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癌共存

抗癌取決於心念: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癌共存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731-156031?page=1

一個人會得癌症,通常可以歸納為基因、生活作息、飲食、心情等4個原因。基因無法自己控制,但生活作息、飲食則不然。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台北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基銘說,癌症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第一是吃太好,也就是飲食西化,高脂低纖,紅肉吃太多;第二是運動少。此外,許多研究或經驗也告訴我們,常常熬夜、長期壓力大,都可能與罹癌有關。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韓柏檉,到處教人排毒的公衛專家,自己居然罹癌了!他肝臟長顆19公分的大腫瘤,在1周內動刀,切除3分之2的肝臟。半年後,韓柏檉因為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在往後的11個月內,總共接受了25次化療、12次放療。

在病榻中的韓柏檉曾苦思為什麼會生病,直到有一次,他回想生病以來,受到北醫同事、親友幫助,感動到淚流滿面,曾經有的怨懟頓時煙消雲散。他這才意識到,自己表面上過著健康的生活,心裡卻累積不少負面的情緒沒有釋懷。

韓柏檉體悟出「當人生病,就是修行的開始!」,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過往的行為。抗癌之路有50%取決於心念,當你有自覺了,願意改變了,力量才會展現出來!

漸漸地,他整理出一個「進/出」的新排毒理論:不過分堅持細節,但邏輯上要盡量進食好的食物、清空不好的物質。因此在飯桌上,更堅持「舒食主義」,9成以上都是新鮮的蔬菜、水果,去到哪裡都自己帶便當。

在生病後的1年半,他也接受自然養生法 專家吳永志的建議,以30多種蔬菜、水果、堅果類,以及可以暖胃、殺菌的辛香料,打成濃稠不濾渣的蔬果汁,幾乎每天3餐都各喝500c.c.。他自己算一算,至今大約喝了1.5噸的蔬果汁!

韓柏檉多年好友、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謝明哲說,他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轉變,放掉了以往太過執著的老毛病!韓柏檉以前對蔬果汁不感興趣,現在到處推廣蔬果汁的好處。謝明哲解釋,癌症是身體長期發炎的結果,而蔬果中含有大量的「植化素」,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抗發炎、增加抵抗力,進而降低致癌風險。

在韓柏檉「進/出」的排毒理論中,也包括「排心毒」。他開始認錯,不再與人爭辯對錯。首先,他對自己的身體認錯,養成在吃飯、喝蔬果汁前,都要說上一段「感謝上天賜與我食物,我會好好善待我的每一個細胞」的感謝詞。

他解釋,正規療法當然要照做,但他生病後,心態變得很開放,只要有方法就去試試看,這還包括「旋轉功」。每天,韓柏檉都要原地自轉約1個小時,除了心靈上的體悟,同時達到運動流汗的目的。找到平衡點的韓柏檉,成功讓癌細胞睡著了!而他與妻子把經驗出版成書《排毒舒食盛宴》,箇中心得值得參考。




避開6陷阱別當退休窮老爸

避開6陷阱別當退休窮老爸

作者:莊素玉 2014-03-18 天下雜誌543期

在即將退休或者剛退休的時候,你的腦海裡有著什麼樣的計劃呢?《避免成為退休窮老爸的6個方法》一書指出,這或許就是每個人所想像的「老年生活」。然而,現實已經逐漸在改變當中。

警訊:退休基金逐年下滑

「再稍微奮鬥一下,繼續往上爬,讓收入再更多一點,為了準備退休開始存錢吧。」過去的爸爸們,都是這樣在五十幾歲的時候,實現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段時光」,將退休後的安穩生活,打包入袋。

然而,日本在泡沫經濟之後,年過四十五歲的所謂「中間世代」,年薪呈現每況愈下的情形。薪水被刪減、升遷職位減少、同事被裁員……,這些事情在當今的日本已經逐漸變得理所當然。台灣也是如此。

因此,現在的上班族應該可以理解,自己與已經在過老年生活的「退休爸爸」們,在五十歲以後所看到的人生風景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指出,大部份的人在退休時所做的計劃,都藏著「落入退休窮老爸的陷阱」。所謂的「退休窮老爸」,並不是單指那些沒有存款的人,而是包括只會一味地奮力儲蓄、或是苦哈哈地努力節約的人,此外還有盲目追求利益、做著毫無計劃性投資的人。這些人的老來退休生活,肯定無法富足。

你是窮老爸的高危險群嗎?趕快自我檢測一下吧。

陷阱一 我是工作能力強的好上司

A先生六十歲屆齡退休,在退休日的隔天,不待鬧鐘響,五點就自動睜開眼睛。看著身旁依舊沉睡的妻子,他心想:「今天開始就可以不用去公司了啊!」突然一陣寂寞又新鮮的感覺湧上心頭,心情相當複雜。

現代人退休後的人生長達二、三十年,想要幸福地過日子,除了要有冷靜的生涯規劃與理財規劃,也要注意夫妻之間的良好溝通。

夫妻間不能好好溝通的話,就可能發生「明明是為了以後老年看護所存的資金,老婆卻拿去買珠寶首飾」的情形。

此外,「我很有能力」這種自信就當作回憶好好珍藏吧,退休生活是與「升遷」、「年資」無緣的第二人生,必須重新定位此時的生活重心與價值。

陷阱二 與妻子搭商務艙旅行

很多人一退休就覺得,「到了七十幾歲可能就動不了了」,所以會傾向奢華之旅,以為是在犒賞自己。但其實現代銀髮族不論身體或精神都還很年輕,到了七十幾歲還是可以和六十幾歲一樣享受旅行和購物,要避免一次性的揮霍,提早把資產用光。

「上班的時候很忙,也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退休後想要好好地經營自己的興趣,認真交朋友。」

陷阱三 退休後要用興趣交朋友

似乎愈是一心投入工作的人,愈會有這樣的志向。在大型企業經常可見,一退休馬上就可以收到名為「社友會」等公司內部的邀請,可以參加高爾夫的定期聚會或喝酒會。

作者建議,「退休後的人際往來,與其選擇領了很多退休金的前上司,不如找老家以前國小國中時代的同學。」理由是老同學們的人生與生活水準比較多元,對於玩樂的提案也會落在「平均的開銷」,較有可能在不勉強的情況下維持長久、深入的往來。

陷阱四 持續地給予小孩金援

說到人生中的大筆開銷,第一就是房屋貸款,再來就是小孩的教育費。
父執輩們「一輩子就在一家公司工作到老」的想法,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轉職和獨立開業已非罕事,「不要緊巴著公司不放的生活方式」已經逐漸變成主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如果小孩在辭掉工作後可以自給自足,當然沒有問題,但現實上卻經常不是這樣。

很多父母面對已經就業的小孩突然說,「爸爸,我決定要當律師了,從現在起要專心到法學研究所上課,所以你能不能資助我?」或是長女突然說,「我要成為舞台劇演員」,完全沒有考慮要經濟獨立的樣子,一般父母親都會頭痛吧?

作者提醒,別以為小孩大學畢業後,就不再需要為他花錢,如此低估情勢,將造成預測與實際出現巨大落差。

陷阱五 一退休,銀行就來拜託

退休後不到兩星期的某一天,家裡電話響了。接起話筒,那頭傳來了年輕女性很親切的聲音。「恭喜您退休了,請問您是否有退休後的理財計劃呢?我們有一些產品能協助您讓寶貴的退休金再度增值……。」

在退休金入帳之後,人人都會經驗到的來自銀行的關懷。作者指出,不要被空幻的利益或誘惑給吸引,應該徹底認清,什麼是老年生活所必須。

陷阱六 買不動產涼快賺租金

許多人都憧憬過房東之路。作者指出,日本的地價已經出現下跌的趨勢,人口減少也使得空屋率攀升,靠不動產投資來養老的想法已經過時,因此失敗的人也不在少數。

做好理財規劃,樂當富老爸

「金錢不過是為了達成希望或目標的工具而已,在思考如何存錢之前,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做『價值觀的總盤點』,釐清自己後半輩子打算怎麼過、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有效運用退休資金的重點是:
一、思考為了何時、做什麼事情而準備
二、想增加多少資金
三、最糟的情況下,可以容許出現多少虧損
雖然一般人很容易會覺得「退休後,有時間再慢慢計劃」,但是作者建議「愈早愈好,尤其是要邁入五十歲時,最好試著做一次看看。」
資產累積並非一朝一夕,退休後的計劃,也是一啟動就橫跨數十年,因此,為了準備所需費用的財務計劃,當然也必須在十年或更早以前就開始設計。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74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談寫詩

談寫詩

詩的內容是為分享人們的靈視而表達的,那些沒有內在的生命逼自己說真話,或只在和氣有禮的氣氛下所寫成的詩,這類平庸作品的蔓延將會扼殺其他的東西,它使人背離詩的嚴肅性,卻往往讚賞了閨閣軟弱與不關痛癢的作品。假如它是重要的作品,它一定打擾別人的安寧,最好的詩人永遠不是 “好好先生”,他們常威嚇我們既定的生活型態與自以為是,引領我們擴展到未來,而非緩和我們安於現狀;重要的詩常像遠方搖曳的星辰,神秘如銀河的星體,它會改變我們固定的秩序,而溫和一類的詩往往只是一片荒地。

詩必須經常體現時間的消逝,必須從一件經驗移動到另一件經驗,從一種心情移動到另一種心情,在衝突或矛盾中達成某種解決為止。詩很少由一種單純的暗示組成,它必需不斷的移動、轉彎、顛覆,變成另外的事物。

詩的書寫涉及時間,因為一首短詩也許常常是寫了又重寫,耗費經年,也或者,偶爾在實際上費去長時間的生命經驗,然後落筆紙上,只需短短數十分鐘或幾小時;不過,根本上,詩的絕妙處在於它小小的篇幅,它所佔的短短時間——在僅僅六、七行的一段—— 卻能擁有如此漫長的生活經驗,卻能擁有如此實際的歲月才能結束的故事,把人的一生壓縮成一種頓悟。

On writing poems

Poem is to share people’s vision. Those who without the inner power, which is necessary to compel to speak the truth or those who write the poems only in an ambience of decorum creating mediocre work that would strangle other things. Work like this is far departed from the soberness of poetry, and usually contrarily appreciate the feminized and feeble works. An important work must disturb the tranquility of its readers. The finest poets are never the gentle ones. They often intimidate our existence and self-approbation; also lead us to expand into the future, rather than only to ease the status quo. Important poem may frequently like a distant, wavering star, mysterious as a quasar, they change the fixed orders, while moderate ones create wasteland.

Poetry must always reflect the passage of time. It must move from one experience to another experience, move from one mood to another, and reach a resolution between the conflict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etry is rarely composed by a simple hint, it is necessary for constant moving, turning and subverting, and then it becomes another object.

Poetry writing involves time. It could frequently consume years to write and rewrite a short poem, or it might substantially takes a long life experience at times, but takes only some ten minutes or hours to realize the writing on the paper. Fundamentally, however, the wonderfulness of a poem is at its small length and only requires a short period of time – in a paragraph of only six or seven lines – it is able to contain such a long life experience, to own such actual years to complete a story and to compress one’s life into enlightenment.

by Catherine Yen 2012.

從價值投資到技術分析 股票投資五大流派比較

從價值投資到技術分析 股票投資五大流派比較

作者:高毅資產管理 | 2016 / 07 / 11

文章來源:華爾街見聞 | 圖片來源:Jayroz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在每一次投機氛圍濃厚的股市狂潮中,只有少量的投資者仍然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尋找並投資那些市場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很多投資者靠在市場上投機獲利,他們承受巨大的風險,最後損失慘重,而價值投資者卻倖免於難。儘管投機者似乎可以誇耀他們在短期內的高回報,價值投資者在長期內卻遙遙領先。當潮水退去之後,雖然價值投資重新獲得重視,但很多人仍然缺乏一個清晰的概念。價值投資的主張及方法是什麼?其他主張及方法是什麼?文章將對此進行詳盡的介紹。

五種主流投資模式

當今世界有五種投資模式佔據統治地位:
1. 價值投資者
他們依靠對公司財務表現的基礎分析找出那些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公司未來現金流的現值,這將在後面討論到)的股票。這種戰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最早由哥倫比亞大學的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和大衛.陶德(David Dodd)提出。由於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執行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使用,價值投資戰略在20世紀70到80年代受到推崇。
2. 成長投資者
他們致力於尋找那些經營收益能夠保證公司內在價值迅速增長的公司。著名投資者兼作家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在20世紀50年代最早採用這種價值投資戰略的變種方法。麥哲倫基金經理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80年代對其進行大膽的擴展。
3. 指數投資者
他們通過購買股票來複製一個大的市場細分,如標普500指數。葛拉漢認為這種投資戰略對防守型投資者很有效。先鋒基金創始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在20世紀80年代推廣了這種戰略。
4. 技術投資者
他們採用各種圖表來收集市場的行為,以此來顯示投資者預期是上升還是下降,市場趨勢如何,以及其他的“動力”指標。這種戰略被《投資者商業日報》的創始人威廉.歐尼爾(William O’Neil)大力推崇並在20世紀90年代未被廣泛採用。
5. 組合投資者
他們確知自己能夠承受的投資風險水平並通過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承擔這個風險水平。這個理論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被提出,並在70年代被一群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所完善。70年代初,這種戰略由於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伯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的名著《漫步華爾街》而開始流行。

五種哲學產生五種投資策略

所有投資哲學的中心問題都是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價值投資者和成長投資者認為價值和價格是不同的;指數投資者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找出這二者的關係,技術投資者只關心價格而不關心價值;組合投資者則認為價格就是價值。

這些不同的信念產生了不同的投資策略:
1. 價值投資者尋找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股票。
2. 成長投資者尋找那些近期的增長顯示其價值與目前的市場價格相符合的公司。
3. 指數投資者認為最保險的投資策略就是購買那些能夠代表整個市場狀況的股票。
4. 技術投資者尋找那些能夠迅速地以更高價格脫手的股票。
5. 組合投資者相信價格與價值是獨立的。價格的變化反映了風險,而投資者應該選擇一個證券組合來承擔所需要的風險水平。

上表展示了這五種投資模式的關鍵原則

五種策略的應用
為方便說明,我們舉個例子:假設IBM股票昨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以50美元收盤。在不同的投資哲學下,不同的因素決定了是否應該購買這隻股票。

價值投資者:
1. 他們會考慮IBM公司未來現金流的現值及這個現值是高於還是低於50美元。
2. 只有在現值至少是60美元時他們才會買這隻股票(價值與價格間的10美元差異代表20%的“安全利潤率”,非常保守的價值投資者甚至會堅持要求更高的利潤率)。

成長投資者:
1. 他們會關注IBM在銷售額、收益和現金流等相關方面的成長可能性。
2. 如果他們認為IBM股票的價值和價格都會在近期向60美元成長則會購買這隻股票。

指數投資者:
1. 他們完全不考慮單一個股的價格與價值關係。
2. 他們只是簡單地購買基金,由此購買了IBM和幾百隻其他公司的股票。

技術投資者:
1. 他們對市場上的蛛絲馬跡保持警覺,通過市場線索的分析來測量IBM股票價格在近期向上走或向下走的可能性。
2. 如果謠言顯示價格有向上走的趨勢,他們就會購買股票(這群投資者如果在預期價格趨勢是下跌時也有可能會賣空,也就是在當前鎖定50美元的價格並在未來以預期的更低價格購買這隻股票)。

組合投資者:
1. 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浪費時間,因為IBM股票50美元的價格就代表了IBM的當前價值。
2. 重要的問題是IBM的風險水平(通過比較IBM股票歷史價格的波動性和整個市場的波動性)是否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相符合。

五種流派之分析比較

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這兩種投資哲學有所重疊。它們對價格和價值關係有相同的看法。但它們各自側重於強調未來的不同方面。價值投資強調確定股票價值並將之與價格相比較。成長投資則強調由增長帶來的價值並將這個價值與價格相比較。從這個意義上說,成長投資戰略是價值投資戰略的堂兄弟。這兩種戰略的支持者認為投資分析者是可以確定股票價值並與價格相比較的。

指數投資戰略則服務於那些沒有能力或不願意進行價值分析的投資者。這種戰略不需要特殊的技能或幕後分析的努力。投資回報反映的是整個指數的市場表現而不是某些選定的股票的表現。價值投資或成長投資的熱衷者們認為指數投資是那些缺乏技能或時間來進行價值分析的投資者的首選。(儘管如此,知曉價值投資的基本哲學仍然有助於這些被動的投資者們理解哪些因素在驅動著他們的這些一般性投資。)

在價值投資者看來,技術投資者實際是在投機,而不是投資。他們試圖根據投資者的動向來預測價格趨勢,通過研究股票價格變化的歷史模式來提煉出對未來的預測。這種方式實際上不太應該被稱作一種投資方式,其期限也太短了,不足以成為投資。技術投資對理性投資者來說沒有什麼吸引力,但在市場持續繁榮的時候卻能甚囂塵上。20世紀90年代是大量投資者盲目痴迷技術投資的巔峰時期。

技術投資的一個分支,稱為“動能交易(momentum trading)”在20世紀90年代末風行一時。大部分投機股票價格的攀升更加大了這種吸引。這種方法的採用者們過分自信地以為自己是敏捷靈巧的股票選擇者而沾沾自喜,很多人甚至從來沒有考慮過所投資公司在從事什麼業務,是否盈利,也從來不看公司的財務報表。有5年的時間,絕大部分的股票,包括那些業務搖搖欲墜的公司股票價格都持續上漲,這就更使得這種自我陶醉的情緒不可遏抑。

在這期間,大量的新投資者湧向股市,儘管他們幾乎不懂得如果閱讀一份財務報表或其他投資的基本原理。甚至連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們也開始醉心於蒐集市場謠言與印象而放棄了對事實和數據的分析。無經驗的投資者從來沒有聽說過價值投資這回事,而經驗老到的投資者也相信,所謂的“新經濟”已經使價值投資不合時宜。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最眾所周知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股市,其虛假繁榮在1929年的“大崩潰”中達到了頂點。

經濟發展的災難促使葛拉漢和陶德總結歸納價值投資的哲學。20世紀20年代末的投資氣氛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投資組合管理技術。這種投資方式由內部訊息和市場印象所驅動。葛拉漢通過為投資哲學設定一個清晰的思維框架來幫助投資者們提高投資水平。他的價值投資框架雖然需要投資者作出更多判斷,卻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分析基礎。

組合投資戰略是為建立投資哲學框架進行的一個更大膽的嘗試。它的核心假設就是價格等於價值。如果所謂的“效率市場假設”成立的話,價值投資將毫無用武之地。這種情況下,試圖通過購買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格(未來現金流的現值)的股票而無風險地獲取超額投資回報無異於天方夜譚。
在效率市場上,一個公司的業務風險反映為其股票價格歷史波動與其他公司的股價的關聯程度。這一關鍵的投資指標被稱為股票的β值。倡導者們利用β值作為風險量度來指導組合投資者進行最適合於其風險偏好的投資。

組合投資理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它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證券組合來消除與其中任何一隻證券相關的特定風險。任何一隻證券的風險都被其餘證券的回報所抵消。組合投資的精髓就在於分析β值,並設計一個最優的多元化投資組合。人們對這種投資工具有效性進行了大量的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研究,目前得到的各種證據對此理論毀譽參半。

價值投資者對效率市場理論和這個理論所倡導的價格與價值獨立,以及β值是風險的有效度量等說法持懷疑態度。他們的投資記錄也是反對這種理論的一個有效實證依據。市場上湧現了太多的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這是效率市場倡導者們所無法迴避的。而太多的股票表現出其價格高於或低於價值也使得效率理論無法自圓其說。同時,β值雖然能夠度量價格波動的風險,卻無法反映企業的業務表現或價值。

市場泡沫絕非偶然,而是一個被高速的技術革新和過分樂觀的情緒所驅動的市場環境的徵兆。這種樂觀情緒盲目擴張,大群的普通投資者錯誤地以為自己通曉了整個商業和股票市場,而經驗老到的投資者也開始涉足其所不了解的業務領域。
同樣,市場蕭條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相反力量的徵兆——新手們開始退卻,而老手也過分畏縮。剩下的人則飽受煎熬,其苦難的程度和持續之長則遠遠超過了市場繁榮時期的喜悅。

價值投資者認為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股票市場都是不可預測的。而唯一有一定把握能夠確認的,是基於公司過去業務表現和現有訊息對其業務的長期表現進行的分析。價值投資者通過對這些訊息的分析來確認公司價值並將其與市場價格相比較。

http://www.stockfeel.com.tw/%e5%be%9e%e5%83%b9%e5%80%bc%e6%8a%95%e8%b3%87%e5%88%b0%e6%8a%80%e8%a1%93%e5%88%86%e6%9e%90-%e8%82%a1%e7%a5%a8%e6%8a%95%e8%b3%87%e4%ba%94%e5%a4%a7%e6%b5%81%e6%b4%be%e6%af%94%e8%bc%83/

「去去去,去美國」,能帶給台灣甚麼啟示?

「去去去,去美國」,能帶給台灣甚麼啟示?

我PO這篇不是在歌頌北一女畢業生幾十年後的團聚辦得有多棒,更不是她們展現超高效率與凝聚力,而是這一句話:

在那個「去去去,去美國」的年代,當屆400多位北一女畢業生,超過300位在美國。

讀到這句,心都涼了,台灣人才走掉大半,這能怪誰?這除了說明美國為何一直獨強的啟示外,還能帶給台灣甚麼啟示?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9760_1.html

糖尿病友控糖原則:認識低GI食物

糖尿病友控糖原則:認識低GI食物

國內糖尿病患者超過200萬人,天天測血糖已是糖友的日常生活寫照。

血糖有空腹和飯後兩種,彰化基督教醫院和台中榮總合作的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能好好控制在標準值7%的病友,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度大於空腹血糖。但糖化血色素控制不好的病友,空腹與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度就沒有明顯差異。

「糖化血色素能否達標,與飯後血糖有更密切的關係,吃對食物,就是管理血糖的重要關鍵,」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理事長、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說,飯後血糖是心血管併發症重要的預測指標,血糖高高低低容易破壞血管功能;糖友天天量血糖,但有些人還是超標,就是忽略了飯後血糖的重要性。

糖尿病衛教協會建議糖友,要認識食物的屬性,多以低GI食物取代高GI食物,減緩糖類的吸收速度,就不會讓血糖波動劇烈。

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解釋,GI指的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也就是食物中的醣類被人體吸收後,造成血糖上升的指數。被吸收的愈快,血糖上升的速度愈快。一般來說,升糖指數小於55的食物,就是低GI食物,例如穀類、根莖類、綠色蔬菜、豆腐等。升糖指數高於70,就是高GI食物,如白飯、吐司、麻糬、烏龍麵、巧克力等;中GI食物,則有義大利麵、糙米、栗子、南瓜等。

許碧惠說,糖友可以掌握一個大原則,維持原來食物原型的多是低GI食物,例如白米因去除麩皮,又精製過,就是高GI食物。

在飲食上,年長病友常有些錯誤迷思。舉例來說,不少長者因牙口不好,喜歡吃容易消化、軟爛,又好咀嚼的食物,例如鹹粥、濃湯和羹類等,但這些澱粉過度糊化的食物更容易讓血糖飆升。

尤其勾芡後的食物,油、鹽、糖都較高,GI值也較高。許碧惠建議,在家煮粥時,可以用糙米代替白米,而且不要煮過久,滾了即可,並適量加入魚、肉,補充有營養的蛋白質。

此外,也有長者常以喝果汁來取代新鮮水果,也可能造成血糖飆高,因為果汁多不含膳食纖維,通過腸胃的速度快,吸收也快。甚至有老人家因害怕血糖超標,長期忌口或吃素,矯枉過正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其實糖友的飲食原則和正常人沒有太大差異,就是均衡攝取豆魚肉等蛋白質、全穀根莖、蔬菜、水果、牛奶乳品、油脂堅果等六大類食物;多選用纖維質高的食物,如五穀、豆類、青菜,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並少吃精緻糖類食物。

更重要的是,每天三餐要定時定量,因為固定時間用餐有助控制飢餓感,下一餐才不會吃得過多。
「控糖三原則,就是飲食控制、積極治療和運用支持照顧系統,」杜思德醫師說,除了好好吃藥、固定回診之外,糖尿病這個慢性病,更要學習和它共處一輩子,糖友不是甚麼都不能吃,而是要正確吃。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哈佛最受歡迎教授邁克爾•普鳴談亞洲教育的得與失

哈佛最受歡迎教授邁克爾•普鳴談亞洲教育的得與失

http://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7794

「如何進入一所好學校」,然後開始問「教育如何能夠幫助一個社會變得更好?」那麼我們就開始關注真正重要的問題了,或許會有足夠多人意識到這真的有問題,並開始採取具體的步驟去切實改變。
……………….
哈佛最受歡迎教授邁克爾•普鳴談亞洲教育的得與失

編按:邁克爾•普鳴(Michael Puett)是哈佛大學東亞系的中國歷史學教授,是獲得哈佛大學傑出教學教席的五位教授之一。他開設的一門中國課——古代中國倫理與政治理論——是哈佛大學當下最受學生歡迎的三門通識類選修課之一。2015年11月,美國學者貝一明(貝一明)與普鳴訪談,北京大學的王晨晨同學將之譯成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貝一明(Emanuel Pastreich)
A:邁克爾•普鳴(Michael Puett)

貝一明:亞洲對於教育非同尋常的重視令人稱道,一些美國的父母們想要模仿這種學習方式。但是亞洲人覺得他們的教育體系已經完全失控。學生們被各種考試和證書壓得喘不過氣。我們必須問自己,為什麼亞洲人認為去什麼學校如此重要?

普鳴:我認為針對亞洲教育的這兩種看法都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東亞地區的確在傳統上極為重視教育。如今我們看到了這種傳統的成果:東亞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統中對教育的重視直接相關。

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目前東亞對教育應該如何發揮實效預設著相當危險的想法。東亞這種用考試去評價教育,並將所有的社會成就和考試掛鉤的趨勢相當具有破壞性。這意味著,孩子們在學校從老師那裏所接受的一切教育,其首要目的是讓他們在考試中拔尖,這樣他們就能在升學的時候快人一步。這些考試實際上考察的是天資,比如說一些考試是用來檢驗你是否對數學獨有造詣,那你就會朝數學這個方向發展,或者你在其他領域表現突出,你就會被拉向那個方向培養。這種教育方法和東亞過去對教育以及社會服務的理念有關,尤其是精英政治(meritocracy)的概念。

在中國,考試的初衷是去創造一個人們可以系統接受教育的體系,而且如果學得優秀,就能到政府部門高就。這一想法很了不起。

貝一明:中國、日本或者韓國的精英政治現在被一些大型考試控制,它們私底下勾結備考產業,並從中牟利,因此有動力維持該體系運作下去。這種情況引發了強烈反應,有些人甚至為了逃避而把孩子送到美國。

普鳴:我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說亞洲的教育走得太遠了,而我們需要懸崖勒馬。正如某些人認識到了教育是如何在前現代東亞社會發揮作用的那樣,我也想說,「看呐! 傳統的亞洲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我們學習。」考試熱不應該和傳統的亞洲教育方法混為一談。

如果你去研究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理解教育和修養的,以及他們的精英政治究竟意味著什麼,那麼你會理解,儘管考試很重要,儘管學習也和考試相關,但學習還存在著另一個維度,那就是一種強烈的修身願望。教育是通達個體生命和人際關係的一部分,它遠遠超出如今亞洲學生用各種技巧對付的狹義的考試。

貝一明:我想起了林語堂的經典著作《生活的藝術》,詳細敘述了大部分中國傳統中非常人性和人文主義的觀點。它和我們讀到的明清兩代的「考試地獄」是兩碼事。林語堂這本書讓我們瞭解到生命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普鳴:傳統中國教育的關鍵之一,是它並不完全依憑天資。這種教育背後的整體理念是——人本就是不完美的。我們一生最終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修養自身。

所以傳統學習中的關切,不在於說相比於其他科目你是否更有數學天賦,它的觀念更多是「不,你不是生來就擅長某些事。你把自己培養得擅長某些事,應該注重練習、訓練,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儒家學者不看天資。即使對先天條件有所要求,他們看中的也是積極的性情。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同樣重要的是,對他們來說學習並非主要學技能。你獲得技能是為了實現某些更高的目標。但這更高的目標,它意味著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核心關切。這個更高的目標是用道德詞匯定義的。做一個有教養、講道德的人就是目標本身。

他們希望培養有道德的人,通過教育,這些人能夠具有體察所處情形的能力,知道生活中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周圍的人。尤其是領袖必須有倫理基礎,手握權力的人們應該知道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們管理的人。

權力常常伴隨濫用的可能,對那些將要當權的人而言,重要的一點是強調道德教化,記誦或是解決問題並不那麼重要。諷刺的是,東亞現在使用的考試形式破壞了傳統教育的所有這些方面。

現在人們經常更強調天資,而非自身的發展。如果有發展的意識,也不是用在性格、態度或倫理情感上面。現在教育關注的事情,你都可以用標準化方式檢驗:「你擅長數學嗎?」

貝一明:在韓國和日本,標準考試和30年前十分不同。過去有一些問題要求複雜又多維度的思考。除非你對問題真正有洞見,否則不可能只通過應用公式就答得出來。然而今天的考試只是確保,如果你去過補習學校並且無數次練習過這些問題,你就會得高分。它沒有創造性思維,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練習。

如今考試只是「通過儀式」

普鳴:是的,現在人們把考試當成「通過儀式」,而不是學習的過程,這是一股不幸的潮流。這一改變破壞了教育曾經的定義。如果你研究過中國人分派官職的科舉考試,其內容絕對不是你花一生時間能夠死記硬背的。這種考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試圖考察出你是否會變成一個好人。

貝一明:考試的實際內容是什麼?顯然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但是人們如何通過科舉制考量一個人的道德教養?

普鳴:我舉一個例子吧,這些考試包含沒有答案的問題。他們會給你一個難題,然後問你:「如果你是一個政府官員,你會如何處理?」這些考試不可回答是因為它建立在大量複雜的問題之上。你會明白當時的考試不是要你給出一個正確答案。大多數情況下,它沒有正確答案。它考察的是,你是否真的能夠撰文論述你會如何去應對這一複雜的處境。這樣的考試要求的是廣博的學習,人們從歷史中汲取同當前處境相關或不相關的知識。所以實際的考試是考察假如你是當權者,你在多大程度上真的認清了現實處境,然後認清了自己應怎樣得體地行事。通過這樣的考試本身就是一次極強的教育經歷。而考試的全部關切是:「通過這次考試經歷,你把自己培養成更好的人了嗎?」這才是你被考察的地方。你必須展現性格發展和教養過程的方方面面。你不能只是死記硬背 XYZ 這些技巧。

貝一明: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階段,考試包括了詩歌、文學、文章寫作。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中國古人如此重視文學創作這一事實?

普鳴:因為過去的考試關注這樣的問題:「我們應當如何設計考試,使之能夠揀選出那些真正因教育而變得更好的人?」我們需要新的方法去考察出這種人格品質。比如說要求你寫詩就是新方法之一,要求別人去寫詩聽起來或許有些古怪,但假設你讀過別人的詩,你應該能夠感受得到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我認為這個想法有點意思。他們不是考你是否寫了首好詩,而是考你在整個創作過程表現出的道德品質。

貝一明:從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文本該怎麼講授,口頭或書面測試的作用這些方面,你如何描述教育的本質?傳統中國教育的經驗能告訴我們什麼?

傳統中國教育旨在培養更好的人

普鳴:傳統中國教育經驗的核心在於把人培養得更好,當然它還是要求學生讀很多書,記很多詩。但它不止於此。

貝一明:教育從此開始。

普鳴:所有學習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教師以《論語》中孔子的形象為榜樣。《論語》中孔子和諸弟子一道努力學習,他首先使自己變得更好(推己),然後幫助他人成人(及人)。

孔子一般是這樣教學的:當孔子遭遇一些情況時,弟子常會引詩來解釋當下處境,並試圖改變它的含義。孔子的要求沒有標準答案。他只是說:「好吧,引用些詩,現在是這種情況,引些既符合現在說話的語境,又能推進討論朝好方向發展的詩歌吧。」所以如果某弟子引用的詩對當下處境而言過於顯白,孔子會搖頭說:「不,不。」如果某弟子引用的詩太古怪,孔子會點評:「不,不,不。」這時某弟子會引用其他詩行,孔子會說:「對的。」「對」,意味著這幾行詩不僅切合實際,而且能以一種有力的方式促進觀者開拓思路。簡單地引詩就可以使聽眾對這個處境的回應不同。

貝一明:考試本質而言是具有變革的能力。

普鳴:正是如此。孔子的理念不是告訴弟子們這個情況下就該引用這組詩。這裏考的是:你是否能很好地領會現實處境,並且學以致用到現實,改變周遭的人們。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你要找的教育體系。問題不在於你學了多少,而是你是否在日常生活活用所學造福鄰人。

貝一明:今天亞洲乃至全世界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是老師們必須使學生消化所學信息。學生們只是容器,任憑你不斷傾倒知識,但到最後,他們還是老樣子,只不過多裝了些知識。這個過程不是變革。學生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改變。

普鳴:所有東亞文化基本的觀點,都認為教育是一種改變的方法。而在這麼多當代教育中,你能變得很強,面對所有考試題型都遊刃有餘。你能得到 A 的成績,標準考試的高分也手到擒來。但在傳統東亞,這種教育的方法是不可接受的。教育的整個關鍵是具有改變的能力,變成更好的人。

貝一明:與此同時,中國2,000多年的教育中,也一直存在著一種周期性的特點:隨著朝代的延續,考試會愈發變成脫離道德議題的形式主義活動。正是這些時候,人們不再重視抽象的倫理道德。

普鳴:我們確實可以發現這樣的輪轉,但是教育的演變不是絕對的,總是有可能找到改革的機會。千百年來,教育應該如何實行、考試應該如何設計才能考察人格這些問題,中國文化內部一直存在著激烈的討論。不消說,他們從來沒有達成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隨時間流逝,各種設計教育體系的方案會趨同,從此變得過分形式主義。人們會發現它們愈來愈遠離實際的倫理問題,然後將會再一次出現大討論。最終我們現在得以見到歷史上的許多輪轉。我認為中國傳統使人激動的地方在於這些爭論是關於價值的,而非考試分數。

回到現在,年輕人面對由考試強力驅使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對於教育是什麼思考得極其有限。悲哀的是,我們把這種非常有限的想法當成「必然的不幸」,並認為它是如此自然不用去爭論或重新思考教育體系。但是我們可以向歷史學習。中國和韓國過去的討論是有益的,它們為我們今天改革亞洲的考試文化提供了線索。我們需要去問:「現行教育體系層層篩選的價值何在?」如果我們對回答不滿(我認為很多人不滿意),就需要問自己如何能夠改變。

貝一明:教師的角色是怎樣的?相比今天,教師在傳統的東亞社會中有非常不同的地位。韓國人和中國人經常說:「我們像過去一樣尊敬我們的老師。」但是我並不相信,愈來愈多的老師和學生被當作消費的產品。

普鳴:中國的教師把孔子當成他們的榜樣,並將他為培養弟子所作的貢獻當成必須要做的事。類似地,比起研究或者教學技巧等技術性的層面,言行舉止努力做個好人,更是老師的必修課。整個教育的過程被看作一個人成長的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是這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有希望更進一步,但是他們仍遠達不到完美。人們期望教師努力成為一個好人,並激發他身邊的人去做一樣的事。

過去的教師不是灌輸一堆知識幫助你通過考試。如果考試中沒有倫理的追求,那就毫無意義。過去的理想是,教師要做一個富有啟發的人、一個努力變好的人、一個激發下一代去做同樣的事情的人。

貝一明:但是現代中國的情況徹底不同。如果你去問一所中國大學的教授或者是教育部的官僚,說我們剛剛談到的這些,他們很可能會回應:「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我們什麼也做不了,因為整個教育體系就是這樣,我們也深陷其中。」你認為改革的有效方法是什麼?我們如何回到軌道上?

普鳴:第一步是重新激起「教育為什麼要存在」的討論。如果我們停止問「如何進入一所好學校」,然後開始問「教育如何能夠幫助一個社會變得更好?」那麼我們就開始關注真正重要的問題了,或許會有足夠多人意識到這真的有問題,並開始採取具體的步驟去切實改變。

我們需要考慮考試的結構,以及它在我們社會中的角色。只要整個教育體系建立在考試之上,教育就會只關注讓學生通過一層層考試。

讓我們坐下來思考這些考試的目的——很奇怪,我們很少這樣做。我們應該讓所有孩子在所有年齡都捲入這樣的考試中嗎?從很多方面來講答案也許都是否定的。如果仔細想想,我們會同意一些種類的考試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是我們同樣需要考慮如何能夠通過改變考試的形式,使得考試的價值和動機成為我們主要的關心,而不是考試本身。一旦你改變了預設,原先跳火圈般的教育系統就沒有意義了,人們就不會設置層層的考試。

貝一明:作為一個老師,你從誰那裏得到靈感?

普鳴:我當然努力按照我們剛剛一直在討論的想法生活。我恐怕自己還不符合。但是我每天起床拂去灰塵,重新開始。

我很幸運見到一些真正具有改革能力的老師。他們是我真正尊重的偉人。他們將課堂當作變革發生的地方,對我很有啟發性。對這些老師來說,教育是關於將學生變成更好的人,而不是學習事實。

不同的老師運用不同的技巧,所以不存在唯一正確的方法。但是他們的方法幫助我打破了自己的慣性思維,啟發我努力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當然很久以後,當我開始閱讀中國哲學,我發現有一套詞匯可以描述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我的教學目的,是竭我所能幫助學生變得更好,並且希望以一種好的方法幫助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學習的部分他們自己可以做好。

貝一明:能否給一個具體的例子,你是如何受中國教育的啟發挑戰你的學生?

普鳴:我教的一門課是中國哲學。我上課只用原始的材料——英文翻譯。閱讀材料都不是古代漢語形式的。但是學生僅僅閱讀原始文本,而不讀評注,我特別囑咐他們不要去讀二手文獻。

我發現二手文獻常常試圖把原始材料放在我們需要去質疑的框架中。

我告訴他們:「我們會只閱讀原始材料。」我告訴學生們,要容許這些文本挑戰一些他們的基本預設。我還告訴他們:「你們不喜歡挑戰自己的基本預設!你們也許不會同意在文本中讀到的東西,那正好!要試圖理解這些東西,並且挑戰你的預設。」挑戰學生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我們並不準備將文本翻譯成任何人都能夠消化理解的英文。我希望學生們能夠認真對待這些文本,去和它們鬥爭。你不需要同意文章中的內容,但你必須認真對待它們。

我在課堂上會不斷提出問題,並且鼓勵學生們提出問題。如果他們給出的解讀太過輕巧,我會說:「是的,但是這個詞呢?那個短語又是什麼意思呢?」我想要整個課堂隨我漫步,試著帶領他們看到這些文本是如何挑戰自身基本預設的。

貝一明:教授中國哲學有一個風險,就是你陷入了重複儒家價值的泥淖中「一個君子應該是個好人,尊敬兄長,照顧家庭,諸如此類。」但是如果你仔細讀這些文本,你會發現他們並不只是單純列舉出來的美德,這些詞匯有各種各樣的歧義和可能性。

普鳴:是的!當你閱讀文本時,你大可以合上書頁很快過掉這些話,不假思索地以為:「做一個好人,努力幫助身邊的人」,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但是教師的目標應該是為學生指出來:是的,但是你需要真正去閱讀這個東西,真正理解他們在說什麼;從字裏行間中的縫隙中,看他們說「做個好人」的複雜性,然後追問自己為什麼他們選擇這個特別的類比。

我希望學生進入這些材料的複雜性,我希望他們能夠理解成為一個好人的複雜性。

貝一明:讓我們來談一談全世界的教育危機。我們看到現在評價一所大學更注重宿舍的好壞而非課程的內容,比起學習更關注就業。整個教育正令人不安地在被挖空。我們需要什麼才能走向正確的方向?

普鳴:在不同層面上我們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制度層面上,我們應該關注資本愈來愈多地控制教育的過程。我們必須理解制度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以資本利益為導向的。我們必須阻擋這種趨勢並且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在本地層面上,我們需要更加嚴肅地對待教學。可以從少數的革新者和支持他們的團體開始。我們必須推動大的制度改革,比如重新設計考試和課堂,與試圖從教育中牟取利益的力量做鬥爭。

與此同時,必須先有一群人開始用新方法教學。如果我們沒有好的教學的具體例子以供辨別和支持,我們就不能夠推動制度變革。官僚不能設計革新的教學。它必須通過實驗從頭開始向上推進。

貝一明:我發現與學生在課外的互動是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喜歡和他們討論我們的閱讀和我們所生活世界的關係。

孔子將所學用於生活

普鳴:我們只需要看看《論語》裏的孔子:他不在課堂上,也不布置書面的考試。他與弟子們無數次將所學運用到具體生活中。通常教育在課堂外更有效。如何在現有注重分數與課堂的制度盡可能地實現上述方法,我們還不太清晰,但是還有很多教學實驗的空間。

貝一明:如果你把孔子帶到演講廳的台上面對400個學生,他會如何應對?他會準備幻燈片嗎?如果學生問他:「期中考試會有這個嗎?」他會如何回答?

普鳴:我很懷疑他會以我們剛剛談到的幾點開始。我可以想像他開始這樣說:「這堂課的目標不是讓你學會 XYZ,或是在你的考試中得高分。」我懷疑他會立刻嘗試重新組織課堂,使課堂變成一個舞台,這舞台上的人們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更好。一個大的演講廳也可以達到這樣的功效。

孔子會希望挑戰學生。他不希望課程變得容易,但也不希望為了學習更多事實而把課程變得困難。對孔子來說,如果課堂不是為了培養更好的人,這就不是學習。從某種意義來講,學習和孔子詳盡討論的儀式(禮)類似。

貝一明:你對儀式的重視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已經對過去的社會對儀式感到陌生。如果你問學生,他們會說儀式是祖先、原始社會人類才做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學生們忙於很多儀式,從他們和別人講話到買時髦衣服的方式,無一不是儀式。

你也許會說你沒有儀式,但是那只意味著你沒有意識到它們。儒家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語言去討論儀式並將它們與倫理關切聯繫起來。

普鳴:這種現象在美國非常普遍,但是我們在東亞也可以觀察到。因為年輕人認為儀式是那些舊的東西,是在傳統社會當人們相信神靈和祖先崇拜時才會做的事。但是現在,他們認為我們是現代人。我們不再做那些愚蠢的儀式。我們對自己說,我們不從事任何儀式。但是如果孔子出現在當代世界的任何地方,最有可能是今天的美國,他會說:「噢,不,你們這些人時時刻刻處在儀式之中。」

我們現在意識不到自己處於儀式之中是很危險的,我們沒有認真對待它們,因此它們沒有實現預計的目標。只有真正發生轉換的時候,儀式才起作用,就像牧師宣布:「我現在宣布你們結為夫妻。」如果不嚴肅對待生命的儀式,我們從中就什麼也得不到。一些人不理會儀式,說:「我不想在我的祖先前鞠躬。」然而同一個人卻堅持開寶馬並把孩子送到最貴的私立學校。我們應該首先意識到,這些就是現代的儀式,並且發問:「這種儀式能把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需要意識到這實際上是一種儀式,也要意識到它的象徵意義和社會功能,這樣我們才能夠控制它。否認或壓制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必須修正儀式,使它更加健康。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臨終原來是這樣的,別再給親人帶來痛苦了!

臨終原來是這樣的,別再給親人帶來痛苦了!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3677

在最後的日子裡,病人常常得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1. 臨終病人常處於 脫水狀態,吞嚥出現困難,周圍循環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

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飢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飢餓。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處於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並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
…………….
作者後言:

我想起直到父親嚥氣...醫生才拔下了連接在他身體上的所有的管子,輸氣管、輸液管、心電圖儀……同時我們覺得他幾天幾夜沒進水進食,總是試圖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勞的嘗試。

母親清早送來現榨的西瓜汁,裝在有刻度的嬰兒奶瓶裡,我們姐弟每天都在交流著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現在才知道,他其實並不餓。

那時候,他已從病痛中解脫出來,天很藍風很輕,樹很綠花很艷,鳥在鳴水在流,就像藝術、宗教中描述的那樣……這時,哪怕給病人輸註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那種異常的欣快感,都會在他美麗的歸途上,橫出刀槍棍棒。

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後譫妄狀態中,卻忽然變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滿口的家鄉話。我擔心他離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會。現在才知道,那個時辰,他與外界的交流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卻異常活躍,也許青春,也許童趣,好戲正在一幕幕地上演。

我怎可無端打斷他,將他拖回慘痛現實?我應該做的,只是靜靜地守著他,千萬千萬不要走開。臨終者昏迷再深,也會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間傳說的迴光返照吧,這時候,他必要找他最牽腸掛肚的人,不能讓他失望而去。我還記得父親此生表達的最後願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氣管。

可是我們兩個不孝子女是怎樣地違拗了他的意願啊,我和弟弟一人一邊強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徹底綿軟。現在才知道,對於臨終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適當的、創傷性的治療。不分青紅皂白地「不惜一切代價」搶救,是多麼的愚蠢和殘忍!

父親走了。醫生下了定論,護士過來作了最後的處理。一旁看熱鬧的病人和家屬說:兒子、女兒都在,快哭,快喊幾聲嘛。可不知為什麼,我竟然一點也哭喊不出來,弟弟也執拗地沉默著。

現在才知道,聽覺是人最後消失的感覺,爸爸沒有聽到我們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興還是難過?生和死都是自然現象,這我明白。只是現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後時光安排得這樣有人情味,這樣合理,這樣好,這樣的——自然而然,
是人自作聰明的橫加干涉,死亡的過程才變得痛苦而又漫長。

一天上午。男同事看這篇看哭了...我突然發現我對面的同事淚流滿面,一個50多歲的男人的失態讓我詫異。忙問他怎麼了,他告訴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親臨終前情形,他說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樣,覺得母親冷了給她穿保暖的衣服,蓋厚厚的被子,覺得母親幾天沒有進食,不停給她輸液,他母親想回家,可他堅持讓她住在醫院。他自認為盡了孝心,可是沒想到給她帶來莫大的痛苦。

人總是要死的,帶著輕鬆、美麗踏進另一個世界,一定會走得更好。現在,我讀到了這篇文章。我要保留著它直到最後的時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辦理,任我的靈魂作最後的欣快飛翔。

主題:黑頭織布鳥

主題:黑頭織布鳥
時間:2014年6月
地點:新竹
設備:Nikon D800 & Nikon 500mm F4
攝影:吳昶甫
……………
說明:係2014年「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得獎作品。黑頭織布鳥已在台灣部分地區建立族群,雄鳥會採集植物編織鳥巢,作為繁殖用。築巢的初期雖然困難,但為了家庭仍奮鬥不懈。


數典忘祖,不知感謝血汗勞工

數典忘祖,不知感謝血汗勞工

根據我的觀點,台灣越來越虛弱主因,是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優惠圖利企業,並控制物價,好像沒有這樣,就會活不下去。可是很多企業還是像這位作者說的,數典忘祖,不知感謝血汗勞工:

// 最近政府進行勞工休假法令修訂,企業界卻大肆抨擊,甚至連出走都說出了口!企業界不知感謝五、六十年來勞工流血流汗、肝腦塗地,為台灣產業打下根基,不禁讓人對勞工掬一把淚!數十年來,政府輔導產業發展,對企業提供優惠:所得稅減免、投資抵減,廉價水電、各式園區;興建公共設施;透過外匯手段,提高出口競爭力,換得少數巨賈肥貓!但因此付出巨大與慘痛的社會成本卻由勞工及小企扛下來。 //

http://www.storm.mg/article/144183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黃槿花的祝福 / eaton

黃槿花的祝福 / eaton

前言:高中同學從校長位子退休,她將民雄協志工商辦得有聲有色,於是我以該校的校花:黃槿花為題,獻詩以表達鄉民(我)的感謝與祝福。依據該校描述,黃槿花表現堅韌的生命力,縱然花開花落,但繼往開來的精神,永遠點綴在校園裡。
…………………….
黃槿花的祝福

那一年盛夏
黃槿花的季節
妳帶著青春熱情
穿過莫名的田間小徑
後方是鷺鷥低掠的大片水田
更遠是蒼翠的阿里山脈
妳抹去額頭上的汗珠
抬眼一望
心吶喊著
應許之地到了
這一座曾被輕視的校園
妳在旱地引入希望之泉
在硬土栽種藝術之樹
學子黯淡眼神亮了起來
遠方站著疏落的細細秧苗
一張明淨空靈未乾的水墨畫
伺機等待翻起千里稻浪
周而復始 三十幾年過去了
這一次 又是黃槿花開時節
驪歌後的祝福歌聲響起
妳望著鏡中的幾根白髮
眼角的細紋 滿足地笑了
這一片妳辛苦耕耘之地
已成歡樂豐盛的校園
還有你曾經奉獻的青春
一萬多個值得懷念的日子 

7/26/2016 eaton

台灣不是萬萬稅

台灣不是萬萬稅

台灣有不少意見領袖,基於某些動機,經常故弄恐嚇要求降稅,從證所稅、富人稅到股利所得稅,現在矛頭轉向房屋持有稅。

房屋稅根本沒違憲,大法官早解釋了。新自住房屋稅率只有市價0.1%,遠低於美國的1%。

但那些人不會告訴你,就算各縣市未來完成調整,房屋持有稅只佔房屋市價的0.1%(現在0.05%),使用50年,也不過5%而已。三間以上才不適用自用自宅稅率,這樣還不寬鬆,還不謙卑嗎? 請陳冲們回答回答。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78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那些人更不會告訴你,過去:
1.營所稅由25%降為17%,過去8年稅損約8千億
2.遺贈稅大降,過去8年稅損約9千億
3.若股利所得轉為分離課稅,每年損失1000-1500億
4.就算台積電屬於內資一人所有,包括營所稅、股利所得稅、保留盈餘稅在內的總稅額只佔稅前盈餘的27%。
5.更重要的,台灣的租稅負擔率12%多,全球倒數第3名。(健勞保等社會安全捐不能算,那是薪資一部分,所以雇主才藉機不調薪,況且他國也是有社會安全捐)

(7/29/2016 eaton)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丁菱娟:新鮮人,請用一次誠實的回饋爭取機會!

丁菱娟:新鮮人,請用一次誠實的回饋爭取機會!

我在年輕時,剛出來創業,經人介紹與知名外商公司亞太區總裁在飯店碰面,希望能夠爭取案子。果然見了面,他問完我公司及個人工作背景之後,就接著問「你有沒有做過什麼成功的案例?」

我心想沒有勝算,但也不能說謊。於是誠實告訴對方:「我才剛出來創業,所以還沒有長約客戶,只有小專案,如果你願意給我機會,你將是我第一位長簽客戶,我將會用我以前工作的經驗和熱情來服務你,貴公司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因為貴公司將是我最重要的創業成績單。」

沒想到這一番誠實告白,帶給我第一張訂單。後來我發現,就算拿到一手爛牌,還是要用最誠實誠懇的方式,用心來打動客戶,不能誇大其詞,或是虛張聲勢,最終還是會被戳破。

剛畢業的年輕人,或是想轉行卻沒有經驗,要如何在面試時突顯特色?事前產業知識的準備是必要的,但若以「雖然我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但是我願意用熱情還有態度來證明你錄取我是對的,如果你願意給我機會。」類似的回答來爭取,錄取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人總有第一次,第一次最難,你無法用實力和成績單來證明,就必須要用態度和熱情來感動對方,因為還是有企業主願意給有潛力、願意負責的年輕人機會。承認缺點,誠懇誠實的態度加上熱情的回應,有時候是最單純,最有利的武器。(7/26/2016 eaton refer to web site )

必看!不管你是父母或教師

必看!不管你是父母或教師

你是弓,孩子是射出去的箭

別被思想、體制、語詞綑綁

………………………

郝廣才ted激發孩子的潛能,給他們最大的翅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t3F2oEtqFI

全世界不能一年沒有中國?

全世界不能一年沒有中國?

沒錯,截至2015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累計金額逾4千億美元,2015年達到118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與去年整年相當,成長迅速。但這篇沒提到一些問題: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6978

1. 產業預測很難,幾乎不準。作者黃先生的經驗是投行及創投,是台灣併購私募協會理事長,但台灣創投20幾年的績效乏善可陳(報酬3%或5%?)。
2. 漢微科賣給ASML不是甚麼見好就收,是為爭取更多市場機會。(這發生在台灣,也太離譜了)
3. 外商投資中國的金額高於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金額。
4. 中國宣稱的金額與實際數存在落差,前者是意向書。就像文中提到,安邦擬140億美元併購喜達屋,但根本取得不到融資,當然放棄。
5. 中國海外併購佔全球餘額的佔比很低。(1%?)
6. 中國海外併購的投資報酬率很低(4%?)
7. 主導併購多是國企,被質疑洗錢,因為國企的負債比極高,併購本益比極高。
8. 中國併購天然資源幾乎血本無歸;併購的技術是低端,高端人家不准賣;現在轉向民生消費品牌的經營風險很高(易被新商家取代)。
9. 中國美的併購機器人製造商Kuka是希望取得30%股權,但不會成功(歐盟、德國副總理有意見,正協調安排另一個收購合約)。
10. 總之,台灣廠商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與永續經營能力才是王道。就像這篇:德國人不相信物美價廉: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38086

50年不感冒的秘訣

50年不感冒的秘訣

王敏清,50年沒得過感冒,60年體重保持在60~64公斤,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他是怎麼做到的?關鍵是:

1.要吃七八分飽!如何把握七八分飽?王老建議,到下一頓吃飯前有飢餓感即可。

2.多活動。我經常步行、堅持體力活動。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玩命。

3.睡好覺比吃好飯更重要。最好的睡眠是每天晚上十一點到第二天早上七點,我每天晚上十點上床,十點半入睡,通常一睡7~8個小時不醒。如果做不到,起碼也要保證24小時之內有一個睡眠週期。

4.千萬別有點小病就吃藥。原本應該讓免疫系統克服的問題,讓藥物去克服。病可以痊癒,然而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不但沒有得到鍛煉和增強,反而被藥物損害。

5.退休後不斷應邀參加社會活動,覺得把養生保健的知識教給大家。

6.要想健康,就應當遵循大自然規律,不能太講究。該吃飯時就吃飯,該休息時就休息,多到戶外體會四時變化,少坐家中克服四體不勤。

7.養生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關鍵看是否重視。不要輕易傷害你的身體,它是多少錢財都換不來的。

台灣股東稅負低得很,請提高外資的股利分離稅率

這是我最近的投稿:台灣股東稅負低得很,請提高外資的股利分離稅率

http://www.storm.mg/article/145883

摘要:在台灣當股東,稅負低得很,以台積電為例,因租稅優惠,台積電的營所稅只有12%(含保留盈餘稅),與法定17%有一大段距離。就算台積電為一人內資所有,全部總稅負(營所稅、綜所稅、保留盈餘稅)只佔稅前盈餘的27%。這樣高嗎?大家心知肚明。

建議將外資的股利所得分離稅率由現行20%,提高至25%-30%。台股現金殖利率名列全球前茅,不必擔憂投資吸引力。如此可縮小內外資總稅率差距,增加的稅收可作為薪資所得採取分離課稅的基礎,以提高企業攬才留才的誘因,從而讓我國稅收偏向薪資階級的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
台灣股東稅負低得很:請提高外資的股利分離稅率

台灣營所稅稅率為17%、綜所稅最高稅率為45%、健保補充費為2%。對此,某些民間人士聲稱,投資賺到的錢都還沒消費,就被吃掉64%,故呼籲取消富人稅,股利所得應比照外資,改採20%分離稅率。

姑且不論把前段3個數字加起來計算百分比是錯得離譜,我們關心的是,在台灣當股東的稅負很高嗎?

先談營所稅稅率。以台積電為例,104年稅前淨利為3504億,營所稅為438億,因此,營所稅稅率為12.5%(含10%保留盈餘稅)。比較OECD國家,低得可憐。這實質有效稅率也因為租稅優惠,跟法定17%有一大段距離(有些公司營所稅稅率高,那是在中國繳稅造成,但依法公司可以抵減)。

接著,我們進一步計算股東的最高稅率。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假設公司股權為內資一人獨有。經筆者計算,包括營所稅及綜所稅在內,台積電股東的最高稅率只有27%。(註1)

為什麼稅率只有這樣呢?魔鬼藏在細節裡。公司不是將稅後利益全部拿來配息,如此可以大幅降低股東的綜所稅稅負。台積電在104年度的稅後盈餘配息比例為50.7%(註2),這還是歷年來最高的,103年及102年的配息比分別只有44%與41%。

沒有將稅後利益全部拿來配息,在台灣相當普遍,未上市公司更是如此。這些未分配盈餘稅負只課10%,還可用來兩稅合一抵稅,將來成為淨值一部分或轉作再投資的資金,都是公司股價成長的動能,然而證所稅是免稅的。

回到本文的重點。請問,股東的最高總稅率為27%,這樣高嗎?大家心知肚明。那麼,我們還要討論取消富人稅、股利所得比照外資改採分離課稅嗎?就算股東是外資,適用股利分離課稅的總稅負也有22.5%,與內資稅率差距只有4.5%,考量資金風險貼水,化身外資的人士是很有限的!因此,財政部不要隨外界胡亂起舞,將面臨財政懸崖的台灣推入谷底。

台灣長年存在租稅優惠,因此要調整的是外資適用的股利所得分離稅率。筆者建議,將股利所得分離稅率由現行20%,提高至25%-30%。外資是理性投資人,自會認清稅負高低,況且台股現金殖利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不必擔憂投資吸引力。如此不但可以縮小內外資總稅率差距,若再有配套,增加的稅收可作為薪資所得採取分離課稅的基礎,以提高企業攬才留才的誘因,從而讓我國稅收偏向薪資階級的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註1:以104年度台積電實際數計算最高稅負

總稅負=營所稅438億+綜所稅512億=950億
綜所稅=配發股息1556億 × 綜所稅稅率47%-兩稅合一抵稅219億=512億
總稅率 %=總稅負950億÷稅前淨利3504億=27%

註2:104年度配息佔稅後盈餘%=配息1556億÷稅後淨利3066億=50.7%

台灣繼續用低物價政策會出問題

台灣繼續用低物價政策會出問題
..............
這位台大副教授說:

1991年在台大電機系當了一年助教,月薪30K左右
1992年去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隔年當研究助理月薪2000鎂,學費全免。拿到博士後,做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員,年薪是48K鎂。
2000年剛去矽谷工作時,年薪是100K鎂(不算bonus)。
2005年離職時薪水已接近150K鎂。
2005年回到台灣後,月薪70K台幣(年薪約30K鎂)。

他又說:1991年到現在已經25年了,台灣的大學給助教的薪資只高了一些,業界繼續用台灣物價低的說法來壓低薪資行情,一付「當勞工的有飯吃就不錯了,不然你自己想辦法」的態度,手上卻又掌握著資源不放,或是壟斷行情、變相打壓,讓有辦法的人也搞不出什麼名堂,只好出走。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969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有益的哀傷

有益的哀傷

許多男人從小被教導:「長大了,不哭」。當他第一次從鞦韆上掉下來,又驚又慌,準備大哭時,媽媽這樣安慰他:「不哭,不哭,你已經長大,不哭,沒事的」;當他10歲時,即堅信「男兒有淚不輕彈」;當他18歲時,即時被女友拋棄,仍不會想哭。因此,到了50歲,他已經不知道怎麼哭了。

有時候,女性也會被教導,哭泣是軟弱的,也許當她們想放聲大哭時,曾受到別人的奚落,因此,長大後,會認定堅強就是要強忍淚水和哀傷。

千古以來,逃避是人們面對哀傷的常用方法。其實,哭泣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心靈之語,從不流淚的人,不一定是勇敢的人。唯有面對及處理自己的哀傷情緒,才能將哀傷轉化為「有益的哀傷」,也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走過哀傷。

「有益的哀傷」出自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Erick Lindeman的研究。1940年,他針對波士頓椰林夜總會大火失去至親好友的人研究此課題。他下了結論:「哀傷與痛苦無法避免,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哀傷,體驗它,經歷有益的哀傷。」

此時,朋友能做的是安靜陪伴與傾聽哀傷者的想法和感受。透過此歷程,處於哀傷的人得以從失落的束縛中被釋放,並且與回憶共存,不管是喜或悲,這些依舊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們或許不能完全恢復,然而卻能熬過那段艱難的日子。(7/26/2016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Haddon W. Robinson)

總結台灣低薪現象

總結台灣低薪現象/eaton

過去一年,我寫了不下十篇攸關低薪的文章,至少媒體發表5篇,現在做個總結。從澄清台灣薪資水準倒退15年的原因是很好的總結方式:   

1.是企業拿得多,員工分得少嗎? 答:不是。依我的研究,若加入台灣企業在中國發放的薪資,薪資佔GDP比例,二十幾年來沒有改變(註1)。另以台灣上市公司的附加價值為樣本,股東分配46%,員工(薪資、分紅、勞健保費)分配47%,十幾年來沒顯著改變 (註2)。但公司稅負佔比只有7%,這是政府提供租稅優惠造成(或是故意),使得政府沒有資源創造好的生活與投資環境。當然,不能說佔比不變就是正常,看看南韓的最低工資就知道了。

    

2.是高階主管拿多,基層拿得少嗎? 答:只有一點點影響。過去20年來,高階與基層的薪資差距倍數明顯增加,但不是主要因素。以中信金為例,當年辜濂松的年薪1億,就算將他及幾位事業群總經理的薪資減半,其他員工每月也只能加薪1千元。再者,中高階員工只佔員工人數3%,那些幹部薪資減半,其他人也加不了多少薪(不超過10%)。問題是,能減半嗎?不過我個人支持制訂最低工資法,合理提高低薪勞工的薪資。   

3.是產業沒升級嗎? 答:當然是。看先進國家就知道了。沒升級,只cost down,派遣約僱就越來越多。   

4.為什麼企業利潤成長,但員工沒有成長呢? 答:以2003年至2013年為例,上市公司的附加價值由1.25兆,成長至2.22兆元,成長77%,但員工總薪也成長73%。問題在於,勞工人數多了,那十幾年期間,勞動力增加300萬人,人均水準當然無法增加。   

5.到底關鍵的原因是甚麼? 答:從第4點推論,就是人均生產力。這點出現問題,特別是服務業。企業機械式將每個職位的薪資都設定好了,於是高生產力員工只好跟著瞎忙假忙,加上企業怕人員離職影響業務,於是多雇用一些人,久了組織內充滿冗員。冗員在政府機關更嚴重(經研究可減一半)。這問題沒人敢解決,會引起大量失業的。   

6.為什麼韓國的最低基本薪可以這麼高? 答:韓國最低基本薪4.1萬台幣,高出台灣一倍(註3)。央行告訴我們,根據人均購買力平價所得,我們高出韓國(從以前高30%,現不到10%了)。但央行沒告訴我們,服務品質不同,只能在台灣消費,房價又高。此外企業利潤的所得佔比越來越高,薪資佔比變低(因為部分被中國勞工拿走了),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對此我曾寫篇:台灣購買力所得名列前茅,代價呢?(註4)。   

最近央行彭總裁寫了33頁報告回應刻意壓低匯率的指控,我認為他應說明,我們為什麼要堅持代價越來越高的購買力平價所得?難道南韓政府是笨蛋嗎?難道南韓出口企業競爭力比較強嗎?如果我是央行總裁,我的答案是:都是為出口企業,包括讓台積電賺更多的錢。   

7.個人要怎麼辦? 答:若你的生產力高強,就說服老闆做2人的工作,多拿7成的薪水。你的忠誠度要表現很高,不然會擔心你離職影響業務,只好繼續雇用冗員。若因為「薪水倫理」,公司反對不能跟上級薪水靠近,那你可能就要考慮離職。   外商公司這類問題不大,工作說明書專業而清楚,很少混吃瞎忙。若你的生產力差,要檢討效率效能是否不足。依我的經驗,一半的工作沒有價值,另一半效率差,這千真萬確。

此外,職涯成功可歸因於:先天資質、學校訓練、自我定位、終身學習、品格(誠信、態度......)、領導力、得道多助、勇於冒險與機運。除了前2項,在校成績好不代表其他項目獲勝,甚至前2項還可能是其他項目失敗的原因,所以多研究如何提升其他項目吧。   

註1:童振東(本篇筆名蘇東波),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天下獨立評論
註2:企業獲利去哪了?從財報揭開台灣低薪真相 
註3:韓國調高基本薪資到41K,我們卻還停留在20K
註4:童振東,台灣購買力所得名列前茅,代價呢?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退休了,然後呢?

退休了,然後呢?

談到理想的退休生活,每個人都有一些想法,像是運動、養生、旅行、蒔花種草、含飴弄孫、做公益……彷彿每個人都確知夢想,但實際上,沒有幾個人能實現理想的退休生活。為什麼呢?先講個故事。

有次國慶煙火在台中,看到煙火的飯店都被訂光。有位記者採訪一位正要入住的女士是否開心。那位女士說:『很開心,因為很多人都很羨慕。』這句話道盡人間實相,也令人玩味:為自己快樂,還是為讓別人羨慕?

很多人想法過於簡單,覺得實現退休夢想主要是錢夠不夠。其實不是這樣。只要再多想,就會發現錢之外,健康、與家人的關係、人生觀等都決定退休生活是否能幸福。一個毫無自我的人,無意識地把自己晚年是否幸福,灌注在是否可以含飴弄孫,就是將壓力加在其他人身上,這樣的退休生活當然難以幸福,最後幸福與否的關鍵,不是自己開不開心,而是像那位女士取決於有沒有被羨慕。

我們對家人是有責任,但工作了一輩子,最後剩下:被羨慕就開心,沒有被羨慕就生悶氣。這樣的人,沒有在退休前做好真正的準備。(7/26/2016 eaton refer to web site )

我們養成教育不足,下一代已經輸在起跑線了

不和日本小孩子一起吃飯,不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到了日本,才知道我們養成教育不足,下一代已經輸在起跑線了。你還在傷腦筋怎麼給孩子補英文、學才藝、選學校嗎?
http://blog.xuite.net/hou0937/mind/55752146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我們仍然擁有許多寶貴的資源

我們仍然擁有許多寶貴的資源

有一次,在英國鄉間的一片田野中,原本在作畫的G. K. Chesterton忽然站起來捧腹大笑。他突如其來的笑聲,讓田間的母牛都忍不住盯著他瞧。

原來在幾分鐘前,這位作家還在苦惱。那個下午,他在山丘以彩色粉筆在棕色紙上寫生,當他打算用白色粉筆作畫時,卻因為找不到而感到懊惱。不久,他啞然失笑,因為他發現腳下所踏之地正是多孔石灰岩,也就是天然的白色粉筆。於是,他就輕輕剝下一塊繼續作畫。

Chesterton突然發現,他正「坐擁白色粉筆的大倉庫」。因此,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馬上放棄,反而要好好想想,是不是仍然擁有許多寶貴的資源。(7/25/2016 eaton refer to our daily bread)

18歲那年我沒考上大學,現在台大教書:聯考那顆鴨蛋是祝福

人生是一場牌局,拿什麼牌,是命中注定;如何出牌,操之在己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

雖然我個人不閱讀商業週刊,但是商周的執行長寫的這篇還挺不錯的。當然啦,有句話說得好,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沒有保守自己的心,就算看再多的激勵故事,恐怕也是枉然。(eaton)

18歲那年我沒考上大學,現在卻在台大教書:聯考那顆零鴨蛋,是祝福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44559
…………………

我的人生牌局,始於十八歲拿到的一張牌:一顆鴨蛋。若干年後,總忘不了那個笑不出來的夏天。

我是聯考的失敗者,沒考上大學,因為數學掛蛋。唉,這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竟然辦到了。講到此,應該握拳。意思是,我的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十二年的數學總結,一場零分。事實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的月考數學分數就赤字,此後就不知道六十分為何物。結果是,程度差,有自知之明,但怎也沒想到會在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抱一個大鴨蛋。收到分數通知單時,我不可置信:「怎麼可能連一題選擇題都沒猜中!」沒能力也罷,怎麼連一點運氣都沒擠出來。

一個愁雲遮日的夏天,脫下高中制服換上另一套制服,我的大學夢碎。我因此自卑、遺憾沒有一張大學文憑。後來在社會上工作的前幾年,當表現不錯時,他人問起哪一所學校畢業,我忘不了對方期待答案是政大新聞系,但我回答是專科生時,對方的尷尬。我也忘不了,剛踏入社會,因為沒有亮麗文憑,想要爭取到一個面試機會的不易。

多年之後,我才懂得十八歲的這顆鴨蛋,真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祝福。我有時會假想,那年夏天的劇情若改寫:我考上台大,結局會更好嗎?不會,更慘。本性驕傲的我肯定會變成眼高於頂、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最後,沈沒在人海中鬱鬱不得志。很慶幸,老天讓我的人生,從失敗開始。讓我提早有危機意識:「我是同儕的落後者,但不想一輩子泡在失敗的醬缸。」於是,我從十八歲後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虛心蹲馬步,逆境也鬥志昂然。

愛因斯坦說(Albert Einstein):「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是愚蠢的。」(Everybody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魚不但不會爬樹,記性也不好。我常自我解嘲,自己是一條魚。魚只有短期記憶七秒鐘。我也是,就連記錄十個數字的電話號碼,都須分三次才能寫完成。遑論求學時要背誦古文的之乎者也、抽考英文單字默寫。這讓我在以背誦為主流的考試體系,短處盡現。但我有所長,邏輯清楚,對未知好奇。非常幸運,我這條魚沒有被「不會爬樹」困住。

文憑,像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文憑,有時候也像化妝品,妝一上,讓自我或他人看不清楚真正的你。所以,沒有漂亮文憑,很苦,但有可能是好事。當你沒有它護航,就要亮出實力,搞定事情,把自己逼到牆角。逼你必須擁有「搞定事情」的能力。人生的終場,不會取決於一場考試。文憑是一時的,很多人錯把一時,放大為永遠,不論那是好的或不好的。不論那是好的或不好的。文憑也能夠是雋永,如果它能開啟一個人對知識的終生探索。

雖然十八歲沒拿到好牌,不過,我後來的際遇很奇妙。雖然數學零分,現在是商周集團執行長,要對財務報表負責;雖然沒有大學文憑,現在於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書;雖然英文不好,還代表台灣,站上國際論壇演講。成為執行長、在研究所教書、到國外演講,怎會是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敢想的未來?都不在計畫中,但就是遇到了。最大不同是,勇敢接球,收攏為人生的風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出版《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第二外語這樣學才對!

第二外語這樣學才對!自己傻傻學,不如聽聽語言專家怎麼說

作者: Alice Lee

Matthew Youlden 可以流利地說九種語言,而且可以理解超過12種。他可以任意用別的語言溝通,而其實他是個英國人!

關於學習第二外語,不如聽聽這位語言達人的十個小建議,想必對於學語言一定會相當有幫助!

一、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這個語言

這點聽起來感覺很應該,不過說真的,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理由,那麼學習動機就很有可能因為時間而降低。如果學法文,是為了給英語人士不同的印象絕對不是好理由,藉由法文來了解你的法國朋友才是一個正當的理由。
不過,先不管你的理由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這個心態:好,我想要學這個語言,所以我要盡可能地發揮以及使用這項語言的功能,並且為這個語言付出。

二、找一個夥伴

Matthew 和他的哥哥 Michael 一起學語言 (他們在八歲就一起學希臘文!) 他們這對超級多語兄弟就是透過彼此之間的競爭來達到學習語言的功效。
「我們非常有學習動力,到現在都是。我們會不斷地激勵對方,讓彼此真的盡全力。所以,當他意識到我做得比他還多時,他就會有點嫉妒然後試著超越我(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是雙胞胎)。反之,我也是這樣。」Matthew 說。
夥伴其實也不只侷限於兄弟姊妹,只要是能督促你的人都可以。
「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對學語言來說真的蠻好的,你有一個人可以和他練習對話,而這就是你學這個語言的目的不是嗎?」

三、跟自己對話

當你真的找不到夥伴,那就試著和自己說話。
「聽起來很怪,但是如果你沒有辦法常常使用你在學習的語言的話,和自己對話其實能夠大大幫助學習。」Matthew 說。
和自己對話可以幫助你記住單字和片語,並且同時建立你的自信心,讓你下次可以勇於對話。

四、讓學習與生活相關

如果你在一開始就把對話設為目標的話,那你就比較不會那麼容易就在眾多教科書中迷失自己。和他人對話絕對可以幫助你,把整個學習過程和自身的相關性維持住:

「學語言就是要使用它,絕對不是只拿來和自己說話。真正最有創造力的就是把你習得的語言置入一個更有用以及更寬廣的日常生活設定中。不管是寫歌、和別人對話、或是出國時使用都是很好的辦法。而且你也不一定要出國,你可以就走到轉角那間希臘餐廳,然後用希臘文點餐。」

五、在快樂中學習

用不同的方式使用語言就是創新。超級多語兄弟就會用希臘文寫歌和錄歌。所以說,你也可以想想怎麼多重使用你正在學習的語言,好比和朋友建立一個廣播劇、畫漫畫、寫詩、或者就是走出去和他人對話。如果你真的覺得無法在快樂中學習的話,那麼你很有可能沒有做到第四點。

六、像個孩子一樣

這絕對不是說你要像個孩子一樣發脾氣,而是要像個孩子一樣學語言。小孩習得語言比成人快是個謎,而新的研究也顯示,年齡和學習能力並無直接相關。也是就是說,要像孩子一樣以快速度學語言,也許本身需要一些「小孩的特質」,像是不要有太高的自我意識、與語言歡樂互動的渴望,以及犯錯的意願。

我們都在錯誤中成長,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大人們總是預期我們犯錯。但是為什麼長大後,犯錯反而成為一種禁忌呢?我們總是聽到大人們說「我無法」而不是「我還沒學到那個耶」。也就是說,讓他人看到自己犯錯就是一種小孩子根本不會有的社交禁忌。要學好語言,也許我們該把心境轉回到像個孩子一樣,承認自己一無所知 (而且心甘情願),當這樣的立基點成立後,我們也要把所有成人禁忌一併丟棄!

七、離開舒適圈

願意犯錯基本上就是把自己推到一個可能會出糗的情境。這聽起來很可怕,但是這是你唯一可以進步的方式。不管你學了多少,只要你沒有使用該語言,向一個陌生人說話、問路、點餐,或是試著講一個笑話,那你永遠都無法完整且徹底地學會一個語言。當你越常這樣做,你的舒適圈其實也會跟著擴大,讓你可以在新的情境裡不再緊張:「在最一開始的時候,你會遭遇到困難。可能是發音、可能是文法、可能是語意,也有可能是你不懂俗諺。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出語感。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母語有語感,而基本上,語感就是讓你真正習得一個語言的東西。」

八、傾聽

在開口說之前,你必須學會傾聽。每一個語言在第一次聽的時候都會很奇怪,但是你越讓自己接觸你正在學習的語言,它聽起來就會越熟悉,說起來也會跟著容易:「我們可以發出任何音,只是不習慣這麼做而已。譬如說,捲舌的 r 音在我的母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當我開始學西文,就會遇到像是 perro 和 reunión 這樣的單字。對我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常常聽到這些字的發音,並開始想像這些字應該要怎麼被發音才對,因為每個字都有其相對應的口腔及喉腔發音位置。」

九、觀察他人說話

不同的語言所需要使用到的發音位置不一樣,包括你的舌頭、嘴唇,以及喉嚨。而發音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實體上的改變,還有心理上的調整:
「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是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認真地觀察一個人發音,然後試著模仿。相信我,這在一開始會很難,但是你一定會克服,最後這就會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你只需要練習。」
如果你無法觀察「真人」的話,那不妨透過外語電影或電視來做練習。

十、全心投入

「我基本上會把自己全心投入在學習的過程中。在一個禮拜中,我會試著用那個語言思考、書寫,以及用那個語言跟自已說話。對我來說,這就像把自己丟進去整個語言的練習裡面,不管是寫信、自我對話、聽音樂,或是聽廣播都是,就是把自己沈浸在新的一個語言環境裡面,這點非常重要。」
切記,最好的語言成效,其實就是讓對方也能夠回應你。而這樣的對話本身,就是一種鼓勵,一種能夠激勵你繼續學習的里程碑。而且,你也不用擔心對方會在意你學得不好或是不夠,只要你在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你正在學這個語言,多數的人都會很有耐心,還會鼓勵你並且在對話中幫助你。
「當然,你出國的時候還是可以講自己的語言,但是試著在外地使用另一種語言,其實會帶給你更多,也就是那種能夠用第二語言溝通、理解,並且與他人互動的舒適感。」

為什麼大學有通識教育?/張文亮

想當領袖嗎?讀這篇通識教育的通識文章。

芝加哥大學第一任校長哈潑(William Rainey Harper, 1856-1906):大學科系職業化是將知識零碎化,失去大學培養領袖人才所需的宏觀與遠見,結果學生「愈學愈多,知道卻愈來愈少。」(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當時芝加哥大學標榜是領袖的培育,哈潑提出整合所學,方能產生新領域的洞見與創新;整合事實與價值,才能產生管理、文化與工程領域等的領袖;整合道德、倫理與信仰,才能引發學生有向上的自覺(self-consciously to promote student)。

問題是,能教通識者幾希,這需要有一定年紀,具備豐富人生經驗及通才知識的老師才能擔當。(7/2/2016 eaton)
......................

為什麼大學有通識教育?/張文亮

如果一個科系,都是知識浩瀚大海中的一個海島,但願在海島間有通航的船隻。
如果每一種學門,都是聳立在峽谷間的一根大柱,但願柱子之上有橋樑的橫跨。
如果每一個課程,都有自己的主旋律,但願還可以譜成一首交響曲。
如果在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招數,但願這些招數之間還有靈活的變化。
如果每一份學習,彷彿是給與一朵花美麗的裝扮,但願有一個地方,能夠呈現花園的繽紛。

有這種花園嗎?這是通識課程的夢想。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贈地大學」(land grant university)法案,是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里程。根據這個法案,美國各州才有州立大學的設立,進而影響普世公立大學的成立。贈地大學的主要推動者是教育家唐納(Jonathan Baldwin Turner, 1805-1899),他也是著名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onois)的創辦者。

一個夢想,點燃火花

唐納1833年自耶魯大學畢業,畢業後自願到伊利諾的原住民保留區教書,後來也在保留區附近的學校授課。學生中有一位名叫林肯(Abraham Lincolon,1809-1865),林肯一生祇受十八個月的正式教育,唐納剛好教到他,林肯後來稱唐納是:「語言學教育唯一的老師」。唐納後來離開教職成為廢奴運動的領袖,與熱心的社會改革家。為了奴隸解放,挑戰到美國聯邦制權力的基礎,爆發了南北戰爭(1861-1865)。當時大學都是私立,數目也少,學費很貴,以致全國文盲者佔95%,受大學教育低者於1%。唐納認為推動國家進步的首要之務,不止是解放奴隸,而需要讓大學教育普及化,因此他呼籲州立大學的設立,林肯也大力支持他。

南北戰爭剛結束,各州根據法案紛紛設立州立大學,大學廣設工程、農業的相關科系,大批的學生擁進大學,許多學生來自農村。1865年,唐納給教育部「常設委員組織」(The Committee on Permanent organization)的一封信上寫道:「但願來自農場的學子,在大學不祇學到種植的方法,也能夠瞭解作物、辨認土壤、明白氣候、大氣的變化,知道耕作的地方是在地球的什麼經緯度上,他們在耕種時,白天可以知道田邊的樹木花草,夜間他抬頭,可以知道天上星辰的運轉,這是大學教育的目的。」那個科系可以教這麼廣闊的知識?他建議讓學生在不同科系,有跨系選修課程的自由,這是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的萌芽。唐納雖然催生了州立大學,但是他始終認為科系存在的價值是屬於學生,學生存在的價值不是屬於科系,因此學生學習的目的不該受到科系藩籬的限制。
領袖的培育

但是1870年南北戰爭之後,工、商業也發展迅速,市場的影響廣大,大學科系教育的理想,幾乎擋不住外界的壓力,成為職業類別的代名詞,或是職場代工的培訓處。末了,唐納的理想祇剩「選修課」,給學生一點選修的自由。1870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成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第一任校長哈潑(William Rainey Harper, 1856-1906)接下唐納改革的一棒,他提出科系職業化是將知識零碎化,失去大學培養領袖人才所需的宏觀與遠見,結果學生「愈學愈多,知道卻愈來愈少。」(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當時的芝加哥大學標榜是領袖的培育,哈潑提出整合所學,方能產生新領域的洞見與創新;整合事實與價值,才能產生管理、文化與工程領域等的領袖;整合道德、倫理與信仰,才能引發學生有向上的自覺(self-consciously to promote student)。可惜他早逝,他提出「整合才有廣泛的影響力」很快的被遺忘,後來祇留下大學的「服務課程」,成為改革的遺跡。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1919年,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英文系學系厄斯金(John Erskine, 1879-1951)教授認為文學是每一個科系需要具備的人文素養,他提出「百本經典閱讀」,要求學生用兩年讀完其中的二十本,並提出要有通識教育,開出通識教育的第一門核心課程(core cunicuium)-「當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他認為了解文化可以幫助每個學生在自己的科系,產生更深學習的使命與意義,後來又開出「自我、人與社會」(self, person and society)的課,期待以社會學寬廣的角度,幫助學生綜合各學科的能力。在他的推動下,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課程增至二十一門。當時的口號:「當教育的核心能夠為連結不同的領域,才能帶給學生正確判斷的基礎。」

不過,近代通識教育最有影響力的推動者是哈金斯(Robot Maynard Hutchins, 1899-1987)。他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人類以新進武器在戰場廝殺,與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他看到許多公司關門,許多擁有管理,技術專長的人,一失業就一蹶不振,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使他在1945年成為芝加哥大學校長之時,提出教育是讓學生學到最重要,有關人生的法則,而非祇限短暫實用的技術,與一時熱門的學科。

通識教育的格局

他重拾哈潑校長所提的通識課程,並且以時代的「學術管家」(academic housekeeper)自居,提出通識教育的方法,要以超過科系的大格局來教導,包括強調科學的人性面,探討科學發展背後的文化、社會等因素。他認為通識教育是為大學認真的學生而開授,因為更大格局問題的思索,走出自己科系的學習將是一種撕扯般的痛苦學習歷程,如果沒有認真學習,將無法體會其精髓,不過對學習者末了卻是值得。

通識課程在1980年代之後,才漸被普世的大學所接受,關鍵不祇在眾人逐漸了解通識教育的底價值與意義,而是在時代演變,使市場企業家與財主像是中古世紀,自蠻荒之域鑽出來的海盜,成群抱著枕木來撞擊大學之門,他們呼叫著:「給我人,迅速給我人。」大學拼命的遵照要求給了人,但是二、三十年後這些人在40-50歲大都被淘汰,失去了工作。

以通則應萬變

除此之外,不少自居大佬或是當權者,像是一群莽漢直接進入大學,中斷教育,用許多評鑑表格、標準、評估,讓人花費力氣在芝麻評估上,結果是過濾蠓蟲,吞下駱駝。許多自許自由開放自居的人士,也以新潮的思想,極端的論點在大學尋找寄生的地方、發展的溫床。報章、媒體常對大學負面的報導,給大學生負面的標籤為樂。

時代的改變太迅速,高等教育不斷承受教導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壓力,但是需求瞬間萬變,社會上沒有人知道時代將向哪個方向發展,怎能要求大學要符合時代發展。大學的教師、科系、必修課、實習課、選修課也很少改變,以致通識課程的統整與彈性,成為面對時代驟變,裝備學生的最後一道防線,期待學生在通識課程學到基本的通則,日後能以通則應萬變。

當一個老師帶著少數的助教進入通識教室,他們不只面對學生的求知,與時代的壓力,還要像西班牙的夢幻騎士唐吉柯德與他的老馬、夥伴,面對一大群的海盜、莽漢。沒關係,讓我們再一次去朝向巨大的怪物,衝過去吧。

徒步環島撿拾垃圾

徒步環島撿拾垃圾

5年前,75年次的蕭健宏,北科大車輛工程系畢業,徒步環島撿拾垃圾,總共餐風宿露94天。

78年次的賴彥穎,成大化工系畢業,正拉著菜籃車,在徒步環島撿拾垃圾,預計70天走完。他每天至少走10多公里,收集到最多的廢物是空菸盒。父母雖然感到擔心,但以他為榮。他與家人相約最後一哩路要一起扶持走完,預計本周日(7/24)返回家鄉台中大里。

賴彥穎每天花費不超過500元,帶著鐵碗、鐵筷出發,有時也遇到熱心人士贊助。這次以環保訴求徒步環島,希望讓更多人感受美麗台灣的好。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陳冲加入民粹行列?

陳冲加入民粹行列?

陳冲說,自用房屋是生活必需,所以收取房屋稅是違憲。房屋稅是財產稅,若這個論調成立,那麼很多現代人生活必需的財產也不能收稅了(例如開車到遠方上班)。奇怪的是,陳冲當院長的時候,還曾聲稱土地稅及房屋稅的稅基過低(公告地價、房屋現值),需要調整。

房屋稅及土地稅佔GDP只約0.4%,比20年前的0.5%低,是該調了。再者,台灣房屋稅及土地稅只佔房價0.05%,跟國外比較後實在低得離譜,況且持有稅太低,是房價飆漲的元兇之一。馬政府大降遺贈稅、營所稅圖利資本家,並促使房價飆漲,現在收點房屋稅及土地稅,就只是居住正義的一小步而已。

最後,不要忘記,台灣的租稅負擔率不到12%,全球倒數第3名,只有我們最愛比的南韓的53%。(健勞保等社會安全捐不能算,那是薪資的一部分,資本家清楚得很,況且他國也是有安全捐)

拒絕初老,簡單幾招幫您回春!

拒絕初老,簡單幾招幫您回春!

1. 瞭解體質:吃錯食物、過食寒涼、極度偏食或不適合體質的食物或,都會增加身體負擔,提前導致老化產生。

2. 過度鹽份及糖份是衰老催化劑:過度鹽份提高心腦血管疾病及癌症發生機率;過量糖份也可能是罹癌及糖尿病發生原因。 飲食建議少糖、少鹽,若不習慣可先用低鹽醬油當沾醬。

3. 該睡不睡,易早衰、百病纏身:日夜顛倒會使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序混亂,嚴重影響生理機能,尤其是修復組織的功能。 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及抗衰老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盡量在11點前入睡。

4. 飲食過剩,細胞過勞死:大量食物分解時所產生的高量自由基會加速細胞老化,如不想讓細胞過勞死,最好 飲食七分飽。

5. 下身無力、缺乏鍛鍊:人老從腿部老,是指腿力可看出老化現象。現代人每天一坐8小時,氣血受阻,經絡不暢,五臟六腑都會氣鬱。 建議運動可用踮腳尖走路或站立20至30分鐘,最好白天做,穿平底鞋,不用踮太高。深蹲也好,10分鐘等於快走1個小時。(7/23/2016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樓中亮中醫師)

灌鈣成功

灌鈣成功

依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每人每天鈣質攝取建議量為1000毫克,但據調查,我國19歲以上男性,平均逾八成鈣質攝取不足,女性更逾九成。

鈣質在腸胃道遇到草酸,會結合成草酸鈣,隨糞便排出體外。每份食物的草酸若大於10毫克,就屬於高草酸食物,例如:菠菜、秋葵、芥藍菜、莧菜、大頭菜、馬鈴薯、地瓜、花生、山藥、杏仁、酪梨以及可可粉等,所以喝地瓜鮮奶、巧克力牛奶補不了鈣,浪費鮮奶的豐富鈣質。

有趣的是,秋葵是高草酸食物,但含鈣量也高,每100公克含98毫克的鈣,導致民眾誤會秋葵能補鈣。植物性鈣質,所以吃蔬菜補鈣並不容易。除非吃素,建議以動物性鈣質例如乳製品作為補鈣來源。(7/23/2016 eaton refer to web site)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孫越:沉默不是金

孫越:沉默不是金

沉默是金是說話以前最好要深思熟慮,不需要把不成熟的想法過早說出來。但是,沉默是金不是叫人不說話,如果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我們還是應該打破沉默,挺身而出。

最近我發現有些很健談朋友,變得不太說話了。或許是年紀大了,講話的機會少,開口又怕得罪別人,就算老朋友聚在一起,再見不到他們談笑風生、眉飛色舞的模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朋友說,有時看到別人亂丟垃圾,很想勸勸他,可是想到或許會被罵,還是算了。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有些事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灰色地帶,如果不出面指出錯誤,那不就沒有是非了嗎?可惜願意這樣做的人,太少了。

最令我失望的,是許多人在面對不對、不公平時,保持旁觀者的沉默。這樣的沉默是不以為然?無所謂?還是怕惹事生非?就拿上面的例子,亂丟垃圾造成髒亂,需要有人出來規勸,為大家的利益說話,這時候還能說「沉默是金」嗎?

我們常在應該說話時沉默,在應該沉默時說得太多。沉默不代表永遠畏縮,它可能養精蓄銳、深思熟慮的過程。親愛的朋友,當你看到有人亂丟垃圾,你會保持沉默,還是勇敢地說出來呢?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張忠謀:知識綜合者將是新時代重要人才

張忠謀:知識綜合者將是新時代重要人才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以新時代新人才為主題發表演講表示,依美國社會學家Wilson的概念,由於人類社會被大量的資訊所淹沒,但同時又渴求智慧,因此未來世界將被知識綜合者所控制,他們是有能力在對的時間將資訊正確整合,再透過批判思考整合資訊,並做出重要明智決定的人。

張忠謀認為,這些人常常進行洞察(Insights)與創新(Innovation)思考,相對90%的一般大眾,思考只集中在知識(knowledge)、資訊(Information)與資料(Data)而已,而這些人才將集中在網路、軟體、生物科技、半導體製程、設計、再生能源、藝術、法律、金融與政府相關。

張忠謀認為,現在的新人才,學習已不再侷限在學校教育,而應是終身學習,且要有系統、有計畫與有紀律的終身學習,要追求的是洞察(Insights),創新(Innovation)以及沒有框架的思考。(7/20/2016 eaton refer to web site)

德國人不相信物美價廉

我以前貼過這篇「德國人不相信物美價廉」,因為很重要,所以準備貼三次!(內文順序有做調整)

德國人的企業靈魂: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及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而不是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為了經濟利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幹的事」。

台灣有辦法像德國學習改變嗎?有,因為台灣很會做東西,但是國民的靈魂必須被洗刷調整,才能找到自己的天職,雖然過程會遇到艱辛,但我認為,這才是永續台灣的路,一條堅持走下去,最後會到達的路。
………………………………………………

德國人不相信物美價廉,只因重視身後名,不貪眼前利!

德國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剛進入 工業化時代,大學的研究與生產領域竟 完全脫節!儘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裡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裡去辦企業。

19世紀 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

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繫,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裡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德國教授,他家裡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於質量好,照樣在用。我問他,「你還用這麼老的東西?」他說,「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 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德國人非常心疼,因為德國人就是喜歡自己的文化。

怎麼辦?德國人死活也要把當年的照片找出來,把當年的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地重修起來。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在二戰中被美國飛機全部炸毀,德國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劇院是過去建了 200年才建好的,結果毀於一旦。怎麼辦?二戰後德國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找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花了 35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了,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由於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因此人們說,德國建築師重視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後名」。
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

德國在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麼一個 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 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

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幹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 一夜暴富,每間公司 都是「慢慢」做起!他們往往是專註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 400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 1871年成立的。德國的愛迪達公司是 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 94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德國製造的鍋子 可用100年!他們重視的,是商品建立的口碑。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 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 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 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劃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 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 80億了,還有 70多億人口的
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他這樣回答道:「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盡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製造出來的產品。德國 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的食用級產品,一定經過嚴格管控,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嬰兒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水,是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在是否『經久耐用』上!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肴。」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 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結論: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銷售戰略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

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他們在意的是 物品的質量!「德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質量、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及優秀的售後服務。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中國旅遊團火燒車事件

中國旅遊團火燒車事件

這起事故,不是甚麼「中國人害中國人」、「中資一條龍,低資玩出人命」、「中資無良殘害自己同胞」。這些話都有推卸責任的嫌疑。該車車齡六年,平常都定期保養,車門可正常開啟,司機身體也沒問題,可能是該車頭配電電器設施引燃起火。因此,

要檢討的是:

1. 為何逃生出口未能發揮作用?起火點從車頭燒,按理若訓練有素,駕駛員應該還有時間打開車門。
2. 這家2014年就出事過,居然還能營業,但這種事防不勝防。至少應該加重處分,讓他個人無法再開業吧!
3. 乘客沒有利用鐵鎚敲開玻璃的原因是甚麼?沒有教育?或是玻璃有問題敲不開?或是根本沒有鐵槌?
4. 順便檢討如何遏止低價團吧!總有方法的。

http://udn.com/news/story/1/1839289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國家地理雜誌入圍照片&大師玩月亮

2016國家地理雜誌入圍照片

http://goo.gl/8ay9xf

 

大師玩月亮

http://goo.gl/5taipO

小羅斯福:我必須面對自己的屈辱

小羅斯福:我必須面對自己的屈辱

美國總統自第一位到目前第四十四位出了兩個「羅斯福」。一個是1901年至1909年的Theodore Roosevelt。另一個是1933年至1945年的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前者叫作「老羅斯福」,後者叫作「小羅斯福」。兩者有遠房堂兄弟的關係。

小羅斯福是第32任總統,並連任四屆,二次大戰的靈魂人物。1929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新政為後世津津樂道。他在近40歲時,他罹患脊髓灰質炎,一種類似小兒痲痺,腰部以下永久性癱瘓。他為了維持堅毅的領導人形象,在公開的場合由助理攙扶筆直站立。

有次在家練習爬樓梯,他努力用手臂支撐身體,將腿拖至上一階樓梯。羅斯福夫人看到,認為十分難看,並稱外人看到還像個總統嗎?羅斯福說:「我必須面對自己的屈辱」。意思是,我必須面對自己的缺陷。每個人肉體及心靈都有缺陷,只是大小不同,若能欣賞缺陷,並化為優點,就是偉人。

美國的史學家不少人推崇小羅斯福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可以從華府The National Mall的紀念公園看出來。近代能有此殊榮,小羅斯福算是第一人,位置在林肯和傑佛遜兩位紀念館中間。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按中國省區人數比例錄取高普考考生

按中國省區人數比例錄取高普考考生

這是荒謬的制度:按中國省區人數比例錄取高普考考生。

在1992年修憲前,公務員考試有「分省定額」制度,而外省人的錄取保障名額,乃以「全中國」人口比例作為基準,遠高於在台「外省人」的人口比例,故造成對台籍考生極大的歧視。換言之,「台灣省」人口佔「中國」1.7% 就只有1.7%的名額,而「甘肅省」佔「中國」人口2%,也一樣有2%的名額,所以最後結果是85%的台灣人要去競爭不到2%的名額。但是15%的「外省籍」人士,卻有98%以上的名額。這是一直到1992才廢除。

自由時報於100 年1 月17 日刊載記者范正祥撰擬「昔日高普考限制台籍錄取率」。此篇係為批判84年以前18%優惠存款制度。後來就一直被引用。

不過,按原來標準,後來無法足額錄取考生,所以民國51年「改制」,達錄取分數標準就要錄取,台籍高普考錄取率就有80%了。(張麗雪:公務人員高普考試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沿革,考選論壇季刊第1卷第2期)

不過張的文章沒有考慮每年錄取人數高於高普考十幾倍的特考,特別是退伍軍人轉任。到了民國77年,特考外省籍錄取比例才明顯降至20%以下。(台大經濟系教授駱錦明(2003):省籍篩選效果,台灣經濟論叢,31:1)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selection.pdf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解密央行:彭淮南真是神操作?

新政府上台,至少有兩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

1. 林全:「靠租稅重分配是騙人的」。難道調整不當的稅收結構也是騙人的?
2. 央行阻升不阻貶的政策沒有改變。當韓國人均GDP超越台灣,央行就說,台灣物價低,我們的購買力物價所得(PPP)比南韓高很多。事實呢?低物價政策,讓台灣廠商爭相追求低邊際利潤(low margin),若營業週轉率高還沒有關係,若不是,自然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劣質商品橫流,在地新創事業不易。當廠商利潤低,薪水很難提升,接著就是優秀人才大量外流。這是央行匯率阻升不阻貶,讓產業過分依賴低匯率低成本的下場。
……………….
解密央行:彭淮南真是神操作?

撰文 / 今周刊整理
出處 / 今周刊 1021期
2016/07/14

台灣有一個聲音,絕對威嚴,不容質疑。有異議的人,都寧可把話埋在心裡,絕不輕易說出口!

「什麼!連他也不敢出來講?原來大家都這麼怕死?」一名不願具名的大學教授,得知許多經濟學者都不願意接受採訪,驚訝地說。

「『那個人』就是比較…那個…我們也很怕……」這名教授含糊吞吐,像怕洩露了《哈利波特》大魔王佛地魔的名字一樣。

「我們這次採訪,不具名吧?你千萬不要寫到我的名字!」當我們一再保證不會洩露身份、任教的學校及系所,這名大學教授才放下了防備,說出真話:

「央行啊,其實是台灣一個很大的惡勢力!」而他口中的「那個人」,就是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

不敢說,不能說!台灣的貨幣政策有如被設下了戒嚴令,下令者是央行、央行經研處就是憲兵隊。而我們的新台幣,也就像是央行總裁的禁臠,它的利率、匯率該有什麼樣貌,除了總裁,不容他人置喙。

一名大學教授就說:「我之前在媒體上登文章,討論央行政策。結果在央行工作的學生私下來說:『老師,你怎麼搞這麼大,害我們緊急開會。』星期一登,央行星期二就(打電話)來了。」「就是很多這種例子。不一定是很強烈的施壓,但就是希望你不要再談。」

「央行有點過於強勢了,對外界、媒體都不夠謙虛。」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說。「你們媒體們去討論,讓他有一些壓力,平衡一點,我覺得是好事。」「但反過來說,台灣現在很多中央部會,都被媒體罵趴了,現在還站著的,就只有一個人(指彭淮南)。所以我倒還希望,多數部會像彭淮南那樣,強勢一點。」

然而,在十八年的「洗腦」下,「彭神」的稱號在民間越來越響亮,民眾對貨幣政策的認知,卻也越來越模糊。而十八年來,在央行內部的聲音,也慢慢只剩下一個。這,從央行的最高決策單位:央行理事會可以看出來。

「現在(央行的理事會)的制度,討論真的有難度。」曾在央行擔任理事十三年、台大經濟系專任教師吳聰敏說。

「目前台灣央行的理事會成員都是兼任,真正專任的,只有總裁和副總裁。」吳聰敏透露:「理事會如何開會?央行會先報告過去經濟情勢,資料詳盡;但是報告最後一張投影片,不會在會前資料出現,那張投影片是最關鍵的。最後那一張投影片就是:今天從央行角度來說,建議升息、降息,或維持不變。」而通常,結論就是那張投影片上所建議的。

對於理事會的討論過程,我們總是只有彭淮南的一面之詞「一致同意!無人反對!」比照美國聯準會在決策會議後,一定會發布新聞稿說明會議的決議,公布贊成與反對者的人名,並且簡單說明理由及意見,台灣央行這樣完美一致的聲音是怎麼出現的呢?

「如果理事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討論到最後,通常是主席裁示:『這位理事先生的意見,我們下次會好好考慮一下。』」吳聰敏說。當記者問:下次有考慮嗎?吳聰敏一臉為難的表示:「當然很難。除非列入會議記錄,否則很難判斷到底有沒有納入。」

顯然,從外部的學界、媒體界,到內部的副總裁、理事會,央行造就了一個「無人能反對彭淮南」的制度,所有持不同意見的人,全部噤聲。

難道央行一言堂式的決策,真的就完美無遐,對台灣經濟沒有副作用嗎?當韓國GDP超越台灣,央行則以PPP後超高的GDP來請大家不用擔心,因為台灣的低物價,所以我們的「國內實質購買力」高於韓國。事實,絕非如此。一名智庫主管就指出:「低物價政策,讓台灣變成『低邊際利潤國(low margin country)』。物價低,但廠商利潤也非常低,造成薪水也非常低。這也是央行阻升不阻貶,讓產業過分依賴低匯率的下場。」

一名大學教授說:「我們每次去日本或瑞士旅行,都會覺得那邊的東西很貴、物價很高。如果要你選的話,你會選像台灣這樣低物價、低薪資;還是像瑞士那樣高物價、高薪資的國家?」

而瑞士這個高物價、高幣值的國家,看法就和台灣央行相反。「的確,瑞士的高物價、高幣值,讓我們的某些東西顯得比其他國家貴。」瑞士央行首息經濟學家科力(Ulrich Kohli)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但是,身為強勢貨幣瑞朗,買起國外進口貨,反而比台灣這樣的低匯率、低薪資國家更有利。因此,「我們的高薪資,換來的是貨真價實的高購買力,這絕不是幻覺。」科力說。相較起來,央行口中「台灣的實質購買力較高」,不就是幻覺嗎?

台灣的匯率,並對不是只有台灣人受到影響。美國四月時才指出,台灣是所有美國貿易對手中,唯一一個被指出「干預匯率」的國家。日後進行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時,美國勢必會緊盯台灣干預匯率的政策。

黑糖和蜂蜜 熱量不比白糖低

黑糖和蜂蜜 熱量不比白糖低

很多民眾認為黑糖或蜂蜜比較健康,含有微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且熱量較低。其實熱量只比砂糖稍微低(每1公克的糖算,砂糖4大卡,黑糖3.6大卡,蜂蜜3.2大卡)。世衛組織建議,每日糖類攝取量為總熱量的5~10%,換算為25~50公克的糖。

除了減少攝取量,建議交替食用不同種類的糖。由於各種糖生產過程不同,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化合物。例如黑糖在高溫下製作,丙烯醯胺含量較高,台大公衛所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攝取過多丙烯醯胺,可能有致癌風險,除外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的患者和減重者也不建議食用黑糖。

精緻糖糕點類最好少吃,飲料建議選擇無糖飲料。烹調的時候,盡量減少糖醋、蜜汁、醋溜……等用糖量較多的烹調方式,可以多使用蔥薑蒜、中藥、八角等調味料。另外,水煮、清蒸不僅用油量少,清淡風味也不需要糖類增色,是很好的烹調方式。

魚要怎麼挑?

魚要怎麼挑?

從阿嬤那時就教你,看魚眼亮晶晶,翻魚鰓紅通通,掐魚肚硬梆梆,這條魚肯定很新鮮,如今這三招大錯特錯!在食品添加物發達的今天,魚眼亮、魚鰓紅、魚肚硬不再是新鮮的標準,因為泡過藥水的魚一樣眼亮、鰓紅,肚子硬。

道高一尺魔高一尺,總有方法可供參考,但跟以前截然不同罷了:
1. 用手摸魚的表面有無黏液,魚愈新鮮,黏液愈多,泡過藥水的魚摸起來也黏,不過黏的感覺不一樣。
2. 看看有沒有蒼蠅飛來飛去想沾腥,如果連蒼蠅都沒有興趣,最好也躲遠一點。
3. 魚肚不是用摸的,而是要聞的,若聞起來臭,不管是腥味還是藥味,就是告訴你,這是不好的魚啦!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囤積症的常識與徵兆

囤積症的常識與徵兆

全球統計,每廿五人就有一人是囤積症患者:患者四十歲後症狀明顯,五十歲起進入高峰。溢出雜物造成家庭關係惡劣,也成為公共安全的隱憂。


如何以明智的方式賣股

如何以明智的方式賣股

作者:Chris Gilbert | 2016 / 06 / 30
文章來源:GuruFocus | 圖片來源:GuruFocus
http://www.stockfeel.com.tw/%E5%A6%82%E4%BD%95%E4%BB%A5%E6%98%8E%E6%99%BA%E7%9A%84%E6%96%B9%E5%BC%8F%E8%B3%A3%E8%82%A1/

賣出股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問我的話,我會說這非常地困難。在投資的世界裡大家專注的都是如何找到好的股票,並以好的價格買入,很少文章討論如何賣股票。可能是因為有許多的人(包括我),都曾遭遇過相同的困難。當我們應該將股票賣出時,時常被貪婪的心理、對未來的希望和自傲的心態所影響。

討論重點
為什麼賣股會是個問題。
你應該在什麼時候,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賣出股票。
如何賣出股票。

“投資人應該在在風險計算在內時價格仍相當吸引人的時候買進股票,並在考量風險後已經無法達到合理報酬時賣出股票—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

為什麼賣股會是個問題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過,“當我們持有一間有著傑出管理階層的優異企業時,我們的持股時間是永遠“。這句格言說得很好,充分顯現出價值投資的原則。但是買進並永久持有並不是那麼實際也不是那麼地有利可圖。不要被我誤導了,持有一家有著傑出管理階層的完美的企業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是這樣的股票要被低估,並有著永久持續成長的盈餘並不是那麼容易。因此你應該要以價值來決定什麼時候要賣股票。

在投資的流程當中,賣出股票的決策相當地重要。最理想的狀況是你賣股票以達到最大的利潤以及最少的損失。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雖然鎖住利潤很重要,但設定一個有系統的賣出策略來減少損失更加地重要。你看以下的圖就可以知道要有多少的獲利才能彌補相對應的損失。

圖片來源:https://www.fortpointcap.com/#Why

在我之前的三篇文章當中(投資中易被忽略的心理學(1)行為財務學、(2)展望理論、(3)識別陷阱和偏誤)我曾提到在我們應該賣出股票的時候,會受到情緒和心理的影響。

貪婪、希望(絕望)和自傲的心態和其他的情緒反應在投資人的賣出決策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因此知道何時該賣、為什麼要賣,並使用一個有系統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你應該在什麼時候、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賣出股票

首先要先提醒你幾件事。有許多的研究一而再、再而三的證明了你的交易次數越多,你的報酬就越趨於平均。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道理很簡單,你作了愈多次的決策,你犯錯的機率就愈高。在買進股票時,不要僅以市場的時機或者是技術指標來作判斷。如果有人說他能夠持續地在底部買進,並在高點賣出,那都是騙人的。不要把已經很困難的流程弄得更複雜。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你可以怎麼樣來決定要賣出股票:

價格接近內在價值或落在你評估的公平價值範圍之內:當你在分析、評價以及買進股票的時候,估計內在價值或評估公平價值的範圍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當股價接近這個範圍的時候,你就可以考慮賣出股票了。

基本面惡化時:第二個你應該賣出股票的情況是當你注意到基本面已經開始惡化的時候。這呼應到我之前所說過的一點,你應該要每季檢視你的投資狀況。最理想的情況是,你在股價開始大幅下跌之前就發現基本面已經開始惡化了,即使你沒有事先發現,你還是應該要賣出。

分析失誤:投資成功的關鍵是分析數據和資訊,而非你的情緒。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被錯誤的資訊誤導,或者是因為解讀錯誤而造成了誤判。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會造成損失,仍應該即刻採取行動。每個人都會犯錯,但不同的是有一些錯誤所造成的影響會比較大。如果你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對你來說,這未嘗也不是一件好事。

有更好的機會:第四個狀況是當你看到更好的機會時,你就可以考慮賣出股票。機會成本的定義是選擇另一項標的能夠得到的利得。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自由現金流量殖利率和盈餘殖利率這兩個公式,因為它們能夠讓你在不同的選擇之中作比較。這並不是要你找到一個新的、更好的股票時,每周作出買進和賣出的決策,而是應該要作出詳盡的調查,直到你能夠確定改變持股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

如何賣出股票

要記得,成功的投資包括買進和賣出兩項交易。就像你應該有一個明確、有效率並有系統的買進策略一樣,你也要有同樣的賣出策略。猶豫不決以及無法下定決心是買進和賣出的兩個無聲的殺手。因此我傾向於拋開情緒,使用一個明確的決策流程。讓我們將這個方法拆成兩方面來看,一個是有利得的情況,另一個是有損失的情況。

在我解釋這個方法之前,我想要先提一下實際上我是怎麼賣出股票的。當然這不一定是對的方式,但我自己很喜歡使用移動停損(trailing stop)的方式。這樣的下單方式能夠讓你在股價低於你所設定的百分比時自動賣出。我會看我每一檔交易願意承擔多少風險,來決定要在股價下跌3%或5%時賣出。舉例來說,如果我持有一檔股票,原始的交易價格是100元,而我設定跌價5%時賣出,當股價下跌5%時,它就會自動執行交易。下圖是使用這種交易方式的一個例子。我唯一會使用現價賣出的時點,是在我想要讓我的部位馬上脫手的時候。這在基本面惡化或者是失誤的時候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幾個例子:

利得

當一檔股票已經接近公平價值或者是在短期之內突然暴漲,而它的權益乘數已經非常地高的時候,我偏好使設定3%至5%的移動停利單。停利單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能夠鎖住利潤,並在未取得更多利潤之前股票不會被賣出。舉例來說,如果股票目前的現價是100元,你估計的公平價值可能和100差不多或者是高出一些。
當你執行移動停利,你就不用擔心你賣的價格會低於95元。
最好的地方是,如果股票的價格持續上漲,你的停利點也會隨之提高。如果價格來到120元,新的賣點就會變成114元。

損失
當我們的投資價格下跌時,對我們來說可能會是一段難熬的時光。像之前所說的,即使我們知道應該要賣出,但要克服情緒並不是那麼地容易。如果是發生失誤或者是基本面惡化的情況,我總是建議應該要立刻賣出。為了使用一個有系統的策略,避免情緒成為阻礙,我會在我不是那麼確定想賣股的時候或者是我很難放手的時候使用移動停損。

舉例來說,如果股價下降了10%,我會重新檢視一下分析,來決定我是不是想要買更多。只要公司的狀況仍然維持良好,並未有任何改變,通常我會買進更多股票。但是如果沒有很好的理由能夠說服我買進更多股票,我就會將我所持有該檔股票的三分之一設定5%的移動停損單。
也就是說,如果在股價跌了10%之後我無法找到一個理由來買進股票,因此我將三分之一的持股設定了5%的移動停損單,就表示我將會以15%的損失賣出這些股票。

之後我會再重新檢視分析一次,來確認是不是有失誤或者是基本面的惡化,如果有的話我就會馬上賣出。如果價格的下降只是因為市場的不理性所造成的,我可能會買進更多(這樣能夠降低成本)。但是如果我仍猶豫不決,那麼我就會再將三分之一的持股設定5%的移動停損單。
這表示我會以20%的損失賣出該檔股票總持股的67%。
之後我會藉由重新檢視來重複一次上述的動作並加以評估。有可能再設立另外一張5%的移動停損單,以不超過25%的損失將股票賣出。

結論

我們大多專注於研究、分析以及買進股票,但若要實現利得並降低損失,賣出股票也同等地重要。

四種你應該賣出股票的情況是股價達到了內在價值、基本面惡化、錯誤的決策以及有更好的機會。

為了避免情緒所造成的陷阱以及陷入心理的偏差,應該要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系統性流程來賣出股票。

我僅使用現價以及移動停損/利兩種交易方式,而我在某些情況之下偏好使用移動停損/利來增加我的報酬以及減少我的損失。(譯者/Ing)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小點與數學家的對答

小點與數學家的對答

那天,「點」在數學課本裡哭泣,

數學家:為什麼要哭呢?

小點:因為我沒有價值。

數學家:怎麼會?幾何學建立在點,在數學的世界裡,每一個點都擁有小小的美麗空間。

小點:點不占空間,不占空間就不存在。兩點之間一直線,有了直線,就不需要點。

數學家:不!兩線之間有交會點;直線滑過曲線有切點;直線的一端叫起點,另端叫終點,中間叫中點;直線在垂直座標有截點,滑過邊界叫邊界點。宇宙間沒有點,就不知線延伸到哪裡?

小點:原來如此(開始有喜悅),我仍然依附直線喔。

數學家:不!你是在想像與實存間的橋梁,架構在有限與無限的橋墩上,讓人知道,看不見的會對看得見的有影響。

小點:微笑了,在看不見的空間裡。(7/15/2016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張文亮)

台灣第一:生質丁醇

台灣第一:生質丁醇

大家都聽過利用玉米生產生質乙醇,作為代替汽油的燃料。台灣鼎唐公司首創以「農林廢棄物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生質丁醇的技術。丁醇比乙醇更適合加在汽油裡做為減碳的替代燃料,而這項研發也可讓乙醇製造商利用現有的生產設備直接升級到丁醇。

2016 年美國愛迪生發明大獎( Edison Awards )在紐約揭曉,工研院衍生新創公司鼎唐能源科技公司,以「近無碳損纖維素生質丁醇技術 ButyFix」入圍「能源與永續」類的「替代能源」項目,並一舉拿下金牌,再一次讓臺灣科技研發成果站上國際舞台。

鼎唐公司掌握世界唯一的專利技術,可以做到生質丁醇生產過程達百分之百溫室氣體減量,比生質乙醇減少百分之20 至30 的原料成本,量產之每公升丁醇成本在新臺幣20 元以下,產品品質穩定,能迅速切入化學品市場,與石化丁醇競爭。

這項技術是工研院以1.5 億技轉給鼎唐公司。鼎唐公司預計以「設廠生產」結合「技術授權」迅速商業化。鼎唐公司執行長童遷祥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博士,原是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為了這個技術的商業化提早辦理退休。

下定決心脫離工研院庇護,籌措資金就成為鼎唐的首要挑戰。為了說服別人掏錢投資,童遷祥被洗臉過太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是一年多前飛到美國找創投時,帶著自豪的技術與滿滿的熱情,卻換來對方一句:「這我們聽太多啦。」一大盆冷水毫不留情潑向他。

一般而言,實驗室的成果必須經過先導規模和示範規模兩次放大,到第三階段才能商業化,並開始獲利,總計需要五年時間,投入金額約四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二○億元)。對鼎唐來說,第一階段建置先導產能的資金需要六百萬美元,是綠能所同仁自掏腰包湊出最後一百萬美元,才勉強過關,但到第二階段示範產能,資金需求一下要放大到八千萬美元,就成了一個大門檻。

以目前大環境的狀況,童遷祥知道他們沒有本錢可以慢慢燒,必須加快腳步。為了降低成本,他們計畫將廠房設在瑞典,一來取得價格較低的料源,二來瑞典的丁醇銷售價格較佳。如此,不用等到第二階段,光是第一階段示範產能的一萬噸規模,他們就能開始獲利;而一旦鼎唐獲利能力沒有問題,自然第二階段的資金募集難度也會跟著降低。

不只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商轉的時程,得以縮短到三年,資金需求也從四億美元降至一億美元,第三年就可以開始獲利,同時走向IPO(公開上市),解決後續產能往真正商業化規模擴大,可能面臨的資金障礙。

「同樣的一萬噸產能,如果設廠在美國,可能就無法賺錢,因為美國的料源不便宜,丁醇價格也沒那麼好。」童遷祥說明。所幸,一三年一個得獎消息,讓團隊開始受到注意,他們獲得由美國《R&D》雜誌主辦,素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消息一出,吸引各家企業來敲門,像是前友達總經理、微熱山丘執行長陳來助就是其中之一。

沒人投資是煩惱,有人搶著投資也煩惱。鼎唐開始小有名氣後,投資人陸續上門,有一家外國企業就曾這麼對他說:「我們錢多得是,但工研院要獨家跟我們做。」「我們是背著國旗創業的。」童遷祥很清楚,這樣的技術不能外流,即使對方開的技轉金再高,他都只能眼睜睜地把錢往外推。因為對他來說,鼎唐的創立,不只能為台灣帶來技術收入,更重要是可以扭轉台灣只能賺管理財的模式,走出一條新路,他要把真正的價值根留台灣,「我們要show給大家看,努力去創新,是可以做到世界領先的。」

鼎唐
成立時間:2013年12月
執行長:童遷祥
資本額:3億元(實收資本額1.14億元)主要業務:零碳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ButyFix)

簡單看懂生質丁醇

所謂的「生質丁醇」,主要生產原料為甘蔗渣、稻稈、玉米稈等農林廢棄物,生產出的能源材料則可廣泛應用在汽油、燃料電池等。例如可口可樂就曾與生質能源公司Gevo合作開發,從植物精煉出生質丁醇,用來作為寶特瓶的包裝原料,達到環保節能的效用。目前生質能源公司包含有Gevo、美商杜邦與英國石油合資子公司Butamax等。

今年科技業最大IPO!Line 掛牌首日大漲 27%

今年科技業最大IPO!Line 掛牌首日大漲 27%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40214

撰文者:張庭瑜 發表日期:2016/07/15

即時通訊軟體 LINE 本周在美、日雙掛牌上市,2,200 萬股美國存託憑證(ADR),於台北時間14日晚間以代碼「LN」率先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交易,首日以42美元開盤,盤中最高一度達44.49美元,最後以每股 41.58 美元(約台幣 1,341 元)作收,股價大漲 27% ,正式成為今年最大規模的科技企業 IPO 案,也讓 Line 市值從上市前的 69 億美元成長至 87 億美元(約台幣 2,806 億元)。另 1,300 萬股緊接於今日在東京證交所掛牌交易。

這次IPO由野村控股、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擔任主要承銷商,受到英國脫歐造成市場動盪影響,Line 一度延後公布定價區間的時間,不過因應市場需求強勁,Line 在 7 月將原定 2,700 到 3,200 日圓的訂價區間上調至 2,900 到 3,300 日圓,最終在 11 日公布發行定價時,Line選擇的高端的價格,確認掛牌價為 3,300 日圓(約台幣 1,059 元),美國部分則是以32.84美元定價。
其中,Line 將在東京證交所發行 1,300 萬股,在紐約證交所發行 2,200 萬股,並透過超額配售選擇權額外發行 525 萬股,預計籌資 13 億美元(約台幣 419.4 億元)。

隸屬於韓國網路公司 Naver 的 LINE,營收在去年首次突破 10 億美元,主要來自販售貼圖、遊戲和廣告。截至 3 月,Line 每月活躍用戶為 2.18 億人,其中三分之二皆來自日本、台灣、泰國和印尼。藉由此次籌資,Line 希望可強化亞洲市場領導地位,長遠來說也可提升海外市場知名度。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Renaissance Capital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全球IPO募資規模為96億美元,較同期下滑73%,為2009年第二季以來的最低紀錄,且到目前為止,僅有5家科技公司IPO,而2015年同期為14家。比如美國今年上半年就僅有Twilio進行IPO,所幸首日漲幅超過90%,這次Line的上市,有助於提振華爾街對於網路科技股的信心。

特別是相對於Whatapp、Snapchat甚至是Facebook Message,雖然有廣大用戶,但獲利表現並不穩定,Line雖然去年獲利仍是小幅虧損,但在電子商務新模式及廣告獲利上,呈現向上之勢,證明了即時通訊軟體在未來的確大有可為。
營收持續成長,尚未由虧轉盈

不過《TechCrunch》分析,Line 有 90% 營收皆來自日本,而目前難以看出其他國家能替 Line 帶來顯著營收,過度依賴日本市場讓 Line 的獲利潛力受到質疑。以收入分類來看,Line 營收有 40% 來自手遊,在變化快速的手遊市場,Line 的好表現能維持多久,也尚待考驗。另外,雖然 Line 去年營收成長,但大舉投資新服務也讓 Line 虧損 7,600 萬美元。

對於未來發展,Line在上市說明書中表明,除了擴充平台服務項目外,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廣告主需求開發相關解決方案。包括Facebook Message、微信Wechat、Whatapp、及Telegram都是相當強勁的對手,Line認為本身強項在於具規模化的使用者,因此如何發展精準客戶的行銷能力,將是競爭關鍵。

全球最賺基金大咖都用演算法操盤

全球最賺基金大咖都用演算法操盤

真人理專皮繃緊 機器人理專強勢搶飯碗
從日本到歐、美,機器人理專正逐漸取代真人理專;實務上,人工智慧革命已經翻轉了投資界,去年全球最賺錢前八名對沖基金經理人,有六位完全依賴量化演算法,面對這場產業革命該怎麼做?

2016/06/13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504 期 作者:陳敏靜

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位於東京車站附近的旗艦店,NAO正親切接待客人,像是如何操作自動櫃員機、匯款或如何開戶,他都會詳細的告訴你。NAO可不是一般行員,而是身高58公分、站在櫃台上的人形機器人。他可以記住五百萬名客戶的行為與容貌特徵,並熟悉一百多項金融商品。同樣的,到瑞穗銀行的一些分行,也會看到鴻海製造的人形機器人Pepper擔任行員。

雖然這些人形機器人只是在前台擔任簡單的工作,但在後台,人工智慧(AI)正逐步接管許多人的投資帳戶,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

矽谷金童轉戰華爾街

貝萊德、橋水 積極強化AI團隊

早在10、20年前,投資業就盛行利用複雜的演算法來操盤。根據《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誌報導,去年最賺錢的前8名對沖基金經理人中,有6位完全依賴量化演算法,包括並列第一的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創辦人西蒙斯(James Simons)和堡壘基金(Citadel)創辦人格里芬(Kenneth Griffin),第3名橋水(Bridgewater)創辦人達里奧(Raymond Dalio),第6名德邵集團創辦人大衛.蕭(David Shaw),以及並列第7的Two Sigma共同創辦人歐佛戴克(John Overdeck)和西格爾(David Siegel)。

分析這些基金大咖的背景,已連續15年上榜的西蒙斯是世界級數學家,大衛.蕭曾是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科學教授,西格爾則是人工智慧專家。

如今,電腦科學家已成為金融服務業最搶手的人才。許多量化投資公司都在招聘工程師和程式設計人員來擴展人工智慧團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和知名對沖基金Two Sigma去年分別雇用谷歌高階工程師。

不過,其中動作最積極的首推管理1540億美元(約5兆元台幣)資產的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該公司在二○一二年挖角IBM的人工智慧部門華生(Watson)主管費魯奇(David Ferrucci)來主持一個AI團隊;該團隊設計交易演算法,分析歷史資料和統計概率以預測未來,該程式將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不斷適應新的資訊,而不是遵循靜態指令。

分析數據功力差很大

分析師數天才能解答 電腦秒回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8194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像一朵嬌豔欲滴的紅玫瑰,鑲在塞拉耶佛市

像一朵嬌豔欲滴的紅玫瑰,鑲在塞拉耶佛市:韋德蘭.史麥洛維克

1992年,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波士尼亞爆發塞拉耶佛圍城事件,3年10個月才結束。當年5月27日下午4點,民眾在少數獲得麵粉供應的其中一家排隊,一枚迫擊彈落在人群中,當場炸死22人。

住在不遠處的韋德蘭‧斯麥洛維克(Vedran Smailovic ,1956-)是塞拉耶佛歌劇院的大提琴家,他看到窗外的大屠殺,決定每天下午4時,穿上全套的演奏服裝,進入砲彈坑旁的塑膠椅上演奏「阿爾比諾尼G小調慢版」弔念死難者,自此一連22天。

這是一首哀傷的古典樂曲。他對著不見人蹤的街道、破碎的卡車、燒毀的建築及躲起來的驚恐的市民,一次又一次拉動琴弓。磚石在他周圍爆裂飛起,他仍以無限的勇氣堅持下去----為人類尊嚴、為死於戰火中的人、為人類文明、悲憫與和平而演奏。炮聲不斷,他居然沒受傷。

韋德蘭.史麥洛維克像一朵嬌豔欲滴的紅玫瑰,鑲在塞拉耶佛市。加拿大籍作家史帝芬.蓋洛威在2008年出版《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寫下波士尼亞的塞拉耶佛悲歌,已有中文譯本。(7/14/2016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Catherine Yen & web site)

阿爾比諾尼G小調慢版演奏與塞拉耶佛圍城前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eAykukI58

舉手是救命手段

舉手是救命手段

這是台安醫院的醫生傳的,不妨參考一下。

友人不小心被魚刺噎到,當下我建議他把手舉起來,結果魚刺真的輕鬆吐出。有次一塊果凍卡在奶奶喉嚨,她試著擠壓腹部自救,但沒有用。我建議雙手高舉過頭,一直把手舉起來,結果真的吐出果凍。噎到東西----【把雙手舉起來】

這個急救方法可以運用在腳抽筋,例如左腳抽筋,就舉起右手,右腳抽筋時舉起左手,馬上可獲紓解,屢試不爽喔。對心肌梗塞、胸悶、心絞痛也很管用。朋友橫貫公路上心痛到喘過不氣來時,無意間雙手高舉仰天長嘯說啊我快死了,結果'咖'一聲氣通了。救護車來到梨山,他已可以說話了。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李遠哲要為教改失敗負責?

李遠哲要為教改失敗負責?

最近我在臉書經常看到有人指責李遠哲,要他為教改失敗負責。這句話邏輯有沒有問題?

按理,李遠哲是教改會召委,召集委員開會,並將意見整理,提出報告書,教改會就解散了,教改會不但沒有執行權,報告書必然將大家的意見完整放入紀錄及結論,那李遠哲要負甚麼責任呢?那時的教育部難道照本宣科執行教改建議嗎?再者,現在每年都談教改,教改成功了嗎?

其次,時值1994年的18歲青年,能進入大學的機會不到18%,不少學生因聯考壓力憂鬱甚至自殺,民間才發動教改、走上街頭,民調支持廣設大學的聲音近八成。難道讓每個想去讀的都去讀大學不行嗎?讓年輕人不必為擠窄門,窩在補習班不行嗎?政府順應民意開放有甚麼問題?

就算大學浮濫是事實,就算平均水準下降,難道整體知識水準沒有提升?心智沒有受到啟蒙?學習可是一輩子的事。就算去讀專科好了,影響也不過2年,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人民的教育選擇權也告訴大家。技職大學並無沒有被消滅。

若有甚麼問題,應該是:許多人辦私立高職是為賺錢,給他升格專科,專科升格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大學,品質粗糙可期;某些技職大學的老師實作能力不足,而社會充滿功利主義,學子沒有適性選擇科系而已。若還有錯,就是政府沒有廣設公立大學,讓私立大學發展自己的特色。要知道盛行資本主義的美國,8成學生就讀公立大學,而台灣到2015年仍只有3成多而已。(7/13/2016 eaton)

妳比妳想像的還美麗

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


令人深思回味的廣告:妳比妳想像的還美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Mhg1lFMiM

 

所得稅法第17條之4修正案終於通過

所得稅法第17條之4修正案終於通過

這件修法延宕4年,證明政府效率實在不敢恭維。

7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規定以非現金財產捐贈政府時,申報捐贈列舉扣除金額之計算,應依實際取得成本為準。

92年以前,有些高所得者以低價購入公共設施保留地捐贈政府,而按高於實際取得成本之公告土地現值列報捐贈列舉扣除。後來財政部發布相關解釋令,但101年司法院出具解釋令,財政部不能以行政解釋徵稅,與租稅法律主義不符,於是財政部提出修正草案至今才通過。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97080.aspx#.V4Wa7pVf1GM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譴責高醫董事會

譴責高醫董事會

高醫董事會日前通過陳建志接任新任董事長,由於陳建志是前任董事長陳田植之子,且開會過程備受爭議,高醫大學生發起「透明革命」,聯署要求陳啟川家族退出董事會,海內外校友也群起響應。

更荒謬的是,高醫創辦人是杜聰明,全台灣皆知,他們竟然行文教育部,要求改創辦人,教育部不准以後,他們先在校內自己改。一個家族財團那麼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連歷史都可以竄改。殊不知,大學是財團法人,接受政府特許與補助,這種家天下的性格,必須譴責,不然在台灣談「上下一心」只是奢談。(7/12/2016 eaton)

中研院闢謠:李遠哲

中研院闢謠 9年前特定新聞媒體不實報導李遠哲「自肥」,此後變種成離譜的「李遠哲終身爽領150萬年終獎金與50萬月退俸」謠言,連最近年金改革委員會的某位委員也用這些謠言點名他。 中研院於2016年6月29日發文闢謠,已退休的李遠哲分別領過一次退職金(約400萬),與一次退休金(約200萬),服務22年也無領取月退俸或年終獎金,也沒有任何來自中研院的收入。其中一百萬可以十八%優存,但他放棄。 前監察委員吳豐山提到,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每個人都可以喜歡張三,不喜歡李四,或討厭王五,可是怎麼可以濫用自由到任意捕風捉影、指鹿為馬、顛倒是非、人身詆毀的地步?台灣向來缺乏典範人物,李遠哲科學研究成就可觀,更難能可貴的是人格高潔、胸懷開闊,為何非把他鬥臭不可?(7/12/2016 eaton) 吳豐山專欄:唾沬殺人 http://www.storm.mg/article/138094 藍麗娟:如果時光倒流,李遠哲還願意回來嗎? http://www.peoplenews.tw/news/be039731-c14e-440a-98e4-2be964b0ea4c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我們要記住是大條的

我們要記住是大條的: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

聯合新聞說:台北建成圓環即將拆除,這個花了兩億元的學費和教訓,希望為政者和台北人都記住。http://udn.com/news/story/6655/1818559

可是現在真正要記住是大條的: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一年以上債務)。陳水扁離任時增加1.3兆,馬英九離任時增加1.7兆。其實,馬英九時期的每年稅收是逐年增加的,竟然還要每年2千億才能壓平預算。

2000年:2.4兆(陳水扁就任)。
2008年:3.7兆(陳水扁離任、馬英九就任)。
2016年:5.4兆(馬英九離任、蔡英文就任)。

照這種進度,不久債息就會失控,債務會永遠無法還完,這才是要記住且擔心的事啊!我們除了譴責財政沒有基本紀律外,還能做甚麼?(7/12/2016 eaton)

相關科系的薪資水準

學子選擇什麼科系,要優先考量適性,但是相關科系的薪資水準也要了解一下,這樣可以知道自己的起薪多少,工作幾年後大概可以提升到多少。

教育部歷時一年半,分析超過90多萬名大專院校各學制畢業生、490萬筆個人所得,以及超過800萬筆的社會保險加退保等官方資料,其數據對於了解台灣薪資結構,抑或企業用人的起薪標準,都是透明度及公正性高的決策參考數據。

以2011年學士畢業生為例,平均起薪為月薪26,577元,畢業3年平均月薪增加5到6千元,平均月薪超過32K。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560

施振榮:有這三個關鍵能力,未來成為搶手人才

施振榮:有這三個關鍵能力,未來成為搶手人才

台灣的年輕世代面對未來最關鍵的三大新核心能力,將是「系統觀的創新力」、「跨領域的整合力」、「問題根源的探索力」。

首先是要培養「系統觀的創新力」。系統可以小至個人、家庭,大到社會、國家系統。工作領域也有系統,以電子科技領域來說,從系統晶片到主機板、電子終端產品、雲端,也是由小到大的一種系統。不同系統之間彼此又互有關聯性,因此要解決問題,就要透過具有系統觀的創新力來解決問題。具備系統的觀念十分重要,每個人除了自己所在的系統外,也都被整合到更大的系統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整合者,也是被整合者,能有效地被整合到更大更多的系統中,就能共創更大的價值。

其次,年輕世代要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力」。「跨」就是整合,整合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因為社會的需求複雜而多元,年輕世代要學習跨越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系統,才能突破界限,藉由整合來滿足市場的需求,進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第三,則是要培養找到「問題根源的探索力」。解決問題時,如果能洞悉問題的關鍵,找到問題根源所在,其他枝枝節節的問題自然也會迎刃而解。

年輕世代就是我們的未來,這一個世代的年輕朋友如果能積極培養自己的新核心能力,相信這些新能力日後將成為台灣面對未來競爭時,最大的優勢所在。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3056?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為什麼歐洲人民超級幸福?

為什麼歐洲人民幸福?

前言:最近友人全家到北歐旅遊,從北極傳來line,期望我就「為什麼歐洲人民幸福?」表達一些意見。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經濟、歷史、政治、文化、宗教等各個層面說起,而各層面也互為因果。我個人學識有限,應該不夠專業,且倉促撰寫,請自行斟酌,也給大家一個思考的起點。

先談甚麼叫幸福。聯合國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發布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報告提出國家幸福指數(Bhutan’s GNH Index),以評估國民幸福程度的指標,其中包括穩定的經濟收入、良好的人際關係、高就業率和高質量的工作、相互信任和尊敬的社會生活、身心健康、供養家庭、良好的教育等。報告顯示,北歐:丹麥、芬蘭、挪威占前3名,瑞典第7。其他歐洲國家也名列前茅,美國則位列第11名。

當然北歐絕非完美,氣候環境嚴峻,民眾吃下全世界最多的抗憂鬱藥物(佔三分之二)、酗酒酗到事情忘光光、害怕得罪他人、沉默是金的時間比說話多,但仍是蓋洛普調查下最快樂的地方。

為什麼歐洲人民幸福?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經濟、歷史、政治、文化、宗教等各個層面說起,而各層面也互為因果。

1.政治自主的小國。
從歷史來看,國家強大與人民幸福不成正比,很多時候國家強大是以犧牲人民幸福換來的。拿破崙、希特勒都曾想實現歐洲統一,但帶來的不是強大,而是災難。後來歐洲拒絕統一,雖然組成歐盟,但都是小國,反而幸福。

2.心靈的層次影響幸福感。
1)普遍信仰基督。基督教講究榮神益人,自由、平等、博愛、公義、謙卑、謹守、自潔、人權…等普世價值深植人心。
2)重視人文藝術。人文藝術讓心靈得到的滿足,遠高於物質。要知道美感使人安靜,安靜使人思想,思想使人文明。這就不多講了。
3)個性受到薰陶。買房子有三個條件:地點 地點 地點;要幸福也有三個:個性 個性 個性。試想,如果個性暴躁易怒、三心二意、不知感謝、緊張兮兮、缺乏自信、沒安全感、嚴重自卑、喜歡比較、完美主義、固執主觀、情緒不穩、很會憂慮、無法放鬆、不負責任…..,即使得到幸福,也無福消受。茲以尊重他人、誠實與節儉實際說明如下:

a)尊重他人。歐洲人尊重他人,特別是北歐人盛行Jante law十大法則,簡單說就是: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集體)優秀,所以彼此尊重。

b)誠實。例如,民眾使用公共設施(如搭電車)採取誠實制度,只有買票機,沒有驗票機,沒買票被抓到,會有巨額罰款,但司機不會隨便查票。當國家以誠實為上策,散發的氣質會不一樣。那是人人自律的地方,也是講求個人極大自由的國度。不需要去提防別人,整個社會多了自在、愉快和安定,人們踏實過活,信任體制,溝通討論真誠而有意義。社會顯現自在安穩,如雨後天晴的藍天,如坦蕩閃亮的湖泊。然而,若社會以「不誠實」為標竿,所有的價值觀將顛倒,法律將嚴厲規範不誠實,設施皆有防範的設備,社會講求名聲甚於實力,講求評鑑甚於真正做事,講求富麗堂皇甚於穩定樸實。

c)節儉實際。不隨意買東西,東西重視實用耐用,所得第一名的瑞士人為最。捐款扶助他人比比皆是。

3.人民享有的資源較多,經濟富裕,幸福感自然也跟著提高。
歐洲人口密度低,北歐更低,試想瑞典人口密度20人/km2(台灣640),鐵路有1萬多公里長,人民對資源的競爭度低,彼此間容易和諧。

歐洲天然物資豐富,提供一定程度的收入來源。不過,就算是挪威擁有豐富的深海石油礦產,但沒有讓他們變成毫無實質生產力的阿拉伯公國。

歐洲普遍是富裕的工業國家,生活水平高。18-19世紀,工業化的洪流衝擊歐洲諸國。第一次大戰前的40年裡,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50-250%。60年代之後,歐洲各國的人均GDP在OECD國家名列前茅,而以北歐為最。

4.重視人文教育,教育制度看重適性揚才。
除了大家熟知重視人文教育外,人們不會一窩蜂就讀普通大學,反而重視專門技術的修練,技師的薪資比大學教授薪資高比比皆是。當國民人力資源配置適當,從而提高生產力,國家經濟自然強大,個人也發揮所長,其薪資及幸福感自然跟著提高。

5.盛行社會民主主義,處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中間(北歐為最),重視所得再分配,是典型高稅率高福利的國家。歐洲的租稅負擔率(稅收/gdp)達40幾%,台灣只有15%(含社會安全捐)。特別是北歐國家,40%稅收用於社會福利,13%用於教育和科研,這會帶來幾種幸福感:

1)有國家力量協助,社會階級的流動性高,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特別是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包含挪威、瑞典與丹麥),有政府支持的教育系統,所以人民的教育權有保障,當地社會政策又講究平等,再加上失業率較低、平均工時短、平均收入又高,所以比起其他國家,有更好的(社會階級與經濟)向上流動率。

2)每位公民享受社會福利是基本權利,其政策涉及教育、住房、醫療保險、婦幼保健、養老金、失業救濟、職業事故等領域,可謂從「搖籃到墳墓」編織一張規避老年、疾病、失業、傷殘等人生風險的安全網。

特別是,北歐各國提供完善的社會服務更是亮點:在你出生之前助產士就隨時待命;你呱呱落地,保健護士上門拜訪;一旦爸媽重返勞動力市場,兒教人員就會接手照顧你;學校的牙醫會從三歲開始提供長達12年至15年的服務;教師會引導完成小學和中學的課程;護士和醫生提供一生免費醫療服務;當失去自理能力,家政人員會上門提供清掃、購物和個人護理等服務;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去養老院居住。

3)消除性別、年齡、階級、家庭、種族、地區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平等,從而避免不平等帶來的罪惡感。

6.國民富而不驕,對環境友好,並執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各國政府制訂詳盡的土地使用政策,限制加工企業的分布地區,使工業化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同時,積極保存農村地區的完整性,建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來保護人文遺產和自然環境。

公眾對環境也十分關注,有強烈的綠色意識,關愛和保護自然已經成為社會準則。消費產品都根據環保標準貼上標籤,對生態友好的產品用圖形表示。特別是北歐,環境友好政策,使得寒冷黑暗的高緯度地區成為世上森林覆蓋率最高,景色最迷人的地區。

7.政治採取協商式民主,帶來階級合作與政治穩定,以北歐為最。
十世紀時,幾個丹麥人在法國的一條河流上遊覽,河岸邊的一個送信人問他們:「你們領頭的叫什麼名字?」「沒有領頭的,」他們回答道,「我們都是平等的。」這就是廣泛存在於古老的斯堪地納維亞人民心中的樸素平等理念。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三足鼎立的階級結構,使得北歐選擇社會民主主義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開創獨特的「斯堪地納維亞模式」,一黨多數組成的政府是一種可能性,而非規則。當公眾對政治社會生活的廣泛參與使其政府工作高效清廉。

整個歐洲雖然沒有像北歐那麼講究協商式民主,但從罷工風潮、農民所得不低就可得知,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三足鼎立的階級結構普遍在歐洲盛行。

8.人民沒有像台灣有土斯有財的落伍觀念。要知道人活在世上只是寄居的,死後甚麼都沒有了。台灣有土斯有財的落伍觀念,使得很多民眾揹著債務,犧牲一生的幸福,或是為了買房,拼命工作。然而,幸福時機過了就過了就沒有了,這連帶影響教養後代的品質,結果很可能世代一直貧窮下去。反觀歐洲人,很多人樂於住在社會住宅,過著生活有品味的日子。
……………………….
參考資料:
1.麥克‧布斯,下一個全球超級典範─北歐:經濟富足,人民幸福,全球跟著北歐學,新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14/11。
2.為什麼北歐人如此幸福,https://read01.com/jyGjJL.html
3.日本上下一心改變國家,童振東eaton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8679848.html
4.王慶寧:褪色的美國夢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4518?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日本上下一心,改變了國家

日本上下一心,改變了國家

1881年,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先後死去,日本政界最有實力的當屬伊藤博文和大隈重信兩人。那年,伊藤博文秘密聯合實力派人物,排擠大隈重信,成為第一號人物。

伊藤博文發動甲午戰爭後和談時,伊藤揶揄李鴻章道:「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日本想侵略朝鮮來華與李談判,被李斷然拒絕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我曾經給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李鴻章嘆口氣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伊藤博文思索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由伊藤博文組織,以德國憲法為基礎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頒布。至此,日耳曼思潮盛行各界(包括知識界),從政治、軍事(但海軍借鏡英國)、教育、藝術、哲學,到生活態度,無不以德國為師。這是日本強大的重大原因之一,但日本上下一心,才是改變國家的關鍵。

是甚麼因素造成「上下一心」?有一個講法認為,日本受到中國的影響甚深,儒家思想和朱子哲學具有一定地位,也仿效中國實施科舉制度。但是日本的貴族、武士階級制度根深蒂固,社會階級的流動以血源繼承為主,科舉的影響很有限,所以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並不強烈。

因此,雖然當時日本也跟清廷一樣,跟列強簽訂不少不平等條約,但明治維新的西化運動沒有受到科舉的箝制和知識份子的抗拒,雖然發生內戰,但没有像中國受到那麼大的阻礙。反觀中國,科舉制度被塑造為官僚是學者的上層階級,於是成為鞏固政權和既得利益的捍衛部隊,使得國家變革受到制輒。此外,慈禧專斷不放,改革派也過於強烈,不像新英國還是尊敬皇室,所以清廷抵抗到底。

台灣沒有貴族、武士階級制度,要上下一心,需要無私及謙卑。台灣過去有很多所謂的改革,但因為算計或是學者自以為是,改的不三不四,或不夠徹底,所以成效有限,稅改就是其一。(7/6/2016 eaton)

北極大教堂Arctic Cathedral

挪威Arctic Cathedral

 

挪威的Tromsø位居北緯近70度,為北極圈內北歐最大的城市,過去為極地探險的前哨站,被稱為「北極之門」。TromsøTromsdalen山谷有一座建於1965年的北極大教堂Arctic Cathedral,正式名稱為Tromsdalen,暱稱Ishavskatedralen。由於外觀獨特,被稱為挪威歌劇院。Tromsø還有另一座建於1861年的路德大教堂(Tromso Lutheran Cathedral),是挪威碩果僅存、雅典非凡的木造教堂,也是地球最北的新教教堂。

 

Arctic Cathedrall2005年建造風琴,共有2940根音管,其中有22個聲音和124鍵盤。進去參觀NOK 40,參加音樂會NOK 70,半夜場更貴。

 

挪威的Tromsø沒有極北位置的寂寥荒蕪,這裡不但有水族館The Polar Museum、電影院、購物中心,甚至還有全球最北的啤酒廠Mack Brewery、最北的Tromsø大學、還有最北的教堂。要眺賞Tromsø的全區風貌,可以搭乘Fjellheisen纜車到海拔421公尺的Storsteinen,曲線美麗的Tromsø跨海大橋、白色的北極教堂、以及美麗的港灣風光全可一覽無遺。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11003/33710742/ Arctic

Cathedra Lutheran Cathedral

台灣104年學測作文「獨享」6人第一高分之其2

台灣104年學測作文「獨享」共有6人第一高分,其2分享如下。

獨享:談修習日本茶道

清秋十月,流火餘溫在北投烘熟了一山山的黃葉,風過,一陣教人悸顫的脆響簌簌,離枝委地的木葉,恰如我的腳步踢踏,響在北投文物館的青石庭階上。我每月來此休習日本茶道,總沉醉於獨享這細碎的聲響,光影閃動中的幽玄之美。

四百年前,日本茶聖千利修剪去滿園盛開的朝顏花,獨獨留下一枝置於茶室掛軸下。透入紙窗的光,溫柔地托住花萼,顯得益增纖淨無垢。千利修內斂卻直接的「侘寂」美學,令慣看戰場生死的豐臣秀吉也為之震撼,甚且在凝視中得到如沐光華的平靜,這是獨享的力量。因少了滿園花開的紛雜,豐臣秀吉能夠獨享那一枝,專注的感受生命的力量,從而得到非同一般的領悟。

我滑步進入茶道教室,端坐在方整的榻榻米上,今日的掛軸是一句禪偈:「秋山風月清」。我揣摩那般心緒卻無端想起法國雕塑家羅丹。他以雕刀刻出但丁默然沉思<神曲>的姿態--赤裸的肌肉緊繃而有力,一雙深蹙的眉與凝黑如墨的眼睛,如淵般深邃,像一本森森尖刀,看遍天堂地獄的萬般命運,刺進人心意志最幽深的地方。如此傾力之作,卻被視為怪誕醜陋,因不合乎古典和諧,使羅丹終身被排除於沙龍名流之外。然而,他卻不以為意,他的作品,他的美,只有他能體會,亦只該留予他一人獨享。

一句「秋山風月清」,是褪盡色彩之後的爽淨,是一人獨享的沉靜,是千利修剪去滿花開,獨享一枝的專注,亦是羅丹執著自信,獨自欣賞的堅持。

我想,美的莊嚴與峭拔,並不在其數量之大,更不在其圍觀人數之多。真正的美,只有在摘除多餘,遠離眾人之時,才能完全用心感受。許多感動與震撼,皆來自獨享之時,也只有於獨享之時,方能尋得林語堂所謂「會心的一笑」。

茶具逐一準備停當,四方悄然,只聽見茶釜內泉水鳴響咻咻。此刻,我心思飛逸,雖尚未喝茶,心中已然漲滿感動,如一脈清香,浸透一地的老秋風光。
..........................

獨享:談烹飪的喜悅(作者鄭詠萱全部科系都填了社工)

「噹!」烤箱響了,隨之噗鼻而來的是奶油的香佐上巧克力的濃郁,還伴著一絲橙皮的酸甜滋味,又到了大家最期待的「蛋糕時間」,不過我卻仍沉靜在昨天和今天的忙碌時光。我熱愛烹飪,但對於烹飪一事,我總喜歡自己獨享。

聖誕節前夕,我找了一間舒適的咖啡廳,窩在一個角落的位置,抱著我珍藏的幾本食譜,開始構築我得料理小世界。每翻開一夜都是一趟新的旅程,隨著洋蔥在鍋內炒置焦糖化,香氣也跟上了腳步來到我的鼻翼。一個下午過去了,我的聖誕大餐的菜色也訂好了。回到家裡,我使到櫥具櫃與餐盤們打交道,哪道菜在哪個盤子上能呈現最誘人的光彩,選好了餐盤就輪到一餐最重要的配角--桌巾,如何襯托出氣氛就靠它了,一匹紅色蕾絲桌巾,灑上點銀粉,再擺些雪花裝飾和蠟燭,完成了。

聖誕節一早我奔向市場,彩椒的火紅配上花椰菜的青綠和一點檸檬的鮮黃總是使我興奮不已,而熟識的雞販為我準備了一隻上好的火雞等著我,提著大包小包的新鮮食材回到家,好戲上場了。備材時,聽那鋒力的刀劃過食材再敲擊木板,每種不同的食材都有不同的聲音,音色最美的總是最新鮮的那一個,而邊上還奏著水滾了,電鍋跳起來了的各式聲音,好玩極了!

下鍋的時候到了!把調好的香草奶油加點肉荳蔻給雞身按摩,蔬菜丁和香料下油鍋爆香,油與水的合奏與逼上的香氣讓我彷彿置身天堂,馬鈴薯搗成泥狀,拌上一點西班牙紅椒粉,看著番紅花釋出的金黃色澤與鉤人的香,它總是海鮮燉飯不可缺少的靈魂。餐盤擺好了,點上蠟燭,開一枝勃根帝的白甜酒,大家吃晚餐了!我一邊幫大家上菜,一邊開始製作蛋糕,把蛋白打發像天上綿綿的雲,把巧克力融化如一匹棕色的絲布,黑白混合,美極了!再添上鮮橘的橙皮,放入烤箱囉!

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但有些時候,有些事,一個人獨享的感覺是眾人無法取代的,就如同烹飪之於我,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享受,一個人,我更能聽到蔬菜在對我傾說,火雞在喃喃自語,激起我對料理的新點子;一個人,我更能發現鍋裡的細微的變化而學到什麼;一個人,我更能獨自享受烹飪帶給我的喜樂與滿足。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與茶道

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與茶道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與茶道。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統一的結果。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

因此,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泡好茶才談得上品茶。泡茶技術不但要掌握茶葉鑑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範等技術,還要表現沏泡者儀表與心靈之美,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儀表包括沏泡者的姿態與風度等,而心靈的重點在於給人「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的心靈享受。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即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孕育的價值、審美與思維等主觀哲學成分。中國茶道追本溯源至唐代詩人皎然、陸羽時期,自此飲茶習俗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直到明代,日本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他明確提出「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規),要求人們藉著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內心的塵垢和彼此介蒂,達到和敬的目的。清寂是指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創造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薰陶;而和敬正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

日本人特有的敏感及脆弱的氣質,混雜著一種內省、強烈島國色彩的創造力,造就出一種無比精緻與詩意的藝術;他們對置身環境中各種事物柔和的色彩、起伏流暢的輪廓線條、或季節性的花朵都流露自然的喜愛。日本藝術中對質感、色彩、形式和空間的細膩感受是為了滿足觀者情感上的平靜及安定的需要,例如導向門檻的石頭,是為了緩和訪者的腳步;茶道的房間以不對稱的空間,暖色調和蓬亂的物體表面質感來製造安詳的氣氛,他們重視過程及精神層次的追求。(本段取自FB of Catherine Yen)

然而,文字與境界不同,上開境界需要殷勤親炙,才能體會箇中意境。有人在日暮溶溶之中,靜靜地感受暉色的光與溫,心思得以沈澱澄淨;有人登上阿里山上的小笠原,遙望銀河,喧囂雜念得以平落。這些安魂儀式,都需要經常練習與深入體會,不是文字可以隨便品頭論足的。

我們不歌頌日本文化,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7/9/2016 eaton )






預防中風的醫學研究

預防中風的醫學研究

許多人知道,中風是導致年長者失能與死亡的主因。英國最近一項大規模的醫學研究指出,避免中風發生其實不難,天天花1〜2小時走路即可減少三分之一的中風機率。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者找來3500位居住在英國24個不同城鎮且年齡介於60〜80歲的健康男性,結果發現,每星期只走0〜3小時路的人,在過去10年內,平均每1000人就有80位中風,每星期走8〜14小時,中風的機率減少三分之一;每星期走超過22小時這組減少三分之二。

年長者最好每天能維持一定的活動量,把走路當成嗜好,就有可能擊退中風。建議可利用轉乘大眾運輸、去城裡辦事、逛街購物等時機多多走路,或者抽空去公園健走,每天至少走一個小時,但不需要在意走多快。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134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美國醫生創出60秒極速入睡法

美國醫生創出60秒極速入睡法

美國亞利桑那州一位醫生安德魯.威爾博士推廣一種4-7-8呼吸法,稱為「神經系統天然的鎮靜劑」,可以在60秒內進入睡眠,而且該方法可以減輕焦慮。

現代人總處於緊張狀態,神經系統過度刺激而紊亂。威爾醫生表示,其原理是讓肺吸入更多的氧氣,身體中氧氣增多,則能調節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讓人少想雜七雜八的東西,這樣就能安眠入夢了。

睡眠姿勢可以很隨意,但是練習時還是應該後背坐直,具體步驟是:
1. 用口呼的一下大呼氣。
2. 閉嘴,用鼻子吸氣,在心中數4個數(1,2,3,4)。
3. 停止吸氣,屏住呼吸,在心中數7個數(1,2,3,4,5,6,7)。
4.用口呼的一下大呼氣,同時心中數數——1,2,3,4,5,6,7,8。

每四次這樣的「一呼一吸」為一遍,需要重複3遍。

吸氣時要用鼻子而且不要發出聲音,呼氣時用口,要有「呼」聲。而且舌抵上顎。建議每天練習兩次,連續練習6到8周,就能熟練方法,然後達到60秒進入睡眠的狀態!

這招主要是來自於古印度的呼吸調節方法,透過深深的吸氣吐氣讓更多的氧氣進入肺部並在裡面流動,使交感神經放鬆,有助於減輕壓力,讓人真正的平靜下來並放鬆身體好入眠。

若您還是睡不著,那就起來看看這張可愛的嬰兒熟睡的照片吧
http://ezp9.com/p75891.asp

魚夫:重繪林百貨

魚夫:重繪林百貨

 

摘要:您以為1932(昭和7)完工的台南林百貨是只是「一棟」建築?錯,古早版的林Hayashi百貨是兩邊立面相同的連續街屋,自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叉口延續至西門路口,總長450公尺。 外牆使用褐色溝面磚,源自美國萊特建造東京帝國飯店時採用的磚面,不但建築具有豪邁況味,陰天時更顯立體。這裡規畫「亭仔腳」,人車分離,是臺灣第一座住商合一的建築設計。

 

內文: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3931?ext=rel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李世光:五大創新研發產業為核心重振經濟

李世光:五大創新研發產業為核心重振經濟

從台大應力所教授一職,調轉為經濟部長,李世光被喻為「令人下巴掉下來」的首長人選。然而,他的任命並非無跡可循。在這之前,他擔任過國科會處長、工研院副院長、資策會執行長,並非毫無官場歷練。

永遠笑容可掬的李世光,深知人民眼下最在意的是薪資成長、產業興旺,因此目前的工作重點在於提出藥方,並以五大創新研發產業為核心。
到底他對拚經濟有何想法與做法,以下是專訪精華:

問:振興景氣,打算從哪些方向萬箭齊發呢?
答:總統的競選政見很清楚,就是創新、就業、分配。因為創新,產業才會成長。若不能產生就業,所有人的努力就沒有真正的回饋。合理的分配,才能讓全民分享成功的果實,這是基本思路。

問:經濟部怎麼做呢?
答:首要是把整個經濟環境改好,如果不改好,只是治標。就像水泥地上只有這麼厚的土,種一棵樹,百日看起來是綠的,但後來不管怎麼澆水還是死掉了。經濟沒有特效藥,雖然說百日有感,但在過程中並不是只求快速的成效,同時必須改善經濟環境,這包括水、電、法規,與整個國際環境的互動。

問:創新會怎麼做?
答:五大創新產業包括綠能、亞洲矽谷、生技、智慧機械、國防等,其實不是製造業的累積,而是一個試煉場域。把新一代的技術、不同的商業模式在基地裡面試煉,試煉完之後,利用台灣本身的需求,引導整個產業鏈成長。

問:在五大創新產業中,經濟部會優先扶持什麼?
答:要看產業的趨勢,在試煉場域會有不同的產業一點點冒出來。我們推動這些產業,提供足夠的土壤及場域,讓它們有機會能快速成長,既照顧長期,也看短期成效,不是說15年後大家都很好,但是,中間卻要勒緊皮帶餓肚子。

問:生技業經過浩鼎案的風波後,會不會沉寂?
答:生技業含醫材和藥品,浩鼎是新藥開發,還有醫材產業要推動,植牙、膝關節,都有大型成功案例。新一代的生技產業很多是醫材與藥品的結合,稱之為drug-device interaction。譬如,以光動力療法治療口腔癌,用LED特殊的波長照打藥。台灣有在開發這類技術,國際上應用愈來愈先進。雖不是新技術,台灣也有一定的投資,回收期儘管長一點,可是會產生很多高價值的工作,其中受惠的不是只有醫材公司本身,還有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等都需要人才。

問:政府又會怎麼幫助綠能產業興起?
答:假設我們需要蓋太陽能電廠,跟國際上買,可以達到目的,可是就沒有創造本地就業。台灣太陽能技術夠強,如果扶持自己的廠商做模組,進而自己蓋電廠,就會扶持出新產業。蓋太陽能電廠若能孕育出高價值的工作,我們希望出現在台灣。
再像陸域風電,台灣的風機有300多座,但沒有建立起產業鏈。設備都是進口,政府籌組離岸風電國家隊,不是國家要組一個團隊,而是鼓勵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形成團隊。

問:政府計畫發展綠能,其中離岸風電國家隊為何有半國營企業加入?
答:我們是希望中鋼、台船等加入,進來協助民間企業。台船加入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需要船,租的話不划算。
架設風機需要施工船,維修需要維修船,這些船不是普通的船,浪高起伏超過2.5公尺的時候,就不能施工,但台灣的冬天大多超過2.5公尺,可還是需要維修。台灣船舶中心的新技術,能讓船在某一點定點不動,以便施工人員可以爬上風機。同時,要自動定位靠在塔上,必須開發這類船隻。我們需要很多艘,難道全部跟國際上買嗎?台灣需要這些技術,這些產業台灣有沒有?有啊。台灣的造船業需要試煉場域,然後政策創造了這個市場,便會產生新的產業模式。

問:未來萬一缺電的話,怎麼解決?
答:缺電永遠是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問題。國際間節能的新趨勢,除積極尋求再生能源,也要引進新技術。藉由電力需量反應,降低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韓國的需量反應大部分是美國公司EnerNOC做的,法國的Energy Pool幫日本東京電力做。
但從台灣的角度看。不能只是單純把國外公司引進來,台灣自己也需要這樣的能力,因為要全面布局到所有的工業用電。發了電不用,其實就是浪費。所以,需量反應是非常經濟、也很有效的作法。能源局分析過所有的產業聚落,包括商業及製造業、民生住商,看哪些還可以進一步節電。節電不是叫大家過苦日子,而是改變生活形態和智慧節電。全世界國家的能源政策上,大約花1∕3的力量做能源節約。

問:國際趨勢是電業自由化,而且小區發電,美國小區發電的比例也不小,但這牽涉到法令鬆綁,台灣計畫這樣做嗎?
答:有,「電業法」是優先法案,能源局跟整個部裡正在修法,行政院希望經濟部在7月底將新的「電業法」提進院裡進行修正。
國際上最有名的是廠網分離,現在的確是朝這個方向走,要建一個電業的管制機構。我們正在研究各種趨勢,重新調整法案,也會開始跟各方做徵詢跟討論的動作。需量反應、智慧節電和廠網分離,也都會產生新的廠商,台灣新一代的能源技術服務廠商(ESCO)也必須跟這些結合。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公司這樣做。

問:現在政府推動新南向,那麼兩岸經貿是冷處理嗎?
答:總統說兩岸關係維持現狀,這是一顆球,球丟出去就看看(對岸)有什麼回應。
服貿及貨貿要在兩岸監督條例的條件下談,這是立法院的決議。經濟部並沒有停下與大陸談判的腳步,我們嘗試要談,但對方接收我們的訊息後,有些有反應,有些就已讀不回,現在的確有點冷。我們並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或政令,說服貿、貨貿要停止協商,那就持續推動。

問:台灣經濟近期不斷傳出負面消息,政府真的有辦法扭轉嗎?
答:國際大環境真的不好,但是再不好也有國家做得好,公司也一樣。
台灣產業正好面臨轉型的契機,過去代工業非常成熟,卻有一點錯過了上一波快速轉型的契機,像網路經濟、創新創業獨角獸。
現在,物聯網看來風潮到了,台灣也不得不轉,因為內部人力不夠,所以必須提升單位產值。台灣又小又夠大,小到不會對絕大多數國家產生威脅,而且遵守國際規則,又大到有足夠的試煉場域。為何對台灣有信心?就像我一直在說的,經濟部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們全力以赴。

2015版台灣休閒地圖

2015版台灣休閒地圖。

有了這個網站,不需要買書了。

智力的七種基本類型

智力的七種基本類型

哈沃德‧嘉德納(Howard Earl Gardner,1943年生於美國賓州斯克蘭頓),為美國哈佛學院發展心理學家。他在1983年提出「心智型態---多元智能理論」(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曾說:「我希望我的孩子理解世界,但並非因為世界吸引人或人心好奇。我要他們好好理解,因此他們可決定自己的位置並使它成為更好的地方。知識與道德不同,但我們需理解如何避免過去的錯誤並使之移往更有效率的方向。在理解中有一重要的部分就是~知道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能做什麼。最終,我們必須為自己綜合出整個理解來,在不完美的世界裡影響並臻善美之境。」

嘉德納說:「我們的社會有三種偏見~測驗主義、西方主義及甲等主義。」測驗主義過份強調測驗所得智商的重要性。西方主義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可衡量的事物上,而忽略東方微妙的觀念---直覺與非邏輯的智慧。甲等主義則太重視成績單,對更切實的智力憑證不夠重視。「心智型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對在學校成績平庸而飽受打擊的許多人或他們的孩子們提供了希望。

嘉德納把大多數人可賴以取得具體成就的智力分成七種基本類型。這七種「心智型態」為:

語文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對文字、次序、讀音、節奏、變化及韻律等敏感,便是這類聰明的特徵。沙特(Paul Satre)善於模仿成年人的語言,五歲便說話流利,是語文方面的早熟天才。

邏輯數學的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邏輯數學的思想在嬰兒接觸周圍事物就已發生,對物件數目的算數及種種發展的連繫,由敏銳的觀察到邏輯的理解等等。一個數學家在一般能力與才藝可能不出眾,但他的數學絕對比他所能做的其他事情高明。

音樂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嘉德納說「我們所具有的一切天賦中,最早出現的莫過於音樂天才。」鋼琴家盧賓斯坦在他幼年初學走路時,就愛各種聲音----工廠的氣笛聲、猶太小販叫賣聲及賣冰淇淋小販的吆喚聲。他雖不肯說話,卻喜歡唱歌,所以家人都設法以歌唱和他接觸,他能聞聲辨人,三歲時家人決定培養他這方面的才能,,於是帶他去見十九世紀末葉的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 (Joseph Joachim),而姚氏則說這孩子將來必成大音樂家。

空間關係的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 :視覺與空間關係的能力。原籍南斯拉夫的美國發明家泰斯拉(Nikola Tesla) 可以在想像中設計一架機器,每一細節零件無不具備,他腦中的圖形比任何藍圖還要鮮明。他可以創造複雜的電機而無須繪圖。他曾說,他能在心裡試驗他的機器,將機器在想像中開動幾個星期,然後檢視機器有無損壞。另有一例,太平洋加羅林群島的普魯瓦人的航海技能,令西方航海家驚嘆。普魯瓦人心裡記得無數星斗的位置,憑這心中星斗再參照實際所見,便能選出正確航線。

身體動覺的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即對於自己身體姿勢與動作的敏銳感覺。這種自然的能力在舞蹈家、默劇演員或運動員的優美動作中達到卓越的顛峰。法國的、默劇演員馬索(Marcel Marceau)不僅能創作人物,也能創作各種動作,甚至抽象的觀念。

自知與知人的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知之明表現在能夠自省及了解自己的情感。知人之名在於具有特殊的觀察與瞭解能力。嘉德納認為這兩種才智一向受到忽視。可是自我認識卻往往是人類的最高成就,伯恩斯坦就是這兩種才能的例子。在登台指揮時----一方面是鋼琴獨奏者的內心感受,另一方面是政治家之強烈感覺,以配合別人的需要與能力。

嘉德納在「心智型態」中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才智等著發掘與琢磨,如果教育界蒙著眼睛不承認這些,這些才智將難以發揮。

Genentech對翁啟惠提出邀約?

美國生技大廠Genentech對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提出邀約?

新聞傳出美國生技大廠Genentech對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提出邀約,將以年薪兩千萬美元,為期五年、合計一億美元(約三十二億台幣),聘請他到美國當顧問,協助研發醣分子新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706/901799/papersec_right

有人認為,顧問費不可能那麼髙,也不可能比CEO還高。我同意不易評估。史丹佛大學的學者曾研究美國1200家CEO的中位數年薪為1300萬美元,而全球生物製劑最大的Amgen的CEO Bradway 年薪是 1400萬美元。然而,依目前醣新藥的開發速度,5年顧問約購買技術的成分居多,因此不能拿CEO薪資相比。

Genentech是羅氏藥廠Roche的子公司(註),光是Rituxan、Avastin、Herceptin單顆的每年市場規模都有70億美元以上,每年單顆賺30億美元。要知道Roche一年賺160億美元,多數來源就是Genentech。

去年Angela Ahrendts從 Burberry 跳槽到蘋果,年薪23億台幣。蘋果市值0.51兆美元,Roche為0.25兆美元,您說,翁的行情可不可能呢?況且裡面可能有認股權。

翁先生是很講義氣的人,走了如何向投資人交代?同時也一心想為國家貢獻,離開的機會不大。當年翁啟惠將17項專利送給中研院,後來那些專利以6億技術入股的方式與法人合資成立公司。大家知道中研院持股現值多少嗎?若以浩鼎現在的股價推估,約300億台幣。未來若開發1顆新藥成功,可能會乘上N倍。可笑的是,那些錢是指定給中研院科研使用,一些很可能會用到的人也加入獵巫行列。(7/7/2016 eaton)

註:2009年羅氏藥廠Roche以46.8億美元併購44% Genentech,Roche本是Genentech大股東,併購後成為全資公司。反推Genentech在2009年就價值100億美金。

我曾為這事件寫了約6篇,其中「為翁院長事件說點話」投了稿。
1.為翁院長事件說點話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96
2.再為翁院長事件說幾點話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7744051.html
3.做個有記憶的人:翁啟惠將17項專利,奉獻給中研院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57328128.html

食藥闢謠專區

市面上很多食品藥品傳言,不知真假,您可到食藥署網站的食藥闢謠專區查詢。條目共1350項,所以最好用關鍵字查詢,不過條目愈前面的愈熱門......。

黑暗中的舞蹈者:海倫•凱勒

黑暗中的舞蹈者: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出生18個月後,失去視力和聽力。還沒學會說話的凱勒,陷入「新生兒般的無意識狀態」,就像一個與外隔絕、看不到出路的牢籠。

凱勒是在Anne Sullivan Macy老師(圖:兩人)的幫助下學習。Sullivan把野性的凱勒變成大學畢業生,成了令人着迷、用回憶錄記載人生的作家、勵志演說家、盲人權益倡導者,和Sullivan以演藝團體形式巡迴演出。

凱勒的成就被William Gibson改編劇本《奇蹟締造者》(The Miracle Worker),演了700多場,在1962年的電影版,兩位演員再度出演,雙雙獲得奧斯卡獎。凱勒的精神改變了公眾對殘疾人士的認知,表明她們會克服障礙,而不是一味博取同情。

一個成立於1915年並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現仍為聽視力受損者提供治療。1964年,美國詹森總統授予凱勒「總統自由勳章」,表彰她的勇敢和決心:「我很少想我的缺陷,它們從來不會讓我感到傷心。或許有時候會有一絲嚮往,但很輕微,就像微風吹過花叢一樣。風過後,花朵心滿意足。」(7/8/2016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nytsyl)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別讓儀式取代親密 / 劉三

別讓儀式取代親密 / 劉三

所有的儀式都是為了「表達」關係,但也要小心,可別「取代」了關係!

一個媽媽為家人做牛做馬,這無疑是愛,但是如果不跟家人談心,到頭來,可能只是「高級女傭」。一個爸爸辛苦賺錢,很會幫家人買東西,還每週帶孩子出去玩,但是如果不懂得用口頭來讚美孩子,引導孩子,最後也只是「很盡責的提款機」。

這真是悲哀,無盡的悲哀。我們自己卻經常落在這樣的悲哀裡。你知道我們總說自己「勞碌命」,還真是這樣,我們勤奮,善良,節儉,自我要求高,熱心又好客,但我們卻未必總是快樂。父母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孩子,我們不是懶惰的民族,但是很多父母盡了做父母的所有責任,可以說「問心無愧」,但是,跟孩子似乎也不是真的很親。

做孩子的,弄到後來也為父母活,一直想要孝順父母,讓父母開心,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最後,父母好像也還不是很滿意。這就是我們典型的家庭魔咒!親子也好,夫妻也好,要的是一份了解,圖的是一種親密,當父母忙著賺錢(不得已啊)孩子忙著上課上班,彼此其實沒有真的很親,那真是冤枉!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種「家庭儀式」表達著親密卻未必真的親密。爸媽殺進殺出,就是用一種「儀式」告訴孩子「我愛你」,否則幹嘛這麼辛苦,孩子的腦袋都懂這個道理,但是他們的「心」呢?跟我們很近嗎?還是只是「很懂事」地體諒父母很忙,所以盡量別讓父母操心,所以把所有的心事都藏在心裡,反正父母都在人家面前誇你很懂事,很棒,這樣,我們就把心事藏得更深了。

結婚以後,人家說我們是賢妻良母,無不良嗜好的模範男人,到頭來,卻是婚姻怎麼毀的都不知道?這真的,太常見了。別讓儀式取代關係,甚至阻礙關係,用了大量儀式不等於可以得到等值的親密感。

如果不親,就要認真尋求突破,勇於改變,花更多時間去建立關係,多關切幾句,多表達自己,讓對方知道你的心,也讓自己知道對方的心。真實的親密遠超儀式!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張忠謀:知識綜合者將是新時代前10%的重要人才

張忠謀:知識綜合者將是新時代前10%的重要人才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1)日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未來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才將是知識綜合者,就是可在對的時間將資訊正確整合,並透過批判思考整合過的資訊,在對的時間做出明智決定,這些人將會主宰未來的世界,也將是全球前10%的重要人才,而這些人仍需要與全球相競爭,儘管現在全球各地都想要享受全球化的好處,卻又不想受到全球化的壞處影響。

張忠謀今日赴潘文淵20周年慶,並以新時代新人才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未來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才會是知識綜合者,他引用美國社會學家Wilson提到的概念,由於現在人類社會被大量的資訊所淹沒,但同時又渴求智慧,因此未來世界將被知識綜合者所控制,他們是有能力,又可以在對的時間將資訊正確整合,再透過批判思考整合過的資訊,並做出重要明智決定的人。

張忠謀認為,未來世界將被這些人控制主宰,這些人將是全球前10%的人,他們也是在知識金字塔上常常進行洞察(Insights)與創新(Innovation)思考的人,相對90%的一般大眾,思考只集中在知識(knowledge)、資訊(Information)與資料(Data)而已。

張忠謀強調,未來知識綜合者將主宰全球,但同時他們也要與全球相競爭,而這些人才將會集中在網路、軟體、生物科技、半導體製程、設計、再生能源、藝術、法律、金融與政府相關。

張忠謀也說,新時代的發展已經與過去的時代大不相同,新時代的科技集中在網路、生物科技、半導體製程與設計、再生能源等,新時代的競爭環境也與過去不同,過去競爭主要對象是歐洲、美國,現在多了中國與許多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更為重要。

張忠謀強調,過去的教育並不普遍化,現在教育普遍化的情況很明顯;另外過去政府可主導經濟發展,現在同樣無法,政府無法主導網路、再生能源等發展;另外現在資訊與知識的普遍程度也比以前發達,最重要的是,現在各國都想要全球化帶來的利益,但又不想要全球化帶來的壞處。

張忠謀認為,現在的新人才,學習已不再侷限在學校教育,而應是終身學習,且要有系統、有計畫與有紀律的終身學習,要追求的是洞察(Insights),創新(Innovation)以及沒有框架的思考。

英國脫歐有那麼嚴重嗎?

英國脫歐有那麼嚴重嗎?

現在大多數的英國脫歐分析似乎都忘了一件事:交互作用,意即好的壞的所造成新而長遠的影響。這個影響才是主導未來的關鍵力量,長遠的影響是甚麼,現在誰能說得準?

我們不要低估時代的智慧。雖然英國脫歐是始料未及,但也沒有看到引發多米諾效應。我認為,有幾個正面因素影響未來的變化,英國脫歐實在沒甚麼好擔心的:

1. 民主的程序讓不滿找到和平宣洩的管道,促使執政當局認真回應全球化的方向,勇於改善階層和世代差異日益加劇的問題。過去人類就是因為發生困難,才取得前進的動力的。
2. 英國執政當局重新跟歐盟各國簽署類似歐盟的協定,這是有很大可能的。若是如此,影響就甚微。
3. 歐盟會更團結,並進行大幅度改革,讓得益最大的德國負擔更大的責任,這不是壞事。
4. 不管英國是否舉行第二次公投,英國議員「留歐派」是大多數,投票率偏低的年輕人支持「留歐」佔大多數。也就是說,英國留歐的可能現在及未來仍佔上風。(7/4/2016 eaton)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鄉村是未來的烏托邦嗎?

鄉村是未來的烏托邦嗎?

摘要:想像一下,人坐在樹底下,品嘗美好果子;坐在溪邊,傾聽陣陣蛙鳴;坐在草地上,仰看藍天白雲;坐在家門口,數算夜裡星星;躺在床上,享受大地安寧。民眾以住在鄉村為榮,為富有的象徵,鄉村是優質、長壽、樂活、自然的生活區。這就是台灣生態烏托邦。

發展烏托邦的關鍵,是農民不再視自己為軟弱、學習力低的一群,並體認到自己是活化鄉村的啟動者,無毒食品的行銷者,優質生活的引領者,在地文化的解說者,與體驗鄉村生態的經營者。當農業消費型態是生產結合生態、文化與生活,使鄉村走向生態化,農業走向生活體驗化,那麼人口流失的地方不再是鄉村。

都市大樓只用來辦公、買雜貨、看病之處,下班後地鐵將人送回鄉村。都會遊民若能到鄉村用雙手貢獻所長,過著有尊嚴的生活,那就更好了。古文明留下許多大城市,曾是輝煌所在,但不過千年,都淪為空城或埋在廢墟。那些榮耀的城市就像數學的「虛數」,彷彿可供運算,最後是一場幻覺。(7/5/2016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張文亮)
……………………

鄉村是未來的烏托邦嗎?(台大張文亮教授)

在人類的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比二十一世紀,更適合發展鄉村成為有活力、經濟優勢與尊嚴生存的所在。近代人類對於健康的需求,有機會使鄉村發展成無毒食品的供應處;對於優質生活的渴望,可使鄉村成為給人接近大自然的所在;對於傳統文化的尋訪,將推動鄉村成為保留古文化的展示場;對於休閒旅遊的體驗,鄉村是提供第一手經驗學習的園地;對於美好風景的欣賞,鄉村景緻是田野最佳的景觀。

鄉村的改變

台灣鄉村能否朝此發展的新契機,有賴農民是否願意接受改變,不再視自己是個性軟弱、學習能力低,難以改變的一群。農民必須看見自己是未來活化鄉村的啟動者,無毒食品的行銷者,優質生活的引領者,在地文化的解說者,與體驗鄉村生態的經營者。

未來鄉村不依賴守舊,而是不斷開發新特色;不再持續的悲情,而是歡呼的地方;不需要等待政府的救濟,而是行銷最佳居住環境的所在;不再有中間商過度的削價,而是能夠自營與自售;不是一成不變的種植,而是高經濟花卉、藥用植物等栽培;不再有隔代教養,因有許多青壯年留下。

優質的生活

未來的鄉村,將成為優質、長壽、樂活、近自然的生活區。人口流失的地方不再是鄉村,而是都市。百姓將以住在鄉村為榮,為富有的象徵。都市裡的大樓將祇用來辦公、買雜貨、看病之用,下班後,便捷的地下鐵將人送回鄉村。都市裡的101將是給101個窮人住,夜裡的信義計畫區,將是給游民活動的地方。

未來農業消費的型態多面,不祇有生產,而是生產結合生態、文化與生活。不過這些改變,需要有人持續去教育、研究,並將成果撰寫成教材與鄉村生態的文創。方能凝聚新世代農民的共識,使鄉村走向生態化,農業走向生活體驗化。迄今,台灣農民對這些觀念的反應,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有的主動配合,有的迎頭趕上,有的出國見習,有的勉強聽聽,有的抱著質疑,有的強力反對。

新時代的領袖

未來鄉村的領袖,應來自對農業有興趣,對生態有負擔,對改善弱勢福利有使命,對職業意義有再創的大學生。他們最好在大學時就知道這訊息,方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充份的空間去預備,他們日後回鄉實踐,鄉村美好的願景將落實。這些鄉村領袖將有見識、公信、動員、行動、聯絡與爭取資源的能力。

鄉村領袖要持續學習,例如學習鄉村的用水要活化,將農業水資源有效的運用。不祇給作物足夠的水量,也要兼顧水土資源的永續,與生態系統的恢復。這包括:農田水路低落差,使水生物便於遷移;田區與水路成為一個連續系統,讓水生物便於棲息;水路複式結構,增加水流多樣性以利生物的多樣;非灌溉時期,能讓淺層地下水補助圳路供水;圳路材料生態化,以利兩棲類動物在水路的進出;減少圳路漏水,增加水資源有效性運用;圳路保留部份淤泥,以供沉水性植物生長;水路邊有挺水性植物生長,以供蜻蜓、螢火蟲羽化等。

人口過密的危機

人類文化的起初,「都市」的產生,源自人類心靈的偏差,以為將勢力、財富、人口完全的集中,才能安全。世界上所有的動、植物都是分布愈廣,才能滋生繁多。惟獨人類反其道而行,人類總要高度的攏聚,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極緊密頻繁的互動。結果都市的公共衛生不佳,賭博、暴力、色情、詐騙、欺壓、毒品、特殊性行為等滋生。城市成為腐敗的溫床,不義的事情每一天都發生,不當的行為更套牢多人。古文明留下許多的大城市,曾經是輝煌強權的所在,不過千年,都淪成為一座座的空城,或埋在地下的廢墟中。難道城市的榮耀,像是數學的虛數?彷彿可供運算,最後終是一場幻覺。

為什麼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將產生較高心理、行為偏差的比率?目前的科學尚無定論。不過在醫學上,奧地利的醫生賽萊(Hans Hugo Bruno Selye, 1907-1982)提出城市給人製造心理的壓力,心理壓力會影響生理,這稱為「一般適應性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理論。他認為人長期在高度壓力的環境下生活,會產生耗竭。常見的耗竭將影響人體腎上腺素分泌,內分泌的失調,使人的抵抗力衰弱、行為改變、性能力偏差,這又稱為「腎上腺—腦下垂體反應學說」(adreno-pituitary feedback hypothesis)。1960年代發現的「基因漂變」(genetic drift),也提出過多人口居住地方,異常性表現與行為的孩子將增加。

生態自疏

不止人類有這現象,動、植物也如此,例如動物生長過多時,植物就產生「次生物質」(secondary compounds,如單寧、生物鹼)來防禦,干擾食草動物的生理代謝,降低牠們的生殖率。這是在生態管理上,眾人需要的基本認識—人類如果不在耕種的地區除蟲,昆蟲將大量滋生,昆蟲常吃的蔬菜、水果、茶葉等產生次生物質,人類吃這些食物將中毒害。我們推廣少殘留性、與天然的殺蟲劑,但是不是完全不用。耕作必需除蟲,減少病蟲害,否則植物會產生毒性。我們不能將所有的農藥,都視為萬惡之物,嚴格而論「絕對不用農藥」的農作食品,也有次生物質過多的毒害。要強調的是安全的、合宜的、適時的與適當的除蟲,而非完全不用。

植物生長過密時,種子的產量會自動減少,發芽率也會迅速降低,生態學稱此為植物的「自疏」(self-thinning)現象。人類與所有的動、植物,皆受高密度的負作用所影響。雖然許多因素迄今仍不明白,我們仍需自覺城市過度擁擠背後的危機。

重回曠野

要有人起來,告訴年輕的一代,為了減少居住的密度,讓我們回歸鄉村。也有人戲稱這種論點是「生態烏托邦」(Ecotopia),但是當人坐在樹底下,品嘗美好的果子;坐在溪邊,傾聽陣陣的蛙鳴;坐在草地上,仰看天上的白雲;坐在家門口,數算夜裡的星星;躺在床上,享受大地的安寧。也許會體會,回到大自然,才是蒙福的生活。

資料來源:
1. Jackson, L.E., 1997. Ecology in Agriculture. Academic Press. U.S.A.
2. Odum, E.P. and G.W. Barrett, 2005.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Thomson Learning, Inc. U.S.A.

糖尿病就吃藥一輩子?中醫建議日常保健

糖尿病就吃藥一輩子?中醫建議日常保健

作者 / 陳潮宗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特徵是患者血糖長期超過標準值。血糖的來源很多,最主要是吃飯後,從腸道吸收的葡萄糖。糖另一個路徑是從身上的脂類,經過重重化學反應,轉化過來。所以不是只有多吃米、麵等醣類才會得糖尿病,吃太油、吃太肥,也會得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體重下降等典型「三多一少」症狀。2型糖尿病剛開始時只有三多,沒有一少,也沒有其他不適症狀,所以沒有健康檢查,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糖尿病!甚至是到嗜睡、昏迷送醫院時,才檢查出是糖尿病酮酸血症,或高血糖高滲昏迷,這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

當你罹患糖尿病之後,醫生會要求持續檢查餐前、餐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餐前、餐後血糖容易了解,什麼是糖化血色素呢?平常葡萄糖雖然是漂浮在血漿中,但有些會黏在紅血球的血紅蛋白上,當血糖越高時,黏的越多,糖化血色素就是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佔全體血紅蛋白的比例。紅血球的生命週期是120天,測到的糖化血色素,代表這120天血糖的平均濃度。餐前、餐後血糖跟進食量關係很大,有的病人平常大吃大喝,看醫生前兩天才節制飲食,測出的餐前、餐後血糖不太準,但是糖化血色素是騙不了人的,這也是醫生喜歡看糖化的原因。

健康人的糖化血色素是4~6%,當糖化血色素>6.5%時,會被診斷為糖尿病。研究顯示,若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內,就不容易有併發症。糖尿病慢性的併發症,主要是因為血糖太高,血管內皮細胞、神經細胞受損所以導致。當腎絲球血管硬化,就引起糖尿病腎病;視網膜血管硬化,就引起糖尿病眼病,最嚴重會失明;當大血管受累,就引起心絞痛、心梗、中風等;足部末梢神經的損害,引起糖尿病足;這幾個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可怕吧!所以張太太的醫師說得真的沒錯,但難道張先生現在就得開始吃藥,吃一輩子嗎?有沒有別的方法呢?

我們的老祖宗兩千年前,就觀察到糖尿病了,黃帝內經中「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講的就是吃得太好,營養太過,導致糖尿病足的例子。但是古代沒有血糖檢測,也沒有糖尿病這個病名,古代的病名,叫做「消渴」。

古代醫家認為消渴的病因是過食肥甘、五臟虛弱、情志失調,病機是陰虛內熱津虧,並把消渴分成上消、中消、下消。《醫方集解》說:「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腎熱也。皆火盛而水衰也。上輕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則不傳下,腎消小便甜者為重。」上、中、下消對應的是糖尿病從輕到重的進程,先是多喝、然後多吃,到「飲一升、溲一升」多尿症的下消期,就是已經糖尿病腎病了。

西醫則認為2型糖尿病的病因複雜,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吃太多,體態肥胖。雖然西藥有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胰島素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但對糖化血色素6.5 %以下,糖尿病前期的病人,西醫開的第一張藥方是:飲食、運動、減重。而認真運動、調整生活型態的病人,糖化血色素的確可以恢復正常!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有的病人反映,不是他們特愛吃,而是不吃消夜,常常會胃熱熱的,甚至翻來覆去睡不著。有的病人則反映,不是他們不運動,而是一動就喘,很難堅持。針對這種胃熱、濕阻、氣虛的狀態,很多中藥很有幫助!中醫講究藥食同源,提供幾個食療方,來幫大家節食與運動!

黃精玉竹飯
材料:黃精三兩、玉竹二兩,米兩杯。
作法:將黃精洗淨切片,跟玉竹一起放入一升半水中,大火煮開,小火煮30分鐘,取藥汁。將米洗好,與藥汁一起放入電鍋蒸,蒸熟即可食用。
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黃精:「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是補腎填精的要藥。古代還有個故事,說吃黃精的人不容易餓,似乎補陰的同時還補到脾胃。玉竹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可以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糖尿病人病人常常覺得餓,我的經驗是,當病人同時服用黃精、玉竹時,餓得發慌的機率就大大降低,食量也跟著變小。

生山藥拌秋葵
作法:將生山藥削皮,切成長條狀。秋葵用鹽揉搓,除去表面細毛,清燙一下,不要過熟。沾薄鹽醬油。
功效:生山藥、秋葵吃起來都是黏黏糊糊的。只要飲食中加入黏稠滑溜的食品,會包住碳水化合物等醣類,減慢醣類的吸收,抑制餐後血糖急遽上升,黏液還可保護胃壁。山藥塊莖中含皂甙、黏液質、膽鹼、尿囊素、多巴胺、山藥鹼、多酚氧化酶等;秋葵還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還有鈣、鎂、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都有益身體健康。

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的,特別是糖尿病前期,糖化血色素還不高,沒有血管、神經病變的患者。建議已患糖尿病,或是被醫師「提醒」的患者,每三個月測一次糖化血色素。平日在家買個血糖機,常常量血糖,正常人的標準是餐前血糖在70~100毫克/分升,餐後兩小時,血糖在血糖 ≤ 120毫克/分升。隨著你認真的調整飲食、運動,血糖真的會慢慢降下來喔!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中原大學助理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