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電動車的未來

電動車的未來

特斯拉一年賣40萬輛車,豐田賣9百萬輛車,特斯拉市值居然高出許多,瘋狂嗎?從銷量預測,特斯拉會成為1兆美金的公司,也就是11500美金(1/9880.02,盤後867.50)。問題是,你能抱到那一天?

道法自然,自然規律會隨天地情勢變化,因此天下道理都有假設前提,評估電動車的未來,需要澄清電力供應、製造成本、電池成本與續航力、成車品質的基本假設。

(1) 電力供應:不是問題

豐田總裁表示,假如日本汽車都靠電力,到夏季將用盡所有電力,所需的基礎建設將使的日本損失1,350億至3,580億美元。而且日本電力多來自於煤炭和天然氣,使用電動車對環境反而無益。

姑不論汽油也對環境無益,基礎建設成本說法沒考慮效益,許多人誤解「用盡所有電力」一詞,這不是指耗掉所有電力,而是耗掉備用電力,約總電力10%

根據「工研院機械所車輛實驗室」之「機動車輛研究報告」,電動車每公里耗電量為0.024度,若將全國 1342 萬輛燃油機車全更換為電動機車,估計每日行駛總里程為17848.6公里,年消耗15.6億度。台電2018 年報全年淨發購電量為 2333 億度,也就是說,電動機車只占了0.66%。汽車呢?高不出5倍吧!

從台灣非核家園的歷程來看,增加天然氣供應,除了環保團體阻擾,問題不大,而且現有天然氣還可用百年。跟石油一樣,30年前也說百年,結果持續發現油氣,年限也沒減少。所以電力供應不是問題。

(2) 製造成本:電動車趨勢顯著領先

傳統汽車越賣越貴,過去五年,Lexus E300h漲了二千美金。是需求增加?2018年,全美汽車登記1.11億輛,2008年是1.37億輛。年輕人移居城市,加上有了UberZipcar,不開車比例增加。是豐田車銷售代理變化嗎?代理商的淨利率4%沒變,而豐田的淨利率大致維持8%

答案是,生產成本降不下來,豐田的JIT模式效用已到盡頭,內燃機加上油箱沒有低成本的生產方式。

電動馬達和內燃機引擎是舊科技,人類選擇內燃機,工業成熟度高,但現在面臨 Clayton Christensen所說的「破壞性創新」,將被相對低等科技給破壞。馬達加電池的生產與維護成本有很大的進程空間,特斯拉的車價走勢可以證明。

以豐田為例說明。電動車馬達只需20個部件,而豐田內燃機要200個。內燃機從進油、進氣、點火、爆炸、排氣的循環不斷進行,過程複雜且傷害零件,所以要潤滑、要過濾氣體,廢氣還要觸媒轉換,每一個零件都可能故障。

2015年有個調查,全美汽車維修的前15項熱門是濾網、火星塞、進氣、排氣控制和感應器,電動車只有一項可能,就是油箱蓋/充電插座蓋替換,超便宜的工序。

特斯拉不用廣設維修點,因為不用換機油、進氣濾網,馬達幾乎不會壞。對很多代理商來說,維修才是賺錢部門,但特斯拉的車很少需要進廠,可以跳過中間人,省下4%利潤,開直營廠,就可應付好幾州的維修需求。

豐田的200個部件,也許代表了200家上游,他們沒誘因轉進電動車,所以豐田內外充滿抵制開發電動車。豐田切入Prius油電混合的中繼模式,但生產還是靠豐田,生產成本不能跟特斯拉比。

特斯拉和蘋果都是電腦公司,一個當手機用,一個當車子用。車子設計繞著電腦轉,特斯拉軟體更新就可技術升級,而硬體不用動,5G汽車自駕也產生無與倫比的競爭力。

繞著引擎運轉的豐田,多一個功能,多一個介面連結,工程浩大,而多出來的電腦晶片和其它系統,尤其是動力系統,完全沒關係。把硬體裝上電腦,要比把軟體裝上硬體困難多了。

日經曾把一台特斯拉拆開給豐田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了,搖搖頭,在科技上,豐田至少落後特斯拉六年。特斯拉的系統,環繞兩個電腦晶片組控制著系統、動力、環境偵測、空調、驅動、娛樂系統等。而這兩個大腦只印特斯拉,不像豐田是供應商的名字。也就是說,特斯拉從晶片設計到程式編寫,全是自己做的,只有晶片由台積代工。

摩爾定律也許沒那麼神了,但晶片越來越強大且便宜的趨勢還在。特斯拉花最多的錢在電池和電腦,而這兩個品項最受科技發展影響,成本隨年下降。請問,豐田要怎麼競爭?

(3)電池成本與續航力:電動車的製造成本約四成在電池身上,五年內降到三成。

特斯拉先建立充電網,所以講到綠能環保車,電池趨動的全電動車才符合消費大眾的想像,才有長途運輸的便利,才有量產的價格優勢。

特斯拉的電池很貴,一開始的Roadster技術不成熟,提供客戶換電池服務要價1.2萬美金。現在電池保固8年,幾乎沒有客人需要換電池。馬斯克說,再過幾年,電池模組可以賣5千到7千美金。算算才約十年,而且壽命比較長,充電較快,安全性較高,容量更大。

資本主義的精神,天然資源的稀缺都可克服。原先鋰電池量產,大關卡是稀土金屬「鈷」,鈷產量很少,價值比鋰還高。現在新技術預期可大幅少用鈷。一個報告估算,現在電動車的製造成本,大約四成在電池身上,五年內降到三成,到時電動車和內燃機的成本就會拉平。

電池開發不純只為電動車。電子產品需要鋰電池,一旦成本降下來,家戶會裝上一顆大電池,離峰充電,尖峰放電,搭配綠色能源生產,電池徹底改變家戶使用電力的方式。而更成熟的電池科技,會回頭降低電動車的成本。這個正向回饋機制,內燃機產業沒有,燃料電池也沒有。未來電池也可能由氫電池取代,但這也不影響特斯拉的未來。

(4)成車品質:特斯拉的人工智慧更勝一籌

特斯拉早年成車品質被詬病,不是說零件故障,而是做不出百年老店的精緻感,他們都克服了學習曲線。後來特斯拉用科技,提高自動化,讓機器人來做,沒有工匠精神,但老師傅的眼力無法跟越來越聰明的人工智慧相比。

豐田這類公司也不能跟進,內部阻力大,不能像特斯拉跳出學習曲線。現在很多人都說,特斯拉是他們開過最好的豪華車。喔,順便提醒一下,想清楚台灣技職教育要怎麼強化。

 後記:HBR 特斯拉教我們的創新課

Lessons from Tesla's Approach to Innovation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9660.html?utm_campaign=2101fanpage&utm_medium=GH_post&utm_source=Facebook&utm_content=0108_1800&utm_term=

eaton

2021/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