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扭轉台灣低薪?/ eaton

扭轉台灣低薪?/ eaton

薪資是頭對頭的競爭的結果。台灣受雇者的平均薪資不高,但也沒有很低。以2014年平均工資做比較,台灣名目工資為美國37%,但購買力工資為美國74%。(但台灣物價太便宜,也造成很多負面結果)

我個人多次為文指出,經通膨調整,台灣薪資退到15年(美國薪資水準經通膨調整,倒退年數也差不多),但過去20年來,資本家大賺錢,這是因為企業每年付出的薪資約30%給了國外受雇者(主要是中國勞工)。

因此,從總體經濟角度,台灣受雇者低薪的主因是:台灣沒有從全球化的泥淖中掙脫出來,以致陷入與外國薪資均等化的循環。我們可以從以下指標得到證明(這些指標有交互作用):

1)資本家熱衷海外投資,但本土投資金額全球倒數前三名,使得人力需求沒有明顯增加;
2)台灣以代工為主,附加價值不高。同為上市公司比較,台灣企業淨值報酬率為美國的70%(雖然2000年只有60%)。若以全體企業比較,台灣有太多低附加價值的服務業,比例應該更低;
3)勞動力供過於求。海外生產年年創新高,目前已55%;反觀過去20年,台灣增加300萬勞動力,外加58萬外勞,資方明顯站上風;
4)台灣走歐美風,高階與基層薪資比大幅提高,加上裙帶經濟盛行,基層的薪資自然被壓縮。
5)國家(包括民眾)得過且過,自信心不足,向上競逐的決心不夠(雖然有拼鬥決心的企業主還是不少)。更糟的是,政府一直以為GDP有成長就好了(不管GNP),企業以為有賺錢可以分紅就好了,以致政策縮頭縮尾,只求短期效益,或採取爭議較小的分散風險作為或投資(台灣是小的經濟體,要仔細集中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策略)。

若進一步問:產業升級喊了多年,為什麼台灣無法掙脫泥淖?我的答案是:「國家經營策略」與「相關績效指標的設定」錯誤要負最大責任。講白一點,中國的勞動力龐大,而且上下不安好心,與中國經濟連結,姑且不論台灣的主體性會有問題,短期經濟或許有利,但兩岸的薪資均等化會持續循環。(同場加映:大學的績效指標也是設定錯誤)

新行政院長林全經驗相對豐富,也知道癥結,沒有大中國意識型態的包袱,希望他能認真執行自己講過的成熟見解,以及政策白皮書提到的五大產業政策。社會很多人期待那些能實現(我的信心還沒那麼大),以扭轉台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態勢,並在追求成長的同時,能兼顧幸福與公義。民眾自己也要覺醒努力,不然講太多也是枉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