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喊「分配正義」,但內涵跟很多人不同。台灣戰後分配是一張白紙,黨國的裙帶經濟是個問題,但現在私人企業又不能充公,那已是歷史了。「分配正義」可分兩個層次,一是薪資與利潤分配,二是稅負水準,本文就談這兩點。
先談薪資與利潤分配。這個層次沒有分配不正義。薪資佔GDP比例年年降低,是因為沒做必要的調整,例如:三角貿易、固定投資的折舊攤銷...等等,包括學者在內,亂算一通。我曾匿名投稿指出,薪資與利潤分配幾十年來沒太大變化。企業淨值報酬率是另一觀察分配的角度。去年台灣上市櫃公司淨值報酬率10%,過去17年平均8.5%,沒有超額利潤。去年中小企業是7%,微型企業3%,考量逃漏稅,數字還算正常。
至於稅負水準,可細分兩個層次:富人稅率及租稅負擔率。富人所得主要在於投資公司。考慮股利分配比例6成及保留盈餘稅5%,在台灣投資公司的最高有效稅率是38.8%(營所稅20%、股利所得稅率28%)。這數字不高,但與國際水準相當。未分配盈餘轉入股價動能,但證所稅免徵,使得富人累積很多財富,但都是歷史了,就算現在開徵,以目前股價水準,收不到稅了。
至於租稅負擔率,台灣含社會安全捐(勞健保)為15%,屬於偏低水準,比先進國家(不含歐洲)低了5-7%。問題在於所得稅、營業稅、房產稅、遺贈稅的稅率偏低,但這不是靠富人就可正義,而是包括中產階級。
結論:我投稿討論稅賦超過20篇,早就發現台灣薪資與利潤分配沒有不正義問題。我也指出,台灣租稅負擔率偏低,不是只有富人的事,而是全體國民,喊正義的人,也要將手指比自己。我也指出,過去馬政府大降遺贈稅,造成8千8百億稅損,如今小英政府略為提高,但我希望再提高些,這是分配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稅率過高,錢會跑,這確實是兩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