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軍公教年金改革不容樂觀/eaton

軍公教年金改革不容樂觀/eaton

我在10年前就提出年金問題了(並罵王金平敲下槌子)。過去執政者荒唐,20年前利率就明顯下降了,結果甚麼也沒做。這要怪誰。怪別人不如怪選民自己。

前些日子,我曾投稿「年金改革的最高指導原則」,提議年金倒閉在所難免,但倒閉年限至少應以國民平均餘命為準(40年),那是最低的道德標準(最大的苦主將是那些沒有投票權,或是還沒出生的)。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766

目前看來,這個底線似乎沒人理會,既得利益者只想為自己爭取權益。對此,年金改革不能樂觀。公教人員第6次(103年)精算最適提撥率為42%,現在只有12%,換言之,基金要不倒,只有兩招:

第一招:月退打3折(=12%/42%)。可能嗎?很難。若不這樣做,我建議年輕人要求清算退撫基金,至少把自己繳的錢,加點利息領回來,免得血本無歸,然後實施新制度。

第二招:政府提高提撥率至42%。可能嗎?該提撥率每月平均自繳1.6萬,政府提繳2.9萬。在這個基礎下,政府一年提撥預算要1千億。此外,還有負債8兆多仍需清償,以利率2%,分40年償還,每年需2800億。兩者合計3800億,現在政府歲入1.9兆,民眾會接受嗎?

華人社會容易相信傳統與權威/eaton

老趙自中國武夷山買回來一瓶補身用的蛇酒,裡面浸泡一條眼鏡蛇。老趙每天喝一點,喝了半年,跟大家說他的體力越來越強!最近老趙把酒喝乾了,取出眼鏡蛇,他大叫一聲,那蛇是塑膠做的。
……………………………
想想:華人社會批評性強,但批判力弱。對個人道德意見很多,但容易相信傳統與權威,不習慣根據事實,以科學精神辯證思考。其實,我們溝通討論時,必須兼顧事實、目的、價值以及邏輯,如此才能反映真實,建立共識,並處理問題。

Dr. Lucy Kalanithi:我是一個寡婦,但是

Dr. Lucy Kalanithi:我是一個寡婦,但是我的婚姻沒有結束

從結婚到喪偶的過程很令人迷惑。一開始我根本不理解寡婦是甚麼意思。葬禮當天,我從葬禮隊伍走出來,走到抬棺者前面,我領著他的棺前行,對他說『我握不到你的手,但是我可以領著你,你不孤單』。然而,最近我想起C.S.Lewis提到,喪偶不是離捨婚姻,而是一個必然的階段,喪偶是一個離開配偶的練習。現在,我準備讓保羅的作品為自己的生命啟程,我也得開始為自己的生命啟程。我買了新床、我開始上班。

註:她的先生保羅.卡拉尼提去世去世後出版: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Amazon總榜第1名,《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排行榜第1名。(台灣有中文版)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06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
「從結婚到喪偶的過程很令人迷惑。一開始我根本不理解寡婦是甚麼意思。葬禮當天,我從葬禮隊伍走出來,走到抬棺者前面,我領著他的棺前行,對他說『我握不到你的手,但是我可以領著你,你不孤單』。」

結束是一連串關於死亡的議題。

我先生去年三月死於癌症的時候,只有37歲。當時我悲傷地無法入眠。有一天下午,我去他墳上(在Santa Crus Mountain,可以俯視太平洋的地方)悼祭。我躺在他墳上,那天我特別睡得安穩。不是優美的景色讓我疲累的身體平靜下來,而是保羅在那兒(跟我躺在一起。)

他的身體好像有魔力,他的四肢晚上睡覺跟我緊緊牽著,他的手在我妊娠時輕輕的牽住我,即便受癌症之苦,他的目光仍如此深邃堅定。

我和保羅從2003年開始戀愛,當年我們都還是醫學院一年級。他是那種可以讓人開心的陽光男(還在大學的時候,有一次他全身穿黑猩猩裝造訪倫敦,跑到白金漢宮前的一個管子坐在上面裝模作樣),但是別看他這樣,他非常聰明。本來他打算繼續念文學碩士,但後來他覺得很多答案不在書裏,而是去找到生命的意義,尤其面對死亡的時候更是,所以他後來選擇了醫學院。

我們在長島海邊結婚,開始我們的新婚生活。在醫院,我們每周要工作80個小時;下班後我們做小旅行,牽手散步,計畫將來。

10年過去,當我們即將完成史丹佛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時,保羅的身體狀況出了問題。經過一連串的檢查,才發現他一直喊背痛和體重直線往下掉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過勞,而是肺癌。我們當時必須面對死亡,和想清楚生存的意義。

我們本來計畫再要去一次葡萄牙蜜月旅行,紀念我們認識20周年。保羅的身體報告一出來,我們決定馬上就去。

我們細細品嘗了甜酒和在一起的時光。回到家後,保羅在身體能負荷的情況下,繼續醫生的工作。我們坦誠地討論他的病情。為了減輕他身體的負擔,我每天早上幫他準備15種以上的藥,以及抗噁心的小藥丸。

病痛擊垮他的身體,得用熱水幫他洗澡紓緩、按摩他的肌肉、要吃抗發炎的藥、也要讓他保持愉快的心情,聽聽音樂、和說說笑話分享趣事給他聽。

我們同時是夫妻、也是病人和醫生、而且即將是一個女孩的父母。在這個基礎上面,我發現到我們彼此有很深的依賴和互信。我們確認懷孕的時候,保羅才剛從一段長時間的住院之後出院。

那時保羅開始寫作。一開始是寫散文,紀錄神經外科實習的過程,並且學習只有生命只剩一~兩年情況下,應該怎麼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當呼吸化為空氣》有了一個提案的大綱。

那時候因為化療的折磨,他連打字都很困難。銀線織成的手套可以導電,我找到一副。這樣他就可以用筆電的觸版在床上用筆電寫作,可以防止他手指頭脆裂。
後來他的病況太嚴重了,不能再去醫院工作,他就在家裏狂寫作,紀錄他和病痛奮戰的過程。從一個醫生、熱愛文學的人一直到一個重病病人,他一直沒有放棄他對於生命的堅持。

他回到文學的領域並開始寫作,讓他重新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而且活得快樂有價值。我相信他雖然死了,可是他的實踐了生命的價值-他不是丟下他想要的世界,而是擁有了他想要的世界。

保羅的最後時光,我抱著他兩人,唱歌安慰他,兩個人一起在床上度過直到他闔眼。

「我不能讓他自己一人!」我哭著對我小姑說。

「妳沒有離開他呀!」我小姑哄我。

從結婚到喪偶的過程很令人迷惑。一開始我根本不理解寡婦是甚麼意思。之前我忙到沒有時間去安慰保羅,即使保羅已經死了。葬儀社要我帶一身保羅的衣服放進棺材一起下葬。我回他們說我會把衣服烘暖,並且洗好弄得香香的。我放了一雙女兒的襪子在褲子口袋。

葬禮當天,我從葬禮隊伍走出來,走到抬棺者前面,我領著他的棺前行,對他說「我握不到你的手,但是我可以領著你,你不孤單。」有好幾個月我睡覺都躺在他臨死前的睡的那顆枕頭,把他的藥放在抽屜,穿他的衣服上床睡覺。

最近,我想起C.S.Lewis的一篇文章<A Grief Observed>然後我突然領悟到其中的「喪偶不是離捨婚姻,而是婚姻的中一個必然的階段。」喪偶是一個離開配偶的練習。

雖然我可以不用再安慰保羅,但我想那些婚禮上承諾的誓言(愛他、尊重他、跟隨他…)已經無限延伸,超越死亡。那些承諾和忠誠,那些我想要在他身邊、和他一起完成的,尤其是一起撫養我們的女兒這件事,永遠都在,不會結束。

保羅死前,他要我好好保護這本書的書稿,一直到出版。讓他的書出版,我想是讓保羅活出有限的生命的自己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給女兒的一個禮物。

現在,我準備讓保羅的作品為自己的生命啟程,我也得開始為自己的生命啟程。我們的家現在變成了我和女兒的家。我保留了保羅最喜歡的書和衣服在身邊,但是衣櫃裏已經不放他的襪子,房間裏他的書架也撤了。我買了新床、我開始上班。
保羅死後六個月,我拿下婚戒。我認知到在婚姻中喪偶這個階段何時造訪,與陷入愛情一樣,這種事總是不可預知的。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巴菲特:最該投資的資產

巴菲特:最該投資的資產

華倫‧巴菲特曾說過,人們應盡可能的投資「某項東西」,因為它的報酬率最高。究竟是什麼?答案是:你自己。

巴菲特把投資自己分成5個面向:

1.保持身心健康:透過閱讀書本和雜誌,培養思想;每天運動、好好吃飯、多喝水、正常睡眠,則是保護身體的祕訣;要想提升性靈,就從善待別人、常抱感謝開始。

2.培養好習慣,堅持執行:想想要做哪些事,可以讓日子過得更好?只要你發現了,就從當天執行,然後明天做、後天也做,養成習慣,你會發現生活過得更順利更開心。

3.不停止學習:閱讀新知、參加研討會、和專家交談請教、深入研究自己喜歡的事物,而不是永遠抱持同一套思維,固守不變。

4.慎選好友:你現在的朋友帶來是幫助還是煩惱?積極面對生活,還是習慣負面思考?相處時覺得很棒,還是打壞情緒?如果答案是後者,你要考慮限制和他們聊天的時間,並尋覓其他帶給你正向幫助的新夥伴。

5.做你喜歡的事:你只能活這麼一次,何不發揮淋漓盡致?當你察覺真心想做的事,別猶豫,就大膽的去做!這會讓你每天興奮地起床,而不是在無聊的履歷表上添個幾筆。

台灣新文化運動者:蔣渭水/eaton

台灣新文化運動者:蔣渭水/eaton

魯迅曾說:「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感,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蔣渭水是拒絕當奴才的人之一。   

蔣渭水(1890-1931) ,在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以第2名畢業後在大稻埕開設醫院,及從事民主運動。央行曾發行「蔣渭水十元流通紀念幣」,是首位非元首人物出現在流通硬幣。他有幾項工作深深影響台灣:1.創立第一個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2.創立第一份報紙《臺灣民報》;3.創立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4.創立工會「臺灣工友總聯盟」。   

在日本高壓統治下,他集合人民的力量,以非武裝抗議,並透過不同管道向國際發聲;更開辦雜誌、設立書局、巡迴演講,致力從文化改變社會,因此十幾次入獄。其犧牲奉獻精神,被稱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先驅、本土文化接軌世界文明的推動者。   

他在40歲因傷寒辭世,1931年8月23日在臺北永樂町(今迪化街)舉行大眾葬,五千餘人前來送別。然而,他一生清寒,死後租房被追討,電話被抵債,妻與稚子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去年在家屬同意下,遷葬故鄉宜蘭櫻花陵園,長眠於「渭水之丘」。   

同場加映:蔣渭水短暫璀璨的一生(臺語動畫): 

淋巴癌6大警訊!

腫、燒、汗、瘦、累、塞,淋巴癌6大警訊!

淋巴「腫」、長時間發「燒」、深夜盜「汗」、沒有過度運動卻爆「瘦」、時常感到疲「累」、時常鼻「塞」,醫師檢查一碰就出血,若有上述六大症狀,就必須要特別注意。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做自己」是要付出代價的/eaton振東

「做自己」是要付出代價的/eaton振東

許多成功人士總是喜歡鼓勵年輕人「做自己」,但「做自己」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它是有代價的,而且代價不低。

容我此刻直言:沒人想看到你真正的自我。我們都有對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感覺,但這些東西最好還是留在心裡。——摘自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新書《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

戴爾.卡內基的代表作《人性的弱點》銷售量數千萬本,教人處理人際關係,貫穿全書的觀點是:想要受人歡迎,就不要總是想表現自己有多厲害多成功,而是要讓出舞台讓對方盡情表現,這樣才能博取對方好感。

叫你「做你自己」這些人通常是已有了成就的人。但作為平凡人,沒人想聽你腦子裡的真實想法,大家只希望你能說到做到。「做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戲劇裡做自己的人,都是承受極大的壓力。

心理素質不夠強大,又沒有擁有天分能力的人,都沒有任性「做自己」的本錢。絕大部分的我們都是如此。「還是不要當成功的人吧,不如做個有價值的人」愛因斯坦說,這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refer to website)

軍公教對年金改革常提到的13個問題/eaton振東

軍公教對年金改革常提到的13個問題/eaton振東

年金問題的主要根源不在於少子化,影響最鉅的是利率大幅滑落。利率滑落首當其衝就是退休基金收益率,因此,二十幾年前,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就逐步調整退休制度。君不見有遠見的新加坡的每月強積金(CPF)是薪金的46%,僱主繳20%,受雇者繳26%,而台灣從阿扁上台才有勞退新制6%提撥,加上勞保6%提撥,當時合計不過12%。軍公教大致也是類似的狀況。

在低利率環境下,單靠一筆退休金生活的人更慘,他們的生活都被市場調整了,難道靠基金收益率的月退制度可以不被調整嗎?我們討論問題,必須建立在事實、邏輯、價值與目的之上,不然很難取得共識。筆者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對軍公教對年金改革經常提到的問題(FAQ)提出看法,也希望年金改革委員會以更專業的角度,提出類似說帖,讓似是而非的流言無所遁形。
………………………
Q1(問題):我每月繳公保退撫4千多,繳了30年,每月領5-6萬並不過分。
A1(看法):繳4千多是近幾年的事,30年前不到1千元吧!就算平均繳3千元,未來30年要月領5.5萬元,這需要每年報酬率10.2%,現在去哪裡投資賺那麼多呢?那是龐氏騙局,就是老鼠會才會有的報酬率。

Q2:除了我的月繳,政府也有提撥,那也要算進來。
A2:以平均月繳3千元計,政府平均提撥5千5百元(請記得感恩這個好康),共繳8千5百元,30年後每月要領5.5萬,報酬率必須6.5%。過去30年的平均利率約6%,問題是,現在利率才1%多,未來全球負利率環境不知何時轉變,就算未來基金平均報酬率採高標4%,每月只能領3.0萬,才不會債留子孫。

Q3:我每月繳的比勞工多很多,當然要領得多。
A3:我們必須把勞工的老闆提撥的90%算進來。如果勞工每月薪資4萬,加計老闆提撥,每月共繳了4千元(費率目前10%,未來提高至13%),再將勞退休制6%的2千4百元算進來,共繳6千4百元。就算過去因薪資及費率的關係,平均只繳3千2百元,勞工到65歲才能領,公教55歲就可以領了,考量10年時間價值的差異,你繳的只比勞工高出80%而已。

Q4:84年以後已經沒有18%,問題會越來越小。
A4:現在為46萬人的18%每年編800億預算,但是2015年一年包含中央與地方的退撫預算3,108億,跟國防預算3060億相當,退休公務人員應該沒那麼偉大吧!

Q5:若砍掉高官肥貓,就可以降低年金支出。
A5:不可能。公務員領取月退休金的人當中,有69.9%的人月領金額超過5萬元。高官肥貓,只是少數。那些所謂高官肥貓領18%的,中央資深民代28人,政務官只有516人(資料來源:年金改革委員會)。

Q6:不是軍公教領太多所以國家財政困難,是稅制、經濟發展出問題,不應隨便找代罪羔羊,公務員就算不領薪水,國家財政也是困難。
A6:財政困難確實不是軍公教領太多,但領太多本身就不公義,而且加速國家財政掉入懸崖,何況稅制、經濟這類問題不就是大家的問題。

Q7:若退撫基金不夠,就加稅。不然,我們要補繳,政府仍然要出保費65%。
A7:現在勞保險及軍公教保險潛藏負債17兆。聽說軍公教不喜歡潛藏負債這個詞,但是改個詞,資金缺口也不會消失,而且還會一暝大一吋。若負債利率1.5%,這個潛藏負債的一年利息負擔就要2千5百億,現在政府歲入1.9兆,能加到那麼多稅支付退撫嗎?要知道,精算軍公教工的足額保險費率要42%,但現在才12%,政府有錢補繳嗎?

Q8:65歲退休,老師怎麼教小學生,怎麼當導師?
A8:退休跟領月退是兩碼事,退休不是馬上要領錢。平日就要存錢,最好有第2層,甚至第3層保障(商業保險)。先進各國都是60-65歲才領,未來還計畫調升,台灣勞保也是要65歲才能領。

Q9:新加坡的所得替代率70%,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A9:那是新加坡強積金保險費率46%,我們軍公教只有12%(以前只有8%),怎麼跟人家比。而且新加坡繳了46%費率,所得替代率也只有70%而已。

Q10:軍公教過去薪資很低,比民間低很多,而且我的學生薪資比我多。
A10:有一些學術研究提到,台灣教師的平均薪資佔人均GDP比例名列全球前茅(好像是第3名);還有研究報告顯示,軍公教薪資一直高於民間,至少25年前,薪資水準就把民間甩開了,所謂低薪的軍公教人員早已作古。很高興學生的薪資比你多,但最好是那些學生都是科技新貴或服務業的高端人才。

Q11:政府要基於信賴保護原則,若修改退休條件,人無信不立,就是毀約,至少不能「溯及既往」。
A11:大法官已經解釋過,這不涉及信賴保護原則,這事很多人都知道。若要信賴保護,為什麼先進國家可以在20幾年前利率往下時,就將退休條件修了?若不「溯及既往」,後面的人就領不到了。

Q12:軍公教年金支出不會排擠政府預算。
A12:人口老化後政府需要更多預算。例如,苗栗地方政府一年支付軍公教的退休撫卹金20.76億元,但社福支出--包括老人、兒少、婦女、中低收入、身心障礙、新移民、原住民、單親家庭、受暴者、高風險家庭、遊民、市民急難、災害救助等是20.04億元。

Q13:我們要罷工,以示抗議。
A13:再10年基金就倒了,還沒退休的人不會站在既得利益那邊,更不要說其他國民,這樣政府能不改嗎?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願你遇到滿足/eaton

願你遇到滿足

在市街一角時,願你
音樂的旋律,跟隨腳後;
美好的陽光,溫柔照拂;
微風的輕柔,吹過髪梢;
周遭相處的,笑容相迎;
心煩時,美味的店在身旁。

願你每日拾取幸福,
即使在市街一角,
也可遇到滿足。

(張文亮,eaton修改)

希望徐校長只是誤解年金/eaton振東

希望徐校長只是誤解年金/eaton振東

徐慧芯校長(93軍公教抗爭名譽總指揮)說:太多學生領比我多多了!我最近幾年公保退撫每月都繳四千多(85/2/1開始繳二十年了),還不包括公保費,健保費哦!我老公繳得少我五十倍!但我領的退休金只是他的兩倍而已,這樣我有偷國家的錢嗎?我若二十年前用退撫基金去繳保險公司,會像現在這樣嗎?
…………………………
QUOTE:

希望徐校長妳是誤解,才寫出如此奇文。暫不論台灣教師薪水佔人均GDP比率是全球第3名,也不論大家都繳健保費,更不論公保費的投資報酬,容我告訴妳是甚麼回事?

妳最近幾年公保退撫每月繳4千多是近幾年的事,20年前不到2千元吧!就算平均繳了3千元,加上政府提撥5千5百元(請妳記得要感恩這世上少有的好康),每月共繳了8千5百元,30年後妳每月要領6萬,報酬率必須6.7%。問題是,現在利率只有1%多。若報酬率是2%,每月妳只能領1.5萬。當然,過去30年的平均利率約有6%,但未來要30年不容樂觀。所以,能領的月退頂多6萬與1.5萬的中間數而已(3.7萬)。

妳老公繳的沒有少妳50倍,因為沒把他老闆提撥90%算進來。如果妳老公每月薪資有4萬4,加計老闆提撥,每月共繳了5千多元;若再將勞退休制6%的2千5百元算進來,共繳7千5百元,至少是妳現在繳的1.1萬的70%(含政府提撥)。妳老公到65歲才能領,妳大約55歲就可領了,考量領取時間10年差異,妳老公繳的跟妳極為接近。
……………..
徐慧芯 校長 臉書貼文

我可以自己不要退休金,但請政府還我繳交二十多年的的退撫基金,並請總統府登報還我尊嚴!
我是碩士畢業,已領到最高薪,這還是當校長的薪水,就算做到65歲,薪水也是一樣的,不會再多的!
我的學生,台科大畢業兩年,薪水跟我當教師28年差不多!⋯⋯
我的學生,當禮儀師,入行三年,月領超過十萬以上!
我的學生,在夜市擺攤,月入超過五萬元!....
我的學生都很認真打拼!
太多學生領比我多多了!!不勝枚舉!
我服務教育28年,到現在實領77688元。當校長期間,等於24小時待命,手機不能關,只要有民眾在我學校跌倒受傷都可申請國賠,如果成功國賠,是政府出一半,學校自籌一半的錢,學校自籌一半就是校長要負責啦!
還好我任內學校都沒有出事!
我當校長期間,學校沒錢,政府也沒錢,學生繳不起的,我都捐,至今個人已捐款學校超過80萬了!這是學校出納幫我算的!
我到現在還在幫助偏鄉學校!
因為我願意!教育無價!
本來不想說的!
很多導師,自己學生有困難,也都是自淘腰包的!
誰又了解呢?
我爸是農民,我了解靠天吃飯是甚麼滋味!
我繳了稅跟退撫基金,最近幾年公保退撫基金都繳每月四千多(85/2/1開始繳二十年了),還不包括公保費,健保費哦!
我老公勞保,月薪比我多好幾萬,他95年開始繳勞退基金,每月才繳八百多,這是勞退繳交上限!再有錢的董事長如郭台銘,張忠謀....也是每月繳八百多勞退基金而已,這是政府制度問題,不是軍公教害的!
我老公才繳十年而已,不比不知道,那二十年前我可以不繳嗎?
我老公看了我的薪支單,每月扣退撫基金那麼多,國家拿去護盤還是做甚麼?我不知道!
他後來不敢再說他以後退休金比我少,因為他繳得少我五十倍!
但我領的退休金只是他的兩倍而已,這樣我有偷國家的錢嗎?
我若二十年前用退撫基金去繳保險公司,會像現在這樣嗎?
至少我歸天後,我的子女還有一筆遺產吧!
現在政府說要繳多領少延後退?
誰還要拼命讀書考軍公教,還不能罷工!不能兼差賺外快,不能加入傳銷,直銷,不能跟會,出國要報備......,我是三等公民嗎?
我們基層軍公教早就沒有18%了!(84-86年公教軍陸續沒有,改採新制繳交退撫基金)
只有小英那些當過兩年政務官(不用考試哦!)及立委當八年的還在領18%(請上政府法令網查93/1/1扁政府頒訂的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
是誰吃跨台灣?數字會說話!
我誠實公佈我的薪支單!若有教育人員覺得我太傻,那就笑我吧!

快樂/Orhan Pamuk

快樂/Orhan Pamuk(顏湘如譯)

※Orhan Pamuk出生於伊斯坦堡,200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評語為:「在追尋故鄉的憂鬱靈魂中,發現文化衝突跟交疊的新表徵。」

快樂是粗俗的嗎?我時常為此納悶,現在則是時時刻刻都在想。雖然我常說能快樂的人都又壞又笨,但偶爾我也會這麼想:不,快樂並不粗魯,那是需要頭腦的。

當我帶著四歲的女兒魯雅到海邊去,我就成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最想要什麼?他想要的當然就是繼續當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以他知道每次重複做同樣的事有多重要。我們就是這樣,總是做同樣的事。

一、首先我告訴她:今天我們幾點幾分要去海邊,然後魯雅會試著把時間拉近。不過她對時間的概念有點模糊,所以她會忽然跑到我身邊說:「時間還沒到嗎?」
「還沒。」
「再過五分鐘就到了嗎?」
「不是,還要兩個半小時。」
五分鐘過後,她可能會跑回來,滿臉天真地問:「爸比,我們現在要去海邊了嗎?」或是稍後用一種企圖騙我上當的聲音問:「現在該出發了吧?」

二、感覺好像遙遙無期,但最後時間還是到了。這時魯雅已穿上泳衣,坐上她那輛Safa兒童四輪車。車上有浴巾、更多泳衣,還有一個可笑的草編袋,我把袋子挪放到她腿上後,便依平時的方式拉著車往前走。

三、走過鵝卵石小徑時,魯雅會開口喊一聲「啊」。當鵝卵石把四輪車顛得嘎嗒嘎嗒響,她又會改喊「啊──啊──」。石頭讓魯雅唱起歌來了。我們倆聽了,都笑起來。

四、走過毫無特色的小徑來到海灘。當我們將四輪車留在通往海灘的階梯旁,魯雅總會說:「強盜都不會來這裏。」

五、我們很快地把東西攤放到石堆上,脫去衣服,下水到深及膝蓋的地方。然後我會說:「現在很平靜,可是絕對不能跑太遠。我去游個泳,等我回來我們就可以玩了,好嗎?」「好。」

六、我於是出發去游泳,將思緒拋到腦後。停下時,回頭望向岸邊,看見穿泳衣的魯雅現在只像個紅色污漬,心裏想著我有多麼愛她。此時在水裏的我很想大笑。她在岸邊玩水。

七、我往回游。到了岸邊後我們開始玩:(A)踢水;(B)潑水;(C)爸比的嘴噴水;(D)假裝游泳;(E)把石頭丟進海裏;(F)和會說話的洞穴交談;(G)好了,別像個膽小鬼,來游泳吧,接著還有其他我們喜愛的遊戲和儀式,全部玩完以後就再玩一遍。

八、「你的嘴唇發紫了,你會冷。」「沒有,我不會。」「你會冷,我們上去吧。」就這樣來來回回拖延好一會,爭辯結束後便上岸去,我替魯雅擦乾身體換泳衣時──

九、她忽然從我懷裏跳開,赤裸著身子跑過海灘,邊跑邊笑。當我赤腳想跑過石堆,卻裝得像跛腳一樣,這讓打赤膊的魯雅笑得更厲害。「你看著吧,等我穿上鞋子就能抓到你了。」我說道,也真的這麼做了,惹得她大聲尖叫。

十、回家的路上我拉著魯雅的四輪車,我們倆都疲倦又快樂。我們在想著人生,也想著身後那片海,兩人都不發一語。

──刊於講義2016/06期.摘自《別樣的色彩》(麥田出版)

與小人相處的智慧 / 趙建安

與小人相處的智慧 / 趙建安

對小人勤打招呼,少說話;不主動來往,但不拒絕來往;不深交,但不絕交;可以給予好處,但不能佔小人便宜。不要進小人圈子,也不讓小人深入自己的領域和心靈。不要幫忙,不阻攔,不規勸,不參與,不討論,任其發展,任其自生自滅。

小人多行不義,遲早會被大家認識到他的嘴臉。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後怎麼看你說你,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心如果亂了,一切就都亂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你的人,不配你解釋。因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見人心。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魚油沒有這麼神,吃多反而會變胖

魚油沒有這麼神,吃多反而會變胖

魚油被廣告宣傳多種效能,能變聰明、解決憂鬱症等。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李貽恆說,坊間的魚油產品實際只有標示的10%到20%。魚油已被證實的效果為降低三酸甘油脂,不過吃到濃度不足的魚油,完全沒有效果,多吃可能會變胖,而不是會變聰明。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曾春典也強調,如果一顆魚油的濃度只有30%,一次吃3顆不會讓濃度變成90%,不如不吃。民眾想降三酸甘油脂,最好是良好的睡眠、良好的飲食習慣,並且少吃醣類、脂肪多的食物。若是吃魚的話,會建議吃深海小型的魚類,深海大型魚類因食物鏈,體內會含較多重金屬,人體難以代謝。

水果發霉了還能吃嗎?

水果發霉了還能吃嗎?解答4個關於細菌的疑問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7030&fullpage=true

這真是微生物專家的奇幻世界啊:蘋果掉地上,撿起來洗一洗可以吃,排骨肉卻丟掉,為什麼專家這麼做?

1.食物掉到地上,趕快撿起來就不髒?

餅乾在送入口中前一秒就碎裂、手一滑就讓整顆蘋果飛出去,或是筷子沒夾好,貢丸就從碗裡彈出……,這些情況你一定也碰過。當食物掉到地上,你會怎麼做?

掉到地上的食物,丟掉嫌浪費,吃了又怕會生病。專長食品微生物學的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黃顯宗笑說,食物要丟不丟?有三點可供判斷。

●第一點是食物的特性。例如布丁是潮濕的食物,掉到地上容易沾黏微生物,應避免再吃;相反地,蘇打餅乾比較乾燥,且和地板的接觸面也沒那麼密實。

此外,食物本身的營養成分也有影響。例如餅乾主要是澱粉質,比較不容易產生微生物,但像肉、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它們有更多營養供應微生物生長,若掉到地上沾染微生物,放久了就容易壞。

所以蘋果掉到地上,他用水洗一洗再吃,不過若是排骨肉,就扔了。

●第二點是地面特性,例如地面是乾淨還是髒?鋪的是磁磚還是地毯?一般來說,地毯比磁磚表面更容易孳生細菌。

●第三點則是環境及場合。家裡不會太髒,食物掉在地上撿起來或許還能吃,但如果是在醫院就該避免,因為醫院人來人往,病菌易反覆傳播。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劉欣怡提醒,把掉到地上的食物撿起來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沒什麼,但若是本身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例如正在進行化療的癌症患者、服用高單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免疫功能會變差,受細菌感染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很多,東西掉到地上就別再吃了。

2.年糕、水果長了黴點,能不能吃?

以年糕發霉為例,如果黴菌已經長成一片就該丟掉,但如果只有小斑點,削掉、挖掉後還是可以蒸來吃。

黃顯宗這麼做並不只是捨不得丟,而是基於微生物學專業的判斷。「因為長在年糕上的可能不是極毒的黃麴菌,」他解釋,乾玉米(多用為飼料)、花生、核果三類是最常長黃麴菌的產品,產生的黃麴毒素有致癌風險,一旦發霉就該丟掉。

他說,有時候吃花生吃到苦苦的味道,就代表已經壞了,要趕快吐掉。挑選花生時應選擇顆粒完整的,但加工過後的花生酥、花生粉外觀難以判斷,黃顯宗建議不要常吃。

水果也是常會發霉的食物,例如柑橘類的表皮會長黴,只要裡頭的果肉還新鮮,把皮剝掉還是可以吃;草莓發霉同時也會腐爛,應該丟棄;比較麻煩的是蘋果,因為蘋果從內部開始發霉,芯會變成棕黑色,極可能已產生真菌毒素,可能造成肝臟、腎臟發炎及免疫力降低。自保方式是把蘋果削皮切開,確認蘋果芯沒有變色。

劉欣怡表示,黴菌的毒素可輕可重,短期可能沒事,但如果毒素長期累積在體內,有可能造成肝腎負擔,甚至致癌。

3.為什麼廚房的衛生比廁所的還重要?

大多數家庭的消毒劑與清潔用品都放在廁所,而不是每天處理食材的廚房。

如果用單位面積上的微生物數量去比較,廚房的確比廁所髒。黃顯宗說,廚房的地面經常是濕熱的,且中式廚房也比西式廚房來得油膩、骯髒。

食物中毒和個人的衛生習慣比較有關,例如生熟食有無分開處理?隔餐的飯菜有沒有熱透了才吃?如果衛生習慣不良,當然容易出事。

黃顯宗說,飯、麵裡的澱粉質若放隔夜,容易孳長微生物,最常見的是Bacillus cereus,又稱仙人掌桿菌,吃了會引起噁心、嘔吐。

由於仙人掌桿菌的孢子可耐熱攝氏95度,將隔夜米飯熱透了再吃,較能降低感染風險。

4.用熱水燙餐具就能殺菌,真的嗎?

是真的,但水要夠燙。北醫感染管制科實驗發現,用沸水快速燙過碗後立刻把水倒掉,原本存在碗內的微生物都消失了。

黃顯宗是香港人,平時去飲茶,同桌友人都習慣用開水燙過餐具再吃飯,他說,用攝氏60~70度的水、燙幾秒鐘就可以殺死大部份的微生物,但如果餐具表面油膩、有坑洞(例如木頭筷子或已經刮花的碗),殺菌效果會比較差。

如果餐廳給的餐具是剛洗好、濕答答的,由於濕氣有助微生物生長,最好先用餐巾紙擦乾,避免讓微生物有大量生長的機會。

不過,若餐具本來就是乾的,用餐巾紙再擦拭則沒什麼效果,「微生物通常存在於很隱蔽、原本就沒洗到的地方,光用擦是擦不掉的,」他說。

張忠謀:大學教育首重謀生技能

張忠謀:大學教育首重謀生技能

台灣積體電路董事長張忠謀今天到輔仁大學演講,強調大學生一定要學會3件事,謀生技能、邏輯思考、終身學習,其中又以謀生技能最為重要。

張忠謀今天接受輔大管理學院「永續成長論壇」邀請,進行1小時的演講,講題為「我如何看待大學教育」,現場約300個座位座無虛席。

張忠謀以自己的求學歷程,建議大學生一定要學會3件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謀生技能」。張忠謀說,很多人以為念到大學畢業,一定會有一個滿意的工作,沒找到就有「被欺騙」的感覺。其實早在高中、大學階段,就應評估自己接受的教育,是否足以引導學到謀生的技能,「這是成熟人生第一個要做的事。」

張忠謀以自己為例,大學時期總共念了3所學校。原本他的興趣是中文寫作,但父親認為寫作不足以謀生,讓他就讀上海滬江大學銀行系。後來受到國共內戰影響,父親又改變想法,認為唯有讀理工科,才能找到出路,便把他送到美國。

剛到美國,他在哈佛大學度過了「令人興奮的一年」,但最後他決定轉到麻省理工學院,原因就是在美國當教授的叔叔,認為哈佛注重的是「通識教育」,在麻省理工學院才能學到謀生技能。

張忠謀說,和哈佛相比,麻省理工的學習可說是「枯燥無味」,同學沒那麼有趣,每天晚上10時、11時還是在做習題。但麻省理工給了他最重要的謀生技能,奠定他一輩子的科技生涯。

後來在問答時間,有學生問及是否只有念理工,才能有出路?張忠謀強調,在他求學的時代,往理工研究方向走,幾乎是中國人在美國的唯一出路。

另外兩個在大學必學的技能,分別是「邏輯思考」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張忠謀說,他在哈佛的一年,雖沒學到多少專業技能,卻養成了文學、音樂、看新聞雜誌的興趣,讓他一生受用無窮。

張忠謀建議大學生多閱讀,且要一邊讀一邊想,養成批判、獨立思考的能力,出社會後面對各種傳播媒體的資訊,就有能力做出判斷。

張忠謀表示,理想的大學學習,最好3種技能都要學到,若無法,最起碼要學會「謀生技能」,其餘2項可以在社會中慢慢培養。1010319

20年來,為何美國GDP成長134%,日本卻停滯不前?

20年來,為何美國GDP成長134%,日本卻停滯不前?

高希均:分享一個很驚人的數字,1995到2015年,這20年來,日本GDP生產毛額與20年前,沒有成長。相較美國,在這20年,增加了134%。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開放的態度。
…………………

這個論點最大問題是:

1. 將20年的尺度一刀切。為什麼不用40年,不將高度成長那段也一起算?顯然是為了要證明自己的論點對。這在學術倫理上,是不道德的。

2. 通常總體經濟跟個人無關,人民的幸福感比較重要。現在日本物價相對低廉,百姓高興的很。再者,日本的乞丐比美國少多了,這一點高先生也忽略了。

3. 因老人化,日本經濟當然遲緩。問題是,日本人口密度太高了,難道不能休養生息一下?一味追求總體經濟有何意義?未來誰勝誰負還難論斷。

4.開放當然重要,但台灣是小型經濟體,不能沒有限度的開放,否則就是自由主義的鸚鵡講的話。這個論點已經成為顯學。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企業要成功就要大方一點

企業要成功就要大方一點

台南有一位家電行維修員領了薪水,當晚邀朋友到夜市吃喝,可是不知怎的,掉了包薪水袋,除了報警之外,並向老闆娘請假,想要白天時再回頭到夜市找一遍。老闆娘知道員工的心裡難過,於是和老闆商量,再包一次薪水,可是心想直接拿給員工,對方一定不會拿,於是送到派出所,請警察告訴員工說是有人撿到的。

員工拿到薪水袋,脫口而出:「這不是我的薪水袋!」第二句話更令人驚訝:「一定是老闆娘包來的!」原來在逛夜市前,員工抽出三千元,可是現在是全數。不出老闆娘所料,員工拒絕收下。後來,老闆娘想盡各種辦法,讓薪水分攤到不同項目,不著痕跡攤回給員工,讓員工以為做得好被獎勵。

老闆娘善體人意,又不想讓對方察覺,於是找到最得體的方式把錢送出。可是員工卻猜到是老闆娘的好心,不存貪念,把錢退回去。這樣的老闆與員工在現代勞資關係現實又冰冷的時代,溫馨感人。(eaton)

花亦芬:賦予歷史記憶真正有尊嚴的框架

花亦芬:賦予歷史記憶真正有尊嚴的框架

http://www.storm.mg/article/155883

刺痛我們的,比撫觸我們的,讓我們感受得更深,也令我們更警醒。——法國散文家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

一個需要進行轉型正義的社會,其實是個滿載創傷的社會。1967年西德心理分析師米雪莉西(Alexander Margarete Mitscherlich)夫婦在他們出版的《無力哀悼》(Die Unfähigkeit zutrauern)一書裡指出,一個對過往創傷(此書尤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留下來的創傷)無力哀悼的社會,會影響到的,不僅是當事者自己的世代,而且還會繼續往下影響到後世子孫。因為當大家對發生過的重大歷史悲劇噤聲,別過頭去不想(或不敢)釐清真相,後代子孫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不知不覺中學到的,就是不要相信自己真實的感受。畢竟當一切都被遮掩得四平八穩時,追問真相可能只會惹來麻煩。然而,粉飾太平果真可以給社會帶來和諧嗎?麻煩就在,一個不相信自己真實感受的人,也不會相信別人真實的感受。而一個從小在自己生活環境裡無法領略坦白地「就事論事」是可貴價值的人,長大以後很難相信棘手的事可以透過「就事論事」逐步找到解決之道。

因此,當社會有進行轉型正義的必要,但大部份的人卻裝做沒事,沒有探尋真相的勇氣,最後大家得到的,不是社會真的在「時間療癒一切」的默然之中自行走向和解;而是得到了一個互信基礎薄弱的社會。世代抗爭、族群對立、教科書衝突……等等,是創傷社會經常連番輪流上演的戲碼。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理解,過去的不公不義之所以需要處理,不只是為了逝去的那段歲月,同時也是為了飽受悲劇後果糾纏的現在、以及只能懷著忐忑恐懼心情望向的未來。是的,過去不會因為被刻意掩埋而消失。反之,沒有被好好處理的過往只會潛入土裡,日後長出更加怪異扭曲的結果繼續糾纏後人。同樣的,沒有被好好釐清的「歷史記憶」只會成為負面的記憶與社會集體心靈的陰影,最後淪為不斷循環的以惡制惡。如何從負面的歷史記憶轉化為正面的歷史記憶,「正義/公義」(justice)的介入是最關鍵的——不管在憲法制定、司法裁決、社會價值觀的重建、教育文化的論述、以及透過以上各方面努力而獲致的和解修好上。

在這方面,世界上沒有國家像聯邦德國這樣,從二戰結束後,短短五十年內必須經歷兩次性質大不相同的轉型正義,並以此成功地將自己轉化為國際社會值得信賴的夥伴。

聯邦德國進行的第一次轉型正義,肇始於二戰之後西方盟軍對納粹戰犯的審判、以及推動德國公部門與企業高層「去納粹化」的工作。但因不久後冷戰爆發,這波轉型正義只持續到1948年。之後要等到一九六○年代,隨著耶路撒冷大審判、法蘭克福大審判、六八學運、以及一九七○年代美國拍攝的《納粹大屠殺》(Holocaust)電視影集在西德獲得極高收視率,西德社會才又重新踏上轉型正義之路。為了回應過去各國受難群體施加的壓力,西德對納粹戰犯的追訴也改為不受效期限制;對納粹時代所犯過錯的反省,也透過聯合國對教科書的規範與「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的制定,有明確而恆久的遵循理路。

第二次轉型正義是在兩德民主統一後,為了處理前東德共產政權的黨產與政治迫害問題而推動。在某個層次上,這次的轉型正義正面回應了一九八○年代東德民運對「正義/公義」價值的追求。然而,正因轉型正義必須架構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上進行,也受到法治國家在司法審判上必須要有明確事證的框限,無法無限上綱地追討,因此有不少前東德民運人士對無法獲得想要的公道感到悵然有所失,如同著名的前東德民運人士Bärbel Bohley曾失望地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我們要的是正義,得到的卻是法治國家。」(Wir wollten Gerechtigkeitund bekamen den Rechtsstaat.)Bohley的失望並不意謂著,德國第二次轉型正義是草草應付了事,但卻清楚點出一個事實:轉型正義最後落實的,不是過往的個人冤屈全部得到平反,而是讓過去被威權宰治的政治進入「民主法治國家」應有的正常運作。東德時期人權牧師、現任德國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雖然很能理解前東德民運人士的失落感,但也指出轉型正義在法治上應該謹守的分寸:生活在毫無自由與公義社會的人,對「正義」(Gerechtigkeit)會產生特別的渴求:他們雖然不知「正義」究竟如何運作,卻極為嚮往。許多在極權專政社會生活過的人,非常憧憬能生活在比較具有正義精神的社會。但他們卻不知,要讓社會具體落實像正義這樣的理念,究竟該走過哪些過程。

雖然德國在轉型正義上所做的努力與在實質上所獲致的成果,為人類歷史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但本書並不是一本要講德國轉型正義做得有多成功的書。反之,透過這本書我們將看到,當轉型正義工程開始上路,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那般,過去會以大家雖然有些熟悉、但卻不知究竟盤根錯節與晦澀扭曲到何等地步的身形不斷、不斷地冒出,來到我們身處的現在。然而,德國轉型正義的經驗可貴之處也在於,為了深化民主,他們勇敢地踏上「改變傳統思維」(umdenken)與「從傳統路徑轉向」(umkehr)的歷程。透過勇敢地正視那深不可見的黑暗過往,將民主與人權價值不斷深植在戰後重新立國的基礎上。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他們當然也犯了不少錯誤,但是,透過不斷指出問題之所在,務實地面對,他們也藉此將自己的民主體制錘鍊得更精實。因此,本書主要探討的重點,在於德國在兩次轉型正義過程中,產生過哪些問題?有過哪些爭議?他們如何面對?如何反省缺失在何處?後續又如何尋求解決之道?誠如歷史學者Peter Graf von Kielmansegg 所說:「因為這場災難,德國才真正學會如何落實民主;因為這場災難,德國才學會如何融入歐洲國際社會;因為這場災難,德國人被迫重新定義自己。」

整體而言,轉型正義主要牽涉到兩個領域,一是司法,一是歷史。換言之,除了在民主法治體制上必須處理「司法平復」及「不當黨產」的問題外,「歷史記憶」與「檔案開放」是另外兩個重點。相較起司法問題必須交由專責機構從法律專業上裁決,歷史方面的問題則牽涉到,如何透過公共參與促使公民社會展開為期更長遠的價值重建工程。如果說,轉型正義是一個邁向多元的社會透過民主方式為長久的和平共存所進行的自我啟蒙,那麼,如何避免在轉型過程中製造二度傷害、甚至留下社會內部未來難以彌補的裂痕,是需要透過好好處理過往,建構富有普世價值精神的歷史記憶框架來達成。

轉型正義不僅應該關心受難者受難的歷程;歷史記憶工作更該負起責任好好思考,如何透過歷史書寫,對極權政治所引發的「惡」進行深刻的檢視與剖析。誠如當代德國重量級的歷史學者溫可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所指出,經過希特勒慘無人道的極權統治後,過去普魯士王室御用史家蘭克(Leopold vonRanke, 1795-1886)提倡歷史研究應該考察「實情究竟是如何?」(wie eseigentlich gewesen ist)的見解已不足用;當代史學研究更該有勇氣去探問:「為什麼事情可以被操弄到這種地步?」(warum es eigentlich so gekommenist。)

德國集中營內的猶太小孩。(圖取自網路)
的確,表面上看起來科技突飛猛進的二十世紀,其實也是人類被不同極權主義用各種「科學」手段史無前例大迫害的世紀。波蘭當代女詩人辛波絲卡(Woslawa Szymborska, 1923-2012)就曾為二十世紀人類面臨的悲愴處境寫過一首詩〈在世紀的尾聲〉:
我們的二十世紀本來應該比以前更好現在 它已經來不及證明這一點了 它的年事已高 步履蹣跚 呼吸急促
發生了太多 本來不應該發生的事 而那些本來應該到來的 沒有到來
春天和快樂本來要和其他的事物一樣 是該更加接近的
恐懼本來應該離開山頂和峽谷 真相應該比謊言更快抵達目的地
有些不幸 本來應該不再發生 比如說戰爭饑荒 以及其他
無助之人的無助 還有信任之類的東西 本來應該受到尊重
誰想要享受這個世界 他面臨的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轉型正義的落實深刻連結到解開歷史迷思、撥開歷史迷霧,好好重新梳理過往。因為過去的悲劇究竟是如何發生,不是我們將檔案開放就自然而然可以「認識」得到;而是需要我們有著現代公民社會的價值覺知,才能照見轉型正義需要處理的陰鬱幽微。畢竟歷史不是被特定的人依其詮釋脈絡定義後,別人或後人就無法再擅自闖入,否則「危險自負」的禁地。越是被各種思想警察嚴嚴把關的歷史,越是在告訴我們,那個「過去」還沒有真正過去;那個「過去」所連結到的歷史迷思依舊盤旋縈繞,而且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應覺知,公民社會需要的普世價值對台灣社會而言,不全是我們的傳統主流文化高度看重的理念。誠如德國現任總統高克在2016年3月23日訪問中國時,在上海同濟大學發表演講,在其中他談到,德國在啟蒙時代的思想發展上雖有像康德(Immanuel Kant)這樣的大哲學家出現,但是德國社會在過去傳統上卻有另一股強烈的思潮抵制對普世人權的重視:「取而代之的是,德國長期以來在文化上認為自己有另一種特殊的處境——一種例外主義(筆者註:即「德意志特殊道路」,deutescher Sonderweg)——因此認為,符合普世價值的看法並不一定符合德國的需求。但是到頭來,這種態度反而讓納粹主義引發了大災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悲劇。這些教訓最後才讓聯邦德國真正認清,必須向最根本的普世價值敞開:不可踐踏的人權、法治、權力分立、代議民主制、主權在民。」高克總統這段話清楚顯示出,德國在轉型正義過程中深切體認到:如何清除社會裡根深蒂固存在的威權思想遺緒,不應將之視為理所當然應該繼續存在的「傳統」,而應將之視為阻擋社會良善價值茁壯成長的負面壓抑力量。換言之,德國歷史文化裡,不是沒有重視公民自由與普世價值的根苗(甚至有不少大哲學家遺留下來十分有啟發性的思想精粹),但不幸的是,這些可貴的思想卻曾長期被威權/極權保守勢力嚴嚴地壓抑住,不讓它們在德國社會有茁壯成長、可以被具體落實的機會。

集中營的囚犯。(圖取自網路)
威權勢力如何能夠長期得勢盤據呢?曾親身體會納粹迫害之苦的猶太裔歷史學者Fritz Stern回溯納粹德國歷史時,意味深長地指出:「我逐漸了解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免於被『喬裝成具有宗教意味的鎮壓運動』(pseudo-religious movements of repression)所誘惑,就像曾經讓德國沉淪的力量那樣。民主自由的脆弱是我的生命與學術研究想要揭露的最簡單、但也最深沉的課題。」是的,最簡單,但也最深沉。最簡單,因為它讓我們看到在威權/極權體制下,人性可以何等軟弱、文明竟如此容易失守;最深沉,因為如果大家真的願意在自己視為鄉土的土地上世代安居,歷史記憶的建構也必須要懂得好好修築道路,讓大家都可以走上有燈火照亮、能夠平安踏實回家的路。

德國二十世紀的歷史以及轉型正義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在短短七十年內如何經歷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大災難與大復原。這個經歷既提醒世人,民主需要恆常小心守護;同時也鼓勵我們去看見,只要願意真誠反省認錯,修好與和解不僅可能,而且以反省與寬容為基調的民主社會,更容易得到國際的支持與肯認。
隨著兩德民主統一超過二十五年,德國為了第二次轉型正義設立的聯邦秘密警察檔案館也將開始慢慢被整併到其他聯邦檔案館中。雖然有需要的人仍可隨時調閱資料,然而,調閱人數大幅減少的現象正清楚說明,德國第二次轉型正義所需處理的歷史創傷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剩下來的工作,主要是更深入地透析極權體制的運作,以便思考如何更穩固地捍衛民主自由。

面對台灣,我們也該透過轉型正義連結到的歷史記憶好好探問:威權政治以及黨國體制為什麼可以如此長期地踐踏台灣人民的生命尊嚴?共犯結構究竟如何形成?侵犯人權的惡事又如何做到?這一切真的是過去歷史情境與傳統文化影響下必然要有的結果嗎?難道沒有其他力量或多或少可以加以抗衡,讓惡的勢力不至於蔓延如此?還是,為什麼抗衡的心力一直敵不過惡勢力的運作?

在轉型正義的工作上,台灣雖然起步較晚,但有幸的是,我們的公民社會終究在邁向成熟的過程中,民主多元價值越來越鞏固。從二十世紀全球轉型正義的歷史經驗來看,台灣民主化所走的路,並不像德國、南非或中東歐那樣,是透過轉型正義來引領民主轉型;反而是先透過公民社會逐漸成熟,來催化民主轉型,最後再回過頭來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這種「慢熟」也許是一條比較崎嶇的路,也錯失了不少讓受害者的冤屈及時獲得平反、公義得以伸張的機會。但相較起一些已經歷過轉型正義、但民主價值仍有待深化的社會目前所累積出的經驗來看,如果台灣接下來可以好好處理轉型正義的各種問題,對人類的民主化歷程而言,也許我們未來回顧這幾十年來走過的這條崎嶇民主之路,是可以提供國際社會另一種新可能的參考。無論如何,最重要的還是,政府與公民社會要真能體認到,徒有和好的意願,但沒有深入檢視過去的錯誤行為、也沒有從這些錯誤中省思如何汲取教訓好好深化民主,很難讓當前獲致的和好可以成為永續留給後人的祝福。
未來會長什麼樣沒有人知道。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在此刻當下,為未來栽下美好的種子,並用良善的價值耐心守護。

政治與司法上的轉型正義工程通常有一定的時程,會有寫結案報告的一天;但歷史記憶的書寫與建構,只會在時間長河裡不斷地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因此,審慎思考如何賦予歷史記憶真正有尊嚴的框架,不僅攸關公民社會是否可以擁有足夠寬闊的視野與認知高度,來了解轉型正義工程想要追求的普世價值;更攸關當我們一起走向未來時,不同社群的人都願意從自己的立場真誠地肯認:跟我背景或想法不太一樣的人,也有權利說出攪擾他們內心深處的歷史傷痛;他們也同樣有權利,要求國家提供讓他們感到安心的政治、社會環境,好放下負面的歷史記憶,追求自己嚮往的美好未來。只有當我們願意互相支持,正視違反人性的威權體制給社會不同群體帶來了不同的傷痕與陰影,我們才有機會一起打造正向的歷史記憶,那是幫助明天的我們可以活得更有尊嚴的記憶。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傑克.威爾許:母親給我最珍貴的禮物是自信心

傑克.威爾許:母親給我最珍貴的禮物是自信心

奇異(GE)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1960年從基層做起,32歲成為公司最年輕的總經理;1981年接任執行長,在位20年間,帶領奇異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公司市值從139億美元飆到4900多億美元,成長35倍。

然而,一直到大學,他到餐廳買鮪魚三明治,都會收到兩份,因為他從小就口吃,點餐都把「tuna sandwich」講成「tu-tuna sandwiches」,讓服務生聽成「two tuna sandwiches」(兩份鮪魚三明治)。

威爾許在自傳《jack》寫道:「我看起來相當自信,然而我心裡有很深的不安全感;在群眾面前,我必須跟語言障礙搏鬥。」威爾許用來跟自己的缺陷搏鬥的武器,正是母親從小灌注給他的自信心。

「那是因為你太聰明了,舌頭跟不上你大腦思考的速度。」自小到大,母親總是這樣安慰兒子。威爾許翻看童年照片時,發現自己在球隊總是最矮、最嬌小,卻未曾自卑。「母親給予我的禮物中,最珍貴的一件,或許是自信心,讓我相信自己可以成就任何事情。」威爾許說道。

威爾許的經歷說明,透過自己、旁人或信仰可增強自信心。自信不但可以克服自卑,甚至還能產生挑戰一切的勇氣、扛起更大的風險,幫助你達到超乎想像的成就。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提到,自信的人敢於嘗試新領域、挑戰自我,因此成功機率更高,性格更樂觀、有信心,形成正向循環;自卑的人則因恐懼失敗,凡事畏首畏尾,難以體驗成功的快樂,由此變得消極自卑,形成負向循環。(eaton)

四物湯催生子宮肌瘤?

四物湯催生子宮肌瘤?

最近台中心容中醫診所發表:四物湯會催生子宮肌瘤(註1),引起論戰。有中醫師認為「言過其實」(註2),也有人認為要注意「氣多血熱」體質恐補過頭,西醫則認為:駁斥喝四物會長肌瘤,荷爾蒙才是關鍵(註3)。

....................

想想:保守為宜。現代人能補血的東西太多了,不要迷信傳統,至少自己的體質要先了解,不然倒楣的是自己。(eaton)


註1.1:月經後喝四物補血?中醫師:非常可怕

https://goo.gl/YQEcU9


註1.2:經期後四物湯補身 補到子宮肌瘤

http://news.tvbs.com.tw/other/490671


註2:喝四物=催生婦科腫瘤?醫:言過其實!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41788

註3:喝四物湯催生子宮肌瘤? 中西醫師論戰
http://www.ttv.com.tw/news/view/10508250014700I/579

台灣最美麗的野花:翠蘆莉

台灣最美麗的野花:翠蘆莉

 

翠蘆莉,在台灣可經常看到,被喻為最美麗的野花。果莢成熟時,會隨意爆開彈跳。未開花時淹沒於綠意之中,然夏季來臨,朵朵紫藍綻放,花色優雅,花姿美麗,養護簡單,尤其是耐高溫。

 

中名:翠蘆莉

別名:紫花蘆利草、蘆莉草

花期:4~10

果期:9~12

原產:墨西哥

品種:粉色、白色、藍紫色

 

翠蘆莉:https://goo.gl/23vFlg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聰明人的十個思維境界

聰明人的十個思維境界

1.懂得妥協
人不可能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辦事,當跟對方、第三方發生關係的時候,求得最佳合作效果的途徑,就是能夠適當的妥協,只有雙贏或多贏,才是最佳的效果。

2.適時調整
生活中,計劃往往跟不上變化,原先計劃好的事情,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會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善於發現問題,適時調整計劃,才能最終把事情做好。

3.尊重對方
尊重對方的人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剛愎自用的人往往到最後都成了孤家寡人,非失敗不可;懂得尊重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4.堅持原則
有些人看似強硬,實則沒有原則,缺少主心骨;有的唯上,領導怎麼說怎麼好;有的跟風,潮流怎麼走怎麼隨;這樣的人,難成大事。

5.持之以恆
口號好提,計劃好定,執行難、持之以恆更難;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者未必有超人的才華,但肯定有超人的毅力,能夠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再堅持和努力。

6.人情味重
有些人藉口工作需要、藉口堅持原則,搞得六親不認、毫無人性,這是在走極端;不講親情、不重友情、不忠愛情的人,十有八九是極端自私的人,這樣的人,心中只有自己。

7.重諾守信
有些人,輕易地承諾,一衝動就做決定,但往往失信、不守承諾,結果失信於人,沒人願意跟他打交道;重諾守信的人,才是靠得住的合作夥伴,才是可結交的朋友。

8.遇挫愈堅
虛張聲勢的人往往經不住挫折,受不了打擊,脆而不堅、硬而不韌;只有淡定面對得失,百折不撓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9.凝聚力強
如今,單槍匹馬的個人英雄很難闖天下了,要有一番作為,就需要有一個團結奮進的隊伍,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勝。

10.忘卻恩怨
人在江湖,難免有些恩恩怨怨,有人斤斤計較,有人耿耿於懷,這都於事無益;真正聰明的人,不受恩怨的羈絆,不感情用事,能客觀、理智地處理問題。

自信自強,不要自卑,自卑會使心理越陷越深。當你在社會上,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你就已經很偉大了。相信自己!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很聰明的。

原文來源:aboluowang

3個哲理小故事

3個哲理小故事

1.
兒子:我的錶四處翻也找不到(惱火跑出去)。
父親:我不一會就找到了。
兒子:你怎麼找到的?
父親:就安靜坐著,一會就聽到滴答的聲音了。
……………..
想想:越是焦躁尋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靜下來,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

2.
小明買車需要10萬元,但只帶99998元。突然,他發現門口有位乞丐,就對乞丐說:「求你了,可以給我2元?我要買車!」乞丐聽後,大方地拿出4元錢,說:「幫我也買一輛。」
…………………….
想想:你完成九成以上的任務,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助你成功;相反地,什麼也不做,誰也救不了你。

3.
父親:如果燒壺開水,發現柴不夠,該怎麼辦?
兒子:趕快去找,或去借,或去買。
父親:為什麼不把壺裡的水倒掉一些呢?
………………
想想:現代人常為消費而消費,習慣「找借買」,很少思索實際是否有需要,忘記量入為出;或是習於甚麼都要,不作價值選擇,但人生難料,有捨才有得,不然會一事無成。(企業經營也是如此,要有明確定位,不能兼顧低成本及高品質)

【希望你不是冷漠之人】

【希望你不是冷漠之人】share from website

★1996年左右,某日下班,發現空地前步道被傾倒房屋廢棄物。週六上午雨天,我撐傘翻遍廢棄物發現一張長庚醫院的看診收據,我打電話到長庚醫院(位於三民區),哄稱在鹽埕區撿到一個皮夾,內有台幣與美金、信用卡及這張收據等。院方原要求送至醫院,但我說鹽埕區太遠,所以給我電話。聯絡到這位先生,原來他負責九如路溫蒂漢堡的裝潢,司機拿了錢,找個空地丟棄垃圾。我告知我會通報環保局。通報後我將收據交給環保局某科長。經過兩個星期,環保局毫無動作,我再電科長,“你明天不把垃圾清走,我就把你告到「馬上辦中心」”~隔天垃圾清走了。人民安適的生活顯然都需奮鬥與爭取。

★1998年,有次由外頭返家,發現外頭議論紛紛,看了公告才知某財團將在這塊空地蓋加油站。在十米與二十米道路間的住宅區蓋加油站?這豈不荒唐?我去看簽名,結果十幾個人簽名。我於是撕下兩頁空白簽名簿,到7-11影印了20張空白表格,沿途找了商店及孩子同學的家長簽署,一週簽了300多個名字。然後我將十里方圓之內的加油站鳥瞰圖畫好做附件,證明已有三個加油站。然後向環保署要汽油含苯揮發對人體的傷害等等。後來透過協助與安排,我與一群鄰居去見當時的市長吳敦義,在一來一往的辯論中,吳敦義笑著請工務局協調勸退(撤案)。

在台灣要求安適的生活,處處得DIY,你能夠漠視隨時而來的衝擊與不安嗎?自掃門前雪是最糟糕最消極的人生態度,將自己的熱情發揮,將期望值提高,否則生命將陷落而無奈,因政府能保護的非常有限。一個人有期許,有敦促,積極的力量就可發揮極致。希望大家都不是冷漠之人。(shared from Catherine Yen)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食品與藥物管制法的先驅:史華璐女士

食品與藥物管制法的先驅:史華璐女士/張文亮

史華璐(Ellen Swallow, 1842-1911)是最早在麻省理工學院開授「環境化學」的教授,並於1890年籌設「環境工程學系」。她提出「硝化作用」、「以氯離子為地下水污染的指標」、「亞硝酸鹽在飲用水的毒性」,並編訂第一本「水質分析標準手冊」等。

史華璐更是二十世紀「食品與藥物管制法」(The Food and Drug Act)的先驅,美國聯邦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推動者之一。「食品與藥物管制法」是百年來保護消費者健康,最重要的法案。她也是普世家政學會第一屆的會長,家政學系的開創人。(abbr. by eaton)

**台大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文亮最近出版:《隱藏的種子──史華璐》.近代食品安全的改革者,校園書房出版社

【炒菜無油煙】

【炒菜無油煙】

油類超過冒煙點就開始變質,吃下這種油,對身體有害而且吸入過多油煙容易致癌。例如,菜籽油和葵花油冒煙點都在 107度,但炒一下就會超過,所以不管炒什麼菜,都先放半杯水,再放油,然後放菜炒,水分會將溫度控制在一百度。

其實,炒好再加油更好,口感也沒明顯差異。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丁菱娟:想做大事,一定要具備這8種勇氣

丁菱娟:想做大事,一定要具備這8種勇氣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不只是公關界的領袖,也是知名作家。身為領導者的她,經歷許多職場大小事,時常分享她對工作和職場的觀察,集結成《無畏的膽識》一書。她提醒年輕工作者:想做大事,一定要具備這8種「勇氣」:

1.實踐夢想的勇氣

「人會因夢想的實踐而偉大,而不是因夢想而偉大」。-丁菱娟。

丁菱娟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凡事都想做得快又好,時常鼓勵自己「動起來」,盡力完成大大小小的事。雖然有時候會因為想得不夠周延而出錯,但積極行動的結果,還是可以擁有較多的客戶群。
這讓她明白,行動後的結果可能會不如預期,但至少有機會修正和改變,如果只是光想而不做,那最終什麼都得不到。

2.承認不足的勇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

有許多人認為顧「面子」比顧「裡子」重要,絕不輕易示弱。因此儘管自知能力不足、或是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任務,都不會坦承、只會硬撐。

丁菱娟也曾是這樣的人。她剛創業時,承接一個不是自己擅長領域的案子。當時她以為這靠朋友的幫忙應該就不成問題,但後來才發現拍攝是另一門專業學問,需要縝密的考量,由於自身經驗不足,朋友也不夠專業,客戶對此表示非常失望。
最後,丁菱娟選擇坦白自己的不足,幫助客戶找尋更適切的合作廠商,事情才圓滿達成。從此以後,她更相信術業有專攻、人不可能全知,面對不確定和不了解的事情,「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反而是更負責的表現。

3.接近權威的勇氣

許多年輕人礙於職位、薪資,害怕主動接近權威人士。不過,丁菱娟遇過一位特別的員工,常常會主動約她喝杯咖啡、分享近況。這股「和老闆喝杯咖啡」的勇氣,讓她願意分享經驗、給予指導,最後成為忘年之交的好友。
丁菱娟表示年輕人與資深同事互相交流是重要的,年輕人具有前輩欠缺的活力與冒險精神,而前輩具有年輕人較缺乏的經驗與智慧,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不要害怕接近權威,唯有主動出擊,才能有所學習,脫穎而出。

4.擁抱改變的勇氣

大部分的人喜愛處在安逸的狀態,一旦跳脫舒適圈,會使人覺得無法掌握未知,感到不安,但假如你願意擁抱改變,其實更有機會「看見未來」。

在自己當老闆前,丁菱娟任職於宏碁,常常因為公司內部調整而調動職務。透過把握頻繁變動的不確定性,反而能藉此深入不同部門和團隊,增加各領域知識,促使自己進步。

5.說真話的勇氣

在職場上,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有些人害怕得罪客戶和老闆,每天只說好聽話,但這無法展現你的專業和價值。丁菱娟曾聽過一場特別的比稿經驗:客戶特意前往廣告公司聽取簡報。
廣告公司在提案時一副意興闌珊、毫不搭理的態度,徹底惹毛了客戶,但簡報的結尾,他們才說「這就是客戶平常給予顧客的感受,希望能藉由廣告來翻轉」,直指客戶最核心的問題。這場震撼教育的提案令人印象深刻,也使客戶打從心裡認同該廣告公司,並決定擴大合約。

6.克服緊張的勇氣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面臨不同的關卡,面對這些緊要關頭,人們難免會緊張不安。丁菱娟表示,克服緊張是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其中包含放鬆身體、以及放鬆心理。她會透過上瑜珈課,盡可能地讓自己的身體放輕鬆,解除緊繃的壓力。

而放鬆心理更是困難,一般工作者腦中總是充滿憂慮,擔心事業、經濟、家庭等。但這些緊張其實都是不必要的,只要活在當下,不逃避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別怕事情不如預期進展,隨時養成放輕鬆的好習慣,唯有放鬆,才能冷靜思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做自己的勇氣

丁菱娟曾經希望自己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成為主管後發現要讓每個人都開心,就無法在會議和決策時達成共識。

為了贊成及不贊成兩方能創造雙贏的局面,難免猶疑不定,使得會議決策過程冗長。最後,她學會「不怕別人討厭自己」,勇敢在壓力下做出對公司來說最正確的決定。刻意地討好所有人,只會裡外不是人。做自己,比較自在,也更快樂。

8.設定人生目標的勇氣

每個人生階段,可能都有不同的目標,但如果你一不留意,可能就錯失達成目標的時機。丁菱娟出社會後的一年內,身邊的朋友陸續出國深造,但她因為家庭經濟因素無法出國,只能把願望偷偷藏在心裡。

直到在某次公司內部訓練時,被講師要求寫出「下一個10年」想達成的事,讓她訂下32歲出國念MBA的目標,督促自己省吃儉用、努力工作,終於在31歲那年圓了出國讀書的夢。丁菱娟建議,年輕就該學習為自己設定目標,了解自己深處的渴望,訂一個目標,同時立一個期限。在逐漸接近那個目標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修正目標,直到達成為止。

你今天心情不好嗎?

你今天心情不好嗎?

如果你不開心,我告訴你,39年前蘋果共創人韋恩以800美元出售10%股份給賈柏斯,今天股權價值580億美元,雖然賈伯斯苦勸說,困難是暫時的。

如果你還想不開,我告訴你,賈柏斯走了,韋恩還活著。

如果你再想不開,我告訴你,幾十年來,韋恩開店、辦廠,當水手都一事無成,韋恩在紐約跳蚤市場擺攤維持生計,賈柏斯經常光顧。

如果你依舊想不開,我告訴你,80歲的韋恩住在拉斯維加斯附近的移動房,靠社會救濟過日。但韋恩說,「如果我留在蘋果,或許我早是長眠在墓地裡的富豪。作為產品開發工程師,我不可能把未來耗費在數不清的文件上。」

這就是人生,無所謂輸贏。只要我們不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對理想的追求,做你想做的,愛你想愛的,該奮鬥的去奮鬥了,就要平常心看待得失。你到底要甚麼,先想清楚吧!「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不同,只要勤奮努力,擺地攤也是一種人生!」賈伯斯這麼說。
……………….
註:蘋果創立前,賈伯斯找來朋友韋恩(Ronald Gerald Wayne),韋恩以「一個偉大的工程師只有和一個偉大的行銷人員合作,才可能被世人所銘記」成功勸說沃茲加入。賈伯斯為報答韋恩,將 10% 股份贈與韋恩。韋恩設計Apple-1操作手冊,畫出第一個商標--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的木雕圖樣。

年輕世代發起苦茶油復興之路/劉怡馨

年輕世代發起苦茶油復興之路/劉怡馨

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危機,台灣本身就有最好的油,就是苦茶油。不過由於農民高齡化、市面上 90% 的苦茶籽來自中國等問題,苦茶油產業正面臨重大危機,因此「茶籽堂」發起募資,期望復興苦茶油百年文化。

趙文豪指出,「茶籽堂」從2014年開始,走遍全台苦茶籽產區,拜訪超過50位苦茶樹農,發現許多茶農年齡都 70 歲以上,要是沒人承接,苦茶油文化將消失。

苦茶油從種植到採收須花費5到10年,造成收入不穩定。因此透過群眾集資方式,推動契作認養計畫,以每年在台灣種下3000 棵苦茶樹苗為目標,找回台灣最好的油,復興超過百年歷史,卻將消失的苦茶油文化。(abbr. by eaton)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什麼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價值觀若用在職涯選擇,其他:天賦恩賜、經歷/技能能力、興趣、使命、社會需要、機會及個人感動還是要考量。
……………………..
什麼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一張「價值觀清單」,重新認識自己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2622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自己掌控,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時間總是被他人或外務所綁架,究竟要怎麼樣才能甩開忙亂,讓生活過得井井有條?

美國知名顧問艾莉森‧路易斯(Allyson Lewis)認為,生活混亂的主因來自於你無法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因為你從來沒有問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路易斯指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其實就是你的價值觀──幫助你篩選生活中的訊息,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她在《走吧!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書中提出4個步驟,幫助你釐清自己的價值標準:

1. 快速閱讀「價值觀清單」
清單中列出了75個價值觀(請見文末),包含:愛、友誼、自由、影響他人等。閱讀這些詞彙,讓你的大腦感覺到情緒波動。例如,當你看到「友誼」時,腦海中會立即閃過與朋友相處的快樂回憶,或是曾經遭到友人背叛的痛苦。這些情感都會轉化為能量,進入潛意識的神經迴路,讓價值觀和你的人生產生連結,成為釐清價值的基礎。

2. 將每一個選項看過兩遍,勾選最有意義的項目
你必須花費一些時間,細讀清單中的每一個字,讓自己更深入體會每個價值觀對你的意義,再根據這次閱讀的印象,勾選出你覺得最重要的價值觀。在進行第二步驟時,你不需要刻意比較哪個價值觀比較重要,也不必為它們排序,只要勾選出15-25個最有意義的價值觀即可。

3. 重新閱讀清單,只選擇「真的很重要」的價值
這是你第三次閱讀價值觀清單,請縮小範圍,勾選出10-15個最重要的價值觀。這時候,你打勾的每一個選項,也是你在心中對自己的許諾:「是的!這些東西對我真的很重要。」如果你額外想到了不在清單內的價值觀,也可以在此時加入表中。

4. 最終檢視清單,並進行排序
最後一次檢視清單,選出你認為最重要的10大價值觀,並進行排序。

往後,無論你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提醒自己專注在最重要的價值觀上,這樣一來,即使日子過得再忙碌,你也會因為知道自己是在為人生最珍視的事情而努力,不致於失去方向、身心疲累。

雖然這4個步驟看似差異不大,但是路易斯強調,唯有反覆地跟自己對話,才會加強神經連結的迴路,把價值觀烙印在腦中,讓思考脈絡自動符合你所選出的價值標準,進一步依循價值觀行動,協助你聚焦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原文標題:什麼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一張「價值觀清單」,重新認識自己)



為何人類需要信念?

為何人類需要信念?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

如果我們學習過邏輯,就知道,邏輯可以幫你「證偽」。

證偽,就是證明一件事是錯的或者是不存在。例如,假定蘋果一定都是紅色的,我們找到了一個藍色的水果,即使我們不知道那是甚麼水果,但至少確定不可能是蘋果。

證偽法可以幫助排除錯誤的假設與思想,但是,總有一些東西,是無法用邏輯證偽的。例如說,這世界有沒有神?假設真相是這世界沒有神,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證明這世界沒有神。再例如死後的世界是如何?是甚麼也沒有?還是會有天堂和地獄?但是大家都沒死過,誰能告訴我們真相?

這些事情對我們來說,永遠是謎。宇宙中有太多事情,我們是沒有足夠資訊,憑邏輯或科學去找到答案的。

而這些無法輕易有答案、分辨出真偽的事情——上至有沒有神、神是怎樣的,下至到底共產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專制好還是民主好——你可以相信是真,也可以相信是假,很難有人說你錯。而即使你無法確定是真偽,你還是必須先作出假設。好比就算你無法證實民主或專制哪個較好,但你總需要選擇支持一種政制,這就端看你相信哪個比較好。

這些沒有充足根據下被迫進行的假設,就是信念。信念在我們面對著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但很想也必須知道答案的時候,幫助我們假設出一些答案。

信念能提供人類動力,因為信念使人類將一些並未被證明互相關聯的事情,拉上了關係,使人類有動力和毅力去完成艱巨的任務。

以跑步減肥為例,原本每天跑步是很沉悶的事情,但當你堅信這對身體有益還能減肥時,你就是能夠每天的做下去。當然跑步是有科學根據的,只是在心理上卻和信仰的運作差不多。好比你堅信拜神就可以令你上天堂,信念使你每天都拜/進行某個動作,如同多數人相信讀書能改善階級、找到好工作,就會去努力讀書。

信念能使人類執行很辛苦,而且需要堅定恆心的行為。如果你堅信游泳就能夠上天堂,你會比別人更能持之以恆的游泳,而應該能成為很好的泳手,身體也會連帶變得強壯。

在信念的驅使下,你往往不需要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做就是了。

深究很多宗教的戒條,你發覺都是利用信念去改造社會的行為,而有時還是非常實用和功利性的。例如有些宗教規定不能吃牛肉,是為了保護協助耕作的牛;有些宗教規定一定要沐浴,是避免疾病散佈;有些宗教規定不能喝酒,以減少社會酒後亂性的衝突;有些宗教訂定了結婚的年紀,目的是保障生育率;有些宗教則強調一夫一妻制和節育,以防止人口爆炸問題。設定戒條的人,有其社會目標,但執行的人並不知道其目標,不過卻會因為信念而願跟從戒條,執行對訂定者而言正確的事情。

信念是精神中產生行動力的重要機制,這也是為何清楚的信念能使我們動力充沛的原因。而當你需要別人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時,給予他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理解信念的用途後,我們就可以試圖掌握它,設計一些自己的信念,令自己更有可能做到困難的事情。

比方說,如果你想養成每天跑步的習慣,若你能令自己相信,跑步能夠帶來幸運,應該會比較容易達成。或者你想學會一種語文,你可以說服自己,學會該語文就能使身體健康,那你成功的機會應該也會增加。

看起來這像是欺騙自己?但是既然這些事情不能證偽,你也就確定不了這是否為欺騙。只是這樣的方式確實可以有效提高把事情做下去的毅力,而這對於一個理性的人來說,總是非常有用的。

為什麼會破億呢,我想不懂耶XD

為什麼會破億呢,我想不懂耶XD

台灣第一首YouTube點擊破億歌曲出現!就是電影《我的少女時代》裡,田馥甄唱的《小幸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sQSXwdtxlY


同場加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有9千多萬次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zlwGVQ6_Q

思念Linda,回顧一個奮發的時代

雖然我對漢聲出版的「中國童話」沒有太大興趣(但買過漢聲小百科),但讀到這篇林懷民寫的:「思念Linda,回顧一個奮發的時代」,那種執著精神,令人沉吟至今。(eaton)
.................
1974年,瑪莎.葛蘭姆首次率團來台演出。在歡迎酒會裡,她忽然表示要訪問雲門排練場。我說,地方很小。舞團經理連忙勸阻:「瑪莎,走遍全世界,妳從未做過這樣的事。天氣熱,不去吧!」老太太笑瞇瞇的說:「我要去拜訪林先生的排練場。」

雲門未滿周歲,祖師奶奶蒞臨,如何是好?無計可施,我做了只有少不經事的蠢蛋才會做的決定:在葛蘭姆面前,教一堂葛蘭姆技術課,再跳兩個小品。到了那天,我們打掃乾淨,準備泡茶待客,我忽然想起應該有人陪伴貴賓,匆忙下樓到麵店借電話,跟相識不久的Linda求救。

葛蘭姆前腳進門,Linda滿身大汗趕到,端莊得體地向大師致意,陪坐聊天,讓那天的活動順利進行。後來幾天,葛蘭姆總問我,那位聰慧美麗的吳小姐今天怎麼沒來。

相交四十多年,只要我求救,Linda總是二話不說,立刻拔刀相助。大家叫她俠女。大家叫她Linda。有些人叫她吳小姐,許多人不知她叫美雲,是長年在孫中山先生身旁工作,歷任上海市長,廣東省政府主席,革命元老吳鐵城的長孫女。因為祖父的感召,Linda念外交、軍事,立志帶兵衛國。回到台灣,無仗可打,走入文化界。

有一回,Linda給我看她剛回國那兩年的照片。合身旗袍襯出盈盈細腰,清麗素容,雙眼放光,是英氣而又溫柔的美女。她覺得酬酢應對的社交生活很無聊,脫掉旗袍,創辦ECHO,文化報國。

國際對台灣了解甚少,以為台灣就是Thailand,ECHO以英文向世界介紹傳統文化,介紹台灣。Linda對外徵才,找到藝專美術系畢業的黃永松和姚孟嘉合作。Linda公寓的客廳成為辦公室,浴室兼作沖洗照片的暗房,三人動手就編起雜誌。那是1970年,美雲二十六歲,永松二十七,孟嘉二十四。

紐約出生,台北美國學校,留學英美,Linda是「洋人」,英文編寫游刃有餘,傳統文化她從頭學起,請了家教補習中文,不怕鬧笑話的勤奮學習。俞大綱先生為我們講課,美雲凡事問。例如,講李義山,她會問:唐代是西元幾年?換算清楚後,「哦哦,是中古時代?那我們比歐洲人厲害太多了。」

認識文化,Linda全身投入。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她一定要自己弄明白。有一回到漢聲辦公室,竟然看到粗布唐裝的總編輯吳美雲女士坐在桌前有板有眼編草鞋。

Linda往生後,張照堂找出YouTube裡,一部叫作Taoism:A Question of Balance的紀錄片,放到臉書上。影片敘述七◯年代,漢聲鐵三角帶著BBC記者到鄉村探索道家對台灣民間生活的影響。Linda流水的英文,漢聲諸君青春漾然的形象,純樸尋道的身姿令人感動,感慨!


吳美雲。 林懷民/圖片提供
吳美雲。 林懷民/圖片提供




支撐漢聲浪漫事業的是Linda的務實。ECHO出版前,她先找到華航的支持,第一期印兩萬冊,放到乘客座前的袋子。七◯年代,ECHO發行近三十個國家,為台灣發聲。1978年中文漢聲雜誌問世,法國歸來的奚淞正式加入團隊,漢聲四俠全員到齊,摩頂放踵,用才情與用心,一再為台灣出版業作出突破性的示範,影響三個世代的讀者,因而拓展了整個社會的視野和作為。
有那麼幾年,漢聲甄選編輯,報名者數百,要借用國小校舍舉辦。選聘二十人,一兩年後,如能留下四、五個勝任的編輯就算成果驚人。簡單的講,漢聲是「龜毛學校」。每個題材都是慢工出細活。雜誌社敦聘學者長年顧問,隨時出門請教專家,然後進行田野調查。大甲媽祖八天七夜的遶境活動,漢聲諸君實地走了三年,才變成鉛字。要講中國結,姚孟嘉學了三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才開始思考如何呈現。為了介紹拳術,徐紀老師進漢聲,全體員工跟著學。漢聲是永遠飢渴的動物,總覺得吃不飽,消化反芻,整理到自在才肯吐給讀者。

那是台灣追尋島嶼身世的年代。往南部跑,成為台北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的風尚。漢聲總是走在前頭。台灣移民史,台灣老地圖,漳州人,泉州人,客家人,阿里山鄒族馬雅茲比祭典都是雜誌的專題。採訪東港燒王船,漢聲在南鯤鯓發現洪通,報導之後這位素人畫家成為全國性的名人。朱銘在歷史博物館舉辦首度個展,漢聲邀請俞大綱先生專文推介,朱銘個展延期再三,長達一年。

孟嘉,永松出門,身上掛住大小攝影機,有如特種兵出任務。漢聲圖像千百選一,文字也重寫再三,要證據,講邏輯,還要精簡可讀,奚淞改完,總編輯Linda還要審,文章要讓中文早已流暢的「洋人」讀得快樂。主掌美編的永松摒棄一般的銅板紙,選了工業用紙印刷,從傳統美學出發,版面設計大膽,無洋味,也避開和風的陷阱。漢聲是手工業,總其成的孟嘉帶著年輕編輯慢工出細活,一項主題往往手繪三、四種版面草圖,斟酌再三。在1992年啟用電腦設計之前,漢聲用電腦打字完稿,一條條的紙片手工細貼,改字就得用美工刀挖補。進廠印刷,美工部門跟著進廠熬夜,盯圖校稿,講究用色深淺。有人說,漢聲即使倒立著看,仍然理路清明,找不出毛病。

漢聲雜誌主要是以現代觀點介紹民間傳統,但是打開第十期的「古蹟之旅」,讀者驚叫。一輛怪手巨獸般的盤踞大幅拉頁圖像的前景,半毀的板橋林家五落大厝塵沙飛揚。台北縣府的顧問公司評估荒廢多年的花園宅第是「中國建築的末流,其假山尤其可笑」,倡議鏟平,改建公園。姚孟嘉的照片掀起搶救的輿論,助成古蹟的保留。那是1981。翌年,政府公布拖延多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蹟,文物之外,漢聲關心生活。1979年,政府開放民眾出國觀光,「國民旅遊專號」籲請讀者遠赴歐美前,先到台灣絕色景點遊覽,同時提出愛鄉愛土地的環保課題。1984年的「稻米專集」和「菜根香專集」」倡導「吃出健康」。兩年後的「免於吃的恐懼」提醒添加物與農藥的禍害。1996年的「日本MOA自然農法」與「有機報告」持續關注台灣食物的問題。

身為母親的Linda感嘆坊間儘多西洋童話書,屬於自身文化的兒童讀物太少。數年籌備,1981年以原創圖文,用當代語言詮釋傳統故事的「漢聲中國童話」誕生,一套十二本,每天一個故事。1984年,為兒童編創的科普與生活常識的「漢聲小百科」跟著問世。這兩套書成為六、七年級世代最重要的啟蒙書,是睡前父母講故事的材料。有心的父母存錢買給孩子,中產家庭常以這兩套書作為親友孩子出生或進小學的賀禮。國語日報讀者票選,漢聲套書是小朋友最歡迎的讀物。

截至2002年,台英社和Linda領軍的漢聲直銷隊伍售出二十五萬套「中國童話」,開啟台灣童書市場的旺景。二十五萬只是漢聲的數字,沒把盜版算進去。上警察局,央求警察,押著警察去夜市,去倉庫抓盜版,成為Linda八十年代沒完沒了的苦差事。她不叫苦,倒像盛氣的將軍,理直氣壯,百折不撓。

「中國童話」與「小百科」的成功,激起Linda對兒童教育更大的熱情。漢聲諸君年年遠赴義大利,參加波隆那國際童書展。在台灣盜版翻印氾濫的時代,漢聲向海外五十多家出版社選購三百多本西方童書的中譯版權,推出「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與「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數學叢書」。貫徹漢聲龜毛精神,這兩套書不是翻譯,印刷,就出版;Linda統整各國出版的書籍,依年齡區分,重新組合,還附上「媽媽手冊」,逐頁,甚至逐行,引導家長如何進行親子討論。熱血青年結社的民間出版公司頂起教育部與國立編譯館的工作,成就輝煌。

1988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漢聲文化溯源的田野工作擴展到大陸去。福建土樓,北京四合院,陝北剪紙,楊柳青年畫,陸續透過漢聲進入台灣讀者的視野。

漢聲全盛時期員工八百。格局的壯大意味著更繁複的理財業務,更煩人的人事管理。Linda頂住這些壓力,讓漢聲同仁揮灑。八德路漢聲辦公室裡,黑衫黑褲的Linda總是笑聲朗朗,熱情待客,只有漢聲同仁和親近友人才曉得她百病纏身。醫生多次「判她死刑」,Linda抵死不從。篤信傳統的Linda不信西醫,拜師學氣功,修練各種法門,養氣健身。她一次又一次對朋友笑談「死裡逃生」的經歷,絕無哀怨焦慮的神情,還不斷說自己又學到許多新東西。

然而,漢聲諸君燭燒兩頭。採訪版圖擴大,雜誌還得編,品質當然也不許掉。以前是南部田野採訪回來,不回家就進辦公室。九十年代後則是大陸歸來,從機場直奔八德路。


漢聲四俠:黃永松(左起)、奚淞、吳美雲、姚孟嘉。
漢聲四俠:黃永松(左起)、奚淞、吳美雲、姚孟嘉。





1996年,五十歲的孟嘉過勞瘁逝。1999年,奚淞退休。永松遠走大陸,長居北京。Linda獨守八德路公寓,修行養病,繼續以專書形式出版漢聲作品。2006年,美國時代周刊將漢聲雜誌選為「給內行人看的最佳出版物」。2008年,雷曼兄弟金融災難爆發時,Linda正在閉關搶救生命,未能及時搶救漢聲的投資。

2016年5月12日,我們的朋友Linda,吳美雲女士病逝台北,享年七十二歲。

離去前兩個月,Linda出版了兩冊多年訪談專家的書,《與大師談天》。學習,出版,對她不只是專業,是至死不渝的信仰。

雲門到俄羅斯巡演,我在聖彼德堡得到Linda遠行的噩耗,終夜無眠。

在資訊荒蕪的七、八○年代,漢聲出版品是我的啟蒙書。編《薪傳》,我參考漢聲。讀過漢聲,我到阿里山達邦參加馬雅茲比祭典,隔年再度上山,請族人讓我錄下祭歌,編作《九歌》,也敦請鄒族長老下山指導北藝大學生學習鄒族祭典歌舞。藝大舞蹈系同學參加大甲媽祖遶境的傳統當然也源於漢聲的報導。

同為七○年代出發的文化工作者,漢聲諸君給我溫暖的友誼,也給我最大的沖激。基本上,台灣對美學沒有嚴苛的標準,想馬虎過關時,我想起漢聲的嚴謹。累了,想回家,我知道孟嘉還在漢聲挑燈夜戰,只好收心,繼續奮鬥。七、八◯年代,我幾乎一個人頂起雲門,漢聲諸友讓我覺得不孤單,而豪邁大氣,鍥而不捨的Linda更是我重要的楷模。沒有漢聲,小漢聲三歲的雲門一路走來,勢必更加艱難。

曾經風生水起的八德路漢聲巷如今寂然。但是漢聲諸君耗盡青春所累積的能量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出版人傅月庵說,漢聲「因其訓練扎實,視野廣闊,日後編輯流散,一葉開五花,都成了九◯年代台灣相關出版領域的主導力量。遠流台灣館,兒童館編輯基本皆來自漢聲;兒童館由郝廣才一路帶頭衝,衝進城邦,衝出格林文化,最後成了台灣『繪本教父』;台灣館則在莊展鵬、黃盛璘領軍下,從『台灣深度旅遊手冊』一路做到台灣岩石、昆蟲、野花……圖鑑、旁及口述歷史、社區營造、台灣鳥瞰圖、台灣堡圖、台灣地形圖、台灣調查時代,幾乎涵蓋了日後本土製作的所有層面,唯政治不與。」

Linda的離逝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然而,這位帶動出版業創新,為台灣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出版家往生的消息,比不上小明星的緋聞,紙本媒體罕見報導。

什麼時候開始,《漢聲中國童話》不再是親子床頭書?父母如此輕忽,就把孩子交給電腦,手機。媒體如此健忘,社會如此失憶,文化如此沒有根基,年輕朋友當然只能在game,在網路世界過日子,跟著韓劇,日劇,陸劇的劇情起伏時喜時悲。

七○年代,漢聲創業維艱。今天出版業面對的局面更加嚴苛。科技發展帶來閱讀習慣的改變。台灣電子書始終未成氣候。二十多年來,排行榜的暢銷書七、八成都為翻譯書籍,花時間的原創作品只占少數。從2012到2015,四年間台灣出版業產值幾乎減半。今年一、二月出版業發票營收總計,與去年同期相較,衰退近三成。

出版事業的解體是全球性的現象。但是,台灣解決問題的效率遲緩。環保,食安,古蹟保護,這些漢聲在三、四十年前提出的問題,仍是今天的問題。出版是話語權,是國力,甚至是國安的重大課題。台灣無法自外於全球性趨勢,但能不能不再指責他人,朝野齊心找出台灣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鍥而不捨,努力改善,來獲取翻轉,生存的基點?

聖彼德堡的夜晚,思念Linda,我想起這些。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904757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不用當花蝴蝶也有好人緣-3招無往不利的人際溝通技巧

不用當花蝴蝶也有好人緣-3招無往不利的人際溝通技巧

作者:鄭俊德 2015.01.30

常常有機會參加一些聚會或是講座,其實我是慢熱的人,不是很喜歡裝熟、像隻花蝴蝶滿場跑。我喜歡默默等著別人來認識,但一旦認識就很容易打開話匣子,甚至會停不下來。

但在幾種狀況下,會不得不當花蝴蝶,一種是自己是場子的主人、這場子都是正妹(誤)、這場子你是主持人、這場子都是熟人等等幾個狀況下。
雖然我不是花蝴蝶的個性,但我喜歡認識坐旁邊的人,以及台上演講的那個人。因為坐在旁邊不打招呼一下,不太有禮貌;不去認識台上演講的講師,那就少了認識一個大師的機會。

而談到認識人要聊些什麼?很多書都有談到,這裡,我整理讀了那麼多的人際溝通書之後,發現的三個簡單實用共通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共通點

有句俗話說:有關係就沒關係。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去到海外,遇到跟你一樣是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人,就會感覺有共同的默契,甚至你們還可能結伴同行。而如果到國外念書,人生地不熟,可能不會有跟你一樣國籍的同學,但你會對一樣是黃面孔的華人,有比較親切的認同感。

這就是陌生環境共通點的魔法威力。所以當你到了一個陌生環境,想要認識一個新的朋友,你可以先試著找出共通點,並從共通點先開口聊起。例如:看到他跟你穿同一牌子的衣服,你就可以從服飾開始談起;看到他跟別人聊到老婆剛生孩子,你可以把自己小孩睡過夜的技巧與他分享。只要仔細發現,任何人一定都會有共通點的,只是不要用最糟的一個招,在台灣說:「好巧喔!我也剛好是台灣人!」

第二個方法:不是共通點

共通點是打開話題的最快技巧,而發現不是共通點,就是打進心裡深層的最強技巧。這招對於女性朋友更是有其神效。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個女同事剛走進辦公室,忽然有人讚美她:「妳這禮拜剛剪頭髮嗎?」然後你就會看到這女同事會忽然假裝驚訝狀,說你怎麼會發現,然後剪髮論的話匣子就會開始蔓延。
什麼叫「不是共同點」?一種是時間差異性,特別是兩次聚會間的差異。「咦!你這次穿的衣服和上次不太一樣,這件衣服很閃亮。」

另一種是觀察差異性。「我覺得你剛剛講的論點很棒,我很認同。」「我很喜歡你手上的這個錶,是在哪裡買的?」「你怎麼會來參加這個聚會呢?感覺大家都很厲害!」這方法就是從「不是共通點」來開始進入話題。

第三個方法:感覺共通點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方式,很難說出原因,但是很多業務會使用這個方式,而且很有效。這方法會搭配兩種方式,一種叫做鏡射法,另一種是回聲法。

鏡射法就是照鏡子遊戲,別人插腰,你就微微模仿插腰,對方拿酒杯,你也跟著拿同一款酒杯,從對方的一舉一動中試著模仿對方,更厲害的人,連呼吸頻率都會抓得剛剛好,這會讓對方產生一種「有默契」的假象。

回聲法則是「讓聲音照鏡子」,別人說什麼,你就先回覆他同一句話,再加上你的想法。「我很喜歡面向海的房子。」「你很喜歡面向海的房子。為什麼?」「因為我一直覺得面向海的感覺很棒,而且感覺每天都可以釣魚。」「面向海的感覺真的很棒,每天可以釣魚更好,你有出海釣魚的經驗嗎?」透過這樣的一問一答,順著對方的話,很容易打開話題,而這方法甚至可以引導對方回覆你預設的話題。

這三個小小的溝通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容易打開人際關係,在陌生的聚會中至少不會無聊。而這些知識技巧都因著閱讀而來,所以朋友們請多多閱讀吧!再把書中的道理用出來,你就會擁有神奇的人際魔力囉!

顏宗海:腎病族這樣吃,減少負擔、有效吸收

顏宗海:腎病族這樣吃,減少負擔、有效吸收

http://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0659.html

當看診的時間充裕時,我會在門診時間就跟病人進行一對一的衛教,除了再三囑咐止痛藥應依醫師處方服用,絕對不能隨便吃之外,也要求他們多注意一些日常飲食習慣:

• 多吃天然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雖然食品添加物有其存在的必要,衛生福利部也訂出了17類,共約800種的合法添加物。但是過去衛生主管機關稽查時,還是發現有少數業者違法過量使用食品添加物,或違法添加未被核准的化合物,甚至使用工業等級的添加物來替代食品等級,因此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才是保健養生的不滅定律,也是林杰樑教授經常叮嚀國人的一句話。

• 採取低磷飲食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天然食物都屬於高磷食材,例如全穀類、內臟類、核果類及豆類、奶製品、新鮮肉類及海鮮等。現在廠商為了增加加工食品的口感、美觀、延長保存期限並降低成本,會加入不同的食品添加物,其中「磷酸鹽類」被廣泛用於各類魚丸、肉丸、漢堡肉、重組牛肉等,法規允許磷酸鹽於食品製造或加工時使用,可用在肉製品及魚肉煉製品。除了加工肉品外,酵母類、巧克力、碳酸飲料和乾燥海產食品也都有人工添加磷酸鹽。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800毫克。磷離子是經由腎臟排出,若長期大量攝取高磷食物,對於腎臟功能不良或慢性透析的族群,磷將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可能會導致高血磷症。長期高血磷症會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腎性骨頭病變,血管或軟組織鈣化,腎衰竭,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腎功能不良或透析患者應減少食用含高磷酸鹽的加工食品,才能避免腎功能惡化,也可以減少長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腎功能有問題者,建議以低磷飲食為原則,避免攝取起司、牛油、奶製品、碳酸飲料、花生、丸子等含磷較高的食物。

• 少吃太油、太鹹的食物,並避免吃太多海鮮、動物內臟等高普林的食物
食物中的普林會經由肝臟代謝為尿酸,尿酸再經由腎臟排出。腎功能不良患者會無法順利將尿酸排出,可能會有高尿酸血症,增加尿酸結石、腎絲球硬化和腎功能惡化等併發症的風險。台灣人很喜歡吃火鍋,街上火鍋店林立,到了冬天往往更是高朋滿座。吃火鍋當然免不了要喝湯,但一般火鍋湯頭裡的含鹽量及普林值都很高,對腎臟病患者不利,而且很多火鍋料Q彈的口感,是因為添加了磷酸鹽,對於腎臟功能不良或慢性透析的族群,磷將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可能會導致高血磷症。

• 少吃高溫油炸、大火快炒的食物
高溫燒烤的肉類,如烤肉、炸雞排、炸豬排等,會產生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食物中本來就有糖化終產物,但是烹飪方式及過程越久會使其大量增加。攝取富含糖化終產物的食物,會使組織、器官中糖化終產物濃度上升,也是讓腎臟功能變差的元兇之一。動物實驗亦證實,限制糖化終產物的攝取,可預防血管及腎功能異常,增加糖尿病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傷口癒合,甚至如低熱量飲食般延長小鼠的壽命。

因此在飲食上,研究人員也建議,食物若以煮、蒸、汆燙的方式烹飪,不但可以減少烹飪時間,無需高溫,還可以減少糖化終產物的產生。烹煮過程中加酸如醋、檸檬酸,也可減少糖化終產物的產生。

• 每一餐不要吃太飽、控制熱量
如果民眾每一餐都吃得很飽,攝取了過多的熱量,會導致體重上升,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低蛋白飲食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代謝飲食中所產生的廢物及毒素,應謹守少鹽、少油、少糖、低蛋白的飲食原則,少吃大魚大肉,避免重口味,可以避免加重腎臟的負擔。因為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經消化分解後會產生氨、氨基酸等毒素,必須仰賴腎臟的排除功能,才能隨著尿液一同排出體外,長期高蛋白伴隨高鹽分的飲食,容易加重腎臟負擔,可能導致腎臟功能下降。此外,許多環境毒素如戴奧辛、多氯聯苯、金屬等都會累積在動物的脂肪組織和內臟器官裡,應避免食用。

• 少吃高鉀蔬果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醫師不是常強調多吃新鮮蔬果對健康有益嗎?其實腎功能差的病患跟一般人的狀況剛好相反,蔬果裡含有豐富的鉀,吃進肚子裡後會跟鈉結合,有助於將鈉排出體外。

正常人多吃蔬果的話能降低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不過腎臟有問題的人,由於無法正常代謝鉀離子,若吃太多鉀含量高的蔬果,如香蕉、柳丁、蓮霧、芭樂,會因為鉀排不出去而造成高血鉀症,導致心律不整,嚴重的話還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由於鉀是水溶性的,若是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想吃青菜,可以先用熱水燙過,然後把湯汁倒掉,只吃青菜,如此一來還是可以攝取到足夠的纖維質。

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最近很夯的消水腫紅豆水,其中所含的鉀及磷都很高,腎臟有狀況者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原文刊載於顏宗海《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一書/平安文化出版)

台灣最大的公共藝術作品:彩繪變電箱

台灣最大的公共藝術作品:彩繪變電箱,畫得很好(如圖)。這個文化景觀一個多少?200元。層層剝削下的委外,低價得令人出乎意料之外。(eaton)
http://news.tvbs.com.tw/ttalk/blog_author_detail/124

10大致癌黑名單

10大致癌黑名單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癌症原因研究指出,飲食習慣為癌症主因,比率高達35%,杜絕「致癌因子」,可以阻斷30%以上的癌症發生率。因此,了解致癌源,是重新認識癌症、脫離癌症威脅的第一步。

以下是10大致癌黑名單



同場加映: 抗癌取決於心念: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癌共存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731-156031?page=1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我的租稅投稿紀錄

我的租稅投稿紀錄

前言:

1.底下那篇「如何讓證所稅恢復公平正義」是股利扣抵減半的濫觴,但是我當時只提議減40%。更早我用筆名在自由投稿,我記得提議減50%,但文章找不到了。我自己頒獎給自己吧!
2.底下那篇「笨蛋,重點不在資本利得稅」建議提高統一發票獎金(預期逃漏稅額的6%),現在多個千萬獎金;不管金額多少都開發票,現在每月營業額達20萬就要開。我自己頒獎給自己吧!

兩稅合一投稿紀錄:

1.台灣股東稅負低得很─請提高外資的股利分離稅率
http://www.storm.mg/article/145883
2.向「兩稅合一」的利害關係人說幾句話
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528
3.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
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498
4.廢除證所稅是謊言,也是陰謀
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853
5.如何讓證所稅恢復公平正義
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923
6.觀點投書:兩黨都錯 簡政不是證所稅的最高價值
風傳媒:http://www.storm.mg/article/64627

逃漏稅投稿紀錄:

1.笨蛋,重點不在資本利得稅(筆名:陳振東,自由時報)
2.鉅額交易,鉅額稅損(筆名:陳東文)
自由時報: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93453
3.台灣綜所稅的稅率設計合理嗎?(筆名:陳振東,想想論壇)
4.建立面對台灣財政危機的共識(筆名:陳振東,想想論壇)
5.遺贈税損,財政部別鬧了
風傳媒:http://www.storm.mg/article/52382
天下獨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35
6.「史上最大加稅案」的漏洞(筆名:陳舉,自由時報)

針對國道收費員事件,徐旭東拜會蔡英文

針對國道收費員事件,徐旭東拜會蔡英文

前言: 這是台灣底層的悲哀。最近國道收費員事件扯到政治鬥爭。還有很多人批評說,政府約聘人員應該知道福利制度與正式公務人員不同,怎可以被終止約聘後,反過來要求給資遣的年資補償。這些不明究理的批評,委實令人感到悲哀。我們需要了解原由,才能論斷,不然怎麼做公民呢?那些收費員既沒有公保,也沒有勞退提撥(勞退新制是94年7月施行,電子收費在95年開始,所以沒有6%退休金提撥),他們的年資就被一筆勾銷了。(eaton)

詳請讀:收費員抗爭,為什麼?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0893
...........................
蔡英文:雖然收費員轉置作業已完成,企業責任不僅於此,希望遠通負起企業社會責任。

徐旭東:這件事要三思,因為我們想要保護總統您啊!未來全台各地的約聘僱人員都要求「比照辦理」時,政府會處理不完。

蔡英文:你不用保護我啦,你多保護那些收費員就好。這些收費員因為你的事業,生活有了這麼大改變,你幫他們安排工作,但每個人都有他們習慣的人生,為什麼不給他們更大空間、讓他們去找他們以後想要的人生?

徐旭東:那些收費員不知好歹,遠通已安置他們,他們卻不接受,這一切對自己不公平。(一度情緒激動、大聲咆哮)

蔡英文:你可以對總統這麼大聲沒關係,但是我希望你對那些收費員講話的時候,可以溫柔一點,畢竟人家跟你比起來,很渺小。

徐旭東:(發覺自己陷入失控,連忙向蔡英文道歉,最後妥協)

童振東:全台約聘僱人員不會比照辦理,因為那些收費員既沒有公保,也沒有勞退提撥(勞退新制是94年7月1日施行,電子收費在95年開始,所以沒有得到任何的退休金提撥),也不能到你設計的遙遠地方上班,難道不應按年資得到補償嗎?那不就是退職金與資遣費嗎?何況遠通只負擔3分之1的責任。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800016?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SHARE&utm_source=LINE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有一個人為得到美麗的蝴蝶,買一雙跑鞋、一隻網子,穿上運動服,追逐奔跑許久,終於在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中抓到幾隻。可是蝴蝶在網子裡恐懼掙扎,絲毫沒有美麗可言。一有機會,蝴蝶就會飛走了。這就叫「追求」。

另一個人也喜歡蝴蝶,他買來幾盆鮮花放在窗臺,然後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品著香茗,望著蝴蝶翩翩而來,心情猶如吸蜜的蝴蝶。這就叫「吸引」。

「追求」是從自我的角度,忽視事物內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事與願違。「吸引」則從完善自我、奉獻自我出發,順應天理,投其所好,因而皆大歡喜。不過在現代社會,適當行銷仍是需要,不然人家怎知你是盛開的花朵呢?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張一鳴:我遇到的優秀年輕人的5個特質

張一鳴:我遇到的優秀年輕人的5個特質

各位都非常年輕,我今天來的時候挺有壓力。因爲我畢業快11年了,看到你們,真是覺得“長江後浪推前浪”。

我去年參加了武漢的校招,感覺新一代年輕人的素質確實都非常好。我昨天就在想,今天應該跟大家分享什麼。想了想,先把題目擬出來,把喬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畢業後的工作經歷和體會。另外,我作爲面試官,過去10年裏,可能面試過小2000個年輕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別家公司,他們發展差別其實非常大。從算法層面上講,我們把這叫做“正例”和“負例”。我想分享一下:爲什麼“正例”和“負例”發展差別這麼大?

什麼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進心。但爲什麼要說“Stay young”?

我覺得年輕人有很多優點: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非常努力、不妥協、不圓滑世故。

10年過去了,有的年輕人,依然保持着這些很好的特質。我覺得這就算“Stay young”。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沒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着自我的成長。相反,很多人畢業後提高了技能,但到一個天花板後,就不再成長了。

我先分享一下自己畢業後的個人經歷。
2005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訊。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有人問我:爲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

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我記得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我發現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第一個,我工作時,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了。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還有一個特點,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爲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另外還有一點:做事不設邊界。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記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纔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以上就是我剛畢業時的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繫。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質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
今天不太謙虛,我把自己當做正例,然後再說一個負例。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爲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瞭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
比方說頭條最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啓動次數。(當然,現在不止1億了,我們現在的日啓動次數已經差不多5億。)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於平庸。
我們在座各位,在同學中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我想說,其實走向社會後,應該再設定更高的標準。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爲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因爲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爲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後來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爲這些東西擔心: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能買上一套經濟適用房?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他的行爲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比如我見到以前的朋友,他業餘做一些兼職,獲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職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且對本職工作有影響,既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他的精神狀態。我問他爲什麼,他說,哎,快點出錢付個首付。我覺得他看起來是賺了,其實是虧的。

不甘於平庸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
我在這裏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況始終不好。他覺得其他同事比他做得差,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裏面TOP 20%,但他們覺得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這2000個樣本當中,我見到很多我原來覺得很好的,其實沒有我想象中的發展好,我原來覺得不好的,其實超出我的預期。這裏我也舉個例子。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比較輔助的工作,統計一下數據啊做一下用戶反彈啊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來不推諉,只要他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後,從一個用戶量不到10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把這個頻道越做越好。由於這是一個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
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蓋了這一點。比如當時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的公司。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謝謝!

人生最大敵人就是這三個字

人生最大敵人就是這三個字

《曾國藩家書》有言: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奢、逸、驕,三個並不深奧的字眼,卻能指導今人如何持家、處世、做人。

其中控制驕傲最難。莎士比亞曾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論語》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就是胸有大志,心有定力,他可以泰然自若,卻沒有一種驕矜之氣。而小人就是處處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人。

我們要分清:人一生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則是內心的風骨。

黑幼龍:想成功就不要討好每一個人

黑幼龍:想成功就不要討好每一個人

黑幼龍提到,有一位卡內基訓練的講師曾說過,我不知道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但我卻知道有一條路照著走必定會失敗,那就是:想要討好每一個人。

別人請你抽煙你會拒絕;別人要你乾杯你會拒絕,別人要你抄襲他人的智慧財產,特別是老闆要你這樣作,你也要堅定的說不!但是,交朋友,該怎麼表示自己不想與他有深交呢?有人來挖你到他公司,但不想去,該怎麼說呢? 我很羨慕那些沒有心裡負擔的人。他們拒絕別人的時候,堅定但態度和藹。別人可能會不高興,但可能過一會兒就諒解了,也可能到後來發現那樣更好。

這些需要自信才做得到。有自信的人不太擔心別人以為他不盡人情,知道自己該做的事,清楚能做多少,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志向、興趣,也尊重別人的。最重要的,自信的人富同情心,也願意幫助人,但他不將別人的問題視為自己的,既然是他的問題,他一定有能力解決。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不讓開會浪費生命,學學臉書祖克柏這兩招

不讓開會浪費生命,學學臉書祖克柏這兩招

作者:張詠晴

企業界、上班族最受不了的職場生態,就是無止盡又浪費時間的會議,不過,似乎連最熱門的科技公司,也躲不掉耗時又沒效率的會議。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祖克柏於是祭出兩絕招,讓會議精準,又有效率。 臉書和任何企業組織一樣,奮力壓縮冗長的會議時間,並期望縮減員工被困在會議室的時間。

臉書營運長、《挺身而進》(LEAN IN)作者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上知名的線上問答網站Quora回答網友提問的「桑德伯格如何安排她的一天?」她提出了幾個令外界訝異的行程,例如她可以從容地下班,和她的孩子們共進晚餐。特別的是,她也在問答中提到了她的頂頭上司馬克•祖克柏如何控制開會時間。桑德伯格回答,祖克柏就像許多企業領袖一樣,希望縮短和節省開會時間,並減少干擾。她寫道:「祖克柏2015年真的大幅增進了開會效率。」怎麼辦到的呢?

桑德伯格認為有兩大關鍵。首先,「祖克柏會要求要參與會議的人,預先繳交開會資料,」因此會議時間真的是拿來討論的,而不是拿來看資料的。第二,「坐下開會前,一定要有很清楚的目標:我們聚集在會議室,究竟是為了要做決定,還是只是要討論。」

儘管,這兩大關鍵聽起來並不特別,但卻獲得許多專家認同。如Do.com網站執行長夏哈(Jason Shah)就把祖克柏的點子納入他的「提高會議效率技巧」中。夏哈告訴Inc.com,每一場會議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比方說「這場會議必須做出決定」,或是「我們為了討論X,而開這場會」。

因此,不要用「銷售會議」這樣模糊的概念call會。夏哈建議,如果你邀集大家開會,「就應該在開會前提出關鍵問題,要求大家先思考」。目前,絕大部分企業的主管們並沒有要求會議參與者要有清楚的目標,也沒有預先提出問題,讓員工們做準備,因此開會很容易鬼打牆,看似討論了很多事項,但事實上是在原地打轉。

李世光就是有料


李世光就是有料
...................

李世光:外資來台 不會照單全收

外資來台投資,不照單全收!經濟部長李世光昨(15)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對外招商引資,將鎖定有助國內產業轉型、促進就業等項目,若只想來台使用廉價水電、土地等資源,對台灣產業發展無助益的投資案,「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外資」。

爭取外商來台投資,李世光指出,將以三大面向進行審核,分別是:國內環境是否足以吸引外資、投資能否產生新就業人口且協助本土產業轉型,以及企業在台成長後是否朝向外部發展。

他直言,只想利用台灣水電等資源,對本土產業發展毫無幫助,並非我們期待引進的外資,「我們也沒有這麼多工業區土地」。

經濟部今年已鎖定日本、美國、德國、荷蘭、瑞士及英國為重點招商國家,盼找出產業發展缺口與投資商機;李世光說,7月由政務次長沈榮津率團赴日本招商,預估至少帶來新台幣60億元投資,常務次長楊偉甫也正率領招商團在美加地區洽訪外商總部,盼能傳回捷報。

李世光透露,日本招商團牽起國內與日本東電合作案,當年日本於311地震後,一日內損失5成電力,東電以緊急發電系統與技術,度過難關。東電日前已拜訪過李世光,未來雙方有機會針對技術與設備等面相合作,除了可以解決當前電力需求方案,國內業者也可學習東電的電網控制新技術。

經部透露,盤點重大經建計畫後,將針對外商來台投資具發展潛力產業如智慧生活、生技醫療、4G及半導體等,研擬不同策略,預計今年可吸引至少110億美元外商投資。

此外,政府推動包括綠色能源、亞洲矽谷(物聯網)、生物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等「創新產業」關鍵技術外商來台,經濟部指出,將配合聚落發展需求,篩選出所需國際關鍵技術擁有者,重點招商。

對於過去籌畫許久的重大投資,屢在環保團體或地方政府反對下,功敗垂成,嚴重影響國內外企業投資意願,李世光指出,未來政府招商將整合各界資源,中央會先與地方政府討論,與地方政府攜手推動。因地方政府熟知當地產業需求,經濟部也將與其共同對外招商,共同排除投資障礙。

在生命裡出現的人都有原因

在生命裡出現的人都有原因

喜歡你的人,給了你溫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讓你學會愛和自尊。
你不喜歡的人,教你寬容與尊重, 不喜歡你的人,讓你自省與成長。
沒有人無緣無故出現在你生命裡, 每個人的出現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激。

丘索維金娜

丘索維金娜

今年奧運賽場上,最熱烈的掌聲和最滾燙的淚水,都送給41歲的烏茲別克斯坦體操選手——丘索維金娜!當她站上賽場時,奧運會不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部有關愛與傳奇的電影。

http://goo.gl/pKd8C8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堅持目標奮力不懈

堅持目標奮力不懈

Joop Zoetemelk被稱為荷蘭最成功的自行車手,這是因為他那絕不放棄的精神。Joop參加過十六次環法自行車賽,其中五次獲得亞軍,直到1980年才奪得冠軍。如此可見,他有非凡的毅力!許多成功者的祕訣,主要是堅持目標、不屈不撓、絕不放棄的精神。

放棄,只要一句話;成功,可能需要一輩子的堅持。很多人在家庭、學業、友情、工作失去成功的機會,就是太早放棄,沒有毅力。毅力就是一件事沒做好要有長年累月的決心做好爲止。毅力和智力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人天生就聰明,小時候聰明但沒毅力不努力就小時了了,有毅力可以變得越來越聰明。(refer to our daily bread)

節制代表屬靈嗎?

節制代表屬靈嗎?(黃奕明)

本文原刊於《舉目》79期及官網2016.08.17

雖然,《加拉太書》5:22-23所記載聖靈所結的果子,最後的一種叫做節制,但節制不是修身養性的結果。

節制也不同於禁慾主義,正如《歌羅西書》 2:23所言:“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

真正的節制是讓聖靈作主——基督教並不禁酒,但是醉酒就是沒有節制;也不鼓勵暴飲暴食,或是荒宴,浪費金錢在服事自己的肚腹。節制讓我們可以追求過簡樸的生活,把省下來的金錢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在意志的使用上不同

“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5-27)

運動員鍛鍊身體,是有目標的。舉凡肌肉的訓練、耐力的考驗、心理上的建設等,都是為了爭取勝利。求勝的意志是這一切的驅動力。保羅引用這個例證來說明基督徒要像這樣去傳福音,做為生命的目標。

但是,什麼叫做“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這與克制有什麼不同?

節制是聖靈的果子,是內在生命的改變,因此屬靈操練與一般身體的鍛鍊不同,在意志的使用上不同——不用苦苦掙扎,而是安靜順服。

倪柝聲在《屬靈人》中,認為魂有三種功用:意志、心思和情感。

意志是出主意的機關,是我們的判斷力和意願的表達。心思是發出思想的機關,是我們的智力、聰明和知識。情感是我們的愛好、恨惡、感覺機關。(註1)

人的意志作決定,發表我們整個人的意思。宇宙中有兩大相反的意志,分別來自上帝和撒但。上帝給人自由意志做選擇。(註2)

人當初墮落是因人的意志背叛上帝的旨意,人現今得救,是人的意志再歸服上帝。除了上帝賜給我們的新生命之外,意志歸向上帝,就是救恩的最大工作。(註3)意志完全降服於上帝,是一生追求和成聖的至高目標。倪氏說:

“信徒屬靈生活達到最高點時,就是他能自治。平常所說,聖靈在我們裡面作主的意思,並非謂聖靈自己直接的管治我們這個人的任何部分……

“當信徒真正屬靈結聖靈的果子時,他不只在他身上(魂)表明仁愛、喜樂、溫柔等,並且,也是顯明他自治的能力。外面的人雖然紛亂,現今完全被征服,完全順服人的自治——照著聖靈的旨意。”——倪柝聲,《屬靈人》(下册),第4章“到自由之路”

按照倪氏的說法,節制就是自治,也是聖靈的管治,因為人的靈的功能為:良心、直覺和交通(指與上帝的交通,就是敬拜)。(註4)直覺是靈的知覺,是聖靈工作的機關,能分別是非,並且用不著心思觀察、考究的幫忙,因此,在屬靈的事上,與他天然的知識無關。(註5)

倪氏據此指出 , 性質不同不能交通,人要敬拜上帝,與上帝交通(參《約》4:24),必須有與上帝相同的性質才可以。(註6)人墮落後他的靈就死了,不能與上帝交通;卻向撒但活著,與邪靈相合,接受邪靈在他們裡面運行。(註7)

人靈還有第三個功能,就是良心,是分別善惡的機關。(註8)人墮落後,直覺和交通完全死了,但人的良心,卻依然有一絲活動。在救贖的工作中,聖靈喚醒人的良心,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而自責。(註9)

倪氏又說:
“靈是需要意志管治的,像人其他的部分一般。惟有當信徒的意志更新,滿有聖靈能力的時候,他才能支配自己的靈,不讓其失去正當的地位……

“我們說靈管治全人,是靈的直覺是表明上帝的旨意的,所以,靈因著上帝旨意支配了全人(意志在內)。我們說,意志管治全人,意思是意志按著上帝的旨意,而直接轄制全人(靈在內)。此二者在經歷上,完全是相合的。”——倪柝聲,《屬靈人》(下册),第4章“到自由之路”

在這樣的靈魂體三元人觀中,到底哪一個我才是真正意志的主宰?是人的靈制伏自己的魂?還是重生的信徒用意志去管治自己的靈?自治可能嗎?

難怪梁家麟要批評倪氏的屬靈人完全否認人的天然,單由上帝的靈主宰人的靈,或說上帝的靈與人的靈相聯合,上帝的旨意、性情與生命完全取代人的旨意、性情和生命,人已成了“非人”不再是“人”。

因此,屬靈人非但陳義過高,非人所能企及,甚至在根本上不具備實質內容。而“僅是對照屬魂基督徒以反題(antithesis)形式存在,即一個虛擬的理想”。(註10)

如果不把意志說成是屬魂的機關,那麼節制與意志又有什麼關係呢?約翰.派博(John Piper)在他的《渴慕神》一書中提到:“基督徒的禁食源自一種對上帝的思慕之情。”

是的,他說的是禁食,不是節食,這種刻苦己心的屬靈操練,不是積功德,也不是與上帝交易,而是捨己的操練。

許多基督徒會在大齋期(Lent)進行禁食。現在的形式不再是不吃不喝;有的年輕人禁的是臉書等社群媒體,我最近則把上星巴克喝拿鐵咖啡的習慣給禁了;這也像不看電影,不是為了比別人聖潔,而是為了主,捨棄一項嗜好。

但是,節制本身並不是目的。作為聖靈的果子,必須是榮神益人的,把空出來的時間拿來默想親近上帝,把省下來的金錢拿來幫助人。這正是《以賽亞書》58:6-12所言:
“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兇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

“你若從你中間除掉重軛和指摘人的指頭,並發惡言的事,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那些出於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廢之處;你要建立拆毀累代的根基。你必稱為補破口的,和重修路徑與人居住的。”

節制是需要被重新發現的美德。美國社會不知節制已久,無論是食物的浪費,慾望的放縱,金錢遊戲的追逐,都在鯨吞蠶食這個地球的資源。基督徒的節制,其實是在向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說“不”。

節制與簡樸生活也息息相關,我相當佩服華理克牧師的見證,他與妻子把薪水退還給教會,並把版稅收入的90%奉獻出去。他說:“每次我付出,就打破了物質主義加在我生命中的捆綁。每次我付出,我的心胸就變得更大。每次我付出,我變得更像耶穌。”
這樣看來,節制也與慷慨有關了!

節制既然不是克制,就必須由裡面發動。安靜順服是個操練的管道,就是禱告不再是喋喋不休地報告,而是安靜傾聽聖靈的微聲——禱告不是要改變上帝,而是讓上帝改變我們!

德蕾莎修女說:“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為什麼我們看不見?是因為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而禱告能讓我們看見上帝要我們看見的。一旦看見了,節制就會油然而生。

註:
1. 倪柝聲,《屬靈人》,(香港:基督徒,2000),頁58。
2. 同上,頁52。418。
3. 同上,頁422。
4. 同上,頁54。
5. 同上,頁233。
6. 同上,頁54。
7. 同上,頁69。
8. 同上,頁255。
9. 同上,頁256。
10. 梁家麟,《倪柝聲的榮辱升黜》,頁268。
作者在休士頓牧會。

思考:
來自聖靈的節制與意志有什麼關係?為何能讓人慷慨?你遇到過這樣的實例嗎?請分享。

王健全:年輕人低薪的原因

王健全:年輕人低薪的原因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年輕人低薪的原因是: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815/756106.htm

1.台灣2013年外國直接投資僅37億美元。若沒有加入TPP、ECFA進入中國、RCEP進入東協市場,恐難以吸引外資來台。
2.2004年製造業外移比例約40%,2014年增至50%多,10年來每年平均僅增加1個百分點,顯示產業外移並非造成年輕人低薪原因。
3.教改出了問題,所有人都跑去讀大學,導致每年平均少了15萬人從事藍領階級工作,這些人力轉移至白領階級工作,造成藍領階級供不應求,白領階級卻供過於求。
4.台灣市場小,周遭服務業如早餐店、便利商店、餐廳、房仲業都沒有高階人力需求。要像85度C、鼎泰豐一樣,去海外投資,朝國際化、大型化發展,就會需要研發、品牌行銷、儲備幹部、法律、資訊及稅務專家。
……………………
想想:
1.外資為什麼要來台才能進入中國、東協市場?製造業外移已累積到50幾%,怎能聲稱對人力需求沒有影響!大學四年,跟專科只差兩年,畢業後怎麼會少了15萬人?大學畢業就不能當藍領,大學畢業當藍領不是更強?台灣長年就外銷導向,跟台灣市場小有何關係?
2.「去海外投資,朝國際化、大型化發展」?這大家都知道,問題是,台灣能有幾家85度C、鼎泰豐,那些公司為了海外市場又能雇用多少台灣人?
3.問題在於台灣薪水高的工作不夠多。為什麼不夠多?還不是沒有創造新的產業,加上自己的競爭力沒有提升,代工漸被中國取代,研發輸日本,行銷輸韓國,轉口貿易輸星港。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出國鍍金前,先想清楚3件事

好文,給有志出國留學的人參考。許多人千辛萬苦出國,滿懷希望回台灣,這才發現英美學歷不是通天梯。留學讀碩士花上兩年青春歲月和好幾百萬學費,如果圖的是回到台灣後提升薪資,那得撥撥算盤:要多少年才把成本掙回來?

不過,本文以新人起薪為例的推論是錯的,要看看公司及工作的未來發展才是重點。還有台灣已進入大量的世代交替,大學生也變少了,少子化效應4年後開始發酵,留在台灣發展不一定沒有前途。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51476
………………….

留英碩士回台工作,老闆開24K還要她別破壞行情.
出國鍍金前,先想清楚3件事

謝宇程 2016年08月12日 11:05

「心中仍只有英美,依據大學排名做判斷依據,將留學和拿學位畫等號,把學位視為提升薪水的方法……你們這樣的思維還停留在三十年前吧?」Martin大哥雖然笑著說,但這句嚴厲的話,還是讓所有人閉嘴、皺起眉頭。雖然我心裡認同,但這麼直白的表達還是讓我抽了口氣。

這次聚會,有位快當完兵的年輕朋友,他提到計畫出國讀碩士,詢問我們的經驗或意見,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辯論哪些是「名校」,哪些只是「普通」時,在海外工作多年的 Martin 大哥冷不防發話:「首先,如果你覺得付幾百萬學費換到學歷,回台灣工作就身價翻漲,你最好先死了這條心。第二,這個全球化時代,為什麼留學只考慮英美? 第三,你剛才提到的排名,只是學術排名,如果你只讀碩士,日後不待學術圈,看學術排名有什麼用?」接著,Martin 大哥說了一個簡短的小故事。

若鍍金不保證薪資,值得嗎?

一個從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Trent University)念完碩士回台的女孩,想在老家台南找工作,好不容易有個機會,是身兼行銷、廣告、業務三職的工作,對方開價兩萬四,沒有年終、加班費、試用期半年。這個女孩差點當場昏倒。和老闆喊了兩萬八,老闆露出「看到鬼」的表情,還說這是破壞行情。最後,這女孩在台北的外商公司,找到月薪三萬八的工作,去掉租房、伙食、正常開銷後,根本不太能存錢。

到英美讀碩士的功能,通常學到的是基礎的研究方法,和學科稍微精深的學識,除了英文能力提升外,不見得學到企業中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務實的企業主早就發現,在「留外碩士」這層薄薄的金箔下,本質仍然是銅、是鐵,或只是壓克力。

許多人千辛萬苦出國,滿懷希望回台灣,事業還是高不成低不就,這才發現英美學歷不是通天梯。留學讀碩士花上兩年青春歲月和好幾百萬學費,如果圖的是回到台灣後提升薪資,那得撥撥算盤:要多少年才把成本掙回來?

這位年輕朋友愈聽眉頭愈緊,面色愈土黃。他張望其他幾位較資深的前輩,以為大家都會感到意外,或是希望他們提出另一番言論,但對在場多數人而言,這樣的觀察早就不是新聞了。他留學的美夢一下子被丟到冰窖,怯生生反問,「Martin 大哥,你的意思是,現在不該出國留學嗎?」「應該不是這個意思,」我接下這個話題。「只是,今日選擇留學地點,可以有別的思維方針。」

留學新思維1:找尋第二個家鄉

留學讀碩士花的錢,買學歷是愈來愈不划算,但是如果買另一種東西,也許就不貴了:下半輩子的另一個家鄉。台灣是個不錯的地方,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世界的某個地方,也許它的文化、氣候、產業環境是更適合自己。困難點在於,大部分的國家直接移民都不容易,投資移民要身懷鉅款,專業移民要先找到當地僱主,婚姻移民則要和當地人結婚。

投資移民一般人不必想了,婚姻這事講緣分,但找工作,只要有決心,在留學期間很可能找得到機會,尤其,台灣人的語言和書寫能力,在國際上其實價值看漲。

在我留學各地的朋友中,我不見得羨慕當時讀大名校(哈佛、劍橋)的朋友,我比較羨慕一個在奧地利找到工作,留在當地的朋友。每當我看到她寫當地的生活,當地的美景照片,我就有點懊惱:當初為什麼只考慮美國?

留學新思維2:鍛造堅強的第三外語

過去,許多去英美留學的人能有一席之地,與其說他們多聰明優秀,不如說他們是英語說得比別人順。現在,雙語已經是基本門檻,若你在留學時學好第三國語言,才是真正的優勢。

試想,如果你在伊斯蘭地區或阿拉伯國家留學,學習阿拉伯文,了解當地習俗、文化、法令、產業環境、認識一些當地人和組織,再加上還有可溝通的英文能力、原有的中文能力,這樣的組合,無論是在台商、美商、歐商,只要他們想和伊斯蘭地區(一個接近十億人口的群體)有業務往來,都會對你這樣的人才有興趣。
古代,文明興盛的地點,往往是交通要衝,商賈旅人、農工物產、知識訊息在哪邊匯聚交換,那個地方就會是知識、財富、權力的所在,伊斯坦堡就是最好例證。現在,網路、飛機、貨船,已經讓「地理要衝」的重要性降低。

今日,資訊的節點,是任何運作溝通的關卡,是那些能流利使用多種重要語言的人,他們是全球文化、語言、人際關係上的匯聚點。任何多國經營的大公司、國際組織,若看到求職者除了中英文,還擅長第三種語言,如西班牙文(拉美)、葡萄牙文(巴西)、俄文(中亞和東歐常用語言)、阿拉伯文,豈不是撿到寶?

所以,今日留學的第二項新思維是:學好第三外語。因為,你能說他們的語言,就能服務他們,代言他們的需求與想法,進而利用該群體中含藏的知識,這讓你擁有更高的價值。在這個思維下,英美之外的留學地極為值得考慮。

留學新思維3:與其進名校,不如想個好名堂

出國讀碩士,除了語言外,最值得學的是:一個特定領域的在地知識、人際網絡,偏偏這兩件事情,沒有課程教、沒有課本與公式,極少台灣人知道如何系統化經營。

起點是:找到一個「名堂」,一件你極有興趣的事,你日後想當事業經營一輩子的事。

假設你留學中南美,而且對服飾設計有興趣,就把握這個「名堂」,為它建網站、臉書社團,或者網誌,然後開始探討當地服飾設計的所有產業資訊:當地的設計人才、偏好設計風格、製造與原料、在地特色商品、通路渠道生態等,同時用中文與西班牙文雙語書寫。

這有幾個好處。首先:練習西班牙文,這不必多解釋。

第二,當你有了這個「名堂」,當地人有認識你的動機。你可以用「將拉美設計帶入中文世界」這樣的名義去訪問當地的企業、設計師,甚至政府。你可以交到同樣愛好的朋友,你將因為認識他們而有影響力。

第三,當你用整個碩士階段將這個名堂經營到具有規模,許多企業會想要認識你,華人地區的衣飾企業、貿易組織,若想將商品賣到拉美,或是想進口拉美商品,不找你找誰?

台灣人愛進名校,名校競爭激烈、壓力大,讀書和寫報告都來不及,等到畢業時,除了一張成績單和一張畢業證書外,什麼都沒帶走。其實,如果不進名校,進一個競爭不強、壓力不大的學校,在課業之餘把一個「名堂」打得發紅發熱,可以比學歷更有價值。

學歷在畢業的瞬間開始貶值

老師和家長從小告訴台灣學生要追逐排名,小學追班上排名,中學搶全校排名,大學比全國排名,這是對學習的盲目和無知。留學往往是人生最後一個專心累積優勢的機會,而且成本高昂,這個機會只用來追求贏過別人,其實很浪費。碩士留學爭取到的學歷,從得到那一瞬間就開始貶值,爭取到的學科成績單,更是幾乎沒有用。

要真正取得實力走向目標,就要看向全世界,不只看英美加;要看整個人生,不只看向一張有戳記的紙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出版《人才,自造者》

格陵蘭鯊

美國Science雜誌811日刊登的封面論文指出,地球上已知最長壽的脊椎動物是「格陵蘭鯊」(Greenland shark),壽命可能400多歲。格陵蘭鯊分布於格陵蘭島與冰島周圍的北大西洋海域,成年時身長45公尺,以魚類與海豹等為主食。格陵蘭鯊有時1年只長1公分,估計156歲才成年。人生相對格陵蘭鯊的壽命很短,您有甚麼感想呢?

 

格陵蘭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WEi2SVu8c

安武花《與媽媽的約定》

安武花《與媽媽的約定》

居住在福岡市中央區的安武花,現年12歲,就讀國中一年級。在她5歲那年,母親千惠離開人世,之後寫下《與媽媽的約定》作文,打動教科書編輯,編入國小二年級生的道德教材中。

千惠在對抗病魔的過程中,努力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更曾在部落格中寫道「飲食締造生命」。千惠希望小花未來能夠自立,而教她諸如味噌湯等料理作法,寫下《小花的味噌湯》一書。 安武花在媽媽去世後,每天早上6點過後,便開始把鰹魚乾磨成片。「咻、咻」的聲音,響徹整個廚房。把昆布放入鍋中熬煮15分鐘左右,在大滾前將昆布取出,而後再把磨成片狀的鰹魚放入鍋中,最後用簍子將高湯過濾至碗中。味噌湯所使用的味噌是自製的。盛入碗中,再灑上蔥末,小花的作法和母親一模一樣。每當做味噌湯時,她都可以感受到母親在身旁。《小花的味噌湯》將被拍成電影,並在2015年12月公開上映。

以下為安武花的作文:《與媽媽的約定》

在我5歲時,媽媽教我如何做味噌湯。但因為還太小,總是無法完美的將鰹魚乾高湯過濾倒出,每次都差點被燙傷。不過,我現在已經可以做的很好了。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爸爸對我說「很好喝」。 爸爸曾告訴我,我在媽媽肚子裡時,媽媽曾煩惱著要不要生下我。媽媽當時似乎想過,如果生小孩,就會導致病情復發,甚至有可能死掉。但是,媽媽還是生下了我,媽媽賭上性命生下了我,所以我現在才在這裡。如果媽媽沒有生下我,我現在就不在這裡了。我覺得,媽媽真的好努力。

我現在,很努力做媽媽教我的味噌湯。每次做味噌湯時,都會想到媽媽。每次做味噌湯時,都能感受到媽媽就在身旁,我真的很幸福。 我每天早上都喝味噌湯和好好吃飯,所以不會感冒,也不會生重病。謝謝媽媽把我生下來,我自己的生命,由我自己來保護,這是我和媽媽之間的約定。(參山下知子的小女孩與天上媽媽的約定)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成功人士跟你不一樣的地方

10件最頂尖的成功人士,跟你做得不一樣的地方!

摘要:
1.視野與行動: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讓願景引領自己前進,極為目標導向,採取大量行動,比別人更加努力,不會讓失敗阻礙他們採取行動。永不放棄,終身的學習者。
2.與能支持幫助自己的人為伍,他們為別人服務
………………
那些最頂尖的成功人士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那些最優秀、最頂尖的人的共通特質是什麼?Matt Mayberry Enterprises的CEO,MATT MAYBERRY就在《Entrepreneur》網站上提出了10個那些最頂尖的人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1.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

與其讓自己過去的錯誤,失敗和磨難決定自己的命運,成功人士總是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發掘更多的可能性。那些很傑出的成功人士知道,只要他們仍然還活著的一天,就會想辦法讓自己更好,更成功。

2.極為目標導向

他們會抽出自己的時間,計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他們會將自己的目標寫下來,並且擬定周詳的計劃,然後讓自己的目標實現。

3.採取大量行動

在他們設定了目標與擬定了周詳的計劃之後,他們會開始不斷地行動,因為他們知道沒有行動的目標,一切都不會成為真實。許多人抱怨工作不順利,但是那些極為成功的人,總是不斷地讓自己大量地行動,取代抱怨。

4.成功的人與能支持、幫助自己的人為伍

那些極為成功的人,身邊總是環繞著一群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群或朋友,幫助自己更好,並且達到更遠大的目標。他們絕不與那些總是抱怨、批評他人的人為伍,他們知道物以類聚的重要性。

5.成功的人是終身的學習者

成功的人總是不斷地尋求方法讓自己成長、變得更好。他們投資自己,儘管在別人的眼中他們已經很優秀。在他們身上,你總是可以發現他們一直很渴望汲取新知、不斷讓自己成長。

6.他們為別人服務

他們明白,真正的成功和成就感來自於服務與幫助他人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最頂尖的銷售人員懂得為他人服務、最好的老師懂得為他人服務,最優秀的執行長,也懂得服務他人的重要性。

7.他們的工作比別人更加努力

許多人認為,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僅僅只是因為僥倖,但事實上,那些最頂尖的人物,總是比任何人都還要努力。儘管在別人的眼中他們已經很努力,但他們仍然對自己不感到滿足。

8.他們不會讓失敗阻礙他們採取行動

那些最頂尖的成功人士,即使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仍然勇敢前進。成功人士實際上都不討厭失敗,即使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也能夠讓自己勇敢前進,並維持高水準的演出。

9.他們讓願景引領自己前進

成功的人不僅只是讓短暫的動機或外部誘因推動他們前進,真正引領他們前進的是他們遠大的願景。

10.他們永不放棄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老套,但事實上,最頂尖的成功人士永不放棄。他們知道最後的贏家屬於能夠堅持到底的人。

約翰・坦伯頓投資成功的16個法則

約翰・坦伯頓投資成功的16個法則

作者:The Science of Hitting | 2016 / 07 / 23
文章來源:GuruFocus | 圖片來源:股感知識庫

約翰・坦伯頓所寫的一篇文章《投資成功的16個法則》在1993年首次登在雜誌《World Monitor》上。這篇文章當中將列出這16項法則,並給出了一些評論,說明這些法則在現今的財務世界裡應該要如何運用:

投資以達到最大的實際回報為目標

當坦伯頓說到“實際”的回報時,指的是要考慮兩件事:稅額和通貨膨脹。有關稅額的部份是,如果交易員在證券當中買進賣出,不管最後要支付多少稅額的話,從一個簡單的Excel工作表能夠算出他們一年的名目報酬約為20%,在10年的期間內,他所得到的稅後利潤和另一個長期持續投資,但每年的報酬率不到15%的人是一樣的,因為後者只要在第10年申報一次稅額就可以了(長期的資本利得稅是15%)。而通膨也是一樣,對於買進20年公債,利率為3%的人們來說,必須要詳加考慮,因為這些投資雖然看起來相對安全,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可能讓購買能力減少的標的。

投資,但不要投機

這一點也呼應了前面所說的稅額以及佣金的議題,也回到了投資最基礎的問題:你買進的是企業的一部份(雖然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比例並不高)。寶僑(Procter & Gamble)在將近一個世紀以來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企業,當這間公司將觸角延伸至全世界時,盡是機會。作為一個企業的所有人,能夠和企業一起成長,不要因為一些短期的因素,像是原物料的影響或者是盈餘不如預期就買進賣出。

保持靈活並對所有類型的投資保持開放的態度

對我來說,這一點擊中了那些僅依據過去投資績效來投資的投資人的要害。如果你不碰某些資產或者是股票只是因為它們從2000年以來的績效表現的話,你或許應該考慮聽取坦伯頓的忠告…

在低點買入

這又回到了上一點所提到的觀念。有許多投資人在微軟(Micrsoft, MSFT)和沃爾瑪(Wal-Mart, WMT)的本益比達到40至50倍的時候喜歡這些公司,但是卻不願意在本益比低到只剩個位數或十位數時接近它們。坦伯頓指出,應該要遵從葛拉漢(Ben Graham)的建議:“要在絕大多數的人們,包括專家悲觀時買進,在他們樂觀時賣出”。

當買進股票時,在有品質的股票當中尋找便宜的標的

當坦伯頓提到品質的時候,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提到的那些有著持久競爭優勢的公司來說,十分地相似。對寶僑公司來說,它的研發計劃、配銷/市場的進入策略、對零售商的影響力還有規模經濟以及其他的優勢,都是無與倫比的。對投資人來說,必須結合品質和便宜的價格才能夠打出全壘打。

買股票是買進它的價值而非市場趨勢或經濟未來走向

有許多的投資人會因為“市場“的高估而對投資部位憂心忡忡。但重要的是,必須記得你買進的是一間公司而非買進整個市場,你投資的個別公司的現金流量以及經營成果並非基於目前S&P 500的本益比。換句話說,應該要持續的找出價值所在,避免讓不相關的雜音干擾你的決策制定過程。

分散投資。投資於股票以及債券當中,數量是安全的保證

這一點,我個人不同意坦伯頓的看法。我認為如果勤奮地作功課之後,足以支持你的論點的話,集中持股會是獲利的保證。但在先前的文章我也提到了將投資配置在不同類型的資產當中是投資組合建構的基礎,和這裡所說的集中持股不一樣。對許多的投資人來說,並不需要急著賺進數倍的報酬,一個成功的投資生涯當中,每年能夠達到個位數或雙位數的成長就夠了。因此投資於不同類型的標的時能夠

讓你避免災難(特別是在證券市場的波動幅度大到讓你想吐的時候…)

自己作功課或者是雇用專家來幫忙你

要能夠在投資當中保持最真實的自我,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兩分鐘推敲,你在兩分鐘之內必須能夠向任何人解釋為什麼這項投資是可行的(並且要能夠解釋所有可能掉入故事陷阱的漏洞)。在網路泡沫的時期,有許多故事性的股票突如其來地從高點摔落。目前有一些股票和當時的網路公司情況有些相似。如果你對自己買進的股票並不了解,或許你應該考慮在投資流程當中使用這項原則。

積極地監控你的投資

注意坦伯頓所說的是你的投資,而非股票的價格。重點是你不能買進股票後就忘了它。要持續觀察,確保管理階層作出了明智的決策,並採用了對企業持有人最有益的策略。此外,不要成天盯著電腦螢幕看,然後以一些可笑的理由(像是股價的走勢圖)賣出股票,這對現實世界的公司來說,並不代表什麼。

不要驚慌

這又回到了上一點。如果你決定將所持有的股票賣出, 你必須認真地考量你一開始持有它們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會因為寶僑明天因市場波動而下跌了5%,就將它視為一個賣出的訊號,你應該今天就脫手,並再重新思考你是否應該自行管理自己的投資。

在股票上漲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最近我找到了一檔我很想要持有的股票,但考量過安全邊際之後,我認為股票的價格還是太高。這時不要驚慌,如果這檔股票還是沒有跌落到你設定的目標價格的話,你可以持續尋找下一個機會。

從你的錯誤中學習

在這一點我的建議十分地簡單,只要持之以恆地作記錄就行了。當你買進一檔股票時,寫下為什麼你會買它的原因、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讓你出脫這檔持股,日後以理性的方式來回顧這些想法,如果你沒有保有當時任何想法的記錄,那麼有可能當初只是自欺欺人而己。

先作禱告

就像坦伯頓所說的,這能夠讓人們更清楚地思考並減少犯錯。我自己的作法是要實際行動之前要先睡飽,希望經過一個晚上的沉澱之後,能夠在作出重要的投資決策之前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績效要超越大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記得要有良好的績效表現並不容易,這表示投資人必須做到極大化總報酬而需作到的所有事情,包括避免課稅和佣金,成為傑出企業的長期投資人。

保持謙虛的心態

這就要回到我先前所寫過的文章《The Arrogant Investor》,投資時會產生一種傲慢的想法,買家會說,我比賣家“知道的還要多”。就如同我在那篇文章所說的,應該要減少這種心態並努力不懈地地進行研究。如果你能夠脫離這樣的想法,那麼你就會走向投資成功的道路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如果你認為你找到了一頓免費的午餐,那有很大的機會是你並沒有完全了解所有的問題。

不要太常處於驚慌或負面的情緒之下

未來存在著不確定性,可能毛利會提高,也有可能股價會大幅下跌,最簡單的方法是靜靜等待好時光的到來。但不幸的是,隨著媒體起舞會讓你所作的事和你的實際需求:在他人恐懼時貪婪,在他人貪婪時恐懼,背道而馳。盡量不要受到市場大起大落的影響,簡單地記住投資的關鍵:在打折的時候買進持股。

半個世紀以來(1954年至2004)年,坦伯頓一流的基金(Templeton Growth Fund)的年化報酬率是13.8%,而S&P500則為11.1%,也就是說,將1,000元放在Templeton Growth Fund當中,將會產生641,376美元的報酬,較S&P 所產生的193,000美元還要多出450,000。對於想要得到和坦伯頓一樣優異的報酬的投資人來說,遵從他的16項投資成功的準則或許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編譯/Ing)
《GuruFocus》授權轉載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86歲的超級埔里阿嬤

86歲的超級埔里阿嬤

「埔里阿嬤」陳綢得過七種癌症,39歲罹患大腸癌,子宮癌、胃癌、肝癌、鼻癌、喉癌、骨癌接連發生,化療加電療超過200次,多處器官切除,但總是滿臉笑容,努力養生,還開辦少年之家,像個心靈巨人。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3/1884988

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肌梗塞的前兆

一名公務員參加羽球賽,賽前先是背痛、接著牙痛,結果上場前昏倒,送醫檢查是心肌梗塞,隊友訝異不已,「牙痛竟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心肌梗塞會出現「放射狀疼痛」,從胸悶、胸痛到左側肩膀、後背痛,再痛到下巴甚至牙齒。

彰基醫院急診部長張進富說,不能只用一種指標判斷健康狀況。規律運動不代表不會發生心肺血管疾病,平日清淡飲食、定期健檢、控制慢性疾病都是維持健康的守則。

民眾若肩痛、手臂痛或背痛,可扭動身體、雙手大動作繞圈自我檢查,任何姿勢都無法減輕疼痛,代表不是單純肌肉拉傷。用手指按壓疼痛點,若痛感好像在「皮肉以內」,代表疼痛由器官發出,這時把握「黃金90分鐘」求醫。以下是心肺血管疾病前兆:


天旋地轉是中風的前兆

天旋地轉是中風的前兆

70歲的阿嬤起床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或是彎腰站起來很容易頭暈,好像牆壁、房間的擺設都在動,身體搖晃傾斜,站都站不穩,趕快躺回床上,但眩暈還是持續。她擔心是不是中風前兆?

眩暈的狀況可大可小,小到突然姿勢改變導致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嚴重可能如腦血管中風、腦腫瘤等中樞型暈眩。中樞型暈眩通常合併其他症狀,如複視(景物有影子,一變為二)、口齒不清、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無法做寫字等細微動作、手腳無力等,這可能是中風前兆。

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都是可能引起中風的潛在因子,因此出現暈眩,表示腦血管正在面臨阻塞或輕微出血,建議盡快就醫。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小心這6件事會讓你變笨

這6件事會讓你變笨

1.看電視: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證實電視看得多,不是使人長知識,而是使大腦認知能力變差,肢體活動較為遲緩。受試者年紀50歲左右,每日盯電視超過3小時,被歸類為「高度電視收看者」。

2.把老了掛在嘴邊:《健康心理學》期刊指出,如果總覺得自己比同年齡的人老,邁入老年之後,住院的機率高出10~25%,認知能力也衰退得更快。

3.血管硬化程度高;《老化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老年人的血管硬化程度高,腦部含氧量低,認知能力也容易不好。這項發現對不同年齡層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4.過早退休:法國國家醫療衛生研究院發現,每延後退休一年,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降低3.2%。他們因此建議不要過早退休,以避免認知退化。

5.反式脂肪吃太多:《神經學》期刊的研究說,反式脂肪會傷害心血管健康,也會使認知功能退化,甚至和失智症有關。反式脂肪常見於加工食品,如糕餅、油炸品等食物。還有,鐵板燒用的牛油是乳瑪琳,就是反式脂肪。

6.長期睡眠不足:研究發現,長期累積睡眠債會使認知能力,如專注力及反應能力退化,他們對外界環境警覺程度也會降低。此外,情緒也容易焦慮、易怒和憂鬱。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2392&fullpage=true

軍公教年金破產的關鍵數據

軍公教年金破產的關鍵數據

關鍵數據:公教的最適保費費率是42%,現為12%。(本俸提撥12%,個人負擔35%,政府65%)。12%只有42%的28%,意即要打28折才不會倒閉。七職等年功俸六級公務員30年繳118萬(一開始就六級算),可領回1980萬(53歲的平均餘命83歲,可領30年)。長期以來,政府不負責任,討好某些人,以為這樣可以維持政權,結果讓不相關的人或是下一代承擔後果。年金、低價水電壓、低匯率、低稅負……都如出一轍。

怎麼辦:晚領、少領,至於多繳,政府沒那個預算。現在政府一年退休金預算達3千億,比國防預算少不到10億。

怎麼晚領:台灣現在平均53歲,你要選那個國家?英國66歲,香港65歲,希臘65歲,加拿大65歲,美國65歲,德國65歲,法國60-65歲,智利60-65歲,日本60歲,新加坡55歲。

怎麼少領:台灣現在所得替代率89%-102%。你要選那個國家?OECD國家55-65%,加拿大35%-55%,澳洲43%,美國60%,日本65%,德國最高71%,法國75%,智利75%,智利75%。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52522
………………
數據看軍公教年金破產真相,台灣會在幾年內被搞垮?

但未來的公務員,真的有這麼穩定嗎?從希臘2010年破產以來,「今日希臘,明日台灣」的警言不時出現在媒體評論中。許多評論都指出,台灣軍公教退撫及勞保年金制度再不改,會把台灣總體財政拖垮!其實,不只希臘,英國也有同樣危機,因此在2011年就推動「退休金改革計畫」,不僅削減國家每年320億英鎊的退休金支出、增加需要繳納的退休金額度,更要求將公務員退休年齡延長6年至66歲。即使是經濟情況一直都不錯的香港,2015年中也宣布,新進公務員退休年齡延長5年至65歲。

台灣的情況,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2014年軍公教退撫基金首度入不敷出,收入較支出短差近34億元。其中最嚴重的是軍人退撫基金,從2011年開始就出現赤字,並且每年赤字皆擴大,2013年收支達到39億元的短差;教師退撫基金在2014年首度出現赤字,公務員退撫基金2015年亦開始入不敷出。依據現行制度,軍、教、公的退撫基金將分別在2018年、2026及2029年破產,亦即,目前45歲以下的公務人員,都將受到直接的衝擊。

軍公教退撫基金預計破產年份(圖/網路與書出版提供)

怎麼算也不對的數學題

影響年金支出最大的「退休替代率」(退休金占退休時薪資比率),希臘經過大砍,退休公務員平均替代率已經僅剩56%;而台灣目前仍訂為75%至百分之95%,根據銓敘部概算,近年台灣退休公務員所得替代率約在89%至102%之間。以其他國家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來看,法國、智利是較高的75%,德國依公務年資最高可達71.75%,加拿大35%-55%,澳洲是平均43%左右,台灣目前新版的年金改革方案希望設定在80%,與世界各國相較,仍是偏高的。

根據《今周刊》九六七期的調查,「公務員對於退撫基金改革的支持度達79%,超過64%的公務員受訪者認為,合理的退休年齡應在60歲以後。」以目前平均退休年齡來說,台灣公務員平均在55歲退休,而希臘公務員在撙節逼迫的年金改革前,平均退休年齡是57歲;但希臘現在已經準備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7歲,並消除提早退休的現象。

台灣新制的年金改革方案,將月退休金設定不能超過現職待遇百,以薦任七職等年功俸六級(一般非任主管的頂級)、30年資退休公務員為例(月薪6萬出頭),經計算,原本退休後可領月退休金加公保年金每月為55000多元,經過80%所得替代率的條件限制,最高應只能領到48000元左右的月退俸(其中25%為公保年金)。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金額看法如何?

年輕的一輩看到這個數字,多少會抱怨,我用力工作一個月才4萬元,但退休公務員出國遊山玩水每個月卻領將近5萬元。或許有公務員會說,月退俸領的一部分也是從公保年金支出的,那是公務員每月薪水裡先扣掉,退休後再領出來的。但根據退撫基金精算報告,我們每個月薪資提撥的自提額,早就無法支撐這樣不合理的給付。若要維持現有的支出,公務人員的最適保費是42%(現為12%)。

除了公保,退撫基金才是公務員退休金的主要來源,退撫基金每個月由本俸提撥12%,其中個人負擔35%,政府負擔65%,以前述七職等年功俸六級公務員計算,每個月的自提額是本俸兩倍再乘以12%,即為 $39,090(本俸)×2×0.12 = $9,381,個人負擔35%,即為 $9,381×0.35 = $3,284。假設30年資每個月都以這個最高提撥額支付(但事實上,未達年功俸頂級前的提撥額沒這麼高),總共繳出$3,284×12×30=$1,182,240,約118萬元。然而,退休人員會領回多少呢?

依據現行退撫制度,退撫金按月給付金額等於2倍本俸×基數2%×年資30,以退休前本俸39090元計算,退撫金按月給付金額等於 $39,090×2×2%×30 =$46,908。以60歲退休,平均壽命80歲計算,共領20年,於是總共會領回 $46,908×12×20 =$11,257,920,約1125萬。繳出118萬元,領回1125萬元,報酬率是超高的950%。

亦即過去常聽到的,公務員繳1元,卻領回3元,還算是客氣的說法。繳出與回收這段空間的增值,除了政府拿退撫基金去投資所獲得的投資報酬率而來,剩下的,就是仍在工作的這群人必須負擔。

面對2020年人口就要開始負成長、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的台灣,目前四十歲以下的職場工作者將面對越來越沉重的扶養壓力(2040年扶養比達70%,10個工作人口養7個非工作人口),如果不調整年金制度,在老齡化社會的加乘效應下,不只是看不見未來而已,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將很嚴峻!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喜歡射飛鏢的大前研一?

喜歡射飛鏢的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認為低智商社會的特徵是:集體不思考、集體不學習、集體不負責。

http://www.smartlife7.com/news/152/

或許大前研一這次講對了,但會不會是射飛鏢?我們來複習一下,底下他的講法,你要相信哪一個?

大前研一:無論是企業與個人競爭力,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都無法與台灣匹敵。
大前研一:台灣可成為東亞的「超級矽谷」
大前研一:2005年台灣與中國會統一,「中國共產主義」會被「中華聯邦」替代
大前研一:經濟的中華聯邦已不可逆
大前研一:不進軍中國,台灣靠邊站
大前研一:2055中國經濟規模為日本10倍,到那時台灣究竟是要獨立還是統一
大前研一:台灣和中國簽署ECFA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將安逸享樂視為人生目的,是豬圈的理想/eaton

當我們學習邏輯,就知道邏輯可以「證偽」。然而,宇宙有太多事,我們沒有足夠資訊,單憑邏輯或科學就可找到答案,於是需要一些假設進行推論,這些沒有充足根據下被迫進行的假設,就是「信念」。

信念在我們面對著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但很想也必須知道答案的時候,幫助我們假設出一些答案,好成為我們往前的動力。愛因斯坦的「信念」值得省思:   

1. 我的生活都是靠別人的勞力而來,我必須認真努力,才能回饋所得一切。我衷心嚮往儉樸生活,常常因為想到自己占用別人過多付出而感到不安。

2. 我不相信哲學上的「個人自由」。叔本華說:「一個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是無法控制他想要做什麼。」生命困頓時,這句話總能帶來安慰,讓人和緩責任的重荷,避免對待自己和他人都過於嚴苛,並有利培養幽默的人生觀。   

3. 我從來不將安逸享樂視為人生目的,在道德上,我稱那是豬圈的理想。一直以來,都是真善美的理想照亮我前方的道路,為我增添勇氣、樂觀面對人生。   

4. 我對人類的評價很高,若不是政商利益團體透過學校和報紙為民眾系統性洗腦,戕害正確的判斷,這種可怕的東西早該消聲匿跡了。   

5. 人類所能擁有最美麗的經驗是神秘奧妙,這是真正藝術與科學起源的根本感情。凡不識神秘,不再好奇驚嘆,眼神將黯淡無光。   

參考: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612  

這群腐敗的老屁股讓台灣早被南韓打趴

這群腐敗的老屁股讓台灣早被南韓打趴

這是一篇令人無言的文章,提到酬庸與吸血的文化讓台灣節節敗退。

同樣曾身為四小龍,台灣過去不管在娛樂還是產業發展,其實曾經都是亞洲中心。曾幾何時,我們卻被南韓遠拋在後。這篇文章告訴你,就是這一群腐敗的老屁股和腐敗的「財閥結構」,讓台灣人只能在電視機前喊「好想贏韓國」。

所以現在年輕一代不能隨波逐流,反而應該追求美與善,累積自己的實力,存活下來,累積資本,等待時間。台灣還是比希臘好,更有希望,為什麼?希臘的整批年輕人是集體絕望的,至少台灣還有很多人沒有放棄。
https://buzzorange.com/2016/08/10/korea-beat-taiwan/
………………..
好想贏韓國?從娛樂、科技業到運動比賽,這群腐敗的老屁股讓台灣早被南韓打趴/ZMittermeyer

20多年前,以大宇、智冠為首,台灣壓倒性勝利,甚至一度是世界前三。但製作公司盲信中華文化與中國市場,冒進中國市場後全軍覆沒,研發黃金團隊待遇太差,幾乎都在內鬥之後潰散,然後這個圈子的經營階層集體崩潰,完全喪失意志,有一天混一天。

現在在台灣以代理他國遊戲,成為買辦行業,為主要收入來源。有網友指出,就電視訊號來說,南韓7、8年前就1080P了,以前少女時代紅的時候,都是連過去看過年歌謠。

但事實上在過去,台灣曾是影視文化輸出國,流行音樂和戲劇都算是中心。當時,包青天席捲港澳星華人圈,流星花園席捲東南亞非常受歡迎(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經營階層沒有意識到這是機會財,不是真正的軟實力,跪舔明星不重視團隊,編劇和製作這種真正的產出來源,分成完全不成比例。

康熙來了蔡康永和小S,四年賺12億,王X忠更是不知道賺多少。之前有篇報導透露,所有橋段全都是同一個底層無名製作人想梗的,他只有兩三萬的薪水,一個月沒休假幾天,只要那個製作人,那個禮拜心情不好或感冒,當週錄的節目就會很難笑。

演藝圈子被同一批人,親黨國三台政商關係的演藝工會人脈網路把持(連勝文選舉時,演藝工會還被爆疑似幫勝文賄選,動員請客吃免費)最後全部都是老人老狗,變沒人要看的老把戲,反正他們就是在吸血,賺一天是一天,然後賺到的錢不是以自己的專業和強項投資影視 (因為根本就沒有專業累積啦) 賺到的錢就去投資東區店面和房產~或是蠢到去投資四大慘業的LED。

看看韓國,以車子品牌來說,現代現代 KIA都已經殺入美國大眾市場,甚至和NBA合作,找LBJ來當首席代言人,而當年在台灣,汽車,紡織,金融,媒體,這些都是特許行業,也就是政府給你開才能開,你政商關係不好,不是腐敗圈子裡的人有錢也是不能開的。

這些壟斷局面,一直都持續到90年代後才逐漸開放,甚至已經形成穩固網路還在壟斷。裕隆嚴家是蔣家江浙財閥,嚴家財閥始祖是嚴裕棠,也就是嚴凱泰的祖父。嚴裕棠是上海人,洋行買辦出身,聽說嚴凱泰在台灣混了三十年,最近跑去杭州開新總部了。宣稱要深耕中國,賣的就是把自己的爛產品,用台灣剩餘的一點光環包裝後弄臭台灣罷了。

蔣介石帶來的江浙財閥比較出名的有:裕隆嚴家、遠東徐家、華新焦家、太平洋孫家、 華隆翁家、無錫榮家,相當頻繁的出現在中華民國經濟犯罪史上,掏空完了就躲去中國,台灣對中國近年的詐騙,比起這些人捲款的巨大數字,還算是貿易逆差咧。復興航空戴安國是戴季陶兒子、遠東航空的黃任中是黃少谷兒子。這些則是特務系統。

最近在比奧運,我們就來看看運動。大家翻翻4年前的奧運得牌數,南韓一屆得金牌的量,比台灣參加25次還多,台灣唯一國球棒球 都被南韓屌電一發。我們把南韓當死敵,結果南韓根本不把台灣當對手,已經勝過日本好幾次了,射箭、桌球、足球、更不用說了。

關於這點,這只要看最近網路瘋傳的「相忍為國民黨」就知道了:

中華民國網球協會理事長:廖裕輝(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國家發展班)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理事長:廖正井(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籃球協會理事長:丁守中(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曹爾忠(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划船協會理事長:李中岑(中國國民黨台南市議員)
中華民國拔河協會理事長:吳育昇(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現代五項暨冬季兩項運動協會理事長:吳育昇(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射擊協會理事長:陳士魁(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馬英九政府行政院秘書長、 政務委員、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中華民國曲棍球協會理事長:林滄敏(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理事長:陳孋輝(中國國民黨台北市議員)
中華奧會主任委員:黃志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
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馬英九的國策顧問,涉掏空中聯24億資產)
中華奧會副主席:蔡賜爵(與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超過30年交情,被爆長期以一條龍 方式承攬選手赴外國包機業務。)

體育從來沒有被永續發展過,關鍵的主事者50年來都是酬庸的高薪職位。
聊完運動,再看看科技產業。台灣最強的台積電,製程也被三星追上,這還算是三星小輸的項目,但拿台灣最強跟人家最弱的比才贏一點點,這樣是…?鄉民才辱罵韓國為狗,但如果全面輸給狗,那我們還剩什麼?

台灣剩下還能說嘴的台積電,率領的一票還算能打的,其實都有兩個特點。第一:他們不是從腐敗結構裡出來的,是新的系統、新的思想移植栽種,橫空出世的。第二:他們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會盡可能回饋社會,這是正派企業的最大差別。不為什麼,因為只有重視社會責任,覺得根在這裡,才能下定決心永續發展。
其實這不是濫情,而是真正長遠的利益,最終時間會證明只會賺快錢都會邁向毀滅。台灣其實很辛苦,這裡實際上是一個分裂的國家,有一票人只會吸血,根本對本地毫無忠誠,也無改善的意願和意志,又掌握著各階層的關鍵,連法律都拿他毫無辦法。

真正長久穩定富裕的國家比如日本 他們整個公務員體系和企業,是對國家的存續有非常大的使命感,而台灣應負起責任、真正有能力的這種階層,已經是忠誠解體的風氣了。這種無所作為的生命根本連人都算不上,只是行屍走肉罷了。

所以年輕一代非常辛苦,但絕對不能在價值觀上繼承負面遺產,隨波逐流。別 follow 老人定下來的規則,比如買房、考公務員、長幼尊卑、和諧無能。更不要盲愛國盲到去挺裕隆、HTC、吳宗憲、豬哥亮,追求真正的美與善,追求真正 的好東西。累積自己的硬實力,存活下來,累積資本,等待時間。

台灣還是比希臘好,更有希望,為什麼?希臘的整批年輕人是集體絕望的,至少台灣還有很多人沒有放棄。

(本文經原作者ZMittermeyer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首圖來源:Republic of Korea CC licensed)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啃老族

啃老族

雜誌曾報導張教授栽培兩個兒子到美國讀書。為了讓孩子專心拿博士,沒讓孩子打工,六年花掉一千兩百萬元積蓄。兒子學成歸國後,張教授想幫孩子在大學裡謀職位,兒子竟對老爸吼說:「幹嘛工作?你不是留了幾間房子給我們,靠租金就可以過活。」

類似故事不少。一對父母苦心栽培兒子,送他到法國學設計七年,萬沒想到埋下災難的種子。學成回國後,擁有國際視野的兒子,每次應聘都無法持久。快四十歲,收入有限,買房買車還是跟父母伸手。一旦父母不給,就死纏不已。

究竟是誰造就「啃老族」?統計顯示,對於孩子賴在家的原因,將近一半的父母歸咎於大環境不好找工作,只有四分之一的父母認為是因為自己太寵小孩。一旦碰到這種情況,只有二四%的父母採取「一毛都不給」態度,所以啃老族是許多現代父母「默許下」逐漸壯大。

或許,當你知道,在台灣有近五十萬名「啃老族」時,會重新審視「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並不在送他們去遙遠天邊」。如果你還來得及,請綁住自己的手,讓他們跌一下跤,沒關係。孩子才是他們自己航程的駕駛。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海蒂•羅森:指導自己的工作的八條原則

海蒂•羅森:指導自己的工作的八條原則

Heidi Roizen海蒂•羅森,一度是矽谷人人爭相學習的典範。她曾創辦自己的公司並管理了 14 年之久。後來,她擔任蘋果公司主管開發者關係的高級副總裁。現在,她是 DFJ Venture 的一位創投家,她還在史丹佛主講一門名叫「企業家精神」的課程。她幾乎認識矽谷的所有重要人物並且靈活地運用著自己的影響力。哈佛商學院甚至還有專門關於她的案例。

在今年史丹佛畢業典禮之前,她來到史丹佛,也是她的母校,在 Entrepreneurship Corner 發表演講,分享了過去 30 年她在科技圈工作的所思所悟,像是一位創業者的畢業感言,話語之間都是她從實踐中得出的真知灼見。

以下是 Roizen 提出的八條原則,她正是利用這些原則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建立起廣泛的人際網絡並不斷推動創新。這些過來人的經驗對於新入行者彌足珍貴,可以作為職業生涯各個階段發展重要的領航燈。

1.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梅琳達•蓋茨曾有一次路過小女兒的房間,看著她在嘗試著自己穿鞋,她女兒說:「這很難,但是我喜歡困難的事。」Roizen 說:「我喜歡這種態度。在你經歷過很多困難時期後,你會發現渡過難關是你最美好的經歷。」

成功的創業者追求一種永不止步的狀態。「你努力工作,超越能力的極限,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你每天、每週都問自己『我還能做什麼更有難度的事情嗎』,這時你才能理解這種勁頭。」「有趣的是,很多懷有雄心壯志的人卻力求消除工作中的困難。他們想平步青雲,順利到達夢想彼岸,這是不對的。」現實情況是,即使你真的輕鬆成功,你也會感到無聊。所以,找點困難的事情做吧。

「創業的美妙之處正在於其艱難。沒有安全可言,沒有穩定的收入,你必須完全靠自己。」

2. 你的品德決定了你生活的基調

當 Roizen 做第一家公司 T/Maker 的 CEO 時,曾有一次防火灑水器故障毀掉了所有庫存商品。幸運的是,大多數產品都不太值錢。更幸運的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房東不知道貨品不值錢,願意用保險賠付一切損失。

Roizen 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誘人,我們本可以收到 15 萬美元的賠款。但是我們決定說出真相,因為不僅我們知道庫存的價值,我們的員工也知道,如果我們決定作假,那我們怎麼向員工交代。」

你要成為員工的榜樣,要清楚自己所做每件事的後果。如果公司領導層決定收了這筆錢,那就等於告訴員工,作假是被允許的,就好像是在說:「虛報費用是沒問題的,如果想要的話把多餘的設備帶回家也行。」

這看起來輕而易舉,但是真正做到卻不容易。「你可能會想:『我可以怎麼簡單怎麼來,我可以這麼說,我可以對消費者撒謊來達成交易。』」

「有時你能逃脫掉,有時卻逃不掉,大多數情況你最終都是逃不掉的。」「你的行為決定了公司的文化基調。做有些事是為了晚上能睡個安穩覺,另一些是為了搭建良好的工作關係。當你把標准定得更高時你會發現更容易把持自己。 」

有史以來最美麗的媒體影片之一

這是由英國廣播公司推出,有史以來最美麗的媒體影片之一。為確保欣賞品質,請打開您的揚聲器。 真的很美。歌詞大意是,從山之巔,水之涯,無盡的藍天,我們看見 聽到 親聞大自然的奇妙,我怎能說沒有造物主。我相信,就像天真小孩般相信。

 

http://www.andiesisle.com/magnificent.html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為高薪族減稅的腦殘政策

為高薪族使用較低的分離稅率減稅的議題,我的看法是:

1.台灣高級人力淨流失在於低薪,不是高薪族的稅率高。
2.若沒有配套,減稅減到的是兼任高位的大股東及其親信的稅。
3.台灣適用30%稅率的高薪族很少,何況以企業目前獲利,有能力代其負擔。
4.我最近投稿:「台灣股東稅負低得很─請提高外資的股利分離稅率」建議,提高外資的股利所得分離稅率5-10%,並在有配套下,可考慮薪資分離稅率,但一體適用(不能獨厚外籍人員)。
5.由以上四點,政策要用在刀口上,若真的要實施,應該放在重點特定產業:需轉型的、新興重點產業。
………………………
為高薪族減稅的腦殘政策,讓總統心中再痛一次?

http://www.storm.mg/article/148264

財政部簡直是胡鬧!為了吸引高階人才來台,新政府提出一個腦殘的減稅方案,最後結果可能是吸引國外人才效果有限,但國內優質人才全跑光。

為了吸引國外優質人才來台灣工作,財政部打算提出「留才、攬才」計畫,方式就是幫高薪族減稅,薪資所得和其他所得分開計稅,薪資所得採優惠稅率,稅率大概是25%~30%。相較現行淨所得千萬元以上的45%稅率,降低超過4成多,確實是夠優惠。

不過,這種「內外有別」的差別稅率,其實問題非常多,合理與否亦有疑義。
第一個問題是國人的最高稅率是45%,外人來台工作的薪資所得稅率卻低到25%,違背稅賦公平原則。台灣近年最嚴重的人才問題是:吸引不到海外優秀人才,但國內優質人才卻不斷外流。即使這種對外人的優惠稅率可吸引到海外人才來台工作,但國內優質人才在稅率比較之下,是否會因「心理不平衡」而加速外流?這一正一負之間,台灣是不是最後還是出現淨人才流出?

第二個問題是「定義」問題。薪資多少以上算是「優質人才」,可適用優惠稅率?財政部將面臨一個兩難:訂太高(例如2千萬元以上),被批為「無感」;訂太低(例如440萬),又出現內外落差與矛盾,為何國內人如淨所得超過440萬,稅率要40%,外人卻只要25%?此外,如果對優惠稅率限定某些產業,同樣出現不同產業間的不公平,及「政府指定優勝者」的問題。

當然,更大的問題是:優惠稅率是對症下藥的良方嗎?

台灣不僅難以吸引到海外優秀人才來台工作,甚至本國優質人才持續外流,確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依照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全球人才2021」報告,評比四十六國人才供給和需求情況,2021年台灣人才外流達世界第一,每10人外流就有6名專業人才,問題確實非常嚴重也讓人擔心。
但何以致之?台灣低薪環境才是主要原因,高稅率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甚至以時間序來看,45%的高稅率是在2014年修法後才出現,但台灣出現人才流失嚴重至少是接近10年以上,中研院早在5年前就因國內人才流失嚴重而發表「人才宣言」。把一個出現10年的問題,怪罪一個2年前才出現的45%稅率,到底有幾分道理?

再以稅率比較,香港、新加坡作為全球最開放的自由港,稅率低到只有17%、22%,確實是台灣難以企及,甚至也沒條件「見賢思齊」;但中國稅率是45%、韓國是38%,也未聽聞什麼無法吸引外人前往工作、人才外流等情況。

甚至台灣人才外流最主要地區,就是中國─請注意,中國最高稅率與台灣現在相同為45%;而且在台灣最高稅率仍為40%時,中國早已持續吸引台灣人才西進,在中國月薪超過10萬人民幣(換算年薪大概年薪超過台幣600萬元)就適用45%稅率。相較之下,台灣是淨所得超過台幣千萬元才適用45%稅率,中國稅制更苛刻哩!稅率高低顯然不在西進人才的考量範圍內,因為中國用「人民幣換新台幣」方式挖角。

台灣人才外流最大宗的專業人士、教授學者等,他們在台灣的年薪大概是「數百萬元計」,而非「數千萬元計」,淨所得超過千萬元才會被課到45%,因此這些人出走也不能歸因於稅率提高到45%這個因素。

所以真正造成人才外流的原因是低薪,就是低薪,就是馬雲在談到員工離開、琵琶別抱的主因:錢,給不到位!至於難以吸引外人來台工作,則除了低薪原因外,還要再加一個法令、制度俱對外籍人士不友善。

換個角度看,其實就是企業想吸引外國優秀人才,但卻不願(或無能)給出「到位的薪資」,所以牽拖稅率。政府順應民情、從善如流的對外人大減稅,就等於是政府幫企業出錢請海外人才,但與此同時則是國內人才面對高稅率。小英總統日前才對股利課稅一事說,內資(指本國投資人)與外資不同稅,是她心中的痛,結果現在卻要再製造一個「內外不同稅率」的制度,總統的心不是「又要再痛一次」?

台灣如果真要吸引海外優質人才來台,企業該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出到位的薪資;政府該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幅放寬限制、拿掉所有對外籍白領不合理的限制、給一個更友善的法令制度。至於要留下國內優質人才,企業該作的同樣是給一個合乎國際標準與市場行情的薪資,政府該作的則是搞好投資環境、增加民間投資,才能讓優秀人才因舞台更多、需求增加而水漲船高。

至於稅率高低,雖然不能說全然無影響,但絕非核心且關鍵的因素;如果真要動稅率,該考慮的是取消45%級距,恢復40%的最高稅率,國人與外人一體適用。

化學鍵的發現 : 人一定是尊貴的

化學鍵的發現 : 人一定是尊貴的

化學鍵的發現

人一定是尊貴的。因為人能夠思考、分析、歸納、實驗,明白宇宙偉大的奧秘。

氧(O2)在宇宙是稀有氣體,佔0.8%,但氧在地球大氣層佔23.2%,在地殼佔46.6%,在海洋佔85.8%,地球重量的28.5%是氧。說地球是個氧球不為過,但地球為什麼有這麼多氧,這是一個謎。

為什麼兩個氧原子會結合在一起呢?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陸義斯首先提出這問題。是正負電吸引?不,原子是中性的。是萬有引力嗎?原子的質量太小,不可能有那麼強的吸引力。是原子偶然碰撞?碰撞的結合是隨機的,但是原子的結合有選擇性。是原子核內的質子互相吸引對方的電子嗎?原子愈接近,質子與質子之間,電子與電子之間會互斥。

陸義斯在1902年提出兩個原子的結合,是彼此分享一顆電子,會使電子在轉動軌道上趨於穩定,這是化學重要理論—「鍵」。後來柏克萊大學的教授朗繆爾稱共用電子,使原子在能量與結構上互趨穩定的鍵結為「共價鍵」。

若電子的移動由一個原子,可以完全轉到另一個原子上,使這電子更穩定,這時給出電子與獲得電子的原子,分別稱為陽離子與陰離子,離子間的吸引力稱為「離子鍵」。

共價鍵結合的物質沸點-183oC,大多以氣體存在,離子鍵結合的物質沸點4270 oC,大多以固體存在。氧與氧原子共價鍵結合成氧氣,氧與矽原子離子鍵結合成二氧化矽。前者成為空氣的主成分,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後者成為礦物的主要成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

雖然都是氧原子,但是不同性質的鍵結,使得地球有空氣、有土地,讓各樣生物生長其間。你說奇妙不奇妙?(refer to article of 張文亮)

親愛的爸爸

親愛的爸爸

荷蘭達人秀決賽冠軍,九歲的女孩──Amira Willighagen,一首歌劇「親愛的爸爸」,融化了天下父母心。這位女孩自習唱歌,長大想當歌手,萬一不成,想當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多麼有自信,肯學習的小孩。 她的名字紅遍歐洲音樂界,讓我們傾聽上帝賦予她的天籟之聲!

八月是父親月,敬祝天下的爸爸,八八節快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ErRkgrpY8

從德國人一生賺多少,看台灣的政治選擇 / eaton

德國人一生賺多少? / eaton

德國勞動職業研究所發表德國人一生所得報告,行業分四類:專家、高等技師、專業技能人員、幫工。專家指有高等學歷,多承擔管理職務;高等技師接受至少3年培訓,通過職業認證;專業技能人員接受兩到三年的培訓;幫工沒有學歷、沒有培訓資歷,多做重複性工作。

根據報告,德國的專家一生平均賺237萬歐元。高等技師賺194萬歐元。專業技能人員賺151萬歐元,而幫工賺129萬歐元。特別一點的職業,高等程式設計師賺250萬歐元,醫生賺280萬歐元。台灣平均薪資約為德國40%,但基層只有德國幫工的19%(這是要制訂最低工資法的理由,但台灣的公司強弱差很多,制度也要合理)。德國專家薪資只比幫工高不到一倍,所以德國吉尼係數(代表收入不均程度)只有 0.28,比台灣的 0.34 低很多,這也代表台灣社會價值觀,造就技術工作者及基層低薪。   

像德國這種自由左翼的社會還是有高薪,也可選擇創業,而且當薪資高低差異不大,大家就會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整個社會的幸福感、生產力及服務品質將大幅提升,每個人自在安穩,國家如雨後晴晴藍天,如坦蕩閃亮的湖泊。    

德國人一生所得報告: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熱/Catherine Yen

最近很熱,希望讀過之後,就不再那麼熱了。

熱/Catherine Yen

大地的蒸鍋
沸騰八月的南方
像跳蚤被悶死在潮濕的大衣裡
微小歹毒的死亡
瀕臨絕望的倦怠
支配人們的情緒
汽車在無情的陽光下曝烤
人們緩慢地移動
在冒煙的街道
膽戰心驚

廣場高牆上的招牌
占領熱烘烘的角落
旗幟飄揚天際
抵抗太陽的吞噬
深入雲端的風箏
蒸發一團火焰
刺傷白日的眼

窗外灼熱的草地上
顫動的緬梔樹
在陽光下
投射黑色的影子
螞蟻豎起發燙的腳跟
吃力地走著
風是酷熱的午後
唯一的祝福

穿著制服的警察
腋窩下兩攤新月
取締路邊的小販
充氣娃娃逐漸溶解
紅唇與假睫毛
哨聲與汗漬
在交織的車輛裡
一起流向十字路口

熱 (台文)
大地親像籠sheng
熱焰八月的南方
像目蝨被歙死佇澹濕的大衣內
微小惡毒的死亡
接近絕望的疲勞
支配著人的情緒
汽車曝佇無情的日頭下
人慢慢啊徙動
佇嗆煙的街路
心頭驚惶
廣場牆仔頂的廣告牌
占領著燒滾滾的路頭
旗仔佇天頂飛
抵抗欲gah伊吞落去的日頭
鑽入雲內的風吹
化做一團火焰
刺傷白日的目睭
窗ah外焰熱的草埔頂
緬梔樹佇日頭下震動
投射黑色的影
蚼蟻躡跤尾使力咧行路
驚予打馬膠燙著
風是焰熱的午後
唯一的祝福
穿著制服的警察
過腋孔下跤兩個新月型的汗漬
取締路邊的小販
充氣娃娃漸漸消風
紅嘴唇佮假目睭毛
口哨仔聲佮汗水
佇來來去去的車輛中
做伙流向十字路口

The Heat
Steamer the earth
Boiling the south in August
Like fleas suffocated in a wet coat
A small yet vicious death
The fatigue on a brink of despair
Dominated the people's emotions
The cars are baked under the merciless sun
People moved slowly
On the smoking street
Trembled with panic
The signs on a high wall
Occupying the hot corner
The flags flew in the sky
Defied the swallow of the sun
The kites were deep in the clouds
Evaporating a flame
Stabbed the day’s eyes
The burnt grass outside the window
Plumeria quivered in the sun
Casted the shadow in black
The ants lifted their heels
Walking difficultly
In the hot afternoon
Wind was the only blessing
The police in uniform
Two crescent shapes of sweats in the armpits
Banned the street hawker
Gradually dissolved the inflatable doll
Red lips and false eyelashes
Whistle and perspiration
Mixed in the vehicles
Flowing to the junction of cross roads

人格病態由腦觀之

人格病態由腦觀之

人格病態從小就有跡可循,他們容易有社會適應不良的行為,父母師長不可輕忽!

撰文/胡海國

精神病理學會把會重複殘忍殺人,或是以殘酷手段虐殺他人的人,歸類為具有「人格病態」(psychopath)。目前現象學的精神病理,分析人格病態的特性有四個層面:人際關係表淺、自大、善操縱他人;對於會引起情緒反應的事物顯得十分冷酷;生活型態失序,不遵循生活常規;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這些人格病態者的行為特徵,在學齡前、青春期即已出現,且越來越明顯。他們小時候就會虐待動物、對他人不禮貌、易打架、偷竊、不受規範、逃學、離家出走,長大後就開始有重複的搶劫、傷人等作奸犯科的行為。

許多有名、具影響力的政治家與社會各界的領導者,其人格特質與人格病態者有若干相似性。另外,也有些影響力強大的政治人物,千辛萬苦擊敗對手、登上政治權位高峰,卻可能做出諸如種族屠殺、坑儒之類的事件。可以看出,這些不同類型的人物看似相似,但表現出來的卻是站在行為圖譜上不同的端點。那些具影響力的社會公眾人物處於一個端點,他們善於人際操作、處事冷靜、不受情緒影響,他們的生活型態是為了沉著面對要完成的事務,生活不失序,他們有變革性、改革性,但不反社會。人格病態者顯然是位在另一個極端的位置,而且兼具前述四種人格特質,而其顯著失序的生活型態及反社會傾向,則引發了生活不穩定,以搶劫行為滿足生活所需,在反社會傾向特質下,違反社會法紀,重複犯罪行為。

找出腦中的根源

腦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研究發現,有人格病態特質者,在對他人感同身受的鏡像神經區(包括杏仁體及其相連結的前額葉、後頂葉、上顳葉)功能與一般常人確有不同。一般人在面對道德判斷、倫理困境時,其杏仁體與鏡像神經區會起強烈的反應,看到殘忍的場面或做正反抉擇時,鏡像神經區的活性會明顯增加,但人格病態者的鏡像神經區與杏仁體的反應顯然較弱。

在雙胞胎的遺傳學探討中則發現,是發生這種人格病態的原因中,體質因素佔了約70%。然而研究同時也發現,具有這種體質特性並不表示就與發生人格病態的病理劃上等號。進一步的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分析發現,具反社會特性、行為脫序且情緒冷酷的人,在小時候都有痛苦的人生經驗,例如父母疏於照顧、家庭缺乏溫暖、有受虐或遭霸凌的經驗等。有這些不良的早期人生經歷者,經腦部fMRI檢查,發現他們杏仁體比較小。顯然遺傳的體質特性和小時候的痛苦經歷兩種因素同時存在,是發生人格病態的根本要因。

經過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MAOA基因與血清素傳遞基因(5-HTT)功能的缺失,在人格病態的病理上扮演重要角色。科學家把小鼠的MAOA基因剔除,使小鼠腦內無法製造出MAOA酵素,這樣的小鼠就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攻擊性。另外也有研究發現,5-HTT的特殊變異基因型5-HT的含量改變,也會使個體有更強的攻擊性。

而針對人格病態者進行MAOA基因病理研究卻發現,人格病態者的MAOA基因有一種特殊變異的基因型,會使MAOA功能減弱(並不是失去全部的基因功能)。原因是這個基因型所產生的MAOA酵素,代謝多巴胺、血清素、腎上腺素的功能下降。這種特殊變異型的基因,當是目前所了解的人格病態者的體質因素。研究發現具MAOA特殊變異基因型者,小時候同時有不良的生活環境因素,確實與人格病態的發生有關。

體質與環境雙重作用

然而,具有這種MAOA變異基因型的人相當普遍,約佔一般人口的30%,表示在人類演化過程中,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功能狀態。大多數人小時候成長在溫暖的教養環境,沒有受虐,因此除了少數例外情形,通常不會出現反社會行為,不至於造成生活失序。由此可見,是否會形成人格病態,必須同時取決於變異基因型與成長環境,是否會使他們朝著行為圖譜的不同軸向發展。從人類長遠的演化觀察,這類變異基因型的存在與相關人格特性的表現,也是順應了社會開創、革新與進步的需要。

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在當前社會的成長環境,容易有適應上的困擾,如果管教方式不具彈性,可能容易促發其叛逆性,在講求學習成績表現、要求行為乖巧的學校中,可能會促發適應不良的行為表現。臨床上容易發現的典型案例是自小不喜歡念書,只喜好交「素行不良的朋友」,不遵從父母管教。小學時期會和父母鬧彆扭,不喜歡家裡養的寵物甚至虐待牠;國中時可能會逃學、說謊話、夜裡晚歸、好與同學吵架、打架,成績當然每況愈下;到了高中時,不只不聽話、叛逆、不聽管教,甚至會離家出走、中斷學業或屢次輟學、到處製造人際衝突、違反校規。長大成人之後,甚至會有違法犯罪行為,若有工作,也甚為不穩定,婚姻生活困難重重,甚至居無定所。父母碰到有此個性特質的孩子,往往束手無策,只能越管教越嚴格,但往往效果不彰。最好還是在孩子尚小時,就能觀察並發現這些特質,善加誘導,並且請益專業人員。若只是嚴加管教,並無法調整其叛逆表現。

綜合上述,這種演化而來、可能有利生存的人格特質,需要溫暖的成長環境,以及有彈性的管教方式,例如,生活環境中要有寬廣、多元的發展空間,不要只狹隘要求他功課好、當一個乖學生,才不致促發為易於傷害他人、違反社會規範的人格病態。甚至,若有機會善用此特質,也可能造就出具有特殊魅力的政治家或社會各界的領導者。如果養育過程發現管教困難度超乎異常,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那可能是腦對外界反應具有明顯體質特性,不是一般管教可以奏效的。

從行為介入治療

一旦發現孩子具有這種特別的行為傾向,家長或老師首先必須從日常生活中教導,包括多安排時間和孩子言談並在行為上有所互動,例如藉由一起活動、一起討論活動的安排,互相各自表達意見,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特質,並且以親身行動做為引導,來修正虐待小動物的行為,鼓勵孩子愛護小動物(只用口頭教導是沒有用的)。

此外,還必須引導孩子多做融入社會規範的練習,例如,練習向長輩問候,並給予適時的鼓勵,又如練習生活規律、參與做家事,做錯了事要給予說明與適當的指導性罰責,有好表現時則要注重口頭稱讚,而不用物質甚至金錢做為獎賞。並加強他對別人感受的體會和了解,這樣才能訓練他接受別人,在互動中教導他遵從社會規範,並且練習以別人的立場看待他人,促發利他的行為,使孩子因褒獎而感到成就感。對生活失序或反社會性特質的部份,自我節制與自我練習的功效可能有限,必須求助於專家,及早介入輔導及治療(例如兒童精神科)。一般而言,這需要父母、師長、鄰居、治療者密切合作,共同執行矯治性的工作。

對於父母有暴力傾向、工作不穩定等不利因素的高危險群家庭,若出現有這些個性特質的孩子,要考慮孩子是否有體質上的特性,筆者建議最好做最壞的打算,先假設此孩子具有體質上的特性,不要以為只是孩子在不良環境中學壞而已,要及早進行行為矯正,否則就有可能朝有害的方向發展。照顧者必須及早介入處理,提供良好的環境,做預防性的處置,包括加強家暴防制工作,並由社工人員、兒童福利聯盟、家扶中心等,這種團隊的通力合作或許就是抉擇性的轉捩點。

總之,了解並掌握腦中產生行為的過程,並由政府政策面提供充份的資源,例如從事體質特性的研究與檢驗、從事腦功能相關研究、有效整合兒童福利、教育與專業輔導、醫療之多元專業理論與人力,並強化從鄰里關懷面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同時提供有利的學習與成長環境,或許可能防止發展成病態人格,甚至有可能造就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霍金:脫歐公投結果反映人類深層次問題

霍金:脫歐公投結果反映人類深層次問題,必須反思「財富」的意義

物理學家霍金認為,推動脫歐的動力是妒忌與孤立主義,這不是英國獨有,假如不願分享的思想不斷蔓延,人類的前景是悲觀的。人類正面對艱難的時刻:氣候變化、食物危機、人口過多、疫症、海洋酸化等問題,人類要重新檢視金錢、知識、天然資源和人才等財富的定義,同時要學習公平地分享財富,人類才能克服面前的危機。不過他也提到,聖殿思想(cathedral thinking)的觀念在一代人中醞釀——人們為了遠大的目標而發起一些偉大的項目,這些人未必能看到最終成果,但為了未來的福祉,都願意付出。
……………………
想想:這是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的戰爭。然而,當我們跟著別人指責哪些人是妒忌和孤立主義時,也要注意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我們是不是更應質問:既得利益者,甚至富人,你們願意為弱勢做些甚麼?過去你們做的很少,少的不成比例,不然貧富差距不會日益擴大。

再者,英國越來越虛弱了。每人實質薪資與2007年比較,大跌10%多;此外,過去10年每年外貿逆差1190至2220億美元。通常這些衰退或不好的事,大多由少數弱勢承受,因此,我們真的能簡單指責那些支持脫歐的人是自私自利、孤立主義嗎?
http://hk.thenewslens.com/article/45460
…………………
霍金:脫歐公投結果反映人類深層次問題,必須反思「財富」的意義

霍金認為,推動脫歐的動力就是妒忌與孤立主義,在很多地方、文化,都存在著一股不願分享、狹隘的財富觀念。假如讓這種思想不斷蔓延,人類的長遠前景將是悲觀的。

英國脫歐公投令到至少1600多萬名有份投票的留歐派人士傷心,其中一位是物理學家霍金。他為這次公投結果作出反思:「金錢重要嗎?財富是否等如豐盛?對於一個物理學家而言,這些問題有點奇怪。然而公投的結果提醒我們,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當我們要去理解這世界到底怎麼了,我們不可以忽視財富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其限制。」霍金認為,人們對「財富」的態度影響了公投結果,而這情況值得深思。

霍金在英國《衛報》發表評論文章,他指金錢是重要的,因為它能夠讓人得到一定自由,以他自己為例,沒有英國政府的資助,他根本不會生存至今日,更遑論事業成就。

所以,金錢與他的關係,跟一般人是有點不同。對於他,錢是用來維持生命、照護一個殘障人的日常甜活,以及支持研究工作,所以錢是不可或缺的。但說到用來為他買奢侈品和一些非必要的物質,錢又不再具有以上的價值。金錢在他眼中就是幫助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從來不是目的。

但他留意到這種心態近年愈來愈常見。人們開始質疑財富的價值,到底知識與經驗是否比財富重要?當擁有愈多物質是否反而更難滿足?我們曾否真正擁有過什麼,抑或我們都只是暫時的托管人?

這種思維似乎在一代人中醞釀,觸發一種稱為聖殿思想(cathedral thinking)的觀念冒起——人們為了遠大的目標而發起一些偉大的項目,這些人未必能看到最終成果,但為了未來的福祉,都願意付出。

霍金希望下一代人能夠承傳這種思想,因為人類正面對艱難的時刻:氣候變化、食物危機、人口過多、疫症、海洋酸化等逼切問題。他呼籲大家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類存活下去。同時,人們將要反思金錢和物質的意義、「你的和我的」概念,因為在往後的日子,人類將有如小孩一樣,重新學習分享。

他認為推動脫歐的動力正正是同以上思潮相違的力量,那就是妒忌與孤立主義,這不是英國獨有,在很多地方、文化,都存在著一股不願分享、狹隘的財富觀念。假如讓這種思想不斷蔓延,人類的長遠前景將是悲觀的。

霍金認為,人類要重新檢視對財富的定義,擴闊至包括知識、天然資源和人才。同時要學習公平地分享這些「財富」,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克服面前的危機,成就美好的將來。

美學的崇高與殘酷

美學的崇高與殘酷

從美學的角度看,真正生活應當永遠在別處。當生活在彼處時,那是夢,是藝術,是詩,當彼處一旦變成此處,崇高感隨即變成生活的另一面:殘酷。
─ 景凱旋:《生活在他方》,米蘭‧昆德拉

In terms of aesthetics, authentic life ought to be elsewhere. When one lives elsewhere, there are dreams, arts, poetry. When elsewhere becomes here, sublimity turns immediatey into the other side of life: cruelty.
………………..

想想:當此處為彼處,崇高感即成殘酷,那就擴大自己境界吧!「在靜寂無聲中保持寧靜,不算真正的靜;在喧嚷的環境中靜得下來,才算真正達到靜的境界。」是其中一種被擴大的境界。

想像這時,我們在秋天。清晨的山風吹過,顫動的樹葉飄落地面,這落葉是訣別的哀吟,還是歡笑的歌唱?都是,既殘酷且崇高,但都是很美的落葉之歌。還有,我們當下可以欣賞到黃金的瑰麗景色,以及其顯現的垂老柔順和慈詳智慧,這是在歡笑歌唱的境界裡難以想像的。

就學習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人的生命有限,因此要學習明智誠實生活,需要學習滿足。人的弱點是,不斷追求理想,住在真實的世界裡,卻夢想另一個世界。人生在世不快樂,不心滿意足,就是忘恩負義。當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誠的達觀者,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保持積極的人生觀吧!(6/28/2016 eaton)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文|王立華 兒童教育專家,首都師大外聘教師,全國百佳幼稚園園長

上週六,我給首都師大成人大學生監考《兒童發展心理學》,考完後我就在隔壁教室閱卷。沒多久,一位美麗的女學生輕輕推門進來,她面帶微笑說:“王老師,我想和您探討一個問題!希望沒打擾您!” 我示意她坐下,並爽快地說:“不會,歡迎你!”學生說:“關於幼兒讀《弟子規》的問題,我和您有不同的認識!您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在講臺上批判《弟子規》,不主張讓幼兒讀,是不是太偏激了!”聽聞此話,我一點也沒有惱怒,反而很欣慰! 同時也對這位愛思考、敢質疑、善表達的女學生刮目相看。我知道她是從《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上“逃”出來的,因為這是我本學期最後一次和她們見面,估計她也對此問題疑慮了至少一個多月,她要把握這次機會和我辯論一番,以便澄清問題、解除疑惑。

我說:可能是你還不太瞭解情況,在這件事上,我並不偏激!我做出的專業論斷,是經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和較為深入的專業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我認真讀過《弟子規》,還逐句逐字分析過。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我從事幼教專業18年的積澱以及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基礎上的,不是信口開河!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負責任的!我不僅要在大學課堂上講,外出給幼稚園園長、幼兒教師以及家長做講座時也要這樣講。 實際上,不只是我一個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連我認識的很多專業人士,如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家以及親子教育專家等,都對此持反對態度。 學生又問:那您們為什麼要反對幼兒讀《弟子規》啊?我在幼稚園帶孩子讀時,覺得效果不錯呢!有些孩子就變得懂事、乖巧了。你們也不能說《弟子規》一無是處啊? 答:我沒有說《弟子規》一無是處,沒有說《弟子規》中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弟子規》整體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精華,它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是“偽經典”!你看到的孩子讀後的變化,可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也許並不是讀《弟子規》後的直接後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學生追著問:您為什麼說《弟子規》中有“糟粕”啊?那什麼是“糟粕”?我反問道:你如果連什麼是《弟子規》中的‘糟粕’都分辨不出來,你又如何去引導孩子們讀呢?中國的封建社會歷經2000多年,已經夠長了,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已經夠深,難道你還希望封建思想繼續“發揚光大”嗎? 學生有點不服氣:習大大現在都提倡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呢!我答:當然,習大大的主張沒有錯!我們需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但問題是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什麼”以及“如何傳承”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問你:你說說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國學中的精華”?或者說‘什麼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我的問題使學生無言以對。 我接著說:如果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毫無概念時,又如何能很好地傳承呢?如果盲目地、不加批判地繼承,還不如不傳!讓孩子吸食有毒的“精神鴉片”是對他們“犯罪”!在我看來,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國的民樂、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國武術和中醫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傳承的精華部分,但這些內容是對於成人而言的。 對於幼兒來說,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幼兒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與成人存在巨大的差異,適合成人的教育內容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幼兒。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億萬漢族人,統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所以《弟子規》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 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後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僕。下面是我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第一、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幼小兒童很難接受。兒童心理學認為,幼兒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幼稚園大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 幼兒對抽象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現當代兒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不合符現代文明規範,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反。
《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這本書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西並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第二、從中國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於幼兒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弟子規》的內容很容易禁錮兒童的思想、限制兒童的行動,很容易扼殺兒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當代社會。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需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地接受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麼問題,但是後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就可以隨便打孩子。孩子捱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於不義。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的兒童完全沒有話語權,一切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權威。這與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於培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更利於培養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三、從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 兒童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文字並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兒童是通過遊戲、活動,通過動作、感知覺、形象來認識世界。現代學習觀認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有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兒童在學習中具有主體地位。兒童在學習中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對知識的意義理解。 當然,強調兒童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指導。“建構主義的教師不是放棄自己作為指導者的角色——他要鼓勵和引導兒童努力去建構知識,而不是僅通過呈現預備的結果,導致扼殺兒童的自主性。” 所以死記硬背是一種十分陳舊低效、理應被擯棄的學習方式。對記憶和背誦的過度崇拜是中國舊式教育的一大陋習,這是對兒童天性的扼殺,是對兒童生活的扼殺,是對兒童生命的禁錮。和記憶相比,也許探究、理解、感受、體驗、想象和創造更重要! 兒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內在法則、自然節律和時間表逐步發展與完善的。兒童有一個內部的自然的老師。幼兒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體現是“遊戲”!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遊戲”! 正如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期的主要任務是“看事物和現象”。兒童需要讀的是美好豐富的大自然之書,大自然是兒童理性的永恆的源泉;兒童還需要讀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大社會之書。 幼小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內容應是自由的遊戲、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樂的塗鴉、是品味兒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糧:童話、童詩、童謠,而不是讀什麼大部頭的成人認為重要的“經史子集”!兒童有那麼多適合他們天然的精神食糧,為什麼非要盯著偽經典《弟子規》不放呢? 有人說,孩子讀經不需要理解,只要背誦就好,長大了他自然會明白。實際上,不求甚解、鸚鵡學舌的結果,通常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後又迅速遺忘,白白浪費寶貴的童年時光!讓兒童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習《弟子規》,是簡單粗暴的灌輸教育,是一種“洗腦”教育!盲目崇拜、盲目背誦只能培養盲從的奴隸和精神上的瞎子!

第四、從《弟子規》核心價值觀來看,它所宣揚的是成人本位、長者本位的價值觀,與現代教育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背道而馳。 《弟子規》要求孩子無條件的服從長者,凡事都以長者利益、需求為先,幼者的需要、願望和利益永遠低於長者。不允許幼者辯解、質疑、拒絕,只有絕對服從和順從。可見,《弟子規》中的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教育思想及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強調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遵循長幼秩序,難道幼小的孩子飢餓時,也只能強忍?這樣的要求對於小孩子來說,是否過於苛刻?“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個也片面,父母喜歡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厭惡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愛憎為標準,難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了嗎? 有人說:學了《弟子規》,孩子可以變得尊敬長輩,變得和善、孝順,這很好啊?孩子、父母與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兒童也有自己的願望、要求、興趣和需要,《弟子規》以成人為中心和本位的價值觀,成人的要求如同聖旨一樣,兒童必須無條件服從,沒有協商的餘地,這必然會導致兒童對成人盲目服從、不會思考質疑,墨守陳規,不會創造規則,這會大大抑制兒童的個性和活力,會把兒童培養成渾身帶有奴性的小大人!

《弟子規》倡導的“規矩”恰恰是封建思想糟粕的集中體現,如果用其中所宣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來教孩子學“規矩”,是十分錯誤和荒唐的做法!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批判了封建社會“長者本位”的思想,他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呼籲人們要做“覺醒的父母”,主張以“幼者本位”代替“長者本位”,要解放“幼者”:“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帳,一面開闢新路。”父母要“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幼者)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第五、用《弟子規》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培養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少量基本沒有爭議、仍具有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這些道理或原則在其他書籍中也並不少見。所以從整體上說,《弟子規》閱讀價值令人懷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認真讀過《弟子規》,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經典著作,把它奉為聖賢之書,認為其中句句精華、字字珠璣,不加選擇、辨析的讓兒童囫圇吞棗地背誦,大量毒藥和極少的營養物質一併吞食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弟子規》中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是強調明哲保身,只顧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那還會有見義勇為的道德行為嗎?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如果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為。書中不僅不分好事、壞事,一律視作與己無關,不去多管。 再如“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這是叫孩子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招惹是非。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失活力,在諸多方面一事無成。這已經和正統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了,別說成聖成賢,連做人都成問題了。這樣的主張只能培養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公民呢?兒童讀《弟子規》讀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當下,中國倡導全社會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一項艱鉅的任務、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複雜的教育問題。中國向來有“一切都從娃娃抓起”的慣習和傳統,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教育,應該站在幼小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立場上來探討此問題,任何犧牲和損壞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做法都應遭到批判。如果兒童的心智發展和創造力都受到嚴重影響和阻礙,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兒童如何來承擔改造舊文化、創造未來新文化的歷史任務?

有人問:那《三字經》、《百家姓》可以讀嗎?從內容方面看,這兩本書中的糟粕比《弟子規》少些,但其中也滲透著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別能力的人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或導讀。總之,對幼兒來說,這兩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書。那些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的唐詩宋詞等,可以引導幼兒欣賞朗誦,最好配上畫面、音樂或做成動畫,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誦,需要把握度。 第六、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典,屬於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規》等枯燥、艱澀、沉悶、不知所云的文字強塞給幼兒,這不但不是在開蒙,而是在矇蔽幼兒心智!更不是什麼最佳文化刺激和最佳早期教育!是成人把成人世界認為重要的東西強加給幼兒,如同給哺乳期的嬰兒喂肥肉一樣,只會敗壞兒童的胃口、傷害兒童的閱讀和學習興趣、消弱兒童對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抑制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才是最可怕的後果!

從近代以來,一直有人以“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名,主張讓幼小兒童讀經,包括《弟子規》、《孟子》、論語》、甚至《心經》等等。近20年來,臺灣的王財貴、蔣慶、南懷瑾等人都主張兒童讀經,企圖以此復歸傳統文化。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眾多教育家都對此持反對態度。從古至今,反對兒童讀《弟子規》之類的“經書”的聲音不絕於耳。如中國古代的李贄、王守仁;近代魯迅和豐子愷等。

《弟子規》中有太多摧殘童心、壓抑個性的“規矩”,豐子愷在《關於兒童教育》中寫道:“一般的父母、先生,總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為唯一的教育方針的,這便是大錯。我嘗見有一個先生對七八歲的小孩子講禮貌、起立、鞠躬、脫帽、緩步、低聲、恭敬、謙虛……這些都是從小摧殘他的童心。”豐子愷認為,禮貌等等遠非惡事,然而“在人的廣泛偉大的生命上看來,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時候教他,專心於這種末梢的小事,便是從小壓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這是何等的教育?”我們要愛惜童心、尊崇童心、珍愛童年的生活,反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成人,反對過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規矩過多教給孩子。

中國當代教育學者劉曉東專門撰寫《矇蔽與拯救:評兒童讀經》一書,與很多主張兒童讀經的人辯論商榷,明確反對兒童讀經,著重進行了教育學和文化學方面的批判。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方克立教授曾給前教育部長賙濟寫信,表示反對蔣慶等人主張的兒童讀經活動。 留美學人薛湧撰文《走向矇昧的文化保守主義》來反對兒童讀經,並與蔣慶等人展開論戰。記得有一位著名兒童文學家、早期閱讀專家認為,把《弟子規》作為反面教材還差不多!甚至有長期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公開表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此類案例不勝列舉。 在西方的哲學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義大利的蒙臺梭利、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等等,他們都反對讓幼兒呆聽靜坐、反對死記硬背枯燥難解的文字典籍。盧梭認為幼小兒童尚處於“理性睡眠期”,不適合進行抽象文字的學習,在這個時候,你給他一個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盧梭反對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盧梭還呼籲:“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杜威認為,艱澀的抽象文字是“超越兒童生活的怪誕之物”。 他們都倡導“以兒童為中心或本位”的教育,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個性、權利;尊重兒童的本能、興趣和需要;不僅如此,蒙臺梭利等人還主張成人應以“兒童為師”;人類學家泰勒更是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的觀念! 每當我反對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書時,就會有人惱怒,好像我動搖了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動搖了他們極力膜拜的“聖賢之書”;還有人會轉移話題或偷換概念,認為我是在反對讓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其他成人“讀經”!我沒有斷然否定讓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讀,但是即便是讀,也要講究方式。

我的主張是:家長如果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如果不具有獨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還是不去引導孩子讀《弟子規》!如果教師連《弟子規》中的精華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導教育學生!我也反對讓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學生獨立讀《弟子規》!對於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可以引導高年級小學生以及中學生、大學生來讀《弟子規》,引導他們批判地閱讀,找出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但就《弟子規》而言,它整體上仍可歸於“反面教材”之列。 實際上,不少人對《弟子規》、兒童心理、傳統文化等認識傾向於片面化、簡單化。如果想對一個事物有比較客觀、全面、公正的認識,要獲得接近真理性的認識,需要多角度的觀察、審視和思考。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有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哲理詩啟發我們: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考察某一事物時,才有可能窺見其“真面目”! 我和學生探討辯論了近一個小時。在觀點的碰撞與語言的交鋒中,沒有人身攻擊、沒有面紅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對話!如果能多培養出幾個善於思考、敢於質疑、好奇心強、富有探究精神的學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們更多人能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師! 附:案例 上週日,我想再次親自驗證一下和學生共讀《弟子規》的感受。於是就引導一名北京國際小學五年級學生讀《弟子規》。她是一位閱讀能力強、成績很優秀,心智較成熟,獨立思考能力也較強的學生。

我們逐字逐句地閱讀,有時她朗讀,有時我朗讀,然後再一句一句地分析討論,找出其中的符合現代文明的合理部分,同時也挑出其中的荒唐謬誤、不合時宜的部分。 分析閱讀完畢,這位小學生既吃驚又不滿地說:“我一直以為《弟子規》是一本好書!以前我學校的老師逼著我背誦,我沒有背。我媽媽曾經做過老師,她告訴我:‘這種書,不是什麼好書,不背就不背吧!’今天您帶我讀完,我才知道:《弟子規》原來是一本‘變態’的書!這太恐怖了!有些部分簡直不忍直視,這分明就是在教育、培養奴隸的嘛!”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面對那些理所當然的封建奴化思想與觀點,這位小學生最多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憑什麼啊?為什麼啊?這也太不講理了!”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多數都存在問題,有明顯的“奴化意識”存在其中,是需要擯棄的;有一小部分基本沒有爭議,有可取之處。如果不加分析辨別地傳遞給學生,不管是幼兒,小學生、中學生還是成人,後果會比較嚴重!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書香貝貝”(ID:babyandbook),一個有觀點、有立場的教育公眾號!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J85E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