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薛承泰對年金問題的解釋令人極端失望 / eaton

薛承泰對年金問題的解釋令人極端失望 / eaton

這篇的作者是台大社會系教授,也是國民黨時代的前政務委員,這樣的不負責任、不願承認過錯的發言,令人極度失望。此時,我心裡有些激動,希望薛的見解只是無心之過。這是淺顯的問題,有概念者都可從敏感度分析了解核心問題之所在。然從他過去種種說法,都是在抹脂擦粉,令人搖頭,沒有風骨,也看不到社會的良心。

少子化不是年金破產的主因,當然也不是政府不能預估未來少子化(10年就倒了,跟少子化何干),或是國民壽命延長(20年來能增幾歲),而是長期以來,執政者因特定原因,不針對利率從12%跌至1%,做任何的年金制度上的調整。要知道,利率不是一天下跌的,已經下跌20幾年了,若保險費率逐步調整足夠,問題有那麼嚴重嗎?

不過這也沒甚麼,這人沒有風骨,在馬政府當政委的文章就變成如此:

薛承泰年金再不改革 代價無法想像

http://www.npf.org.tw/1/13030


………………….
薛承泰:活得久,有錯嗎?
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10924.html

我國有六成的老人和子女居住,三代同堂的情形還蠻常見;有趣的是,三代的生命周期大大不同。 第一代阿嬤在35歲時就生了至少五個子女,而第三代孫子女30歲了大部分還沒有結婚。中間的第二代,看著掛在牆上他「阿公」的遺照,穿著粗布衣滿臉皺紋,再看看自己的樣子,回過頭告訴第三代,牆上你「阿祖」還沒有我現在的年齡,可是他去世時都已經有十幾個孫子了! 假如這三代的年齡分別為85歲、60歲、30歲,那麼當第一代生第二代時約在1950年代,是台灣的高生育期,子女多到可以組籃球隊甚至棒球隊!阿嬤年輕時候一個人煮全家人的飯,用手洗十個人的衣服,那是一滴血汗一粒米的年代;然而,能像阿嬤活到85歲,機會只有1/10!

第二代屬戰後嬰兒潮,在成長的過程中,兩岸有軍事衝突,越戰則打得火熱,接著是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以及兩次石油危機;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年代,政府仍勇往直前,延長義務教育為九年並展開十大建設,最後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對國家來說,當時的每一步都充滿著不確定;對每個家庭來說,能餵飽子女則是第一代最大的心願! 那個年代的小孩,不要說擁有個人房間,連有張書桌都很奢侈;然而,第二代跟隨了台灣經濟起飛,見證了台灣的工業化與都市化。進入80年代,他們建立雙薪小家庭,能生兩三個小孩就不錯了!在經濟持續成長下,他們對子女的投資不遺餘力,不讓子女重蹈自己過去的艱辛是第二代最大的心願!

第三代兄弟姊妹雖少,叔伯、阿姨可多到數不清!從小就擁有自己的書桌、電腦、房間,並接受高等教育;資訊的運用成為生活的必需,和國際競爭是他們的未來。30歲沒有結婚比比皆是,有些人寧願養寵物、到處去抓寶!他們的心願是,給我一支夠潮的手機與一份合理的薪水?

通稱80後的第三代,被生下來時一開始每年還有40萬人,1985年後的15年間降至每年32萬人,這讓高教擴張政策跌破了眼鏡;特別是1998虎年只生27萬人,莫怪乎今年大專招生人數破底!至於2000年後的十年,生育量只能用「一蹶不振」來形容,從3.5萬一直跌到16.7萬;很清楚地,往後的十餘年正是他們進入大學,高教之路將更為坎坷,勞動力也會不斷萎縮!

一樣在未來的十餘年間,第二代也陸續從職場退休並且成為了老人,由於數量超過六百萬人,震撼了當前退休制度也推升了銀髮思維。大學崩盤、保險基金破底、老人照顧,三支大軍看似同時壓境,於是,政府試圖一手關上國庫的水龍頭,減少退休金支出,另一手卻要打開水龍頭,宣稱擴大長照! 這一關那一開,關的是第一代的生活著落與第二代對政府的信任,開的額外百億元卻可能流入社福樁腳並創造非必要的需求。因老人雖會逐年增加,但長照需求量的躍昇並非此時,而是第二代進入75歲之後。當前任務應是儲備能量,繼續開發第二代生產力,並善用擁有世界學歷最高的第三代!且別忘了,第二代將有一半可以活到85歲,第三代可能活到90歲,至於第四代…,政府無法阻擋人們活得久,面對未來即需智慧,從人口趨勢中開發新機,而不是去怪罪過去的政府,為何不知30年後人們多活了十歲!

(原文刊載於2016年8月25日《聯合報》;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