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不爽是種病!嚴重情緒失調可致憂鬱症

不爽是種病!嚴重情緒失調可致憂鬱症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年7月12日

精神醫學界日前更新準則,將青少年常見重複發作,遇到挫折或達不到要求時就暴怒的情形,納入這種「嚴重情緒失調」為新一類的診斷。國內醫師依照最新準則對7百名高一新生進行調查,發現國內這種「不爽少年」盛行率約3~5%,需用藥處理體質上問題,並輔以情緒辨認與控制的輔導(提醒:精神科用藥不要濫用,輔導為上策)。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嚴重情緒失調」好發在7~17歲青少年,一旦遭受自己覺得不公平的待遇之後,產生言語上或是行動上的破壞或報復行為,診斷有3個要素,分別是持續時間至少1年以上、在2個不同場合都發生過、一周發生頻率超過3次以上。

葉啟斌醫師表示,這類患者多半有體質上的問題,大腦接受他人反應以及控制自己情緒的迴路出了狀況,別人已經生氣了卻毫不察覺,因此常常讓人感覺白目;此外,體質的脆弱性也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除了容易暴怒,嚴重者甚至會有自傷或暴力攻擊的行為。

由於這是一個嶄新的精神科診斷,葉啟斌醫師應用新的診斷標準,透過問卷以及會談調查7百名高一新生,確診為「嚴重情緒失調」者約3~5%,同時發現這些患者有共病問題:45.5%的人同時有過動症、36.4%同時有對立性反叛疾患、31.8%合併有嚴重型憂鬱症、18%合併有躁鬱症。

葉啟斌醫師指出,「嚴重情緒失調」本身沒有專門的藥物,但由於共病情形很常見,因此應先用藥治療其他合併的疾病,控制體質上的問題之後,再輔以情緒辨認與控制的相關輔導。最新的研究發現,這些「嚴重情緒失調」青少年,若沒有及時被診斷與治療,成年之後反而容易導致重度憂鬱症。(精神科藥物不要亂吃)

除了體質的因素,要避免孩子成為「不爽少年」,葉啟斌醫師提醒後天的教養方式也很重要,父母若過度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或讓孩子過度接受網路、電視的刺激,會讓他們的挫折忍耐度變低,這也是嚴重情緒失調的危險因子。

因此教養孩子時,不要隨時隨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而要透過積點等方式,適時延遲孩子提出的物質要求,並且讓孩子培養運動習慣,可幫助腦部分泌一些穩定情緒的物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