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會對於反年改的主張很感冒?因為要求的所得替代率90-105%,遠高於OECD國家50-60%的水準,而月退平均6萬多,也與台灣薪資中位數3.4萬違和。
為了對抗社會的不滿,反年改人士拿出信賴保護的旗子,並聲稱基金沒有破產的問題,以合理化主張。這裡不談信賴保護,大法官已出了兩個相關解釋令,雖然反年改人士自我解釋,以前的解釋如何與這次的年改不同。
反年改聲稱不破產,是假設基金投報率終將回歸長期軌道。投資界都知道,過去100年,一個黃金比例的股債配置平均報酬在10%左右;過去50年,也有8%多;過去30年,統計美國公共基金績效的COLLAN ASSOCIATES一直預期公共基金的報酬在7.5%水準。
其實,就算投報率7%的假設實現,以台灣公職退休一次退的金額推算,月退也只能領年改後的一半(還是領很多)。而且OECD的退休基金網站統計民間退休基金在內,先進國家的報酬率在2至3%之間,台灣過去20年在3.9%。美國公職的公共基金投資組合相當成功,過去30年績效8%多是特例。
問題是,因為人口結構及增長速度、科技發展、環境限制等諸多因素,長期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百年的4%多,降到2%多。同時,早年本益比5倍的股市也不存在了,而處於歷史破沫點的債券就算不升息,報酬率不是負數,也處於低點。因此,統計美國公共基金績效的 COLLAN ASSOCIATES 在報告中專家提到,預期公共基金的報酬應設在4.8%的水準。
另一個致命傷是平均壽命,這點反年改絕口不提(當然也不提53歲就退,早他國9至14年)。若比照他們的投報率觀點,人口結構是否也要回歸高出生率的歷史?未來50年,全球人口將從70億,成長到100億,但年輕人口沒有增加,人口結構走向老年化。台灣老年化更為嚴重,過去20年,壽命增加5歲,少子化更不必講了。
這篇不是學術論文,但清楚點出這兩個致命傷,而這致命傷就像「沉沒成本」,過去的股債市與高出生率榮景早已消失在風中了,只是反年改不敢承認罷了。(eat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