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有益的哀傷

有益的哀傷

許多男人從小被教導:「長大了,不哭」。當他第一次從鞦韆上掉下來,又驚又慌,準備大哭時,媽媽這樣安慰他:「不哭,不哭,你已經長大,不哭,沒事的」;當他10歲時,即堅信「男兒有淚不輕彈」;當他18歲時,即時被女友拋棄,仍不會想哭。因此,到了50歲,他已經不知道怎麼哭了。

有時候,女性也會被教導,哭泣是軟弱的,也許當她們想放聲大哭時,曾受到別人的奚落,因此,長大後,會認定堅強就是要強忍淚水和哀傷。

千古以來,逃避是人們面對哀傷的常用方法。其實,哭泣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心靈之語,從不流淚的人,不一定是勇敢的人。唯有面對及處理自己的哀傷情緒,才能將哀傷轉化為「有益的哀傷」,也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走過哀傷。

「有益的哀傷」出自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Erick Lindeman的研究。1940年,他針對波士頓椰林夜總會大火失去至親好友的人研究此課題。他下了結論:「哀傷與痛苦無法避免,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哀傷,體驗它,經歷有益的哀傷。」

此時,朋友能做的是安靜陪伴與傾聽哀傷者的想法和感受。透過此歷程,處於哀傷的人得以從失落的束縛中被釋放,並且與回憶共存,不管是喜或悲,這些依舊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們或許不能完全恢復,然而卻能熬過那段艱難的日子。(7/26/2016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Haddon W. Robins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