑞祥四十歲罹癌、喪偶

撰文 / 孫蓉萍 出處 / 今周刊 850期 2013/04/04

逆境試煉出的 一堂人生管理課

台大工商管理系教授郭瑞祥,早年求學和工作一路順遂,可說是天之驕子;沒想到不惑之年與死神交手,罹患肝癌,甚至喪失愛妻。他在課堂上用親身經歷提醒大家,人生有太多意外,所以要活在當下,珍惜每一次的相處。
人生不會給你預警!當眼前一片晴空萬里時,你不會知道,下一秒鐘,你的人生即將風雲變色。

台大教授郭瑞祥,四十歲前的人生一片順遂。建中、台大畢業,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碩士、博士,畢業後在加州矽谷的國家半導體公司工作,後被台大延攬回國任教,太太是音樂系出身的氣質美女,育有二子,生活幸福美滿,可以說是天之驕子。
就在晴空萬里的當下,死神的黑手,卻已悄悄逼近他身邊。

恐懼。死神敲門
發現罹患肝癌 調整生活節奏
時間拉回四十歲那一年。二○○一年,郭瑞祥接到小他三歲的弟弟從美國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得了肝癌,腫瘤有十幾公分大,已經是末期,不適合動手術,必須等待換肝。郭瑞祥只有這一個弟弟,兄弟情深,當年他在國家半導體公司工作時,也協助弟弟從東部轉到矽谷工作。得知消息後,他和父母都趕去加州探望,之後母親繼續留在當地照顧弟弟。

就在同一年,郭瑞祥遞出教授升等申請,完成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目標,加上弟弟罹癌,郭瑞祥心想,「這疾病會不會有家族史?」由於他也是B型肝炎帶原者,就在太太的鼓勵下,去做了健康檢查。健檢第一天早上,先做超音波檢查,沒想到才做了兩小時,醫生竟對他說:「不好意思,我們看到你的肝臟部位疑似有腫瘤。」任何人聽到醫生這樣說,直覺反應一定是:「你一定搞錯了吧?怎麼可能是我?我一點都不痛啊!」

醫生說:「肝臟不會有感覺。」「但是我體力很好,上禮拜還去打球。大概是我這兩年吃了不好的東西。」郭瑞祥說。醫生卻說:「體力不等於健康。而且這不是一兩年的事了,而是和你的生活形態有關。」

最大的恐懼,莫過於未知。
因為不知腫瘤詳細的狀況如何,郭瑞祥住在醫院,煎熬了一個晚上。他設法靜下心來,先打電話告訴父親和妻子,又擔心在美國的母親會承受不住另一個打擊,於是決定隱瞞。放下電話,郭瑞祥不禁捫心自問:「我工作認真,難道有錯嗎?為什麼身體會變成這樣?」

當晚他所想的,不是研究工作、國科會計畫或作業還沒改,而是「妻小怎麼辦?我以前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夠嗎?我的父母能接受兩個兒子都罹癌嗎?」直到死神在門外徘徊,他才驚覺:天哪!我過的究竟是什麼生活?化驗報告出爐,肝臟腫瘤有四公分大,所幸癌細胞沒有擴散,外科手術切除即可,也不必做後續的化療。

郭瑞祥感謝神在四十歲的時候給他這個領悟,讓他懂得踩煞車。自此之後,他修正長久以來的生活形態:改變飲食習慣,減少不健康的加工食物,早上喝精力湯,多吃生機飲食、糙米和蔬果。更重要的是,周末多留時間給家人,增加和兩個兒子互動的時間。

噩夢。長期抗戰
妻子怪病纏身 全家束手無策

順利成為教授後,正當郭瑞祥以為一切又重新回到正常軌道時,死神卻又找上門了,這次的目標是妻子。其實他三十八歲那年,妻子在美國生小兒子的時候,「多發性硬化症」就第一次發病。他回想,妻子剛生完的第三天,發現尿失禁、肢體無力,突如其來的病症,讓群醫束手無策,連病因都查不出,只能眼睜睜看著雙腿無力,醫生也宣判她要準備靠輪椅度過下半生。

生產後三天就不能陪伴愛兒,讓妻子情緒已經盪到谷底,加上怪病纏身,更是以淚洗面。「如果我這樣,永遠不能走路了,你有什麼想法?你??會陪我嗎?」郭瑞祥說:「我那原本性格堅強的妻子,有一天突然這麼問我,看著原本樂觀的她被折磨至此,也只能緩緩地跟她說:『慢慢走,也要一起走。』」

所幸,這時候奇蹟出現了!一位也是中醫的教友指導他們按摩一些穴道。在家人輪流按摩和刺激穴道後,妻子的肢體開始有反應!再經過中醫兩次針灸,妻子身體逐漸康復,三個月後出院,半年後就能行走,大家把這次意外當作是「神經壓到」,淡忘了這個產後的小插曲。然而,真正可怕的厄運,還未真正降臨。約莫三年後,妻子再度發病。
郭瑞祥回憶,「那是我切除腫瘤的第二年。聖誕節前夕,我們約好要去聽音樂會,約定時間前她打電話給我,說:『我身體不舒服,不去聽了。』她還加一句:『這種雙腿無力的感覺,和三年前很像。』我們當然怕,因為多年前的噩夢重現。但一方面又想,上次能治好,這次當然也可以。」兩人那時還不知道,她罹患的是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

這種疾病因為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病變,病人的所有器官逐一受到攻擊而失去功能,攻擊到頭部,可能失去意識,形同植物人;攻擊到內臟器官,則可能造成心肺衰竭,嚴重者致死。儘管百般無奈,郭瑞祥的妻子也開始做長期抗戰的準備。郭瑞祥當年認識妻子時,就被她的秀麗長髮和婉約氣質吸引,愛美的她,婚後也一直維持長髮。但是有一天她毅然說:「剪了吧!」郭瑞祥假裝不知道她的用心良苦,故作輕鬆地說:「妳留長髮很好看啊,我們可以幫妳整理,不用剪啦。
她堅持:「長髮真的不方便,你們不知道這樣很花時間。」她的理性與貼心讓郭瑞祥十分不捨,卻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

前三年病情尚不嚴重的時候,一家人還可以一起出國旅遊,和所有家庭一樣,享受天倫之樂。隨著時間消逝,妻子的身體器官受損狀況愈來愈嚴重,連站起來都成為一種奢望。起初主要是下半身器官受到攻擊,雖然不良於行,她還是能和郭瑞祥談心,兩個當年約八歲和五歲的孩子,也可以在她的病榻前嬉鬧,和媽媽撒嬌。

「當年她生了老大,就決定辭去教職當一個全職媽媽,她說:『撫養小孩是一個生命培育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神聖,為什麼要假手他人?』到了孩子的學齡期,她甚至和幾個朋友一起實施在家教育,認真製作教材,還到野外上課,全心全力為孩子付出。」因此即使在病床上,郭瑞祥的妻子最掛念的仍是孩子。

在意識還清楚時,她就交代了許多女主人才知道的事,例如小孩愛吃什麼、要上什麼課,甚至於到哪裡買菜等瑣事,都一一告訴郭瑞祥。有一天,妻子憂心地說:「我很害怕,我記不得十分鐘前講了什麼話,腦袋一片空白!」雖然只是一次短暫失憶,她開始警覺到,病魔可能攻擊腦部。醫生證實了她的擔憂,她的確隨時可能無法再醒來。得知這個事實,她忍不住哭出來。讓郭瑞祥更心疼的是,妻子不是立刻陷入昏迷,而是一步步惡化;一個這麼愛孩子的媽媽,軀體也還在孩子身邊,卻再也不能摸他們的頭、聽他們說話、看他們長大。

療傷。學習放下
互相扶持依靠 關係更加緊密

郭瑞祥的妻子病發三年後,有一次昏迷了兩、三個禮拜。後來雖然再次醒過來,卻不再有表達和組織能力。郭瑞祥落寞地說:「人總是在害怕和冷靜之間搖擺。妻子情緒軟弱的時候,我會用禱告的方式安慰她;當她理性的時候,我扮演溫柔的角色,給她擁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我們互補得很好。」

牽手十餘年、心靈契合的愛妻,一旦再也不能和自己分享喜怒哀樂,令他悲痛逾恆。妻子彷彿連靈魂都不自由後,他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孤單。妻子臥床期間,郭瑞祥接下教養子女的任務;同時他還擔任系主任,並且接許多工作,以負擔一位看護和一位幫傭的薪資。

他以為每天把時間填滿就不會胡思亂想,晚上回到家陪一下孩子,為妻子關燈,繼續埋首工作。但人終究有脆弱的時候,在情緒極度沮喪時,他偶爾也會出門看場電影,嘗試轉移注意力,也曾在黑暗中流淚,釋放壓力。

兩年後,妻子病逝。那一天看護發現妻子發燒、血壓偏低,家人一如往常地緊急送醫,不同於往常的是,女主人這次真的離開了。

妻子離開人世前,是否曾經道別?郭瑞祥想了想說:「沒有,因為我一直抱著希望,認為她會好起來,我們從未放棄過,所以連道別都沒有!」

從腦部昏迷到離開人世,二年間經常一有狀況就送急救,救護車都不知道來過幾回了。最終妻子還是不敵病魔撒手人寰,四十年的青春年華就此畫下句點。「我的心情是矛盾的,雖然不捨,但也感謝主把她接走,不必再受折磨。」兩個孩子之前以為媽媽還會一直在家裡陪著他們長大,直到遺體火化的前一刻,他們才驚覺,媽媽這次真的要走了,忍不住嚎啕大哭。小小年紀就要承受媽媽不在身邊陪伴的痛苦,令大人不禁鼻酸。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是蘇軾在《江城子》中,描述對亡妻的思念。妻子過世後,郭瑞祥也曾淚千行,但他相信妻子只是暫時遠離,兩人終將在天上相會。他深信妻子在天上最想知道的,就是小孩現在過得好不好,因此盡力同時扮演好父親和母親的角色。

長子說:「爸爸這幾年真的改變很多,比以前花更多時間陪我們。他每個禮拜會盡量抽空陪我打籃球、陪弟弟騎單車,我們也常去看電影,像這個寒假,我們就看了八部電影!」

只是媽媽這個角色無人可取代,所有家人對女主人的思念不曾因時間流逝而稍減。兩個孩子把媽媽的照片放在房間,當作懷念她的方式。即使過了五年,在路上看到媽媽牽著小孩,也會讓他們想起自己的媽媽。尤其是長子,當年在家教育,擁有媽媽滿滿的愛,對媽媽的思念特別深刻。

郭瑞祥看到某部以前和妻子一起看的電影、看到母子在一起的畫面,也會觸景傷情。但大家把這份懷念深埋心中,一家人相互扶持,關係甚至比一般家庭更親密。例如兄弟倆在父親生日前,會討論要送什麼禮物。媽媽缺席,讓這對兄弟提早獨立。小兒子看到奶奶掉淚,會貼心地對奶奶說:「奶奶不要哭,把難過隱藏起來比較快樂哦!」

領悟。運動樂活
找到下坡智慧 分享心靈成長

喪妻之後,郭瑞祥把自己鎖在密閉的環境,以為大量的工作和悉心照顧孩子,就可以化解掉憂鬱的情緒,其實,他並沒有走出來。三年前,他參與台大EMBA體適能課程,依照課程要求,記錄每周做什麼運動、運動幾次、每次運動多久,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運動習慣。小學是手球校隊的他,運動細胞似乎被喚醒了,愈來愈投入各項活動。

跟著台大EMBA的「門外社」社團同學們,郭瑞祥練習跑馬拉松、環島旅行,去年還參加戈壁挑戰賽,今年二月也剛參加東京馬拉松比賽。○七年考上台大EMBA的同學李作君眼見導師這些年的改變,她說:「老師近幾年的轉變很大,從嚴肅的師長變成樂活人生的快樂大男孩!他還和學生們分享人生經驗,不僅是課業上的導師,也是學子的心靈導師。」

郭瑞祥針對工管系大三學生開了一門主題為「管理與人生」的課,就把自己的人生體驗融入其中,而且為了避免流於說教,他特別採取讀書會方式,還找學長姊一起來參與,希望年輕的學生不只會讀書,更要學會做人。他在大學部開的統計課,每堂出作業,還有期中考、期末考、要交報告,助教王珊彗說:「不可思議的是,雖然課業繁重,卻受到學生熱烈歡迎!」

他在EMBA的課程也是在學期開始前,就準備好一整個學期每一堂課要上的內容,包括投影片、中英文個案和個案相關的文章參考資料等,製作成至少二百頁的講義,方便學生預習。郭瑞祥一直相信,訂定明確目標,事先充分準備,按部就班地努力執行,就會有好成績。

但畢竟,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有如何縝密的計畫和周全的準備,也勝不過天意。在烏來山區練習跑步時,他領悟到,上坡很難,但是下坡更難;上坡只要衝刺就好,下坡則要技巧,扛太多東西會跑不完全程,一定要分享,才能輕鬆走下坡。
而且不要在意自己的成績,只顧著看錶,別忘了欣賞沿途美好的事物,關心身邊的同伴。人生上半場順遂、下半場遇亂流,挫折並沒有打敗郭瑞祥的心志,因為他始終謹記:「人要忘記過去,努力未來的事,向著標竿一直跑下去」,人生雖然沒有給他預警,但是他終於從逆境走出來了,相信妻子在天國也會為他的勇敢感到欣慰。

編按:
人生永遠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一次一次釐清自己的需求。
該買? 不該買? 不需要的,通通是浪費;但,你會怎麼辨識自己的需求呢?
( 我想嘗試弄清自己的需求 >> )

郭瑞祥
出生:1961年
現職:台大工商管理系暨商研所教授
經歷: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研究發展中心工程師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博士和土木碩士、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企管碩士

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
作者︰郭瑞祥
採訪整理:陳建豪
出版:天下文化(2013年4月)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未來大人物】打造一本美到讓你想重讀小學的教科書

【未來大人物】打造一本美到讓你想重讀小學的教科書

陳慕天23歲,交大機械系,對於成功的定義:「假設有個孩子的志向是做教科書,儘管薪水不高,甚至餓死在路上,但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在所達到的是他人生的價值。」

陳慕天召集了4位夥伴及13位設計師,發起了「教科書改造計畫」,他們的目標是透過設計教科書,將課本變得跟繪本一樣,讓孩子愛上裡頭的繪圖、愛上課本,進而愛上唸書,期待透過教科書,啟發孩子對美的想像。
耗費半年的時間,團隊設計出了一本五年級的國語課本,並與新竹香山大湖國小的班級合作,實驗一個學期。陳慕天與團隊以「送禮物」的方式,將課本送給了班上的小朋友,學生的回饋也出乎意料的好,甚至能夠清楚點出「新版」的教科書與以往的教科書有什麼不同,讓陳慕天更相信自己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9320/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鐵磨鐵,磨出刃】 @張文亮


【鐵磨鐵,磨出刃】 @張文亮

那是個冬天,夜裡我去理髮店,
一進門,老闆就道歉:
「本來與你約好時間,但有個顧客剪髮之後還要染髮,你能夠等一下嗎?」
「沒關係,我可以慢慢來。」我邊說邊坐在另一張理髮椅上,正準備小睡一下。
沒想到,那個染髮男對我說道:
「是當老師嗎?」
「嗯。」我漫不經心地回應。
「在哪裡教?」他又問道,
「XX路旁的那一家。」我說道。
我看那染髮男一眼,高高瘦瘦的,
他應該是滿頭白髮,但正迅速染黑,
然後是一陣子的沉默。
為了打破沉默,
「哪裡高就?」我問他,
「開冰果店。」他立刻回應。
「哪一家冰果店?」我繼續問,
「XX路旁的那一家。」他答道。
「什麼?就是那一家著名的XX冰果店嗎?」我驚訝道。
「是的,我是老闆。」他微笑地說。
「那一家冰果店,我從學生時代到現在,已經吃過許多回。三十年來,怎麼從來沒有看過你?」我不解地問道。
「我在裡面煮紅豆湯。」他開心的答道。

在許多學生的心目中,我是個大學教授。其實大學是個外套,教授的頭銜祇是個幌子,我真正的身份是學生。不管外界如何稱呼我,我是一個徹頭徹尾,一生都在學習的學生。我對許多事情都有熱忱,也許對某些事情的熱忱,會隨時間冷淡,學習的熱情卻一直不冷淡。這種熱情與成績、工作、人際通通無關,就是單純地想學習。

啊~紅豆!
那個晚上,煮紅豆湯的老闆,給我上了非常寶貴的一課。其實,我對紅豆也有相當的瞭解。從學生時代,我就會煮紅豆湯,對紅豆加工的製品,如紅豆沙、紅豆稀飯、紅豆餅、紅豆糕、紅豆冰等都有研究,甚至對紅豆栽培的考證史,都略知一二。如果學生要我講一堂「紅豆在東、西方文明中的發展」,我大概可以自公元前3,000年的喜馬拉雅山麓到巴比倫帝國、中東、北非……一直講到台灣,連講數小時,讓學生聽到爆。但是這些知識的精采,全比不上冰果店老闆以超過三十年煮紅豆湯的體會,對我的教導。
「你要知道,冰果店的的冰要好吃,最重要的關鍵在紅豆要好吃。一般人以為在剉冰上加煉乳、麥角、蜜餞、芋頭、草莓、花生、鳳梨、綠豆或小湯圓,就會好吃,其實真正的風味是來自紅豆。」他對我說。「喔~」,我瞬間感到自己的無知,吃了多年的冰,仍是門外漢;了解那麼多紅豆知識,全無真口感。「煮好的紅豆,是來自兩種煮法後的混合。一種煮法是讓煮好的紅豆,外皮完好,有彈性,內部卻鬆軟,吃來有口感;另一種煮法是讓紅豆成為粉質,增加紅豆湯的黏稠與香味。這兩種紅豆混合後,加到什麼冰裡,那種冰就好吃。」冰果店老闆邊講,我的腦海中不自覺地已閃過許多化學反應式。

紅豆的功效
我知道紅豆含有豆科蛋白(glycol protein),太快過熱不會產生凝集(agglutinin)作用,不容易煮熟,需要先泡一陣再煮。如果火侯恰到好處,不僅幫助人體對紅豆中氮與鐵質的吸收,又可促進紅豆表皮纖維的消化。鐵質可幫助造血,所以古早台灣婦女產後,要吃紅豆製成的「紅豆龍眼米粥」,對經期疼痛的女性也很有幫助。紅豆中也含有多種多酚類,如聚合前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與多酚類黃酮(polyphenoic flavonoid)等,能幫助人體內白血球或巨噬細胞的浸潤(macrophage infiltration)作用,幫助腎臟細胞代謝,對腎臟衰弱的人有幫助;又使脂肪不易滯留在血管壁,減少高血壓患者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
他邊講,我邊發出「喔~喔~」聲,不只讚嘆,也避免聽得目瞪口呆,難以抑制口水的外流。「所以,我常到市場挑紅豆,都挑最新鮮最飽滿的紅豆。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用較冰冷的水泡紅豆,泡4~5小時之後,再煮2~3個小時,而後緩緩加糖,邊加邊攪,直到甜度合宜。另又分出一些紅豆,再用小火煮到粉爛。而後,將這兩種煮好的紅豆,相混合。」他大概知道我很無知,所以講得很仔細。想到精采處,他還手搖腳動,這一定是他多年研發紅豆煮法的心得。他染完頭髮,還不肯走,我剪頭髮時,他還意猶未盡地在一旁繼續對我講,使我那次在頭髮店停留很長的時間,我的妻子看我遲遲未歸,差點去報警。

精彩的在後頭
我去過不同的國家,吃過不同的紅豆,我知道世界上的紅豆約有150種。紅豆的煮法各有不同,有秘魯式、墨西哥式、伊朗式、中東式、北非式、蒙古式、日本式等。不過,我認為這位冰果店老闆的煮法最精彩。難怪他為一鍋紅豆湯,可以調理8個小時以上。
「那麼在店裡挫冰、舀湯、收錢的是誰呢?」我又好奇地問道。「那是我的孩子,與聘請的一些員工。他們的體力好,手腳快,就作前台。我在後面,負責煮好紅豆湯就可以了。」他答道。這家冰果店經常客滿,有時門口還大排長龍,曾被網路票選為最受歡迎的冰果店。原來背後,有一個人默默地,在外人看不見的地方,守住一鍋又一鍋的紅豆湯。

工作的真義
親愛的同學,他的教導,讓我對business這字的意義有更深的體會。什麼是工作?工作的英文是business,business的字源來自busy,busy的本意不是「忙」,而是可以讓人不斷的「探究」。這個老闆是在從事一個別人看來簡單,他卻不斷地在探究研發──煮出最好紅豆湯的方法。另一個相似的英文字是occupation,occupation的本意不是「佔據」,而是能夠「抓住」,代表是自己「最有把握」的工作。他對煮紅豆湯的要訣的確有把握,難怪會做得好。
原來,工作不分高低,做事不分貴賤。一個人在工作上,經由不斷地探究,逐漸累積經驗,這份工作就能成為自己最有把握的事。

大學教育的價值
這與大學教育的目的也很類似。大學存在的目的不在給學生好成績,而在提供不斷學習的機會;不在給學生畢業證書,而在栽培學生養成探究知識的習慣。近代社會的變遷、國際的競爭、經濟的起伏,工作的流動性很大,很多人質疑,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去面對這些大風大浪嗎?這讓許多學生感到恐慌,或是以為今日所學,未來未必有用。其實,這些風浪只是表面的波動,深層變化仍是很小。時代無論如何改變,工作的原則依然不改變,普世各公司各單位需要的,仍是人才。
大學教育培育的人才,是每個時代的需求。愈高的文明,需要愈高的教育去推動;愈高的技術,愈需要高等教育去養成;愈高的競爭力,愈需要高等教育去訓練;愈高的決策,愈需要高等教育去裝備;愈高文化的傳承,愈需要高等教育,錘鍊出成熟的學生去擔當。因此大學教育給學生最值得的,還不在知識,而是在給學生知道「你是何等的有價值,大學教育裝備你,更顯出你的價值。」你日後所做的任何事,將使周圍的人認識你的價值。

科系教育的價值
大學的科系,譯自英文的department,這字是由de與partment組成。De是否定,partment是分割,科系的原意為「不可分割」。因此,科系是知識不可分割的小單元,如果科系的知識愈積愈多,舊有的規模容納不下,會分出新的科系;科系的內容有更新,是原來的系名所無法涵括,會更改科系名稱。國內外許多新的科系不斷產生,證明科系像變形蟲,會不斷的互融、消長或長出新的個體。科系會改變,教育的價值卻不變。因此,親愛的學生,你們要知道,學生不是屬於科系,是科系屬於學生。
聯考後,學生會進入一個科系,目的是讓學生在一個小領域,進行深度的學習。以大學有限的時間,學生祇有在某一特定小領域,才可能深入學習。透過深入學習,學生才能瞭解專業的關鍵知識。科系的關鍵知識,大多放在大二與大三的「必修課」,其延伸課程則放在「選修課」。

貴重器皿的重塑
如果一個學生什麼都學,他會學得很表面,很膚淺。科系教育的目的,在讓學生深入,如同煮紅豆湯的老闆,單單在紅豆湯的煮法上深入,就可以營造出一家冰果店的奇蹟。
一個人的深度學習,不單是為了知識,而是學習認真、有毅力、能掌握資料、
能分析、判斷、撰寫、整理、溝通與培育良好的個性,對任何工作,都非常有用。鐵磨鐵才能磨出刃來,這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石。隨隨便便受教育的人,將來祇能從事隨隨便便,或有如草木禾楷的工作,認真踏實的學生,未來才能肩負金銀寶石般的重任。

整合性教育──跨系教育的功能
學生進入一個科系不是參加一場賭注,賭畢業之後是否能在市場上押到大獎,也不是為了一個潮流,離校之後就能追上時尚。年輕的日子那麼寶貴,不該為賭注或風潮而活。活著是為真實的走過,能夠邁向有價值的標竿。不過,沒有任何人為制度是完全的,科系制度是人想出來的,所以也不完全。科系教育的危機,是使學生的視野過度窄化,以為日後只能做屬於科系範疇的工作。為了預防這種危機,大學教育又加入「通識教育」,容許「跨系選修」,不斷設立與時代發展結合的「學程」,讓學生所學不僅能深,且廣。
木乃伊走出金字塔,才會知道世界不是三角形,薯條必須出了麥當勞,才知道他不需要一直那麼筆直。十八世紀時,人類為廢除奴隸而努力,免得人類的工作受到不合理的對待。二十世紀之後,人類為避免淪為機器人(robot)而努力,免得終日在狹小空間內,重覆同一個動作。若想日後工作有彈性,不淪為機器人,則有賴自己如何看待通識教育與選修的課程。

閃電拔刀的快感
有些學生以能進某所大學或某個科系就讀,而沾沾自喜。自喜個一、二天,就可以了。真正的大學與科系是抽象的,是個符號,當你真實的走過,這符號才會留在你的生命裡,成為印記。畢業後你遇到問題,就能發揮功用,如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裡的「芝麻開門」,一呼叫密語,困難之門就會應聲而開。
有些學生以進入某大學或某科系感到自卑。自卑個一、二下,也就夠了。你的大學將給你一把待磨的劍,你的科系可能是你的磨鐵店,當你真實的磨過,你將擁有一把銳利的劍。進入職場,你將體會那種拔劍如電的快感,這是大劍客才有的感受。

就是那麼內行
那一個晚上,老闆與我交談甚歡。不久,我到那家店裡,祇點紅豆湯。當我嚐了第一口,就體會老闆所言屬實。他看到我來了,從後面走出來,拍拍我的肩,並說道:「會點紅豆湯?你就是內行。」說完,又多舀了一些紅豆湯到我的碗內。
我一高興,喝完那一大碗,又叫了一碗打包回去給妻小。啊~幸福。

〈課後點滴〉
那天下課,我們甚麼也沒談。全班一起去那間冰果店,吃紅豆冰。

糖三丈給霧空的床邊箴言

糖三丈給霧空的床邊箴言

103.6.4 WU SANSAN:我媽是怎麼教我的?(我爸就是標準封建男人,把所有事情都扔給我媽那種)
1.身教重於言教 2.給予系統,讓小孩自己找答案 3..拒絕不必要的誘惑 4.品行重於成績 5.注重個體隱私權
------------
EATON:以下是【糖三丈】給霧空的床邊箴言。我這封信寫的很慢,因為知道你看字不快。和我已經搬家了,不過地址沒改,因為搬家的時候把門牌也帶過來了。昨天我們去買披薩,店員問我要切成8片還是12片,我說8片就成了,12片吃不完。我給你寄去了一件外套,因為怕郵寄時超重,所以把扣子剪下來,放在外套口袋裡了。
1. 天是藍的、水是綠的很重要。賣豬肉可以放心吃。賣狗肉不能掛羊頭。開理髮店只管頭頂。
2. 腰桿要硬,拍電影不需要陪導演睡覺。開辦學校不圖掙錢。若不聰明,就不當官。
3. 殺人要償命。欠錢要還錢。研究的藥可以治病。
4. 結婚先談戀愛,結婚了不能泡美眉。
-------
版主的5點密笈,過程中會有很多誘惑,堅定持續還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問題是,密笈夠不夠用?君不見台灣社會階層向下流動到「賤民社會」的越來越多,政府為「都市更新」和「自經區」,從北到南,徵收土地、拆房子、蓋豪宅,把公民運動打成「暴徒犯行」,好保衛「黃金台北城」。百年難遇的資產泡沫,製造多少些經濟、社會與生態的代價,那是「賤民社會」的事,與政商聯盟的權貴階級無關。該如何面對呢?到底要怎麼教導新世代呢?

面對憂鬱症

面對憂鬱症

103.6.14
eaton放下、藥物都沒用時,可以考慮:以柔和的心面對,輕鬆一些,想得簡單一些、積極一些,對事情樂觀一些,像孩子般看問題,有時候事情會迎刃而解。也可考慮: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謙卑的心永遠相信在自己外還有神的幫助,替我們解開不能解的死結,啟發我們思考,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處理問題。http://bible.fhl.net/food/food72.html
---------------------
Wu sansan:兩、三年前吧,想某件事情就是想不開,就覺得沒這個道理,掙扎了半年之後,我終於跑去一間號稱「醫生嘴巴真的有夠賤」的診所,一坐下來我就開門見山:「我懷疑我得了憂鬱症,我不排斥吃藥。」
醫生說:「願聞其詳。」
我於是把我的困擾很細、很冗地從頭到尾說了一次。
說完之後,醫生點點頭:「這確實是個很大的困擾,很難處理。妳目前也符合『輕度憂鬱症』的狀況。」
我並不意外,這就是我要的結果。我看了半年的資料,《熱情洋溢》和《躁鬱之心》兩本書被翻到快破掉。當我來到這,我就是渴望幾顆美妙的小藥丸,調整血清素,讓我的生活恢復工整。
醫生又說:「我會開給妳藥。」⋯⋯
我節制着心裡的矛盾,輕輕地點了點頭。

突然間醫生倒回椅子,透過厚重的眼鏡看著我:「我看得出來,妳很clever,妳表達能力很好。所以我想跟妳說一個故事,一個我很少和『客戶』說的故事。我原本過著很順遂的生活,應屆考上醫科,選了我最有興緻的精神科,我有妻有子,我住在很好的房子裡。在那件事情發生之前,我總是把我的客戶視為『病人』,而我的存在就是要『救贖』他們,讓他們好過一點。我聽著每個人慘到不行的故事,其實我一點也沒有走進他們的故事,我只是在想,要開什麼藥?多少劑量?還有,他為什麼要穿抹茶色的襯衫?。」
他頓了頓。
「直到921,我自告奮勇去災區救助,當時道路已經封鎖了,只有醫護人員可以進去。我在災區裡,第一天就吐了,好多、好多屍體,我把他們搬出來,想到他們前一刻都還會呼吸、有思想,突然間一場天災奪走了一切。之後我離開災區,但是我滿心滿眼都是那些人的死狀,我出現一切憂鬱症典型的症狀,失眠、徹底地悲觀,甚至反覆想著『死』的問題。也是在那一刻,我才明白,所有具有心理疾病的人,他們多少有個特質,就是『負責任』,想要承擔點什麼,想要回頭正視一個問題,想要處理、想要解決,想著想著,大腦超載就崩潰了。我又看了一些台面上的人物,他們為什麼過得這麼輕鬆自在,因為他們擅長把責任給卸得一乾二淨,他們不會靜下心來,想一下,今天這個政策可能讓多少人活在痛苦的境地裡?這個方案可能間接逼死多少百姓?」

醫生最終下了結論:「很多時候我們看不起憂鬱症患者,卻會為了官員的駕臨而喝彩。也許這世界的本質也是一種瘋狂。」

這是我唯一一次拜訪那位醫生,離開診所後,我把藥物丟進垃圾桶。在醫生結束故事的那一刻,我的憂鬱就差不多好了大半。我最近很常想起這位醫生的話。真的。

補充:此篇文章並不是要憂鬱症患者「轉念」,是要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患者「轉念」,不要放錯焦點。然後,請按照醫生指示用藥。我的例子中,後期放大我憂鬱的原因部分來自於「我成了憂鬱症患者」,但是醫生的說法釋放了我不少焦慮,我的身體又逐漸回到可以自我康復的狀態。但是在很多時候,情況無法如此理想,此時藥物的協助自然有其必要性。

難在於不認識自己

難在於不認識自己

103.6.15
版主:洪世顥老師試著寫的「聯考作文」,以及對官方範本(上下交相賊程度)的評價。
「閱卷老師看到這裡,應該會覺得我的思路與其他考生不同。的確,我的思考訓練並非來自於一般課程:我自幼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從事課外活動,因為我熱愛學習和思考,不過我很討厭正規課程中為了準備考試所必須的反覆背誦、熟記標準答案。因此我從來不是老師心目中的模範生,但我相信唯有建立起上述兩種能力,才是對自己負責,為自己而活,真正為未來做準備。」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8.html
同意樓上,開頭學習,還是要忍耐反覆練習基本功夫。然而,就我的60年代經驗,「上下交相賊」確實佔不小比例,但青青子矜的真善美腳蹤也在伯仲之間。
---------
eaton:我猜,版主想強調是,「分析和整合資訊的能力」與「認識自己的能力」才能讓學子快樂地應對自己的未來,這比背誦與教條重要多了。有這兩種能力,還會知道瑞士強在哪裡,如何向它學習;還會知道盥洗方式與設備的歷史演進,及其改善的方向與機會。每個人的資質天賦不同,沒有必要要求大家穿一樣的衣服,光知道瑞士在哪裡又如何?何況那些資料(不是資訊)隨查隨到,何必記憶?

我認為,正常人有意要成為某門專家,假以時日並不難。難在於不認識自己,一生活在別人的陰影裡,就像托爾斯泰筆下的《伊凡•伊列區之死》。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以下這篇文章值得一讀。http://hoping-pastorsharing.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2.html

吸引顧客不要只列出產品的特性

吸引顧客不要只列出產品的特性

103.6.12
我不討厭歐陽靖,相反地我很喜歡她。
但是我極度討厭她與Neutrogena合作的新廣告。
裡頭有一句台詞是:「昨天妳是一個患上憂鬱症的72公斤胖妹,今天妳是一個征服42公里的馬拉松選手。」
三小?這不是宣傳保養品該有的心態吧?這句話犯了至少三種危險:
⋯⋯
1.否定過去,來鞏固當前「相對良好」的身心狀態。
2.憂鬱症和胖妹之間的曖昧連結
3.忽略身高,180/72還是150/72醫學上的評價會相同嗎?
順帶一提:會出現「72公斤胖弟」這種說法嗎?直覺性想一下。

大學時,我有一陣子壓力很大,月經半年沒來,那時又鎮日和朋友嬉鬧吃大餐,半年內從52公斤膨風到59公斤。等月經恢復正常,以及生活開始忙碌,無瑕四處品嘗美食,又漸漸回到原本的體重。那一陣子我飽受外界各種歧視的眼光,起初很傷心,後來覺得值得玩味,也是人生姿態一種。
現在,我外婆每次看到我,第一句話總是:「哇,妳又變瘦了啊!」(因為外婆對我59公斤的印象太深刻了。)

起初我也很喜歡說這種話:「天啊我那時候胖得好噁心。」
有一次,我媽在整理我那時期的褲子,很驚悚地說:「妳那時候居然有28腰,真是太恐怖了。」我也答腔:「對啊真是太恐怖了。」

可是這種想法,對於我的人生沒有幫助。
我那時候也很開心,和我喜歡的朋友在一起吃我喜歡的炸雞和薯條,我那時候也運動,每個禮拜總計跑三十公里。我那時候很重,但我不能否認我也得到食物的慰藉和朋友的陪伴。現在我忙得亂吃一通,泡麵、麵包塞幾口就是一餐,我至少比過去輕了7公斤(注意,是「輕」,不是「瘦」,這種生活型態,我的體脂肪應該還是很高),但是我一點也不健康,我掉很多頭髮。

偶爾我會懷念大吃大喝然後爬上床睡覺的爽快日子,嗑掉兩包薯條笑嘻嘻的日子,我已經很久沒有那樣的閒情了,不管我幾公斤,我都有得有失。我不會因為外表的美醜而去肯否我人生的任一個階段。嘲笑那時候的自己胖得有多噁心,這種心態更有可議之處,你只是變成當時攻擊、歧視你的人之一而已。

許芳宜說過,她到人生很晚的階段才明白,不是她得去服務舞蹈,是舞蹈要來服務她,她才是主體。同樣的,是褲子衣服要來服務老娘,不是老娘活該得因為無法把自己塞進S號的褲子而哭泣。
如果我連我的身體都無法愛,我怎麼愛我自己?Neutrogena,踹共啊。
總之我是不會再買Neutrogena的產品了,繼蘇菲之後。(補充:據說蘇菲又換回代言人了,所以蘇菲又可以參考了!)
---
Eaton: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腓四8)。有版友為「因為它抵觸我的立場 我就杯葛它的存在的風格」感到不安。我的見解是,該感到不安的是,上開6件事前面被加「不」的立場。若沒被加「不」,為何要不安?台灣想成為真善美的進步國家,對於上開6件事前面被加「不」的,都要勇於發聲反對,若願意因此犧牲個人權益(不敢高言:在所不惜),那就「可敬」了。不然,我們如何扭轉現在貧富不均、破壞環境永續換取利益、官商勾結的裙帶經濟等讓社會無以為繼的趨勢?如何能對抗處在天龍國的反叛菁英們為遊戲賤民所制定的規則?又如何改變謊話連篇的社會文化,以至於能關心周遭失意弱勢或處於精神緊張的朋友?

從行銷學的觀點(特別是消費品),人們不是為產品而消費;而是希望可以買到一個更好的自己。因此為吸引顧客,不要只列出產品的特性,更重要的,要描繪它可以讓您變得更好的圖像。因此,該廣告的操作邏輯沒錯,錯在於廣告詞不妥。不妥在於:產品何來該功能(不真實)、憂鬱胖妹的貶抑聯想(不公義)、物化低俗(不可愛)、目標市場狹窄(不可敬的廣告)…..等(罄竹難書)。

有版友稱,「廣告本來就是要騙人啊,講真話誰買他的產品啊?」?若是如此,行銷學教科書就不必寫上千頁了(行銷學大師Philips kotler也失業了),唸了十幾本行銷書的莘莘學子也不必出社會後,還要十幾年才能磨出一劍!「更友善」、「正面」、「人性溫暖」的廣告難求嗎?歷史上經典的廣告太多了(光台灣每年就有很棒、有創意、感動人心的廣告年會)。我隨便舉3個(聲明:不代表我認同該公司):
泰國人壽(是比台灣落後的泰國) http://newstube01.tv/media/1-52
國泰金控「上次感到幸福是什麼時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4Fx3T1yc
Toyata人海中遇見你的廣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Ayt-o95tk

版主因:「不當廣告、代言人、血汗工廠」拒絕消費該品牌、願意犧牲個人權益,代表核心價值與行動的實踐,我願意按讚。有版友稱,「反正代言人不是永遠的」,恕無法苟同。我看不出來,這跟「反正闌尾任期不是永遠的」有何不同?台灣目前亟需擴大創新及創業的能量,調整產業結構,以擺脫過度依頼代工出口模式的困境。注入創新活水需要挑剔的人民,只要立場純正,不是為批而批,請多多挑剔,社會進步會更快些!


台灣的命運早已被官僚財團建商決定了

台灣的命運早已被官僚財團建商決定了103.6.13

李茂生:26說台灣的未來應該由中國的人民與台灣的人民來共同決定。姑不論,人數多寡的問題,也不論中國有無「人民」的疑問,我覺得在實現這個26的箴言(謊言?)之前,台灣的命運早已被「官僚+財團+建商」決定了。
Eaton:1.問題嚴重嗎?是,不必產業升級就可賺錢,賤民不低薪才怪。人民也活在謊話連篇的社會,這不是悲慘世界嗎?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的《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詳盡分析這個共犯結構。有人把利益關係網絡畫成圖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054792935988&set=a.10202323116467086.1073741830.1467017030&type=1&theater
2.誰造成?官商勾結的管道就是總統與民選首長當選之道,如何期待他們除三害?天龍思想的賤民如何能對抗天龍國的「反叛菁英」們為賤民所制定的規則?
3.該做什麼?換掉反叛菁英。認真研究德國及北歐的制度來改善台灣的現行制度的弊端。持續譴責「歹年冬,厚賊偷」。賊偷,一群富可敵國、貪婪成癮」的賊偷。聽說,就算子孫自愛,只要不勞而獲的錢多到讓人眼紅,就會有黑道想辦法拐你去賭錢、吸毒,以便把你的錢榨乾,直到你橫死為止──就像美國富二代最常有的橫死方式。
4.不該做什麼?不要聽那些狗屁經濟學家說的:自由化(政府不能自己蓋嗎?)。自由不管,官商勾結會變得更猖獗、劫貧濟富更嚴重。
5.可以期待什麼?如果有高人能為台大想出更有價值、意義的教育目標、理念與方針,培養「對社會有益,非只求私慾與虛榮心」的校友,就能治好台大的病,那台灣的病也就治好一半了!


小心哲學至上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的《沉思錄》從「一切都置入懷疑之中」開始,就是當代對「批判精神」的第一個重要體現:「take nothing for granted.」找出所有隱藏而未經檢證的假設,從徹底被檢證過的命題重新出發,一步一步重新建立起值得被信任的命題與「信念」。

為什麼「哲學」被叫作 first principle?因為他完全靠自我批判來確認自己說的事站得住腳,而絕不仰靠其他人的論證來作為其論證的立足點。我們可以說:哲學就是「the way of justifying a statement without any pre-assumption」或者「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可是也要小心哲學至上,因為那些其實都還是推論,就只是信念而已。聲稱「上帝已經死了」的尼采,晚年孤伶伶、沒有盼望地在精神病院走完一生。(eaton)

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公共精神 ?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9.html#more



連法律系教授都關心起技職教育可能有救了(eaton)

連法律系教授都關心起技職教育可能有救了(eaton)

103.7.18李茂生:最近為了想將犯罪少年與技職訓練課程結合在一起,於是參訪了幾個單位,並發現了一些問題是我以往都沒有注意到的。促成台灣經濟奇蹟的因素有很多,不過對於我這個經濟學素人而言,至少健全的技職體系是功臣之一。然而,這十幾年來的發展,不僅是以往的工專、商專、高工、高商等紛紛轉型,連強調做中學的中央與地方的技職訓練中心也都逐漸式微。如今,技職教育體系雖然已經沒辦法回頭,但是最近我竟然發現,連技職訓練中心也在近年來不斷被政府所忽視,物資上設備的不足以及訓練人才的凋零等,使得這些機構都無法發揮以往的功能。
在這種情形下,竟然還有升格成技術學院的學校,利用合作的方式把學生送往技職訓練中心,想利用中心的殘餘價值,補足自己這幾年來不斷刻意荒廢的實際操作課程。如此一來,本來應該服務社會大眾的技職訓練中心,反倒成了技術學院的補足設施,進而部份地失去其服務社會失業大眾或協助社會大眾轉職的功能。
如果技術學院等的健全化是不能期待的,那麼此舉或許是個不得已的選擇,但是至少政府應該正視現在技職訓練中心的難處,在人事以及其他資源的提供上予以充分的支持,讓中心能夠發揮補足技術學院不足以及服務社會大眾的兩項功能。不過,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現在好像是雙方都在苟延殘喘。台灣現在一昧往服務、金融的方向發展,但是我還是覺得台灣的未來必須奠基於「生產」,技職教育與訓練體系的健全化,應該是刻不容緩的功課。可惜的是掌政的官僚好像不太能夠理解這個燃眉之急。

EATON:連法律系教授都關心起技職教育,可能有救了。每個人天賦不同,不是都要上大學。現在的問題是:台灣的產業升級很慢,很多成分是:官商勾結,不必產業升級,就可賺錢,統治階級也能持續獲得政治奧源(奧步的奧,罪惡之源的源);政府習慣提供低成本的環境,讓廠商賺EASY MONEY,以致廠商不成材;德國的學徒制講很久,外行或自私主導者越管越糟;政府在提供市場資訊、配對研發能量、人才延攬及導入風險資金做得很差,讓中小企自生自滅,偏偏中小企卻提供75%以上就業,難怪月薪3萬者佔大多數!

有人說台灣是鬼島?不用怕。勇於站出來,人多了,鬼就跑了。一個世代黑暗的程度,與光有關。亮光多,黑暗就少;亮光少,黑暗就多。台灣公民覺醒已露曙光,「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八年快過了,環境終將充滿「能力+意願+機會」。再來,就看勇氣囉!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說:「如果你甘於選擇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僅僅當個旁觀的評論家,那就去吧。然而,有人選擇守護自己與夢想的約定誓言,為了追求夢想奮不顧身地跌倒起身、弄髒衣服,甚至受傷流血,但他們並不害怕,因為他們選擇勇敢的生命方式。」

李老師當「經濟學素人」沒有關係,因為當道N年的芝加哥學派受到嚴重挑戰、甚至唾棄,原來經濟學多是狗屁。經濟學家不是宅男就是宅女,對研究主題的實際情境不清不楚(前提),計量模型算來算去(順便增加積點),難怪結論不一。加上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的資本》推波助瀾,現在多少人還會相信:財富集中為必要之惡,賤民才有機會撿拾溢到地上的零碎過活的經濟學?有多少台灣人會相信:「想加顆滷蛋,連下鍋的米會沒有」的謬論?如何打破「資本報酬>經濟成長」已有很多處方,甚至共識,只是現在只能等待「虛無主義的政府」退位。

話回主題。無限期支持老師的倡議:「生產救台灣」。生產,帶來眾多工作機會,帶來具競爭力的進入障礙(腦殘的才會相信:研發與生產可以分開),也帶來「新生兒」。至於金融、服務只是配角,專精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沒研發與生產,就會如同凱因斯說的:到長期,我們都死了。美國就算服務業競爭力冠蓋全球,但工業空洞化後,創造的工作多來自低薪的派遣工或服務業(餐廳、賣場)。

我同情這些舊時代的受苦者(eaton)

我同情這些舊時代的受苦者

103.7.19風傳媒:前公娼館、台北市歸綏街文萌樓面臨都更爭議,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執行長鍾君竺17日接受《風傳媒》專訪,談廢娼17年來的心路歷程。(葉信菉攝)
EATON:
1. 我同情這些舊時代的受苦者。我對於還有人說出「這種行業不需要付出太多勞力、好逸惡勞、愛慕虛榮」這類風涼話,感到憤怒。台灣社會對這些弱勢沒有伸手幫助,更是令人傷心羞愧。
2. 我認為,既然知道她們過著「半地底下的生活、痛苦的勞動」,若要幫助這些受苦的人,就應該想盡辦法幫助她們離開黑暗,像當年以色列人不願當奴隸,冒險出埃及一樣。奔走「合法化或制度化」,或是用「大街小巷裡、按摩店、旅館、三溫暖都有」的理由為她們找出路,這些都是下策。若不這樣,我們如何對抗政府或階級帶來的不公不義?
3. 台灣社會富裕了,賣女為娼少了,何況一枝草一點露,我們也看到很多社會底層奮鬥的故事。我認同:「都已中高齡,學歷只有國小」,轉業確實相當困難。但我相信,台灣社會比以前擁有更多的力量與機會。
4. 看到了嗎?台灣租稅佔GDP僅12%,讓國家沒有能力幫助弱勢,讓我們眼睜睜看著她們自生自滅,而我們的財政部長卻沾沾自喜台灣租稅很幸福。台灣社會要持續壓迫政府建立合理稅制,否則有錢人更有錢不會改變,弱勢也只能躲在暗處哀傷。提醒大家,買東西一定要拿發票,沒開發票,商家可以逃掉5%營業稅及17%所得稅。若商家要脅要加價,可以向國稅局檢舉(年營收達200萬,沒開發票違法),有機會還可拿獎金。

我同情這些舊時代的受苦者

103.7.19
風傳媒:前公娼館、台北市歸綏街文萌樓面臨都更爭議,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執行長鍾君竺17日接受《風傳媒》專訪,談廢娼17年來的心路歷程。
.........................
1. 我同情這些舊時代的受苦者。我對於還有人說出「這種行業不需要付出太多勞力、好逸惡勞、愛慕虛榮」這類風涼話,感到憤怒。台灣社會對這些弱勢沒有伸手幫助,更是令人傷心羞愧。

2. 我認為,既然知道她們過著「半地底下的生活、痛苦的勞動」,若要幫助這些受苦的人,就應該想盡辦法幫助她們離開黑暗,像當年以色列人不願當奴隸,冒險出埃及一樣。奔走「合法化或制度化」,或是用「大街小巷裡、按摩店、旅館、三溫暖都有」的理由為她們找出路,這些都是下策。若不這樣,我們如何對抗政府或階級帶來的不公不義?

3. 台灣社會富裕了,賣女為娼少了,何況一枝草一點露,我們也看到很多社會底層奮鬥的故事。我認同:「都已中高齡,學歷只有國小」,轉業確實相當困難。但我相信,台灣社會比以前擁有更多的力量與機會。

4. 看到了嗎?台灣租稅佔GDP僅12%,讓國家沒有能力幫助弱勢,讓我們眼睜睜看著她們自生自滅,而我們的財政部長卻沾沾自喜台灣租稅很幸福。提醒大家,買東西一定要拿發票,沒開發票,商家可以逃掉5%營業稅及17%所得稅。若商家要脅要加價,可以向國稅局檢舉(年營收達200萬,沒開發票違法),有機會還可拿獎金。

跟作者對談21世紀新資本論

跟21世紀新資本論作者對談

103.11.6王道一:
我不確定有多少人真的看完整本厚厚的21世紀新資本論,但是如果你是那萬分之一,那你真的應該考慮來跟作者對談,特別是跟他討論他對「資本賺錢比勞力賺錢更快」所提出來的政策建議...
From 明仁:本校社會科學院、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邀請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Thomas Piketty教授本人,前來本校與師生座談。
時間11/17(Mon) pm 2:00-4:00⋯⋯
地點:社科院國際會議廳 本校師生請儘速到NTU活動系統報名!
https://www.facebook.com/mingjen.lin/posts/10152606518548999

eaton:現在沒有爭議的是,根據歷史經驗數據,除世界大戰和例外時期,資本報酬率r大於總體經濟成長率g。台灣股市表現很清楚,極大多數的上市公司盈餘表現比全國平均好,我粗估過去50年每年r比g高出約5% (現在本益比高了,未來應會低些)。房地產也不遑多讓。若沒有作為,r>g趨勢會持續很久,縱然最後生產總值不會被資本報酬吸收掉(α趨近於1),不過離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是他自己的掘墓工人」也不會太遠。
要改變分配不公義的體制,政治最關鍵。但看台灣的例子,基本工資慘兮兮,稅制哩哩落落,特別是資本利得。希望台灣各界能有共識,盡快提出改變之道,並壓迫國家制度跟著分配與成長較平衡的北歐走,至少要趕上世界趨勢。不過共和黨期中選舉大贏耶!若以美國為主的放任式資本主義不變,怎麼辦?
eaton: 有錢人的消費可略而不計,不然就不會是有錢人了.有錢人喜歡比來比去,花太多,會苦啊! 而且他們也希望給下一代好榜樣,好千秋萬世,直到永遠.好了,就算計了,你覺得 r 能降低多少? gates捐夠多了吧,但財富排名有掉嗎?為何這樣? 因為top1%富人的財富佔比高得嚇人!

柯文哲談阿扁

柯文哲談阿扁

最近臺大醫師柯文哲一篇有關阿扁的文章引起許多人的不捨。但是我看完後,卻有另外一種感觸。
1 柯文哲所發現的身心症,其實只要讀過監獄學的人都知道,這種病症在監獄學中被稱為拘禁反應,最早應該是在上世紀初的時候就已經被確認(剝奪模式下的典型反應)。問題是,雖然監獄官都知道這種身心症,但是對所有初次入監的受刑人都採取忽視的態度,而社會大眾,包含醫師,也只有在阿扁入監後,才後知後覺發現問題。
2 受刑人(除了少年以外)都是睡通舖、活動空間異常狹小的事情,司法相關人士都知道。雖然這是從日據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都無法改進的監獄情事,但社會大眾,包含醫師,要一直到阿扁入監後,才發現這個問題。

在現在的監獄關了一半以上的老人、身心障礙者,並且日益變成社會邊緣人收容場所的時代,要改變現狀,只有一個辦法。亦即,積極地興建新式的、寬敞的、有醫療人員進駐的監獄,而且消極地減少實刑判決。但是包含同情阿扁的人在內,大家都會反對這個方案。所以最後解決這個社會議題的方式,應該就是高層放棄阿扁情結、快速結案、將阿扁移監到東部的外役監(軟禁應該是個不可能的選項)。至於受刑人人權,我相信台灣的社會大眾,包含醫師與司法相關人士在內,只要阿扁的問題可以解決,那麼都會快速遺忘這個議題,好像受刑人都不是台灣人,不,都不是人一樣。
二十年前,我剛回國的時候,確實想要投身監獄改革,但是隨即發現在台灣根本無能為力,最後只好望情於少年司法與矯治的改革。縱或如此,二十年來還是挫折不斷。原因何在?我實在是不想再多說。
以上是我看完柯文後,唯一感受到的悲哀。

李老師學法,看監獄感到悲哀。其他領域的人何嘗不是?躲在陰暗角落的弱勢、經濟的自由主義橫行、金融的投機與貪婪、媒體的墮落…..都是。現代化社會需要的5大支柱:公正的司法、正確的智識、客觀的媒體、民主的政府、正直善良與愛人的心,過去50年,台灣哪一個不缺?
受苦的人(包括關懷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新媒體已出現,清理台灣人自私與無知的曙光已悄悄露出!未來需要的是靈活的宣傳與投入的時間,以創造新的社會文化。法國大革命之前,賤民不是被欺壓多年?但時機一到,牆就塌了。受刑人不是人、少年司法與矯治等問題不會被遺忘,正如貧富差距的議題一樣。
PS. 二十年來還是挫折不斷。原因何在?我實在是不想再多說。原因很多,台灣人保守不沾鍋的自私心態,必然記上一條。我相信,自私的根源很多來是來自政府的心態。台灣的租稅負擔率不到12%(租稅/GDP),不到韓國的一半,不到歐洲的3分之1。政府規避責任,百姓就有樣學樣。

論呂秋遠談阿扁案

10312.7
https://www.facebook.com/chetbaker1010/posts/331927643660253?fref=nf&pnref=story

TO 呂律師:
請查一下:辜成允要把自己的土地(龍潭)賣掉,卻一直賣不出去。.....於是辜成允找到吳淑珍當仲介,並約定報酬。幾句話就把關鍵故事說完,故事是這樣嗎?這段不難查到,就跟元大併復華金一樣。故事若不是這樣,您後面講的一大堆就有問題啦!這跟關鍵故事的篇幅太不成比例了。這是陳文茜的風格哦!三思啊三思!

呂回:我是參考沈律師的講法。

eaton:同意可以參考文獻,可是您可有確認沈律師的講法具有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註1)?或是至少驗證過沈律師過去相關事情的判斷經驗或風評如何。不然會不會以後跟統一或某些代言人一樣,聲稱自己是黑心商品的受害者?我個人很欣賞您的邏輯、文筆,請您千萬不要變成姚人多筆下的「總結陳文茜現象」提到的:「法國第五共和憲法兩個半月就誕生了」,所以「認為制憲必須費很長的時間是沒有憲政常識。」不然,我就太太太傷心了…..。畢竟,不真實的邏輯又有何存在的意義呢(註2)?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52907

註1:讀過研究方法的都知道,內容效度(有人翻為可驗證性)是指,基於最合理的假設,蒐集到最多相關而且正確的事實,並運用最嚴謹與全面的邏輯推演,結論內容才具有效度。若我們可以用這套程序,反覆測試其他類似事件,若可得到一致性的結論,那麼就可稱有足夠的信度了。很不幸,因實驗環境的可操控性,除自然科學界外,社會科學界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對社會科學界宣稱的因果關係要很小心。這是我個人跨界研究35年的微小經驗。

註2:這件事的論斷,前提(Premise)很重要,前提是由一個或許多假設(Assumption)組合而成的,所有的邏輯論述都建立在假設上,一個嚴謹的邏輯論述一定要把假設講得非常清楚。對一個詞的定義也是假設的一部份,網路上許多無謂的爭吵其實都起源於對字詞的定義不清,或是沒有搞清楚對方的假設。當然,對於有心玩邏輯陷阱的人來說,前提也是很容易上下其手的地方。
------------------
呂秋遠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chetbaker1010/posts/331927643660253?comment_id=332265276959823&reply_comment_id=332268100292874&offset=0&total_comments=207&notif_t=feed_comment_reply

本來想到先前說過,不要再針對扁案發言,我是不打算寫這篇文章的。不過,基於「有些人」對我已經到了嚴重的誤解或人身攻擊,我覺得還是把一些事情講清楚好,不然我會覺得詭異。

首先,我承認刑事程序上的「治癒」,用詞可以更精確,但是這絕對不是本文的重點。一些人老抓這兩個字來批判,我不懂意義何在。我的意思不只是刑事訴訟法158之2條或158-4條的規定,本來就會權衡證據能力。況且,偵查階段所講的話,縱然沒有證據能力,如果審理階段講的都一樣,那是可以「治癒」的,也就是說,「偵查的話」還是沒證據能力,但是「審理的話」可以作為裁判基礎。

我實在不懂這哪裡錯了?把我講成跟法律上的外行人、笨蛋、白癡一樣是怎麼回事?反正跟這些人的意見不一樣,這些法官就是司法不公、馬囧走狗、雙重標準?每個人都創設新標準來搞死阿扁?都是阿扁的政敵?

沈伯洋律師已經把阿扁當時的行為做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分析,我不贊同,但是他的分析非常⋯⋯完整。我不贊同的原因就是,阿扁的身份本來就很特殊,因為他是總統,不是其他種類的官員,所以「就算是」「創設」了實質影響力說,我也不覺得不對。「就算是創設」的意思就是,即便以前沒有這種說法,特別為陳「總統」定罪時想出這樣的偉大法學概念,我也不覺得如何。法官在解釋條文時,本來就會依個案詮釋,如果到英美法系去,這種解釋的機會會更多。而大陸法系裡,法官一樣可以在法律所訂定的範圍內,根據犯行依法裁量。

如果把阿扁的行為放在2014年這時候來判斷。請問各位,假設你們是法官,可以接受他無罪嗎?先不說他開過記者會道歉,自白他自己做了法律所不容許的事情。我們看看沈律師所描述的案件「事實」:

「龍潭案的主角是辜成允。法院認定的事實倒是蠻簡單的,辜成允要把自己的土地(龍潭)賣掉,卻一直賣不出去。大家都知道,賣房找仲介賣比較快,而龐大土地需要很有人脈的仲介,於是辜成允找到吳淑珍當仲介,並約定報酬。辜成允這邊提出的方案是,把土地賣給政府主管的科學工業園區,吳淑珍對此計畫表示贊同後,找上主管科學工業園區的李界木,表示希望科學工業園區能夠把龍潭買下來(龍潭購地案)。是這樣的,因為李界木推動龍潭購地案受到很多阻撓,有好幾個部會反對龍潭購地案,於是李界木向吳淑珍報告此事。吳淑珍說,好吧,你來見總統,報告一下推動龍潭購地案的困難。於是阿扁聽了李界木報告,其後就指示各部會應該儘速把購地案辦好。最後,李界木從辜成允那拿了3000萬,吳淑珍拿了1億。」

到這裡就好,請問,阿扁哪裡冤枉?

我想問的是,辜先生怎麼可以找吳淑珍當仲介?總統夫人怎麼可以介入政府機關的購地?李界木怎麼可以收錢?又怎麼可以向不能干預政治的總統夫人報告這件事?阿扁怎麼可以指示這些人去處理?總統夫人怎麼可以因此拿一億元?

最後,我只問一句話,如果阿珍收錢與阿扁無關,辜先生不是智障,為什麼他會認為,龍潭土地的收購與阿珍有關?而阿珍又憑什麼心安理得的收下這筆錢?只因為她讓阿扁指示「儘速把收購案辦好」?而阿扁完全不知道收錢的事情?

我要是阿扁,我一定會罵李界木,而且把他開除,因為「各部會反對購地案,你就去找我老婆」,這是什麼意思?你應該找國科會主委、政務委員、行政院長溝通,怎麼可以找我老婆?我更不可能指示各部會配合辦理,因為我知道:

各部會會聽我的,林北是總統。

不管我覺得這個購地案是不是正確,我覺得我都應該尊重專業,由行政院拍板,而不是由一個不知道幾品的小官,直接找我太太報告。而我太太更不應該安排他跟我見面,他不夠格,這件事就算要拍板,也是行政院長來安排我跟他見面,怎麼會是我太太安排?她又不是我秘書或是幕僚。

問題來了,阿扁怎麼處理這件事?他聽太太的。難道他在聽的那一剎那,沒想過他太太為什麼要叫他指示?依他太太的個性,會不會有收錢的疑慮?

我再問一次,辜先生不是白癡,為什麼覺得應該送錢給阿珍?

如果法定職權說應該套用在阿扁身上,說因為阿扁不管國科會購地案,他的職權不是這個,然後讓他無罪,我真的不能接受。

同樣的標準套在連勝文,我們會說他切割。阿扁說他對於太太的行為都不知道,我們說本來就是這樣。阿珍收錢,我們認為阿扁都不知情,但是卻會做出阿珍希望他做的動作,你覺得這樣合理嗎?

有人嘲笑我沒法學知識水準、呂尚書(我是哪裡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我經常逆風高飛好不好!)蝙蝠,還把我名字拆開來罵,隨便啦!或者PTT鄉民說沈律師打我臉都腫了,都很好。從一開始被轉文,我就覺得大事不妙,因為我又捅了馬蜂窩。我以前就說過,我的判斷不是百分之百正確,有時候有百分之五十就不錯了。我是人,會有情緒、所學也不精,犯錯是一定的,但我只是在發表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而已,或許某些人可以冷靜一下,跳脫自己對阿扁的愛恨,翻閱當時的判決檔案,而不是對我做人身攻擊或是刻意去曲解我的話。

先別管什麼「說」了,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麼判?

政治學傳統統計方法

政治學傳統統計方法

1031213王道一:三位政治學者事前彌封送交主持人的台北市長選舉預測及其根據:
1. 洪永泰教授 (臺大政治學系退休教授):柯52%、連47%、其他1%
第一種方法是分析每個里的政治版圖,據以計算催票率。然後按照「空中vs. 地面」的票源比例加入民調(空中)結果。最後按照人口數加權。第二種辦法是使用民意調查。但是,民意調查只能涵蓋部分選民(台北市大概是65%),所以必須考慮無法涵蓋的人。這邊,洪老師根據經驗的主觀猜測是有一半未涵蓋的人不會投票,剩下的人藍綠各半。因此,用65-35加權結果是柯53%、連46%,與第一種方法的結果相近。
[Joseph短評:這是最傳統的統計預測方法,對於這次台北市蠻準確的,但是依賴「經驗主觀猜測」未涵蓋的人的投票傾向,因此遇到舊經驗不適用的「新情況」時,可能就只好憑感覺了。]
2. 蔡佳泓教授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主任):柯50.87%
進行多層次分析(hierarchical analysis)來改良傳統的回歸模型。然後採用貝氏方法來根據現有資訊來更新我們對於母體參數的估計:用蒙地卡羅模擬馬可夫鏈的方式拆解估計複雜的條件機率。
貝氏估計的柯文哲得票率分配介於40-60%之間,中位數在50.87%、大幅低估最後結果。
不過,分配確實有一個較小的第二高峰在接近57%的地方。
[Joseph 短評:貝氏統計改良傳統統計學的缺陷,但是最終的結果會受到你所選擇的「先驗假說」影響。這可能是本次在三個預測中最不準的緣故。]
3. 洪耀南執行長 (未來事件交易所):柯53.9%、連42.8%、其他1%
採用未來事件交易所選前十天封關的得票率預測市場價格,來自於十八萬註冊會員中一萬名左右交易活躍的會員:柯53.9%、連42.8%、其他1%。
[Joseph 短評:採用預測市場收集眾人資訊,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是有兩個潛在問題:第一,只有十八萬註冊會員看得到市場價格,而其中只有一萬人參與交易。其他還不是會員的人即使有內部資訊,也無從得知目前預測市場價格偏離基本面、有獲利空間應該加入套利、修正價格。第二,由於採用假錢市場,因此不容易抵禦有心人士的操弄(不過會前跟洪執行長簡短交換意見中得知,價格對外公開的話,網站流量會大幅增加,使得維護與頻寬租用成本大增。) ] http://politics.ntu.edu.tw/?p=13114
洪老師對後輩預測方法的評論:
1. 佳泓的理論很好,但是現在是預研中心主任,應該多碰點實務了。
2. 未來事件交易所的「專家」到底是哪些人?(洪執行長指出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預測準確的專精領域也各不相同,但是有辦法在所下單的市場上準確率超過90%有三百多人)

EATON:所以,本次機率統計法可能存在不小偏誤,輸了傳統統計方法。若考量洪老師「主觀猜測是有一半未涵蓋的人不會投票,剩下的人藍綠各半。」調整為「剩下的人綠56%」(用iterative cut-and-try,逐步調整),那豈不是更接近57%?
若事前並無足夠證據證實「民調無法涵蓋的人跟民調問得到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時,「依經驗估計」或「用民調問得到的人」哪個估計數會比較好呢?若無法否定兩個母體的投票行為不同,是不是就應接受一樣?
我的逐步調整的意思是,先把第一次的加權數當作「民調無法涵蓋的人」參數值,然後再將新加權數再重新代入,iteration幾次,直到差異收斂到最小。

既然「民調無法涵蓋的人跟民調問得到的人有很大的不同」,那如何在事前評估哪個參數比較好?「依經驗估計」或「用民調問得到的人」?有甚麼證據能證明,這兩個母體的投票行為不同呢?若沒有證據,是不是就應接受一樣。我的逐步調整的意思是,先把第一次的加權數當作「用民調問得到的人」參數值,然後再將新加權數再代入,iteration幾次,直到差異收斂到最小。

苦難是柔軟的最佳催化劑

苦難是柔軟的最佳催化劑

103.12.19張文亮1 小時 • 台北市 •

[幫助牛羊訂喜樂的路線] 張文亮
紐西蘭是世界上最重視畜牧的國家之一,飼養許多的牛與羊。牛與羊需要吃青草,牠們經常沿著有草的地方遷移。牛羊消化青草的過程,青草要含微量的銅,方能促進蛋白質的吸收。牛羊吃到銅含量太低的草,長的較瘦小,一年增加的體重,差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是,含銅量太高的草,牛羊吃了會中毒,含量一定要適中。
青草的含銅量,吸收自土壤。1970年,紐西蘭政府做全國土壤含銅量的調查,每一公頃採一點做分析,以研判牛羊牧放應走的路線,與適合牧養牛羊的地區。結果發現被水淹過的地方,所帶來沖積土的含銅量最適合。沒有被水淹過之地,土壤中的銅很快被草吸收殆盡,無法獲得補充。礦坑附近土壤的含銅量又太高,牛羊吃了會中毒。
「因為我素來知道你是頑梗的,你的頸項是鐵的,你的額是銅的,」(以賽亞書48:4),上帝並沒有反對銅,祂曾吩咐人用銅做祭壇。銅很明亮,能抗氧化;銅器堅硬,能長期使用。但那是器具,不是額頭。人的腦袋,主觀太強,什麼也難學習,而且吃的有毒,給出去是有毒,不適合他人食用。
這發現,使紐西蘭政府下令洪水時,畜牧區不用堤防擋水,讓河水上漲淹過兩岸的草場。洪水時帶牛羊遷往高處,較不方便,但是長期有利。因此,我們的主觀太強,苦難沖沖若變軟,沖沖還是有益處。

eaton:心思柔軟,才能長進。苦難,是柔軟的最佳催化劑。人從苦難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慈悲與忍耐。
然而,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5:3-5)

讀北一女或中山女有差嗎

讀北一女或中山女有差嗎

103.12.28不能改回聯考或基測啦!聯考與基測,就是比總分,每一題計較,根本沒必要。
讀北一女或中山女有差嗎?除了虛榮感以外,沒有任何差別。
依照我的看法,103年的超額比序,根本沒必要改變。作文為什麼不能列入比序?嘿,作文不能比,為什麼數學就可以?說作文評分主觀,問題是這社會上,從求職面試到徵婚相親,到電影與美食評比,哪一樣不是主觀評分?教育即生活,題題計較,根本違反教育原理。試問,市民選柯文哲或連勝文,難道是題題計較嗎?
一個超額比序方法,至少要實施三年再來檢討,為什麼?因為三年後,106年,北一女的升學率會被中山女趕上,那時北一女就不是第一志願了。為什麼?因為103年的超額比序,模糊了北一女與中山女的分數差距。
-----------------------
沈醫師一語點出破綻:「讀北一女或中山女有差嗎?除了虛榮感以外,沒有任何差別。」
偶再加一點。台灣商學第一志願台大財金系,畢業五年的月薪只有4萬元。想讀名校的人,不是虛榮心,就是井底之蛙。不好意思,偶忍不住再罵幾句:

台灣升學壓力遠大於先進國家,與世隔絕16年,不但沒有練就「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武功,學習成效、生產力與創造力遠遜於先進國家。「差一分就差一個學校」使得學生成為「背多分」,不懂廣泛閱讀、分析、吸收、彙整與活用資訊(相較沈醫師就令人佩服)。學生綁在過度練習和刻板的公式裡,養成不敢犯錯的習性,這種習性正是扼殺創意的元兇。難怪,台灣擅長殺價,而不是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

然而,為何教改總是無解?最深的根源在於政府資源分配不均。學生的升學壓力來自於家長,家長的壓力來自於:
1.政府劫貧濟富,偏袒資方與富人,賤民只能往上擠,否則就被人踐踏、剝削、不能翻身
2.政府遺棄中小企業與傳產,孩子再怎麼不才,都要補成國立,以便到園區工作。
3.自行創業者沒有輔導及失業救濟計畫,誰敢冒險嘗試最喜歡的行業?誰敢適性發展,不擠名校? 資源錯置不改,如何奢望教改?


現代學子的邏輯論述不強的原因

現代學子的邏輯論述不強的原因

104.1.13
讀寫文學能滋養心靈,不過國文老師的作文題目總圍繞在抒情文。抒情文需要考試嗎?能真實評比嗎?我的意思是:「不真就不美」,評分者評的是「真善美」或是「信達雅」?我懷疑,這是不是現代學子的邏輯論述不強的原因?邏輯論述的四個部分:主張、前提、推論及結論,不難學習,困難在於辨識:前提或假設的真偽;或是若不符合真實環境,結論要如何修正。

相對於版主提的《戰國策》,李斯的諫逐客書也是不錯的案例: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B%AB%E9%80%90%E5%AE%A2%E6%9B%B8

這是早在秦朝就有的論文,能從形勢、理性、感性等各個層面,還包括個人的利益說服人,為何後人會把《諫逐客書》在內的許多公文都視為文學作品?這不但抹殺它的社會和歷史影響,還助長學校教育「重文輕筆」的矯情浮華風氣!很可惜,到底為什麼?我一直很好奇。
103.12.30李茂生:台灣今天有兩位姓阿的,命運大不同。
一位重重被摔,醫師沒有察覺其橫膈膜破裂,結果肺部掉到腹腔,慘死。另一位,雖然也是重重被摔,但是獲得醫師垂憐,應該可以頤養天年。
同樣都是活在「人為的悲慘世界」,境遇卻有很大的差異。
將來動保法中的運送條款應該會被修訂,但是監獄行刑法的修訂應該是遙遙無期。這樣推論下去,嗯...。我不要說下去了,鄉民很恐怖的。
不要再說我是不當類比哦,看看阿岡本的the Open,你就會知道最高的境界是徜徉在被日曬得暖呼呼石頭上處於無知無欲狀態下的生物。不管躺在上頭的是人還是蜥蜴。
我的刑總、少事、監獄學的課在台大就是這樣被學生批評的。話都只說一半,然後叫學生自己去看書,這是我很懶的證據,但是「嫌煩,就不要說」的批評,確實是有點道理。
蘇東波:被誤解就誤解,誤解就澄清,日遙知馬力啊。阿岡本的最高境界是出世、孤寂與疏離,沒甚麼好學的。偶認為,出世的最高境界是由出世到入世,雖然那個地方骯髒不舒服,但入世,最終看到那麼多人被救贖,才可以彰顯作為人的高貴與價值。


與EVAN談兩萬名教授長工的故事(eaton)

與EVAN談兩萬名教授長工的故事

104.3.9 TO EVAN:兩萬名「教授長工」的故事

eaton:在我的年代,學界本來就"利害"才能"與共",鬥來鬥去。但現在啊,實際也沒有天下講的那樣(天下一直這樣,幾個年輕人塗來塗去)。

教育部為表示重視研究,大學老師的教學(寫書也是,抄來抄去除外)不被重視。這不是說,研究不重要,而是學生受教品質一樣重要。偏偏由理工醫學者訂定的研究發表指標是有問題的,文法商也一體適用;更不幸地,台灣民間沒有興學捐助的風氣,研究經費幾乎來自政府,於是大家只好被偉大的教育部牽著走,做一些跟台灣發展無關的研究。這才是悲情教師的開始。

我的見解是,除非是研究高手,若不熱衷寫SCI、SSCI、EI無關痛癢的題目,學者應主動發掘民間需要,走實務改善路線(最好跟不同領域的學者串連,以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創自己的第二出路,以其知名度或影響力掩護自己在學校的地位。其實出路太多了,多數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跟著教育部的路走,不知道蕭牆之外的機會。

實際做法是,一開始在台灣報章雜誌寫文章投稿,累積知名度。學理工應針對特定產業找提升技術能耐的機會。但若為改善成本或品質,則各產業都可(做不完)。例如運用資訊與大數據運算,改善生產良率。學商的不能貪心,專挑極少數領域專精發展,就商業循環的關鍵點發揮。例如:連鎖店商圈與店址的選擇成效預測;商圈行銷力診斷與改善;業務人員的向心力提升與維護;品牌設計與維護;上市公司經營治理衡量與改善;小農產銷組合建立;文創無形資產的鑑價與貸款;客戶滿意度調查(含未被發現的需要)與經營策略調整;客戶關係管理的機制建立與經營策略調整;公司債債信降或倒閉的預測;高頻交易模型;創業投資機會的評估;...........。

其實那篇是我在李茂生3月8日 3:07 台北市 的FB留言:
李茂生是台大法律系教授,他PO:太久沒有讀書了,竟然不知道我國刑事訴訟法已經修法,被告變成有到庭聆聽宣判的義務。啊,真的是太慚愧了。(他是在批鄭捷案)。剛去看一下,竟有44位按讚(匿名:蘇東坡)

evan:叔叔:
這篇文章是我在半年前看到的,是05年的報章了,現在已經2014年了,但我總覺得情況還是依然沒有改善,苦的還是最下面的助理教授,七年拼升等,拼不過就只好走人,即使他的研究非常有趣、新穎,但是沒有通過老教授的評鑑、累積到一定的點數,就是沒辦法生存,教育部的經費綁架學術發展,我覺得是不好的現象,許多教授現在已經也跟產業界合作,在產業需要的地方做出奉獻,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問題,但是問題還是存在於教育部,如果都要求在產業的應用層面有所建樹的話,教育部也應該規劃一個長遠的計劃,讓這些研究有真正可以應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產學接軌,不該讓學生只去暑假兩個月的半調子實習,老實說我也去過,覺得沒學到什麼,不要又犧牲了學術也顧不到產業,這樣是兩敗俱傷。
感謝叔叔的指點,受益良多,我只是抒發教授與研究的不平之鳴,請叔叔不要太過在意哈哈。
目前我的研究也與品牌行銷有所相關,每次收到叔叔的信都可以得到很多靈感與感悟,謝謝叔叔。
祝 順心 平安

eaton:
要寄望教育部修改,不太實際,教授不如用自己的專業創業(做服務業不必辭職)。妳的研究專長品牌行銷很多人在做,但有一項沒人做:診斷與預測行銷方案的表面效度或行銷目標達成率。行銷很花錢,特別是建立品牌,若能在執行行銷方案之前,有第三者診斷、預測,給予second opinion,應該有市場。不過最好先建立資料庫,以塑造品牌公信力(每天可觀察的個案太多了,一兩年後應可建立)。
以上說的我親看過成功案例(預測銀行客戶的消費金融倒帳機率,藉以調整授信條件)。我曾經在台大經濟系教授王道一FB發言(王道一專長做實驗經濟學)。若有興趣,妳可以讀我的留言(當時用eatontung名字),但王道一教授PO的主文沒儲存:

救古蹟不一定要全部由民間發動

救古蹟不一定要全部由民間發動
104.3.11

王道一在fb提到(註1),有幸跟健源和玉皙一起寫一點日常觀察到跟經濟學有關的五四三,像這篇就是他們從在地觀點來看祖厝被列為古蹟的無奈(註2)。我個人的看法是,古蹟具有「惠及他人的額外效果(positive extenalities,一般中文經濟學教科書翻成不知所云的「外部性」)」,因此必須想辦法讓這個額外效果也能「惠及主人(internalize, 通常翻成「內部化」)」,才能可長可久。像健源和玉皙提出的政策建議就十分有趣 (而且真的可以「惠及主人」喔!):「由觀光業者和文史工作者集資成立公司,並邀請老屋所有權人以古蹟作價入股來進行全區保存與觀光資源開發。」我唯一能夠加碼的,大概就只是建議文史工作者多多利用像是FlyingV這樣的群眾募資管道來集資,因為支持古蹟保存的人可能不少,但是有能力出資開公司的不見得很多,正好可以讓群眾募資的聚沙成塔好好發揮呢!
-----------
eaton

1. 版主將positive extenalities翻為「惠及他人的額外效果」是清楚多了。我猜,extenalities被翻為「外部性」,可能是positive extenalities又可稱"external benefit" 或是"external economy",external就被翻為「外部性」。若是稱為"beneficial externality",應該就不會這樣翻了。
2. 看到版主po的大樓,讓我想到最近參觀的台南林百貨。她戰後被國家收歸國有,原有主人林方一的二媳婦與家人只能專程從日本來台參觀(沒有內部化利益)。參訪後,我雖然沒有劉克襄先生說的,「沒去林百貨好像是沒去台南一樣」的那種感覺,但直覺還是很感動。相隔81年後,以台南文創百貨店的型態新生的林百貨是很好的整修典範,希望能夠更多的古蹟被活化,並注入新生活運動。
3. 我認為,救古蹟不一定要全部由民間發動,是不是還要看誰當家呢?林百貨是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整修,經過公開評選之後,由高青時尚取得委外經營權,現在看來,林百貨經營相當成功。重點在於是不是有一套好的整修營運計畫,若是成功案例越來越多,會有很多人願意投資!
4. 不過,若房價還是居高不下,就算古蹟資產作價入股,老房子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物後,「還是會經常」半夜離奇失火。鄉民經濟學都錯了嗎?這不能怪央行的貨幣政策嗎?這不能怪之前央行某人只嘆氣稱「連我都買不起」,但流於口水卻沒有作為?這不能怪已吵那麼高了,央行才開始進行選擇性的信用管制?這

註1: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416&idSubChannel=11
註2: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7%8E%8B%E9%81%93%E4%B8%80-Joseph-Tao-yi-Wang/128734373872130?fref=nf
-------------------------
我看到圖片上的大樓,想到最近參觀的台南林百貨。她戰後被國家收歸國有,原有主人林方一的二媳婦與家人只能專程從日本來台參觀(沒有內部化利益)。參訪後,我雖然沒有劉克襄先生說的,「沒去林百貨好像是沒去台南一樣」的那種感覺,但直覺還是很感動。相隔81年後,以台南文創百貨店的型態新生的林百貨是很好的整修典範,希望更多的古蹟能夠被活化,並為台灣注入新生活運動。

我認為,救古蹟不一定要全部由民間發動,是不是還要看誰當家呢?林百貨是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整修,經過公開評選之後,由高青時尚取得委外經營權,現在看來,林百貨經營相當成功。重點在於是不是有一套好的整修營運計畫,若是成功案例越來越多,會有很多人願意投資!
-----------
後記:不過,若房價還是居高不下,就算古蹟資產作價入股,老房子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物後,「還是會經常」半夜離奇失火啦。
鄉民經濟學都錯了嗎?這不能怪央行的利率長期偏低,只下不上的貨幣政策嗎?這不能怪之前央行某人只嘆氣稱「連我都買不起」,但流於口水卻沒有作為?這不能怪已吵那麼高了,央行才開始進行選擇性的信用管制?這不能怪長期台幣貨幣低估,以致不僅內需產業不振,並增加在台灣創業的困難度嗎?

柯文哲政治性格的五道陰影?,你認為這個標題如何?

柯文哲政治性格的五道陰影?,你認為這個標題如何?


104.3.23

「柯文哲政治性格的五道陰影」,你認為這個標題如何?

一個有爭議的標題,可能吸引一大堆人來看,但往往引發對方(或支持者)的不滿,於是難有理性的討論,再有道理,人家不看,也是無用。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注重數理和邏輯,所以很多人在論證時,不知道語氣的輕重,不加上適當的量化詞,只想一語就轟動武林。量化,未必要確切提出數字,但是比例的觀念要清晰,對不確定性、猜測出來的,必須註明是敘述個人意見或是推論的結果,不應以此導出武斷的結論,好像是真理一般,這叫做:以偏概全。(以上參考台大洪士灝老師的言論,非關本文)
(註):量化詞包括「全部」「大部分」「有些」「很多」「少數」「一定」「應該」「或許」「可能」「時常」「偶爾」「鮮少」... 在學術文章中必須適當使用。

我也有樣學樣,論文中提到的兩個例子。第一是:「中國冊」,柯P引經據典中國冊,我們就能斷言讀「太多」中國冊?就能斷言「顯然他的閱讀範圍,就侷限於中國典籍」?況且,或許我才疏學淺,難道對人類大有貢獻的人都是因為廣閱人文書籍嗎?德瑞莎是嗎?曼德拉是嗎?捐300億美元,戮力由衛生與教育讓困苦的人從貧窮中解脫的蓋茲是嗎?第二是:同理心不足。我的問題是,柯市長真有「樂」此不疲?前信義分局長的長期放縱作為沒有令人憤怒之處?現任內湖分局長放水之事牽涉貪瀆,若為真(像內湖區長),不能憤怒(或義怒)嗎?

柯市長或有可議之處,但論斷需要長時間觀察。由最近最高法院對陳昆明殺人案件的判決文來看,法官的裁判都還要審度被告過去所面臨的種種環境背景呢!最後我以台大醫精神科的校友蔡茂堂牧師的談話作個小結,並以為共勉,冒犯之處,敬請見諒。

蔡茂堂牧師:沒有瞭解(勿草率妄斷)、沒有愛心(勿存心不良)、沒有必要(勿無限上綱),不要論斷。(以上係摘自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慈濟事件

慈濟事件

104.3.27
金玉梅:蘇東坡弟兄提出的建議很好,不過以這件可受公評的公共事務來說,我覺得並不完全適用。三勿三要的批評原則,應該只適用在主內弟兄姊妹身上。例如「溫柔挽回」在加拉太書第六章就是指主內弟兄姊妹的相處原則(還包括重擔要互相擔當),是因為主內弟兄姊妹有聖靈內住,所以我們的勸戒和代禱有可能將之溫柔挽回。對於非教會的世俗團體,聖經並沒有教導我們要「溫柔挽回」,耶穌對法利賽人也沒有「溫柔挽回」。基督徒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也應該在公民社會中盡到責任。對於公共事務,現代公民應該用合法的方式加以監督,有不公不義之事應該加以揭發、施壓以促其改善,這才不負上帝托付給我們「治理這地」的使命。基督徒如果逃避這樣的責任,就是鴕鳥,也必不會受到世人尊敬。台灣許多宗教都已經跟政商合流,變成貪腐結構的一員,基督教怎能不扮演清流的角色呢?所以對於世俗團體,應該沒有「饒恕」和「溫柔挽回」的必要(只有對個人才有),應該予以公平的評論和監督,當然,應避免情緒性的字眼。「溫柔挽回」這四個字應改為「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在這件事中應積極支持宗教法的修改,把宗教團體導向法治的監督(基督教機構也應藉此改善自己本身的治理)。

EATON:
1.團體的組成其實是個人,對團體說話,也是對某個人說話。團體的成員複雜,說不定每個人的特質差異都很大。我只建議不要「學」法利賽人,團體或其成員也不一定法利賽人。
2.溫柔挽回的重點在於使用合適的聖經話語,並藉以帶出神的榮耀。建設性的意見很好,但要人聽到「建設性」,正面鼓勵不煽情的溫柔也是必要的。溫柔挽回是否只能用於主內,我就不知道了。
3.饒恕是代表我們對於不法、疏忽所造成的傷害的應對態度,饒恕不代表對罪視而不見(或回家睡覺),當鴕鳥不予譴責,而是鼓勵當事人(或團體)勇於改進。我開頭就強調,論斷批評的積極性目的應該是:運用神的智慧(話語),力求當事人願意聆聽(人家不聽,無法理性對話有何益處呢?),並修正不合理之事,最終帶來榮耀的見證。
金玉梅:我同意批評的言語應該溫柔理性。但我覺得饒恕的概念還應該被釐清。我們應該饒恕別人,因為主也饒恕了我們。我們也看到曾經有社會案件的受害者家屬,饒恕了加害者,也因此使加害者及其家人的靈魂得蒙救贖。這是極美的見證。但當我不是直接受害者時,我其實沒有資格去「饒恕」一個罪犯,也沒有資格要求受害者這麼做。所以當慈濟或頂新集團傷害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時,我只是公眾的一員,我沒有資格代表社會大眾去饒恕他們。同理,我不是二二八事件或六四事件的受害者家屬,我也沒有資格去說我「饒恕」了加害者。所以蘇東坡弟兄建議我們要說「若當事人願意盡力改進,我們願意接納等」這樣的話,我覺得反而會讓人有這樣的反應:「你是誰?憑什麼說這個?你是捐錢捐最多的嗎?」因此,我覺得這裡不應該講饒不饒恕,只是應該和平理性地評論就是了。在教會裡的饒恕則另當別論,因為我們是同為肢體,有弟兄犯罪得罪了神也得罪了人(我們是一體的),當他悔改時,受到傷害的我們應該一起饒恕他、接納他,將他挽回。

EATON:同意,我們沒資格要求受害者饒恕加害者,我也強烈支持轉型正義。
但我認為,第三者談饒恕的目的有二個:一是為了受害者,饒恕可以幫助受害者從傷害走出來,不再被傷害繼續折磨,不管加害者是不是願意認罪,主會申冤的(這點牧者講過很多)。就我的觀察,就算加害者認罪,若受害者不願饒恕,傷害會繼續折磨被害者一輩子。二是表明愛,願意接納加害者,以期幫助加害者勇於承認錯誤。這點應該跟「我們的罪得赦免,使我們可以坦然無懼來到神的面前」意思接近。
我認為,慈濟吸收台灣社會資源,間接影響其他團體的資源應用,任何公民都可議。若大家認為,不是當事人不能提「寬恕」,我們還是可以藉著「對教會過去做不好的地方」表明願意饒恕之意,同時表明對慈濟也持相同態度,不知道這算不算也是「溫柔挽回」的實際行動?

為何需要一直道歉228

為何需要一直道歉228(eaton)

104.3.28
Eaton為何需要一直道歉?我猜可能的原因是:1.被害者故意的 2.傷害鉅大,需要多道歉幾次才夠 3.作秀 4.沒有真誠認罪,受害者不接受 5.沒有認罪徹底,不知到加害的元凶是誰,又怎麼饒恕呢? 6.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到底是哪個原因呢?沒有確認,並取得共識,以上的原因都可能讓「道歉」一直持續下去。

104.3.26
王道維:我想即便並非當事人,這些巨大的社會事件也一定會衝擊全台灣的所有人,讓社會混亂而失序。所以這時的「傷害」與「饒恕」應該要有其「公共化」或「團體性」的意義,而並非僅是個人性的。
一個例子就是中國要求現在的日本政府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傷害道歉。這既非現在的日本人所為,也非現在的中國人或台灣人所受傷,但這對社群的意義仍是不可忽視的。
讓傷害者為其對攪亂社會秩序或違背公眾信賴的傷害向全民道歉,也由全民學習在公共的團體意識中學習饒恕與挽回,讓不義的事得以因此被暴露而糾正,讓不義的人有機會被社會重新接納,是我們應該要為下一代所豎立的榜樣。
eaton:
1.十字架的意義是高過其他,但不能說其他的都沒有意義。某些看似意義不大的事,也可能與十字架存在著隱晦不明的關係。何況這事,很多華文教會都為沒有為白色恐怖時代的受害者發聲,向長老教會及台灣社會道歉。
2.轉型正義是普世價值的一環。可能有人利用它進行政治意圖,但不能因此推論,大家都如此。就算大家都如此,也不能抹滅轉型正義的意義吧!
3.道維兄指出,「饒恕」有「公共化」或「團體性」的正面外溢效果,我原先沒想到還有為下一代樹立榜樣的效益呢。

對課後輔導的看法

對課後輔導的看法

104.6.17
1.若「數據與公文的虛假」成為事實,「有效率地應付」就是義務。(我懷疑老師的資訊處理效率可能不佳?)
2.若「家庭失能與留不住偏鄉老師」成為事實,「支援與強化代課老師的能力」就是義務。
3.若「老師無力或沒興趣關照課後補救」成為事實,「徵召教學與諮商分工的大學畢業生」就是義務。
註:補救400/時、課後260/時經費需要分3份:教學 (大學畢業生擔綱,每次都來)、老師 (只負責諮商與指導,每週來1次)、諮商 (大學畢業生擔綱,每週來2次)。

好使命 vs. 壞使命

好使命 vs. 壞使命

好的公司使命:(1)索尼:扭轉世界認為日本產品是劣質的看法,(2)微軟:讓每一個桌上都有一台電腦,(3)谷歌:整合全球信息,讓人人受益,(4)福特:讓每個家庭可以買得起汽車,(5)迪斯尼:讓人們快樂,(6)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從這些公司的成果可以看出使命的效果。

公司的使命不可以太短視,只看短期利益,也不可太籠統沒有引導作用。三個不好的使命:(1)“給股東最好的回報”(雷曼兄弟),(2)“成為電信業最賺錢的運營商”(世通公司,因為財務作假導致高層入獄)。(3)“誠信、溝通、尊重、卓越”(安然,因為財務問題倒閉)。

鄭愁予的邊塞組曲

鄭愁予的邊塞組曲
104.6.18
王道維:讀鄭愁予的〈邊塞組曲〉(上)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讀鄭愁予的詩長大的,在那一段青澀年少的歲月裡。近日隨手翻到以往勾點之處,那時間沖不淡的情愫依然濃郁,放肆地充滿書房每一個角落……
這裡我選的是鄭愁予早期的作品,「邊塞組曲」。作於1951年,那時他還不滿二十歲哩!雖然寫作的技巧仍有帶一點生澀,但是那真實豐富的情感絕對是令人感動再三,完全不像十七八歲的強說愁。更重要的是,與唐朝邊塞詩人所著重的角度不同(註一):雖然他出生在中國爭戰混亂的時代,隨著父親轉戰馳徙與大江南北,但並未把與戰爭生死相關的情感刻意寫入詩內,反而利用遊子浪人般的孤獨情懷賦予了大漠景色另一種超越時間的深度。這才使得我們這些未曾經歷戰爭或甚至從未到過荒野的當代都市人也能超越時空地感受到那份特殊的寂寥。這就是藝術之美吧!

Eaton:版主的賞析增添不少孤獨、荒涼與寂寥的情懷。
他有名的”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好一陣子,學生當情詩使用,後來被證實是:美麗的錯誤。鄭愁予澄清:背景是戰亂的童年。所以,達達的馬蹄聲不是愛人是敵人;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不是思念,而是戰爭時生命的無常;最後一句,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不是浪漫,是逃難的難民。我年輕時,對他知道不多,只從余光中的逍遙遊書中知道,他在聶華苓女士主持的Iowa藝術創作班讀碩士。
(刪除未錄)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前,鄭愁予在蘋果日報發表《台灣版的科學貴族》,批評涉及宇昌案的科學家李遠哲、何大一、陳良博為科學貴族,表達支持九二共識的立場。這對我來說,倒是「不美麗的錯誤」,因為工作關係(不是跟蔡或那三人工作),我對那案知之甚詳。當時大放厥詞者,至今都沒道歉,就跟亂降遺贈稅一樣。

卸不下的臉譜是美化

卸不下的臉譜是美化

台大李茂生教授認為,卸不下的臉譜─八家將中的少年這齣戲(台大學生的作品),能夠彰顯孤寂的社會關係中的歸屬、尊嚴與自我認同。他認為這才是台大之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Sc4w8wRiQ

我認為,這是美化。我不是說這齣劇裡的人物不好,該劇可以是其他參與者的典範。只是了解實情的人都知道,這不是一般情況。維護文化很好,但不是每項文化都值得維護,每個人都值得過更豐盛的人生。取得"歸屬、尊嚴與自我認同"的方式,不一定是如此。
李茂生:問題是:他們只剩下這個。
蘇東波:老師這麼說,我都悲觀起來。希望這是個切入點,讓他們意味到自己的人生是尊貴有價值的,從而藉由別人進一步的幫助,發現自己獨特的生涯發展目標。

Barcarolle Ya :短片確實無法全面檢視陣頭文化,只是提供另一個觀察角度,而我相信影片是美化了陣頭及宮廟文化,也相信類此的孩子是孤獨的,只是何處不孤獨呢?生命的獨特性從意識孤獨起始,怕的是為了逃避孤獨從而逃避自由,影片中人物有句話說道參加陣頭讓他覺得出事了有朋友幫忙(大意),我心中浮出問號?出什麼樣的事?朋友怎麼幫?這樣的想法可能牽動了有朝一日是否進入司法。幾年前當我還在實習時,看到保護管束少年因為當時從事洗屍體工作,在報到時寫下:「這份工作做久了,發現屍體也有可愛的一面,看到過去的自己,發現原來我就是眾多朋友的組成,而我也組成了其他朋友。」當下真是令我相當感動於十幾歲的孩子能寫出這些想法,我相信是孤獨讓他看見了自己。

蘇東波:很棒的細微觀察。原來從孤獨看到自己,也是助人的切入點。
剛讀到”獨處”的好處:何必害怕獨處?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85/article/2228

外界實證死刑存廢都與減少犯罪關係很小

外界實證死刑存廢都與減少犯罪關係很小

104.6.13
我不是研究專家,但我知道外界實證死刑存廢都與減少犯罪關係很小。
那些研究是被認同的。不然還有死刑的國家不會那麼少(至2009年,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已經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止了死刑,其中廢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國家多達92個)。2013年778人遭到處決(有公布的),22個國家(大約全球十分之一國家)執行死刑,處決人數最多的國家依序為中國、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和索馬利亞。您會認為那些國家的治安好嗎?何況那些數字只是有公布的。2013全球死刑報告提及,中國實際數比全球還多。
死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D%BB%E5%88%91
2013全球死刑報告:數字會說話:http://www.amnesty.tw/news/1423
還有,我PO文提到,本篇係從四個元素:準則-處境-動機-內外部效果出發。而所謂的準則是採:人是萬物之靈,生殺大權在於神,而新約時代恩典在於公義之先。論點建議您參考:王道維,從死刑看人性的價值,台灣醒報,2013.01.09,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83。
存廢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外界論文很多,我不是專家,不想多談。具爭議的問題,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才能產生共識。基督徒只能從神的觀點表達立場,宣傳更好的想法,如同您提到的信仰觀,至於外界接受與否,只能尊重,因為這事深受當時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在現場的隨機實驗的關鍵

在現場的隨機實驗的關鍵

103.12.13王道一:如何設計一個「在現場的隨機實驗」?關鍵在找到最接近實驗組(但是只有操縱變因不同)的對照組!
回到一般「在現場的隨機實驗」,如果可以找到背景相近、甚至KPI完全同步的兩兩配對(比如說分店、門市或任何實驗單位),那就能夠隨機將其中一方分配到實驗組、另一方分配到對照組,據以進行實驗了。不過,這邊的眉角在於如何利用大量甚至海量資料來找到完美的兩兩配對進行隨機分組囉!理論上,這個分析每個企業都可以自己來做,但是實際上,要建構這樣的系統成本不小,除非企業先確定想做的隨機實驗真的生死交關,不然不見得划得來。
因此,管理顧問公司Advanced Prediction Technology (APT) 就替企業開發出簡單好用的雲端軟體讓客戶能夠上傳所有資料、並從中尋找「最接近」的兩兩配對、隨機分配為可供商業實驗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因此,他們的商業模式是提供資訊服務,和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EATON:
依柯P的個性,會喜歡找最適模式解決問題,這需要良好的局部實驗設計。老師是專家,若不當研考會主委,就主動向北市申請科專計畫,第一個題目就是派出所問題(包含確認:KPI、實驗組/對照組、成效分析(含警察支持度)、衍生問題等。若做出名,可優先向健保局提案研究降低醫療成本。
老師提到,用大量資料找到完美的配對組。但事前的兩兩配對組可能在實驗期間改變,所以一般人會比較習慣把實驗組的過去表現當對照組,亦即比較實驗組實施前後的KPI表現,雖然這也需要一些可比較的條件。
沈政男(老年精神科醫師)說,台灣每年至少有將近三千位老人家走失,找不回的比例大約一成,死在無人聞問的荒郊野外。防失智走失之實驗計畫也是好的問題。

星光燦爛的夜空

當上帝親吻黑夜,星星便出現了。

「星光燦爛的夜空」﹙The Starry Night,1899年﹚是梵谷死前一年的作品。記得2009年年底,我帶著家人到史博館參觀「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我猜展名應是翻譯「梵谷傳」(1957)的余光中命名的。那時匆匆看完百幅畫作,我的靈魂沒燃燒,頭腦卻有點昏眩(太多人)。

參展後不久,我買了兩幅梵谷畫掛在客廳。後來有人警告我,最好不要掛精神病人的畫作。最初,不管它,但心裡還是受些影響,後來用一幅不知名畫家的鄉村畫蓋掉「枯萎」的向日葵。現在,「當上帝親吻黑夜,星星便出現了。」這句話倒提醒我: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

我剛查一下資料,不知道大家對這幅畫比較喜歡哪一個說明?

1.維基百科:畫作的主色調藍色代表不開心、陰沉的感覺。很粗的筆觸代表憂愁。畫中的樹是柏樹,畫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雲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紋理像渦狀星系,並伴隨眾多星點,而月亮則是以昏黃的月蝕形式出現。底部的村落以平直、粗短的線條繪畫,表現出一種寧靜;但與上部粗獷彎曲的線條卻產生強烈的對比,這種高度誇張變形和強烈視覺對比中,體現出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2.余光中的梵谷百年祭(1990)三詩之一星光夜:深沉而細膩的線條,明暗對比的流動色彩,讓夜空中的每一顆大星、小星不停地迴旋,新月也形成流動的漩渦,星雲與稜線不停的蠕動。前景暗綠褐色的絲柏樹像一團烈火般從土地上衝往夜空去。山腰上,細長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夜空下的萬事萬物都處於迴旋、轉動、煩悶、動搖的狀態,各自放射出繽紛豔麗的生命色彩。當高高在上的宇宙星空與地上的小鎮、尖塔、柏樹、教室、燭光攏聚為一,梵谷內心雖然流動不安與孤寂,但卻傳達內在情感與現實交織的清靈畫面。

3.梵谷自己認為:要以個性來改寫歷史,一個藝術家最後將以其特質來呈現其價值。感性的梵谷直接給人「真」的感覺。他時常放任自己的感情去畫,大膽地用色,幾乎完全是個性、情感的發揮。畫作的色彩、線條沒有區分,這是很大突破,之前的畫家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多以色彩塗上其原來畫好的線條之內。

4.佛洛伊德的解讀:藝術家因過份悸動的心靈,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足,創造了幻想王國。精神病患的作品特徵是,初期呈現敵意,中期構圖漸趨抽象不規則,畫面籠罩著不安、恐懼和漩渦狀和被迫害的妄想,末期構圖無序,構思怪異,色彩豐富,但圖像變形。

不是只有美才能撫慰傷痛

不是只有美才能撫慰傷痛

仍然只有美,才能稍稍撫慰那揮別永恆的傷痛-王道維,103.12.16

王道維:美國著名的藝術哲學家之一,亞瑟‧丹托(Authur C. Danto),在其重要作品「在藝術終結之後」清楚地指出當今藝術發展的窘境:原來(西方)藝術於1980年以後已經到了一個終結。並不是說不會再有偉大的藝術作品,而是說藝術的表現觀念發現十九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時期到達頂點,藝術家們已經可以放棄「精心設計」的創作方式,而以對現成物的某些特殊觀點來作為藝術的發想與完成(如果這也算創作的話)。這使得一個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的原因已不再是美或崇高的表現,亦非源於內在意義或外表形象,而是藝術家藉由標題所賦予的特殊觀點。

可想而知,如果是觀點而非作品決定藝術的定義,那每件事都可以成為藝術品了。但是丹托在另一本書《美的濫用》中也有提到。雖然「美」已經不是藝術所必須擁有的特質(這是文藝復興以來的看法,被19世紀的現代主義終結),但仍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乏的要素。只要這個對於「美」的渴望仍在,創作就不會枯竭;但是美的定義也不會有一致的方向,永遠在盲目中變化。

雖然如此,仍然只有「美」,才能稍稍撫慰那揮別永恆的傷痛。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0962

EATON:聽專家說,藝術可分:1.工藝品(Art Deco),工藝極致精細,但可能毫無美感。2.美術品(Art),線條優美,構圖細膩繁複,但用色可能簡單。3.也是美術品(Art),但不在於「像不像」,而是讓人感受到曲線的張力,可能是背景、五官、眼神,打動人的心靈深處,進而喚醒人心(應是靈魂體的魂)。

版主筆下的亞瑟‧丹托認為,藝術創作表現有兩種,一種是表達「美」,另一種是表達「觀點」。這樣看來,前者是客觀的感受,後者是個人的主觀經歷。對於美,聖經倒不分這些,用了很多跟「美」有關的詞,像是論賞賜有:肥美、美地、美福、美意、佳美、美事;論到感謝有:讚美,論到美麗有:華美、俊美、秀美;論到生命有:榮美、美德、美名、美善。

「仍然只有美,才能稍稍撫慰那揮別永恆的傷痛。」這句話,讓我想起電影「大河戀」的詩句:
記憶不是完全地渾沌,也不是赤裸裸的;為追求榮耀的雲煙,才來到世上。
我們自上帝的家園離開,雖然繁花春草不再,我們不再悲哀;在殘花衰草中,努力栽種。
原始的同情心不可喪失,受難時的平心靜氣不可失,以愛的信心看透死亡。
感謝我們所寫出的心靈!感謝心中的溫柔、歡愉和畏懼!
在我認為:最卑賤的花開放時,也能使長年以淚洗面者省思。

然而,不只有美,努力栽種、愛的信心,然後感謝,應該也可以撫慰傷痛。
後記:版主厲害,簡單十行道出藝術美學導論(我只讀過朱光潛的談美)。我的記憶力差,所以常寫筆記,甚至乾脆買下耐看的dvd影片。大河戀就是這樣,應該看過10遍,以後還會再看。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李開復談留學帶給我的10個禮物

李開復談留學帶給我的10個禮物李開復 2015/03/18 08:03:00

https://www.facebook.com/kaifulee?fref=nf

我11歲時就去美國接受教育,美式教育在我的成長經驗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腳色。如果我沒有留學,也許不會得到那麼多,不會成就現在的我,這邊整理了10件禮物跟大家分享。

當還沒有小留學生這個詞的時候我就去留學,我在1972年首先踏入了美國的土地。很多人問我什麼時候去留學,我就說1972年,他們說啊,你看起來有那麼老嗎?實際上我是11歲的時候就去了。當然,也有很多人問我,如果你不去美國,還會得到一樣的成功嗎?美國在你的成長歷程中,留學的經歷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有什麼感觸?

我當時是去美國的田納西州,在一個天主教學校讀初中。整個城市沒有幾個華人,整個學校只有我一個華人,很多人在那個時候甚至沒有在真正的生活裡看過東方人面孔,但是他們對我伸出雙手歡迎,我得到的第一件最重要的禮物就是自信。
因為我發現,美國的教育方式和臺灣有著巨大的差異,我從小在臺灣長大,老師總是用懲罰的方式告訴我們這個做得不好,要怎麼懲罰,如果這個達不到誰又對你失望,總是用威脅、懲罰、失望等等的方式來希望我們能做得更好。

我第一次看到美國這樣一個環境,它完全沒有這種負面的方式,而是用正面的教育,讓我能夠建立自己的自信。美國的教育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特別強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在你的強項發揮得好的時候,給你足夠的鼓勵,讓你能得到一種自信。這不僅是對這一件事情的自信,而是對自己的自信,對未來的自信。
而我的自信來自於其實是件蠻可笑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老師出了很多題目,在黑板上寫了1/7,說你們誰能夠換算出來?題目剛寫完我就舉手了,他說李開復這是什麼,雖然我當時的英文不是很好,我還是很快地回答了:「0.142857」,他說哎呀,數學天才。

其實在臺灣的大家都知道,這是課堂上死背的東西,我可不是什麼數學天才。但當時他一誇,我就想也許我真的是數學天才,從此我就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代表學校參加考試、參加全州類似於奧林匹克數學這種比賽,我都非常踴躍地參加,認為我一定是一個數學天才。

當然後來我發現,其實我不是數學天才,當我進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時候,我覺得我是田納西州的州立冠軍,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學天才,他們就把我分到天才班,拿到一個最後一名。

很有趣的是老師當時說:「開復,你是最後一名」,我說:「完蛋了,最後一名怎麼辦?」,但他給了我一個A-,我說:「啊!?最後一名還有A-。」,他說:「數學雖然是最後一名,但還是很厲害,一定要給一個A-」。我終於發現我不是天才,但是老師給了我自信,讓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就會努力地工作,就會做得很好,這是我的自信,是第一件得到的禮物。

第二件得到的禮物是信任,當時強項數學是給我自信,弱的科目像是化學、歷史我根本沒有學過、沒有讀完,勉強去考,但是發現很多生詞不認識怎麼辦。當時我很清楚地記得我的歷史老師跟我說:「開復,我知道你做不完今天的考題,你拿回家做,你可以用字典,你可以花所有你需要的時間,3到5個小時都沒關係,但是我相信你不會翻開教科書。」

當時,我是一個11、12歲的小孩,老師明知道你的書籍在旁邊,還說讓你慢慢做,也相信我不會翻開我的教科書,其實這是對我的一種誠信和對別人的信任,所以一定要珍惜別人對你的信任,這對當時的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我得到的禮物就是老師無私的的教育。
我這裡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我剛開始去讀初一的時候,上課我根本一個字都聽不懂,但當時我們的校長發現了這個情況以後,他就說每天中午你把午餐拿到我辦公室來,我們一邊吃午餐,一邊從小學一年級的英文課本教你。我記得當時打開第一頁,從簡單的字一個一個教我,一個學校的校長每天願意花中午的時間無私的幫我上課。

我還記得第二件事,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數學天才,差不多在十年級的時候把高中所有的課程都念完了。當時高中的老師跟我說,你接著應該讀大學的課程,我說可是開車要30分鐘,我現在還不能開車,老師說:「沒關係,我教這個課,每天我到你家接你。」這個老師每次上課,每個星期三次,就來我家接我,讓我在11、12年級時就能夠修到兩門大學的數學微積分。所以,老師的態度也讓我非常非常的感動。

第四件我在高中學到的事情是「實踐」。今天很多教育都是去背書本上的東西,背死書,但我非常相信那句話,看過的你會忘記,聽過的你會記得,但是做過的你才真正理解。
所以,當時讓我很有感觸的是每一堂課都有那麼多實踐的項目,不會只教你一個指數是怎麼回事,會教你為什麼要學指數。像是如果你賺100元,每年10%的利率,10年之後你不只會有200元,會有更多錢,因為利息會升,這是指數的概念。如果你想以後真的有超過200元,你就會努力地學這個題目。
另一項實踐是我在高中參加了一個創業活動,當時老師說你們一群人創一個公司,要選誰是領導者,決定做什麼產品,大家一起來合作把產品推銷出去,並讓家長出錢資助我們當股東。當然資助不是白拿的,到一年做完項目以後,要算上每一個股東應還他多少錢,要算股息等等,真的像一個公司來營運;而且我們做的項目當時也很有意思,這間接也代表了美國學校的一種開放和包容。
這個項目的起源是因為當時學校把午餐時間從1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學生們就覺得這很不好要抗議,怎麼抗議呢?我們在這個創業活動中就做了一件T-shirt,T-shirt上畫了一個臘腸狗,畫得很長,這是並不太激進的抗議,但所有學生都非常想買這件T-shirt。
後來我們印了很多很多件T-shirt,當年我們也成為了全州業績最好的一個公司,而學校其實也非常包容我們這種做法,並沒有打壓我們,允許我們把自己的聲音發出來,雖然最後午餐的時間還是沒有增加。
高中畢業之後我申請了很多大學,我的SAT考得不是很好,數學雖然考了800分,但是我的英文還沒考到600分。所以,雖然我心中想進哈佛,但是分數還是不夠,在當時能夠進哥倫比亞大學已經算很不錯了。進了哥倫比亞之後,我在那邊也學到很多事情,如果要我說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認為應該是興趣,這是第五件我得到的美國留學禮物。
我剛進哥大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我選了數學和法律的雙主修。這是很奇怪的兩個主修,數學我覺得我是天才,法律我覺得看電視上那些律師都很酷,尤其當時美國有一個節目叫做《輪椅神探》,我就覺得律師就是我的偶像。但老實說,我其實就跟今天的中學生一樣迷惘,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職業興趣是什麼,只是隨機選了兩個。
讀了一年多以後才發現,其實我數學又不是天才,而且我覺得不是天才的人讀數學沒什麼意思。當時我跟一班天才班的同學一起上課,一共有7個人,我是第7名,前6個人每天都告訴我數學多美,我就想不出哪裡美,就做一些題目而已,覺得自己不適合數學。
至於法律課程每次上課都讓我想睡覺,看來也太不適合學法律;幸好當時學校是允許換主修的,而且學校鼓勵我們自己選修課程,所以當時我很幸運的選修了電腦,我覺得這個才是我真正有興趣的事情。

學校有制度讓我能夠改變我的主修,我真的非常感謝;還記得我女兒去哥倫比亞讀書時,她跟我說:「爸爸,有一個好消息,我居然大三才要選主修!」,我說是啊,30年前我去讀就是這樣。我女兒說她從來沒想到有這種機會,因為她真的還沒想好要學時裝設計還是經濟,或者東亞文學,我就告訴她說妳就念兩年,兩年之後再決定。其實我真的非常感謝有這樣的學校,有這樣寬容的環境,讓我在大三的時候能夠做出選擇,追隨我真正的興趣。

後來我在哥倫比亞念了四年,就到另一個學校去讀電腦博士。在這間學校我也得到了更多,比較接近臺灣留學生的體驗,當然那個時候我的英文已經好多了,但我還體驗了很多震撼,讓我對教育和留學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六個我得到的禮物是平等,也就是老師跟同學之間是平等的。我當助教時有一個機會給學生講課,當時我覺得自己講的很好,因為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學生學到很難的電腦技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好的工程師也是個不錯的研究員,因此我肯定是很好的老師。
但不幸的是學生繳回來的教學評語讓我非常震驚,他們不但給我最低分數甚至還給我取了很多綽號,他們說開復的課叫做「開復劇場」,他一個人在上面演戲,我們全部都在下面睡覺。他們說開復來上課連眼神的接觸都沒有,每天眼睛只盯著黑板,也不看著我們,我們打瞌睡也不知道,「他教的最差,沒有見過這麼差的老師」。
我知道在很多學校都有這種學生為老師評分的制度,但往往是有侷限性的,而且學生可能不敢認真評分。所以我覺得美國這樣的環境真的很好,當時學生給了我一個當頭棒喝,讓我更努力去學習怎麼做一個更好的老師。

第七個禮物是我學到研究的真諦。身為一個科學家,念博士,真正的核心是什麼?我的博士導師曾經跟我對談了30分鐘,這30分鐘裡讓我得到了兩件珍貴的禮物。當時我問他,我來這邊念博士,你對我的期望是什麼?他說:「對每一個來這裡念博士的學生,我的期望是你要成為你論文領域中的世界第一人」,我問他說你在開玩笑嗎?我一個學生怎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人。
他說:「我不是讓你成為電腦領域的第一人,但如果你論文寫的是關於連續性語音辨識,全世界應該不會有人比你好,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你達不到我的期望。」他接著說,他認為每一個博士生都應該有這樣的抱負,要不然就不該來讀博士。教授的這一席話對我有重大的影響,因為我後來其實做了一些專案,覺得湊合一下應該就可以畢業了,但我後來總是想起教授的這一番話,要做到在一個狹窄領域中的第一人才能停止。

第八個禮物也來自跟同一位教授的對話,他讓我學到教育的真諦。那時我跟他說我會盡力做到一個領域的世界第一人,但我問他,我從卡內基美隆大學畢業後,我帶走就應該是世界第一的論文,我要在這個論文上發揚光大,找一個工作把這個領域做得更好,是吧?他說不對,我認為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你帶走的東西是「做研究的精神」,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教授說:「我們要教會你如何獨立去解決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如果你學到這一點,那麼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認為你畢業之後,很可能不會繼續做語音辨識,甚至不一定會做電腦科學,但如果你以後在面臨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分析、理解不同的觀點,去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博士學位就是你可以終身擁有、終身使用的資產,而不僅是在你的專長領域。」
我後來讀了更多關於教育的書之後,我發現有句話跟他這句話是非常相似的,「教育的真諦就是當你忘記一切所學到的東西之後,所剩下的就是教育」。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夠背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省會在什麼地方,有多少人會背微積分公式,但是獨立學習才是教育的真諦,而不是你背了多少東西。
第九個禮物是我的論文導師,是一位得過圖靈獎的世界級導師。當時我決定跟他做語音辨識,他給我一個題目,我跟他做了一年左右之後發現他給我的題目很好,但是他給我關於解決問題的建議是行不通的。也因為從小在美國這個環境長大,讓我有足夠勇氣去挑戰我的老師。

當然我不是直接挑戰他,我是跟他分析,我告訴他我喜歡你的題目,但是我不喜歡你的方法,我想試試看不同的方法。我鼓起勇氣跟他說,語音辨識我想做,但是專家系統方法讀不下去,我想用統計的方法做語音辨識的題目。當他分析了我為什麼想用這樣的方法之後,他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我記得法國的哲學家曾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用生命來捍衛你說這句話的權利。我認為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話,但是我導師的「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更了不起。

我認為在科學的領域裡人人都是平等的,你有權利有你的想法,我有權利有我的想法,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法、熱情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沒有人有權告訴他人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一定要用什麼方法來解答。後來也有記者問我的導師,當時李開復挑戰你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他的回答也很簡單,他說在科學的領域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我從他這句話裡面所學到的遠不只有人人是平等的,我學到的是很多人認為他這句話可能只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接受別人的思維,但其實不是。我在他的指導下畢業以來的20多年後,我回顧,其實我從他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句話,而這句話不僅是一種雅量,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是一種做科學的態度,是一種做工程的態度。而這不只是種雅量,更是一種很珍貴的領導力。
如果你希望在一個像是Google的公司任職,對於最聰明的員工你就要讓他們有充足的空間,支持他們用他們的方法做事情。如果你什麼事都要很獨裁的頤指氣使,這些聰明人就沒有辦法發揮他們真正的潛力。所以,一個真正的研究院也好,科學部門也好,產品部門也好,如果你真的想要讓一批優秀的天才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支持他們。

第十件我學的事情跟上述也有關,第十個禮物我認為是看事情的角度。每一件事情我們都不應該只用一個角度來看待,而是要用很多角度來看問題。當時我的老師也跟我說的非常清楚,大家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權利有自己意見。
但東方教育很常碰到的巨大瓶頸是認為每件事非黑即白,一個人要嘛是好人,要嘛是壞人;一個科學的問題要嘛是這樣解答,不然就是那樣解答,這樣的作法並沒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來看待。
好比我常舉的一個例子,在很多高科技公司面試時都會遇到一些很奇怪的問題,像是下水道的蓋子為什麼是圓的?但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讓你答對就可以進來,答錯就不能進來。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看你的頭腦是不是被侷限在一個框框裡。如果你的回答是有道理的,比如圓的比較好在地上滾,圓的不容易掉下來砸到別人的頭,或者圓是最小的面積、比較省錢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答案。
而那些答不出來,甚至暗自思量怎麼自己高中時沒有背過這個題目的人,都很不幸的沒有受過開放式的教育來啟發、來釋放他的思維。所以,在21世紀裡,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能夠理解任何問題,可以用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而非以一個標準答案來定案,這不只是一個科學家的胸懷,更是一個所有21世紀的人們所需要學習的態度。

上述十個是我認為在留學過程中得到最大的禮物。最後補充一下,並不是說今天不到美國就不能得到這些東西,也不是到了美國一定就能得到這些東西,因為如今東方的教育也在成長,美國各個學校的教育方式也參差不齊。

我很幸運的從天主教的初中到高中,到哥倫比亞大學,再到卡內基美隆大學,念了這麼多的一流的學府,碰到這麼多一流的教師,我今天回頭想了一下,如果真的問我如果沒有留學,如果一直留在臺灣或中國,我有沒有可能得到這麼多禮物,成為如今的我?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有關留學或任何其它題目,歡迎你來我的Facebook主頁和我交流。

李開復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系畢業、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於2009年9月在北京創立創新工場,幫助青年創業。創新工場立足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領域。曾就職於谷歌、微軟、蘋果等世界頂尖科技公司,並分別擔任全球副總裁職務。《時代週刊》評選李開復博士為2013年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

刷牙密笈 @EATON

刷牙密笈

刷牙不乾淨,有心臟病、換牙等後遺症。餐後若來不及刷牙,可先漱口,不過最好的方式是3分鐘內刷牙。不過喝酸性飲料,需先漱口,馬上刷會破壞琺瑯質,因為那時牙齒硬度是軟的。

一般人刷牙僅2分鐘了事,那根本不乾淨,而且左右來回用力刷,不僅破壞琺瑯質,還會刷不乾淨,特別是死角,就算一天刷3次,防止蛀牙的效果很有限。牙科醫師建議刷牙的標準時間為30分鐘(至少晚上那次要認真刷),但是多少人願意花30分鐘刷牙呢?因此建議使用電動牙刷,乾淨、省時、省錢(半年換牙頭,用充電鋰電池),刷牙時間可縮至10分鐘(含牙間刷3分鐘)。

刷牙時,刷身呈45度觸碰牙齦凹槽,每處至少停留10秒後才移動1顆齒,牙齒內外面都要刷(正確說法是360度),靠左右的上下牙齒4顆不易刷,刷身需隨轉角處垂直轉動,才能刷到360度。記得刷牙需要刷360度,才能乾淨,不然牙菌斑留在口腔,還是會蛀牙。然後至少半年看牙醫一次。

用牙間刷需沾牙膏,每個縫隙前後10次,最後刷舌頭(除菌),再漱口,才可能達到85%清潔度。牙縫需要使用牙間刷或牙線,否則不管你怎麼刷,用電動或不是電動,都會不乾淨。牙縫大的應該左右邊各刷至少10次,牙縫小的要選小尺寸的,不能硬壓進去,會傷害牙根。

補充說明1: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25417192.html
補充說明2: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25718800.html
補充說明3:GOOGLE貝氏刷牙法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珍惜當下@黑幼龍

珍惜當下@黑幼龍

求祢指教我們怎樣屬算自己的日子,好教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多年前我跟同學談話,那時他太太剛去世不久。他告訴我說,他在整理太太的東西時,發現了一條絲巾,那是他們去紐約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那是一條雅致、漂亮的名牌圍巾,高昂的價格標籤還掛在上面。他太太一直捨不得用,她想等一個特別的日子才用。講到這裡,他停住了,我也沒接話。好一會兒後他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我曾經將這段談話與一位女士分享,後來再次見面時,她告訴我不再把美麗的磁具放在酒櫃裡了。以前她也以為要留待特別的日子才拿出來用,後來發現那一天從未到來。「將來」、「總有一天」已經不存在她的字典裡了。

每當我想起這幾句話時,我常會把手邊的雜事放下,找一本小說,打開音響,躺在沙發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時間;我會從落地窗欣賞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塵;我會拉著太太到外面去吃飯,不管家裡的菜飯該怎麼處理。「生活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經驗,而不是緊握過去的日子。」

我們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總是說「找機會」;我們常想擁抱一下已經長大了的小孩,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我們常想寫封信給另外一半,表達一下濃郁情意,或甚至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那麼可貴,你明天如何,沒有人知道。

有人說,你該盡情的跳舞,跳到好像沒有人在看你跳一樣;你該盡情的愛人,愛到好像從來不曾受過傷害一樣。就跟有句話說的一樣:求祢指教我們怎樣屬算自己的日子,好教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250 年的德國鉛筆老牌Faber-Castell

250 年的德國鉛筆老牌Faber-Castell

我以為食安風暴後,沒人在紀念甚麼叫企業目的與使命了,
我以為風行在30年前,類似hp的企業文化早在消失無蹤。
還好,還在,還在台灣被記念。
從成立至今已經超過 250 年的德國鉛筆老牌Faber-Castell 開始............

eaotn

--------------------------------------

德國有99.7%企業是員工500人以下、年營業額5000萬歐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創造了70%就業機會,而台灣128萬家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3年。也就是說台灣中小企業就像「一代拳王」,往往還沒接班就在第一代畫下句點。
跟大家介紹一間「賣鉛筆」的德國中小企業公司,公司成立至今已經超過 250 年,而 2014 年的全球有 ⋯⋯7000 個員工,員工平均的薪資是 USD $27,602-$45,886,為什麼賣鉛筆的可以活那麼久? 他不會賣掉公司,更拒絕上市誘惑。任何管理完善的家族企業,他的價值觀必須包括永續發展,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以及人類的美德,如寬容,謙遜和誠實。


德國鉛筆老牌Faber-Castell 公司,由櫥櫃製造商卡斯帕麥嘉華(1730至1784年†)成立於1761年,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工業公司之一。如今,第八代家庭成員Count Anton Wolfgang von Faber-Castell,於1978年接手為該公司的負責人,今天輝柏嘉在10個國家有14個生產基地,通過25個銷售/分銷機構在120個不同的國家銷售其產品。

一元鉛筆的競爭:
一支鉛筆如何拼過大量製造的低價競爭? 70歲營運長Count Anton Wolfgang von Faber-Castell會這麼做:為證明品質,把144支鉛筆從百年城堡扔下卻毫髮無傷;為經營品牌,一支用240歲的橄欖老樹和白金製的鉛筆,要價新台幣40萬還銷售一空。已有250多年歷史、梵谷都曾用過的Faber-Castell,分公司遍布馬來西亞到巴西,全球有7000名員工。第8代接班人Count外表看似嚴肅,實際上他是個瘋狂追求完美的「浮士德」,這些舉動就是要證明他的信念:「專注技術最重要,如果推出低價高品質的產品,就是企業走向結束的開始。」

談起二戰被炸毀、父執輩的辛苦,Count還會眼眶泛淚,對他來說,經營家族企業不只是一份工作,「因此他不會賣掉公司,更拒絕上市誘惑。」儘管擁有哥倫比亞大學MBA學位的優秀接班人Charlie等在後,這個寶刀未老又熱愛工作的Count卻說:「我知道人生有限,但我總是說,90歲開始,我每天改上半天班!」

任何管理完善的家族企業,他的價值觀必須包括永續發展,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以及人類的美德,如寬容,謙遜和誠實。我的曾曾祖父,洛薩·馮·費伯,是奉獻社會一個偉大的商人,而他的後代都遵循他的榜樣,把這些責任都視為必須遵守的義務。Count在2000年簽署禁止歧視和童工的社會憲章,並且保護該公司的員工免受剝削。我們承諾遵循國際勞工組織(ILO)協議中的憲章,來對待我們的員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為了實現長期的成功,你必須考慮未來。對我來說,作為一個商人,極其重要的不是為了賺錢,而犧牲未來幾代人的幸福。此外,我們要創建森林資源的永續發展,因為木材是我們最寶貴的原料,不能對其他人或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我對在短期內追求利潤不感興趣。對於一個企業,想長期的成功,產生持續盈利的能力是絕對至關重要的。對於我來說,公司業務和完整性必須齊頭並進。要有誠信體現價值,例如社會和生態責任,信任,誠實和公平與盈利能力一樣重要。畢竟,只有賺錢的企業可以致力於社會和生態問題。

來自荒野的細膩觀察 eaton

來自荒野的細膩觀察 eaton
----------------------------
我知道一幅畫,揮舞畫筆的是一條河流,我知道一首歌,揮舞歌唱的是風

書名:沙郡年紀: 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

某些畫之所以出名,經得起時間考驗,是因為它們在各個時代總有觀眾,而且每一個時代都可能出現一些富有鑑賞力的眼睛。我知道一幅畫,它是如此易於消失,除了漫遊的鹿以外幾乎沒有人看過它。揮舞畫筆的是一條河流,在我能帶朋友去觀賞這件作品之前,河流已經永遠抹去了畫作存在的痕跡。此後,這幅畫只留存在我的心靈之中。

藝術家的性情往往變幻無常,這條河流也是一樣。它何時有心情潑灑、這種心境將會持續多久,全都無法預料。仲夏時分,在一個完美無瑕、白色艦隊般的巨大雲朵在天空巡遊的好日子,漫步去沙洲看看這位畫家是否正在創作,真是件愜意的事情。

河流的筆觸從一道寬闊的淤泥緞帶開始,薄薄地刷塗在向後退去的河岸沙地上。泥帶在陽光下慢慢變乾,這時,金絲雀來到它的水窪中沐浴,而鹿、鷺鷥、雙領鴴、浣熊和烏龜則用足跡為泥帶鑲上花邊。在這一階段,還很難說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變化。

不過,當我看到這條泥帶因荸薺草而變得蔥綠時,我就會開始注意觀察,因為這是河流有心情作畫的信號。幾乎是一夜之間,荸薺草就長得如此翠綠,如此稠密,讓鄰近高地上的田鼠都無法抗拒這軟厚草地的誘惑,集體出遊來到這綠色的牧場。顯然,田鼠們整夜都在天鵝絨般的綠草深處摩擦著肋骨,牠們踩出了一座足跡的迷宮,證明了牠們的熱情。鹿在綠色牧場上漫遊,顯然只是為了愉悅地享受蹄子踩在柔軟草地上的感覺。就連不愛出門的鼴鼠,也在乾燥的沙地下挖出通往荸薺草緞帶的地道,在那兒,牠可以盡情地拖拉搬運青翠的草皮。



想要觀賞這幅畫,你得再給河流三周無人打擾的時間,然後在一個晴朗的早晨,當太陽剛剛驅散破曉的晨霧時,前來拜訪沙洲。這位藝術家此時已調好了顏色,以露水潑灑。荸薺草地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翠綠,上面閃耀著藍色的溝酸漿、粉紅色的囊萼花,以及乳白色的慈姑花朵。到處可見紅花半邊蓮,它伸展的葉片如同朝天擲出的紅矛。在沙地盡頭,紫色的斑鳩菊和淡粉色的澤蘭傍著柳樹亭亭而立。即使你悄然謙卑地來到這裡,正如造訪其他任何一處曇花一現的美景,你仍可能會驚動一隻狐紅色的鹿,牠正怡然自得地站在那齊膝高的花叢之中。

你毋需期待能再一次回去欣賞這綠色牧場,因為它已因河水的消退而乾枯,或者因上漲的河水漫過了沙洲,將它沖刷回原來簡樸無華的沙地。然而你心中可以掛起那幅畫,並且期盼在另一個夏天,河流會重拾作畫的心情。

小樹林裡的合唱
到了九月,幾乎已經沒有鳥兒幫忙宣布黎明的到來。一隻歌帶鵐可能還會漫不經心地唱首歌;一隻丘鷸可能會在飛往日間棲息的樹叢途中鳴囀;一隻橫斑林鴞可能以最後一聲顫音,結束夜間的辯論。但是,其他的鳥幾乎沒有什麼要說或要唱的了。

只有在某些霧氣濛濛的秋日黎明,或許還能聽見鵪鶉的合唱。牠們情不自禁要歌頌黎明的到來。在短短的一、兩分鐘之後,音樂又會嘎然而止,一如它突然開始那般。

蹤跡隱祕的鳥兒唱起歌來,具有獨特的優點。在最高枝頭上唱歌的鳥容易引人注意,也容易被人遺忘,牠們一目暸然,也就平淡無奇了。能讓人們銘記的,是從不拋頭露面的隱士夜鶇,從幽深陰暗的地方傾瀉出銀鈴一般的和聲;是高高飛翔的鶴,在一朵雲後奏響號角;是霧靄中的草原榛雞,不知在何處發出低沉的聲音;是鵪鶉,在黎明的靜謐中高唱<聖母頌>。



沒有哪個博物學家觀看過這個鵪鶉合唱團的演出,因為那一小群鳥正躲在草叢中看不見的窩巢裡,任何想要接近牠們的企圖,都會導致一片沉寂。

秋天,我的農場裡總會有一群或幾群鵪鶉,不過牠們黎明時分的合唱通常是從遠一些的地方傳來。我想,這是因為牠們寧願棲息在離狗兒越遠越好的地方。狗對鵪鶉的興趣甚至比我還要強烈。然而,一個十月的黎明,當我坐在屋外的火堆旁喝咖啡時,一個鵪鶉合唱團忽然在幾乎只有一石之遙的地方爆出歌聲。牠們在松樹林下棲息,或許是為了讓自己在露水很重時保持乾爽。

聽到這支幾乎就在門階上唱出的黎明讚美詩,讓我們頗感榮幸。一時間,松樹上發藍的秋日針葉似乎更藍了,而松樹下那紅毯似的懸鉤子也紅得更加鮮豔。

但願我是風
在十一月的玉米田裡奏響樂曲的風總是匆匆忙忙。玉米稈嗡嗡哼唱,鬆散的玉米苞葉旋轉著,半嬉鬧地飛向天空,而風還是急匆匆的。

風吹過多草的沼澤地,湧起長長的風浪,拍擊著遠處的柳樹。一棵樹揮舞著光禿禿的樹枝,試圖進行辯駁,但是沒有什麼能羈絆住風的腳步。

在沙洲上只有風吹過,河水則流向大海。每一叢草都在沙地上隨風畫著圓圈。我漫步走過沙洲,在漂來的一根原木那裡坐下,聽著四周鳴響的風聲與碎浪輕拍河岸的聲音。河流全無生氣,所有的水鴨、鷺鳥、澤鵟與沙鷗都已找到了自己的避風港。

我聽到遙遠的雲端傳來微弱的叫聲,似乎是狗在吠叫。真是奇妙,這個世界會怎樣豎起耳朵,好奇地傾聽那個聲音呢?聲音很快變得響亮,原來是雁鳴,雖然還看不見,但已經越來越近了。



原木後面暖和起來,因為風已隨大雁而去。我也願隨大雁而去──如果我是風。

斧頭在手
上帝在賜予,同時也在剝奪,但賜予和剝奪不再僅僅屬於上帝。當我們某位古老年代的祖先發明了鏟子時,他就成了賜予者,因為他可以用鏟子種下一棵樹。當他發明了斧頭時,他就成了剝奪者,因為他可以用斧頭把樹砍倒。任何一個擁有土地的人,不論是否自知,都這樣實現了創造和毀滅植物的神聖功能。

在那之後,更多工具被發明了出來,但經過仔細察看就會發現,後來的每一項發明都是這兩種最基本工具的擴展或附屬。

讓十一月成為斧頭之月的原因很多。天氣足夠暖和,在磨利斧頭時不會覺得冷;天氣也足夠涼爽,在砍倒一棵樹時不會流汗。這時硬木樹的葉子紛紛掉落,所以能看見樹枝交錯的樣子,也能看到樹木在上一個夏天的生長情況。如果不能這樣清晰地看到樹頂,就無法確定是否需要為了土地而砍樹,以及需要砍哪棵樹。

對於何謂自然資源保護論者,我讀到過很多定義,自己也寫過不少相關的論述。但我認為最好的定義不是用筆,而是用斧頭寫出來的。定義涉及的內容是:人在砍樹或在決定砍什麼樹時,心裡所想的是什麼。自然資源保護論者應該是這樣的人,當他每次揮舞斧頭時,他都謙卑地知道,自己正在大地的面孔上留下簽名。簽名當然因人而異,不論是用筆還是用斧頭,這差異都是自然存在的。

我在追溯往事時發現,並非所有的樹都生而自由平等。在一棵白松和一棵樺樹互相推擠時,我總是會出於先入為主的偏見,為了白松的生長而砍掉樺樹。



松樹是我親手拿鏟子種下的,而樺樹是自己鑽出土壤從籬笆下爬進來的。因此,我的偏袒在某種程度上帶著類似父親的感情,但這遠非事情的全部。如果這棵松樹是像樺樹一樣自然生長出來的,我甚至會更珍視它。因此,在偏見背後或許存在更深層次的邏輯,我需要對此進行探尋。

樺樹在我們城鎮是很常見的,而且數量越來越多。松樹是稀少的,而且越來越少。或許我的偏袒是為了支持處於劣勢的一方,但是,如果我的農場位置在更北邊,松樹很多而樺樹稀少,又會怎麼樣呢?我承認我不知道。

松樹可以活一個世紀,樺樹只能活半個世紀,我難道擔心我的簽名會消失嗎?我的鄰居都有很多樺樹,卻沒有種松樹的,我是出於虛榮心想讓自己的林地與眾不同嗎?松樹整個冬天都是青蔥的,而樺樹的葉子在十月就會準時從枝頭飄落。我是否喜歡像我一樣傲視冬日寒風的樹呢?松樹為榛雞提供庇護所,而樺樹為榛雞提供食物,我是否認為一張床要比伙食更重要?松樹最後會賣十美元,而樺樹隻值兩美元,我是眼睛盯著鈔票的人嗎?所有這些可能存在的理由似乎都很充分,但沒有一種真能站得住腳。

是否松樹會比樺樹更深地激發我的想像與希望?倘若如此,造成差異的究竟是樹,還是我呢?

我唯一的結論就是,我愛所有的樹,但我迷戀的是松樹。

揮斧者的農場裡有多少種樹,他就會有多少種偏見。歲月更迭,他根據自己對樹的美感和用途的反應,根據他那有利或不利於某種樹的作為給樹木帶來的反應,為每一種樹歸納出一系列的特性。令我詫異的是,不同的人竟會為同一種樹歸納出如此不同的個性特點。



除了白松,我最喜歡的是美國落葉松,或許是因為它在我的鎮裡幾乎瀕臨絕跡(對弱勢者的偏袒),或許是因為它給十月的榛雞塗上了金色(狩獵者的偏袒),或許是因為它使土壤呈酸性,從而生長出最可愛的蘭花。我的落葉松現在生長得鬱鬱蔥蔥,我的心都要隨之向著天空飛揚了。

在我眼中,年長的白楊是最偉大的樹,因為它在年輕時曾為野牛遮蔭,也曾佩戴過野鴿子織就的光環。我也喜歡年輕的白楊,因為它有一天會變成年長的樹。

顯然,我們對植物的偏好一部分源於傳統。如果你的祖父喜歡山核桃的堅果,那你也會聽你父親的話,喜歡山核桃樹。同樣明顯的是,我們對植物的偏好不僅能反映出我們的職業,也能反映出我們的業餘愛好。二者哪個應該在先,就好像勤奮和懶散哪個應該優先一樣微妙。寧願獵榛雞而不去擠牛奶的農人,不會不喜歡山楂樹,哪怕它侵入到牧場裡。獵浣熊的人不會不喜歡椴木。我也知道有些獵鵪鶉的人年年得花粉熱,卻不會對豬草有絲毫抱怨。我們的偏好確實是敏感的標誌,可以揭示我們的情感、品位、忠誠、慷慨,以及消磨周末時光的方式。

無論如何,在十一月,我都滿足於手執斧頭,閒散地度過周末。

堅實的堡壘
每片農場的林地,在提供木材、燃料、樁柱之外,還應該為其所有者提供通才教育。這種智慧的產物從不歉收,但不會總有人前來收割。我要在此記下在自己林場裡學到的一些東西。

我在十年前買下了這片樹林,之後不久我就意識到,我買到的樹木疾病幾乎和買到的樹一樣多。樹木所繼承的疾病讓我的林地千瘡百孔,不過我很快就又明白了,正是這些疾病使我的林地成了全郡獨一無二的堅實堡壘。



我的樹林是一個浣熊家庭的總部,我的鄰居們幾乎沒誰有這樣的運氣。十一月的一個星期天,一場新雪之後,一個獵浣熊的人和他的獵犬新留下的腳印把我引向一棵樹根被半拔起來的楓樹前,我的一隻浣熊就是在這棵樹下避難的。這裡凍結的泥土和糾結的樹根硬得挖不動、韌得砍不斷,某種真菌病害蛀蝕破壞了樹根,因此根下面的洞多得無法用煙把浣熊薰出來,獵人最後只好空著手離開。這棵樹在被一場風暴吹歪之後,就為浣熊提供了一個堅不可摧的要塞,假如沒有這個庇護所,我的浣熊勢必會被每年來這裡的獵人洗劫一空。

我的樹林裡還住著一打披肩榛雞。夏日的暴風雨能擊倒多少棵橡樹,我就能留住多少隻榛雞。這些夏天倒下的樹仍保留著已經枯乾的樹葉,下雪時,每棵這樣倒在地上的樹都會藏匿一隻榛雞。橡樹為牠們提供了覆蓋著樹葉的狹窄隱蔽所,因此,牠們不必擔心風、貓頭鷹、狐狸和獵人。風乾的樹葉不僅為榛雞提供了遮蔽,也因某種奇妙的理由成了榛雞特別喜歡的食物。

這些倒下的橡樹當然是病樹,但是橡樹如果不生病,折斷的可能微乎其微,也就很難有倒地的樹梢枝葉為榛雞提供藏身之所了。

每年,野蜂都會在我那些中空的橡樹中選擇一株築巢,而入侵我的領地的採蜜者,總會搶在我前面採走蜂蜜。部分原因是他們在一排排樹上尋找蜂巢時比我更有技巧,部分原因是他們使用了網罩,因而能在秋天蜜蜂蟄伏之前採集蜂蜜。如果樹心沒有腐爛,就不會有為野蜂提供蜂巢的中空橡樹。

兔子周期性的繁殖高峰出現時,我的樹林裡兔滿為患。



牠們幾乎會吃掉每一種我努力培育的樹或灌木的樹皮和嫩枝,卻幾乎跳過了所有我想使之減少的樹和灌木。兔子是什麼都吃的雜食動物,但在某些方面也是講究飲食的美食家。牠總是喜歡手植的松樹、楓樹、蘋果樹或紫衛矛,而不是野生的樹。牠還堅持,某些沙拉總要經過預先處理,才能屈尊去吃。因此,山茱萸在受到蠣盾介殼蟲攻擊之前,不會得到兔子的垂青,只有在染上介殼蟲後,這種樹的樹皮才會被附近一帶的所有兔子爭搶著吃光。

有一打山雀全年住在我的樹林裡。在冬季,當我們砍掉病樹或死樹準備柴薪時,斧頭聲音就是山雀群開飯的鑼聲。牠們在附近逗留,一面等著樹倒下來,一面無禮地評論說我們動作慢。當樹終於倒地,劈開的地方露出裡面的內容時,山雀就圍上白色的餐巾開始享用美餐。對牠們來說,每一片死樹皮都是一座寶庫,裡面貯藏著蟲卵、幼蟲和蟲繭;在牠們眼中,每一處被螞蟻挖出隧道的樹心,都裝滿了牛奶和蜜糖。想到那剛砍倒的芳香四溢的橡樹給這些小鳥帶來了幫助與舒適時,我們的勞動也變得輕鬆愉快起來。〈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整理〉

作者: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1887-1948)

美國著名生態學家、環境保護主義者,野生動物管理研究的始創者,現代環境倫理與荒野保護運動的先驅和社會活動家。終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林業資源管理、荒野保護和相關研究工作,也投入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狩獵管理等領域。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野生動物管理學教授,曾任美國林業工作者協會森林政策委員會主席,並創立了美國荒野協會。

李奧帕德一生發表了大量論文,將多年野外工作、林業管理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地倫理的新觀念。他在自然生態保存和環境倫理學方面的聲譽,至今少有人能與之媲美。



繪者:吳淑惠

專職插畫創作者。寫實力強,筆觸細膩,用色大膽亮麗,擅長將抽象、零碎的概念,組織成富有層次、解說力強的構圖。作品刊於《台灣地理百科》系列、《大地地理》雜誌等自然科學相關出版品中。

研析報導:【超級食物 常吃少得病易長壽】

研析報導:【超級食物 常吃少得病易長壽】

柑橘
橘子、蘆柑、橙子、柚子等都屬柑橘類水果,它們富含維生素C、類黃酮、果膠、葉酸等。研究發現,柑橘類食物有益於心臟健康,能預防中風、糖尿病等。建議每天吃1份(約一個中型水果大小,如橙子、蘋果),這比喝果汁更有益健康。
⋯⋯

燕麥
它是降低膽固醇和血糖的“功臣”。研究顯示,膽固醇超過220毫克/分升的人一天只要喝一碗左右的燕麥粥,就可以把總膽固醇降低8%~23%。燕麥富含纖維和蛋白質,還有鎂、鉀、銅等微量元素。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和癌症。每天可與小米、玉米等搭配食用,最好保證吃夠六七種全穀類食物。

堅果
核桃等堅果含有歐米伽3脂肪酸。研究發現,常吃堅果的人罹患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風險降低。堅果還含有大量維生素E,有益腦部健康。堅果熱量高,不宜多吃。建議每周吃5次,每次25~30克,約4個核桃或15顆花生。

豆類
豆類可分為澱粉豆類和大豆類。澱粉豆類也叫雜豆類,包括紅豆、綠豆、扁豆等。它們脂肪含量低,但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極其豐富,常吃能幫助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等。建議每星期至少吃4次澱粉豆類,每次食用量約半個網球大小。

南瓜
它含有大量類胡蘿蔔素、鉀、鎂等,纖維含量極高。它能降低肺癌、皮膚癌等多種癌症風險。建議每隔2~3天吃一次南瓜,每次1.5個網球大小,也可用胡蘿蔔、地瓜等代替。

黃豆
它被稱為是最佳植物性蛋白質,它富含的異黃酮素與人體自然分泌的雌激素功效相似,且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纖維、歐米伽3脂肪酸等營養素,能輔助預防乳腺癌、心腦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每天應至少吃15克(約42粒),可分成兩餐或當零食吃。

菠菜
它有“營養模範生”之稱,它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K、礦物質(鈣質、鐵質等)、輔酶Q10等多種營養素。許多研究證實,菠菜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口腔癌、胃癌、黃斑病變等疾病的患病風險。每隔2~3天就應吃一次菠菜,可與甘藍菜、芥菜等輪換食用。


喝茶不僅是放鬆身心的消遣,研究還發現,茶葉中的兒茶素可抑制腫瘤的形成和生長,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建議每天至少喝1杯茶。夏季消暑解渴,首選綠茶。

藍莓
它是超級抗氧化劑,其中的花青素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認知障礙等,果膠可以緩解腹瀉和便秘,單寧酸能減輕消化系統的炎症。每天可食用的藍莓量約為1~2個網球大小,吃紅葡萄、草莓、櫻桃等也有類似好處。

野生鮭魚
鮭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脂肪酸,多吃可預防腦卒中、心律不齊、高血壓、抑鬱、乳腺癌、結腸癌等。每星期應吃2~4次鮭魚,可與沙丁魚、比目魚等交替食用。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巴黎社會住宅


為台灣的"落後與投機"汗顏:巴黎社會住宅,重點是: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493

1.巴黎社會住宅(弱勢會打七折)的房租每坪從18歐元至27歐元(700至1000元台幣)不等,房子一樣漂亮。少房租的壓力,就算收入不多,照樣享受陽光假期。註:台北市中古屋的租金每坪約1000元,巴黎的收入是台北兩倍。

2.法國有1000萬人住社會住宅,住宅數佔比20%,很多是小康家庭。社會住宅和一般的樓房長得一樣,不是貧民窟。住的人甚麼都有,你不會被貼標籤,你也不會給自己貼標籤。

3.老佛爺和春天百貨旁邊巷子裡就有好幾棟社會住宅,你有聽說巴黎的黃金地段房價跌了嗎?著名的拉丁區那兩家觀光客非來不可的花神和雙叟咖啡旁,路易威登和迪奧精品店旁的樓房裡,有幾10戶的社會住宅,這些居民有影響到市容觀瞻嗎?我還沒告訴你,這裡面就住了好幾個流浪漢!

4.2014年春天,2000年歷史的巴黎出現首位女市長Anne Hidalgo,在就職記會上宣布,6年任期內的首要是廣建社會住宅,巴黎20個區,每個區都有足夠的社會住宅,以達到「社會混合」,市政府計畫每年增加1萬戶社會住宅,6年經費近30億歐元(超過台幣1千億)。

5.根據電力公司的統計,巴黎市的閒置住宅超過5萬戶,除了要徵收空屋稅外,還計畫說服空屋持有人將閒置的房屋交給市政府,社會住宅部門可擔保租賃管理。

6.單親家庭安置在市中心區,「有些媽媽下了班就要飛奔去接小孩,可要考慮他們的生活方便性!」

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可經營得很成功

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可經營得很成功

Zotter Chocolate推出365種口味,一整年都不用煩惱吃到重複口味的巧克力。你可以選擇:水果、堅果、香料、漿果、薑味、胡蘿蔔口味、含南瓜子或培根的巧克力,抑或是加了起士、魚、大豆、米、或是辣椒等料,Zotter都可滿足你。

Zotter是有機農業及公平交易的推動者,公司會頻繁造訪非洲、拉丁美洲、印度的供應商工廠,確保達到公平貿易組織的標準。這樣的營運模式很花錢,也要付出比市場價格更高的買價,消費者買到的也更貴。Zotter巧克力很貴,但你以為你只買到一個名牌,像買Gucci包包一樣(聽起來相當自私,不是花錢的好理由),其實你買到的勝過一個名字,買到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一小步。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1681/

負債也要辦反核遊行,台南巷弄中的革命旅社—能盛興工廠

負債也要辦反核遊行,台南巷弄中的革命旅社—能盛興工廠


文:黃韋智

「能盛興」鐵工廠由來自台灣各地的八位年輕人(高郁宜、林祐丞、林昱穎、薛喬勻、陳奕壯、林佑鍶、陳可布、許尉筠)共同組成,他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情感及理念,期望以行動實踐為社會付出的目標。

踏進工廠,宛如戰場般的辦公室內散佈著各式老舊傢俱、反核布條、貼紙與尚未完工的油漆作品,這裡是盛興八位成員親手打造的革命基地,蘊含成員對於環保的堅持。所有傢俱與裝飾都從垃圾場撿來,而廢核遊行總召高郁宜充滿期待的宣告:「我們希望這裡能讓人們聚集,碰撞彼此想法,激發創意火花,讓我們有無限可能。」沒錯,對能盛興的夥伴來說,這裡就是對抗核電的大本營,實踐理念的起點。


hackpad.com_W7TfsTR2QL9_p.343956_1426042854377_IMG_7843


乘載百年府城的溫暖,打造有人味的革命空間


「能盛興」的前身是間位於台南市信義街的鐵工廠,經過數十年的歲月後,老闆決定歇業,將工廠出租。團隊成員恰好看見廣告,實地勘查後發現「它」特別的生命力,決定將能盛興改造為獨一無二的工作室。工廠共有三層樓,每層都擁有獨特風格及不同功能,一樓為展覽空間,二樓為音樂表演空間及木工工作室,還有房間提供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住宿。目前有數十位日本音樂家及環保團體來到能盛興,分享對於廢核運動的經驗及心得。

身為工廠「員工」之一,留著鬍子的林祐丞說道:「工廠有種神秘的吸引力,不斷吸引不同的人進來。自從能盛興工廠開放以來,各式各樣的活動不斷湧入。」能盛興營運至今一年半時間,曾舉辦廢核行腳攝影展、廢核電影院、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海廢展覽,以及每月固定的能盛興菜市仔,讓工廠活力十足。高郁宜分享:「去年發生食安風暴後,我們決定把有機蔬果帶到能盛興,讓台南人可以吃到最健康的食材。」能盛興菜市仔邀請新化有機果農擺攤,販賣阿公阿婆親自栽種不含農藥的蔬果,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小農的堅持。


八人做工苦撐,場地空間竟然免費


「藉由工廠賺錢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只希望這裡充滿有趣的人事情物。」高郁宜非常認真看待藝文空間的理念,整間工廠的表演場地、展覽空間及住房都是免費提供,因此八名成員藉由共同承接油漆、清潔、採水果等勞力工作,辛苦賺取工資維持運作。旁人往往訝異這種不求回報的付出,但他們卻樂此不疲,「這一年半當然很辛苦,但我們擁有相同理念,對台灣都有一份無法割捨的情感。而且我們就像一家人,維持家庭雖然辛苦,卻也甘之如飴。」高郁宜微笑地說。然而,今年廢核遊行擴大舉辦,需要五十萬資金(支付舞台硬體設備、講師及表演者車馬費及後續活動費用等),已經無法藉由打工負荷更遠大的抱負,因此能盛興藉由街頭賣藝募款、民主店頭擺設募款箱與flyingV群眾募資等管道募集活動資金。


就算負債也要辦!314廢核遊行見


「台北高雄都有廢核遊行,我們還是要在台南舉辦,政府必須知道廢核是台灣人共同的心願。」林祐丞堅定地說。目前能盛興在正在flyingV進行募資,「如果沒有足夠金錢還是要辦遊行,短少的資金只好自行吸收,儘管背下負債,也要表達我們廢核的決心。」高郁宜看著坐在門口討論的夥伴以及志工,說出能盛興成員共同心聲。


hackpad.com_W7TfsTR2QL9_p.343956_1426042990826_IMG_0602

本次遊行將邀請陣頭及戰鼓加入隊伍,提升士氣並吸引圍觀民眾注意,讓活動更歡樂且能見度增高。晚會則邀請陳彥竹、便當雜誌、米莎、達卡鬧、志樂(林強+志遠)、謝銘祐等音樂人表演,還有鄭先祐教授、彭明輝教授、劉烱錫教授、黃鈺婷、郭盈秀等知名人士進行演講,希望帶給參與者最棒的遊行經驗,一起為台灣的未來盡份心力。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周杰倫為什麼能成為周杰倫?

周杰倫為什麼能成為周杰倫?◎沈政男

認清自己的才能,尋找最適合的出路

吳宗憲最近因為周杰倫沒有邀請他參加婚宴,而在媒體上發怨懟、討人情。眾所周知,周杰倫能夠崛起樂壇,第一隻拉拔之手來自吳宗憲。1997年8月,周杰倫在淡江中學的一位女同學,找周杰倫參加吳宗憲主持的TVBS《超級新人王》歌唱選秀節目,周杰倫在裡頭幫女同學鋼琴伴奏,也表演了自己做的曲子〈男人是很好騙的〉。那次比賽,兩人成績平平,但周杰倫的作曲才華獲得吳宗憲賞識,於是讓他加入自己的阿爾法唱片公司。

〈男人是很好騙的〉那首歌,已經有了後來「周氏情歌」的影子,但從這歌名也可以知道,周杰倫的作詞天賦,差作曲太多。那年周杰倫甫從淡江中學畢業,考大學音樂系沒考上,卻因為參加選秀節目,在十八歲踏入了歌壇。

重點來了,如果沒有女同學邀約,以周杰倫靦腆又高傲的個性,會主動報名參加電視選秀節目嗎?所以說那位女同學也是周杰倫生涯發展的貴人之一。生涯發展有四個步驟,認清自己、探索可能、選擇方向、追求目標,在1997年,十八歲,周杰倫被吳宗憲簽下,這時可說生涯發展進行到了第三個步驟,也就是選擇了踏入流行歌壇的方向。

都說周杰倫考過兩次大學聯考,難道是1998年,他成了簽約藝人以後,還去參加聯考?如果是這樣,可見他那時對正統的古典音樂之路,還沒放棄。當然他最終沒有考上大學,也沒有去念音樂系。

注意喔,周杰倫大學聯考落榜,也是他生涯發展的重大事件,甚至是台灣流行歌壇的重大事件。如果當年他考上了大學音樂系,進去裡頭每天練彈蕭邦貝多芬,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嘻哈周杰倫。

談周杰倫成功故事的人太多,但都沒有人點出眉角:「為什麼周杰倫會選擇流行音樂做為生涯發展方向?」要知道周杰倫從四歲開始學習古典鋼琴,進入淡江中學音樂科以後也是學習古典音樂,以他這樣的背景,當然要走上學院派古典音樂之路,但為什麼他後來找到了流行音樂作曲,做為他一展長才的領域?

周杰倫音樂天賦絕佳,四歲就會在電視機前唱唱跳跳,母親發現他喜歡音樂,就送他到音樂教室學鋼琴。周杰倫的母親當然是他生涯發展的最大功臣,沒有母親送他去學音樂,周杰倫的音樂才華能不能及早被發現是一個問題。周杰倫的母親是美術老師,卻能注意到孩子的音樂才華,相當不簡單。但網路上有人加油添醋說,母親為了周杰倫而找吳宗憲幫忙,這並非事實。

周杰倫開始學鋼琴以後,老師就發現他有絕對音感,也就是一聽到琴音,馬上就能指認琴鍵位置,於是他學琴順利,彈得很好。重點來了,從小到大的音樂老師,有沒有人指引周杰倫說:「杰倫,披頭四不錯喔,你可以聽看看、彈看看!」似乎沒有。周杰倫在十六歲開始嘗試作曲,似乎流行音樂作曲天分,是他自己發現的。

像周杰倫一樣擁有古典音樂天賦,也受過長久訓練的人非常多,如果周杰倫當初一頭鑽進古典音樂,恐怕現在也只是一個還不錯的鋼琴家,但他為自己選擇了流行音樂,從此一切有了不同。

1997年吳宗憲簽下周杰倫以後,一直到2000年周杰倫才發行自己的首張唱片《Jay》。這之間的三年左右,是周杰倫的沉潛期,他先是在吳宗憲開設的鋼琴餐廳演唱,也擔任音樂製作助理,並孜孜矻矻寫歌,後來作品慢慢被採用,逐漸打出了知名度,比如江蕙的名曲〈落雨聲〉就是那時期的作品。網路說,周杰倫想出片不可得,是吳宗憲要他短期內寫出五十首歌,他每日埋首苦寫,終於通過考驗而出片,其實這是編故事了。周杰倫後來是被同公司的楊峻榮賞識,幫他出了唱片,讓他從幕後走到台上,所以說楊峻榮也是周杰倫的貴人之一。

總結來說,周杰倫自幼展現音樂才華,幸運得到母親發掘,四歲就讓他學古典鋼琴,而周杰倫後來能夠海納百川,輕易汲取多種流行音樂養分,堅實的古典音樂基礎是重要原因。但音樂發展有多種可能,周杰倫在十六歲,高二時,選擇流行音樂作曲,做為生涯發展方向。此後,十八歲時代他報名電視選秀節目的女同學,簽下他的吳宗憲,還有後來幫他出第一張唱片的楊峻榮,都是提攜他的良師益友。

在這些生涯發展步驟裡,最關鍵的,就是他在十六歲,高二時,認清了自己的才能,為自己找到了最適合的發展方向,然後有了今天的周杰倫。

周杰倫說,他從小知道自己不是念書的料,但始終對自己的音樂才華很有自信。很多人或許也知道自己的才能何在,卻不一定有周杰倫那樣,從很小的年紀就具備的堅持所愛、勇敢追夢的澄澈心志。當然有更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何在,好像這方面不錯、那領域也行,但要說何者是相對強項,可就搞不清楚了。不是每個人都有周杰倫那樣的才華,但就因如此,生涯抉擇才更顯得重要。周杰倫即使沒有上面提到的那些貴人,他還是會發光發熱,只是可能慢一點,但其他人如果生涯抉擇錯了,很可能就錯失了生命的光輝一頁。

波特與小兔彼得 文:張文亮

波特與小兔彼得 文:張文亮

這篇介紹的比電影: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Miss Potter精彩,雖然電影也演得很好,沒有用誇張渲染牽引觀眾情緒,令人感動。給人喜悅與希望的故事。
---------------

波特與小兔彼得 文:張文亮

她喜歡觀察大自然,可是當時生物學界並不接受女性的參與,但這無阻於她對小動物的喜愛。她用童詩與繪畫,將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傾入兒童文學,結果產生了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兒童著作之一「小兔彼得的故事」。
  
享受財富與忍受孤獨

1866年7月28日,波特(Helen Beatrix Potter)生於英國倫敦的「波頓花園」(Bolton Gardens),那是有錢人家居住的地方。她的祖先在工業革命時期,以紡織賺進許多的財富。她的父親雖然畢業於法律系,但是從來沒有執過業,與妻子四處打獵、攝影、旅遊。

波特從小就沒有同年齡的朋友,一般人家的小孩進不了波頓花園,而波頓花園裡的孩子們,終日都被女傭、家庭教師圈圍著,彼此難以交往。波特一生從來沒有上過學校,每一門學科都有家庭教師教導。在外人看來,這是炫人財富築起的城堡,城堡內的小孩卻像囚犯般的孤獨與無聊。

跟一隻斑馬去散步

孤獨有時是培養想像力的溫床。波特從小就在日記上寫她的媬姆麥金吉(McKenzie):「她經常穿著黑白相間的長襪,當她帶我去散步時,我常覺得像跟斑馬走在一起」。她寫家中的老鐘:「夜裡滴滴答答地響著,好似老人的心跳,緩慢而有節奏。」她認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一個木頭玩偶與一隻布偶豬,她常常編故事給它們聽,抱著它們在草地上跳舞。

她編的故事裡有巨大的城堡,她寫道:「巨大的城堡是給可憐的人住的,幸福的人則像一匹馬,自由地在草場上奔馳。可以聽到風的聲音,可以看到太陽自地平線上升起。」她常跟玩偶講話,但是在成年人面前,她是個安靜而害羞的女孩。

最美的禮物留在野地裡

為她童年帶來第一道快樂的陽光,是自然老師哈蒙德(Hammond)小姐,教她如何輕鬆地在野外認識小花、小草,並且用水彩與鉛筆將所看到的畫下來。她寫到:「每一次到大自然中,都把自己當成花草的探訪者」。大自然的生物,成為孤單女孩的好朋友。她寫道:「當我認識一種植物,或遇到樹林中的一隻松鼠,發現自然之美的一瞬,總在我記憶中畫下深刻的一痕。原來,大自然最美麗的部份,仍然留在野地裡。我盼望將來能住在鄉下,就像在天堂門外搭帳棚」。

波特的父母認為她在自然課上花太多的時間,在她十歲時,辭退了這位影響波特一生的好老師。但是喜愛自然的種子已經在孩子的心中萌芽,波特繼續收集植物、昆蟲,甚至學習動植物標本的製作法。她寫道:「我的家像一座陰森森的城堡,處處掛著蜘蛛網,每個黑暗處彷彿都躲著一隻嚇人的怪物。但是這城堡中我也有一些朋友:幾隻甲蟲、一隻蛤蟆、幾個鳥的標本、一隻刺蝟、幾隻青蛙、毛蟲、還有一條蛇皮。」

記錄釣魚迷的故事

除了這些,她有個忘年之交布萊特(John Bright),布萊特年輕時是個政治家,老來迷上釣魚,他常帶波特去釣魚,波特因而認識了另一個釣魚迷布朗爵士(Sir William Brown)。他們常講一些釣魚的趣聞,波特寫道;「布朗稱他能夠在最惡劣的氣候,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釣到鮭魚,不過他一生所釣的到鮭魚,都比不上那條已快釣到、卻被它溜掉的鮭魚。布萊特卻說他看過布朗那一條溜掉的大鮭魚,但還是比不上他釣到的一條超級大魚,那條魚大到他使盡力氣也無法將魚翻身。他們的酒喝的愈多,所說的魚就更大一些」。

像小草莓般可愛的黴菌
  
當波特可以獨自外出時,她最常去家裡附近的「南肯辛頓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at South Kensington),她在那裡描繪動植物的標本。她寫道:「以顏色而言,生物不分高等與低等;以結構而言,生物不分美麗與醜陋」。她寫道:「生物的美是一種藝術,沒有一片葉子是相同的,沒有一根樹枝是隨意生長的,樹木年輪的形狀,也沒有一個是一樣的。」她也畫顯微鏡下的鮮苔標本,她愈來愈深入自然科學的藝術領域,她寫道:「我努力的畫下黴菌,畫已多到可以出版一本黴菌的分類學。但是生物的分類圖鑑是沈悶的,無法表現出發現黴菌時的喜悅,例如有一種極稀有的黴菌長得就像小草莓般的可愛…」。
  
不久,她的腳蹤遍佈蘇格蘭的原野、河川、瀑布、山嶽。她寫道:「每次外出,我總帶著熱切的求知慾。」她到任何地方,都帶著筆記紀錄自己發現的心得,並帶素描簿畫下所觀察的生物。

自然之美的欣賞者
  
第一個欣賞波特作品的是住在溫德米爾湖(Windermere Lake)畔的蘭斯雷(Canon Rawnsley)牧師,他又被稱為「美麗之地的捍衛者」,因為他認為古代的城堡是建築藝術的珍品,需要加以保存,就募捐了許多錢,買下一座座的城堡,並且成立「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將收購的古堡保存維護,永不得被拆建。蘭斯雷牧師認為波特的畫就像大自然一樣單純,流露出她對大自然真實的喜愛,她的文章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能具體勾勒出所要描寫的對象,因此鼓勵她從事兒童文學。波特認為自己沒有唸過藝術學校,也沒有受過名師指導,不會有人買她的畫作。蘭斯雷建議她:「也許可以由聖誕卡畫起。」
    
兒童文學與繪畫的重要性
  
1886年,波特開始注意市面上的童詩與童書。她也發現許多兒童對學習不感覺趣,是不喜歡學習的方式,而非不喜歡學習的內容。而童詩與圖畫正好是促進兒童學習的利器。因此,兒童文學與繪畫對兒童閱讀與教育極為重要。1890年,波特第一次投稿,作品上畫著一隻兔子,拿把雨傘,背著背包,站在月台邊等火車,旁邊寫著:

「我的名字叫便雅憫兔子先生(Mister Benjamin Bunny)我身上沒有錢,卻能到處流浪。本來我可以取其他的名字,但是,便雅憫(意即:流浪的狼)卻更適合我,好唸,又有趣。」
  
這張畫在該年的聖誕節上市,雖然賣的不多,但是波特開始養兔子。她也招聚一些孩子來,一邊畫兔子,一邊說故事給他們聽,一起與孩子們快樂地進入故事裡的世界。

開始撰寫小兔彼得故事
  
有一次波特在旅行中,認識了一個與她年齡相彷的安妮‧卡特(Annie Carter),安妮能說流利的德語,而且非常健談。旅行分手後,倆人繼續通信,後來安妮嫁給莫里(Moore),波特去參加他們的婚禮,婚後一年,生下一個男孩諾亞‧莫里(Noel Moore),波特送一條又長又白的嬰孩毛毯給他,以後每一年安妮都生一個嬰孩,波特也都帶條新毛毯前往,她與莫里家的每一個孩子都很熟。
  
諾亞五歲時生了一場病,而且病了數月之久。波特知道生病的孩子會很無聊,就寫信安慰他。第一封是1893年9月4日寄出的,不同於一般的慰問信,這封信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諾亞:
不知該寫什麼給你,也許就告訴你四隻小兔子的故事吧,牠們的名字是小福(Flopsy:笨笨的)、小毛(Mopsy:毛亂蓬蓬的)、小白(Cottontail:尾巴像棉花),與彼得(Peter)。
  
牠們和媽媽住在砂洞邊的大樅樹根下。
  
『來,我親愛的小兔兔們』,兔媽媽說道:『你們可以到草原去,或一直沿著小徑玩耍,但是千萬別進麥先生(Mr. McGregor)的菜園。』
  
小福、小毛與小白都乖乖地在路邊採黑漿果。只有彼得這隻頑皮的兔子,一溜煙的跑到麥先生的菜園附近,還從籬笆底下鑽了進去。牠先吃了一些萵苣,又吃了些豆子還有紅蘿蔔。之後,肚子有點不舒服,就想在附近找些芹菜來吃。卻繞到了黃瓜區的盡頭,而且沒遇上別的,就正好遇到麥先生。
  
麥先生正蹲在地上種甘藍菜,他跳起來追彼得,一手高舉著耙子,並且大叫『站住,小偷!』。彼得怕得要命;在菜園裡到處亂竄,因為牠忘了回籬笆的路。牠的鞋子一隻掉在甘藍菜園,一隻掉在馬鈴薯當中。牠沒有鞋子,也許可以跑的更快……沒想到牠外套的幾顆大鈕釦又被破網給勾住了,那是一件相當新的外套。…….
  
麥先生取了一個籃子,想由上把彼得罩住,但是彼得及時脫掉外套,掙脫網子…」。
  
信上的每一頁都附有插圖。諾亞非常喜歡讀這信,波特就一封一封的寫,她寫漁夫的故事、松鼠的故事、老貓的故事等。開始是諾亞家的孩子看,後來大人看,左鄰右舍的人看,連住在鎮裡的大人小孩都來看。

態度粗魯的專家
  
1896年,波特前往位於倫敦郊外的「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她在植物園內畫標本,植物園內的一個管理員在一邊說道:「這些畫毫無價值,根本沒有顯出植物分類上的特徵。」她開始並不理會,但是對方一直批評,於是她不服氣的指出,根據她用顯微鏡觀測的結果,鮮苔應該是黴菌與藻類的共生,不應該和黴菌歸在一起。波特的看法是正確的,不過她的意見引來一個年紀更大的主管,該主管在一本厚厚的植物分類目錄裡翻了一陣,然後很粗魯地責備波特不過是門外漢,怎敢對皇家植物園的分類產生置疑。
  
波特非常難過,當科學擁有權威時,反而輕看初學者的質疑。她將自己對鮮苔的分類觀點,寫成報告寄至「倫敦林奈學會」(Linnaean Society of London),但是該學會拒絕女性參與討論。波特更覺失望,多年對生物標本美麗的鑑賞,似乎被踐踏了。

轉向兒童文學
  
蘭斯特牧師知道這件事,勸導波特將描繪生物的喜愛,轉向童書插畫,那是科學家不會從事的範疇,卻是兒童教育迫切需要的。安妮與墨里也鼓勵她出童書,何況八年來諾亞都將她的信保存完好,波特這才決定轉向童書。
1901年12月,波特自己出錢印刷了250本「小兔彼得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分送諸親友,很快就送完了。她給圖上了彩色,1902年2月再印200本,又被索取一空。波特把書寄給幾個出版社,卻遭退回。後來,有位出版商人華尼(Norman Warne),決定出她的書,並鼓勵她:「妳只要努力地寫,我會努力的賣。」
  
好的書,常不是暢銷書,而是長銷書。1902年「小兔彼得的故事」上市時,賣的並不好,一年後才受到注意,波特一開始就將書價訂的很低,二百多頁的書,加上彩色配圖,一本只賣一先令。她寫道:「貧窮的小孩將因好書而富。」

優秀兒童文學的特色
  
波特每年持續地出版一本至三本童書,1905年時她已出版了九本書,她每準備寫一種動物的故事,就會先飼養該動物,觀察牠的生活與習性,她也針對動物的個性去設計故事的情節,她不需要扭曲動物的行為,去製造庸俗的笑料,也不需要蠢化動物的形象,以製造幼稚的體裁。她以對動物深度的認識去下筆,使文章自然而溫馨。
  
她花許多時間去構思故事中動物所穿的服裝,並且仔細的描繪,寫作的內容雖然是輕鬆的,但是寫作的態度是嚴謹的。她也經常與華尼通信,互相溝通童書的寫作。

由期待的高峰跌落憂鬱的山谷
  
華尼與波特一樣都是內向的人,兒童文學將兩個人拉的更近,波特寫道:「期待一個美滿的婚姻,仍是女人一生的冠冕」。1905年8月華尼向波特求婚,在準備婚禮的期間,華尼忽染重病,在八月底病逝。
  
波特寫道,「我像是一條街道,兩邊擺滿耀人的窗櫥,街道的中央卻是冷冷清清」。該年「小兔彼得的故事」賣了五萬本以上,德國的出版社也要求翻譯出版,美國來的訂單更多,但這些都無法安慰波特的悲傷。她寫道:「期待、等待、忍耐地結果,末了卻是一顆未熟而落的果子。」
  
波特決定搬到鄉下,她在蘇格蘭風景最美麗的地方之一溫德米爾湖畔的索雷(Sawrey)村買下「丘頂農莊」(Hill Top Farm)。她不是到花草滿徑的地方,去埋葬她的難過,而是為了更專心的從事寫作,她寫道:「專心工作是忘記憂傷的良方。」她請當地一對老夫婦幫她照顧農莊,她也學習種植作物,飼養牛羊。

快樂的農村生活
  
她繼續飼養小動物,作為寫作的材料。索雷村的村民也歡迎這位作家住在他們中間,當她想養一隻貓時,村民就送來許多貓;當她想寫狗的故事,村裡的男女老少都牽狗來給她看;當她想以小豬作寫作體裁時,不少農民就來拜訪她,分享養豬的經驗。
  
波特在丘頂農莊住了八年,在此期間她寫了十三本童書,都以農場內的小動物為寫作的對象。她寫道:「其實我所有的創作,只是用文字表達現況。農莊裡永遠可以找到讓孩子們驚喜的體裁。」她在農莊住愈久,就愈喜歡在鄉下的生活。她寫道:「如今,還有多少地方,能聽到農民打麥的聲音?在這收割的季節裡,潮濕的空氣中,整日傳來陣陣的打麥聲,我好似回到聖經裡的古老日子」。

富有的真諦
  
1909年,她用過去出版所得買下附近更大的「城堡農莊」(Castle Farm)。她寫道:「農夫們知道,牛、羊所吃的草,是過去的種子發芽長出來的;許多人在富有的時候,卻很少去思考要為後人留下什麼。依我的觀察,人擁有的財物愈多,寬容別人的心愈少;擁有的權勢愈多,卻愈發孤獨;以為富有能夠買到任何東西,但卻買不到別人對他們的尊重;以為富有就可以給孩子留下更多的財富,但這對孩子未必有正面的效果。」波特的兒童文學就是要為下一代留下好的種子。她寫道:「大自然不是要留給人類去征服的對象,而是要給人欣賞。我們應留給孩子們更多大自然的美。」
  
寫作不僅是作家對文字的運用,更是生命在筆觸上的流露。她歷經孤獨與失望,但她寫道:「我不回頭看過去的事,我勇敢地往前走。」她開始仿效藍斯雷牧師,買下蘇格蘭最美的角落。

蝸牛離開的時候殼就捐給大地
  
有意義的思考,常能引來深度的共鳴,波特在買地的過程中,認識了當地的土地仲介人希里士(William Heelis),他起初只是好奇,為何這個女作家會買下這麼大的農莊?後來他常去幫她整理土地,埋設水管,在風雨中去幫她照顧牛羊,在她生病時為她買藥,長期的接觸使他愈發明白這位極負盛名的文學家,躲在溫德米爾湖畔一角的原因,也許她長期需要一位優秀的土地仲介人與她合作。1913年10月14日,倆人結為夫婦。
  
婚後三十年,波特又寫了十三本童書,此外她照顧農莊、羊群、購買土地,她一生買了十四座農莊與四千英畝的土地,全部捐給「國際信託」,希里士後來也捐出自己土地仲介的辦公室,成為國際信託所託管的「比崔克斯‧波特藝廊」(Beatrix Potter Gallery)。

寫作的秘訣
  
許多出版商與新聞媒體希望波特離開農莊,讓慕名的讀者一睹風采,她一概拒絕。她認為文學出版不該像貨品行銷,她認為:「最適合作家的生活方式,就是簡單。」她又寫道:「因為我太喜歡寫,又喜歡畫,所以我更需審慎而為。我不喜歡落在別人出版計畫裡,我必須在喜愛的情況下寫…我寫作的方式像是在雕刻,一遍又一遍地寫,太長的部份就裁減。文章愈短、愈清楚愈好,當我發覺創作枯竭,我就讀聖經。」

養羊的作家
  
1916年,她才接受紐約公共圖書館的邀請,前往美國討論兒童文學,她批評當時的兒童文學故事沈悶,用字庸俗,包裝過度華麗。
  
1932年,波特持續寫作,她寫道:「感謝上帝,我仍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她年老時,喜愛養羊,她養的「賀德威克」(Herdwick)血統的羊,多次獲獎。她還被選為「賀德威克牧羊人協會」(Herdwick Sheepbreeder's Association)的主席,她後來也捐了二萬五千頭賀德威克羊給「國際信託」。

一直沒有長大的女孩
  
波特年老時,也記錄蘇格蘭山地日漸失傳的歌曲與舞步。她寫道:「我仍向山舉目,我愈來愈滿足於這種從山下仰望山嶺的角度。我以前夢想自己的一生應該像一匹快馬,但後來還是靠著自己逐漸老邁的腳,慢慢地往前走。」她又寫道:「我一生是個一直沒有長大的孩子,在兒童文學寫作上找到樂趣。」1943年12月22日,她終於放下她的筆,不過世上已有許多的孩子,無法放下她的書。

資料來源
1. Lane, Margaret. 1946. The Tale of Beatrix Potter. Penguin Books, U.S.A.
2. Taylor, Judy. 1989. Beatrix Potter’s Letters. Frederick Warne, London.
3. Potter, Beatrix. 1980. Peter Rabbit Giant Treasury, edited by Cary Wilkins. Derrydale, U.S.A.

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 @蘇瑋璇

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

蘇瑋璇

今天早晨,讀到劉克襄老師寫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 (link is extern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l)」,坐在捷運上我默默流眼淚,環顧四周,比我略大、比我略小,都是茫茫然在這擁擠城市裡被撕扯破碎、夢想幾乎快消磨殆盡的年輕靈魂,因此我想寫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回應劉克襄老師。

我是76年次,27歲,與絕大多數同輩的台灣年輕人一樣,高中畢業後考上台北的大學,在此念書、畢了業,找份薪水差強人意的工作,為了落腳在天龍國,看似自願實為強迫地背上「房租」這綑枷鎖,年復一年高漲的房價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奢侈遊戲,「不吃不喝30年才能在台北買房」這種聳動的新聞標題對我們越來越疏離,寧可花錢吃吃brunch、看場電影,追求簡約易入手的小確幸。 與我同樣年齡時,我的父母已經有2個小孩,再過5年,他們已可在高雄市買下一間28坪的小公寓;再過13年,他們已湊足頭期款換一棟透天厝。當時的台灣不那麼傾斜,全台灣人不必一窩蜂擠進台北才找得到工作,多數人不會放棄自己的家鄉,回鄉打拚是自然的、充滿可能的,且通常選項不必是公務員。

台灣社會就像一盤豐盛的桌菜,到了我們念高中大學時,桌上已剩菜尾,到了我們準備就業時,已經杯盤狼藉吃乾抹盡,七年級生彼此能PK的不是「多好」,而是「多慘」。72年次起經濟衰退、73年次教改初期,接下來教改白老鼠畢業起薪22K金融海嘯少子化勞保破產健保破產學歷貶值房價飆漲政治惡鬥國家虛耗,這些食不下嚥的廚餘全在某一群人吃飽撐了剔牙時,要我們這一代人吞下去。 縱然許多事情是大環境造成,令人沮喪的是,就講講最近的社會住宅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把這些蝸居在台北市、僅僅需要一份剝奪感不那麼強烈的住房的我們,打成過街老鼠,竟有捷運聯開宅住戶,講出要蓋圍牆阻隔社會住宅、或不甘房價下跌要求台北市政府賠償房價損失這些火星人邏輯的話語。

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扭曲腦袋滋養如此邪惡的價值觀,為房價考量至上、為個人利益至上,持這樣觀點的住戶,買得起房,理應也是3、4年級正值壯年,他們沒有7、8年級生的兒女嗎?他知道台灣有數以百萬計求一房而不可得,正正當當繳稅納糧供養經濟刺激房價走揚的年輕人嗎? 若問需不需要青年住宅,我會說,需要、太需要了,我們這一世代不是不願為住居付出,也不需要房子多奢侈,但請在合理及可負擔範圍內,還給我們這一世代應有的居住正義。

在台北流轉的9年內,我搬過10次家,每次打包換殼都是極盡折磨,每個月剛領到的錢,馬上就得拿出部分繳房租,打了折扣的自由、東扣西減的夢想,越來越殘缺而不可能實現。 堅決反對社會住宅的聯開宅住戶們,想知道你們未來的鄰居是怎麼樣嗎?

我所認識的台灣七年級生,就算嘴上牢騷但認真工作,不論單身已婚或交往中都願意珍惜戀愛,下了班倦的要命看場電影就能充飽電力,養不養寵物沒關係但對小貓小狗都有份同情心,周末假日賴在咖啡館裡偶爾裝裝文青,喜歡跑步但不會破壞健身器材,就算家門口鞋子亂丟一經提醒就會不好意思的塞進鞋櫃裡,喜歡自己動手做料理、學語文、手工藝,當了父母認真盡責的滋養著小小生命,在污濁的城市裡有相對潔淨的心靈。

是這樣的我們,就只是和你們的孩子一樣,而我們的壯年還要扛起你們的老年。犧牲著我們,你們還會自甘於既有利益沾沾自喜嗎? - See more at: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813#sthash.ZCz9jBVL.dpuf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高房價是誰的錯? 文:EATON

高房價是誰的錯? 文:EATON

造成高房價,有很多部門要負責,央行是其中一個。央行的職責有兩個:就業與物價。我不預設立場,請讀者自行評價她做得如何,特別是對於台灣房價的「貢獻」:

1.央行總裁有10A,能代表做得好嗎?該評選機構為Global Finance,在美國發行,隸屬義大利的媒體集團Class Editori Spa。全球發行量5萬多本(經濟學人是她的30倍),從總編輯到編採28名人員。過去得A最多的前三名是馬來西亞、台灣、菲律賓。義籍總編費安諾曾回答提問:「我們沒有一套所謂的評分系統,所以我沒什麼東西可以提供給你(記者)。」因此外界很難評估10A的意義。

2.央行每年賺2000億台幣,不是很多嗎?姑不論這跟就業與物價何干,更先不說它的代價。台灣外匯存底約4000億美元,粗估利差年化報酬率1.7%,這樣的表現如何?

3.台灣多為進口,物價與匯率有關,匯率管控如何呢?台幣匯率波動度(年化標準差)確實如同彭總裁說的,比韓國低很多。然而匯率水準呢?彭總裁常說,台幣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但央行規定,每天外匯市場最後一個鐘頭只能她交易)。因為台幣升值對央行獲利影響甚鉅,當出口為主的工商大老遊說與媒體放話時,央行不久就會進行干預。因此,過去十多年來,外銷廠商會暗爽央行的作為。證據呢?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台灣自編)2005年4月為115,一路貶到2010年才穩住100,跌15%;依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標準(與台灣的一籃子的貨幣權重不同),則跌22%,現在台幣約102,比韓元的110低,僅2013年6月短暫高於韓元。

4.物價管控如何?姑不論衡量CPI的一籃子物價與一般人民的相關度不高,台灣CPI確實比鄰國低。不過,很多成分是過度強調便宜與服務業過度競爭(產業外移、新興工作機會少)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房價漲幅沒有算進來。再者,資產評價的關鍵變數為利率,為持續讓台幣低估,利率得盡量壓低,更不惜負利率(只比日元高一點),因此極低利率的環境,將台灣房價推高到受薪階級無法觸及的水位。各位可能吃驚,依資產評價模型,按現行利率水準,現在的房價其實還稍低於公平價格呢!然而,低估台幣及低利率造成民眾購買力大降及房價高漲,讓創業成本、內需很慘,在地就業、產業轉型、薪資水準及生育率呢?更慘。雖然台灣海外生產比重早破50%,外銷廠商的就業貢獻已遠低於內需,但還是有就業及稅收的貢獻。因此,要不要獨厚外銷產業或均衡發展各產業,因各方利益糾葛,各說各話,一筆爛帳。

5.央行總裁常嘆氣稱「房價高得連我都買不起」,但直到去年才開始進行選擇性的信用管制。

好了,報告完畢,請各位讀者自行評斷。

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 文:劉克襄


你是否跟我同年級?行有餘力者,要不要嘗試拉高角度,把所有孩子都視為親人。幫忙他們一把,也是幫台灣一把。我的周遭,許多同年級的友人開始意識到這個狀態,樂於伸手援助陌生人。賺錢不再重要,如何回饋土地更是當務之急。大家不分階級和族群,廣泛地認養台灣。此時此刻,真的需要更多人如是體悟。
------------------------------------
■■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 文:劉克襄

一位去新加坡讀書的大陸女孩,畢業時入籍當地。最近到報社任職,一個月薪水約莫台幣五萬多塊。我問她,假如你找到工作,十年後能否在新加坡買房子?二十四歲的她,肯定地點點頭。她和大陸來的男友已訂婚,對日後充滿信心,也不排斥很快就有孩子。

假如她繼續留在大陸,一路求學,日後到沿海重要城市,在無背景的條件下,不僅無法找到期待的允當工作,恐怕也買不起房子。當她述說時,我彷彿聽到兩岸的年輕人,都有某些類似的困境。

而她到了新加坡便不一樣了,好像70年代的我們,來自南部的孩子北上讀書,後來留在台北工作,或者出國讀書。不管將來如何,回到這塊土地,她都有很多機會謀得一份工作。外面的社會充滿著各種夢想的可能,多數人不會把公家機關當金飯碗。

我的孩子跟她同歲數,剛剛畢業,非理工和金融科系背景,畢業半年後,終於找到月領25K的工作,全家人充滿歡欣。他一定很難想像,跟他同樣年紀的新加坡人,竟能領得豐厚的薪水。更重要的是,以現今台北的公寓大樓,我的孩子努力一甲子,恐怕都還在付頭期款。若比較別地年輕人的生活,想必會羡慕這樣的國家。

像我這樣來自農家鄉村的四年級,可能是目睹台灣土地最劇烈變遷,也是享受最多資源的一代。我們親身體驗了貧窮的滋味,卻也在年輕的養成過程裡,大量地享受整個社會的富裕,獲得許多過去不曾擁有的資源。那些年,或許是台灣最好的時候,但也是剝奪生態環境最嚴重的階段。而這些年,我們壯年了,台灣進入崩壞的狀態。

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台灣最貧苦最沒機會的時候。這樣的環境不是他們造成的,而是我們過度短視,著眼於近利,造成這等困境。政府過度傾斜於保護少數財團,給予金融和科技業優先的利益,缺乏多樣價值的發展和照顧。

但許多年學者專家仍像部落的巫師,愛當社會的預知者,不斷用批判的角度,威權式地批評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低就,踏實的工作,又過度迷戀網路世界。我們從未反省,自已傷害台灣有多深。

孩子們會有現今的茫然,三四年級的人,其實必須承受最大責任。去年太陽花學運何以聲勢浩大,因為我們未留下一個安心可以奮鬥的環境,讓他們找到生活目標後,打拚就有機會。不是他們做的,卻要用未來的一輩子去概括承受,誰會服氣?

我們批判現在的年輕人,反而是對自己最嚴厲的指控。不是我們保護得太好,讓他們失去戰鬥的能力,而是沒有給予完好的成長環境。台灣早被我們拖著往下走,不是下一代。每個人若自私地只顧著,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最好的福利,台灣只會繼續沉淪。

你是否跟我同年級?行有餘力者,要不要嘗試拉高角度,把所有孩子都視為親人。幫忙他們一把,也是幫台灣一把。別人的孩子跟我們的,都要一起在未來活著。讓人家有機會,我們的孩子才不會受苦。

我的周遭,許多同年級的友人開始意識到這個狀態,樂於伸手援助陌生人。賺錢不再重要,如何回饋土地更是當務之急。大家不分階級和族群,廣泛地認養台灣。此時此刻,真的需要更多人如是體悟。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研析報導:【預防心臟病的食物】

研析報導:【預防心臟病的食物】

☯導讀:預防心臟病的食物一定要是脆、軟、黏、滑、有彈性的食物,這些食物就像清道夫,把吸附在腸道裡的有毒物質和脂肪都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同時還可以抑制膽固醇的合成。

1爽脆可口的芹菜有保護心血管功能。常吃芹菜可使血壓下降12%~14%,膽固醇下降14%。吃芹菜要記得吃葉子,葉子的維生素C比莖高,且富含植物性營養素,營養價值高。

2薏米就是其中很好的代表。高纖的薏米,不僅可以美白,降膽固醇的效果一點也不輸給燕麥。我喜歡做薏米飯,一碗薏米加一碗半的水,放進電鍋裡煮熟,煮好後分成小包裝放進冰箱冷藏。煮飯時可將冷凍薏米稍解凍,放入飯鍋與米一起煮熟。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控制白米與薏米的比例,也可以經由再次烹煮,使薏米變軟。

3黏滑的海帶是預防血管阻塞的“高手”。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海帶內含岩藻多糖昆布素,可以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預防動脈硬化。海帶涼拌均可,但其本身含鈉,最好減少調味料使用。

4木耳自古以來就被當成預防動脈硬化的“護心”食物。木耳的高纖成分,可以刺激腸蠕動,説明排便,加速膽固醇排出體外。黑、白木耳熱量低、低油,當成點心也不必擔心發胖。乾燥的木耳纖維含量較高,可先用水泡開,洗淨切絲,用熱水燙一下,撒上薑絲、糖、白醋、醬油涼拌,就成為一道清涼消暑的夏日小菜。

※常吃這些食物不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還能預防心臟病的發生,在飲食方面注意的同時,運動方面也是不可大意的,所以需要適量的運動,即可預防疾病又可提高自身免疫力。

‪#‎苗栗‬ 緩步大坪林道

【‪#‎微笑私房線‬】‪#‎苗栗‬ 緩步大坪林道

每次朋友來,妳最想帶去的地方是?「大坪林道」。一條靜心的散步之道,就像日本的「奧之細道」,幽靜細長。林道全長七公里,適合以每分鐘十小步的速度緩行,適合東張西望觀察自然野趣,適合靜心幽談尋找自己...

http://www.319.com.tw/trip/show/181

研析報導:【血管“天敵”黑名單】

研析報導:【血管“天敵”黑名單】

1、餐餐大魚大肉,血管容易堵。
三四十歲的人常在外面應酬,餐館裡的菜多用“高油、高鹽、高糖”和“濃油赤醬”炮製出來,導致血管裡的脂肪越來越多,容易將血管堵塞。

2、晝夜顛倒,打亂血管生物鐘。
三十歲以上的人大多是單位的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成為“熬夜族”。從養生角度來說,晚上11時到淩晨四五點鐘,是保證肝臟代謝血流的時間。熬夜時,不止你自己,心腦血管的生物鐘也會被打亂,導致體內過多地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黏稠度增加。長期“黑白顛倒”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兩包煙,血管易“中毒”。
“吸煙是導致血管發生故障的元兇之一,哪怕你身體再好,一天兩包煙,也肯定會給血管留毒,讓它一天天脆弱下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紀蔚說,美國科學家50多年的研究表明,每天吸煙20支以上,冠心病風險會增加2—3倍。還有研究發現,熬夜時吸煙,會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

4、運動少,血管垃圾多。
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視。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長符偉國民教育授介紹,如果腦血管有問題,出現心臟病的幾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問題,這幾率就會變成4倍。正常人皮膚上每平方毫米約有600根毛細血管,平時只開放100—200根,多運動能讓更多的毛細血管開放,促進血液微循環;而長期不運動,血管內的垃圾會逐漸累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這個“不定時炸彈”,還會影響到毛細血管供血,並且隨時可能被引爆。

5、高血壓、糖尿病拖累心腦血管。
沒有癥狀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壓,是引發諸多血管病的導火索。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死的幾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僅累及微血管,還會導致大血管病變,血糖高的人,腦卒中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壞心情傷血管。瑞士專家最近證實,精神壓力可引起血管內膜收縮,加速血管老化。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我的母親來自東南亞 文:小逸

若有機會,給外配伸出援手吧
關注外配/外勞問題或者對其有所扶助的團體

http://www.tiwa.org.tw/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https://m.facebook.com/TIFA1105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https://www.facebook.com/4wayvoice?fref=ts
四方報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sat/
台灣南洋姊妹會

「外來人士在臺生活諮詢服務熱線0800-024111」

(一)服務對象:即將來臺或已在臺居住之外來人士
(含外籍配偶)

(二)服務內容:提供有關外來人士在臺生活需求及生活適應方面之諮詢服務,包括簽證、居留、工作、教育文化、稅務、健保、交通、就業服務、醫療衛生、人身安全、子女教養、交通資訊、福利服務、法律資訊、通譯服務、家庭關係及及其他生活訊息等事項。

(三)服務語言:國語、英語、日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及柬埔寨語。

(四)服務時段:
1、國語、英語、日語:全年無休。
2、越南語:每週一至週五(不含國定例假日及其他休息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3、印尼語、泰國語、柬埔寨語:週一至週五(不含國定例假日及其他休息日)下午1時至下午5時。
------------------
我的母親來自東南亞 文:小逸

我的母親,就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柯文哲現在是政治人物是首都市長,失言問題需要承擔
但是我非常希望,這種炒做柯P新聞的熱潮能讓大眾藉此看到台灣目前的外配問題......
因為"進口"幾乎是事實,沒有感情完全建築在金錢上面的交易,不是人口買賣是什麼?

很直白的說,中國大陸或者東南亞外配來台,普遍是嫁給收入偏低或者社會條件不足的男性,結果就變成了悲劇的滾雪球。
我父母是自由戀愛結婚,母親受過高等教育,在很多外配眼中也是過得很好,所以這些年常常遇到外配求我母親幫忙,我們也有機會知道很多外配的問題。老一輩的台灣人,婆婆打罵外籍媳婦,還可以高聲叫囂"妳是我買來的"媳婦逃到派出所,警察聽不懂,打發媳婦回去。有些外配帶著生病的小孩,連看醫生都困難...WHY?醫生不懂他們的語言,也沒有相關的機構可以求援。老公?有時候都不知道死哪去了。

我聽過我媽幫忙診所寫了一整張單子:"肚子痛""頭痛""昏""噁心"說是讓附近的外勞看醫生的時候有東西可以指指點點。有外籍新娘,老公已經消失好幾年(跑路了?還是去哪了?不知道),但是她不知道要怎麼訴請離婚就帶著兩個小孩繼續待在婆家做家事.賺錢。之前在我們家幫傭的外籍新娘,能夠賺錢之後,老公不養家,喝酒賭博,人家來拜託我媽媽帶她去開戶.去偷偷存錢,不然小孩沒錢註冊。當然也是有外籍新娘偷錢,扔下小孩跑回原國家,但是我覺得政府的對外政策與國際觀一直非常好笑。看到之前,"選戰中的國際觀",連大公子對外勞/外籍新娘似乎提都不提,彷彿台灣只需要在意金髮碧眼者的國際觀(然後有提到外勞與外配的柯先生現在說了"進口"orz......)。許多外配需要語言的交流扶助,需要法律支援,成為新台灣人之後她們需要台灣政府做些什麼,但我還真不知道政府有作些什麼。這些年我只遇過一次類似外配人口普查之類的東西,結果問題設計的非常像是調查外配有沒有假結婚真賣淫<囧>

其實台灣人不是看不起東南亞人,是看不起窮人,講白了就是這樣。許多台灣人崇洋哈日愛錢自卑又自大,我們的社會教育理面缺乏對人性的尊重,但有很強烈的階級意識與金錢慾望。對於職業的階級意識類似於:很多人尊重醫生但是輕視黑手,會跟孩子說"不好好念書將來就要做黑手喔!"彷彿黑手是個極端失敗的職業選擇。但是如果這個黑手有了自己的維修帝國,連鎖店開了七八家又會跟孩子說"要像人家一樣!將來賺大錢!"

對於人種/國家的階級意識也類似於此,但是這些"分類中的低階級"如果有了"高收入"就會"被尊重",把"基本尊重"貼上了一個金額標價,然後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Orz,不覺得很噁心嗎?

這些年母親遇過不少次對她身份的歧視,也會有所反擊,但是我覺得很可悲的地方是,這些"反擊"還有對方隨之而來的道歉或者尷尬都是建立在:"有點錢""有點社會地位",而不是"我跟你一樣都是人"、"你不應該用國籍跟種族來決定怎麼對待我或者評價我"、"用國籍侮蔑一個人?顯示出了無知跟可鄙"。

虛構小說如何改變現實世界?

不要再說讀文學、寫小說對社會沒有甚麼貢獻了!那是無知。

TED-Ed:虛構小說如何改變現實世界?
http://tedxtaipei.com/2012/…/how-fiction-can-change-reality/

Emily Dickinson said over a century ago that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 to take us lands away, and it’s true. When we pick up a book, turn on the TV, or watch a movie, we’re carried away down the currents of story into a world of imagination. And when we land, on a shore that is both new and familiar, something strange happens.
Emily Dickinson 在一個世紀多前曾說過,沒有一艘船能比擬書本,能帶我們遨遊異想世界,而她所言不虛!當我們翻開書、打開電視、欣賞電影時,我們便被故事劇情帶往想像力的國度;而當我們上岸時,岸上的景象既新穎又熟悉,有些奇怪的事便發生了。

Stepping on to the shore, we’re changed. We don’t retrace the footsteps of the authors or characters we followed here: no. Instead we walk a mile in their shoes. Researchers in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child development, and biology are finally starting to gain quantifiable scientific evidence showing what writers and readers have always known: That stories have a unique ability to change a person’s point of view.
我們在踏上岸的那刻被改變了。我們並不是追隨著帶我們前來此地的作者或角色的足跡。不,不是的,我們已化身為他們!近來,心理學、神經學、兒童發展學、和生物學的學者開始提出許多科學證據,證明一件作者和讀者老早就知道的事:故事有改變人們觀點的獨特力量。

Scholars are discovering evidence that stories shape culture and that much of what we believe about life comes not from fact but from fiction, that our ideas of class, marriage, and even gender are relatively new, and that many ideologies which held fast for centuries were revised within the 18th century, and re-drafted in the pages of the early novel.
學者們發現,故事形塑了我們的文化,而大部分我們所相信的生命意義並不來自事實,而是來自小說。現今我們對於階級、婚姻、甚至是性別的觀點都是十分嶄新的;許多延續了好幾世紀的思想體系都在十八世紀時發生改變,並被早期的小說改寫。

Imagine a world where class, and not hard work, decide a person’s worth. A world where women are simply men’s more untamed copy. A world where marriage for love is a novel notion. Well, that was the world in which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first appeared. Richardson’s love story starred a poor, serving-class heroine who is both morally superior and smarter than her upper-class suitor. The book, challenging a slew of traditions, caused quite a ruckus. There was more press for Pamela than for Parliament. It spawned intense debate and several counter-novels.
請想像這樣一個世界:階級而非努力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女人被視為「未馴化的男性複製品」、因自由戀愛而結婚更是個全新的想法。其實呢,這就是 Samuel Richardson 在出版小說《Pamela》時的社會現況。Richardson 的愛情故事裡,女主角是個道德高尚、比起她那上流社會追求者還要聰慧的女僕。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傳統觀念並引起大眾嘩然,討論這本小說的報章篇幅甚至遠多於對國會的討論。它引發了大眾辯論,也催生了往後幾本持相反立場的小說。

Still, for all those who couldn’t accept Pamela, others were eager for this new fictional world. This best-seller, and all its literary heirs, 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Eyre, and yes, even Twilight, have continuously shared the same tale, and taught similar lessons which are now conventional and commonplace.
雖然仍有人不能接受《Pamela》,許多人卻對這幻想中的世界十分嚮往。這本暢銷小說及許多它的延伸作品《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簡愛(Jane Eyre)》、甚至是《暮光之城(Twilight)》持續地向世界訴說同樣的故事,而這些觀念也漸漸普及於現代、被社會接受。

Similarly, novels have helped shape the minds of thought leaders across history. Some scholars say that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is highly indebted to the plots he read and loved. His theory privileges intelligence, swiftness, and adaptability to change – all core characteristics in a hero. Whether you’re reading Harry Potter or Great Expectations, you’re reading the kind of plot that inspired Darwin.
相同的,小說也改變了歷史上許多思想先驅的心靈。有些學者說,達爾文的演化論受到一本他喜愛的小說的高度影響。他的理論高度推崇智慧、敏捷、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而這些特質都是小說的男主角所擁有的。不管你正在讀《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或是《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你所讀的就是啟發達爾文的故事。

Yet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his theory might not be the whole story, our sense of being a hero- one man, or one woman, or even one species taking on the challenges of the world might be wrong. Instead of being hard-wired for competition, for being the solitary heroes in our own story, we might instead be members of a shared quest. More Hobbit than Harry.
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他的理論並非真理;我們認為一個英雄人物或一個物種便能單獨迎向世界挑戰的意念,很有可能是錯的。比起與生俱來擁有競爭思維、或是想獨挑大梁的英雄心態,我們更像是一個擁有共同目標的群體;更像哈比人而不是哈利波特。

Sometimes, of course, the shoes we’ve been walking in can get plain worn out. After all, we haven’t walked just one mile in Jane Austen or Mark Twain’s shoes, we’ve walked about a hundred trillion miles in them. This isn’t to say that we can’t read and enjoy the classics, we should travel with Dickens, let Pip teach us what to expect from ourselves, have a talk with Austen and Elizabeth about our prides and prejudices. We should float with Twain down the Mississippi, and have Jim show us what it means to be good.
當然,有時候我們並不能完全體會書中所描寫的故事,畢竟珍.奧斯汀和馬克.吐溫身處的年代實在太久遠了。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沒辦法享受經典著作;我們應該和狄更斯一起旅行,讓皮普(《遠大前程》的男主角 )引導我們思考對自己前程的期望、或是和珍.奧斯汀及伊莉莎白(《傲慢與偏見》的女主角)談談我們的傲慢與偏見。我們也該和馬克.吐溫一起漂流到密西西比,讓《頑童流浪記(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 Jim 告訴我們何謂善良。

But on our journey, we should also keep in mind that the terrain has changed. We’ll start shopping around for boots that were made for walking into a new era. Take, for instance, Katniss Everdeen and her battle with the Capitol. Can Hunger Games lead us into thinking about capitalism in a new way? Can it teach us a lesson about why the individual should not put herself before the group? Will Uglies reflect the dangers of pursuing a perfect body and letting the media define what is beautiful? Will Seekers trod a path beyond global warming? Will the life and death struggles of Toklo, Kallik, Lusa, and the other bears chart a course for understanding animals and our place in their world?
但在我們的旅途中要謹記: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了,而現在該換我們想像未來世界的模樣。例如,小說《飢餓遊戲三部曲(The Hunger Games trilogy)》中女主角 Katniss Everdeen 與她對抗都城(Capitol)的過程,是否可以讓我們以新的角度思考資本主義?或是告訴我們菁英主義有何不妥之處?小說《醜人兒(Uglies)》是否反映了我們追求完美體態,並讓媒體定義「美」所帶來的危險?《熊武士(Seekers)》中的 Toklo, Kallik, Lusa 和其他熊隻,能否走出一條渡過全球暖化危機的路,而我們又能不能被他們的生存故事激發起對於動物的關懷,並瞭解牠們眼中人類的模樣?

Only the future will tell which stories will engage our imagination, which tales of make-believe we’ll make tomorrow, but the good news is this: There are new stories to venture in every day. New tales that promise to influence, to create, and to spark change. Stories that you might even write yourself. So I guess the final question is this: what story will you try on next?
只有「未來」才能揭曉謎底,告訴我們哪些虛構故事終將成真;但好消息是,每天都是一場冒險,每則新的故事都有可能影響、創造、並引發改變!你甚至可以自己撰寫你的故事!所以我想,最後一個問題應該是:下個你想讀的故事是什麼?

甚麼是經營的王道?@EATON

甚麼是經營的王道?@EATON

這篇文章讓「以偷雞摸狗的方式經營」的企業主無地自容。原來,以利他的經營心態,讓員工有光榮感,盡心盡力創新改進,讓企業實踐社會責任,才是經營王道。

其實這不是甚麼創新,經典管理書籍,管理學相關教科書已經談了很多,甚至也實證證實理論所言。只是對只想炒短線、想一夜致富、不想腳踏實地的人來說,就太難了。

台灣的企業家樂衷聽演講,希望稻盛和夫先生這番提醒,能讓與會的「企業家」有所體悟,並身體力行。

經上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1:22-24)。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4:20)。
--------------------
稻盛和夫《人為什麼活著》演講稿)文/張良姿

http://www.storm.mg/lifestyle/43203

日前高齡83歲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來台演講,上千個座位座無虛席,千人的目光共同停留在講台正中央,屏氣凝神聽著稻盛平和穩定人心的聲調闡述他的人生哲學。
他深信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存在因果法則,只要想好事、做好事,命運就會向好的方面轉變;想壞事、做壞事,命運就會向壞的結果轉變。因此,「不管命運中會遭遇什麼,都要盡可能想好事、做好事」的信念深植在稻盛的心中,更在年經時就開始奉行「為人類、為社會做貢獻」人生觀。而這些想法也貫徹到他的經營理念。

因「利他之心」,決定出任日航董事長
演講中,他提及領導日航的重建,便具有以「利他之心」為基礎的三項重大意義。
1. 為了重振日本經濟。
日航不僅是日本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它還是一個象徵著日本經濟持續衰退的企業。如果日航無法重建、二次破產的話,不僅會給日本經濟沈重的打擊,甚至會使日本國民喪失自信。反過來說,如果重建成功的話,就可以帶給國民奮起的勇氣:連那麼糟糕的日本航空都能重建,日本經濟當然應該能夠重生。
2. 為了日本航空留任的員工。
雖然很遺憾,為了使日航重建獲得成功,不得不裁掉一部分員工,但是日航還是留下了3萬2000名員工。無論如何也要確保這些人的工作,如果這些人再丟掉工作,那就實在太可憐了。這就是稻盛想到的第二個理由。
3. 為了國民,確保飛機乘客的利益。
如果日本航空徹底破產,日本國內的大型航空公司就只剩下一家。這樣,競爭機制失效,票價就會上漲,服務也可能惡化,這對國民來說肯定不利。只有在健全、公正的競爭環境下,數家航空公司切磋琢磨、取長補短,才能夠給乘客提供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優質的服務。為此,

日本航空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正是因為考慮到日本航空重建具有這樣以利他之心為基礎的三項重大意義,稻盛才決定出任日航董事長(當時稻盛已年近80歲),全心投入重建工作。

向員工闡述理念,徹底改變企業風氣
就任日航董事長後,稻盛努力讓日航的員工們也理解這三項「大義」。由此讓員工們認識到,日本航空的重建,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世人,有著崇高的大義名分。從而使員工們不惜一切地付出努力,積極地投入身於日航的重建工作。
稻盛也以身作則,他到日航總部工作的時間從每周3天增加到4天,後來又從4天增加到5天,到最後,一周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東京的酒店,有時晚飯就吃兩個從便利商店買的飯團。日航的員工們看到年事已高的稻盛義無反顧地接手大家都認為是非常困難的日航重建,不取任何報酬拚命工作,都產生了感激之情。甚至發自內心地想:「本來與日航沒有任何關係的稻盛先生都那麼拚命努力,我們可是為了自己的公司,應該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啊」。稻盛把「今後日本航空公司存在的目的,既不是為了股東,更不是為了經營者自身的私利私欲,而是為了這個公司全體員工的幸福」這一堅定的信念傳遞給員工,把他的信念、經營哲學變成了新生的日本航空公司的經營理念。

此外,他還向日航公司的幹部和員工們闡述,為了實現日本航空重建的「大義」、為了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必須要以這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判斷基準來對待工作。努力使全體員工共享這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判斷基準。要求每位員工都在各自的崗位拚命努力,實踐哲學,去做人該做的好事善事。

像是「如何讓乘客滿意地搭乘日航」,稻盛直接到現場與員工們談話,向每一個和乘客直接接觸的員工闡述應該持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必須以何種想法從事工作等等。為的是讓每一個員工都認識到要思考「做為人正確的事、善事」,並努力付諸實踐。

稻盛就是這樣藉由向員工闡述做為一個人該有的善念、正念,創造出在日航重建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別實現了創紀錄的1800億日圓和2000多億日圓的銷售利潤。這在世界的航空公司中也是最高的收益,相當於全世界航空公司總利潤的大約一半。

此外,日航逾2012年9月在東京證券交易市場重新上市,從而不僅還清了「企業再生支援機構」當初助資的3500億日圓,還加上3000億日圓,共計6500億日圓反還給了國家。之後,日本航空繼續取得了很好的業績,並保持了高收益的體質。稻盛秉持著「利他之心」這個基本的處事原則帶領日航員工起死回生,看似簡單的原則,然而,在管理實務上彷彿鮮少有人真正地實踐,值得大家深思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