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楊聰財:我是精神科醫師,我讓爸爸住在護理之家

楊聰財:我是精神科醫師,我讓爸爸住在護理之家

許多人問我,「你是精神科醫師,怎麼會讓爸爸住在護理之家?」我說,可以住近一點,但真的不要住在一起,保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距離,才是對雙方最好的安排。媳婦與婆婆住在一起問題絕對很多,兩個女人同質性高,雙方都用顯微鏡看對方,在有限資源與空間裡,會去比較、會搶輸贏,而兒子和丈夫是共同交集,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反而成為夫妻吵架的源頭,摩擦越多大家都不快樂,加上考量華人傳統孝順觀念,最好的方法就是住附近,時常去探望。

診間不少這樣困擾的母子,母親永遠抱怨身體不舒服、睡不好覺,細問之下,原來她不想住在老人之家,想跟兒子住;但兒子很為難的告訴洋蔥,曾經住在一起過,但整個家都不快樂,他也很無奈。洋蔥只好盡力安慰這個母親,畢竟孩子有自己的家庭,希望能夠對孩子抱持同理心。

老一輩觀念總是覺得要跟兒媳住才對,但這觀念慢慢在改變,應該要倡導健康老人村的概念。我的哥哥在加拿大住快20年,在加拿大,高齡者都是一開始住在社區第一棟健康老人區,可能10年後搬到亞健康區,再10 年後搬到完全需要照顧的老人區,反而這樣的生活是主流。

3年多前,母親照顧父親,但父親有心臟衰竭問題,常常半夜起床上廁所摔倒,每次送急診室,搞得所有人都筋疲力竭,父親自己也很折磨。送到護理之家後,母親可以喘息,孩子也不用跑急診室,父親也不會常常摔倒,結果三贏,大家都輕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