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拒絕諾貝爾獎的沙特/eaton

拒絕諾貝爾獎的沙特/eaton

1964年10月22日,瑞典學院宣布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得獎的理由是,「充滿自由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創作,已經對我們的時代,產生巨大的影響。」消息傳到法國,舉國歡慶。

可是沙特刻意避開大批媒體的追逐,和女友西蒙波娃到一家小餐館吃午餐,然後寫下他「謝絕」聲明,成為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沙特的理由有個人方面的,他一向謝絕來自官方的榮譽。二戰後,政府要頒勳章給他、法蘭西學院要授予他院士頭銜,他都謝絕。他認為任何「榮譽」都會對讀者產生一種壓力,作者應該要用純粹的文字來行動,不應該摻入其他東西。

而且沙特同情委內瑞拉的革命游擊隊,怕他的政治態度會牽扯「諾貝爾獎委員會」。他強調這是「個人」態度,沒有指責過去的得獎者。還有客觀的理由是,冷戰時期存在東西文化戰線的衝突,他個人生於巴黎的富裕家庭,也在資產階級的文化中成長,但他的情感卻傾向社會主義,所以存在文化矛盾。

當代西方哲學區分為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前者靠攏科學,注重分析,後者接近文史,大刀闊斧。然而只要是人文科學,我的態度是,人不能同時走入同一條河流,所以不管是哪個哲學,都只是某時點或某角度的觀察。這個想法接近沙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觀: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

換言之,人所能做的,是在既定的願景與目標的道路上,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做調整,以得到最適化的結果,analytical solutions的統一論是得不到的。人難免不受理性主義影響,但有信仰的人不會「全盤」接受沙特的講法: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