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4大壞習慣,讓你吃一口老一歲

4大壞習慣,讓你吃一口老一歲

康健雜誌108期2013.01.18 作者:朱芷君

讓抗老化從廚房開始,改掉惡習、吃對食物。

日本沖繩島大宜味村人口約3500人,其中90歲以上居民就有80人,而且個個硬朗有活力,被視為日本第一的健康長壽村。這些健康老人不曾一天吞幾十顆健康食品,或進補魚翅燕窩,他們老當益壯的祕密是什麼?

料理研究家松長繪菜親自採訪104歲奧村老太太的廚房,她的午餐菜單是:白飯、海帶芽豆腐味噌湯、苦瓜炒豬頭皮、鹽煮鯖魚和水前寺菜拌鮪魚,「蔬菜有豐富的食物纖維和維生素、礦物質,搭配鯖魚、豆腐、豬頭皮裡的優良蛋白質,雖然家常卻營養十足,」松長繪菜發現。

事實上,延緩衰老的飲食並非取決特殊配方,「不是一天吃一大堆抗氧化劑就能延緩老化,」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教授、台灣抗老化保健醫學會理事長王銘富指出,三餐均衡、不偏食,適度搭配抗老化營養素,才能事半功倍。

造成現代人老化的危機不是營養不良,而是營養不均衡。動物性脂肪、糖分、鹽分過多,另方面食物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卻攝取不足,促使慢性病不斷低齡化:脂肪肝、糖尿病、動脈硬化、痛風,硬生生提前損害器官機能,當然未老先衰。

想要吃出活力、吃出青春,食物的選擇和正確的飲食習慣必須相輔相成,以下是4項必戒和和4項必備:

戒除 吃1口,老1歲的壞習慣

■戒除餐餐吃到撐:

動物研究顯示,限制熱量能延長壽命,無限量吃到飽的老鼠,比起吃正常量60~70%的老鼠早死(也比較胖)。「每餐吃七八分飽就夠了,」王銘富教授建議,少量多餐比較不容易胖,尤其中高齡的人,消化吸收的能力退化,更要避免一次吃太飽。

低熱量(1800卡以內)、高優良蛋白質、低糖、低脂肪的飲食,還能夠刺激生長激素釋放,強化身體功能、提振精神,輕微的飢餓比起飽食終日更有利於延緩老化。

■戒除常常吃加工食品、冷凍食品:

這些食品可能添加防腐劑、人工色素、漂白劑、添色劑等有害健康的物質,容易在體內產生自由基,破壞細胞,即使少量,長久累積仍有不良影響。

■戒除愛吃油炸類:

油脂會在體內氧化成過氧化脂質,形成自由基,必須適量攝取。炸過的油不宜重複使用,市售的油炸食品,往往是同一鍋油炸很次,整鍋油都變成過氧化油脂,等於在吃自由基,如果嘴饞非吃不可,也要減少次數、食量。

■戒除飲食內容一成不變:

經常吃同樣的食物,會增加有害物質殘留體內的機率,「最好一天吃到32種食物,」王銘富表示,最少也要吃到20種,切忌偏食。

吃1口,少1歲的好食物

■腦力向上不痴呆

深海魚(如青花魚、鮭魚、鱈魚、沙丁魚)中的DHA可以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EPA則能降低血液裡的中性脂肪和壞的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預防中風及失智症。全穀類、酵母中的維生素B群,菠菜、綠花椰菜中的葉酸,豆腐、雞蛋中的卵磷脂,都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生成,讓大腦保持靈活。

■健全免疫系統

能強化免疫組織、減少罹患疾病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E、C,B群,特別是B5、B12、葉酸,礦物質鋅等。營養豐富的香蕉能增強白血球功能,尤其熟透出現斑點的香蕉,免疫活性愈高。大蒜、生薑、高麗菜、紫蘇等蔬菜,也有助白血球增加。

■骨骼強化

過了30歲以後,骨質開始一年流失1~2%,女性停經最初5~7年流失得更快,因此年輕時就要培養骨本。除了乳製品之外,大豆製品、蔬菜(青江菜、芥蘭菜、莧菜)、海藻類,小魚干、芝麻都富含鈣質,盡可能每天吃。維生素D能將腸道吸收鈣的效率提高20倍,並幫助肌肉活力,雞蛋、鮭魚、沙丁魚、鯖魚是良好來源。維生素K則能防止鈣從尿液排出,抑制骨質流失,可多吃菠菜、小黃瓜、花椰菜、茼蒿。

■五彩飲食身體不生鏽

呼吸是人體必須的機制,透過吸進來的氧氣,身體將食物氧化代謝,產生養分。氧化過程產生的自由基,會攻擊細胞,但身體本身也不斷產生抗氧化酵素SOD自我保護,只要兩者平衡,就不會影響健康。隨著年齡增加,體內產生抗氧化酵素的能力愈來愈差,自由基便會破壞血管和細胞,形成老化斑累積在身體各處,就像身體生鏽了一樣,「很多疾病和自由基有關,」王銘富指出,如失智症、白內障、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要延緩衰老,修復自由基傷害不可或缺。

抗氧化劑約可分為酵素、維生素、多酚三大類。要記得食物含哪些抗氧化物是一大工程,幸好自然界已提供最佳選擇技巧:吃進愈多顏色,就能攝取愈多的抗氧化劑;而且混合吃比單獨吃效果更好,一道料理最好有兩個以上顏色:

■黃|橘色:紅蘿蔔、甘薯、南瓜、芒果、玉米和甜瓜,其中的類胡蘿蔔素,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綠色:深綠蔬菜中的葉黃素,能保護眼睛清晰明亮。

■藍色|紫色:藍莓、黑莓、茄子、葡萄所含的花青素,可預防腫瘤形成、抑制生長。

■紅色:番茄、葡萄柚、西瓜、草莓中的茄紅素,可以對抗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白色:白色花椰菜、大蒜、洋蔥有助抗癌,馬鈴薯富含維生素C。水煮雞肉、海鮮、起司、蛋和豆腐,都是優良蛋白質的來源。除了一般食物,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的研究也發現,漢方如山藥、銀杏、靈芝、枸杞、何首烏、槐花、白朮,都有助抗老化,富含多酚的茶,則是有益健康的飲料。

天然ㄟ尚好

由於抗自由基被當成延緩老化的重要對策,抗氧化劑類的保健食品常被當成回春靈藥,不少人連出國都不忘隨身攜帶一堆小丸子。但無論廣告詞多神奇,保健食品不是藥,「許多還缺乏大型的研究證明抗老效果,不應該宣稱療效,」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暨內科主治醫師詹鼎正認為。

健康的人如果三餐均衡,額外吃抗氧化保健食品的效果有限,老人家、壓力大的人、生病時,當體內抗氧化酵素分泌不足,細胞修復功能變差,「該補時才補,不要盲目吃,」王銘富提醒,還需注意劑量,例如維生素A、E,吃太多反而有副作用。而好的抗老化保健食品除了抗氧化劑,也不能忽略其他搭配的成分,效果才會加乘。

所謂「吃什麼,像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與其吃藥丸、吃補品,不如以純淨、新鮮的飲食,打造繽紛多樣的餐桌,汲取源源不絕的青春能量!

管理階層說謊為必要之惡?/eaton

管理階層說謊為必要之惡?/eaton

好友傳來以下文章,提出「誠實非美德,管理階層說謊為必要之惡」見解,管理人員一旦發表關於公司的負面評論,不但會打擊員工士氣及品牌形象,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公司的股價。但我以為,這種講法必須建立在幾個前提上:

1. 這種「只有想到你自己」的想法,不會遭受利害關係人—顧客、不知內情的股東、社區、環境、政府……的嫌惡(經驗:其他人不會那麼好心)。
2. 紙包的住火,說謊不會被拆穿或才能取得先機,或是被拆穿後,信用不會掃地,或是被拆穿前,就能扭轉情勢(經驗:取得先機或許重要,但記得紙最終包不住火)。
3. 除了股東、員工及公司以外,說謊不會影響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從而產生不好的影響,以致最終影響股東、員工及公司形象(經驗:經常有這種負面例子)。
4. 管理者可以有信心,也應表現出樂在工作的樣子,但若不製造危機感,公司上下仍然可以扭轉情勢(經驗:違背變革管理的理論—利用危機感,提高改變共識)。
…………………

誠實非美德 管理階層說謊為必要之惡/江芳吟

上班族對於公司制度、工作內容等的抱怨時有所聞,這似乎是企業員工常用的紓壓方式,抱怨完之後,仍能回到工作崗位上努力。然而,企業的高階管理人員,不管是碰到經營困難,或是對公司的制度有所疑慮,都不能宣之於口,因為高階管理人員一旦發表關於公司的負面評論,不但會打擊員工士氣及品牌形象,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公司的股價。

金融時報(FT)專欄作者Lucy Kellaway表示,公司的經營成敗,與管理階層的決策方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身為擁有決策權的管理者,若在公司面臨困難時,發表對於公司經營的負面評價或預測,等於承認自己的能力不佳。

Kellaway指出,身為管理者需要帶頭維持員工、股東及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如跨國金融集團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自2015年起傳出虧損及大幅裁員等消息,而向來以直率、敢言形象著名的德意志銀行執行長John Cryan被問及虧損危機時,仍堅稱公司狀況良好。通訊設備大廠諾基亞(Nokia)前任執行長Stephen Elop則是在卸任之後,才坦言在諾基亞將手機部門出售給微軟之前,公司處於相當危急的狀況。

雖然許多高階管理者在私底下對於公司的決策方向,會表現出猶疑的態度,但是在公開場合,管理者對自己的決策,必須顯得自信滿滿,因為一旦表現出膽怯、欠缺自信的姿態,就有可能影響輿論方向,甚至動搖公司的股價。

Kellaway認為,管理者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仍要表現出樂在工作的樣子,不宜把負面的情緒帶到工作場合,影響員工士氣,更重要的是,在盡力呈現出樂在工作、且公司經營狀況一切良好的表象之餘,不能讓外界或員工察覺出破綻。

綜合以上論點,Kellaway表示,誠實不是高階管理人最重要的美德,為了穩定軍心、守護公司的市場地位,高階管理人最終無可避免地,都會成為純熟的演技派及說謊家。

書摘: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

書摘: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

這本書是《壹週刊》人物組採訪主編,收錄140則真實故事,由時報出版社出版。

故事之1:不再為錢哭

陳氏桃‧47歲‧台中市‧越南籍看護‧來台10年

我是越南人,從小愛畫畫,比賽都是第一名,可惜沒有錢學畫,我爸媽很早就死了,我要幫哥哥姊姊賣東西賺錢。護校畢業後我當了四年護士,但薪水少,我改做咖啡豆買賣。

越南山區很多人種咖啡,我很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一天買賣的豆子有三十噸,三年內買三棟房子。但有一年連續下雨一個多月,咖啡豆沒辦法曬太陽,全部壞掉,我生意做太大,賠得好慘,賣掉三棟房子,好幾次想喝農藥、跳井,但被老公發現。

我改擺小吃攤,穩定後借錢買房子開店,生意很好,請了七個工人。誰知道幾個月後店門口開始修路,灰塵好多,客人不敢來吃,馬路修了三年,我還不出買房子的錢,天天哭。

聽說去台灣可以賺很多錢,朋友說會被男雇主欺負,但我不信。結果一來台灣就嚇到,仲介跟雇主好兇,我當看護,每天吃雇主吃剩的飯菜,睡覺睡在地上,最難過的是後來有個中風的六十幾歲阿公,會摸我的ㄋㄟㄋㄟ,還要我跟他做那件事,我不要,他就常常打我的臉。以前在越南,我是老闆,就算生意失敗,都沒像現在這麼沒有尊嚴,在台灣我好像不是人,被當成豬。但為了還錢,只有忍耐。

幸好後來碰到兩個好雇主,原來台灣也有好人,像現在的老闆,我幫她照顧爸媽,她很尊重我,會叫我一起吃飯、全家出去玩會帶我去,最好的是,她知道我會畫畫,甚至讓我去學國畫、油畫,還帶我逛美術館。

我把畫掛在客廳,有鄰居看到,居然說要跟我買。我努力學,希望以後能義賣,我老闆是基督徒,他們教會在募款蓋教堂,我沒有錢報答她,只有用畫。時間好快,過幾年小孩就大學畢業,我的夢想是回越南當畫家。
………………..

故事之2:不死總有活路

林淑玲‧45歲‧台北市‧保險業務員

我家是四十年前中南部人上台北打拼的典型,爸媽在夜市賣小吃,我們下課就幫忙。我國一時大哥生病沒錢醫,過世,爸爸很傷心,加上攤子常被取締,失業,低潮下他離家出走,媽媽只好白天當清潔工,晚上去夜市洗碗。

我國小就去工廠當童工,半工半讀念完高職,這時爸爸回家了,當廚師的他左眼被火灼傷,無法工作。幾年後,三弟突然像中邪,看西醫才知道叫精神分裂,他會開瓦斯來聞,或用玻璃割腕。我們要時時刻刻看著他,出門還必須用鐵鍊綁他,免得他自殘或溜出去,沒辦法,有一次他失蹤兩個月,原來在橋下當流浪漢。他正常時是大公司的倉管,發病就住院。

我妹妹做苦工,幾年前右眼被玻璃彈到,開兩次刀還是失明,老闆脫產,一毛都不賠,我只好幫她養一個小孩。壓力這麼大,前幾年我出車禍時好想帶著弟弟跳碧潭,但想到爸媽,我沒有資格死。

某次弟弟又發病,住院太久被趕,後來社工告訴我,可以安置到收容機構,低收入戶有補助,我才知道原來有這些社福資源,我一直以為不住醫院就只能送到龍發堂,早一點知道就不必這麼累。

現在我對這些流程很熟,我做保險,不少客戶在環南市場做生意,跟我家一樣都是中下階層,有些客戶情況更糟,有個客戶的兒子、女兒小時候腦膜炎,三、 四十歲了還在地上爬,我會告訴他們哪裡有社福資源。前陣子我認識一個拾荒阿姨,她孫子也是精神疾病,她顧得累到想自殺,我趕快騎車載她去社會局求助。

自己的不幸經驗居然能幫助別人,這是我最大的快樂吧。

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化解壓力的方法 / 李偉文

化解壓力的方法 / 李偉文

摘要: 1. 要多運動。 2. 接近大自然,聆聽音樂。 3. 採用心理學的「認知療法」。 4. 靜下心來追索恐懼的源頭,然後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5. 把煩惱寫下,條列的文字較能理性分析,能處理就處理,不能的煩惱沒用! 6. 找些小事來做,給自己小小的成就感。 7. 練習深度的腹式呼吸。 8. 常懷感恩心,體會能吃能睡能動,就是最大的福份,就能釋放壓力。
……………………
想想:這篇文章提供很多化解壓力的方法,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懷抱著正面態度,也就是多關注正面的事,包括過去已發生、現在正發生的事。惡行總是比善舉更引起關注,這會讓我們關注災禍,卻忽視周遭美好的事物。 所以,不要只看壞的一面,不要只記得別人不好的一面,卻忘了他人的恩慈。如此,不管事情好壞,都能感恩,就能對多數的壓力免疫。當然,身處壓力時,很可能不容易懷著正面態度,這時需要協助。(eaton)
………………………..

化解壓力的方法 / 李偉文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裡,在數百萬年的狩獵時代,我們時時刻刻處在危險中,看到獵物要趕快追,看到敵人就要趕快跑,人類為應付這些生存的壓力也演化出一系列的反應機制,包括分泌賀爾蒙讓我們身體可以瞬間採取行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有力量。

 

可是隨著文明的到來,許多聲光的感官刺激以及來自職場或學業上的有形無形的競爭,導致精神壓力非常大,壓力賀爾蒙也過度激發神經細胞,可是我們的身體卻沒有絲毫動作,無法消化那些已被啟動的壓力反應,久而久之,就會干擾到內分泌系統,影響到身體的機能以及大腦的反應。

 

因此,要多運動,運動可以消解掉因為壓力所產生的各種壓力賀爾蒙,研究也證明,只要身體一運動、流汗,就會產生多巴胺這種正向的情緒激素,會使我們感覺到愉悅快樂。

 

另外,接近大自然也可以獲得心靈的平靜,聆聽適當的音樂也可以使我們的精神放鬆。

 

不過,若針對使我們煩惱的壓力來源,可以採用心理學的「認知療法」來處理莫名所以的焦慮,首先是「你這麼想,有沒有客觀證據?」再來是「即使有了證據,事情沒有其他可能?」最後是「若真是如此,會有多糟糕?」用理智且具象的方式,把無形的壓力攤在面前,通常壓力就可以被處理與承受了。

 

壓力的來源大半是來自於恐懼,來自於自身無法掌握的不確定感,偏偏這個時代天災人禍特別多,黑天鵝滿天飛,地震、海嘯、金融危機,恐怖攻擊,若是我們沒事就盯著新聞報導看,不害怕才怪。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暫且不看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或名嘴的評論,然後靜下心來追索究竟自己恐懼的源頭是什麼?然後面對它,接受它,再想辦法處理它,之後就放下它,不再讓它干擾自己的情緒。

 

很多煩惱我們真的願意逼自己把它寫下的話,通常就不再會來干擾我們,因為我們從條列的文字中才能夠比較理性地分析,哪一些事我們處理得了,哪一些事根本處理不了,處理的了的就去處理,煩惱也就沒了,處理不了的,煩惱也沒有用,就不用再去想,就等到船到橋頭再說吧!

 

因此,把煩惱寫下來,把壓力跟家人或好友說出來,都是有效果的紓壓方法,另外也可以找些小事情來做,創造些東西,給自己營造點小小的成就感,不管是煮菜、做木工或玩拼布都好,這是我們在不確定時代尋求些確定的掌控感,進而恢復活力的好方法。

 

若處在急性壓力的狀態下,減壓最快的是練習深度的腹式呼吸,因為人在壓力下,交感神經會亢奮,當我們深呼吸時可以刺激腦下丘,抑制產生壓力的賀爾蒙,讓情緒穩定,肌肉放鬆。

 

而且也有研究指出,深呼吸可以讓血液的供氧量增加,有助於排出身體裡面的廢棄物,據說透過呼吸排出的廢棄物,效果比運動流汗還要好呢?

 

一般若我們無意識的呼吸往往只是被動的呼吸,只是一種侷限在胸腔、淺淺的呼吸。當我們練習深呼吸時,身體要保持端正,鼻子慢慢地吸氣,看著肋骨往外擴張,並且想像氣往橫膈膜、腹部走,並且往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向擴大,同時肩膀放鬆。吐氣時,慢慢從鼻子或嘴巴吐氣,橫膈膜回到原位。

 

最後,常懷感恩心,體會當下能吃、能睡、能動,就是人生最大的福份,同時告訴自己,德國諺語所說的:「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若是還沒遇到好事,表示這件事情還沒有結束。」懷抱著正面態度看待萬物萬事,就能有效釋放自己的壓力。

6大營養素,吃出好視力

6大營養素,吃出好視力

吃對食物,護眼又青春。

防堵眼睛老化,從飲食著手雖然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速效,卻是細水長流、漸入佳境的日常保養要訣。

沐光臨床營養機構院長程涵宇營養師歸納護眼營養素,將它們加入餐盤中吧!

1.魚油(Omega-3)研究發現,每週吃一份魚類的人,罹患早期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減少三成。

魚油中富含有益健康的DHA和EPA。DHA對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傳導很重要,它是少數可通過血液視網膜屏障(Blood Retina Barrier)的物質,可幫助訊息快速傳遞到大腦,提升視覺功效;EPA則能抗發炎,防止血小皮凝集和使血管舒張。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由於無法每天都吃到魚,因此他採取一天3顆魚油的方式補足護眼所需的Omega-3。

●該吃哪些食物:魚、堅果(含有次亞麻油酸ALA,也是Omega-3的一種)

2.玉米黃素(Zeaxanthin)、 葉黃素(Lutein)是天然存在的類胡蘿蔔素,可預防眼睛的老化及病變,也可預防白內障,在生物體中它能作為抗氧化劑並能吸收藍光而保護生物體的健康。

陳瑩山的建議是,一天吃6毫克葉黃素,連吃3個月,之後經常吃即可。

●該吃哪些食物:綠葉蔬菜如菠菜、甘藍、芥菜;南瓜、豌豆、綠花椰菜、玉米、甜椒。

3.維生素A 有助於舒緩眼睛疲勞及修復皮膚細胞,可幫助眼睛製造淚液。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A,眼睛容易乾澀、疲勞,眼角膜也易磨損以致感染、潰爛及視力受損,也就是常見的「乾眼症」或是「角膜軟化症」。

●該吃哪些食物:蛋黃、深綠色及深黃色蔬果,例如胡蘿蔔、綠色花椰菜、南瓜等。

4.維生素D 可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現代人由於用眼過度易使眼睛提早老化,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濃度較高的女性,可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風險將近一半,若能在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也可減少失明風險。

●該吃哪些食物:乳製品、魚類、蛋黃。

5.維生素C 可延緩及預防老化所引起的視力衰退、白內障及水晶體變性,增加眼睛的微小血管韌性和修護細胞,增進眼球健康。

●該吃哪些食物:芭樂、奇異果、柳橙、聖女番茄、甜椒。

6.花青素(Anthocyanosides)屬類黃酮素的一種,與視紫質合成有關,可以改善眼睛對黑暗與光亮的適應力,維護眼睛微細血管的健康,改善視覺及減少水晶體與視網膜的傷害。

●該吃哪些食物:呈現紅色至藍色的食物,包含草莓、蘋果、櫻桃、藍莓、葡萄。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024&fullpage=true

18歲以下兒少可月領3千津貼不可行? / eaton

18歲以下兒少可月領3千津貼不可行? / eaton

立委葉宜津提案,18歲以下兒少可月領3千津貼。這個構想一提出,受到一些人的消遣。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60225/802873/

我以為,這個政策不是一次性消費券,好處需要更細緻評估,不宜直線思考,否則,可能又是替富人擦臉。例如:

1. 給3千,只能產出3千,所以羊毛真的只能出在羊身上?
2. 對生育子女真的沒有幫助?若有幫助,長期難道不會產生惠及他人的效果?例如,勞動人口及生產力增加、國防、政府長期財政或對經濟發展的淨貢獻。
3. 對大家關心的貧富差距真的沒有無影響?富人不需要3千,但那是少部分人,貧富差距的差異倍數會不會減少嗎?特別是,若3千元的資金來自增稅(增前30%人的稅,現在除富人,高所得者的綜所稅稅率太低了)
4. 過去政府QE政策、租稅抵減或參與政策投資的受益對象是公司或富人,因為過去以為好處會涓滴到其他人或窮人身上,現在直接給民眾,是不是可以從偏右稍稍偏左平衡一下?國際救助單位實證證明,直接將錢給窮人,不指定用途,效益更大,缺點更少。
5. 這個政策是某類型的QE,就算資金不是增稅,而是舉債(不一定要來自火星),這種透過國家長短期資金的搭配,難道長期都不能產生效益?
6. ???

真愛密碼/蒲公英月刊

雖然有人可能會認為,底下的講法老梗,但我以為,就如同太陽從東邊升起(假設不在兩極),真理還是真理。
………….
真愛密碼/蒲公英月刊

真愛並不遙遠,只要你有一顆願意的心!

*真愛是分享:分享你的軟弱和害怕,遠勝於獨自承擔。

*真愛是體諒:從對方角度思考,明白其感受;與對方同喜同悲,成為可依賴的肩膀。

*真愛是接納:接納彼此的缺陷,會帶來無比的安全感。

*真愛是原諒:原諒是另一種愛的方式,也強化愛的根基。

*真愛是忠誠:誠實表達自己,能建立真實的信任關係。

*真愛是承諾:愛不只是在好天氣時作伴,更是暴風雨時能一起同行。

*真愛是犧牲:犧牲不是放棄喜悅,而是因著使他人喜悅而獲得幸福。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比搞懂理財投資影響我更多的20個人生哲學

雖然我懷疑這20個人生哲學能在24歲時成為百萬富翁,但裡面提到的某些習慣或認知值得學習。
………………………
比搞懂理財投資影響我更多的20個人生哲學

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6/02/24/to-become-a-millionaire
《VO導讀》:原文發表於 Entrepreneur,原文作者為 Daniel Ally 。

白手起家的國際級企業家——Daniel Ally,同時也是暢銷作家和優秀的演講者。他創辦了 The Ally Way 和 Dignify Designs,並幫助許多企業家創建自己的品牌、出書等等。年紀輕輕的他,在24歲時就成了百萬富翁。以下內容以原文作者為第一人稱編譯。

只要你想要,你也可以在 5 年內成為一名百萬富翁。我其實能更早達成這個目標,但這並沒有那麼容易——過程中你需要做出很多犧牲,還需要克服許許多多的阻礙——但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逆境」是我最好的老師,它使我成長、茁壯,並造就了我的堅韌性格,讓我得以征服所有挑戰。下列為這一路走來,我所領悟到的成功哲學:

1. 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
這一路走來,我早已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在變成百萬富翁的過程中,我瞭解到「學會處理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致勝關鍵。如果不懂得如何自信地與人打交道,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名百萬富翁。你還必須有心理準備——你最好的朋友隨時都可能偷爆你的料,你的家人隨時都有可能會背叛你。有時候,這些事情還會發生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

2. 原諒是美德
我不得不讓我的舊朋友和家人知道,我的人生正邁向下一個階段。在某一次的家庭聚會中,我把表弟拉到一旁說話,並告訴他我的真心話。奇怪的是,隔週他竟意外的過世了。如果我沒有原諒他所犯過的錯,憤怒和怨氣只會困擾著我一輩子。所以有人才會這麼說:「原諒對方,就是最好的報復。」

3. 管理財務,而不是被財務管理
在我創業的第一年,我的事業幾乎要被財務壓垮。那年,我面臨到數十筆的透支費用和滯納金,我不得不賣掉我的車來負擔這一切。我瞭解到——儘管面對著失敗和挫折,我仍然不能放棄,一定要打起精神,如往常地出現在公司,在眾人面前露臉,努力地做我的生意。不久後,我的事業有了起色,生意開始繁榮,我的收入在未來一年內暴漲了 10 倍。

4. 沒有努力和犧牲,哪來甜美的果實
過去那些艱難的路,不好走。在我收到去美國特拉華州演講的酬勞:美金一萬美元的前一個晚上,我還是睡在車上度過的呢!因為,當時我的帳戶正透支兩百美元,我根本沒有錢可以住旅店。好險那天晚上,我是穿著羊毛西裝睡覺。十九世紀的愛爾蘭作家 Oscar Wilde 曾說:「『經驗』是最嚴格的老師,因為她總是先給你考題,事後才教你道理。」

5. 任誰都會有最落魄的時候
有一次,我在雜貨店裡排隊要結帳,我採買的商品全部總結約要一百美元,而就在這個時候——我的卡突然不能刷!機器拒絕讀取……我著急地摸索著身上有沒有其他張信用卡,然後我轉頭看看身後——至少有 10 台購物車排隊在我後面,我只好回家吃鮪魚罐頭,沒有麵包也沒有美奶滋。屋漏偏逢連夜雨,那天晚上,我家的水還被停了,我只能用幾滴雨水來洗食物。

6. 你不需要什麼都「靠自己」
我的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到了停滯期,除非我再多雇用關鍵的人才與幫手,否則我沒辦法再變得更好、更強。我不擅於請求人幫助,但我必須這麼做。短短幾個月內,我僱用了一個律師、編輯、私人教練、廚師和其他人員。 雖然一開始我花了一大筆錢,但最終他們能幫助我變成百萬富翁。許多人從不尋求他人幫忙,只因為他們太自我。

7. 克服陰影和恐懼
我高中時英文課被當過三次。上大學後,甚至有一位教授跟我說,我不該浪費時間去上她的課、在課堂上寫作,然後最後還是被當掉。 這麼多年來,我都認為自己的寫作能力是永遠不可能進步的,即便我有再多的靈感也沒用。然而,當我開始嘗試寫書和文章時,我竟慢慢培養出自信心。直至今日,我能藉由文字與數以百萬的人們對話。俗話說的好:「你的天賦,自然會為你開路。」以前做不好,不代表永遠做不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無限潛能。

8. 調整自己的態度
「替自己找藉口」曾是阻礙我進步的最大問題之一。以前的我,總是埋怨自己的成長環境、父母給我的太少。我認為自己早就輸在起跑點,也就讓這樣的想法主宰著我的生活,而沒有試著自己來掌控我的人生。後來,我學會放下所有藉口和那些自我設限。很多時候,我會坐在我的書房裡,一個人沉澱心靈,來轉換我的人生態度、改變我看事情的態度。

9. 身邊要有可以信任的人
每當我經歷心情的轉變,比方說有了喜歡的人,或者是遇到難過的事情,我會立刻和我的知己分享,恨不得馬上告訴他們我所處的情況。在和好友訴苦的過程當中,我可以直率地說出所有的事情、釋放自己的所有壓力和焦慮、卸下偽裝和堅強。透過這樣與朋友分享心事,我能恢復更好的狀態來為夢想繼續努力,也才能在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突破。

10. 免不了要做一些冒險的事
在變成百萬富翁之前,你必須做很多冒險的事。要做冒險的事,首先你必須對自己很有信心,還要對別人也有信心。信心,就是相信只要不放棄,自己最後一定能達成目標。朝著夢想前進的過程中,有時候你必須用力的跳向前方未知的路,即使你甚至不知道那條路會把你帶到何處。然而,一旦你鼓起勇氣,奮力跳到路的另外一頭時,一切都是那麼的值得,你的人生就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而這是一個你不冒險就永遠到不了的地方。

11. 養成守時的好習慣
以前的我並不會總是準時地赴約,因為偶爾遲到一下子,好像能讓大家注意到我的出場。然而,自從我錯過一次國際航班以後,我意識到:自己必須改掉不守時的壞習慣。我還記得那天,抵達機場的我看了看手錶——我才遲到了2分鐘——沒錯,就差那麼一點點。有過一次這樣絕望透頂的經驗後,我發誓在我餘生裡的每一次赴約,我都會提早到。而至今我不論出席任何活動,都堅守著這個原則。

12. 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的人
「業餘」和「專業」有很大的差別。從前的我,自己設計自己的網頁、幫自己剪頭髮,還自己幫自己的車子換油,什麼事都自己來,但我在這些領域中畢竟只是個「業餘的」。而做這些事情還會佔用掉我們寶貴的時間、消耗掉我們可以拿來做正事的精神和體力;除此之外,在做這些自己不在行的事情的過程中,還會遭逢挫折感、消磨了自己的自信心。

現在,我都將這些事全權交給專業人員來處理,因為那些正是他們所擅長的,他們能把任務做到最好。這樣一來,我能夠讓我的優秀人才發揮他們最大的才能,我也能專注於我所擅長的事,如此能夠讓我的事業和人生達到最大潛能。到了今天,我只留最優秀的人在我身邊做事,雖然這需要多花一點點的錢,但我已經領悟到:「想怎麼收穫就先怎麼栽」。你想要得到怎麼樣的結果,就必須付出相等的代價。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做這件事,你會為自己找出一個方法。如果你並不想做這件事,你會為自己找到一個藉口。」──美國著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 Jim Rohn 曾說。

13. 不放過任何能夠「學習」的機會
我每一年都會認真閱讀超過一百本的書,我每個月也會瀏覽超過數十本的書。我瞭解到:如果想要累積這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成為一個專家,我每天至少需要花四個小時來吸收相關知識。抱持著這個原則,我甚至從我遇見的每一個人的身上去學習,我研習他們的意圖和目標,盡我最大所能去瞭解人性。

14. 培養技能
你必須具備技能,才能為自己賺錢。我無時無刻都在練習著我的演講稿,我每天還會寫一篇至少 3,000 字的文章。在我最忙的時候,我甚至每一個星期要發送數百封電子郵件、撥打數十通電話。在這些無形的累積當中,我變的更有本事了嗎?沒錯,我的能力大幅進步了。
「勤能補拙」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更多的人加深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做到。

15. 機會,可能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早期的我,經常願意長途跋涉好幾個小時,只為出席那些可以「免費」露臉的活動。一次又一次之後,我發現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藉由參與這些活動,我可以更瞭解生意人的世界,還能和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握握手。一些對我來說很重大的機會,都曾出現在那些我原本抱著「出席也不會有任何收穫」的活動上,像是去參加慈善活動的時候。你永遠不會知道屬於你的機遇,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出現,所以別放棄任何有可能幫助你成功的機會。

16. 選擇最需要處理的事情
我每個禮拜都得面臨數以百計的諮詢,我必須找出其中最重要的來處理。我沒辦法從十萬個事件當中挑出一萬個。所以透過強大的篩選機制,我一定要婉拒某些派對、電影、頒獎典禮、講座和各式各樣的活動。我會因此很困擾嗎?一點也不。我只是把這些機會讓給那些很需要的人。

17. 眼光要放的長遠
我這輩子做過最重大的決定之一就是:將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兩者的差別是:消費者負責吃比薩,生產者負責製作比薩;消費者看電影,生產者就拍電影。你明白了吧,「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其自私地只滿足我自己的願望,我選擇找方法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18. 施比受更有福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就跟一般的小毛頭、小孩子一樣會去嘲笑那些自願來社區幫忙的志工,不懂他們為什麼要來這邊做白工。但等我到了二十出頭的時候,我已成為鎮上最活躍的志工了。當我瞭解到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和創意來幫助別人是多大的價值的時候,我的人生從此變得不一樣。當你為他人付出,你得到的會更多。我發現,最富有的人其實給予的最多,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能獲得最多。
「我們得到的,能讓我們維持生活。我們付出的,能成就我們的人生。」——Arthur Ashe 。

19. 不要怕,就是要訂定遠大的目標
你必須訂定一個連你都會被震懾住的偉大夢想。等你設定出來後,你就必須具體的規劃要如何一步一步達成目標。在我開始做生意的第一年,我用血淚、汗水來履行這些目標,我歷經無數個失眠的夜晚、不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完成工作。直到今天,我達成的成就已遠遠超出自己想像。

20. 跟著你的心走
當我瞭解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深受啟發——當你的能力遠超越你心中的夢想,你無法再向前走得更遠;然而,當你原先訂定的目標就比自己來的遠大許多,你的人生將有無限可能。別侷限自己,設下一個遠大的目標,你一定可以達成你全心全意想實現的事情。

讓我來幫你總結一下,如何在五年內成為一名百萬富翁:勇敢做自己、跟隨自己的心。找出並把握住能為你的人生帶來重大影響和轉變的機會。迅速成為百萬富翁的辦法,通常都是做銷售人員或是自己創業。只要你有強烈的企圖心和潛能,你也可以迅速成為百萬富翁。

護眼關鍵

護眼關鍵

陳瑩山(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1087

1.每天必吃蛋+綠色蔬菜:

陳瑩山早上一定會吃1顆蛋。他提到蛋黃是目前已知葉黃素含量最高的食物,而且會請太太以蒸煮為主、少高溫煎炸。

午、晚餐各會吃1盤綠色青菜,「我反倒不常吃白色蔬菜,」因為綠色蔬菜中的葉黃素含量較高,可預防眼睛老化與白內障等眼睛病變。

他強調「不求量但求持續,」每天只要有吃綠色蔬菜,血液與黃斑部才能維持一定的葉黃素濃度。

2.早餐後補充葉黃素

雖然平時已會攝取含葉黃素的食材,但陳瑩山在早餐後還會額外吃1顆葉黃素。他提醒,葉黃素不需限定廠牌,也沒有攝取量限制,他目前選擇的是每錠含5毫克葉黃素的補充品。

3.餐後吞1顆魚油(Omega3)

除了兩天吃1次魚外,陳瑩山三餐飯後必吞1顆魚油,「魚油裡面有DHA跟EDA,不只對眼睛好,對腦與心血管也很有幫助。」

4.戴抗藍光、變色鏡片

陳瑩山現在臉上戴的眼鏡鏡片不只遇到紫外線能變色,還能濾掉易造成黃斑部病變的3C藍光。另外陳瑩山也提醒,有時天氣陰、霧霾嚴重,陽光看似不強,但紫外線實際上仍高得嚇人,即使不戴變色鏡片,也要隨身攜帶墨鏡,時時刻刻保護眼睛。

5.使用3C產品20分鐘就休息

因為熟知3C產品對眼睛的傷害,陳瑩山在使用手機等3C產品時,每20分鐘就會將視線移開,讓眼睛休息。他指出,同樣使用1小時,連續使用的傷害肯定比間斷使用1小時來得大。

眼藥水當保養品恐失明

眼藥水當保養品恐失明

作者:藥害救濟基金會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488

「怎麼拖到現在才回來看!」醫師對葛奶奶說。74歲的葛奶奶因為白內障,固定於眼科追蹤,但是上回醫師說白內障變嚴重了,建議最好還是手術。害怕開刀的葛奶奶於是不再回診,自行去藥房購買多種眼藥水及眼藥膏使用,想要積極「保養」,沒想到2個月後眼睛變得又紅又刺,甚至連眨眼睛都很痛,且視力模糊加劇,不得不回診。

醫師表示這很可能是「藥物毒性角膜病變」,且角膜受損情況非常嚴重,最終葛奶奶還是緊急被安排了一場手術。

另一位23歲的娃娃小姐,見到網路瘋傳一款可以使眼睛「黑白分明」的眼藥水,使眼睛常布滿血絲的她心動不已,特地拜託赴日旅遊的好姊妹到藥妝店幫忙「掃貨」。娃娃將眼藥水裝在隨身攜帶的化妝包,想到時就點一下。用了幾罐後,娃娃發現眼睛似乎有異物感,且不時感到刺痛,把點藥的頻率增加卻未見好轉,因而求診。醫師檢查後發現娃娃的角膜已經出現潰瘍,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上文中,葛奶奶跟娃娃的狀況,其實都是不正確的用藥觀念與行為所導致的。

眼藥水的種類很多,功效也不同,常見的成分有維他命、清涼劑(如薄荷)、解充血劑(或血管收縮劑)、抗組織胺、抗生素、類固醇、散瞳劑或控制青光眼及白內障的藥物等;另外,為保持無菌狀態,部分藥水並添加了防腐劑。

一般來說,眼藥水的功能依成分不同,可大致分為緩解不適(如疲勞、乾澀、紅腫及發癢等)、協助檢查診斷(如執行眼底檢查)、控制發炎或微生物感染、延緩或治療眼疾之用(如假性近視、青光眼及白內障等);沒有一種眼藥水可以處理所有眼疾,因此必須透過眼科醫師的診斷或藥師的指示,來使用適合的眼藥水,不宜自行購買使用。

許多民眾仍有眼藥水可以「保養」眼睛,因此多用無妨的觀念;然而有些眼藥水雖然可以短暫緩解不適,卻也可能掩蓋眼疾症狀而延誤治療;且在不當使用下,藥品或防腐劑可能會改變淚液的成分及眼球的環境(如酸鹼值、滲透壓及眼壓等),使結膜囊內的菌叢混亂而導致發炎、感染,另外還可能造成乾眼症、青光眼;若角膜的結構遭到破壞,則造成潰瘍、破損,嚴重者會影響視力,甚至導致失明!特別隨著不當使用的期間愈長或頻率愈高,出現的機率與傷害程度也愈大!

眼藥水亦是「藥」,如有不適,應經過醫師診斷或藥師指示後再使用,才能對症下藥,安全也較有保障;除非經過專業人員的評估,否則一般並不建議長期使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透過網購或國外帶回的眼藥水,並不屬於我國合法藥物的範圍,若是因此而遭受藥害,並不適用藥害救濟制度的保障喔!提醒您可別貪圖方便而賠了健康,甚至失了保障。

有黑點跑來跑去就是飛蚊症嗎?

有黑點跑來跑去就是飛蚊症嗎?

作者:陳瑩山(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908

病例報告/黃先生今年32歲,從小近視度數很深,高中時就有黑點在眼前飄來飄去,就診時醫生檢查說那是飛蚊症,沒有什麼大礙。但是最近一個禮拜,感覺飛蚊增加,而且在暗處眼睛旁邊一閃一閃的發亮,那種感覺像「雷陣雨」-下大雨而且合併閃電,心想之前給醫生看過,所以也不以為意。

兩天前發現,右眼右下方有一塊視野看不到,才趕快就醫檢查,發現已有「視網膜剝離」發生,醫生說須緊急手術,否則就會失明。

黃先生覺得很納悶,飛蚊症明明看過醫生說沒問題,為什麼後來還是會網膜剝離呢?聽說隔壁李伯伯飛蚊症已有四十年了,也沒什麼變化,而我是不是用眼過度,才造成這樣的情形呢?如果怎樣小心最終都會造成網膜剝離,那麼飛蚊症還需要看醫生嗎?

飛蚊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症狀,它是指眼前有黑點飄動,根據病患的描述,這些黑點的形狀千奇百怪,有些如黑絲、有些如魚鈎、也可能是圓圈或者是雲朵,不管病患如何形容,我們都統稱「飛蚊症」,這種症狀是表示我們看到了自己眼睛裡面的東西。

每次在門診對這種現象,常需要解釋的很清楚,但是病患仍然不容易了解。嚴格來說,飛蚊症是病患的主訴,是指病患來看病時所說的「自己眼睛的感覺」,由於視網膜是在眼睛的底部,它能看到視網膜之前的一切物質,除了眼睛外面的景象,如果眼睛內有雜質,自然也會被看到。

這種「有黑點跑來跑去」的症狀,就需要花時間去找出原因,通常醫生就會做散瞳檢查,詳細看看眼底的情況,才能知道原因。

事實上,門診有飛蚊症的病人,統計起來最常見的原因大別來說:

1.生理性(佔20%):多在四十歲以下且眼前看到數點,確實只是眼睛生理性自然形成的雜質。

2.退化性(佔75%):多在四十歲以上,眼前只有一點,是因玻璃體退化後與視網膜分開所形成的玻璃體漂浮物被視網膜看見。

3.病理性(佔5%):這時病患感覺飛蚊症有數十點至上百點,這是代表有病的飛蚊症,醫生主要就是要找出這類飛蚊症,因為這類飛蚊症對視力的威脅最大。

不可輕忽的高度近視!合併症會引起失明

不可輕忽的高度近視!合併症會引起失明

作者:陳瑩山(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526

蔡先生今年三十五歲,從國中開始近視度數就很深,很早就有飛蚊症,最近又勤打電腦,去給眼鏡行重新換過眼鏡,才發現近視度數已經達到一千二百度,可是怎麼配都還是有一些模糊,只好去找眼科醫師,經過詳細檢查發現眼睛已經有白內障,而且眼壓也不低,眼科醫師另外做了眼底檢查,又告訴他視網膜有退化而且也有黃斑部病變,真是禍不單行。

「高度近視」是眼球老化的疾病

所謂高度近視是指眼睛度數六百度以上的近視,像這種近視跟一般二、三百度的近視有什麼不同呢?一般大家都認為六百度的近視只是眼鏡度數比較厚重罷了,應該是不會有什麼不同吧?事實上,卻不是如此,高度近視在醫學上又稱「病理性近視」,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有病的近視。

那麼會有哪些疾病是近視度數深的人容易得到的呢?總而言之,近視度數深代表眼球老得快,是一種眼球老化的疾病,那麼眼球老化會有哪些病症呢?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是老人家常見到的老化狀況,高度近視的人都會提早得到,例如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視網膜退化、黃斑部病變等等都是,現在分別加以說明:

年輕就患老人家特有的白內障

我們都知道白內障是一種老人家特有的疾病,它可以說是長壽的表示。可是高度近視的人,年輕時得到白內障的機會就很大,這就代表了眼睛裡水晶體已經退化,這時候病患會覺得看不清楚,眼前一片濛濛的。

事實上,水晶體在退化的時候會先失去彈性,漸漸的造成硬化,這就會影響到我們看東西所需要的調節力,也就是說高度近視的患者,老花會提早來到也會嚴重許多,這恐怕與一般大眾認為近視度數深,就可以抵消老花的觀念是大異其趣,所以說近視深的人,剛開始會覺得戴了眼鏡看近的很容易疲勞,慢慢的就覺得看近的會有困難,這就表示老花眼已經慢慢形成了,必須要拿遠一些才看得清楚。等到水晶體混濁,不僅近的看不清楚連遠的也日漸模糊了。

而且隨著白內障的日漸嚴重,水晶體日漸加厚,使得眼球聚光力加強,這時病患往往表現出近視加深的現象。臨床上我們就看到病患兩年前兩眼眼鏡度數皆是八百度,但是最近一眼比較模糊,結果檢查起來原來那隻眼睛白內障比較重,而近視度數也加深到一千二百度了,所以高度近視是否有形成白內障,往往可以由老花眼有沒有提早來到做為臨床上的先期表,而觀察高度近視的白內障有否日益加深,除了可以驗光檢查看視力有否退步來評估外,也可以觀察近視度數有否日益加深來做為評估的方法。

高度近視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

由於高度近視與高眼壓基因位置在同一對染色體上,所以臨床上高度近視一族與高眼壓一族往往有扯不清的關係。高度近視的人眼壓高的比例比正常人為多,事實上,眼壓高如果沒有造成視神經纖維受損,那也只能稱為﹁眼性高壓﹂而已,是不會有什麼傷害的。

可是統計上,高度近視是開放性青光眼的高危險因子,也就是說高度近視的人如果合併高眼壓,很多時候仍然會造成視神經盤及視神經纖維的傷害,青光眼的診斷,往往要與眼性高壓做鑑別診斷,當病患是高度近視時,如果合併有高眼壓,是不是單純的眼性高壓或者青光眼,那就需要長期的門診追,我們往往會根據眼底視神經盤的受損及視野檢查來做判別。

但是高度近視本身視神經盤由於血管硬化之故往往血流不易通暢,造成視神經盤本身就會有一些病變,有時不易與青光眼的視神經盤變化加以區分,而且高度近視視網膜退化也會造成視野缺損,這也是需要在做青光眼診斷時加以區分的。

高度近視的人看東西往往容易疲倦,有時眼睛就會脹脹酸酸的,患者往往歸因於眼睛疲勞,可是或許當時已經是眼壓高,這是高度近視的患者必須特別注意的。

玻璃體退化、出現飛蚊症

飛蚊症是一種玻璃體的退化,我們都知道玻璃體是一種膠狀物質,當玻璃體產生退化的時候就會造成液化,也就是說玻璃體的膠狀體積變少了,這時玻璃體與視網膜分開。高度近視的患者,這種退化往往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像這樣的退化對身體是沒有什麼影響的,嚴重的只是當在退化分離的時候,約有百分之一的患者往往剝離體會拉扯視網膜造成裂孔、玻璃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這時候就就有機會造成失明。

根據統計,六十歲以上的人,約有三分之二會有飛蚊症;七十歲以上的更達百分之八十,可是高度近視往往來的年齡更早,比例更高,合併症也更多、更嚴重,我們臨床上有看到小學二年級近視八百度就有飛蚊症,三十歲以上的高度近視往往十個病人隨便問問就有六個已經有飛蚊症,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

視網膜退化及裂孔

高度近視的人容易造成週邊視網膜的退化,﹁如格子狀退化﹂及萎縮性破洞等等,這些退化代表的都是眼睛整體退化的一部分。我們都知道高度近視是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素,主要就是因為高度近視容易有視網膜退化,這些退化合併裂孔時,會造成視網膜剝離,另外,玻璃體退化造成剝孔也容易視網膜剝離,實際上白內障手術及外傷也是造成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素。

這就是為什麼高度近視容易形成白內障,但是,高度近視的白內障手術,卻要相當謹慎才行,因為手術本身及術前視網膜退化,及術後玻璃體退化若再加上外傷,往往有四分之一的機會造成視網膜剝離。

黃斑部病變是更棘手的問題

這是高度近視病患最棘手的問題,往往近視八百度以上十年的病患,將近一半多少都帶有黃斑部病變,這種病變由於位置正處視網膜的地理中心與視覺中樞,所以病患剛開始會覺得影像扭曲,以後造成正中視力受損,想看什麼就看不到什麼,這是影響高度近視病患生活品質的最大因素。

高度近視由於眼球拉長相對眼球壁變薄,這時隔絕視網膜與脈胳膜的間膜破裂,就會由脈胳膜向視網膜長出血管,這就是所謂的﹁脈胳膜新生血管﹂,這種血管一旦破裂造成出血就如同火山爆發一般,出血一旦覆蓋黃斑部,病患往往就會看不見造成失明。

視網膜剝離可以緊急手術將其復位,可是醫師對這種黃斑部的慢性退化往往沒有解決的方法。最近這兩年最新大光斑雷射利用遠紅外光來做光熱︵TTT︶及光動力︵PDT︶對於黃斑部變病造成的脈絡膜的新生血管,則有相對的治療作用。

別身體年輕,眼睛已經老化了

眼科醫師往往可以由病患眼睛的度數來評估病患眼睛的健康狀況,這就如同內科醫師可以由病患的年齡來推想病患身體健康狀況一般,比如說,門診進來一位八十歲的老婆婆,由於她的年紀太大,身體退化,這時內科醫師不用看病歷隨便猜個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都會猜中幾項。

同樣的道理,眼科醫師看到一位近視八百度的小姐,由於她的度數深,眼球退化,我們也要把她想像成八十歲老婆婆一樣,很多眼睛老化的疾病如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視網膜退化、黃斑部病變等等,我們隨便猜也會猜中幾項,我在門診有時看到一千度的小姐,我就會先跟她們講,恭喜妳眼睛已經一百歲了,有時候她們會面露不解的神色,我就會跟她們解釋,身體年輕,眼睛已經老化了,這種眼睛的老化與退化,可能後面已有一大堆的病在等著妳呢!

那要怎麼樣的保養才能夠使眼睛返老還童,青春永駐呢?秦始皇蓬萊求仙藥以求長生不老,尚不能如願。我們退而求其次,不要用眼過度,定期三個月或半年做一次眼部檢查,每日綜合維他命食補,至少能夠預防以上這些合併症的產生了。

老花眼的唯一解決之道

不戴老花鏡並不會延緩老化的進行。戴近視眼鏡的人,不是有了老花就可以跟近視抵消,不用戴眼鏡。有了老花仍然會有近視,看遠方仍然要用近視眼鏡。
………………
老花眼的唯一解決之道

作者:陳瑩山(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老花眼,是四十歲以後的人常有的症狀。顧名思義,老花就是老眼昏花,也就是眼睛老了退化了,看東西花花的看不清楚。

事實上,我們眼球的結構,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是用來遠看,也就是看遠的地方最不需要使力,可以很輕鬆很舒服的看。但是看近的地方,由於要聚焦,眼球就必須要使力來「調節」。這種調節的能力,到了四十歲以後就日漸喪失,所以造成看近的沒有辦法聚焦,而造成花花的感覺。

症狀:看報紙或書刊時必須拿遠一點,才看得清楚,而久看近物,忽然抬頭看遠方,忽然低頭看近物;或久看近物,忽然抬頭看遠方,都會有一小段模糊的「昏花期」,另外看書容易疲倦,眼眶會痛,有些甚至眼球疼痛,這些都有可能是老花所造成的。

老花眼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這可以說是人類演化史上的一種進化,怎麼說呢?出生至少年,是學習階段,必須有看近的視力,才能幫助學習。

而到了青壯年,為了捕捉獵物及免於毒蛇野獸的攻擊,也必須有看近的視力,才能增強能力。

可是到了老年,己經不須要那麼苦命,有下面的年輕人來供養與保護,族人都圍繞在其周圍,他只要遠觀四方,找出危險的來源,食物的所在即可,所以根本不需要近視了。近代人類反其道而行,到了老年退休,反而不甘無聊,看電視打電腦、閱讀書報,一直在用近視力,這樣當然會造成老花了。

治療:一旦老花眼了,就得配戴老花眼鏡,這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有些人就是不服老,硬說「老花鏡愈戴愈深」,情願忍著眼睛疲勞、眼球脹痛的症狀,就是不配眼鏡,每次看書,手都要拿得遠遠的,如比如關公看書,給人高傲的感覺。事實上,不戴老花鏡並不會延緩老化的進行。

一般而言,四十歲老花大約一百度,五十歲二百度,六十歲三百度,六十歲以後度數就不再改變了。也就是說,老花也是以後每年十度的速度增加,並非一成不變的。

注意事項:我們對老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根據人類的演化史,老花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表徵。

在遠古這是不成問題的,只有在現代因為壽命的延長與文明的進步,人類在四十歲以後才仍然須要看近的東西,這是「自找的」,實在跟機能的退化無關。

1.坦然面對老花,不要「欲蓋彌彰」,該配鏡時就配鏡,硬不配鏡,只有自罪自受。

2.視力不清楚,不要一味歸罪老花,很多問題都會造成視力問題,如白內障、慢性青光眼等,給眼科醫師診斷是最好的辦法。

3.戴近視眼鏡的人,不是有了老花就可以跟近視抵消,不用戴眼鏡。有了老花仍然會有近視,看遠方仍然要用近視眼鏡。

4.當有了白內障或糖尿病控制不佳時,水晶體會水腫,將景像拉前,造成暫時性近視,讓老花有減輕的現象,這時千萬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看醫師找出原因才對。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496

賈艾梅——印度孤雛之母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6.02.25
http://behold.oc.org/?p=29381

想到印度,很少人不知道那位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或譯德蕾沙),她是人道主義的典範——在印度加爾各答,她更是像觀音菩薩般地被崇拜著。

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在德蘭修女之前,已經有一位愛爾蘭姑娘埋身於印度南部長達55年,為拯救印度女童妓而努力。

賈艾梅(Amy Wilson Carmichael, 1867-1951)被許多印度人稱為“愛瑪”(Amma,這是泰米爾語的“母親”之意),不但和她的名字“艾梅”發音相近,也很像閩南話的“阿嫲”(婆婆之意)。她不但是一位滿有愛心的孤兒之母,後來更成為舉世矚目的女詩人。

賈艾梅出生於北愛爾蘭一個富有的家庭,自幼便熱愛大自然,以及一切的生物。但是她更愛周遭的人們,因此,她效法耶穌,為人類獻出她全部的愛。她生長的年代,英國正興起向普世宣教的熱潮。

1885年,劍橋大學7位風雲人物(被稱為“劍橋七傑”)同時加入內地會到中國傳教,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消息。1887年,賈艾梅參加了一個著名的英國凱西培靈大會,聆聽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的演講,也在上帝的感召下,立志到亞洲宣教。

她原來的計劃是要加入戴德生的中國內地會去中國,但體格檢查沒有過。於是她在1893年就先去了日本,但是待了不到一年半,因為身體不適應,就去了孟加拉和錫蘭一段短時間。然後因為她的義父─—凱西培靈大會的主席威爾森病重,她乃回英國照顧他。

不到一年,她又回到亞洲,卻在印度南部塔米爾人聚居的杜尼法(Dohnavur)定居下來,並在那裡服事了55年,從未曾返國休假!

100多年前的印度,比今天更加保守、落後。不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根深蒂固,排外性很強;種性制度造成的階級隔離,更是難以逾越。還有一些不人道的惡俗─—如妻妾殉葬及將小女孩送到廟裡“嫁給神”等,都是令人髮指的。

從收容第一個“廟裡的孩子”開始,賈艾梅就投身在與這個惡俗奮鬥的爭戰中。她曾遭遇到各方面的逼迫與威脅,但是她堅忍不拔地繼續這個救援的事工。慢慢地,到了1913年,也就是12年後,她的家變成了孩子的庇護所,一共收容了130個孩童。

賈艾梅與一些有同樣心志的人,成立了“杜尼法團契”(Dohnavur Fellowship)。
在這個團體裡,除了一些印度婦女外,也有世界各地來的義工,在這裡他們一起學習過彼此相愛、互相服事的群居生活。到1950年,就有3個“婦女公社”(Sisters of the Common Life)。後來他們也收容男孩子,更設立了一家醫院。
在賈艾梅有生之年,一共幫助了超過1,000位女孩和男孩,不但讓她們得到溫飽,更受到良好的教育。

賈艾梅一反其他白人宣教士的慣例,終生都穿著印度的“紗籠”,她完全與印度人同化,至死也沒有離開過印度這塊土地。但是她最大的特徵,還是她那水晶般透明的愛,以及像基督一樣的品格。凡接觸過她的人,沒有人不被她的愛所吸引,尤其是小孩子。難怪她成為許多人的“母親”。

賈艾梅後來因為跌傷以及脊椎骨彎曲,有20年之久,幾乎足不出戶,被局限在她的“平安室”(Room of Peace)裡。這與被稱為“暗室之后”的蔡蘇娟女士有類似的遭遇。曾任上海江灣神學院院長的蔡姊妹有40多年,因為眼睛的疾病,被困在美國賓州幽暗的臥室之中。

但是非常相似的是,她們的心靈卻並未受到局限,反而大放異彩,成為多人的祝福。

1951年,賈艾梅在睡夢中離世,享年83歲。依據她的遺言,她的墳墓極為簡樸,只有一個普通的墓石,上面寫著“愛瑪”(Amma)。

“若”——賈艾梅的心靈白皮書

賈艾梅不但在宣教事業上留下不朽的痕跡,她在文壇上,更留下許多果實。她一共寫了35本書,以及無數的詩歌。她以水晶般的透視力,極度敏感的心靈,及顫動的情感,寫出她所體驗到的人生,及對基督的愛。

其中,《若》(If)可能是她最輕、薄、短、小的詩集,但是當1969年蘇恩佩女士將之翻譯出來後,不但風行一時,再版超過30次,成為賈艾梅的著作中,在中文世界裡流傳最廣的一本書。也是我最欣賞的詩集之一。

這本詩集,是賈艾梅在聆聽一位杜尼法團契的義工向她訴苦之後,夜裡失眠,似乎有微聲向她述說。於是翌晨這本小詩集就出生了。

原本賈艾梅覺得,這似乎是太私人的隱密,有點猶豫該不該出版。後來她認為,若這本詩集能幫助更多人瞭解:什麼是耶穌釘死在加略山十字架上所要彰顯的愛?愛的實質是什麼?以及如何去活出這樣的生活?那麼她沒有拒絕出版的權利。

《若》是在賈艾梅過世後,於1953年出版的。所以,該算是她的最後封筆之作。
正如賈艾梅自己在序言中說的,這本詩集可能並不是為每一個人寫的,而是特別為那些接受主的呼召,去牧養祂羊群之人寫的。

“若我可以輕易議論別人的短處和過失;若我可以用漠然的態度講論─—甚至只是一個小孩子的錯失,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對別人的差錯漫不經心,似乎把它們看作當然的事,‘哦,他們常常都是這樣的!’;‘哦,她就是這樣講話的!’;‘他就是會做出這種事的!’,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在關心一個人而得不到響應當中,不堪勞悴,而想放下重擔,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對一個曾叫我失望的人,抱疑懼的態度,而不抱信心的態度;若他跌倒的時候我會說:‘我早就料到他會這樣子的’,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將別人一件已經承認、懺悔、摒棄的罪仍然記在心裡,並且讓這些記憶污染我對這個人的想法,惹起我的疑心,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對那些長得很慢的靈魂,缺少了主的忍耐;若我沒有經歷到生產之苦─—一種尖銳的、劇烈的痛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他們心裡,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會說實話而刺傷他人,卻沒有先做許多心靈的準備,也沒有刺傷自己比刺傷對方更厲害,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不敢說真話,恐怕因而失去別人對我的好感;或恐怕別人會說:‘你不瞭解’;或怕損害我一向仁慈為懷的好名聲;若我把個人的聲譽,看得比對方最大的好處更重,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縱容自己,讓自己舒適地陶醉在自憐與自我同情之中;若我不靠上帝的恩典,學習堅忍不拔的精神,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當別人把一些我毫不知情的罪過推在我身上,我會感到深深地受傷,卻忘了我那完全無罪的救主,也曾走在這條路上一直到底,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我說:‘我願意饒恕,可是我不會忘記’,似乎上帝─—那位每日兩次把全世界所有海灘上的沙洗淨的上帝─—不能把那些恨的回憶從我腦海洗去,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別人的干擾叫我生氣,別人的需要叫我不耐煩;若我把陰影籠罩周圍的人,只因為我自己被陰影所籠罩,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在我對祂─—就是對那位如此愛我,甚至把祂最愛的賜給我的上帝─—之奉獻裡面,還有任何保留的餘地;若在我的禱告裡面,還有一個私下的‘只是……’‘主,什麼都可以,只是不要那個’,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若人的稱讚叫我得意,人的責備叫我頹喪;若我不能在被誤解中安息,而不為自己辯解;若我喜歡被愛,多過於付出愛,被服事,多過於服事人,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賈艾梅 vs. 德蘭修女

從一個角度來看,賈艾梅和德蘭修女有許多相似之處。她們雖然相距50多年,但都是在印度長年從事慈善工作的西方女人;都是廣義的基督徒;都因著她們的感召,建立了規模不小的國際性慈善機構。

但是仔細分析,兩個人也有明顯的差異。德蘭修女後來成為國際知名的人物,幾乎走遍世界各地,晚年則多半住在梵蒂岡教廷,很少回到加爾各答;賈艾梅則50多年來,幾乎沒有離開過印度的杜尼法。

德蘭修女除了諾貝爾和平獎之外,還得過國際上無數的獎;賈艾梅則拒絕接受任何的頒獎。但是兩個人真正最大的區別,卻是在她們的信仰上的!

德蘭修女1997年過世之後,天主教立刻開始進行將她“宣聖”的過程。2003年,與她有多年深交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破例提前將她列入“真福”(Beautifiede)名單。通常這平均需要50年的時間,才會達到這“宣聖五步”的第四步的階段。
然後,一本包含她許多私人信件的德蘭修女傳記《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Mother Teresa:Come Be My Light),在2007年出版了,並引起了軒然大波。

2007年《時代》雜誌曾為此書作了一篇專題報導。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德蘭修女自己承認,有50年之久,她有信仰的危機─—她幾乎不感覺上帝的存在!

甚至在她到挪威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前不久,她還寫信給她的心靈導師皮特神父說:“對我而言,寂靜與空虛是如此巨大。我看,卻無所見;聽,卻無所聞。”她在另一封信上也承認,她的笑容像面具、像外套,將一切都遮蓋了。她甚至說:“如果你在場,你一定會說我是偽君子。”

雖然天主教教廷認為,德蘭修女所謂的“信仰危機”,並不影響她的封聖。但是2003年迄今8年過去了,梵蒂岡教廷再沒有緊鑼密鼓地繼續進行為她封聖的過程。可能這個爭議,迫使教廷必須斟酌再三了!

其實在這本傳記尚未出版前,就有一位以尖刻批判基督教而稱著的英國記者席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在1995年特別寫了一本書《宣教立場:德蘭修女的理論與實踐》(The Missionary Position: Mother Teresa in Theory and Practice),嚴詞批判德蘭修女。他甚至說:“你所知道的德蘭修女,不是部分是假的,而是全部是假的。”書中他列舉的指控有:

德蘭修女大部分時間在梵蒂岡,或在外國訪問,很少在加爾各答。
她所創立的慈善機構,是全印度唯一不公開帳目的機構,而捐款去向不明。席金斯指控她將捐款用在建教堂,而不是用在窮人身上。所以療養院設備簡陋,連救護車都沒有。但修女們卻有專車,接送她們去參加禱告會!

德蘭修女不能算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因為她不提供醫療,也禁止使用止痛藥。她只準備讓病人“有尊嚴地去死”。而且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受過醫療專業訓練的修女。

她似乎過著清貧的生活,但是當她自己生病時,卻選擇到歐美一流的醫院接受治療,而沒有留在她自己所設立的簡陋醫院裡。晚年健康惡化時,她還認為自己被邪靈附身,曾要求梵蒂岡的神職人員為她驅魔!

當然,有些席金斯的指控,可能是出於他自己的成見。以此指責德蘭修女,並不算公允。

然而在心靈深處,她已經幾乎失去信仰了,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如果是如此,她還可以被封聖嗎?天主教網站上,有很多為她辯護的文章。其中主要的論點,基本上就是強調:誰無軟弱?她肯坦承吐露心聲,正表示她有道德勇氣,這正是她值得佩服的地方,……等等。

的確,聖經上也有些人物曾軟弱到發怨言,甚至求死的地步。可是,幾乎所有的人最後都經歷一個信仰的轉折點,他們至終還能發出信心的凱歌。

卻從來沒有一位聖經人物像德蘭修女一樣,至死都沒有走出她信仰的幽谷。事實上,她曾留下遺言,要將她所有的信件銷毀,為的是她不想讓人知道她的秘密。然而由於教廷想將她封聖,所以下令封存她所有的私人信件,以致於她的秘密反而被曝光了!

所以,德蘭修女是誠信正直、裡外一致的道德典範嗎?還是一個欺世盜名、假冒為善的偽君子?這恐怕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但是不可否認的,德蘭修女的事件,恐怕讓許多原本就批評基督教不遺餘力的人─—如席金斯等人,更有可以攻擊的把柄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因此,我更佩服像賈艾梅這種低調、謙卑、默默服事的人。她始終裡外如一、心靈透亮。她很像先知以賽亞“僕人之歌”裡所描繪的那種謙卑的僕人: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賽》42:1-3)

最近有人去訪問杜尼法,雖然賈艾梅已經過世50多年了,但是去的人都還能感受到那裡的氣氛非常不一樣,老老少少都表現出溫馨、喜樂的心境。這就是賈艾梅所留下流芳百世的心靈遺產。

作者為三一神學院宣教博士,現在波士頓牧會。
相關著作:

If. 《若》,賈艾梅,蘇恩佩譯,中國主日學協會,1969年出版;證主出版社。
Amy Carmichael of Dohnavur, Frank Houghton, London: S.P.C.K., 1954。中文譯本為《恆愛的光輝:賈艾梅奉獻的一生》,以琳,1994年。

《你是我的藏身處》,賈艾梅,大使命團契,1998年。

《印度之母:賈艾梅》,狄賀妮著,樂思年譯,大使命團契,2000年。

《空谷幽蘭:上帝所喜悅的宣教士》,橄欖出版社。

再見!哲學之木 / 漂浪島嶼



再見!哲學之木 / 漂浪島嶼

日本北海道美瑛的哲學之木(圖),日前已經被地主推到,永遠消失,成為一件憾事。

哲學之木是在農地上的一棵孤樹,樹身傾斜,被比喻成沈思狀,並且在攝影師的四季拍攝下,成為知名的樹木,也成為旅遊北海道的必到景點,一年遊客數百萬。

在美瑛、富良野當地,以農園地景、諸多名樹聞名,所帶來的觀光熱潮,其實並未改變當地的生活。沒有有人潮就有攤販的場景,農地民宿也開的不多,農民依舊耕作,地方依然是廣闊的農地。

但是爆量的遊客,為當地農夫帶來困擾,許多遊客為拍好角度照片,踏入田區,已經讓農夫十分不悅,更擔心各國旅客帶來疫病,感染農作。這些犯規事件,讓農夫豎立告示牌,拉起紅繩,禁止遊客闖入,甚至更諷刺是這些告示牌,多數以中文書寫,明顯針對告誡中、台遊客。

更讓農夫困擾是,大型遊覽車進入農地,以及假日時期的塞車,還有平日的亂停車,已經讓當地農夫農作車輛難以進出,引來怨言。對於日本人有著「不造成別人麻煩」的個性,讓土地上有樹的地主,一旦觀光客影響地方,反而是有著「懷璧其罪」的不好意思。

哲學之木在之前,地主好幾次說要推到,地方政府立牌警告,也規劃停車區步行參訪,甚至要推動總量管制。但是,仍然無法挽回地主的心意,地主以樹老有倒塌危險,並且造成干擾,將哲學之木推到。

這不是個案,台灣也有金城武樹,或是其他的景點,讓人思考觀光的介入,對地方造成的影響,或是怎樣的觀光,才是尊重地方的形式。

再見!哲學之木,連消失都讓人沈思。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國家的未來

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國家的未來

這篇文章提到中國人不讀書的問題。台灣呢?2014年遠見調查,每人每年讀20本書;文化部委託調查,每人每年讀13.5本書。如果以台灣每年圖書市場規模300億反推,每人每年買6至7本,一半是借閱的,13.5本書是有可能的。
……………..
渴望所有中國人都能看到這篇文章/馬駿華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他說,或許不應過分苛責。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全文如下:我在從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吃驚地發現,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裡。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購物,要么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

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低頭髮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

據媒體報導,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參與到麻將,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

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和看電視。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這確實讓人擔憂。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三是"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四是好書越來越少。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鍾,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裡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裡,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

這裡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不過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裡靜悄悄地讀書。

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佔人口的1/4還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

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

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有小物件,也有尖端產品。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堅信:閱讀始終是知識的源泉。在哪裡付出就在哪裡有回報。因此,把你的時間安排好,不去做那些無聊的事,多讀幾本好書吧!

我對「杜紫宸主任的觀點有不同看法

我對「杜紫宸主任的觀點:浩鼎案教我們的幾堂課」有不同看法。

1. 生技投資(知識經濟)本來就是高風險高報酬(難道新創電子業不也是),失敗歸零,成功了,得百倍千倍的報酬,而且也不是杜先生提到的,只有「專家致億富、民眾得小利」,若是得小利,虧損又能多少?

2.不知道就不要投,要投就淺嚐即止,跟買彩券或權證一樣,這是投資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散戶知道的事,外人如何批評發行人?散戶難道不知道嗎?再者,從股權分散表來看,散戶持股比例極低,多為法人及大戶持有,批評的立足點就大有問題了。

3.投資新興行業本來就要有膽識,這跟創業成功者孤注一擲,破斧沉舟的特性相同。王永慶當年退回台積電投資,就像杜先生的保守想法。

4.解盲失敗是因為實驗設計問題(不應含已沒有免疫力的受試者),造成統計p值檢定未過,並非無效。現在就說「教訓」,太早蓋棺論定了。

5.當初降低生技股上市櫃規模標準,就要鼓勵資本市場的資金發展產業(不然資本市場是做甚麼用的?)。何況,散戶進去的資金還無法跟每年彩券購買金額相比呢。

6.翁啟惠院長是這行的專家,為何不能針對錯誤的說法表示意見?若以後證實市場的講法是錯的,是不是也要怪罪他當時沒說出實情?我們應該針對他說的內容質疑或記錄下來以後求證,而不是叫人家不要說吧!
…………………

杜紫宸觀點:浩鼎案教我們的幾堂課
http://www.storm.mg/article/83044

台灣從浩鼎乳癌新藥解盲失敗、股價連續大跌的案例中,學到了什麽教訓?

生技新藥開發,過程複雜冗長、研發試驗成本高、成功機率很低、命中後反饋大。這個產業的商業利潤分配,較像樂透彩券,中大奬機會非常低,但中則樂透。新藥效果試驗,雖可一試再試,但重新安排試驗成本高,非一般小型企業所可負擔。

一般而言,生技產業,尤其是新藥投資,風險高、時程長、專業強,在世界各國資本市場,通常是由法人、基金當做投資組合 (portfolio) 搭配,並不十分適合鼓勵無準則、盲資訊的散戶投資。

未來政府若要提倡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應考慮提高生技股上市櫃規模標準 (若沒有足夠的財務支持,企業失敗風險提高),政策上則鼓勵法人與基金投資生技新藥企業,避免讓其成為盲資訊散戶瘋狂追高標的,淪為第二個次貸風暴,發生無法承擔崩跌之社會風險。

政府無法勸阻散戶投資生技股,但應善盡宣導職責,告知生技產業遊戲規則、高風險特質,及如何避免遭受傾家蕩產傷害。否則,不教而套,謂之殺。

台灣生技新藥產業,存在著嚴重資訊不對稱現象,這是一個極大社會不公義。熟悉產業遊戲規劃的少數專家,利用無知民眾貪念,將高風險投資鼓動成全民理財運動。成功了,專家致億富、民眾得小利;失敗了,民眾血本無歸,專家毫髮無傷,另立公司,東山再起。

最後,我仍然想說:一個人學問再大、專業再強,仍應時時心存善念,不存貪念。個人或企業之成功,不應該也不允許,建立在民眾的白骨之上。翁啟惠院長在這個案例過程中之發言,全心只為浩鼎惋惜,心中卻無丁點散戶憐憫,實不足為學術大師之典範。

*作者為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孤兒列車》(Orphan Train)書摘

「孤兒列車」──美國早期歐洲移民孤兒西遷一段淒慘歷史文 / 黃肇鑣.矽谷

2016年2月18日美國著名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以89高齡過世、她的成名作「梅崗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1960年出版取材自哈波的童年經驗,並成為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南方種族不公義的作品。

這本20世紀美國文學經典作品50年來暢銷,近年每年仍賣出一百萬冊。讓我想起去年讀紐約時報暢銷書《孤兒列車》(Orphan Train)深受感動,才知道19世紀歐洲移民美國到達東岸時、在安置過程中有許多淒慘的故事。

其中有甚多孤兒及貧窮子女不得不集體西遷。他們要前往一個未知的地方,無從選擇,只能靜靜坐在硬梆梆的座位上,讓火車帶領著到中西部鄉下讓人收養、作苦工以求溫保。有人批評這是美國一段很不光采的歷史(1853-1929),認為有似奴隸制度,也有人說《孤兒列車》提供了當時極為須要的中西部勞動力,才沒有奴隸。本文介紹那個時代歐洲貧窮移民的歷史背景並簡介此暢銷書。

歷史背景

1845-1852 愛爾蘭大饑荒、人口減少了20%到25%,約一百萬人死亡,約一百萬人移民美國,其中65萬人來到紐約,同時期尚有許多歐洲移民,譬如僅1849那一年紐約有愛爾蘭5萬3千人移入、同年也有5萬2千德國人移入,使美國東岸人口擁擠,又受到經濟困難、工作不易得,許多小孩子或因父母在渡海中病歿、或因父母無力撫養,流落街頭,每天成千小孩上街乞討或偷竊,造成社會間題。
兩個慈善組織:兒童援助協會(Children's Aid Society)和紐約天主教基金(Catholic New York Founding Hospital)合辦一兒童西遷計劃,將大批「孤兒」用火車載往人口稀少而極須勞動力的中西部。

這種《孤兒列車》運動從1853到1929年間共遷移了約250,000名孤兒和棄子。一部列車約乘30到40名孩子,年紀從4到18歲,由2、3位成人領隊。早期的火車設備甚差只比運牲畜的好些,後期的運輸火車設備略有改善。

接受此類孤兒者大多為中西部農家,他們在一張印好的文件上簽名收養,只要答應于以就學和供應三餐,就可領走孩子。最受歡迎的是較易教養的四、五歲小孩和大男孩因為可以幫忙耕種,而年紀較大的女孩子則要多經波折才被領養。收養最多州的是印地安納州、明尼蘇達州和肯薩斯州。肯薩斯州的 Concordia仍有「孤兒列車紀念館 」(National Orphan Train Complex)。

2013年10月明州首府St.Paul市中心 Union Depot有一《孤兒列車》多媒體展覽、當年尚存有五位孤兒在明州,在訪問98歲老太太(Sophia Hillesheim-Kral)時,她迴憶當年小時在紐約、貧窮的父母放棄生病的她、讓她自紐約乘孤兒列車來明州、由一位獨居的德裔寡婦領養,養母不會英語、脾氣不好、經常打罵。但Shophia仍然感謝孤兒列車、使她有了新生命。孤兒列車有許多成功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兩個男孩後來成為州長:Alaska州長John Green Brady 和 North Dakoda州長 Andrew Burke。

但此項目也受到批評,認為有似奴隸制度,也有人說《孤兒列車》提供了當時極為須要的中西部勞動力,才沒有奴隸。到了1920年代後期美國成立了《孤兒院》和《寄養家庭制度》(foster family),《孤兒列車》就沒有必要了。

《孤兒列車》內容簡介

作者克莉絲汀娜克蘭(Christina Baker Kline),她出生英國、在美國南方及緬因州成長,畢業於耶魯英文系、並獲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現任教於Virginia大學。克蘭雖然很早便開始出版著作,但並非本本暢銷,在《孤兒列車》出版之前,她的前一本小說銷量還不到1萬本,出版社對《孤兒列車》的期望是:「若能賣破5.5萬本就能分紅了!」

想不到這本小說在2013年底出版,迅速累積口碑,据統計至2014年底的銷售已累積突破150萬冊,大大超過原先的期待,而這本書至今已登上紐約時報、今日美國、獨立書店協會、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排行榜。它的中文繁體字由沈耿立翻譯、於2015年4月1日由台灣遠流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由胡绯翻譯、於2015年4月26日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1854到1929年間,自美國東部出發的孤兒列車承載著25萬名無家可歸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區,他們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選,未來命運如何全憑運氣決定。小姑娘薇薇安(Vivian) 就是其中之一,九歲的小女孩跟著家人從愛爾蘭遠渡重洋到美國紐約,以為就要展開新生活,一場大火卻奪走了她的家人,只剩下孤苦無依的她,無法選擇自己該何去何從,只能搭上孤兒列車,從擁擠的東岸到廣大的西部,尋找一個棲身之所。登上孤兒列車是命運悲歡的啟幕。

但這些寄養家庭缺少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能夠幫忙的人手。這個家庭養不起她了,就把她丟給下一個;下一個家庭她待不下去了,就再找另一個。擁有、失去、然後再重新尋覓,也許她這一生就是充滿逆境,也許她就是要一而再、再而三體會失去所有的感受。

在西行的首站為芝加哥,接著來到明尼蘇達州,薇薇安首先被一車衣廠主人領走、按照領養同意書、養父母應該提供就學和三餐,但此車衣廠主人將薇薇安當童工裁縫,沒多久車衣廠破產。薇薇安被明州鄉下一農夫領養、此農夫家境清寒、靠打獵為生,已有多名子女,其中一女孩名薇薇安因腦膜炎剛過世,就將新領養女孩改名薇薇安,此時養母又懷孕了,薇薇安就被當「了頭」使喚,但讓她上學。

當薇薇安約12歲時有一天養父要強姦她,薇薇安大叫,就被養母趕出家中。她提著小皮箱在冰天雪地中步行 20分鐘於深夜到達學校、躲進柴房裏取暖,後來由學校老師安排住進老師寄宿處,寄宿處房東照顧她的腦膜炎,使她康復並推篤給一對慈愛夫婦領養。此後她才有一段時間好日子。

數年後、有一天她到明尼阿波里市偶遇當年在《孤兒列車》上認識的男生,以後結婚育有一女。不久丈夫從軍陣亡(第一次世界大戰),她受不了刺激將女兒送去領養。第二次結婚的丈夫來自緬因州,倆人就搬去東北。就這樣,九歲的小女孩長成為91歲的老太太,漫長的人生讓她失去了太多的東西,多到不敢回憶。

一次偶然的善心之舉讓薇薇安結識了孤兒莫莉(Molly),往事如潮水般涌來。然而這次生命給出了應有的答案。她們發現兩人竟然有著相似的身世,莫莉也漸漸發現自己有能力幫助薇薇安解開一些她終其一生都執著不放的心結。這段攜手尋覓的過程,讓兩人都得到一種新的自由……。

書評摘要

「故事主角面對無比困境和強烈孤寂感時,卻能展現韌性的一面。這本小說經過一絲不苟的研究,卻又保有豐厚的生命力,帶我們回到過去,看到主角為了生存挺直身軀,卻又保有寬宏大度。」──紐約時報暢銷書《美麗人生》(This Beautiful Life)作者史沃曼(Helen Schulman)

「作者將兩個南轅北轍的人巧妙地拼在一起,一個是91歲的愛爾蘭人,從困苦的鄉村生活移民到紐約,然後又流落到美國中西部。另一位則是寄養家庭系統下的受害者。兩人都從過往的孤寂和艱辛中掙脫出來。《孤兒列車》這迷人的故事一展開就扣人心弦。」──紐約時報暢銷書《畫中的女孩》(The Painted Girls)作者邦奇南(Cathy Buchnan)

「故事主角離家的漫長旅程和對家鄉的掙扎想望,交織出這本動人的小說。年輕女孩茉莉是一個被收養的小孩,她現在在替社區裡的老寡婦薇薇安做勞動服務。

有一天,他們走進薇薇安雜亂的閣樓,發現他們竟然有相似的人生。在薇薇安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她搭上一班孤兒列車,展開新生活。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經濟大蕭條的75年間,孤兒列車載著一個個失去父母的孩子到美國中西部尋找棲身之所。薇薇安困頓的生活是一場豐富的人生。相形之下,茉莉的故事似乎沒那麼精采,但是當我們聽兩位主角對話時,卻都可以在他們看似絕望的生命裡發現優雅與力量。這本書描繪兩位堅強少女的成長歷程,同時揭露美國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林徽因

終於明白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
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
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
紅塵陌上,獨自行走
綠蘿拂過衣襟
青雲打濕諾言
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
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
那時候
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
想想:不管諾言是不是可靠,人生總要經歷離散。學習從忙碌的外在,走回安靜的內在,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與遺憾,反而有機會享受清歡,這種澈悟並不容易,需要倚靠信仰帶來的力量。(eaton)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感恩的層次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 eaton

感恩的層次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 eaton

從實際經驗角度,人之所以發出感恩,是因為需要被滿足。如果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看,「似乎」可以配對底下這篇王道維教授的感恩前三種層次的感恩:

第一種感恩層次:為「對方所做的事,使自己受益」感恩。
需求層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食物等);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人身安全、生活穩定、免遭痛苦威脅、健康以及財產..)

第二種感恩層次:為「對方的善意,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感恩。
需求層次:
1)愛與歸屬感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讓自己感覺活在這世界上是有價值的)。(有時候,也是第二種層次)
2)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第三種感恩層次:為「對方與我有類似的心靈,因而產生共鳴,使我知道自己並非獨自一人活在世界」感恩。
需求層次:
1)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身為「人」,應該在這世上做某些事)。
2)超自我實現需求(Over Actualization,當人執行或完成一件事情時,若心理狀態充分滿足於自我實現需要時,會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這會出現在作家、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

第四種感恩層次:為「如果不是祂,我們不知如何喜悅,當然也不知如何感謝」感恩。
需求層次:是屬靈層次,不存在於社會科學的層次。

…………………..
感恩的四個層次/王道維教授

感恩是因為某種對象的存在而表達出的回應,並非是憑空出現的心情或行為。
感恩也必定是由心發出的主動表現,無法被外力強迫。被強迫或期待而表現出「類似」感恩的言語並不是真的感恩,而是帶著妥協與算計的毒藥,將會毒害自己與對方。

感恩的原因可以有四種層次,他們可以同時存在,卻也可以各自獨立:
我們感恩的第一種層次上是因為對方所做的「事」(his doing)使自己受到益處。這表示,若沒有對方的所作的行為,我們承認自己的處境會比現在更不好或是知識會更渺小。所以,為自己得到的物質或心靈上的益處向對方表達感謝應是應當的,必要時也應予以回報。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故事與生活中的例子絕大多數是屬於此類層次或範圍。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的感恩是一種道德實踐,一種喜悅的交流。

感恩的第二種層次,是因為對方背後向自己所存的「善意」,而不一定是某件事或某個行為的美好結果。要分辨這兩者,可以想像一下當別人懷著惡意(或自私之心)而作一件表面上對我們當時有益的事,我們可能不但無法表達感謝之情,反而不屑接受幫助。反過來說,也有些時候我們的朋友很想要幫助我們,但作不出任何具體可以幫助的事,我們還是會對他們的美意心存感激。這表示我們不但知道自己的價值,並且為別人的珍惜而感到喜悅。所以重點就不在對方「所作」之事的價值(the value of his doing)而是自己「所是」的價值(the value of my being)。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的感恩是一種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一種真實的體會。

感恩的第三種層次,是來自於對於對方「存在價值」(the value of his being)的體悟。因為他的存在,不管做甚麼事,不管對我的關係如何,使我更了解生命的「真實」,知道自己並非獨自一人活在世界上。表示有另一個與我類似的深邃心靈存在…,有一種無法預測但卻又可能有極為深入的共鳴。這種喜悅,是一個忘記自己的喜悅;這種感恩,是一種無法表達出的感謝。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的感恩是一種對世界存在的正面回應,一種開闊的心胸。

感恩的第四種層次,是來自對價值來源者(the origin of value)的降伏。因為如果不是祂,我們不知如何喜悅,當然也不知如何感謝。有人可能會認為沒有這樣的需要,因為他以為這樣的「感謝的能力」是自然就有的,不需再為此感謝。但是,一顆真正的感恩之心不就是在「理所當然」中看到自己的不配與背後的溫暖嗎?有甚麼理由限制我們為「能夠感恩」而感恩呢?所以,到了這個地步,我們惟一能作的,就只有將「感恩」放在祂的腳前,單單地「以祂為中心」而感到滿足與喜樂,也因祂的崇高屬性而陶醉其中。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的感恩已經轉化,開始進入到「讚美」的層次。

「當稱謝進入祂的門,讚美進入祂的院」(聖經詩篇100:4)

牙齒保健的不好習慣

牙齒保健的不好習慣

作者:林怡廷 2016-02-02 天下雜誌591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404

想要保護牙齒,光隻有起床、睡前刷牙還不夠,塞時用口呼吸,竟也對牙齒有害。你沒注意到的生活細節,正讓你的牙齒健康走下坡。 每天刷牙,但蛀牙、牙週病仍找上門;不菸不酒,一碰冷熱食物,牙齒卻痠痛難耐。其實,生活中有些你意想不到的習慣,正侵害你的牙齒健康。想保有一口好牙,先揪出這些習慣、好好改善。

壞習慣1 只在起床和睡前刷牙

不論蛀牙或牙週病,都是潔牙不佳、口腔堆積細菌引起。因此「預防之道是好好刷牙,」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牙科部主治醫師謝淵琳說。 但你刷對牙瞭嗎?不少人隻在起床和睡前刷牙,但三餐飯後更重要。因食物殘渣易孳生細菌、提升口腔酸度,長期會酸蝕牙齒、蛀牙,還會堆積牙菌斑,埋下牙週病的導火線。 謝淵琳建議「刷牙三三三原則」,三餐飯後三分鐘內,務必刷牙且每次至少三分鐘。刷牙方式採貝氏刷牙法,以四十五度角、兩顆為單位,畫圈方式刷牙齒和牙齦交界,內、外側、咬合麵和舌頭都不可忽略。

壞習慣2 天天用漱口水

愛用漱口水抑製口腔細菌、維持好口氣嗎?但天天使用漱口水,「不論好菌、壞菌全都殺光光,破壞口腔菌種平衡,」謝淵琳說。且漱口水的常見成分克羅赫斯汀(chlorhexidine)還會讓牙齒染色、改變味覺。 除非口腔急性發炎或手術,漱口水使用一週最多一至兩次,刷牙、牙線或牙間刷才是口腔清潔的基本功。另外,臺北長庚紀念醫院牙週病科主任潘惠玲建議,避免含酒精成分的漱口水,因酒精易讓口腔乾燥、降低唾液在口腔的清潔力。

壞習慣3 緊咬牙關或磨牙

工作時常緊咬牙關,或枕邊人提到你會夜間磨牙?可別以為這隻是壓力大,放任不管可會侵害口腔健康。潘惠玲說,不只臉頰肌肉或顳顎關節易感痠痛,還會因咬合力量大,磨損牙齒琺瑯質,甚至導致咬裂、牙小管外露,對冷熱、刺激物易敏感。當有上述情況,可經牙醫師評估做護齒套,依情況白天或睡前配戴,減少牙齒磨耗、舒緩關節壓力;也建議到相關內科找出壓力源、好好釋放。

壞習慣4 愛喝果汁、可樂

常喝果汁補充維他命C,但包覆在牙齒外層的琺瑯質,在接觸pH值低於五.五的酸性物質時,易脫鈣軟化,影響咬碎功能,也讓牙齒變敏感。謝淵琳建議,暢飲果汁時可用吸管且避免含在口中,喝完後再喝杯水,有助減少酸蝕。另外,避免飲用pH值低且缺乏營養價值的可樂、汽水等軟性飲料。

壞習慣5 服抗憂鬱藥又少喝水

失眠、焦慮病人常服用的抗憂鬱藥物,也易增加蛀牙或牙週病風險。因三環抗憂鬱劑(TCAs)等藥物的抗膽鹼作用,會降低唾液分泌,食物殘渣、細菌便易黏在牙麵,形成牙菌斑,提高蛀牙或牙週病風險。潘惠玲提醒,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民眾,除瞭做好口腔清潔,還要時常補充水分或嚼無糖口香糖,增加唾液分泌,維持口腔健康。

壞習慣6 用嘴巴呼吸

鼻竇炎或過敏患者,常在鼻塞時張嘴呼吸。這動作不只增加暴牙風險,還提高蛀牙或牙週病發生率。 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牙科部主治醫師劉宏文解釋,長期張口呼吸會改變口腔內負壓,牙齒易向外生長;也易讓口腔乾燥,少瞭唾液的清潔作用,食物殘渣或細菌易附著牙麵,增加蛀牙或牙週病風險。他建議,避免用口呼吸,否則須多補充水分。根本之道是至耳鼻喉科或相關內科找出鼻塞原因、好好治療。

壞習慣7 不控制糖尿病病情

「有些病患積極治療牙週病,但效果不佳,問題就出在糖尿病,」謝淵琳說。國際期刊《Periodontology 2000》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製不佳,在牙週致病菌的刺激下,體內發炎前驅物(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濃度較高、易增加發炎反應,讓牙週病惡化。潘惠玲建議糖尿病患者,控製糖尿病和口腔清潔要雙管齊下。

「鴻夏戀」修成正果,但挑戰才要接踵而來

相對鴻海的每年千億以上盈餘及兆元市值規模,花2000億台幣收購夏普不是豪賭,但是若沒有扭轉夏普的虧損軌跡,鴻海股價會至少跌10%-20%。若鴻海能將夏普的技術進一步轉化到現有的面板製造領域,那這個投資就有看頭。

當然,更希望藉此帶動台灣本土的機會,不然鴻海基本上是外資公司,每年政府從中抽到的稅只有150億而已(個人及公司所得稅),但過去至今鴻海壓抑台灣本土的機會何止那些。
........................

【「鴻夏戀」修成正果,但挑戰才要接踵而來】

《日經新聞》上午10時左右報導指出,夏普2月25日召開董事會已做出了接受鴻海的收購方案的決定,鴻海終於如願抱得夏普歸。然而,結婚後才是挑戰的開始;夏普的負債問題,台日企業文化的差異,都將影響這段兩家企業的聯姻之路,是走得平順、或是滿地荊棘......

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8146.html

希特勒的邏輯/李忠憲

希特勒的邏輯/李忠憲

希特勒是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愛好音樂和藝術,華格納是他日常生活的娛樂,尼釆是他的哲學導師,他自律甚嚴,生活規律,不菸不酒,早睡早起,生活儉樸,無任何不良的嗜好,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希特勒尤其愛好動物,和戈林及希姆勒是納粹愛護小動物三人組,1933年德國總理戈林,甚至通過全世界第一部的動物保護法,並由希特勒簽署實施。

保護法包括 :禁止不必要地傷害動物,不准對動物不人道的對待、將狗類用於狩獵用途、強迫灌食禽類和不人道的屠宰方式,也禁止在不使用麻醉藥的情況下就剪短狗的尾巴和耳朵,也不可以進行動物實驗,違反規定者,可以送到集中營。

所以邏輯請弄清楚,好人會愛謢動物,愛護動物的人不見得是好人!

脂肪細胞與癌細胞的更多相似處,一定要抗發炎!

脂肪細胞與癌細胞的更多相似處,一定要抗發炎!

作者:顏榮郎(台大醫學士,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

如果你不知道肥胖與發炎有關,那麼便會認為肥胖是無關緊要的,只是胖或瘦、美或不美的問題。但是你如果了解發炎是肥胖的關鍵因素,那一定要設法克服發炎。

肥胖與癌症可算是現代文明病,而且肥胖會增加致癌風險。主要是因為肥胖者的內臟白色脂肪大量增加,引起發炎與免疫力下降,進而增加癌症或其它慢性病風險(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

仔細回顧一下,不只導致兩者的飲食或生活型態很像,連肥胖者的脂肪細胞與癌細胞也有許多相似處:脂肪組織內包含脂肪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纖維細胞和巨噬細胞,如果把其中的脂肪細胞換成癌細胞,那就像是個活生生的腫瘤了。癌細胞與脂肪細胞的相似處包括:

■ 都會發炎。癌細胞與脂肪細胞都會分泌發炎因子,造成發炎性巨噬細胞聚集;而且脂肪或腫瘤基本上是處於慢性發炎的惡性循環,發炎也會反過來導致脂肪愈多、腫瘤愈大。

■ 都會分泌多種毒素,壓抑或破壞其它正常組織與功能。

■ 都會不受控制地生長、侵襲別處組織。例如,當腹部肥胖者的脂肪細胞一旦生猛地增生起來,便會往下腹部皮下脂肪層擴張,導致陰莖逐漸被埋在脂肪層而顯得縮短。

■ 都需要新血管增生。肥胖時脂肪組織的增生和擴張,類似於癌細胞的生長,都需要新血管增生。

■ 因生長過快或異常,伴隨缺氧與發炎,反而加重肥胖與腫瘤的惡化。脂肪缺氧會使脂肪細胞死亡,這會吸引巨噬細胞過來,形成發炎與肥胖的惡性循環。

癌腫瘤也常見於缺氧與酸性環境。缺氧會促成發炎,進而增加基因突變率與腫瘤惡化;缺氧與細胞壞死,會吸引巨噬細胞並釋放發炎激素、生長因子與血管生成因子,並且透過啟動發炎的關鍵NF-κB,形成發炎與腫瘤惡化的惡性循環。

■ 都是代謝異常的疾病,與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密切相關。嗜吃甜食、澱粉、紅肉、油炸或燒烤等高熱量食物都會加劇發炎,助長肥胖與癌症。肥胖的脂肪細胞與癌細胞都偏好吸收葡萄糖,將其轉變為脂肪,因為癌細胞與脂肪細胞的增生,都需要合成大量脂肪,以做為細胞膜的材料。

■ 都會取代肌肉或正常組織。脂肪或腫瘤的特殊代謝能力,會讓脂肪細胞或癌細胞取代肌肉或正常組織。例如長期坐臥不動之後,脂肪細胞會趁隙侵入肌肉,造成肌肉萎縮,使身體變胖。晚期癌症患者的肌肉通常會因發炎而分解、萎縮,造成嚴重消瘦;這類似於脂肪細胞入侵、取代肌肉。

■ 都是慢性病,會長期嚴重困擾你,差別只在於癌症可能在最後加快病程,在短時間內就奪人命。

脂肪細胞與癌細胞有如此多相似點,你可能已經預想到兩者的治療策略會很像。的確,減肥就像抗癌,應該避免會發炎的因素,並運用消炎的生活與飲食方式減緩發炎,進而改善代謝紊亂。

肥胖的起因與癌症類似

如果詳加探討,肥胖的起因與癌症幾乎是重疊的,大致與下列因素所引起的發炎有關:

■ 飲食西化:尤其是高熱量、高動物飽和性脂肪的紅肉,低纖維、高度加工或含精製糖或氫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的食物,最易引起慢性發炎與促進肥胖;而節制熱量、有氧運動、多吃消炎的低脂高纖食物則可以扭轉這劣勢。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過去十幾年日本女性乳癌發病率增高了,這與減少魚類攝取量與攝取過多植物油(富含Omega-6)有關。在實驗動物中,魚油可以消炎並促進抗癌免疫力,也能抑制癌細胞生長。

■ 缺乏運動:多吃少動會促進發炎與肥胖。以色列葛芬(AmitGefen)博士的團隊原本在研究癱瘓者的褥瘡,而掃描患者臀部時,意外發現臀部肌肉嚴重萎縮,但是脂肪細胞卻更加茁壯,侵入肌肉中產生肥厚的脂肪帶。因此,坐太久或整天癱坐沙發,可能會讓屁股臀圍變寬但肌肉變少。他們隨後發現,長期躺、坐姿會讓脂肪細胞處於「機械性展延」狀態,進而刺激脂肪細胞增生與脂肪合成。

■ 心理壓力:當我們面臨壓力或開始老化時,可能會增加皮質醇分泌,用以對抗壓力與發炎。然而長期慢性的壓抑、孤獨、挫折感等心理壓力,會誘導分泌過量皮質醇,反而促進發炎,引起肌肉的崩解與萎縮,也造成內臟脂肪增生(因為這類細胞有較多的皮質醇受體),導致中廣型肥胖。

中廣型肥胖會引發全身發炎和胰島素阻抗性,造成高血糖或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而且全身發炎時,會導致更多的皮質醇分泌與更多的內臟脂肪堆積,形成發炎與肥胖的惡性循環。

■ 長期睡眠異常或不足,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大增,與誘生發炎性壓力而變胖。每天睡5 ∼ 6 小時的人,長期下來會比睡7 ∼ 8 小時的人平均重2.7 ∼ 3.6 公斤;這是因為睡眠太少時,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會上升,進而增強食慾,讓人想吃高油脂食物而增肥。此外,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也會缺乏,易出現幸福感減弱,進而大增食慾及壓力荷爾蒙。

如果你不知道肥胖與發炎有關,那麼便會認為肥胖是無關緊要的,只是胖或瘦、美或不美的問題。但是你如果了解發炎是肥胖的關鍵因素,那一定要設法克服發炎。

丹麥第一家NG食物超市WeFood開張了!

丹麥第一家NG食物超市WeFood在哥本哈根開張了!食材比一般超市便宜3到5成,希望藉此每年能減少丹麥境內70萬噸的廚餘。在開幕儀式上,丹麥公主瑪麗(圖)到場相挺,讓超市曝光度大增。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有3分之1的食物被丟棄,其中造成浪費的主因是來自超市的過期或賣相不佳的NG商品。
……………………
丹麥惜食 剩食超市、餐廳相繼開

黃捷/台灣醒報

丹麥第一家NG食物超市開張了!繼之前創立的NG食物餐廳之後,NG食物超市WeFood也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幕,裡頭賣的食材比一般超市便宜3到5成。創辦人佛肯科根表示,希望藉此每年能減少丹麥境內70萬噸的廚餘。在日前開幕儀式上,丹麥公主瑪麗也到場相挺,讓超市曝光度大增。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有3分之1的食物被丟棄,其中造成浪費的最主要原因,是來自全世界大型超市的過期或賣相不佳的NG商品。為解決剩食浪費的問題,丹麥一家NG食物超市WeFood日前於哥本哈根開張,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這家超市賣的食材比一般超市便宜3到5成。

創辦人佛肯科根表示,WeFood的客群不只是針對尋求便宜價格的消費者,還有國內關注剩食議題的人,他們希望每年能減少70萬噸的廚餘。丹麥食品與環境部長伊娃對此深表肯定,並表示,官方的立場也認為丟掉食物「既荒唐又浪費」,因為這不僅對環境有害,更浪費錢。

丹麥民間推動惜食運動的業者不只一家。哥本哈根有餐廳專門到附近的超市和麵包店,接收用不完或長得醜賣不掉的食材,來製作同樣美味的料理,餐廳也將所有的收入捐給非洲國家,用作孩童的教育基金。不過,這對大廚來說是一大挑戰,因為必須每天依據收到的食材彈性安排菜單,大廚說,「每天都在即興創作。」
除了丹麥,英國也有一些連鎖超市將不能上架的食物送給慈善團體,歐盟也已立法修正食物標籤,適度延長保存期限,同時呼籲超市別再用買一送一的促銷方式來誘惑消費者購買多餘的食物。

抗癌新思維:抗發炎,啟動身體自癒力

抗癌新思維:抗發炎,啟動身體自癒力

作者:顏榮郎(台大醫學士,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

適度的有氧運動、氣功或平甩功、瑜伽、良好睡眠品質可以讓全身氣血循環順暢,並改善低溫與缺氧的環境,有利於活化自然殺手細胞...

由於80%以上的癌症是生活病,由各種生活中的癌變因素透過活性氧,造成慢性發炎,進而刺激癌變或惡化。因此去除導致發炎的飲食和生活型態,並積極引入抗發炎的飲食和生活型態,才能讓身體的抗癌力走回長多趨勢。

【抗發炎或抗癌的飲食6件事】

如果要執行抗發炎或抗癌的飲食,除了有正確的知識,最好能向這方面的醫療專家諮詢;他們可以提供比較正確的專業知識與要領,避開可能的陷阱(譬如有些抗氧化劑可能促進癌細胞增生),幫忙監測疾病的進展,並在一些關鍵時刻給予適當的建議。了解之後,就要有毅力地認真執行。

■ 選擇不易飆升血糖的主食;例如紅糙米、黑糙米、紅薏仁、高纖維豆類(黑豆、綠豆)、蔬菜等。其中黑豆、綠豆、紅薏仁都是高蛋白、低升糖負荷,很適合抗癌食用。如果食用糙米或其它澱粉類食物,建議最好飯後30分鐘做些有氧活動,可促進消耗掉葡萄糖,或活化線粒體的活性氧產生機制以利抗癌。

■ 補充富含Omega-3 脂肪酸(DHA或EPA)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魚油、亞麻籽粉)。Omega-3 脂肪酸豐富的來源包括:魚油中的DHA、EPA,亞麻籽粉的α 次亞麻油酸、油菜籽油與紫蘇油。其中α 次亞麻油酸在體內會被轉化為EPA、DHA,有助於改善發炎與抑制癌細胞生長。魚的眼窩是Omega-3 脂肪酸含量最多的地方;在早餐時可多吃些堅果類種子,少碰甜食另外酪梨、堅果類、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也會改善發炎。勿以高溫處理這些油脂。

■ 交替食用多種益生菌、克菲爾菌或「短鏈脂肪酸產生菌」以維持腸道健康的益生菌組合和免疫功能。如果不習慣克菲爾菌的口味,可考慮加在餐點中,或做為沾醬使用。「短鏈脂肪酸產生菌」所分泌的短鏈脂肪酸除了能改善化、放療引起的黏膜潰瘍,又能促進線粒體對葡萄糖的代謝,進而促進癌細胞凋亡或增強化、放療的效果。

■ 多吃具抗癌活性的蔬果;不少蔬果或天然物能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其分化;當其濃度夠高時,又能促進癌細胞凋亡,或增強化療、放療的敏感度,而且少有副作用。此外,它們通常是不錯的抗氧化劑,或者能啟動解毒酵素以抗老化。包括:番茄的茄紅素、蘋果皮的根皮素、柑橘皮的橙皮素、葡萄皮的白藜蘆醇、大蒜的有機硫化物、短鏈脂肪酸、大豆之金雀異黃酮、綠茶之兒茶素、薑黃的薑黃素、十字花科蔬菜的蘿蔔硫素、肉桂的香豆酸。紅肉火龍果、石榴、奇異果、苦瓜籽/ 苦瓜、海藻、乳酸菌、各種菇類、洋蔥、堅果類(開心果、核桃、腰果等)皆具有抗癌成分。

■ 能活化免疫力或自然殺手細胞的食物。只要能改善發炎的食物,通常也能活化自然殺手細胞;包括:米糠、褐藻醣膠、大蒜有機硫化物、十字花科芽菜之蘿蔔硫素、樟芝、金針菇蛋白、茄紅素加上白藜蘆醇,與短鏈脂肪酸。

建議的食用方法:十字花科芽菜每日一把,勿煮,生吃即可。每日一把金針菇,輕煮3 分鐘後,絞成汁喝下,或與其它蔬菜湯混合吃。

■ 補充富含水溶性纖維的火龍果、蘋果、牛蒡、燕麥、洋車前籽殼粉,並且同時喝下300 ∼ 400 cc 的溫水,讓纖維吸水呈現飽滿狀態。一定要特別注意的是,最好在晚餐之後或睡前1小時才食用水溶性纖維,而且最好在服用抗癌藥或食品2 小時之後;這種時間上的間隔可以防止纖維吸附有效的抗癌成分。

每日至少飲用2500 ∼ 3000 毫升的開水,可排毒兼沖淡乳酸。

【抗發炎或抗癌的5件生活型態】

■ 首先要有規律充足的睡眠(7 小時左右);一旦生理時鐘恢復正常,能大大地改善慢性發炎,讓自癒力或免疫力走向回升趨勢,這也是改善便秘或肥胖的第一關鍵步驟。

■ 每日快步健走兩回,每回38 分鐘以上,走到會流汗。不要忘了,有氧運動永遠是最簡單可行、最佳的抗癌與抗老化良藥!切記每次健走以30~38 分鐘最佳,太長(> 2 小時)或過度激烈的運動會釋放過量活性氧,導致自然殺手細胞與其它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 騎腳踏車亦可與快步健走交替施行,這類腿部肌肉運動除了能促進分泌多種肌肉素,又能順便到郊外觀景,是紓壓良方。

■ 每日平甩功至少3 回,每回至少500 甩;這會讓全身氣血循環順暢,改善免疫細胞功能,同時矯正有利於癌細胞生長的低溫與缺氧環境,活化線粒體與葡萄糖之燃燒,促進癌細胞凋亡。

■ 每天30 ∼ 60 分鐘的紓壓活動,包括輕柔瑜伽或聽喜歡的音樂或影視節目;這可安定心神,有助於紓解發炎,促成免疫力的改善。如果能參與每週1 小時的小組支持聚會,更能提高執行力與毅力。

■ 其它能活化免疫力(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上面提到的適度的有氧運動、氣功或平甩功、瑜伽、良好睡眠品質可以讓全身氣血循環順暢,並改善低溫與缺氧的環境,有利於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或有效地放鬆,並從而減少全身發炎,增強自然殺手細胞活性,促進抗癌免疫力;或能讓大腦創造「快樂賀爾蒙」,活化自然殺手細胞。

另外笑口常開或「大笑瑜伽」特別值得一提;即使是故意大笑或硬擠出來的笑,也能誘導出愉快的身心。由於自然殺手細胞表面有不少快樂賀爾蒙「腦內啡」的受體,能被快樂給活化;而且笑開來之後,能把歡樂感染給旁人或癌友。「大笑瑜伽」則是結合笑的動作、伸展與瑜伽呼吸,能在短短30 分鐘內讓人流汗紓壓、提升快樂情緒、增強自信心,能使大腦分泌快樂賀爾蒙。

父親的話:先想到別人的利益 / unknown

父親的話:先想到別人的利益 / unknown

小時候,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有什麼好的東西,我總是想到自己,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結果同伴一個個離我而去,為此,我十分苦惱,常常在背後指責別人的不是。

一天晚上,父親煮了兩碗麵,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麼都沒有。父親問我,你吃哪一碗?那時雞蛋是十分珍貴的食品,若非逢年過節或生日,是很難吃到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於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有雞蛋的那一碗。

事實上,我的選擇是錯誤的,正當我洋洋得意地吃完那顆雞蛋時,我驚訝地發現父親的碗底竟然藏著兩顆雞蛋,我後悔不已,恨自己過於心急。

父親微笑著對我說,孩子,你務必記住:『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想占別人便宜的人最終會吃大虧。』

第二天晚上,父親又煮了兩碗麵,仍然是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麼都沒有。父親讓我選擇,這一次我學乖了,選擇了麵上沒有雞蛋的那碗。父親默默地注視著我,一句話也沒說。

我趕緊拿起筷子,將上面的麵條扒開,我滿以為下面會臥著兩顆白生生的雞蛋,但很快我失望地發現,碗底除了清湯,什麼也沒有。

這時,父親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孩子,你一定要記住,不要過分相信以往的經驗,因為生活有時也會欺騙你,不過,你不用氣惱,也不用悲傷,全當是一次人生體驗吧,這是在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

第三天晚上,父親同樣煮了兩碗麵,還是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麼都沒有。父親讓我先選,這一次我沒有貿然行事,而是情真意切地對父親說:「爸爸,您是長輩!又為我和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還是您先選吧!」

父親沒有推辭,直接選了上面有一顆雞蛋的那碗。

我猜想,剩下的那碗肯定沒有雞蛋,但出乎意料的是,我非常幸運,碗底臥著兩顆白生生的雞蛋。

父親抬起頭,眼裏滿是慈愛,他淡淡地對我說:『孩子,你千萬要記住,當你為別人著想時,好運就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父親的話令我慚愧不已。之後,我把這三句話當作了自己的人生準則,『無論是為人處事,我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的利益』,果然如父親所言,好運接踵而至,我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當然不是為虎作倀)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乾淨代表一個習慣,一種追求 / 信力建(中國人)

乾淨代表一個習慣,一種追求 / 信力建(中國人)

地理距離上,我們離日本很近,但在內心,卻無限遙遠。我記得我1996年第一次從香港飛美國的紐約,在洛杉磯轉機,到達紐約時人已經筋疲力盡,感覺美國很遙遠,在地球的另外一邊。

今年6月29日,我們一行9人從廣州新白雲機場起飛,3個小時,就降落在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就好像坐國內航班似的。如果從上海起飛,更短,只要一個半小時。如果從遼東半島的大連去日本,就更近,一個小時就到了。

從地理距離上看,我們的確離日本很近。從文化上看,你到日本,到處能看到漢字,它的標識系統,你能看懂個7-8成,上洗手間、找樓層,你基本沒有太大問題。你再去日本的寺廟,比如清水寺,基本和中國的差不多,抽籤、打卦,基本都有,日本光在古都京都,大大小小的寺廟有8000座。

再看日本人,和中國人差不多,所以很多歐美外國人是把日本人和中國人混淆,常問的一個問題:Are you Japanese?

雖然你在日本的大街上可以看懂很多漢字,但你根本聽不懂日本人在講什麼,他也聽不懂你講什麼,所以我們交流還得用英文,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在日本土地上講英文,就像雞同鴨講,很滑稽的一個場面。

為什麼中日民眾的心理具體比美國還要遙遠?因為他們在心理上已經脫亞入歐,而我們在和日本人交往時,因為兩國的特殊的歷史和恩怨,交往比和美國人交往還要有障礙。

你看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大學的創始人福澤諭吉的《脫亞論》,他同時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家,他的頭像就印在日本的鈔票上,你就明白日本人已經是香蕉人:黃皮白心。我們中國人,也就是他們所稱的支那人,在他們眼裡已經是落後的民族。

看看福澤諭吉《脫亞論》所寫:“我日本國土地處亞洲之東陲,然不幸之有鄰國,一曰支那,一曰朝鮮,此兩國者,不知改進之道,其戀古風舊俗,千百年無異。在此文明日進之活舞台上,論教育則云儒教主義,論教旨則曰仁義禮智,由一至於十,僅以虛飾為其事。其於實際,則不唯無視真理原則,且極不廉恥,傲然而不自省。以吾輩視此二國,在今文明東漸之風潮中,此非維護獨立之道。若不思改革,於今不出數年,必亡其國,其國土必為世界文明諸國分割無疑。”

1894年甲午一戰,開始印證福澤諭吉關於中國的預言。真是一聲嘆息!

乾淨背後的力量

1996年第一次去美國,心理上很震撼,也很難受,一個5000年曆史的民族,怎麼和一個建國200多年的國家相差那麼遠,我們5000年不白活了?我們唐朝的GDP在哪裡?我們宋朝的GDP在哪裡?我們明朝的GDP在哪裡?我們清朝的GDP在哪裡?怎麼都不見了?甚至,我們70年代的GDP在哪裡?全部毀滅在我們自己人手裡。

為什麼我們勤勞不致富?為什麼我們學習不進步?我一直在反省:我們的苦難,主要是內源性的,外患是次要的。

去日本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乾淨!比美國還要乾淨!花兒朵朵軟件的馬總去過基本所有的歐美的唐人街,發現日本的唐人街最乾淨。

日本不僅僅是大城市的主幹道乾淨,連小街小巷都特別乾淨。日本一家學術出版社的老闆晚餐後帶我們去他的出版社和書店,在東京大學大門的正對面,要穿過一條小巷,當時還是晚上9點半,裡面也是特別精緻和乾淨,更讓人吃驚的是小巷裡的安靜,更準確應該叫寂靜。裡面的路很窄,只能通行一輛車,但絕對沒有亂停放。

我們去箱根的農村地區,住在當地的日式酒店,應該有國內4星的標準,酒店門口就是菜地和一條小溪,道路也是特別齊整,溪流很乾淨,連道路的標識系統都很齊全。在日本感覺不到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均衡: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

日本的干淨絕對是全面的干淨,全國的干淨,不像我們僅僅是中心區、面子區的干淨。

在日本,你看不到有人砍樹,他們國內的樹是絕對不能砍的。我在日本就沒有看見裸露的土地,全部要么是柏油路,要么是草地。你在大城市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氣中沒有灰塵,連他們的牆面和玻璃都是特別乾淨,汽車也很多,但是沒有尾氣,更見不到冒黑煙的車。

在東京三天,我們基本沒有遇到塞車,我問導遊為什麼?導遊說:在日本週一到週五,一般的人甚至是老闆,都不開私家車上班,全部坐鐵路和地鐵上班,因為時間絕對有保證。在街上跑的基本都是營業用車。

日本的公共交通極其發達,日本的第一條新幹線建成於1964年東京奧運會,到今天都運行得非常好,今天日本全國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鐵路新幹線系統,效率非常高,他們的鐵路像公交一樣運行,和地鐵、公交接駁得非常好,轉車很方便。

所以像中國這麼一個國家發展私家車是非常壞的國策,你看像香港、新加坡都限制私家車,而中國卻對私家車沒有任何限制,為了一點眼前的GDP,犧牲中國的長期發展潛力

我見到北京一群高三畢業的學生遊學訪問團,他們到日本7天了,我問他們有什麼感受,他們回答:就是比較乾淨,其他好像沒有什麼!
難道日本僅僅就是比較乾淨嗎?這乾淨背後難道真就那麼容易嗎?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沒有公德心,所以我們亂扔垃圾。為什麼我們亂扔垃圾?因為我們的眼睛裡能容忍髒,為什麼我們的眼睛能容忍髒,因為我們的靈魂能容忍髒。

一個人能容忍辦公桌上的灰塵,他就能容忍工作的不完美。
乾淨和貧富沒有必然關係,和追求完美有關。一個人可以穿一件打補丁的衣服,但可以乾乾淨淨。

我和你舉個我們鄉下老家的例子。我小時候,應該是30年前,中國應該是很貧窮吧,我們村就有幾家人比較乾淨。為什麼這幾家人乾淨?因為他們的女主人愛乾淨。結果,我們村,也就這幾家人有出息,孩子都考上大學,都成了才。

女主人為什麼愛乾淨?因為她們眼睛裡無法忍受髒,她們也無法忍受不完美的事務,他們總想把事情做完美一些,他們就把這個習慣傳給了她們的孩子,她們的孩子也就比同齡人、比同村的孩子更追求完美、追求完善,所以他們有出息。

乾淨代表一個習慣,一種追求。廣島亞運會,開幕式結束時,全世界的人發現,幾十萬人日本人退場後,在體育場裡,居然沒有發現一張丟掉的廢紙!是不是可怕的日本人?

再給你們講一個朋友的故事,他在日本三菱重工工作,賣印刷機給大陸的印刷廠,他有一次帶一個國內一個印刷做的比較大的老闆去日本參觀,這個老闆也做得比較大,發展得很快,有點志得意滿。參觀時,日本人讓這個老闆進印刷廠前把鞋脫了,當他從印刷廠出來,發現白色得襪子居然還是白色的,整個印刷廠全部是自動化生產,就沒有幾個工人。這和國內印刷廠環境是天壤之別。當這個老闆回國後,到處都在講這個故事,這件事給他極大的震撼。

我帶隊參觀了東京的一所初中,他們的學校也特別乾淨,我們一進去需要換鞋,每個人有一個鞋櫃,上面居然預先寫好了每個參觀團團員的名字。

出來後,我就在想:為什麼乾淨這麼簡單的事我們都做不好?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我們的幼兒園不乾淨,小學肯定乾淨不了,小學不乾淨,中學乾淨不了,中學不乾淨,大學乾淨不了。我記得我1978年考上中大,當年的升學率很低,我們這些人也算是所謂“青年精英”,但當時男生宿舍之髒、之臭,實在是讓人至今難忘,我就明白:我們這些人走上社會,社會也乾淨不了。

地鐵裡可怕的皮鞋聲

我們住在東京廳附近的京王酒店,附近就有一個很大的地鐵交換站,你早上來到這個地鐵站,你看見洪水般的但有序的人流,但是基本沒有人講話,更沒有人大聲講手機,你只能聽見可怕的皮鞋聲。

日本人做事是以不給別人添麻煩、不影響別人為原則,這已經成為他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已經完全內化了。

我們的孔子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僅僅是在嘴上講講而已,我們的五講四美三熱愛,也不過是寫在牆上而已。我們都是一群只會說,不會做的人,或者做也是做不到位的人,或做事打折扣的人,或者“說”是專門用來騙人的。

你看黨章寫得多好,憲法寫得多好,我們的政治科作業寫得多好,全部是說說而已,很多是不當真的。

後來有人說:為什麼中國普通民眾都不遵守紅綠燈?因為這個國家的社會上層把憲法都不當回事時,你怎麼指望這個國家的下層遵守紅綠燈?新加坡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李光耀自己制定的規矩自己首先遵守。

日本的教育和我們有什麼區別?

我弟弟媳婦的姐姐晏青一家在日本已經7年,他們的孩子也在日本上幼兒園,我們晚上在一起聚會,我就特意問他們:日本的教育和國內的教育有什麼不同?

晏青告訴我:日本人特別重視幼兒期的教育,所以很多母親生了孩子之後辭掉工作全職帶孩子,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孩子三歲前是幼苗期,特別重要(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旦孩子的成長出現問題,特別難修正。而且日本人認為:讓男人工作更勤勉一些,強度更大一些,收入更高一些,讓母親回歸家庭,等孩子3歲後再上班,對社會效率沒有任何影響,但對下一代的成長特別有利。

另外他們對孩子培養的一個原則就是:七分飽、七分暖。他們基本不讓孩子吃得太飽,也不怕孩子穿得太少,秋天孩子穿個單衣在外面玩水他們也不怕孩子受涼,所以你在日本基本看不到胖子。

另外,孩子生病一般不像中國一樣動不動打吊針,他們認為孩子有很強的自愈能力。

日本人均壽命是全世界第一,這也說明日本人衛生條件、醫療條件、生態環境、飲食習慣、體育運動都做的很好。

日本的幼兒園特別乾淨,孩子一到幼兒園就要換鞋,不讓鞋子上的塵土帶進學校。另外,我感覺日本的學校特別重視校服,他們的校服也特別漂亮,式樣很多,做工很好,我問他們為什麼這麼重視校服?他們的回答讓你耳目一新:一個人穿上制服,就是要告訴它: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任何一個人穿制服幹壞事內心總有一種不安。

另外,日本人讓人吃驚得就是,每個家庭都有家庭記賬本,家庭主婦不記賬是不可想像的事。

我記得在超市買東西,收銀員一定問的一個問題是:是打印一張單嗎?因為日本家庭主婦很多時候在超市買東西是分單打印的,以方便記賬。比如文具歸文具、書籍歸書籍、食品歸食品,這樣她們每個月就能做統計,家庭理財的概念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培養。

另外,日本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女人回歸家庭,但是男人的錢袋卻歸女人掌控。每個月,女人給男人一些零花錢,但男人還有一些加班費可以做私房錢。

我問晏青為什麼會這樣?晏青的回答也是讓我吃驚:女人回歸家庭,如果再不掌控財政大權,這樣女人就沒有任何安全感,這樣的家庭也不穩定,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我帶隊參觀了東京的一家中學,和他們的校長、教務長、心理輔導老師座談。日本的中學特別重視動手能力,家政、縫紉、空手道、體育、興趣班全部開設,心理輔導老師的導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因為他們發現很多孩子很早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每一個學校都有一個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我參觀的那所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正好是一個華人,我就問了她無數的問題。

日本中學特別重視武士道課,他們每個學校都有專門的武士道館,也經常有相關的比賽,他們認為,武士道課能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永不服輸的精神。

所以,我建議中國教育部能把中國的武術列為中學的必修課。我中學時就特別迷戀武術,少年的我渴望用暴力能改變世界,後來發現行不通。

任何偉大的理想都需要堅強的肉身能支撐,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總是沒有主動性、進攻性、侵略性的。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和科舉制度就是培養了太多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光會坐而論道,不會起而行。

當時我問了校長一個問題:你們是怎麼培養日本學生的對規則的遵守的?你們是怎麼培養日本人視敬業為天職的?你們是怎麼培養日本人服從精神的?

大而不當的故事

正當我在問校長以上問題時,馬董事長給我遞了一個紙條:正心、誠意、平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來我出來後,問他什麼意思,他說,你問題的答案就在這幾句話裡。結果我就和馬總辯論起來:中國人就喜歡講這些大而不當的大話,就好像向天空射箭,一定命中目標,但是無用。

講大道理很容易,但要明白大道理後面的小道理,小道理後面更小道理的,並能實行的人,才是真的深刻和偉大。

王陽明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未行,其實未知。很多道理我們好像是知道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懂得,因為我們沒有起而行。

沒有比敬業更好的愛國主義

在日本接受日本人最多的就是日本人的鞠躬,據統計,一個日本百貨公司的電梯口的迎賓員,一天要鞠2,500個恭。我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就非常明白,要天天這麼鞠躬多麼不容易,支撐他們這麼常年累月做的是他們視敬業為天職的理念。

比如我明天下一個命令,公司的保安明天開始給上班的客戶鞠躬,明天他們可能能做到100%,後天他們可能就打95折,大後天他們打90折,最後不了了之。

我有一句口頭禪:沒有比敬業更好的愛國主義。一個老師,愛你的學生,這就是愛國,一個編輯,出沒有校對差錯的書籍,這就是愛國。一個警察,保一方平安,把本職工作做好,這就是愛國。我最反對的一句口號就是:有困難找警察。這其實是一句很不負責任、也做不到的話,這話是一些政客做宣傳用,給一線的警察添了無數的和本職工作無關的麻煩。一個清潔工,把它負責的地方搞得乾乾淨淨,就是愛國。

在網上做一個愛國主義者,不用付出成本和代價,太容易了。我要問他一句:你本職工作怎麼樣?這是分辨一個真正愛國主義者的放大鏡。

我們離日本有多遠?

很多沒有去過日本的朋友問我: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底離日本有多遠?我就反問他:中國足球隊離歐美強隊有多遠?他就說:就單個隊員技戰術水平、體能來講,好像水平很近,但整個隊一旦上場打起來又好像差很遠,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贏的機會。

我說:你這就講對了,中國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距,就好像中國足球隊和歐美強隊的距離,感覺差不遠,但實際差很遠。因為人家已經霸住位了,你要接近還容易,你要超越很難。

我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生活品質沒有上去,我們的生活品質上去了,生活品味沒有上去。

我當時就講了一個例子:中國很多老闆也能買奔馳車當座駕,但是永遠不要忘了,坐奔馳的民族和造奔馳的民族絕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你有100多萬人民幣你就能買一架奔馳S320,但你要造出同樣價格性能比的奔馳車來,投資100億下去,卻未必能。

我這次也特意參觀松下研究院,發現中國製造的一些幻覺。

很多商品背後印有Made in china,但其實是很多是組裝在中國,設計不在中國,品牌不在中國、核心元器件不在中國、製造工具、機床不在中國,市場渠道不控制在中國,還有,很多精密製造也不在中國,更不控制在中國人手上。

我參觀了日本出版業最大的一家中盤,東販的物流中心,他們的配貨差錯率居然控制在萬分之二以內,這個差錯率相當於:你在一本新華字典裡找到一個錯字。日本真正強大不在於我們前台所看到的東西,而在於他們的後台,以及這些能設計這些後台的高素質的人才!

日本明治維新的一個小細節

我記得鄧小平搞改革開放前,出了三次國。

第一次是去美國,卡特總統接待他,我想鄧小平心情一定是不平靜的:毛主席講得不對,美國鬼子不是紙老虎。

第二次是訪問日本,坐了日本的新幹線,他也一定感慨萬千:小日本不可小看。

第三次是去新加坡訪問,李光耀對他說:新加坡原來是一個漁村,新加坡人都是漁民,很落後,我們經過20多年的學習西方,也能搞成這樣,中國有很多人才,如果改革開放,一定會比我們進步得更快。

鄧小平回國後下定決心改革開放。

但這次我在日本發現,日本人當年明治維新,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1871年,日本派出以財政大臣大保利通,工商大臣伊藤博文(後來成為日本首相)為首的100餘人訪問團,對歐美進行了長達22個月的超長期考察,對政府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英國的女王維多利亞、法國總統齊魯、普魯士皇帝威廉二世、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都會見了日本使團。

注意:日本的政治精英是花了22個月對西方的政府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包括憲法做了詳盡的考察後,經過認真思考後才真正啟動明治維新的,包括他們採用德國的憲法。

而我們的鄧小平卻是三次訪問,每次幾天走馬觀花式的訪問後回國啟動改革開放,(這當然有他在文革中對舊體制的深刻反省),他後來講的“摸著石頭過河”是他內心的大實話。

所以,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沒有經過對西方認真研究後而實施的,就好像要拆一棟舊樓建新樓,舊樓還沒有拆,就在旁邊蓋新樓,新樓的圖紙還沒有設計完畢,就開工了。結果舊樓和新樓交叉在一起,怎麼拆舊樓也是一個難題。

心態決定未來

我們一行9人,一路參觀一路辯論,在車上要搶話筒,也講了很多關於日本的笑話,包括網上流行的武大郎和日本的故事,全部表達了阿Q精神和精神勝利法。

在中國演講,要全面闡述日本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滿足中國人的虛榮心,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我們這些年是言必GDP,GDP都成我們的圖騰了,其實像防盜網、防盜門、桶裝水這個產業的GDP整個就是負的。

上海這些年進步很大,上海人很自豪,但看看下面的數字,我想上海人、中國人緊迫感會更強:2003年的統計,一個東京的GDP,相當於20個上海,10個漢城,7個香港,5個巴黎,3.5個倫敦。同樣是2003年統計,中國的GDP是1.4萬億美元,日本是4.3萬億美金,日本是中國的三倍。

你要知道,日本的人口是1.28億,中國是13億,中國是日本的10倍,而國土面積,中國是日本的26倍。但是中國的國土有40%是不可用國土,而日本就沒有沙漠,而且海岸線很長,海洋經濟區域大,海產品極其豐富。所以從人均佔有資源上來講,我們並不比日本有優勢。

我這篇文章寫得特別艱難,因為你要寫日本民族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要說很多我們民族的很多劣根性,而且這些劣根性存在我們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的靈魂深處和下意識的思維中。我曾在我公司內部就這個題目作過一次演講,已經引起抗日青年的激動,而後又在一家教育出版社做過一次,他們臉上好像沒有什麼反應(你這不是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志氣?)讓我不敢深入講下去而轉向企業敬業精神,結果讓我這次演講有些邏輯混亂,主題不突出。一個人要否定自己而後自新自強都很難,何況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一直以大中華自居的民族。強者永遠是霸道的,你為了超越他們,你就不得不忍受他們的霸道,就像韓信要受胯下之辱一樣。

強者又因為他們的強大而是我們的師傅,徒弟要超越師傅,除了放下架子全心全意向他們學習之外而後創新並無它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是張之洞的名言,但我覺得我們的積弱絕對是因為體的問題,如果不深入反思體的問題,我們又怎麼奢談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我們一定要虛心,我們曾經是日本的老師,但今天他們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的心態要歸零,一定要把大中華、小日本兩個概念先去掉,這樣才學的快,超越的快。

我們在說別人長處和我們短處的時候,並不表示我們自卑,而是表達我們的自新和自強。祖上的光榮不講或少講一些也並不表示它不存在,而且一個民族的自信也不能建立在祖上的光榮上。我們不自卑,也不自負,我們腳踏實地,虛心學習,勇於創新。

我們今天的心態決定我們的未來。

長期晚睡,等於自殺!12個不要命的睡眠習慣

長期晚睡,等於自殺!12個不要命的睡眠習慣

睡眠的重要性遠超過我們的認知。許多證據顯示,壽命長短與否,睡眠是最重要的因素。

醫學界很早就證實了睡眠和免疫功能之間密切的關聯。當我們熬夜到凌晨三點,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減少了三○%,僅存的白血球活動力也變差。

長期睡眠不足還使人愈來愈笨、變得遲鈍,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和人互動變得冷漠以及對事物的好奇與動機大幅減弱。近年來,更發現長期睡眠不足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之間有高度的關聯性。

只要每天少睡一小時,長期累積下來即足以造成身體的病變。

睡眠剝奪所造成的各種意外事件,更一再被科學界證實。研究證實,一般人只要連續保持清醒十七至十九個小時後開車,反應及判斷力等同於酒醉駕駛(血液中酒精濃度○.○五%)。

愈睡愈少的現代人

然而,根據美國每十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健康普查,相較於一百年前,現在的美國人一天的睡眠時數比起他們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的年代,平均少了二○%。
美國成人睡足八小時的,十年前還有將近四成,去年只剩兩成多。

相較於美國,台灣的生活更是緊張忙碌,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和夜生活上,相對睡得更少了。

要知道自己的睡眠夠不夠,有三種方法:
第一,早上不靠鬧鐘可以醒來。除非是極大的壓力,如果我們睡眠充足,大腦會自動覺醒,在該醒來的時間醒來。
第二,如果一躺下,在五分鐘內自動睡著,表示睡眠不足,太過於疲累。
第三,白天很容易就打盹,也是睡眠不足的跡象之一。

慢性失眠人口居亞洲之冠

失眠的困擾,更加深了現代人睡眠不足的問題。

據估計,台灣慢性失眠的人數高達兩百五十萬,居亞洲之冠;根據健保局二○○九年的統計,台灣一年吃下的安眠藥鎮靜藥丸超過十三億顆,藥費超過十億元。
美國賓州大學最近發表一份長達十年以上的追蹤結果,八%的女性以及四%的男性有慢性失眠,平均一天只睡六小時。特別是男性,慢性失眠加上長期睡眠不足,死亡率是正常人的四倍。

十二個要趕快改掉的睡眠壞習慣

要擺脫失眠,達到一夜好眠,有十二個重點,小心別犯了這些錯誤:

1、不要週末補眠:努力維持固定的作息,即使是假日,也不要輕易改變入睡和起床的時間。
2、別讓光線或噪音干擾睡眠:整理一張舒適的床,確保睡覺的環境是安靜且黑暗的。如果光線太亮或是有噪音干擾,戴上眼罩和耳塞睡覺。
3、溫度太冷太熱都不好:臥室溫度要適當,溫度太高會擾亂睡眠。
4、午睡別睡太久:白天時應避免花很長的時間午睡或小憩,這些會減少睡眠的驅動力,讓我們在晚上更不容易入睡,下午三點後就不宜再睡午覺,午睡時間十五~二十分鐘就好。
5、咖啡要喝對:避免在下午三點以後,失眠者中午過後就不再適合喝咖啡,或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飲料。睡前避免喝酒和抽菸。
6、不要把煩惱帶進臥室:如果有必要,每天空出十到二十分鐘(避免在睡前)在紙上列出擔心的事、解決方式以及第二天的計劃,然後把它放在一旁,可以幫助在睡前放鬆心情。
7、睡前別再加班:睡前一小時放鬆自己,或做一些能幫助心情放鬆的活動。
8、盡可能等到很睏了再去睡:臥房只用來睡覺或親密行為,不要在床上看電視、工作或進行其他與睡覺無關的活動。
9、就寢後不要一直看時鐘:這只會增加焦慮與挫折感,讓我們更加清醒,反而睡不著。
10、如果睡不著,毫不猶豫地起身:離開房間,看書或是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直到覺得睏了,再進房睡覺。
11、規律運動:這可以幫助我們睡得比較安穩,但避免在睡前兩個小時內進行較激烈的運動。
12、利用睡眠日記,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形。有必要的話,和醫師一起討論,追蹤睡眠的情形,改善睡眠品質。

睡眠專家、《為成功而睡》(Sleep for Success!)作者詹姆士.馬斯博士(James B. Maas)也提醒,若想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以下5大迷思也應該被優先破除:

1.睡太多會變胖:睡眠不足時,控制胃口的賀爾蒙會減少,讓你在醒來時感到特別飢餓,並容易想吃高熱量的食物。科羅拉多大學的一份研究也顯示,研究中沒睡飽的受試者,平均比睡眠充足的受試者多攝取6%的卡路里。因此,睡眠可說是節食的最佳利器。
2.可以在週末補眠:馬斯博士提醒,一夜不睡可能就要花上幾天或幾週的時間才補得回來。雖然在週末補眠讓人覺得能養足精神,但平日累積的睡眠不足問題並無法就此解決。睡眠的黃金時數是清醒時間的一半,若清醒時間為16小時,就應有8小時的睡眠。
3.身體能適應短時間的睡眠:有些人會吹噓自己每天只需要睡幾小時,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但馬斯博士指出,人體對睡眠的需求是無法藉由長期習慣調整的。長期的短時間睡眠代表你正慢慢地傷害你的健康,像是體重或是專注力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4.睡前喝杯酒能睡得更沉:睡前 3小時攝取酒類,會中斷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也稱作夢期),使你無法進入熟睡期。若一週內有兩天以上都在喝酒後就寢,睡眠不足的問題會加劇,也可能會有增胖、記憶力喪失的相關風險。
5.睡眠不能中斷:馬斯博士表示,一覺到天亮其實是不大正常的。睡到一半起來喝水、上廁所都不影響睡眠品質,只要你回去能在10分鐘內睡著,都算是正常現象。但注意,如果你中途起床的時間超過15分鐘,且翻來覆去一個半小時都還睡不著,那就有可能是失眠的徵兆。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145&eturec=1&ercamp=article_interested

重看《心之谷》 / eaton



重看《心之谷》 / eaton

春節閒來無事,重看《心之谷》。這部是吉卜力工作室1995年的作品(導演:近藤喜文,製作監製劇本分鏡:宮崎駿),至今已二十年了。當年能花那麼多心思,運用1分鐘500-1000張的底圖精緻描繪場景,實在佩服之至。

現代人取得資訊容易,或許知道不少事,但相對而言,恐怕多屬膚淺。學習需要專精,專精才能帶來繁榮。或許這是台灣代工之外的出路--物以稀為貴,思索淬煉如何讓商品昇華為作品,做出獨特的市場區隔。當然,這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決心,我自己經常做不來。

《心之谷》道出一對年輕戀人如何在茫然的未來找到方向的故事。面對毫無頭緒的挫敗,不選擇向下沉淪,不選擇沉溺於悲傷,而是藉由彼此的陪伴鼓舞往前直走,就像女主角寫的歌詞(註1)一樣,雖然他們心中仍然不免惶恐。

這種愛情小品的味道和另一部《海潮之聲》很像。都是淡淡的、晦暗不明,像是蜻蜓點水,甚至有些拐彎抹角,但反而最讓人再三回味,比起現在連續劇,這味道才能細水長流(註2)。
……………..
註1:Country road

順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就能通到那條大街
縈繞我心的
country road

一個人孤獨而勇敢地活著、作夢著
強壓抑著寂寞
保護著倔強的自己
走累了
稍微駐足
腦海中就浮現故鄉的街道
山丘上的坡道
責備不回頭的我
決定了不管遇到任何挫折絕不流下眼淚
不知不覺加快的腳步像是為了沖淡思念
Country road

就算這條路是通往故鄉
我還是不回去
不能回去
明天、以後的我
想要回頭
也不能回頭
再見了
country road

註2:這是一位高中生的評論,寫的不錯。

http://blog.xuite.net/vicky19940524/Travel/61221725

《心之谷》故事簡介 / 旅行者

講述主角──初中女生月島雫愛好閱讀,一天她在所借的幾本圖書的圖書卡上留意到一個總比她早借得該書閱讀的人─天澤聖司。她與天澤本人遇上的經歷,是在一次跟蹤天澤家的胖家貓的結緣下到達天澤在半山山丘的家,從此展開了月島與天澤的一段感情與相互鼓勵的願望,故事亦隱約說明中學生升學現實與實現心願的權衡──「原石」雖美,但仍需雕琢才能成大器;而月島雫與天澤家人合奏的一幕更為不少觀眾所著迷。

故事在天澤家中還有另一個插曲,在天澤家的一頭貓男爵雕塑,而貓男爵的眼睛鑲嵌著兩顆寶石,夕陽下折射的光芒給作客的月島雫著迷;這尊貓男爵雕塑同時也見證著古董收藏家的天澤爺爺與他的情人當年的淒美故事,也帶給月島雫創作小說的靈感與心路歷程;貓男爵與那頭胖貓及後在2002年的吉卜力工作室另一作品《貓的報恩》中再次出現,並成為主角。

我看《心之谷》

這也是吉卜力動畫系列的愛情小品故事之一,味道和《海潮之聲》很像。我發現我很喜歡吉卜力這種描述愛情故事的方式,都是淡淡的、晦暗不明,像是蜻蜓點水,甚至有些拐彎抹角,但是這種愛反而最讓人再三回味念念不忘,比起現在一般連續劇描寫的轟轟烈烈的愛,這種愛情才是最細水長流的相戀方式吧。

故事是由Olivia Newton-John演唱的〈Country road〉拉開序幕,視角是由東京多摩市燈火闌珊的都市一景往下俯瞰。由〈Country road〉的歌詞,最先浮現在腦海得應該是一片碧草如茵,祥和的農村鄉下風景,然而這首《心之谷》的主題曲,是搭配著女主角月島雫走在充斥著閃爍的霓虹燈、來往車子的引擎聲以及喧擾不息的人群的配樂。月島雫走進全家便利商店,買了一瓶牛奶,而這在動畫裡的場景,卻同時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在熟悉也不過的畫面。

月島雫是一個愛閱讀的國三女生,而某天有一件事引起了她的注意:每次她借的書,都有一個人比她搶先借過,那個人的名字是天澤聖司,這是她從借書卡上這位男孩的端正字跡所得知的。一開始的相遇,是月島意外把借來的書以及自己改寫〈Country road〉的歌詞忘在長椅上,卻被天澤意外撿到。在月島折返回來拿遺忘的東西的時候,天澤一臉酷樣地還給了她,還不忘奚落月島改編的「水泥路」。月島被他氣得牙癢癢的,只不過她這時候還不知道他就是那位引起她的好奇心的天澤聖司。

一直到月島受姊姊所託,搭上電車前去送便當給在圖書館工作的爸爸,意外在搭電車的過程中邂逅了一隻胖貓咪。月島被這隻貓所吸引,開始沿路跟蹤這隻貓,還費盡千辛萬苦地跟著牠披荊斬棘,走著不是一般正常人會走的路(因為貓咪一定是走貓咪習慣走的路嘛XD),而意外發現一個在山坡上的骨董店,地球屋。在這裡,她認識了地球屋的店主西司朗先生,西司朗向她訴說了許多關於店內骨董們的故事,而其中影響月島最深的,是放在桌上的貓男爵,以及店內的時鐘。

首先抓住她的目光的貓男爵,兩顆如寶石般閃亮的眼睛,在由窗外流洩而入的陽光照耀之下,是如此的耀眼、光芒萬丈。穿著筆挺西裝、優雅地提著一只手杖,男爵靜靜地站在桌上,彷彿是時間靜止一般,沒有言語,卻流露著神祕的微笑,讓人難以將視線從牠身上移開。「牠的名字是胡伯特喔。」店主西司朗對這個突然出現在店內,出神地望著貓男爵的女孩這麼說。

接著西司朗介紹店裡的時鐘給女孩,這個時鐘在十二整點的時候,時鐘上頭的一頭羊會變回女孩,而此時矮人國王會現身,兩人深情對望,卻因為身處於不同的世界而無法在一起。

不管是男爵還是矮人國王與女孩的愛情故事,都深深烙印在月島的心裡,而奇異的骨董店「地球屋」,也漸漸成為他心中的一個避風港。當她懷疑起自己、需要勇氣以及想要追尋夢想的時候,她就會來到這裡補充自己的浪漫情懷與活力。有人的影評寫道:「對於文藝少女月島雫來說,這個地方就是他連接現實與夢境的地方。」我想正是如此吧。


之後有一個意外小插曲,是月島一直認定為好朋友的杉村,向她告白了。一方面一直覺得杉村是好哥們,一方面也知道自己的朋友夕子喜歡的人就是杉村的月島,感到十分尷尬。然而她還是拒絕了杉村的示愛,拋下心碎的杉村跑開。

與杉村分開之後,無所適從的月島又來到了地球屋。在店前她看見胖貓在打盹,她語重心長地對著貓自言自語著:「你和我一樣,一點都不可愛呢。」

這一幕被聖司撞見了,原先貌似調皮搗蛋又有些自傲的他,態度突然有了巨大的轉變,也許是因為見到心儀已久的月島露出柔弱的一面,一方面也是月島直接出現在自己家門前,讓他十分意外吧。(不過月島這時候還是不知道西司朗就是聖司的阿公就是了XD)

這一幅畫是宮崎駿的次子所作的噢,在故事裡是聖司向月島說明自己的夢想時有用到的一幅畫。畫中的人在監獄裡,卻仍然不懈怠地持續製做著小提琴,目光朝向射進刺眼陽光處,那陽光就像是照亮黑暗的希望一般。

聖司向月島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位優秀的製琴匠,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想要在高中畢業後不在國內繼續升學,而是前去義大利學習製琴的技術。

聖司專心在製琴的過程十分吸引人。燈光聚於那張小小的工作台,他的眼神十分莊重嚴肅,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手上的那把琴。在製作琴的時候有如是製琴匠與琴的對話,製琴師的熱情、想法、願景,都用一刀一畫,仔細刻在琴上,塑造出琴的優美曲線,更決定了琴的獨特音色,創造了單單屬於這把琴的靈魂。儘管聖司還不是一個獨當一面的製琴匠,但是他的莽撞、他的稚氣、他的未成熟與無可限量的創造力與爆發力,是充滿著夢想與力量的,而這個深深吸引著原本在店裡亂晃的月島。

「拉嘛拉嘛,我想要聽聽看!」
「好是好,可是你要唱歌。」
「咦?」
聖司取出小提琴,將小提琴稍稍調音,露出些許調皮的微笑。
「唱吧!這首你會的。」

優雅地琴聲演奏出了〈Country road〉的旋律,前奏結束時,月島的臉微微泛紅,腳踩著生硬的拍子,唱出有點羞澀但卻真誠直白的日文版〈Country road〉,而且哼著的是自己二次改編的歌詞。她的聲音帶著年輕人面對未來的不安惶恐,但是卻仍然決定勇敢迎向未來的決心。

之後西司朗等三人加入一同演奏的畫面十分溫馨,也是導演十分用心描寫的畫面,在這短短三分鐘之內就用了將近三千片的底圖,約等於一部半小時的電視動畫。畫面細膩到連人物波動琴弦、細微的手指移動都能清晰地表現出來。

在這一次的拜訪之後,月島發現自己遠遠落後著聖司。當她發現別人已經決定好自己未來的方向,自信地一部部往夢想邁進時,自己卻仍在原地踏步,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這讓月島十分慌張,而在短暫思考之後,她決定寫小說。

這對正面臨升學挑戰的月島而言,是一個多麼天真的夢?站在我們的立場想又會覺得這有多麼不切實際,然而卻是真的有可能的。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自己用十分不成熟的文筆寫過小說,一方面是從模仿喜歡的作品的文筆,一方面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得到解放,彷彿自己也能操控掌握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稍稍緩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安與挫折感。

在聖司短暫離開至義大利學習的兩個月內,月島開始日夜匪懈、廢寢忘食地寫起小說。在她的故事裡現實與虛幻交錯,貓男爵帶領著她,利用上升氣流飛行,鳥瞰這個綺麗其妙的國度。

然而在這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月島也碰到了親身才能體會的困境。在實現夢想的路程中,有很多會阻撓自己的東西,而這些挑戰使得夢想顯得遙不可及。她做了惡夢,男爵聲聲呼喊著她去拾起那塊光彩奪目的寶石,然而拾起之後月島發現那不是寶石,而是夭折的雛鳥。

一開始我看不懂這裡,之後才理解到,原來月島內心深處恐懼自己就像夭折的雛鳥一樣,當她急著證明自己辦得到、想要急著追上聖司的腳步時,卻更害怕自己連飛都做不到。

當她把完成的稿子拿給西司朗看的時候,西司朗說了一句很感人的話:「直率、粗糙、未完成,就和聖司的小提琴一樣。」

朋友曾經告訴過我,《心之谷》之所以是她最喜歡的吉卜力動畫,是因為在這部作品裡她看見與喜歡的人,一同為著自己的夢想努力著,一同與喜歡的人向前邁進的那股勇氣與力量。儘管會害怕失敗,儘管害怕自己踏出的每一步有多麼不踏實,儘管成果有多麼得不成熟,然而在那倉皇充滿不確定感的過程中,自己不斷掙扎向上的努力過程,不就是青春最可貴的地方嗎?

西司朗說,月島是一塊原石,樸實而有待琢磨,經過長時間的投注努力,才會綻放出耀眼的光彩。而這也是我們所期盼自己能做到的。

故事的最後,回國的聖司載著月島去看日出,月島輕輕將頭靠在聖司的後背上,這個感覺很微妙,卻感覺微甜,十分能夠觸動人心呢。(我也因此覺得聖司實在是帥到不行XD)

在看到日出之後,聖司向月島求婚,而月島則羞澀地點頭當作回應。聖司害羞地緊抱住月島,說出「阿雫,最喜歡妳了!」的大膽告白。

很開心可以看到兩人有如此美滿的結局。除了這個讓人心動的愛情故事以外,《心之谷》娓娓道出年輕人是如何在對於未來的一片茫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的故事。兩人相互成長、依偎、鼓勵著對方,在自己毫無頭緒的挫敗過程中,不是向下沉淪,不是沉溺於悲傷,而是藉由對方的陪伴鼓舞往前走,就像是月島寫的歌詞一樣。

真愛是,花兩年種下十幾萬株的福祿考花,讓妻子重拾歡顏

真愛是,花兩年種下十幾萬株的福祿考花,讓妻子重拾歡顏

每年一到春天,每天都有近7千人從全國各地,湧向地處日本偏鄉,卻是全世界最浪漫的一座花園:宮崎縣新富町的芝櫻花園。這座花園的誕生,是個哀傷的愛情故事。

結褵60載的黑木夫婦,靠著一座家庭式乳牛牧場,把兩個孩子拉拔長大。黑木太太一心想在孩子長大之後,和老伴走遍全日本。1986年,她卻突然因為糖尿病併發症而失明。原本開朗的黑木太太一下子墜進了黑暗裡,她變得孤僻,不願與人接觸,既便是最親近的丈夫,她也經常一整天不跟他說一句話。

傷心的黑木先生絞盡腦汁,都找不到方法讓妻子重拾歡顏。有一天,他在院子角落發現一株小小的芝櫻花,粉紅色的小花正開得盎然。他靈機一動,看不見,花用聞的也不錯。妻子能聞花香,花也能把全日本的人帶到家裡來讓太太高興。

他於是開始動手清除住家四週山坡上的樹木,花了兩年時間,種下十幾萬株芝櫻,春天時分,滿山坡的嫣然花海,開始吸引遊人前來賞花,如今一天遊人多達7,000人。

來自日本各地的遊人走春賞花之餘,都會和黑木夫婦聊聊天,說說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失了明的黑木太太,無法身歷其境,但也聲歷其境了。黑木先生的深情,不但讓黑木太太重拾歡顏,更感動了無數的人。你說,這座花園,是不是全世界最浪漫的?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67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吃對食物,也能提神抗壓

吃對食物,也能提神抗壓

只要均衡攝取蔬果、魚肉、全麥和堅果類食物,維生素B群就不會缺乏。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建議,想要提神抗疲勞也可以不用吃營養補充劑,如是生理性疲勞可補充含豐富B1、B2的糙米、全穀類和牛奶,若是心理疲勞、壓力大,就吃點開心果、葵瓜子等堅果類以及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

‧B1:多存在於全穀類食物如糙米、燕麥、玉米等及瘦肉中。
‧B2:牛奶、奶蛋製品、肝臟、蛤蠣和深綠色蔬菜皆有豐富含量。
‧B6:瘦肉、肝臟、甘藍菜、蛋豆類、小麥胚芽、燕麥及花生等堅果類。
‧B12: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如牛豬雞肉、蛤蠣、魚類、奶蛋及其製品。
‧菸鹼素:動物肝臟及瘦肉中有豐富含量,其他如奶、蛋、堅果、全麥類也有。
‧葉酸:主要存在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青花菜,橘色蔬菜如紅蘿蔔、南瓜中,肝臟、豆類、全麥及堅果類也含有葉酸。

廢核後電源將短缺32%? / eaton

廢核後電源將短缺32%? / eaton

底下這篇財訊網站文章,不僅各種發電成本與發電量的說法大有問題,還有很多盲點,例如:

1. 台灣核能每年可發電400億度,台電網站說,103年占總發電18.6%。這是簡單的數字問題,就算18.6%零成本,維持原來發電結構,成本最多只增18.6%,只佔gdp 1.3%。這有甚麼好大驚小怪?
2.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長陳發林教授在105年1月12日於「新能源、新經濟到新社會」論壇提到,台電現有的900萬千瓦燃煤電廠,部分電廠發電效率只有30%,新的燃煤發電廠效率可達50%,如果以新技術替換舊電廠,「購煤成本可以省下一、兩千億。」台灣每年的總用電量有60%是工業用電。而工業用電中,又有60~70%是馬達用掉,但有些老舊工廠的馬達效能30%,如果能換成高效能馬達,「能省500億度電。」
3. 對台灣而言,除核能安全問題外,更糟的是,核廢無處可去,而且很快有一個危機:廠內濕式儲存空間已滿,且已到需轉換為乾式時刻(不能一直濕放),那是預支子孫未來10萬年的儲存成本。有人算過,考慮核電廠拆除成本、拆除廢料及核廢處理,核電貴得離譜。
4. 林全:替代方案就是讓再生能源發展起來,而且整個台灣的電業電網都要配合進行。第一個要讓汽電共生更有效。另外,很多燃煤電廠的效率有問題,如果把一些老的技術換成新的就能減碳。再一個是用天然氣來取代燃煤。還有一個最大的空間是節能。不走這個,還有什麼路可走?
5. 張忠本先生提到,「未來十年用電量會再增14%,而目前台電備用電僅10%。若再生能源~太陽能、海上風力發電及地熱現有發展計劃如期完成也僅能供應發電量12.6%,無法及時補足差額。因此預期在2025年廢核前若未啟動核四(可供應9%電源),並延後舊核電廠,台灣必缺電。政策與實務的差距在那裡?」。姑且不論去年台電改口用電量不缺了,為何張先生只提再生能源無法及時補足差額的問題,卻不提可增加天然氣電廠?
6. 台灣的宿命就只能不斷提高發電量?明年開始,勞動力每年減少15萬人,加上產業轉型,還會提高電量嗎?

我不是專家,但可以聽不同意見判斷是非。最近張先生發文提到普訊創投內線案無罪、IC設計開放中資到這篇(我之前就看過),我讀到不少相關評論文章,我以為,他的見解大有問題。
……………………..

早安 昨(23)日財訊網站轉載對國家一向非常憂心的張忠本董事長,以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於上週2/17在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評論文章,提醒新政府法政財經與產業技術間的實務差距及代價,倒數第二段也適當引述了董事長先前上訪的看法,文章內容供參:

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說「缺電是台積電繼續在台投資的最大障礙。」

蔡英文智囊則樂觀認為廢核後可以發展再生能源,甚至還可以發展成一個新的產業。所言不差,問題是成本與時程的問題。這正是法政財經學者對產業技術問題太隔閡的輕率。

台灣目前運轉中的三座核電廠,年發電量占台電總發電量的18%,未來十年用電量會再增14%(目前年增1.4%),廢核後,電源將短缺32%,而目前台電備用電僅10%。若再生能源~太陽能、海上風力發電及地熱現有發展計劃如期完成也僅能供應發電量12.6%,無法及時補足差額。因此預期在2025年廢核前若未啟動核四(可供應9%電源),並延後舊核電廠,台灣必缺電。政策與實務的差距在那裡?

一、再生能源投資龐大:
民進黨計劃2025年前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達台電發電量的20%,以替代核電。台灣目前替代能源發展政策為:

(1)百萬屋頂裝太陽能:目標2030年太陽能發電量達到8.7GW,相當於3.2座核四廠,預估投資將達4000億元。

(2)千架風機:2030年海上風力(離岸風力)將達4GW,相當1.4座核電廠,預估投資8000億元。
(3)地熱發電:2030年將達0.2GW,預估投資400億元,惟不包括探勘失敗成本。

(4)智慧電網:2030年前工業、住宅用電設備全面智慧化。智慧管理用電,預估投資1999億元至1兆元。

合計投資將近2兆元,十年內如何籌集如此龐大的經費?

二、再生能源施工障礙:
(一)太陽能發電達8GW,則(1)需用土地達1.8個台北市的面積;(2)設備投資貴,折舊費用高;(3)轉換效率低;(4)維修費用高;(5)太陽能另需租用土地;(6)裝設架子、鋪線路、加轉換器及穩壓設備;(7)二十年後電板丟棄造成環保問題等。

(二)海上風力發電:十年內共要建800座風電機組,困難在(1)台灣處颱風地帶,每年僅4~9月可施工;(2)環保及捕魚權將受到漁民抗爭;(3)台灣海峽航權面臨挑戰;(4)發電機組重700公噸,高50米鋼板,打入海床下43米,而工作船只有德國與中國有,目前禁用中國船,未來十五年要蓋800座如何蓋?(5)過去三年台灣連一座風力發電機組都未建成,800座何時可完成,誰來投資?

(三)地熱:探勘成功率僅10%,且有水資源污染及造成地震之困擾。

三、再生能源效率偏低:縱使目前障礙重重的再生能源發電計劃,順利完成,太陽能8GW,及風力發電機組4GW,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可達台灣發電量27%。但因為天候影響,不能像核電廠24小時運轉。海上發電效率僅40%,太陽能更低只有13%,因此實際發電量加總只有12.6%。 2025年台灣用電量將再增14%,若完全廢核(目前占18%),再生能源顯然無法補足這32%的差額。所以日本雖受過福島核災痛苦教訓,核電仍保有22%韓國保有29%。2030年前再生能源比重日本23%,韓國19.6%;台灣目前只占5.4%,所有計劃如期完成,也只占19%。

四、台灣違反減碳承諾:
台灣雖然人口少,面積小,但是台灣人均年排碳量卻高達10.95公噸,卻是世界排碳大國,排名世界前二十名。
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UNFCCC)組織的『巴黎協定』要在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減量達到2000年用量的一半。台灣已向UNFCCC遞交承諾書(INDC)承諾2030年比2005年減少20%。若台灣現有18%核能電力廢除,再生能源未能及時補足,必須以化石燃料煤、油、天然氣取代,則化石燃料發電比例反自目前73.6%,增至86.3%,年增加4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減碳目標背道而馳。且化石燃料成本高逾核電,再生能源更高。

五、清潔能源提高電價:
德國是世界最先喊『非核家園』者,為了能源轉型,將再生能源自28%,提升到2030年50%,持續增加能源稅,過去十年電價漲五成,目前德國的電費是台灣的四倍。法國核能電源占75%,為了將再生能源比提高到2~3成,通過『能源轉型法』,在2020年開徵每公噸56歐元(2000元台幣)之排碳稅,十年後還要倍增。(註:台灣目前每人每年排碳10.9公噸,比照法國每人每年要加排碳稅$21,900元)
目前台灣再生能源僅佔5.4%,若要提高到19%,勢須大幅提高台灣的電價。現任台電董事長黃重球說合理電價在未來十年,每年平均要漲3%。

作者不反對『廢核』,作為在野人士喊喊口號很容易,但完全執政時,要衡量政策的可行性,作好配套,以消除企業界的疑慮。電力、環保及兩岸問題的疑慮是當前企業界投資意願低落的主要原因。沒有投資又如何有就業與提高薪資?筆者不是要唱衰新政府,而是感覺民進黨顯然輕忽了『兩岸問題』及『廢核後電力不足』的影響。

4大原因提醒你:要瘦就要吃澱粉!

底下這篇告訴你,想減肥,少吃低碳水化合物,但是指不要吃精緻澱粉,澱粉類蔬菜(地瓜、芋頭、南瓜等)都是好澱粉。
...............

4大原因提醒你:要瘦就要吃澱粉!

提倡不吃碳水化合物而減肥成功的日本減肥達人桐山秀樹上週猝死,震驚營養與醫學界。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趙強指出,不吃主食,身體處於飢餓狀態,脂肪酸代謝開始使得肝臟細胞內導致生酮現象,會使體內的糖化產物~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濃度增加,對心血管相當不利。而且這種使身體產生酮體的飲食模式也會造成一些副作用,包括便秘、頭痛、口臭、疲勞、和骨質疏鬆症。

其實,要減重一定要吃澱粉。因為:

1.不吃澱粉使你的減重生活無法持久

藝人小嫻曾經為了拼演藝事業,企圖靠吃減肥藥減重,反而暴肥且生病,後來她了解食物的營養和各種運動的特色,開始過著簡單且作息規律的生活,捨棄加工食品、高油調味料,日常生活也以走路取代開車、爬樓梯而少坐電梯,二年減了15公斤。

她自製便當不外食,上層是青菜、杏鮑菇,下層是高比例的米飯,「澱粉會讓我有力量,所以有時候時間趕的時候,我一定吃米飯,否則沒辦法應付接下來工作的能量。」

2.不吃澱粉讓你沮喪

攝取澱粉可以幫助色胺酸進入腦部合成血清素,血清素可以帶來活力,也能對抗壓力引起的狂吃行為。小嫻的經驗就是「不吃澱粉,大腦沒辦法思考,開錄後會卡詞耶,」她說。

3.不吃澱粉讓你小腹突出

因為腸道內沒有澱粉纖維易造成便祕。

4.不吃澱粉反而讓你食慾旺盛

只吃蛋白質不碰澱粉的人會很想吃澱粉,喪失控制食慾的能力。多倫多大學研究發現,半數女性嚴格控制澱粉類,半數女性則否,3天後邀請他們吃早餐,告訴他們想吃什麼都可以,結果被控制澱粉類的那組塞了很多如可頌麵包那種夾了高熱量、高油的澱粉類,另一組的女性反而可以持續減肥計劃。

主張「澱粉減重法」的內科醫師約翰•麥克杜格爾(John McDougall, MD)從小吃很多媽媽準備的厚重飲食,才18歲就中風、左半身全癱,體重超標23公斤,他在醫院裡思考許久,立志行醫找出答案。醫學院畢業後他去夏威夷行醫,發現第一代亞裔移民只靠穀類跟蔬果就能健康到老;反而提高攝取以肉、乳製品為主的第三代,卻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他才找出答案。原來,吃多「精緻加工的澱粉」才是肥胖的原因。

他建議採取70%澱粉+10%水果+20%蔬菜的比例,從五穀類食物、水果、蔬菜中攝取天然澱粉,才是最好的飲食方法。包括
。全穀類(大麥、糙米等)
。豆類(紅豆、綠豆、花生等)
。水果(柳橙、檸檬、香蕉、鳳梨等)
。澱粉類蔬菜(地瓜、芋頭、南瓜等)都是好澱粉,且含有蛋白質油脂。

減重:補充蛋白質,增加基礎代謝率

減重:補充蛋白質,增加基礎代謝率

過完年後大家都開始施行減重計畫,但同時也是考驗毅力的時候,明明吃的少又清淡,運動量也增加了,怎麼體重就是不下降呢?看似一切順利,卻一直停在同一個數字實在太感傷了!想要突破停滯期,飲食方面遵守以下幾大原則,就可以讓減重計畫再下一城,順利達成目標。

1.詳細記錄飲食,攝取熱量要超過基代
唯有均衡飲食、並吃進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才能輔助身體燃燒熱量、代謝不必要的廢物。如果使用絕食或是過午不食之類的激烈手段,反而會造成大腦接收到營養不良的訊息,並開始減少身體的熱量消耗,還會將攝取的食物都迅速轉換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反而阻撓了減肥進度。

吃得再少都不得讓一天的攝取量低過基礎代謝率,長期攝取熱量低於基礎代謝率的話,會讓基代越降越低,這時候就會發現自己隨便吃一點點東西馬上就變胖了,若再恢復正常三餐飲食,體重更是會大幅上升,甚至比減重前還胖。

2.溫熱效應:喝溫開水、熱茶
發燒的時候,身體溫度比較高,這時新陳代謝率會提高約13%,人體會發熱流汗,也因此發燒時總更需要補充水分。泡澡可以讓身體達到同發燒一樣提升身體代謝率的效果,泡約攝氏38~40度C的熱水澡,可以幫助身體提升基礎代謝。另外,多喝溫水或熱茶,避免喝冰飲、冷飲,也是讓身體維持溫熱,趕走虛寒、代謝差體質的好方法。

3.多吃蛋白質、海藻類食物
身體在減重期間最需要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因為減肥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減少脂肪、增加肌肉,進而提升身體基礎代謝率,讓身體在沒有運動的時候也在幫你然燒熱量。而蛋白質就是幫助修補肌肉組織、提高脂肪燃燒率。

而海藻類如髮菜、紫菜、海帶等也有容易消化的蛋白質,加上脂肪含量也很低,適合減重者食用,此外,其中豐富的礦物質如鈣、鐵、鎂等也能補足身體所需營養素。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不裝熱湯就OK?塑膠容器裝冷飲也NG

不裝熱湯就OK?塑膠容器裝冷飲也NG

根據國外研究,使用PC塑膠瓶裝冷飲,仍可能溶出雙酚A,建議PC塑膠材質容器最多只能裝冷開水,若盛裝酸性飲料、茶品,恐有風險。雙酚A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類似雌激素,會干擾人體荷爾蒙平衡,長期過量恐影響生殖能力、成長發育,造成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

但是寶特瓶PET呢?

1.PET不含雙酚A,含雙酚A的是PC。購買時只要標註1號塑膠的就不會有問題。
2.PET含有非常微量的銻,但基本上不太會溶出。
3.PET瓶製造時不需要可塑劑來增加柔韌度,所以沒有添加的必要。
4.PET是可以100% bottle to bottle的,這是技術問題。
5.PET除了回收可以製瓶,還可以作纖維,以再利用的角度來看,是非常良善的產品。
http://pansci.asia/archives/69377

避免塑化劑傷身,不少民眾不再用塑膠杯裝熱飲,但董氏基金會提醒,根據國外研究,使用PC塑膠瓶裝冷飲,仍可能溶出雙酚A,建議PC塑膠材質容器最多只能裝冷開水,若盛裝酸性飲料、茶品,恐有風險。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於「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發表研究,用PC(聚碳酸酯)塑膠瓶喝冷飲一周,相較不鏽鋼水瓶,受試者尿液中的雙酚A濃度,平均增加69%。該研究讓77位大學生,以不鏽鋼瓶喝冷飲一周,第二周再換成PC塑膠瓶,結果顯示,受試者尿液中的雙酚A濃度增加許多。

市售塑膠瓶百百種,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林蘭砡說,PC材質已禁止用於幼兒奶瓶,其餘PC塑膠食器上市前,也會做溶出試驗,上市後商品若被檢出過量重金屬、雙酚A,可依食安法處3萬至300萬元罰鍰。

食藥署去年9月預告,凡食品容器接觸面含塑膠材質,即使瓶身為不鏽鋼、蓋子為塑膠的「混搭類」容器,也須標示材質、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預計今年6月正式實施。

常見的PC塑膠瓶為運動水壺和水杯。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認為,PC塑膠瓶盛裝熱飲,可能產生雙酚A,盛裝果汁、茶品等酸性飲料也可能導致雙酚A釋出,加上塑膠材質容易被刮傷,更增風險。

林蘭砡建議,選用塑膠容器先看清標示,清洗別洗出刮痕,勿用鋼刷或硬式菜瓜布,應使用中性清潔劑。

領導人最常見的十項缺點

領導人最常見的十項缺點

景氣好時,領導無方的問題容易掩飾;景氣差時,領導無方必然會導致浩劫。

為了解領導人失敗的原因,我們檢視兩項研究的結果。

第一項研究,是蒐集《財星》(Fortune )雜誌五百大公司超過450位高階主管的360度評量資料,然後,整理出其後三年31名遭解聘高階主管的共同特質。

第二項研究,是分析超過1.1萬名領導人的360度評量資料,找出其中被認為績效最差的10%,然後比較績效低落和遭解聘的領導人,找出領導人最常見的十項缺點。每位拙劣的領導人,至少會有其中一項缺點,不過通常都不只一項。最差的領導人:

1. 缺少活力和熱情:他們認為新方案是負擔,很少自動自發地行動,而且擔心負荷不了工作。曾有人形容一位這類領導人為「能把房間裡的所有精力耗損得一乾二淨。」
2. 認同自己的平庸表現他們誇大達成目標的困難度,以便在達成目標時顯得自己很能幹。他們深信「承諾較少,成果就會超乎期望」(Underpromise and overdeliver)。
3. 缺少明確的願景和方向。他們相信自己唯一的工作是執行。就像登山健行的人總是緊緊沿著小路走,他們只要不遇到岔路就沒事。
4. 判斷力很差。同事和部屬認為,他們所作的決策不符合組織的最佳利益。
5. 不肯合作。他們避開同事,獨立行動,認為其他領導人都是競爭對手。因此,能提供他們所需見解和支援的人,都不會協助他們。
6. 未能言出必行。他們訂下行為標準或績效期望,卻沒有照做。大家都認為他們缺乏誠信。
7. 抗拒新觀念他們拒絕部屬和同事的建議。好點子無用武之地,組織也停滯不前。
8. 未能從錯誤中學習他們犯的錯也許不比同事多,卻沒有把挫折當作改進的機會,反而設法掩飾。
9. 欠缺人際技巧。他們同時犯下「有作為的過失」(不易相處和盛氣凌人)及「無作為的過失」(冷淡、沒空理會別人、不願讚美)。
10. 不栽培部屬他們心裡只有自己,從沒想過要栽培部屬,導致個人和團隊離心離德。

這些缺點聽起來好像很明顯,任何領導人都會試著改正,但我們研究過的低績效領導人,對自己的這些行為往往渾然不覺。其實,獲得最差評價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卻正面得多。領導人應該嚴格檢討自己,並請別人就他們在上述領域的表現,坦誠提供回饋意見,否則工作可能不保。(羅耀宗譯自“Ten Fatal Flaws That Derail Leaders,” HBR , June 2009)

生酮飲食 減肥、抗癌、對阿茲海默症也有幫助?/呂嘉薰

這招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真的很熱,跟癌症免疫療法一樣。吃青菜豆腐湯+肉,用好油如苦茶油、椰子油,盡量避免現代小麥。或吃魚肉+蛋+蔬菜,並以樹薯、地瓜、南瓜等取代米飯,就可以嘗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

生酮飲食 減肥、抗癌、對阿茲海默症也有幫助?/呂嘉薰

2015快速竄升健康食物排行榜 第四名:生酮飲食

我們對一件事的擔憂或恐懼常反應在追求上。舉例來說,防癌方法總熱門。國外一人氣自然醫學與臨床營養學博士(Dr. Axe),其官網月瀏覽人次超過兩百萬,2015年4月錄製影片談論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指出能減肥、抗癌、對阿茲海默症也有幫助,影片點閱率衝高,也讓生酮飲食登上食物關鍵字榜第四名。

生酮飲食是一種高脂、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最普遍且有效的用途是治療頑型癲癇,讓病患少去吃藥之苦,歐美廣為採用生酮飲食治療癲癇,在台灣亦用了近20年。

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主任林光麟說,生酮飲食藉由攝取比一般人多的脂肪,讓脂肪代謝產生酮體供細胞使用,進而穩定腦神經,能降低癲癇病患的不安或興奮。傳統的生酮飲食,每日熱量有70~90%來自脂肪。

他表示,生酮飲食最早在聖經就出現過,當時有人抽搐被當成發瘋關進地牢,沒有東西吃,幾天後竟不藥而癒,有人覺得這是神的救贖,但從科學角度論,應是因為斷食,身體燃燒剩餘脂肪產生酮體,降低了腦的興奮度。之後,愈來愈多實證報告顯示,患者使用生酮飲食一年,最多有70%病童癲癇發作次數減少一半以上,有的甚至就此痊癒。

有些專家則指出生酮飲食也能讓帕金森氏症、癌症不藥而癒,藉由斷醣,妨礙癌細胞吸收營養,林光麟認為這需要更多臨床試驗來證明療效,但他提醒,現代很多疾病的確是攝取過多醣類造成,本就應該注意。

生酮飲食也能減肥?林光麟笑說,很多人以為多油的飲食方式會讓病童變胖,其實不然,因餐餐均控制熱量總量,反而容易維持身材。但一般人若要以此雕塑身材,建議找醫師與營養師諮詢,才不易營養不均或矯枉過正。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暨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則十分推崇生酮飲食的好處,但他強調,生酮飲食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限制嚴格,適用於癲癇病患,一般人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就好,還是可以攝食澱粉,但愈少愈好。

陳俊旭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多年,「三高一低(高脂高蛋白高纖低碳水化合物)」的吃法讓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他成功控制血糖,他提醒,台灣的水果普遍太甜,建議買非改良品種的水果。

陳俊旭分享,吃青菜豆腐湯+肉,用好油如苦茶油、椰子油,盡量避免現代小麥。或吃魚肉+蛋+蔬菜,並以樹薯、地瓜、南瓜等取代米飯,就可以嘗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

生酮飲食的反面意見

生酮飲食的反面意見
……………

以極端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減肥,反而可能導致心臟受損!

作者:趙強(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台北營養課營養師)2016.02.24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521

這幾年坊間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只要不吃澱粉,就能獲得健康。利用這種飲食,可以快速使血糖下降、調控血中胰島素濃度,還能使體重快速減輕,調控血中膽固醇濃度,使人們達到健康的目的。不論是「斷醣飲食」或是「無麩質飲食」都持這樣的論點。

由於降低了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蛋白質與脂肪的比例就會增加,於是產生了體重控制界相當有名氣的阿金飲食(Atkins diet)與南灘飲食(South beach diet)。

2010年時,日本人桐山秀樹因為罹患糖尿病,利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在三周內減去20公斤體重,使身體健康獲得改善,於是出書,成了知名的減重達人,還被稱為「限醣減重的傳道師」。

這樣看來,我們為了預防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似乎應該都改吃這種飲食?

想這樣做的人,真的要等一等,先看看幾個研究報告的結論,再考慮要不要靠著吃這種飲食來控制體重。

一篇2014年發表在美國治療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的心肌梗塞個案報告就發現:這位心肌梗塞的個案入院時,體重正常(身體質量指數:19.5),血中總膽固醇濃度為160 mg/dL、LDL 130 mg/dL、HDL 45 g/dL、三酸甘油酯110 mg/dL,血中Apo 脂蛋白A與同半胱胺酸濃度都在正常範圍。但為何這些被用來預估心血管疾病的指標都正常,他卻發生了心肌梗塞?

醫療團隊回顧了這位仁兄的過往,發現他過去六年之中,每年吃阿金飲食一個循環,每次體重可以減輕14公斤。

然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因為有生酮的作用,而且並不容易持續執行,因此對減重的效果其實很短暫,以致於體重在六年中起伏相當大。而且這種使身體產生酮體的飲食模式也會造成一些副作用,包括便秘、頭痛、口臭、疲勞、和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這種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除了導致生酮現象之外,還會使體內的糖化產物~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濃度增加,對心血管相當不利。

2008年由勞埃德(Lloyd S. G.)等人發表於生活科學期刊(Life Sciences)的大鼠研究則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確實會使血中胰島素濃度降低,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卻使心肌中的能量物質-糖原(又稱為肝糖)減少,且影響胰島素信號,使得心肌缺血恢復血流灌注時,復原的狀況較差,且有較嚴重的心肌損傷。

一份2007年發表於歐洲臨床營養期刊,藉由問卷對希臘22,944名健康受試者進行評估,追蹤十年的研究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飲食,會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另一篇同年發表在內科學期刊(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針對49,261位瑞典婦女的12年追蹤調查也有類似的結果。

根據2016年2月16日的媒體報導,那位被稱為「限醣減重的傳道師」的桐山秀樹先生,2016年2月初在東京都一家飯店因為心臟病猝死,享年61歲。姑且不論這位仁兄是否原本就心臟方面的問題,或是有其他因素而導致心臟病發身亡。根據前述的近年醫學文獻資料,「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確實與心血管疾病發作,尤其是在心肌缺血重新血流灌注時,發生心肌受損有關連性」,嚴重時,就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而死亡!

看到這兒,你還要吃這種難以長久持續,又令人傷心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嗎?

或是現在就下定決心,從限制熱量的均衡飲食與適量規律運動開始,雙管齊下,藉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建立長久的健康習慣來維持健康。

浩鼎解盲失敗/eaton

浩鼎解盲失敗/eaton

最近浩鼎解盲失敗,然後連兩根跌停,不明就裡的人以為完了。

其實,按照關係人的說法,臨床試驗的結果是很好的,產生抗體並消滅癌細胞。那為什麼失敗? 因為不少樣本是癌末四期,身體虛弱沒有免疫力了,如何能產生抗體呢? 因為實驗計畫當初訂得不好,又不能臨時改(採雙盲),所以第三期臨床實驗將癌末排除,統計p值就過關了。

證券市場有許多短線及避險單,所以爭先恐後賣出,股價在高檔(已反映一顆成功的價值),當然跌停。不過,若醣蛋白的方法成功,可以治療10幾種癌,公平價值豈止如此。

台灣目前有20幾顆藥進入臨床三期,生技業的未來是可以大大期待。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9130.html

比起怪罪火鍋湯底、啤酒、菇類,痛風患者更該避免含糖飲料

比起怪罪火鍋湯底、啤酒、菇類,痛風患者更該避免含糖飲料

撰文/黃思穎營養師
好食課 2016年02月22日 17:58

痛風除了基因的問題以外,很多是我們吃進了太多普林(purine)造成!由於普林在體內會被代謝成尿酸,造成高尿酸血症,進一步導致結晶結石而發炎。痛風,風一吹就會痛,甚至痛到不能走路,大家都聽過魚肉、菇類和豆類有很多普林,所以患有痛風的人,在放肆大吃會導致痛風發作。除此之外,那還有其他飲食的因素嗎?

其實,我們最常忽略的就是大喝了!

台灣的便利商店及手搖飲料店的非常普及,含糖飲料總是輕鬆佔據我們的生活飲食,想想看你一天喝了幾杯含糖飲料?早餐一杯奶茶,到公司要喝一杯咖啡,午餐配個奶茶,晚上回家嘴饞也可能來一杯。這些含糖飲料可能就是造成痛風的元兇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精緻糖類的建議量要小於總熱量的10%,而且能在5%以下更棒。但是,我們只要隨便喝一杯含糖的手搖杯就超標了!根據先前統計,我們近十年的含糖飲料攝取量增加2倍,其中有5成學童每天都喝 1 杯飲料,87.7 %的青春期的學生都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更有25%的青少族群每天喝超過 500ml的含糖飲料。靜宜大學的研究也發現,成年男性每週喝含糖飲料的次數為10次,女性也達到7次。很誇張的數據吧,這就是台灣健康每況愈下的主因!

青春期每天喝2杯,痛風風險增加快1倍

先前的國民營養調查指出,台灣青少族群普遍都有尿酸偏高的問題,青少女達到3成,青少年更高達6成。作者更進一步分析含糖飲料和高尿酸血症的關係,結果發現,每天喝超過一杯中杯全糖手搖飲料的青少年,較不喝飲料者多出2倍的機率。

根據一篇出自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更證實含糖飲料與增加痛風的關係。在此研究內,共計 46,393 名的健康成年男性,調查含糖飲料攝取頻率及種類(包括各種碳酸飲料、果汁及富含果糖的水果),欲了解含糖飲料與痛風的關連性,在長達 12 年的暴露追蹤下,每天喝 2 次以上含糖飲料者,比起幾乎不喝飲料的人,罹患痛風的風險增加了85%。而看似健康的果汁,也有著相似的結果,喝果汁者(2杯以上/日)其罹患痛風的機會將近是不喝果汁者(1 杯以下/月)的 2 倍。但是,零卡碳酸飲料卻沒有這樣的問題。


越胖的人喝含糖飲料影響越大

含糖飲料使人胖也使人痛風機率增加,但是這兩者之間卻是有交互作用的,也就是說,喝含糖飲料容易變胖,而含糖飲料在胖子中所造成的痛風機率又高於瘦子!2015年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發現,同樣都是喝含糖飲料,BMI超標的人,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顯著較高,BMI正常的人反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台灣先前的調查也發現,BMI>30的肥胖青少年,不管是喝全糖或是半糖,尿酸值都比不喝飲料的人高的許多!所以,含糖飲料不只讓人胖,更讓人容易得到痛風!

這些飲料的背後,常常都是使用高果糖糖漿。我們不會天天吃大餐,但平日隨手可得的高果糖糖漿飲料,可能是累積你血液中尿酸的元兇。與其聚餐怪罪火鍋、啤酒跟菇類,倒不如平常就戒掉含糖飲料吧!

天空之城 / eaton

天空之城 / eaton

最近台灣氣氛有點低,需要振奮一下。振奮的方式很多,先讓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接著唱首氣勢磅礡的歌曲,應是方法之一。不過單靠自己,要找回內心的平靜,恐怕不容易。

看過宮崎駿「天空之城」的人,應會感動於配曲優美,但也悲哀於人類貪婪。現在就聽聽一大群人同心專注合唱「天空之城」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大合唱:天空之城
井上杏美Azumi inoue:天空之城

中文歌詞是這樣:   
 
大合唱:遠處的地平線,發出耀眼的光芒,你一定隱藏在哪裡,許多令人懷念的燈光,其中之一必有你的蹤影。出發吧,將一切裝滿行囊,帶著麵包、小刀和油燈,那是父親遺留的夢想,也是母親對我的期望。世界持續轉動,你一定在某個地方隱藏,閃爍的眼睛,繁華的燈火;地球持續轉動,你一定在某個地方飛翔,總有一天我們會相遇,一同遨遊。  

井上杏美:遠方地平線閃耀著光芒,那是因為有你在後面,點點燈火讓人如此懷念,是因為你在其中。來,出發吧,把麵包片、小刀和手提燈塞進背包裡,背負著父親的熱切期盼,以及母親眼中的深情。地球不停轉動,你隱身在其中,閃耀的眼眸,燦亮的燈火;地球不停轉動,伴隨著你,伴隨著我們,直到我們重逢的那天。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匯率貶值政策與房價

我懷疑,有經濟常識的人只有央行認為低利率與房價無關。XD
.....................................
來源: 陳旭昇(2016) ``台灣匯率貶值政策之探討’’, 台大經濟系

台灣匯率貶值政策
第三講: 匯率貶值政策與房價

匯率貶值政策造成低利率, 而低利率造成財富重分配, 使債務人得利, 而債權人不利。一般來說, 債務人主要是企業主與資本家, 而債權人多為存款大眾。這樣的財富重分配是否得宜, 值得政策制定者思考。事實上, 在 1981 年時的「蔣王論戰」中, 蔣碩傑就以「五鬼搬運法」一詞說明, 偏低的利率會使經濟資源由低財富者轉到高財富者, 造成所得重分配, 進而使得所得分配惡化。

然而, 更重要的是, 長期低利率政策使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 造成房地產市場過熱, 房價高漲。根據 Shiller (2006), 房價可透過資產現值模型表示為未來租金收入的折現加總, 因此, 從經濟理論的觀點來看, 低利率會導致房價上揚。然而, 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因素相當多, 低利率是否造成房價上漲, 甚至造成房地產市場泡沫, 實證上則是眾說紛紜。較早期的研究並未發現低利率與房價的關連性, 舉例來說, 台灣央行為了因應外界「低利率造成高房價」的質疑, 在 2014 年 2 月日發布「國際間對房價、利率、審慎措施的相關看法」報告, 以及 6 月 26 日的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對利率、總體審慎政策與房價問題之說明」中, 特別引用Fatas and Scott (2009) 的分析說明低利率與房價並無必然的關連性。此外, Kuttner (2012) 回顧 2011 年之前的實證研究, 發現無論是檢視美國或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資料, 並沒有一致的實證結果顯示低利率與房價泡沫有任何關聯性。然而, 最新的文獻如 Hott and Jokipii (2012), Bordo and Landon-Lane (2013a,b), McDonald and Stokes (2013), O’Meara(2015), Tsai (2015), McDonald and Stokes (2015), Eickmeier et al. (2015), 以及 Yu et al. (2015) 均發現, 從跨國的長期資料來看, 低利率確實會造成房價泡沫。

圖 1 畫出台北市與全國房價的走勢 (信義房屋房價指數), 根據圖 1, 我們不難看出, 台灣房價與台北市房價自 2003:Q2 開始一路攀升, 2008--2009 之間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發生, 讓房價稍微下降, 之後又是一路狂飆, 直到 2014:Q2 為止。以台北市為例, 2008 年第四季的價格為 2003 年第二季價格的 1.875 倍, 2014 年第二季的價格則為 2009 年第一季價格的 1.879 倍, 從 2003:Q2 一直到 2014:Q2 的上漲率為 223%。

我們在此進一步檢視在台灣房屋市場擴張與衰退的循環中 (housing market boom and bust cycles), 降低利率是否會造成房價高漲 (house price booms)。我們利用 Filardo (1994) 所提出的「因時而變轉換機率 p 階自我相關馬可夫轉換模型」 (time-varying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Markov switching model of order p, TVTP-MS-AR(p)) 來檢視利率變動對於房市擴張機率的影響。除了討論利率變動的影響之外, 我們也同時檢視本國居民資金回流是否造成房價上漲。

透過 TVTP-MS-AR(0) 模型, 我們認定出高均值的房市擴張狀態,
以及低均值-高變異的房市衰退狀態。我們在圖 2中畫出台灣全國的房市擴張狀態之平滑機率 (smoothing probability)。如果簡單以機率 0.5 為界,若第 t 期的平滑機率大於 0.5, 就認定第 t 期為房市擴張期, 並在圖中以陰影表示之。以圖2的全國房價為例, 在 2003--2007 年以及 2009--2014 年台灣歷經兩大波房價多頭行情。

接下來, 我們檢視利率與本國居民資本回流對於狀態轉換機率的影響。我們發現降低利率與增加本國居民資本回流, 無論是透過增加房市停留在擴張狀態的機率, 或是由衰退狀態轉換到擴張狀態的機率增加, 都會造成房屋市場進入多頭市場。其中最具統計顯著性且最穩健的結果就是,調降利率讓房市停留在擴張狀態的機率增加, 確實會助長房價的漲勢。

(作者為陳旭昇, 台大經濟系教授)

參考文獻

Shiller, Robert (2006), “Long-term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 The Economists’ Voice, 3(4), 1–11.

Fatas, Prakash Kannan Pau Rabanal, Antonio and Scott, Alasdair (2009), Lessons for Monetary Policy from Asset Price Fluctuations, chapter 3, 93–120, World Economic Outlook,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Kuttner, Kenneth (2012), “Low interest rates and housing bubbles: Still no smoking g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2012-0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illiams College.

Hott, Christian and Jokipii, Terhi (2012), “Housing Bubbles and Interest Rates”, Technical report.

Bordo, Michael D. and Landon-Lane, John (2013a), “Does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cause assetprice booms; somehistorica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NBER Working Papers 19585,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Bordo, Michael D. and Landon-Lane, John (2013b), “What explains house price booms?: Hist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NBER Working Papers 1958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McDonald, John F. and Stokes, Houston H. (2013),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housing bubbl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46(3), 437 – 451.

O’Meara, Graeme (2015), “Housing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 A reassessment.”, Economic & Social Review, 46(4), 521 – 565.

Tsai, I-Chun (2015), “Monetary policy and bubbles in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UK housing markets.”, Urban Studies, 52(8), 1471 – 1488.

McDonald, John F. and Stokes, Houston H. (2015), “Monetary policy, fiscal policy, and the housing bubble.”, Modern Economy, 6(2), 165 – 178.

Eickmeier, Sandra and Hofmann, Boris (2013), “Monetary policy, housing booms, and financial (im)balances.”, Macroeconomic Dynamics, 17(4), 830 – 860.
Yu, Qiao, Fan, Hanwen, and Wu, Xun (2015), “Global saving glut, monetary policy, and housing bubble: Further evidence”, Technical repor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孫越:人生有很多快樂,不是別人給你的

孫越:人生有很多快樂,不是別人給你的

摘要:觀察人生百態,也可以讓我們學習,不要喪失尋找快樂的動力,善用想像力與創造力,只要透過一點小玩意兒,就可以讓生活時刻充滿了驚喜。

想想:心動不如行動。今天就去…….(eaton)
………………………..
內文:http://blog.roodo.com/eatonhealth/archives/56573834.html

昨天晚上看到節目上,幾個上班族利用辦公室器材在那兒敲敲打打的,很有意思。這讓我不禁回想起六十幾年前的「克難樂隊」。

那時台灣社會的民生物質普遍缺乏,一切講求「克難」,軍隊裡的康樂隊沒錢買鼓買樂器,就利用報廢的汽油桶、煮飯吃飯的鍋碗瓢盆、洗衣板、算盤,再加上口琴、胡琴、笛子作為樂器,自稱「克難樂隊」,為軍中的朋友提供娛樂表演。別看這些不起眼的簡單玩意兒,在娛樂活動缺乏的當時,還真有些看頭。

「克難樂隊」的事,說明人無論在怎麼樣的環境下,都可以克服或改變現有情況,找到生活的樂趣。就拿上洗手間這件事來說好了,如果你只是為了生理需要上洗手間,那多無聊啊,所以,不妨在洗手間裡擺點小花小草,看了心情也會好起來。

這幾年,我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炎,必須做呼吸復健運動,因為所有樂器都是用「吹」的,只有口琴可以一吹一吸,就像呼吸訓練一樣,所以我自創「口琴復健法」,在單調的呼吸復健過程中加點樂趣。

人生裡頭有很多快樂,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我們心裡想像、自己找出來的。

看看畫展、電影、舞台劇,走在路上、機場、菜市場、醫院,看到小孩、年輕人、老人,從人群中觀察人生百態,也可以讓我們有所學習。日常生活常充斥著各種枯燥、一成不變的壓力,但是不要因而喪失尋找快樂的動力,善用上帝賦予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只要透過一點小玩意兒,就可以讓生活時刻充滿了驚喜。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510

搞得人心惶惶的肺癌 / eaton

搞得人心惶惶的肺癌 / eaton 

若您有閒工夫,可以讀這篇:「被汙染源團團包圍 搬家是唯一選擇?」這篇文意並茂,還配很多數據,加上最近媒體頻繁放送,搞得人心惶惶。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30458_1.html 

不是有數字就權威。我們需要專家學者的平衡判斷,不然,普通人也可以經過跨期跨國比較得知狀況。很不幸,我們的媒體沒有做到這一點,相關專家學者也不敢講不同的獨立見解(在風頭上),跟我以前為文提到:台灣經常沒有數字觀念,沒有甚麼兩樣。 做為一個普通人,我收集一些資料,跟大家報告一些好消息。看完好消息之後,或許大家會認為,想降低空汙對身體的危害,應該天天運動跟吃對食物,以增強抵抗力,並認真思索個人生命的意義、使命與目標,使得自己身心靈能夠健康,或許還來得有意義些。 我的好消息是: 
1.台灣肺癌發生率(每年新罹患疾病的案例/每10萬人口數)在2012年為35(註1),共11692人。由此推估,人的一生得肺癌的機率約為4.0%(=11692*80年/2300萬),機率很高嗎?我以為,跟意外比起來,不高。 
2.是有年輕人得肺癌,但比例很低,因為新發個案年齡中位數為69歲(註1),而且大多數病患涵蓋年齡層為20年,58歲以上得到的機會才會顯著,一般人實在不必過慮。 
3.台灣地區的肺癌發生率40年來增加近12倍(註2),但肺癌發生率2012年只比2011年多1個,惡化程度已經趨緩,其實2007年起,變化就不大。 
4.女性比較不會得肺癌,案例女男性別比約保持在1:1.31,四十年來沒有太大的改變(2000年,註2),是世界最低的地區,台灣女性的優勢還沒那麼明顯。但2012年為1:1.53,這可能跟女性吸菸有關。男性79%的肺癌可歸因於吸菸,但女性只有15%的肺癌(數字低可能以前少抽菸),所以不要吸菸就對了(註2)。 
5.跟35個OECD國家比較(註1),台灣名列13高,但是各國中位數為28.7,與台灣30相當(不含原位癌)。 
6.加拿大發生率37.9、美國38.4、丹麥39.2、法國35,都比台灣高,但台灣的空氣有比那些國家好嗎?台灣也沒多差,若比照美國紫爆標準,根本沒有紫爆的問題。得肺癌的原因很多(註3),空氣以外的其他因素可能更值得大家重視。  

註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2年癌症登記報告 
註2:廖國盟、陳淑媛、陳建仁的「肺癌之流行病學:世界和地區特徵」報告 
註3:參前開報告,吸菸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二手菸暴露也被證實為肺癌之危險因子。職業及居家之氡氣暴露及其他化學致癌物如:石綿、砷、多環芳香的暴露,以及遺傳之易罹癌性如疾病史、代謝異質性、DNA修復基因的變異,營養攝取不足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不吸菸率的女性之肺癌危險因子包括烹調油煙、二手菸、遺傳之易罹癌性、性荷爾蒙。

室內空汙更可怕,二手菸是紫爆183倍

室內空汙更可怕,二手菸是紫爆183倍

作者:彭杏珠│攝影:賴永祥
出處:2016年2月號《遠見雜誌》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30462_1.html

如果你認為只有室外才有PM2.5,就錯了。根據美國環保局研究顯示,室內空汙的危害是室外的數倍,死於室內空汙的人比室外多。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說,人的一天有九成時間都待在室內,不是在家中、學校就是辦公室,因此室內空汙的影響遠比室外大。

醫學研究也早已證實室內空汙會引起過敏、氣喘,甚至肺癌等急慢性健康效應。如有打噴嚏、喉嚨癢、眼睛乾癢、頭痛或疲倦等,可能是吸進含有室內各種汙染源所致。

以住家為例,除來自戶外的工業、交通等汙染源外,主要就是個人與家具裝潢。個人包括吸菸、二手菸、煮菜、點香等,其中二手菸最可怕。

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說,目前各界的注意力都放在室外空汙,但以同樣濃度PM2.5來看,室內二手菸的致癌性高過室外空汙。家中有人吸菸,躲都躲不掉,傷害比吸菸者更甚,目前全國還有400多萬個吸菸族。

居家保持乾淨養成規律作息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的實驗令人驚訝。在有點空氣流通的室內,距離抽菸者50公分,當菸泡直接對你吹時,PM2.5高達1萬3000(微克∕立方公尺),是紫爆(≧71)的183倍,「實在難以想像,」她說,根本不敢在密閉空間測試,擔心上百萬元儀器壞掉。

霉菌也是汙染源。若浴室角落有黑色或綠色斑點,可能已生長大量黴菌。因此保持浴室乾爽很重要。李俊璋家的浴室抽風機跟電燈是獨立開關,最後使用者要擦乾浴缸、洗臉盆,關燈後繼續讓抽風機吹乾,「我家浴室看不到霉菌,」他說。

室內汙染源還包括殺蟲劑、清潔劑、印表機等,甚至連寵物、昆蟲都是,貓跑來跑去掉落的細毛也是汙染源,蟑螂也被證實是室內主要過敏源。

多數人不知道家具、建材也是空汙來源。李俊璋說,過度裝潢,使用不當建材對人體影響很大,輕則刺激黏膜、呼吸系統,重則傷及器官,常見的石棉、甲苯、甲醛已證實會致癌,最好使用綠建築標章的建材。

甚至連衣服都是汙染源。到燒烤店或鐵板燒用完餐,會發現衣服有股濃濃油煙味,這就是PM2.5。龍世俊指出,不只有二手菸,餐廳也有二手、三手油煙。廚師吸入第一手油煙,客人吸到二手油煙,回家沒有立即換洗衣物,內外衣全是三手油煙散播者,隨著活動飄落室內,由於微粒很細,會一直存在相對密閉的房間裡。

知道室內汙染源後,記得煮菜時,打開抽油煙機,燒香時要開窗戶,沙塵暴來時,關緊門窗,少到戶外,並選擇到通風設備較好的餐廳用餐。

想降低空汙對身體的危害,還得靠運動跟吃對食物。溫啟邦提醒民眾,對PM2.5不必太恐慌,美國衛福部與環保署已聯合昭告,不運動的壞處遠大過空汙,應該天天運動,以增強抵抗力。

台大醫院內科部及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大成說,人體有防禦機制,可用飲食對抗。每天除肉、蛋、魚等蛋白質外,夏天以葉菜類為主,冬天多吃根莖類蔬菜,有助新陳代謝。總之,就是少暴露汙染源中,保持居家乾淨,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

紫爆霾害下怎麼自保?

紫爆霾害下怎麼自保?

大家健康雜誌 2016.01 文/周子嵐
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post/42743549

2015年12月16日整個臺灣都灰濛濛一片,原來是大陸冷氣團挾帶中國霧霾南下,細懸浮微粒(PM2.5)超標,全臺灣77個測站中,一度有66個測站都偵測到最高等級,是去年影響程度最廣的一次霾害。受此影響,辦公室也多了很多「酷酷嫂」。

空氣中有很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PM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單位是微克/立方公尺,是空氣品質的指標之一。

我國PM2.5空氣品質標準24小時值為35/m3、年平均值為15/m3,與美國2006年、日本2009年訂定標準一致,為國際間法規標準中較為嚴格的國家。

振興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陶啟偉說,PM2.5的直徑還不到人類頭髮的1/28,沙子的1/35,不但可輕鬆跑進鼻腔,穿過纖毛、黏膜,還可穿透肺泡進入微血管,經由血液循環到全身,大大影響身體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報告就估計,PM2.5每年導致約80萬人死亡,是全世界第13大死因。既然環境改變無法一蹴可幾,國人目前能做的,是減少暴露、戒菸並減少二手菸暴露,多注意空氣品質預報,空污嚴重時盡量避免出門,特別是心肺疾病患者,老人及小孩;若出外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少於市區戶外行走或騎車。

雖然運動是好事,陶啟偉主任呼籲,空氣品質差時,千萬不要去運動,不然大量呼吸,肺反而成為濾網,傷害健康。如果真要出門,常見的不織布與棉質口罩,無法阻擋PM2.5傷害。不同材質口罩,過濾與吸附效果不同,過濾效果由高而低依序是N95口罩(95%)、活性碳口罩(80~85%)與外科口罩(70~85%),在藥房、超商都可買得到。戴口罩時需調整口罩,使其貼合臉部與鼻樑,完整的覆蓋口鼻與下巴,並吸吐氣作負壓檢測,看口罩是否會隨呼吸起伏,才表示真的密合且佩戴良好。

居家環境方面,陶啟偉提醒,紗窗無法阻絕PM2.5這種細懸浮微粒,沙塵暴來襲時,應關閉門窗,以阻絕戶外霾害進入室內。同時也可使用空氣清淨機,建議選擇能有效去除細懸浮微粒的高效率空氣微粒過濾材(HEPA),且要定期更換濾網或清洗保養。

生活上,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提醒,民眾要多喝開水,幫助水溶性毒物隨尿液排出;林裕清主任也說,一定要多喝溫開水,理由是PM2.5 可能會增加血液黏滯性,喝水可以稀釋。

顏宗海醫師還建議多吃新鮮蔬果,幫助脂溶性毒素形成糞便排出,包括吃梨、蘋果、柑橘、木瓜、南瓜、地瓜,綠色蔬菜外,還有高麗菜、白色花菜等白色十字花科青菜等。

短期內要用政策方式來管制PM2.5恐怕緩不濟急,建議民眾養成查詢空氣品質的習慣,如同紫外線升高時少出門一樣的警覺,尤其是冬天出門前,別忘了上環保署網站(http://taqm.epa.gov.tw/)查看空氣品質,調整每日戶外活動的計畫。
………………
感謝振興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陶啟偉、嘉義長庚醫院肺部腫瘤科主任林裕清、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審稿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搞得人心惶惶的空污 / eaton

最近空污搞得人心惶惶。我以為,自己嚇自己的成分居多,而且忽略更重要的事。提供三篇文章給大家參考,分別是:1.基本自保之道,2.室內空汙更可怕,3.搞得人心惶惶的肺癌

紫爆霾害下怎麼自保?
http://blog.roodo.com/eatonhealth/archives/56572407.html

室內空汙更可怕,二手菸是紫爆183倍
http://blog.roodo.com/eatonhealth/archives/56572415.html

搞得人心惶惶的肺癌 / eaton
http://blog.roodo.com/eatonhealth/archives/56572420.html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無齡感/eaton改寫

新詞「無齡感」並非盲目不服老,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和生活態度。「無齡感」的人,不為年齡所束縛,始終在生活中保持活力,對事物充滿好奇並勇於嘗試,追求活得精采,不留遺憾。

珍妮是一位普通的美國人,她60多歲時想買輛新車。有人認為,她應該買一部凱迪拉克,但她說那是老人才會喜歡的牌子。如今珍妮快70歲了,依然學習中文,獨自去各國旅行。她常突發奇想,試圖實現。珍妮的與時俱進與對生活的熱情,讓周圍的人覺得和她沒有年齡代溝,這差不多是美國老人的常態。

「無齡感」的人即使到了六十歲,依然看不到垂暮之感,也絶不進中老年服裝店,在他們眼裡,那裡的衣服奇醜無比;他們不愛聽不明不白的養生之道,不亂吃補藥,他們愛音樂,練瑜伽,玩自由行。

「無齡感」的人會發現,年齡即使很大了,也沒有傳說中的可怕。他們認為只要秉持對美好的追求,都能體會樂趣。他們雖然閲盡人世,但忘記歲月流逝,像孩童憧憬未知、保持好奇,努力實現簡單的願望。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說:「我是我自己的障礙」。除了自己,沒有東西能成為你選擇生活的障礙,也永遠沒有太晚開始的問題。堅持「無齡感」的人有一種硬骨頭的品格,不跟年齡及自己妥協。世界這麼美好,為什麼不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呢?

生命中的蟹爪蘭 / unknown

生命中的蟹爪蘭 / unknown

蟹爪蘭既不名貴,也不稀有,她太普通,太樸實了。一點水,一縷陽光是她生命的全部所需。她默默地生長,悄悄地結苞,在最寒冷,最蕭瑟的冬季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這是生命的讚歌,這是生活的色彩。看著角落裡盛開的蟹爪蘭,我忽然想到:這不就是好朋友之間應該具有的品格嗎!她靜靜地守候在你的身旁,她在最需要的時候為你盛開。

最近這一周,我和先生一直在為一位好朋友擔憂,一周前,我們得知朋友朱被診斷出癌症,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震驚了我們。朱是我們結識了二十多年的朋友,我們剛到美國就認識了。在留學期間,他比我們晚到一年,和先生在同一個系,並在一個教授手下搞科研。緊張的學習和科研,使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彼此交往,加上我們的性格不善交際,所以我們兩家並沒有好到不分彼此,我們甚至從沒有在一起喝過酒。可是我們的心裡都有對方,都把對方當作好朋友,我們之間的關係可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朱是江西人,近一米八的大個子,儀表堂堂。他為人隨和,爽朗,豁達。朱是一個實幹的人,他從不誇誇其談,言過其實,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我們最看重的也正是這一點。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朱曾經主動幫助先生聯繫工作,雖然先生最終沒有接受那份工作,但是朱的這份情誼深深地記在我們心裡。

畢業後我們各奔東西,不常聯繫,但從來也沒有斷過。分別了十年以後,我們搬來加州,兩家人又走到了一起。逢年過節幾家好友聚在一起,大家感覺像是走親戚,這種感覺真好。大家在一起沒有客套,不用寒暄,彼此因為熟悉而隨意,因為信任而放鬆。聚會時大家總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分享,大家搶著作東。最近的一次聚會就是在朱家,他家這次東作得真不容易,被別的家庭“截胡”了幾次才辦上。當時朱正躊躇滿志地和大家商量說有一個機會,他準備回國去大干一場,我們都為他高興。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開玩笑,直到近午夜方才散場。沒想到幾天之後便傳來壞消息。

得到消息的當天,我和先生立刻趕到朱家。我們覺得這個時候是最需要朋友的時候,他們需要安慰,需要溫暖,更需要一個清醒的局外人幫助他們分析病情,討論治療方案。先生的冷靜頭腦,我的醫學知識應該能夠幫到他們。

這次見面不同往常,一個緊緊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我們都把焦慮埋在心裡,彼此都試圖製造出一種輕鬆的氛圍。我知道朱把痛苦留給自己,把微笑掛在臉上。我們詳細地分析探討了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因為還有一些檢查沒有結果,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等待。隔天是周末,我們又去看望他們,朱的樂觀心態讓大家的心情輕鬆不少,愛好運動的他照例出去打籃球,我們都知道,這可能是他手術前的最後一場籃球了。

又隔了一天,我們得知朱第二天就要做手術了,晚上下班後我們又趕到朱家,大家最後討論一下這個決定是否正確。看到朱的太太認真細緻的準備工作,我們也放心許多。我和先生已經商量好朱手術的時候我們都請假守在那裡,一是陪著他的太太,二是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也好商量。大家遠離親人出來奮鬥,在異國他鄉好朋友就是親人。結果她太太說我們不用在那裡等候,出現情況她會及時呼叫我們,當天醫生也讓她們回到家裡等待。我們直到得到朱順利完成手術的消息後才放心地睡覺。

我覺得真正的朋友不是推杯換盞,不是把酒言歡,也不需要投桃報李,甚至不需要推心置腹。好朋友不是錦上添花客,應為雪中送炭人,好朋友應該像蟹爪蘭一樣不聲張,不虛言,默默地守在旁邊,在朋友最需要的時候才出現。

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的蟹爪蘭,現在我們也願意作他的蟹爪蘭。我願意為我所有的朋友作蟹爪蘭,在朋友需要的時候為他盛開,在我生活低沉的時候我也需要蟹爪蘭的花香,我也需要有一朵蟹爪蘭為我盛開。朋友,你有生命中的蟹爪蘭嗎?

一群老人的實在話 (Betty Choi / DH 提供)

一群老人的實在話 (Betty Choi / DH 提供)

http://geelooessays.blogspot.tw/2014/08/betty-choi-080314.html?m=1

老了,我們已經老了!只不過我們現在身體還好,頭腦清醒,老了,要指望誰?要分幾個階段來談。然後談老健,老居,老本,老友。

*第一階段*
退休以後六十歲到七十歲身體比較好,條件也許可。喜歡吃就吃一點,喜歡穿就穿一點,喜歡玩就玩一點。不要再刻薄自己,這種時日不多了,要把握住。錢把住一些,房子留住,把自己的後路退路都安排好。孩子經濟好是孩子的,孩子孝順是孩子的好品質。我們不拒絕他們的資助,不拒絕他們的孝敬。但還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生活。

*第二階段*
七十歲過了沒災沒病的,生活還能自理,這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要知道這是真老了,慢慢地體力精力都會不行的,反應也會越來越差,吃飯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不能再逞強,要照顧自己啦!不要再去管這管那,管兒管女,有的還去管第三代,管了一輩子,該自私一點,管管自己啦,一切都要悠閒著點,幫助打掃打掃,把自己的健康的狀態保持得儘量的長一點。給自己能夠自主生活的時間儘量的長一些,不求人的日子總好過。

*第三階段*
身體不好了,要求人啦!這一定要有所準備,絕大多數人都逃不過這一關。心情要調整好,要適應。生老病死人生常態坦然對待。這是人生最後一段沒有什麼好怕,早有準備就不會太難過。或是進養老院,或是用人居家養老,量力而行,酌情而辦,總會有辦法,原則就是不要磨子女,不要給子女心理,家務,經濟添加太多的負擔。自己多克服一些,我們這一代人什麼苦什麼難都經過,相信我們人生最後的旅程也會坦然度過。

*第四階段*
自己頭腦清醒,身體疾病纏身無法治癒生活品質極差時,要敢於面對死亡、堅決不要家人再搶救,不要親友做無謂的浪費。「老了」指望誰? 自己,自己,還是自己。

【老了怎麼辦】

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一直認為,80歲以上的老人,不需要限制他們食物清淡,不必減重,吃的下比較重要,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可以吃到自己認為的人間美味,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一些。限制老人不能做這吃那,是違反人性的,也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

事實上,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老人要吃好一點,吃胖一點,讓他具有多一點對抗疾病,對抗憂鬱情緒的能力。我願,每個老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美好的最後一段人生,不要留下任何遺憾。

結語:

俗語說的好「有理財就不窮、有計畫就不亂、有準備就不忙」,身為老人預備軍的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了?只要事先做好準備,日後就無須憂心老後生活。

要準備的第一件事就是能老健,平時就要注重三養:吃得營養、注重保養、要有修養。

第二是老居:與其和兒孫同住,過著忍氣吞聲的生活,不如獨自享受單身之樂,無論都會 或郊區,住最適合自己的地方。附近有你喜歡的餐廳!

第三是老本,既然養兒已無法養老,為人父母的也只能自立自強了,老本一定要保得好,不進棺材前ㄧ定不分家產。

第四是老友:有個好朋友、好飯友和伴侶一樣重要,平時要廣結善緣,多認識各類朋友,是享受生活的一項祕訣。

總之,不管你是長壽的歐吉桑或歐巴桑,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這句話ㄧ點也不悲涼,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沒有成熟的心理,喜歡就值得去做。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別總是期待留給下一代。

老朋友們切記!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千萬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要認清:財富只是數字問題,名利只是短暫虛榮,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當個「樂在享受單身暮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條件是:身體強健,有錢、有閒、有朋友,並且有自己專屬的空間。
-----------------------------------------------------------------

Reality Talks Among The Elderly / D.H

Keep your home nest till you pass away,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tner and enjoy life with happy attitude.

We are getting older each day had lapsed, however, at this moment, we are still healthy and thoughtful, so let's talk about in stages on the topic how are we going to rely upon.

The first stage

You have a reasonable health and financial condition in the ages between sixty and seventy after retirement, so eat well, dress nicely, act happily, and grasp hold of the time that soon be running out that still remains. Do not treat yourself meanly, manage your wealth, your property, and plan your future correctly instead.

The assets that your children gained or acquired and filial obedience that they had devoted are of their own, we must take control ourselves and organize our own life, although, it doesn't mean that we should refuse any honor in financial help from them or turn down their moral character.

The second stage

If your health is still in good shape, have not had any health issues or illness when you turn seventy, then it won’t raise any concern in dealing with your own daily living, however, your body lose physical strength and energy as time goes by, thus worsen your reaction, reflecting in eating slower to prevent choking, walking slower to prevent falling, you now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rself rather than showing up your superiority.

Stop getting involved in any matter that related to your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who are generations away or struggle to possess anything unnecessary, as it is not realistic, now it is right time to switch to manage your own and be a bit selfish. Be prepared for a relaxing livelihood, and limit your activities to light duties work at home, this helps to maintain your health condition longer, in which, you are able to make your own decision, to live independently and not relying on other people.

The third stage

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to the function of your body, you start to get ill and need helps from others, basically, it is hard to escape this type of situation during the last sections in your lifespan, so take it and adjust the mood to adapt and suit. Birth, Senility, Illness and Death are chronically filled in the law of natural life, if you had already treat them in calm without fear, depending on your capability and condition, whether admitting to a nursing home, or requesting a care person for home minding as appropriate, there always be a solution and you won’t feel too sad as they come along,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avoid to load a burden on our children in any psychological, physical, financial aspect, and always be ready to solve it by yourself. We, of the same generation, all had suffered and experienced the abnormality and hardship in life when we were young, therefore, we would expect to solve and get over smoothly for the rest of our life.

The fourth stage

You have a sober-mind, but your health was seriously affect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also downgraded due to unrecoverable illnesses or diseases, now you must be brave to face death, also make a solid determination of not to be salvaged, thus avoiding your relatives to bear the medication cost unnecessary. Whom do you rely upon when you are old? The answer is you and by your own.

What to do when you are old

Why we are bringing up this topic? I always believe that for the elderly over 80 years of age,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m to diet in order to lose weight, conversely, it is an advantage to gain nutrient from meals, as much as they prefer to be delicacies, then they will live more happier. There is no scientific proof that any advantage is achieved in cutting down meals intake in the elderly, this also violates human's nature.

In fact, for the elderly group, there is increase of scientific evidences support the needs of absorbing more nutrients from foods or meals, so they are healthier, in return, having the ability to fight against disease and depression. I wish every elderly were able to enjoy his last steps in life without any regrets.

Conclusion:

We have an old saying, "Be managed to avoid poor, be planned to avoid mess and be prepared to avoid rush", so during the time leading into old age, are we ready to get in a group of elderly? If we set them up in advance, we should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our life style in near future.

The first thing is getting ready to maintain a healthy body, pay regular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nutritious intake, self-care and self-possession.

The second is own residence, instead of board and lodging in your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home, you may have to "Grin and bear it" to live, it would be better to live by yourself, choose the one most suitable, either downtown or suburban, within the vicinity of your favorite restaurant.

The third is assets, since pension is unable to be funded by your children, parents can only be self-reliance, so don't give away your assets to them until the end of your life, and keep it safely.

The fourth is old friend, having a good friend for gathering is as important as having a good partner, be very nice to people, establishing various kinds of friendship is the secret of enjoying life.

In short, whether you live longevity as an old Ojisan or Obasan (Old man or Old lady in Japanese), you still end up by yourself, this is not a frightening nor depressing statement, it all depends on the worth of proceeding your life arrangement and have acquired a matured mind. Do not always look forward to reserve matter giving to next generation that you deem good or lucky.

Please remember, we destined to be the last generation retaining filial piety, but the first generation getting abandoned by children, never take influence by negative emotion like "You end up in heaven but your money left behind in bank", "What a lonely fellow?" or "No one care about you when old", these are outdated.

We must recognize that "Wealth is just about numbers, fame fulfills vanity temporary, only livelihood forms whole part of life". Be an old single, happy life enjoyable person, your life will accumulate the vibrant color of spring season, and the requirement is simple, good health, money to spend, have time for leisure with close friends and your own dedicated space.

Able to enjoy life independently, is the greatest merits and virtues we gain for ourselves.

~~~~~~~~~~~~~~~~~~~~~~~~~~~

Editor comments:

I take pride in translating this article in response to a request from our read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some of the words or sentences only applicable to Chinese, and have no way to explain correctly without going into details, however, I attempted to reflect the original author's intention as close as possible, although the final piece can not be verified with owner of this article, who is not traceable.

To achieve more understandable and meaningful idea of this article, I strongly recommend readers to research and read more articles related to area of family ethics, which are commonly influenced in the older generations.

This translation article was prepared and edited with reference to Google Translate Tools and on line resources available from Internet.

Translated by 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