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歡迎來到靠爸時代!台灣頂尖富豪8成靠錢賺錢。@EATONTUNG

歡迎來到靠爸時代!台灣頂尖富豪8成靠錢賺錢。@EATONTUNG

去年來台引起轟動的法國社會學家皮凱提利用賦稅資料分析富人所得,發現有錢人靠著資本累積財富的速度,遠大於整體經濟成長率,透過世襲財產累積資本而越來越有錢。

皮凱提以賦稅資料的研究資料庫已有20多個國家,而台灣則由中研院士朱敬一及胡勝正主持,透過財政部歷年的賦稅資料完成1977年至2013年的資料分析。研究顯示,台灣最富有的1%族群,擁有10.68%的整體所得,平均年所得530萬元;前0.01%富人所得則佔整體的1.68%,平均年所得為8300多萬元。

跟各位報告,以上的數字嚴重低估。台灣與他國無租稅協定,台灣富人早在免稅天堂設立公司,以外資身分投資台灣,如此可以適用20%分離扣稅。台灣每年綜所稅申報股利所得約6000億,實際上台灣每年發放股利約1.5兆,扣除真外資(20%),兩者差了6000億。這些錢就是富人以假外資身分所有。在免稅天堂設立公司的維護成本不低,不是富人做不到。

若我的估計沒錯,台灣最富有的1%族群平均年所得將由530萬變為1130萬,佔比將由10.68%變為22%。注意,這只是年收入,擁有的財富當然不一樣,而且房地產沒有計算在內。
http://www.storm.mg/article/46011

台灣需要「工業4.0」國家級戰略?@EATONTUNG

台灣需要「工業4.0」國家級戰略?@EATONTUNG

我並不是說,涉及電動、高效能、智能、物聯網、雲端計算與大數據等領域的「工業4.0」不重要,更不是說,節能綠能新能源、機器人、新材料、生技或資訊科技…等新興產業不重要,而是政府要專注自己的角色,跟普通人必須專注於特定貢獻領域才會有所成就一樣。喜歡談論經濟戰略、產業發展戰略的人,通常是化外之民,躲在辦公室裡作文,而不是真正深入了解產業動態的人士。

政府的角色在於建立良好的法規制度,維持公平競爭的環境,對於違反秩序者即時糾正,並處理業界無力或三不管的公共議題(包括免費提供國際資訊)。最後是分配。積極透過租稅手段,將經濟果實合理分配給社會每個階層,使得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競爭中失敗的人能夠有機會重新站起來,以積蓄國家永續發展的動能。

工業4.0只是生產自動化的延伸,可能我才疏學淺,我看不出來政府能積極做些甚麼?政府能指出未來最具發展最能賺錢的產業?還是省省吧。台灣是小國,不可能也不必包山包海。這些事是業界的任務,它們執行時遇到困難,自然會反應到主管機關,不必緊張兮兮。至於大數據嘛,幾年的資料庫倉儲分析經驗告訴我,有效的分析不需要大數據,不然實驗設計理論可以丟到垃圾桶了。就算建立了大數據,頂多用在生產線上的研究,若是社經資料,消費者行為的分析結論很少是對的啦。何況,那些都不是加值的重要關鍵,更不是產業轉型的關鍵,加值的重點在於深入了解市場競爭環境,並透過設計、技術與行銷的創新去滿足消費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http://udn.com/news/story/7338/936113-%E7%B6%93%E6%BF%9F%EF%BC%8F%E5%8F%B0%E7%81%A3%E9%9C%80%E8%A6%81%E3%80%8C%E5%B7%A5%E6%A5%AD4.0%E3%80%8D%E5%9C%8B%E5%AE%B6%E7%B4%9A%E6%88%B0%E7%95%A5

女童封喉,怎能無感?

劉三講古(劉曉亭)

女童封喉,怎能無感?

真的睡不著…想到8歲女童隨機遇害,整個睡不著…
這個社會到底是怎樣?
29歲的青年是怎樣…⋯⋯
我們可以無感到什麼程度?
每個人都可以對社會不滿,但是隨機殺一個八歲女童是怎樣?
為什麼會有人自己刺不下去卻可以這麼輕易地刺殺毫無恩怨的他人?
為什麼台灣社會這麼短的時間可以出這麼多人命?
命,真的這麼不值錢?
這不是該不該判死刑的問題,背後的社會問題與家庭問題的嚴重遠超想像!
從此以後,我們如何教育小孩信任他人?
家長如何放心孩子在校的安全?
我們又該怎樣看待一個29歲的人?
或是我們乾脆沒收所有五金行的水果刀?
這已經是個令人髮指的社會。
然而,憤怒與不滿只會製造更多社會問題。
朋友們,該是團結的時候了。
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事件更加不信任彼此,更加批判社會,更加冷漠,更加不屑,更加封閉,更加害怕,更加擔心…不然我們就真的輸了,整個社會輸給幾個不正常的罪犯!
可不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停止抱怨,加溫熱情,更多擁抱,我們能不能更有智慧地判斷值得信任的人,更積極關懷需要的人?
我們能不能更鼓勵身邊29歲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向上而不是冷言冷語甚至污名化「現在的年輕人…」。
該是奮起的時候了,這是一場心靈的戰爭,善與惡,勇敢與退縮,積極與消極,鼓勵與埋怨…
朋友們,讓我們做出自己的抉擇!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施和伸:給家長的十點提醒

施和伸:給家長的十點提醒

在facebook上拜讀了呂秋遠律師寫給為人婆婆者的十點忠告,除了心有戚戚之外,也想狗尾續貂一下,綜合我十八年來擔任教職的心路歷程,想給為人家長十點提醒。

第一,各行各業,即使是律師、醫師、設計師……,都會有表現不是那麼符合期待的份子。不可諱言的,老師這個行業也難免有;所以,請不要以極少數老師的言行,來抹煞其他認真、熱血的教師;不要每次都說:「你們當老師的都這樣……」真的,那很傷人。

第二,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棒,讓自己引以為榮;相信我,老師們也都是同樣的心情。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材成器,為自己的教學生涯留下幾筆榮光,多幾件值得拿來說嘴的話題呢?這樣看來,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應該是夥伴,而不是敵人啊!

第三,既然我們是夥伴,那麼,適當的分工是有必要的。所以,孩子在家中一直打電腦、一直玩線上遊戲、一直滑手機、很晚睡、每天都賴床叫不起來、在外遊蕩到很晚才回家……這些狀況,真的要麻煩您多費心,好嗎?就算學校老師一再提醒,不斷宣導,但一出了校門,我們實在是鞭長莫及啊!

第四,不要再被「做孩子的朋友」這美麗的口號所迷惑了。大家都只記得專家學者們在節目上談笑風生的這六個字,但卻忘了,或者忽略了,要做到這六個字,其實是要很多條件來配合的。包括從小多陪伴、從小就循循善誘、從小就教會他是非對錯、從小就讓他知道做人做事的原則、從小您就可以給他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沒有這些配套,所謂「做孩子的朋友」,只是您無力管教他的遁辭而已。

第五,現在的校園內,還願意管教您的孩子的,大多是還有一點堅持的老師。在教育局、教育部、還有人本教育基金會不斷不斷的案例宣導下,每個老師心中烙下的,都是哪個老師被告了、哪個老師被記了過、哪個老師賠了多少錢,這一類的事件。如果不是心中還有一些理念,還有一些對自我的期許,誰願意冒著這樣大的風險,去管教別人的小孩?

第六,在以前的年代,老師有各種方法可以約束或引導孩子;現在,不能打、不能罵,罰站傷自尊,罰寫說會浪費時間。在孩子犯錯時,老師唯一能做的,大概只剩下依校規記警告或小過。所以,親愛的家長們,在這個時代,記警告或小過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人生也不會因此就留下什麼污點;更何況,只要您孩子的行為有改善,導師都會想辦法幫忙銷過的。前兩年,有個孩子因為考試作弊要被記小過,家長在苦苦哀求不成後,竟然當場向校長下跪──那一幕,讓我很震撼。

第七,千萬別低估小孩在夜間獨處的危險性。我知道您一定很無奈,因為必須上夜班,必須扛起家計,晚上實在無法陪伴小孩。但是,讓一個國中生(尤其是國中女生)從放學後獨自待在家(其實他們也不一定待在家),一直到隔天清晨去上課(也不一定有來上課),這麼長的獨處時間,能不發生事情,實在是上天有保祐。畢竟,他(她)還只是個孩子啊!您知道他(她)晚餐吃些什麼?您知道他(她)晚上跟誰出去?更可怕的是,您確信,他(她)沒有帶誰回來家裡?我知道您會告訴我,我就是要上班啊,那怎麼辦?如果沒有親友可以幫忙的話,或許,我真心建議您,換個工作吧!孩子才是一輩子的事。

第八,對於學校的課程,對於學校的活動,對於學校的管教,都歡迎您提供意見,參與討論。然而,請您不要把「我跟○○○局長很熟哦!」「我跟○○○議員很熟哦!」「我跟○○○記者很熟哦!」「你還想不想繼續幹啊?」「相不相信我可以把這個事情鬧很大?」……這種句子拿來當作發語詞。這樣的語句只要一出現,說真的,給人的感覺很差;那麼,後面就很難繼續理性客觀的討論了。

第九,不管您給他的是什麼樣的家庭,也不管您的學歷、工作是如何,只要您能給他基本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他不用愁吃不飽穿不暖,他心情不好時有人可以陪伴,那也就夠了。至於其他的,請您不要心存虧欠。因為單親,因為工作,因為家裡收入不高,因為學歷不好,很多家長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於是在管教上一路退讓,或者用各種物質來滿足孩子;等到讓無可讓、退無可退的時候,等到他下一次開口要的竟是iPhone7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已經理所當然地拿這些來作為予取予求的理由了。

第十,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您可以愛他,您可以包容他,您可以在任何方面幫助他,這都是天經地義。但是,請您也教會他,出了家門之後,任何人對他的好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請他一定要心存感謝。有的孩子在導師自掏腰包請喝50嵐的時候,還會嫌不夠高級,怎麼不請星巴克:有的孩子在愛心志工站在馬路中央,以脆弱的軀體保護他們過馬路的時候,慢條斯理,端著架子,像太后出巡般,連聲「謝謝」也沒有。除非您把他當寵物,要豢養他一輩子;否則,等他出社會的時候,註定是要失敗的。

(作者為臺中市立大業國中學務主任,教學年資十八年)

政府長照補助款從哪來@EATONTUNG

我最近公開發表的文章。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882

本文是討論行政院版長照險到底行不行。結論是:不樂觀。
我們不能容許沒規畫財源的法案一直出現,那必然是破產或花瓶法案。

本文建議的基本精神是:
1.財源多元化,不必拘泥財源短期是否穩定,只要與富人稅有關,皆可納入「老有所終」的長照補助款。
2.採人頭制的長照險對海外生產的企業極為有利,筆者提出稅前盈餘為基礎的附加捐,以收公平之效。
3.寧多不宜少。未來30年健保每年會由1800億增至3500億,多收可轉至同性質的健保補助款,順便為稅改鋪路。
4.為遺產稅背書,希望一箭雙鵰:合理增稅及改善貧富差距。
5.今年起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增加500億稅收可納入補助款(本文未提)。
6.除營業稅、營所稅、遺產稅、兩稅合一稅外,現階段「房產及股票的資本利得稅、房屋持有稅」不適合納入長照基金(本文未提)。
-------------------------------------

政府長照補助款從哪來

童振東

國內對於長期照護具有高度共識,不論是執政或在野黨都支持長照的必要性,民調支持度也在八成左右。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長照問題刻不容緩,君不見近年來靠家庭成員硬撐,出現不少悲慘案例。現在長照服務法已經通過,未來只需要通過長照保險法,長照體系就能建立。長照屬於社會福利制度,需要有相對的稅收支應,否則無法長期實施。台灣含社會安全捐的租稅負擔率(分子為總稅收,分母為GDP)僅為18.5%,而歐盟為40%至45%,美國為24%,日、韓為27%上下,以上不少國家都還沒有長照制度,台灣實施長照的條件不容樂觀。

黃河之水天上來,長照基金從何來?社會各界仍有嚴重分歧。依日本經驗估計,台灣每年長照經費需一千億,根據行政院版本,比照健保,民眾負擔三成,企業負擔六成,政府負擔一成。行政院的如意算盤是,民眾每月平均負擔120元,不會太痛,反對聲浪不高。至於企業團體,雖然聲稱「希望負擔三成,其他應由政府編列預算或另謀財源支應,否則恐使企業轉單、外移或歇業」,但政府對這類聲音司空見慣,自認不成問題。

結局能如此圓滿嗎?筆者認為,這倒未必。魔鬼藏在細節裡,因涉及弱勢補助,政府是否有能力負擔每年300億的長照補助款,仍在未定之數。要知道中央政府債務餘額近5.5兆,潛藏債務24兆,每年赤字預算2000億元上下。依專家估計,未來三十五年每年政府健保補助款將會從一千八百億增加到五千億(參考吳維修,人口結構與健保虧損,藥學雜誌113冊),政府目前連健保補助款都已不足,還能承擔長照險的補助嗎?何況,根據衛福部的統計,現在整體人口的失能比率是3.36%,人數有75.5萬人,到2031年推估失能人數將超過120萬人,其中95萬人是老人。因此,政府負擔長照險的費用可能倍增。

以台灣現在氛圍,政府想要大幅提高租稅負擔很難。然而,既然要實施長照,規劃的財源一定要能事先滿足長期資金需求,不然就如同中研院朱敬一院士說的:「政客千萬不要騙人,一下健保、一下年金、一下長照、一下募兵,還外加輕稅簡政。騙人的後果就是遺禍子孫:我們這一代亂花錢,子孫輩還債。」

基於上開說明,筆者認為,政府的長照補助款應放棄專稅專費的理想,宜由多元方式取得,同時,為因應未來不確定的資金成長需求,寧多不宜少,就算不穩定的資金來源也應考慮(長期不一定不穩定),而相關法令可規定,若基金累計超過一定餘額,可用來支應健保補助,這也算社福專款專用。以下是筆者對於政府如何每年取得300億補助款的建議:
一、企業負擔維持六成。去年台灣企業盈餘5.0兆,創歷史新高,與2008年相較,成長21%,按理企業負擔的600億只是九牛一毛,出不起的弱勢企業應在少數。

二、以企業稅前利潤為基礎,課徵0.5%的長照附加捐。企業負擔的長照費用採人頭計,但廠商運用台灣的資源多寡不一定等同僱用員工數。台灣外銷訂單超過一半在海外生產,若長照經費多由在地僱用勞工的企業負擔並不合理,由企業稅前利潤基準課徵,可平息獨優出走企業的不公平聲浪。依歷年台灣企業盈餘數,估計可取得250億資金,而且附加捐可隨企業利潤提升,以支應未來資金成長需求。該附加捐只比目前營所稅17%高出3%幅度,比例不高。若企業利潤下降怎麼辦?長期如此,就提高費率或縮減長照的服務規模。

三、調升營業稅率,由現行5%至5.25%。民眾消費產生營業稅,有能力的消費者透過消費幫助弱勢,也符合長照的社會公義。以目前營業稅收,每年約可增加170億稅收。增加0.25%對消費影響甚微,可望降低外界的疑慮。

四、遺產稅率由10%提升至20%。提高遺產稅是多數的社會共識,有助於縮減貧富差距,同時遺產稅支應「老有所終」,天經地義,相當合理。有人認為,過去遺產稅率提高前後的遺產稅收差異不大,據此推論提高遺產稅率無法增加稅收。然而,這個講法忽視台灣社會可接受的最佳稅率臨界點,說不定20%就是臨界點,如此仍可提高遺產稅收。這需要實際測試才會知道,若成功就可一箭雙鵰。

五、目前房地合一稅的調整正在成形,但目前房價已高,日出條款訂為三年之後,加上獲利400萬的免稅門檻,未來能收到的稅收相當有限。就算未來調整相關稅率,必然是為因應政府財政赤字,故現階段不應考慮納入長照基金。

總之,台灣老年化越來越嚴重,長照有其必要。然考量目前大幅提高租稅負擔的可能性不高,每年長照費用將逐年膨脹,且政府無力負擔節節升高的健保補助款,故政府應透過多元方式取得長照補助款,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作者為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公義)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婚前協議書究竟要寫什麼@呂秋遠

婚前協議書究竟要寫什麼@呂秋遠

曾經有人問我,婚前協議書究竟要寫什麼?我想,問題應該先是:該不該、能不能寫,而不是要寫什麼。依台灣人的害羞內向的個性,寫婚前協議書?那不就是擺明不信任對方?婚姻的基礎是信任,既然不信任,那麼也就不要結婚了,幹嘛還寫協議書?
是的,協議書的第一個重點是:開口,這也是最難的一部分。然而,為了避免律師與法院的業務繼續增加,我還是建議可以試試看,在結婚前,跟對方討論婚後的生活,而且在婚姻關係中定期修改,應該可以幫助維持兩人關係的恆溫。至少,在離婚時,雙方的狀況可以減輕律師或法院許多不必要的負擔。

結婚,充滿了感性,但是婚姻,可是充滿了實際。而沒有實際,只剩下感性,大概離婚之路也就不遠了。
請深呼吸,準備跟你的男友、女友、老公、老婆理性的討論這些切身的問題。

一、婚後的財產應該如何分配?現行的夫妻財產制,如果沒有書面約定,就是法定財產制。如果是法定財產制,大概就是離婚時「多的一方要給少的一方」兩者財產差額的一半。舉例來說,結婚時先生是零,太太是一百萬。離婚時先生是一百萬,太太還是一百萬,那麼先生要給太太五十萬。為什麼?因為太太增加零,先生增加一百萬。另外有兩種比較通俗的選擇方式供大家參考,第一種是分別財產制,也就是兩個人的財產從結婚到離婚,都各管各的,誰也不分誰;第二種是共同財產制,也就是兩個人的財產都共同持有、共同管理,但是離婚時各自取回原本的財產,而多出來的部分平分。例如結婚時先生是一百萬,太太是五十萬,婚後增加二百萬,那就是總額三百五十萬裡的一百萬與五十萬各自取回,而再各自平分增加的一百萬。另外還有一種所得共同財產制,太少人採用,也就不介紹了。總之,先決定自己要哪一種財產制,如果認為對方往後不會有錢,或是不在乎對方往後有沒有錢,那就選擇分別財產制;如果認為對方往後會很有錢,也比自己會賺錢,可以選擇法定財產制或是共同財產制;如果認為對方現在很有錢,以後會更有錢,請選擇共同財產制。
不過,請在與對方一起選完以後,到法院登記才生效力。

二、婚後的家庭生活費用如何分攤?仔細一點的話,可以連家庭工作也一起規範:
家裡的重要開銷,例如貸款、房租,由誰支付?小孩的學雜費與安親班費用誰支付?保姆費誰付?出國旅遊費用誰付?家裡孝親費要怎麼給?這時候建議開誠布公的把話講清楚,以免以後爭議太多,變成離婚的導火線。至於家庭的日常工作也可以在協議書中分配,例如誰擦地板、誰倒垃圾、如何教養孩子,請一併講好。
請注意,量力而為,不要在那邊為了求婚什麼都好、什麼都胡說八道。我曾經看過一個男人薪水只有五萬,結果答應老婆每個月給家庭生活費用四萬,外加貸款二萬,結果第一個月付完以後就GG透支了,老婆於是吵著要跟他離婚,因為他不守信用。話又說回來,老婆明知這個先生付不起,還要求他簽字,這跟九二共識有什麼不一樣呢?

三、有沒有自由處份金?
自由處分金,白話文叫做給另一半的私房錢。夫妻如有一方在家照顧孩子,沒去外面工作,民法規定,在家的那一個人可以請求外出工作的另一半給零用錢,這部分也可以在婚前協議書內,先行寫好。然而,還是建議要量力而為,不要為了結婚,什麼鬼話都敢扯,這樣可是會很快就要來找我。

四、小孩要跟誰姓?是的,民法並沒有規定小孩一定要跟父親姓,而是由雙方書面約定。所以請在婚前協議中,一併提出小孩的姓氏跟誰一樣。免得日後老婆懷孕,在生下來的那一剎那,才突然跟先生說,小孩要跟媽媽姓。兩個人意見如果不一致,可是要抽籤決定。這時候,抽籤事小,但是夫妻感情肯定會有陰影。
五、特約條款:特約條款中,可以約定多久出國玩一次、每年買幾個香奈兒給老婆、家裡的大事由老公決定、小事由老婆決定,但是大事或小事由老婆決定等等福利事項。不過,不要約定「太奇怪」的事項,免得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要聽例子嗎?

總之,婚前協議,是增加婚姻健康的一種制度,開誠布公的講,總比悶在心裡好多了,但是請記得,法律沒辦法真的規範所有的事項與人性,當做兩個人的甜蜜的約束無妨,但如果以防賊的心態對待這段婚姻,大概來找我的機會也就大了。
最後請記得,結婚前的甜蜜,不要輕易的外遇與離婚。當要丟棄這段感情之前,請回想當時怎麼把人家騙到手的。不過,真的不行,就分吧,也不要浪費彼此的青春了。

【三十五歲以後的減法人生】@呂秋遠


【三十五歲以後的減法人生】@呂秋遠

有人問我,心目中的減法人生是什麼,所以我又把過去的某篇文章整理成十點。(我真是有十點強迫症的症頭)

一、減少規劃的目標: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大概是事業的黃金十年。這十年將會決定三十五歲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二十五歲開始,男人應該已經服完兵役;女人也應該進入社會幾年或是碩士畢業。從現在開始,在事業上就要對自己負起責任。在三十五歲之前,大概可以多嘗試幾項工作,找出自己的興趣,但是絕對不要一年換二十四個工作。三十五歲之前要多方嘗試,三十五歲之後就要找出熱情,讓熱情燃燒出自己的工作魂。

二、減少唸書的目的:三十五歲以後,唸書的目的,應該只有一個,就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望。不要為了工作而去填充學歷,坦白說,唸書很無趣,如果為了工作而去填補學歷,那會太過痛苦。況且三十五歲以後的職場,早就不希罕學歷那張門票,重點在於實力,永遠都是實力,而不是學歷。三十五歲以後,請為了興趣而唸書吧!

三、減少不重要的人:要多愛自己。如果不愛自己,沒有人會愛你。所有對其他人的好,都應該是因為自己心甘情願的,不要有任何的怨懟,不然就不要做。每天讓自己容光煥發,看著鏡子告訴自己是最美的(最帥的),所有的人都沒有你可愛。記得要定時買漂亮衣服給自己;每週至少要喝一杯好咖啡;每月至少要吃一次大餐。相信自己一定會有好運,勇敢嘗試各種的可能。

四、減少自己的看電視時間: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不廣泛的接受資訊,恐怕很快就會被整個世界遺棄。資訊的管道有很多種,電視是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國內的新聞節目,已經到了以顏色辨別是非的程度,如果對於對錯沒有一定的良知,基本上就會跟著媒體起舞。請減少看電視新聞的時間,閱讀與網路,詳細的查證與多方的瞭解,才是獲取資訊與訓練自己判斷力的方式。

五、錢,越花越少:三十五歲以後,請努力存錢,減少自己的花費。保險、基金都是可以考慮的標的,這些保險與基金,將會成為以後的資本。老了以後靠自己小時候存下來的那幾個孩子,而不是靠自己生下來的孩子。三十五歲以後,不要靠金錢堆砌價值,有多少錢,就過多少生活。

六、朋友,越深越少:在三十五歲之前,要交往幾個一輩子都會在一起的好朋友。這些人無論在你落魄或是成功時,對待你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他們會對你直言不諱;也會在不同的知識範疇給你新的啟發;你會願意把所有的秘密跟他們分享,不會怕他們恥笑你;他們會在你傷心、失望、無助的時候,第一時間站出來挺你。

七、爛伴侶,越遠越好:三十五歲以後,請慎選伴侶。所謂的爛伴侶,就是指這個人對於人生完全沒有目標,也不願意讓自己更好。這樣的人只會讓你的人生停滯在某一個時點,而不能繼續往前進。不要嘗試去當誰的救世主。基本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一點也是不會錯的。三十五歲以後,一個人都已經定型了,不要期望他能為你改變什麼,而且他也不應該為你改變什麼,而是他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改變什麼。當一個人的救世主,最後就會發現,你不過就是他定期懺悔的對象而已,而你卻得要花許多時間把自己的人生停頓下來等候對方。

八、外在,越簡單越好:不要花心思在外表上,只要注重基本的儀容打扮就好。在適當的場合表現適當的外表,但是少花點心思在打扮上會更好。

九、培養幾項運動的習慣最好:維持基本的運動習慣。挑一個自己喜歡的運動,然後持之以恆,四十歲以後的人生才會更精彩,否則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快樂了。基本上,健康這個數字如果是零,加在任何的存款數字前面,一點用處也沒有。

十、不可以傷害自己:最後,人生沒什麼大不了的,也沒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更沒有什麼過不了的難關。不可以傷害自己。因為傷害的是關心你的人,不在乎的人還是不會在乎。

不可以傷害自己,一定要堅強的活下去。

薪資階級承擔了國家主要財政稅源嗎 @EATONTUNG

政大法律系教授劉宏恩在臉書上PO【報稅很生氣】。他說,極端扭曲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有什麼公平性和資格說服我們受薪階級不想革命?台灣每年有三百多位「每年賣出股票金額超過十億」的大戶,綜所稅的稅率是「5%」,甚至還有六十位這種大戶,每年申報的個人綜所稅是「0」。「從報稅資料顯示,我國個人綜所稅『薪資項目』佔75%,薪資階級承擔了國家主要財政稅源,由於資本利得稅嚴重偏低所致,租稅敗壞是造成貧富不均的禍源。」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3136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20141226/530694/
------------------------
我無法留言,只能在遠端告訴想革命的劉教授,天下雜誌的文章是錯的。總要瞭解實況,不然就白白生氣了。
1.「薪資階級承擔了國家主要財政稅源」這句話是錯的。103年個人綜所稅為0.41兆,跟營所稅0.40兆及營業稅0.33兆相當,綜所稅佔當年國稅1.91兆的21%,何來薪資階級承擔了國家主要財政稅源?
2.89年至103年證券交易稅為1.36兆,但是89年加權指數高點10202點至今只有9600多點,投資人平均是賠的(配發現金股息蒸發的指數已納入所得稅扣繳)。我不反對課徵證所稅,總是有投資高手賺錢,但是很難論定就是「每年賣出股票金額超過十億」那些人。
3.資本利得稅嚴重偏低只是貧富不均的禍源”之一”,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如前點說明,股票投資老早就無資本利得了,重點在於:
1)89年至今房產漲了26兆(含家戶及企業),但是土地增值稅只收了1.1兆,比例只有4.2%。台灣每年房屋交易戶數40萬戶,14年週轉將近一次了。
2) 103年房屋稅及地價稅共收1360億,若以美日標準,該金額只有應收的30分之1。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上帝的存在並非是我們討論的結果

上帝的存在並非是我們討論的結果

104.4.20
(王道維)上帝的存在並非是我們討論的結果,而是我們能討論祂的原因。

蘇東波:解析(我自行揣摩):上帝究竟存不存在呢?因為哲學本身的先天限制,從哲學討論而來的答案不能證明知識的真偽,因此,我們不能透過理性的討論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因著上帝的真實存在,所以我們才能夠討論,甚至經歷「上帝的存在」這件事。

每個人具有獨特性,能思想、能腳踏實地自由作抉擇,連帶促進社會進步,這是好的,這也是存在主義的精髓:每個人有選擇(或不選擇)的自由。然而,每個人也都需要承擔選擇的後果,所以尼采提出「你要戰兢地過一生」的警告。但是如此警告,並沒有讓他晚年免於在精神病院度過孤單寂寥的人生。
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像是,我們能清楚分析DNA結構,但終究不能瞭解誰創造或如何創造DNA;像是,經濟學裡的測不準原理(跟討論粒子運動狀態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不同),因為「已知的未知」與「未知的未知」的不確定性與干擾,不同經濟假設經常可以導出相同的經濟理論(實證也是,所以向100位經濟學家詢問相同問題,可能得到101個答案)。

經上說,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加福音1:78-79)。透過理性、感性與靈性的匯集,放棄世界以人為核心的想法,謙卑傾聽上帝的聲音,才能在充滿挫折的不確定世界,找到永恆的解答與出路。

呵! 哲學觀會打架。黑格爾認為,理性不僅能夠認知上帝存在,而且能夠認知祂是什麼。這裡有一篇刊在《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的神學研究。http://www.philo.ntu.edu.tw/review/wp-content/uploads/2011/08/3802Hegel-on-the-Cognition-of-God.pdf
王道維: 問題在於,黑格爾的上帝可能只存在於他的心中....
Eaton: 若是如此,黑格爾的信徒恐怕不多。我對哲學的興趣小,一來不易懂,二來慧根不足,沒有版主左手導方程式,右手寫文哲教育的才華。更重要的理由是,我認為,社科領域不比自然科學,外部特性一直在變,無法孤立控制變因,就像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說的,「人無法重複走進同一條河流」。因為社科數據天生不乾淨,量到的數據經常藏有不相關因素的貢獻,就算是統計顯著相關,也不易分辨是因果或共線性(除非有大量田野調查經驗的專家,否則恐怕連內容效度都禁不起檢驗),而且受到交互作用的影響(例如:未知的中介變數;新生變數;未知的自變數;time lag),變數間的因果關係並非恆常,因此歸納法難以適用,model的信度偏低。所以,像我學習化工、管理與金融等應用的人來說,不由得偏實務派。偏好相信實證,相信藉著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選擇複雜但簡單的變數(sophistically simple factor)逐步調整(iterative cut-and-try),才能得到最佳化的條件。

版主PO的短句之前提是:上帝是存在的,所以我談的不僅是問題,也談到我的答案。何況版主最近的留言也提到:若我們對上帝的定義與了解是一致的(先於人且創造人的存有)。
這事如同俗話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單用眼見為憑無法道出水的滋味,就算用盡天下的言語仍然做不到。人必須先謙卑地相信:水是甘甜的,然後願意親嚐,才能感受到水的甘甜。這是哲學之外的簡單答案。

版主的短句極為高超,未來可以集結出書。我再粗魯建議,短句後面加個解析,像是寫詩加賞析,既可避免平行式爭論,也可增加讀者的理解度。沒有界定前提或假設的討論,通常是沒有意義的。內在爭論與理解度低都可能讓沒耐心的人很快離開討論場域,從而降低潛在讀者的參與度。解析可能破壞短句的美感與原始想像,但實務派會認為參與度更重要,而且通常人不會因為有解析,就相信解析,所以這無損於討論。 (我比較實際,參與度比較重要)

附:蘇肇平若原文跳脫文學,情感與信仰,一定要用邏輯解決,高中理則學第一條是若p則q,只可推出非q則非p,無法從相同結果q推論出一定來自相同的p,也就是2個名詞都可套用在同一句子中,無法逆推2者本質相同,應該看成文字描述有趣的地方。一點小看法,擔誤大家時間,不好意思。

朱立倫參選是當砲灰

沈醫師:朱立倫沒有那麼難懂。他原本是聽馬英九的,忍很久不強出頭,就怕觸怒馬英九。要知道連胡志強與王金平那樣長袖善舞的人,都不討馬英九歡心,可見朱立倫能夠至少不得罪馬英九,有多麼會忍。像馬英九這樣自戀的人,只能找比他差的人來接班,這是朱立倫一直不是馬英九接班首選的原因。胡忠信說去年馬英九要朱立倫再選新北市長,不是沒有道理。但朱立倫忍到去年底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大敗,終於忍不住了,決定甩開馬英九。馬英九在九合一之後,知道必須再找回朱立倫來選2016,但朱立倫已經不願意聽從安排。朱立倫早在2012年就想當馬英九副手,這是他自己隱約透露的,但顯然馬英九的最愛不是他。

2014年朱立倫也想過選2016,但因為馬英九不怎麼贊成,又退回來再選新北市。只是當國民黨九合一大敗以後,朱立倫還是不出來選2016,這真的就很特別了。當整個陣營都拱你拱成這樣,還不出來選,這是怎麼回事?連馬英九都搞不懂。拜託,連楊志良都認為自己有機會當選呢。要知道朱立倫如果參選2016,即使敗了,2020還是他,就像當年的蔡英文,所以說沒有怯戰、怕輸的問題;反倒是他堅持不選2016,讓黨內大失所望,他有沒有2020,已經是一個問號;而且顯然2016他必須為敗選辭掉黨主席。
所以說朱立倫的不參選2016,很難用一般政治人物的算計來完整解釋。他基本是「哥哥爸爸真偉大」那一型的政治人物,只是已經漸漸走出自己的路了。

EATON:我覺得分析太心理學了,不過還是佩服沈醫師的文采,而且可以寫那麼多。我的想法很直觀,他(朱立倫)不想當砲灰,何來不流口水,跟忍耐更無關。但是非到必要關頭,絕不輕言犧牲,所以盡量等到最後時機才宣布,如此而已。

沈醫師:朱立倫如果2016敗了,2020還是他,所以說沒有怯戰、怕輸的問題;反倒是他堅持不選2016,讓黨內大失所望,他有沒有2020,已經是一個問號;而且2016必須為敗選辭掉黨主席。

EATON:2020就算還是他,除非現任總統做得很爛,以台灣人的慣性,他還是砲灰。連選兩次都沒選上,2026還能選嗎?不能。所以怎能說沒有怕輸的問題?再者,真的辭掉黨主席,對提名的影響力不大,除非檯面上出現比他強的。有嗎?現在還沒看到。

只要是自住宅不該課重税?

只要是自住宅不該課重税?

104.5.18
蘇雲良:只要是自住宅,根本不該課重税。相對來說賣屋再買他屋的人是—般人家,需要賣掉代表畢生積蓄的自住宅以還債者就是弱勢。政府怎可趁火打劫?
EATON:因為事前別人不知道賣自宅是要獲利了結,還是要換屋(換大換小又有差別),所以只好先收稅。在社會信任資本充滿的國度(可能在天堂),才會允許事前表示只是換大屋,就能免於繳稅。歐洲很多國家車站沒有閘門,相信大家會守法付錢,但這筆稅金額高,不比車資。
至於稅,若是為平衡屋價,我的見解是稅輕,比所得稅輕太多了。
自用屋不分持有年限,一律扣10%,新竹2000萬的房子漲20%才有400萬,若持有10年,每年約2%,反映通膨。就算漲40%,賺800萬,稅=(800-400)*10=40萬,相較原始金額只有2%。(非自用只有4%,持有超過10年稅率才3%)。
大家要知道,台灣的房屋稅及地價稅合在一起只有外國的30-50分之1,持有稅太低,是房價所得比全球第一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利率相對低)。
蘇:美國房屋税高(大概是台灣的三十倍),是用於K-12 13年國教,教科書校車全免費。賣屋獲利50萬美金內免所得税。政府平抑房價,打擊重點應該是暴利炒房者。對於一般百姓,不應剝奪其應有的經濟自由空間。
EATON:我還是講真話。現在房價已在天花板,以三年後實施的價格當成本,薪資凍漲,大部分的房價能有什麼獲利空間,又能收到甚麼稅? 反倒是,年輕無房,不婚不生;持有稅收一點點,國家財政崩壞,國家還有甚麼未來?

墮落懶散的官方制度

104.5.19
王道維:墮落懶散的官方制度,是掩蓋台灣之光並阻礙進步的最大原因....
「這樣具有多重優點的工法,為何在台灣至今仍不普遍?林憲德重嘆一口氣說,是《採購法》害人,因為法規規定所有招標工程都要「最低標」,雖然海綿道路兼具多重好處、長期下來省下許多維修成本,但是政府為了省錢,只看一開始造價,就回到傳統透水磚、瀝青作法勝出,卻忽略背後每年龐大的維修費用。」

Eaton:不對,88年就有最有利標。「為何台灣不行」可以寫篇有意義的博士論文。記得多年前有位美國老人(好像快七十歲了,寫博士論文研究清理舊金山灣的油汙,真的解決了)。這個工法還可吸收大量地下水(伏流水是解決水荒的關鍵點)。但聽說,有舊管路的舊道路會有困難,且路面長苔會讓車打滑,塑膠管破掉更換也是問題。這只是聽說,沒有驗證。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有出來發文,只是講官話,跟我20幾年前的經驗一樣,沒有誠意解決問題。台灣要打掉重練的地方太多了,而政治素人比較可能做新嘗試。

最有利標:
http://www.pcc.gov.tw/pccap2/BIZSfront/MenuContent.do......
工程委員發文:
http://www.pcc.gov.tw/pccap2/BIZSfront/NewsContent.do......

測試閱讀不能轉為國家的生產力及人民的自信@EATON

測試閱讀不能轉為國家的生產力及人民的自信

104.5.18

OECD針對全球76個國家的15歲學生,測試閱讀、科學和算數的能力,新加坡第一位,香港和韓國緊追在後,而台灣擊敗以教育聞名的芬蘭,和日本並列第四名。

我想要問:
為何測試閱讀、科學和算數的能力不能轉為國家的生產力及人民的自信?
為何15歲之後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若測試的題目是同理心、團隊合作、溝通力、正義的堅持、知行合一、美感,我們又會得幾分?
今天是英國哲學家羅素的生日。羅素41歲時跟老師懷海德合寫《數學原理》,20年後被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粉碎了,但他的著作《西洋哲學史》可以為我們找到答案嗎?
如果由我回答,我會說:分配正義出了問題,讓人In God We Trust變成In Gold we trust。
http://news.tvbs.com.tw/entry/580062

中國最大東正教堂:聖索菲亞教堂 @EATON

中國最大東正教堂:聖索菲亞教堂

104.5.20
喔!中國最大東正教堂:聖索菲亞教堂,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隨軍教堂,現在是沒有宗教活動的建築博物館。週邊本來佈滿建物,更新時清理出聖索菲亞廣場,突顯教堂宏偉。門票還是20RMB?

廣場邊有座歐風鋼架鐘樓,烘托異國情調。建物屬拜占庭式,清水紅磚,洋蔥頭帳篷頂,金色十字架矗立。有沒有注意,十字交叉下方有一條斜槓,表示升天堂或下地獄的不同方向。文革期間內部被洗劫一空,就看看歷史建物吧。

這地以前是倉庫。老共執行力強,還清出廣場。不過是有宗教觀念。中國目前有1.1億人信基督,每天1萬人增長。據普渡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鳳崗估計,到2025年,中國基督教人口可望達到1.6億,2030年達到2.4億,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基督教國家。

東正教(Orthodox)由來:基督教起源於中東,開枝散葉到西亞、東歐、北非,恰是當時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基督教受到被壓迫百姓的歡迎,但遭到羅馬當局打壓。耶穌的門徒因傳教遇害,但也逐漸滲入貴族階層。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贏得內戰,遷都拜占庭,將基督教合法化。由於有利於鞏固領導中心,政教相互為用,基督教遂成為國教。帝國外圍的教會不認同依附權貴的基督教,遂自稱正教,後來在天主教和伊斯蘭兩大勢力夾縫中式微,目前只在敘利亞、黎巴嫩等地流傳。

美國大肥貓

美國大肥貓

104.5.27美國大肥貓:年薪最高的CEO。
前10大媒體業包辦6家,最高還是媒體業。
我還沒想通為何媒體業的CEO最高?

1. David Zaslav,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156.1 million, up 368 percent
2. Leslie Moonves, CBS, $54.4 million, down 17 percent
3. Philippe Dauman, Viacom, $44.3 million, up 19 percent
4. Robert Iger, Walt Disney, $43.7 million, up 27 percent
5. Marissa Mayer, Yahoo, $42.1 million, up 69 percent
6. Leonard Schleifer,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42 million, up 16 percent
7. Marc Benioff, Salesforce.com $39.9 million, up 27 percent
8. Jeffrey Leiden, Vertex Pharmaceuticals, $36.6 million, up 179 percent
9. Brian Roberts, Comcast, $33 million, up 5 percent
10. Jeffrey Bewkes, Time Warner, $32.7 million, unchanged
http://finance.yahoo.com/news/top-10-highest-paid-ceos-071133890.html

我相信上帝才有生殺大權

我相信上帝才有生殺大權

104.6.5

沈政男醫師:死刑無法阻卻重大犯罪 死刑無法撫平生者傷痛 死刑無法實現正義
死刑是錯誤的 我是沈政男,我支持廢除死刑

eaton:沈醫師,讚+999,勇氣可加。
我主張:死刑對防止重大犯罪、對撫慰生者的效用極為微小,便宜行事有礙於結構問題的改善,並忽略人與生俱來的尊貴價值。台灣每年執行死刑約5件,死刑或監禁成本都不高。因此,「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是最痛苦的處罰方式,除非被害人一等血親每個人都同意才可假釋,如此加害者逃避的目的無法達成,才有助於遏阻罪行。
我鼓勵:被害者可以選擇原諒。原諒不一定是加害者值得原諒,不是對罪惡視而不見,更不是不追究犯行,而是幫助受害者家屬走出傷痛,不被傷痛折磨一輩子。若是加害者能真心悔改,那麼原諒與悔改產生的和好,可以綻放出美麗的生命,見證死亡的有限與渺小。
參考:從所有哲學的基礎:「人是甚麼?」出發,探討比死刑存廢更重要的事。王道維,從死刑看人性的價值,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83

蘇雲良:廢除死刑與否,是仁愛與公義之間的矛盾,在人永遠無解。上帝有時是經由人手擊殺惡人。

eaton:我相信,上帝才有生殺大權。處在新約時代,恩典在認罪之先。至於死刑犯是否此刻受罰,主權在於神。祂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不過,這只能是個人主張,還是要尊重社會當時的文化與看法。不要指望無神論的哲學觀能為我們指出方向,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

蘇雲良:舊約裏上帝對義人與罪人在地上的憐憫舆刑罰,新約時代應該還是存在的。只是新約裏罪人若悔改,即使在地上依舊為過犯受罰,通過耶穌基督仍能得到憐憫,進入天國。

蘇東波 同意要為過犯受罰,不管是舊約或新約時代。但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要不要受死刑罰,還是有討論空間。為彰顯人的尊貴,且實際益處也不大,故我傾向以其他處罰方式替代死刑。王教授寫篇文章或可參考。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83

媒體新商業模式

媒體新商業模式

104.6.18
顏擇雅這篇文章提到,大學甄選最難擠進的窄門竟是政大傳播學院,49個名額,1082人報名。傳媒界明明風聲鶴唳,讓人懷疑:學子在規劃未來時,整個偏離現實?傳媒環境惡化原因一來是分類廣告移去網路;二來,上網看免費新聞,從此不訂報、買報了。舊的獲利模式一去不返,新的尚未建立,反映在職場,就是低薪過勞。

我的新商業模式想法是,新聞評論是有智財的,免費提供並不道德。媒體可以考慮部分內容要收費。收費方式不是一次繳費吃到飽,而是採點數計費,如此媒體人就會競逐優秀的新聞評論。媒體可以試試看,先從幾篇做起,沒多少風險,建置系統的成本不高。當然,那些收費內容不能全曝光在實體報紙。若多數主流媒體跟進,產業就會開始生機蓬勃。有了生機,是不是有助於提升媒體水準,少些惡質報導?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7916#

不同意范疇的看法:馬雲羞辱的是台灣老人和年輕人(eaton)

不同意范疇的看法:馬雲羞辱的是台灣老人和年輕人103.12.27

范疇:缺創業資金說,馬雲羞辱的是台灣老人和年輕人
馬雲同時羞辱了台灣的老人和年輕人,雖然直言無禮,但我得說:羞辱的好!他的發家,相當程度靠得是台灣的資金和人才,回頭一罵,也可看成為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恩方式。台灣的老人和年輕人如果繼續同時不知羞恥,二十年之後,到台灣來羞辱老人和年輕人的,極可能是一位來自越南或菲律賓的中年企業家。當然,倘若那是一位從台灣到東南亞打拼的人或其後代,台灣在台式特異功能之下,只要媒體稱呼他為「台灣之光」,對於那群既不走出世界也不讓世界走進來的台灣人,事情也就那樣了

eaton:恕不同意范疇的看法(他的經驗大抵在中國,且過去諸多立論的前提多為空中樓閣)。依我的田野觀察,企業主有極大的「比來比去、光宗耀祖、富過三代」壓力,因此大多很注重孩子的接班養成,孩子從小學或高中就出國,然後在家族事業從專員做起(當然也有不少後繼無人,轉讓股權的案例)。若不是這樣,皮凱提的「財富世襲」實證就錯了。何況,台灣中小企業主自認眼界技術高強的人在少數,稱他們不願交棒,說不過去。
依我的見解,要改善台灣投資不彰,重點不在於習於大量製造、握有雄厚資本的大企業,那對產業升級、就業機會及薪資提升助益不大。台灣現階段最需要的是,提高創業成功率,其關鍵有二:
1. 讓擁有特殊技術的人(通常存於個人或中小企業)能得到低門檻的創業資源,包括智財權保護、國際行銷的市場資訊、產品定位與競爭策略等諮詢服務(資料庫貴,又需有商業專業人士解讀)。這些資源若能由公部門「長期、低成本、統籌」提供,就能提出吸引力十足的投資計畫,那時,要在創投媒合市場找到資金就不難,無形資產鑑價以取得貸款也不難!有了成功創業資源,創業成功機會大增,民間創業熱情就不請自來。台灣近年生技產業吸收很多資金(多為技術作價入股),生技產業的風險相當高,很多成分是因為吸引力十足的投資計畫所帶來的投資熱情。
2. 想盡辦法讓中小企業與學界合作,提升關鍵技術,在國際利基市場佔一席之地。很可惜,政府官僚長期關心不必關心的大企業,輕忽中小企業,放任他們自生自滅。

中小企業雇用70%的勞動人口,但長期不被重視,只能自生自滅。殊不知,中小企業若有政府諮詢單位提供產品定位與策略服務,配合台灣學界的技術能量,有系統尋找,要在世界取得高利潤的利基市場並不困難。日本深諳此道,他們有很多公司利基產品全球市佔9成,但大廠沒興趣爭奪,這很適於台灣中小企業。

最近我讀到:<自創品牌不是台商的唯一出路>不希望台灣黑狗兄被K.O.,請培養更多的「隱形冠軍」。這篇提到,台灣如何像德國一樣,透過利基技術立國,或許值得研讀。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06410/

假如我是工程會主委,新聞稿會這樣寫(eaton)

假如我是工程會主委,新聞稿會這樣寫

台灣之光海綿道路有儲水、降溫、防災、降低空汙、生態保育等功能,整體成本比柏油道路便宜,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獎等肯定。但這樣的工法在台灣仍不普遍,因為政府為省錢,就會回到傳統作法,卻忽略龐大的維修費用。消息傳出,公共工程委員會發新聞稿強調,以環保永續工法興建工程,係世界潮流,工程會鼓勵各機關從全生命週期成本之觀點,推動環保永續工程。

公共工程委員會網站清楚揭櫫105年度施政方針:提升公共工程之效率及品質,推動政府採購公開化、透明化及電子化,健全政府採購環境………。試問,「工程會鼓勵採用環保永續工法」的消極說法能「提升公共工程之效率及品質」嗎?不能。身為主管機關怎能如此官僚、怠惰,一筆推掉委員會的職責。

解決問題不容易,但不嘗試改變,怎會知道結果如何。假如我是工程會主委,新聞稿會加這一段:本會將主動了解海綿道路工法不能在台灣普遍運用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建議,兩週後提出報告對外界說明。若解決之道涉及修法,在對外界說明後,本會將稍後拜會相關立法委員,並於法制會辦理說明會,討論相關法令的修正,預計7月底對外說明結論與共識。

與Evan .C 談效度(eaton)

與Evan .C 談效度

103.12.8 Evan .C 2014年12月8日 下午2:33 寫道:
內容效度的證實可分兩種:一種是數據化資料的驗證性或探索性因素分析,一種為經過專家證實的專家效度檢驗或表面效度檢驗,只要論點符合該領域具專業背景及公信力的專業人士背書及保證,即可宣稱該論點具有專家效度。唯專家的定義乃研究者自由心證,並無客觀具體的證據來判別。雖無判別基礎,但其效度仍可以事實層面本身進行申辯與審視。
我問某教授的說法是說,其實一般人很少去質疑專家本身的正當性,基本上論述力道較弱也較無根據,而是著眼於引用論述本身的合理性與邏輯進行檢視。
祝叔叔投書順利。
-----------------
eaton:evan,

1.很好,妳繼續引申內容效度。
2.我的經驗是,找一堆專家聚集,評估優劣鑑別度的surface validity還好(事後評鑑),但預測領域則表現很差(事前預測,股市預測更是極端,所以能反覆討論的delfi法是有用的);至於數據資料的驗證,在社會科學領域透過相關或因素分析確認相關不難,但因果關係不明(變數間的共線性很難釐清),且大部分情境,變數間關係並非恆常(因心理因素、time lag、新生變數)。
3.計量經濟學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誠實的研究者早就繳械投降。因此,我的見解是,所謂的專家不只是理論的研究者,也必須是優秀的長期田野觀察者。
4.前些日子,我對於「內容效度」的功能有新的體認。妳或許也可感受「內容效度」的功能比本身更重要。故事是這樣。台大經濟系王道一教授在他的FB表達「未來事件交易所」的選舉預測問題,他提到:「身為研究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家,我尊重市場,特別是市場能夠加總資訊,表示價格機能在資訊使用上是有效率的。因此,每當有人認為完全競爭市場必須要假設資訊透明(或有人說現實世界的資訊不透明、不適用完全競爭)的時候,我總是會提醒自己,海耶克在1945年就闡述過市場經濟之所以優於計畫經濟,在於市場經濟只需要價格來指引適當的買家、賣家進行交易不需要一個全知全能的計畫者來指示每個人該怎麼做。 (cf.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ER 1945)」
我跟他經過幾回合的辯論,最後我用以下文字做總結,他才說整理得很好,可不可以借用:
王教授的想法:我尊重市場,能夠正確加總所有現有資訊,並即時更新,就表示價格機能是有效率的,就算是「完美」的預測巿場了。能有多大的準確性取決於參與者的總資訊,因為現有資訊不見得完全反應真實狀況。王教授關注價格機能的「效率」。只要能即時加總目前所有資訊,並公開更新,市場價格就有效率,至於預測準確性,取決於總資訊品質。
eatontung的想法:我關注價格機能的「效能」。一個有效能的市場,不僅能全然反映參與者的資訊,也必須能「價格發現」,亦即能反映價格日當時的公平價值,公平價值能反映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它不一定是目前的市價(必須符合一些要件),而價格的有效性只限於價格基準日。因此,本人認為,選舉預測市場存在的初衷,不只是賭金、交易及輸贏,而是希望能為預測的正確性做出貢獻(即反映內在價值)。設想,一個不能反映公平價值的證券市場,會是甚麼市場?應該是吃人的市場。因此,如何建構有「效能」的預測市場是可以研究的主題,而且極其重要(規範經濟學的層次),否則預測市場只是賭場,若沒有賭金或賭金很小,這個市場只是玩家家酒的市場而已。

補充(為反擊教授所謂的尊重市場):我不喜歡海耶克,他讓中曾根、雷根、柴契爾自以為是。他以為自由社會下的政府會主持社會正義,所以不屑談公平分配,更無視於因市場或政府失靈造成的不公平。於是,現代的賤民只能通往「被奴役」之路,而「政治服務經濟」成為自由主義下受益者的口頭禪。所幸世界已經證實,極端的中央集權與自由主義都無法創造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開出另一條路。
eaton

死亡認定點 @eaton

死亡認定點 @eaton

李茂生:看來「醫界把這些人當成廢物利用的資源」這句話,惹怒了許多醫界人士。雖然我的電腦被10.10.2測試版弄到幾乎無法使用,但是還是花點時間解釋一下。

民國八十年的時候,醫界某大佬為了獲取器官,於是動用了政治的力量,讓法務部與衛生署訂了死刑執行辦法與腦死判定步驟,展開我國挖取死刑犯內臟的歷史一頁。

當年年底發生土城事件,一位被判定腦死的死刑犯「屍體」竟然在被送到醫院後復活了。醫師不敢開膛剖腹,於是白白浪費了許多的內臟。12月底中國時報的某版刊登了該大佬的一篇讀者投書,痛斥不敢開膛剖腹的醫師假道學。其謂:該名受刑人於法律上已經是死掉的人,縱然還在呼吸,醫師仍應該取其內臟,因為等待移植的病患的生命是比較有價值的。
醫療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減少痛苦增長壽命,但是很諷刺的是,醫學的進步竟然產生了增加痛苦延長壽命的現象。對於痛苦的延命,開始有尊嚴死、自然死、延命措施拒絕權等的議論。這牽涉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但是我並不是在討論這個問題。我所談論的議題是當醫療用延命措施,延長壽命時,竟然可以為了器官的摘取,而將已經延後的死亡點,再度地移回前端,據此創造出「已經死掉,但是仍有活生生器官」的人體器官儲藏室。為了合理化這種作為,有人開始主張提供器官的人遺愛人間,或主張既然已經「死了」所以沒有基本的價值,應該積極利用其殘餘的價值,來解救受贈者有價值的生命。
為了器官移植這個高貴的目標,而操弄死亡的定義,在死亡的流程中截取較早的時刻宣告死亡。這才是我感到疑問的地方。

EATON:我直觀認為,即或那位醫學大老的自私動機為真,那也是個人的事,不能代表其他良善的人,爭辯那人那事,無助於解決問題,只徒增無謂論戰。然而,我支持教授的見解,「操弄死亡的定義」是無法接受的。

問題的癥結在於「死亡認定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可以讓衛道者可以接受,捐贈者可按心意、有尊嚴地遺愛人間。這不難。每個「可能死亡認定點」的實際存活率,一定有統計資料。決定權就交給捐贈人。除非是笨蛋,才會無限上綱將認定點交由衛道人士決定,就像笨蛋才會將「有害物質的食安標準」設為零檢出。

我的建議是,在「低於一定存活率」的前提下,捐贈人可以事先決定自己認可的「死亡認定點」。若捐贈人未明確決定,則以最高標準認定「死亡認定點」。這樣不僅可以堵住「延後的死亡點,再度地移回前端」的悠悠眾口,說不定也有助於「尊嚴死、延命措施拒絕權」的自殺權通過立法。

器捐的爭辯

器捐的爭辯1031127

李茂生:

有人在問何謂腦死器捐與心臟死器捐。很煩,所以於此一併回答。
前提是以下所談的是死體移植而不是活體移植。還有,我在部落格中有一篇日文的文章,有興趣,有看得懂日文的人,可以自行去參考。
﹣﹣﹣﹣
大約二十餘年前,台灣開始從事器官移植的研究,當時某位醫師向總統提議,希望能夠立法促成將腦死視為死亡的法制,好讓腦部受到第一次創傷的病患,在腦死的條件下,能夠被視為屍體,而將其(借心肺機的作用)仍然活動的心肺等器官摘出利用。腦部遭到第一次創傷而停止活動的人,大概就只有車禍事故的人或人工製造出來的人兩種。後者就是死刑犯。當年為了製造腦死者,我國還改了死刑執行規則,由打爛心臟的死刑執行方法,改成打爛腦幹的執行方式。問題很多(例如為何不是世界流行的全腦死,而是採用英國的腦幹死),但這不是這裡的重點。
除了腦死以外,其他認定死亡的標準就是三症候說,亦即必須腦死、心臟停止跳動以及肺部停止活動,等三個器官都死掉的時候,才算是死亡。這對器官移植而言,真的是太晚了。⋯⋯
問題就是發生在這裡。當腦部受到第一次創傷時,利用腦死判定,就可以獲得新鮮的其他內臟,根本就不需要去做所謂的心臟停止器捐的實驗。當第一次的創傷不是腦部,而是其他器官,例如心臟的時候,雖然可以利用葉克膜等取代心臟的作用,但是心臟死不是死亡,所以仍舊要等到腦部以及肺部也停止活動的時候,才可以算是死亡。此際,才可以進行死體移植。並不是指心臟停止跳動,裝上葉克膜後,就可以立即進行器官摘除手術。
所以癥結點在哪裡就很清楚了吧。搶時機,在其他兩個器官還沒有完全掛點時,就摘取內臟一事,就是活體移植。活體移植的條件可是比死體移植嚴格太多了。更露骨而言,搶時機的心跳停止器捐,在法律上而言,就是殺人。執行者的善意頂多只是刑法第五十七條的裁量要素而已。
現在你們知道為什麼醫界人士那麼討厭法律人的理由了吧。醫界把這些人當成廢物利用的資源,而法律則是認為沒有「人」是「廢物」,縱然在其後的瞬間會死亡,活著的就是人,而不是物。連奧許維茲的穆斯林,都仍舊是人。雖然是神聖之人。
還有,人體實驗必須經過IRB或REC的認可,而IRB的組織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反倒是在台灣不太流行的區域性REC,才比較合理。http://www.nownews.com/n/2014/11/20/1514579…

EATON:

1.我的經驗是,法律倫理出問題的機率很高,雖然我不敢講醫事倫理出問題的機率就一定低。
2.器捐係在事前意思表示,哪個階段才可捐出,只有病人自己或能代表病人者才是決定者,輪不道經濟價值本位或法律人觀點潛越。法律人主張,活體移植是違背醫療倫理、是殺人,這樣是否把病人的意願當「垃圾」、需要受贈的人當「廢物」呢?將「活著」的定義儘可能無限上綱,是不是只是標榜自己道德高尚而已?法律人真的那麼尊重生命嗎?
3.我同意,醫學就是一個見證生命從健全走至朽敗的過程。從懷胎到出生,生命的創造是何等其妙,而其中學醫的應當體會很多。當然,見錢眼開、視人為糞土的醫生也不是少見。
4.馬偕院長楊育正罹癌後告白:我們要尊重生命,可是你明知道她在等死,她擁有的只有痛苦,那你還說要讓她繼續痛苦,直到自然死亡?我們到底是尊重生命,還是替對方著想的多?當尊重生命被無限上綱時,尊重生命是否已失去內涵而只剩下空泛的口號?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547831/%E9%A6%AC%E5%81%95%E9%99%A2%E9%95%B7%E7%BD%B9%E7%99%8C%E5%BE%8C%E5%91%8A%E7%99%BD%EF%BC%9A%E6%83%B3%E6%8E%A8%E5%8B%95%E5%AE%89%E6%A8%82%E6%AD%BB


爭辯市場機制 @eaton

爭辯市場機制 @eaton

1031119王道一:身為研究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家,我尊重市場,特別是市場能夠加總資訊,表示價格機能在資訊使用上是有效率的。因此,每當有人認為完全競爭市場必須要假設資訊透明(或有人說現實世界的資訊不透明、不適用完全競爭)的時候,我總是會提醒自己,海耶克在1945年就闡述過市場經濟之所以優於計畫經濟,在於市場經濟只需要價格來指引適當的買家、賣家進行交易不需要一個全知全能的計畫者來指示每個人該怎麼做。 (cf.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ER 1945)

然而,身為設計不同市場機制的實驗經濟學家,我也深知道不同的遊戲規則,會對市場效率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市場加總資訊的能力到底有多大,不但取決於所有參與者持有的資訊,也取決於市場的交易規則。

舉例來說,如果你參與過坊間的交易競賽就知道,由於交易競賽並不是拿真錢出來,因此你可以採取風險很大的策略,反正賠錢也不是真的賠。
因此,當我們嘗試用政治期貨的預測市場,來預測選舉結果時候,我總是尊重目前最新的交易價格,因為我們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資訊。但同時也對於「假錢預測市場」的資訊加總能力,接受的時候要帶一點鹽巴(a grain of salt),知道次佳的交易規則會降低資訊加總能力。
然而,在還沒有能夠找到更好(而且合法)的交易規則之前,this is the best we have:
未來事件交易所期貨價格:
台北市(千人)得票數 KP $769 vs. GP $660
台北市(百分比)得票數 KP $52.0 vs. GP $42.0
最後,這是市場價格,不是民調喔!

EATON:我不喜歡海耶克,他讓中曾根、雷根、柴契爾自以為是。他以為自由社會下的政府會主持社會正義,所以不屑談公平分配,更無視於因市場或政府失靈造成的不公平。於是,現代的賤民只能通往「被奴役」之路,而政治服務經濟成為自由主義下受益者的口頭禪。所幸世界已經證實,極端的中央集權與自由主義都無法創造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開出另一條路。

依以下資訊,預測準確的條件跟實際的公開金融市場交易類似:
1.參與者有足夠誘因收集資訊(如存在半或無效率的價格或賭金夠大)
2.參與者足夠誘因說實話(沒有市場炒作)
3.具有內幕消息的參與者有能力矯正不具效率的價格(偏見及泡沫)
4.非極端市場(事件發生機率具一定水準-非牛皮市場或是有一定人數參與-活絡契約)http://nccupm.wordpress.com/prediction-market-introduction/

若完美的定義只能這樣,那這個市場存在的意義可能只是玩家家酒。諾獎例是隱晦不明造成,除外不管,研究者應該想出解決方法或訂出機制,以提高預測信度。或是可以研究某預測市場在現有的情境條件,其預測結果的準確度如何,或許也是研究的方向。

抱歉,補充一點。諾獎會不準,我猜是沒有達到「能準確預測的要件」。
1.?參與者有足夠誘因收集資訊(如存在半或無效率的價格或賭金夠大)
2.○參與者足夠誘因說實話(沒有市場炒作,因為沒用)
3. X具有內幕消息的參與者有能力矯正不具效率的價格(只有評審知道,那些人應不會參與)
4.X非極端市場:事件發生機率太低(有競爭力的候選人太多了)
5. X非極端市場:參與一定人數太少(不是政治選舉,專業人士才想參與)
6. X市場新資訊:無

「能準確預測的要件」是參考這篇政大預測市場的文章:http://nccupm.wordpress.com/prediction-market-introduction/

我用「家家酒」可能不能精準表達意思。我的真意是,既然為期貨交易所,我們還是希望它有「價格發現」(即準確預測)的功能,否則它的功能只是賭場而已。設若參與者不賭金或賭金極小,那麼只是在玩家家酒的遊戲。

本版討論已結束,但我重讀發言,發現彼此講的範圍不同,因此想做個小結。

王教授的想法:我尊重市場,能夠正確加總所有現有資訊,並即時更新,就表示價格機能是有效率的,就算是「完美」的預測巿場了。能有多大的準確性取決於參與者的總資訊,因為現有資訊不見得完全反應真實狀況。

我的小結:王教授關注價格機能的「效率」。只要能即時加總目前所有資訊,並公開更新,市場價格就有效率,至於預測準確性,取決於總資訊品質。

我的想法:我關注價格機能的「效能」。一個有效能的市場,不僅能全然反映參與者的資訊,也必須能「價格發現」,亦即能反映價格日當時的公平價值(依國際會計報導準則(IFRS)的定義。原用準確預測字眼,可能會混淆原意)。公平價值能反映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它不一定是目前的市價(必須符合一些要件),當然價格的有效性只限於價格日當日(公平價值的評價需訂定價格基準日)。因此,本人認為,選舉預測市場存在的初衷,不只是賭金、交易及輸贏,而是希望能為預測的正確性做出貢獻(即反映內在價值)。設想,一個不能反映公平價值的證券市場,會是甚麼市場?應該是吃人的市場。本人因此提及,如何建構有「效能」的預測市場是可以研究的主題,而且極其重要(規範經濟學的層次),否則預測市場只是賭場,若沒有賭金或賭金很小,這個市場只是玩家家酒的市場而已。報告完畢。

學生為何不會寫針對某問題的專題報告呢?

學生為何不會寫針對某問題的專題報告呢?103.7.16

王道一:為什麼大家寫了很多年的作文,但還是不會寫一個針對某個問題的專題報告呢?我的猜測是,對於國學教授來說,「報告」是舶來品,「作文」才是正統(的八股文)。記得以前大學上第二年英文作文課的時候,老師就有比較:英文作文必須是「線性的」,前後邏輯必須清楚;中文作文則是「螺旋型的」,可以從一個中心點出發,然後在四周打轉(所以在「轉」之後才有「合」呀!)。也許是因為這樣起承轉合的中文作文訓練,所以ptt等網路論壇的戰文才會常常變成「跳針」、「鬼打牆」、「無限迴圈」吧!⋯⋯類似的事情,意識型態咖啡館的劉孟奇館長早在2006年就已經講過,只是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沒甚麼改變:

作文vs.報告 by 劉孟奇老師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1923620.html
轉貼:「當中文教授說你的作文寫得好,也許你該恐懼」
http://learning-professions.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4411.html

同場加映「實例加長版」:這是「作文vs.報告」加上了實際的例子之後的加長版,討論的是「隆中對」與「六國論」,剛好跟引用文章所討論的「諫逐客書」互補。
讀古文,學專業報告(上):會作文,不會報告?
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8195557.html
讀古文,學專業報告(中):隆中對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8195965.html
讀古文,學專業報告(下):六國論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8196095.html

Eaton:
1. 讀寫文學本來沒錯,他能滋養心靈。錯在出題者永遠是國文老師,作文題目總圍繞在抒情文。抒情文需要考試嗎?能真實評比嗎?我是說,不真就不美,評分者能評出「真善美」或是「信達雅」?
2. 不過不用擔心。出社會後,主管會要求報告品質:結論是不是建立在事實與證據上。
3. 互相指責無益,大學老師應主動補齊這個弱點。只要每位老師習慣性演示,學生報告時習慣性挑剔即可學會。
4. 合邏輯的論述包含四個部分:主張、前提、推論及結論,不難學習。困難在於辨識:前提的真偽;或是否符合真實環境,若不符合,結論如何修正。這一點,依我的見解,很多老師也是龜笑鱉無尾。
5. 補充一點,樓上說的「跳針」,有時候是高手過招,外行的會誤認跳針。任何論述都有假設前提,高手論述時很難一下說清楚;有時候是情緒,討論者不是聖人,聽的人可以有點包容。
6. 這篇:當中文系教授說你的作文寫得很好...以李斯的諫逐客書為例,有興趣者可看一下更精闢的評論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B%AB%E9%80%90%E5%AE%A2%E6%9B%B8
7. 我好奇,這是早在秦朝就有的論文,能從形勢、理性、感性等各個層面,還包括個人的利益,說服人,為何後人會把《諫逐客書》在內的許多公文都視為文學作品?這不但抹殺它的社會和歷史影響,還助長學校教育「重文輕筆」的矯情浮華風氣!!很可惜,到底為什麼?

我們正常人不也從社會得到很多?論鄭捷事件

我們正常人不也從社會得到很多?論鄭捷事件

這次事件,台灣社會大致歸因於精神病、家庭教育失敗、經濟的自由主義擴大貧富差距、政治的保守主義抗拒改革,這些都會造成精神壓抑,無處發洩。若社會冷漠、家庭缺乏愛,當事人就可能走上極端。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自稱是正常人的我們也可能是共犯。

這個(或這種)事件跟社會給人民的壓力大小及人民本身可承壓的能力有關。李教授只是研判,貧富差距(經濟的自由主義)、工作機會(被視為透明人)、政治抗拒改革(政治的保守主義)所帶來的壓力要為事件負比較多的責任。李教授沒有反對家庭及教育的功能,我想也不會有人反對。但是,「學校教育盡可能補足」就能「避免」日後行為偏差嗎?這這跟一般人的常識有很大的落差。

政治的保守主義導致社會政治制度變革出現問題,這可是社會、法律、經濟專家的責任。前司法院長賴英照已經提醒我們認真看待憲法,制憲先賢用十個條文,規定「國民經濟」政策,數量上超過行政、司法或考試,但現實生活中,這些條文卻沒有發揮根本大法的作用。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698436.shtml

有錢人不僅影響政府制度,還會鋪天蓋地告訴大家,低薪魯蛇是因為懶惰、選錯行或是資質差。經濟幫辦跟著嚇唬你,想要滷蛋?到時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提高基本薪會提高失業率(實證是假的);故意忽略自由主義、群帶關係、貪腐、錯誤制度或政府效能低造成失業或低薪。這些都造就富人及其利害關係人的年薪是基層的100-300倍,在台灣比比皆是。

不過,我個人是樂觀的,台灣社會的良心已開始萌芽。君不見國人不甚熟悉的音樂劇-雨果的《悲慘世界》在台灣熱映,好多不懂英文的老一輩或小孩熱淚盈眶地走出戲院?(參清大物理系教授王道維文章, http://www.fhl.net/main/movie/movie53.html)

大環境的壓抑短期內不易改變,但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學習如何愛孩子,有機會愛屋及烏,讓他們多點免疫力。最近重讀一些文章,發現兩個重點:
第一,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父母只要在旁安慰、鼓勵,頂多接受諮詢。愈明確的道路,機會愈少,愈多「異域」的經驗,彈性和成熟度就愈高。自由探索另外一個好處是,人生總有悲歡離合,會更有能力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而不是哪一天突然面對了,只能手足無措。人生不會有標準答案,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甚至是,犯錯後能鼓起勇氣選擇補考,不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才更珍貴。
(參台大教授: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676 & 郭瑞祥:人生難料 但可以管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601001051-260102 )
第二,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是成績分數,內在智慧是主動學習的能力、慈悲、尊重和理性。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了!(參游乾桂,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yu/ch6-01.html#

順著台大李茂生教授點出的,讓我們按著個人的機會,給那些只有一個突出的才能的透明人一些鼓勵及機會吧!有時人們的確想要聽別人的意見,但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希望那些愛他們和關心他們的人,能聆聽他們的心聲。( http://traditional-odb.org/2014/05/22/%e8%81%86%e8%81%bd/ )。

聆聽、鼓勵、給機會可能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及權益,但無所謂,我們「正常人?」不也從社會得到很多?

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 @eaton

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 @eaton

經濟學教科書一直告訴學生:「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但是相關的實証研究一直無法予以證實。2009年的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裡有一篇論文仔細審閱過去有關美國基本工資與失業率的實証研究,竟然發現:關於「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的實証研究都是因為出版的偏見(學界大老喜歡跟課本意見一致的實證報告)或報告者的偏見,而許多支持「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就業率上升」的報告則在出版過程被排擠。

針對英國既有文獻的大規模審閱則顯示:英國的實証研究也不支持「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的理論,不過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出版或報告上的偏見。(關於本段請參見 "Does the UK Minimum Wage Reduce Employment? A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我以為,經濟學家不是宅男就是宅女,經常對研究主題的實際現況不清楚,就用模型算來算去,難怪結論不一。這個問題的結論會跟一些情境有關,經濟學家無法控制情境變數,當然得不到一致的結論。這個問題當時的情境有那些?我認為,至少有:基本工資的高低、廠商利潤的高低、就業市場人力供需、勞動生產力的高低、經濟環境榮枯預期等。若基本工資不高、廠商利潤不錯、就業市場人力供需吃緊、勞動生產力的不低、經濟環境預期不錯,調薪哪會影響失業率!我相信,辨認當時的客觀情境後,高中畢業者就有能力判斷這個問題: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

實務上,調漲基本工資相當緩慢,金額不大,會提高失業率是個笑話。至於加一點薪能促進經濟成長,也是有限。大多數的狀況是,廠商有能力調薪,但它就是不調。台灣這幾年,勞動力每年增加很多,供應遠大於需求,當然資方就佔上方。

-----------------------
103.5.18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經濟學教科書一直告訴學生:「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但是相關的實証研究一直無法予以證實。2009年的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裡有一篇論文仔細審閱過去有關美國基本工資與失業率的實証研究,竟然發現:關於「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的實証研究都是因為出版的偏見(學界大老喜歡跟課本意見一致的實證報告)或報告者的偏見,而許多支持「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就業率上升」的報告則在出版過程被排擠。針對英國既有文獻的大規模審閱則顯示:英國的實証研究也不支持「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的理論,不過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出版或報告上的偏見。(關於本段請參見 "Does the UK Minimum Wage Reduce Employment? A Meta-Regression Analysis")(參: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17.html#more)

Eaton:我以為,經濟學家不是宅男就是宅女,經常對研究主題的實際現況不清楚,就用模型算來算去,難怪結論不一。這個問題的結論會跟一些情境有關,經濟學家無法控制情境變數,當然得不到一致的結論。這個問題當時的情境有那些?我認為,至少有:基本工資的高低、廠商利潤的高低、就業市場人力供需、勞動生產力的高低、經濟環境榮枯預期等。若基本工資不高、廠商利潤不錯、就業市場人力供需吃緊、勞動生產力的不低、經濟環境預期不錯,調薪哪會影響失業率!我相信,辨認當時的客觀情境後,高中畢業者就有能力判斷這個問題:調漲基本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
實務上,調漲基本工資相當緩慢,金額不大,會提高失業率是個笑話。至於加一點薪能促進經濟成長,也是有限。大多數的狀況是,廠商有能力調薪,但它就是不調。台灣這幾年,勞動力每年增加很多,供應遠大於需求,當然資方就佔上方。

人人負責才是王道 ! @eatontung

論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自救才是王道

Eaton:我不同意文章裡的一些論述,特別是:「政府既沒有能力知道五年、十年後的產業結構是怎樣、每個產業到時候需要多少人才、需要怎樣的人才與專業技能;不管環境與資源如何都不要怨天尤人…」。這樣的說法是人生勝利組的觀點,它忽略政府該負擔的責任。人生勝利組看待低薪魯蛇,通常會以偷懶、選錯行或是資質差等觀點論斷,卻忽略可能是自由主義、貪腐、錯誤政策制度或政府效能太低造成。反倒是,我認為,社會幫助學子選擇適性的職涯方向做得太差了,只寧願讓學子多上點傳統課程,因此魯蛇或自認是的一大堆。因此,我不客氣說,那些負面的論斷很不道德。我同意,外部環境太複雜,人類的智慧不可能窮盡其規則,但是不能因此放過利害關係者應負擔的責任。否則,我們凡事就可推說「沒有能力」。若是如此,管理界、經濟界、政府所為何事?產業分析所為何事?我們不可能預測很準,只要不是孤注某些特定產業,我們可以摸石問路,逐步修正,趨近理想。台灣的產業升級很慢,很多成分是:政府習慣讓廠商賺EASY MONEY,習慣提供低成本的環境,以致廠商不成材;政府在提供市場資訊、配對研發能量、人才延攬及導入風險資金做得很差,讓中小企自生自滅,偏偏中小企卻提供75%以上就業,難怪月薪3萬者佔大多數!哀哉!

Joseph Tao-yi Wang >>管理界、經濟界、政府所為何事?
學界的話,至少可以看到不同學者的分析百家爭鳴,所以如果能夠鑑別優劣,應該有辦法可以找個比較好顧問來請教。可是即使如此,仍不代表台灣社會就應該聽從「單獨」一個舉國推崇的國師。至於政府的話,不就是要「馬+扁」你啊!

Eaton:現代社會應會越來越少找所謂國師(遑論總統),甚至有時專找某專家,不探求自己內在的聲音,恐怕也很危險吧!想治療嚴重點的病,明智的人至少要聽SECOND OPINION。我的意思是,盼望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每個人都能盡自己該負的責任,不只是彼此推拖那是別人的事(高喊這樣很容易)。至於政府,在某些領域,我不認為小政府是好的,雖然我對大政府也嗤之以鼻。至於經濟學者,首要責任是研究現存的經濟制度的優缺點,參考國際經驗,提出改善建議,並隨時調整與改善。

再讀加入亞投行的官方說帖 (醒報版未刊)

再讀加入亞投行的官方說帖 (醒報版未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詩人王維寫下《陽關曲》的一千兩百年後,因著中國的自信或自大,加上中國有目共睹的執行力(暫不論手段是否公義),未來陽關之外可能會常遇故人。基於經濟與政治因素,蕭萬長在2015年博鰲論壇向習近平表達加入亞投行的意願。彼時,新聞開始升溫,直到美國政府3月下旬態度軟化,後來台灣無法成為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新聞才平淡下來。

未來,我國還要決定是否參加普通會員,這個議題仍要面對。政府在申請創始會員之初,曾提出說帖,社會贊成有之,質疑也不少。因此本文想回顧官方說帖,探索疑點,督促官方釋疑。說帖禁得起檢驗,代表政策經過深思熟慮,才容易建立社會共識,這是施政ABC,誰執政都適用。

說帖首先提到,我國可以參與制定章程、監管機制,並提升國際能見度。無庸置疑,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57個,是國際多邊機構。但說帖沒提,台灣是亞洲銀行(簡稱亞銀)的創始會員國,參加至今將近50年,亞銀經驗豐富,規章修訂次數不知凡幾,亞銀在亞洲有近1,000億美元的未償放款,是亞投行初始資金的2倍,我們還可以學到哪些不一樣的經驗?亞銀會員國達67國,與亞投行幾乎重疊,還可以提升哪些不一樣的國際能見度?

第二,有助我國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增加參與RCEP及洽簽FTA之可能性。我們不能否定亞投行是突破經濟整合困境的選項,但我國每年投入亞銀的資金為台幣1.7億,累計金額遠比亞投行的台幣22億高,如此對突破困境的貢獻何在?其次,兩岸關係是動態均衡賽局。美國在防堵失敗後,很可能靠TPP扳回一城。台灣的重點在TPP,按理應觀察美日的下一步,急於表態是否產生負向貢獻?

第三,提供兩岸經貿合作新方向,拓展兩岸「一帶一路」新模式之可能性。誠然,絲路經濟體的人口占全球62%,GDP占30%,但說帖沒提,新模式是否能創造不同的附加價值故事,不然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已突破2兆台幣,對中國出口的比重達27%,可能當上美國總統的希拉蕊都提出依存度偏高的警告,新模式會不會讓趨勢更加不利?

第四,可增加廠商之工程競標商機。沒錯,通常會員國廠商才有資格參與工程競標(下包不必)。但說帖沒說明,我國的基建工程及通用鋼鐵的競爭力能否與中、韓、歐等對手匹敵?其次是時機問題。最近台泥辜成允受訪提到,中國城鎮化才是目前看得到又吃得到的牛肉。可預見中國的新絲路目標是輸出資本和低端過剩產能,屆時各國會不會發現無利可圖,一哄而散?此外,絲路往西南經由中亞地區進入伊朗北部、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家,政經極度不穩,何時能否取道,存在大問號。

第五,融資商機。沒錯,外界認為,台灣外匯存底高達四千多億美元,超額儲蓄有台幣一兆八千億元,國際資產也有台幣一兆四千三百億元,可為資金找到出路。姑不論外匯存底是央行的負債,不能進行風險性投資,新興亞洲在2010-2020年間有8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資金需求,就算亞銀的1,750億美元及亞投行的1,000億美元全部投入,資金缺口還是高於5兆美元,為何參與亞投行才有融資商機呢?

商機的反面是風險。說帖沒提,與亞投行同性質的亞銀,壞帳比例多少?放款利益是否與加計國家風險貼水的美國B級公司債殖利率相當?此外,新興亞洲的8兆美元需求中,4.3兆美元來自中國。然根據標普信評機構資料,2013年中國公司債達14.2萬億美元,超過美國,國企倒債已有首例。資誠4月公布,2014年中國12家主要銀行呆帳餘額年成長38%,為人民幣6,415億元,隨時列入逾放更達1.8兆元。雖然中國在亞投行放棄否決權,但中國握有40%投票權,私下聯合,核准權還是所向披靡。

第六,台灣可以善盡國際社會義務。姑不論2014年世銀報告指出,高達85%的援助資金被挪用,讓政治腐敗更為嚴重,中國過去經常批評美國刻意操作「非經濟因素」干擾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外界很擔心亞投行是否能跟亞銀一樣,放款計畫附帶政策透明度、打擊貪腐、保護環境及勞工權益等條件。就算亞投行沒有不公義的運作標準,但若私下運作,外界不易查覺,加上中國會要求受援國家購買中國產品或雇用中國工人,如此台灣果真能善盡義務?

台灣參與亞投行的資金不大,先進國家不是省油的燈,會有牽制效果,外界稱資金成為壁紙的說法,過於誇張。然而,說帖確實存在疑點,有待釋疑。這間接告訴執政者,重大政策推出前,不應預設立場,當廣邀各方討論,誠實做好答客問,否則最後還是一事無成,徒喪公信力。不久將來,台灣要面對少子化、老年化、糧食及能源危機,2017年起每年有淨1.8%的人力退出就業市場,逐水草而居不再是台灣永續的生存方式,這是思考亞投行的經濟戰略同時,千萬不能忘記的事。
(本文作者曾為上市公司部門主管,現為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公義)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搭分配時光機,看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EATON

搭分配時光機,看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
本文刊於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076

蘇東波(童振東) 104.5.16

依瑞信銀行2013年的報告,全世界前10%富人掌握86%財富。台灣呢?前20%占比為72%。台灣脫離日本統治時,分配是一張白紙,70年後惡化速度驚人。即或經濟成長趨勢衰退,筆者估計,再過30年,台灣前10%富人將掌握90%的財富。歷史告訴我們,富人掌握的財富比例逐步提升,階級流動只在少數人之間,我們豈能指望窮人突然鹹魚翻身?美國學者Corak的蓋茲比曲線實證,除北歐國家,階級流動很不明顯(註1)。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分配不均有多重的結構性因素,與外國的因素差異不大,只是影響輕重不同而已。現在就來搭乘「分配時光機」,回顧台灣的財富集中歷史。

(一)富人財富的首次集結

為凸顯共產主義會讓人民走上海耶克筆下的「被奴役之路」,當時雷根、柴契爾、中曾根康弘政府走向新自由經濟主義。這段新鍍金年代(New Gilded Age),監管鬆散,「證券銀行同家」、「產業金融同家」百家爭鳴,不少企業取得擴張版圖的資金來源。忙著出口的台灣,直到90年代初才步上旅程。

接著,台灣裙帶政商隨之起舞,透過關係或特定障礙取得公共工程或特許業務到處可見。台灣沒有歐洲數百年的貴族世家,但財團已儼然成形,少數贏家拿走大部分果實,台灣不少家族擁有肥滋滋的銀行、保險、通訊、百貨、物流、醫院事業。韓國、印尼與南美洲政商世家有著悠久歷史,台灣何嘗沒有裙帶政商的宿疾(註2)?

(二)透過利益輸送、掏空或自肥手段,助長財富集中

自由經濟大旗下,公司利益輸送或掏空時有所聞。金融海嘯後,各國開始強調公司治理,制約利害關係人交易,然大股東出事被踢出董事會,董事法人代表制還是透過「向地下董事長報告」的模式控制公司。所幸,財團現在旗下的公司大多是沒有水平或垂直關聯的上市櫃公司,財團將持股比例低的子公司利潤轉移至持股高的狀況減少很多。

逃稅也是問題。筆者參考幾位專家的估計,台灣每年逃漏稅金額(營所稅及營業稅)約1500億至3000億之間,財富重分配受到挑戰。此外,為吸引或犒賞專業經理人,台灣財團的CEO待遇沒有美國誇張的肥貓症,但高低階年薪差距都以30倍起跳,300倍的例子也非少見。美國肥貓因績效可能隨時被更換,但台灣多是大股東及其親戚擔任,問題反而更大。

(三)第二度財富擴張的機會

80年代開始,台灣產業西進,走向全球化(中國化),搭配電子業發展,為財團帶來機會。1994年起,當年上市公司市值約台幣6.5兆,至今已達27兆,期間還發放8兆的現金股息。相對地,過去20年台灣增加300萬勞動力,製造業工作卻流失,資本家擁有人力定價權。這段歷史大抵跟諾獎得主Spence的看法相同:中階技能的工作逐漸為機器取代,低附加價值工作因全球化逐漸移往開發中國家,加上某些社會結構因素,是導致所得分配不均的重要因素(註3)。金融危機後,諾獎得主Joseph Stiglitz等人撰文抨擊自由貿易造成的禍害(註4),只是為時已晚。

(四)財富的時間複利效果更為可怕

資本累積到一定地步,就可以錢滾錢創造不勞而獲的財富。80年代,台灣利率水準曾高達11%,然後一路下滑,房地產與股票等資產價格大幅上揚。更糟的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報告顯示(註5),前10%的家庭的股票與基金占總金額91%,最富有的1%占將近一半,好處幾落在富人身上。從報稅資料來看,台灣股利所得幾為前5%所有,病態相同。筆者依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概念估計,台灣過去50年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每年約5%,複利效果讓財富差距擴大10倍之多。就算富二代是阿斗,在專業經理人的協助下,還是可以透過信託或控股複製複利效果。

(五)扭轉財富分配正義的機制失能

台灣偏重所得課稅,最高稅率甚至提高到45%,但具複利效果的資本稅不是空白就是一點點。Thomas Piketty與Emmanuel Saez等人提出的租稅改革藥方:遺贈稅、資本利得稅及資本持有稅,台灣卻反其道而行。

基於上開說明,改善台灣財富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是:
(一) 合理課徵資本稅,包括遺贈稅、資本利得稅及資本持有稅(主要是房產)。最近行政院推出房地合一稅的新版本,往此方向進行,值得嘉許,但非自用住宅的稅制還是偏低。
(二) 合理調整前20%富人的所得稅率。民粹使然,目前所得稅調整擺在前0.1%富人身上,但是筆者發現(註6),台灣前5至10%及10至15%的家庭有效稅率僅為8.4%及6.9%,只比其後家庭的平均值5.2%高些。這兩個族群達55萬戶,很不合理。
(三) 改善逃漏稅問題。筆者曾專文建議政府,透過雇用足夠人力等一系列措施改善逃漏稅問題(註7)。只是政府每年公佈的逃漏稅查核數,仍然不彰。
(四) 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經營與創新。中小企業僱用848萬人,占總就業人數78%(2012年)。中小企業的優勢,不是應付生產的資本支出,若再能由人力素質帶動的利基型創新,薪資對企業利潤的比值就會明顯增加(註8)。
(五) 政府介入改變人力供需結構,提高基層薪資水準。台灣好的工作不多,在產業轉型成功之前,筆者曾專文建議政府透過雇用大量人力從事「具有自償性」的工作,改變人力的供需結構(註9)。
(六) 政府干預企業利潤分配。西元2000年台灣上市公司盈餘為0.4兆,去年達1.7兆,但人力供需不平衡,資本家仍不願多給,高階薪獎卻越拿越多。自由經濟的陰影下,道德勸說不會有效,政府干預才有可能。例如,學習韓國每年計畫性提高最低薪資,訂定有效分配利潤的法規(註10)。
(七) 斬斷裙帶政商。這個問題除靠政治清明,改變地方派系外,持續改善招標制度是關鍵。

有人說,有錢人會跑,不能亂加稅。實際上,台灣租稅負擔率全球最低,只有韓國的一半。富人熟悉台灣人才,而且富人的銀行、保險、通訊、百貨、物流、醫院等寡佔事業都在國內,最好賺的房產事業在國內,裙帶政商當然也在國內,大多數人跑不了,也不願意跑。改革之路,需要只是決心與執行力而已(註11)。
--------------------------------------------------------------
〔註1〕Corak, Miles (2013),“Income Inequality,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7, No. 3, pp. 79-102.
〔註2〕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的書《金權城市》,1995。
〔註3〕 Spence, Michael (2014),“The Real Challenges to Growth,"Project Syndicate, Jan. 23.
〔註4〕Joseph Stiglitz(2000), "What I Learned at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The Insider,Apr.17.;史迪格里茲:錯誤的自由貿易 傷害公眾利益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60&page=6
〔註5〕Wolff, Edward N. (2012), "The Asset Price Meltdown and the Wealth of the Middle Class," Working Paper 1855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vember.
〔註6〕筆者發表於想想論壇:台灣綜所稅的稅率設計合理嗎?(2013)
〔註7〕筆者尚未對外發表:台灣大膽擺脫低薪的第一槍(2014)
〔註8〕筆者發表於想想論壇: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2013)及發表於天下獨立評論: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2015)
〔註9〕筆者發表於想想論壇: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2014)
〔註10〕加薪四法沒有明確的利潤分享比例區間,也沒有高中低階員工的分配比例,這跟年終獎金有何差別?隨意可訂的花瓶法案達不到任何目標。
〔註11〕筆者尚未對外發表:不兼顧分配正義最終會引起暴動(2015)

不幸福是什麼原因?

不幸福是什麼原因?
2015/5/19 上午 11:45:00 作者劉曉亭
http://www.cdn.org.tw/News.aspx?cate=12&key=5932

買房子有三個重要條件:
地點
地點
地點
要幸福也有三個條件:
個性
個性
個性
每個活著的人都在找幸福,不然幹嘛活著?
當然;有很多人說,「活著」本身就已經很幸福,那是因為您經歷過大風大浪,懂得惜福。

但對多數人來說,幸福包括的項目簡直族繁不及備載:
自己的房子 (最好付完房貸)
自己的車子 (最好沒有車貸)
聰明的孩子 (最好還要很乖)
優秀的配偶 (最好英俊漂亮)
優渥的收入 (最好彈性上班)
喜歡的工作 (最好名利雙收)
健康的身心 (最好加上身材)
不煩的家人 (最好常照顧我)
愉快的心情 (最好人見人愛)
完美的教會 (最好人多事少)
這些沒完沒了的條件都不過份,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憑什麼擁有這些?」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見識過,很多擁有上述條件的人,並不知道如何支配這種生活,反而惹出一大堆麻煩吧?

這就對了,一切的答案就是「個性」,或者說「性格」。
如果我是暴躁易怒的人
如果我是三心二意的人
如果我是不知感謝的人
如果我是緊張兮兮的人
如果我是缺乏自信的人
如果我是沒安全感的人
如果我是嚴重自卑的人
如果我是喜歡比較的人
如果我是完美主義的人
如果我是固執主觀的人
如果我是情緒不穩的人
如果我是很會憂慮的人
如果我是無法放鬆的人
如果我是隨便放電的人
如果我是不負責任的人
如果…
那就先不管,您會不會得到您想擁有的幸福。更無奈的是,即使都得到了,也無福消受,一切都是因為個性…

為什麼會有現在的個性?

第一是先天!
每個人的特質不盡相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比你好。因為人都不完美,而且上帝是公平的。之所以別人到最後,擁有一個比較成熟的個性,是因為他認識自己,而且克服了很多先天的障礙。所以先天條件是一種狀況,但是不能讓他變成一種阻礙,沒有人可以用「天性」做藉口。

第二就是後天!
就算天性一模一樣,最後個性也不一樣,因為「成長的環境」以及「每個人應對環境的反應」都不一樣。同樣出身貧窮,有人自暴自棄、有人奮發向上。同樣來自問題家庭,有人記取教訓、有人重蹈覆轍。這是自己要負責的,你可以求助,但是抱怨是沒有用的。

信仰就是在「調整個性」,藉著聖經的真理與聖靈的管教,讓我們揹起十字架,負起生活全部的責任。

請記得,信耶穌不是去「跑教會趴」參與一大堆活動的,信仰不是週末幾個小時,而是每天生活中的個性。

聖靈不會因為你彈錯和弦而擔憂,卻會因為你彈錯和弦然後氣急敗壞又怪東怪西而擔憂。

能力不是性格,甚至能力會誤導性格。

先問自己是怎樣的人,再問自己要怎樣的生活吧!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適當的自私@EATON

適當的自私

蘇東波(童振東) 104.5.9

活在兩極化的社會很難。就以行善來說,若是完全拒絕,良心不安;若是徹底行善,肚量不夠,下不了手。因此,社會普遍存在兩種理念,以免陷入「行或不行」的兩難漩渦。第一種是禍福自理。只要不偷不搶,若個人的財富是因努力、聰明或機運而來,就理當享受好的生活品質。對於魯蛇,大方貼上「必有可惡之處」的標籤,以便跟自己區隔;聽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情緒不必強烈,免得自責。第二種是平庸之道。凡事量力而為,喜歡才做,不喜歡就算了。這種人保持斤斤計較的平衡狀態,但絕不做多,以為可以從中得到安全感。

其實,這兩種理念都忽略聰明是恩典,努力是天性,機運更是。沒有恩典,那些特質如何天生能高於普世平均值?再者,疾病與意外影響個人,在流行病學總是佔某個比例,若有人碰到了,其他人碰到的機率就降低,這不也是恩典?若明白一切有恩典隱藏其中,甚麼都不做或是喜歡才做,真的會有安全感嗎?

對於無法全然接受恩典的觀念,還有第三種理念:「適當的自私」可以參考。我在1998年從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著的「適當的自私」(The Hungry Spirit - Beyond Capitalism - A Quest for Purpose in the Modern)第一次聽到這個翻譯詞彙。Handy在管理學界享有大師封號,有人認為他是英國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管理的新見解,而是他父親的故事。他的父親在40幾年的牧師生涯中,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到大城市當大牧師,但他都拒絕,使得Handy從小在貧窮與抱怨中成長。後來父親年老去世,幾千人來為他送行,很多人在告別式激動訴說如何受到牧師的幫助。那時,知名國際的Handy淚流滿面,心裡反問自己,甚麼才叫做「成功」?筆者猜測,那場自我發現之旅後,「適當的自私」成為Handy的生活理念。

「適當的自私」容許人性可以自私,但只能適當,總是可以鼓勵自己踏出行善的第一步,然後想像自己在爬山,偶爾抬頭看見山頂,便意識到每跨出一步,都會離山頂更近。這樣的想法會驅使我們持續前進,終究抵達山頂。這個概念接近聖經的智慧: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馬書13:11)。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當鸚鵡或當公民?@EATON

當鸚鵡或當公民?判斷經濟正義所需的常識@EATON

鸚鵡只能學人說話,獨立思考的公民才能為公義發聲。現代社會運作複雜,具備跨領域的常識,才能判斷公共議題的是非。因此,我們會鼓勵科學背景的人吸收人文素養,學人文的要有科學常識。台灣靠外貿立國,受經濟影響極深,公共議題經常跟財經有關。因此,任何背景的公民仍須具備財經常識,不然可能成為中研院朱敬一院士所形容的:是鸚鵡是害蟲,只習慣跟人喊口號(註1)。

最具爭議的公共財經議題,通常跟資源分配與永續發展有關,而台灣現今最被關注的議題當屬年金制度、租稅制度、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議題名稱雖然不同,但內涵多少都跟「財富分配」有關。台灣脫離日本統治時,分配是一張白紙,70年後惡化速度驚人。馬總統在520文告提及前20%與後20%家戶所得比的意義不大。姑不論那只是小數點的變動,前20%所得變動或許不大,但前5%富人的所得明顯提高。其次,過去7年全國家戶房地產市值增加約20兆,每年綜合所得申報只有5兆多。綜合所得當然不含房產增值,但好處多歸富人所有。再者,依財政部公告的所得稅核定數報告,前5%富人的股利所得佔比已超過90%。長此以往,要不發生暴動,要不大多數人的子孫只能汗流滿面,只得餬口,一生當靠著錢滾錢賺取不勞而獲者的現代奴隸。

台灣財富分配惡化的原因不少(註2),這裡單講貿易政策的問題。自從台灣加入WTO以後,貿易政策的爭議焦點,從關稅障礙(主要是稅率)轉移到非關稅障礙(主要是開放外國商品或受僱者自由進出)。英國柴契爾夫人當年將自由經濟主義的先驅海耶克(諾獎得主)的論文往桌上丟時,台灣開始跟隨歐美走向自由經濟。從宏觀的角度,貿易政策之爭就是「新自由經濟主義」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之爭。

極端的自由經濟者主張,市場、貿易和資本應自由流動,以利全球化運用世界的資源:廉價的勞工、原料、市場,稅賦要最小化、經濟管制與干預都應去除(像是訂定最低工資),社福應該被撤銷,國營事業必須民營化,自由市場的力量自然會創造更高的經濟成長、資本報酬與投資,因此創造出更多的民主政府。寫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問,批評者是不是在鼓吹共產黨的計畫經濟?一隻看不見的手不是會促進市場公平與效率?國際分工不是利益更大嗎?新自由經濟總是個理論,不然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是的,經多年的實證,還相信計畫經濟已是稀有動物,除涉及公共利益外,自由競爭才能避免壟斷與兼顧效率。至於有更好的作法嗎?當然有,只要有合理的配套措施,自由經濟當然可行。問題是,我們如何判斷配套措施是否合理呢?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自行閱讀經濟理論。第二種是聆聽權威的看法。然而,經濟理論必須建立在合理的假設前提,否則還是象牙塔理論,況且經濟領域有太多的「已知的未知」與「未知的未知」等不確定性,現實世界可能沒有所謂的權威,還是要配合自己的感覺判斷。若您覺得前兩者不可行,那麼筆者為大家介紹第三種方法:學習基本常識。

公民所判斷經濟正義所需要的基本常識包括四項原則:第一,政策的商業利益是否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第二,獲利的產業是否對損失者提出合理的補償;第三,補償措施是否能有效執行,而不是花瓶法案;第四,為達成以上三點,政策制定過程是否公開透明。公民只要按著原則,仔細聆聽正反意見,發現矛盾之處,要求政府說明,若不符合上述原則,就可以要求政府作選擇性管制或是撤案,常識如此而已。聖經的智慧告訴我們: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綿羊在一定的保護範圍內,能盡情享受自由,若不是,自由就只能在羊圈之內。

檢視國際歷史經驗,去除政府管制干預通常只有少數人得利,而且未補償受害者或是要十塊給一毛,失業與低薪都由公眾承擔(註3)。政府呢?因資金缺口太大,無力賠償,或是為自由而自由,樂當鸚鵡而不敢主持公道,結果造成: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利益幾乎沒有涓滴流入小企業、消費者或貧窮者之手,多數人成為受害者。想當負責任的公民,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否則可能成為鸚鵡或是害蟲,而這樣的能力只需要具備基本常識就行。
---------------------------------------------------
註:
1.朱敬一:鸚鵡是台灣經濟政策的「害蟲」,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1/article/1825
2.筆者發表於想想論壇:「搭分配時光機,看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
3.史迪格里茲:錯誤的自由貿易 傷害公眾利益,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60&page=6

鐵達尼號副船長忍了多年,終於公開當年沈船時每位乘客的情況! -

鐵達尼號副船長忍了多年,終於公開當年沈船時每位乘客的情況! -


1912年4月14日那個恐怖的夜晚,鐵達尼號上共有705人得救,1502人罹難。38歲的查爾斯·萊特勒是鐵達尼二副,他是最後一個從冰冷的海水中被拖上救生船、職位最高的生還者。他寫下了接下來這17頁的回憶錄,講述了沉船災難的細節。
面對沉船災難,船長命令先讓婦女和兒童上救生艇,許多乘客顯得十分平靜,一些人則拒絕與家人分開。
我高喊:女人和孩子們過來!然而我根本找不到幾個願意撇下親人而獨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萊特勒回憶道:只要我還活著,那一夜我永遠無法忘記!

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後,我對甲板上一名姓斯特勞的女人說:你能隨我一起到那隻救生艇上去嗎?沒想到她搖了搖頭:不,我想還是呆在船上好。她的丈夫問:你為什麼不願意上救生艇呢?這名女人竟笑著回答:不,我還是陪著你。此後,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對夫婦
  亞斯特四世(當時世界第一首富)把懷著五個月身孕的妻子送上4號救生艇後,站在甲板上,帶著他的狗,點燃一根雪茄煙,對劃向遠處的小艇最後呼喊:我愛你們!一副曾命令他上船,被他憤怒的拒絕:我喜歡最初的說法(保護弱者)!然後,把唯一的位置讓給三等艙的一個愛爾蘭婦女。幾天後,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撈船員發現了他,頭顱被煙囪打碎。他的資產可以建造十幾艘鐵達尼號,然而亞斯特拒絕了可以逃命的所有正當理由。為保衛自己人格而戰,這是偉大男人的唯一選擇。

著名銀行大亨古根海姆,穿上最華麗晚禮服:我要死得體面,像一個紳士。他給太太留下的紙條寫著:這條船不會有任何一個女性因我搶佔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  我不會死得像一個畜生,我會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斯特勞斯是世界第二巨富,美國梅西百貨公司創始人。他無論用什麼方法,他的太太羅莎莉始終拒絕上八號救生艇,她說:多少年來,你去哪我去哪,我會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

八號艇救生員對67歲的斯特勞斯先生提議:我保證不會有人反對像您這樣的老先生上小艇。斯特勞斯堅定地回答:我絕不會在別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然後挽著63歲羅莎莉的手臂,一對老夫婦蹣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著最後的時刻。紐約市布朗區矗立著為斯特勞斯夫婦修建的紀念碑,上面刻著這樣的文字: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沒的愛。六年多人出席了當年在曼哈頓卡耐基音樂廳舉行的紀念斯特勞斯晚會。一名叫那瓦特列的法國商人把兩個孩子送上了救生艇,委託幾名婦女代為照顧,自己卻拒絕上船。 兩個兒子得救後,世界各地的報紙紛紛登載兩個孩子的照片,直到他們的母親從照片上認出了他們,孩子卻永遠失去了父親。新婚燕爾的麗德帕絲同丈夫去美國渡蜜月,她死死抱住丈夫不願獨自逃生,丈夫在萬般無奈中一拳將她大昏,麗德帕絲醒來時,她已在一條海上救生艇上了。此後,她終生未再嫁,以此懷念亡夫。

在瑞士洛桑的倖存者聚會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懷念一名無名母親:當時我的兩個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於超載我坐不上去了,一位已經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離座,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對我喊了一聲:上去吧,孩子不能沒有母親!這位偉大的女性沒有留下名字。後來為她豎了一個無名母親紀念碑。

死難者還有億萬富翁阿斯德、資深報人斯特德、砲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師羅布爾等。他們把救生艇的位置讓出來,給那些身無分文的農家婦女。鐵達尼號上的50多名高級職員,除指揮救生的二副萊特勒倖存,全部戰死在自己的崗位上。凌晨二點一號電報員約翰·菲利普接到船長棄船命令,各自逃生,但他仍坐在發報機房,保持著不停拍發「sos」的姿勢,直至最後一刻。當船尾開始沉入水下,我聽到在那最後一刻,在生死離別的最後一刻,人們彼此呼喊的是:我愛你!我愛你!

它,在向我們每一個人詮釋著愛的偉大!最最重要的是:我要讓你知道,我有多麼的愛你!也有不多的例外:細野正文是日本鐵道院副參事,男扮女裝,爬上了滿載婦女和兒童的10號救生船逃生。回到日本立即解職,他受到所有日本報紙輿論指名道姓的公開指責,他在懺悔與恥辱裡過了10年後死去。

在1912年鐵達尼號紀念集會上,白星輪船公司對媒體表示:沒有所謂的海上規則要求男人們做出那麼大的犧牲,他們那麼做只能說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關照,這是他們的個人選擇。《永不沉沒》的作者丹妮.阿蘭巴特勒感嘆:這是因為他們生下來就被教育:責任比其他更重要!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因為放開了愛人的手,選擇一個人守著一堆散發著銅臭的遺產苟且的活著,人生還有何意義!不管是面對生死還是生命中的任何磨難,相愛的手永遠都不會放開!

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EATON

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

(本文刊於天下獨立評論,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739 )

文:蘇東波(童振東)

長期以來,大家一直認為,台灣受雇者薪資佔GDP的比例越來越低,很不幸,這是錯的,比例根本沒有改變。主計處統計的GDP包括企業的海外利潤,但薪資報酬根本不會把支付給海外工作者的薪資加進來,台灣海外生產的比例變化很大,所以該比例已經失真(稍後說明原由)。錯誤的指標解讀,只會讓激情的討論失焦,反而忽略影響深遠的議題。

台灣的實質薪資到退十六年,民眾除把矛頭指向馬政府的泡影633與22K政策外,最近焦點指向企業。普遍說法是,企業越賺越多,但分給勞工的比例越來越少。沒錯,既然633成為泡影,爭取勞工薪資分配,也算是提高薪資一途。在貧富差距擴大的氛圍下,這個說法深得民心。

勞工薪資的分配比例越來越少,是有專家學者們的背書。天下雜誌、遠見雜誌、今週刊、商業週刊等媒體有志一同,三不五時為讀者劃出時間曲線圖,答案總是薪資分配比例一路下降,企業利潤比例節節上升。至於學者的研究,也支撐相同的說法。中研院經濟所的林常青、張俊仁研究員與清大經濟系盧姝璇教授在2014年9月出版的「薪資停滯?事實陳述與亞洲跨國比較的研究」報告指出,勞動所得分配比例一直下降,降幅是亞洲四小龍之最。依2014年勞動部委託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的研究,近20年來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指數從41穩定上升到99,但薪資分配比例卻逆向從53%下滑到民國101年47%,遠低於日本60.6%、韓國71.8%,美國63.7%、以及德國的68.5%(註1)。

筆者按照數字推算,若薪資分配比例能由47%回復到20年前的53%,全國受雇人員都可以加薪12%。故事是這樣嗎?勞工的乳酪被偷了嗎?答案:錯。依生產要素角度,主計處揭示的GDP可以區分:薪資報酬、企業利潤、政府所得及固定資本消耗等四個部分,企業利潤包括海外利潤,但薪資報酬根本不會計入支付給海外勞工的薪資。台灣20年前的海外生產比例很低,2000年也只有13%,但去年已達52%,隨著時間推移,薪資報酬分配比例已被嚴重扭曲。筆者為大家還原數字的真相。以2012年為例,加計台商支付給中國勞工的薪資,調整後薪資報酬分配比例為54%(註2),與20年前的53%相比,沒有顯著差異。

以上的事實相當殘酷。跟資本家要更多,當然很好,筆者大力支持,說不定可縮減高低階層薪資差距。但若只是如此寄望,大多數人就可以回家洗洗睡了,然後等待2017年起每年淨1.8%的人力退出就業市場,看看趨勢會不會比較有利?最近「五一行動聯盟」上演「芭樂票」行動劇,諷刺各政黨圖利資本家。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不遑多讓,大力推動「加薪四法」,要為勞工爭取福利。立法院長王金平則是加碼演出,他認為像加薪四法這麼重大的法案,行政院竟然沒有版本,「這是很不尋常的事」,他要召集朝野協商,力拚三讀通過。筆者認為,「加薪四法」既沒有明確的利潤分享比例區間,也沒有劃分高中低階員工的分配,只是混水摸魚的鬧劇,「花瓶法案」達不到合理分配的目標。

台灣參與國際race-to-the-bottom的全球化(正確說法是中國化)已經27年,逐水草而居的經營模式讓國內的直接投資下降到冰點。偏偏這段期間,產業轉型的創新投資不足,高低階層年薪倍數有恃無恐地大幅提高,國內勞動力又增加300多萬人,這些才是多數人薪資無法增長的主因。台灣要提高薪資水準,必須透過紮實的產學合作,提升國際行銷能力,才能創造本土的創新投資機會,才是國家未來永續生存之道。

〔註1〕20年來勞動生產力指數翻倍,大部分是來自生產自動化及三角貿易分工的貢獻,國內勞工的直接貢獻沒那麼大。此外,跨國薪資分配比例的比較,並未考量淨出口佔GDP貢獻度及物價水準不同,比較基礎有些問題,也讓資本家有機可趁。此外,韓國工會力量強大,所以分配比例數字突出。

〔註2〕根據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的研究,至2008年底,台商在中國僱用的就業人口為1443萬人。依IMF的統計,2012年中國製造業勞工年所得為人民幣3.5萬,折合台幣21萬,台商2012年雇用勞工人數為上開人數的70%(假設其餘30%與台灣經濟失聯),總薪資為台幣2.1兆。2012年台灣GDP為13.8兆,薪資報酬為6.5兆,調整後的受雇者薪資分配比例為54%【=(6.5+2.1)÷(13.8+2.1)*100%】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讀「朱敬一的公平五論:快速趨向不公平的台灣,令我心痛」有感

讀「朱敬一的公平五論:快速趨向不公平的台灣,令我心痛」有感

文:蘇東波(童振東) 104.5.14

朱院士是國內少數能用白話闡述經濟的學者,而且幹過政務官,對政府政策有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台灣人的自保心態及人際關係盛行,極少人願意批評他。這不是件好事,因此筆者樂當先鋒。

朱院士在文章開頭提到他的心痛在於,台灣七十年前沒有大號的既得利益者,現在公平快速惡化,政府該慚愧,制度更該檢討。對此,筆者好奇,筆者閱讀不少他的大作,第一次聽到他心痛,社會上心痛多年的人何其多,為何集學問及權力的他至今才感覺「心痛」?

朱院士認為,要怎麼做才能改善不公平,目前的論述還相當單薄,除了改革稅制之外,其他方面的政策構想並不多見。對此,筆者的疑問是,改善不公平的先鋒Thomas Piketty與Emmanuel Saez等人的構想是稅制改革(包括所得稅、遺贈稅、資本持有稅),朱院士認為這樣的論述叫做單薄,難道他後面提的「產金分離」、「董事法人代表」、「公司治理」等見解對改善不公平的影響力更大?若是,他的成就肯定遠大於Piketty等人。當然不是如此,筆者稍後會做說明。

朱院士指出,公平有兩種,一為靜態公平(某時點的所得財富分配公平),另一為動態公平(就是大家常講的階級流動),而他比較在意動態公平。對此,筆者的問題是,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告訴我們,造成財富集中的基本因素為:1)二戰後各行業盛行少數贏家全拿,這是資本主義的通病。2)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的時間複利效果,讓不勞而獲讓財富保持世襲,天份和教育都改變不了。3)大量逃避稅,包括利用國際間租稅制度差異的漏洞。4)全球化造成多數人低薪,無法儲蓄累積資本,無力加入複利效果的數字遊戲。然而,不管哪個因素造成,階級流動都只是極少數人的轉換,對其他大多數人沒有多大益處。依瑞信2013年的報告,全世界前10%富裕人口掌握86%財富;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最富有的10%人的財富占全美75.3%,而上述比例在30年前還不到一半。意即前10%富裕人口掌握的財富是逐步提升的,在富人置換效應的時間序列變化不大的合理前提下,可證階級流動並不顯著。此因,就算富二代是阿斗,在專業經理人的協助下,還是可以透過長輩的信託機制,永續控制股權,複製時間複利效果的模式。況且,最富有的10%掌握80%財富,我們還能指望90%力單勢薄的窮人會忽然鹹魚翻身?因此,筆者推論,朱院士在意的動態公平之重要性遠不及靜態公平。

接著朱院士提到改善動態公平的藥方:「產金分離」、「董事法人代表」及「公司治理」。筆者認為,經過二十年的整合,加上金控法第45條,利害關係人交易已受到很大的制約,有無「產金分離」已非關鍵。特別是,財團養大之後,所謂家族擁有的銀行、保險、通訊、百貨、物流、醫院等多是寡佔肥滋滋的事業,哪有大到不能倒的問題?全球多年的經濟成長,貨幣供給不斷增加,導致資金氾濫,財團就算沒有銀行,借錢還是很容易,更不用提,透過資本市場籌資的成本更低。

至於朱院士提到的「董事法人代表」問題,就算大股東被踢出董事會,還是可以透過「檯面上的金控董事長向地下董事長報告」的模式來控制公司。最後,朱院士提到「公司治理」不佳,造成「損人利己」的利益輸送當然存在。問題是,控股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大多是沒有水平或垂直整合的關聯事業體,而且多為財務獨立的上市櫃公司,被犧牲的子公司本益比會降低,「損人利己」模式創造的利益還是有限,何況,那些子公司的其他大股東又不是整天在睡覺。

最後朱院士提到,在全球化之下,各國「不均」的病況相似,其結構性病因卻頗有不同。美國CEO待遇不成比例的高,這是老美的肥貓症;歐洲大陸有若干立足數百年的貴族世家,這是當地的貴族症。韓國、印尼與南美洲有盤根錯節的政商世家,那是他們的裙帶政商宿疾。可是台灣社會不公平的病根子,在哪裡呢?我們必須要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找到解方。筆者的看法是,除裙帶政商外,不管是台灣或其他國家,分配不公平的主因還是上開4點,差異只是影響輕重不同而已。至於朱院士提到的超高待遇CEO當然要改善,但問題不大,因為那些人隨時可能會被更換;而同樣像歐洲貴族世家經營有道的公司,已相當普遍。只要股票市場不消滅,優秀專業經理人投效的對象必然是財團,強者恆強的效應不會明顯改變。

基於以上說明,改善分配不公平的關鍵仍在於上開4點,盼望朱院士多關心,至於動態平衡就省點力氣:
1) 斬斷裙帶政商:除政治清明外,持續改善招標制度是關鍵。
2) 處理逃漏稅問題:經專家們估計,台灣每年逃漏稅金額(營所稅及營業稅)約1500億至3000億之間,這也是朱院士過往熱衷研究的題目。
3) 提高薪資水準:過去20年台灣增加300萬勞動力,但製造業工作大量流失,以致資本家擁有人力資源掌控權,其結果是,台灣高低階層的年薪逐年擴大到30至300倍(雖然比美國小)。所以,改善之道應是產業轉型,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中小企業的創新,通常不是資本支出,因這不是非中小企業的優勢,而是人力素質的貢獻度提升,彼時薪資總額對企業利潤的比值就會明顯增加。高階主管越拿越多的問題仍應透過制度改善,並透過合理的立法,改善企業盈餘有成長,但資本家不願多給的問題(筆者不同意朱院士另文表示,不能立法訂定獎金分配)。
4) 改善租稅制度:財團結構已然成形,財富已嚴重不均,目前最佳的矯正措施還是租稅制度,包括所得稅、遺贈稅、資本利得稅(行政院新出爐的房地合一新稅率最高到45%初見成效)及資本持有稅(主要在於房地產)的改革。

經常有人說,有錢人會跑,不能亂加稅。筆者多年來不厭其煩在此申明:台灣租稅負擔率幾乎全球最低,他們需要熟悉的台灣人才,而且富人的銀行、保險、通訊、百貨、物流、醫院等寡佔事業都在國內,過去50年最好賺的房地產事業也在國內,裙帶政商的案子當然也在國內,所以大多數人跑不了,也不願意跑。
http://www.storm.mg/article/48740

我表態:8>7>6>5>4>3>2>1

講「不要再協商了、政黨惡鬥」的人請明確表態,錢從哪裡來?兩派立委才可能有「每年千億長照基金何處來」的共識。

基於台灣跟其他國家不同,台灣含社會保險的租稅負擔率才12%,全世界最低,只接近韓國的一半。政府有很大的收稅空間,特別是富人。不思此道,國家財政也沒救了。

所以我表態:8>7>6>5>4>3>2>1。
-------------------
1.安樂死合法化
2.拒絕繳錢,自己的老人自己顧(中年人大量辭職,等憂鬱燒炭)
3.調高舉債上限(學希臘)
4.多繳長照保險費(KMT版)
5.多付長照稅,包括消費稅/遺產稅/贈與稅/營所稅(DPP版)
6.調整資產持有稅。例如,向先進國家學習,調高房地產稅(台灣只有別人的30分之1),每年5千億都沒問題。
7.撙節支出,轉用於長照。例如,向先進國家學習,調降勞保及軍公教退休年金所得替代率,每年省1千億有何困難?
8.???
http://www.peoplenews.tw/news/7d8b237a-b558-43cc-8567-fe3cacaae0e6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鉅額交易,鉅額稅損(eaton)

鉅額交易,鉅額稅損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93453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長照基金從哪來(eaton)

長照基金從哪來 文:蘇東波(童振東)

送入立法院近四年的「長期照顧服務法」草案,於去年在委員會初審後,因為朝野對長照基金來源各有堅持,至今無法三讀。民進黨認為,長照基金來源應從營業稅增加百分之零點五或贈與稅、遺產稅增加百分之十,以增稅方式穩定財源,長照法才能長久。國民黨則希望透過政府預算、菸捐、基金孳息來支撐,第一階段九十億台幣分五年撥款的長照基金,之後將銜接長照保險法上路,民眾只需繳納現行健保費的10%到20%費用,就能得到長照保障。

針對資金的問題,國民黨江惠貞立委重批,贈與稅、遺產稅是機會稅,相對不穩定,民進黨要卡長照,不讓長照法成為國民黨的政績。民進黨立委蔡其昌則駁斥,2007年4月3日開辦「長照十年計畫」,規劃共需817億元預算,馬政府上任後,以政府財源不足為由,7年來只編列245億元預算。連7年800億元的預算都說沒錢,現在硬要通過長照法,錢從哪來?若要通過「長照法草案」,攸關長照財源的「長期照顧服務法草案」也該一併通過,不然就是該加稅,不要拿這個來進行政治鬥爭、欺騙社會。

本來容易溝通的事,搞得烏煙瘴氣,又加料牽扯政治陰謀,實在理盲。本案的關鍵在於資金來源,沒有錢,光有長照法是空的,過去通過的法案何其多,但卻充斥不少烏龍或花瓶法案。依財政部公布國債鐘的最新訊息,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再加上軍公教退休金及勞工保險的潛在負債,加起來是25.14兆,這比2014年底又增加了一兆多。所以不能想依靠政府預算,補資金缺口了。因此,我們有必要檢視國民黨或民進黨版本的資金來源是否足夠。

根據專家估計,依日本及韓國經驗,台灣長照每年需要1000億。民進黨版本呢?營業稅增加百分之零點五,大概是300億;至於贈與稅、遺產稅增加百分之十,大概也是300億;就算兩者合計,也不過600億,顯然不足。依國民黨版本,現在含補充健保費,每年收取5000億,10%到20%就是500億至1000億。國民黨遮遮掩掩,為何不能直接提案收取20%? 國民黨從健保費10-20%收基金,路線偏右。民進黨是營業稅增加百分之零點五或贈與稅、遺產稅增加百分之十,路線偏左。大家的立場是甚麼? 我支持偏左,資金不夠可談,反正老年化越嚴重,過沒多久,都不夠。或至少是,取中庸之道,資金來源一半採國民黨,一半採民進黨。

其實只要能找到財源,就不必用健保附加險的方式,收取長照費用,問題是,錢從哪裡來呢?筆者建議:找回每年被逃漏的1500億至3000億稅收。
http://udn.com/news/story/8126/886722-%E9%95%B7%E7%85%A7%E6%B3%95%E8%BA%BA%E7%AB%8B%E9%99%A24%E5%B9%B4-%E6%9C%9D%E9%87%8E%E5%8D%94%E5%95%86%E7%A0%B4%E5%B1%80104.5.8

高薪族的5項特質

高薪族的5項特質 文:蘇東波(童振東)

我看到這篇文章,有點感慨。原因不是台灣TOP5%的薪資年收入為138萬(真正高階不會到104,台灣前5%家庭的報稅收入為560萬),僅約瑞士平均數的一半,而是調查這事是政府的工作,但我們政府的報告,數十年如一日,格式均一,乏善可陳,相關少數評論也是幾年前的,跟我看到的美國、新加坡或香港的薪資年報大大不同。其實多數人不大關心TOP5%的收入多少,而是各行各業(細到廚師、化學工程師、營建專業經理、道路運輸監督員、護士或助理教授……,新加坡報告約分300種)、各個年齡層(每10歲)及各個職階別(CEO、經理至職員)的交叉平均、中位數及10分位薪資水準,然後有時間序列趨勢變化。有這樣的資訊,不同類型的工作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或潛在轉職機會,以警惕或激勵自己。好吧!不免俗,跟著秀一下台灣47.8萬人樣本的調查結果。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7-115627
---------------------
首度公開〉全台規模最大的統計 發現高薪族5項特質
撰文/今周刊 出處/今周刊957期
為瞭解台灣高薪人才樣貌,104資訊科技針對20到64歲的人士做了調查,同時首次利用600萬人次集團資料庫,彙集47.8萬名職人樣貌與薪資。一○四將這份調查比照國中基測PR(百分等級)排序方式,將年薪總額由高到底排序,PR值九十五即表示該份薪資排名在前五%,這前五%屬於高薪族群,共有將近二萬四千人。

發現一:高薪族平均年薪為一三八萬元
把年齡切分成每五歲為同一族群,年紀在二十到二十四歲間,PR95的年薪為五十五萬元,但到二十五歲到二十九歲的年齡層,則要領到七十八萬元才擠進前五%行列。四十歲前一五○萬元,五十歲前二一六萬元,六十歲前二六○萬元。一○四資訊科技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指出,25~29歲這一族群,位於中位數的年薪只有四十萬元,與PR95的年薪差了三十八萬元,幾乎將近一倍。到了六十歲前,差距則達到兩倍以上,中段班的年薪只有八○萬元,整整差了一八○萬元。

發現二:行業─高科技業的高薪族年薪比餐飲住宿高薪族多一百萬
高薪族群聚的產業為:ICT資通訊科技、金融、電信、以及軟體網路業;職務多為:經營管理主管、研發、行銷業務、以及財會金融;亮點職務為「專案管理類」,不一定是主管職,但含金量高,也通吃各產業。而台灣這幾年最夯的餐飲住宿業,是十八行業薪資最低,它的高薪族年薪只有八十七萬。

發現三:職務─管理主管年薪最高,專案管理職比業務還高
在公司裡,什麼樣職務的人可以拿高薪?年薪超過一三八萬的五種職務分別是:經營管理主管、專案/產品企畫管理類、資訊/網管/研發、行銷業務類、金融/財務/會計/稅務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案/產品企畫管理人員,這類人才存在於各種行業,幾乎每家公司都需要這樣的人來做橫向的跨部門連繫與溝通,才能如期、如預算、確實地完成計畫。若不想當業務,短時間內也上不了管理層,專案管理確實是一個拿高薪的有效管道。

發現四:國立碩博士生最能擠進高薪行列
國立大學研究所的學歷,投資報酬率最高。在這次104學歷資料庫裡,擁有國立大學博士學位的人,有十六.八%屬於高薪族行列,不過跟國立大學碩士十六.二%屬高薪族的比例差距不大。若同樣都是碩士,那麼私立大學碩士生中有六.七%的人擠進高薪行列,與國立大學碩士比例差距快十%。

發現五:高薪族的人格特質以冒險、企圖心與領導性最明顯
最後一個珍貴的發現,則是這群高薪族的人格特質。高薪族的五大特質依序是領導性、冒險性、企圖心、適應性和抗壓性。相反的,其他九十五%的一般族,五大特質則是順從性、循規性、秩序性、謹慎性和互賴性。
領導性、冒險性、企圖心是全體高薪族最明顯的三大特質;「高薪俱樂部」老中青三代存在世代差異,20~29歲高薪族屬於「勇敢冒險的變形蟲」,30~39歲高薪族屬於「衝出夾縫的三明治族」,40~49歲高薪族屬於「從0到1的創業家」。

了解高薪族現在的面貌之後,也要注意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站在對的位置,並隨時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高薪才能拿得久。根據104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的觀察,今年科技產業明顯復甦,因為未來發展主軸幾乎確定就是「物聯網」,帶動相關產業許多商機,不只是網路,還包括感測設備、穿戴式裝置、各種軟體等,從上游到下游、縱向和橫向的產業都雨露均霑,可以注意這一類的機會。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找回豐盛的自己

找回豐盛的自己

文:蘇東波(童振東)

有人說,人生苦短,其實只要正確選擇,反可以得到豐盛人生。您認同哪個說法,可以使得人生更豐盛精彩呢?

徐璐:生活簡單就容易滿足,快樂自然就會來。我的生命中碰到那麼多災難,可以走出來,那是因為我的父母給我完整的愛與信任,知道不要用考試和分數來要求孩子,讓我對於自由有豐沛的嚮往,也因此能用比較正向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在面對人生種種的困難挫折後,還有勇氣走出來。

侯文詠:選擇真正有價值的事。改變看待人生的態度,比較能找回一個舒適快樂的自己。回想起小時候,自己是在嘉南平原上一邊流浪一邊長大的。有一次,他的父親騎著摩托車載他跌倒了,父親把他扶起來後第一句話竟是問:「摩托車皮革有沒有破掉?如果破掉要花一百元去修吶!」檢查了半天後,看著安然無恙的車子,他父親反而開心的花一百元帶他去吃冰。父子兩人享受著不知是福還是禍的冰,是一種簡單的快樂。隨著漸漸長大,走過了許多癌末病人的病房,看過無數生命的消逝,這些生命將至終點的人,在生命最後,在乎的從來都不是金錢、物質,而是「關係」,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有人擔心自己的女兒、有人擔心還在世的老伴。我們花了大多時間在執著的事情,都是那些生命將到終點的人看起來沒有價值的事。我們真正應該在乎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打算如何演出生命這齣戲、我們想要生命成為什麼模樣。我們的人生,從十幾歲就開始要追求快樂,照理說我們應該更快樂,可是大部分的時候並沒有,回到根本,我們那個假設是有問題的,所以一定要去改變那個假設,唯有改變那個假設之後,從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看待我們的選擇、取捨,才能有所不同。

蘇東坡:隨遇而安。逢到悲哀挫折,總是微笑接受。人除非參透人生,悲苦後,悟出歡樂,成為微笑的哲人,否則難稱為智者,因為哭泣後才可歡笑,哲人從悲哀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慈悲與忍耐。

林語堂:人生在世不快樂,不心滿意足,就是忘恩負義。我們可以欣賞自然的韻律,按著生命的時序生活,不管現在是童年、壯年或晚年。我喜歡春天,雖然它含太多稚氣。我喜歡夏天,雖然它太浮燥。我喜歡秋天,黃金的瑰麗景色顯現垂老的柔順和慈詳的智慧,清晨的山風吹過,使顫動的樹葉飄落地面,你不知落葉的歌是歡笑的歌唱,還是訣別的哀吟。當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誠的達觀者,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佛家:緣起緣滅。

聖經: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事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2)

每個人都可以陪伴憂鬱者逛花園

用心體會及稍加訓練,每個人都可以陪伴憂鬱者逛花園/EATON

年輕就想自殺,通常是憂鬱,而憂鬱可能是因某關難過或潛在的疾病。憂鬱者經常是頭腦聰明、反應快的人。受到衝擊時,容易照單全收。情緒反應太快,一時無法負荷全部,造成心理傷害。所以不要責備憂鬱症者,免得他們又陷入挫折。對反應快的人,「緩慢」是個醫治,緩慢會使憂鬱者的壓力減少,悲傷的情緒降低。帶著憂鬱者在花園裡慢走,看朵小花,坐在草地上,聞著花香、聽蟲鳴,感受輕拂的風,接受日曬,對於憂鬱者都有很大的幫助。花園沒有外界的緊張、紛擾、噪聲,而是提供一個祥和、美麗、安靜的空間。如果花園有塊專屬的地方,讓他們照顧小花、小草,身心更會得到幫助,這是「園藝療法」(Horticulture Therapy)的核心。(以上參台大生物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文亮FB)

李茂生教授在「失控的懲罰」的推薦文提到:地獄與煉獄是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地獄中人們僅是單純的受苦,執法者或旁觀者甚至會陷入加重痛苦的角色,在給予他人痛苦中得到愉悅。反之,在煉獄中,人們會不吝給予同情與協助,這樣受苦的人以及其他人才能得到救贖。筆者以為,憂鬱者正是處於煉獄,需要人們的同情與協助,只要用心體會及稍加訓練,每個人都可以陪伴憂鬱者逛花園,不管是逛李老師的FB遊戲花園,或是有鳥語花香的花園。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06/605065/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彭明輝

大陸的中產階級興起了,最富有的人豪宅價值數千萬,開進口轎車,送孩子上私立的雙語學校。一個外籍記者去訪問,問他們的志願,有人想當醫師,有人想當工程師,有人想當企業家;問他們以後想開什麼車,每一個人都想開進口的頂級敞篷跑車。表面上每個孩子的志願都不一樣,骨子卻都只有一種選擇:比別人更有錢。
除了錢之外,人生難道沒有其他的選擇?
塞尚花了一輩子想要畫出大自然的神秘、神聖與莊嚴,以及人類內心所感受到的尊嚴;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一輩子通過繪畫探索人跟宗教的關係,想要在宗教已經式微的十七世紀看見人的靈性與價值;貝多芬忍受耳聾的痛苦,只為了把他心裡那些偉大的情感譜為音符。人活著,可以是為了探索人心深處更崇高的情感與理想。
人活著,可以是為了緩解別人的痛苦,和人間的不平。史懷哲醫師(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就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他在二十歲以前跟很多傑出的德國青年一樣,熱愛真理和學問,充滿熱情,白日埋首學問而夜間忙於跳舞和追求美麗的少女。不過,在二十歲生日的早晨,他在清澈的晨光中想起一個清晰而篤定的念頭:他要在三十歲以前為自己而活,然後把三十歲以後的人生獻給最需要他幫助的人。接著,他在大學裡滿懷熱情地學習摯愛的哲學、神學、管風琴演奏、對位法,以及管風琴維修,先後取得神學與哲學的學位,並在二十四歲那一年完成博士論文。二十五歲那一年他開始擔任牧師,次年成為母校神學院的院長。三十歲那一年,他到醫學院去詢問入學註冊的事,醫學院的教授告訴他:三十歲才開始學醫太晚了,會很辛苦。他毫不猶豫地辭去神學院院長的職務,註冊為醫學院大一新生。三十六歲那一年他獲得醫學院的學位,次年就帶著太太和年幼的兒子一起深入非洲,在白人物資補給所能到達的最遙遠地方一磚一瓦地建立起一座醫院,專門服事當地土著。
甘地(Mohandas Gandhi,1869-1948)的父親是土邦的首相,十九歲時到英國倫敦大學唸法律,畢業後不久他取得大英帝國的律師資格,回到孟買當律師。二十四歲那一年,他被一家印度公司派到南非工作。因為不能忍受南非政府針對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他開始參加抗議和遊說,並且在這過程中發展出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抵抗的概念和技術。四十六歲那一年他從南非回到印度,很快地變成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直到印度獨立為止。在他人生最後一年裡,為了阻止印度教徒和回教徒彼此的仇恨與殺戮,他以七十八歲的高齡兩度絕食,並且對外發表聲明:「各個教派,全體印度人必須以人道主義取代野蠻行徑,必須使自己成為名符其實的印度人,如果你們做不到,我也無需繼續活在塵世。」奇蹟般地,所有教派都在他垂死的邊緣上放棄仇恨,發誓要制止印度各教派之間的暴力。
人生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梭羅說:「人們讚揚並公認為成功的人生,只不過是各種人生選擇中的一種。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誇大這一種人生的價值,而低估其他種人生的價值?」「為什麼我們要如此急迫地追逐成功,甚至不顧一切代價地鑽營?如果一個人沒有跟隨他同伴步伐,也許是因為他聽到不一樣的鼓聲。」

時間會把幸福還給你

時間會把幸福還給你 @彭明輝

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些東西被時間的長河所帶走,就像那些生生滅滅的浪花,美麗著的都在不停地消逝。可是,時間也會回贈給我們許多美好,除了那些隨波而來的希望和憧憬,便是那些遠去的,回望,亦是美意盈懷。
  
  身處苦難之中,總會感嘆命運,怨命運奪走了太多的幸福。可是再長久的痛苦,也終有過去之時。有時這成爲我們走過艱難的精神力量,一切都會過去,再沈重的生活也不會拖累時間的腳步。感謝時間,總能把折磨我們的種種送遠。
  
  更奇妙的是,當我們走過痛苦,再回頭去望,那些曾經的挫折傷痕,都會有一種幸福的感覺。有人說,那是因爲我們超越了痛苦而回頭去欣賞痛苦,其實,被命運剝奪的幸福,都被寄存在時光里,在某個心靜如云的時刻,給我們一份不期然的感動。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也真的有人潦倒到老,也真的有人終生不樂。是時間將他遺忘,還是他們的苦難超越了人生的長度?時間不會把任何一個人遺棄,之所以郁郁終生,是因爲在風塵磨難中,有人讓心里枯了希望的泉。
  
  有的人在世事風塵中,在挫折打擊中,讓心上起了厚厚的繭,于是淡了痛苦的感覺。那不是堅強,是麻木,一顆麻木沒有希望的心,感受不到痛苦,同樣也感受不到幸福。幸福一直在時光里,是我們的心把它拒之門外。
  
  甚至有的人會在痛苦之中找尋出幸福。而我們卻常常嘲笑他們,笑他們心大,笑他們只會自我安慰。其實可笑的恰恰是我們,沒有人愿意在痛苦中長久地掙紮沈淪。即使再黯淡的日子,也會有閃亮的時刻,讓眼中充滿色彩。
  
  擡頭看云低頭見花,只要心一直柔軟如初,便會于身邊發現讓我們幸福的種種。哪怕只有點點滴滴,也能匯成清亮的溪流,浸潤生命。如此,才能讓心不疲憊,才能有力量走得更遠。所以,有時,幸福并不一定全都存在于時間的彼岸,它或許就在我們低頭的瞬間。
  
  所以不要放棄心里的希望,希望就如一片土壤,能生長出許多美好。也不必爲今天的苦與痛而傷感失落,當時間走過,心靈的空地上便會開滿花朵。所以,且把痛苦當成幸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一天,便會將生命豐盈得燦爛無比。

委屈求全的分寸與拿捏

委屈求全的分寸與拿捏 @彭明輝

跟人相處不能太任性,有些話不適合對陌生人說,即使朋友之間也要有所保留。否則搞到大家翻臉,受傷的可能是你自己,對別人也沒好處。不過,太過壓抑自己,以致於連言行舉止都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那就大可不必。「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指的不是口無遮攔,而是親歷不平卻裝沒看見,被要求主持公道時卻說出違心之言,為的只是怕得罪人,甚至只為了討好特定的人。
法國文學家紀德(AndréGide,1869-1951)在《秋葉集》裡說:「寧可因為你真實的自我而被恨,好過因為偽裝而被人愛。」
用偽裝的自我去換取別人的認同,是很奇怪的事。照自己的心願去做事,即使換來別人異樣的眼光,至少還稱心如意。用偽裝的自我去換取別人的認同,你得到的是什麼?只有偽裝的痛苦──他認同的是你的偽裝,而不是真實的你。
我退伍後三個月去中山科學研究院報到,辦公桌在設計部門一個六十多人的大辦公室裡,大部分同事都正值適婚年齡。我不喜歡喧鬧的場合和應酬,接到喜帖時總是很想「禮到人不到」,又怕被誤會成是看不起喜事的主人。後來發現我的小老闆根本連禮都不包,人當然也不到,就去偷偷問比較常接觸的繪圖員他們有何感受。沒想到,沒人當一回子事,都說:「他那人本來就那樣,習慣了就不會覺得奇怪。」想想,應酬遠比被當成怪人還痛苦,就真的「禮到人不到」,寧可日常待人親切,而不勉強自己出席婚禮。後來偷偷問我的小老闆,他告訴我:「你如果有些婚禮出席,有些不出席,那才會真的出問題。」
懷著善意作自己,真的不會有問題!就算換來小人閒言閒語,正常的人還是會知道是非的。
真正麻煩的地方在這裡:大部分的人都對自己沒有自信,根本是靠別人的肯定來肯定自己,一但被排擠就會懷疑起自己。結果,大家都變成「群體動物」,大夥兒往哪裡走就跟著往哪裡走,大家擠名校你就跟著擠名校,大家在職場上卡位你就跟著卡位。到了人生的盡頭,大家得到的都一樣,懊悔的也都一樣,頂多只是程度的差異而已。
所以,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如何建立起自信,看清楚人生各種不該錯過的目標,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自然定律,把時間和精力做最佳、最合理的分配,以避免臨終時後悔。

錯過的美好,永遠無法回頭

錯過的美好,永遠無法回頭 @彭明輝

留時間給家人、親人和朋友都是舉手之勞,也是大家都樂意去做的,為什麼卻讓它變成遺憾?最常見的原因恐怕是:年輕時忙著工作和學業,等到回頭想去跟配偶、孩子相處時,他們已經習慣於沒有你的人生,你變成他們「最親密的陌生人」,甚至當你試圖親近他們時,彼此都會感到因為不習慣而有的侷促、不安。至於父母,他們的人生有限,等你想要親近時,他們也許已經過世。朋友呢?再好的友情都經不起時間的磨損,越是疏於聯絡,你們的共同話題越少;十年沒有連絡,再相逢時已經恍如隔世,找不到可以持續談下去的話題;只要有一次艱困而不知如何彼此答腔的經驗,友情就會變得益加疏遠。
有些人迷信「贏在起跑點」,一輩子緊抓著先發優勢,努力地在名校與職場上卡位。等拿到博士和第一桶金後才想要找結婚對象,卻發現好男人與好女人不多,你在名校與職場卡位時,情場上不會為你留下空位。大學畢業十週年的同學會裡,你拿著一桶金和寂寞一起出席,看著別人的恩愛家庭,才覺悟到:第一桶金隨時可以去賺,而純真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卻不一定會等待。這時候才了解,你的人生順序全都被顛倒了。
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事物是不等待的:孩子不能等你有空才長大,父母不能等你有空才過世,友情不能等你有空才去延續。就像《聖經・傳道書》說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很多人生的美好抉擇是有時間性的,錯過了就無法回頭,只能追悔莫及。可惜的是,大家都知道「事有先後緩急」,卻不曾深思它在人生抉擇裡的真實意義。
不過,反過來說,職場的卡位戰就願意等人嗎?這確實是個好問題。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為什麼會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因而錯過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時刻?有時候是因為必須配合公司的政策和團隊的工作進度。可不可以換個不那麼累的公司或職位?薪水可能會比較低,升遷可能會比較慢,更重要的是嚥不下這一口氣──明明不是才不如人,幹嘛要輸人,讓人看不起?
很多人從小被灌輸了「贏了才能出人頭地,輸了就要被踩下去」這樣的觀念,把人生當做一場競賽,競爭的不是荒年裡不可或缺的糧食,而是「不能讓人看不起」。但是,當這種觀念變成所有抉擇背後的常駐程式時,其他選項的順位就會被排擠下去。
我有一位高中同學,病況甚為嚴重。他考上明星大學的法律系,體認到法律系不只比學問,還比辯才,就激勵自己在生活上到處練習,只要跟別人意見不一樣,就一定要想辦法辯到贏。婚後,他的病況益加嚴重,夫妻意見不合時,經常辯到她太太只能氣急敗壞地流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太太跟她離婚,他才知道人生不是只有輸贏,還有愛情與親情。
一個人可不可能在工作上少花一點時間?有時候真的是身不由己,無妨偶而為之;有時候是還沒搞清楚人生到底是單選題,還是複選題,這可就很危險了。
但是,要一個人自願輸人,容易嗎?當台灣社會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充滿不懷善意的競爭氣氛時,想要一個人獨自跳出這種文化圈,讓大家看不起,這確實不見得容易──除非你有非常堅強的自信,敢於活出自己。

勝利者一無所獲

勝利者一無所獲 彭明輝

資優班是父母「贏在起跑點」的第一站,許多父母、學生都趨之若鶩。但台灣的資優教育在實踐上被嚴重地扭曲,甚至於往往帶著病態:不在乎學生真實的思考與創新能力,只一味讓學生提前念高年級的教科書,讓他們一路跳級,代價卻是這些孩子往往欠缺忍受挫折的能力,甚至連人格成長空間都出了問題。
有一個清大直升碩士班的學生,國中與高中都是資優班,國二跳級升高中,高中又跳級進入清大熱門科系。我認識他時,他已經碩士班二年級,卻因為論文寫不出來而無法畢業。我一眼就看出他有嚴重的精神官能症,甚至懷疑他已嚴重到人格異常。仔細瞭解他的過去,才知道這是台灣資優教育典型的受害者。這個學生高中期間有個死對頭,每次班上月考成績都贏他;但高二結束時他的死對頭卻沒能跳級進大學,因此他非常得意。第二年,這個死對頭順利推甄上了台大醫學系。他知道後不甘心又輸人,就開始亂唸書,想要發明出革命性的理論,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才。結果,他的大學成績雖然還是很不錯,卻慢慢地發展出幻想症,最後終於念了三年碩士班而沒有畢業。

我指導過的碩士生中有好幾位是數理資優般的學生,這些指導經驗使我很反對自己和朋友的孩子去念資優班。
台灣有太多的資優生都像水耕蔬菜,是刻苦死讀出來的。即使真的資賦優異,也因為學習內容太偏頗、狹隘,而有嚴重的營養不良症。最典型的就是,數學資賦優異的學生被迫花了太多時間在數學的學習和解題上,以致於不但沒有人文素養,有時候甚至連物理觀念都很薄弱。最嚴重的則是忍受挫折的能力遠比一般學生薄弱,只要研究不順利,或者我多誇其他實驗室同學幾句,就會氣餒、挫折,鬧好幾個禮拜的情緒。
我對這些學生的評語是:從小活在鎂光燈下和掌聲中,一旦聚光燈熄滅而掌聲歇息時,他們就不知道要怎麼活下去。問題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而人生又難免有時運不濟的時候。一個只能在順境活下去而沒有能力忍受挫折的人,他的生命豈不遠比蘆葦還更脆弱?
其實,一個人的聰明程度一出娘胎就有了定數――不聰明的人進了台大也不會變得比較聰明,而聰明的人不進台大也不會變笨。倒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商(EQ)完全要靠教育去培育與發展,一但忽略了就有可能培養出無法面對挫折與生命困境的小孩,或者沒有能力愛人,也不值得人愛的孩子。因此,考試偶而失常或家貧而無法升學,這都還有機會補救,一旦「人格」的養成出問題,往往就再也救不回來。從這個觀點看,台灣的資優教育往往是在戕害資賦優異兒童。
教育的目的是教出一個既有能力養活自己,又有能力追求自我實現,並且在人格與情感上都成熟的人。可惜的是,有些人學習就業的能力就是比較薄弱,因此必須犧牲掉一部份自我實現與情感發展的空間,先發展出養活自己和家人的能力。
因此,資賦優異的人最大的優勢應該是他們可以比別人花更少心力去應付功課,以便有更多時間和心力去探索課本以外的世界,以及培養自己各方面的情感與思想能力。但是台灣的資優教育卻常常把資優生變成人格異常的學生:因為他數學好,所以就用較艱難的數學懲罰他,以便讓他沒有機會去接觸物理、文學、工程與藝術的領域。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很難期望他們有正常的人格和寬廣的心靈世界。
我在劍橋大學時,常在學院的酒吧裡碰到一個專攻量子力學的年輕學者。從許多次的聊天裡發現:他對於比原子還小的世界有著極為驚人的知識和瞭解,但是對於比鼻屎還大的世界卻幾乎一無所知。我常問自己: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欽佩?還是值得我們同情?

輸在起跑點的智慧
很多人怕輸在起跑點,但是學柔道的人都知道:要贏別人之前,先要學會被人摔。同樣地,在挫折中站起來的能力是需要練習和培養的,如果要學習從失敗中站起來的能力,寧可早而不要晚。因此,人最好是先學會忍受挫折,再來享受幸運之神的眷寵。一個從小被捧得高高的人,從來不曾有過被摔的經驗,因此第一次摔下來的時候就可能再也爬不起來了!反之,偶而輸在起跑點的人不會被寵壞,他們也有機會在遇到人生重大挫折之前學會忍受挫折的能力。兩相比較,到底是寧可輸在起跑點?還是寧可以贏在起跑點?
所以,我常跟學生說:男生最大的悲哀是從小就好像很聰明,而最大的幸運則是三十歲以後才發現自己很聰明。從小就好像很聰明的小孩,會習慣於被眾人誇讚,一旦後來發現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時,往往已經無法在沒有掌聲和鎂光燈的地方活下去;即便長大後果然是人中俊逸,也已經太習慣於被寵愛而不懂得別人對他真心的愛。反之,一個沒人知道他聰明的小孩,會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忍受挫折、孤單與寂寞的能力,也會懂得別人的關心與愛。前者不但得不到聰明的好處,還反受其害,後者才真正有能力不被聰明所誤,而得其利。
同樣地,我也常提醒學生:女生最大的不幸是從小就很美麗,而最大的幸運則是三十歲以後才變得才貌出眾。一個從小就很漂亮的女生,很容易被師長、親友、男同學寵壞,以致於驕橫成性,或愛慕虛榮而極端膚淺,長大後很容易會找最甜言蜜語而不真心的浪蕩男人嫁。所謂「紅顏薄命」,因為紅顏經常會被寵壞而變得膚淺、虛榮,沒有發展辨識人心的能力,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內涵,這樣的女性特別容易愛上有外表而沒深度的浪蕩男人。漂亮的女明星婚後經常傳出家暴,並非偶然。反之,一個三十歲以後才容貌出眾的女性,很可能因為婚前貌似平凡而自動過濾掉花心大少;因為乏人追求而有機會安心地發展自己的情感與人格,懂得分辨人的好壞,所以有機會嫁給一個真的喜歡她的性情而又能尊重她的男人。等婚後容顏逐漸亮麗,已經有足夠的成熟度來抵禦虛榮心的誘惑,又能安享容貌所帶來的好處。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多一點挫折,多吃一點苦,不見得不好。 導演吳念真因為家貧,初中輟學,邊工作邊念夜間部來完成中學和大學教育。但是他坎坷的人生和際遇,卻成為他創作時最大的資產。 迂迴的人生,有時反而讓人可以看到大江大海,更寬廣的人生,也有更多意料之外的驚喜和壯麗。一輩子被呵護長大的人,人生少了挫折,但也可能少了一些顏色。
輸在起跑點有時候還因而得福。我因為小時候很晚才開口說話,家母怕我跟不上同學,蓄意讓我晚上學,所以我一直很習慣自己年紀比同學大,也因而完全沒有「應屆畢業」的壓力,一輩子都可以照自己想要的步調去求學、唸課外書、工作,而不會被輸贏的壓力驅策著走不屬於自己的路。
假如人只有在看破輸贏之後才可以做自己,那麼愈早看破輸贏的人或許就愈有機會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而那些耗盡一生拼輸贏的人,或許一輩子都只不過是活在掌聲下的可憐蟲罷了。

幸福與悲哀
因為愛比較而鮮少深思,台灣人常常只會看見別人外表上值得羨慕的特點,而看不到幸福與悲哀的真正關鍵要素。因此,台灣人經常追逐表面上的幸福,而看不到背後的悲哀。
電視上面經常出現臉孔和身材姣好,但是表情與談吐極其空洞、無聊的女性。看著她們對自己臉孔或身材的得意之色,以及談吐的粗鄙、無知,我總難免為她們感到悲哀。容顏與身材是人生最容易失去的東西,一個除了容貌和身材之外一無所有的人,下半輩子要靠什麼活下去?
電視節目也喜歡競誇豪宅的價格,以及所謂「頂級商品」的天價:百萬名床、千萬名車、上億豪宅,好像這些東西真的就等於人生的幸福。但是,這些毫宅裡有幾對夫妻真心相愛?有幾對夫妻關心孩子超過自己的事業成就與虛榮心的滿足?假如你站在這些豪宅前訪問放學後正要回家的孩子,你猜有幾人能感到幸福?這些豪宅的女主人,又有幾個不是寂寞、空虛的?

年紀愈大我愈是體會到:喜歡跟別人比輸贏的人,其實是因為沒有能力看到自己內在的累積,與能力的成長,也感受不到自己獨處時的愉悅與幸福。假如一個人可以看到自己內在的累積與成長,或者有能力感受到獨處時的愉悅與幸福,就會比較容易看淡外在的得失,也比較不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樣的人才能自得其樂,活得盡興,但是卻又不需要為逝去的歲月感到後悔。
人生絕不該漏掉的選項
“Thefearofdeathfollowsfromthefearoflife.Amanwholivesfullyispreparedtodieatanytime.”──MarkTwain
「人對死亡的恐懼,源自他對『活』的畏懼。一個人如果活得非常地充實、飽滿,他就可以隨時無畏地面對死亡而無所憾。」──馬克吐溫

面對人生各種抉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選項是人生絕不該錯過的,否則臨終時一定會悔恨?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回答過這問題,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裡把人生最重要的選項給刪除,以致於一輩子都在追求次要的,甚至是無關宏旨的東西。

畢業生拿到多個公司的offer如何做選擇?

畢業生拿到多個公司的offer如何做選擇?

李開復

1)把你在乎的每個標准列出來,
2)每個標准根據對你的重要性,給一個權重,
3)每個公司根據每個標准打分,
4)加權後的每個標准的打分就是公司的分數,⋯⋯
5)請你信任並且客觀的人根據每個標准打分,可得到不同觀點,也不會先入為主。
該用什麼作為標準呢?我會建議:
1)這份工作是否你有興趣和天賦?
2)你是否認可並尊敬企業文化?
3)你是否尊敬領導,並認為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4)你能否學到很多相關有用的知識和經驗?公司是否提供培訓,學的是否你最想要需要的?(比如說:到大公司學習創業不如進創業公司),
5)你的工作是否公司裡面的核心業務?
6)待遇、公司品牌等。
補充幾點:
1)如果你很了解自己,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你不需要這個方法,
2)大多數同學面臨抉擇還是比較迷茫,容易先入為主或受人影響,這方法可以幫助你保持客觀,
3)每個人的加權可能差很多(重視學習或收入等),所以就算三個公司分數不變,不同的人也很可能會作不同的選擇。
4)如果別人給你出主意,讓他們也打分,而不是只告訴你怎麼選。這樣可以挖掘各人打分方式不同,讓你更客觀看到各個選擇的真實利弊。

幫助憂鬱者

幫助憂鬱者 (一) 台大生物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文亮

「憂鬱」(Depression)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敏感的議題、陰暗的世界,交錯許多無知的小道,讓人走入,不易走出。憂鬱使人悲傷、失眠、自怨,對外不感興趣,悲傷、孤離、退縮,甚至使人失去活下去的動機,走向自我毀滅。他們身體似乎在這個世界,情緒卻退到另一個幽暗的空間,躊躇而行。不只劣化生活品質,降低與人的互動,孤獨地等待幫助。
二十世紀之後,憂鬱的人數激增。啟動憂鬱,是工作的緊張?是都市人際的疏離?是過多資訊,使人思索錯亂?是忽然來的悲傷,使人精神無法承受?是食物、營養、維生素的缺失,使人荷爾蒙的失調?是期待落空,一時使人難以承受?是過去傷害的纏繞,使人無法走出其陰影?還是綜合幾個原因,使人以情緒的低落,作為對真實世界的逃避。結果逃避太深,以致自己找不出走出的路。⋯⋯
憂鬱症的幫助者,無法進入那憂鬱的世界,也不能走入那逃脫的小路,以致自陷。那裏有許多外界未知的密碼,是現今的神經醫學、心理科學、特殊教育,難以解開,但我們仍待重繫那一些失落的返途。
奇特的是,有些「客觀」的人、事、物,可以幫助憂鬱者。例如:狗是最能與人友善互動的動物,讓憂鬱者養狗,能夠幫助他們。當人在牽狗走在馬路時,要狗走慢一些、走快一些、走近一切,這裡要停,那裡要轉彎……在不斷的照顧狗當中,人似乎是不斷的在「付出」,其實是不斷地在得到治療。付出是人心靈裡苦悶的解碼,是生命裡設定的祝福──施比受更有福。即使照顧弱勢的狗(其實狗並不弱勢),是幫助人與外在的維繫,不會將心思集中在自己的問題,自陷於情緒裡,而由照顧、付出,逐漸走出。
快樂的音符,與節奏快的音樂,也能使憂鬱者振奮,這稱為「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的〈小星星變奏曲〉、〈G大調第15號小夜曲〉、〈降E大調K.364小提琴與中提琴協奏交響曲〉、〈第11號鋼琴奏鳴曲〉、〈快樂的捕鳥人〉、歌劇〈費加洛婚禮〉、〈土耳其進行曲〉等,讓人聽來心情沸騰的好歌曲。
記憶裡的美好,可以幫人數算恩典,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一頓難忘的餐飲、一杯在愛河邊喝的咖啡、自池中釣到的大魚、午夜與一群螢火蟲的相遇、第一次聽到小雨蛙的蛙鳴、第一次在海灘撿到的石頭、第一次唱歌有人鼓掌、第一次炒的飯有人敢吃等,都在證明,自己有價值,不見得那麼不幸,絕對不是悲風苦雨下的作弄人。
幫助憂鬱者 (二)
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若持續在一段時間(約三星期至三個月),仍然沒有改善,人會漸呈憂鬱,被情緒主導。短時間的情感低落,是人可轉換的,稱為「情緒」(Emotion),這字是「ex-」與「motion」組成,表示可以移動進出,人的情感被長時間框住,這稱為「mood」,這字原是指某種樂器被線絲或框架固定,每次只能發出同一個音,這種固定是「mode」,是mood的字源。Emotion可移動,Mood不易移動。憂鬱症不是情緒,而是Mood,所以要為自己的情緒把關,不要成為憂鬱。
憂鬱的人,經常是頭腦聰明、反應快的人。受到衝擊時,容易照單全收。情緒反應太快,一時無法負荷全部,造成心裡的傷害。我們不要去探究憂鬱症患者染上的原因,他們自知有病,需要人支持。不要一直責備憂鬱症者,免得他們又陷入挫折中,他們自知軟弱,需要人協助。
⋯⋯
對反應快的人,「緩慢」是個醫治,因為緩慢會使憂鬱者的負荷減輕、壓力減少,悲傷的情緒降低。帶憂鬱者在花園裡慢走,蹲下來看朵小花,坐在草地上看著綠茵,坐在椅子上聞著花香、聽蟲鳴,感受輕拂的風,接受日曬,對於憂鬱者都有很大的幫助。花園沒有外界的緊張、紛擾、噪聲,而是提供一個祥和、美麗、安靜的空間。讓人能更多、更近距離與花園接觸,可以讓人的情緒舒緩,注意力轉移,感情舒暢。
如果花園能讓憂鬱者,有塊專屬的地方,能讓他們在裡面挖土、鬆土、挪去石子、施肥、下種、灌溉,就很有幫助。他們定期來到此處,看著種子發芽、生長、長葉、開花、結果,並讓他們移去蟲子、蝸牛、蜈蚣、毛蟲、雜草,直到果實成熟,讓他們取而享用,將更有幫助。在照顧小花、小草中,自己身心得到幫助,這是近代的「園藝療法」(Horticulture Therapy)的核心。植物緩慢的成長,是大自然的邀約,是另一種無聲的語言,給人美好的印象、期待,與說不盡的喜悅。
人本來就屬於花園,上帝起初是將人放在園子裡,那是最適合人的身心靈的所在。近代,大部分是憂鬱症患者來自都市,可見都市有問題。好的都市設計,30-50%的空間應該屬於綠地與花園;好的建築設計,是周遭有許多綠意盎然的樹木。人口愈多的都市,居住、辦公與商場應該集中在建造穩固、管理良好的超高層(35層以上)的大樓。不止可以減少通勤、上班、購物者的交通時間,減少都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高層大樓可以省下周遭的地面空間,才有作為大片的草毯、花園與人工林的可能,成為居民休閒所在的機會。都市綠地的保留,是政府給百姓最大的善意,是企業家眷顧人民的明證;也是購屋者,智慧性的選擇。
給憂鬱者的花園,有較寬廣的路徑,便於憂鬱者在花園裡的行走、田間操作,栽種菜。栽種的田畝有小塊的個人式,也有大塊的群體式。前者讓憂鬱症者自由、單獨操作;後者讓憂鬱症者相互溝通、分享。幫他們互相幫助,也互相治療。若栽種花,幫他們選擇較大、醒目的花朵;若種蔬菜,選擇易長的南瓜、容易收成的番薯葉、紅蘿蔔、少病蟲害的番茄。
憂鬱將人的可能極小化,將人的不可能極大化,並使人的力氣枯乾。喜樂的心才是良藥,讓我們到花園裡吧!

蔡茂堂的故事

蔡茂堂的故事/eaton蘇東波

蔡茂堂1949生於台灣彰化,與衛生署侯勝茂署長、林芳郁署長及及葉金川署長、台大公衛學院王榮德教授為同班同學。台大醫科第一名畢業後,選任台大醫院精神科服務,可謂空前絕後。總住院醫師服務完畢,未接受台大精神科陳珠璋教授以及林信男副教授的挽留,毅然選擇南下偏遠的恆春基督教醫院服務,展開他人生服侍基督的道路。之後又受到陽明醫學院韓偉院長的感召,放下醫師的職務,出任路加傳道會總幹事、美國東安與芝加哥台福基督教會主任牧師,並在美國先後取得福樂神學院宣教學碩士、芝加哥三一國際大學文化間研究博士。2005年1月返台,現任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故事開始
我唸中學時,仍有「保送」的制度,我校每年可保送一名的畢業生進台大醫學院。我從小唸書,直到初中畢業,從彰化中學進入高中,都是直升第一名。那時我充滿理想和驕傲,覺得只要繼續努力,便能保送台大醫學院,前程似錦。怎曉得高中一年級上學期體育成績五十九分不及格,是班中唯一體育不及格的學生。後來新上任的體育老師來到,對這事起疑心而暗中調查原委,方知第二名學生家境富裕,買通當時的體育老師,希望能成為學校被保送的那一位學生。我知道後,開始對社會的不公義產生仇恨的心理,從此很憎恨我的那位老師。那時我正在閱讀「基度山恩仇記」,心想君子報仇,十年未晚,今天沒能報你仇,你給我記住,有一天,我醫學院畢業,你孩子不要生病,否則,我定會神不知鬼不覺的,把你的孩子弄至死不了又活不起來。我的心理就是這樣想──有一天我要報仇。

爸爸年紀很大才生下我,我家很不幸,適逢中日戰爭,他第一次空襲從大陸回來,所有的房產都給親戚佔了,因登記不完全,沒法要回來,變成一無所有。第二次跑空襲時,躲到台東後山,太太被蜈蚣咬傷,因為沒有藥物,毒發身亡,留下幾個小孩。爸爸為了有人照顧孩子,再娶我母親,因此我是繼母的孩子,排行12。家裡很窮,哥哥沒有唸書,整天跟媽媽吵嘴,後來做流氓,那時我在家裡也充滿恨,因為我唸書成績好,爸爸把所有希望放在我身上,要我繼續讀書。他為要省錢,不讓我們在學校蒸便當(要額外繳費),他每天自己騎腳踏車上山(學校位於山嶺上,我們住在山下,孩子們要乘坐巴士上學),把便當用布包著,送到學校窗戶旁,讓我們下了課取來吃。不幸一次在送便當的路途上,被一輛超載的卡車把腳踏車的把手拉著,老人家沒辦法就倒了,幸好沒倒在車下,而是倒在路上,那卡車卻不顧而去,爸爸只得自己爬起來,可是腳斷了,不能走路。家裡已經沒有錢,又遇到此不幸,我記得媽媽因為沒有米燒飯而跟爸爸發脾氣,我爸爸是基督徒,那時他只是說「約伯倒楣的時候,他的太太不也是罵他嗎?你不要逼我當約伯」他一生給我很深的印象,如果信耶穌為了要神祝福,我爸爸真可說一點祝福也沒有,但他還是要信耶穌。這也叫我覺得奇怪,我心裡一直很疑惑。

高二時,家鄉的教會重蓋禮拜堂,父親是教會的長老,因為無力奉獻,而他對建築是有認識的,便自告奮勇願協助監督會堂的建造。那時他的腿已斷了一隻,拿著柺杖走路,仍堅持要去。我家離教會很遠,爸每天帶個便當,一清早慢慢走去,到下午才慢慢走回來。沒想到一位教會姐妹竟誣告我父親偷工地的鋼筋水泥去變賣。教會的牧師、長老和其他弟兄姐妹卻無人站出來為這位忠心服侍主的僕人申辨。因此我告訴自己,哪裡有上帝,如果有的話,應該馬上打雷,把他打死,這才大快人心,才證明有上帝。分明牧師都是眼中只有錢、勢力、偏心,哪裡有上帝?哪裡有愛?教會講台上常講「彼此相愛」,這只限於救急救難救困難了。教會中有我們這麼窮的家庭,窮得不像話,幫也幫不了。我覺得不幫也罷,可是就不要在講台上講什麼「彼此相愛」。學校也是一樣,遭人白眼:「你硬要爭取被保送進台大,進去了也沒有錢唸,何必占人家的位?」。在我看來,我們一家在別人眼裡真像是垃圾。

那時有個英國人,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院長──蘭大衛,他常常穿一條短褲,上下班都是騎腳踏車(他屬下的醫生卻是開車上下班的),他很愛住在他附近的小孩,我們也住在他附近,都是貧民區的小孩。每學期開學時,他騎腳踏車,送一包錢到我們家說:「這是給你孩子做獎學金的」我們都是這樣受著他的幫助。還有每個禮拜天,他都請人做很豐富的菜(一席十二道菜),請附近唸中學的小孩享用,教你學英文,唯一的條件是席間只許講英文,我們哪裡會講英文,他卻很有耐性,自己不吃飯,一個一個逼問你,沒辦法回答時,便要站出來說:I am sorry(抱歉)然後站著吃飯。這印象很深刻,他一直跟我們講,雖然聽不懂,卻很喜歡聽。唸初中時,他就是這樣給我在英文上奠下基礎,以致後來考(托福)得了六百多分,到美國唸書沒問題。

蘭大衛院長每3年回英國一次,都是搭船,我以為他喜歡坐船,是一種享受,我念大學的時候,他退休了,仍是坐船回去。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搭飛機?他回答說:「坐船便宜些」原來他沒有拿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薪金(應該是每月三四十萬台幣),他只拿宣教士的薪金(每個月不到三萬元)。但他的錢卻送給附近窮孩子當獎學金,其中一個比我們更窮,他栽培這個孩子,後來成為台中某間醫院的麻醉科醫生。蘭醫師在英國倫敦醫學院完成醫學教育,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與倫敦皇家內科學院院士,後來成為宣教醫師,到中國福州,大陸淪陷後,轉到台灣,一生在台灣,成為我們的鄰居,他很得神的祝福,但他把福份分給鄰人。

我因唸書好,人就驕傲瞧不起所有人。我家在彰化,有一間基督教醫院,都是中國醫學院、中山醫學院的畢業生當醫生,較少有來自台大醫學院的醫師。我進台大醫學院唸一年級時,因家窮,找些暑期工好賺取學費。結果在醫院做雜工:洗碗碟、拖死人、協助X光工作等,人家不做就是我的工作,有個印象很深刻:我在廚房洗碟子(鋼碟子),醫生們有個怪習慣,吃完飯便把碟子飛擲到盤裡去,雖然他們眼界準確,碟子裡剩下的油卻飛濺到我渾身皆是,我很氣,心裡想:你們有什麼了不起?你們是中山醫學院畢業的,我是台大醫學院,我以後當院長,看你怎麼樣?

我脾氣也不好,心中的仇恨如同火山,一次僅為了一樁小事,跟弟弟吵得很兇,我決定做一件事,要把全家人殺掉,就跑到廚房去找菜刀,第一殺我弟弟,第二殺我妹妹,第三殺我媽媽,第四殺我爸爸,因為爸爸行動不方便跑不了,最後自殺,全家就不必再像垃圾包一樣被嫌棄了。那時我的人生觀是黑色的:這世界我看透了、受夠了,我在我家裡只有痛苦,沒有什麼希望,我媽媽很聰明,看見我臉色不對,馬上把門關起來,用大木拴住,結果我拿了菜刀卻不得門而出,用刀砍門砍不破,我一直哭、一直叫,直到筋疲力盡。我媽沒有講什麼話,這時我回到自己的房間,第一次真誠的禱告:「上帝啊,我是從小在教會長大,基督教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在我人生經歷中,讓我看到那麼多不公平。我知道我痛苦不是為那些不公平,而是驚訝自己竟墯落到殺人的程度,我到底是怎麼一個人呢?」

不錯,我是模範生,在學校很出名,但那天晚上我發覺自己心裡充滿驕傲,充滿怨恨。我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天晚上我向神禱告,我想起爸爸,又想起蘭醫生,如果沒有神,這兩個人的表現,我不能解釋。但如果有神,我為什麼遭遇那麼大的不幸?所以我禱告主:「如果真的有神,求你改變我。你改變我的性格,我就做一位真真正正的基督徒,做神喜悅的一切事。」我這樣禱告後,沒有什麼感覺,就睡覺去了。自此,我定意每天看點聖經,默想神的話,高三上學期,教育廳宣布廢除保送制度,因為覺得這個制度產生種種不公平。其實他們已爭論一段時間,只因每年都有大官的兒子畢業了,沒辦法執行。我知道後,心理戰驚起來,直覺是神的手在掌管一切,因為保送制度取消了,我對體育老師的仇恨變得無聊,突然令自己心中白白苦惱。現在人人一起參加考試,當年聯考結果,彰中只有我考上了台大醫科。我驚訝神竟然用此方法顯出他的主權與能力,並叫我除掉心中對那位體育老師的恨。我想,如果不是這樣,我也不知何時才能解決中心對那體育老師的恨。

隨著歲月的流轉,神一點一點挪去我性格上的瑕疵。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有很大的轉變。大學畢業時,我心中不再充滿仇恨,也不再瞧不起人。我知道神已動了聖工,改變我的性格,我為此感謝祂,也願照自己當時向神的承諾,做祂所喜悅的事。大四那年,神接家父回天家,我很難過,因為他生前有個心願,就是希望我學成後,他可以卸下經濟重擔,專心傳道。我質問神為何不成全家父這個心願。後來我才知道,家父在世已完成他美好的工作,神讓他休息了勞苦,我應該接下這個棒子,承繼父志。

在恆春基督教醫院任院長期間,發生了一件令我終身難忘的事:當時我和三位同事北上為醫院募捐,由我任司機。途中發生車禍,戴娓娜姐妹當場身亡。我為此內疚不已,痛苦莫名。事後娓娜的父母戴忠德牧師夫婦竟以基督的愛接納我,認了我的太太為乾女兒,我成了他們的女婿,這在我心中引起了極強烈的震撼和感動。天父就是這樣接納我們罪人。為此我更要全力以赴,專心愛主,服恃祂。一生跟從祂,永不回頭。

(另參見和平基督教會網站 www.hoping.org.tw)

如何才能快樂?/ eaton

如何才能快樂?/eaton

哲學家:隨遇而安。 蘇東坡:逢到悲哀挫折,總是微笑接受。

林語堂:欣賞自然的韻律,按著生命的時序生活。 徐璐:生活簡單。

侯文詠:選擇對自己重要的。

聖經: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2)

您自己認同哪個講法呢?
------------------------------------------------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比較像自己:徐璐v.s.侯文詠

徐璐:生活簡單就容易滿足,快樂自然就會來。其實在我的生命中碰到那麼多災難,可以走出來,那是因為從小我的父母對我的影響。我的父母給我就是那種,完整的愛,即便我考試倒數第十名,我爸爸都說好棒喔!因為他知道我很健康,因為家裡很窮也不可能今天給你iphone,明天給你ipad,或是給你很多玩具,可是他給你最完整的愛與信任,知道不要用考試和分數來要求孩子,讓我對於自由有豐沛的嚮往,也因此能用比較正向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在面對人生種種的困難挫折後,還有勇氣走出來。

侯文詠:改變看待人生的態度,比較能找回一個舒適快樂的自己 回想起小時候,侯文詠戲稱自己是在嘉南平原上一邊流浪一邊長大的。以前吃一碗冰對當時的小孩來說是非常大的享受。有一次,他的父親騎著摩托車載他跌倒了,父親把他扶起來後第一句話竟是問:「摩托車皮革有沒有破掉?如果破掉要花一百元去修吶!」檢查了半天後,看著安然無恙的車子,他父親反而開心的花一百元帶他去吃冰。父子兩人享受著不知是福還是禍的冰,是一種簡單的快樂。

隨著漸漸長大,走過了許多癌末病人的病房,看過無數生命的消逝,這些生命將至終點的人,在生命最後,在乎的從來都不是金錢、物質,而是「關係」,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有人擔心自己的女兒、有人擔心還在世的老伴。我們花了大多時間在執著的事情,都是那些生命將到終點的人看起來沒有價值的事。我們真正應該在乎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打算如何演出生命這齣戲、我們想要生命成為什麼模樣。他說:「我們的人生,從十幾歲就開始要追求快樂,照理說我們應該更快樂,可是大部分的時候並沒有,回到根本,我們那個假設是有問題的,所以一定要去改變那個假設,唯有改變那個假設之後,從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看待我們的選擇、取捨,才能有所不同。」

http://books.cw.com.tw/…/%E5%A6%82%E4%BD%95%E5%9C%A8%E6%9C%…

三分鐘閱讀:失控的懲罰 / eaton

三分鐘閱讀:失控的懲罰 / eaton

這本書是Robert A. Ferguson的落落長大作,我嚐試寫簡短的三分鐘文摘:

一個文化的形成,是透過政治、經濟、法律、歷史、心理、甚至宗教與哲學,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意涵,才能知道我們在做些什麼。

目前社會的普遍看法是,作惡者須付出代價。然而,若忽略人的尊嚴與犯罪者所面臨的其他狀況,病態嚴罰作惡者,甚至忘了懲罰的目的,就會創造出恐怖不輸集中營的監獄。

為何社會會產生過度的懲罰呢?當民眾受到外界不當的教導或引導,不知不覺形塑「自以為義」的「超我」,若超我不斷壓抑本我,就會激發出難以戒掉的愉悅感:聽聞別人因犯錯而被折磨時產生的快感,若沒有人必須為過度的懲罰負責,人們就會不斷地創造出極端痛苦的嚴罰與制度。

那麼,如何避免過度懲罰呢?答案是:寬容與鼓勵。
……….
想想:寬容與鼓勵意謂著饒恕,當然這不是說,加害者可以免去法律的制裁,而是受害者不再於過往的傷害中自憐,並可讓自己康復;而不饒恕,往往損失更多!(底下的故事可以參考)。

饒恕,知易行難,但信仰的力量卻有可能,就像保羅的宣言: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聖經 腓立比書4:11-13)
……………..

故事:饒恕的力量

非洲有一個地方叫馬托博,他們有個「溺斃審判」的傳統。當地若有謀殺案,受害者親屬必須追悼死者一年,之後,村人齊聚河邊,將殺人兇手綑綁,丟入河中。

此時,受害者親屬有兩種選擇,一是讓兇手就此溺斃,獲得公平正義,但餘生可能在悲傷中度過;另一種,願意接受世上存在著不公平的事實,把兇手從河中救上來,以釋放心中的悲傷。馬托博的人相信,「唯有饒恕才能終止悲痛」,因為「報復是一種長期的悲痛形式」。

面對過去,每個人同樣有兩種選擇。我們一生難免受到各式各樣的傷害,可能來自於朋友、敵人、親人、愛人,甚至是陌生人。我們可以把仇恨寫在石頭上,永誌不忘;或寫在沙土上,一陣子才過去;也可以將仇恨寫在水面上,船過無痕,不讓傷害在生命中留下痕跡。(參:蒲公英希望月刊)

-------------------------
最後我提出一個故事,來說明饒恕的力量:饒恕(參自蒲公英希望月刊)

有部電影提到,非洲有一個地方叫馬托博,他們有個「溺斃審判」的傳統。當地若有謀殺案,受害者親屬必須追悼死者一年,之後,村人齊聚河邊,將殺人兇手綑綁,丟入河中。此時,受害者親屬有兩種選擇,一是讓兇手就此溺斃,獲得公平正義,但餘生可能在悲傷中度過;另一種,願意接受世上存在著不公平的事實,把兇手從河中救上來,以釋放心中的悲傷。

馬托博的人相信,「唯有饒恕才能終止悲痛」,因為「報復是一種長期的悲痛形式」。面對過去,每個人同樣可以有兩種選擇。我們一生難免受到各式各樣的傷害,可能來自於朋友、敵人、親人、愛人,甚至是陌生人;我們可以把仇恨寫在石頭上,永誌不忘;或寫在沙土上,一陣子才過去;也可以將仇恨寫在水面上,船過無痕,不讓傷害在生命中留下痕跡。

然而,有些人喜歡在過往傷害中自憐,甚至不想讓自己康復,這往往讓自己損失更多啊!三思啊三思!
-------------

失控的懲罰:台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 序
  
美國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懲罰大國,現在約有兩百萬人被人身拘禁,五百萬人或多或少受到社區監控。每年花在懲罰的費用,各州每年的矯治費用高達517億美元,而聯邦監獄系統則是花費了將近640億美元。關於這個龐大不受控制的體系,近年來有許多的研究都展開批判,本書亦是其中之一。不過,比起其他非難美國刑事制裁制度的書,本書卻獨具特色,令人驚豔。
  
本書作者勞勃・弗格森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教授,他除了法律的學位外,另取得了美國文明史的博士學位,所以這本書才會除了法律(特別是判決)以外,另添增了許多的「文藝」氣息,讓人回味無窮,甚至可以說是一本「文學與法律」的協奏曲。
  
作者於本書的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表明美國是個過度懲罰的國家,並且引用卡夫卡的「在流刑地」一書表明大部份的美國人都像書中的主角一樣,看到懲罰醜陋的一面時,採取的是迴避的態度,而且當他逃離流刑地時,也同時拒絕了懲罰系統內部人們的追隨。而後,作者在第二章開始討論理論上的議題。他透過許多的著作,表明了一件事情,這就是對於嚴罰的病態式追求。首先是被譽為永恆的喀爾文與康德的宗教或道德嚴罰論,這些論述縱然受到貝加利亞以及邊沁等人的攻擊,但是仍然根深蒂固地長存於人心。縱或其後的哈特與羅爾斯都有提及懲罰的議題,但是他們都輕描淡寫地不直接面對這個問題,反倒是莫里斯、威爾森等人承繼了嚴罰的傳統,繼續予以深化。作者認為嚴罰的理論都沒有留意到受懲罰者的痛苦,觀諸論者大概也只有傅柯、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留意到受懲罰者的痛苦。
  
在爬梳過懲罰的理論後,作者開始描述嚴懲制度下受懲罰者的痛苦,而大部分的應報刑論者並沒有留意到這個痛苦,當然也不會把這些痛苦算入應報的內容中,事實上受懲罰者是接受了過度的懲罰。不論是警察、檢察官,還是陪審員與審判長,似乎都無法避免趨於嚴罰的傾向。而且在過度切割懲罰流程的現實中,沒有人會對過度的懲罰一事負起責任。然而,事實上受懲罰者,特別是在監獄中或甚至於出獄後,受到不當的懲罰。
  
則為何人們會假藉著正義與公平的應報外衣,而為殘酷的行徑。弗格森認為美國的嚴罰傾向,其實是一種在美國社會生成、形構出來的本質,所以他從布迪厄的「社會習性」的觀點出發,將美國嚴罰的態度分成十四項的抽象概念與具體場景予以比較,並總合其心理機制成脆弱的不安感、羞恥與恐懼,這些都逼使美國走向對不正義視而不見的排除社會。當然,指謫出問題的癥結點後,必須尋找能夠破解這種從微小的心理機制而形塑出來的社會習性。作者首先藉著梅爾維爾的小說「比利・巴德」,說明了僅著重實證法解釋與運作的作法,其實會產生極大的惡害,因為這種的解釋與運作其實是僅看到事情的表面而已。據此,作者主張應該超越實定法而以更超越的觀點重新檢視實務的運作。而寬容與激勵應該就是讓美國人脫離困境,走向更合理的懲罰制度的關鍵。
  
最後,作者利用了但丁的文學鉅著「神曲」這個史詩,結束整個的論述。其謂,地獄與煉獄是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地獄中人們僅是單純的受苦而已,而且執法者或旁觀者甚至會陷入加擔痛苦的角色中,而在給與他人痛苦中得到愉悅。反之,在煉獄中,人們會不吝於給與同情與協助,這樣受到痛苦的人以及其他的人才能夠得到救贖。
  
本書雖然從頭到尾都在談美國過剩拘禁的情況,但是藉應報之名,實際上卻是達成排除之實的情事,在我國儼然已經成為趨勢。我國現在平均有六萬人被關在監獄中,這其實是個很過度的懲罰,因為鄰近的日本,人口一億,也僅有八萬人被關在監獄中而已。長期且過度的拘禁,不僅是不能改善受刑人,反倒會引起國家財政上的過度負擔,對整體社會而言,絕非良策。但是如今不僅是立法者不斷修法增強處罰的力道,一般民眾也是處於一片撻伐與嚴罰的氛圍中。毒品、性犯罪、酒駕以及最近的食安犯罪,在在引起社會的動盪,這些犯罪人確實可惡。但是雖然犯了罪是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以應報之名,實質上卻是藉此滿足嚴罰的慾望時,這種的態度不僅是沒有辦法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反倒會使得情事益加險峻。
  
在傅科的論述中關於規訓其重點之一即是規則的內化,但是傅科並沒有多談這個內化是如何進行的。茱蒂斯巴特勒有感於此,於是參照了尼采與佛洛依德的論述,而展開了其有關規則內化機制的主張。茱蒂斯巴特勒認為外界所為教導等會形成個人的超我,而這個超我不斷地壓抑著本我,本我也因為被「自己」壓抑而感到自虐性的愉悅(尼采),這種的自虐性愉悅投射到外界,於是產生了當聽聞別人因犯錯而被置於受折磨的地位時的愉悅。茱蒂斯巴特勒認為這就是為何人們在看到犯錯的人受到嚴罰時會產生愉悅感的緣由,而這種愉悅也會促成人們將規則的內容予以內化。
  
或許正是這種深層且難以戒掉的愉悅感,使得人們不斷地去追求、創造讓犯錯的人感受到極端痛苦的制度。在這種制度的運作下,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正義可言的。並不是義憤,而是嚴罰他人時所產生的愉悅(爽),才是應報論中情緒論的核心,若超我與本我間的自虐,並沒有任何極限,那麼我們對於犯錯者的懲罰也會沒有極限。只要不能克服這個關卡,那麼應報論所代表的正義,僅僅是個廉價的偽奢侈品罷了。當然應報中不忘寬容的要求,也會愈來愈不可能。台灣的刑事政策已經走到臨界點,或許現在就是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嚴罰慾望,學習寬容的時刻了。相信本書會帶給有意欲嘗試改變的人們一個不錯的契機。

台灣大膽擺脫低薪的第一槍(eaton)

台灣大膽擺脫低薪的第一槍

文:蘇東波(eaton)

本文是延續拙文「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所謂大膽想法,係透過合理稅改所得之財源,提供政府直接或間接雇用人力(目標八十萬人),從事「知識密集、人力密集、增進幸福感、並兼具自償性」的工作,以扭轉人力供給遠大於需求的就業市場結構。苛刻的企業主因人力吃緊,才會乖乖提高「不合理」的薪資水平。這個想法需要公民社會給政府壓力,並透過腦力激盪,找出優先配對的工作類型。有人認為,八十萬人會不會太誇張了?我的回答是,在「平均」看來富裕,但還是「人吃人、人不安」的台灣,難道就不誇張嗎?

對盡情享受新自由主義的資本家、政客及專家幫辦而言,聽到筆者的想法,肯定氣極敗壞,譏笑不符合經濟學理論。然而,他們不會告訴你,台灣租稅負擔率7.9%,不到美國、南韓三分之一,真是爽在心裡口難開,只好藉機噴噴「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口水。說不定,讓中曾根、雷根、柴契爾自以為是的海耶克會從墳墓跳出來高呼:自由社會下的政府會主持社會正義。只是作古的他,不知道政府失靈造成的分配不公平已經讓賤民通往「被奴役之路」。他的徒子徒孫也會附和:台灣的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高於日韓,只要拉高物價,就可以解決低薪問題。只是GDP分配是否不當,一定隻字不提。他們會有志一同指責黑心商品,但是他們不知道,黑心商品其實是投機氛圍下的產物。當企業主享受超低稅率、透過投機進行逃漏稅,而窮人只能自生自滅,賤民只配差勁的公共服務時,社會自然瀰漫「人吃人」的投機風氣。

言歸正傳。為落實大膽的想法,筆者建議開出的第一槍是:找回每年被逃掉的1500億至3000億稅收。第一槍無關修改稅法,只需財政部的誠意支持。當第一槍響起,極可能帶動第二槍、第三槍的蝴蝶效應,不合理低薪的陰影即可逐年散去。

您應該會問:國稅局不是在查逃漏稅嗎?依財政部統計,2013年共查核1萬119件案件,不含處罰金的補稅金額為22億元。這樣的成績斐然嗎?查到1萬多件是很辛苦,但是金額卻只佔同年度三大稅:綜所稅3921億、營業稅3280億及營所稅3511億的0.2%。除非您是財政部官員,否則應不會相信就只有這些吧!

近年來,配合資料庫技術,查核能力有明顯改善,但只查到0.2%,很顯然機制存在問題。內行人都知道,沒有查不到的假帳,查核績效不彰的主因是:查核人力嚴重不足與民眾不拿發票。筆者在此提供一些改善的作法:
建立查核人力的培訓與認證制度,以應付龐大的約僱人力需求。
依可能被逃漏的稅額為基準,設定所需要的人力。筆者建議,若保守估計每年被逃掉1500億,撥10%,即150億為查核經費。以每人每年人事成本75萬計,即可約僱2萬大軍。相對於現有7千位人力,戰力大增。
依前年度實徵營業稅及營所稅的10%為基準,做為下年度統一發票的中獎獎金。以2013年為例,實徵營業稅3280億及營所稅3511億,然而,財政部編列的2015年的中獎獎金預算僅101億,比例不到1.5%,實在過於保守。若將中獎獎金視為行銷推廣費,民間一定是10%起跳。
落實商家每月營業額達20萬,就要開立發票的制度。台北市門庭若市的商家門口貼著「免開發票」標章者,絕對超過半數,上開制度形同虛設,就跟北市府聲稱要對開冷氣不關門的商家處罰一樣。財政部應重定獎勵辦法,只要民眾提供門庭若市的照片或一定消費金額收據,就可通報貼著「免開發票」標章的特定商家。若事後國稅局確認應開立發票者,即適用檢舉逃漏稅的獎勵制度,核發獎金。

政府最近談不少開發財源的方式,像是:提高房產持有稅、解除老屋增稅禁令、證券大戶條款、實價登錄、健保附加稅、提高綜所稅稅率上限、兩稅合一等。然而,除兩稅合一及綜所稅稅率外,其它項目不是虛晃一招,就是聊勝於無。因為在財政部長「先求有,再求好」的掩護下,相關稅率依舊奇低無比。這就是柯P提到的:台灣政治的「假」。比照國際經驗,現階段台灣每年可合理多徵千億以上的項目有:逃漏稅、遺產稅、房產資本利得稅、房地持有稅及廢兩稅合一。後兩者就是來台演講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強調能促進財富流動的「資產淨值累進稅」。對比台灣房產假贈與交易當道,買賣雙方可以隨意定價,一坪市價百萬,實際20萬成交,實在荒謬至極。

稅改的順序應從「容易核計、有顯著效益」的項目優先執行,但是政府的作法總是對實收有限的項目情有獨鍾,證券大戶條款、證所稅都是代表作。現在是「普遍低薪、財政危機」的最壞時代,也是「民意奔放、資訊流通」的最好時代,我們寄望財政部將功贖罪,秉持大破大立的態度,開出第一槍,為台灣的未來,留下可歌的青史。

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 (eaton)

我半年前發表這篇文章,點閱近6000次,算是個人的里程碑。
這篇主要是建議政府透過大量雇用,改變人力市場的供需結構,以提高基層的薪資水準。有些讀者以為,這個建議極度左傾。其實文中提到,雇用的人只運用在自償性的工作(筆者提出幾個可行建議)。後來,筆者又寫了「台灣大膽擺脫低薪的第一槍」(沒有發表),具體建議如何透過查稅,發出一槍,創造改變就業市場結構的正向循環。

(本文刊登於: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370 )

-----------------------------------
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

文:蘇東波

這篇文章是為普通人而寫。目的是推銷一個大膽的想法,期盼我國能很快擺脫不合理的低薪,從而改善貧富差距。2016年新任總統若無法帶領解決貧富差距、政府財政兩大問題,台灣將成為無以為繼的社會〔1〕。跟時間賽跑的非常時代,「大膽」,才能扭轉時局。

低薪已經是台灣人的共識。事實擺在眼前,就算按馬政府最愛的「購買力平價標準」(缺陷的烏托邦標準),2013年台灣人均GDP為3.9萬美元,比韓國的3.4萬美元高出15%,但是,依勞動部資料,2013年台灣購買力平價月薪2,914美元,比韓國的3,876美元,卻反向低了33%。這是政府失能造成的。請問,這不是領導人的恥辱,甚麼才是恥辱?

過去,台灣社會談了很多提高薪資的藥方,結果實質薪資還是倒退15年。這並不是說,那些藥方:產業升級、產學合作、人力素質教育、鼓勵創業、設計能力、品牌行銷、提高基本薪資….一無是處。只是,藥方要發揮效果,需長時間耕耘,需廠商反省自覺,需國家政策長期配合。很不幸,馬政府關心貿易協定遠甚於一切,放任房產價格一直提高、工業區土地投機炒作,讓新興創業越來越難。

言歸正傳。我的想法不是證實無效的「道德勸說」,也不是修改公投法,民眾可學美國,提案提高基本工資,然後跟「落伍的」經濟學家爭辯是否會提高失業率〔2〕。我的想法是,政府以公辦民營的模式,間接雇用80萬人力(約受僱人口的10%),從事「知識、人力密集,增進幸福、健康感,並兼具自償性」等有價值的工作,以扭轉台灣就業市場供大於需的結構。企業主因人力吃緊,自然會提高薪資水平〔3〕,就像80年代的台灣。若改善低薪目的達到,效益較低的項目可以出場,雇用人數可同步減少或轉進其他領域。

為什麼「就業市場的供需」是改變的關鍵呢?過去多年台灣產業外移,失去大量的工作機會〔4〕。然而,民國102年台灣受僱人口867萬(含自營已達千萬人),民國87年(15年前)655萬人,人力供給成長32%,這才是台灣受僱者不合理低薪、薪資倒退15年的主因。企業主原應承擔的,卻成為「不當得利」。

您應該會問,錢從哪裡來?政府財政吃緊,稅改本來就要進行。只要多數民眾支持,2016年新任總統可師法外國課稅模式,將台灣稅負佔GDP百分比,由2013年的7.9%〔5〕,提高至韓國的25.1%的一半,就是12.5%,那麼每年稅收可以增加8千億。其中4千億補財政缺口,剩下的4千億,直間接雇用80萬人力,綽綽有餘。當薪資提高至合理水準,得利的庶民消費會大量增加,社會對加稅的阻力不久會大幅降低。

您應該也會問,做甚麼有價值的工作?看看今年接二連三的問題,就可知道「百廢待興」,需要的人力不勝枚舉,族繁不及備載。像是:
1. 查核黑心商品。查核企業排汙。查核交通違規。
2. 查核逃漏稅。台灣逃漏稅嚴重,我估計,每年被逃掉的企業稅至少1500億。但受限於人力,加上推動達20萬營業額需開立發票不力,財政部每年公布的補稅額實在低得可憐。
3. 接受中小企業或新創事業的專案委託,免費提供輔導及資訊服務,以利中小企業(雇用85%就業人口)進行技術、設計、品牌行銷升級。
4. 提供小吃店免費輔導服務,改善用餐環境、經營成本、健康料理技術及口味的獨特性,並協助創立、行銷品牌。除食安外,小型外食產業大幅升級,將得利於庶民,大幅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
5. 種樹護樹,特別在都會區。環境、街道清潔。
6. 支持關顧弱勢家庭的小孩(課後課輔)、老人長照。
7. 支持到偏鄉教育的公益組織,如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這個大膽想法,需要良好的配套制度,包括鼓勵全民提案、提案審核、管理及考核,才能發揮效益。然而,對2016年有魄力的新總統來說,那只是技術問題。
…………………………………………………………………………………………………………………
註解
〔1〕彭明輝: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
〔2〕彭明輝:誰來為底層的民眾發言
〔3〕彭明輝: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
〔4〕中華經濟研究院:我國產業外移之研究
〔5〕彭明輝: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提到Heritage Foundation的統計
稅負佔GDP% 台灣 新加坡 韓國 英國 美國
2012年 8.4 13.4 25.6 34.3 24.0
2013年 7.9 14.1 25.1 35.0 24.8

有衣有食,就當知足(eaton)

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文:蘇東波

台大張文亮教授在基督教今日報「金錢的好管家」文中提到,人類在歷史上最聰明,也是最愚昧的發明,就是錢。最聰明,錢可以取代以物易物的交易;最愚昧,眾人工作的緣由為了錢。一個人的一生如果只會賺錢,而不知如何用錢,他仍是個窮人。若我們在世界所得的錢,能妥善管理,運用在幫助有需要的人身上,成為上帝的忠心好管家。所以,他提醒我們應該警醒,賺錢是追求錢所帶來的支配力嗎?是安定於錢給的安全保障嗎?是用錢來做成功的象徵嗎?還是厭惡沒有錢的人,視他們為社會的渣滓?

賺錢為儲糧,以備未來所需並沒有錯,錯在於人的一生以此為目標,錯在於很多人被騙,以為必須賺很多才夠退休使用,於是勞碌一生。以下就是一例。被騙以為必須賺很多才夠退休的訊息經常充斥媒體,像是摩根投信的執行董事劉玲君最近為文廣告,台灣民眾退休生活約20年,以每個月三萬元支出計算,加上每年上揚的物價,退休金需要一千五百萬。以年化報酬率8%試算,若30年後總收益要達一千五百萬,每個月投資金額至少要一萬元。聽信需要一千五百萬的人,當然要勞碌一生。

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劉小姐的假設是多麼不合理:1500萬放在床底下,然後每年通膨7%。正確的算法是,退休只需要600萬,若你還有退休年金,就可更少。這600萬不能放床底下(可投資全球政府債,報酬3%),如此未來20年就可每月實質花費3萬元(設每年通膨1%)。如何存600萬(經每年1%的通膨調整)呢?只要每月投資6400元,每年投資報酬6%(投資平衡基金或股債五五分配),連續投資35年。這一點不困難,只要有執行力。

只要有計畫控制收支,必再為退休金憂愁了,特別是年輕人,勇敢走上夢想之路吧。何況經上說,你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你們不要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掛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加福音12:27-31)
http://www.cdn.org.tw/News.aspx?cate=12&key=5874

不兼顧分配正義的資本主義最終會引起暴動(eaton)

不兼顧分配正義的資本主義最終會引起暴動

文:蘇東波(童振東)

根據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的資本》研究,除世界大戰和少數例外時期,世界主要國家每年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除非徵適當稅率並進行財富重分配,否則1%富人不勞而獲的所得將讓財富成為世襲,天份和教育都改變不了。若政府不介入,主流經濟學主張的新自由經濟主義將會讓人類重回「財富世襲」的新封建時代。他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各界證實。瑞信2013年的報告,全世界前10%富裕人口掌握86%財富。把範圍縮小到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最富有的10%人的財富占全美75.3%,而上述比例在30年前還不到一半。若未來再不採行對策,未來貧富差距會更誇張。那時,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是他自己的掘墓工人」就會實現,社會暴動恐難避免。

台灣呢?筆者粗估,台灣過去50年資本(含房地產)報酬率r比g高出5%,但是台灣中產階級的比例相對於先進國家高很多,所以財富集中度沒有那麼嚴重。未來呢?受到人口成長趨緩及資源短缺等種種因素制約,筆者預期r大於g會縮減為3%,就算如此,再過30年,前10%的財富相對於其他人將高出1.4倍,前10%的人將會掌握90%財富。扭轉情勢的關鍵在於調整不當的租稅政策,只是政府多年來的作為令人悲觀。台灣的股市及房產資本利得稅、房產持有稅、遺產稅不是幾無,就是超低,加上逃漏稅、兩稅合一,代表跨國比較稅負高低的租稅負擔率,台灣僅僅12%,不到先進國家的一半,甚至不到三分之一,相當離譜。

人類社會為什麼淪落至此?多數經濟專家承認,那是新自由經濟主義(或稱放任式資本主義或巫毒經濟學)所造成的。因個人利益等種種因素,主流經濟學派(芝加哥學派和新古典經濟學派)始終拉不下臉,不敢公然否定巫毒經濟學。新自由經濟主義主張小政府,取消國營事業,盡力降低稅率,不干涉私人經濟自由,其目的是讓富人享受滿桌佳肴之際,窮人可以撿拾掉到地上的殘渣。共產黨橫行的時代背景,加上新自由經濟主義的先驅海耶克的宣傳,曾經讓中曾根康弘、雷根、柴契爾等人誤以為自由社會下的政府會主持社會正義,所以不必談公平分配,更不必正視市場失靈造成的不公平。經過40年發展,證實利益並不能涓滴到一般人身上,一般人最終還是和當年共產黨控制的人民一樣,通往海耶克筆下的「被奴役之路」,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可惡的是,台灣直到如今,「政治服務經濟」竟成為受益者的口頭禪,主政國家發展政策的官員更提出「不能提高最低工資,免得無米下鍋」的名言。

台灣基層的低薪、三流的社會福利、高房價及人吃人的商業環境,在在說明新自由經濟主義不能再走下去了。政府不必是極左派的大政府,但國家確實需要政府的干預力量,才能負起起碼的公平正義。目前解決問題的首要之務在於租稅改革,而改革並不需要高尚的社會道德,只需要政策跟隨世界標準運作即可。若推託不做,或只是做個樣子,就沒有改變的可能。改革之路是有一些技術問題,但是經濟/財政政策屬於社會科學領域,想要利用方程式找到分析解(analytical solutions)是行不通的(註1)。這時,我們必須向工程科學學習:最佳化(最適化)的設計通常透過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逐步修正調整(iterative cut-and-try)得來。我們不必擔心,只要心志堅定,摸石問路不難找到能永續發展,對多數人有利的出路。

極端的中央集權與自由主義都無法創造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披荊斬棘開出新路,這需要付出代價。就像美國羅斯福總統說,「如果你甘於選擇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僅僅當個旁觀的評論家,那就去吧。然而,有人選擇守護自己與夢想的約定誓言,為了追求夢想奮不顧身地跌倒起身、弄髒衣服,甚至受傷流血,但他們並不害怕,因為他們選擇勇敢的生命方式。」所幸,彼得杜拉克曾說,沒有人可以抵擋人口統計學的力量。台灣未來10年,每年滿18歲的年輕人有25-30萬人,保守的老年人則死去15-20萬人,年輕人已是關鍵多數,飄忽不定的中間選民即將退位。最近的選舉結果告訴我們,多數選民的投票行為不再受「政黨勝負、獨立與否、八卦新聞或網路嘴砲」影響,而是覺醒到自己被剝削,沒有未來。扭轉台灣過度偏右的契機已經來到,我們應好好把握機會。盼望兼顧分配正義的資本主義,類似北歐或部分歐洲國家的萊茵模式,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有朝一日在台灣實現。

〔註1〕經濟系統的特性一直在變,就像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說的,「人無法重複走進同一條河流」,無法孤立控制變因。社科數據天生不乾淨,數據經常藏有不相關因素的貢獻,就算統計顯著相關,也不易分辨是因果或共線性,除非有大量田野調查經驗的專家,否則恐怕連內容效度都禁不起檢驗。加上受到交互作用的影響(例如:未知的中介變數;新生變數;未知的自變數;time lag),變數間的因果關係並非恆常,因此歸納法難以適用,模型的信度偏低。

從某教授的感嘆,看到社會的病因

從某教授的感嘆,看到社會的病因

文:蘇東波

今日在某教授的臉書到他的感嘆:當一個人勇於說真話、嚴肅提出批判的時候,在一個理盲的社會,往往會遇到以下幾種回應,這類回應,厲害的是它不需要任何內容。對於任何人所提出來的批判,都可以用以下選項的組合,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回應之。
1. 樂觀點好嗎,何必搞得自己和別人不快樂?
2. 都是老問題,誰來做都一樣,罵也沒有用,反而浪費時間。
3. 光是會批評,不提出建設性意見,能解決問題嗎?
4. 事情很難做,你不在位子上,懂什麼?不然你去做做看啊?
5. 還是節制點,做人要厚道些,留點口德比較好。

我認為,若不是鄉愿、見不得人好,那些感嘆其實道出社會的自信心不足與信任感低落。自信心不足反映第2及4點病態,他們總認為沒救了或是沒有更好方法。信任感是很重要的社會資產,信任感低落會反映出第1、3及5點病態,他們總是疑心疑鬼地認為,批判者只是愛批評,故意找碴。所以,批評者得先看看自己用詞態度是否有改進之處,再來就是行動。堅定持續發文宣傳,尋找更多的支持者,或是慢慢做出一些里程碑,都是很好的行動,而不是花時間跟那些人抬槓。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賴士葆謊話連篇(eaton)

賴士葆謊話連篇

蘇東波(童振東)

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說,《公司法》三讀修正通過條文增訂,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當年度獲利狀況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加薪四法只過了一個公司法,至少它向分配正義邁進一步。強制企業將分紅費用化、定在公司章程中,仍具意義。

這是超級大謊言。就算四個法都通過,既沒有明確的利潤分享比例區間,也沒有劃分高中低階員工的分配比例,只是混水摸魚的鬧劇,這跟年終獎金有何差別?這個隨便大家訂的「花瓶法案」達不到任何合理分配的目標。除了謊言,還是謊言。
http://www.nownews.com/n/2015/05/01/1682388

謝金河只為股票大戶說(eaton)

謝金河只為股票大戶說話

文:蘇東波(eatontung)

謝金河說這次台股是「史上最冷的萬點行情」,原因是證所稅、富人稅上路之後,外資的20%分離課稅依舊,但內資最高稅率拉升到45%,此時兩稅合一抵扣減半,只能扣抵8.5%,再加上二代健保附加費2%,實質稅負變成38.5%。外資享有租稅優待,愛台灣,沒有出走的本國投資人卻被政府重懲五十大板。然後最後重提百年前,八國聯軍的法租界的「狗與華人不可進入」告示牌,比喻資本市場的租界現象。

謝金河的動機只為股票大戶說話,並為旗下投資刊物招攬生意。所以他不會告訴大家:
1.為鼓勵外國人投資,外資20%分離課稅,舉世皆然,甚至很多國家不繳資本利得稅。
2.台灣的實質稅負38.5%只適用0.1%的人,稅率也不比日韓美高。以前成交量多是散戶創造出來的,根本不是那些課稅大戶。
3.台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17%,幾乎是全球最低,而且全球主要國家都取消兩稅合一了。
4.台灣散戶漸趨理性,與先近國家看齊。大家已習於買規模迅速增長的台股ETF、境外基金,分散投資風險,不然就是長期投資,參與配息。
5.台股盈餘成長縮減,本益比回復合理的倍數,股市不再激情,走勢牛皮,當然成交量會縮小。此外,台積電大立光等成長股,散戶早就被洗掉不買了或買不起了。股市牛皮,投機性強的投資人當然沒興趣。但這些投資人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投資海外?

金管會主委不要再提甚麼股市上升方案了,反正沒用,你也提了好幾版了。現在股市都萬點了,台股盈餘成長已到循環盡頭,還要振興成泡沫嗎?維護市場秩序才是重要的,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02/602876/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救救地球,救救後代 @EATON

救救地球,救救後代 @EATON

李遠哲警告,從科學角度來看,末日可能不遠。他與一眾科學家密切留意近年連串因氣候變化引致的災害,結論是這些不是個別的天然災害,而是因為人類近300年大力破壞環境,過度開採資源,倒行逆施的惡果,而在過去50年,二氧化碳的含量、洪水出現的次數和強度,都是前所未見。天氣一年比一年熱,沒有一個可以逃避地球暖化的後果。今年年底的G21峰會,如果今年還做不到極速的減碳,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人類從來都是不見棺材不流眼淚,我們已看到棺材露出的一角。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57361/

不如去讀技大或學技術 @EATON


不如去讀技大或學技術 @EATON

2012年,美國擁有學士學位的全職工作者的薪酬較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的薪酬高出79%。相比之下,20年前是73%,30年前是48%。
將在校期間放棄的收入計算在內,四年制大學學位相當於年回報率為15.2%。

台灣呢? 我查了一下。2012年高中學歷年薪為42.2萬,大學42.4萬,幾乎沒有差異。考慮大學四年收入,高中學歷還比較高些,誇張吧。當然,這個數字沒考慮變異數,說不定高低薪差異大,也沒有考慮到,高中畢業的人年齡會不會比較大。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懷疑,隨便讀個普通大學,沒有學到東西,不會鍍金,甚至會虧錢,不如去讀技大或學技術。

http://cn.nytimes.com/education/20130521/c21grads/zh-hant/

鼎泰豐傳奇(eaton)

鼎泰豐傳奇

鼎泰豐老闆楊紀華認為付給員工高薪,正是創造鼎泰豐傳奇的主因,「很多人以為鼎泰豐成功的秘訣是於美食,其實優秀的員工,才是致勝關鍵。」

楊紀華說,鼎泰豐薪水、福利都優於同業,外場員工起薪三萬八,還不含績效獎金和紅利,店長的年薪甚至高達兩百萬元以上,「鼎泰豐人事成本高達五成,但我覺得這是必要投資,省不得!」

除了提高薪水,鼎泰豐編制有「樂活諮商師」,定期與員工聊天、傾聽員工心聲,甚至還會安排專業視障按摩師進駐每家分店的員工休息室,紓解身心勞累。

拿下世界麵包大師賽金牌的吳寶春回台創業,特地向楊紀華討教經營之道。楊紀華當時建議吳寶春,首先要先提高員工薪水,麵包師傅的薪水要從三萬五調高到四萬五,就連收銀台小姐的薪水,也要從兩萬五調高到三萬,「但條件是員工的服務水準,也要相對提高」。果然,吳寶春的麵包店在南台灣創造傳奇,甚至在南台灣掀起歐式麵包的風潮。

鼎泰豐迄今沒有上櫃上市的計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考量到員工的福利。楊紀華說,鼎泰豐的股票若上市,他就得要為股東負責、嚴控人事成本,反倒不能像現在好好照顧員工了。.

18歲投票會形成災難?

我還在想,不敢馬上講對錯。但是 嚴長壽:18歲投票「會不會形成災難?」這句話,還是值得大家檢驗:

我的檢驗模型是:
1.大於20歲者(對照組),又有多少比例當過真正的「公民」,會比新加入者多嗎?
2.新加入的18及19歲選民佔全部選民約2.5%,有那麼嚴重嗎,考慮這些人出來投票的比例後,影響數又如何?就算那2.5%影響選舉結果,選出與落選的能力差異也不大,就像學測PR低個1-2%,素質又有何差異?
3.國中開始就有公民課,學當公民需要多久呢?學5年都不能當,是不是要10年,那麼20-23歲是不是也不能投?
4.提早給18及19歲的人學作決定,難道沒有額外的好處嗎(溢及自己及他人的正面效果)?
5.既然18歲有投票權是舉世皆然,那麼台灣大學生比例全球最高的18及19歲年輕人是舉世最沒資格當公民的人類?
6.還有嗎?不想了,希望嚴董也能幫大家想一下。

政府有必要維持網路相對清潔的環境

政府有必要維持網路相對清潔的環境

政府有必要維持網路相對清潔的環境,但是實際上,可能因匿名解碼困難或政府資源有限,根本做不到。所以,要求或提醒自己有免疫力,對於心理幼嫩容易受傷的,不管是先天或後天造成的,是基本的自救之道。特別是,當病菌大量來襲,環境清潔尚未回復到基本程度前,更是重要。不然,如同凱因斯講的,到了長期,我們都死了。
-------------------------
對付霸凌,先學會與自己相處
http://lawyermind.com/…/%E5%B0%8D%E4%BB%98%E9%9C%B8%E5%87%…/

法學專家們,你們過慮了

熱點拍違停這事要成為災難,是過慮了,必須很多個假設同時存在。每個時代都有某些特殊性,台灣現階段需要創新,互助,合理寬容,不過度懲罰,講真話,適當使用量化用詞(註),自信與執行力。

台灣未來需要很大改變,不然是悲觀的。改變,需要執行力,不合理的要修法。所謂不合理是考量得與失之後的判斷。若原先沒智慧搞錯了,就再修改。社會進步往往是摸石問路做來的(當然不是魯莽行事),不是擔心出來的。若大家同意台灣要改革,積極的做法是,請大家勇於提出配套措施,給外界瞧瞧,不要只會說依法行事,除非那事真沒配套,連碰都不能碰。法界的人沒有績效壓力,腦袋永遠與CEO不同,台灣的法律不少年久失修,相當落伍,光會罵柯是皇帝也一樣落伍。懇請有識之士,多花點力氣關心。

註:很多人在論證時,不知道語氣輕重,不加上適當的量化詞,只想一語轟動武林。量化,未必要確切數字,但是比例觀念要清晰,對不確定性、猜測出來的,必須註明是敘述個人意見或是推論的結果,不應以此導出武斷的結論,好像是真理一般,這叫做:以偏概全。量化詞包括「全部」「大部分」「有些」「很多」「少數」「一定」「應該」「或許」「可能」「時常」「偶爾」「鮮少」。發表意見,特別在學術文章必須適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