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感,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蔣渭水是拒絕當奴才的人之一。
蔣渭水(1890-1931) ,在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以第2名畢業後在大稻埕開設醫院,及從事民主運動。央行曾發行「蔣渭水十元流通紀念幣」,是首位非元首人物出現在流通硬幣。他有幾項工作深深影響台灣:1.創立第一個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2.創立第一份報紙《臺灣民報》;3.創立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4.創立工會「臺灣工友總聯盟」。
在日本高壓統治下,他集合人民的力量,以非武裝抗議,並透過不同管道向國際發聲;更開辦雜誌、設立書局、巡迴演講,致力從文化改變社會,因此十幾次入獄。其犧牲奉獻精神,被稱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先驅、本土文化接軌世界文明的推動者。
他在40歲因傷寒辭世,1931年8月23日在臺北永樂町(今迪化街)舉行大眾葬,五千餘人前來送別。然而,他一生清寒,死後租房被追討,電話被抵債,妻與稚子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去年在家屬同意下,遷葬故鄉宜蘭櫻花陵園,長眠於「渭水之丘」。
同場加映:蔣渭水短暫璀璨的一生(臺語動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