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即將來臨的大學教職十年寒冬?

即將來臨的大學教職十年寒冬?

這篇作者提到,以大學教師退休辦法為例,政府研擬可領月退俸的年資下限,將由現行的75制,提高為90制(年齡加年資大於75或90)。如新法通過,教師的月退平均年齡將提高7.5年,對學院與研究工作有興趣與熱情的新科博士或準博士來說,卻是整個世代的失落。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85/article/2986

我以為,這篇的邏輯有問題。假設某大學教師30歲任職,多數人只要60歲就達到90制標準,這樣哪有問題?再者,這招是為防堵53歲退休,然後國立轉私立,這不需要改革嗎?

在財政困窘、經濟發展遲緩的年代,要落實世代正義,除了處理所得替代率、基金破產的問題外,其他的關鍵在於:
1.退休與領月退年齡要脫鉤。勞工不就規定50歲可退,但65歲才能領月退。
2.嚴格執行「強制退休規定」,甚至從65歲提早至60歲,各個政府支持預算的單位一體適用,也唯有這樣,才能提供新科博士的機會。
………….

【周一專欄】王盈勛:即將來臨的大學教職十年寒冬──實現世代正義,誰來做犧牲?

社會發展的世代不正義,是台灣近幾年的熱門議題。簡單來說,世代不正義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年長一代或兩代的人,吃太好、過太好、或是污染環境,消費未來、債留子孫。

解決之道,自是要增進稅賦公平、修正傾斜的社會福利分配。一般認為,軍公教優渥的退休條件,是壓垮政府財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軍公教人員,也經常被視為是反改革的保守族群。

不管是世代或階級間,台灣都應該往更公平正義的方向前進,這一點不需要懷疑。但在往這個方向邁進的路途中,哪個世代、哪個族群將受害、得做出最大的犧牲,恐怕就不像表面上看來那樣簡單。

以大學教師退休辦法為例,政府研擬中的新制,可領月退俸的年資下限,將由現行的75制,一舉提高為90制(年齡加年資大於75或90)。這也就是說,如新法通過,國立大學教師的月退平均年齡將提高7.5年。晚退7.5年,就是少領7.5年的退休金,以大學教師的平均月薪來說,一個人頭就可為國庫省下數百萬的退休給付,不可謂不是一項重大的財政改革。

但多數的討論似乎都僅止於此──得付出代價的,似乎是那些已經得到大學教職,特別是那些希望早早退休的「既得利益」者。

但若我們進一步分析,無人退休就表示沒有職缺空出來(現在還在擴張中的大學系所已經很少了),這個沒有職缺的空窗期,至少會與新制延後退休的年限一樣長,也就是新制實施後七、八年的時間,才有辦法恢復人口分佈退休的常態。

另外我們也不要忘記,下個學年度(105學年度)才是少子化浪潮席捲大學教育的「元年」(明年屆齡18歲的大學准新鮮人,將比前一年整整少了五萬人),按照教育部的估計,在未來十年間,大學教職員的人力需求將縮減一萬人左右(年減一千人,如果以教師與職員各半來算,也就是一年以約五百人的速度下滑)。而按照教育部的統計,這差不多已是台灣的大學每年雇用全職大學教師的人數。

我們若把這兩個變數相加,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新制實施,制度面或許更為公平正義了,但未來十年間,可能是幾近沒有大學教職可找的十年。這對無意學術工作的人來說可能不是個問題,但對學院與研究工作有興趣與熱情的新科博士或準博士來說,這卻是一整個世代的失落,他們或將永遠被拒絕於學院之外(博士畢業十年很容易被嫌老了)。如果我們以年齡來推估,要付出這樣代價的,以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最有可能,他們不是年齡偏高的人,自然也不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們將會是得為公平正義的改革付出最大代價的一群人。至於現在的國立大學老師們,表面上看來他們是被改革的對象,但他們付出的,也不過就是多花幾年時間在學校裡工作而已,談不上什麼重大犧牲。

而這也正是改革的弔詭與艱難之所在──主張改革者,經常不會是改革的受益者,甚至還得做出犧牲,真正從改革中得到好處的,可能已經都是下一個世代的人了(台灣的民主改革,也是類似情況)。

這說來殘酷,但某個族群、某個世代之人,在台灣當下的處境,幾乎已無可避免會是失落的一代。但並非無可避免的是,或許我們可以讓這種失落不再延續下去,那麼失落也就不至於墜落為虛無或荒蕪,至少未來,還有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