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王國維:《浣溪沙》

 王國維:《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磐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白話:山寺背對著夕陽餘暉,顯得影廓隱約模糊;鳥兒飛不到半山腰,天色便昏暗下來。這時,高山忽然傳來孤寂的磬聲,流浪的雲彩都定格駐足。試著攀上高峰,想眺望皎潔明月,偶然間,慧眼一開,才發現自己也是紅塵之中的芸芸眾生。可憐自己只是凡夫俗子,看透卻無法超脫。

賞析:王國維(1877—1927),是近代中國公認的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成就卓然的大師,才華在梁啟超之上。他所作的詞,語帶悲憫。他研究哲學,尋找解脫之道,深受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影響,認為人生如鐘擺,往復於痛苦與無聊之間,而這兩者是人生的組成。

這首詞以山寺的清幽絕塵,反襯世間的勞碌紛擾,「鳥飛不到半山昏」隱喻此生將盡,超脫塵俗很難。王國維在清末民初天地崩裂之時,憂憤投湖自盡(頤和園昆明湖),時年五十歲。

這案例或許告訴我們,人何其渺小,就算看透,卻無法超脫。究竟是得憂鬱症,還是憂國憂民,對時局絕望?若是後者,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疾病,更不是困境,而是失去盼望的絕望。

還有一種可能。叔本華認為,只有當意志永恆地平熄下來,才能獲得「寂滅中的極樂」,取消了意志,也就取消了表象,取消了世界,於是只剩下「無」(Nichts)。而我們無從透過任何途徑迴避,只能承認,世界就是「無」。在基督教、神祕主義、梵文著作、印度教、佛教,都可看到這種虛己、否定意志的主義。

問題是,基督教的虛己、否定意志,是講謙卑、治死老我,是「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而不是自殺。因此,一個人在低谷時,覺得人生沒意義了,若能追憶似水年華,想想涓滴細流所匯聚的種種,造就今日的我,這樣還要絕望嗎?

若對此詩有興趣,可聽香港才子陶傑與盧安迪的解說(字幕 廣東話),後者是普林斯頓數學碩士,現以全額奬學金在史丹福大學修讀經濟學博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bclid=IwAR3JKnxiqSwbByghRmP54x9Jq-iVMxFmJh-HRgEHypFTVRVdc2SZoiub3Zs&v=XS_CAYM15GQ&feature=youtu.be

後記 : 讓我們保持熱愛,讓我們的生活溫柔且美好。日月潭的陽光,總是這樣輕柔的告訴我們。

希望是棲息在靈魂的鳥兒,永不止息唱著無言之歌。---- Emily Dickinson,一生靜定思考生命意義的美國女詩人



eaton

2021/1/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